中国古代打仗用大刀进行曲 电视剧砍掉敌人头的成功率有多高?

大刀队威震全国:抗日时专砍敌人脑袋
1937年,二十九军防御工事。
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
二十九军大刀队在司令部门前站岗。
十九军口号。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这首威武雄壮的《大刀进行曲》,是抗日歌曲中颇为慷慨激昂的一首。事实上,这首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鼓舞作用的歌曲,是为在华北英勇抗日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创作的。
   在抗战的岁月里,二十九军大刀队无人不知。&九&一八事变&后,侵略者占领东三省,并向关内进犯。1933年,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奉命率部在喜峰口一带抗击日军。虽然相比日军,二十九军的武器装备简陋,但每个士兵都配有一把锋利的大刀,练就一手高超的大刀术,扬长避短,攻其不备,夜袭敌营,抡起大刀向睡梦中的鬼子头上砍去,从此,二十九军的名字威震全国。
   几十年过去,当年大刀队的年轻勇士大多已经作古,但人们仍能从《大刀进行曲》中体会他们带给军民抗日救亡的信心和勇气。在天津市档案馆中,收藏了几张关于二十九军的老照片,翻阅昔日的影像,重温那段峥嵘岁月,这支英勇的部队似乎正从我们眼前大步走过,还是那样雄赳赳、气昂昂,英勇的气势让人振奋不已。
   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大刀锋利无比,是因为当时百姓知道大刀队要去前线杀敌,天津、北京磨剪子、刀的手艺人都精心为大刀队磨刀,不要报酬
   天津文史学者何德骞说,当年二十九军大刀队威震全国,他们为了使手中的大刀在实战中更加便于格斗,将刀柄加长,而二十九军大刀最令敌人望而生畏的是其刃锋利无比,&这是因为当时百姓知道大刀队要去前线杀敌,天津、北京磨剪子、刀的手艺人都精心为大刀队磨刀,不要报酬。&
   如今,虽然无法复原大刀队奋勇杀敌的场景,不过在上世纪90年代末,何德骞曾跟随南开大学近代史专家张洪祥教授,于天津市内各地收集抗战史资料。在采访抗战老兵的时候,他得知一件与大刀队有关的事,&当年在中国北方作战的日本军人军帽后面有个&帘&,有人说那个&帘&是看风向用的,而老兵说,日本人迷信,不怕剖腹,但最忌讳砍头,大刀队偷袭敌营专砍敌人脑袋。于是,日本人在帽子后面设计了这个&帘&,&帘&里有几根钢棍,用于保护脖子,抵御刀砍。&对于日军军帽后的&帘&到底有无钢棍,年代久远已无法核实,可以肯定的是,当时大刀队对于敌人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
   今天,虽然当初给日本军人带来极度恐惧的二十九军的大刀已无处寻觅,但何德骞留存的两件二十九军官兵使用的老物件,让我们得以一窥这支神勇之师的风姿。其中一件是二十九军士官所系皮带的带扣。说到它的来历,何德骞回忆说,他父亲的挚友曾是负责二十九军军需的军官,上世纪50年代末,那位军官送了他这条皮带,从那以后,这条皮带伴随着他度过了50余年的岁月,由于带身糟朽,如今只剩下皮带扣的部分。
   说到二十九军,不得不提军长宋哲元,他的士兵作战英勇无畏,与他平日注重激励将士们的战斗热情分不开。在何德骞家中,有一本名为《孟子择要》的小册子,主要摘录了《孟子》关于救民救世的内容。何德骞说,这本小册子当年二十九军将士人手一册,平时就把它放在口袋里,战斗间隙拿出来翻阅。这本小册子的书页用的是非常高级的道林纸,书的封面和书边均使用烫金工艺,都是当年极为讲究的装帧工艺。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这本小册子的扉页上赫然印着&为国家扶正气,为民众解痛苦&几个字,全书序言为宋哲元亲自编写,提醒部下时时不忘身肩挽救民族危亡之大任,勉励将士为国家英勇献身。
