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 为什么要学 藏传佛教最高学位 汉人

宗萨仁波切是出家人吗?为什么他可以有女友?
宗萨仁波切是出家人吗?为什么他可以有女友?
老车爱是一道光
师父是唐僧/文居士:师父好,弟子最近看到宗萨仁波切的一些信息,根据弟子的了解,仁波切应该是藏地出家人的叫法吧?请问宗萨仁波切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为什么看到他在自己写的文章里多次讲到自己有女友?出家人可以有女友吗?师父:怎么说呢,你不是第一个有这样的疑问的居士,我其实不愿意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若回答不好,容易被误解。其实你可以去问本人更好,当然或许本人的回答可能会令你觉得是“解释”,所以你才来问我。既然问题问到这里,那么就据我所了解的回答一下。首先仁波切是藏地对活佛的称呼,藏地对活佛有很多称呼,仁波切是其中的一种。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还是有一些差异,因为在藏佛教里,活佛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也可是“活佛”,据我了解,宗萨仁波切并没有剃度,所以不是出家人,而是在家人,他本人也曾经说过这个问题。那么在汉地,在家人哪怕受了三皈五戒,也只能称“居士”,不能称“法师”,那么假如宗萨仁波切用汉传佛教的来称呼,也只能称为“居士”,我也看到有人这么称呼他。但是在藏地好像没有这样的限制,在家人可以称“活佛”、“仁波切”。至于说有女友,既然是在家修行,有女友也就无可厚非吧?现在很多人喜欢学藏传佛教,有人说不用剃度可以做“活佛”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汉传佛教里无论是出家的法师还是在家的居士,都只有一个表示身份固定的称呼,不像藏传佛教里有“活佛”、“仁波切”、“法王”、“如意宝”、“空行母”、“度母”这样细致的分别,每种称呼都代表不同的身份和修行,但这是不是很多人喜欢去学藏传佛教的原因我也不是很清楚,因为对我本人来说,我觉得佛法,除非不是正法,只要是正法的东西,都会是相通的,那么无论你学藏传还是汉传,只要能够通过修行将自己导向解脱,那么就没有分别。另外还有很多人问关于“藏传佛教‘双修’”的问题,这个我无法回答你,因为我本身没有接触这些,所以无法给你答案。学佛,戒律很重要,也是根本,虽然现在社会持戒很难,也是末法时期,但还是要努力去持戒。有人说如果在家修行也可以做“活佛”,为什么世尊还要放弃荣荣富贵和妻儿去出家?并且制定专门的戒律?这样的问题让我很“作难”,因为我既不是“世尊”,也不是“很多人”,我只是作为凡夫的自己,所以不知道“很多人”他是不是世尊再来或是大菩萨示现。这样的问题只能自己去思量,自净其意。我的建议是没有必要在这上面去执着,你学佛也不是为了去研究这些问题,而是为了寻求解脱。藏传佛教里有“转世”,那么宗萨仁波切也是被认证为“转世活佛”的,那么修行的好坏,也不在于在家出家的分别,我看过他的文章,是一个学识很丰富很有智慧的人,至于“相”上的一些东西,在家还是出家啊,有女友啊,这些都是个人的因缘。很多人喜欢去比较,比较藏传汉传,比较各种法门,其实学佛不应该是这样去分别,也不用这样去比较,学什么传承也都是个人的因缘业力使然,不论怎样,能够从中真实受益,最终能够趋向解脱,不堕邪道即可。总之,末法时期,更应该一门心思,一心专用,自己保持正念即可,不必在各种相尤其是乱相上去执着,这只会增加你的疑惑,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南无本师释迦尼佛!平台作道场,悲智化有缘,平台即道场,护持种福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老车爱是一道光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上线与隐身、只是无聊跟躲避的转换
