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

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服务,助您不断前行!
京ICP证号&&
京网文[3号&&
Copyright (C) 2017 Baidu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前景评述2015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前景评述2015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2961|
上传日期: 18:23:35|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前景评述2015
关注微信公众号维护中点击继续浏览你现在的位置:> >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
会计城 | 日
来源 : 互联网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外商直接投资可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会使我国进出口量增加;外商直接投资会使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具有促进作用。总之,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因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外商直接投资可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会使我国进出口量增加;外商直接投资会使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具有促进作用。总之,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引进外资,而要合理利用外资。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应;资金  我国从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改变了过去“一无内债、二无外债”的保守思想,开始利用外国资本来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从文革的废墟中起步,百业待兴,资金和技术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当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有效地弥补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资金缺口,改善了我国外汇资金极为短缺的状况,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增加。这一时期引进外资以市场换技术为主要特征。到1995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积累,国内出现了大量闲置资金,外汇储备也开始大幅度增长,这一时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多为非储蓄缺口和非外汇缺口性外资,引进外资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产业重组、结构升级。  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累计额3964.31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也一直呈上升趋势,由1985年的0.54%上升到%.由此可见,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它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例如,1992年后提出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期待以市场换来技术,但效果并不理想,许多行业市场份额的出让并未带来国内急缺的技术,反而挤垮了国有名牌。如洗涤用品行业出现了美国宝洁、英国联合利华、德国汉高三足鼎立的局面,碳酸类饮料市场上,可口可乐占76%;在我国金融机构出现存差的情况下,大量外资引入造成国内资金闲置,冲击国内货币市场,造成通货膨胀压力;由于我国目前产权交易不规范,外商对国有企业的大量购并异致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外商大量购并国有企业,外资过分渗透,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我国引入外资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下面笔者以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为实际背景,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我国利用外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时间序列数据的样本区间为年。  外商直接投资:拉动GDP增长  我国自1983年开始大规模引进外资以来,外商直接投资以平均每年46%的增长率高速增长,到2002年上半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外资输入国。外资企业具有内资企业所缺乏的品牌优势、信息优势、融资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其中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更远胜于内资企业。它直接带来了社会需求创新效应、人力资源创新效应、产业创新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并通过对国内企业的示范作用,间接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的改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带动整个经济水平的实质性提高和经济社会的进步,即经济学理论上的正的外溢效应。考虑这些因素,笔者认为在考察经济增长时,应把外资作为一个单独因素考虑。下面我们以FDI代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额,GT代表固定资产投资额,L代表社会劳动者总数,则总产出函数为:Y=f(FDI,GT,L)。在实际计量分析中,笔者发现CD(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回归效果最好,结果如下:  (1)lnGDP=0.39lnGDP(-1)+0.23lnGT+0.14lnFDI+0.25lnL+1.08MA(1)  (5.6)(2.0)(3.6)(7.9)(15.8)  R2=0.998  DW=1.8  F=1365.7  各项指标显示检验基本合格,DW值稍小的原因可以这样理解,引用外资的同时促进了固定投资的增长,并拉动就业量的增长,因此三者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模型显示FDI系数0.14,它代表GDP对FDI的弹性。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增加一倍,可以拉动GDP增长14%,这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明显的。