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大神在渡劫吗可以解释一下这几句话,好像跟佛经有关系:“稽首大雄师,慈尊无著等。传此教授者,加持利有情。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wwwroot\fojiao\content.php on line 33
访问量:35516
现观庄严论略解
& &&&&&&&&&&&&&&现观庄严论略解
闻西藏所传慈氏五论,以现观庄严为必习,因亟劝法尊译师出其颂并略释之。乍观一切相智中菩提心二十二喻,二十大乘僧,四加行各分上、中、下,染净所能分别三十六,十三修行法性,八出生正行,道智中大乘见道十六刹那,循智中远近道能所治差别,及加行十差别,四自性,一切相加行中三智差别相与加行德失相,三智相及胜相各十六,作用相十一,自性相十六,见修顶各能所取分别三十六,无间顶加行破邪执十六种,渐次加行十三种,刹那加行四种,四身差别及智身二十一聚与二十七事业等,玄旨稠叠惊叹得未曾有,已而取大般若第一会、第二会、第四会对照之,则灿焉秩焉皆经文固有之义层也,然直阅般若经者,易以繁复生厌。大智度宗实相以推辩诸法无不尽,虽汪洋恣肆哉,亦曾莫得其统绪。自非补处深智,安能以三智境、四加行行、一法身果,次第纶贯经义,若网之在纲,有条而不紊耶?运瑜伽巧分别相,彰般若无分别性,得斯论而般若之眉目朗,瑜伽之精髓充矣。颂本八品,离前后文增序摄成十,并间为莹润文句,快妙论之先睹,则叙其所感于简端。
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太虚时住汉藏教理院那伽窟
现观庄严论略释卷一&&
弥勒菩萨造颂&&& 法尊法师译释
稽首大雄师&&& 慈尊无著等&&
传此教授者&&& 加持利有情
今依宗喀巴大师父子及无等恩师札迦大师之著述,略录少分诠释正义。释此分三。
甲一 论前义 甲二 论正义 甲三 论后义
乙一 释论题 乙二解敬礼 今初
现观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
此论题在梵语为[阿毗三昧耶阿朗迦罗那摩般若波罗蜜多邬拔提沙奢萨哆罗]。华语译阿毗三昧耶为现观,阿朗迦罗为庄严,那摩为名曰,般若波罗蜜多为慧到彼岸,邬拔提沙为教授,奢萨哆罗为论。
谓般若波罗蜜多经广(初会)中(二会)略(四会)三部中难通达义,此论能令容易了解,故名教授。此具整治救拔二种功德故名为论。(依世亲释正理论意)此复现前亲证,故名现观。
喻如世人容仪端严复着众多妙庄严具,用镜照显,倍生欢喜,如是般若自体甚深微妙即自体庄严。复以七十义庄饰,照显于此论之中,能令智者倍生欢喜,故此论名曰庄严。(即明显庄严也)。
乙二 解敬礼
敬礼一切诸佛菩萨。
翻梵为藏诸译师等,为令息灭一切留难,为令翻译事业圆满,令知此论属经藏摄及为证得无上菩提,故于翻译前敬礼一切诸佛菩萨也。
甲二 释正论分三
乙一 正申敬礼兼明造者之志愿
乙二 为乐广者分别广说
乙三 为乐略者更说略义 今初
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
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
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
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
慈尊于造论之前先礼赞三智者,为令所化于此般若佛母发生净信,由此因缘当得解脱及一切种智。现在正申敬礼兼明造论誓令究竟,如诸善士虽至命难亦不弃舍所发愿故。此释敬礼所为。皈敬颂文义分两段为称赞与敬礼。赞又分二,正赞三智之功德,次赞为四圣之母。初赞一切智谓能引导所化趣证寂灭,谓赞道相智能成办三种所化所求义利,赞一切相智谓能转法轮。如其次第即颂前三句,(汉文译成前六句)最后一句(译成两句)即赞为声闻独觉菩萨如来四圣之母。初句正标声闻亦兼取独觉,以彼为求自利而趣湼槃与声闻同故未分说。我敬礼者即明三业至诚敬礼彼四圣之母般若波罗蜜多也。此释敬礼略义。慈尊造论之前先赞礼三智,以就所依补特伽罗声闻独觉,诸求寂灭苦集二谛者,由能遍知蕴处界法皆是补特伽罗无我之一切智,能引导彼令趣有余依无余依寂灭湼槃妙果,而礼彼智故。又就所依补特伽罗,谓求饶益诸众生之菩萨,由通达三道无我之道相智,成办世间三类种性众生之利益,而礼彼智故。又谓诸佛由具一切相智通达一切相悉皆无我为说法之增上缘,宣说种种法藏诠一切相,而于彼智三业敬礼故。此释敬礼文义&&&
乙二 为乐广者分别广说分三
丙一 论所为义 丙二 全论总义 丙三 全论文义 今初
大师于此说&一切相智道
非余所能领&于十法行性
经义住正念&具慧者能见
为令易解故&是造论所为
如是赞礼为先而造正论。此论所释为广中略三部般若,其释经之仪式如世亲云&演说经义者当先说所为略义及文义结合与答难&为令易解故以五支方便而解释也。此中&大师于此说&至&是造论所为&二颂,是明造论之所为义,即造论之用或果也。&般若波罗蜜&至&四相正宣说&凡有十五颂,是明全论之略义。&发心为利他&至第八品最后之[许法身事业有二十七种&止是明全论七十义之文义。又论中&次一切智性&及&次由人狮子&等之&次&字即是明结合义,结合前后文义令相贯澈。又论中&法界无差别&及&若谁于何义&及[不可说义中]等文,皆是显示答难。由此五支释经能令听者恭敬易了断疑生信。如世亲云&由闻经胜利,若听闻受持,闻者起恭敬,故先说所为。成此由略义,略义由文知,次第前后理,由余二无违&。
谓诸欲求经义者,由见现前究竟胜利,乃于文义恭敬受持,为令于经发起希求,故先说所为。若以正量成立彼所为义者,必须粗知略义方可。若欲详知所说略义,则须依论广学文义。欲使论文前后贯属,则赖结合之文。欲释前后所许无违,则须解释妨难也。
初释所为义中&大师于此说,一切相智道&二句明所诠法。&非余所能领&者明此法之差别。其次三句明究竟所为果。最后二句正明造论之意,即为令末法有情容易了解如来所说般若之甚深义也。系属之义文中暗述。总谓此论所诠,即佛在此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中分为八种现观所说一切相智之道发心等十法也。此所诠之八种现观非外道小乘等所能领受,以彼等未于方广大乘经典勤闻思故。此论亦有
究竟所为之果,以于发心等十法行为体性之经义安住闻思正念其聪慧菩萨即能现见证得故。今造此论与经无重复之过,以依此论易解经义即造论之所为义故。&&&
丙二 全论总义分二
丁一 略标论体 丁二随标广释 初又分二
戊一 标能所释 戊二 标能释数 今初&
般若波罗密&以八事正说
现观庄严论以能诠八品及所诠八事,正释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之义故。亦可释为教,道,果三种般若。即文字方便究竟般若也。&
戊二 标能释数
遍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
一切相现观&至顶及渐次
刹那证菩提&及法身为八
此论所诠之义,谓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智、圆满证一切相加行、至顶加行、渐次加行、一刹那现证菩提加行,及法身果。
丁二 随标广释分三
戊一 广释三智体 戊二 广释四加行体 戊三 广释法身体。
初明一切相智
发心与教授&四种决择分
正行之所依&谓法界自性
诸所缘所为&甲铠趣入事
资粮及出生&是佛遍相智
表示一切相智之体者有十法。誓愿意乐谓发心。成办誓愿之方便谓教授。最初通达空性之修得正行谓四顺决择分。大乘修行所依之根本,谓法界自性住种性。大乘修行断除增益之所依谓诸所缘。大乘正行之究竟所修谓所为。此行须发广大心谓擐甲正行。加行须广大进趣谓趣入正行。又须二种广大资粮谓资粮正行。决定出生一切相智谓出生正行。是为表示一切相智之十法。
次明道相智&&&&&&
令其隐暗等&弟子麟喻道
此及他功德&大胜利见道
作用及胜解 赞事并称扬
回向与随喜&无上作意等
引发最清净&是名为修道
诸聪智菩萨&如是说道智
表示道相智之体者,谓由如来自性光明,令诸天光隐暗不现等,是道相智之支分。了知声闻弟子道之道相智,了知鳞喻独觉道之道相智,了知菩萨道之道相智中,有见道修道二种。初者谓具足现法后法广大胜利之大乘见道。第二谓修道之作用,或由修习修道之力,所得之胜利,及信解般若为三利随一本源之胜解修道。胜解修道之胜利谓赞美承事称扬之修道。能转自他所有善根为大菩提支分之回向修道。于自他善根深修欢喜之随喜作意无上修道。此胜解回向随喜三种修道是有漏修道,(即后得有分别智)。能得究竟智德之因谓引发修道。(或译正行修道)。能得究竟断德之因谓最清净,即清净修道。诸聪智菩萨之现观道相智,以如是十一法表示而说。
三 明一切智
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湼槃
非方便则远&方便即非遥
所治能治品&加行平等性
声闻等见道&一切智如是&&&
表示一切智之体者,谓观待世俗事,是能破有边现观种类之大乘圣现观,即由智不住诸有之道相智。又观待世俗事,是能破静边现观种类之大乘圣道,即由悲不滞寂灭之道相智。远离殊胜方便智慧者,即非方便遥远之一切智。殊胜方便智慧所摄持者,即方便非遥远之一切智。此二如其次第亦即是所治品之一切智与能治品之一切智。此正修对治实执之中正所说者谓菩萨加行。破除实执智慧所摄持之加行,即加行平等性。大乘之谛现观即见道。就建立所依,谓声闻独觉等圣者身中所立之一切智,即以九法如是解释也。
戊二 广释四加行体分四
初释圆满众相加行体
行相诸加行&德失及性相
顺解脱抉择&有学不退众
有寂静平等&无上清净刹
满证一切相&此具善方便
圆满一切相加行之体者,谓所修之行相及能修之诸加行。加行功德,加行过失,加行之性相,大乘顺解脱分,大乘顺决择分,有学不退转僧众之不退相,安立法身之三有寂灭平等加行,安立受用身之严净无上佛土加行,安立化身之善巧方便加行。此即表示圆满一切相加行之十一法也。
二 释顶加行体&
此相及增长&坚稳心遍住
见道修道中&各有四分别
四种能对治&无间三摩地
并诸邪执着&是为顶现观
