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昌都军分区生产团西盟独立二团

78年云南自卫还击战参加联队战友联聚会
&&&&&&&&&&&&&&&78年云南自卫还击战参加联队战友联聚会
&30年前的春节后,那时我17岁多,从一家国有丝绸厂应征入伍,来到云南边防第四团3556部队(驻防中缅边境,西盟县),78年四川筠连县那批兵有280多人,绝大数是本县人,也有重庆、宜宾、乐山等地的知青。我们这批兵,分别分在云南思茅军分区、澜沧县(三团)、西盟县(四团)。入伍不到一年,有幸参加对越反击战,有的战友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边陲,大多数战友经历战火洗礼后,活着回到了家,据不完全统计,又有30多人的生命像秋叶一样,慢慢地、不经意地掉落。30年后我们再相会,似乎有很多话要说,有很多情要抒,有很多怨要诉。。。。。。。。。。。。
&&&&&&&&&&&&&&&&&&&&&&&&&&战友会相片
&&&&&&&&&陈小情(成都军区武备部营职转业)主特战友会&&&&&&&&&&&&&&&&&&&&&&&全体战友合影云南边防4团,3556部队战友合影,对越反击战打响后,4团调往云南文山成为云南省军区独立师第一团,我在团通信连&&&&&&&&&&&&&&&&&云南省军区边防三团战友合影&&&&&&&&&&&&&&&&&&&&&思茅军分区战友合影&&&&&&&&&&&&&&&&&&&参加部队无线电台报务兵合影左起:蒋定书
林洪清&韩法勇 刘世泽 刘天华 罗付军
张群&陈建军这几位我很熟悉,介绍哈:蒋定书,四川筠连蒿坝人,我和他在一个无线班,有16人,我当班长,当时有76年、77年的老兵,部队最讲资格,在老兵你永远都是新兵,很感谢老蒋当时给我扎起,老蒋退伍回乡后东东不少:老蒋厉害,有二儿二女,为了多要二个儿子,丢掉了党员。老蒋能干,跑码头、串乡村,卖耗儿药,座拖拉机,拖拉机跳舞,跳进沟里,老蒋打仗时差点受伤致残,耗儿药帮越南兵完成了任务,让老蒋成了瘸哥。老蒋精明,卖耗儿药含金量低,于是当起土医生,卖治百病的药酒,没想到,近年医疗市场的规范,医生难当,嘿嘿,最近他又转向当摄影家了,投资万多元,走村串户,送货上门,现照即取方便村民,据说,生意有点火。林洪清,筠连镇人,知青入伍,78年我们一起在分区教导大队学习报务,电报发得好,学习结业后,林回到三团,退伍后,在县建行工作,曾任副行长、行长,90年代中期筠连县建行撤消,调宜宾,现就职于宜宾一家经融企业,平时,各在一方联系不多,尽管联系不多,但明眼人看看洪青战友的肚子,也知是个当官的。他未来的儿媳妇是我的学生,考四川检法,希望她能考上,好给战友一个交待。韩法勇,筠连镇人,知青入伍,我们同一个连队4年,人称韩二哥,退伍后安排141地质队电台,后调物资局,曾任局长,现经贸局副局长。韩的性格热情、细腻,温柔,有点“大姐”的味道,或许此,二哥三十年身材不变,还是杨柳腰!为报答二哥在军营的指点,我虽没机会指点二哥,但二年前我有已经有机会指点他大学毕业的儿子了。刘世泽,筠连沐爱人,学习报务以后至今再相见,在部队提干,因在高县找了女朋友,转业分配在高县公安局上班。刘天华,是我们报务班的帅哥,而且懂事早,记得78年5月在教导大队学习期间,我们还傻呆呆地背代码的时候,人家就和教导员的千斤一起背“密码”了,哎,要承认差距呀!退伍回乡后,他把部队学的“密码”演译出了耐人寻味的人生篇章。下了,有时间继续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走进羊岑乡杨家村68岁老党员李长寿的家,中堂上贴着的那幅横幅为“勤劳门户”的对联,格外引人注目。我们去他家时,他正在自家的电动磨面机上磨着玉米面。得知我们是来采访他时,他一再表示,他什么也没有做,只是践行了一个党员该有的义务,可这与党对他的培养、他享受的政策照顾相比,他觉得自己做得远远不够,心里觉得很惭愧。他停下手里的活计,招呼我们落座后,刻意去换了一套干净的洗的有点发白的军装,并佩戴上了一枚党徽。在我们的再三要求下,他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热泪盈眶地向我们讲述起自己的经历。