当然这里考虑的是总量影响,并没有说明这种增长是单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GDP的贡献还是通过正的外溢的效应影响其他非外资企业综合作用GDP的结果及其作用的比例是多少。  外商直接投资:带动进出口增加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已达相当规模,2002年我国出口产品总额325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3%.大规模的外资引入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外商投资企业从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到沿海地区,再发展到全国,从外商小规模试探投资到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大项目投资。以市场为导向的外商投资带来其熟悉的采购和销售渠道,进而影响到我国经常项目下的进出口贸易额。  从出口方面看,近年来中国出口发展迅速,外资企业是一支重要力量。我们以Ex代表出口,FDI代表外商直接投资,RE代表汇率,其关系如下:  (2)Ex=0.8Ex(-1)+0.63FDI+0.37RE-0.85AR(1)  (11.3)(2.6)(5.2)(-3.4)  R2=0.99  DW=2.5  F=334.7  方程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这与我国对外企的出口导向型政策有关。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699.3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52.20%,同比增长27.55%,高于平均增长率5.1个百分点。以我国第一大出口支柱行业机电行业为例,出口创汇超过l亿美元的生产企业外企占80%以上,对我国的出口贡献率超过了国内企业。与此同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通过技术外溢、管理示范以及增强本地配套率等效应,促进本地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带动整个地区技术创新、出口增长。  进口方面,引进外资直接伴随着大量的进口,大量对华出口信贷都是用于向中国提供亟需的电站、化工、电信、航空等基础设施方面的设备。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借款很多是以进口商品的形式使用。而且由于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比重偏高,一直是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其进口额占全国进口额的比重逐年上升,另外一些跨国公司通过从国外母公司高价进口原材料、零配件实现利润转移,达到避税的目的,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有负面影响。实证分析如下:  (3)IM=436.8+1.6FDI+0.004GDP+0.82MA(1)  (14.1)(4.7)(1.5)(3.44)  R2=0.99  DW=1.72  F=288.8  方程回归效果较好,FDI系数1.6,大于出口系数0.63,剔除误差因素,也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进口量的增加,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口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对出口量的促进程度。近十年来外资企业进口额占全国进口额的比重一直明显高于其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1996年竟高出近14个百分点,达到54.5%.  外商直接投资:加大通货膨胀压力  1990年以来,外资流入的大部分被用于弥补贸易逆差。1995年以来,经常项目逆差状况得到扭转,外资流入直接导致国外净资产和外汇占款的高幅上升,从而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很大影响。汇率变化通过对进出口的影响而直接影响国外净资产,而汇率变化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则是通过国外净资产和人民币外汇占款对货币供应量产生连锁效应的。使用年数据发现货币供应量M2与汇率RE、外资流入CF有如下关系:  (4)LnM2=0.44LnRE+1.07LnCF+0.97MA(1)  (3.52)(9.34)(14.13)  R2=0.99  DW=3.1  F=403.7  上式表明外资流入与货币供应量之间有密切关系和较好拟合度。方程显示,外资增加1%就会引起货币供给量增加1.07%.  外资流入对通货膨胀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外资流入增加使央行外汇储备增加,引起央行以人民币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加,导致国内货币供给总量增加,国内总需求膨胀,通货膨胀压力加大。(2)对以机器设备形式投入的外资,无论是直接以实物形式注入,还是以资金形式注入再进口,国内都需要有相应的人民币配套资金,这也势必加大国内货币供给的压力。从近年来世界银行在我国的投资项目的内外资配套的比例看,外资占30%,人民币配套资金占70%.  随着外汇占款在央行资产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再贷款比重进一步下降,央行实行对冲调整的余地就越来越小。这也是自1997年以来央行不希望外汇储备增加太快的原因之一。  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就业量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从事生产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对就业产生影响。在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从业人员以广东、福建两省为最。这些区域的外商投资企业主要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部门,如纺织、服装等。  外商直接投资还会通过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给来创造后方关联的间接雇佣效果,其数量并不亚于直接就业人数。下面我们对年的从业人员总数、外商直接投资额等统计数值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5)lnTL=0.071nFDI-1.10lnLR+0.61lnGDP+0.31lnGDP(-1)+0.97MA(1)  (3.5)(-33.9)(5.2)(3.2)(16.9)  R2=0.99  DW=2.5  F=240.1  其中TL代表总就业人数,FDI代表外商直接投资,LR代表劳动生产率,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上式显示,就业人数对外商直接投资实际额FDI的弹性为0.07.虽然数值偏小,但我国就业人数基数大,外商投资每增加l亿元,会相应增加约10.8万人就业,可见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还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我国目前部分外企到华投资是为了雇佣低廉劳动力,他们要求劳工从事简单繁重的体力或手工劳动。虽然扩大了就业量,但对我国劳动技术进步的影响是不利的。  