顶加行之体者,谓得顶加行十二相中随得一相之初顺决择分。较供三千大千世界有情数佛所得功德尤为增上之十六种增长第二顺决择分。通达三智随顺之慧,及于利他不可破坏获得坚稳之第三顺决择分。引发见道之功能成熟心能遍住无边三摩地之第四顺决择分。见道顶加行与修道顶加行,谓彼二道中各有四种分别之四种真能对治。次谓无间三摩地之顶加行,及所应遣除之邪行。以此八法而表示顶加行也。
三 释渐次加行体
渐次现观中&有十三种法
渐次加行之体有十三种,谓六波罗蜜多之六种渐次加行,随念三宝之三种渐次加行,随念天舍戒之三种渐次加行,及无性自性之渐次加行。是为表示渐次加行之十三法也。
四 释刹那加行体
刹那证菩提&由相分四种
刹那加行体唯有一,就相不同而分为四,谓异熟刹那加行,非异熟刹那加行,无二刹那加行,无相之刹那加行。
戊三 广释法身体&
自性圆满报&如是余化身
法身并事业&四相正宣说
正说法身有四种法,谓自性身,圆满受用身,如是所余之化身,并智慧法身及所作事业。
一切相智品第二&
摄般若第二会二卷欢喜品至二四卷远离品
丙三 全论文义 分三
丁一 广释三智
丁二 广释四加行
丁三 广释法身 &初又分三&
戊一 释所求一切相智
戊二 释趣彼方便道相
戊三 释净道相智之支一切智&初又分三
巳一 释为求一切相智所发誓愿
巳二 释为成办彼誓显示方便之教授
巳三 释如教授所修之正行。今初&
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彼彼如经中&略广门宣说
如地金月火 藏宝源大海
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
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
雅声河流云&分二十二种
现证发心等十法之究竟智,是一切相智之相。表示此智有十法,一谓发菩提心,即为利他而希求大菩提欲相应所起入大乘道门所显之最胜第六意识心王,是大乘发心之相。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佛地。
发心所缘之菩提彼,及所为之利他彼,广中略三部般若皆就略广二门宣说,如二万颂般若经所说,余二经亦说故。如是发心依譬喻助伴相同门中分为二十二种,谓与助伴欲相应之发心,是一切白法之所依处,犹如大地。意乐相应者,乃至菩提而不改变,犹如纯金。增上意乐相应者,能增长四念住等一切善法,犹如初月。与修三智随顺加行相应者,能烧障碍三智之柴,犹如猛火。布施相应者,能满足众生愿,犹如宝藏。持戒相应者,是一切功德之生源,犹如宝源(宝矿)。安忍相应者,虽遇逆缘不能扰乱,犹如大海。精进相应者,他不能破坏,犹如金刚。静虑相应者,散乱所不能动,犹如山王。般若相应者,能除二障重病,犹如良药。方便相应者,不舍利他,犹如善友(善知识)。大愿相应者,如愿成办,犹如如意宝珠。力相应者,能成熟所化,犹如日轮。妙智相应者,以爱语调伏所化,犹如歌音。神通相应者,势力无碍,犹如国王。二资粮相应者,具足无量福慧资粮,犹如仓库。三十七菩提分相应者,三世诸佛皆行此道,犹如大路。悲及毗钵舍那相应者,不堕生死湼槃,犹如车乘。总持辩才相应者,能持已闻未闻诸法,犹如泉水(或池沼)。四法愠柁南相应者,发扬众生解脱生死之妙音,犹如雅音。唯一共道相应者,饶益众生等无有异,犹如河流。法身相应之发心,能示现住睹史多天及从彼没等,犹如大云。
如是二十二种发心之界限,初三发心,如其次第是大乘资粮道下中上品所摄。加行相应者,是大乘加行道所摄。其后十种发心,即极喜等十地所摄,再次神通相应等五种发心,三清净地所摄。最后三种发心,佛地所摄。大乘经庄严论云:[发心于诸地,胜解意乐净,许余为异熟,后永断诸障&。此说资粮加行位者,名胜解发心。七未清净地者,名增上意乐清净发心。三清净地者,名异熟发心。佛地者名障断发心。又说如地之发心为下品资粮道所摄者,是说最下界限,非说以上便无彼发心。如金如月等发心界限准此应知。
巳二 释为成办彼誓显示方便之教授 分二
庚一 正释教授
庚二 修教授义 今初
修行及诸谛&佛陀等三宝
不耽着不疲&周遍摄持道
五眼六通德&见道并修道
应知此即是&十教授体性
若大乘语开示能得大乘发心所求之方便,是大乘教授之相。界限从未入道前乃至佛位。
此有十种,一修行自性,开示世俗胜义二谛之教授。二修行所缘,开示四谛之教授。三修行所依,开示佛法僧等三宝之教授。四修行坚稳之因,对治贪着恶事懈怠,开示不怯弱精进之教授。五修行增进之因,对治退屈懈怠,开示不疲劳精进之教授。六修行不退之因,对治自轻懈怠,开示摄持大乘道精进之教授。七于所修行能自在转,不依仗他之因,谓得五眼,能见百腧缮那乃至三千大千以内粗细众色之肉眼,从昔有漏善业所感异熟而生,能如实见众生生死之天眼,现证诸法无实之慧眼,能知一切圣者根性利钝之法眼,能现观一切诸法之佛眼,开示此五眼之教授。八所修行果能速圆满广大资粮之因,谓六神通,能转变种种事之神变通,能现知世界粗细诸声之天耳通,能知他善恶等心之他心通,能知往昔受生之宿住随念通,能知世界粗细诸色之天眼通,永断烦恼障之漏尽通开示此六通之教授。九、十为令了知须断分别与俱生之种子,故开示见道与修道之教授。当知此即是十种大乘教授之体性。
诸钝根利根&信见至家家
一间中生般&行无行究竟
三超往有顶&坏色贪现法
寂灭及身证&麟喻共二十
此处别说三宝教授中之僧宝,谓如第三品所说道相智所摄大乘见道十六刹那中,安住八忍之圣位菩萨,名预流向有钝根随信行,利根随法行之二。安住见道八智之圣位菩萨,由永尽见断三结,名但住预流果,此是论中隐说者。断欲惑三品之圣位菩萨,名曰家家,分天家家,人家家之二。为断欲地第六品修所断惑得解脱道,故精进修行之修道菩萨,钝根者名信解,利根者名见至,此二合一名一来向。已断欲地第六品修所断惑之圣位菩萨,名一来果,此亦是论中隐说者。已断欲地修惑第八品之圣位菩萨,名曰一间。为断欲地九品修惑得解脱道故精进修行之修道位菩萨,信解见至准前合一名不还向。其次中般,谓圣位菩萨于色界中有身而得断随一
烦恼障之解脱道者。生般,有行般,无行般,谓生色界乃得彼解脱道者,及勤修功行而得与不用功行而得者。于色究竟身而证断随一烦恼障之圣位菩萨,名往色究竟者,此分三超,即全超半超遍殁。若先往梵众天生,舍诸余处,次生色究竟而证彼解脱道者,名曰全超。若从梵众天殁,在下三净居天随受一生,次生色究竟天而证彼道者,名曰半超。若从梵众天乃至色究竟天渐次受生,后证彼道者,名曰遍殁。菩萨不求无色界生,故名为往有顶者,是说离色界贪之菩萨,此分二种,尽断惑业结生相续者,名现法湼槃,证得八解脱者,名曰身证。为欲尽断烦恼障故,精进修行之七地菩萨,名阿罗汉向,此是论中隐说者。十地菩萨名曰麟喻独觉。此上共为二十种僧。此依狮子贤论师意述,解脱军论师等义,兹不繁说。
庚二 修教授义(最初发起缘空性之修得) 分二
辛一 略标 辛二广释 今初
所缘及行相&因缘并摄持
菩萨救世者&如暖等体性
依具四分别&分下中上品
胜出诸声闻&及以诸麟喻
圆满大乘顺解脱分所生之现观种类,随顺谛现观之大乘世间道,即大乘加行道相。界限唯在大乘加行道。菩萨救护世者之加行道暖等四位,由所缘行相因缘摄持,如世间道自性依止四种分别,并分下中上三品差别,胜出声闻及独觉之加行道也。
辛二 广释 分三
壬一 释暖等前三胜法
壬二 释分别
壬二 释摄持 今初
所缘无常等&是四谛等相
行相破着等&是得三乘因
色等离聚散&住假立无说
色等不安住&其体无自性
彼等自性一&不住无常等
彼等彼性空&彼等自性一
不执着诸法&不见彼相故
智慧所观察 一切无所得
色等无自性&彼无即为性
无生无出离&清净及无相
由不依彼相&非胜解无想
正定定作用&授记尽执着
三互为一性 正定不分别
是顺决择分&下中上三品
解释暖等所缘行相因缘之中,初暖位中下品暖之所缘,谓无常等四谛之十六种相,其行相谓于四谛十六相上,破除实有执着之暖下品智。大乘暖等四加行道,皆是能得三乘证得大乘见道之近因,以是随顺彼见道之胜方便故。中品暖之所缘,谓色等离真实聚散所差别四谛。其行相谓离名相续安住,及知无胜义安住之智。上品暖之所缘,谓色等一切诸法,皆是假立所差别之四谛。行相谓通达皆不可说之智。第二顶位中下品顶之所缘有二,一不安立谛,谓色等胜义不安住,及其自体无实有自性。行相谓知色等与彼法性其自性为一之智。次安立谛,谓彼色等由彼实性空故,色等不住胜义无常等所差别之四谛。行相谓知无常等与彼法性其自性为一之智。
中品顶之所缘,谓不执着诸法相。行相谓不见彼诸法有实相故,由是因缘通达无实之智。上品顶之所缘,谓以观察胜义之慧,周遍观察之四谛。行相谓知三轮一切诸法于胜义中,皆无所得之智。第三忍位中下品忍之所缘,谓色等法于胜义中,皆无自性。行相谓知色等于胜义无,即是名言中自性之智。中品忍之所缘,谓色等于胜义中无生死无湼槃。行相谓知如是修当得身语意三业清净之智。上品忍之所缘,谓四谛胜义无相。行相谓由胜义不依彼自性,故知非胜解相及无想之智。第四世第一法位中下品第一法之所缘,谓法性无生及健行等三摩地。行相谓知在佛位中彼正定作用任运而转之智。中品第一法之所缘,谓于不现见事授记之胜因。行相谓于胜
义尽粗分之三轮执着。上品第一法之所缘,谓能修之三摩地与修者之菩萨并所修之般若波罗密多,三轮之法性互为一性所差别之四谛。行相谓知所修之三摩地后,至全无分别,即是成佛之最胜方便之智。
上来所说即是大乘四顺决择分中各有下中上三品也。&&&
如是四加行道中,由是见道智火之前相,故名曰暖。由诸善根不被邪见所动故曰顶。由灭恶业所感生之恶趣及于真空性远离怖畏故曰忍。由是见道之亲因,一切世间法中最为第一,故
名世第一法也。
壬二 释分别
由所依对治&二所取分别
由愚蕴等别&彼各有九种
由实有假有&能取亦分二
自在我等体&蕴等依亦尔
分别有二,谓所取分别与能取分别,所取中又二,依杂染事为所依者及依彼对治者。彼二之中又各有九种,由缘愚蒙无明等,及缘蕴等有差别故。初之九种谓染污总集缘染污无明,总苦谓缘有漏色等诸蕴,此缘苦集总体为二。执著名色谓爱着邪果,贪着常断二边谓爱邪所知,于染净法不知取舍谓缘不信,于诸圣道不勇悍住谓缘懈怠,此缘别烦恼为四。有漏适悦逼迫中容三受,诸受所依谓有漏自他等,知受为苦性由此厌离引发清净等,缘彼执为实有受用,是缘别苦为三,共成九种杂染所取分别。
清净诸蕴,增上缘诸处所摄生门,因缘诸界所摄种族,清净之生缘起还灭,是所知中尽所有性所摄之四。缘如所有空性谓缘清净所知者一。缘波罗密多义执着诸行谓缘行者一。缘见道修道无学道者谓缘三道者为三。共成九种清净所取分别。