作者最新文章心准备好了吗——宗萨钦哲仁波切犀利的开示---“我是个坏人,但是,其他活佛,你们不要学我,你们没有能力学我,如果你们不服气。。。”
& & &二零零九年钦哲仁波切(堪布一直把我们熟知的宗萨仁波切尊称为钦哲仁波切)在印度宗萨佛学院,召集包括藏传佛教、南传、净土宗、道教、印度教、基督教等当今大部分教派的教徒大会。钦哲仁波切在大会上,首先对藏传喇嘛们说:&我这几年走访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等地,很感谢你们这些去新加坡、马来西亚的藏族喇嘛,你们教会了他们如何供养师父,如何敬献哈达和红包,教会了他们打酥油茶,教会了他们供食子等等,他们学会了很多。非常感谢你们。但是,真正学佛的方法,比如皈依中的&喇嘛拉交素气哦&的意思都不懂,连佛法僧都不知道,他们怎么成佛呢?我见了那么多人,连皈依解释得清楚的都没碰到一个,是你们不会教还是你们不想教?如果你们知道的话,好好地教他们成佛的方法,如果你们不知道,请不要穿着袈裟到处走动,请不要收弟子,会浪费他们的时间。如果是为了钱,你们可以和我一样去拍电影,或者经商也可以。如果是为了帮助别人,你们可以和我一样建立基金会,不一定要穿袈裟到处走动,这样的话,佛法还能延续几年呢? 你们其他的教派,我不是没学过,你们也有同样的问题,你们是不会教还是不想教?如果你们不会教,我求求你们啦,请不要到处收弟子。&堪布还给我们讲了国外著名的佛教杂志上采访宗萨仁波切的一段对话(注,该杂志每年会报道一位最红的喇嘛,其照片作为杂志的封面,突击采访宗萨仁波切的记者也是一位喇嘛。该杂志明年最红喇嘛即我现在每天面对的丹增多吉堪布,他们已经提前通知堪布了。哈哈,但愿堪布能顺利接受采访,据说记者问问题时,都特别刁钻)。
& & &记者问宗萨仁波切,说很多人说您是坏喇嘛,您有女人,您奇装异服等等,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宗萨仁波切说,你们说的对,我不是一个好喇嘛,我是个坏人,但是,其他活佛,你们不要学我,你们没有能力学我,如果你们不服气,你们可以来和我比,不论是在教法上,还是在修行上,你们先和我比一下。可以说我们绝大多数人,自称为佛教徒,其实心都&没有准备好&。最好的结果,我们是个虔诚的佛教爱好者就已经很不错了。我们幻想自己是走向解脱的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虔诚的供养上师,虔诚的供养三宝,把家里佛堂装点得非常的庄严,出钱出力的对出家人迎来送往,努力放生,在道友面前特别是上师面前,尽量表现出自己的&寂静柔和&。但实际上呢,我们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在浪费自己的生命、金钱来换取幻想中的&大福报&。充其量,我们只是一个上师邮票搜集者或者说佛法搜集者。你努力的供养上师,精进布施是因为你听说财富从布施中来,你是为了求财。你努力的取悦上师,只是因为你把上师当做你私人的护法神,财神或者说随便什么神,就是没有把上师当做上师。想和上师搞好关系,是希望得到上师的特殊加持。(说句让人泄气的话,如果你的这位上师仅仅因为你对他很好,很客气,很多供养而对你的 加持特别多,特别照顾,超过了其他众生,你认为他的加持还有意义吗?)宗萨仁波切说某些披着袈裟的人有意无意间,故意只教大家如何供养,如何给红包。并且在现实中我们也会看到那些有意无意的人缓缓的微笑着看着你沉甸甸的红包说:哦。。呀呀,这样做功德很大呀,很随喜你的功德呀。然后&慈悲&的为你祈福。带走他的红包后,他并不会真正关心你来见他的目的是什么,你是否对佛法有深入的了解,你是否正信还是迷信。(当然,他的目的只是你的红包的话,他更希望你迷信)他给你含蓄的讲曾经某一世,你和他是师徒,他又含蓄的讲你的未来一定会成就,但就是不想知道你现在当下的修行如何。
& & &如果你问一些教法上的专业问题,他会微笑的久久的看着你而不说话,而你竟然认为这是最有&密意&的开示,并且&恍然大悟&的故作惊叹说:哦,原来是这样,然后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来尬舞吗~
