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何做好中层管理者者面前,摆着许多值得去做的工作,但如何做好中层管理者者的什么却非常有限

快速链接:
管理的实践
彼得德鲁克
作者:姬美菊 发表:
管理的实践
彼得德鲁克
管理的实践(美:德鲁克著)
&——————— 目 录 ———————
概论 管理的本质
第1章&管理层的角色1、管理层的重要性第2章&管理层的职责1.&首要职能;经济绩效2.&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管理企业3.&管理管理者4.&管理员工和工作5.&管理的综合性第3章&管理层面临的挑战1.&什么是自动化2.&自动化和工人3.&对管理层的要求第一部分 管理企业第4章&西尔斯公司的故事第5章&企业是什么1.&企业的目的2.&企业的主要功能:营销和创新3.&企业是实现经济成长的器官4.&有效利用一切创造财富的资源5.&利润的功能第6章&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应该是什么1.&“我们的事业是什么”决定企业成败的最重要的问题2.&谁是顾客3.&在顾客心目中,价值是什么4.&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5.&我们的事业应该是什么第7章&企业的目标1.&如何设定目标2.&市场地位3.&创新4.&生产力和“贡献值”5.&实物与财力资源6.&利润有多大7.&其余关键领域8.&目标的时间幅度9.&平衡各种目标第8章&今天的决策,明天的成果1.&摆脱对经济周期的依赖2.&未来管理者才是企业的真正保障第9章&生产的原则1.&三种生产系统2.&单件产品的生产3.&“旧式”和“新式”的大规模生产4.&流程生产5.&管理层应向它的生产人员提什么要求6.&生产系统对管理层的要求7.&自动化,革命还是渐变第二部分 管理管理者第10章&福特的故事&&&&& 缺乏管理者是福特衰败的主因&&&&&& 重建福特公司的管理层&&&&&& 管理管理者意味着什么第11章&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 上司的误导&&&&&&&&&&& 各个管理层次的差异&&&&&&&&&&&&管理者的目标应该是什么&&&&&&&&&&&&靠压力进行管理&&&&&&&&&&& 管理者的目标如何确立,由谁确立&&&&&&&&&& 通过测评进行自我控制&&&&&&&&&&&正确使用报告和程序&&&&&&&&&&&管理哲学第12章&管理者必须管理&&&&& 管理者的工作是什么&&&&&& 管理职责的幅度&&&&&& 管理者的职权&&&&&& 管理者和他的上司第13章&组织的精神&&&&& 实践而非说教&&&&&& 安于平庸的危险&&&&&& 评估的需要&&&&&& 作为奖励和激励的酬劳&&&&&& 不要过度强调升迁&&&&& 合理的升迁制度&&&&& 管理章程&&&&& 什么人不应被任命担任管理工作&&&&& 关于领导力第14章&首席执行官与董事会&&&& 工作多么杂乱无章&&&&& 一人当家的谬误&&&&& 一人当家的危机&&&&& 如何组织首席执行官管理团队&&&&& 董事会第15章&培养管理者&&&& 哪种方式的培养不是培养管理者&&&&& 培养管理者的原则&&&&& 如何培养管理者第三部分 管理的结构第16章&企业需要哪一种结构&&&& 活动分析&&&&& 决策分析&&&&& 关系分析第17章&建立管理结构1.&两条组织结构的原则2.&职能性组织的弱点3.&联邦分权制4.&联邦分权制的要求5.&实施联邦分权制的规则6.&职能分权制7.&建立共同的公民意识8.&组织不健全的症状第18章&大企业、小企业和成长中的企业1.&多大才算大2.&企业规模的四个阶段3.&多大才算太大4.&规模小造成的问题5.&规模大造成的问题6.&幕僚形成的王国7.&如何组织服务工作8.&成长是最大的问题第四部分 管理员工和工作第19章&IBM的故事&&&& IBM的创新第20章&雇佣整个人&&&& 把员工当成资源&&&&& 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员工地企业的要求&&&&& 经济层面第21章&人事管理是否已告彻底失败&&&& 人事管理究竟有何成就&&&&& 人际关系的真知灼见和限制&&&&& “科学管理”,应用最广泛的人事管理概念&&&&& 科学管理和新技术&&&&& 人事管理是否已彻底失败第22章&创造巅峰绩效的组织&&&& 工作的筹划&&&&& 装配线是无效率的设计&&&&& 整合的规则&&&&& 组织人力来完成工作&&&&& 人员安排第23章&激励员工创造最佳绩效&&&& 负责任的员工&&&&& 让员工了解情况&&&&& 拥有管理者的愿景&&&&& 工厂中的社区活动第24章&经济层面&&&& 对利润的抗拒第25章&主管&&&& 今天的混乱状况&&&&& 主管需要什么&&&&& 主管的职责是什么第26章&专业人员&&&& 即不属于管理层,也非一般劳动工人&&&&& 专业人中的特殊需求第五部分 当一名管理者意味着什么第27章&管理者及其工作&&&& 管理者的工作&&&&& 信息:管理者的工具&&&&& 善用时间&&&&& 管理者的资源:人&&&&& 什么样的人才能当管理者第28章&做决策&&&& 分析问题&&&&& 制定可行的替代方案&&&&& 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使决策生效&&&&& 决策的工具第29章&未来的管理者&&&& 新任务&&&&& 但是,没有新人&&&&& 为未来的管理做准备&&&&& 诚实正直的品格最重要结& 语& 管理层的责任&&&& 企业决策对社会的影响&&&&&& 管理层是领导团体
—————————— 概 论 ——————————管理的本质
—————————— 第1章 ——————————管理层的角色在每个企业中,管理者都是赋予企业生命、注入活力的要素。如果没有管理者的领导,“生产资源”始终只是资源,永远不会转化为产品。在竞争激烈的经济体系中,企业能否成功,是否长存,完全要视管理者的素质与绩效而定,因为管理者的素质与绩效是企业惟一拥有的有效优势。在工业社会里,管理层也是一个独特的领导群体。我们不再讨论“劳资”之间的关系;而开始讨论“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资方的责任”以及“资方的权利”等字眼已经从我们的词汇中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管理层的责任”以及“管理层的特权”(一个不幸的词语)。事实上,我们正在建立完整而明确的“管理教育”体系。当艾森豪威尔政府在1952年组成时,他们刻意组成一个“管理型的政府”。管理层逐渐成为独特而必需的领导机构是社会史上的大事。自从20世纪初以来,很少见到任何新的基础机构或新的领导团体,像管理层一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快速诞生。在人类历史上,也极少看到任何新的机构这么快就变得不可或缺;甚至更加罕见的是,这个新的机构在形成过程中遇到这么小的阻力、这么少的干扰,引发这么少的争议。只要西方文明继续存在,管理层都将是社会基本而主要的机构。因为管理不仅是由现代工业体系的性质所决定的,而且是由现代企业的需要所决定的。现代工业体必须将其生产力资源——人和物质——交托给现代企业。管理还体现了现代西方社会的基本信念;它体现了通过系统地组织经济资源有可能控制人的生活的信念;它体现了经济的变革能够成为争取人类进步和社会正义的强大推动力的信念——正如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早在250年前就夸张地强调的那样,如果某人能使只长一根草的地方长出两根草,他就有理由成为比沉思默想的哲学家或形而上学体系的缔造者更有用的人。认为人类能利用物质来提升心灵的信念,并非就是人们长久以来称之为“物质主义”的异端邪说。事实上,这个观念和我们一般所理解“物质主义”的意义不太一样。它是崭新的、现代而且西方独有的的观念。在过去以及现代西方社会以外的世界中,许多人始终认为资源限制了人类的活动,限制了人类控制环境的能力,而不是视资源为机会或人类控制大自然的工具。大家总认为资源是老天的恩赐,而且是不可改变的。的确,除了现代西方社会之外,所有的社会都认为经济变化将危害社会和个人,因此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持经济稳定不变。因此,管理层是专门负责赋予资源以生产力的社会机构,也是负责有组织地发展经济的机构,体现着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所以它是不可或缺的,这也说明了为何这个机构一旦出现,它就发展得如此之快,遇到的阻力如此之小。管理层的重要性在未来几十年里,管理层的能力、操守和绩效将对美国和自由世界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时对管理的需求也会持续高涨。长期的“冷战”状态不但造成经济的沉重负担(这种负担只有靠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承受得起),而且在满足国家军事需求的同时,还要达到和平时期的经济扩张的能力。实际上,它要求一种前所未有的、在一旦需要时便立即能在和平时期和战时生产之间来回转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层,尤其是我们大企业的管理层能够胜任这一转变。我们的生存完全取决于能否满足这种要求。今天,美国经济居于领先地位,管理绩效也就格外重要。由于美国已经站在巅峰,所以面前只有一条路;往下坡走。保持现有地位要比向上爬多花一倍的努力和技能。换句话说,目前美国所面临的危险是,由于缺乏愿景和不够努力,注定要走向衰退。日后回顾时就会发现,1950年的美国就好像1880年的英国一样。证据显示,目前美国出现了宁可保持现状也不要向前迈进的倾向,许多产业的资本设备都已老旧,只有在非常新的产业中,生产力才会快速上升,在其他许多产业中,生产力不是下降,就是停滞不前。只有超人一等的管理能力和持续改善的管理绩效,才能够促使我们不断进步,防止我们变得贪图安逸,自满而懒散。而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管理更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管理的工作也更加艰巨。欧洲能否恢复经济繁荣,这首先取决于其管理层的工作绩效。过去遭受殖民统治的原料生产国能否成功以发展经济,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能否迅速地培养出称职负责的管理者。管理层的能力、技能和职责的确对整个世界利害攸关。
——————————第2章————————————管理层的职责