第二能取分别亦有两种,谓实有补特伽罗为依,及假有士夫为依。彼二复各有九种,由缘自在我等体,及缘蕴等所依,有如是等诸分别故。此各分九种者,谓缘执有自在我之执,此一是就执着相而立。余八就执着境而立。谓缘执自在我是一,是造因之我,是见境之我等,又缘执杂染为自在之我,缘世间道离欲我执,及出世间见道,修道,道作用所依之力等执为自在之我。其我执即此分别之所缘,我执有九种故其能缘之分别亦有九种。即是九种实有能取分别也。
又于蕴界处执为假有土夫,及于十二缘起执为假有士夫,于三十七菩提分法,见道,修道,胜进道,无学道,执为假有士夫。缘此诸我执计为实能受用者,即九种假有能取分别也。&&&
壬三 释摄持(即善知识之名)
心不惊怖等&宣说无性等
弃舍所治品&应知为摄持
加行道菩萨不离一切相智作意,于甚深空性不惊不恐等方便善巧,舍此违品二乘作意,及随一实执,如是菩萨加行道智,即是加行道菩萨之内摄持,以此即是双破生死湼槃二边之菩萨现观故。若佛胜应身为加行道菩萨宣说一切诸法皆胜义无自性等,及说舍此违品恶魔恶友之道者,即是加行道菩萨之外摄持,以是圆满开示大乘道之善知识故。
巳三 释如教授所修之正行 分四
庚一 释修行所依
庚二 释修行所缘
庚三 释修行所为
庚四 释修行自体 初又分二
辛一 种性差别
辛二 断诤 今初&&
通达有六法&对治与断除
彼等皆永尽&具智慧悲愍&
不共诸弟子&利他渐次行
智无功用转&所依名种性
菩萨身中之法性复作大乘修行之所依,即大乘修行所依自性住种性之相。界限从大一乘资粮道乃至最后心。此由十三能依法之修行分为十三种法性,谓大乘四顺决择分,及见修二道,是就修行自性分为六种智德。就对治逆品立能治修行,就断除逆品立能断修行,就逆品尽分,立彼永尽解脱道之修行,是就修行作用分三。依八地增上立双破生死湼槃二边之慧悲修行。依九地增上立不共声闻弟子之行。依十地后得增上立次笫利他之修行。依十地后心增上立智无功用转修行。是就界限增上分四。如是十三类菩萨身中十三种修行之法性,即是大乘所依修行之种性,彼诸修行皆由缘彼法性升进故。
辛二 断诤分二
壬一 诤 壬二 答 今初
法界无差别&种性不应异
三乘种性不可分为各异,或一切三乘种性人,皆应通住三乘种性,以彼等法界无差别,法界即种性故。
壬二 答&&&
由能依法异&故说彼差别
所通达之法界虽无差别,然无不可分三类种性,及种性不可分别之过。以就能依三乘智德功能大小之别,而说所依法性之差别故,譬如所依同一瓦瓶,就能依蜜糖等不同而分器皿之差
庚二 释修行所缘
所缘一切法&此复为善等
若世间所知&及诸出世间
有漏无漏法&诸有为无为
若共弟子法&及佛不共法
大乘修行断增益处,即大乘修行所缘之相。界限通一切法。此中差别分十一种,谓善等,等取不善无记,此复有世间道所摄或所通达谓五蕴,及诸出世道中无漏四静虑,有漏法谓五取蕴,无漏法谓四念住,有为谓道谛,无为谓灭谛,共声闻弟子法谓四静虑,佛不共法谓十力等。
庚三 释修行所为
胜诸有情心&及断智为三
当知此三大&自觉所为事
为何而修之究竟果,即大乘修行所为之相,界限唯在佛地。此中差别分为三大,胜出诸有情之大悲心等即是心大,断德究竟是能断大,智德究竟是能证大,当知此三大即菩萨自觉之所为,以缘此果而修行故。
庚四 释修行自体分四
辛一 意乐广大披甲正行
辛二 加行广大趣入正行
辛三 二资粮广大资粮正行
辛四 定出一切相智出生正行 今初
由彼等别别&皆摄施等六
故披甲修行&六六如经说
欲于布施等一一度中俱摄六度而修习,此广大意乐所摄持之菩萨瑜伽,即披甲正行之相。界从大乘资粮道至最后心。所谓披甲正行,如经所说,慈尊亦以六六而说,以彼六种披甲正行,一一皆于施等之中摄六度故。
辛二 加行广大趣人正行
静虑无色定&施等道慈等
成就无所得&三轮善清净
所为及六通&于一切相智
能趣入正行&当知升大乘
大乘因果诸法随其所应由精进加行为主而修之菩萨瑜伽,即趣入正行之相。界从大乘加行道暖位至最后心。
此差别有九,道之所依谓静虑及无色定,能引究竟智德者谓施等六度,能引究竟断德者谓见道修道无学道胜进道,利他之方便谓慈等四无量心,清净利他者谓成就无所得,不同小乘者谓于一切物三轮清净,转诸善根令成三种所为义,能速圆满二种资粮者谓六神通,于果位谓能趣入一切相智之正行。当知此九趣入正行能升进大乘也。
辛三 资粮广大资粮正行 分二
壬二 别释三资粮 今初
悲及施等六&并修止观道
及以双运道&诸善权方便
智福与诸道&陀罗尼十地
能对治当知&资粮行次第
由二广大资粮摄持,胜出大乘中品世第一法以下加行道,能生菩提自果之菩萨瑜伽,即资粮正行之相。界从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至最后心。
此中差别有十七种,欲令有惰离苦之大悲,由大悲故修行布施等六波罗蜜多,在入定时修习止观及双运道,于利他事善权方便,智慧资粮与福德资粮,见道等为道资粮,诸法文义乃至多劫受持不忘之陀罗尼,此分通达诸字真实之忍陀罗尼为救护众生能制诸明咒之咒陀罗尼,诸经文句乃至多劫受持不忘之法陀罗尼,诸经义理乃至多劫受持不忘之义陀罗尼。能为功德作所依处之十地资粮,能断相违品之对治资粮。当知此等即是资粮正行之次第。
壬二 别释三资粮 分三
癸一 智资粮
癸二 地资粮
癸三 对治资粮 今初
此别释智资粮论无颂文而释有之,谓所缘境有二十种空性,故能缘智亦分二十种智慧资粮,由内六处真实空故名内空,由外色等真实空故名外空,由内外俱分所摄之根依处真实空故名内外空,由空性亦真实空故名空空,由十方真实空故名大空,由道所证之湼槃真实空故名胜义空,由缘生有为真实空故名有为空,由非缘生无为真实空故名无为空,由内外中间真实空故名毕竟空,由生死前际后际真实空故名无际空,由取舍真实空故名无散空,由实性真实空故名本性空,由一切法真实空故名一切法空,由诸法生等真实空故名自相空,由过去未来等真实空故名不可得空,由因缘和合真实空故名无性自性空,由五蕴自性真实空故名有性空,由无为虚空等真实空故名无性空,由本性空亦真实空故名自性空,由诸法作者自性空故名他性空。如空有二十,
亦有尔许之能缘智慧资粮故。
癸二 别释地资粮 分二
子一 释因位九地修治
子二 释果位第十地相&初又分九,
&丑一 初地修治
由十种修治&当能得初地
意乐饶益事&有情平等心
能舍近善友&求正法所缘
常发出家心&爱乐见佛身
开阐正法教&谛语为第十
彼性不可得&当知名修治
由十种修治,能得初地所有功德。谓于一切事无谄诳心,能饶益自他之事谓受持大乘,于诸有情修四无量其心平等,能舍内身资财善根等不生悭结,三业至诚亲近承事诸善知识,寻求三乘正法所缘,常发出家之心不乐居家,念佛不舍爱见佛身,开阐教法全无悭吝,誓愿究竟发诸实语。初极喜地之十法,当知由大悲与不得自性之空慧所摄持故名为修治。
丑二 二地修治
戒报恩安忍&极喜及大悲
承事敬师闻&第八勤施等
第二地中有八修治,谓摄善法等戒,酬报他恩,安忍怨害,最极欢喜修诸善行,于诸众生起大悲愍,恭敬承事邬波陀耶等,敬重师长诸善知识听闻正法,第八修治谓精进修习布施波罗蜜多等,由此八能修治第二离垢地,以能摧彼逆品圆满对治故。
丑三 三地修治
多闻无厌足&无染行法施
严净成佛刹&不厌倦眷属
及有惭有愧&五种无著性
第三地中有五修治,谓勤修多闻闻法无厌,不求利誉等无诸染着为他说法,于自将来成佛国土净治情器世间诸过,虽见眷属邪行等过而不厌利他,观待自法不造诸恶名曰有惭,观待世间不造诸恶名曰有愧,于彼一切无执着心,由通达无我慧所摄持故,此五即能修治第三发光地准前应知。
丑四 四地修治
住林少欲足&杜多正律仪
不舍诸学处&诃厌诸欲乐
寂灭舍众物&不没无顾恋
第四地中有十修治,谓常住林薮阿练若处远离愦闹,未得利养无诸贪欲名为少欲,己得利养不求多妙名为知足,誓行十二杜多功德故正律仪,十二杜多功德者谓常乞食,一坐食,一受食,此三对治饮食贪。住阿练若,树下坐,露地坐,冢间坐此四对治处所贪。常三衣,毳毛衣,粪扫衣,此三对治衣服贪。常端正,随宜坐,此二对治卧具贪。所受学处皆不舍弃,于五欲乐深生厌离,称所化机令住寂灭,一切财物如欲而舍,修诸善法心不滞没,于一切物心无顾恋。如是十法修治第四焰慧地准前应知。
丑五 五地修治
亲识及悭家&乐猥杂而住
自赞及毁他&十不善业道,
憍慢与颠倒&恶慧忍烦恼
远离此十事&证得第五地
第五地中有十修治,谓乐与居家往还亲识,嫉他利养悭诸居家,爱与大众猥杂而住,若自称赞,若毁咨他,由此增长十不善业道,恃自多闻等不恭敬他令心高举于取舍处颠倒执着,执持邪见等恶慧,忍受趣向贪等烦恼。若能远离此十法,依止十种对治,即能证得第五难胜地。
丑六 六地修治
施戒忍精进&静虑慧圆满
于弟子麟喻&舍喜舍怖心
见求无愁戚&尽舍无忧悔
虽贫不厌求&证得第六地
第六地中有十二修治,谓由圆满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六种波罗蜜多,而能远离六种所治。谓由圆满持戒与静虑故,于声闻&子及麟喻独觉地能远离喜乐。由圆满安忍波罗蜜多故于怨害等能远离恐怖心。由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故见求者来心无愁戚。由爱乐布施精进圆满故舍一切物心无忧悔,由圆满般若波罗蜜多故虽极贫乏而终不舍求者。由此十二修治证得第六现前地。
丑七 七地修治&&&
执我及有情&命与数取趣
断常及相因&蕴界并诸处
住三界贪着&其心遍怯退
于三宝尸罗&起彼见执着
诤论于空性&违空性过失
由离此二十&便得第七地
断除此说二十种过失即成二十种修治,由如前说空慧摄持便能证得第七远行地。谓执我,执有情,执命者,执补特伽罗,如是执断边,常边,相,因,蕴,界,处,执三界为真实应住,着为真实应舍,自觉不能得胜上功德心遍怯退,于三宝及戒起彼见而执着,妄执空性为破坏有事而兴诤论,执彼空性与世俗相违,是为七地应离之二十种过失。
知三解脱门&三轮皆清净
大悲无执着&法平等一理
知无生知忍&说诸法一相
灭除诸分别&离想见烦恼
奢摩他定思&善毗钵舍那
内心善调伏&一切无碍智
非贪地随欲&等游诸佛土
一切普现身&共为二十种
由其所治有二十种,故第七地亦有二十种修治对治,谓知诸法因果自相皆真实空故知三解脱门,现证能杀所杀杀业三轮皆非实有故皆清净。缘一切有情起大悲心,于诸法上无真实执,知一切法平等皆真实空,了知究竟唯一乘理,知一切法胜义无生,于甚深空性不起惊怖了知深忍,宣说发心所摄诸法皆无实一相,摧坏一切实执分别,无有执着常乐我净等相之想,远离萨迦耶等五见,远离贪等烦恼,由奢摩他门决定思惟一切相智,于毗钵舍那胜慧了知缘起如幻之方便获得善巧,调伏内心实执,于一切所知成就无障碍智,通达一切皆非贪着真实之地,随自所欲平等游历诸佛刹土,由于自身获得自在普于一切时会能自现其身。由此二十种修治能得七地准前应知。
