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莱山区棚户区改造的凤凰山,听说凤凰山上有一个泰山行宫或者碧霞元君祠,有哪位知道具体位置,请告知一声,谢谢

当前位置: >>
历史文化古城东平名胜古迹
历史文化古城――东平名胜古迹东平县位于鲁西南,西临黄河,东望泰山。隶属泰安市,古 称?东原?,是历史文化古城,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京杭大运河 山东航段的交通枢纽,元朝时期东平路曾统治半个山东半岛, 境内有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东平湖?(古代八百里梁山 水泊遗存水迹)。东平古称?东原?,历史悠久,古代文化遗存丰富。1977 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处,分别为 白佛山石窟造像、北桥墓群、梁氏墓群、东平故城。1978 年, 全县文物大普查,共普查到文物点 400 余处。1985 年,东平县 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50 处。1986 年,东平1 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2 处。1992 年 6 月, 山东省人民政府又公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处,分别为司 里山摩崖造像、理明窝摩崖造像、戴村坝,1994 年 12 月,泰 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0 处。分别是沟坝遗址、 王村墓群、百墓山墓群、东王林(王宪墓)、月岩寺、祥龙观、 仲子读书处、腊山古建筑群、清真寺、青峰山摩崖造像。1996 年,对旧县乡进行文物普查,同年 12 月,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 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0 处。2001 年 6 月,白佛山石窟造 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 2002 年 底,县境内共发现较为重要的遗址、墓葬、古建筑、石刻及革 命纪念地 500 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处;省级文 物保护单位 6 处,待批 2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0 处;县级文 物保护单位 53 处;馆藏文物 2000 余件。东平古八景 1、 ?龙山圣井? :位于东平县城东南,大清河北岸的龙 山之上。山势奇险,层峦叠翠,如龙蟠伏,故名龙山。梵宇 前有圣井,水甘冽如惠泉。圣井之上有一石洞,明嘉靖年间 刻有饭王浮雕像一尊,高达 3 米,造型生动,刀法古朴、流 畅。每逢春日,登山南眺,清河对岸十里杏花,汶城塔影, 隐约可见。 ?龙山学院?从戴坝村西眺,但见山势蜿蜒如龙蟠状,2 那便是著名的龙山。该山主峰 236.6 米,山势峻丽,翠柏森 林。 山之南麓旧有?龙山书院? 、大云寺殚等建筑群。大云 殚寺有天主殿、二佛阁、三佛阁等,皆依山而建,气势雄伟, 但多已废,止留碑刻数方,刻功精美,字迹可辩。 龙山书院建于元至元三十年(1293 年),与寺相邻,一向 颇负盛名,历史上有许多著名学者在此主讲,许多成名学者 曾在此就读,蜚誉各地。但书院建筑已毁,仅存残迹。 龙山风光秀丽,春秋佳日,登山巅南眺,清河似练,汶 水如带,戴坝如东平龙,汶城塔影,隐约可见。令人心旷神 怡,留连忘返。龙山书院位于山势峻拔、风光如画的龙山龙山之阳。它 历经元、明、清三代,可谓桃李满天下,人才遍域中。 书院原为封建时代名儒学者召集青年讲学的地方,以研 究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为主,有时也兼论时政,对学术思想3 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至明清时,多数书院沦为准备科举的 场所。 我国书院始于唐,兴于宋,白鹿、石鼓(一说嵩阳) 、 瞧阳、岳麓号称四大书院。到了元代,元世祖通令全国各路、 州、府均设立书院。至元三十年(1293 年) ,东平在州城东 四十里龙山设书院,名为东平龙山书院。有诗赞曰: ?有史 以来不记年,万代第一是龙山。诸君舍弃皇宫院,却奔深山 住茅庵。龙山圣井甘泉水,天王殿侧建书院。藤萝乌柏遮天 日,松柏长青伴春天。 ?的确是读书讲学的好地方,现院址 遗迹仍清晰可见。东平龙山书院曾进行两次移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龙山书院遭火灾,遂在州城内北门里路西重建龙山书 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 ,东平遭水灾,书院受损,全 州绅民捐资,将书院移建于小东门里(现东平一中校址) 。4 新建书院,规模宏敞,有讲堂、斋室、伙房、宿舍、办公房、 藏书阁等房舍百余间。光绪二年(1876 年) ,又在书院东侧 新建试院(亦称考棚) 、堂室、号舍五十余间,为童试(考 秀才)场所。 东平龙山书院由州训导署领导,设书院董事会。董事会 成员由本州德高望众的知识分子组成,公推书院负责人一 人,元、明两代代称山长,清代称院长。书院章程规定: ?书 院为作育人才之所, (院) 而山 长即为人才模范。 书院山 (院) 长由地方官绅自行延访品学兼优之人充任,无论何人不得徇 情压荐。如山(院)长不实心教诲,即当辞谢,另请名师, 一切情面嘱托亦不允从。 ?书院教习(教师)由山(院)长 延请当地学行素著之员生、举人、进士充任。下设监学一人, 负责生员管理;首士一人,负责办理生员生活事务;学长一 人 (在众生员中选举产生) 负责办理生徒有关学习事宜。 书 , 院不仅有朝廷颁发的《书院章程》 ,还有各自的院规。咸丰 九年(1859 年) ,进士蒋作锦(州城西南大渔营人)撰写东 平龙山书院条规 16 条,规定了院长、主讲、教习授课和生 徒学习、生活制度及奖惩条例,以及书院经费管理和使用范 围、手续等。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如关于生徒 学习、考试及生活方面的规定: ?诸生必须服从院规。对违 犯院规、不敬师长、荒废学业者,进行严格管教,乃至鞭笞 和除名。?诸生住院,饮酒、赌博者,查出重责不怠,院中 ?5 并禁闲人游戏。 ?对书院教习亦有明确规定: ?为人师表,言 行一致,处处做诸生模范。在教学上,要因材施教,循循善 诱,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夫子之言为左右铭。 ?书院 经费,主要来源于书院学田收入。 东平龙山书院一向颇有名龙山东平气。 ?世称三王? 元代 的文学家王构、王旭和曾任东平学正的王磐,都担任过龙山 书院的主讲; 元代农学家、 东平人王桢谢职旌德县尹归里后, 于元仁宗延?年间(1314 年至 1320 年) ,曾在龙山书院主讲 其农业科学名著《农书》 。据传,元代戏曲家、时人称为?小 汉卿?的东平人高文秀,青年时代亦曾在龙山书院读书、习 曲。 明、清两代,书院亦人才辈出。明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东平人王宪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龙山书院读过书。王汝孝, 嘉靖五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嘱,在龙 山书院修碑撰文,感谢母校培育。碑文曰: ?清河泱泱,龙 山苍苍。桃李天下,母校永光。 ?仅清道光年间(公元 1821 ―1850 年) ,东平就考中了王圣来等 3 名进士,李树朴等 12 名举人,孟衍观等 31 名贡生。 东平龙山书院的声誉曾一度影响省外学者。据龙山大殿 东深沟上的悬石刻文记载:解缙,江西吉水人,明代洪武年 间进士,授中书庶吉士。被罢官后,曾游学来过龙山书院, 并在龙山的一块悬石上读过书。 后人在那块悬石上刻诗: ?学6 士被罢官,游学至龙山,钻过药王洞,住过太子殿,曾饮圣 井水,悬石为书案,成祖永乐初,又任翰林院。 ? 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 年) ,废科举兴学堂,将龙山书 院改为东平第一高等小学堂。东平龙山书院历经元、明、清 三代, 600 余年, 计 对东平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龙山书院位于山势峻拔、风光如画的龙山之阳。它历经 元、明、清三代,可谓桃李满天下,人才遍域中。东平在州 城东四十里龙山设书院,名为东平龙山书院。龙山,为东平 古八景之一。这里有龙山圣井,十里杏花,幽深奇邃的窟洞, 古老别致的建筑群。有诗赞曰: ?有史以来不记年,万代第 一是龙山。诸君舍弃皇宫院,却奔深山住茅庵。龙山圣井甘 泉水, 天王殿侧建书院。 藤萝乌柏遮天日, 松柏长青伴春天。 ? 的确是读书讲学的好地方,现院址遗迹仍清晰可见。 东平龙山书院一向颇有名气。元代?世称三王?的文学 家王构、王旭和曾任东平学正的王磐,都担任过龙山书院的 主讲;元代农学家、东平人王桢谢职旌德县尹归里后,于元 仁宗延?年间(1314 年至 1320 年) ,曾在龙山书院主讲其农 业科学名著《农书》 。据传,元代戏曲家、时人称为?小汉 卿?的东平人高文秀,青年时代亦曾在龙山书院读书、习曲。 明、清两代,书院亦人才辈出。明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东 平人王宪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龙山书院读过书。 东平龙山书院的声誉曾一度影响省外学者。据龙山大殿7 东深沟上的悬石刻文记载:解缙,江西吉水人,明代洪武年 间进士,授中书庶吉士。被罢官后,曾游学来过龙山书院, 并在龙山的一块悬石上读过书。 后人在那块悬石上刻诗: ?学 士被罢官,游学至龙山,钻过药王洞,住过太子殿,曾饮圣 井水,悬石为书案,成祖永乐初,又任翰林院。 ?清代光绪 三十年(1904 年) ,废科举兴学堂,将龙山书院改为东平第 一高等小学堂。东平龙山书院历经元、明、清三代,计 600 余年,对东平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 ?稻蒲荷香? :址在宿城镇稻屯洼。县志记载: ?汶水 溢而北出,至县城东溃而旁出者,北为秧稻,泊汇而为池, 居民多种荷花。 ?每到秋季,苇蒲鹅黄,稻谷荷莲飘香,景 色蔚为壮观。8 稻屯洼亦称稻屯湖,位于在县城西 8 公里处,为县境内 北部山丘中小河道及坡水积水洼。 1954 年定为大清河特大洪 水滞泄区,同时还修建了围堤、沟渠,总面积 66.1 平方公 里。设计蓄洪库容量 1.59 亿立方米。临时爆破口门(宿城 镇马口)设计宽为 42 米,进入流量 1000 立方米/秒。 稻屯洼原来只是面积较大的涝洼地,粮不能种,鱼不能 养,仅有几处芦苇生长和养殖藕荷的地方。近几年来,进行 了大规模的投资改造,形成了一个浅水的富营养型的淡水 域。今水域内的各种鱼类和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周围的村 民大力发展编织业, ?