北京太冷。
老卡好委屈
我的标题很吸引人
来啊,聊天啊?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长假 | 不用堵在路上,从这些书里到达藏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被堵在路上的我们  ●●●  100年前的西藏到底是什么样子?河口慧海到底是不是日本间谍?为什么一个汉人和尚不畏艰难要去西藏学习佛法?国庆中秋长假,不用担心堵在路上——这份书单或许能让你到达更真实的西藏。  通过阅读,你可以透过帕武的镜头追随宗萨仁波切,可以听见百年前藏地的爱恨情仇,可以突破传说与宏大表象,看见琐碎、灵动的藏地生活。无论如何,书单给你带来新鲜有趣的独特视角,让你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神秘的喜马拉雅地区。  近代部分  1 《艽野尘梦》       《艽野尘梦》一书,所叙乃是宣统元年,陈渠珍奉赵尔丰命,随川军钟颖部进藏,复娶藏女西原。历经工布、波密等役,至武昌起义后,陈因兵变率百余部出逃。后取道青海,渡哈喇乌苏河,入绛通沙漠,过通天河,经柴达木盆淖地&&历经七月茹毛饮血之生活,仅七人生还于西安。  而西原万里从君,竟终以病卒。  陈率余部抵兰州时乃1912年,此书却著于1936年其赋闲之机。时隔24年的追忆,读来仍激荡人心,宛在目前。为此书做注的藏学专家任乃强先生在弁言中谓:“余一夜读之竟。寝已鸡鸣,不觉其晏,但觉其人奇,事奇,文奇,既奇且实,实而复娓娓动人,一切为康藏诸游记最。尤以工布波密及绛通沙漠苦征力战之事实,为西陲难得史料。比之《鲁滨孙飘流记》则真切无虚;较以张骞班超等传,则翔实有致。”实非虚言。我亦因其感慨,或真需得如此岁月沉淀后,对过往人事之记忆,方能如大浪淘沙般,水落而石出。哪怕细节湮没,情理则昭然。而那些历时尚新的回忆,怕总是难逃身在此山中的障雾不明之处,无法见得真切了。  @听夏 (豆瓣)    2 《100年前西藏独行记》       虽然名字小清新,其实是一个日本和尚花了3年时间,翻越山岭重重关卡进入西藏的求法之旅。可以和《雪域求法记》对照来看。这种僧侣以苦行求法的梗,可以追溯到玄奘法师西行,天生具备了中国小说中少有的个人英雄梗。此人后来又二次入藏,完成本书中与尼泊尔首相约定的交换大藏经任务,加上滞留印度的时间,历时十一年。两次进藏让他著作等身,光是包括译本的单行本就出了41本,75岁后他把所有的文献捐赠给东洋文库,自己也在此编纂《藏和辞典》,直至80岁去世&& 不过讲真,以其成书中对西藏地理、政治、风俗物产记录的详细程度而言,被怀疑为间谍也不奇怪&&  @LING总 (豆瓣)    3 《 雪域求法记》       这是一本口述史,记录了一个上个世纪30年代由于国外势力的策动,西藏地方政权对内地心存敌视的条件下,凭着两脚走进西藏的汉人的故事,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西藏的三大寺获得最高佛学学位的汉人喇嘛的传奇,一个身为国民政府官员的喇嘛在西藏办学的经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们解剖和展示了那个神秘的饱浸藏密文化的西藏,告诉了我们许许多多连做梦都想知道,但却无从知晓的那个时代西藏僧俗两界的细节。  邢肃芝老人是位智者,他的智慧,不仅仅是因为他通晓佛家经典,掌握了数百种的密法,而在于他明了佛家的真义,恰在于太虚提倡的“人间佛教”四字。离开了“人间”,不管是遁入深山也罢,修成一道虹光也罢,总之是不见了踪影,不见了踪影,对这个世界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佛教的真谛,不是逃世,也不是避世,而是入世。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有善业恶业,佛教自也难免。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纵有十力精进,得十地正果,也须在人间吃苦。