丑八 八地修治
知诸有情意&游戏诸神通
修微妙佛刹&观故亲近佛
知根净佛土&安住如幻事
故思受三有&说此人种业
第八地中有八修治,诸有情意有贪离贪等能如实知,于诸国土游戏神通,修微妙佛刹以吠琉璃等而为自性,为欲观择诸法文义故亲近承事诸佛,由天眼故知诸根利钝,于自当来成佛国土净治有情所有过失,出定入定一切如幻而住,由悲愿故故思受生三有,此是第八不动地中八修治业。由此八事圆满八地准前应知。
丑九 九地修治&&&
无边诸誓愿&了知天等语
辩说如悬河&入胎最第一
种姓族圆满&眷属及生身
出家菩提树&圆满诸功德
第九地中有十二修治,谓由圆满九种波罗蜜多,无边大愿皆能成办,又能了知天等一切有情语言差别,由得辩无碍解故说法辩才无尽犹若悬河,远离一切妇人过失为一切人共所称赞入此母胎最为第一,若刹帝利若婆罗门种族圆满,若日亲若甘蔗等姓氏圆满,母等七族圆满,自所教化令住菩提之眷属圆满,若帝释天及人王等称赞而生,由诸佛及净居天人劝令出家,成就大菩提树,如大师之阿输他树,慈尊之龙华树,燃灯佛之诺瞿陀树。圆满十力等一切功德,由此十二种修治,圆满第九善慧地,准前应知。
子二 释果位第十地相
超过九地己&若智住佛地
应知此即是&菩萨笫十地
此中九地者谓指小乘八地及因位菩萨九地合为一菩萨地,前八地由智见而超,后一地由安住而超,过九地已,其上第十地智,经说超越九地安住佛地,当知彼即是十地菩隡。若尔因位九地皆说修治,于果位十地何故不说修治而说十地之相耶?由第十地圆满以下诸地之断智功德种类,故不别说也。
小乘八地者,谓声闻种姓地,预流向是居四双八单之最初智德名八人地。预流是断三结所显之智德故名见地。一来是多分离欲所显住果之智德故名薄地。不还是断下五分结所显住果之智德故名离欲地,下五分结者谓三结及贪欲嗔恚。声闻阿罗汉果,是断上五分结所显小乘之智德名已办地。上五分结者谓色无色贪,掉举慢无明,余三声闻果前之三向,是声闻果向所余智德故,同名一声闻地。独觉圣现观以是中乘现观故名辟支佛地。
癸三 别释对治资粮
见修诸道中&所能取分别
由减除彼故&说八种对治
大乘见道修道之中,由灭除所取能取八种分别故,其对治资粮正行故亦说八种。
辛四 定出一切相智出生正行
所为及平等&利有情无用
超二边出生&证得相出生
一切相智性&道有境出生
当知此八种&是出生正行
定能出生一切相智之净地瑜伽,是出生正行之相。界限唯在三清净地。差别有八,谓三种所为事,通达一切法空性平等,能作无边有情利益,任运利他不加功用,此三种是心大之差别。超出常断二边出生无住湼槃,永离一切所治证得一切所证为相之出生,此二是断德大之差别。现证十法之究竟智谓一切相智,能生一切相智之胜进道金刚喻定之有境(即能缘心也)出生,此二是智德大之差别。如是总别八种出生正行,应知是名出生正行也。
现观庄严论略释卷一终
现观庄严论略释卷二
道相智品第三&
摄般若第二会二五卷帝释品至三六卷清净品
戊二 释趣彼方便道相智 分二
己一 释道相智之支分
己二 释道相智之本性 令初
调伏诸天故&放光令隐暗
境决定普遍&本性及事业
道相智因果自性三法随一所摄大悲任持之殊胜功德,是道相智支分之相,界限从醒觉大乘种性乃至佛地。由如来本性之光明隐蔽欲色诸天异熟光明者,为令了知由摧伏其增上慢心故,乃能发心及生道相智之智德,又为摧彼诸天增上慢令堪生道相智故。此显远离生道相智之障碍增上慢现行。次明道相智唯发菩提心者乃生起故境各别决定。总谓一切有情皆可生道相智故云普遍。不求断自身欲有诸漏为本性。成就利他殊胜作用。是为道相智之五支也。
己二 释道相智之本性 分三
庚一 知声闻道之道相智
庚二 知独觉道之道相智
庚三 知菩萨道之道相智 初又分二
辛二 顺决择分因 今初
道相智理中&由诸四圣谛
行相不可得&当知声闻道
由发心廻向通达空慧三法任持,为欲摄受声闻种性所应知之现观种类大乘圣智,即是知声闻道道相智之相。界从大乘见道乃至佛地。道相智理者,即此品中四圣谛上无常等十六行相,由发心廻向真实不可得之空慧三法任持门中,当知修此声闻道相。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者,谓因缘生故无常,随烦恼业转故苦,无异体清净之我故空,无自体之我故无我,是苦谛上之四相。是苦之根本故名因,数数生苦故名集,招猛利苦故名生,与後生果作助缘故名缘,是集谛上之四相。是断除烦恼之离系故名灭,是寂灭苦之离系故名静,是利乐自性之离系故名妙,是苦不再生之离系故名离,此是灭谛上之四相。是趣解脱之道故名道,是对治烦恼之道故名理,由现证之体性不颠倒行故名行,能从根本拔除苦及烦恼故名出。此是道谛上之四相。苦谛上四相互违,余三谛上四相义同。
辛二 顺抉择分因
圣声闻道中&由色等空故
空无别为暖&由彼无所得
许为至顶位&忍位於色等
破住常等理&依於十地等
由广说无住&即名第一法
由佛以现智&不见诸法故
了知圣声闻道之道相智因,有四顺决择分,谓色等胜义空故,通达空性与色等无分别慧所摄持之加行道即暖位。通达色等胜义无所得慧所摄持之加行道即顶位,通达色等於胜义中破除安住常无常等理,此慧所摄持之加行道即忍位,依於十地者谓通达极喜地等胜义无所住如经广说,此慧所镊持之加行道即世第一法。何故如是十地胜义无耶,谓十地是无,以佛世尊现知一切法,于胜义中不见有十地故。若尔此处之加行道与第一品所说之加行道,有重复失。答云,前品所说是为了知胜出声闻之加行道。此中所说,是为令了知以通达空性慧摄持而修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故无过失。
庚二 知独觉道之道相智 分三
辛一 所依差别
辛二 如何了知彼道
辛三 释顺决择分因 初又分二
壬二 断诤 今初
自觉自证故&亦不依他教
是故当宣说&麟喻智甚深
由三别法(发心廻向空慧)任持门中,为欲摄受独觉种性所应了知之现观种类大乘圣智,即知独觉道道相智之相。界从大乘见道乃至佛地。言自觉者指独觉阿罗汉,此於最後有时,不须依仗他师教授自能证得菩提,其亦字者表於彼时自亦不用言语为他说法。此麟喻智当说较声闻为甚深,非如声闻可依言教能了彼智,唯以身表现神通说法甚深智故。
若谁於何义&欲闻如何说
於彼彼彼义&无声如是现
独觉无声云何说法耶?如是说法无违,若有谁等所化有情,於何等义欲闻如何行相言说,即於彼等所化,有彼彼义,虽无声音亦如是现也。
辛二 如何了知彼道
远所取分别&未离能取故
当知由所依&摄为麟喻道
当知麟喻道,由三法差别所摄,谓远离色等外境所取分别,未能远离内识能取实执分别,就所依差别,是依独觉乘所摄法之法性为所依种性故。
辛三 释顺决择分因
开阐假法性&无违相为暖
顶由达色等&无减等所显
忍由内空等&不执色等故
色等无生等&相为第一法
了知独觉道之道相智因,顺决择分有四,谓开阐色等胜义中无名言中假有,不远法性,是为暖位。顶位是由通达色等胜义无减等所显,忍位由通达内空等故了知色等胜义不可执。世第一法,了知色等胜义无生等相。
庚三 知菩萨道之道相智 分二
辛二 修道 初中又二
壬一 略标刹那
壬二 广释修相 今初
由谛与谛上&忍智四刹那
说此道相智&见道具功德
现证空性慧所摄持之大乘谛现观,即是大乘见道之相。界限唯在大乘见道。此说大乘见道人身中具大功德胜利之见道,由依苦集谛及灭道谛上忍智四刹那而说故。
壬二 广释修相
真如与诸智&无互能所依
故不许差别&广大无能量
无量无二边&住彼於色等
执为佛自性&无取无舍等
慈等及空性&证得佛陀性
遍摄诸净法&除遣诸苦病
灭除湼槃执&诸佛守护等
不杀害生等&一切相智理
自住立有情&所修布施等
廻向大菩提&是道智刹那
道相智所摄之见道中有十六刹那,谓苦谛真如与佛现证彼之智,於胜义中无互相能依所依之性,於胜义中不许能所依差别现证无彼之大乘见道即苦法忍。广大者谓色等由胜义实空法界体性故,其能缘之般若波罗蜜多亦成广大即苦法智。现证苦谛於胜义中无能量之量,是苦类忍。现证苦谛胜义无量,即苦类智。此是苦谛四相。四中第一刹那是所治种子之真能治无间道,後三刹那是从彼所治种子解脱之解脱道。以下诸相准此应知。现证集谛胜义无常断二边是集法忍。住彼集法忍之瑜伽师,於色等上定执佛性实空,即集法智。现知集谛於胜义中无取舍等即集类忍。修慈悲等四无量之功德即集类智。此是集谛四相现证色等真实空之空性,即灭法忍。所修善根能得佛果即灭法智。具足遍摄灭类忍中一切净法种类功德即灭类忍。具足除遣外界一切苦
害及内身一切病恼之功德即灭类智。此是灭谛四相。息灭实执湼槃之戏论,即道法忍。安住道法智之瑜伽师有为诸佛守护之功德即道法智。能得断除杀生等十恶,遍知十善相一切相智之因理自己安住亦安立他,此智即道类忍。所修布施等六度回向大菩提果,即是大乘见道道类智。此是道谛四相道相智品此十六刹那一座无间而生故。
辛二 修道分二
壬一 修道作用
壬二 有作用之修道 今初
遍息敬一切&能胜诸烦恼
怨敌不能害&菩提供养依
由修大乘修道力故所得胜利,即是大乘修道作用之相。界从修大乘修道第二刹那乃至佛地。大乘修道作用有六,起上诸道心得自在名遍息灭,由摧慢故恭敬善知识等一切众生,由不随烦恼转有胜伏贪等诸烦恼,他诸怨敌不能损害,此四是士用果。自力能办大菩提果是等流果。修道位菩萨随所住处皆成可供养处,是增上果。
壬二 有作用之修道分二
癸一 有漏修道
癸二 无漏修道 初又分三
子一 胜解修道
子二 回向修道
子三 随喜修道 初中又二
丑二 胜利 今初
胜解谓自利&俱利及利他
当知此三种&各有下中上
别别为三品&又以下下等
复各分为三&共二十七种
信解佛母(即般若波罗蜜多)为三利之根本大乘随现观,即大乘胜解修道之相。界从初地乃至最後心。
当知大乘胜解修道有三种,谓有自利自他俱利利他之胜解修道故。此三种胜解修道复各分下中上三品,其下中上品,又各分为三种,谓下下品等。如是许胜解修道为二十七种。
般若波罗蜜&於诸胜解位
由三种九聚&赞事及称扬
由修胜解修道之力所得胜利,即胜解修道胜利之相。界从修胜解修道第二刹那乃至佛地。若於教道果三种般若波罗蜜多修胜解时,佛以三类九品如其次第後後转胜,赞美承事称扬令发欢喜故。
子二 廻向修道
殊胜徧廻向&其作用最胜
无所得行相&不颠倒体性
远离佛福品&自性念行境
有方便无相&诸佛所随喜
不系於三界&下中及上品
是余三廻向&生大福为性
