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精算又不懂精算,很多人反问"精算师考试科目都做什么?年薪竟然这么高

报料电话:0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精算师是这样炼成的
  浙江在线10月23日讯(讲述 陈亮 记录 陈青)陈亮,全球特许企业风险管理精算师、英国精算师协会会员、英国精算研究中心博士生。能有今天的成就,他说,感谢初中母校衢州一中,是一中让他对数学产生兴趣; 也感谢高中母校衢州二中,是二中宽松的环境让他有了自由的思想,保持了发展的潜力。  9月24日,我在英国爱丁堡收到了“全球风险管理精算师协会”寄来的“全球特许企业风险管理精算师”(Global Chartered Enterprise Risk Actuary简称CERA)证书。“CERA”是全球认可的最高端的风险管理人才,主要在银行、保险、证券、投资以及其他大型企业把控风险。只有通过所在国家精算师协会全部考试项目的精算师才有资格参加CERA考试。目前全球只有不到3000名CERA,英国仅有400名左右,中国还没有CERA授予资格。  从18岁我第一次听到“精算师”这个名词并立志成为一名精算师,到29岁取得CERA证书,整整过了11年。  2005年高考后我选择去北京读金融统计学。北京是首都,机会多。我记住了父亲的两句话:“数学是你安身立命之本,英语是你求学进取之路,对自己一定要有长远规划。”在北京我苦读数学和英语,连续两年获得北京市大学生数学竞赛大奖。但我更准备有朝一日去精算的起源地英国读精算。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2007年,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一个基金留学项目,赴爱尔兰著名的考克大学(UCC)学习精算学。  UCC是个有近200年历史的欧洲名校。它的“金融数学和精算学”课程完全按照英国培养精英的方式设置,系统性强,基础理论和实际运用并重,课程涵盖广泛。我在5年时间里系统学习了金融数学和精算学两大学科50多门课程,打下了做精算师的坚实基础。学了才知道,英国精算师是世界上最难考的:主观题多,论证多,注重应用,对英语和数学的要求不是一般的高。我们中国学生,适应做习题,对于学用结合的深度教学,刚开始还真是不适应。  为了心中那个精算师的目标,我迎接了挑战,克服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许多困难,全身心地拼命学习。著名的布拉尼城堡离UCC只有5分钟车程,我居然还没去过。  UCC老师极高的教学水准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加上自己的苦读,给我带来了丰硕的收获:一是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爱尔兰皇家科学院“哈密尔顿数学奖”,是该奖项设置至今唯一获奖的中国人;二是本科毕业,获一级荣誉学士学位,平均成绩达到91分,创下UCC高分之最;三是考克大学的精算课程难度极大,一般人很难坚持下来,我这个班30个同学,最后以精算专业毕业的才3个,其余的都转到金融数学了,真正把金融数学和精算两方面课程全学完的只有我一个;四是每年都取得一等奖学金的荣誉,并通过了英精第一阶段的8门CT课程的考试。同时,我还受到了团队合作、演讲、写研究报告、市场调查等方面的系统训练。UCC的5年,我是靠顽强的意志坚持下来的,相信会让我终身受益。  申请硕士时,我有条件进入牛津剑桥,但我要读英国精算最好的学校,而不是追求名校效应。当时我想搞精算实务,所以2012年秋天,我进入英国精算排名前三的肯特大学就读应用精算学硕士课程。国际著名精算教育家、肯特精算学院院长布朗教授亲自指导我硕士阶段的学习。一年里,我在完成学业、以全优成绩毕业的同时,考出了英精的4门应用课程。2013年9月硕士毕业时,布朗教授向英国精算研究中心推荐了我。我于10月接受了英国精算研究中心和赫瑞瓦特大学联合招收精算数学博士的面试。赫瑞瓦特位于精算的起源地爱丁堡,其精算研究在全世界位列前三名,是我向往已久的精算“圣地”。研究中心主任凯恩斯等两位精算教授对我面试了近4个小时,当场拍板录取,并承诺提供全额奖学金和生活费。凯恩斯教授是英国首屈一指、全球知名的精算研究专家,创造了好几个精算模型,他亲自给我做导师。二导是德国人托森教授,企业导师是资深精算师斯蒂文先生。  在他们的指导下,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在运用计算机分析大数据,和运用物理方法进行养老金风险研究方面,拓展了最新研究方法,取得了不菲成果。近年来,我在美国、英国、法国和爱尔兰的近十所大学的精算研讨会上做了有关养老金风险研究的报告,受到广泛重视。  繁忙的研究之余,我继续朝心中的精算师目标努力,陆续考完英国精算师协会15门课程,又参加要求更高的CERA考试并通过4个阶段全部科目,终于攀登上人生的第一座高峰。通过3年的博士学习,我的精算思想有了质的飞跃。我学到了英国和德国导师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对自己的精算师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规划。我打算博士毕业后从事精算方法理论和模型的研究,并为中国培养精算人才,在更高的层次上为精算事业的发展服务,也为中国的养老金风险研究做些贡献。  我的精算师之路走得非常艰辛。心仪精算11年,曾在3个国家4所大学求学,7年打基础,1年应用性课程,3年搞理论研究,到取得CERA,越来越感觉它的博大精深。学习精算的过程,让我更坚信一句话:“功到自然成。”要做好规划,打好基础,刻苦攻读,持续努力,不能浮躁和急于求成。我非常感谢父母亲长期给予我的支持、帮助,和在人生关键时候的点拨。父亲还专门编撰了一本《英国精算师之路》的全英文资料书,供我参考。我也感谢我的母校衢州一中和衢州二中,没有当年打下基础,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精算;精算师;英国;记录;数学