河沟藕?和?稻屯大蒜?更是远近闻 名。 如今的稻屯洼已是景色秀丽、旖旎多姿,特别是?金牛 农场开发区?的建立,溶旅游、养殖、加工、娱乐为一体, 幢幢高楼大厦, 处处鸟语花香, 更为 ?东平古八景? 之一 ?稻 蒲荷香?的美丽景色锦上添花。 3、 ?危峰云洞? :金螺山又名白佛山,俗称白虎山。山 顶有两自然石洞,深不可测。据县志载: ?山石尽白,每起 云如盖,异日辄雨。 ?故当地有句农谚?白佛山戴帽,庄稼 老头睡觉。 ?今两洞俱在,吐云如故。山上石窟内有造像 138 尊。其中隋朝所造释加牟尼浮雕坐像,高 6.6 米,宽 4 米, 形态逼真,为准国保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佛山石窟造像】在东平县城之西 4 公里焦村北白佛9 山。共三窟,平面均呈马蹄形。隋窟在中,称?大佛洞? , 正中圆雕释迦结跏跌坐像,高 4.7 米,高螺髻,斜披袈裟, 赤足,作说法状。东西两壁浮雕造像一百零六尊,刻石近千 字:窟外有?大隋开皇七年施主王子华造像?题记。唐窟在 西,称?小佛洞? ,洞高 1 米,浮雕弥勒及二供养人,衣纹 流畅,璎珞蟹绎;西壁有?唐齐州司马张颖造弥勒像?题记。 东窟又称东廓,圆雕立像十二尊,时代不详,其中一尊高与 人齐,面庞长硕,形象生动。白佛山原名危山,因造像改今 名。东西山峰对峙,大清河流经山前,素称形胜之地。 4、 ?尧陵揽胜? :址在梯门乡芦泉山下,相传为尧王墓。 据县志载: ?芦泉山传为尧陵山,环列如屏,下有泉,珍珠 喷涌,水尤冽,夏不浊,冬不冰。 ?夏秋季节,泉水喷涌, 如串串珍珠。泉东南有尧陵禅寺,大殿巍然屹立,几百年前 的银杏树,胸围 220 厘米,仍枝叶繁茂。 1997 年曾和女友三人一同拜访过这坐千年古迹。今天, 又一次路过,终于忍不住了内心的冲动,走进了这个院落。 这个院落已经衰败的不成样子,路北 10 米是已经废了 的老乡村公路,从后屯县城到梯门的,现在偶有运石子的车 辆经过,老乡村公路的北面 6 米左右是 2007 年 7 月新立的 《卢泉屯战斗纪念地》 ,讲的是 1944 年县大队和日军及伪军 战斗的地方,院子路南紧靠了新乡村公路,去老湖镇及湖西 斑鸠店镇的公交车大多从这经过。 年前三间的大殿还没有 1310 损坏,但今天的大殿,顶上已经 1/3 的漏天,只有雕梁画柱 的彩墨仍能显示出时间的久远。大殿中间的几要柱子上的楷 体,记录了嘉靖年间重修时的人的姓氏,也算是功名碑吧。 600 年前的银杏,倒是仍然枝茂,但如果不加以保护,真不 知是否哪一天被人做了他用。记得 13 年前是冬季,明天是阴历的 6 月初 1,最热的季 节,整个院子里,一小片一小片的种满了各样的农作物。记 得 13 年前,有半块碑冒,上面篆体写了唐代御赐等等字样, 可惜现在满眼的绿色,不知这半块的碑冒是否仍存。 大殿的正门上方是几个大字《卢泉农中》 ,想来是文革 或是后期的作品,想来后近 40 年内做过学校。可惜朗郎的 书声已经无存。大殿周围是一些学校时期的建筑,也已经开11 始破败。但立于院子的中央,仍然能感觉到旺盛时的繁华, 早年间一年一度的春季大戏仿佛不是那样的久远,可是人类 的历史, 或许就是由短短的几个重要瞬间决定。 大殿的西北, 是老东平八大景之一的卢泉喷珠,可惜因了气候的原因,只 有雨季时仍能领略喷珠的神韵。 大殿或许近千年了吧(除去重修) ,殿前的银杏也只是 600 年,现在的大殿已经经不起风吹雨打,或许 5 年以后, 大殿的遗址上已经是残垣断壁,600 年的银杏呢,我们能否 让千年以后的子孙仍能看到,而不是仅仅凭借了今天所写的 史书去怀念。 5、 ?黄石悬崖? :位于东平湖东畔,水牛、蚕尾两山相 峙处。 ?山岩多黄色,石道两侧,悬崖万仞。 ?崖下有梵宇, 宇前有清泉。明清两代建有石亭、石窟造像,今碑记犹存。12 东平县黄石悬崖石窟2010 年 10 月 23 日东平黄石悬崖游6、 ?城堤秋水? :州城郊南沙河,旧谓银河, ?秋水澄 澈,净无纤尘,游鱼可数。 ? 7、 ?昆岩瀑雪? :昆山,一作困山,在东平湖西侧,山 上有马跑泉、小虚观塔,下有饮龙泉,两泉瀑布如雪。 8、 ?会河帆影? :会河又叫会通河,即京杭大运河,贾 舶漕艘,帆影不绝。腊山国家森林公园 腊山,位于东平县西部,东临东平湖,西距黄河 6 公里。 其主峰海拔 258.4 米,素有?山奇雄,峰奇秀,岩奇险,石 奇美?之称。加之它与东平湖山水相依,天光照水,碧波浩13 渺,百舸扬帆,美不胜收,构成独特的游览风景区。自古被 誉为?小泰山??小岱峰? 、 。1997 年被评为?全国森林公园 十大标兵?之一。腊山国家森林公园占地 10,848 亩,绵延 30 华里,公园 景点众多,72 座山峰各有特色。 ?小岱峰?以其悬崖陡峭, 奇松、怪柏众多而一枝独秀。从腊山脚下过云路桥是一条曲 径通幽的小路,沿途可观赏古戏楼,廊坊、聚孝堂、聚义厅、 邹龙江墓、祥龙观等名胜古迹。祥龙观又名?三清宫? ,典 型的金朝建筑,道观为八卦图式建筑。正殿为老君堂,西楼 为?三清宫? 、邱祖阁,东楼为藏经阁,南屋为道士伙房。 祥龙观乃为金朝著名道人、全真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修身布 道之处所。14 出祥龙观,沿云梯而上可通达玉皇殿和碧霞元君祠。云 梯乃青石级盘道,建于唐代。它如两架飘然而挂的天梯,悬 挂于山颠。云梯两边或苍松怪柏,或峭壁悬崖,真是一步一重天, 步步景色奇。电视剧《林冲》《阮氏三雄》等在此拍了外景。 、 云梯西侧,有一庙宇被丛林所掩,庙貌犹新。此庙借助天然 石洞建造而成,内塑有药王金身。药王乃孙思邈,唐代著名 道教学者和医学家, 相传药王历游名山, 曾在此山采药济世, 为方圆百里百姓治病,达数年之久。庙前有一石井,井水终 年清澈。 玉皇殿紧靠悬崖而建,均为石壁瓦舍。玉皇殿内,有唐 时栽植的侧柏一棵,苍劲挺拔,树丫奇形怪状。该殿建于明 万历四十六年。内塑有玉皇大帝,金童玉女,四大天师,墙15 壁四周有诸多天神绘画,给人以威严肃穆之感。玉皇殿的北 面便是老虎洞,相传《水浒传》中阮氏三兄弟藏在洞中躲过 了官府的缉拿。老虎洞对面便是太白庙,相传太白庙是太白 金星下凡之处。整个大殿被悬崖所环抱,由奇柏所簇拥,加 上八仙台、仙人桥等景点衬托,古庙险峰,奇柏险石,交相 辉映。出玉皇殿拾级而上,可达碧霞元君祠。碧霞元君祠亦称 泰山行宫,俗称奶奶庙,庙内塑有碧霞元君、金童玉女、送 子娘娘、眼光娘娘等神像。庙前悬崖边缘有石栏,有一汉时 石刻麒麟,金童座骑、青龙、白虎、夜叉、风火轮等,栩栩 如生。腊山这块石刻保存完好,国内罕见。凭栏俯视,万千 气象尽收眼底。 沿碧霞元君祠东侧石级而下,便是天街。漫步天街令人 有超凡脱俗之感。 过天街三叉路口, 一路下山便回到云路桥,16 云路桥是横跨红韵涧的一座石桥。另一路东去,走盘山路过 观湖门可去龙王口、瞰湖亭。瞰湖亭三面湖水环抱,由此亭 瞰东平湖波光粼粼,一碧万顷。腊山历史悠久。历史上周穆王恋腊山之壮丽来此狩猎; 隋代瓦岗军首领李密依腊山之险要,曾在此屯兵;这里又是 水泊梁山的北路门户,由此可寻觅梁山好汉的踪迹。早在北 齐,隋、唐时期,就有高僧名道来此建庙造观,到宋、元、 明、清时,已是寺院遍布,僧侣云集。当时,名气比较大的 有建福寺、月岩寺、磨香寺、青龙观、祥龙观等,不仅原貌 如故,而且还留下了许多的佛雕石刻艺术,具有很高的研究 价值。 为了更好地让游客饱览腊山的迷人风光,1998 年投资17 900 万元修建了索道, 投资 1300 万元兴建了聚孝堂、 聚仙阁、 老君堂、盘路牌坊等十几处景点,令腊山公园秀姿倍增。腊 山森林公园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实,再加上它与东平 湖山水相依,游人到此,如入仙境乐而忘返。六工山 六工山,位于东平湖北岸,由 12 个山峰组成,每 2 个 连成一个工字形, 6 个工字形, 共 故名六工山。 主峰海拔 189 米。山上的建福寺,曾叫?李密窝? ,后叫?理明窝? 。传说, 瓦岗军首领李密为官军追逼至六工山,此山山高林密,李密 单枪匹马逃进寺院。那时兵慌马乱,寺里的僧人早无踪影, 殿宇内蛛网层层,灰尘遍地。李密放开缰绳由马跑入山林,18 自己则躲进了正殿泥塑金身的大佛像后面。官军追至,四处 搜寻,欲进正殿,而看那蛛网尘土,不知结了几年,哪会有 什么人迹?原来,李密冲开蛛网进入殿后,蛛网随即又原样 复合。踏过的尘迹,经一阵轻风吹过,地面也无一丝异样。 官军只好放过正殿,追往别处去了。后来,因此传说,群众 就叫这里为?李密窝? 至北宋末年,寺内有一班不务正业的僧人经常下山,拦 路抢劫过往的商客,还祸害山脚下村里的百姓。他们仗着有 点武艺,以?拳?为理,作恶多端。花和尚鲁智深投奔梁山, 正好路过六工山,与这班僧人交手,被鲁智深彻底治服了。 他们跪地求饶,拜鲁智深为师,鲁智深叫他们改邪归正。从 此, ?李密窝?又名?理明窝? ,六工山也因此成了梁山农民 起义军北路的门户。 建福寺建筑雄伟,大雄宝殿尚称完好。宽 5 间,深 3 间, 画栋雕梁,斗拱飞檐,工艺高超,结构古朴。殿前松桧苍然 虬枝龙钟, 殿内有壁画, 石柱上刻有明朱三太子所题的对联。 这一佛教文化遗存,同湖东白佛山,佛崖司里山,梁山法兴 寺莲花佛座,昆山月岩寺佛刻等,远近错间,构成佛教文化 建筑的一大群落。建福寺摩崖造像佛龛旁,一块残破石碑上 刻?长安??弥陀?字样,可知这些大佛像为唐代作品无疑。 、 佛像结构得体,丰满多姿,刻技精巧,栩栩如生,具有颇高 的艺术价值,佛像本身也具有唐代雕塑艺术注重写实的鲜明19 特征。 据清代《东阿县志》记载,建福寺为?唐武后时所建, 金大定间?额,明正德九年(公元 1514 年)僧满学重修。 ? 此说同佛龛石碣的时间一致,且大殿墙壁中砌有金大定(金 世宗完颜雍年号)间记述修复此殿和金世宗?额的石碑。新版《水浒》108 将齐聚六工山水浒大寨.六工山,地理位Z十分优越,自然景色峻峭秀丽。它处 于东平、梁山、平阴、东阿 4 县交界处。上得山来,只见山 岭逶迤,堤坝纵横,河道如白练,湖汊似明镜。山上松柏蓊 翳,紫霭蒸腾,遮掩着青砖绿瓦的古刹佛殿。明代建筑的大 殿外,玉皇庙、经楼、戏楼、山门等尚存完好。明清以来碑 石尚有 10 余幢,隐于棘荆丛中。登上玉皇庙的阁顶,南眺 东平湖,北望黄河,俯视东面山脚,与对面的浮梁山形成一20 条南北峡谷,两岸青山夹峙河水,这就是著名的清河门,即 六工山峡。其周围山青水秀,沃野饶湖,一望无垠,蔚为壮 观。蚕尾山(卧牛山、水牛山)清?? 蚕尾山图。是禹之鼎为 王士G创作的一幅画像,现藏故宫博物院。蚕尾山,是东平湖畔一座海拔并不高的山脉,因清代诗 人王士祯(即王渔洋)用此山命名他的集子而使此山名扬四 海。对于蚕尾山,光绪版《东平州志》有载,但记述的位Z 不十分准确;民国版《东平州志》在对蚕尾山的记述中,基 本上沿用光绪版《东平州志》上的说法,对于山的位Z记述 更加模糊,都与王士祯《蚕尾集序》中记述不相一致。1989 年出版的《东平县志》 ?蚕尾山?条中记述的山的位Z是水 牛山北端的一个山峰,明显有误。 前年春天,县文物管理所的几位同志,随中国社科院的 学者考察黄石崖古迹,在山下庙宇废墟中发现一方断碑,同 行者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拼到一块后惊喜地发现,这方清代石21 刻上明确的记载着今水牛山就是蚕尾山。至于何时把蚕尾山 更名为卧牛山、水牛山,目前尚难说清。 从 1981 年文物普查直至以后的文物复查中,多次依照 王士祯所记述和碑记中所记述的蚕尾山,细细进行观察,初 步断定王士祯所说的蚕尾山就是现在东平湖东畔的水牛山。 梁林村东北海拔 295 米的大王山为其蚕头, 由于山石的效果, 两只蚕眼突出,表现出?炯炯有神?的样子。与其相连的小 王山、偏山等,山山相连,水牛山为其末端,这一拱形山脉 恰如一条弯曲蠕动的春蚕,蚕头十分逼真,蚕尾更加形象, 蚕刺向西南而指。