能转自他随一善根令成大菩提之支分有分别大乘随现观,即大乘回向修道之相。界从初地乃至最後心。&成就殊胜廻向之修道位菩萨,具足最胜作用能转自他善根为大菩提之支分。此回向有十二种,谓有胜作用之回向,於所回向物破除实执无所得行相之回向,於能回向心破除实执不颠倒体相之回向,於回向者破除实执远离之回向,於自善法与佛善法破执实好恶,名念佛福德资粮自性为行境之回向,於六度善法破执实好恶,名有善巧方便之回向,破执实三轮为无相廻向,知名言中缘起如幻而缘佛地名诸佛随喜廻向,於名言中不廻向为三有之因名不系三界廻向,余有下中上三品廻向出生广大福德为性。
子三 随喜修道
由方便无得&随喜诸善根
是此中所说&修随喜作意
於自他随一善根而修欢喜有分别大乘随现观,即大乘随喜修道之相。界从初地乃至最後心。修道位菩萨之随喜,由名言中有所得之方便与胜义中无所得之智慧二所摄持,於自他善根深修随喜相应之净信,即此处所说大乘有漏随喜作意修道。此诸修道立为有漏者,是就有分别漏而立,非所治品之有漏也。
癸二 无漏修道分二
子一 引发修道
子二 清净修道 今初
此自性殊胜&一切无作行
立法不可得&是大义利性
能立究竟智德之大乘无漏随现观,即引发修道之相,界从初地乃至十地。引发修道就所相不同差别为五,谓此修道自体性,是无倒见色等实性之慧。若不由此慧摄持,布施等余五度不能成佛,故是殊胜方便。此慧行相谓知一切法无胜义生,即於一切不起实有作行。即由自性殊胜等之道,将通达诸法不可得之慧,安立於行者相续。令得究竟义利广大
之佛果,是大义利性。
子二 清净修道分四
丑一 因差别
丑二 境差别
丑三 果差别
丑四 自性差别 今初
依佛及施等&善巧诸方便
此是胜解因&诸法衰损因
谓魔所魅著&不信解深法
执著五蕴等&恶友所摄持
能立究竟断德之大乘无漏随现观,即清净修道之相。界从初地乃至十地。外缘亲近诸佛,内缘修行施等,及善巧方便止观双运,是於清净修道胜解之因或顺缘。此清净修道等法衰损之因或违缘者,谓被魔所魅著及恶友所摄受,是外违缘,若种性下劣不能信解深法及根器下劣执著五蕴等实有,是内缘违,此等即不生清净修道之因也。
丑二 境差别
果法清净性&即色等清净
以彼二无异&不可分故净
沙门果解脱道,由自因无间道断垢之清净,彼境色等亦由彼垢断而清净,以由一种所治远离所成之二种清净,自性无异,亦不可用异理,分别令异,故说为一种清净。
丑三 果差别
惑所知三道&断故为弟子
麟喻佛子净&佛一切最净
声闻阿罗汉解脱道,由自所治品之清净,即声闻弟子之清净,以是唯断贪等烦恼所显之清净故。独觉者为麟喻之清净,是断烦恼及断所取分别一分所知障所显之清净故。圣位菩萨者,为圣佛子之清净,是断烦恼障能取所取分别三道垢所显之清净故。最极清净法界所出生之佛果灭谛,即无上佛陀之清净,是一切种断烦恼所知二障及习气所显之清净故。
丑四 自性差别分二
寅一 是否最清净之差别
寅二 立佛清净为最清净 今初
对治九地中&上上等诸垢
谓由下下等&诸道能清净
有作是念,此非说二乘清净之时,云何於此宣说清净之余而说佛与二乘是否最清净耶?答亦可述此差别,以於三界九地中对治修所断能取所取分别上上品诸垢,其对治自性如其次第谓大乘修道下下品等道能清净二障,二乘不能断二障故。
寅二 立佛清净为最清净&
由断诤门中&道能量所量
由是平等性&遍对治三界
佛清净为最清净者,由於能治所治次第断过门中,许大乘修道由能量之智与所量实空平等性故,是能尽清净三界诸障之真对治故。此处之诤者,谓下下等九种修道,断除上上等九种实执不应道理,譬如赢劣士夫不能摧伏强力怨敌,於劣怨敌不须强力士夫。如是下品修道不能断除上品实执,断下品实执不须上品修道故。答云无过,譬如浣衣,洗除粗垢不待勤劳,洗除细垢,须大劬劳,如是能治所治亦应理故。
一切智品第四&
摄般若第二会三六卷无标帜品
戊三 释净道智之支一切智分二
己一 一切智自体
己二 总结三智 初中又三
庚一 释远近道
庚二 一切智加行
庚三 修加行之果 初又分三
辛一 远近道之理
辛二 成立彼理
辛三 所治能治之差别 今初
非此岸彼岸&不住其中间
知三世平等&故名般若度
现证无我慧所摄持复是小乘现观种类,即一切智相。界遍一切圣者皆有。观待世俗事是破有边现观种类大乘圣智,即智不住三有之道相智相。界从大乘见道乃至佛地。观待世俗事是破寂灭边现观种类大乘圣智,即悲不住寂灭之道相智相。界从大乘见道乃至佛也。菩萨一切智道般若波罗蜜多,由慧故不住生死此岸,由悲故不住湼槃彼岸,于彼二岸中间亦胜义不住,以是双破二边现证空性智所摄持之现观故。如是不住三有寂灭二边之一切智,即是近诸佛菩萨者,以是现证三世诸法平等无实自性智所摄持之现观故。此中兼说声闻独觉之一切智,是远离真一切智道般若波罗蜜多者,以彼不知三世诸法平等实空故。
辛二 成立彼理
彼由缘相门&非方便故远
由善巧方便&即说为邻近
若有一切智远离大悲实执所缚,即与果般若波罗蜜多远离之一切智相。界从小乘见道乃至小乘无学道。大悲与空慧所摄持大乘圣智住小乘现观种类者,即与果般若波罗蜜多邻近之一切智相。界从大乘见道乃至佛地。
有作是难,声闻与菩萨之一切智不应分远近,以通达三世诸法平等性,即知一切法性,声闻菩萨皆知彼法性故,如龙猛菩萨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此说空即缘起义,二乘亦通达缘起性故。为答此难故说,此处所说二乘之一切智可说为远,由缘一切法与道执有实相,非修果般若波罗蜜多之方便故。彼由远离大乘善知识,及远离通达无自性慧等之善巧方便故。菩萨圣者之一切智可说为近,由生果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摄持故。彼由长时亲近大乘善知识听受无倒教授,於引生闻思等慧善巧方便故。
辛三 所治能治之差别分五
壬一 一切智相执所治
壬三 果上相执所治
壬五 结&今初
色蕴等空性&三世所系法
施等菩提分&行想所治品
若一切智远离方便及殊胜慧,是所治品一切智相。界从小乘见道乃至无学道。若於如所有性所摄之色蕴等補特伽罗我空,尽所有性所摄三界系诸法,及於布施等菩提分道,起真实行想,此想所缚之道,即是菩萨道所治品,以是彼歧误处故。
施等无我执&於此令他行
此灭贪著边
安住大乘现观种类方便胜慧所摄之大乘圣智,即对治品一切智相。界从大乘见道乃至佛地。自於布施等六度住无我执,亦於此上安立诸余众生令他修行,如是通达所依道相三法皆无实之智,即能於所依及道灭除贪著之边,以是彼贪正对治故。
壬三 果上相执所治
执佛等微细。
於佛等境起微细实执系缚,修礼拜等,虽是福德资粮之因而能对治不信等,然是菩萨道之所治品,以是彼歧误处故。
壬四 果上之能治分三
癸一 是所治品之理
癸二 正对治
癸三 傍义&今初
法道最甚深&自性远离故
於果上微细实执,亦是菩萨道之所治品,以诸法道究竟真义最为甚深,是自性远离之法性故。
癸二 正对治
知诸法性一&故能断贪著
现知诸法同一自性所谓实空,由此菩萨智能断果上实执,以是彼真对治故。
由遣除见等&故说难通达
色等不可知&故为不思议
说胜义谛难通达者,以唯是究竟内智所证,遮遣见色等之名言量所能知故。又胜义谛说为不可思议,以名言量不能了知从色等乃至佛不共法是世俗法性,其究竟实性唯是圣根本智所见故。
如是一切智&所治能治品
无余诸差别&当知如经说
如是此一切智品中所说之所治品能治品等一切智之无余差别当知皆是如经所说也。
庚二 一切智加行分二
辛一 加行差别
辛二 自性&今初
色等无常等&未圆满圆满&
及於无贪性&破实行加行&
不变无造者&三难行加行&
如根性得果&故许为有果&
不依仗於他&证知七现事
於世俗性自性差别颠倒执着,及於胜义性自性差别颠倒执著,修彼随一对治之菩萨瑜伽,即此一切智品所说菩萨加行之相。界从大乘资粮道乃至最後心。此中所说菩萨一切智加行有十种,就境分四,就自性分三,就作用分二,就证知譬喻有一。初之四种,谓於色等事破实执行之加行,於彼别法无常等破实执行之加行,於功德所依圆满未圆满破实执行之加行,於无实贪性破实执行之加行。次之三种,谓於所作业破除实执谓不变加行,於造者破除实执谓无造者加行,於果破除实执谓三种难行加行。三种难行者谓三智之中,一切相智於胜义无所得,於世俗须经三无数劫修二资粮万能证得,是所为难行。道相智於胜义无所得,於世俗须学三道,乃至未圆满成熟严净不证彼果,是加行难行。一切智须自身生起由此门中利益二乘种性,然自不证唯断烦恼之果,是所作难行也。次之二种,谓如三种所化根性而令得果,故许为有果加行,由胜利门救护等事不依仗他加行。就七种现事证知无自性加行为一也。证知七现事及喻者,谓诸有漏缘起皆非实有,唯由执著习气所变现故,譬如梦事。又即前宗唯是因缘和合所现故,譬如幻事。又即前宗,虽如是现若如是有成相违故,譬如阳焰。又即前宗,唯仗缘现故,譬如谷响。又即前宗,唯从习气相如是现故,譬如影像。又即前宗,无实所依如是现故,譬如乾达婆城。又即前宗,无实作者如是现故,譬如变化。
辛二 加行自性
不执著色等&四种平等性
於境有境破除实执慧所摄持之菩萨瑜伽,即一切智品所说菩萨加行平等性相。界从大乘资粮道乃至最後心。此处所说之加行有四平等性,谓於色等自性,青等相,差别,有境,无实执著之加行有四种故。
庚三 修加行之果分二
辛一 略标刹那
辛二 广释行相 今初
苦等诸圣谛&法智及类智
忍智刹那性&一切智见道
此处所说现证离戏论大乘谛现观,即此处所说大乘见道之相。界唯在大乘见道。缘苦等四谛所生法智类智,法智忍类智忍等,谓无间道所摄之八忍,解脱道所摄之八智。此十六刹那体性,即一切智品所说之大乘见道也。
辛二 广释行相
色非常无常&出二边清净
无生无灭等&如虚空离贪
脱离诸摄持&自性不可说
由宣说此义&不能惠施他
皆悉不可得&毕竟净无病
断除诸恶趣&证果无分别
不系属诸相&於义名二种
其识无有生&一切智刹那
色等无常相者,谓胜义中离常无常,故非常非无常,苦相者,谓胜义中离苦非苦,故出常断二边。空相者谓胜义中离空不空,故名清净。无我相者谓胜义中非我无我性,故无生无灭,等取非染非净。是苦谛诸相。有漏业及爱取,谓苦因非因胜义非有,故如虚空。又彼於胜义中非集非无集,故离贪等一切烦恼。又彼於胜义生苦不生苦皆不系属,故脱离诸摄持。又彼脱离是苦缘非苦缘,故自性不可说,此是集谛诸相。灭谛离烦恼义,於胜义中若灭无灭皆不系属,故宣说此灭诸义,於胜义中不可惠施於他。又彼於胜义中无苦静不静,故皆不可得。又彼於胜
义中离妙非妙,故远离常断二边毕竟清净。又彼於胜义中无离不离,故具足不生一切疾病之胜利。此是灭谛诸相。道谛现证真空之智,由胜义中离道非道,故断除地狱等恶趣。又彼於胜义中是理非理不相杂乱,故於证预流果等之方便,无诸分别。又後於胜义中脱离是行非行,故与诸法实有相不相系属。又彼於胜义中,无出不出生湼磐,故於所诠所知义与能诠声皆不生有能所取二相之识。此是道谛诸相。如是行相之一切智刹那,即是菩萨之见道也。