李长寿于1970年入伍,服役于昆明军区思茅军分区西盟独立2团0300部队86分队,1973年9月入党,曾经参加过丁斯龙战斗,多次获得部队嘉奖。1976年退伍后在杨家村旧栗坪小学当过教师,参加过大岗场水库大会战,到公社农机站当过驾驶员,用他的话说就是哪里需要他就到哪里去。1985年公社农机站解散,李长寿领了300元的工资回家了。因为家里条件差,自己没有了收入,女儿又患了类风湿,常年寻医问药,生活变得异常拮据。但他从来没有写过困难申请,没有申请过相关的救济,咬着牙靠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仅有的一次补助申请,是为了修村里的一座桥,很多村民放牧,那座桥是必经之路,桥冲毁了,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于是李长寿向村委会申请了1000元,发动村里的党员、村民投工投劳修建好了桥。村里的主干道一到下雨天就泥泞难行,很多村民心里都想着等着政府来解决,当时县乡的经济状况很困难,李长寿想,自己既然是一名党员,也曾担任过乡里的人大代表,党代表,就应该履好职,发动群众自力更生,不能等靠要,他不仅发动村里的党员群众到河里撬石头投工投劳修好了路,还动员全家都参加修路。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李长寿的三个儿子都养成了一种习惯,只要是投工投劳的事,只要是出力的事,都毫不犹豫的冲在最前面。为了能让每个儿子都养成自力更生的习惯,他狠心地给几个儿子分了家,自己和老伴则和生活不能自理的女儿住在一起。女儿虽然残疾,他也鼓励她自食其力,在村里开了一间小卖铺。今年因开展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女儿因丧失劳动力,三儿子因名下挂靠了别人的几辆机动车,都要在此次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中被剔除。村干部和工作队到李长寿家中做工作时,他的老伴为孩子说情,才开口就被他打断,他说:“就应该按政策办事,该退出就退出,该剔除就剔除,应该支持工作”。像这样处处突显党员本色的细节还有很多。三儿子李双生说:父亲从小教育他们要自力更生,靠劳动勤劳致富,不管做什么,能多出一份力就多出一份力,任何时候都不能拖政府的后腿,所以尽管有时候生活很困难,他们都没有主动要求政府帮助解决过什么。如今,因为政策落实,李长寿每个月可以领到2013元的社保金,大儿子在他的鼓励下,学了肉牛冻精改良技术,当上了村里第一支部的书记,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女儿也因扶贫政策盖了一间大瓦房,村里还让女儿管理电子商务平台,每个月也有稳定的收入。几个儿子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但李长寿还是一刻也不闲着,养了14头黄牛,17窝蜜蜂。闲暇之余,他也不忘学习,看新闻,看报纸,了解时事、政策,写写心得体会,作作诗,尽管识字不多,他还是认真地记录着,当他拿出几本记录他心得体会的学生作业本给我们看时,一股油然而生地敬意涌来,特别是看到那几句:“党领导,阳光照。政策好,要自富。莫依赖,要自强。”“当今政策好又好,扶贫路上一起走。引领群众搞致富,生活一天比天好。谢天谢地谢党恩,艰苦岁月有支撑。不怕天塌和地陷,鼓起勇气往前拼。”在采访中,李长寿一再表示,比起那些将生命奉献在战场上,换来我们现在和平安定生活的战士,他为党做得远远还不够,心里很惭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长寿怀着一颗对党虔诚的心,默默地用自己甘于奉献、严于律己、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不断影响着自己的家人和村民。(通讯员 羊岑乡 李鹤玉 刘志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思茅龙生集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