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振兴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传统工艺振兴正当时 访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
匠心文脉,是传统工艺的珍贵核心记者:创意和设计在传统工艺中的重要性是什么?赵丰:除了技术层面,传统工艺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设计。《计划》提出,传统工艺振兴的原则是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这里所称的工艺理念就是技术,文化元素是指具有中国故事的设计元素。技术是传统工艺的本质,设计是传统工艺的外形,它们无法分离。如丝绸织造,可算是古代丝绸生产的最复杂步骤,其技术包括所有丝线的加工和准备,织机的打制和装造,穿综引线以及到丝丝入筘,都是织出不同品种和花样图案的必要条件。特别是织机上的花本编结,一方面是技术,而更多的是设计,要按照当时的流行纹样设计适销的花色,最终形成的就是有故事的元素文化。技术和设计的核心都是人,或者我们称为工匠。如果我们把工匠的工艺称为匠心,那作品中的设计元素就是工匠的文脉。匠心文脉,就是传统工艺中最为珍贵的核心。坚守和创新,是传统工艺振兴的重要使命记者:新的社会条件下,传统手工艺在保护和振兴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坚守与创新的关系?赵丰:振兴传统工艺的最重要方面,一是坚守,二是创新。坚守的目的是固本,坚守阵地,决不放弃。坚守首先包括尊重,尊重地域文化特点、尊重民族传统;坚守也包括保护,保护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坚守当然也包括坚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们的四大名锦、四大名绣,都是因为其专注、专业、专一,追求品质,才能树起数百年的知名品牌。创新更是振兴传统工艺的灵魂。历史长河,大浪淘沙,无数种现已不存的传统工艺,大多数都是因为其本身的生命力不强而被淘汰。历史上的经锦、夹缬等都是极为优秀的品种或产品,但最终淡出,都是因为创新不够。目前来看,传统工艺依然面临创新不够的问题。我们有的传承人匠心独具,却文脉不足;有的是工匠精神可嘉,但设计创新薄弱。这就导致产品的接受度差,推广困难。所以,让传承人群成为具有设计能力的匠人,或是培训有匠人手艺的设计师,则是传统工艺振兴的重要任务;如何创新、怎么创新,更是放在每一个传统工艺传承人面前的重要问题。浙江省振兴传统工艺调查:手作之美在钱塘
传统手工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代相传承载着先人的造物智慧,影响深远。
浙江是传统手工技艺大省,素有“百工之乡”美誉。四大木雕,两个生于此;四大石雕,一半长于斯;一部陶瓷史,亦是半部在钱塘……
初夏时节,记者走杭州,经桐乡,过东阳,访乐清,探寻匠人足迹,捕捉大师风采。跟随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浙江省非遗中心承办的“直击非遗传承第一线”振兴传统工艺浙江行活动,记者走进工作室,走近传承人,在传统工艺创作、研究、生产的第一线,记录非遗传承的浙江经验,感受浙江振兴传统工艺的创新活力。
给现代人生活一个感动点——
融入生活 告别孤芳自赏
在工业4.0时代,传统工艺振兴、非遗传承该如何保持生命力?
杭州“江南铜屋”——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一把正在煮开水的铜壶,吸引着访客目光。铜壶通体赤橙,手工捶打出的龟纹细小绵密。“煮水泡茶什么味?”“铜壶真的可以抑菌?”提问者络绎不绝,主角就是这把由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打造的龟寿康宁壶。
“追溯历史源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曾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现在‘非遗’需要保护,大多是因为与市场脱节,老百姓不再大量消费和使用这些产品了。”“朱府铜艺”第五代传人朱军岷道出了传统工艺行业面临的发展瓶颈,“铜只是一种材料,如何通过结合一种工艺、文化或功能,让社会重新认识它,把铜再带回生活中,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朱军岷的父亲朱炳仁被誉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乃铜雕艺术界一代大师,发明了熔铜技艺。灵隐铜殿、雷锋新塔、G20会场的铜门铜画,这些“朱府铜艺”已“熔入”杭州厚重悠长的文化历史。但朱军岷更注重“铜在生活美学与应用上的回归”,开发了系列民用产品,让古老铜艺在现代生活中散发时尚之风,龟寿康宁壶就是其中的“网红”。
“收藏和进入博物馆,会让传统工艺失去生命力和市场。”在乌镇竹编匠人钱利淮看来,离开生活,手工艺便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如今他更愿意致力于工艺文化的传播。他希望竹编制品和技艺能够走入生活,激起现代人的文化记忆。
告别“曲高和寡”与“孤芳自赏”,传承就是要让传统手艺重归生活,并将其融入现代社会。让人民群众成为直接受益者,传统工艺才更有生存的活力。
今年3月份,文化部、工信部、财政部印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下简称《振兴计划》),其中提到,要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
传统工艺回归现代生活离不开个性化、时尚化的转变,浙江省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陈瑶介绍,浙江省举办了非遗传统工艺品及衍生品设计大赛,目的就是要通过实用主义的理念创新和文化创意,设计出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传统工艺作品(产品),推进传统工艺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发展。
“给现代人的生活一个感动点,这才是手工艺生存下去的基础。”钱利淮说。
竹编是文化,大家一起玩——
借助网络 打破地域限制
“讲传承太严肃,论工艺太揪心,既然竹编是文化,大家一起玩儿多好。”这是钱利淮在朋友圈展示竹编作品时配发的一段话。
编的是“竹网”,用的是“互联网”。这位新一代传承人、“竹芸工房”的创始人就是这样“玩”出了传承之路。从研发竹编DIY材料包到编撰体验教材,从开设私房课到网络直播教学,钱利淮利用互联网优势将竹编打造成了传统工艺的“网红”。
近年来,浙江一直推动传统工艺与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等融合发展,传承保护富有成效。
传统工艺产品虽具有特色鲜明、流通方便的特点,但大多数传统工艺因为极具地方特色,在传统模式下的推广与销售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地域的限制。民间工艺流传至今,必然有其与时俱进、与现代生活的高适应性。“互联网+”思维注重零距离和网络化,将其与传统民间工艺高度融合,就能产生新的发展模式,为传统工艺的振兴注入新活力——传统工艺产品搭上互联网这辆“快车”,就会获得“加速度”。
“我们将在传统工艺产业广泛播种互联网基因,推动‘互联网+传统工艺’战略的落地,使传统工艺从传统营销向网络营销转变,从销售商品向输出文化转变。同时,我们也鼓励传统工艺企业进行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有益探索。”杭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张朋说。
朱军岷认为,打开市场的重要手段就是“互联网+”,例如,通过众筹、拍卖等方式,和影视界合作开发衍生品。“网络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了解年轻人的想法,非遗行业要想传承下去,最终还是需要年轻人喜欢、接受与消费,非遗产品也需要时尚化、年轻化和国际化。”朱军岷说。
