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结束后离渡江战役纪念馆观后感开始还有多长时间

渡江和淮海战役纪念章_陈苹_收藏天地_华夏网志_华夏收藏网
收藏天地 - 渡江和淮海战役纪念章
时间: 17:19:37
浏览量:5946人
渡江和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
毛泽东淮海战役的决策内幕  古语说“兵凶战危”、“兵者诡道也”,是说战争总是一件危险性极大和讲计谋的事业。无论是战略决策,还是战役部署,总带有一定的冒险性。俗话说:“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即使是以石击卵的战斗,也要考虑到减少伤亡的问题。邓小平也说过,我们打仗不是为了死,而是为了更好的活着死是留给敌人的。毛泽东淮海战役的决策,虽然不如辽沈战役那样困难,但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豫东战役之后,毛泽东对战局十分乐观,积极要求各部扩大战果。日,在许世友、谭震林兵团即将攻克兖州之际,毛泽东要求许、谭要不顾疲劳、不怕牺牲,以主力抢占济南机场,迅速完成攻击济南的准备。同日得到攻克兖州的战报后,又要求许谭部争取十天内夺取济南。但实际上,由于蒋军战斗力较强比预想的要强,华东野战军粟裕直接指挥的部队,在豫东战役中伤亡惨重,加之雨季将至和华野在历次雨季作战斗的不良经历,粟裕请要求休整,得到毛泽东的批准。
济南是国民党政府军坚固设防的城市,徐州有国民党政府军的强大兵团。华东野战军能否攻克济南,并无绝对把握。但济南已被我军孤立,即使攻击不利,也已无关大局。尽管如此,毛泽东攻击济南的部署仍然十分慎重,指示华野:“整个战役应争取一个月左右打完,但是必须准备打两个月至三个月,准备对付最困难的情况,并以此作为一切部署和工作的主要的出发点。”因此,华野以总兵力的44%弱,约14万人组成攻城兵团,而以总兵力的56%强,约18万人组成阻援、打援兵团。济南战役作为解放军首次大规模的对敌坚固设防的城市进行攻坚战斗,于9月16日晚发起攻击,仅战斗8天,就予以攻克,进展却出人意料地顺利。
粟裕在济南战役胜利在望之际,即着手部署下一步的作战计划。由于攻济战局发展十分顺利,粟裕估计徐州北援部队事实上已不可能继续北进,华野打援兵团也就不需要投入打援战斗,因而可以不必休整,继续作战,而攻济部队伤亡也有限,稍加休整后也可以连续作战。为了扩张战果,为以后南下作战创造条件,他即于9月24日向中 共中央军委建议举行淮海战役,战役目标为攻占淮阴、淮安(两淮)及海州、连云港,所以称为淮海战役。他建议举行淮海战役以后全军再转入休整。显然,由于济南战役原设想的作战规模大大缩小了,华野战力有余。但两淮、海连并无国民党的精锐兵团,这一作战计划的战斗规模有限,选择的是国民党政府军的薄弱环节,以扩张占领区域。由于华野战力强大,可以不必休整,即能完成淮海战役的任务。粟裕向中央军委的建议有四个可供选择方案,而淮海战役计划是建议中作战规模最大的方案。尽管如此,军委接到建议后,对淮海战役的作战方向表示赞成,但对战役目标仍感到不能满足。
毛泽东作关心全局,他起草了军委对粟裕建议的复电,肯定了粟裕在淮海战役后再进行休整的计划,但显然考虑到部队战斗力并未充分发挥的事实,因此,除粟裕提出的两淮、海连战役目标之外,增加了一个超越粟裕设想目标之外的严重任务,即“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而且要求粟裕于10月10日左右开始行动。他追求的是更大的战略利益,因而对部队提出了更高更严厉的要求。
黄兵团,即黄百韬所率第七兵团,下辖三个军。黄兵团虽不是一个最精锐的国军兵团,但黄敢于死战,很有战斗力。黄兵团是徐州剿总所属的四个兵团之一,徐州是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的屏障,攻击黄兵团,必然要遭到徐州各兵团的反击,非常可能发展为南线的战略决战。所以,粟裕自己提出的是一个一般性的、为以后的大战作准备的战斗任务,而毛泽东给他的确是一个战略性的的硬任务,毛泽东把粟裕的攻城略地的战斗,改变成歼灭敌有生力量的战斗,把淮海战役在事实上改变成了“歼黄”战役。因此,9月25日中央军委的指示和9月24日粟裕的建议,战役性质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毛泽东在9月28日对华野的指示中指出:“这一战役必比济南战役规模要大,比睢杞战役的规模也可能要大。”对于毛泽东提出的任务,华野如不进行休整,进行充分的准备,显然是很难完成的。为此,毛泽东指示前线将领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并机动地推迟了出动的时间。军委于9月底又改变了原先不休整的计划,指示华东部队休整20天左右。
要说服部队接受毛泽东提出的战役计划,也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做大量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具体的军事上的权衡。华野并没有立即接受毛泽东提出的战役计划。中共华野前线委员会于10月5日起在曲阜举行了为期20天的扩大会议,在会上对中央军委提出的严重任务,进行了多次反复的研究。部队要执行毛泽东的战役计划,对前线部队来说,要克服巨大的困难,做出严重的牺牲。为此,直至9日晚各纵队主要干部会议后,才放弃了在华野原淮海战役方案基础上提出的两个方案,下决心采纳第三方案,即中央军委提出的方案,首先分割包围歼灭黄百韬兵团,并于12日上报军委。中央军委和华野将领就作战部署进行了反复磋商,至14日,华野司令部召开第二次作战会议,研究确定了具体作战部署,决定于11月5日开始攻击,并于15日上报军委,17日即得到军委的批准。这一时间距离原来毛泽东要求的出动时间,整整推迟了一个月。至此,解放军完成了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主要目标的淮海战役的决策。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战斗最激烈的战役。