正因为如此,邢肃芝老人在学成了之后,开始了出入僧俗两界,亦官亦僧的生涯,争得了国民政府最高层的支持,凭借自己在藏地佛教界的优势,招徕内地第一流的师资,在西藏办学,以文化教育交流的形式,抵御国外势力的大规模渗透。虽然,由于时局的变幻和中央政府政策的失当,使得老人当年的努力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但是这种尝试,在今天也是富有积极意义的。  @张鸣 (豆瓣)    4 《喜马拉雅的人与神 》       入门级别的好书。生活细节方面的介绍真是货真价实,因为是论文集,所以在形式上缺乏连续性。但分别来看,在宗教仪式的描述现象学和唃斯罗史探方面各有价值。  @综合(豆瓣)    当代部分  1 《 看见神圣:旅途中的光影》       这本书可以看得很快,也可以看得很慢,我喜欢的是慢慢地看。昨天拿到书,下午有朋友来访,朋友在沙发上睡觉,我就在旁边慢慢翻这本书,真的可以看见神圣。作者帕武很幸运,他可以跟着宗萨到处旅行,而且还有一个同样是佛教徒的戏剧大师赖声川作岳父。这本书里面的照片并不是张张精彩,但细细看,认真阅读简短的文字,是可以净化心的,里面有一种巨大的信仰的力量。非常喜欢宗萨,最敬佩和喜爱的就是他的诚实和智慧。  @习影记 (豆瓣)    2 《 我的雪域原味生活》       人在书中非常详尽的描绘了宗萨寺喇嘛的生活,不是观光客的浮光掠影,也不是旅人的思古幽情,而是切切实实的生活描写。食物,辩经,作息,身份&&乃至于如厕这件伴随着气味与声响的事。喇嘛们和世俗生活中的人们并无太大的区别,他们也有自己的“俗”生活,究我个人的认识而言,他们与我们其实亦不该有身份之别,否则就有了分别心。大概,这就是作者要如此详细的写这些内容的原因。每个人要这样,要那样,本质上只是个体的区别,但你是谁?你是要塑造圆满的自己,还是想把自己变成别人?人生其实在切实的生活中,它不是由浪漫主义的镜像构成,也不是白水般无聊,它是由一饭一蔬针头线脑悲欣欢喜共同构成,在这些“基础”的东西里,人是看清自己,还是迷失自己?这很重要。  宗萨寺的僧人们在太阳的东升西落中做自己的功课,阳光的影子变长又变短,僧人们是僧人,阳光也还是阳光,好像一切都没有变化。其实这没变化才是变化,没变化是因为我们是自己,有变化是在一日又一日中我们“修行”为真正的自己。我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或者斥责,“我不过是个打杂而已,划不来费那个劲”,“你那点钱,还不够给我买个包”&&人们对自己角色的认定,或者对他人身份的认定,不再是从“人/我”出发,而是从你的工作和薪水出发。也许,有些工作的确只是打杂,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等同于“打杂者”。一日又一日的工作,你是把自己塑造成了更加积极,诚实,始终满怀温暖的人,还是真的给自己定型成了打杂者。同样,你在获得大量的物质后,最终把自己也变成了物质的一部分还是你超越物质不以物质划分三六九等?拥有,或者努力拥有的过程,都不是丧失自己的借口。  人不但要超越物质,最好也超越俗情。宗萨寺的僧人的生活,乃至佛教所倡导的觉行圆满,其实最终都是要你做一个真正的自己。欲望,情感都如同一根看不见的绳子,会以你自己习惯的方式来束缚你,试图将你“打回原形”。你在一日又一日的琐碎生计中坚持,你最终就会脱离“原形”,成就你自己。  @司马白羽 (豆瓣)    3 《西行阿里》       如果说,西藏本地人心目中的藏地是神的属性的话,那么二十世纪初的西方探险家们以及受西方学术影响的早期中国研究者眼中的西藏却是有待清楚绘制到地图上并测出山高水深等一系列数字的一块未知土地。在他们的眼里,西藏是荒凉、贫乏而落后的。但是,在上世纪末期,精神城堡的一个个沦陷使信仰的回归变得如此不可或缺,西藏神的属性开始被人们再次发现。  马丽华和巴荒们深受两种“西藏观”的影响。她们下意识自觉有责任将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为日益迷失的精神建立新的家园。这既不是纯粹的宗教上的匍匐,也不是精准的科学上的审视。