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英两国为例,它们的垄断形成过程有何异同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细化整理
我的图书馆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细化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细化整理
专题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P6
(1)含义: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的制度。
(2)受封者义务权利:
义务:①定期朝见和贡献财物&&&& ②提贡军赋和力役,随从作战
权利:①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②独立管辖领地上的人民、征收租赋、设置军队,内政基本自主
2.西周宗法制& P6-7
(1)含义&&& 宗法制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2)内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
&&&&&&&&&&&&&& 确定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 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P4课前提示二
(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2)以血源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P8
(1)首创皇帝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①称号:始皇帝,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 (皇帝独尊)
②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重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权至上)
&&&&&& ③皇位终身且世袭 (皇位世袭)
(2)中央机构:实行三公诸卿制。
①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事。
②诸卿:丞相之下,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职能部门 特点:
③特点: 分工明确,家国同治,皇帝总揽,公卿朝议,减少失误
(3)地方机构:全面推行郡县制。
①最高地方行政机构:郡& 长官有郡守郡尉郡监(或监御史)等
②郡的下级机构:县 道③基层:设计乡、里(行政)、亭(治安、公文传递)等
(4)特点:①郡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皆由中央调动任免,不得世袭;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5.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
(1)当时积极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 使秦朝国力增强,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2)当时消极作用:
&&&&& 方便秦朝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人民起义和秦的速亡。
(2)后世影响: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和不断发展,奠定了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6.汉到元君相权关系的演变:P14-15
(1)汉初:丞相有相当大权力;
(2)汉武帝设置中朝(或叫内朝)参与决策机要,削弱丞相等外朝权力;
(3)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后来参加政事堂会议官员都位同丞相。
(4)宋代: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理行政、军事、财政,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分割相权。
演变原因:①防范宰相专权②加强统治③提高行政效率
④减轻宰相政务负担,弥补才干不足
7.汉到元监察制度演变: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唐代御史台宋代提点刑狱司等,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腐败。
8.选官制度的变化:P14-15
先秦世官制、汉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科举制评价:打破士族垄断、引入士人从政、提高行政效率、追求公平公正、形成重学风气;(消极)偏考儒家经义,扼杀创新精神等
9.汉到元地方行政的变化:P16
汉朝郡国并行制,后来州郡县制;唐朝道州县制;宋朝路州县制;
元朝行省制:(1)划分:10行省、腹里、宣政院;路府州县
&&&&&&&&&& (2)职权:①民事报中书省,军务报枢密院
②无改税调军权 ③定期觐见述职
&&&&&&&&&&&&&& (3)影响:后世沿用,加强了中央集权
10.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千年发展,从未中断;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
①人神关系上,君权至上,神权服务于君权
②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臣效死忠,下级依附上司,全国服从于君主
③权力配置上,全面垄断立法司法行政监察财政军事文教等大权
(3)人治高于法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4)宗法关系残余的长期影响
(5)儒家经典长期成为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6)通过礼制形成严密等级制度,使官民对立严重
另一说:相权和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地方服从中央,百官听命皇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11.明朝内阁制的设置:P17
(1)背景:
明太祖废除丞相,直辖六部,亲理的政务繁多。
(2)形成过程:
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
②明成祖朱棣选拔翰林院官员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 随侍皇帝,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产生。
③后来地位提升:大学士取得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位居六部之上。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3)性质和局限:
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由皇帝决定
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1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P18
雍正帝挑选满汉亲信官员入宫内军机房(处)值班,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1)起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职能转变:由帮办军务,到总揽军国大事
(3)特点:①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 ②速:办事效率高 ③密:保密性强
④专: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13.封建社会晚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容易引发暴政
& (2)使大小官员只能唯上是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因循守旧、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 (3)普通民众几乎没有任何的民主自由权利,人身和财产得不到根本保证,创造性积极性受到极大压制
&& (4)束缚了文人的头脑,阻碍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
极大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与国外的开放交流、科学技术的革新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
专题二、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1军事侵略:
&& 时间&&&&& 名称&&&&&&&&&&&& 条约&&&&&&&&&&&&& 影响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等&& &&开始两半(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 天津 北京条约等&& 两半加深
中法战争&&&&&&&& 《中法新约》&&&&& 两半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两半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两半完全形成
2领土侵略:
割占土地:①英国:1842年 据《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等