外商直接投资:一把双刃剑  综上所述,巨额外资的流入确实对我国经济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我们应该肯定,大量流入的外资,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是我国现代化“起飞”阶段的刺激因素,弥补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资金缺口,带动了出口和就业量的增长,并为我国带来了急需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竞争机制。但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利用外资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强烈的负效应,例如加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大通货膨胀压力等。因此,我们在引进外资过程中不能盲目,要讲求经济效益,给外资企业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措施要有理有据,无论怎样,我们引进外资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自身能力的增强。  [参考文献]  [1]卢荻。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2003,(9):40-47  [2]黄毅。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3,(7):47-50  [3]王志鹏。外资对中国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3,(4):17-25税务与经济
[获取更多干货,请关注会计部落微信公众号]
你可能对以下内容感兴趣:中国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日 11:41 来源:
内容摘要:
作者简介: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从濒临崩溃的边缘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场新的经济革命,而且对人们的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文章阐述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并对其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引导人们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价值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市场经济
【作者简介】陈淑琼,中山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9)10-0007-05
  中国的改革是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进行制度选择和制度安排,使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经济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内生性的制度变迁轨迹。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从濒临崩溃的边缘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经济发展不仅促使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重新排列组合,而且催化深层次的价值观的嬗变。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对于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正面效应  改革开放促进思想解放,增强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它刷新了人们的精神面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以及其他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是当今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1]。  (一)经济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夯实物质基础,坚定了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人们鲜有机会接受教育,更难说对社会精神文化有较大贡献。统治者重视道德教化,目的也只是为了维护阶级统治。人们迫于生计,没有意识到现存道德的不合理性,即使少数有识之士抨击现实道德,但因缺乏相应的物质条件和民众基础而难以奏效。只有到了工业社会,生存问题得以解决,教育才开始普及,人的整体素质才得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有时间和精力投入精神生产和国家事务。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使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深入人心。人们已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总体上支持改革,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有内在一致性  1.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契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标。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逾越的阶段,利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可以有效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综合国力,它与共同富裕的目标是统一的。生产力越提高,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越改善,就越接近共产主义目标。因此这种一致性是根本的。  2.市场经济的物质利益原则契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性。市场经济重视物质利益,物质追求是人生价值目标之一,以此为前提才可能有真正的精神生活和信仰,没有人愿意只追求精神价值而舍弃物质追求。过去的信仰者被教导说要关注精神生活,放弃现实的物质生活,专心期待来世的天堂生活。离开人的实际利益,一味强调信仰,使信仰虚幻化、虚伪化。近代以来人们的信仰趋于世俗化和现实化,这是历史的进步。  3.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符合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规定。从所有制来看,共产主义社会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原则,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它提倡的集体主义是实现全体公民主人翁地位和共同富裕的保证。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则赋予社会主义经济以竞争和活力,这也是对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运用。