杭州有两家传统工艺企业入选国家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一家是朱炳仁铜雕,另一家是王星记扇子。作为G20峰会的纪念礼,与杭州丝绸、龙井茶并称“杭州三绝”的百年老字号——王星记扇子,在互联网上的表现可圈可点。“目前,王星记20%的销售是来自互联网订购。”杭州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孙亚青介绍,现在年轻人喜欢在网上购买时尚、好玩的东西,他们制作的时尚卡通类扇子在网络上颇受欢迎。据了解,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在当地挑选旅游纪念品,然后通过网购方式直接下单,将商品邮寄回家。网络购买既有价格优势,又减轻了旅途的负担,何乐而不为。
更多的年轻人正接过木尺、刻刀——
重视传承 培育新兴力量
传承既是技艺的相传,也是现代人与祖辈的情感延续,而传承人才队伍的建设,却不止于匠人血脉的延伸。
朱炳仁、朱军岷父子一同研习铜雕技艺;钱利淮延续着父亲钱鑫明的竹编手艺……“子承父业”,是传统工艺传承的特色,但并非全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乐清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虞定良认为,“传承”不仅仅是面向自己的孩子,而是应该将技艺传给所有喜欢、热爱这门手艺的年轻人。
《振兴计划》提出,要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传承人申报并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形成合理梯队,调动年轻一代从事传统工艺的积极性。
从2015年开始,浙江依托省内3所国家级培训试点院校举办了浙江师范大学木雕技艺、青瓷烧制技艺培训班等10个国家培训研修班,共面向全国范围培训传承人530名;同时,向文化部推荐26名省级传承人到各省院校参加多个门类的研修活动。
陈瑶介绍说,他们还加强了传承教学基地和非遗研究基地建设,2016年研究制订了非遗中青年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此外,以非遗重点门类保护传承为主题的“非遗薪传”系列展评活动,也激发了中青年专业人才的创作热情,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极大促进了传统工艺等门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
1972年出生的高敏,15岁起便随其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公博学习传统黄杨木雕。如今,高敏就职于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他不但参与了乐清非遗普查等工作,同时还在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进行义务教学,并利用业余时间主编了《木雕技法校本教材》《泥塑校本教材》。
记者在浙江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看到,黄杨木雕班的孩子们从基础的素描、泥塑开始学起,系统了解黄杨木雕的技艺,还要学习中国美术史等基础文化课程——从小众作坊到大众传承,传承者的规模与素质都在进一步提高。
江南之美不仅仅是大自然赋予的,更是文化之“手”创造的,更多的年轻人正接过木尺、刻刀……
让“鬼斧神工”惊艳天下——
搭建平台 推动展示交流
“这就是传说中的鲁班尺。”“卢宅营造技艺”传承人吕雄心正在向参观者展示各种传统建筑工具。
刨子、榫卯、搭建中的建筑模型……这里是“东阳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非遗工作站”的实训基地。“北有故宫,南有卢宅”,在浙江东阳,以卢宅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现了东阳工匠“鬼斧神工”的营造技艺。
吕雄心告诉记者,我国传统营造技艺包括泥工、木工、石匠、瓦匠、木雕等各类匠作,传统技艺匠人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导致很多技艺技法无法传承。工作站的设立将整合相关专业机构、企业、高校等资源,在工作站实现研究、培育、实训和产业开发等诸多功能。今年4月,这里刚刚举办了同济大学传统营造实习的首期培训活动。
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艺术、学术等相结合,离不开交流合作的平台。
“注重平台搭建,推动传统工艺的展示交流。”陈瑶告诉记者,近年来,浙江着力培育和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会,如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等,集中展示浙江传统工艺成果,扩大非遗传播影响力,促进手工技艺项目的市场开发。
据了解,中国·浙江非遗博览会、中国浙江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华老字号博览会已连续举办多届,形成了品牌效应;而西湖博览会、义乌文交会等文化产品博览会,都将非遗项目的展示、展销作为重要板块,使其成为诠释地域文化内涵、最具吸引力的载体。
陈瑶介绍,通过举办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对参加展会的传承人给予适当经费补贴或者减免场租费,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提供技艺展示、产品销售的渠道和平台。中国(义乌)文交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馆则邀请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项目传承人进行展示、展演、展销活动,充分展现浙江“百工”独特魅力。此外,浙江还注重搭建学术研究交流平台,组织举办传统工艺振兴论坛,重点围绕“传统工艺与推广传播”“传统工艺在‘大数据’与‘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与作为”等议题深入交流研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这是一个好的时代,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喜欢传统工艺和传统品牌。作为非遗传承者,“被保护”有时也是一种不舒服的状态,因为我们太想继续把传统发扬光大了。我们需要有品牌自信,要把创作的产品放在世界一流的品牌产品中去竞争,要让消费者告诉我们他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
——“朱府铜艺”第五代传人朱军岷
历史沉淀下来的精髓,我们要保留好、传承好。现代人的生活、文化、教育、审美都不同了,所以我们的作品也要与时俱进,要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的作品,一代艺术家要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的路子,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长。
——东阳木雕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小明
浙江省振兴传统工艺调查:手作之美在钱塘
下图 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所展示的铜壶。朱炳仁、朱军岷父子一同研习铜雕技艺;钱利淮延续着父亲钱鑫明的竹编手艺……“子承父业”,是传统工艺传承的特色,但并非全部。
传统手工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代相传承载着先人的造物智慧,影响深远。
浙江是传统手工技艺大省,素有“百工之乡”美誉。四大木雕,两个生于此;四大石雕,一半长于斯;一部陶瓷史,亦是半部在钱塘……
初夏时节,记者走杭州,经桐乡,过东阳,访乐清,探寻匠人足迹,捕捉大师风采。跟随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浙江省非遗中心承办的“直击非遗传承第一线”振兴传统工艺浙江行活动,记者走进工作室,走近传承人,在传统工艺创作、研究、生产的第一线,记录非遗传承的浙江经验,感受浙江振兴传统工艺的创新活力。
给现代人生活一个感动点——
融入生活 告别孤芳自赏
在工业4.0时代,传统工艺振兴、非遗传承该如何保持生命力?