尽管管理如此重要,如此受瞩目,并如此快速地兴起,然而企业管理层仍然是我们的基本机构中最鲜为人知、最没有被人们了解的部分。即使是在企业中工作的人,也常常不知道管理者在做什么,管理者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他们的工作究竟做得好还是不好。的确,即使是素来头脑清楚、见多识广的企业员工(包括那些本身承担管理责任的人和专业人员),当他们想到“高层”办公室中的状况时,脑子里浮现的画面和中世纪地理学家所描绘的非洲荒诞景象往往十分相似;充斥着独眼妖怪、双头侏儒、长生不死的凤凰和让人猜不透的独角兽。那么,究竟什么是管理?而管理层的职能概论管理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常见的答案有两种。第一种是,管理层就是高层人士,是“老板”比较婉转的称呼。第二种是,管理层即指挥别人工作的人,就像我们常听到的口号——“管理者的工作就是使其他人完成他们各自的工作”。但是,这些说法充其量都只是想办法告诉我们哪些人属于管理层(甚至连这点都没有说清楚),而没有告诉我们管理层到底是什么,以及管理层要做什么。我们只有通过分析管理层的功能,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管理层是企业的“器官”,我们只有通过分析其功能,才能对这种器官进行描述和界定。管理层是企业的一个具体器官,每当我们谈到企业的时候,例如美国钢铁公司或英国煤炭局决定盖一座新工厂、裁员或公平对待顾客,我们其实就是在谈论管理决策、管理活动和管理运作。一个企业只有当其管理者在决策、活动和运作时才能决策、活动和运作——就企业本身而言,它不是一个实际的实体。反过来,任何一个企业,无论法定结构如何,必须有一个活生生的起作用的管理层。在这方面,私有企业国有化企业(如历史悠久的政府垄断企业——邮政局)之间没有什么区别。管理层是企业的一个具体器官,这个现象由于太过明显,常常被视为理所当然。但是企业管理和其他所有机构的治理机制都不同。政府、军队或教会——事实上任何重要机构——都必须具备治理机制,其部分功能和企业管理十分类似。但是本书所探讨的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而企业之所以存在,是为了提供商品和服务。企业必须履行经济责任,以促进社会发展,并遵循社会的政治信念和伦理观念。但是,如果套用逻辑学家的说法,这些都属于会限制、修正、鼓励或阻碍企业经济活动的附带条件。企业的本质,即决定企业性质的最重要原则是经济绩效。首要职能;经济绩效在制定任何决策、采取任何行动时,管理层必须把经济绩效放在首位。管理层只能以所创造的经济成果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权威。企业活动可能会产生大量的非经济性成果;为员工带来幸福、对社区的福利和文化有所贡献等,但是,如果未能创造经济成果,就是管理的失败。如果管理层不能以顾客愿意支付的价格提供顾客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就是管理的失败。如果管理层末能令交付于它的经济资源提高或至少保持其创造财富的能力,也是管理的失败。就这个层面而言,企业管理是独一无二的。军方的总参谋部职能会很合理地自问,其基本军事决策是否符合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利益,但是如果军事考虑从一开始就以经济需求为优先,那么总参谋部就是严重的失职。在军事决策中,决策所造成的经济影响通常都是次要考虑,只是限制性的因素,而不是军事决策的出发点或根本理由。身为军事组织的特殊机构,总参谋部必须把军事安全放在第一位,否则就是对其职责的背叛,是一种危险的渎职行为。同样,尽管企业管理层必须考虑企业决策对于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但同时也需要把经济绩效放在首位。因此,管理层的第一个定义是;管理层是经济器官,是工业社会所独有的经济器官。管理层的每一个行动、每一项决策和每一个考虑,都必须以经济作为首要尺度。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管理企业这一说法看似明显,却并不能推出明显的或被普遍接受的结论。它既意味着对管理层和管理者活动范围的严格限制,也意味着对创造性活动的重要职责。首先,它表明企业管理的技巧、能力和经验是不能被照搬运用到其他的。一个人成功的企业管理生涯本身并不能保证他从政也会成功。企业管理生涯本身并不足以管理重要的政府机构,或领导军队、教会或大学。所谓共同的、能够相互转化的技能和经验就是指分析和行政管理上的技能和经验,这些技能和经验对企业管理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各种非商业性机构而言,却是次要的。过去20年来,美国人一直激烈地争论,罗斯福究竟是一位伟大的总统,还是美国的灾难,但是大家却很少提及罗斯福其实是个非常糟糕的行政官员,甚至连他最顽固的政敌都认为这与争论毫不相干。大家都把争论焦点放在基本政治决策上,没有人会声称这些基本决策应根据以顾客愿意支付的价格向顾客供应其所需的商品和服务来决定。或者,根据对创造财富的资源的保护或提供的程度来决定。企业管理者所重视的焦点在政治家的眼中,只不过是诸多因素之一而已。第二个否定性的结论是,管理绝不能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的确我们可以系统化地将管理者的工作进行分析和分类,换言之,管理工作具备了明显的专业特性和科学的一面。管理一家企业绝非单凭直觉或天赋就能胜任。管理的要素和要求是可以进行分析的,是能够予以系统地组织的,是能够被任何具有正常天资的人所学会的。总而言之,本书完全是根据这样一个主题写就的,即按“直觉”办事的管理者是干不了几天的。本书认为,通过系统地学习原理,掌握有条理的知识,系统地分析其在工作所有领域中的表现,包括企业的管理,将提高管理者的绩效。的确,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能够如此有助于管理者提高他的技能、他的成效和他的绩效。这一论点的依据是确信管理者对现代社会和社会公民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致要求他严以律已,成为真正高水准的公共服务专业人才。然而,最终检验管理的是企业的绩效。惟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成就而不是知识。换言之,管理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科学或一种专业,虽然它包含这两方面的因素。如果试图通过向管理者“颁发许可证”,或把管理工作“专业化”,没有特定学位的人不得从事管理工作,那将会对我们的经济或我们的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反之,正因为好的管理要经历这样的考验,因此成功的企业经营者才有办法完成他的工作,无论他是不是好的管理者。任何人如果想把管理变得更“科学”或变成一种“专业”,一定会开始设法除去那些“讨厌的麻烦”——商业世界中的不可预测性,包括:风险、波动、“无益的竞争”、消费者“不理性的选择”等——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的自由和成长的能力也随之而去。早年有些提倡“科学管理”的先驱最后都要求经济走向彻底的“卡特尔化”(联合垄断),其实并非偶然,亨利?甘特(henry gantt)就是最好的例子。美国的“科学管理”在海外造成的影响之一,是20世纪20年代行车的“理性化”运动,试图透过企业联合垄断,塑造出更适合专业管理的环境;而在美国,那些沉浸于“科学管理”的思想的人除了大力提倡“技术专家治国”,还在罗斯福新政元年推动“全国复苏法案”的努力发挥重大作用,试图塑造全国性的超级联合垄断。管理层的权责无论在范围或程度上都受到严格的限制。的确,为了履行对企业的职责,管理层必须在企业内行使大量的社会的和管辖的职权——对身为企业一员的社会公民行使职权。由于企业的重要性,企业管理层不可避免地成为工业社会中的一个领导群体,这也是一个事实。然而,由于管理层的职责是建立在经济绩效的基础上的,管理层除了必须承担其经济职责外,没有任何职权。如果管理层超出其追求经济绩效的责任,开始对公民和公民的事务行使管理职权,就是滥用职权。此外,管理层只能是几个领导群体中的一个领导群体,就其自己的利益而言,它从不可能也绝不可能成为惟一的领导群体。它只具有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社会职责——因而也只具有而不是全部的社会职权,如果管理层要求成为惟一的领导群体——或者甚至是具有职权的领导群体——要么它将遭到抵制,并在受到抵制的过程中被剥夺它能够合法地要求得到的职权;要么它为虎作伥,强化一个独裁政府,这个独裁政府将会剥夺自由社会中所有其他群体以及管理层的职权和地位。虽然管理层是企业的器官,其活动范围和发展潜力都因而受限,但同时管理层也担负了创造性行动的重大责任。因为管理层必须管理,而管理不只是被动的适应性行为,而是主动采取行动,促使企业获得期望的成果。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商人的行为完全是被动的;如果他们把事业经营得很成功,表示他们能快速地应对外界发生的事件,经济状况完全由客观的力量所控制,商人既无法控制外在经济环境,也无法借由其所采取的行动来影响经济状况。我们或许可以把这样的商人称为“交易者”。交易者即使不被视为寄生虫,他们的贡献也只是机械性的——把资源转移到更具生产力的用途上。在今天的经济学家眼中,商人理性地在各种方案和行动中做选择。交易不再只是机械性的概念,显然商人的选择会对经济造成实际的冲击。但是,在目前有关“公司”的经济理论和“追求最大利润”的定理所形成的画面中,经济学家心目中的“商人”尽管可以在各种不同的适应方式中有所选择,却仍然只是顺应经济发展而被动适应环境。基本上,这是“投资者”或“理财者”的观念,而非“管理者”的观念。当然,能够快速、明智而理性地适应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管理绝非仅是被动反应和适应,而隐含了一种企图塑造经济环境的责任,在经济变动中主动规划、开创和突破难关的责任,以及不断铲除经济环境对企业活动限制的责任。因此,在管理企业时,可能性——经济学家所谓的“经济条件”,只是其中一根支柱,如何符合企业利益是另外一根支柱。虽然人类永远也无法“主宰”环境,总是紧紧受到各种可能性的钳制,但管理层的特殊任务就是让企业的希望先成为可能,然后再设法具体实现。管理者不仅是经济动物,同时也是开创者。只有当管理者能以有意识、有方向的行动主宰经济环境、改变经济环境时,才能算是真正的管理。因此企业管理也就是目标管理,这将是贯穿本书的基本原则。管理管理者要取得经济绩效,就必须有一家企业。因此,管理的第二种职能是利用人力和物质资源造就一家能创造经济价值的企业。具体地讲,这就是管理管理者的职能。根据定义,企业必须能够生产出比这家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它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整体;大于或者至少不等于它的所有部分的总和,它的产出大于所有投入的总和。