日,粟裕发布了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攻击命令,命令“各部统于六日黄昏由现地开进”,“定于本月八日晚统一发起战斗”。而此时,蒋介石的精力为辽沈战役所牵制,无法充分考虑南线的作战计划,因此犹豫不决,直到11月5日才决定黄百韬兵团向徐州撤退。华东野战军各部5日间正向前进位置运动,6日晚开进接敌。黄百韬兵团正好于7日凌晨起离开既设阵地,侧敌运动。由于晚了一天的行程,黄百韬兵团与驻八义集的李弥兵团,也未能靠拢,以便团集一起撤退。黄兵团这样的态势,正好是最容易受到割裂攻击的态势。蒋介石不能知己知彼,指挥凌乱,导致了严重的军事后果。尽管如此,华野在歼灭黄百韬兵团的战斗,仍然打得十分艰苦,前线部队因为伤亡太大,且局限于战场一隅,对继续战斗一度有所犹豫,直到传达了中央军委准备伤亡十万人的指示后,才不惜一切牺牲,坚持战斗,直到胜利。如果黄百韬兵团没有撤退,或提前一天撤退,与李弥兵团会师,团集一起,那么,淮海战役将进行得更加艰苦。由此可见,毛泽东以其雄伟的胆略和坚毅的魄力,才能作出淮海战役的英明决策,胜利的得来,是非常不容易的。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在长江以北的主力丧失殆尽。为挽回危局,国民党一方面与中共进行和谈,另一方面却在加紧调整部署,编练新军,加强长江防线,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
国民党长江防御兵力由两大集团组成,其中“京沪杭警备总部”汤恩伯集团,担任湖口至上海段沿江防御,华中“剿总”白崇禧集团担任宜昌至九江段沿江防御。国民党军长江防线总兵力为40个军,115个师,约70万人,舰艇133艘,飞机300余架,在长江南岸一线构成了所谓陆海空联合防线。
为了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敌残余力量,并防备美帝国主义可能的军事干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以第2、第3野战军全部24个军约100万人的兵力,在长江下游实施渡江作战,夺取京沪杭,围歼敌主力于南京、镇江、芜湖间三角地区,前出浙赣线及赣北、闽北广大地区。其中以第2野战军3个兵团9个军为西集团,在马当至贵池间,以第3野战军4个兵团组成中、东两个集团,在贵池至芜湖和扬中至江阴间,实施渡江作战。另以第4野战军第12兵团两个军及中原军区部队,位于武汉正面牵制白崇禧团,配合作战。渡江战役统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指挥。
日,国民党政府派出了代表团到北平与中共代表团进行和平谈判。4月20日,南京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随后,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军下达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0日夜,人民解放军中集团(第7、第9兵团)首先在裕溪口至棕阳镇段发起了进攻,至21日拂晓,将敌长江防线拦腰斩断。23日攻克铜陵、南陵、芜湖等地,击溃当面之敌,继续向宣城方向急进。随后,东、西两个集团于21日夜同时发起进攻,至23日解放了国民党首都南京。在人民解放军强大突击力量的打击下,国民党军长江防线完全崩溃。南京以东敌人向上海、杭州逃窜,企图确保淞沪;南京以西敌人向南逃窜,企图在浙赣线组织新的防御。据此,我第2野战军即直插浙赣线,断敌退路,迂回汤恩伯集团之侧背,协同第3野战军作战,割断敌汤、白两集团之间的联系,乘势直出闽、赣。29日,第3野战军在郎溪、广德地区全歼南逃之敌5个军。5月7日,第2野战军主力,控制浙赣路800余里。汤恩伯集团所余之24个师,20余万人,退据上海。第3野战军第9、第10两兵团,于12日对上海发起进攻,至27日解放上海。除汤恩伯率5万人乘军舰逃窜外,其余15万余人全部被歼。在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的同时,第3野战军第7兵团解放了浙东、浙南。第2野战军一部,在当地游击队的配合下,解放了浙西、闽北及赣东北、赣中及九江、南昌。第4野战军第12兵团2个军于5月14日由鄂东、蕲春、黄岗地区渡江,白崇禧集团南逃,人民解放军乘胜解放武汉。
渡江战役6月1日结束,歼敌40余万人。此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南进,解放南方各省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实, 有渡江和淮海战役纪念章,也有无辽沈战役纪念章。我军的纪念章与我军的历史一样灿烂辉煌,解放战争时期是我军纪念章颁发的高峰。大战役结束后,我军都要及时颁发纪念章,以奖励、表彰功臣,纪念历史。“辽沈战役纪念章”就是我军第一枚解放纪念章,那是1948年东北军区颁发的“解放东北纪念章”,这是由于这枚纪念章颁发于辽沈战役之后不久,所以也称其为“辽沈战役纪念章(见长图二)。
当卫立煌得知西进兵团被围,就意识到该兵团必将被歼,沈阳终将不保,所以从10月26日起就将东北剿总机关的非必要人员和一些家属空运撤离沈阳。同时为避免被各个击破,将驻本溪、抚顺、铁岭、辽中、营口等地部队收缩到沈阳,以固守沈阳。
10月27日,蒋介石急召杜聿明到北平,商谈救援廖耀湘的对策。蒋要求将葫芦岛的部队海运营口,策应廖耀湘兵团从营口撤退。但杜聿明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把葫芦岛的部队运到营口要一周时间,如果廖耀湘兵团能坚持一周的话,完全可以自己打到营口。若在一两天里廖耀湘就完了,葫芦岛的部队再调上去,只有白白送死。所以他提出只有尽快想办法撤退营口的部队,尽量多保存一些实力。蒋介石接受他的主张,命令海军尽快准备船只撤退营口部队,以第8兵团司令周福成指挥第53军、青年军第207师、新1军之暂53师守沈阳。并派杜聿明飞沈阳传达。临危受命的周福成受宠若惊,他拒绝了部下要求他率部起义的劝告,表示将坚守到底。卫立煌则认为沈阳是守不住的,他说以前我主张全力坚守沈阳,蒋介石不听;现在主力都完了怎么来守?他本打算留下来不走,直到10月30日才被心腹亲信拖上最后一架飞机逃离沈阳。此举给蒋介石将丢失东北的责任推卸到卫立煌身上以绝佳的口实。11月10日,蒋介石下令将卫立煌撤职查办。