此山邻湖,山水相映,风光秀丽,再加之 黄石悬崖下为宗教胜地,泉水潺潺,王士祯钟爱此山此景, 并用蚕尾山为他的集子名称就在情理之中了;王士祯所咏 《游小洞庭》诗句也从某一方面证实了他对东平这片山水的 热爱和留恋之情。 今天的蚕尾山, 绿树成荫遮天蔽日, 平湖碧波近在咫尺, 多少游客正踏着王士祯的足迹来东平湖畔观览这一美丽的 ?春蚕? 。土山岛(聚义岛) 土山岛,位于东平湖中心,海拔 50 余米。西距东金山 村约 4 华里, 其西北部断续有后山、 香山和郭山等三个小岛。 现岛上全部覆盖着砂页岩风化后形成的紫红色土,故名土地22 山,又称阜山,而史称?无影山? 。据《东平州志》载:《水 ? 经注》无盐城东北五里有阜山,疑即此山,旧志州西三十里, 大阜无峭岩状,所生草木,随日无影,故又名‘无影山’? 。 当时无影山的林木繁茂, 遮天蔽日。 无影山西曾为九省御道, 南北来往车辆如流,人涌如潮。明朝时,岛上建有一座寺院。寺在山北面,低于无影山 头,若藏起一般,故而叫?藏门寺? ,后建为?观音堂? ,今 寺院遗址尚在。岛上存在重要碑刻十一方。据碑文记载,该 寺于清康熙、雍正、嘉庆年间均进行过翻修。直至 1958 年 寺院才被拆除。 寺内有口大钟, 与东平州的大钟为 ?姊妹钟? , 撞击其一,此响彼应,互为鸣和。今寺庙、大钟已毁,仅存 钟架、残垣断壁。这座小岛上还有?洄源亭?遗址,故另名 ?亭子岛? 。据清蒋作锦《东原考古录》载,洄源亭为唐代 诗人苏渊明任东平太守时所建。亭子建好后,他宴邻州四位 太守于此亭饮酒赋诗,后世传为佳话。 游东平湖观览风光不上土山岛,则不算是游东平湖。若23 领略东平湖的无限风光,则须徒足此岛。古人所记述的?菱、 荷、芦、苇苍翠满湖??谷阳蚕尾,诸峰罗列排闼送青,清 , 波涟漪,鱼鸟亲人?的妙境,今日依然令人洗目畅胸。若值 秋夜,借皎月一轮,看细浪耀金,渔火闪烁,远山如黛,听 鱼戏水波,轻涛拍岸,可以体味当年梁山泊中泛舟的意趣。 土山岛不仅风景绝美, 且为从前之交通要道、 军事咽喉。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曾设后方医院和兵工厂于岛上。数年 后,为保证汛期安全,该岛居民已迁往东金山。近年岛上又 有一些居民,岛旁常有渔船停泊,成为自然避风港。不少游 客也常乘舟艇来岛上观赏湖光山色。1986 年秋,当代著名词 曲作家晓光、生茂等漫游无影山,兴味所至,喻此岛为第二 个哈尔滨太阳岛,并谱写了一曲情景并茂的《东平之歌》 , 赞美土山岛的美丽风光。 土山岛的古建筑只剩残垣断壁,唯存残碑 13 方,是重 要的历史资料,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平汇河流域诸泉 东平汇河一带名泉甚多,有新沦泉、奔喜泉、南奔喜泉、 源远泉、安宅泉、半亩泉、卷耳泉、胜水泉、双鸣泉、单眼 泉、安圈泉、东席桥泉、河边泉、口头泉、三眼泉、大成泉、 浮问泉、张货郎泉、徐家泉、近汇泉、冷河泉、新近汇泉、 东席泉、席桥泉、新西席泉、北席泉、润席泉、王老沟泉、24 永旺泉、新旺泉、新永旺泉、二黄泉、大黄泉、北席新泉、 大黄东泉、大黄北泉、孙泉、涌泉、游龙泉、吴家泉、神瀵 泉、小王泉、有本泉、静深泉、郝家泉、独山泉、芭头泉、 浮泉、烈泉、源泉、高庄泉、高家泉、坎河泉、铁沟嘴泉。这 54 泉俱流入汇河,而后入汶河至南旺分水口济运道。25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平国故城 东平国故城位于东平县宿城镇境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 位。城址大体呈长方形, 东西长 1600 米, 南北宽 1300 余米。 城址的西北角、东南角和东北角还有残存的汉代城墙。特别 是西北角的城墙,高度在 3 米以上,东西长 180 米,宽 15 米,现夯土层、柱洞十分明显,对研究汉代城池建筑工程提 供了重要依据。 城址内残砖碎瓦和石质、陶质建筑构件随处可见。表明26 当年城内曾有较大规模的建筑群落。历年来从群众动土的断 面上考查,可知文化层厚度达 2 米以上,包含物十分丰富。 文化层大致分三层,中层的为汉代文化层;底层为商周文化 层;上层以隋唐文化层为主。汉代文化层包含物最为丰富, 主要有灰陶路钉砖、简瓦板瓦、泥质五铢钱范、灰陶豆、罐、 缸瓮和铁质的锄、犁等。1972 年,遗址的北部也曾出土了大 量新莽时期的货泉、布币等。皇城区位于城的西南侧,原高 出地面 2 米多,在 1976 年冬季农田基本建设时被推平,当 时出土了一些金银器、陶器、瓷器和铁器等。特别是在遗址 的北部出土有珍贵文物。如焦园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时,一次 出土虎符竟达十多枚,经专家鉴定为晋代遗物,是鲁西南乃 至山东地区不可多得的珍品。 虎符长 6.5 厘米, 4.5 厘米, 高 厚 2.5 厘米,用铜铸成伏虎状,通体有虎斑条纹,错金铭文 刻于虎颈和背缝处凸起的长条形窄台上,需两半扣合方读。 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时所用的凭证。分左 右两半,右一半由国王保存,左一半交给带兵的将帅。要调 动军队时,国王将右一半交给另外的将领或亲信拿去和带兵 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验证可信, 方有权调动军队,所以又称?兵符? 。我国迄今发现的较早 的虎符实物,是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战国时期秦国颁发 给驻守新将领的?新虎符?和秦虎符、杜虎符。近年来还从 附近村的村民手中征集到许多汉代铁制生产工具以及花纹27 不同的瓦当、路钉砖、大型板、筒瓦和瓷器等。有的出土器 物已被专家鉴定为国家级重要文物,对研究和考证当时东平 地区乃至整个鲁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依据。从文 化层和出土物推知,汉东平国之前和之后,该城仍为先人居 住和生产生活的场所。 对于这处规模宏大的王城遗迹,清代著名考古历史学家 蒋作锦著的《东原考古录》和光绪版《东平州志》 、民国《东 平县志》 均有记载。 《东原考古录》 ?宿国故城在危山 载: (白 佛山)前……,汉Z东平国……,治无盐(无盐村) ,无盐 为县城,宿为王城。 《东平州志》云: ? ?州东二十里汉Z东 平国,治无盐为县城,宿为王城,晋改东平国为东平郡,宿 又为郡城……? 。可见,东平国故城的现在面貌与历史记载 相吻合,是山东境内不多见的古文化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宿城 宿城故城位于东平县宿城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原考古录》载: ?东平古名郡也。考自倚危开国, 筑宿为城,南澄汶水之清,东撷龙山之秀……?可见古帝王 早就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 古宿国,在今宿城村及村西一带,男爵,风姓,太皋之 后裔。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9 月, ?宋人盟于宿? 。 这是《春秋》中第一次提到?宿? 。据考,西周初年,东平28 一带的古国有须句、鄣、宿等。鲁庄公十年(公元前 684 年) 3 月,宋灭宿,齐又灭宋,宿国被齐国占领后,即在宿地设 ?无盐邑? 。秦代,改设无盐县。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 前 52 年)设东平国,封其子刘宇为东平国王,国都设在宿 城。辖无盐、任城(今济宁东南) 、东平陆(今汶上北) 、富 城(县境东北边缘地带) 、亢父(今济宁南) 、樊(济宁东) 、 章(今县境内鄣城)等 7 县。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七年(公元 41 年) ,封其子刘苍为东平国王,辖无盐、富城、章、宁阳、 东平陆 5 县。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 59 年) ,增封须昌、 寿张等 5 县,共辖 10 县。三国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 232 年) ,封曹操之子曹微为东平国王,国都由宿城迁至寿张。 西晋,东平国都又迁至须昌。 东晋,改东平国为东平郡,宿城为郡城。 南朝宋,东平郡属兖州。领须昌、寿昌(今寿张) 、无 盐、东平陆、范县、郡治宿城 5 县。《宋书州郡志》 ( ) 北魏,宿城仍为东平郡治。领无盐、须昌、寿张、富城、 平陆、范、刚 7 县。 北齐,东平郡移至泰安博城(今泰安市郊区旧县) ,无 盐并入须昌县,须昌县移治宿城。 北周,宿城境属鲁州。 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 596 年) ,须昌县迁至须昌,并 在原无盐县境设宿城县,宿城为县城,唐太宗贞观元年(公29 元 627 年) ,宿城县并入须昌县,中宗景龙元年(公元 707 年) ,复Z宿城县。德宗贞元 4 年(公元 788 年) ,改宿城县 为东平县,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东平县名。文宗大和四年 (公元 830 年) ,改东平县为天平县,3 年后并入须昌县。自 此,宿城县废。 宿城,自西周开始至唐代,为国,为郡,为县近 2000 年。此后,宿城未再设县以上政权,城垣及古建筑逐渐湮没。 近代,称宿城为须城,是方言?宿?与?须?同音而误。 《东原考古录》载: ?惟须昌故城与东平州城称须城,均与 宿城无涉。?文革?前,宿城北门外曾有巨型石碑一座,上 ? 书?宿?保障? ,宿,宿城。可知?宿城?并非?须城? 。1988 年,改?须城?为?宿城?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须昌故城 须昌为商周至宋时故城。位于县城西北东平湖中,县级 文物保护单位。 商代,曾为东平境内须句国的国都,秦时Z须昌县属薛 郡。西汉属东郡,东汉属东平国。西晋,东平国都由寿张迁 至须昌,改东平国为东平郡。南北朝北齐时,废东平郡,须 昌县移治宿城。 隋开皇十六年, 须昌县治从宿城迁回须昌城, 属郓州。唐贞观八年(公元 634 年)郓州治所从郓城迁至须 昌,曾一度成为天平节度使使治机关,郓州州治机关,东平30 郡郡治机关。除此以外,许多著名诗人、文学家先后在这里 留下他们的足迹和不朽的诗篇。诗人李商隐曾任郓州参军; 李白写有《送梁四归东平》 ;高适住东平时,曾写诗《东平 路中大水》 文学家韩愈写 ; 《郓州貉堂诗序》 柳宗元写有 ; 《贺 东平表》的奏文。这是须昌(亦即东平)的一段繁荣时期。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公元 923 年) ,因讳庄宗祖父李国 昌?昌?字,改?须昌?为?须城? 。宋咸平三年(公元 1000 年)黄河决口,水势悍激,侵进须城,知州姚铉奏报,遂迁 须城于王陵山前 5 里平原处,即今州城。须昌城遂废。前后 历经 2000 余年。 须昌故城,今淹没于东平湖中,已难见旧址。民国《东 平县志》载:须昌?距须句三十里??沦没陂泽中旧址无存。 ,31 埠子头东岳庙其东关也。西南陂中有石刻‘南门’二大字, 为南门遗址。遗址今淤水中。