责任编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既然精算已走下“神坛”,我也不怕实话实说了。
我的图书馆
既然精算已走下“神坛”,我也不怕实话实说了。
其实两篇文章都是多年的感受突然暴发,写的有些零零散散,一些观点、解释散落其中,有些地方的其实可以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但实在是懒于用写专业论文的标准来进行论证,所以就直接抛出结论了,请各位见谅。
有朋友说我举的作银行风险管理职业的例子,其实也与精算类似属于相对狭窄的职业范围,我不否认这点,信手拈来一个例子只是想告诉各位我的“精算不是唯一,甚至不属于‘少数之一’”的观点。
另外,刚刚有朋友说做精算可以做一些investment consulting,比如养老金、共同基金啦有的没的。我其实也说过,一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样走了弯路,二是这个问题技术上无错,但现实上国内这方面的机会还非常少。mercer算成功的,中国区的精算就业机会还是大多在香港。国内的养老金公司其实精算师不算多的——如果和寿险公司比起来。如果纯粹的做资本市场的投资咨询,那你读了精算再转资本市场就走了弯路了,即使你SOA最后的方向是投资(比如,life contingency基本上就只剩下方法论意义而没有现实意义了,虽然李祥林受多元模型的启发将其应用到债券违约模型是个创举但这种创新也不是人人玩的出来的;而且拿个FSA的证书去资本市场也不那么好唬人还得跟人解释半天其实精算师还有投资方向虽然比较少见云云,啰哩吧嗦一大堆人家都不见得愿意听;当然既然混到FSA了那很可能有朋友能直接引荐或者集团内有机会,也不是不可以)。
今天还集中回答了几位朋友的站内问题,希望能有所帮助。
最后我想说,我对精算的抱怨也仅限于这两篇帖子了,到此为止——虽然两篇都花了心思特别是第二篇是呕心沥血之作,读过的朋友都知道我分享的范围已经远远超过精算的范畴了。以后有机会再和各位分享工作中的一些正面感受——但愿,但愿,呵呵。
啼血万言书:Zvin再谈“神坛”下的精算及其他
=========================
既然精算已走下“神坛”,我也不怕弄个马甲实话实说了。
其实,从来就没有神坛。精算这个在国内被畸形追捧的所谓“金领职业”,其实是再普通不过。按照投入/产出比计算,在国内这样“羊群效应的重灾区”,严重划不来。
这里说的投入,包括你的智力、时间、资源、机会成本、不确定性;你的产出,包括证书含金量(硬技能)、长期收益期望。
比如,在外资银行、四大做银行风险管理,也就是做BASEL II、VaR、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等等,5年(顶多7年),上海的平均,注意是平均水平,能拿到2.5万到3万每月,还不包括任何奖金、津贴。其中的投入远远不及精算但产出肯定要超过精算N多,而且能积累银行、部分上市或非上司公司的人脉。(对天发誓,绝非意淫。如果您恰好在上海做banking riskmgmt且符合上述条件而没达到这个水平,你发消息给我,我给你联系猎头,但别忘了请我吃饭外加一个月薪水。哈哈,开个玩笑。一般到了这个阶段都是猎头主动找上门,哪还用的了我介绍。当然如果您真的有此打算,那也欢迎垂询)。
这还仅仅是普通商业银行业内这一个工作岗位的情况,其他基金、券商那就更别提了。每次看他们发奖金我的心就滴血啊。
而同样的5年经验,精算的产出显然无法相比,你要承受孤独、枯燥、隐忍、不确定性、人脉狭小、保险公司资源有限带来的烦恼、远离主流金融圈等痛苦,还要面对很多被白痴媒体记者忽悠得以为“精算”真是什么金领而争相挤入精算圈的干劲十足的后生,殊不知大金融行业内有成千上万的机会比精算要值钱N倍还不止。
我2001年还在大学时就见过媒体忽悠说国内需要5000名精算师,结果直到现在还有报纸、网站在引用这个观点,看见一次肺就要气炸一次。当初那个拍脑袋拍出5000这个数字的记者(或许来自某个被采访的无知人士)要暗自窃笑了,放了个屁居然能臭10年。
我同学的大老板,欧洲的精算师(不是英国的体系),以前在AXA,寿险直保、产险再保都做过,现在还在保险行业做精算的工作,但不在保险公司了。说起来,他们也不过那般。但有一点,他们都心态比较平和,典型的发达国家的所谓professional精神,从不认为精算是个暴发职业,就跟普通的医生、律师一样,很多时候还不如医生、律师,撑死不过高级打工仔,顶多顶多是个中产阶级,还得长期局限在一个行业,做来做去就那么几家公司。所以,就像The Wall Street电影主角Gordon发人深省的名言:“(那些投行忙死累活的管理人员)他们不过坐坐高档写字楼和头等舱、住住五星级酒店而已。我需要的是能玩Liquidity(即“大笔的现金”)。”你想想,他自己这个投行的大佬都觉得赚不够,何况哪些被投行称为insurancepeople/shrimps的保险行业人员(别跟我说那是电影,这个电影的剧本可是老投行油条做顾问、审剧本、改台词的,而且我朋友在劳合社伦敦,同样都被资本市场搞投机的圈子所“轻视”——当然可能没国内这么严重。很多鬼佬的保险从业人员把保险作为家庭继承的职业,从爷爷到孙子都干保险的大有人在,不仅在英国;我曾经遇见过一个澳洲的水险核保,家里从祖父开始就做水险的broker,一直到他这一辈做underwriter,家里还有一个做broker的,我第一次听他说的时候都吓着了,行业的意识形态和国内完全不一样。曾经认识个在国内保险公司做legal的律师,干了两年死活不干了,宁愿去律所审审合同。我也不说白了,大家应该明白我的意思)