她们希冀用曾经辉煌的历史发端西藏今天虔诚宗教的本源,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蛛丝马迹还原一种精神至上的合理存在。另一方面,背景上的专业素养使她们在科学或社会学角度上客观、严肃、一丝不苟。但是她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在如痴如狂进入一个自己内心深处业已创建的宏大命题,这是完全不同于斯文赫定填补知识空白的纯粹发现之旅的。  甚至,很多时候,这会是一种矛盾。例如,她们总是游离在宗教信仰的若有若无上;或者,她们彷徨在历史发掘与反思的意义上。所以,她们享受发现的乐趣,但更要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进行攀登。这个沉重的背负不只是属于她们个人自己,也属于她们内心认为的整个社会。很自然的,在如此高远的目标下,你就很难从她们的文字中找到个人情感多愁善感或者世俗世界的藕断丝连。她们是真正的干脆洒脱,无牵无挂。但是,你又能从那凝重的文字中感觉到她们内心一种举步维艰、徘徊反侧的彷徨。这份情感不是用共鸣打动你的内心,不,这往往是我们这些读者从未经历过的心路历程;但这是一种渐入佳境式的大感发,在全书浑然一体中飘逸而出。所以,它比较其他行走文学冷静、清醒、平淡,然而却藏于心间,历久弥新。  @空山(豆瓣)    4 《 一步一如来》       很多人越信越迷信,人变得越来越呆,越来越教条,越来越不近人情,总之一句话,越来越不可爱。就拿去拉萨来说,于藏传佛教徒而言,当然带有朝圣成分,可很多人去了只知磕头膜拜,拜的什么、为什么拜一无所知。这种坚持,迷信的成分更大,和佛教要教给学人的正见、正行恰恰愈行愈远。  林聪这本《 一步一如来 》,正是破除这种迷信的一剂良药,表面看来它是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小八卦;骨子里它会带你追根溯源,更深地了解拉萨这个城市、这个城市里的一些人,以及藏传佛教乃至整个佛教的一些来龙去脉。有这些内容打底,你的朝圣之旅会更丰富,更轻松,更接近“朝圣”的宗旨。更关键的是,你的朝圣之心才会鲜活生动,而不是死气沉沉。  至此我终于可以说,迷信固然呆、不近人情,但它只是表象而已,背后是一颗枯闷禁锢的心。而《 一步一如来 》这样的“八卦”之书,八卦同样只是一种表象,它的背后,是心的开放、生命的鲜活灵动。  @杨葵 (豆瓣)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 平台。
阅读下一篇
网易通行证/邮箱用户可以直接登录:宗萨钦哲:藏传佛教在西方
我的图书馆
宗萨钦哲:藏传佛教在西方
藏传佛教在西方宗萨钦哲仁波切翻译:陈志铭 马君美 蒋友梅
  最近一位纽约的朋友寄给我一封电子邮件,标题是「西藏佛教在西方可行吗?」虽然我立即的反应是有一点防卫性的,但我必须承认这篇文章的作者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想在这个似乎是无止境的争论中加入另外一种观点,可能没有用,但是在现代文明赞扬言论自由很久之前,佛陀就强调要注重原因,并且要检视修道而非盲从。    即使在所谓的「现代」,盲目信仰不只存在著而且还很活跃,甚至有些人只因为神职人员保证有通往天堂的通路,便放弃了生活。运用这个自由去检视修道以及它的证据,是很重要的。同时也必须注意伴随著它的文化包袱,一个人应该接受多少文化包袱呢?是否身为西方人就缺少成为佛教徒的特质呢?或者上师要把教法做些妥协来适应西方社会?以上是我收到的电子邮件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    许多年来,西藏喇嘛赢得了西方社会许多人的心,主要是因为他们具体展现了佛陀精细的智慧,同时也因为他们多数看起来既温和又容易被取悦,而他们是濒临绝种的物类也助长了(这个发展)。既或他们之中某些人并不神圣,但却总能找出少数真正的大师做为橱窗的摆饰般展示著。但最初的迷恋渐渐结束了,有些西方人开始了解到佛教和西藏文化之间有著很大的差异。