杭州“江南铜屋”——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一把正在煮开水的铜壶,吸引着访客目光。铜壶通体赤橙,手工捶打出的龟纹细小绵密。“煮水泡茶什么味?”“铜壶真的可以抑菌?”提问者络绎不绝,主角就是这把由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打造的龟寿康宁壶。
“追溯历史源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曾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现在‘非遗’需要保护,大多是因为与市场脱节,老百姓不再大量消费和使用这些产品了。”“朱府铜艺”第五代传人朱军岷道出了传统工艺行业面临的发展瓶颈,“铜只是一种材料,如何通过结合一种工艺、文化或功能,让社会重新认识它,把铜再带回生活中,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朱军岷的父亲朱炳仁被誉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乃铜雕艺术界一代大师,发明了熔铜技艺。灵隐铜殿、雷锋新塔、G20会场的铜门铜画,这些“朱府铜艺”已“熔入”杭州厚重悠长的文化历史。但朱军岷更注重“铜在生活美学与应用上的回归”,开发了系列民用产品,让古老铜艺在现代生活中散发时尚之风,龟寿康宁壶就是其中的“网红”。
“收藏和进入博物馆,会让传统工艺失去生命力和市场。”在乌镇竹编匠人钱利淮看来,离开生活,手工艺便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如今他更愿意致力于工艺文化的传播。他希望竹编制品和技艺能够走入生活,激起现代人的文化记忆。
告别“曲高和寡”与“孤芳自赏”,传承就是要让传统手艺重归生活,并将其融入现代社会。让人民群众成为直接受益者,传统工艺才更有生存的活力。
今年3月份,文化部、工信部、财政部印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下简称《振兴计划》),其中提到,要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
传统工艺回归现代生活离不开个性化、时尚化的转变,浙江省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陈瑶介绍,浙江省举办了非遗传统工艺品及衍生品设计大赛,目的就是要通过实用主义的理念创新和文化创意,设计出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传统工艺作品(产品),推进传统工艺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发展。
“给现代人的生活一个感动点,这才是手工艺生存下去的基础。”钱利淮说。
竹编是文化,大家一起玩——
借助网络 打破地域限制
“讲传承太严肃,论工艺太揪心,既然竹编是文化,大家一起玩儿多好。”这是钱利淮在朋友圈展示竹编作品时配发的一段话。
编的是“竹网”,用的是“互联网”。这位新一代传承人、“竹芸工房”的创始人就是这样“玩”出了传承之路。从研发竹编DIY材料包到编撰体验教材,从开设私房课到网络直播教学,钱利淮利用互联网优势将竹编打造成了传统工艺的“网红”。
近年来,浙江一直推动传统工艺与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等融合发展,传承保护富有成效。
传统工艺产品虽具有特色鲜明、流通方便的特点,但大多数传统工艺因为极具地方特色,在传统模式下的推广与销售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地域的限制。民间工艺流传至今,必然有其与时俱进、与现代生活的高适应性。“互联网+”思维注重零距离和网络化,将其与传统民间工艺高度融合,就能产生新的发展模式,为传统工艺的振兴注入新活力——传统工艺产品搭上互联网这辆“快车”,就会获得“加速度”。
“我们将在传统工艺产业广泛播种互联网基因,推动‘互联网+传统工艺’战略的落地,使传统工艺从传统营销向网络营销转变,从销售商品向输出文化转变。同时,我们也鼓励传统工艺企业进行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有益探索。”杭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张朋说。
朱军岷认为,打开市场的重要手段就是“互联网+”,例如,通过众筹、拍卖等方式,和影视界合作开发衍生品。“网络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了解年轻人的想法,非遗行业要想传承下去,最终还是需要年轻人喜欢、接受与消费,非遗产品也需要时尚化、年轻化和国际化。”朱军岷说。
杭州有两家传统工艺企业入选国家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一家是朱炳仁铜雕,另一家是王星记扇子。作为G20峰会的纪念礼,与杭州丝绸、龙井茶并称“杭州三绝”的百年老字号——王星记扇子,在互联网上的表现可圈可点。“目前,王星记20%的销售是来自互联网订购。”杭州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孙亚青介绍,现在年轻人喜欢在网上购买时尚、好玩的东西,他们制作的时尚卡通类扇子在网络上颇受欢迎。据了解,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在当地挑选旅游纪念品,然后通过网购方式直接下单,将商品邮寄回家。网络购买既有价格优势,又减轻了旅途的负担,何乐而不为。
更多的年轻人正接过木尺、刻刀——
重视传承 培育新兴力量
传承既是技艺的相传,也是现代人与祖辈的情感延续,而传承人才队伍的建设,却不止于匠人血脉的延伸。
朱炳仁、朱军岷父子一同研习铜雕技艺;钱利淮延续着父亲钱鑫明的竹编手艺……“子承父业”,是传统工艺传承的特色,但并非全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乐清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虞定良认为,“传承”不仅仅是面向自己的孩子,而是应该将技艺传给所有喜欢、热爱这门手艺的年轻人。
《振兴计划》提出,要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传承人申报并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形成合理梯队,调动年轻一代从事传统工艺的积极性。
从2015年开始,浙江依托省内3所国家级培训试点院校举办了浙江师范大学木雕技艺、青瓷烧制技艺培训班等10个国家培训研修班,共面向全国范围培训传承人530名;同时,向文化部推荐26名省级传承人到各省院校参加多个门类的研修活动。
陈瑶介绍说,他们还加强了传承教学基地和非遗研究基地建设,2016年研究制订了非遗中青年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此外,以非遗重点门类保护传承为主题的“非遗薪传”系列展评活动,也激发了中青年专业人才的创作热情,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极大促进了传统工艺等门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
1972年出生的高敏,15岁起便随其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公博学习传统黄杨木雕。如今,高敏就职于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他不但参与了乐清非遗普查等工作,同时还在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进行义务教学,并利用业余时间主编了《木雕技法校本教材》《泥塑校本教材》。