②俄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占中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③日本:据1895年《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等
变相侵占:①南京条约附件:英国取得租地居住权,导致通商口岸城市中出现租界
②1895年甲午战后,列强抢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
3经济侵略:走私鸦片、商品倾销、原料掠夺、资本输出(办洋行、银行、工厂、铁路、矿山等)政治贷款、勒索赔款等,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 189927
&&&&&&&&&&&&&&& 24-25
经过: ①消灭阿古柏侵略势力 ②曾纪泽谈判从沙俄收回伊犁③新疆建省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中国军民抗御外敌,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义和团运动哪些特点?①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②以神道为武器,有浓厚迷信色彩
③具有盲目排外色彩
④爱国与扶清没有明确区分等
&&& &&&&&&
③18531856;
7.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局限:P49
作用:打击了清朝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者
局限:运动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责任
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③1911年4月&&& 黄花岗起义,
5月&&& 保路运动兴起
&&&&&&&& 10月& & 武昌起义
十几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崩溃
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④1912年1月&&& 中华民国及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和民国纪年
2月&& &清帝退位
3月&&& 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袁世凯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 临时约法主要内容:
&&&&&&&&&&&&&&&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国民的各项自由和政治权利
&&&&&&&&&&&&&&& 按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 实行责任内阁制等
4月&&& 孙中山正式解职,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1)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政治:推翻清朝、结束帝制、建立共和,人民获权(详记见教材53页)
(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4)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对外: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10.1919 P54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外交的失败
(2)经过:
时间& &中心& 主力&& 参加阶层&&&&&&&&&&&&&&&& 斗争方式
5月&& 北京 &学生&& 爱国知识分子&&&&&&&&&&&&&
示威游行、罢课等
6月&& 上海 &工人&& 学生、工人、商人等&&&&&&& 罢课罢工罢市等
(3)初步成果:
① 军阀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② 罢免3个“卖国贼”职务
③ 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1. 五四运动的影响:P54
(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 &(2)使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深入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促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基础。
1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和影响 P54-55
&& (1)中共一大规定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 (2)确定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 (3)意义: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 使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
&& (4)中共二大制订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详见
13.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P55-59
& (1)年 国民革命
原因条件:中共方面:吸收第一次工运高潮失败的教训
国民党方面:孙中山受到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同意党内合作的方式
经过: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26年:北伐战争胜利进行,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事变,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革命失败(失败原因详见 教材56页)
&年表:①1927年 发动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
&&&& &&&&&&&&&&&&&&&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
&&&&& &&&&&&&&&&&&&&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 &&&&&&&&&&&&&&毛泽东领导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②1930年-1934 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进行了五次反围剿
③1931年11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
红军长征(战略转移)(教材58页图)
土地革命:P57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1946年夏:& 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
1948年9月-1949年初:发动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国民党军主力基本被消灭
1949年4月渡江战役,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14.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P59
(1)人民得翻身,民族终独立&&& (2)结束两半社会,建立新民国家,创造崛起前提
(3)改变世界格局,鼓舞被压民族, 壮大和平力量,壮大社会主义
专题四五& 现代中国的政治和外交
①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②确定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基本政策
③提出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219499&&& :64-65
31949104 65
3. 1954& P66
&&&&&&&&&&&&&&&&&&&&&&&&&& d
31956 “”
367-68& 1947
6.文革对民主法治的践踏:P71-72
(1)成立的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高度集权,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重大倒退
(2)人大和政协停止正常活动,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被破坏。
(其他了解:红卫兵、造反派等对干部、群众抄家批斗关押,宪法规定的公民生命、财产和人身自由等基本权利被任意剥夺。党内民主制度被领袖个人专断取代。等)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成就:P73-74
& (1)1980年&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强调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问题,体现建设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1982年&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新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1997年&
中共15大提出“以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其写入宪法
(4)当前:&&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8.“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P 75