己二 总结三智
如是此及此&又此三段文
当知即显示&此三品圆满
如是广说三智已,经云,善现於一切法非有自在等,此段经文,总结一切智。又云善现如是境非舍三界等,此段经文,总结道相智,又云善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从佛法乃至独觉法不取不舍等,此段经文,总结一切相智。当知此三段文即是般若经中显示以三智为所诠三品之圆满总结文也。
圆满一切相现观品第五之一
摄般若第二会三七卷不可得品至五二卷习近品
丁二 广释四加行分二
戊一 自在因果
戊二 坚固因果 初中又二
己一 自在因一切相加行,
 己二 果顶加行 初中又二
庚一 一切相加行总建立
庚二 从顺解脱分释生起次第 初中有三
  &辛一 一切相加行自性
辛二 修加行之德失
辛三 加行之性相 初又分二
壬一 智相差别
壬二 明胜加行 初又分二
癸二 广释 今初
一切智差别&行相为能相
由三种智故&许行相为三
总修三智行相慧所摄持之菩萨瑜伽,即一切相加行之相。界从大乘资粮道,乃至最後心。修三智随一行相慧所摄持之菩萨瑜伽,即菩萨能治品智相之相。界从大乘资粮道,乃至最後心。了知四谛上无常等十六行相一切智之诸差别,由善现起对治执五蕴常等所治品之能治行相,而摧伏彼执等之菩萨瑜伽,为此所说能修对治之能相。此能对治之行相,许有三种,由三智决定故。
癸二 广释分三
子一 一切智相
子二 道相智相
子三 一切相智相 今初
始从无边相&乃至无动相
三谛各有四&道中说十五
从经云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无边波罗蜜多,就苦谛无常相,至云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无动波罗蜜多,说道谛无动相。此诸经文於前三谛各说四相,於道谛上说十五相,共说一切智二十七种相。前三谛各有四相者谓苦无常,胜义无生,远离异体我,自我分别不能屈伏,如其次第即苦谛无常苦空无我四相。生苦之爱因胜义无住,集胜义如虚空,寻伺胜义不可说,感後有之受爱缘胜义无名,如其次第即集谛因集生缘四相。灭胜义无行,静缘不可夺,妙解脱无意尽,离垢之灭无生,如其次第即灭谛灭静妙离四相。道谛说十五者,分为三种,属烦恼障无漏对治,属所取分别所知障有漏对治,及彼无漏对治。初有四相,谓现证无作者补特伽罗我之菩萨见道,是道谛相。努是现证无知者补特罗我,无移转者补特伽罗我,无调伏烦恼补特伽罗我之菩萨见道,如其次第即道谛上道理行出四相。所知障有漏对治有五相,谓外境无自性如梦,外境胜义无生如响,外境无灭如影像,外境本来寂静如阳焰,外境自性湼槃如幻事。此是大乘修道五後得智。所知障无漏对治有六相,谓现证所执外境无染,外境无净,无习气熏染,无差别戏论,无味著智德之慢,已得不退之无动转相。此是菩萨见道现证无所取之六根本智。
子二 道相智相
於因道及苦&灭中如次第
说彼有八七&五及十六相
道相智有三十六相,谓如其次第缘集谛因之道相智有八相,缘道谛有七,缘苦谛有五,缘灭谛有十六,是经中所说故。初缘集谛有八者,谓大乘见道身中现证无我之智,远离染著欲尘之欲。於彼不执著而住,寂灭乐後有爱相,如其次第,即集谛之因相上,爱境界欲,爱不离贪,乐後有爱之对治。又如是智,现证无贪著境,无瞋恚境,无愚痴境,即集相上贪瞋痴之对治。又如是智,现证无非理作意之烦恼境,即生相上执著常乐我净等之对治。又如是智,现证无自在有情相,即缘相上执著自在有情之对治。第二缘道谛有七者,谓於无量有情启开解脱道之道智相,启开之理须不系生死湼槃二边之道智相,此二是道相。了知法界无离坏之道智相,了知之理须现证无取著声闻独觉道永离戏论之道智相,此二是理相。不分别实有之道智相,此须现证无限量法性之道智相,此二是行相。无实滞碍之道智相,即是出相。第三缘苦谛有五者,谓五取蕴刹那坏故是无常相,行苦性故是苦相,远离异体之作者故是空相,无补特伽罗之我性故是无我相,实体空故是无相相。第四缘灭谛有十六者,谓离烦恼之灭,有内空,外空,内外空三相。静相中有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八相。妙相即本性空相。出离相中有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三相。唯出离相者谓无性自性空一相。此就十六种有法,而明十六种离垢法性之灭谛。如是道相智三十六种相,集谛相是就能治所治门中说,道谛相就所立与能立门中说,苦谛相就自相共相门中说,灭谛相是就胜利门中说。
子三 一切相智相
始从四念住&究竟诸佛相
道谛随顺中&由三智分别
弟子及菩萨&诸佛如次第
许为三十七&卅四三十九
从念住相,乃至佛相,分为三聚,谓随顺声闻弟子所有者三十七,随顺菩萨所有者三十四,唯佛所有者三十九。如是分为三智之理,谓随顺三类补特伽罗身中之道谛,分为三智故。宣说一切相智之相时,何故宣说共声闻独觉菩萨之相耶?由一切相智摄尽一切圣人之智德种类,故无过失。
此中分三,随顺声闻弟子所有一切智相,随顺菩萨所有道相智相,一切相智不共相。初者谓以慧观察有漏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之别相,及观察无常苦空无我皆真实空之共相,安住正念。即四念住。其自性谓缘身受心法四事,各修别共二相。念慧随一之入道现观。为入四谛之取舍而修也。不善已生令断,未生令不生,善己生令增长,未生令生之四正断。自性谓於能治所治勇悍取舍之精进入道现观。为断己生不善等而修也。依止欲三摩地,依止精进,依止心三摩地,依止简择诸法之观三摩地触证心一境性之四神足。自性谓对治五过失修八断行所得三摩地入道之现观。五过失者谓懈怠,忘教授,沈掉,不作行,作行。八断行者谓懈怠对治之信欲勤安,忘教授对治之正念,沈掉对治之正知,不作行对治之作行,作行对治之不作行。此为变化种种相而修也。深忍谛理之信,勇悍取舍之精进,不忘所缘行相之念,心一境性之三摩地,简择实性之慧根,是为五根。自性谓於引生自果圣道能自在转加行道暖位以上之信等五法。为速证圣谛及速圆满加行道而修。深信四谛之信,趣证四谛之精进,不忘所缘行相之念,心一境性之三摩地,简择四谛相之慧力,是为五力。自性谓加行道忍位以上之信等五法。所为与根同。专缘四谛不散乱支谓念,自体支谓择法,出离支谓精进,饶益身心胜利支谓喜,无染污支谓轻安,安住支谓定,自性支谓舍,是七菩提分。自性谓见道所得之念等七法。为断见所断及速圆满灭道而修。见道以上根本智见,在後得时以观察慧简择诸法,名为正见。欲为他说发起言语之寻名正思惟。语业清净之智名正语。身业清净之智名正业,身语二业清净之智名正命。断修所断勇悍精进名正精进,任持不忘奢摩他所缘之念名正念。於念所取境专注之三摩地名正定,是为八圣道支。自性谓发生自果圣道之因圣者身中之智。见道未生令生,已生为令圆满而修。如是七聚三十七法,诸声闻弟子亦有,菩萨亦修,由一切智道相而说也。此七聚法界限若如俱舍,初聚立於资粮道,次四聚立於暖等四加行位,圣道支立为见道,菩提分立为修道。若依集论,初三聚如其次第在下中上三资粮道,中二聚在加行,後二聚如其次第在见道修道。第二随顺菩萨所有道智之相,此有六类,第一对治道类,谓对治我见空解脱门,对冶彼相续非理作意无相解脱门,对冶愿求三界为胜义应得无愿解脱门,第二变化道类,谓修瑜伽师由内住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即有色观色解脱。又瑜伽师由内住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即无色观色解脱。胜解一切色相同一净味解脱,即净解脱。第三现法乐住道类,谓四无色定各从自定障解脱,即四无色解脱,又灭粗受想而解脱,即灭解脱。前三解脱名变化道者,以成就种种变化作用故。后五解脱名现法乐住道者,谓即於现法成就三摩地安乐住之作用故。第四出世间道类,差别有九,谓出世间道性之四静虑,四无色等至及灭尽等至。此九由前前渐次而得后后,故名九次第定。第五能断道类,谓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此是见道无间道所摄之四。第六成佛道类十度,谓从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之六,更加方便波罗蜜多,愿波罗蜜多,力波罗蜜多,智波罗蜜多为十。此是随顺菩萨所有道相智道三十四相。
第三唯佛所有一切相智之相,有三十九。初十力者,谓知从布施感大资财是为处,感贫乏是非处之智力,知微细业异熟智力,知种种胜解智力谓乐善趣乐三乘。知世间界之自性住种及修所成种非一智力,知信等根上中下三胜非胜智力,知往增上生及决定胜一切道,及彼相违无碍著智力,知染净智力,随念自他往昔一切生智力,知一切众生死生智力,知声间独觉尽烦恼障,诸佛尽一切垢漏尽智力。四无畏者。自云我成正觉无能能如法攻难,谓智无所畏。为利他故宣说烦恼障所知障障碍解脱与一切智,无能如法攻难,谓说障碍法无所畏。宣说一切智等道定能出生三菩提,无能如法攻难。谓说出离道无所畏。云我己尽一切漏无能如法攻难,谓说自断德圆满无所畏。四无碍解者,谓无障碍了知诸法异名谓法无碍解,能无障碍了知诸法自相共相谓义无碍解,能无障碍了知诸有情语谓词无碍解,能无障碍了知诸法自性及行相差别谓辨无碍解。十八不共佛法者,诏六不共行,六不共证,三不共事业,三不共智。初者谓如来不与醉象等同行身行无失,不在稠林发无义狂(口+斗)语行无失,不忘失所作及迟误时等念无失,无时不住空定,生死湼槃无胜义取舍异想,于可化所化时至未至无不观察放舍。第二谓希求利有情之欲,乐往利所化处之精进,不忘调伏有情方便之念,於此专一之定,简择一切法之慧,永断诸障之解脱,皆无退失。第三四威仪中调伏有情之身业,宣说具法具义之语业,大慈大悲等意乐皆智为先与智俱行智随行转。第四谓於过去未来现在智无障碍转。如来相者,谓佛身如所有智,于离一切垢真如常不起定。自然相者,谓佛身尽所有智,於一切尽所有法心自在转。正等觉相者,谓具前二分,於如所有尽所有一切相现正等觉者。如是三智中,一切智三十七相者,谓诸声闻以断烦恼障为主名无烦恼漏。道相智三十四相者,谓诸菩萨不以断烦恼障为主假名有漏。一切相智三十相者,谓诸佛尽断二障故唯是无漏。&&