记者在浙江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看到,黄杨木雕班的孩子们从基础的素描、泥塑开始学起,系统了解黄杨木雕的技艺,还要学习中国美术史等基础文化课程——从小众作坊到大众传承,传承者的规模与素质都在进一步提高。
江南之美不仅仅是大自然赋予的,更是文化之“手”创造的,更多的年轻人正接过木尺、刻刀……
让“鬼斧神工”惊艳天下——
搭建平台 推动展示交流
“这就是传说中的鲁班尺。”“卢宅营造技艺”传承人吕雄心正在向参观者展示各种传统建筑工具。
刨子、榫卯、搭建中的建筑模型……这里是“东阳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非遗工作站”的实训基地。“北有故宫,南有卢宅”,在浙江东阳,以卢宅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现了东阳工匠“鬼斧神工”的营造技艺。
吕雄心告诉记者,我国传统营造技艺包括泥工、木工、石匠、瓦匠、木雕等各类匠作,传统技艺匠人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导致很多技艺技法无法传承。工作站的设立将整合相关专业机构、企业、高校等资源,在工作站实现研究、培育、实训和产业开发等诸多功能。今年4月,这里刚刚举办了同济大学传统营造实习的首期培训活动。
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艺术、学术等相结合,离不开交流合作的平台。
“注重平台搭建,推动传统工艺的展示交流。”陈瑶告诉记者,近年来,浙江着力培育和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会,如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等,集中展示浙江传统工艺成果,扩大非遗传播影响力,促进手工技艺项目的市场开发。
据了解,中国·浙江非遗博览会、中国浙江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华老字号博览会已连续举办多届,形成了品牌效应;而西湖博览会、义乌文交会等文化产品博览会,都将非遗项目的展示、展销作为重要板块,使其成为诠释地域文化内涵、最具吸引力的载体。
陈瑶介绍,通过举办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对参加展会的传承人给予适当经费补贴或者减免场租费,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提供技艺展示、产品销售的渠道和平台。中国(义乌)文交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馆则邀请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项目传承人进行展示、展演、展销活动,充分展现浙江“百工”独特魅力。此外,浙江还注重搭建学术研究交流平台,组织举办传统工艺振兴论坛,重点围绕“传统工艺与推广传播”“传统工艺在‘大数据’与‘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与作为”等议题深入交流研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这是一个好的时代,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喜欢传统工艺和传统品牌。作为非遗传承者,“被保护”有时也是一种不舒服的状态,因为我们太想继续把传统发扬光大了。我们需要有品牌自信,要把创作的产品放在世界一流的品牌产品中去竞争,要让消费者告诉我们他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
——“朱府铜艺”第五代传人朱军岷
历史沉淀下来的精髓,我们要保留好、传承好。现代人的生活、文化、教育、审美都不同了,所以我们的作品也要与时俱进,要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的作品,一代艺术家要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的路子,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长。
——东阳木雕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小明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 传真:023-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振兴论坛:专家发言(下)
时间:2016年9月21日下午14:20-17:30
地点:高新会展中心第三多功能厅
&[马盛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下半场现在开始。上半场三位非常德高望重的专家给我们讲了他们对于传统工艺的认识,一生从事这项工作,对传统工艺的振兴有一个更高的概括下面还有三位要发言。下半场的专家要年轻一些,都是在实践的一线,也切身的感受。
今天下午第一位演讲的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付德雷先生他将代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院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先生,因为他有别的事情来不了了,委托他来介绍山东工艺美院这方面做了不少的探索,请他讲讲他们的一些经验,他的演讲题目是“传承、创新、衍生传统工艺保护与发展的路径”。有请付先生。
&&&&[付德雷]:各位前辈、各位专家,各位下午好!
我来自山东美术学院,是潘鲁生院长的学术助理,首先代表潘鲁生院长向大家表示歉意,接到论坛通知之后潘院长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后来又接到中宣部培训的一个通知,他去参会,没有办法请假,实在过不来,请大家多多理解。
今天由我代他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传承、创新、衍生传统工艺保护与发展的路径”。
在当前振兴传统工艺、再铸工匠精神、创新中华文明已经提上了重要议程。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把国家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对于中华文化传承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培育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创新品牌,对于构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振兴传统工艺都提出了一些明确的要求。这也为我们今天谈传统工艺的振兴提供了一个机遇,当然也是挑战。
今天我主要从传承、创新、衍生三个方面出发,我们对保护、发展、振兴传统工艺路径的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发言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坚守传统工艺之道,传承传统工艺薪火,主要是指的艺人。
第二鼓励行业多元创新,复兴工艺美术产业。这是创新,主要是从行业的角度关注这个问题。
第三,衍生传统工艺品牌,塑造中国工艺意象。主要是从创意产业的视角来谈,从工艺大师、设计师的合作联合角度出发来谈这个问题。
第四,修复传统工艺生态,振兴传统工艺文脉。
一、坚守传统工艺之道,传承传统工艺薪火。工艺之道一指的是传统工艺的核心价值,二是指由传统工艺衍生而来的我们所讲的工匠精神。坚守工艺之道,传承工艺薪火是传承人义不容辞的使命,坚守与传承的内在指向,是保持好传统工艺的“本真性”、“经典性”,保护好优秀传统工艺文化的种子。