(1)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提出经过:
①1979年 《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三通、探亲旅游等
叶剑英谈话,建议国共对等谈判第三次合作,阐明统一后对台基本政策
③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④1984年 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这一构想并获通过,成为国策
9.“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 P76
(1)回归条件:①根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②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成熟
③港澳人民期盼回归——群众基础
④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有利国际环境等
(2)回归经过;
邓小平与撒切尔北京会谈,以一国两制方案否决英方用主权换治权提议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全国人大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3)回归意义:78页&& ①标志着
洗刷中国领土被占的百年国耻
开创港澳与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
②标志着 在完成祖国统一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两步
③标志着 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范例
10.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979年以来& P78
(1)进展条件: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影响
②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
(2)进展表现:①1979年停止炮击金门
②1987年台湾开放同大陆探亲
③1992年海峡两会达成“九二共识”:“一个中国”
④1994年通过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⑤1995年江泽民讲话,提出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纲领性文件
⑥2008年三通实现
(3)阻碍统一台湾的因素: ①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
②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11. P85-87
&&&&&&&&&&&&&&&
提出背景:①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
②与会各国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存在的矛盾和分歧
方针含义: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同:①大多数与会国家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历史)
②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现实)
③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将来)
12. 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的突破性成就主要有哪些?P89-92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326届联大
&&&& 原因:①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对新中国的支持
&&&&&&&&&& ②美国孤立新中国政策破产
&&&&&&&&&& 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 &
&&&&&&&&&&&&&&&&&
&&&&&&&&&&&&&&& &&&&&&&&&&&
经过:①1971年 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交往大门
②1971年 基辛格秘密访华
③1972年 尼克松访华,发表上海《中美联合公报》,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1978年中美建交的《联合公报》发表,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突破的关键
&&&&&&&&&&& &①带动了众多尤其西方国家与中国关系的改善(如中日邦交正常化),我国迎来新的建交高潮,为1978年以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 &&②促进了世界局势的缓和和变化
(3)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 &&&&&③日本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
经过: 19729
&&&&&&&&&&& &③1973年初,中日互派大使,签协定
意义:①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
&&&&&&&&&&&& ②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 ③有利于亚洲与世界的和平
13.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P84
&(1)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的新的科学判断,成为新时期中国确定对外关系方针的一个出发点。
(2)邓小平提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和发展。强调要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
(3)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
(4)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成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同世界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
14.新时期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教材95-96页
15.新时期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P96:
(1)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并于2001年举办了该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2001年在上海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该组织特点是结伴而不结盟,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合作等)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1.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103页
(1)特点: ①地理位置:地中海中部,欧亚非三洲要冲
②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诸岛等
③地形地貌:山多平地少,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和港湾
候:地中海式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2)影响:①粮食生产受到限制,葡萄橄榄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②便于开展海外贸易、殖民活动和其他经济文化交往
③从而有助于形成开放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
④陆上联系交通不便,不利于建立强大统一的国家政权,城邦林立
2.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P103
(1)含义: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一些村落的国家形态
(2)特点:小国寡民;即独立自治,又交往频繁;文化保持认同
(3)影响: ①政治: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
②王权衰微,有利于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
③经济:是各种商品集散地,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④文化:是希腊的文化中心,创造出富含民主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
3.西方民主政治在古代希腊产生的历史条件:
& (1)开放性的较发达的商品经济 (2)独立自治、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
& (3)较高政治文化素质的公民&& (4)杰出政治家的改革(下节细讲)
4.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以下伯利克里时期)
& (1)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2)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