当社会的看法有了改变,再加上现代媒体的协助,对於公众形象和所谓精神修道的怀疑和检视就加强了。这是第一次,一般的西藏人,尤其是喇嘛被迫品尝到自由社会苦乐参半的滋味。自由社会的自由是来自责任和检视,某些人痛苦的认识到声望和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    同时,西藏人不情愿的承认,企图把他们认为的优越生活方式,强加於人是不可行的。就像许多东方人一样,西藏人仍然牢牢抓住他们文化中的一切,把它当成每一件事的最终答案,既使对一些丢掉了反而更有利的事也是如此。这样还不够, 许多人甚至坚持他们的西方追随者,接受佛教以及全部的西藏文化,这个西藏文化和佛教的大杂烩,让许多人难以消化。即使是基本的佛教教义,譬如皈依,因为不适当的解释,反而被教成像有神论了。当我们唱诵「皈依佛」等祈祷文时,几乎没有提到,同时也忽略了,它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认知一个人究竟的本质就是佛。谈到这里,这封信的作者把上师和僧侣看成捕捉她的人,而非解放她的人,就一点也不令人讶异了。    因为喇嘛扮演著将佛法带到西方世界的角色,他们比那些对佛法有兴趣但又不太了解佛法的西方学生要负更多的责任。然而,喇嘛非但没有使佛法更容易被接触到,反而由於他们的优越情结,根本上缺乏对西方人的尊重,以及对西方的想法没有足够的关注,因此造成了巨大的隔阂。佛教对医生、病人和治疗方法有一个典型的比喻,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问题,医生应该用适当的治疗方法。但是,如果西藏喇嘛嘲笑西方学生的文化和习惯完全是浪费生命,治疗怎么发生效果呢?他们真的认为应该给予西方人与西藏文盲牧民相同的教法吗?西藏人缺乏对西方人的尊重不是最近才发生的,长期以来他们都认定西方人是野蛮人。    即使在1959年以前,许多访客只因为他们是外国人,就被拒绝入境西藏。有人甚至会争论说,西藏人失去家园,多半只能怪他们对外国人极端的恐惧、轻视,以及排拒一切外国的东西,好像它们都是邪恶的。尽管如此,许多西方人被西藏人的殷勤好客、亲切有礼所吸引,(西方人)很少知道这种行为,与其说是发自真诚,不如说是来自社会责任。在大多数微笑脸庞的後面,仍然有你是西方人的潜在事实。少数的微笑可能出於一种期待,期待你可能是个赞助者(施主),最近更可能期待你可以协助取得美国的绿卡。    这位作者另外一个不能忽视的论点是,喇嘛常常抱怨一些无聊的事。西藏人看到西方对佛法的追求既肤浅又易变,就像测试水温一样,却忘记了佛陀鼓励分析的态度。对佛法检查的越多,就越发现它的伟大。此外,讽刺的是西藏人把西方人归类为物质主义者,而一般西藏人和某些喇嘛却把追求物质当成第一优先。西藏人聚居的地区,拿每件东西,从最大的寺庙到最新的名牌汽车来互相竞争。某些高阶喇嘛只要出售他们金制的或银制的茶杯柄,就可以养活上百个饥饿的伊索匹亚难民好几天。    西藏人认为西方人选购佛法,而且西方人也不能保持密续的秘密,但是喇嘛自己却把佛法变成巡回表演,包括像沙坛城和喇嘛舞的演出等等,他们又怎么能怪别人呢?越早发现西藏人的这些堕落越好。否则,有一天,可能会因为理想破灭,而放弃佛法。    但是要发现这些堕落并不容易。从长久伪善的经验中,喇嘛学会了狡诈和世故。一个例子就是,多少西方人迷恋於喇嘛那种几乎是令人讨厌的谦虚之中。西方人很少看到在布幕的後面,一场为了谁坐最高座位而进行的激烈争斗。在有大批人群的场合,或者有潜在的大施主出现时,这些手腕就变得更加戏剧化了。尤其是有从台湾来的施主,他们似乎单单只由喇嘛的位阶或是喇嘛的名字前面有多少个H字母(喇嘛的头衔)来判断喇嘛的价值,就更是如此了。於是那个持著钵,谦卑赤脚走在摩揭陀国街上的乔达摩形像,几乎变成神话了。    喇嘛在西藏的影响力和支配性地位,减弱了西藏人生活中的许多世俗层面,如艺术、音乐、和文学等。喇嘛对这些没什么兴趣,忽视这些世俗层面,也减低了佛法的价值。如果佛法的基本观点不是无神论,那些心量狭小的喇嘛可能像塔利班政权一样的专制。    尽管许多喇嘛口头上说「不分宗派」,但他们仍然鼓励宗派主义,视其西藏弟子为他们所有,阻止弟子学习其他传承。