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无盐故城 无盐故城位于县城东南 5 里,大清河北岸无盐村附近,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无盐在西周、春秋为宿国地,战国时齐 Z无盐邑,秦至北魏均为无盐县治,汉为东平国治,至北齐 废制。汉武帝元塑四年,封城阳共王子刘庆为东平王,就在 此地。从战国至北齐共存九百多年的时间。无盐历史悠久,至今? ‘无盐娘娘’长得丑,她为齐国 定邦基?的故事仍被后人传为佳话。据州志载:战国时期, 无盐邑有一女子名叫钟离春,因容貌丑陋,年 30 尚未婚配。32 当时群雄称霸,战乱纷纷,齐国还算强盛,但齐宣王荒淫无 度,不理国政。钟离春看到自己的国家日趋衰败,心忧如焚, 不远千里求见齐宣王,陈述 4 条建议,使齐宣王有所醒悟。 齐宣王改正了自己的过错,一心一意料理朝政,齐国大治。 无盐故城三面环山, 南临大清河, 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举世闻名的无盐大捷就发生在这里。当年政治、军事重镇, 现在已荡然无存,看到的只有残存约 0.5―1 米土褐色文化 堆积,有灰陶素面缸、盆瓮、瓦当残片,及大型砖石等,有 价值的标本,曾出土重要文物镏金三足双鱼纹铜洗等,对考 古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鄣城故城 鄣城故城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平县接山 乡鄣城村及周围地带,南临大清河,北端有泰东公路穿过。 故城遗址面积东西长 1300 米,南北宽 650 米,文化层的中 心部位被整个鄣城村所压。村东、村北由于动土较多,从地 下 50 至 80 厘米深处发现有很多板、筒瓦残片和罐、瓮、盆 残件,据考证,大多数器物为秦汉时期的遗物。 鄣城,是我县地方志有记载的一处古城池。光绪版《东 平州志》载: ?……,历代记事年表。鄣,姜姓故城,在无 盐城东北 50 里。……? 。鄣城故城,西周、春秋时期为鄣国 治;战国时期属齐管辖,秦代属无盐县;西汉Z章县于此,33 属东平国;至三国魏废制。真可谓是历史悠久,虽然延续时 间不长,现在城郭不清楚,但能分辨出其大致范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丁坞遗址 丁坞遗址位于大羊乡丁坞村西北处,是东平县比较重要 的一处古文化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面积约 2.4 万平方米, 属山坡台形地。 从断面观察, 文化堆积厚约 1―2.5 米。土灰褐色,内包含有红烧土块。 从文化层内的包含物看,上层为龙山文化层,下层为大汶口 文化层。地表露出物主要有夹沙红陶鬲足、夹沙灰陶瓮罐残 片和灰黑陶罐 残片等。从捡选的标本分析,龙山文化层主要有鼎、盆、罐、豆、杯、石器、觚等器物。以夹砂和泥质 灰陶为主,还有部分褐陶器。器表装饰以素面为主,有部分 打磨光亮的器物,部分器物上有压划纹,附加堆纹、篮纹、 竹节纹等,有的鬲足呈较长的鸟喙状。1993 年,县文物所工 作人员在此遗址地区东南处发现一龙山文化时期的墓葬。该 墓为土坑竖穴墓,葬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略向北偏东(未 全面清理) 在头部发现有蛋壳灰陶高柄觚一件, 18 厘米, 。 高 喇叭形口,壁薄如蛋壳,细长圆形柄饰以竹节纹,圆饼形座, 座下有三支形足,座底上有刻划纹。此觚是龙山文化的典型 器物,色为灰黑色,应属于龙山文化早期。 下层是大汶口文化层,从包含物看,主要器物有各式鼎34 和罐、钵、盆、豆、壶、石器等。陶器以灰陶和夹沙褐陶器 较多,还有部分红陶器。器表饰篮纹,绳纹者较多,另有弦 纹、堆纹、刻划纹、乳钉等。已多数运用快轮制陶技术。从 当地群众手中征集到的部分石器看,有斧、凿、镰等,制作 细致,均通体磨光,并采用管钻法穿孔。在当地群众手中征 集到一件重要的文物月牙纹青玉斧,长约 20 厘米,宽约 10 厘米,厚约 1.5 厘米,刃部较尖锐,尾部呈弧形,一面饰有 连续的月牙,尾部中有一圆形孔,孔径约 1 厘米,是大汶口 文化时期的重要遗物。 丁坞遗址是古史传说三大集团中重要一支东夷集团中 的一处文化遗存。 据史书记载, 东夷集团主要是以太昊 (皋) 、 少昊(皋)和蚩尤等为代表的部族。其中太昊故虚在陈,即 今河南淮阳一带,其后人在周初封于?任(今济宁一带) 、 宿(今东平中部) 、须句(今东平西南部) 、颛叟? ,均属于 现在的鲁西南地区。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载: ?任、宿、 须句、颛叟,风姓也,实司太皋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 。 其中的宿、 须句均在今东平境内。 东平地区属于海岱文化区, 海岱文化又是东夷文化区中重要的一支,由此可以看出,东 平一带是东夷族文化区中重要的地区。上述蛋壳灰陶高柄觚 和月牙纹青玉斧是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重要器物, 陶觚对于龙山文化的器物发展演变提供了有力证据。青玉斧 是目前山东地区大汶口文化时期唯一发现的一件器物,这对35 于山东地区的史前考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丁坞遗址的存在,对于海岱文化区的考古具有重要的参 考价值,而且也为海岱文化区的文化谱系增添了丰富的研究 内容,它也是创造?东原文化区?这一地方文化体系的先躯 部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沟坝遗址沟坝遗址位于东平县梯门乡沟坝村西侧,市级文物保护 单位。遗址东接村庄,北临大山,其范围南北长 70 米,东 西宽 90 米,遗址高出四周 3 至 6 米,形成台形地。从南部 山水冲刷断面上观察,20 厘米下即文化层,文化层为灰褐色 土质,内包含物比较丰富,有烧土块、兽、骨、鬲、罐等残 片,红灰陶片均有,但以灰陶多见。最近几年,遗址区东部36 动土比较严重,为附近村民取土盖房之用。从取土自然断面 上观察,文化层深度为 5 米左右,土质为灰色和灰褐色,层 次不很明显。上半部分以豆、罐、鬲残件较多,下半部分土 层中以鬲足、鬲足沿、罐口沿多见,还有些兽骨和红色烧土 块。1973 年文物复查时在西侧断面上曾查到一个直径 8 米、 深 2 米的大灰坑,灰坑的底部已接近生土层。坑内土质为灰 色,有些地方土白灰色,内有很多兽、骨、罐口沿,大型的 鬲足残件等。最近几年,还从群众手中征集到从遗址地区挖 出的豆和罐、青铜削等。 根据征集的器物和地上拣选的标本分析,该遗址为商周 时期的一处村落遗址。1958 年在遗址东南角挖土时,从地下 6 米深处挖出过巨大的动物化石(群众称龙骨) ,其它地方曾 出过青铜剑。据判断此处还有其它时代的文化分布,有待今 后考证。此遗址文化层深、包含物丰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朱桥遗址 朱桥遗址位于东平县老湖镇朱桥村东侧。整个遗址座落 在土岗子上,为一高出四周的台形地。1960 年,中国考古研 究所山东考古队曾进行过发掘,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遗址由于靠近村庄,村民整地建房对其破坏比较严 重, 文化层已暴露出地面, 其范围南北长 200 米, 东西宽 150 米。从群众挑土的断面上观察,文化层深度不一,一般在 5037 至 100 厘米左右,内包含有红色烧土块、罐、鬲、钵残片, 还有一些烧骨、蛙片等。从地表灰色土面上观察,暴露物有 罐、鬲、钵残件以及器耳等。拣选标本有:外有绳纹的夹砂 红陶鬲足;素面红陶钵口沿;方唇,外有绳纹的灰陶罐口沿; 外部有附加堆纹的夹砂灰陶口沿等。据一些村民讲,过去在 岗上挑土时,在下层出过一些石器,还发现有很多古墓,大 多为土框墓, 据判断下层还有早期遗存, 有待今后发掘考证。 根据拣选标本和暴露物分析,该遗址为商周时期的一处 村落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霍庄遗址霍庄遗址位于新湖乡霍庄村东 200 米处,面积约 2 万平 方米。地处汶、黄两水冲积平原区,在东平湖二级湖内,为38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从修筑房台动土的断面观察,0.5 米以 下即是文化层。文化堆积厚约 0.8 米,下层包含物有灰陶豆 盘、豆柄、鬲足和少量的灰陶绳纹夹沙鬲足、瓮、罐口沿、 板瓦、筒瓦等。上层有灰陶蓝纹瓦片、砖等建筑残件,还有 少量的素面罐,鼎等器物残件,该遗址保存较好。 据光绪版《东平州志》载,霍庄系汉代寿张县故城遗址, 三国魏时曹操之子曹徽为东平国王,国都即从宿城迁至寿张 (今霍庄) ,属兖州。西晋时国都又迁至须昌。也是元代状 元东平人霍希贤故里。另据《霍氏族谱》载,元朝时霍姓人 在此建村,因出状元霍希贤,遂以霍姓命村名。 在霍庄附近,当地村民垫房台时曾发现有许多汉墓,也 有许多汉画像石墓,其中部分画像石今存文物管理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阳谷邑城遗址 阳谷邑城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位于旧县乡王古 店村东 1000 米处的山坡地上。东西 800 米,南北 900 米, 两条山水沟从遗址内穿过,其东、北为苹果园。土质是山间 粘土与坡积物混合土。从断层上观察,文化层厚度不等。分 上下两层,下层为商周文化层,内含大量蚌片和陶片,上层 为汉代文化层,内含有豆柄、豆盘等残陶器。 据《左传》记载,阳谷邑在春秋战国时为齐国城邑,也 曾是齐国名相管仲的采邑。鲁庄公、鲁僖公、鲁文公都曾在39 此地与齐桓公会盟,鲁季孙行父和公孙归父也在此会见过齐 桓公。 另外,在鲁成公五年,叔孙侨如在此地会见晋国使者苟 秀。周宣王十八年(前 634 年)齐孝公乘鲁国岁饥时,兴兵 伐鲁,鲁僖公派大夫臧孙辰带着礼物去求楚国援助,楚成王 发兵与鲁一齐伐齐;攻占了齐国的谷邑,即此阳谷邑,并封 昔日出走楚国的齐桓公之子雍在此,以易辅助,并留下兵士 1000 人,让申公叔侯统率;以便及时声援鲁国,楚并据此伐 宋,欲窥视中原。但第二年冬又被齐国夺回此邑。 春秋时著名的丑闻齐襄公和其异母妹即鲁桓公之妻的 文姜淫乱之事,就发生在此邑。齐襄公杀鲁桓公后,文姜羞 回故里,遂糕地。和齐襄公二人尝以狩猎为名,来谷地游玩 居住。遭到国人讥讽,齐国连称、管至二大将因齐襄公不理 朝政,淫乐无信,遂起叛乱,当二人叛乱时,齐襄公和文姜 还在此谷城玩乐,一个多月不上朝问政。后齐襄公被杀死。 古阳谷邑,北有燕赵,西有魏郑,东有强大的齐国,它 三面环山,西面为水,鲁、齐二侯多次在此会盟,足以显示 出阳谷邑在当时所处的重要位Z。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屯村铺遗址 屯村铺遗址位于东平县旧县乡屯村铺村东北 1.5 公里洪 顶山之间的东风水库内和坝西 200 米处,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0 该遗址三面环山,遗址东有?茅峪泉? ,南北山腰两处 有北齐时的摩崖刻经。遗址区为山坡地,长年经山水冲刷, 遗留文化层很少,暴露物十分丰富,大部分都被冲到西大坝 内。特别是当时东风水库及拦水大坝的修筑,对遗址占压, 破坏较为严重。遗址区其范围东西长 500 米,南北东部宽 50 米、西部宽 200 米,呈扇形分布。