因而,企业绝不能成为一个机械的资源汇集体。利用资源组成一家企业,若仅仅将资源按逻辑顺序汇集在一起,然后打开资本的开关,如19世纪经济学家所笃信的那样(也如许多学究式经济学家的后继者们所仍然相信的那样),是不够的。它需要资源的嬗变。而这种变化是不可能来自诸如资本之类无生命的资源的。它需要管理。但是,人们也清楚,能够增大的资源只能是人力资源,所有其他的资源都受机械法则的制约。人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或者较差地利用这些资源,但是这些资源绝不会产生出比投入的总量更大的产出。相反,在将非人力资源汇集在一起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个如何将由于摩擦等原因造成不可避免的产出损耗控制在最低限度的问题。在人类所有能够运用的资源中,只有人才能成长和发展。只有中世纪伟大的政论作家约翰?福蒂斯丘爵士(sir john fortescue)所谓的“有意识的大众行为”——自由人的有指导的、目标一致的、共同的努力——才能创造出一个真正的整体。的确,自从柏拉图以来,“美好社会”的定义就是能让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当我们谈到成长与发展时,隐含的意思是人类可以决定自己的贡献是什么。我们习惯上总是认定基层员工——有别于管理者——只是听命行事,既没有责任,也无法参与有关自己或他人工作的决策。这表示在我们眼中,基层员工和其他物质资源没有什么不同,而我们也根据机械法则来考量员工对于企业的贡献。这是很严重的误解。然而这种误解和基层工作的定义无关,而是未能看清许多基层工作其实是具有管理性质的,或是如果改为管理性质的工作,生产力会更高。换句话说,只有管理管理者,才能造就企业。我们用来描述有效运作且具生产力的企业所需活动的各种名词,就足以证明前面的说法是正确的。我们谈到“组织”——企业的正式结构时,我们其实是指管理者和发挥管理功能的组织;无论砖头水泥或基层员工在组织结构中都不占有任何地位。我们谈到“领导力”和企业“精神”,而领导力必须靠管理一群管理者来有效发挥;企业精神也必须通过管理层的精神来塑造。讨论企业“目标”和“绩效”,而企业目标是管理层的目标,企业绩效也代表管理层的绩效。如果一个企业未能取得应有的绩效,我们完全有理由去更换一名新总裁,而不是去辞退员工。管理者也是企业最昂贵的资源。在大企业中,会不断听到某个具有10年或12年工作经验的优秀工程师或会计师,其价值相当于5万美元的直接投资的说法。当然,这个数字纯属猜测。但是,即使实际数字没有这么大,仍然足以证实,虽然企业对管理者的投资从来没有显现在账面上,却超过企业对于其他任何资源的投资。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充分利用这笔投资。因此,管理“管理者”也就是运用资源来打造企业,使资源能充分发挥生产力。而管理是如此复杂而多面,即使在很小的企业中,如何管理“管理者”都是非常重要而复杂的任务。管理员工和工作管理的最后一项职能是管理员工与工作。工作必须有效执行,而工作必须由员工来完成——从纯粹的非技术性员工到艺术家、从推车的工人到执行副总裁都是企业员工。这意味着要对工作进行组织,使之成为最适合人类的工作;对员工进行组织,使得员工最有效地进行工作。这也意味着应该将人视为资源——也就是说,人具备独特的生理特质、能力和限制,因此应该像处理其他资源(例如铜)一样。给予同等的关注。但同时也应该将人当成不同于其他资源的资源。每位员工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公民权,能够掌控自己是否要工作,以及做多少和绩效好环,因此需要激励、参与、满足、奖励、领导、地位和功能。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满足这些要求。因为员工只有通过工作和职务,并身属企业才能得到满足,而管理层则是给企业注入生命的重要器官。每个管理问题、管理决策和行动中还有一个共同要素,但这个要素并非管理的第四个职能(而是额外的尺度),那就是时间。管理者必须将目前的现况和长远的未来都一并纳入考虑。如果为了眼前的利润而危害长期利益,甚至企业的生存,那么就不是在解决管理的问题。如果管理决策为了宏伟的未来,而不惜给今天带来灾难,那么也不是负责任的管理决策。许多管理者在时能创造伟大的经营绩效,但当他们不在其位后,公司就后继无力,快速衰败。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正是管理者无法平衡现在和未来,采取不负责任的管理行动的例子。事实上,眼前的“经济成果”是虚幻的,是通过资本支出而达到的成果。每当无法同时满足眼前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或至少在长短期之间求取平衡时,就会危害或摧毁企业的生财资源——资本。时间的尺度是管理固有的,因为管理与行动的决策是在一起的。行动的目标通常都是未来的结果。任何负责“做”(而不仅仅是“知”)的人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未来。但是,为什么在管理层的工作中,时间因素显得格外重要、也格外困难呢?原因有二。第一,经济和技术进步使得证实决策的成效和收获成果所需的时间不断延长。50年前爱迪生从根据构想展开实验到建立工厂试产,需要花两年的时间。今天,后继者很可能需要花15年的时间才办得到。50年前,新工厂预计在两三年内就能收回投入;今天,每位员工的平均资本投资额是1900年的10倍,然而在相同的产业中,却可能要花10年或12年的时间,才能完全收回。而像销售团队或经营团队这类组织,甚至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建立起来,并收回当初的投资。第二个原因是,管理者必须能兼顾现在与未来。军事将领也明白这两种时间层面的重要性,但是他们通常都不需要同时兼顾两者。在和平时期军事将领根本不需考虑“现在”,现在的一切都是为未来的战争做准备。但在战时,他眼中只有最后的“未来”,他最关心的是如何赢得眼前的,把其他的一切完全排除在外。但是,管理者必须保持企业目前的成功和盈利,否则将不会有企业生存下来并享受未来的乐趣。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同时使企业能够发展和兴旺,或者至少使企业在将来能够生存下去,不然的话,他们就没有尽到保持资源的生产能力和不使其受损害的责任,就毁掉了资本。惟一与“时间紧缩”(time-squeeze)类似的是政治家所处的窘境;既对公共利益负有责任,又需要连任,并以此作为公共利益贡献的先决条件。然而,寡廉鲜耻的政治家可能会觉得,对选民的承诺和一旦当政后的表现并不需要完全一致。但是,管理者对目前成就所做的工作直接决定着未来的成就,他对未来成就所做的工作——例如,研究的费用或工厂的投资——深刻地影响着目前现有的成就。管理的综合性管理的三项职能——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以及管理员工和工作——都能够分别加以分析、研究和评估,并且区分目前与未来的状况,但是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则无法清楚区分三者,也无法把今天的决策和关乎未来的决策完全分开。任何管理决策都会影响到管理的职能,而且也必须将三者同时考虑。而影响未来的关键决策往往都是针对现况的决策——例如针对目前的研究经费、申诉处理、人员升迁和解雇、维修标准或顾客服务所做的决策。我们甚至不能说其中任何一项任务比其他任务更重要,或需要更高超的技术或能力。没错,企业绩效是第一位的,这是企业的主要目标和存在的目的。但是,无论管理层多么懂得经营企业,如果企业不能健全运作,也就没有企业绩效可言。如果对员工或工作管理不善,情况也同样如此。未对管理者进行有效管理而取得的经济成效是虚构的,并且实际上是在糟蹋资本,未对员工和工作进行有效管理而取得的经济成效同样也是一种假象。它不仅会使成本增长到使企业失竞争力的程度,它也将通过制造阶级仇恨和阶级纷争,使企业根本无法运作而使经济成效荡然无存。管理企业在三项职能中居于首位,因为企业是经济机构,但是管理管理者及管理员工和工作也同样重要,因为我们的社会不是经济机构,因此它对管理的这两个领域极为关注。社会的基本信念和目的都要求在这两个领域内得以实现。在本书中,我们将始终把现在与未来结合在一起。但是,我们将讨论管理层的三项主要职能: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以及管理员工和工作。然而,我们必须牢记,在实际操作中,管理者总是在每一项活动中履行着这三项职能。我们必须牢记,在同一时间内履行的是三项而不是一项职能,由同样的人履行并由同样的人完成这些职能,执行同样的决定并推行同样的决策,实际上是管理者独特的状况。因此,在回答“什么是管理层?管理层在做什么?”这些问题时,我们只能说管理层是一种有关多重目的的机构,它既管理企业,又管理管理者,也管理员和工作。如果这其中缺掉任何一项,就不再有管理可言——也不会有企业或工业社会了。
———————————第3章————————————————
管理层面临的挑战
在即将来临、我们称之为“自动化”的工业革命中,管理层将面临第一个大考验,也将面对最艰巨的任务。今天,许多科幻小说都对自动化有所描绘,其中“有关按钮工厂”的描述大概已经不算最荒诞的情节了(尽管基本上还是胡说八道)。20世纪30年代“规划家”的口号在新科技推波助澜下重新复活,新的廉价惊险小说纷纷问世,试图为读者描绘出这场噩梦——在科技专家的乐园中,完全不需要人类来做决定、负责任或管理,“电脑”人自行操控按钮,创造财富,并分配财富。这类小说还特别指出,由于新科技需要庞大的资本支出,因此只有大企业才负担得起巨额投资。尤其在欧洲,我们被告知此后将不再有竞争,因而产生的大型独资企业势必走向国有化,而且未来的按钮工厂将不再有人。(虽然始终没有人告诉我们,假如每个人都被迫无所事事,那么谁来购买工厂不断吐出的商品?)未来的工厂惟一还需要的人力是纯技术人员——电子工程师、理论物理学家、数学家或清洁工,但却不需要管理人员。实际上,虽然许多预言家在其他的观点上持有不同意见,但不需要管理者他们似乎都坚决赞同。难怪这类推测多数出自于控制型经济和中央计划型经济的倡导者口中——在欧洲尤其如此,因为目前对于未来的一切预测都完全出自于规划家昨天催促我们接受的那张处方。由于身在自由世界的我们不再认为规划家开的药方有效,他们企图拿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为借口,迫使我们接受同样的药方。什么是自动化然而,所有这些主张,结论和恐惧恰好与科技真正的意义背道而驰。的确,我们有充足的例证——例如炼油厂或合成橡胶厂的状况——因此无需凭空臆测,我们就可以说明自动化是什么,会带来什么影响。自动化并不是以“技术”为其特征。就像其他技术一样,自动化主要是各种观念构成的体系,它的技术方面是其结果,而非原因。第一个概念十分抽象:在看似以变动的现象前后,其实隐藏着一种稳定而可预测的基本形态。第二个概念是关于工作的本质。新科技不像早期的单件生产,强调技能是整合性的工作原则;也不像享利?福特的大量生产概念,以产品为导向,强调整厂原则,也就是整个工厂都采用单一产品的大量生产模式。