所以,传统精算师这种以“收敛性”为核心思维、帮保险公司绞尽脑汁掐成本算利润保不破产以求用续经营的职业,你究竟原不愿意从事,好生考虑考虑。当然,如果你愿意往投资精算师方向发展,也未尝不可,但那未免走了太大太大的弯路了,还不如一开始就去干资本市场。
本人精算出生有几年工作经验,只会模型忘记思辨,多年下来脑子都越来越愚钝,最近又回过头来打专业的基础,才发现一些最基础的概率论思辨能力都丧失了。看到太多的仅仅听说“精算赚钱”一窝蜂的考精算的后辈连面试机会都拿不到而常常百感交集,读书时研究生师兄居然史地生农林牧副渔专业考过来的都有(我绝无绝无瞧不起这些专业的意思,我只是想表达信息不对称已经严重到了何等程度)。
PS:国内的中文翻译经常让人遐想联翩,金融带个“金”字就让平头老百姓都以为是个人人都能随便捞钱还体面的高尚行当;“精算”带个“精”字就让人神秘感倍增,其实凤凰脱毛就是鸡。Actuarial的语源实际上是以“实际发生”为核心(actual和actuarial一个词根),最早是“记录员”的意思,就像每天的流水账记个“白菜三斤,耗银六钱,少虫应早食;牛肉一斤,耗钱一两,多膘可炖汤”,和会计区别有但不大。到了现在也就用点数量化的方法进行预测,再针对产品、保单portfolio做些模型处理罢了。真正把数学应用的炉火纯青的大牛,还是Wilmott之流。当然,David Li是个为数不多精算师转行投资还可能名垂千古(遗臭万年是误传)的家伙,但可复制性不大。
PSPS:其实现在关于精算师的神秘感已经消失很多了,但还是很严重的地步。以前央视的“实话实说”栏目还在的时候,采访一个7岁的小孩问他长大想干什么,他居然语出惊人的说“要当精算师”,明显是大人教的。大人怎么知道?无知的媒体宣传的。
关于信息的极度不对称,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传统的保险精算师,保险行业狭小(给你个数据,2008年,国内的保险行业总资产额是银行总资产额的3.8%,国外也高不到哪里去,你可以看到行业规模差别是如此之大)、有限的publicity,连行业内的非精算人员都搞不清精算到底是个什么玩意,更何况行业外所知道的人就更少;
二,传统的,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因为关系到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稳定性要求特别高,所以就不得不使用一大堆数量方法保证永续经营(其实技术并不见得如何高深。没钱赚的地方没人才,没人才就没有技术进步,所以精算的很多技术远远不及金融工程也非常非常正常)。行业窄、用的技术又难偏怪,保险公司还得花钱养着,神秘感不高才怪。而银行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用的工具和数量方法并不比精算落后(据我了解很多方法都是相似的,比如精算的很多统计学方法在银行的信用违约风险模型里也很常见),说白了银行和保险公司都是融资机构,银行的量化风险管理,却从未被人捧上神坛,我想这因为银行业的曝光度毕竟要远高于保险业而丧失了神秘感,所以媒体觉得没有炒作价值也懒得造势了。
PSPSPS:话得说回来,如果你真是死心塌地的想干精算,没人拦着。你得做好“熬”的心里准备。这个熬绝不是混日子长年龄就可以,得每天留心留的积累,多思考。谁都知道越“老”越吃香,但这个老绝不是年龄大就可以,还得有真本事。15年、20年后,当经验从量变到质变,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所谓,那种看任何风险都能瞬间洞察七分的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唉,可惜你我只怕等不到那天,就因为浮躁、嫉妒、贪婪而被身边的基金经理、投行大忽悠手里的大把钞票给气死了,哈哈。
发了一通牢骚,各位就当听了个评书。日子还是要过,该熬的还是要熬。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散会~
[心得] [转帖]保险公司精算部的工作
之 前有学弟学妹向我询问过究竟在寿险公司的精算部,都做些什么工作,部门都有什么职能。坦白地说,在进精算部之前,我也不是特别非常的了解,因为毕竟自己不 是精算科班出身,也不是精算名硕。进入之后,发现实际的工作和以前所认为的还有不少差距,所以把自己大半年的工作所了解到的,以文字的形式写下来,给后来 想找精算工作的学弟学妹们做一些参考。
首 先,先说说我在部门做哪一块的工作。我现在是在pricing的部门,但目前没有被安排具体产品开发的工作,主要负责的是margin和NBEV相关工 作,应该说是比较偏valuation的一块。做产品开发的同事可能主要在前期产品形态测算和利润测试报告撰写的时候,需要跑PROPHET(精算软 件),但做margin和NBEV相关工作的,因为涉及到每年NBEV假设的制定和业务结构下margin的测算,所以跑PROPHET和对模板基本上是 家常便饭。【NBEV就是新业务内含价值,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客户买了一份保险,保险公司在一定的精算假设下,这份新的保单能给公司带来多少的利润。】