   老照片透露历史细节,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迫于妥协退让政策,面对日本人猖獗的侵略行径,处处受限,几乎无能为力,最终成为富有悲情色彩的历史人物
   1935年,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宋哲元任委员长,他和他的二十九军在天津留下了不少故事。天津市档案馆留存的一组老照片,记录了当年二十九军的活动情况。其中有一张名为&二十九军防御工事&的照片,何德骞指着照片中间位置两个戴大檐帽、穿制服的军人说,&虽然名为&二十九军防御工事&,但从服装上辨认,这些人并非二十九军士兵,和旁边戴钢盔的士兵一样,这些人都是天津城内的保安队队员。&
   何德骞说,保安队属于警察机关,那么1937年为什么是保安队而非军队肩负起保卫城市的任务?对于这个问题,他解释道,1933年国民政府与日本侵略军签订《塘沽协定》,1935年又签订《何梅协定》,这两个协定实际上放弃了华北主权,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埋下了很大的隐患。1935年,宋哲元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虽是当时华北地区的军政&一把手&,但在妥协退让的政策之下,面对日本人猖獗的侵略行径,处处受限,几乎无能为力。&政府只好依靠保安队来对付当时日本特务组成的扰乱社会秩序的&便衣队&,为了装备保安队,政府还凑了1500块大洋购买了一批钢盔。从照片中可以看到,有的人戴着钢盔而有的人却没有,这是因为后来保安队人数扩充,政府却没有多余的钢盔配给。可见,当时政府的财政已经捉襟见肘。&何德骞说。
   上世纪30年代有很长一段时间,宋哲元是在天津度过的。何德骞介绍,在那段日子里,宋哲元比较消沉:&《天津文史资料选辑》中曾提到,那段日子宋哲元一天打十五六圈麻将,还要喝半斤老白干。&作为曾经为二十九军将士题词&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军长,实际上,按照宋哲元的脾气,面对日寇的不断进犯,立马就会与其决一死战,但《塘沽协定》《何梅协定》限制了他的抗日行动,他的内心十分纠结。无奈之下,宋哲元只好于1937年2月,借口回山东老家扫墓,暂时回避。可以说,身处险恶的政治环境,面临民族大义与自身利益的抉择,宋哲元成为一个富有悲情色彩的历史人物。
责编:王敏
环球时报系产品
用手机继续阅读-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抗战大刀明起展出
来源:杭州网作者:刘云
陆军第七师制式军砍陆军第七师,前身是建国第1军第1师第1旅(原拱卫军一部),1925年8月在广东佛山改编为第7师,辖三团,经历过北伐、军阀混战、中原大战、抗日战争等。抗战初期,中国国力羸弱,军队武器装备低劣,弹药匮乏,民间大刀、砍刀,都用到了战场上。
“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抗战大刀明起展出
  陆军第七师制式军砍陆军第七师,前身是建国第1军第1师第1旅(原拱卫军一部),1925年8月在广东佛山改编为第7师,辖三团,经历过北伐、军阀混战、中原大战、抗日战争等。在这支部队参与的屡次战役中,中条山战役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也是中国军队伤亡比较惨重的一次会战。这一把制式军砍,就出自中条山战场遗??