新科技强调的是流程,把流程看成整合而协调的整体,目的是产生最佳流程——能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投入,稳定地生产出最多样的产品,的确,流程中的变化和波动越少,则能生产的产品种类可能就越多。最后,新科技包含了一种控制的观念,试图在手段和目的、投入和产生之间保持平衡。自动化要求预先建立起重要机制,因此,对于生产流程能够有预先设定并自我启动的控制机制。控制的机制可能非常简单。在一家人寿保险公司的理赔部门中,需要特殊处理的保险单——例如文件不全、缺乏数据、受益人不清楚、权利不明确等,都挑出来,由一位职员个别处理。任何人都可以在几天内学会处理这些特殊案件(或设计一部机器来处理),如此一来,98%的正常保险单都能够平稳而迅速地处理完毕,即使这些保险单的理赔方式、受益人之间的分配等可能还是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情况,单纯的另案处理就足以提供充分的控制,以确保流程顺畅。有时候,也可能需要复杂的控制机制,例如实施“回馈”的做法,将流程的成果回馈到前一个生产阶段,以确保流程顺畅,并在必要的时候修正流程。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蒸汽机的“安全阀”,锅炉中的大量蒸汽会将安全阀往上推,直到开启气孔释放了过量蒸汽,降低了锅炉中的蒸汽气压,于是安全阀又下降至原本的位置,并关闭气孔。在生物世界里,腺体也是依据这个原理运作的,而高射炮的电子控制系统也利用了回馈的原则。不过,这类控制机制在自动化技术中只扮演次要的角色,最重要的还是流程中内建的控制功能,通过剔除流程无法处理的状况,或调整流程以产生计划中的成果,而保持流程顺畅。只有当人们彻底地考虑了这些概念后,机器和精巧的装置才能被有效地运用。只有做了这样一番概念性的反思后,这些以重复为特征的操作的机械化才既有可能又经济。人们能够用一台机器将原料输入另一台机器,改变原料在机器中的位置,或将原料从一台机器转向另一台机器。所有处理原料的工作——在大规模生产方式条件下这种工作提供了大量非熟练的重复性的工作——都能实行机械化操作。机器安装的调整和常规的检查(如机器温度是否太高或工具是否太过锋利)也都能实行机械化操作。不过,这种“机械化”却不能代表自动化本身。它只是“自动化”的结果,而不是自动化不可或缺的要素。有很多例子显示,即使一条输送带都没有,也能达到大量生产的成效,例如票据交换所中的支票分类工作。我们将会看到许多成功的自动化的例子都没有用到任何“自动化的工具”,更看不到任何一个“按钮”。所以,在自动化的过程中,技术,工具和原理都由任务决定,也因任务而异。自动化并非由这几个因素所组成,自动化也不完全系于技术、工具和原理的应用上。自动化是把工作组织起来的一种概念,因此既适用于销售组织和行政作业,也同样适用于工业生产。自动化和工人许多人都认为,新科技出现后,机器人将取代人力,这种说法大错特错。我的学生有一次对我说:“我负责操作模拟电脑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仍然很震惊,竟然有这么多企业界人士相信我是受这部机器支配。”事实上(虽然一定会出现人力遭到取代的问题),新科技出现后,一定会雇佣更多的人,尤其是技术高超、训练有素的人员。20年前,大家都认为大量生产的技术,即过去的工业革命会导致许多人失业。今天,我们知道凡是引进大量生产技术的地方,工作机会都快速增加。但是许多人仍然相信,大量生产作业以非技术性员工取代了技术性员工,今天我们业已知道了这种说法的谬误。举例来说,美国是最大规模采用大量生产方式的国家,但在不同种类的员工中,训练有素的技术员工无论在数量或比例上都成长最快。而过去那种纯粹贡献体力、真正的非技术性员工今天已经摇身一变为半技术性的机器操作者——具备较高的技能,受过比较好的教育,能创造更多的财富,生活水准更比过去大幅提升。目前发生的技术改变将会把这个过程更往前推进一大步,不但不会导致劳动力过剩,反而会需要大量技术高超、训练有素的人力——需要管理者来思考规划,需要训练有素的技师和工人来设计新工具,并且生产、维修、操作这些工具。的确,我们几乎可以确定,无论在任何国家,这样的转变如果要快速普及,主要障碍就在于受过训练的人力不足。同样,只有大企业才能采用新技术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更不用提新技术会排挤小公司和独立企业,导致大企业独占市场的说法了。在某些产业中,新技术或许的确扩大了最具经济效益的单位的规模,而在其他许多产业中(例如生产生铁的产业),很可能新技术反而能让较小的生产单位具备经济效益。最后,新技术将导致资本需求剧增的说法也不对。诚然,生产工人的人均投资将会上升,但由于企业将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员工的人均投资根本不会增加,而且根据我们的经验,似乎也没有迹象显示每单位产出的平均投资会大幅增加。对管理层的要求最重要的是,新技术将不会造成管理者过剩,或是被纯技术人员取代,相反,未来会需要更多的管理者。管理的领域将会大幅扩大,许多现在被视为基层员工的人未来将必须有能力担负管理工作。绝大多数的技术人员都必须了解管理工作的内容,并且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事情和思考。无论在任何阶层,对于管理者的责任和能力、他的愿景、他在不同风险中抉择的能力、他的经济知识和技能、他的管理管理者及管理员工和工作的能力,以及他的决断力等的各方面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新技术不但不会造成垄断的情况,反而会要求高度的分权、弹性和自主管理。在新科技的时代,任何社会如果试图排斥自主企业的自由管理作风,这个社会便将痛苦地消亡。任何一个试图将责任和决策集中于高层的企业也将同样如此。基于以上种种理由,任何关于管理本质的描述都不能不把自动化纳入讨论。我倾向于相信,自动化不会像突如其来的洪水般迅速将我们淹没,而会如涓涓细流般逐渐影响我们。但是毋庸置疑,自动化的时代即将来临。20世纪下半叶,最先了解自动化,也率先有系统地应用自动化的工业国家,无论在生产力或财富上,都将领先群伦。就好像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由于了解和应用大规模的生产方式而取得全球领导地位。更加不需怀疑的是,哪个国家的管理者最能够了解管理的真谛,并彻底实践有效的管理,该国家必将取得世界领导地位。
————————第一部分———————
—————————————————————第4章——————————————————————
西尔斯公司的故事
表面上看来,如何管理一个企业的问题既然如此重要,相关书籍似乎早应汗牛充栋,但实际上,几乎看不到一本真正的关于如何管理企业的书。市面上倒是不乏有关不同管理功能的书,例如,生产与营销、财务和工程、采购、人力资源、公共关系等,这类书籍即使没有成千上万,至少也有几百种,但是关于管理一个企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需要什么条件、管理者应该做哪些事情以及如何管理,到目前为止,仍然备受忽视。这种情况并非偶然,而是反映出目前关于企业管理,非常缺乏站得住脚的经济理论。但我们不打算立刻着手自行构建理论,而是应该首先仔细观察企业实际的运营行为。要描绘企业的真实面貌,探讨管理的意义,最佳的范例莫过于美国最成功的企业之一——西尔斯公司。西尔斯公司在20世纪初开始发展成为一家企业,当时西尔斯公司看出美国农民代表了一个被隔离而独特的市场;也由于农民不同于城市消费者的特殊需求,他们自成一个独特的市场。尽管个别农民的购买力很低,但全体农民却代表了几乎从未被开发的庞大购买潜力。为了接近农民,必须创建一种新的销售渠道,必须生产能符合农民需求的产品,必须向农民输送大量低价的,并能保证经常供应的商品。由于闭塞的客观条件使得农民不可能在货物装运前检验商品,或者在遭受欺骗时寻求赔偿,因此,供应商必须给予农民一种可靠和诚实的保证。因此,在创建西尔斯公司时,需要对客户和市场进行分析,尤其需要分析什么是农民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此外,还需要在五个独特的领域进行创新。首先,需要有系统的销售规划,即发现和发展能提供农民所需的特殊商品的供货渠道,以农民需要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他们能承受的价格供应商品。第二,需要有邮购商品目录,该目录应能解除农民无法进城采购之苦。考虑到这一点,这份目录必须定期出版,而不能像拍卖廉价商品的告示那样,无固定发布日期。必须摒弃所有传统的邮购商品的做法,学会不以对商品夸张的炫耀来诱使农民购物,而是实事求是地向农民介绍所供的商品,其目的是通过使农民相信该份目录和目录背后的公司的可靠性来建立一个长久的客户。这份目录应该成为农民的“福音书”。第三,“买主自行小心”的陈旧观念应该转变为“卖主自行小心”的新观念——西尔斯公司著名的“退还你货款,不提任何问题”的政策充分表明了这个观念。第四必须寻找一种方式,能价廉快捷地满足客户大量的订货。没有邮购工厂,企业的经营是完全不可能的。最后,必须组建起人力组织。当西尔斯公司开始成为一家企业时,缺乏适应这种经营方式的客户,缺乏精通投资管理新要求的会计,缺乏制作目录插图的美工人员,缺乏具有处理大量客户订单经验的职员。理查德?西尔斯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公司,但是使这家公司真正成为现代企业的却并不是他。西尔斯本人的经营活动难以称得上“经营企业”。他是一个精明的投机商,他大量买进亏本销售的商品,然后,通过大肆做广告,再整批售出。他的每一笔交易其实质都是一种售后结算交易,交易完成后再与参与交易的企业进行结算。西尔斯为他自己赚了很多钱,但是,他的经营方式从未创造一个企业,更不要说长期经营企业了。事实上,像许多有着与他相似的经商经历,结果在他前面破产的人一样,没有几年他就不得不退出商界。是朱利叶斯?罗森沃尔德在10年间,从1895年他掌管公司起到1905年芝加哥邮寄工厂开业为止,才使西尔斯公司脱颖而出成为一家企业。罗森沃尔德对市场进行了分析,他首创系统地开发渠道,他发明了定期发行内容翔实的邮购目录,推出了“保证质量,否则退款”的政策。他建立了富有成效的人力组织。他在开始阶段就赋予管理层最大的权力并对结果负全部责任。后来,他又给予每个雇员一份用经营利润购买的公司股份。因此罗森沃尔德不仅是西尔斯公司之父,也是“渠道革命”的先驱。“渠道革命”风靡20世纪的美国,是经济增长中极为重要的因素。西尔斯公司早期历史的基本贡献中仅有一项不是罗森沃尔德做出的,那就是芝加哥邮寄工厂,是由奥托?多森在1903年设计的,比亨利?福特的工厂早5年落成。亨利?福特的工厂是现代第一家以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的工厂。该厂以装配线、传送带、标准化的可互换的部件,尤其是以有计划的全厂范围的调度,将所有的工作分解成简单的重复操作。正是基于这些基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西尔斯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机构,它的“福音书”是除《圣经》之外惟一一份可以在许多农户家庭找到的印刷品。