从分配制度来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分配的调控机制,按劳分配符合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是生产要素所有权的经济实现,符合市场经济的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原则。  4.市场经济的职业道德规范吻合马克思主义信仰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境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规范促进社会公德的提高,绝大多数人都有双重角色,既是职场中人,又是社会中人。行业认同产生职业道德,社会认同产生社会公德,市场经济对道德修养的正面驱动始于职业道德。市场经济对人性恶的软约束引致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当利他行为为自身带来利益时,利他意识便逐渐超出个体自身被规范化、制度化,成为职业道德准则。当抛开行业特点,职业道德便有共同规范,如敬业诚信,这些规范超越职业范围上升为社会公德。在非职业交往中,功利色彩淡化。如在朋友之间、个人与公共场所之间等的交往中,虽然没有职业交往的敏感,但个人道德修养仍会影响他人利益和社会秩序,如随地吐痰污染公共环境,交通违章危害公共安全等等。细节不小,它折射人的社会公德素养,职业道德中的“利己”和“利他”意识推广到社会领域便成为“自爱”和“爱他”。社会交往中利害冲突的几率并不太高,正常情况下人们完全可以和睦相处。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健全,人们的公德意识必然由他律转化为自觉,道德认同也将由法律强制逐渐升华为道德自觉。  (三)经济全球化推动了道德进步  1.提高了道德主体的自由程度。全球化是指人类跨越民族和国家界限,超越制度和文化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交流、对话、协调和沟通的过程和趋势。对各国来说,空间已不再是一个障碍物——人们只需要短暂的一瞬就能克服它。开放使人们得以拓展交往空间,共享文明成果。对个人而言,有利于解除人与人之间依附关系,人们之间更加开放、平等、宽容,道德自由度扩大,自主选择成为道德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增强人们的道德主体性与道德选择能力。从国际来看,各国解决问题的立足点不只是本国利益,还有人类的共同难题,比如生态问题和能源危机,这就意味着道德适用范围的扩大,表明人类道德能动性增强。  2.有利于当代中国制度性道德建设。中国传统道德重视美德伦理,忽视集体性、公共性和制度性道德,人们的规则意识淡薄。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资源配置中的关系不局限于个人之间,也包括个人与组织、个人与国家乃至国家之间的关系。处理这些关系的出发点,不是善良情感而是组织利益。契约协调利益比个人德性更为有效,因而现代社会重视规则,要求建立以自由、平等、信用、契约为基础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在道德层面上,包括人格自由平等、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人权、公平竞争、依法守法的现代文明规范。随着开放的扩大,近年来国内对诚信公正的呼吁日盛,制度性道德也将备受关注。  二、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负面影响  经济发展与道德水平并不完全正相关。改革开放带来社会情况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利益关系和就业方式等的多样化。社会的变革引起思想文化领域的价值偏离,信仰迷茫、道德滑坡令人担忧,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新价值观仍未深入人心,容易导致行为失范、社会失序。  社会主义建设是全新的事业,也是复杂的过程。“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对外开放的环境,国内外一些封建迷信、腐朽没落的东西会在一定范围内对人们的思想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即使在物质生活丰裕、科学文化繁荣的条件下,也难免会有些人陷入精神空虚甚至颓废状态。”[1]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淡漠、利他主义感冷漠、社会公德水平下降,“见义勇为”、“维护公共利益”的传统美德褪色。  市场经济易于诱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宗教迷信的思想,从而削弱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诱发个人主义思想,消解集体主义精神  经济体制转型诱发人们的价值观从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蜕变。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政治统帅一切”、“先公后私”、“公而忘私”成为行为准则,集体主义观念占绝对主导地位。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这种价值取向走向反面,将个人合理的利益追求视为错误加以批判,一味强调集体利益。改革开放后,集体主义观念受到冲击,市场经济的功利性易于诱发个人主义思想,引致价值导向市场化,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本位,按市场要求塑造自己。计划经济年代的“公而忘私”、“无私奉献”被人遗弃。大而无当的“理想”、“信仰”再也激不起人们的豪情,反而使人疑虑惆怅。有些人追逐私利,甚至不惜损害集体、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二)滋长宗教迷信思想,出现信仰多元化  中国当前的信仰多元化状况首先源于市场经济中的自由竞争和高度开放。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导致信仰自由,造成信仰迷失。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既是空间的开放,也是精神生活的开放、心态的开放。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加之信息技术走入寻常百姓家,民众信仰日益多元化。其次,体制转型难免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使之产生失落感,甚至出现伤感怀旧、忧虑郁闷等心理现象。这些人在现实中受挫,容易逃向现实之外,以宗教与迷信填补内心空虚。最后,市场经济的实用主义易于滋长迷信,迷信的流行与市场经济不无关系,因为迷信讲实用,迷信者想利用超自然的手段实现世俗目标。因此实用主义与迷信有内在联系,而市场经济则助长了实用主义。  (三)催生多元利益格局,导致价值观多元化  经济市场化导致利益多元化。改革使人们的人生观变化具有多重表现与多样选择的新特点。社会上一些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相悖的言论时有所闻,有的公开鼓吹“全盘西化”,在政治上主张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在经济上主张私有化,在思想文化上主张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价值观上主张极端个人主义。有的歪曲党和人民的历史,煽动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有的不负责任,生产色情暴力、迷信颓废的文化作品。