为全歼东北国民党军,林彪于10月27日命令各部乘胜向鞍山、海城、营口、沈阳进军。并令辽宁军区迅速在辽河上架设浮桥,以保障主力的迅速推进。10月31日命令第1、2、12纵队会合第1兵团各独立师攻沈阳;第7、8、9纵队、独立第2师、内蒙古骑兵第1师攻营口。11月1日,又为减少对城市的破坏和维持城市秩序,发布通告《约法六章》。
10月28日,由长春南下的第12纵队占领铁岭。并继续向沈阳前进,在途中连续消灭撤往沈阳的第53军之116师、130师各一部共六千八百余人,于10月31日占领沈阳以南重要据点苏家屯,从南面逼近沈阳。与此同时,第1兵团所属独立师迅速前出,独立第14师于10月30日占领本溪,独立第10师于10月31日占领抚顺,从东面逼近沈阳。第1、2纵队不顾连日作战的疲劳,向沈阳急进,于10月31日进抵沈阳西郊,与第12纵队会师。
守沈阳的国民党军中第53军是东北军旧部,中共多次通过各种途径争取其起义。面对国民党军主力覆没解放军兵临城下的局势,53军各部通过各种渠道与解放军接洽,但第8兵团司令兼53军军长周福成,拒不投降。而青年军第207师是国民党嫡系精锐部队,也拒绝放下武器。所以解放军于11月1日发起总攻。攻击发起后仅二十分钟,解放军就突破了防线,突入市区。新1军之暂编53师于上午宣布起义。53军和其他一些部队无心抵抗,整团整营放下武器。中午周福成率兵团直属部队投降。下午十七时,市区的战斗基本平息。只有青年军第207师仍在个别地区顽强抵抗。至11月2日下午十六时,沈阳守军全部解决,沈阳解放。在攻占沈阳战斗中,共歼敌13.4万余,缴获大炮1658门,装甲车114辆,坦克43辆,汽车841辆。
陈云率军事管制委员会的4000余干部随部队进入沈阳,进行接管。从11月3日起,军管会按军、政、市、财、经、公安、铁路、后勤各系统,自上而下,完整接受。市内秩序迅速恢复。沈阳接管的成功经验,对而后其他大城市的接管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原属第9兵团的第52军于10月24日占领营口,10月26日接到卫立煌向沈阳收缩的命令,军长刘玉章见解放军正向沈阳进军,惟恐在途中被歼,未敢轻动。随即又接到蒋介石的据守营口,待命撤退的命令。便在营口等待撤退。10月31日,国民党海军司令桂永清率“重庆”号巡洋舰和1艘登陆舰、10艘商船到达营口。
11月1日,解放军第9纵队逼近营口,从东、南、北三面包围营口。52军为保障主力撤退,立即以两个团和全部炮火,向解放军猛攻,但被击退。当夜,52军开始上船。
11月2日,解放军第7、8纵队和独立第2师也陆续到达营口。随即和第9纵队一起发起进攻,仅三十分钟就突入市区,立即以炮兵团和各种火力对正在登船的国民党军猛烈射击,有1艘商船被击沉,船上所乘人员或烧死或淹死。到上午十时,52军除万余人乘船逃脱外,其余一万四千余人被歼,解放军还缴获大炮八十八门,汽车六十六辆及大批军用物资。
至此,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当沈阳、营口解放后,杜聿明指挥葫芦岛和锦西的部队从海上撤退。其中第62军、第92军之21师、独立第95师海运秦皇岛,归还华北剿总建制,第39军、54军海运上海、南京,开赴蚌埠,投入徐州作战。
11月9日,解放军占领葫芦岛、锦西。东北全境解放。
徽章市场的伪品历来有之,如何辨别那些被称为收藏市场的“毒瘤”呢?行家们可以教你几招:
一、要了解历史。如为纪念某一重大战役、事件等颁发的证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向部队官兵颁发纪念章,统一由中央军事委员会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制作。各军区、军种、兵种制作颁发纪念章,必须报经总政治部审查批准。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颁发和制作纪念章没有统一的规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经颁发过“东江暴动纪念章”、“闽浙赣边区坚持斗争纪念章”、“红军十周年纪念章”等。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豫八路军部队颁发过“抗战八年纪念章”,延安和辽东军区八路军部队颁发过“抗战胜利纪念章”等。
解放战争时期,许多军区和野战军为纪念作战区域和战役的胜利,都曾颁发过纪念章。如1948年第四野战军暨东北军区颁发的“解放东北纪念章”,1949年华东军区颁发的“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渡江胜利纪念章”。这些都可在《中国共产党大辞典》、《中国国民党大辞典》、《民国军人志》、《黄埔军人将帅录》、《二十世纪大博览》、《中国共产党大博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徽章目录》中查到。
二、看徽章的包浆,有没有一层历史沉积的“皮”,如解放前的徽章,是用模铸出来或用水压机压出来,边角较圆钝,而且是自然的包浆;假徽章是用冲床冲出来的,边角较尖利,而且没有氧化。
三、看徽章的构质不同。例如以前的铜与现在的就有不同。几年前,徽章市场形成初始阶段时,造假者一般用铝铅合金,冒充银章。这类假章为真章倒模,图案模糊,同时上面一般多了本不应有的东西,所以很容易辨别。
□ 该藏友以往发表的其他网志
<font color="#07年4月22日
<font color="#07年4月22日
<font color="#07年4月22日
<font color="#07年4月22日
<font color="#07年4月22日
发表评论 >>
您还没有登录,若要进行评论,请先
文明上网,适当评论,请不要发广告链接或刷藏币!
请您注意: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华夏收藏网以及交流评论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华夏收藏网发表的作品,其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Copyright ,版权所有&&收藏热线:9帖子主题:淮海战役与渡江战役史实考证