从冲刷断面考查,今存文 化层厚度约 1 至 2 米之间,土质为山区粘土与坡积物,淤积 沙土的混合土,呈灰褐色。遗址区内有两处较为重要的残存 文化层堆积,皆位于库内和山脚下,东部长 3 米,高 2 米, 西部长 8 米,高 2.3 米,土质为黑褐色,内有大量的蚌片和 器物残片。附近地里和坝西地里地上散布着大量的器物残片 和大量的蚌片、瓷片等。 查阅有关志书资料和历史书籍,对此均无记载,根据拣 选标本和现场考查,此遗址属商周时代的一处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旧县三村遗址41 旧县三村遗址位于东平县旧县乡旧县三村东南霸王墓 周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为山坡台形地,长 80 米,宽 150 米。土质为粘土 和坡积物、冲积沙土的混合土,呈灰褐色。从南面东西向大 山水沟冲刷断面上观察,文化层厚约 6 米,南部被山水冲刷 比较严重,暴露物十分丰富,其中有:蚌片,少量瓮罐残片 和其它陶片。东侧有一土建民房,墙壁上布满许多蚌片和陶42 片。在遗址西部,村民盖房动土时,曾发现许多烧灶圆形遗 迹,内有红色烧结土块。从附近采集的标本有:蚌片(跟屯 村铺遗址采集质地一样) 、泥质夹砂红褐鬲足、泥质灰陶瓮 罐口沿、泥质灰陶,外有绳纹的残陶片等。 根据采集标本和地貌分析,此遗址是商周时期的一处村 落遗址无盐大捷遗址 无盐大捷遗址在东平县城东南,东平镇无盐村周围的山 丘、平原一带,约 6 平方公里。西汉末年,皇族、贵戚、官僚、地主依仗政治、经济特 权,兼并侵吞土地,迫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沦为官私奴婢43 的人也越来越多。以至?Z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 。王莽 篡权改?新?后,进行?托故改制? 。王莽?改制? ,不仅没 有挽救社会危机,相反,造成了?农商失业??百姓困乏? 、 , 人民无法生活,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在山东境内爆发了樊崇 领导的赤眉军起义。当时,无盐县(治今无盐村)义士索卢 恢组织队伍,响应赤眉军反莽。地皇三年(公元 22 年) ,王 莽派更始将军廉丹、太师王匡统领精兵,围剿樊崇部,企图 一举消灭起义军。官兵所至,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攻破无 盐县城后,屠杀百姓近万人。官兵的暴行,激起了赤眉军和 索卢恢部的极大愤慨,他们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在汶水之 阳、无盐城周围大败王莽军,杀死更始将军廉丹及部将 20 余人,官兵 1 万多人,太师王匡狼狈逃窜,一举收复无盐县 城,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无盐大捷。史称?成昌之战? 。从此, 赤眉军更加发展壮大, 拥有数十万人。 今北京博物馆存有 ?无 盐大捷?巨幅油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北桥古墓群 北桥古墓群,位于东平县老湖镇北桥村内。墓群占地百 余亩,从北向南呈?八?字形分布,北枕杏花岗,南傍大清 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群原有墓葬 9 座,皆封土堆高大,是后汉东平国宪王 刘苍及其后代的墓葬群,当地又称?王陵山汉墓群? ,史称44 ?九粒冢? 。最北为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平宪王刘苍的墓葬, 即 1 号大墓,现存封土堆高度为 20 余米,直径 200 余米; 夯土层明显,直径在 15 至 30 厘米之间。其它墓葬 2、4、8、 9 号墓,皆封土堆基本完整,高度均在 5 至 12 米,直径 15 至 30 米之间。5、6、7 号墓在?文革?中基本被毁坏掉,墓 区范围内还残存有当时陵堂建筑的巨大残石构件,保存较为 完好。北桥古墓群规模之宏大、文物之丰富,在山东文物古 迹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1958 年冬,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对 3 号墓进行过发掘。墓 内出土有完整的铜缕玉衣一套,其形状与河北满城出土的汉 代中山靖王刘胜墓中的金缕玉衣大致相同。同时还出土有金 银器、铜铁器、玉盅、象牙尺、象牙管、耳杯等一大宗文物, 均为东汉早期的珍贵遗物。 对于这处规模宏大的墓葬群及其东平宪王刘苍,史书均 有记载。光清《东平州志》中载: ?王陵山,州(今州城) 北五里也, 汉东平宪王墓在焉。 其西为杏花岗, 南枕大清河。 ? 民国二十五年《东平县志》中记载: ?东平宪王苍,光武皇 帝子,显宗同母弟也……? 。经实地考察其地形,史书志载 与此墓群相符,1 号大墓即是宪王墓,发掘的 3 号墓即宪王 的后代墓。 关于宪王刘苍, 《后汉书》与《资治通鉴》中对其记载 颇详,为?光武皇帝第八子,阴皇后所生,明帝之弟?他?少45 好经书,雅有智思,为人美须髯,腰带八围??建武十五年 , 封东平公,十七年进爵为王? 。他被分封东平国后,治理东 平兢兢业业,政绩突出,东平一带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 深得三帝(光武帝、明帝、章帝)器重,常受皇赐,并被当 时人称为?汉代周公? 。刘苍于建初八年正月卒,葬于王陵 山。自苍在此立陵后,杏花岗更名为王陵台。清代诗人王士 祯过宪王墓,曾留下: ?乡是人亡万古悲,东平宫殿草离离。 陵前赐剑知何处,金粟飘零剩断碑?的诗句。 北桥古墓群是我省现存墓葬中少见的与史书记载一致 的东汉王候墓群,历时已近两千年。它对山东地区的汉代考 古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同时它对于研究东汉的政治、 历史、 文化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梁氏墓群 梁氏墓群位于东平县水河镇梁林村西侧,是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 梁氏墓群,始建于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 997 年) ,以 祖茔太平军节度判官梁维忠建址。 ?父子状元?梁灏(维忠 之孙) 、梁固(灏之长子) ,祖孙三丞相梁适、梁子美、梁焘 及其后代卒后皆葬于此地。墓群基本呈长方形,南北长 320 米,东西宽 240 余米,占地 100 多亩。墓群四周原有高 4 米、 宽 1 米的石砌围墙。林门Z于正南居中,门上建有雕梁画栋46 的门楼,华丽壮观。门外东侧有宋丞相梁子美神道碑一幢, 总高 7.5 米,碑首题刻?宋故少保梁公神道碑?七篆体字, 碑首高 1.7 米,宽 1.67 米,厚 0.70 米;碑身高 3.91 米, 宽 1.6 米,厚 0.55 米。碑立于宋宣和七年(公元 1125 年) 。 为宋浪子宰相李邦宏所书,具有重要的史料和书法价值。墓群内有坟茔数千余穴,石碑数千余座,其中神道碑 5 座。御葬坟 7 座,每座都城垣环绕,并设有城门;门前两侧 石人、石马、石羊、石虎、麒麟各一对;城墙四角筑有炮台。 六间祠堂设于墓群内东南角。 墓群内外松柏参天, 荫翳蔽日。 据传,梁氏墓群的建筑设计,系按全国 72 皇林的模式所筑, 建筑十分宏伟壮观。梁氏墓群兴建近千年,历经宋、元、明、 清各代,直到民国年间,曾多次维修,文化内涵丰富,具有 欣赏、研究价值。47 墓区今辟为果园。宿城故城所属汉墓群宿城故城所属汉墓群即分布于古宿城(今宿城、焦园等 4 个自然村)周围的汉墓群,迄今为止,共发现有大小汉墓48 近 300 余座,在汉代文物考古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宿城,为东平境内古故城之一,也是国内有名的古城遗 址,为我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宿城在西周时为古宿国治。 《左传》载,鲁隐公元年九月,隐公和宋即今盟于此;庄公 十年三月,宋灭古宿国,战国之际属于齐邑,宿地设无盐邑。 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 52 年) ,汉宣帝封其子刘宇为东平 国思王, ?宿为王城? ,东汉光武帝刘秀封其八子刘苍为东平 国宪王,宿亦为王城。三国初曹操又封其子曹徽做东平国国 王亦初都宿城,宿城故城周围分布有如此众多的汉墓群,决 非历史的偶然。 宿城故城所属汉墓群有赵桥、焦村、于寺、石马、王村、 金山、芦泉、大洼各汉墓群和虹桥、井苍、古台寺、护驾村、 李范村、无盐、一担土、大井各汉墓群以及东平县城内汉墓 群,这些汉墓中有的仍有高大的封土堆,有的是近几年来施 工或建民房动土时发现的,有的汉墓已被损坏,但在以前的 文物普查中已有登记。现依据以前文物普查和近几年新发现 的资料,在此分别将宿城故城所属汉墓群介绍如下。 (1)虹桥汉墓:位于宿城虹桥村南 200 米处,民间传 为?皇姑坟? 。封土今已无存,墓区内有汉代墓砖,97 年在 墓区内发现几座小型汉代石墓被毁,出土有鹤纹铜镜、铜灯 台和五铢币陶罐等。墓区内还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遗 址, 曾采集到标本有磨光石镰和陶片等。 其西为赵桥汉墓群。49 (2)赵桥汉墓群:位于赵桥村东北 300 米处白佛山前 台形地上。现存汉墓 1 座,封土堆直径 80 米,高 8 米,夯 土层明显, 年初在墓顶上发现有一深 5 米直径 1 米的盗洞, 97 墓室已被盗,后复填土,墓室结构不详。在?文革?中,墓 南曾出土中型石室墓,葬品有陶壶、陶灶和铜带钩、铜车马 饰件以及涂洙陶耳杯等。其西为焦村汉墓群。 (3)焦村汉墓群:在焦村北白佛山前山坡地上。现存 有墓两座,皆有高大的封土堆,左右排列。西墓封土直径 60 米,高 7 米,上积满碎石、植有柏树;东墓封土直径 110 米, 高 19 米,周围尽是乱石,植柏树,夯土层不甚明显,原来 文物普查资料中定为汉墓。近几年来,在其墓前大面积内曾 发现 20 余座小型砖室或石室墓,葬品有陶罐、陶壶、五铢 币、汉白玉猪等。其西北为于寺汉墓群。 (4)于寺汉墓群:分布于于寺村东和村南,村东汉墓 群在白佛山西麓山坡地上。现有墓 1 座,封土堆直径 30 米, 高 3 米,夯土层明显,其墓西、南原有两座封土堆墓, ?文 革?中皆被平掉,未触及墓室。墓南在前几年打井时发现 1 墓,为砖室墓,墓复封土,墓室结构不详。村前原有两墓, 也被平掉。另外,在于寺村东封土堆之南(汉画像石墓之东) 近几年也时常发现汉代?石匣墓? ,葬品不详。于寺汉墓群 之北为石马汉墓群。 (5)石马汉墓群:在石马村北、村南。村北的一座,50 今存封土堆直径 60 米,高 6 米,夯土层明显,墓室不详。 村南?金牛农场开发区?施工时发现墓葬多座,距地表 3 米, 其中一座被打开,为汉画像石墓。其东一墓内还设有?元始 四年?题记石柱,为西汉晚期墓葬。此墓疑为原被平掉封土 堆墓中的一座。在该画像石墓南还有几座小型墓内出土有汉 代铜剑格、铁剑、陶罐、五铢币等,为东汉墓葬。据当地群 众反映,石马村北(王村村南)原有墓 18 座,封土堆大小 不一,在?农田基本建设?时皆被毁掉。墓室多为砖、石结 构的?四合房?