&&&1、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综合了中华民族民众生产、生活、艺术审美的一个活态文化体系,承载着民族的造物智慧、审美意识、技术能力、伦理观念,积淀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精神诉求乃至集体记忆。下面两个图展示出来,传统工艺和材料分类,我们进行了符号式的提炼。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传统工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些价值体系,比如认知、礼俗、意象、生活。
传统工艺将“天、地、人、物”纳入整体思辨体系,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认知方式和世界观,不同于西方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比方说《考工记》里面说的“天有时、地有气,材优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第二个礼俗,器以藏礼,以物比德,传统工艺所包含的名物制度,突出了传统中国人深刻的礼俗范式和共同心理认同。公元前10世纪左右,中国的礼乐制度就是为配合社会等级制度而在人们的言行举止、祭祀歌舞、工艺的造物等方面制订的一系列规范,通过对人的生活环境,对人的日常使用、日常生活,通过对这些的规范达到对人内心的规范,这是一种秩序的安排。
第三是意象。传统工艺经过历代工匠艺人的传承发展,形成了规范化、程序化、符号华的工艺装饰风格,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工艺义象和文化身份。像唐三彩、宋青瓷、明代的家具。明式家具追求材料的自然美,对单纯的榫卯结构,不做髹饰,不做大面积的装饰,是中国独有的。第三传统工艺是生活的艺术,密切联系着民众、民生、民俗,是我们的衣食住行,反映生活方式、文化方式、审美方式。这里将传统工艺进行了一个比较细致的分类,衣食住行用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划分。
&&&&2、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支柱。《中国制造2025》是我们国家知识制造枪国战略行动的一个纲领。在《纲领》中明确地指出了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可以持续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更需要大国文化,需要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
我们说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枪国”需要能工巧匠,我们千百年来,工匠艺人传承工艺文脉,促进工艺创新,升华工艺智慧,以鲁班为代表的工匠文化成为民间信仰的组成部分,同时体现了民间刷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和尊重。工匠是我们国家职能重要组成部分。再就是工匠是我们科学技术的发明者和传承者,四大发明与我们的工匠密不可分,工匠是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承载体,传统工艺所蕴含的民众对人、自然、社会的价值判断和工艺造物思想都是由工匠来持有、传承。
传统工艺造物造的不仅是物,更是一种宝贵的“工匠精神”,《诗经》中描述工匠在骨器、象牙、玉石制作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经孔子、朱熹等大家的解读、阐释,孙中山又将它扩展近代的工业,概括提炼出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当代知识道德的重要规范。在今天工匠精神是一种专著执着,鉴定踏实、精益求精、精致和谐的气质。具体到工匠艺人、传承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就是传承的实践中我们要把实用和审美结合在一起,要把传承与创新结合在一起,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性。
&&&&3、传承是坚守传统工艺之道的关键。传统工艺的“活态”、“非物质”特性,决定了其存续、创新、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传承,传承的核心灵魂是工匠、艺人等传承人群。我们中国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我们的中国传统的工艺体系也相对完整,从形态上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划分,比如说言传身教的文化传承、心灵神会的物化传承、经验总结的艺诀传承。方式有师徒传承、家庭传承、社区传习、行业传习、学校教育、社会传承。
&&&&4、传承人是传统工艺保护、传承的灵魂与核心。传承人的任务是保护传统工艺中技艺、符号、材料、工具等的“本真性”“经典性”,坚守工艺之道,秉持工艺精神,传承传承工艺文脉,保护、传承好传统文艺文化的种子。
现阶段,我们国家为了保护扶持传承人建立起了代表性保护传承人的体系,同时明确了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并制定了严格的“退出”机制。2006年、2008年特别是2011年我们国家出台了首部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此传承人做了一些严格的法律界定。2015年文化部启动了“传承人群的培训计划”,为非遗传承有非常大的保护。
总结一下,民间手工艺人、工艺传承人是传统工艺的坚守者、续传者,在今天可以说,他们是当代的艺术家。
今天,全社会要重新认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全社会更应该尊重民间的手工艺人、工艺传承人,尊重他们为生存、为手工技艺而进行的一些选择。
今天,传承人应该原汁原味地传承好传统工艺中的技艺符号、材料等“本真性”、“经典性”的东西,精益求精,多出精品,创精品,真正成就“大国工匠”“工艺大师”。
这些年我们在传统工艺的研究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也认为研究是坚守工艺制造的一个重要保障和前提,要从学理上,从系统上进行一个架构进而计价方法中国传统工艺的学术制度,学术自觉,也为我们的工艺的保护发展实践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30多年里,我们围绕着传统工艺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课题研究、理论思考,前后提出了“中国民意学”“兽医学”“民间文化生态保护”“收益农村”等学术命题。这是调研的情况(图),而且调研还在持续不断地深入,这是我们提出学术命题的时间和核心的内容,比如说提出学术命题,文化生态保护等等。我们建立了自己的民艺博物馆啊,而且我们还开辟了民艺研究的传统工艺研究的学术平台——中国民艺研究所,我已经来到这个所里。
这是这些年我们正在承担的国家级的课题,有重大课题,有重点项目,还有一般的项目,前前后后有十几个吧。
二、鼓励行业多元创新,复兴工艺美术产业。
传统工艺的全面复兴,具有先天优势的工艺美术行业理应担当重任。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调研、访谈、文献的研究,我们仔细梳理了建国以来工艺美术行业发展变迁史发现,传统工艺美术生产具有相当的韧性,可谓百折不挠,尽管其生产要素再三转移,都没有对工艺美术行业生产造成根本性的杀伤。改革开放到今天,随着生产要素的回流,农村再次成为工艺美术生产的重地,农村工艺美术产业也成为工艺美术行业生产的最大“代言人”。