西尔斯公司发展历程的第二个阶段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如同它的第一阶段是由朱利叶斯?罗森沃尔德主导一样,它的第二阶段则是由另外一个人,即罗伯特E.伍德将军主导。20世纪20年代中期,当伍德加盟西尔期公司时,西尔斯公司原有的市场正在急剧地发生前变化。农民不再是闭塞的了,汽车使得他们能去城镇购物。他们不再是一个独特的市场,相反,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西尔斯公司的作用,他们正迅速地将生活标准向城市中的中产阶级靠拢。与此同时,一个巨大的城市市场出现了。这个市场像25年前的农民市场一样,呈现出同样的闭塞,同样的供应不畅。城市中低收入群体已经崛起,他们不再满足维持生计的标准,不再适应“下层阶级”独特的习惯,他们迅速地开始拥有金钱,产生要与中产阶段和上层阶级相同的购买欲望。换言之,这个国家正急速地演变为一个巨大的、统一的市场,而配售体系却仍是一个分散的、阶级特性鲜明的配售体系。早在加入西尔斯公司之前,伍德就做了一番分析。通过分析,他决定将西尔斯公司的侧重点转向零售商店——为商店添置设备,向已经购买汽车的农民和城市人口提供服务。为了使这项决定能够实施,必须再次进行一系列的创新。为了找到供货来源以及向其购置商品,商品的营销必须增加两项重要的新功能:设计产品以及扶植能够大量生产这些产品的厂商。“上流社会市场”的产品,例如冰箱,必须重新设计,使之适销于购买力有限的“大众市场”。必须创造产品供应商——经常是由西尔斯公司来投资并培训管理者——来生产这些产品。这样做也需要进行另一项重要的创新,即处理好西尔斯公司与供应商的关系。营销计划的制定和研究,系统地培育数以万计的能为大众市场生产产品的小供应商,这些前所未有的工作都必须创造性地进行。这些工作大部分是由T?V?豪泽完成的,他多年担任西尔斯公司的销售副总裁。这些创新在西尔斯公司第二个发展阶段中对大规模商品配售所起到的作用,如同邮购工厂和邮购目录在第一个发展阶段中所起的作用一样,对美国的经济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但是,从事零售业务也意味着要配备大量的商店经理,因为邮购销售并没有为零售商准备管理者。西尔斯公司经营零售业务的最初10年或15年中最大的瓶颈问题就是管理者的短缺,这个问题几乎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必须对培育管理者的领域进行最系统的创新。西尔斯公司20世纪30年代的政策成了美国工业界正在进行的培育管理者的工作的起点。向零售商店拓展意味着在组织结构方面进行彻底的改革。销售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经营方式——至少在西尔斯公司一直如此,但是零售商店不可能由几千公里之外的总部来经营,而必须由当地人来管理。虽然西尔斯公司当初只需几家邮购工厂向全国供货,但是,今日却拥有700家商店,每家商店都有自己的市场和地区属性。分权制的组织机构、管理分权制公司的方法、对商店经理业绩的考核,以及既给予公司最大限度的自治权又保持公司的统一性,所有这些都必须探索出实施的办法,以便使零售商店有可能得以运行。另外,还需要制定新的报酬政策对商店经理的业绩进行奖励。最后,西尔斯公司必须将创新引入商店的选址、建筑和外观布置等方面。传统的零售商店不适宜西尔斯公司的市场。这不仅仅是将西尔斯公司的商店搬到城市郊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为商店提供足够的停车场的问题,整个零售的观念必须改变。事实上,即使在西尔斯公司也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种创新是多么深刻,它对美国人的购物和城镇市容有多大的影响。今日被吹捧为零售业重大创新的郊区购物中心,实际上只不过是西尔斯公司20世纪30年代确立的观念和方法的翻版而已。拓展零售商店的基本决策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做出的,那些根本性的创新是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进行的。这说明了为什么西尔斯公司的交易和利润在萧条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以及战后繁荣时期都持续上升,虽然这些基本决策的实施至今已近30年,但它们至今尚未被完全地付诸实施包括女性时装领域和公共关系领域的一些决策。商品规划——系统地设计用于大规模配售的优质产品,系统地培育从事大规模生产这些产品的人员——仍然有必要应用于女性时装领域。女性时装的传统生产组织——纽约“服装区”并不符合大规模配售的要求。尽管西尔斯公司能将其他相同的传统工业转变为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配售的产业,并且,在今日的拉丁美洲正成功地这样做着,但它未能也不愿意改变女性时装产品的生产体系。另一个未完成转变的领域是公共关系领域。西尔斯公司在朱利叶斯?罗森沃尔德领导下曾率先涉足公共关系领域,而且西尔斯公司的每一位成员也都认为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虽然西尔斯公司的市场已经城市化,但是西尔斯公司的公共关系仍然侧重于当初的“西尔斯公司,农民的朋友”之上。鉴于西尔斯公司的市场实际状况,人们只能认为这是一种恋旧的心态,与需要不相适应。伍德将军1954年春季从西尔斯公司的董事长职位上退了下来,T?V?豪泽接替了他的职位。这充分标志着西尔斯公司一个时代的结束。西尔斯公司现在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机遇。曾经改变西尔斯公司市场的汽车似乎要再一次改变这个市场。在大多数城市中,驾驶汽车已是一种负担,停车更是困难,以致汽车迅速地推动它对购物者的帮助作用。与此同时,西尔斯公司的典型顾客——家庭主妇,正变为职业妇女,在购物的时间她们必须得上班,或者,她们在外出购物时无法照看小孩。如果这种认识是正确的,那么西尔斯公司需要对市场和顾客再做一次分析,并制定出新的目标,就像其在历史上两个转折点时曾做过的那样。可能需要有一种新型的配售体系,在这种体系中,当地的商店是售货员的总部,售货员受理顾客的订单。售货员也许会开着一辆样品车,挨家挨户地流动。最近几年,销售交易额的增长也许预示着这样的一种发展趋势。这种变化似乎自然需要有新的销售体系概念、新的报酬政策和方法。可能会产生难以寻找合适的人员的新问题,就像20年前难以寻找零售商店管理者一样。在顾客家中提供西尔斯公司产品的服务可能最为关键,也许最终会像40年前的退款保证一样重要。大部分顾客的购物方式可能会又一次转向按目录购物的方式,虽然不会再通过信件传递,而是通过流动的售货员或通过电话传达。反过来,这又需要对邮购工厂实施技术改造,迄今为止,邮购工厂的经营几乎仍然沿袭50年前奥托?多林提出的基本模式。受理顾客的订单,无论这些订单是通过邮寄,通过电话或通过售货员送交,似乎都需要有一家运作完全建立在应用自动化和反馈原理基础上的全自动工厂。甚至商品规划也需要确立新的目标。因为今日最重要的顾客——已婚的少妇和家庭主妇,她们常常拥有一份工作——在很多方面像处于最闭塞时期的美国农民,是一个独特的市场。换句话说,西尔斯公司可能需要再一次思考企业是什么,其市场在哪里,需要哪些创新。
————————第5章————————
企业是什么
从西尔斯的故事中我们得到的第一个结论是:企业是由人创造和管理的,而不是由“经济力量”创造和管理的。经济力量限制了管理者所能做的事情。经济力量创造了新机会,让管理者能有所作为,但是经济力量本身却不能决定企业是什么或做什么。我们常听到的说法“管理就是设法让企业顺应市场的力量”是无稽之谈。管理者不仅要发展这些“力量”,还要靠自己的行动,创造这股力量。就像50年前,朱利叶斯?罗森沃尔德使西尔斯公司成为一家企业;就像25年前,伍德将军改变西尔斯的根本体制,在经济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确保西尔斯仍然成长壮大;今天,西尔斯也必须仰仗某个人(或几个人)的决策能力,来决定西尔斯的兴衰存亡。而且,每一家企业都会面临相同的考验。第二个结论是:我们不能单单从利润的角度来定义或解释企业。当问到企业是什么时,一个普通商人的答案通常是:“一个创造利润的组织。”经济学家的答案也如出一辙。但是这个答案不仅错误,而且答非所问。同样,今天有关企业及企业行为的经济理论——利润最大化的理论——其实只是换个更复杂的说法来说明“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传统模式罢了。这个理论或许可以充分反映理查德?西尔斯的经营方式,但我之所以说它完全错误,是因为这个理论不足以解释西尔斯公司或其他企业的运营方式,也无法说明应该如何经营企业。经济学家在努力拯救这条定理时,清楚显示了这点。今天研究企业管理理论的经济学家中,乔尔?迪安可说是最杰出而多产的一位学者,但是他仍然沿用这条定理,而他所下的定义是: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每一个企业的基本目标都是追求最大利润。但是近年来理论家谈到“利润最大化”时,普遍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其含义:指的是管理层的收入,而非企业所有者的收入,包括非财务收入,例如,为神经高度紧张的经理们增加休闲时间,以及培养他们之间的默契;指用于特殊用途的津贴,例如,抵制竞争、保持对企业的控制、防止员工提出加薪的要求以及预防反托拉斯法等。这个观念变得十分笼统而模糊,几乎涵盖了我们大部分的人生目标。这个趋势反映了理论家逐渐了解到许多公司,尤其是大型企业,不再从边际成本和边际利润的角度,采用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当然,采用这种已经证明没有存在价值的定理,是毫无意义的,也毫无用处。这并不是说利润和盈利能力不重要,但确实指出,利润不是企业活动的目的,而是企业经营的限制性因素。利润并不能解释所有的企业活动与决策的原因,而是检验企业效能的指标。即使担任公司董事的是天使,尽管他们对赚钱毫无兴趣,还是必须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问题不在于如何获得最大利润,而在于如何获得充分的利润,以应对经济活动的风险,避免亏损。如此混淆观念的原因是,大家误以为所谓的“利润动机”能说明企业家的行为或是作为商业活动的指引。事实上,究竟有没有利润动机这回事,都很值得怀疑。古典经济学家发明了这个名词来解释经济行为的意义,然而,从来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利润动机确实存在,而且我们很早就发现了经济学家企图通过利润动机来解释经济变化和经济成长背后的真正因素何在。但是究竟有没有利润动机这回事,其实对于了解企业行为,包括了解利润和获利情况,都毫不相干。