式,出土有陶灶、釉陶壶、陶罐、铁剑、五 铢币、 陶质动物模型等, 有的墓室内还散Z有较多的玉衣片。 据此分析,此类墓已早年被盗。另外,墓砖很大,有的重四、 五十斤。73 年文物普查时有省、市专家考证为汉墓群。石马 汉墓群北为王村汉墓群。 (6)王村汉墓群:在王村前后村边。今存封土堆墓两 座。村南 1 号墓封土堆直径 40 米,高 14 米,夯土层明显, 墓室早年被盗开, 从盗洞口看为大型石室墓, 墓室结构不详, 盗口内东壁上有汉代隶书题记。村北 2 号墓封土堆高 12 米, 直径 60 米,夯土层明显。封土质为灰白淤积泥,较为少见。 墓室不详。据当地群众反映,该村周围原有封土堆墓多座, 有的为大型砖室墓,有的内有壁画。墓内葬品有玉衣、陶锺、 红釉陶壶等,其它不详。墓多在?文革?中被毁掉。王村墓 群北为金山汉墓群。51 (7)金山汉墓群:在梯门乡金山村西南芦泉山之前, 原有封土堆墓两座,皆在?文革?中扒掉。今仅存地上墓室 一个,由大型石板拚凑合成,墓口向南,无壁画和画像石, 长 2.5 米、宽 2 米、高 1.8 米。葬品不详。据群众反映,该 墓西南 30 米处原有一高大封土堆墓,扒掉时见为石室墓, 内有壁画,葬品有陶狗、陶鸡等动物模型。金山汉墓群西南 为芦泉汉墓群。 (8)井仓汉墓:在东平镇井仓村东,属于山间平原地。 此墓是在维修肥东公路时发现的。墓室为石砌覆斗式顶,有 中室、后室呈?T?字形墓。高 2.8 米,无壁画和画像石, 内葬品有四?规矩铜镜、五铢币、陶灶、陶罐等。 (9)古台寺汉墓:位于宿城故城东南(今东平镇)古 台寺村。没有封土,系当地群众于 1982 年整地时发现。墓 口距地表 0.4 米,墓室有中、后及左右耳室,?顶,全高 1.9 米,有盗口。墓内出土一些陶质车马具模型及陶壶、罐和其 它陶器残件等。当时墓内积水较多,未全面清理。墓内有壁 画,内容有狩猎图、车马出行图、花卉图案等。 (10)护驾村汉墓群:位于宿城故城东(今东平镇)护 驾村西,属于平原地带。根据原来文物普查资料记载,原有 封土堆墓 10 座,上植有柏树。封土最大者直径 32 米,最小 者 8 米;最高者 15 米,最矮者 1.5 米。夯土层明显。 ?文革? 中被扒掉。今有两墓残存一部分封土。其中一墓为砖室墓,52 穹隆顶,墓道向南,有前室、后室和左右耳室。葬品有陶壶、 陶案、陶灶及铁剑、铜镜、铜带钩等,其它不详。据说村南 也有封土堆墓,具体内容不详。护驾村汉墓群向东为李范村 汉墓群。 (11)李范村汉墓群:在该村东北青峰山山凹内山坡地 上。现存封土堆墓 3 座,呈?△?形排列。三墓封土堆直径 40―80 米,高 3―10 米,夯土层明显,上植有柏树。墓室不 详。在该墓区内?农建?时发现过许多石结构墓,葬品有陶 罐、壶和陶动物模型等。另外,在 3 号墓南小桥上还有一块 画像石,首端为双鱼图案,墓区内地堰上村庄附近还残Z有 不少画像石。该墓群向东为无盐汉墓群。 (12)无盐汉墓群:在无盐村东 100 米处,龙山之阴山 坡上。原有墓两座。相距 20 米,封土堆高大,现已无封土, 无发现墓室。但在?农建?时此处挖出了许多大型石室墓, 有的为画像石墓,部分画像石在当时收入县文物馆。出土葬 品有陶灶、陶仓、陶壶、陶罐等。另外,在无盐村西北处原 有高 5 米直径 6 米的残存封土堆之墓,当地群众反映原有石 人、石马等,皆被毁且被毁年代不详。据光绪版《东平州志》 载: ?汉东平思王墓,县治东故无盐城东北三里? 。东平思王 即西汉宣帝之子刘宇, 当时被封为东平国思王, 《资治通鉴》 、 《前汉书》等史书中有记载。今无盐村南为周汉之际的无盐 故城址,即战国?齐王后无盐钟离春之私邑? (该汉墓群和53 李范村、牌子等村汉墓群亦可属?无盐故城所属汉墓群?之 列) 。清代诗人王士祯曾有?过东平思王墓诗?一首: ?东平 几驿是咸阳,松柏依然指故乡。帝子不须还怅望,汉家陵阙 久凄凉? ,可见清代思王墓依然还存。至于该墓群中思王墓 在何处,有待今后考古发掘。 (13)牌子汉墓群:在龙山前无盐故城东。据当地群众 反映,盖房、挖地瓜窖时曾发现多座墓葬,有的为画像石墓, 内容不详。 (14)一担土汉墓群:位于故城东一担土村西大皮山之 前坡形地上。共有墓两座,东西相对,距 100 米。封土堆高 大。东墓封土堆直径 70 米,高 15 米;西墓直径 40 米,高 10 米。夯土层明显。64 年下大雨时两墓同时塌下深 1 米直 径 5 米的大坑。两墓保存较好。在两墓周围,以前曾出土许 多石结构汉画像石墓和砖室墓, 出土有陶壶、 灶和铜车马具、 带钩、五铢币等。另在该村东有宋代?杨家林? ,残存墓前 石刻有石人石羊。一担土汉墓群东为大井汉墓群。 (15)大井汉墓群:在大井村东 500 米处,处于群山环 抱之间台形地上。原有墓 3 座,均有封土堆。当地村民整地 时扒掉。其中一墓为石室墓,有中室和左右耳室,?顶,出 土有陶壶、灶、仓和铁剑、铜镜、五铢币等。今残存一封土 堆墓,直径 8 米,高 2 米,墓室不详。 (16)东平县城内汉墓群:发现于整个县城内。近年来54 施工动土时经常发现许多大、 小型汉墓近百座。 ?石匣墓? 有 、 小型砖室墓、汉画像石墓和壁画墓,以小型石、砖室墓居多。 距地表 2―5 米不等。其中麻纺厂、邮电局等处为汉画像石 墓,当时皆遭损坏,内容不详。东平县人民医院曾出土有 10 余座小型?石匣墓? ,葬品有陶罐、陶灶、陶仓、陶动物模 型和铁剑、铜镜、银戒指、五铢币等,二棉厂、面粉厂汉墓 内曾出土大型绿釉陶壶、黄釉陶罐等。在县城内只要建设施 工,大多会发现汉墓,可以说县城是一个大的汉墓群集中地 带。 宿城故城所属汉墓群为东平县境内较为集中的汉墓群 之一。 从墓的座落位Z来看, 大多是傍山而建, 符合汉代 ?依 山建陵?的丧葬特点。从已发现的墓室结构看,多是模仿现 实生活的房屋形式,如规模较大的?四合房?式墓室。墓室 上不但有高大的坟丘土堆,有的原有墓旁还建有祠堂和墓 阙。例如北桥宪王陵,汉章帝就曾两次?幸宪王陵,祠以太 牢?《资治通鉴》。这些都符合汉代丧葬的特点。而一般的 ( ) 小型墓、贫民墓,如?石匣墓?等,则结构简单,没有高大 的封土,仅在墓内随葬几个陶罐或一些钱币。按汉律规定, 刘侯坟丘高 4 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等差。此故城周围 汉墓群中有高大封土堆者几十座,还有许多精美的葬品出 土,足以说明在汉代东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达。55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洼墓群 大洼墓群,位于东平县梯门乡九顶凤凰山西面,大洼村 东南方的山坡上。原有墓葬 13 座,皆有封土堆, ?文革?中 被破坏掉 8 座,现存 5 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被破坏的残墓可以看出,该墓群大部分是?四合房? 形式,全是石结构,但都没有壁画和画像石。墓室有大有小, 里面骨头不成形状。随葬品有陶鸡、陶狗、陶猪、陶罐等, 多为汉墓的特点。一号墓,在最北边,封土高度 2 米,直径 7 米。在墓的西南方露出了一个小洞,能分辨墓是石结构的。 二号墓,在一号墓南约 40 米处,封土高 1 米,直径 4 米。 三号墓在二号墓的东南方约 70 米处,现有封土高度 3 米, 直径 7 米。四号墓在三号墓东南 30 米处,封土高度 2 米, 直径 5 米。五号墓在四号墓的东北方,距四号墓 100 米,封 土高度 3 米,直径 7 米。以上五座墓近十几年来都有不同程 度的动土现象,除一号墓有漏洞以外,其它四座墓皆未暴露 墓室,夯土层都不明显。 经有关专家考证,该墓群与汉东平国皇城?宿城?是同 时代产物,与护村、石马汉墓中出土的随葬物品相同,墓室 结构有汉代特点,此墓群是东汉时候的墓葬。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芦泉墓群 东芦泉墓群,位于东平县梯门乡东芦泉村东 1 华里处,56 墓群北 100 米有尧陵禅寺建筑, 2 华里与王村汉墓群相望, 南 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芦泉墓群,共有墓葬 3 座。 ?一号?墓位于最北边, 封土直径 40 米,高约 10 米,夯土层次较为明显,一般厚度 约 20 至 30 厘米。墓室为石结构,石料较粗糙,下半部为方 型,边长 2.5 米,高 3 米;上半部为叠涩状,墓口向上,直 径 70 厘米。墓室内有很多淤泥,内无壁画和画像石等。 ?二 号?墓在一号墓东 40 米处,现已扒掉。 ?三号?墓在二号墓 南 100 米处,现存封土直径为 30 米,高约 3 米,封土层次 不很明显。 关于此墓群的年代问题,从?二号?墓和?一号?墓所 暴露部分看,有汉代墓葬的特点,此墓群东 300 米有金山口 古墓,文革中被毁,从遗留部分看也是汉墓;此墓群南距王 村汉墓群仅 2 华里,从多方面分析,初步推断此墓群应为汉 代墓葬。另有一说一号墓可能为刘曜墓。刘曜是十六国时期 前赵国君,公元 318―329 年在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百墓山汉墓群 百墓山汉墓群位于斑鸠店镇柏松山村西百墓山上,西傍 黄河,东邻东平湖,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百墓山周围有汉墓百余座,山俗呼?百墓山? ,山 下村庄亦名百墓山村,今改为柏松山村。近年来,山体周围57 由于开山打石陆续发现一些墓葬,均为汉代墓葬。其中在山 东面发现的一座墓已早年被盗, 内存淤土, 从暴露部分得知, 该墓为全石结构中型汉画像石墓。墓室完整,墓门向东。南 北长 9 米,东西宽 6 米,高近 3 米。分前室、后室、左右耳 室和回廊。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前室和左右耳室上,共有 10 余幅。内容有朝拜图、乐舞图、丰收图、白虎、方相氏和五 铢钱图案等。其中朝拜图中,男主人坐于楼内,面向左侧坐。 其后面一人,持棒护卫。主人前一人匍伏于地面,手持板跪 拜。其身后一人躬身持板谒见主人。方相氏面部丑陋,双臂 左右伸出屈肘上举,五指叉开,双腿亦弯折叉开,体呈下蹲 状站立,呈现出一个跳动驱鬼的形象。画像石雕刻技法运用 浅浮雕和减地平面线刻两种。在中间石柱上竖刻有?此中人 马皆食大仓?八隶字。在山南、山西面还发现有汉画像残石。 东平汉画像石墓是属于山东、苏北、皖北汉画像石中心 分布区, 在山东地区又是汉画像石比较集中的地区, ?东 也是 原文化区?这一地方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研究我国 汉代墓室结构、画像内容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楚霸王项羽墓 楚霸王项羽墓(头葬地) ,在东平县旧县乡旧县三村东 侧高台地上,为待批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霸王墓,当地人亦称霸王坟,墓在墓区偏北处。原存封58 土直径 100 余米,高 10 米左右,前为神道,神道前碑刻 4 方,汉柏数十株,惜?文革?中大部分被毁掉,遂辟为学校、 果园和民房。今墓前有一残存碑记,其碑文曰: ?楚霸王□ □,一剑亡秦力拔□,重瞳千载孰能攀。秋风蕉鹿行人憾, □寝于今草亦斑。……戊申之春,余来守汶阳,过谷城见村 碑苔藓,古冢□□,询诸士人亦为□之墓……? 。字体为行 楷阴刻,颇有宋代瘦金体风韵。关于项羽墓, 《史记》 《资治通鉴》 《水经注》 《括地 、 、 、 志》《皇鉴》等史书均认为其所葬地谷城,即今旧县乡旧县 、59 三村。