共&4466&个阅读者&
军号:171273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淮海战役与渡江战役史实考证
文章提交者:龙之江山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淮海战役和是中和战略追击阶段两个伟大战役,在这两大战役中,我军指挥员精湛的指挥艺术和尽歼敌军主力、埋葬蒋家王朝的辉煌战果彪炳千秋,享誉中外。邓小平晚年在回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时说:“淮海战役成立了总前委,由五个人组成,其中三个人为常委,我当书记。毛主席对我说:‘我把指挥交给你。’这是毛主席亲口交代给我的。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主持决定的。渡江作战,部队突破江防后,我的在三野指挥部,张震是参谋长。渡江战役也就是的实施纲要是我起草的。”①在近些年出版的一些书籍和影视作品中,如《我的父亲邓小平》、《邓小平的军事谋略》和影视片《风雨钟山路》等,都称对邓小平讲过两次“我把指挥交给你”,一次是淮海战役,一次是渡江战役。②邓小平是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总前委书记,是这两大战役的前线党内最高负责人,他为夺取这两大战役的全胜作出了独特的人所共知的贡献。他晚年回忆的这两段话,虽然在总的方面是正确的,但在细节上却有些出入。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曾经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③,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活的灵魂”和“精髓”④。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本文试对这两大战役中的有关史实细节略作考证。不当之处,请专家、学者和读者指正。1关于毛泽东所言“我把指挥交给你”之事。由于直接的当事人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已辞世,可能知道毛泽东撇开军事指挥员刘伯承、陈毅授权邓小平全权指挥两大战役的中共中央四大书记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及总前委的成员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也都不在人世,我们无法直接求证这一事实,只能根据现有历史资料进行分析、考证。众所周知,淮海战役是日粟裕向中央军委提出的,9月25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举行淮海战役。此役最初决定由中原野战军配合华东野战军进行,1948年10月下旬,中野攻克郑州、开封后,陈毅、邓小平率中野主力东进至淮海地区,战役发展为两大野战军联合举行。关于淮海战役的指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有过两次明确指示,一次是日,在陈邓已经进入淮海战场的情况下,中央军委根据粟裕建议,致电陈邓粟并告华东局、中原局,决定“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一次是11月16日,中央军委在中野司令员刘伯承东来和陈邓会合后,发电给刘陈邓并华东局、中原局等,决定“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⑤这两次电报都提到邓小平参与指挥淮海战役(前者是陈邓指挥、后者是刘陈邓临机处置一切)的事,但它与上引“我把指挥交给你”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语气上看都不是一回事。从毛泽东所言“我把指挥交给你”的内容和语气来看,这是毛泽东当面向邓小平口头交代的,邓小平也强调“这是毛主席亲口交代给我的”。当时毛泽东和前线指挥员只有电报往来,没有电话联系,那末毛泽东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会见邓小平说这番话的呢?根据现已发表的党史军史文献和资料,在淮海战役前和淮海战役后,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曾见过面。在淮海战役前,中共中央于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7人,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邓小平等14人,列席会议的有胡耀邦等10人⑥。但当时淮海战役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所以会议期间,毛泽东不可能和邓小平谈论有关淮海战役指挥之事。邓小平何时离开西柏坡返回中原野战军,目前尚未见史料明确记载,但从中央和中野、华野之间的往来电报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日,粟裕致中央军委并报华东局、中原局,建议举行淮海战役;9月25日,中原局、中野刘(伯承)、陈(毅)、李(达)致电军委并粟裕,同意举行淮海战役;同日,中央军委电复粟裕并刘陈李等,同意举行淮海战役。这些往来电报的收发人中都没有邓小平,说明邓当时还没有回到中野。直至日,中央军委关于淮海战役部署的电报中,收报人中才有邓小平;10月12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邓(子恢)、李(达)就配合华野攻歼郑州之敌致电中央军委⑦。这两份电报说明邓小平当时已回到中野。