比方说,史密斯为了获利而经营企业,其实只关系到他自己和他的公司,我们无法借此了解史密斯所做的事情以及经营绩效如何;我们虽然知道在内华达沙漠探戡铀矿的人一心只想发财,但我们并不了解采矿者的工作;我们虽然知道心脏专家从事这一行是为了谋生或造福人类,但我们并不了解心脏专家的工作。同理,利润动机以及衍生而来的“利润最大化”理论,和企业的功能、目的以及企业管理的内容都毫无关系。事实上,更糟的是,这个观念还带来危害,导致我们的社会误解利润的本质,并对利润怀有根深蒂固的敌意,视之为工业社会最危险的疾病。这个观念也要为美国和西欧最严重的公共政策错误负很大的责任——由于政府对企业的本质、功能和目的缺乏了解,而导致错误决策。企业的目的如果我们想知道企业是什么,我们必须先了解企业的目的,而企业的目的必须超越企业本身。事实上,由于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因此企事业的目的也必须在社会之中。关于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市场不是由上帝、大自然或经济力量创造的,而是由企业家创造的。企业家必须设法足顾客的需求,而在我们满足顾客的需求之前,顾客也许感觉到那种需求。就像饥荒时渴求食物一样,不能满足的需求可能主宰了顾客的生活,在他清醒的每一刻,这种需求都盘旋在他的脑海中。但是,在企业家采取行动满足这些需求之后,顾客才真的存在,市场也才真的诞生,否则之前的需求都只是理论上的需求。顾客可能根本没有察觉到这样的需求,也可能在企业家采取行动——通过广告、推销或发明新东西,创造需求之前,需求根本不存在。每一次都是企业的行动创造了顾客。是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因为只有当顾客愿意付钱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才能把经济资源转变为财富,把物品转变为商品。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是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对于企业的前途和成功尤其不是那么重要。顾客认为他购买的是什么,他心目中的“价值”何在,却有决定性的影响,将决定这家企业是什么样的企业,它的产品是什么,以及它会不会成功兴旺。顾客是企业的基石,是企业存活的命脉,只有顾客才能创造就业机会。社会将能创造财富的资源托付给企业,也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企业的主要功能:营销和创新由于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任何企业都有两个基本功能,而且也只有这两个基本功能:营销和创新。营销是企业的独特功能。企业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组织,是因为企业会营销产品或服务,而教会、军队、学校或政府都不会这么做。任何通过营销产品或服务来实现本身目的的组织都是企业。任何一个不从事营销或偶尔从事营销的组织都不是企业,也不应该把它当成企业来经营。麦考米克(Crus Mccormick)是第一个把营销看做企业特有核心功能的人,他认为管理的特殊任务在于创造顾客。史书往往只提到麦考米克发明了收割机,其实他也发明了现代营销的基本工具:市场研究和市场分析、市场定位的观念、现代定价政策、以服务为商品的推销员、为顾客供应零件和服务与分期付款的观念。他是真正的企业管理之父,而且早在1850年之前,就已达成上述成就。但直到50年后,美国人才普通效法他。1900年以来美国掀起的经济革命主要是一场营销革命。50年前,美国工商界人士对于营销的普遍态度都是:“工厂生产什么,销售部门就卖什么。”今天,大家的态度日益转变为:“我们的职责是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但我们的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才刚刚开始了解这个观念,例如,美国商务部直到现在才设立“商品分销局”。欧洲迄今仍然不了解营销是企业的特殊功能——这也是今天欧洲经济始终停滞不前的主因。因为要完全理解营销的重要,必须先克服社会对“销售”根深蒂固的偏见——认为销售是卑贱的寄生行为,而把“生产”看成是绅士的活动,并由此产生谬误的推论,认为生产是企业最主要而关键的功能。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过去社会对于营销的态度:即使国内市场占了七成的业务量,许多大型意大利公司却没有在国内设置销售经理的职位。事实上,由于营销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单单建立起强大的销售部门,并赋予营销的重任还不够。营销的范围不但比销售广泛得多,而且也不限于专业的活动,而是涵盖整个企业的活动,是从最终成果的观点来看待整个事业,换句话说,是从顾客的角度来看企业,因此企业的所有部门都必须有营销的考量,担负起营销的责任。过去10年中通用电气公司所采取的政策正说明了这种营销观念,通用电气公司试图从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产品对顾客和市场的吸引力。他们认为,早在第一位工程师拿起铅笔描绘设计图时,就已经展开了销售产品的努力,实际的销售动作只是最后一步。根据通用电气公司在1952年公司年报中的陈述:“这种做法从产品周期刚开始时,就引进营销人员,而不是最后才让他们参与,因此营销能融入企业各个领域的活动。如此一来,通过市场研究与分析,营销部门能告诉工程师、设计师和制造部门:顾客对于产品有什么需求,他们愿意以什么价格来购买,何时何地会需要这些产品。无论在产品规划、生产安排和库存控制,还是在销售通路、商品服务方面,营销都占有主导地位。企业是实现经济成长的器官但是,单靠营销无法构成企业。在静态的经济中,不会有“企业”,甚至不会有“企业家”,因为在静态的经济中,“中间人”只不过是收取中介费用的“经纪人”罢了。只有在不断扩张的经济中,或至少是视变化为理所当然、且乐于接受改变的经济中,企业才可能存在。企业是经济成长、扩张和改变的具体器官。所以,企业的第二个功能是创新,也就是提供更好更多的商品及服务。对企业而言,只提供产品和服务还不够,必须提供更好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才行。企业不一定需要成长状大,但是企业必须不断进步,变得更好。创新可能表现在更低的价格上——一直以来,经济学家最关心的就是这点,原因很简单,因为只有价格,经济学家才能用量化的工具来分析。但是,创新也可能表现在更新更好的产品上(即使价格比较高),或提供新的方便性、创造新需求上;有时候则是为旧产品找到新用途,推销员可能成功地把电冰箱推销给爱斯基摩人,用来防止食物结冻,这样的推销员和开发出新程序或发明新产品的人一样是“创新者”。卖冰箱给爱斯基摩人冷藏食物,等于发现了新市场;卖冰箱给爱斯基摩人防止食物过冷结冻,事实上等于创造了一个新产品。从技术层面来看,当然还是旧产品,但从经济角度来看,却是一种创新。创新出现在企业的各个阶段,可能是设计上的创新,或产品、营销技术的创新;可能是价格或顾客服务上的创新,企业组织或管理方式上的创新;也可能是能让生意人承担新风险的新保险方案。过去几年来,美国产业界最有效的创新或许不是众所周知的新电子产品或化学产品及程序,而是在材料处理和主管培育方面的创新。创新发生在各个领域中。无论是对银行、保险公司、零售商店,还是对制造业、工程公司而言,创新都同样重要。因此在企业组织中,创新就和营销一样,并非独立的功能,需要创新的不限于工程或研究部门,而是延伸到所有领域、所有部门、所有活动中。我必须再重复一次,不只是制造业需要创新,销售渠道的创新也同样重要,而保险公司和银行业的创新也很重要。企业可以由一个部门专门负责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创新,以工程或化学为重心的行业通常都采取这种做法。保险公司也往往由一个特定部门主导开发新的理赔方式,可能又由别一个部门专门负责业务人员组织、保单管理和理赔处理的创新,因为两者加起来就构成保险业务的重心。有一家大型铁路公司设立了两个创新中心,都由副总裁领导。第一个创新中心负责的是所有与交通运输相关的系统工作:包括火车头、车厢、铁轨、信号、通信系统等;第二个创新中心负责在货运和旅客服务、开发新交通资源、拟订新费率、开拓新市场、发展新服务方面有所创新。包括销售、会计、质量控制或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所有部门都应该担负明确的创新责任,建立清楚的创新目标,对公司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有所贡献,并且努力不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精益求精。有效利用一切创造财富的资源企业必须掌握创造财富的资源,以达到创造顾客的目的。因此企业重要的管理功能之一,就是有效地利用一切创造财富的资源,从经济角度来说,则称之为生产力。在过去几年中,几乎每个人都在谈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更有效地运用资源——不但是提高生活水准的关键,也是企业活动的成果,这已经不算什么新观念了。但我们其实不太了解生产力是什么,也不懂得如何衡量生产力。生产力意味着所有生产要素之间的平衡,能以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大的产出。这和每位员工平均生产力或每个工时的平均生产力是两回事,这些传统标准充其量只是含糊地反映了生产力的部分事实。原因在于,传统标准仍然执着于18世纪的谬误,认为体力劳动者是惟一的生产资源,体力劳动是惟一的真正“努力”,这种观念表现了机械论的谬误,认为人类的所有成就最终都能以劳动力为衡量的单位。但是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生产力的提升从来都不是靠体力劳动而达成的。事实上,企业从来都不是靠体力劳动者来达到提高生产力的目标而是用其他方式取代体力劳动之后的结果。当然,其中一个替代方式就是资本设备,换句话说,以机械能取代体能。至少同样重要,但未被探讨的问题是:以教育水准较高、善于分析推理的人才来取代技术或非技术性体力劳动者所提升的生产力,换句话说,以管理者、技术人员和专业人才来取代“体力劳动者”,以“规划”取代“工作”。显然,企业必须在安装资本设备以取代体力劳动者之前就完成这样的转换;因为必须先有人规划和设计设备——这是具有概念性、理论性而且分析性特点的工作。事实上,只要稍加思考,就会发现经济学家所强调的“资本形成率”其实只是次要的生产要素,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必然是“智力形成率”,也就是一个国家能以多快的速度培养出想像力丰富、有愿景、受过良好教育、具备推理和分析技能的人才。