秦二世元年(公元 209 年) ,项羽与其叔父项梁在吴 中反秦,并率江东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大败秦主力章邯于 古东阿谷城,占据此地及鲁西南一带,直至项羽乌江自刎, 此地仍为其亲近部将所守。 《史记?项羽本纪》详载: ?项王 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 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示鲁,鲁父兄乃降,始,楚 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 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东阿县志》云:楚霸王 ? 墓在县城南(古东阿县) ,即现在旧县三村。又据《史记》 记述: 自项羽与其叔父项梁因杀人避于吴中 (即今江苏苏州) 后,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 209 年)反秦,并率兵北上征战 于苏北、鲁南一带,后,项羽曾败章邯于古阿,此后,东阿 一带便成了项羽的根据地, 项梁死后, 其余部都归项羽所领, 楚怀王封其为长安候,号为?鲁公? 。其封地即今鲁西南一 带,因此其亲近部卒多驻扎在鲁西南一带,李将军便是其中 之心腹,其所属兵将及当地青壮年可能是史记所说的?鲁父 兄? 。刘邦大军来攻, ?鲁父兄?不降,久攻不下,刘邦便命 部下把项羽头拿来看,李将军无奈便降死。刘邦以金缕玉衣 及王礼厚葬项王。 楚霸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军事家,一 代帝王,是他打败了秦主力章邯,促使秦王朝土崩瓦解,推 动了历史前进。千百年来,当地群众逢年过节,都到墓前祭60 扫祈福免灾,且有很多神话传说,这也是民众对楚霸王这位 ?力拔山兮气盖世?英雄的崇拜之情。 《史记?本纪》中有记 载就在情理之中了。 墓区三面群山环抱,南有汶水之波,北有铧山之秀,景 色优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孙复墓 孙复墓位于东平县梯门乡东瓦庄村东南 1000 米处的山 峪内,墓北、东、南三面环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孙复墓 现存封土堆高 6 米,直径约 30 米,由于近十几年来,筑坝 修堤对封土有所破坏, 但未接触到墓室。 从自然断面上观察, 封土层不很明显。孙复(992―1057) ,宋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字 明复。举进士不第,退居泰山,学《春秋》 ,也称泰山先生, 石介等皆师事之。为范仲淹、富弼等推重,除秘书省校书郎,61 国子监直讲。仁宗亲临太学,面为迩英阁祗候说书,讲说多 异先儒。罢出为州县佐官。后复入,迁殿中丞。他研治《春 秋》 ,强调明诸侯大夫之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帝王 之治乱,著作有《春秋尊王发微》《孙明复小集》等。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王宪墓明代兵部尚书王宪墓位于梯门乡梯门村西荆山前的山 坡上,居于东王林西北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宪墓,今存封土堆高 1.5 米,宽 6.5 米。墓前有立于 明代嘉靖 19 年的墓碑一方,墓前神道上有残石门一架(原 三架) ,向南依次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均形 象高大,雕刻精美。其中石人(倒地)高近 3 米,仅头冠就 高 1 米,为文官武将,仪态威严。这些石像是研究明代官宦62 丧葬制度的珍贵实料。南端还有华表一对,高近 5 米,上Z 石猴。据光绪版《东平州志》载,王宪墓是在嘉靖 19 年修 建的, ?有神道碑? ,原高大的神道碑和林墙惜在?文革?中 被毁。 王宪,字维刚,山东东平梯门人, 《明史》有传,是东 平一带有名的?东平四尚书?之一。他于弘治 3 年中进士, 历阜平、滑县知县、大理寺丞、右佥都御史、右副都御史。 他奉旨巡抚辽东,在应州抗敌有功,封户部右侍郎,赐其子 锦衣世百户;又改抚陕西,回朝改任兵部右侍郎;后因平盗 乱有功,又赐锦衣。武宗朱厚照南征时,令王宪率兵、户、 工三部各一人,督理军储,凯旋归来升为兵部尚书。 嘉靖 4 年,朝廷任命王宪为三边总制,治御边境,得到 官兵的拥护。当时,吉襄率数万人渡过黄河,从石臼堆侵入 内地。王宪调兵遣将,让总兵官郑通卿、杭雄、赵瑛等分兵 占要地,设好埋伏,又派都指挥卜云迂绕敌后,切断敌人的 归路。寇至青羊岭,王宪大旗一挥,大军从四面八方杀向敌 军, ?五战四捷??斩首万余级,获马驼器仗无算? , ,寇大败 而去。 ?帝大喜,加宪太子太保? ,又赐宪子锦衣世百户, ?至 是凡三阴锦衣世百户矣。 ?63 不久, ?帝追念宪,召为兵部尚书? 。当时,军事管理较 乱,以军功而论,有生擒、斩首、殿后、奇功、头功等,但 多有滥冒。王宪进行了改革, ?定军功袭替格? ,又请立京营 分伍操练之法,还上书平定犬戎和边防事宜, ?帝皆嘉纳? , ?诏著之《会典》 ?一书,遂为成式。嘉靖 13 年,加封王宪 ?柱国太子太保? 。 ?大同兵变?之时,王宪认为?首乱当诛,余宜遣散? ,64 但大学士张孚敬和总督刘源清坚持用兵,结果大同屡攻不 下, ?北寇又内侵? ,王宪又奏前议, ?帝悟大同重镇,不宜 破坏? ,遂从宪议, ?乱亦平定? 。 王宪老时告官,数年后卒,赠少保谥康毅,明世宗朱厚 聪下谕致祭: ?卿以高年凤望,台省元老,出入累朝,险平 一致,嘉名茂绩,简在朕心……? 。 王宪子王汝孝,嘉靖丙戍进士,官至河南右布政使、顺 天巡扶,驻守蓟州时战功显赫。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为 官清廉, ?历履南北皆有声迹。 他与其父王宪被后人赞为 ? ?父 子二进士? ,为一时之佳话。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韩煦墓 韩煦墓,位于东平县老湖镇北桥村的北侧,南距大清河 400 米,墓东北 50 米有宪王刘苍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现存封土高 1 米,直径 5 米,墓南约 80 米处有一龟碑座, 龟型粗糙。 根据 81 年全县文物调查资料得知,在宪王墓前曾查到 过一块墓碑,上曰: ?宣授总管墓?5 个大字。根据调查,此 墓碑在宪王墓前 50 米处出土,附近未发现墓室。民国二十 五年《东平县志》记述: ?元东平路总管韩煦墓,县治北王 陵台前有神道碑。 ?按此记载,韩煦墓应在宪王墓前。但民 国二十五年《东平县志》上又同时记有东平路达鲁花赤塔思65 火儿赤的墓也在此地,那么宪王墓西南 50 米处的韩煦墓附 近,应同时存在两座墓,经过实地调查、走访得知,在现存 龟座西南方原有一石门,横额有?韩氏先茔?4 字, ?文革? 中被砸毁。按墓门、龟座和墓的位Z,此墓应为韩煦墓,这 与县志、与 1973 年文物复查资料上记述一致。关于县志上 记载的达鲁花赤塔思火儿赤的墓,有待今后继续考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杜三策墓 杜三策墓位于大羊乡三旺村北 750 米处山坡地上,为县 级文物保护单位。 杜三策墓原有封土,神道上有石马、石羊、石人和神道 碑等,惜在?文革?中被毁,今仅存石羊 1 个。光绪版《东 平州志》载: ?明都御史杜三策墓,县治东北五十里三旺集 北。 ?与此相符。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华岩洞石窟造像 华岩洞石窟造像位于梯门乡西沟流村西北凤凰山之阳, 是山东地区较为有名的一处佛教造像石窟,为市级文物保护 单位。 该石窟系自然石洞稍作加工而成,一进一出两洞口,呈 ?U?形,俗称?牛鼻子洞? 。洞宽 3 米,高 3.5 米,洞长近 50 米,造像分布在洞内两边石壁上,共有浮雕造像大小近百66 尊。造像内容有三佛像、西方三圣像、菩萨像、天王像、十 王像和罗汉像等。佛像服饰多着双领下垂式袈裟,施不同手印,菩萨像衣 着华丽,缨络繁缛,面部丰圆饱满,雕刻细腻。其中位于洞 口南壁的关羽像,身著盔甲,一脚下踏,一脚横Z,双手握 披巾抚于膝部,长髯垂至胸前,仪态威严,豪气冲天,右边 周仓持青龙偃月刀侍立。十八罗汉像,或站或坐,或卧或斜 侧,有的手持法器,有的双手扪天,肚腹凸圆,姿态各异, 栩栩如生。 根据造像内容和分布的情况看,此洞窟造像俨如一处地 上的佛寺建筑,且顶部呈穹窿状,好象藻井。这种方式在摩 崖石窟造像中较为特殊,这在山东地区佛教造像研究中具有 特殊的意义。最为重要的是造像中的十王像,在我国北方地 区很少见,在四川地区相对来说较多一些。在敦煌莫高窟也 出土有十王像内容,但多为轴卷画,特别是在日本,此类绘67 画像更多。十王像在不同地区的出现反映了民间的信仰内 容。 华岩洞石窟佛教造像最高者 1.8 米,最小者仅 10 余厘 米, 虽没有造像年代题记, 但根据造像内容和雕刻风格来看, 应为唐代晚期造像。其中,十王像在北方地区目前所知在陕 北地区有一处,但形体较小,年代稍晚,此处十王像可以说 是我国北方地区佛教造像中最早的一处,这在我国北方佛教 石窟造像中占据重要的位Z。 华岩洞石窟造像头部皆在?文革?时砸掉,洞口两方维 修碑记也在当时被凿掉。虽如此,但除头部以外其余的皆保 存完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山摩崖造像 龙山摩崖造像位于东平镇龙山之阳龙山书院旁,为县级 文物保护单位。 造像居于悬崖上,高 3.6 米,高浮雕站立像。肉髻,宽 圆脸,眼部呈凸起状,未刻眼线,厚唇,颈饰蚕节纹。胸部 略鼓,左手下垂五指伸开贴于体侧,右手屈肘上举,掌中托 一圆珠。身著双领下垂式袈裟,衣纹刻线较粗。身体丰满健 壮,具有唐代造像的风格特点,应为唐代造像。像外有后人 垒起的石屋,门上有一赞诗曰: ?无始以来不记年,万代第 一是龙山。诸君弃舍皇宫院,却奔深山作茅庵。好景致,有68 井泉, 佛殿山门在中间。 太子看了心中喜, 松柏长得伴春天。 ? 落款是?云峰道人题 嘉靖二十二年 岁次癸卯? 。像右有两处呈碑状的题记,惜因风化已难读。按此像风格,手中托园珠者,一般为地藏菩萨或药师琉 璃光佛,此像为佛状,应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药师琉璃光 佛。 立足此处,南眺可见汶上佛塔高耸,脚下汶水西流,身 边是?东平古八景?之一的龙山圣景,给人一种心旷神怡、 雅然超俗之感。青峰山摩崖造像 青峰山位于东平城东,海拔 200 米。 ?山不在高,有仙 则名? ,山上的摩崖造像使这座本来不称险奇的山远近闻名。69 青峰山造像群位于山西麓狭谷向阳处。造像有两组,共 24 尊。第一组造像近于山巅,呈扇形分布在高十几米的 3 块 巨岩上。有高浮雕造像 21 尊,中间为释迦牟尼高浮雕像, 高近 1.5 米,结跏趺于金刚座上,两耳下垂,高肉髻,通肩 式袈裟,手施无畏与愿印,神情庄重。其左右各一弟子像, 亦为高浮雕,立式,脚踏圆形仰莲座,双掌合于胸前,著通 肩式袈裟。其左右两崖各有 9 尊造像,合为十八罗汉。像高 在 40―50 厘米之间,各单身于佛龛内,姿态各异。这些造 像多作跏趺状,千姿百态,勃发逼真,栩栩如生。有的手捻 佛珠,有的手持莲花,有的手握法器,有的合掌,有的搔首, 有的抚胸。