现观庄严论略释卷二终
现观庄严论略释卷三
圆满一切相现观品第五之二
壬二 明胜加行分二
癸一 积善根之身
癸二 正明加行 今初
昔承事诸佛&佛所种善根
善知识摄受&是闻此法器
亲近佛问答&及行施戒等
诸胜者许此&是受持等器
此处正说缘空性止观双运慧所摄持之菩萨瑜伽,即此处正说之加行相。界从大乘加行道暖乃至最后心。若于往昔承事诸佛,并于佛所供饮食等种诸善根,具足大乘善知识之资粮道菩萨,乃是听闻此教道果般若之器。又彼资粮道菩萨,亲近无数诸佛,请问疑惑之文义,于所问义如理修布施持戒等,诸佛胜者许为受持文义等之法器。
癸二 正明加行
不住色等故&遮彼加行故
彼真如深故&此等难测故
此等无量故&劬劳久证故
授记不退转&出离及无间
近菩提速疾&利他无增减
不见法非法&色等不思议
色等诸行相&自性无分别
能与珍宝果&清净及结界
大乘加行道根本智,于所缘境破除实执,名于胜义不住色等。于能缘心破实执,名于色等胜义不加行而于真实义加行,色等实空之真如甚深。诸道之法性难测度,诸行相之法性无量。通达此五之加行是就加行自体而分。又资粮道钝根菩萨智,于真空性多起惊恐,由是初业菩萨之加行故,须大劬劳要经长时乃能成佛,名劬劳长久之加行。大乘加行道暖位,由于空性成就无畏名得授记之加行。大乘加行道顶位,胜出于暖,听闻受持般者等故名不退转加行。大乘加行道忍位,由远离二乘作意等障碍法故名出离加行。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为见道正因常修法故名无间加行,大乘见道,是大乘道无漏法所依故名近大菩提加行。从二地至七地智,速能成办法身果故名速疾证大菩提加行。第八地智,是普于三种种姓转法轮之净地智故,名利他加行。此八加行是就补特伽罗而分。又八地智是于胜义不见增减之净地智故名无增减加行。又彼智,是于胜义不见法非法等之加行。又彼智是破色等不思义相之加行。又彼智,是于所相事色等,彼行相变碍等,所相自性不分别之加行。此四加行是就圆满加行之方便而分。第九地智,是于预流等果能安立他之净地智,名能与宝果之加行。第十地智是从色乃至一切相智修习清净之净地智故,名清净加行。速修般若之菩萨瑜伽,是分日月年时勤修般若精进不舍之菩萨瑜伽,名结界加行。此三是就果与时间而分。共为大乘二十种加行。
辛二 修加行之德失分二
壬一 加行功德
壬二 加行过失 今初
摧伏魔力等&十四种功德
由修大乘加行力所得之胜利,是大乘加行功德相。界从大乘资粮道乃至佛地。修一切相加行有十四种功德,谓修无倒加行获得喜悦之菩萨,于未来世摧伏魔力之功德,诸佛护念之功德,由依止诸佛加行胜进之功德,接近菩提之功德,转趣利他大异熟果之功德,生有甚深般若国土请问持诵等功德,圆满一切无漏功德之功德,一切生中为能宣说甚深般若丈夫之功德,魔等不能破坏菩提之功德,引生不供二乘善根之功德,誓行利他如实而行之功德,摄受广大善果之功德,引发有情义利之功德,转生亦定得甚深般若之功德。
壬二 加行过失
当知诸过失&有四十六种
若于加行生住圆满随一留难之魔事,是加行过失相。界从未入道乃至七地。修加行之过失有四十六种魔事依自违缘有二十种,谓修加行时长时勤劳乃能得知由此疲厌,又修加行时速得辩才由此憍逸,此二是依辩才而生。又修加行时,频申欠(口+去)无端戏笑等由身粗重令心散乱,又修加行时,由心粗重令心散乱,又修加行时非理发起持诵等事,此三是由粗重而生。又修加行时执取推转般若之因,又修加行时于得一切相智之因甚深般若等退失信心,又修加行时弃舍甚深般若趣小乘道退失妙味,又修加行时于小乘法寻求一切相智退失摄持大乘,又修加行时弃舍所得般若而于小乘法寻求一切相智退失所为,又修加行时唯修小乘法便欲得一切相智退失随顺因果,又修加行时执大乘法同小乘法退失无上三身之因,此七是退失大乘之因。又修加行时于色声等众多欲尘起下劣寻伺辩才,又修加行时弃舍义理唯著书写为般若波罗蜜多,又修加行时执着无性为真实义,又修加行时执著文字为般若波罗蜜多,又修加行时执无文字为般若波罗蜜多,又修加行时贪着境界作意国土等,又修加行时味着利养恭敬称誉,又修加行时弃舍佛道于魔法中寻求善巧方便,此八是散失大乘之因。依自他随一缺乏顺缘又二十三种,谓修加行时,闻者欲乐增上说者懒惰增上,不能和合,退失法行,又闻者欲于此方听闻,说者欲往他方讲说,又闻者少欲说者大欲,又闻者具足杜多功德,说者不具杜多功德,又闻者勤修善业,说者勤作不善业,又闻者广大好施,说者上品悭吝,又闻者欲施说者不受,又闻者略说便领,说者广演乃知,又闻者欲知三藏十二分教说者不知,又闻者成就六度,说者不具六度,又闻者于大乘法有方便善巧说者无方便善巧,又闻者已得陀罗尼,说者未得陀罗尼,又闻者欲得书写,说者不欲书写,又闻者远离五盖,说者未离五盖,不能和合退失法行。此十四种是依说者过失。又闻毁说地狱等诸苦深生怖畏,背弃利他而不往恶趣,又闻赞说天趣等安乐贪爱善趣,退失大乘,此二依自过失。又修加行时说者欲独处远离,闻者好领徒众,不能和合退失法行。又闻者欲随行,说者不许,又说者为名利故而为说法,闻者不施,又说者欲往有命难处闻者不欲随往,又说者欲往饥馑难处闻者不欲随往,又说者欲往多诸盗贼兵乱等处,闻者不欲随往,又说者数数顾施主家欢喜散乱,闻者不乐,两不和合退失法行。此七是俱依自他过失。依余违缘有三种,
谓修加行时,有诸恶魔作比丘形,离间人法方便破坏,又魔说伪假般若波罗蜜多,又有诸恶魔作佛形像乱菩萨心令于非实发生爱乐。此上共为四十六种魔事。又彼二十三种缺乏顺缘中,有二十一种属于师资观待成过,或反上说如弟子懒惰师长欲乐增上等亦成过失。
辛三 加行之性相分二
壬二 广释 今初
由何相当知&即性相分三
谓智胜作用&自性亦所相
能得果般若波罗蜜多之方便止观双运菩萨瑜伽,是道般若波罗蜜多之相。界从大乘资粮道乃至最后心。由何能相而相加行自性,当知即是加行之性相。此说性相有三种,谓能相三智加行之智相,能相胜出声闻独觉加行之胜相,能相具足殊胜利他作用加行之作用相。所有十六种加行自性,亦能相加行故亦名性相。又性相之梵语为&庐札&通于能作及作业。前三种性相是就能作而立,以能表相菩萨三智加行故。后一性相是就作业而立,以彼十六自性是所相事故。
壬二 广释分四
癸四 自性相 初又分三
子一 一切智加行相
子二 道相智加行相
子三 一切相智加行相 今初
知如来出现&世界无坏性
有情诸心行&心略及外散
知无尽行相&有贪等及无
广大无量心&识无见无对
及心不可见&了知心出等
除此等所余&知真如行相
能仁证真如&复为他开示
是摄一切智&品中诸智相
一切智加行有十六相,谓由修一切智加行为依,知如来出现世间,通达世间胜义无坏慧所摄智,了知众生无量心行,于补特伽罗无我知心摄略,于彼知心外散,犹如虚空知心无尽相,又知心有贪等,等取有嗔有痴,又知无贪无嗔无痴等,又知心行广大,又知于名言中大心,又知于胜义无量心,知心于眼识等无见无对,知以五眼心不可见,又知心出等,等取没屈申,皆依蕴起,皆是补特伽罗无我。又知除此人无我相而知其余出没心等真实空之真如相,又知能仁自证彼真如复为他开示建立。如是十六种菩萨智,当知皆摄为一切智品中之智相。又出没屈申四心,即十四种不可记见,十四见者依前际有四,谓执我及世间是常是无常二俱二非,依后际有四谓执我及世间有边无边二俱二非。依湼槃有四谓执如来死后有非有二俱二非。依身命有二谓执命者即身,命者异身。其中执我及世间是常是无边,如来死后有者名出心,以此执着是于境转趣相故,如数论外道之见。其执我及世间无常有边,如来死后非有者名没心,以此执着是于境遮止相故。如断见外道之见。其执我及世间亦常亦无常,亦有边亦无边,如来死后亦有亦无者,名申心,以此执着于进退二相平等转故,如无惭外道之见。其执我及世间非常非无常,非有边非无边,如来死后非有非非有者,名屈心,以彼执着,于进退二相俱遮止故,如犊子部见。其执命者即身如胜论师,执命者异身如数论师,亦是出心,以彼执着是于境进趣相故。又彼十四见皆可收为出没二心,于境转趣者即出心,退缩者即没心故。
子二 道相智加行相
空性及无相&并舍弃诸愿
无生无灭等&法性无破坏
无作无分别&差别无性相
道相智品中&许为诸智相
此加行相有十六种,谓依道相智加行般若波罗蜜多,了知空性,了知无相,了知无愿,了知胜义无生,了知胜义无灭,等字摄取了知胜义无染,了知胜义无净,了知胜义无所取性,了知胜义无自体性,了知胜义无所依,了知胜义如虚空相。又依彼加行,了知法性胜义无破坏相,了知于胜义中以觉为先无造作性,了知胜义无分别,了知能相所相等差别胜义非有,又依道相智加行般若波罗蜜多了知于胜义中无性相。许此即是道相智品中诸智相故。
子三 一切相智加行相
依真如法住&恭敬善知识
尊重及承事&供养无作用
及了知遍行&能示现无见
世间真空相&说知及现见
不思议寂静&世间灭想灭
一切相智中&是说诸智相
此相亦有十六种,谓由依止一切相智加行,了知如来依真如法现法乐住,了知恭敬善知识,了知尊重善知识不违师教,了知承事善知识令师欢喜,了知以香花等供养善知识,了知胜义无作用,了知遍行一切所知,了知于胜义中示现真实义全无所见,了知世间空相,了知宣说世间空性,了知证知世间空性,了知现见世间空性,了知显示诸法法性无分别心不可思议,了知显示于胜义中戏论寂静,了知世间灭真实有,又依彼加行,了知灭除此世他世取舍异想。当知即是一切相智品中诸智相故。
癸二 胜相分二
子二 广释 今初
由难思等别&胜进谛行境
十六刹那心&说名殊胜相
由四谛等法性不思议等差别,胜出声闻独觉所有加行,以如是胜进四谛为行境之见道忍智十六刹那最超胜故说名殊胜相。此说见道者仅是一例,者就通达不思议等十六种胜法而论,则从资粮道通最后心。
不思议无等&超越诸量数
摄圣智者了&证知诸不共
通疾无增减&修行及正行
所缘与所依&一切并摄受
及无味当知&十六殊胜性
由此胜余道&故名殊胜道
外增上缘由诸佛菩萨摄受智慧力故,了知苦等法性不可思议,无事能喻名为无等,超过诸名言量所能称量,知彼法性超出数量,总摄一切圣者功德,了知智者之觉了谓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了知甚深广大诸不共法非声闻等所行境界,大乘神通最为速疾,通达胜义世俗二谛一切诸法于胜义中性无增减。于胜义中能施所施施物等三轮清净,而修行布施等六波罗蜜多,由殷重无间加行经无量劫修集辐智,方便所摄缘一切法之无分别智,法界体性为菩萨道之所依止,成就大愿等十种波罗蜜多,圆满一切资粮。为宣说圆满道大乘善知识之所摄受,于生死湼槃一切法皆无味着。当知此即十六种殊胜相。由此菩萨道胜出所余声闻独觉加行故名胜道。
作利乐济拔&诸人归依处