规划、设计和安装资本设备仍然只能反映以“脑力”取代“体力”后所提升的一小部分生产力而已。至少同等重要的是直接转换工作性质对于生产力的贡献——从需要许多技术性或非技术性劳动力,转换成需要受过教育、见多识广的人才进行理论化的分析与概念性的规划工作,而不需任何资本设备的投资。最近的研究(例如斯坦福研究院所做的研究)清楚地显示,西欧和美国的生产力差距与资本投资的问题并不相关。许多欧洲产业的资本投资和设备都和美国企业不相上下,然而西欧产业的生产力却只有美国同产业的2/3.惟一的解释是西欧企业高度依赖人工技能,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较低,而且组织结构较不完善。1900年,美国典型的制造公司每花100美元在直接员工的薪资上,可能最多只花5美元或8美元来聘请管理、技术和专业人才;而在今天的许多产业中,这两项开支几乎相等——尽管有些产业直接员工的工资增长速度和幅度都很快。而除了制造业以外,在交通运输业和矿业、销售、金融和保险业以及服务业中(即在美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中),生产力提升完全是以规划取代劳动、脑力取代体力、知识取代汗水的结果,因为在这些行业中,资本投资只是很小的因素。生产力的提升并非局限于制造业。或许今天提升生产力的最大契机是在销售业。例如,如何运用大众广告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来取代个别推销员花在直接推销上的力气?如何在推销之前,先建立顾客的购买习惯?在许多行业中,广告花费的总额甚至还大于生产成本,然而广告专家(例如哈佛大学的麦克尼尔)都再三强调,我们无法衡量广告的影响和效益,更无从评估广告是否比推销员的努力更具生产力。近年来,在销售、自我服务和包装、通过大众媒体的广告宣传和通过直接邮件的销售上,技术都有长足的进步,其整体影响和自动化的趋势一样,都深具革命性。然而,我们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工具来界定,更不用说来衡量应用于流通领域的资源所产生的生产力了。企业经营中(尤其在会计领域中)有关生产力的词汇早已过时了,容易令人误解。会计师所谓的“生产工人”指的是操作机器的体力劳动者,事实上,他们是最没有生产力的员工。而会计师口中的“非生产性员工”指的是其他所有对生产有贡献,但不需看管机器的人,其中包括像清扫工这类前工业时期、低生产力的体力劳动者,像制造器具的工匠这种身怀绝技、高生产力的劳动者,像维修电器的新工业的技术员,还有像工厂领班、工程师和质量检查员这类知识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最后,会计师混起来统称为“管理费用”的人中其实包含了最具生产力的资源:管理者、规划人员、设计师、创新者。“管理费用”一词流露出一种抵触的情绪。当然,该词也可能包含了寄生在企业中的高薪人员,只不过因为组织不良、士气不振或目标混淆(换句话说,因为管理不善)而需要的人员,其中总是透露出管理不善迹象的好例子,就是“协调者”(当然,此处的讨论完全不涉及个人能力或绩效)。换句话说,有两种管理费用:生产性的管理费用——用于管理者、技术或专业人才的费用。这种费用取代了一笔至少数额相等的用于生产性或非生产性员工费用或资本支出。另一种是寄生性的或摩擦性的管理费用。这种费用不但没有提高生产力,反而降低了生产力,这是由摩擦造成的,反过来又会制造摩擦。因此,我们需要的生产力观念是,一方面能将投入与产出的一切努力都加以考虑,同时又能根据与产出结果的关联性来呈现所投入的努力,而不是假定劳动力是惟一的生产性投入。但即使是这样的观念——尽管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如果它对于努力的定义仍然局限于可见的形式和可以直接衡量的成本,也就是说,是根据会计师对努力所下的定义,那么这个观念还是有所不足。有一些无形的因素对于生产力有即使不是决定性的也是巨大的影响,却无法以成本数字来衡量。首先是时间的因素——人类最容易消耗的资源。企业究竟是持续不断地使用人力和机器,还是只有一半时间用到人力和机器,都会影响生产力的高低。最没有生产力的政策,莫过于希望在一定时间内硬塞进超出合理状况的生产性努力,例如,在拥挤的厂房中或老旧的设备、昂贵的仪器上安排三班制作业。其次是所谓的“产品组合”,在同样资源的多种组合中求取平衡。企业界人士都知道,这些不同组合在市场价值上的差异,与为了形成产品组合所投入的努力上的差异,几乎不成比例,两者之间几乎看不出任何关联。一家公司采用了相同的材料和技术,生产同样数量的商品,耗费相同的直接和非直接的劳动力,可能赚大钱,也可能破产,这完全要看产品组合而定。显然这代表尽管运用相同资源,生产力却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不会以成本的形式显现,也无法靠成本分析来检测。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我称之为“流程组合”。一家公司究竟应该向别人采购零件,还是自给自足?怎么做生产力比较高?应该自己组装产品,还是外包?应该通过自己的销售渠道,打自己的品牌,还是把产品卖给独立经营的批发商,用他们的牌子销售出去?怎样运用公司具有的独特知识、能力、经验和商誉,以发挥最大的生产力?并不是每个管理层都无所不能,也不是每个企业都应该从事经过客观评估后认为最赚钱的行业。每位管理者都各有其能力和限制。每当他试图超越自己的能力和限制时,无论他冒险开创的事业是多么有利可图,都很可能失败。善于经营稳定生意的人没有办法适应变幻莫测或快速成长的行业,而日常经验也显示,习惯在快速扩张的环境中经营企业的人,一旦公司进入重整状态,很可能毁了原本的事业;善于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经营企业的人很可能无法成功地在高压下销售新奇时髦的商品。如何善用公司和管理层的特殊能力,体察自己的局限何在,也是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最后,生产力深受组织结构的影响,而企业各种活动之间的平衡也会影响生产力。如果由于缺乏明确的组织结构,管理者把时间花在摸索自己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实际去做事情,就浪费了公司最稀有的资源。如果公司高层只对工程有兴趣(或许因为公司所有高层主管都具工程背景),而公司需要的却是加强营销,那么这家公司就缺乏生产力,最终的结果将比人均每小时产量的下降更为严重。因此,我们不只在定义生产力的时候,需要考虑所有影响生产力的要素,而且在设定目标时,也必须如此。无论是以资本取代劳动力,或以营业成本取代资本设备与人力(但设法区分创造性和寄生性的管理费用),我们都必须评估这些因素究竟对生产力产生何种影响,同时也必须衡量时间运用、产品组合、流程组合、组织结构和各种企业活动之间的平衡对生产力所造成的影响。不只是个别企业管理层需要实质的生产力衡量指标,整个国家也需要。缺乏这样的指标是我们经济统计的一大漏洞,会削弱经济政策预测和对抗经济萧条的努力。利润的功能到现在,我们才有充分的准备,可以开始讲座利润和盈利能力,而一般有关企业本质的讨论通常一开始就讨论利润,因为利润不是原因,利润是结果——是企业在营销、创新和生产力方面的绩效结果。同时,利润也是对企业经营绩效惟一可能的检验方式。的确,当今天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谈到自动化生产系统的反馈时,利润正是绝佳的例子,因为利润正是企业通过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来自我调节的运营机制。但是利润还有第二个同样的重要的功能。经济活动总是着眼于未来,而我们对于未来惟一可以确定的事情,就是它的不确定性和其中蕴涵的风险。因此“风险”这个名词最初在阿拉伯文中的意思是“赚取自己每天的面包”也就不足为奇了。通过承担风险,企业人士可以赚到当天胡口的面包。由于企业活动是经济活动,所以总是试图带来改变,总是孤注一掷,甘冒更大的风险,或创造新风险。西尔斯的故事显示,经济活动的“未来”是很长的一段时间,要花15年、20年,才能看到西尔斯的基本决策完全奏效,重大投资开始回收。50年来,我们已经了解要促进经济进步,势必“延迟经济的回收期”。然而,尽管我们对于未来一无所知,我们知道当我们试图预测或评估未来的风险时,风险却以几何级数增长。企业的首要任务是求生存。换句话说,企业经济学的指导原则不是追求最大利润,而是避免亏损。企业必须设法赚取额外的资金,才足以承担企业运营中不可避免的风险,而这种风险预备金惟一的来源就是利润。的确,企业不只需要为自己的风险预做准备,还必须面对亏损,因为在经济的新陈代谢中,总是会有些企业亏损累累,销声匿迹,而这些都关系到社会的利益,这是自由、弹性和开放的经济体系主要的安全防护网。企业必须负担社会成本,对于学校、军备等有所贡献,也就是说,企业必须赚钱缴税。最后,企业还必须创造资本,以满足未来成长,扩张所需。但是最重要的是,企业必须有足够的利润来风险。总而言之,追求最大利润是否为企业经营的动机仍值得商榷,但企业绝对需要赚取足够的利润,以承担未来的风险,至少需要获取必要的利润,以保存生财资源,继续在现有行业中求生存。企业通过对“必要的最低利润”设定严谨的限制,并检验其有效性,来影响企业的行为和决策。为了经营,管理者必须设定相当于“必要的最低利润”的经营目标,建立明确的标准,来评估利润表现是否达到目标。那么,什么是“企业管理”?根据对企业活动的分析,企业是通过营销和创新来创造顾客,因此企业管理必须具备企业家精神,而不能只是官僚作风、行政作风、甚至决策工作。由此可见,管理企业必须是一项创造性的而不是一项适应性的任务。管理层越是创造经济条件或改变经济条件,而不是被动地适应经济条件,才能把企业管理得越成功。但是我们对于企业本质的分析也显示,尽管企业管理最终要靠绩效来检验,但管理是理性的活动。具体而言,这表示企业必须设定具体目标,表达企业预期达到的成就,而不是“像追求最大利润的政府一样”只把目标放在适应可能的外在条件。因此,设定目标时必须把目光紧盯预期达到的成就,只有如此,接下来才应该考虑如何自我调整,以面对可能的状况。管理层因此必须决定企业所从事的是什么样的事业,或究竟应该从事什么事业。
——————————第6章————————————
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应该是什么