他们合理的藉口是:学生如果学习不同宗派会非常困惑。因此,许多某一个宗派的西藏弟子,对其他传承一无所知,但是老师似乎不阻止学生诽谤其他宗派。喇嘛们对西藏人这样做好像还不够,他们也指导西方人这个宗派游戏,而且赢得了骇人的成功。这些喇嘛虽然多半只把西方的佛法中心,当成他们自己和家乡寺院财物来源的工具,喇嘛却仍然精心守护这些中心。支助那些真诚追求佛法的西方人,或帮助他们学习,则不是他们主要的兴趣。那么,剩下来的问题是:西藏佛教到底能够在野蛮的西方行得通吗?(答案是:)当然行得通。    从佛教被引进到曾经野蛮的西藏,并且在西藏兴盛的事实可以证明,尽管文化与行为不同,佛教仍然能够适用於不同的民族、性别和文化背景。仅仅因为少数西藏人行为不正,或者生活看似复杂,就像本文作者一样抛弃佛法,似乎不太明智。我们要记得佛教在西藏是经过了数十年和许多世代的勇气和奉献,才稳固的建立起来。我们为什么期待在西方有任何不同呢?此外,从物质主义者的观点去衡量佛法的价值,或者用所谓的客观的傲慢观点去判断佛法都是很危险的。飞机在(天上)飞或船(在海上)没有沉没,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有谁能够说某个人是否已经证悟了呢?相同的,在比较社会系统时,我们也要小心。    这位作者认为美国的社会治理远优於赤松德真王,这种判断是错误的。赤松德真王在位期间,美国还在残杀数以千计的原住民,更不必说社会治理的理念。相对来说,赤松德真王看到佛教的社会价值,把佛教由印度带入非常不同的西藏。他不顾无数的艰难把佛法带到西藏,譬如,来自爱好牺牲祭祀的苯教等的敌视。如果不是他这种开创性的做法,西藏可能会接纳部落嗜杀成性的生活方式,或接纳邻邦中国善於奉承的儒家文明。再者,(作者)断言西方对什么是菩萨有很好的了解,并将菩萨的观念与人道主义或社会行动相比较,作者完全失掉了菩萨道的重点。菩萨的悲愿超过了只是同情需要或无助的人。具有那种同情心一成不变的引导人成为互相依赖,没有安全感,以及自我本位,因为这种人最终是以帮助人的多寡来定义自己。    相对的,菩萨并不执著他们助人的行为和结果。他们的目标把众生由生命的陷阱和自由的神话中解救出来。我们可能会想菩萨应该怎么样呢?温和的?宁静的?谦虚的?苦行的?这些品质可能普遍地看起来很好,对於喇嘛物质主义的不当行为加以谴责是很容易的,但是,你相不相信,要成为一位看似纯真的喇嘛的受害者,反而更容易,这种虚伪是非常普遍的伪装。在许多场合我是彻底的虚伪,也就是那种令作者大失所望的喇嘛。    尽管写了这些,我知道我不会放弃任何特权利益,不论是高耸的法座,还是名牌鞋子,甚至是49辆劳斯来斯汽车(如果有人要给我的话)。看到据称是出离的喇嘛却过著豪华的生活,又享受各种特权,这似乎既亵渎又腐败。同样的,当一个可能是慈悲善巧的大师,却示现成专制又心量狭小的样子,看起来也不对。但是人们必须知道,简单生活的外相可能是骗人的。讽刺的是,就好像有些人难於放弃世俗的东西一样,某些人可能会担心失去仔细经营的单纯出离者,或毫不在意的疯狂智者的形象。一个人如果只为了保持谦虚纯朴的形象而放弃世俗的快乐,不但没有利益而且痛苦,这个人不只无法在灵性的道路上前进,在过程中还会失去许多世俗的快乐。    谈到这里,我们不应该去责难少数看起来很世俗的喇嘛或修行人,因为如果谈到利益众生,他们显得不太自私或完全无私。我们应该尊敬那些喇嘛能够超越别人赞美他们纯朴或责难他们世俗的意见,也应该尊敬他们并不在乎因为谦虚而得到学生,或因为某些行为而失去学生,至少我们应该欣赏他们的不虚伪。    我感觉要克服伪装出来的谦虚,和真正不在乎别人的意见,离我还很遥远。对我来说,出离、谦虚、不世俗仍然是我修行的指导原则,但这并不是因为我看到世俗生活的徒劳无益,只因为我是一位西藏佛教的喇嘛,而一般人认为喇嘛应该这样做。我仍然在意别人怎么想。然而,不管我们多么经常作判断,总是徒劳无功的。这并不是说判断在道德上或政治上是错误的,只不过因为主观是所有判断的核心。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藏传佛教最高学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