&&&&&& ①公民大会:经常化;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 ②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兼有政府职能
它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任轮值主席
③陪审法庭:人数众多,负责审理案件
(3)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梭伦改革政治内容:①按年收入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②按部落选出四百人会议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
③设立陪审法庭受理公民投诉
局限:第四等级不享有政府官职和参选四百人会议权利
特点:在贵族与平民之间采取“中立”政策
克利斯提尼改革:内容:(1)以地域划定选区,组成“五百人会议”,对所有公民开放
&&&&&&&&&&&&&&&&&&&&&&&
(2)选出十将军委员会
&&&&&&&&&&&&&&&&&&&&&&&
(3)制定“陶片放逐法”
作用:(1)以新的行政选区打破部落贵族对政权的控制
&&&&&&&&& (2)使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民主制度最终确立)
5.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使雅典经济政治获得了空前的繁荣。
不足:(1)狭隘性: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排除在民主权利之外
&&& (2)地域性:(这种直接民主的方式)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 (3)体制缺陷: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方式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后世影响:开创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等方面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深刻影响。&
6.民主政治对重要作用:
&& (1)发扬集体智慧,使政治决策考虑的更全面,更准确。
& &(2)协调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矛盾和意见,维护国家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
&& (3)有效防止暴政和节制官员腐败
&& (4)维护公民的基本人权、自由、个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文化的繁荣等
7.罗马法的内容:
& (1)建国之初:习惯法。具有随意性,贵族垄断立法权欺压民众
(2)公关前449年《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①积极:限制了贵族专横,打破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 从而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
&&&&&& ②局限:掺杂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
&&&&&&&&&&&&& &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
(3)罗马建国---公元前3世纪中叶:公民法:
&&&&&& 特点:① 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
② 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私法规范不够完善
(4)向帝国过渡时期产生:万民法:
①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②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③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5)西塞罗提倡的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
①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
&&&&&& ②核心内容:人人生而平等,享有基本权利
③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超越民族时间的永恒价值
8.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
& (1)公民法:提高公民地位,激发爱国热情,调动参政积性
& (2)万民法:理顺复杂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族共同发展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1.《权利法案》的制定 P118
& (1)制定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使国王的权力来自议会。
& (2)核心内容:用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护臣民自由,扩大议会的权力权利
& (3)影响:使国家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里,确立了法律至上、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P119页
形成过程:
(1)光荣革命后& 国王威廉三世设内阁成为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2)乔治一世时& 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后来成为惯例。
(3)1721年&&&& 财政大臣沃波尔开创多数党领袖任首相组建内阁先例。
从此内阁要对议会负责并定期汇报工作。
(4)18世纪中,& 内阁遭到下院反对, 开创了两条对策,分别是_______
首相辞职向议会谢罪(或内阁成员集体辞职)
提请英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新下院决定内阁存留
形成影响:
(1)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
(2)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3)君主立宪制基本形成,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
3.1932年议会改革和内阁成为第三院(不是课标直接内容)见教材120-121&
4.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由我校苏建老师整理)
(1)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三者融为一体
(2)君主保留,但议会掌权,君主权力受到宪法的限制
(3)以议会和责任内阁为核心,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
(4)国王临朝不理政,代表国家,仅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
5.美国1787年宪法:P122
(1)制定缘由:美国建国初实行松散的邦联体制,造成国家软弱,危机重重。
(2)主要内容:
&&&&& ①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
联邦政府权力大大加强,
各州保持了一定程度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
②中央各部门关系: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原则
& 三权分立:
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兼武装部队总司令,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宪法负责
& 国会拥有最高立法权,由参众两院组成,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
& 最高法院法院拥有最高司法权,法官终身任职
& 相互制衡:
& 总统对国会立法有否决权
& 国会又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
& 最高法院的最高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 最高法院有权宣布总统和议会的法令违宪而失效等
③统治者与人民关系: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总统议员都分别由人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
(3)宪法评价:(答题时讲下面变成通俗语言)
避免专权出现,维护资产民主;
调和三对矛盾,长期稳定发展;
在权限设置上调节中央与地方矛盾;&&& 参众两院的设置调节了大州与小州的利益:
给予黑奴5/3选票,缓和南方与北方矛盾
实践启蒙构想,他国政建榜样;
歧视黑印妇女,初无充分人权。
6.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异:
& 项&&&&&&&& 目
美国总统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是谁?
&&&&& 国王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国家元首有无任期?
&&&& 终身制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政府首脑是谁?
&&&&&& 首相
政府如何产生?
&& 议会选举中获胜多数党组阁
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谁?