此前邓小平虽然有可能有一段时间在西柏坡,但此时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共同进行淮海战役也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所以此时尽管有可能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在西柏坡,也不可能有言说“我把指挥交给你”之事。淮海战役于日胜利结束。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举行了七届二中全会。邓小平参加了这次全会。由于此时淮海战役已经结束,毛泽东不可能在会议期间和邓小平再谈论淮海战役指挥事宜。那末,从邓小平和陈毅率中野主力进入淮海战场直至淮海战役结束这段时间内,毛泽东有无可能直接召见邓小平面授机宜呢?据目前已公开的党史军史资料,还没有见到这方面的记载。据已发表的淮海战役期间中央军委和淮海前线指挥员之间往来电报,邓小平在此期间没有离开过淮海战场。邓小平与陈毅率中野主力于日和24日先后攻克郑州和开封,然后东进河南柘城,进入淮海战场。从10月24日至11月1日,陈邓和军委、华野之间几乎每天都有电报往来。11月2日,在接到中央授权陈邓指挥淮海战役的电示后,陈邓致电中央,称“本次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唯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11月9日,刘伯承从豫西来到柘城与陈邓会合。从这时到12月16日,中央军委和刘陈邓、华野之间往来电报十分频繁,有时一日数电,邓小平或为收报人之一,或为发报人之一,说明他一直在淮海前线。12月17日,根据中央指示,刘陈邓到蔡洼华野司令部驻地召开总前委会议。会后,刘伯承、陈毅去中央汇报,邓小平回到中野亦即总前委驻地小李家。此后,直至淮海战役结束,中央和淮海前线领导人之间的来往电文⑧,都表明邓小平一直在淮海前线,没有面见过毛泽东。以上事实说明,在整个淮海战役进行期间,毛泽东没有召见过邓小平,作为总前委书记,邓小平一直在前线负党的最高领导之责。也就是说,在淮海战役进行过程中,根本不可能存在毛泽东亲口向邓小平交代“我把指挥交给你”的时间和地点。再者,就淮海战役战场实际看,第一阶段华野围歼黄伯韬和阻击徐敌东援,第三阶段追堵撤离徐州的杜聿明集团,都是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下令的,未见有邓小平指挥下令的记载。特别是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11月6日,粟裕根据战场形势,当机立断,决定把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提前两天,即由原定的11月8日改为11月6日夜间发起攻击。当天戌时(19-21时),就把作战部署上报中央军委和陈毅、邓小平并饶漱石、康生、张云逸、舒同、刘伯承、邓子恢、李达,同时下令部队执行⑨。中央军委于11月7日复电粟裕:“完全同意鱼(6日)戌电所述攻击部署,望你们坚决执行。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⑩如果毛泽东确曾把指挥权授予了邓小平,他是不会绕过邓小平又授权粟裕“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的。淮海战役第三阶段中华野战场休整,两星期内对杜聿明集团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也是中央直接指令的。就是第二阶段中刘陈邓决定中野“先打黄维”,也是先报告中央军委,得到批准后才付诸实施的。这从另一面说明,毛泽东并没有把淮海战役的指挥权交给邓小平。总而言之,就淮海战役而言,不存在毛泽东亲口交代“我把指挥交给你”这件事。笔者认为,毛泽东对邓小平所讲的“我把指挥交给你”这句话,如果确实存在的话,应指的是渡江战役,而不是淮海战役。因年代久远,当事人一时记忆有误,造成讹传。其理由如次:首先,如前所言,在淮海战役期间,身在西柏坡的毛泽东没有向身在淮海战场的邓小平交代口谕的地点和时间;而在渡江战役发起前,邓小平正在西柏坡参加中央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有时间面授机宜。其次,就淮海、渡江两大战役的筹划和战役实施过程而言,淮海战役原是华野提出、筹划并实施的,起初只要求中野作战略上配合,后来在战役实施进程中,逐步演化为两大野战军共同进行并进而发展成为南线大决战。该战役的战役方针是中央军委制定的。在华野战役准备基本就绪、即将发起之时,根据陈邓率中野主力已进入淮海战场的态势,如前文所引,中央军委同意粟裕请求,作出了“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的决定。陈邓在复中央军委的电报中曾表示:“本次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唯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战役发起后十天,中央军委才决定成立总前委。已发表的有关淮海战役的大量电文也表明,淮海战役进行过程中,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电文较多。而渡江战役早在日邓小平主持召开总前委会议时就进行了研究,刘伯承、陈毅去中央汇报,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关于渡江作战的建议。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关于渡江作战问题向中央军委作报告,2月11日,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同志在淮海战役期间组成的总前委在渡江作战中照旧行使军事及作战职权11。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期间,中央领导和总前委领导不可能不讨论有关渡江战役的事宜。