这是我们对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一个概括
&&&&1、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兴衰。
建国以来,我国工艺美术行业产值逐步增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5年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年产值已经超过了9000亿,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四川都是我们的重点省份,2015年工艺美术产品出口逐步跃居世界第一,这是一个统计。
事实上今天看到这个产业从规模、收益上都是比较好的现象,工艺美术的发展道路确实是曲折而又复杂的,各位前辈和专家比我了解得更清楚一些。
在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时候,我们国家需要大量外汇积累的阶段,传统工艺美术两度担任了出口创汇的重任,投入小、见效快、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它具有比较高的附加值,相比于农副产品可以换去更多的外汇,为国家的筹集建设资金做出巨大的贡献。
伴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工艺技艺得到了恢复,我们国家对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的价值也有了重新的认识,制定了一些制度。工艺美术的教育也全面地发展起来。从年,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工艺美术院校,培养了大批工艺美术人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往分散的、作坊式的生产走向了集中,形成了以集体所有制经济形式为主体、城乡结合、专业加副业的一种加工结合的生产体系。1956年年底,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实现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购统销及外贸为主的政策,给工艺美术发展积攒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在新的发展时期加以扭转。比如发展不平衡,脱离日常生活,与市场脱节,重规模轻文化这样的现象。
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在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的工艺美术集体企业纷纷改制,从国家行政管理范畴回归到农户作坊,生产要素再次转移到农村。
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长期深入在农村调研,比较早地知道这个现象,这个问题进入到学术视野,2005年的时候就提出了“手艺农村”的思考,2006年我们就承担中宣部“四个一批”的人才资助项目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查研究,在全国第一次提出农村文化产业的命题,也提出了农村产业发展的八条建议。
这是我们2006年的时候做的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的一个图示,涉及到山东的3个市,9个民间工艺的门类。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些认识。农村的工艺美术产业具有众多的优势,如生态优势:能耗低、污染小、循环利用率高、附加值高。产业优势:融合度高、链条长、集聚性强、带动辐射性强。文化优势:资源丰富、传承方式多、有文化凝聚力。统筹性强:流通广泛,互动频率高,品牌易形成。
诸如说,山东临沂柳编工艺产业收益好,2008年结束课题调研之后,我们后来又陆续跟踪调研了一段时间。2009年柳编的产值60亿元,利税近3亿元,自营出口额约4亿美元,出口量占山东省柳编出口总量的80%,占全国出口的60%。山东临沂红花乡的中国结,红花向是中国结最大的生产基地,村里大多数的老人、妇女都是生产制作者,男劳力回归、回乡的大学生是市场的推销者。村民回乡有了职业、有了作坊和市场,村民增收致富有了实惠,同时也使一些农民工返乡,有了家庭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同时我们也发现农村的工艺美术产业存在很多的瓶颈,尤其是这个,现阶段工艺美术行业产业存在设计缺位的问题,面临发展瓶颈的问题。还是说山东临沂的柳编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传统的柳编产品都是农用、家庭用的花篮,现在已经涉及到日用、家具、家居装饰、旅游休闲用品、城市绿化用品等8个品类、51个品种、10000多个花色。产品以外销为主,订单来自外国,外方提供样稿规格、中方负责工艺实现。很多规模企业虽拥有自营出口权了,但仍缺乏产品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进而导致产品的艺术性、创意性不高,难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是越南竹制酒吧,是属于创新产品。
&&&&2008年,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针对农村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提出了八条发展建议。保护传统文化生态,培育工艺美术产业种子。比如说加强一些协作,比如说实施工艺品牌建设。完善工艺美术的循环经济模式,服务农民增收致富,建立经济合作组织等,维护手工艺人的利益。
总结一下,总的看来,农村工艺美术产业普遍缺乏对传统工艺资源的整体规划和合理开发。在今天,农村工艺美术产业问题较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美术产业的情况。行业应该以繁荣工艺美术产业为主要任务,大力拓展传统工艺及其文化的影响力。倡导工艺美术行业自主创新,以行业为主体建立起工艺产品创新研发机制;倡导行业与专业设计师、高校联合开发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现代工艺产品。
三、衍生传统工艺品牌,塑造中国工艺意象。
在创意产业铺面而来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传统工艺衍生的问题。我们认为衍生即创意,与工艺的联姻,工艺大师与专业设计师的联合,在这里传统工艺及其文化将成为创意的资源或手段。衍生,意味着对传统工艺的拓展与升华、解构与重构、颠覆与再造,意味着打破工艺自身的纬度,如材料、媒介、符号、功能等,重新开辟新的工艺模式。成功的衍生,创立新的“典范”,引领新的工艺潮流与时尚。前面几位老师举的案例都是。因此,衍生的主要任务便是培育民族工艺品牌,重塑民族的工艺意象。
近些年来,创意产业兴起,并迅速了覆盖了现代生活的所有角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是未来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我们说他的传统思维就是传统资源与现代创意的结合,再就是民间艺人与艺术家结合,再就是衍生品开发的问题。有这样一个案例,台湾的“YII计划”,促进手工业者与国家知名设计师合作,复兴濒临失传的台湾工艺。让台湾传统手艺转化为当代的创意产品,做的非常好。
我们的基本路径是用设计当代设计观念转化传统工艺文化样式,用当代设计的语言转化传统工艺的文化内容,用当代设计创意产业转化传统工艺产业,以品牌衍生转化带动加工。