OK,下面废话少说,进入正题。
保 险公司的精算部门主要分为pricing和valuation两块。做pricing的,其实也就是做产品开发。产品开发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前期的产 品创意到产品形态的测试,从中期的利润报告的撰写到产品条款的拟定,从后期的报备材料的准备到相关系统的测试,每一块工作都不是省油的灯。
前 期的产品创意和产品形态的测试,由于新产品的推出往往涉及到一定的利润预期目标,所以产品创意以及形态的更改自然是家常便饭。而这一块也往往是不确定性最 大的一块,也是最辛苦和折磨人的一块。可能测了几个月的形态和创意,最后又被领导否了或者监管那边通不过,产品无法立项,几个月的辛苦都白做了,这种事情 在产品创意中,是经常发生的。
当 产品的形态最终确定了之后,剩下的,就是走流程般的产品开发阶段。利润测试报告的书写和条款的拟定,是中期比较重要的事项。以前我觉得条款的拟定应该不是 属于精算工作的范畴中,但事实上,条款的拟定往往是精算工作人员牵头,在法律人员的辅助下,绞尽脑汁,一稿一稿地修改和填补漏洞后推出来的。所以,我们经 常戏称,客户拿到手上看到得保险条款,都是精算师们千辛万苦绞尽脑汁想好怎么“算计”客户和维护公司最大利益的......
最 后的产品报备阶段和系统测试阶段,也是很繁琐的。要向监管机构报备产品,需要按其要求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做系统测试的时候,需要和两核、客服、IT等等 其他后台部门合作,以保证产品的正常排期。这一部分的工作可能更偏向于operation一些,但有机会了解整个保险公司的运作,可以扩大自己的视野。
做 pricing这边,和精算最直接相关的就是给产品的定价了。例如分红险的红利、现金价值的计算,万能险的利益演示等产品开发中的计算;还有产品开发过程 中的利润测试和产品形态测试。其他的很多工作,都是偏向operation的,毕竟,产品吗,还是要和公司的其他部门打交道的。
做valuation的,可以分成几个大块:
准 备金,这一块应该说是比较复杂的一块。计算各种准备金不仅需要对各种产品的形态了如指掌,还要对相关的政策非常了解。往往一个新政策法规出来,对于准备金 的影响可能是翻天覆地的。而准备金的计提,又对于整个公司的利润产生很严重的影响。这一块可以说是valuation的核心之一。
再保,这一块主要是和再保公司打交道的。再保我了解不多,所以不好多说。
预 测和分析,这也是valuation的核心之一。预测往往是建立在分析历史经验上的。赔付率、经验死亡率、退保率、override、保费继续率、投资收 益率等等假设的预测和经验分析,对于公司精算假设的制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预测分析的同事,数据分析的能力超强。公司的精算假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每一年根据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都要true up的,所以这些假设的制定,往往是很重要的。
投 资。据我所知,国寿的投资是只有一个team来做的,10个人就掌握几千亿的保险资产,一个人往往盯好几个行业,这个资产的数量级可是要比很多基金经理都 要高很多的啊。有的保险公司的资产是委托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来打理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的valuation部门的投资工作相对就比较简单,毕竟 具体投资由资产管理公司来负责,这边可能只需要做一些评估和简单的分析就行了。泰康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业绩不错,旗下的投连账户业绩比最牛基金经理王亚 伟的基金业绩还要好,但可惜现在投连险不是保险的主流了。
valuation 这边所做的更加偏向精算一些,但是因为分工较细,做每一块的也就只能对自己所做的那一块内容比较了解,对于其他的,可能就一无所知了。如果公司没有相应的 轮岗制度的话,可能做预测分析的做了个4,5年还在原来的这个岗位上,对于准备金、再保或者相关产品都一无所知。这也就是为什么做精算的做到后面路子越做 越窄的原因。
浅谈SOA前五Grade10经验
清 楚自己只是前五Grade10大军中的一分子,通过前五所用时间比我短的大有人在,前几天在论坛晒一下自己的成绩,其实不是炫耀,只想告诉大家SOA前五 没有那么恐怖,只要方法得当,努力准备,考取Grade10不在话下。下面总结一下我考取前五的一点经验,肯定不适用于每一个人,但只要对大家有帮助就 好。
我的考试顺序:2010年1月P,2010年5月FM,2010年11月C,2011年5月MLC、MFE。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各科的经验:
P:同大多数人相同,第一科考P,参考书用GUO的,主要介绍了各种分布的基本原理及在保险中的简单应用。本人认为准备P的关键在于理解各种分布的本质 (各分布如何表达现实问题),以及各分布之间的相互联系,并熟练应用常用基本分布(二项分布、负二项分布、几何分布、指数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对数 正态分布等)。概念中熟练掌握的是均值、方差、条件均值及条件方差,尤其是条件均值与方差是应用最多的两个概念,必须对这两个概念理解透彻并会熟练应用。 同时P是C的基础,对P的概念理解透彻对以后学习C会大有帮助。
FM:参考书用ASM的,可分为两部分:利息理论与衍生产品。利息理论主要计算现金流的现值与终值,所以关键在于如何理解现金流,在处理每个问题之前, 把该问题涉及到的现金流描述出来,这方面必须下功夫,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本人认为理解好了现金流,则利息理论将变得非常容易,但为了应对考试还必须熟记 常用公式,虽然琐碎,但是必须的。衍生产品部分不涉及产品定价(产品定价是MFE的主要内容),主要是衍生产品到期的Payoff或者Profit。由于 复杂衍生产品都是由基本衍生产品复合而成的,则计算复杂衍生产品的Payoff或者Profit时便可分解为各个基本的衍生产品,因此必须熟练掌握基本衍 生产品的Payoff或者Profit。
C:很多朋友感觉C是前五中最难的,本人在准备过程中也略有同感,C不仅内容多而且琐碎复杂(也许就是大家都喜欢寿险精算而不是财险精算的原因)。参考 书用ASM的。C的主要内容包括:模型构建(损失程度模型、损失次数模型、聚合模型)、模型的选取及参数估计、风险评估方法、信度理论、随机模拟。模型构 建主要是介绍在保险实际工作中用到的各种模型,不必死记硬背,但需熟练掌握各模型的应用场合;模型的选取及参数估计部分介绍的都是常用方法,不多,也比较 容易掌握;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应用条件均值与条件方差,如果P的基础比较好,这部分也不困难;信度理论部分是本人准备过程中认为最难的部分,有点抽象不容易 理解,需花大时间来学习这部分,多看几遍,尽量去理解;随机模拟部分主要介绍随机数产生方法及其应用,比较简单,容易掌握,但该方法用途比较广。
MLC:参考书ASM,内容主要是寿险精算数学,可以看作是利息理论在寿险领域的延伸,在明确各险种未来现金流的基础上,还需考虑各时刻现金流发生的概 率将两者结合起来便是寿险精算数学。学习的时候明确各险种是如何定义的,不能混淆,需要理解,不能死记硬背。定义、递推公式、公式变形是学好寿险精算数学 的三个基本要素,熟练掌握某种情形下适用哪种方法。
MFE:参考书ASM,主要内容是利用B-S公式对各种衍生产品进行定价,理解了B-S公式的实质,就没有必要记住所有的公式(掌握B-S公式的通用形式,便可在每种情形下灵活应用),比较简单。
但本人认为准备考试最重要的是要有平常心、恒心、耐心、细心、静心,做到这些,便可熟练掌握知识,对考试驾轻就熟。相信自己,只要熟练了,什么都不 是问题了。以上是自己的一点点经验,希望对大家有用,如果有兴趣,可以跟我继续交流。QQ:
抛砖引玉谈精算
首先对詹姆斯道个歉。由于最近有点忙,没能兑现发帖的承诺。现在找个机会补上。
其次,由于个人眼界经验所限,内容以及深度难免有不足之处。此帖仅为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欢迎批评指正,但类似个人人身攻击的话就请免了。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我的背景。我是一名在加拿大财险公司工作的精算师Fellow,7-8 年商业保险经验,先后在两个英资及美资背景的比较有规模的公司工作过,现在的职位是PricingManager。由于一直在加拿大学习工作,有些专业词汇找不到中文的对应,难免中英文加杂,还望大家原谅。
(一) 精算行业
虽 然在国内,精算还是一个新兴的朝阳行业。在北美以及欧洲,精算其实是一个相当传统,相当成熟的行业。简单举一些统计,SOA会员上万,历史上百年。至于大 小公司中提供精算支持的相关精算学生,就更是数不胜数。这个行业有句玩笑话,“如果你没能拿到会员资格,就没人承认你的存在”。有此可见隐藏在上万会员背 后的庞大后备人才储备。与此同时,一个成熟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往往是相对稳定的。但最近几年来,供给却在以几何倍数的速度在飞速上升。
(二) 学生来源
在 2000年以前,精算还只是本地人的专业。随着香港,台湾,以及大陆人的入侵,还有印巴人的加入,加拿大开设精算专业的大学里,比比皆是亚洲人的面孔。水 涨船高的不仅仅是人数,找工作实习的门槛也越来越高。2000年以前,两个Exam足以保证一份正式工作。现在,四个Exam, 多个Term 的实习已经成为入门的必要条件。本地人形象的说“中国人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学什么专业什么专业变臭”用以形容精算专业找工作的现状。
(三) 专业及学校
理论上讲,所有与理科相关的专业都可以做精算。但是,在招聘时,精算,统计,应用数学,计算机,经济学,金融专业的学生被面试的概率会大一些。
学 校很重要。尽管有些学校也开设精算专业,但名气太小的话,多半会被忽略掉。原因很简单,一是Manager往往会从自己毕业的学校招新人,二是 Manager不会冒险从一个精算教学质量未知的学校招人。这条规则也有例外,比如,如果你是哈佛毕业生,即使你不是学精算专业的学生,我也有兴趣看一 看。但大多情况下,我只会从传统精算大学中招人。在加拿大,最有名气的有俩所学校,Waterloo和Laval大学。SOA网站上有份提供精算专业大学 的名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去查一下。选大学的基本原则有两条,一是看有多少Fellow教授,二是实习机会。