渡江战役和淮海战役显著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渡江战役的筹划阶段就确定了由总前委统一指挥,而且渡江战役的作战方针不是由中央制定而是由总前委制定的,是总前委书记邓小平亲自起草的(起初邓是叫陈毅起草的,陈毅又叫三野参谋长张震起草,张起草好后,邓嫌太具体,于是亲自起草定稿)。在战役进行过程中,总前委常委、二野司令员刘伯承和张际春副政委、李达参谋长负责指挥由二野部队组成的西集团;总前委委员、三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参谋长张震率三野统率机构,直接指挥由三野第八、第十两兵团组成的东集团;总前委委员、三野副政委谭震林负责指挥由三野第七、第九两兵团组成的中集团(渡江后东、中集团四个兵团归粟、张统一指挥);总前委书记邓小平和常委陈毅坐镇总前委主持全局。在渡江战役过程中,有不少以总前委名义发给二野、三野实施指挥的电文。中央军委没有直接制定渡江战役作战方针,并且在战役进行过程中直接发给二野、三野实施指挥的电文要比淮海战役所发电文少得多,这正是对毛泽东授权邓小平指挥渡江战役、口谕“我把指挥交给你”的最好说明。第三,据已经发表的有关党史、军史资料表明,在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确曾召见过邓小平、陈毅等,商讨渡江作战问题。毛泽东单独召见邓小平面授机宜,亦是情理中事。据张军斌、晋夫编著的《中国雄师&#8226;第二野战军》一书中记载,在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央曾责成邓小平代表中央对华东局人事作出安排意见。七届二中全会闭幕的次日,即3月14日,中央召开了一个座谈会,议题是讨论各大区人事安排。会议决定邓小平任华东局第一书记。此次会后,毛泽东再次召集邓小平、陈毅等商讨渡江作战问题。“在谈话时,陈毅提出渡江作战的补给问题,说尤其是感到兵员补充比较困难,并向毛泽东建议,听说薄一波讲华北有3万新兵和3万俘虏,请求全部拨给第二野战军。毛泽东欣然同意,说:‘交给你们指挥了。’”12这里“交给你们指挥”的显然是指华北的6万兵力,且“你们”与“你”虽一字之差,却大相迳庭,这与授权邓小平指挥渡江战役不可能是一回事。大家知道,在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时,陈毅任中野第一副司令员、华野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作为两大野战军的主要军事指挥员之一,名列总前委刘陈邓三常委的第二位。毛泽东当着陈毅的面,是不可能忽略陈毅而对邓小平说“我把指挥交给你”这句话的。这句话只能是毛泽东单独召见邓小平时亲自口头交代的.渡江战役是大陆本土上进行的最后一次大战役,攻克国民党反动政府首都南京、埋葬蒋家王朝,解放远东最大的城市上海,进军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事关重大,影响深远。以理推之,在肩负总前委书记和华东局第一书记,全面负责指挥渡江战役和华东局工作重任的邓小平离开西柏坡即将返回前线时,毛泽东当有单独召见、面授机宜之举;而且,就在这次单独召见中,毛泽东在谈到渡江战役时,曾亲口交代:“我把指挥交给你。”这句话深深印在邓小平的脑海里,终生难忘。虽然此事仅见于邓小平的回忆,尚未见其他档案材料佐证;虽然有些同志认为,毛泽东终其一生,始终牢牢掌握军事指挥权,从未将此最高权力授予他人,对前线指挥员,至多给予在紧急情况下“临机处置”或“机断专行”之权,怎么会授予邓小平战役指挥全权呢?但笔者还是相信,毛泽东军事生涯中唯一一次把军事指挥权交给邓小平的真实性是存在的。综上所述,毛泽东对邓小平所说的“我把指挥交给你”只有一次,是指渡江战役而不是指淮海战役似更符合实际。⒉关于“部队突破江防后,我的指挥部在三野指挥部,张震是参谋长”之事。据已经发表的党史军史资料,渡江战役即宁沪杭战役作战过程中,三野指挥部先后在今江苏泰州白马庙、常州和苏州;总前委驻地先后在今安徽合肥东南的瑶岗、江苏南京和丹阳。在我军突破江防后,邓小平既没有到过白马庙三野指挥部,也没有到过常州、苏州三野指挥部。迄今为止,关于渡江战役所有的文献和回忆录,所有研究邓小平的著述,也都没有提及邓小平在渡江作战过程中到过三野指挥部之事。据当时在三野司令部作战处工作的秦叔瑾同志回忆:渡江战役中,“野指作战室有通宵值班参谋二人,我们从未见到过邓。如邓在,作战室研究作战就必到,我们十几位常到作战室的人,没一人说邓到过。”13已经发表的有关党史军史资料表明,总前委和三野指挥部在一起的地方是今安徽蚌埠以南的孙家圩子。邓小平曾在这里和陈毅、张震等一起研究渡江作战问题,并在这里拟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原中央军委副主席、时任第三野战军参谋长的张震上将的回忆录中对邓小平在孙家圩子三野指挥部工作情况和三野指挥部离开孙家圩子的时间有比较清晰的记载。张震将军在文中说:“(1949年)3月23日夜,三野指挥机关按照预定部署,转移至蚌埠以南的孙家圩子。3月25日,总前委邓小平、陈毅同志在这里召集了三野兵团负责同志会议,听取了我对第三野战军渡江准备工作汇报,具体研究了渡江作战的部署问题。“3月31日,总前委书记邓小平同志在广泛听取各野战军报告基础上,统筹全局,最终确定了渡江作战的决心和部署。当时,小平同志要陈毅同志拟草作战计划,陈毅同志遂告我起草一份包括两大野战军行动的渡江作战命令。我起草后交陈毅同志转呈小平同志审阅。邓政委批示对大兵团指挥不能太具体,主要是说明战役企图、可能预案等即可。随即小平同志亲自草拟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战役纲要,即《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4月1日午前,小平同志召集我们逐段讨论了这一纲要,上报中央军委并下发各野战军兵团以上单位。中央军委很快于4月3日批准了这一战役纲要。“4月1日下午粟裕同志和我率三野指挥机关经凤阳……扬州、泰州,于4月4日夜抵达泰州东南15里之白马庙。”