而西方敌对势力也加紧渗透,以民主、人权为幌子推销其价值观,利用宗教、民族问题挑起事端。  (四)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  1.道德相对主义的潜在威胁。中国经济纳入全球经济发展轨道使国人在接触国外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感受其精神文化。国际网络信息无孔不入,西方影视作品全面渗透,都将促使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多元化。古今中外的异质文化同台展现,隐匿其中的多元化道德标准使人们对同一评价对象产生相异乃至相反的评价结果,使人们道德观念模糊。具体表现为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迷乱,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  2.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经济全球化带来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撞,相对于传统的封闭狭隘是一种进步。但发达国家倚仗经济优势,把西方价值观强加给发展中国家,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强势文化的冲击使固有的道德规范受到质疑和削弱,甚至被拒斥和否定。近年来中国社会个人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性解放等社会思潮的流行固然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与西方文化产品尤其是传播媒介的影响不无关系[2]。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和传统美德在“接轨国际”的口号下逐渐被淡忘。  3.道德的社会控制力受到削弱。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更多地诉诸规则,人们逐步转向依赖外在的法律力量而忽略内在的道德力量。经济全球化意味着技术、信息等资源配置在全球自由流通,其中智力资源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对人的评价相对重视智力,道德标准被淡化,道德在整个社会控制体系中的地位弱化。面对全球竞争和生存的压力,人们往往会崇尚博弈甚至是一些零和的博弈。这使人们往往只重个人或企业的成功而轻道德上的高尚,这种生活取向容易导致虚无主义[3]。  (五)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1.直接导致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西化的危险。改革开放使人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活跃了思想,但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也乘虚而入。西方价值观随着中国与西方全方位交往的加深,随着西方国家的“分化”、“西化”战略的文化渗透,逐渐影响中国人的价值选择。由于它具有隐蔽和迷惑性,容易为一些人所认同和接受,严重干扰和破坏新价值观的构建。全球化带来“民族和传统认同感的丧失,文化多样性的渐失,东西方文明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等世界性道德危机”[4]。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不仅主导着全球的政治经济秩序,而且在思想文化上统治全球。他们通过文化商品的销售,借助互联网的信息传输,在全球推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一些有害的观念,如个人中心主义、享乐主义等的侵蚀,导致人们疏远淡忘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正如杜勒斯所言:“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5](P39)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美国众议院说,我们向中国出口的不仅仅是产品,还有我们真实的价值观[6]。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全球化浪潮中处于弱势的中国,必须正确处理好外来文化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美德的关系,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价值体系。  2.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冲击。苏东剧变使马克思主义遭受挫折,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渺茫论喧嚣混杂,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也出现了真空。西方敌对势力用“过时论”攻击马列主义,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现在“只有学术价值”,有人叫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趋同”,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向我国渗透各种“理论”。但很多理论是用理想化的尺度去评判和指责现实。有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付发展中国家的理论武器,有的极端地反传统、反民族,肆意破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3.引起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将导致部分人对社会主义信念产生动摇。经济全球化使国外产品和技术大量涌入冲击我国的民族产业,一些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困难状态。分配不合理、就业不稳定和竞争压力剧增所带来的苦闷、空虚和压抑,短期内可能导致一些人的思想疑惑,甚至动摇了社会主义信念。因此必须实行权利与资源平等分配,治理腐败与垄断,防止财富过分集中的经济与社会政策。  4.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冲击。西方敌对势力用“西方民主”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们看不到西方国家多党轮流执政、首脑频繁更替的积弊,竭力贩卖“西方民主”。他们不谈腐败的全球性特点与中国发展的特定背景,说什么腐败现象是“中共一党专政的结果”,是“极权的伴生物”等等,幻想“打破经济壁垒的同时,摧毁政治铁幕”,妄图让中国共产党退出领导地位。  三、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价值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引起价值观的多元化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必然引起价值观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领导体制强调“党的一元化领导”,思想强调“革命化”,领袖话语是唯一的价值标准,“革命”是唯一的价值取向,“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是唯一的价值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人们的价值观已由单一走向多元。