宅舍示究竟&洲渚及导师
并任运所作&不证三乘果
最后作所依&此即作用相
此作用相有十一种,安立所化于解脱乐是作未来之利益。为诸所化息灭忧苦等安立现法乐。于生死苦济披有情成办无苦法性。此三表示菩萨身中成就殊胜作用之一切智加行。诸人者谓诸所化,安立于毕竟安乐之湼槃,名作归依处。安立所化令灭除苦因。名作宅舍。安立所化令知生死湼槃平等,名作示究竟。令诸所化离贪爱水安立解脱成自他利之所依止,名作洲渚。成办所化现时究竟二种义利名作导师。令诸所化于利他事任运而转。虽为所化说三乘果。不令非时现证实际,此七表示菩萨身中成就殊胜作用之道相智加行。由修一切相智加行而为世间作所依处,此一表示菩萨身中成就殊胜作用之一切相智加行。如是十一种作用相所摄之菩萨三智加行
具足利他之作用故名作用相。
癸四 自性相
离烦恼状貌&障品及对治
难性与决定&所为无所得
破一切执着&及名有所缘
不顺无障碍&无迹无去生
真如不可得&此十六自性
由如所相事&许为第四相
此自性相有十六种,谓远离贪等烦恼加行自性,远离烦恼状身粗重等加行自性,远离烦恼貌非理作意等加行自性,了知贪等所治品及无贪等能治品取舍真实皆空,此慧所摄持之菩萨四种加行,即菩萨一切智加行自性。胜义无有情而于名言须披甲令般湼槃是难行加行自性,不堕余乘决定趣一佛乘之加行自性,长时修习三种所为之加行自性,通达能修所修法皆胜义无所得之加行自性,破除一切执着实事之加行自性,此五是菩萨道相智加行自性。一切智及道相智所缘境中所摄之事与道,缘此之加行自性,破除执著有性世间实有与无性出世实有等,通达生死湼槃平等性故名不顺愚夫之加行自性,了知色等无障碍加行自性,能知所知皆于胜义无迹可得
之加行自性,通达空性真如于胜义中全无所去之加行自性,通达色等由胜义无性故无有生之加行自性,通达有性无性二俱之本性真如于胜义中无所得之加行自性,此七是菩萨一切相智加行自性。如是三智十六种加行自性,由能表显所相事故许为第四相。
此上诸加行相总义,谓远离烦恼状貌等四种自性相,表示大乘一切智加行,以了知如来出现等通达补特伽罗无我之十六智为体,是具足作利益安乐等三种作用之加行故。又难性及决定等五种自性相。表示道相智加行,以了知空性及无相等道真实十六智为体,是具足作皈依等七种作用之加行故。又不顺无障碍等七种自性相,表示一切相智加行,以了知如来依真如现法乐住等果位智相真实十六种智为体,是具足作世间依止处一种作用之加行故,又道相智与一切相智之加行,表示胜出二乘加行,以是通达不可思议等法无我所显之加行故。
庚二 从顺解脱分释生起次第分三
辛一 明正所为机
辛二 生能熟道之次第
辛三 生殊胜现观之次第 初又分二
壬一 道总相
壬二 明正所化机。今初
无相善施等&正行而善巧
一切相品中&谓顺解脱分
善巧修一切相智菩萨身中之法现观,即此处所说大乘顺解脱分之相。界限唯在大乘资粮道。通达空性之菩萨资粮道,善巧正行通达胜义无相慧所摄持之布施等乃至一切相智,故许彼为圆满现证一切相加行品中顺解脱分。
壬二 明正所化机
缘佛等净信&精进行施等
意乐圆满念&无分别等持
知一切诸法&智慧共为五
利易证菩提&许钝根难证
此摄道为五法而明聪睿所化机,谓缘佛等道果诸法所发净信,于布施等行境勇悍之精进,意乐圆满大乘发心所摄之正念,虚空藏等无分别三摩地,二谛所摄一切诸法一切种了知之胜慧。现观庄严论正所为机资粮位菩萨,即善巧彼五境者。然非一切机皆能易证无上菩提,以信等五根利者易得无上正等菩提,诸钝根者则难得故。
辛二 生能熟道之次第
此暖等所缘&赞一切此情
缘彼心平等&说有十种相
自灭徐诸恶&安住布施等
亦令他住彼&赞同法为顶
如是当知忍&自他住圣谛
如是第一法&成熟有情等
正以方便为主所说大乘之义现观,即此处所说大乘顺抉择分相。界限唯在大乘加行道。大乘加行道暖等之所缘,此处经中赞为是一切有情,经说此加行道缘彼有情心观平等等十种相故。十种相者,谓于有情破贪嗔执而修习舍谓平等心。修悦意之大慈心,究竟利益之大悲心,无嗔恚心,无恼害心,于年老男女起父母心,于年等者起兄弟姊妹心,于年幼者起子女心,于中容人起朋友心及亲族心,此是加行道暖位十相。自灭除诸恶安住布施等诸善,亦安立他止恶修善。若他有情未待勤勉即自能行应当称赞。见同法者如是行时应赞善哉。此三是加行道顶位相。如是自住了知四谛亦安立他,是加行道忍位相。如是令诸有情成熟解脱等,当知是加行道世第一法相。
辛三 生殊胜现观之次第分二
壬一 不退无上菩提之相
壬二 引发三身之殊胜道 初又分二,
癸二 广释 今初
从顺抉择分&见修诸道中
所住诸菩萨&是此不退众
于色等上退转实执现行等四十四相,随得一种之菩萨,即得不退转相菩萨僧之相。界从大乘加行道暖位乃至最后心。从安住顺抉择分利根菩萨,乃至见修诸道中所有利根菩萨,即此处所说不退转无上正等菩提之菩萨众。以于色等远离分别实执现行等随得一相之菩萨故。
癸二 广释分三
子一 加行道不退转相
子二 见道不退转相
子三 修道不退转相 初又分二,
丑二 广释。
由说于色等&转等二十相
即住决择分&所有不退相
由经所说遮转色等分别实执现行等二十种相,当知即是住顺决择分利根菩萨不退转大菩提之相。
由于色等转&尽疑惑无暇
自安住善法&亦令他安住
于他行施等&深义无犹豫
身等修慈行&不共五盖住
摧伏诸随眠&具正念正知
衣等恒洁净&身不生诸虫
心无曲杜多&及无悭吝等
成就法性行&利他求地狱
非他能牵引&魔开显似道
了知彼是魔&诸佛欢喜行
由此二十相&诸住暖顶忍
世第一法众&不退大菩提
遮转色等分别实执现行,于真皈依处灭尽疑惑为是为非,断尽八无暇处,自住善行亦安立他,由修自他换菩提心于他行布施等,于甚深义无复犹豫,三业诸行修慈愍行,不与贪欲嗔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等五盖共住,摧伏无明恶见等一切随眠,常时具足正念正知,受用衣服等洁净非圣所呵责,此十一相是暖位不退转相。身不生诸虫类,心无曲屈自利作意,修行十二杜多功德,无悭吝毁戒等过,成就般若波罗蜜多瑜伽不违真空法性行,为利他故欲往地狱,此六相是顶位不退转相。修所说道非他能引,于开显相似道之魔了知是魔,此二相是忍位不退转相。三业一切行皆佛欢喜之行,此一是世第一法不退转相。如是二十种相,当知即住暖顶忍世第一
法利根菩萨不退转大菩提之相。
子二 见道不退转相分二
丑二 广释 今初
见道中忍智&十六刹那心
当知此即是&菩萨不退相
由见道位忍智十六刹那所引后得身语殊胜名言,当知即是住见道菩萨不退转大菩提之相。
遣除色等想&心坚退小乘
永尽静虑等&所有诸支分
身心轻利性&巧便行诸欲
常修净梵行&善清净正命
蕴等诸留难&资粮及根等
战事悭吝等&加行及随行
破彼所依处&不得尘许法
安住三地中&于自地决定
为法舍身命&此十六刹那
是住见道位&智者不退相。
初依苦谛有四相,谓住见道中根菩萨,于色等法遣除分别实执,世俗胜义二菩提心最极坚固,于小乘道令心退舍,虽得静虑及无色等至,然断尽由彼力受生之功能。依于集谛有四相谓身心轻利具足轻安之乐,善巧方便受用诸欲而无染着,常修梵行,断除邪命正命清净。依于灭谛有四相,谓于蕴界处等破除实执加行及随加行处。于诸留难法破除实执加行及随加行处。于布施等菩提资粮破除实执加行及随加行处。聚落言所显诸根,城邑言所显诸根依处,国土言所显诸境,士夫言所显诸识,执此为实有之实执,与通达彼为无我之智,能治所治之战事,破除执此实有之加行与随加行处。依于道谛有四相,谓于悭吝毁戒等破除实执加行及随加行处,所证之道及菩提果法,于胜义中无微尘许可得,自安住一切智等三地中虽魔破坏然于自所住之地决定无疑,为求一切相智等正法故能舍身命。如是忍智十六刹那所摄诸相,即是安住见道不退
子三 修道不退转相分二
丑一 广释大乘修道
丑二 不退转相 今初
修道谓甚深&甚深空性等
甚深离增益&及损减边际
于顺决择分&见道修道中
有数思称量&及观察修道
此常相续故&诸下中上品
由下下等别&许为九种相
经说无数等&非胜义可尔
佛许是世俗&大悲等流果
不可说性中&不可有增减
则所说修道&何断复何得
如所说菩提&此办所欲事
菩提真如相&& 此亦彼为相,
初心证菩提&非理亦非后
由灯喻道理&显八深法性
大乘修道甚深,是证甚深空性等之慧故。空性甚深,是离增益损减二边之法界故。大乘顺抉择分及见道与修道之中于所见义三智行相,数数思惟,以量称量,审细观察。故此大乘修道常相续转。如是大乘修道,许为九品,若于胜义由是空性之体性故不可分别然于名言,就所断所知障能取所取分别,有上中下三品,一一品中各分三品而为九品,如是能对治之修道亦由下下等差别分九品故。九品行相相续而生故。他作是难,云何大乘修道九品决定不应道理,佛在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中,于九品修道说一一品皆能引生无数无量无边福德果故。答曰,经说生无数等福德果者,非依胜义而说,于名言中无不应理之过,以于世俗大乘修道九品决定与生无数等福果不相违故。如来许彼是无缘大悲通达法界之等流果故。
他又难云,所说修道有何可断及何可得,应无所得,以胜义非有故。于胜义不可说之修道性中,断除所治增长能治不应理故。答曰,虽大乘修道胜义无增减,然断除所治增长能治非不应理,例如菩提智慧法身虽胜义非有,然名言中可作有情事,如是大乘修道虽胜义无,然于名言许断除所治等成办义利故,此二亦无法喻不合之过,以此二于名言中利益有情亦同,菩提智慧法身以真如为相,修道亦以真如为相故。他又难云,大乘修道所摄二种发心,应不能生大菩提果,以彼前前刹那皆不能生,前后刹那同时亦不能生,后棱刹那亦不能生故。答曰,依大乘发心渐次而起前后刹那,无不能生大菩提之过,喻如灯烛依渐次起前后刹那而能尽焦脂炷,如是大乘发心前后渐起无量刹那,而能引生大菩提果,及能了解八种甚深法性故。
丑二 不退转相
生灭与真如&所知及能知
正行并无二&巧便皆甚深
第八地菩萨通达八种甚深,谓所发心非唯以前后刹那而生菩提,亦非彼二随一之体而能生,然知于名言中由修习与殊胜所证,互相观待而生,名通达生甚深。又已生诸法皆无自性胜义无灭,然于名言有灭亦不相违,名通达灭甚深。又有学位中虽恒修真如,然非时不应作证,名通达真如甚深。又真如自性虽胜义无,然于一切法可随修施等,名通达所知甚深。又一切法真如为性虽于胜义都无所见而云见真实,名通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下哪位大神没有参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