  汉阳兵工造抗战制式军砍抗战期间,中国兵工厂,比如汉阳兵工厂、第二十四兵工厂、第二十一兵工厂,都是重要的生产基地。其中汉阳兵工厂,是清朝末年,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在汉阳创办的军火制造工厂。当时,它引进德国步枪技术,大量生产了后世称为“汉阳造”的步枪。还引进了炼钢与火炮制造设备,在当时是少有的可以生产各式陆军用轻重兵器的兵工厂。这
  保卫团装备军砍刀把绑的是麻绳,把上孔里系了一块红布。用麻绳,是因为当时钢、铜、铁的材料太少;系红布,是怕刀上带血之后,容易滑手,用红布在把手上绕两圈,就不容易脱手。刀身上,近刀把的位置写着“保卫团”,近刀头的地方写着“生财捐”。推断应该是一个叫“生财”的人,捐钱做了这把刀,送给了军队。
  国造“梅花”钢盔钢盔头顶有一个五瓣梅花,这是当时广西一带的部队,用得最多的钢盔。五瓣梅花,也有人说像山竹头,所以也叫它“山竹头”钢盔。这是典型的国军南方制式钢盔,梅花瓣下有孔,透气,散热性比较好,有利于长期作战。头上还可以插树枝,方便伪装。这种国造钢盔,本身产量就不多,又跟随桂系部队南征北战,所以保存下来的十分有限。
  德国造M35钢盔1933年-1937年,中国从德国进口了大批武器装备。德制M35钢盔,原本是供新建立的德国空军用,中国下了订单后,22万顶钢盔,优先供给了中国。据记载,到1936年,中国共进口了315000顶M35钢盔,1937年开始装备,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政府嫡系部队都基本配发了M35钢盔。
M35钢盔,按头围可分为“60、62、64、66、68”号,中国军队用得最多的是“64”号。
  “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
  明天(8月18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有一个新展览开展——“不能忘却的记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冷兵器精品展。
  冷兵器,指的是不用火药,也不用炸药等热能、热动力,在战斗中既能直接杀伤敌人,又能保护自己的武器,比如刀剑等。
  抗战初期,中国国力羸弱,军队武器装备低劣,弹药匮乏,民间大刀、砍刀,都用到了战场上。那时候,中国军队把这些大刀、砍刀,叫做“抗战大刀”,用它们来对抗已经是海陆空立体作战的日本军国主义武装。
  1933年春,二十九军在喜峰口、罗文峪一带抗击日军。宋哲元将军给每个战士配了一把大刀,还请教练教大家用刀。3月9日、11日,二十九军两度出击,拿着抗战大刀,砍死、砍伤日军3000多人。这场战争,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唱起来的。
  在这次的展览上,你能看到“抗战大刀”20多把。此外,还有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用过的刺刀、钢盔等。所有展品都是收藏家卞建华的私人收藏。
  卞建华的祖父参加过革命,历经战火,因此从小他就对军旅题材很有兴趣,2006年开始,热衷于收藏各类古代兵器,尤其是抗战题材收藏。他重点推荐了一些特别值得留意的展品。
  “不能忘却的记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冷兵器精品展
  时间:日-9月13日
  地点: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一楼临展厅(小河路334号)
欢迎关注“南方新闻网”公众号(微信上长按二维码识别 )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其他类别
古代战争士兵为什么多用长矛、大刀而不用剑呢?古代战争步兵以长矛.大刀为主,是因为一把剑成本远高于一把长矛,使用训练太费时间,长矛.大刀训练简单容易掌握,打仗是集体战斗,都拿剑在军阵里挥舞怕是敌人没打到自己先损伤一群了,长矛和大刀就没这毛病。锻造一柄剑的成本比锻造其他武器贵了很多,普通士兵肯定不会用去杀敌。一般用枪 矛 弓 大刀 之类的。其中已不易损坏的大刀和长矛为主,(长矛杆是木质的 换起来很便宜)为了节省资金。打一把剑费时间,制造速度太慢。如果打仗时, 打崩了一个豁口, 磨剑就得磨几天。那还打什么仗!在古代大规模战争中的武器不需要太精良。大刀锻造简单.便宜,而且有豁口的大刀和没豁口的差不了多少。长矛的话只有枪头是金属,杆子随便什么木头都可以的。剑在乎灵活轻便,练剑练到熟练之时当然能够以一当十,但是剑不利于多兵作战,如果只是单兵作战,用剑自然是个非常好的选择。而在混乱的战场上,用剑太过危险,第一:混战中剑的灵活性便受到大幅限制,不利于发挥。第二:练剑练到剑法精通的人,一般是从小练起,非一朝之功。
上一页&1共2页热门新闻更多
实时热点榜单热门视频发现好货
阅读下一篇视频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刀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