14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任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的粟裕大将在回忆录中也明确记载:“我和张震同志于4月1日率三野机关,自蚌埠出发,冒着春雨东移,于4月5日到达泰州以南的白马庙。”15三野指挥部离开孙家圩子之后,邓小平、饶漱石、陈毅于4月1日下午致电中央军委并告二野:“⑴粟率华野司政,即晚东移苏中地区。⑵今后总前委利用华东局电台与军委、二野通报。⑶我们数日内即由蚌埠南移合肥以南地区。”16这份电文说明,邓小平没有随三野指挥部东移苏中,当日也没有离开孙家圩子。据考证,4月3日,邓小平和陈毅等在此主持召开了华东局会议,这个会议除了通过渡江后煤粮计划及新区筹粮政策外,还讨论了部队后勤工作等问题。4月5日,邓小平和陈毅等率总前委和华东局机关移驻合肥东郊瑶岗17。渡江战役是日发起的。当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双方代表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0日晚和4月21日晚,奉中央军委命令,由谭震林指挥的中集团在枞阳至裕溪口段和由粟裕指挥的东集团在三江营至张黄港段、由刘伯承指挥的西集团在枞阳至湖口段,先后发起强大突击。敌长江防线完全崩溃。我军突破江防后向纵深发展,于4月23日晚占领了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宣告了统治中国人民达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亡。关于我军突破江防后作战的部署和指挥,邓小平在《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中指出:在我军渡江成功后,“西线之三野第七、第九两个兵团……主力应与东线三野之第八、第十两兵团实行东西对进,力求迅速会合……此着实为全战役之关键。”18在我军各部突破江防后,总前委还向各部发出了一些具体作战指示。至于第三野战军的追歼逃敌之战,则是三野领导人粟裕、张震根据战场实际,审时度势进行部署和指挥的。4月20日晚,我中集团首先实施渡江作战,一举渡江成功。4月21日午时,总前委电示以后作战部署,指令三野七、九两兵团于25日之前消灭沿江当面之敌,从26日开始第二步作战,准备继续向东挺进支援东集团作战,并要求“在战术上仍应稳扎稳打,有组织有准备进行战斗,防止轻敌乱碰”19。4月22日,中集团谭震林指令所部竟要在25日集结休整一天,26日继续东进。这一命令并得到总前委同意20。粟裕认为,我东西两集团全面渡江以后,势将造成敌人全线溃乱的局面,如果动作迟缓,将会失去歼敌良机。21日19时40分,他与张震联名发电报给总前委并报中央军委及刘伯承、李达,对渡江以后的作战部署提出建议:“我应乘登陆胜利之威,迅速展开插向敌之纵深”,九兵团主力应排除障碍,不为小敌所阻,向东北挺进,截断南京之敌向杭州的退路,先头部队力求于26日前进至郎溪及其东北地区;七兵团攻歼当面之敌后,力求于27日前后进至广德地区待命;十兵团渡江成功以后,迅速切断太湖南北走廊,会同九兵团围歼南逃之敌;八兵团待命攻占南京,然后主力参加太湖会战21。4月22日,得到国民党统帅部正在部署撤退的情报,粟裕和张震立即电令第九兵团两个军以急行军向郎溪、溧阳之线挺进;令第七兵团迅速将攻击箭头转向宣城方向,在第九兵团侧后成梯次队形前进。当日17时他们一面将上述部署下达,一面上报中央军委、总前委,电报中说:“此间各部已照上述部署进行,请七、九兵团即遵此电执行,并请总前委追认批准。”总前委于23日2时复电:“同意你们的部署。”22粟裕预计围歼逃敌的战场将在郎溪、广德、长兴地区。为了抢在敌人前面,使东、中两集团部队迅速会师合围,粟裕与张震于23日至24日晨连发几道电令,严令各部“迅速猛进”,务须追上敌人主力,完全封锁敌人退路,围歼南逃之敌于太湖西岸长兴、广德、郎溪地区23。就在三野各部遵照粟张命令昼夜兼程,猛追猛打,即将到达长兴、广德、郎溪地区,实现东西对进围歼逃敌战役企图时,发生了要不要追歼逃敌的问题。4月24日,总前委致电粟裕、张震,认为:“我军应派队追击敌人,一面应整顿态势,克服并停止渡江追击所形成的紊乱现象”。指令三野“东西追击部队到宜兴、长兴、吴兴、广德地区后,主力即应暂时停止”。同一天,第十兵团指挥员在报告中认为“不可能在该处包围敌人,因为敌人退得很快,请决定第二阶段作战计划”24。如果按照上述指示和意见去做,这场曾经被邓小平称之为“全战役之关键”的追歼战就可能功亏一篑。此时粟裕再次表现出机断专行的指挥风格。他根据总前委的指示调整部署,于4月25日10时30分发电报给三野各兵团首长并报总前委、中央军委:“决定首先歼灭以杭州为中心之敌,孤立上海,尔后再视机会攻上海”,同时强调指出:如追击部队已将敌截住,“则不受此令限制,应机动坚决分割歼灭之。如敌已集结,则先行包围待命总攻。但九兵团先头军应于感日(即27日)前后进至长兴、吴兴地区,截断敌之退路,与十兵团会师”25。为了便于指挥追歼作战,粟裕、张震率三野指挥机关于4月26日进驻常州26。邓小平、陈毅率总前委机关于4月27日(原定4月25日,因雨阻延期)离开合肥瑶岗,并于当晚到达南京27。第三野战军的郎广围歼战于4月29日上午结束,歼敌10余万人,粟裕不唯上,只唯实,机断专行,“东西对进,追歼逃敌”的一着神算圆满实现。5月3日,三野七兵团解放杭州。5月7日第二野战军控制浙赣线义乌至东乡段八百余里,粉碎了敌人重新组织防御的企图,割断了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的联系。至此,渡江战役第二阶段作战胜利结束。5月6日,邓小平离开南京,东行至总前委和华东局驻地京沪线上的丹阳城,与先行到达的陈毅等会合,谋划渡江战役第三阶段即上海的解放和接收工作28。5月8日,粟裕和张震率三野指挥机关自常州东移苏州,就近直接指挥上海战役29。上海战役于5月12日夜发起,27日解放上海,6月2日解放崇明岛,共歼敌15万余人。至此,在中央军委领导下,在总前委和二野、三野前委的正确指挥下,伟大的渡江战役胜利结束。这里有必要指出★★★: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总前委是一级党的领导组织,而不是一个指挥机关,它本身没有司政后等部门,当然也就没有参谋长的设置。