着力点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梳理和运用。在传统工艺资源中汲取标志性符号、典型中华元素、充实文化根基,培育传统工艺品牌。也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这是我们学校完成的一些创意产品、衍生产品(图)。上海世博会山东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相关的设计项目,都是从中汲取文化进行的再创意。这是学校师生完成的柳编、桐木家具等。
创业产业背景下,传统工艺及其文化成为创意资源。工艺大师与专业设计师合作,将创意与工艺问每结合。衍生可以突破材质、媒介、功能固有局限,创意传达出新的内涵,衍生意味着拓展升华,结构重构,主要任务是打造品牌,塑造意象。
四、修复传统工艺生态,振兴传统工艺文脉。
传统工艺的工业化、城镇化、乡村空心化、生活方式转化等多方面的冲击下,遭遇多重的“边缘化”的困境,传统工艺文化的生态系统被肢解。生态系统是对传统工艺传承、衍生等问题的思考理论极点,也是我们相关提议的落脚点。振兴传统工艺文脉,要修复或者改良已经支离破碎的“生态系统”,要系统地制定相关规划。
我们认为传统工艺与环境、艺人、产品共同构成了一种文化生态关系。一旦失去了载体和土壤,就会成为形式的依存。
在今天,社会转型、工业化的冲击下,城镇化快速推进中,传统工艺赖以生存的生态和土壤发生了改变,进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传统工艺快速消亡,工艺文化多样性的破坏,下面有一个数据的显示。再就是传统工艺文化的淡化,大工业生产的一些产品。传统工艺及其技术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物质的载体和文化的语境,这是我们做的统计表。第三个表现是艺绝人亡、后继发乏人。在高级的工艺美术师中仅有20%的还在从事传统工艺。
第四新型城镇化致使中国的古村落大面积消失。这次也有一个数据的显示,2005年的时候5000个锐减到了2010年的个,每天消失的速度都是非常惊讶的。
深层的表现就是快速城镇化进程致使传统村落大面积消失,进而引发连锁反应,致使传统工艺文化走向整体衰落。比如地域文化个性受到同质化消磨,传统工艺生存土壤发生了改变,人的流失在不同程度的存在。作为传统文化的母体的村落,缺少原住民生活流、文化流,势必就会产生文化内生动力不足,难以发展壮大的情况。
城镇化的今天又成了联系传统村落、传统工艺的一个症结所在。2014年,基于对传统工艺文化生态系统的深入思考,结合当下进行城镇化一些问题,还有国家推出的振兴传统工艺的的战略规划,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思考。这是如何让传统工艺在城镇化、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继续传承下去,如何让传统手工艺走进当代生活与文化。如何有效保护与传承传统手工艺,推动农村手艺人身份转型,并成就新型就业渠道,发展模式上我们有这么多的思考,带着这个思考在2014年我们申报了国家的艺术学重大项目,获得了批准。这是前期我们做的一些调研的活动。针对这个课题设计了七个方面的子课题,不再着重讲述了。
从前年课题申报下来到今天我们已经完成了9个省份,这么多地市的调研,完成了工艺美术普查个案100多项,村落有20多个,采访民间艺人300多人,完成调研报告70多篇,调查报告文字11余万,整理了230万字的材料。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发展的建议,两个方面:第一,修复传统工艺文化系统。修复传统工艺的自然节律载体,修复传统工艺相关的文化载体,修复传统工艺的社会聚落载体。下面的内容时间关系就不再延伸了。第二。构件传统工艺保护与长远规划,这也是潘院长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一些提案。立法保护,建议修订《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1997年的时候颁布了条例,已经实施了19年,有必要修改一下。在工艺内涵上,进一步明确传统工艺发生土壤保护发展的一些原则,所以说原真性、系统性、共生性的问题。再就是政策扶持,国家正在筹备制定《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管关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长远走向,形成相配合的评估体系等等。
国民教育,建议将传统工艺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统筹考虑,恢复民间优秀的手工艺行会制度,涵盖大中小学教育的这样一种全民国民的教育体系,全面推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工艺服务,建议建立乡村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平贸易组织”,提供一些信息、渠道,减少中间环节,成立一些合作社,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受益人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更好的收益。再就是建议修复重建民族工艺造型体系。工业化的冲击,城镇化的推进,使我们的工艺语境发生了变化,外来文化的冲击,特别是传统工艺造型规律被不同程度的边缘化,符合中国人审美心理、体现民族特色和创造力的造型艺术它的传承遭遇了断裂的困境。
第一,尊重工艺传人,坚守工艺之道,存续传统工艺的种子。
第二,鼓励行业创新,复兴工艺产业,助力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
第三,重视衍生开发,培育工艺品品牌,塑造中国的工艺意象。
第四,修复工艺生态,重塑工艺文脉,振兴传统公益事业。
谢谢大家。
​[马盛德]:感谢付教授代表潘先生作的非常精彩的报告。我们从他的演讲中可以看出邵东工艺美院在潘鲁生院长的带领下这十几年一直在工作,他的报告也非常成体系、成系统,在学科建设这块做得非常深入。我们印象比较深的就是2005年提出的“手艺农村”给我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用山东农村的柳编的资源,还有农民的工艺结合起来带动一大批农民的就业,而且他的产品从实用提高到艺术,也做过展览,我去看过,非常有特色,他们在这方面做的非常接地气。潘校长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取得了很多效果,对他们做的成果表示非常地感谢。
下面请杨明洁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羊舍造物运营总监王曾清先生,他的题目是是“手工造物的背后”他从设计的角度给我们讲讲传统工艺。
&&&&[王曾清]: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作为我们设计企业工艺项目开展的一些心得体会。我们这个项目的负责人王曾清,我们就从设计的角度来谈一下我们公司对于手工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一些认识。
我们的非遗手工艺的起点是统一做工艺设计博物馆考古学开始的。在2014年,我公司创始人杨明洁先生创办中国第一座私人的工业设计博物馆,其中包含着历史、现代、未来三个核心的板块,在历史馆中我们收藏和展示了工业革命至今的上千件的早的工业产品。
在这些老的产品背后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特定的时间其不同的地区、与族群的一些生活方式,审美、嗜好,包括他们的一些生产工艺。。而我们的策略团队为次做了一些工业设计的时间轴对比分析,聪颖过的工业革命一直到改革开放,我国的近代工业几乎是处于停滞的状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存在着断层期。