&&&&&& 议会(后来内阁诠释上升)
同: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私有制
&&& 阶级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 政党议会制度——两党制,两院制等
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的主要内容:P129
& (1)总统:① 任期七年,国家和军队最高统帅,任命官员、缔结条约等权
② 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 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 (2)议会:两院制。参议院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法律,内阁对参议院负责
& (3)(后来加入)马赛曲为国歌、共和形式永不动摇等
特点:总统,参议院权力大,是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8.《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的主要内容
2& ①议会软弱,皇权强大。→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②军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9.德、法两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有何异同?
&君主立宪政体
&总统,选举产生
&皇帝,世袭产生
&对参议院负责
&只对皇帝负责
相同:都带有与反民主势力的妥协性:
①国家元首权力很大
②上院拥有更大权力,普选产生的下院作用较小
相同原因:保守势力都比较强
不同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德国较早成熟
&&&&&&&&& 法国人民坚持民主斗争,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 德国统一主要依靠普鲁士政府,人民作用很小
10.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见教材131页末端
专题八、九& 社会主义运动和当代国际格局的变化
1.《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与意义
(岳麓版教材:①阐明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即私人占有和社会大生产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②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先进的、革命的最有前途的阶级,将成为资本主义掘墓人。
③阐明暴力革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途径,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意义:《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战斗纲领。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2①废除旧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 &②普选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下设十委员会。
③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都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
④国家公职人员最高年薪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等
&& 1①无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都还没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
&&&&&&&&&&&& ②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没有经验可循。
&&&&&&&&&&&&& ②
&&&&&&&&&&&&& ③
4. P146&& 1917
(1)背景条件:①发展阶段:俄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有军事封建色彩,依赖西欧资本。
②社会矛盾:复杂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
③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和列宁主义思想的诞生。
④参加一战带来的灾难,激化了国内矛盾,加速了革命高潮到来。
(2)革命经过:①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革命后形成两个政权的特殊局面。
②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③七月事件,政权完全转移到资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立局面结束。
④攻打冬宫,通过土地法令和和平法令,建立以列宁为首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3)历史意义:①对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②对世界: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同时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①二战改变了大国间力量对比,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②二战后期战后美苏领导确立了
&&&&&&&&&&&&&&&& 1949&&&& && 1962&&&&&&
&&&&&&&&&&&&&&&&&&&&&& &
①欧洲共同体的形成②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③中国的振兴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 ① “”()
②1973年提出 “”()
③1975年 “”()
④20世纪80年代()
2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
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②20世纪60年代末&& 成为资本主义世纪第二号经济大国等
(3)影响:追求政治大国,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 日本和欧共体崛起的影响:
10.中国的振兴: P161
(1)新中国成立,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
(2)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国际威望。
(3)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4)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1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P162
& (1) 时间:1961年,发起者:南斯拉夫的铁托、印度的尼赫鲁和埃及的纳赛尔
& (2)宗旨和原则:独立自主和非集团
& (3)内容:见162页
& (4)作用:标志第三世界兴起,冲击两极格局。
12.两极格局的瓦解 P164
&& (1)瓦解标志:东欧剧变(1989年起)、
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1991年)
苏联解体(1991年底)
&& (2)瓦解影响:
①使世界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②造成东西方力量失衡,国际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发展中国家面临西方大国更大压力。
&③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 ④国际竞争的重点转向综合国力尤其经济较量,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加速发展。
1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P165
& (1)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独霸条件:①苏联解体,对手消失
②以经济、军事为后端
③以 “民主”“人权”为旗帜
独霸行动:①1999年科索沃战争,北约轰炸南联盟
②2001年阿富汗战争,推翻塔利班政权
③2003年伊拉克战争,推到萨达姆政权
& (2)欧盟建立和一体化进程加快(1991年马约签订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元启用)
& (3)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 (4)俄罗斯走出低谷: ①叶利钦推行全方位外交& 表现P166页
②普金措施:大幅度改组政府,强化中央权力,果断应对车臣问题
& (5)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14.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4)促进了大国关系的缓和。
(为了对付共同的威胁——恐怖主义,大国之间开始尝试进行新的对话,并加强合作,从而使各大国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缓和。)
(5)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
(6)对发展中国家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全文完)
&&&&&&&&&&&&&&&&&&&&&& & & & & & & & & & &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