(四) 实习和找工作
有 些大学提供实习机会,即COOP。这对找工作极有帮助。Waterloo最大的名气和优势就是COOPPROGRAM。当然,所谓的提供实习机会也不是保 证你能实习,而是把公司带到校园里,给学生和公司一个相互选择的机会。就像非诚勿扰里的名言“我们只提供邂逅的机会,不包办婚姻”。所以,还是要看个人魅 力 – 综合实力。
招工作最重要的起点是简历。平均每份入门级工作Manager大概能收到六十到七十份简历。所以,你的简历必须精炼并且有吸引人的地方。否则,只有垃圾桶的悲惨命运。
恭 喜你如果你能收到面试通知。这证明你已经具备这个职位的基本技术层面要求。但是,更残酷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因为其他收到面试的选手也同样具备这些条件。那 么,面试到底看的是什么?一是核实简历。千万不要在简历上作假。因为,面试你的是身经百战的Manager以及HR。一点点怀疑会让你前功尽弃。本来 Manager未必对你的技术水平有太高的期望。但发现你撒谎会对你的未来工作质量不抱任何希望。二是看你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毕竟以后 Manager要整天面对你一起工作。谁也不想找个人给自己添堵不是?所以,在面试中的短短开始几分钟内要准确了解老板的喜好。面对一个保守性格的老板不 要太 吹嘘自己的能力,面对一个活泼性格的老板不要太沉闷。。。。。。唉,基本上跟相亲差不多。
找工作的途径最 有效的是公司精算部的内部关系,其次是公司其他部门的内部关系,再次是学校PLACEMENTCENTRE,最次才是自己在网上搜索。精算工作很少在报纸 上打广告,所以这步可以省略。猎头一般只做有工作经验的生意。如果你还在招第一份实习或工作,精神头也可以省了。
(五) 公司招聘
每 年的年底是公司做下一年计划和预算的时候。这时候,做什么PROJOECT,HEADCOUNT已经确定。一般来说,一个SENIOR的位置也可以雇两个 JUNIOR。但原则上讲,除非有人跳槽离开公司,人数基本上不变。偶尔有人生孩子或请长期病假,公司也会考虑临时雇一个合同工或实习生。但是,一旦生孩 子的人回来,就不会延续合同。
公司的职位先会在内部网上发布,优先考虑内部申请人。
如果内部没有合适人选。公司会把职位放在公司的公共网职位招聘的地方。这时,外面的申请者就可以提交简历。如果有内部推荐的,将在“从哪里听到的”填写信息处体现。
值得强调的是,简历是CLASSIFIED 级别的文件。公司中也只有有限的参与面试的人,HR,相关老板有审阅简历的权限。任何泄露申请人信息的情形,都可能被申请人以妨碍被雇用权的名义告上法庭。看到国内在面试中问是否有男朋友,什么时候结婚生孩子,感到国内找工作的人确实是弱势群体而且没有法律保护
(六)精算方向
从大的方向上看,可分为与Life 和Non-Life,也就是国内的寿险与非寿险。寿险国外一般还细化到生命险Life,养老金Pension,健康医疗Health;非寿险主要分为个险Personal,商业保险Commercial。当然,寿险也有individual和 Group 之分,非寿险也有DISIBILITY 和MEDICAL coverage。很难用一个标准简单区划所有分类。
从技术层面上讲,Life 和Non-Life 的主要区别在于
1. 管理的着眼点不同。Life主要考虑资产管理以及投资保值;Non-Life主要考虑损失控制。换句话说,LifeActuary 看资产负债表的左边,Non-LifeActuary看资产负债表的右边。
2. 保险合同的期限不同。Life保险合同一般期限较长。基本上可以判定只保一年的寿险合同是保险诈骗。Non-Life保险合同通常只有半年或一年,在市场上基本上看不到两年以上的。
3. 缴纳保险费方式不同。Life合同一般分期付款;Non-Life可以一次交清
4. 合同在法律上的定义不同。Non-Life一般以赔偿为目的,即恢复原状,被保险人不得获利。Life则为约定合同,因为通常人的价值无法客观衡量。
5. 精算模型的基本出发点不同。Life对Loss的模型相对简单,因为不管是重于泰山还是轻比鸿毛,人到马克思那里只报到一次。属猫有九条命的除外。而且, 人注定是要死的,至少在长生不老药问世之前。更为确定的是,赔多少都在合同上。唯一未知的是时间而已。Non-Life则是一问三不知,不知道有没有 Loss,不知道有几次Loss,不知道多大Loss。时间反倒不特别重要-反正我只保你一年。当然,实际情况比这复杂得多。Life也有TERM insurnace。Non-Life也有约定赔付合同,特别是艺术品。
6. 风险敏感度不同。Life产品因为合同时间长,一般又有保证价格,风险相对大些;Non-Life时间短,好调头,风险小些。但同时,Life公司管理的资产多,ZF监管更严格,可以承受更多的风险。
(六)精算方向(续)
经常有朋友问我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选择财险而不是寿险呢?”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但我的答案是,“因为我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财险公司”