如在价值标准上,有“唯书”,有“唯上”,有“唯实”,有“跟着感觉走”,有跟着“时髦”走等,有的以社会利益为标准,有的以小团体利益为标准,有的以个人利益为标准。在价值取向上,有重钱、有重义、有重享乐、有重事业、有重原则、有重“关系”、有重理想、有重现实等。多元化的价值观既给人们多种选择,但也容易导致人们的无所适从。  (二)新旧价值观的冲突导致道德失范  中国传统道德以“人性善”的乐观人伦为基础,而市场经济是以“人性恶”的悲观人伦为基础。传统道德强调为国家、为集体的整体主义观念,忽视个人利益的合理存在,这极易使这种为“大家”的思想在市场环境中变为空洞的要求。十年动乱使“极端理想主义”、“个人崇拜”和“伪理想”发挥到极致,瓦解了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原有支配人们行为的政治色彩浓厚的道德观念处于失衡失调的状态。社会转轨时期,旧的道德观念已不适用但仍有影响力,新的道德体系还未建立,道德教育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市场伦理讲求利益导向、公平竞争、效益优先;道德伦理崇尚奉献和利他。两个领域不同伦理原则的冲突使人们在道德价值选择时产生困惑。  (三)经济全球化带来西方价值观的双重影响  国际文化交流拓展人们的视野,使人们以厚德载物精神去汲取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多元文化的冲击,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策略和“全盘西化”图谋,使一些人共产主义理想淡化、人生信仰多元化、人生目的庸俗化。面对西方价值观的双重影响,有些人在价值观方面产生了困惑和矛盾。  四、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影响的应对策略  消除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负面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方方面面。我们要把改革开放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把“立”与“破”的关系统一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的实践之中。  (一)引导人们树立主导的价值观  要消除价值观多元化引起的价值观困惑,必须确立一套先进的主导价值观,使人们不再无所适从。这个价值观体系应该是主导性和多元性统一的价值观体系。既要合理利用传统价值资源,如整体本位、义利统一、诚信等,又要借鉴西方价值观的合理成分,如功利主义和人道主义等的可取成分,用开放的态度批判地吸收各种外来价值观,建设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全球眼光的价值观体系。这一主导价值观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以“五爱”为主要内容。在倡导新时期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同时,注重对人生价值取向的错误倾向的匡正和教育,使人们的人生价值观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二)引导人们树立崇高的价值追求目标  崇高的价值追求是人奋发向上的驱动力,是抵挡诱惑的防火墙。没有崇高的价值目标必然导致信念动摇、理想迷失、精神颓废、道德滑坡。这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人生最高价值信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人生最高价值理想,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人生最高价值精神,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人生最高价值尺度,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最高价值追求。  (三)引导人们坚持科学的价值判断标准  价值判断关系到人的价值追求、是非观念和行为方式。面对深层次的利益调整,面对众说纷纭的思想流派,没有科学的价值判断标准就会良莠不分、是非不辨。因此我们在坚持以“三个有利于”判断改革开放的同时,坚持以“是否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否有利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是否有利于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是否有利于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科学的价值判断标准,提高价值鉴别能力。  (四)引导人们选择正确的价值实现途径  价值实现是人们的普遍追求。在实践中要理顺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的关系,理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理顺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关系,理顺眼前价值与长远价值的关系,使之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实现人生价值,没有捷径可走,不能投机取巧。有些人靠出卖人格国格谋取私利,那是人生价值的畸变。我们要把个人理想融于共同理想之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五)引导人们遵从刚性的价值行为规范  面对价值追求的多元、道德观念的差异、行为方式的多样,我们要引导人们制定切实管用的人生准则和行为规范,并转化为自觉行为,努力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坚定信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执著追求者,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忠实传承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带头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尹继佐.新情况•新变化•新思考——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N].文汇报,.  [2]高长江.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J].青海社会科学,2000,(2).  [3]吴燕,刘进,等.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给德育带来的挑战及其教育应对策略——青少年道德教育论坛讨论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2,(2).  [4]秦红岭.全球化•普遍伦理•现代道德教育[J].社会科学,2001,(11).  [5]柳静.西方对外战略策略资料[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  [6]刘华才,黄红发,等.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06,(10).  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焦艳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成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