甚至总前委连上下联络专用的电台都没有。总前委主要领导人和二(中)野指挥部在一起的时候,用的是二(中)野的电台;和三野指挥部在一起的时候,用的是三野的电台;和华东局在一起的时候,用的是华东局的电台。张震不是总前委、邓小平的参谋长,张震是三野、粟裕的参谋长。从上述渡江战役作战开始到上海之战结束,所有党史军史资料都证明,邓小平没有到过三野指挥部,三野参谋长张震也没有和他在一起。其间张震一直和粟裕在一起,协助粟裕指挥第三野战军作战,取得了胜利渡江、追歼逃敌、解放南京、杭州、上海等重要城市,累计歼敌28万余人的光辉业绩。此前,担任华野副参谋长的张震曾协助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的粟裕指挥了举世闻名的豫东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是一位精通参谋业务、卓著勋劳、深受粟裕信赖和倚重的好参谋长。已经正式出版的《粟裕战争回忆录》、《张震回忆录》、《第三野战军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注释: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93年10月第一版,第342页。②见毛毛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第617页;向洪主编《邓小平军事谋略》,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第一版,第259页;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和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等单位联合摄制的大型文献纪录片《风雨钟山路》,1999年4月先后由江苏卫视台和中央台播出。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994年10月第二版(下同),第143页。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14、118、126页。⑤《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北京第一版,第416页。⑥何晓环等编著《淮海战役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第一版,第9页。⑦、⑧见黄玉章编《淮海战役的运筹谋划》,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该书收淮海战役期间中央军委和总前委、华野、中野之间往来电文一百多份,是目前所见收录有关淮海战役我方电文最多的一本书。⑨《粟裕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下同),第734页。⑩《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第177页。11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创业三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北京第一版第667-668页。12张军斌、晋夫编著的《中国雄师&#8226;第二野战军》,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北京第一版,第17、19页。13摘自秦叔瑾日给笔者的亲笔回信。14张震《第三野战军的渡江作战》,载中共党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共党史资料》第36辑。15、26《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第610、618页。16、17陈广相《关于渡江战役前后邓小平活动史实的探讨》,载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主办的《党史资料与研究》1998年第2期第59、60页。18《邓小平文选》第一卷,1994年10月第二版,第131页。19、20、21、22、24、25参见《粟裕传》第807、808、807-808、809、810、810页。27《大江南北》1992年第4期第27页。28陈安吉主编《名人与南京》,南京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第192页。29见《秦叔瑾日记(节选)》,载安徽省蚌埠市党史工办编《剑指江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第221页。本文内容于
13:24:57 被龙之江山编辑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淮海战役与渡江战役史实考证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054367 工分:71
左箭头-小图标
你好!我想找华野三纵九师二十七团的资料,我外公是渡江成功的一员,还是个小干部,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24414 工分:2186
左箭头-小图标
陈毅说,打仗,粟裕是内行,用不着我们指手画脚,小平同志表示同意。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930832 工分:1710
左箭头-小图标
这个楼猪 想说明说明 问题
??/贬低 小平 吗 ???劳资打死你这个王八蛋...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4条记录]&分页:
&对淮海战役与渡江战役史实考证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