在论坛上,我看到很多人在热火朝天地讨论到底哪个方向更好。其实,没必要先给自己设定个框框。如果有可能的话,都先试一试。等你真正了解了每一个方向,答案自然就在你心中。别人怎么说毕竟是别人的感受,也许你有不一样的兴趣和天赋。
如果上天再给我一个机会,我会说,还是财险好。理由如下:
Pension 已经是日暮西山了。自从几乎所有的公司把 Defined Benefit改成DefinedContribution 后,Pension Actuary 没什么Project可做。很多精算师纷纷跳槽,精算队伍急剧萎缩。所以,最好不要从事Pension。当然,如果没的选,好歹也算精算经验,将就着边干边找其他机会吧。
Health 是个特殊的精算团体,因为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奥总一声令下,Health很是火了一段。不过,总有点做不长的感觉。
Life 是肯定能做长久,可又有点太长久了。根据AO 统计,很多Life Actuary 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不知道为什么。
P&C 确实有点甜。首先,物以稀为贵。相比SOA三四万生猛的Fellow们,CAS的几千会员往各公司那么一分,还是有点紧张的。何况,财险公司相对规模小数量多,自然有优越感。其次,财险的工资略高一些。为什么?考试多呗。SOA四个Exam就Associate了,CAS得六个呢!SOA六个Exam就Fellow 了,CAS得九个呢。CAS的Exam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恨的是比SOA的难多了。Paper都像是用古英文写的。近些年有几个牛人重新编辑并用现代英文写了一遍才好点。否则,真让人痛不欲生。尤其是我们这些二十六个字母都是在国内学的人。CAS Exam可爱的地方就是涨工资的机会多。如果再有九个Exam 才好呢。再有,就是跳槽的机会多些。听他们LifeActuary 的人说,他们一般在一个公司一呆就是十多年。相比之下,财险两三年就换个公司。慕再北京大中华区的HeadActuary周Fellow,就曾写下四年换五个公司的惊人纪录。当然,职位是越跳越高,薪水也是。。。。。。你懂的。
前些日子,Maomaochongz 晒了晒他的税单,我深受刺激。正好有个猎头打电话给我。告诉我有个公司能给我涨至少两万块。冷静下来想了想,还是不动了。有首诗说的好:
薪水固然涨,政府税更高,若为老板故,还是不动了。
固然是个玩笑,但话糙理不糙。去了将近一半的税,现金流没什么根本改进。更重要的是,我现在的老板特别好。舒心熟悉的环境可不是钱能换来的。
(七)学历
精 算是一个统计学应用的分支。根据在行业里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对学历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做的是理论研究,博士后不嫌高;如果做的是日常运营,本科也够用。大 多数的岗位都是应用类的运营,只要懂得怎样正确应用现在已经成熟的理论即可。只有规模大些的公司,才有专门的研发团队建模型。所以说,看到国内公司非研究 生不考虑,感觉有点浪费人才。好在国内的人工便宜,尤其是刚入门的学生。在国外,因为硕士博士起薪高,如果做普通职位的话与本科生相差不大,所以研究生找 工作不占明显优势。往往是不能马上找到专业工作的,或者是改行的中国人,喜欢在学校里泡着。一是多少能拿到点奖学金,二是简历上好看些。就算是个比打工体 面点的职业学生吧。所以,混出来的硕士居多。当然,如果能读完博士的,还是有点水平的。北美以及欧洲博士的含金量真是挺高的。老板一般把他们当作廉价劳动 力,没个五六年,没发表几篇有影响的论文,毕业是梦一样的遥远。我的一个同事,国内清华本科 硕士,Waterloo读完本科,读完硕士,接着读博士。结果,半途开始找工作不读了。一问,太漫长了,研究做不下去了,跟国内根本不是一码事。
总之,市场对学历的重视程度不像国内那么大。除非是再保险招做CAT的MODELER。但如果只是做Model,离商业和市场太远,发展的路往往太窄,不见得是明智的选择。
“往往是不能马上找到专业工作的,或者是改行的中国人,喜欢在学校里泡着。一是多少能拿到点奖学金,二是简历上好看些。就算是个比打工体面点的职业学生 吧。所以,混出来的硕士居多。” 这个是实情,想做精算师的基本上都是本科就直接工作考证去了。读研究生的一个是转行,读个1-2年的master program做跳板。要么就是暂时找工作不顺利,在学校边进修边继续找工作。精算研究生课程跟本科课程是一起上的,内容都一样,只不过研究生班的作业跟 考试更难些。。。所以很少有学了精算本科还继续学精算硕士的,根本学不到新东西。
[心得] 做财险精算的大家都做些什么,哪个最有趣?来谈谈体会吧
据我所知有以下一些分类:
· 审计支持(检查别人的准备金模型)
· 个人保险定价
· 商业保险定价
· 再保险定价
· 再保险准备金
· ERM/资本金模型
· 巨灾模型
· 各类咨询工作(这个比较杂,比如提意见来改进理赔管理,收购兼并,改进定价核保系统等等)
我在海外一家大型财险公司做了6年半,从什么都不懂到qualify, 自己参与了准备金和个人保险定价,也间接和做审计支持以及商业保险定价的同行有所接触。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 准备金:做很多数据核对。我们是有sas程序提取数据的,有时有问题要在时间压力下检查修改sas程序。然后放到excel模型里去,设 定参数,看有什么大的变化,研究是什么造成的。然后还做不少监管部门要求的报告。相对来说变化不大,但是很锻炼人在压力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 审计支持:似乎在四大工作的精算人员至少50%时间花在这个上面。虽然没做过,但是感觉可能有点枯燥,因为连亲自做准备金的机会都没有。