事实上,“我们的事业是什么”从来都是困难的问题,只有经过努力思考和研究之后,才答得出来,而且正确的答案通常都不是显而易见的。最成功地率先回答了这个问题的人是韦尔(theodore N Vail),他在大约50年前针对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情况表示:“我们的事业就是服务。”一旦他说出答案,作案似乎显而易见,然而他必须从一开始就认识到,垄断的电话系统很容易被收归国有,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民营电话公司不是常态,而是例外,必须得到社区的支持,才能继续生存。其次,他也必须了解,要赢得社区支持,不能单靠宣传攻势或抨击批评者,而必须设法让顾客满意。有了这层领悟后,就必须大幅翻新经营政策,这意味着必须不断地向所有员工灌输献身于服务的思想,并且在公关活动中,强调服务的重要性,强化公司在研究和技术上的领导地位;制定财务政策时,也秉持着只要有需求,公司就提供服务的原则。找到必需的资金,并从中获利,则是管理层的责任。现在看来,我们会觉得这些都是显而易见、应该采用的措施,但是当时却花了10的时间来推动。然而如果不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在1905年曾经针对所从事的事业做了缜密的分析,或许早在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时期,美国就将电话服务收归国有了。“我们的事业是什么”并非由生产者决定,而是由消费者来决定,不是靠公司名称、地位或规章来定义,而是由顾客购买产品或服务时获得满足的需求来定义。因此,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能从外向内看,从顾客和市场的角度,来观察我们所经营的事业。时时刻刻都将顾客所见所思、所相信和所渴求的,视为客观事实,并且认真看待,其重要性不亚于销售员的报告、工程师的测试结果或会计部门的财务报表,但是能轻易做到这点的企业管理层并不多。企业管理层必须设法让顾客诚实地说出他们的感受,而不是企图猜测顾客的心思。所以,企业最高管理层的首要职责就是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并且确定这个问题会通过严谨的研究来得到正确的答案。的确,判断某项工作是否应由高层管理者负责,一个极有效的方法是了解该项工作的承担者是否需要关注并负责完成这项工作。很少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至少不是以一针见血的方式提出——因此也很少有人充分研究和思考过这个问题,或许这正是企业失败的最重要原因。相反,每当我们发现一家卓越企业时,几乎总是发现这些公司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及西尔斯公司一样,成功的主因在于他们能审慎而明确地提出这个问题,并且在深思熟虑后,全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决定企业成败的最重要的问题西尔斯的例子也显示,这个问题不只在企业初创或深陷泥沼时才需要提及,相反,当企业一帆风顺时,最需要提出这个问题,并且需要深思熟虑,详加研究,因为假如没有及时提出这个问题,可能导致企业快速衰败。新公司刚诞生时,通常都无法有意义地提出这个问题。调配出新的清洁剂配方,挨家挨户推销新产品的人只需知道他的配方功效极佳,能除去地毯和窗帘上的污渍就够了,但是当清洁剂逐渐流行起来后,他必须雇佣其他员工来帮忙调配和推销清洁剂。当他必须决定究竟要继续维持直销方式,还是铺货到零售商店销售;考虑应该通过百货公司、超级市场、五金店销售,还是在以上三种渠道都铺货;以及考虑还需要增加哪些新产品,才能构成完整的产品线——那么这时候,他就必须提出和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如果他没有办法在事业蒸蒸日上时回答这个问题,即使拥有最好的产品,他仍然很快就会回到磨破鞋底、挨家挨户推销的日苦子。无论对不太能掌控自己产品的企业,例如铜矿业或钢铁厂,还是像零售商店、保险公司等似乎很能掌控自己产品的行业而言,这个问题都同样重要。可以确定的是,铜矿出产铜,如果市场上不需要铜,铜矿就会关闭。但是市场上对于铜究竟有没有足够的需求,其实完全要看企业管理层采取什么行动来创造市场、寻找产品新用途,并且及早看出可能创造新契机或危及现有用途的市场趋势或技术发展趋势。以产品为主或以加工为主的行业,如炼钢、石油化工、采矿或铁路运输,必然在许多而不是一项业务上,与其他行业存在着本质的差异,这意味着这些行业有着更为困难的任务——决定企业在顾客已表示满意的需求中哪些需求最为重要,最有发展前途。美国无烟煤工业的命运以及铁路公司在货运和客运市场上的地位每况愈下,这些都清楚地告诉我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时,意味着什么下场。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如果这些公司的管理层当初曾经好好思考公司的事业究竟是什么,而不是一味认为答案一目了然,不证自明的,这两个行业原本不由得会在短短数十年间从高峰一落千丈。谁是顾客想要弄清楚我们的事业是什么,第一步是问:“我们的顾客是谁?”谁是我们真正的顾客?谁又是我们潜在的顾客?这些顾客在哪里?他们如何购买?如何才能接触到这些顾客? 有一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创立的公司决定在战后从事家用保险丝盒和闸盒的生产,他们必须立刻就决定顾客究竟是电气设备承包商和建筑商,还是自行安装和维修电气设备的私屋业主。要接触到第一类顾客,这家公司必须建立起销售组织;而要接触到一般私屋业主,则可以通过现有的销售渠道,例如西尔斯和蒙哥马利华德百货公司的邮购目录、零售商店来销售。当他们决定把电气设备商当做最大量而稳定的(尽管更困难、竞争也更激烈)市场后,接下来必须决定顾客在哪里。必须好好分析人口和市场趋势,才能回答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事实上,如果依赖过去的经验来下判决,必然酿成一场灾难,他们可能因此把目标放在大都市,但事实上,战后的购屋热潮主要都出现在郊区。这家公司预见了这个趋势,于是他们打破业界惯例,率先建立以郊区为中心的销售组织,这个决定也成为这家公司成功的第一个主要因素。就这个例子而言,“顾客如何购买”的问题也很容易回答:电气设备承包商都向专业批发商采购。至于接触到这批顾客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则很难回答——的确,在公司运营10年后,他们仍然迟疑不决,不断尝试各种不同的销售方式,例如雇佣推销员冲刺业绩,或通过代理商销售。他们曾经尝试通过邮购方式或各地的仓储中心,直接把产品卖给工程承包商;他们也尝试过业界从未尝试的做法:直接诉诸大众,打广告、直接宣传自己的产品,希望建立起最终顾客的需求。这些实验证实了过去的猜测:舍得花大钱在传统批发系统中打开一条路的供应商,将会在市场上大获全胜。下一个问题是,“顾客购买的是什么?”凯迪拉克的员工说制造汽车,因此他们经营的是通用汽车公司的凯迪拉克汽车。但是,为了一辆崭新的凯迪拉克汽车,不惜花费4000美元的顾客,他买的是交通工具,还是凯迪拉克汽车的名气?换句话说,凯迪拉克的竞争对手是雪佛兰、福特汽车,还是——挑个极端的例子来说——钻石和貂皮大衣?针对这个问题,帕卡德汽车公司的兴衰正好可以说明正确和错误的两种答案。12年前,帕卡德汽车是凯迪拉克汽车最害怕的竞争对手。美国经济萧条初期,在独立的高价汽车制造商中,只有帕卡德汽车公司始终屹立不倒。帕卡德汽车公司的事业之所以蒸蒸日上,是因为他们聪明地分析了顾客的行为,正确地推出了经济萧条时期需要的产品:价格昂贵,但技术精良、坚固实用的汽车,并且在销售活动和广告诉求中,将这款车塑造成当时负债累累、缺乏安全感的世界中安全和稳定偿付能力的象征。然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这样已经不够了。帕卡德汽车公司一直难以明确它的市场究竟是什么,尽管它销售高价汽车,却无法象征车主已经到达某种地位——或许因为车价格还不够昂贵。虽然帕卡德也推出中价位汽车,却又无法把产品塑造成为成功专业人士的价值与成就的象征,即使新官上任,仍然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结果,就在经济繁荣时期,帕卡德汽车公司却必须和另外一家公司合并,才幸免于难。提出“顾客购买的是什么”的问题足以证明,管理人员赖以决策的这些市场和竞争的概念是多么的不完整。生产厨房煤气灶的厂商过去总认为竞争对手是其他煤气灶制造商,但是它们的顾客——家庭主妇,其实买的不是炉子——而是最简易的食物烹调方式,可能是电炉、燃气灶(无论是用管道煤气、天然所或罐装液化气)、煤炭炉,或任意一种组合方式。至少在今天的美国,野炊是惟一不考虑的烹调方式。明天,主妇们很可能会考虑使用以超声波或红外线的炉子(或在一种尚待发现的化学物质上煮水的炉子)。由于家庭主妇身为顾客,她们实际上决定了厂商应该生产什么,因此煤气灶制造商真正的事业应该是提供简易的烹调方式,它们的市场是食品烹调市场,竞争对手则是提供各种烹调方式的供应商。另外一个例子是:大约25年前,有一家小型食品包装厂商分析了自己的事业之后,提出一个问题:当顾客(杂货店)购买他们的产品时,顾客究竟购买的是什么。他们花了5年时间辛苦研究,才找到答案——结论是杂货店非常依赖制造商提供管理方面的服务,尤其是对于购买、库存管理、簿记和商品陈列方式,提出建议。他们向这家食品包装公司采购的其实不只是产品,因为其他许多地方也能提供相同的货源。于是,这家公司开始改变销售努力的重心。推销员转型为服务人员,首要任务是帮助顾客解决问题。当然,他们还是推销公司的产品,但是当谈到顾客究竟需要多少竞争者的产品、如何陈列商品和销售商品时,顾客期待他们能公正客观地提出建议。顾客根据服务水准来评估他们的表现,花钱购买他们的服务绩效,销售产品反而变成公司的副产品。正因为这个决定,这家公司才能从一家微不足道的小公司窜升为业界的领导企业。在顾客心目中,价值是什么最后是最难回答的问题:“在顾客心目中,价值是什么?顾客采购时究竟在寻找什么?”传统经济理论以一个名词来回答这个问题:价格。但是这个答案很容易误导大家。的确,对大多数产品而言,价格都是主要的考虑因素之一,但是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价格”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为了说明这个观念,我们先回到保险丝盒和闸盒制造商的例子,它们的顾客——电气设备承包商,非常在意价格的问题。由于承包商购买的保险丝盒和闸盒都附有业界、建筑协会和消费者共同接受的品质保证,各个品牌之间,其实在品质上差异不大,因此承包商通常都四处寻找最便宜的产品。但是,如果把“便宜”理解为最低的制造商价格,那就大错特错了。相反,对于承包商而言,“便宜”意味着比较高的制造商价格,换句话说,这样的产品(一)最后在顾客家里的安装成本最低:(二)成本能降低是因为安装时需要的时间最少和技术水平最低;(三)制造商的成本必须够高,才能让承包商获得较好的利润。一般而言,好的电工工资也高,因此较低的安装成本省下的钱足以弥补制造商价格较高所增加的成本,而且根据这一行的传统惯例,承包商无法从安装的人工上面赚到什么钱。如果他用的不是自己的电工,那么他要求顾客支付的费用只会比实际的工资成本高一点点。他通常在账单上将所安装产品的制造高价格乘以2后,作为给顾客的开价,并从中赚取利润。因此,在承包商眼中,能够赚取最大差价的产品是——产品本身的标价高,但产品的安装成本低。如果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做好中层管理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