其中一尊罗汉双眉深皱,双手合十于胸前,口微 微颤动,似在默诵经文。造像的多数题记已模糊不可辨,年 代已不可考,但根据造像风格分析,应是金元时期的产物。70 第二组造像位于第一组前下方近 60 米处,有造像 3 尊, 位于圆拱形龛内,是三世佛(又名三身佛) ,表示过去、现 在、未来三世,高度均在两米左右,高浮雕,结跏趺于须弥 座上,双领下垂式袈裟,面部圆润。中间为释迦牟尼,双手 抚胸。左为阿弥陀佛,西为琉璃光佛,皆施禅定印。此组造 像由于龛深树遮,保存完整,衣纹清晰犹如新镌,可惜龛外 左侧题记不可辨。 根据造像风格和雕技分析, 为明代所雕造。 在两组造像之间有一井,深数丈,掷石则应声,常年不 涸,人们称之?神仙井? 。第二组造像旁原有古建筑,今仅 存残墙瓦砾,石砌台阶蜿蜒曲折通到山下,完好如初。 青峰山摩崖造像表现出明显的佛教内容,它虽不及白佛 山造像之高大、司里山造像之众多,但造像内容鲜明,雕刻 细腻,对于佛教石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黄石悬崖石窟造像及碑刻 黄石悬崖位于东平湖东畔的蚕尾山中断幽谷处。因这里 黄石如壁,危岩千层,故名黄石悬崖。崖下古树参天,风光 优美,加之唐、宋、元、明、清各代古建筑、石窟造像、碑 记等点缀其中,是我县境内历史上有名的风景名胜区。 黄石悬崖的右侧有唐代高浮雕造像,高悬于陡壁间的巨 大石窟内。佛像一般高 0.8 米,头顶高耸肉髻,两耳垂肩, 著通肩式袈裟,均结跏状于莲台之上,面目皆圆润秀丽,给71 人以温厚、慈祥、宁静、亲切之感;武士像高约 0.9 米,身 披盔甲,双手扶膝,体健凝重,生动逼真,给人以威严之感。从石窟向左,是连片的古建筑群。那高大的玉皇阁,保 存虽不十分完整,但阁内神台上的浮雕图案,仍清晰可见, 那高超的雕刻技艺,令人赞叹不已。从玉皇阁再向左,有清 乾隆年间修建的石亭。亭子全为石结构,四角石柱支撑,柱 为方形,顶起脊,全高 3.5 米,宽 2.4 米,上有题字,为乾 隆二十八年创建记事,工艺精湛,保存基本完好。 悬崖处还存有明清碑刻 20 余方,大部分记载了建修黄 石崖的情况。其中一方为清代东平州地方官员为保护黄石悬 崖胜景而发布的禁令,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黄石悬崖不但以文物众多著称,而且优美的自然风光亦 令人称道。古迹下有一泉,名曰?罗汉泉? 。泉水自罅中流 出,水尤甘冽,四季不涸,使黄石崖林木葱郁。岩石黄色秀 润,似刀削斧劈,有瞬间倾倒之势。山巅有两块巨石对峙,72 陡峭如削,虎岩熊嶂,巧夺天工。一古槐根基盘绕在石缝内, 如蛟龙,若巨莽,盘旋欲飞,取名为?飞龙槐? 。登上巨岩, 攀上古槐,透过裂开的巨缝,可见一线天色,这就是令人叹 为观止的?一线天?胜景。 黄石崖现存碑记 23 方,多为明、清重修碑记。其中有 一碑文对联曰: ?半壁黄崖昭万古,一汪清泉仰千秋? ,形象 地道出了黄石悬崖的美丽风光。旧县村国宝《张迁碑》 明朝时候,东阿县旧县村(当时东阿县属东平州)出土 了一件稀世文物――《张迁碑》 ,它的拓片作为我国八件书 法精品之一被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精选院并影印在故宫编印 的《国宝》一书中。原碑现保存在泰安岱庙里。 《张迁碑》又名《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是 东汉灵帝(刘宏)中平三年(公元 186 年)谷城(今东平县 旧县村)旧吏韦萌等人为已升迁的张迁刊石表颂作的去思 碑。按?故?字应作?前任?解,即前作谷城长后升为荡阴 令。汉代大县曰?令? ,小县曰?长? 。此碑出土后,移至州 城, 立于州学内。 1956 年移至县政府礼堂后并建亭保护, 1965 年移往泰安。石碑刻字完好可读,是汉碑中难得的珍品。 《张 迁碑》高约 9.5 尺,宽约 3.2 尺。在透雕的龙首下,碑文区 之上,刻有?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 个字,并列两73 行,是以篆书笔法书写的扁形篆字。远观象图画,如岩上古松,盘根错节,龙干虬枝,枯藤 缠绕,奇古异常。近看刻字入妙,静动各异。碑阳文 16 行, 每行 42 字,共计 567 字,其主要内容是歌颂张迁的功绩;74 碑阴是捐资者姓名,共 3 列,每列 19 行,共 41 个人名,计 323 字。 碑一出土,就为历代金石、书法界所推崇。顾炎武、包 世臣、 康有为等都有论述, 特别是对它的书法艺术评论更多。 如有的说它 ?起收笔以方笔为主, 看似外方内圆, 内捩外拓。 ? 有的说: ?隶法朴茂??字体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遒劲。 , ? 也有的称誉其独具一格处,说它?篆书体多长,此额独扁, 亦一格也。 ?已故东平县文化馆馆长、书法家吴澄航评论说: ?书法结体方正,用笔朴拙刚劲??具有骨力雄健的特点, , 属于汉碑古拙派。 ? 碑的拓片很早就成为人们收藏和馈赠的珍品,也成为临 习的范本。 《熙朝新语》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卢学士文 ?有张迁碑,拓手甚工。涧泉(姓秦,乾隆壬申年状元)爱 而乞之,卢不与。一日乘卢外出,入其舍攫取而去。卢归知 之,追至其室仍夺回。未半月秦暴亡。卢往奠毕,袖中出此 碑,哭曰:早知君将永诀,我当时何苦如许吝耶,今耿耿于 心,特来补过。取贴向灵前焚之。 ?临习《张迁碑》已成为 良好的风气。据吴澄航介绍,清末东平举人杜琴堂,研习篆 隶,兼备楷行,被誉为?无杜不成堂? (意为无琴堂的字不 成象样的客厅) 。30 年代东平临摩《张迁碑》很有成效的张 昭元概括出 64 字的隶书歌诀: ?枯老古拙,如龟如鳖;蚕不 并头,雁不双设;展横缩竖,突出波磔;逆入平出,一波三75 折;外方内圆,内?外拓;重浊轻清,斩钉截铁;如锥划沙, 屋漏壁折;意先笔后,不拘法贴。 ?吴本人习隶书也很有成 就,其书法苍劲古拙,独具风格,作品多次在省、市、县展 出,并作为馈赠礼品由代表团带到海外。今天的一些著名书 法家,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吴小如先 生;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山东大 学著名教授蒋维崧先生等都曾专心临摹过《张迁碑》 ,并对 其书法艺术给予极高的评价。 另外,也有不少人对此碑从文字内容上分析评述,或指 出雕刻中的讹误疏漏;或对字句进行注释。在《抱经堂文集》 中卢文?指出张迁碑文字中的错讹近 20 处,并指出立碑时 间上的疏忽: ?其纪立碑岁月在中平三年,岁在摄提之二月, 盖丙寅岁也。若唐鹿州宝室寺钟铭云: ?大唐贞观三年摄提 在岁云云。案是岁为己丑,次年乃庚寅,而亦云摄提何也?? 在《思益堂日札》中周寿昌指出,张迁碑的? ‘既且’为‘暨’ 字,讹析为二……后见亭林亦如此说,益以自信。 ?他还批 驳了浙江巡抚阮文达的误解: ?阮氏独谓‘既且为终始’ ,繁 称博引,此为欺人之谈,后学有识,断不受其欺也。?碑文 ? 多以四字成句,何独于此作五言??谌志生写的《张迁碑释 读》对碑文作了详细注释,见解独到,如《抱经堂文集》中, 疑而未解者: ?文后忽赘‘诗云旧国,其命惟新’二语,不 晓所谓。 ?谌文则解释说: ?语见《诗经 大雅 文王》周虽旧76 邦,其命惟新。 ‘惟’同维,语助词;维新即‘新’ 。意谓周 自后稷开国, 历夏、 商两朝, 故称旧邦, 也就是 ‘旧国’ 。 ‘命’ 是天命,指上帝初命文王建帝王之业。 ?200 多年前的疑点迎 刃而解了。由此可见,研究《张迁碑》后继有人,令人欣慰。州城现存重要碑记 东平州城,位于县城西南部,东平湖东畔,始建于宋咸 平三年(公元 1000 年) ,地处古济水、汶水和汶河交界的地 区,是历史上南北水路的咽喉,是山东南北驿道的枢纽,北 通燕赵、南控江淮,为齐鲁一大都会和军事重镇。宋、金先 后为郓州、东平府及须城县城,元为东平路城,清为东平州 城,民国至 1982 年为东平县城,历经近千年,期间遗留不 少石刻文物,现介绍如下: 一、 汉张迁碑。 《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又名 , 《荡 阴令张迁碑》《张迁表颂》 、 ,简称《张迁碑》 ,立于东汉灵帝 中平三年(公元 186 年) 。明代出土,被故宫博物馆推选为 历代书法八件精品之一,长期保存在州城,现移至泰安岱庙 保存。被专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藏品。 二、东平路总管新政颂碑。放Z在原县文化馆院内,字 口朝上,经人践踏, 已有破损,碑身高 2.58 米,宽 0.98 米,厚 0.3 米,霍 希贤撰文,李渊□书,元天二年三月立石。77 三、报恩禅寺俗称东大寺,现存 3 块记事碑 (一)东平路十方报恩禅寺碑,元至正六年立石,在东 大寺北面地里埋着,高 2.05 米,宽 0.95 米,厚 0.21 米。 (二)东平州报恩禅寺修遥殿宇碑记,明景泰十年三月 立石,长年风雨剥蚀,字迹亦不太清楚,碑额高 1.12 米, 宽 1.1 米,碑身高 2.4 米,宽 1.02 米,厚 0.28 米。 (三)重修报恩寺殿记,大清顺治三年九月立石,碑额 高 1.2 米,宽 1.17 米,碑身高 2.04 米,宽 1.16 米,厚 0.41 米。 (四)清官宫慕久碑,位于州城南门外,系后人为纪念 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而立。清嘉庆 1819 年科举人,1826 年在云南省任知县,任职期间,勤政爱民、清正廉明,颇受 人民爱戴。1848 年正月病逝于臬署。 (五)改筑东平州城记,此碑详细叙述了该城从郓州城 搬迁的原因、经过,历次建修州城所用工时、银两及整座城 的构造、形状。乾隆三十七年壬夏六月由东平州知州沈维基 撰文并书。现移至东平县文物管理所保存清泉寺摩崖刻字 清泉寺摩崖刻字位于大羊乡尚庄村西杨山之阳,为县级 文物保护单位。此处原有寺曰?清泉寺? 。据光绪《东平州 志》载: ?清泉寺,旧志作杨山口寺,在县治东北三十里金78 螺山下,去杨山迤东三里许有清泉,水甚甘美,因以清泉名 寺。金大定二十三年重修。 ?今寺院建筑已无。解放初在寺址上建麻疯病人医院,今已废。寺西有明代 和尚塔残石。 此处摩崖刻字共有 4 处。 寺后近于山顶处刻 ?层 峦叠翠?四字,字径 1 米,隶书,字体雍荣华贵。 ?仰止?2 字,字径 0.8 米,篆书,字体遒劲潇洒。近山脚处在一突兀 的大巨石上刻?抱璞?2 字,字径 0.4 米,篆书,字体古朴 苍劲。其东在一大石斜面上刻?大块文章?4 字,字径 0.5 米,隶书。此处刻字年代不详,仅?仰止?2 字首题?卯仲 夏??层峦叠翠?4 字右有一处刻字题记,已漫漶难辨。落 、 款均为?怡延年? ,志中对此人无记载。灵泉寺及其摩崖造像 灵泉寺位于梯门乡东沟流村北凤凰山之阳,为县级文物 保护单位。灵泉寺占地约 8000 平方米。周围群峰环抱,岩 石突兀参差,翠柏枫林,枝虬蔽翳。寺后悬崖上雕有唐代佛 像 10 余尊以及 3 处禅窟。寺边山泉叮咚作响,景致极为秀79 丽优雅,是我县较为有名的一处旅游圣地。据光绪《东平州志》载,灵泉寺始建于唐代初期。原建 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钟鼓楼、旗架及 僧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烟台莱山区星海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