· 个 人定价:技术上似乎是用到统计知识最多的,比如包括GLM techinical premium modelling, demand modelling, geo-spatial analysis, optimisation,虽然实际上不一定都用到。非常锻炼交流能力。我们动不动就做一个presentation。
· 商业定价:由于数据相对缺乏,而且产品种类很多,更多是靠个人的经验判断而不是模型。运用的统计知识要比个人定价少一些。但是有机会学很多关于各类商业保险的产品,核保知识。每天都要跟核保打交道,主要是给他们提供支持。
· 再保险定价:有一些朋友做这个。据说主要用Excel,与商业定价类似,每天跟核保打交道,能学到各类再保险的知识。据说国际上做这行的精算师是最挣钱的,往往是定价精算师兼任核保,收入和当年自己负责业务的业绩直接挂钩。
· 巨灾模型:感觉技术上非常的高深。
· ERM/资本金模型:由于欧洲的Solvency II,目前这一块非常的热。据说会有相当多的精算师从事这方面工作。
这些只是我的个人体会,欢迎不同意见。希望借这个帖子抛砖引玉,同行们能够多谈谈自己的体会。
现在正式工作是回去之前实习的另一个地方,快做了有两年了吧,作商业定价。因为商业部分regulation很少,都没有filling,感觉可以做的东 西很多。我们也会用到GLM那些统计的东西,虽然数据没有个人保险的多。工作之后一直在开发一个新的rating algorithm,比之前复杂很多。老板很放手,所以做的东西很多学的也很多。同样是因为没什么regulation,订的价格核保的人可以随时 deviate,所以要经常跟核保打交道。跟总部的核保的人关系比较好,跟regional的核保的人就要经常吵。总部的核保的人负责manage portfolio,跟精算部门比较齐心。regional的核保人要负责跟broker打交道,跟我们就很多事想法就很不一样。 总之感觉很锻炼跟人打交道,什么工作要做,什么工作要退掉,什么时候要积极注入意见,什么时候要老实闭嘴这些学很多。(刚工作的时候傻傻的别的部门推过来 什么都做,有时候还费力不讨好)
Pricing: large account, commercial property & casualty, commercial auto, business service, etc.
Excel / Access / @Risk / SAS / Emblem
Reserving: Excel / Access / Essbase / Reserve Pro / ResQ
Cooperate Regulation (i.e., AA / DCAT report, etc.)
Pricing needs a lot of communication with region / broker - mo
Reserving needs a lot of experience - high level understa
Regulation needs a lot of technical work - modeling cash flow, capital allocation etc.
哈哈,做了两年直保定价,做了三年再报定价。。直保主要用SAS 和 Emblem. 枯燥,无聊,每天run SAS code,做 presentation. 再保好很多,每天没事干,做不出就猜,excel 就完全搞定。。(我们不错Cat modelling,都是用现成结果) 。。很多client meeting ,很多entertainment.....感觉再保和直保比起来就是天堂一样。。。。
主要是咨询公司和保险公司,再保,会计事务所
当然保险公司是大头,美国有几千家保险公司,是中国的数十倍,所以entry-level的位置是世界上最多的
银行对CFA的需求真不高啊
精算人才entry-level的确饱和了,想想,中国的保险公司只有美国的百分之一左右,做的事情也没美国复杂(没衍生品市场也没有cat bond之类的风险债券,基本上就让风险管理简单了N倍),而中国每年毕业的精算学生又多,所以entry-level这一块肯定是僧多粥少的
但相对应的,国内的保险公司都很年轻(最长的国寿也就20年?),所以有经验的精算师就远不如美国那么多了,这部分人则格外吃香
我建议你如果有条件,还是在美国闯一闯,积累一点经验,这一点比开始过多少多少考试重要得多。至于之后想不想回来,可以再观望
美国有四位数的保险公司。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也是数不胜数,如此竞争环境下entry-level job美国可以说是世界第一多的,工资高当然可以理解
中国,两位数的保险公司,这个供需比的差距有多大?更不要说工作的技术含量的差别了,在中国你连derivative market都找不到
在亚洲,Actuary收入最高的是:日本,香港,新加坡。其他地方在收入方面和美国的差距都是巨大的
中精考完后果断转行了~~避免了浪费时间和金钱~
现在做债券,感觉以前自己眼界太窄了,一心想搞精算
现在觉得精算的性价比很低 而且没啥意思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算师考试报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