而在西方,在这段时期内它是处于循序渐进并快速变革的发展的一系列新材料与新工艺的诞生,催生了一些高品质创新产品以及带来的不断更新的审美价值。如果没有断层会怎么样。马来西亚同样是一个华人生活方式为主导的国家,它的手工集中锡矿,所以在这里孕育了一个拥有130多年历史的国宝级品牌——皇家雪蓝,在4年前的一次合作,我们深入了解了在130多连历史中皇家雪兰莪是如何基于传统手工艺基础上一代一代更新,研发制作出更适合当下主流消费群体审美的手工艺作品,这是我们与皇家雪兰莪共同合作的一款叫“知竹常乐”的茶具。它也很荣幸获得了美国2013年的IDEA大奖,在这款茶具中我们将材料的特性充分地发挥出来,比如说底盘的防撞功能,茶具外表源自竹纤维的凹凸纹理,减少了手与金属的接触面,消除了金属材料过烫的感觉。
从皇家雪兰莪开始,我们开始关注传统手工艺,一是被其所承载的美学、文化与精湛工艺所吸引,二是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从工艺、工具到美学上的举步不前感到遗憾,希望我们能做出一些改变。
在两年前我们羊舍造物团队在手工艺之都苏州为起点开始了“新手工艺”项目,陆续走访了很多城市,包括瑞典、台北、武汉、腾冲、成都、日本高冈等地采集了各地手工艺20余种。
在腾冲我们羊舍造物团队最当地的油纸和纸伞工艺进行了深挖,与传承人讨论了可以改造的可能性,我们通过尝试不同的伞面材料和伞架结构与功能调整进行了研究。对于我们设计团队而言,这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发掘传统材料与工艺结构的优势所在,以及以设计的方法将其充分地发挥出来,赋予全新的生命,是产品创新开发最重要的一款。纸伞作为挡雨的工具不存在任何优势,但是伞骨与缠线的一些结构之美,和伞面的纸的之美可以表达出来,这件作品源于自纸伞,呈现出来的却不是一把纸伞。它成为了一款基于纸伞工艺,却可以运用于当下生活空间来使用的一款落地灯。这是我们在今年3月份设计上海羊舍造物展当中的一些展示效果图。
在苏州我们团队深度挖掘了苏绣,中国画以及中国园林中的石与借景、障景、遮景等源自苏州传统工艺与人文特征的特征的流苏,基于上述元素我们设计出一个名为中国画三维结构的苏式屏风,当三块屏风成形以后无论是轻轻舞动使其互换位置,还是人们在屏风前慢慢走过,因为原本同一平面上的画面为立体画,成为三个层次。观者可以看到船在湖面轻轻滑过的景象,这也与苏州园林的移步换景、人为韵律不谋而合。而这幅作品在海南拍出了比较满意的价格。
在日本高冈,我们拜访了有六十年历史的手工作坊,这家手工作坊的主任叫折井宏司先生,专注于铜的表面处理,在东京展上我们看到很多家像这样的手工作坊,有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们和著名设计师吴世荣(音)先生沟通中他也跟我们讲在意大利也有很多的手工作坊,有一家也有150多年的历史的手工作坊,他世代只专注于做家具木制品家具的倒脚的处理。这些手工艺人的专著很好地诠释了工匠精神,作为一个国家他们的制作工艺水准体现了究竟有多少人愿意为了一件值得坚持去做美好的事物而去坚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为此我们团队与日本折井宏司先生共同合作了这款叫做河几上意共积(音)的锡制茶罐。我们就是为了把一种技艺发挥到极致,做一款非常单纯、简单的产品,但是这就是在向坚守在自己岗位上不断坚持的人向其致敬。
在折井宏司先生身上我们深刻地了解到什么是职业精神,维基百科日文版对职业精神一词的注解如下:追求自己手艺的进步,并对此有自信,不因金钱和时间的制约扭曲自己的意志或做出妥协,只做自己能够认可的工作,一旦接手,就完全弃利益于不顾,要使出浑身的力气去完成。
我们作为设计师,感兴趣的是传统手工艺当中丰富的材料、工艺、结构的处理方式,以及所呈现的独特的人文与美学价值。其次,如何将传统更好地融入到当代的设计,符合当下的生活与审美,会有很多种做法,单纯提取传统的表面纹样或许是一些初级的方式,传统的精华来自各个方面,比如说结构、工艺或是一种生活美学上的意境均是现代人可以学习与探索的地方。
最后,手工艺匠人的匠人精神恰恰是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所需要的一种弥补珍贵的精神。
以上这些就是我们“羊舍造物计划”所希望展示、思考和倡导的手工技艺振兴的方式,最后也欢迎各位莅临上海博物馆以及接下来的苏州即将落成的手工艺研究中心莅临指导、参观、做客,谢谢。[庞道锋]:
&&&&[马盛德]:非常感谢王先生的精彩发言,他谈的是设计理念,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我们之所以在去年参加了这么大的规模的研培计划,主要是向有非遗研究基础的高校里,让我们的传承人和高校的老师,包括从业者一起,让我们的作品能够有一点设计感,因为有一点设计感就可以有一点时尚感,我们的一些作品比较传统,传统以后市场就有问题,市场有问题传承就有问题。我走过甘肃、青海、陕西,好多青年都留下了眼泪,说做了好多东西就是卖不出去,后面徒弟都不学,孩子们也不学,觉得这个行当非常地低级,连自己都养不活。这是我们的非遗工作者面临这个情况非常地难过,后来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如何让我们的设计师能够跟我们的传承人能够对接,像陕西的虎头鞋、虎头帽,现在谁来买呢?所以我们的这些传承人到高校,去清华、央美,和老师研讨,经过艺术家、设计师的设计,保持你的元素、风格的前提下,你的产品具有时代感、时尚感,这样有消路,有市场以后才能传承。杨明洁的公司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上海他们有一个废弃的工厂,他们进行的改造,制作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实验阵地。我们非遗的一些沿袭的项目想借他们设计公司这块一块来研究。那个雨伞的制作技艺也是非遗,经过他们的加工,经过他们设计理念的介入,我们的雨伞不仅是一个实用,它有艺术的价值,也有其他的价值。今天举办的展览,尤其是高校研培的领域里面很多的都是设计师的心血和传承人的矛盾有机地结合,有些产品是非常理想的,这方面他们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受益也很大。
今天下午最后一位请国家级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甘而可先生,我们听听他对传统工艺方面的一些感想,他的题目是“振兴传统工艺,让漆器展之美融入现代生活”。
&&&&[甘而可]: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手艺人,以手艺人的感觉给大家说一说我在从事漆器工作中这么多的一点体会和走过的路程和一些经历和想法,希望大家喜欢。
今天讲振兴中国传统工艺,让漆艺之美融入现代生活。漆艺自古以来和人们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使人们的生活非常油压,我们的生活用具,一系列的生活方式都跟漆有密切的关系。今天我就讲如何把传统的漆艺制品融入当下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地优雅,回归到到中国的传统审美中来。四个题目,一个是振兴中国传统工艺,漆器让人们生活更加美好。二是犀皮漆制作技艺恢复的意义,最重要的一点我作为一个漆器艺人,以什么心态来做,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有什么意义,我主要是想分享我的想法。再一个就是传承徽州漆艺文脉,因为徽州漆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是这个项目的传承人,我要把这个艺术传承下去,发扬下去。最后一个是传统工艺美术怎么传承,怎么融入当代的生活,我想提些我的看法。今天时间比较紧,我不可能说得很多。
从古至今,漆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乐器、兵器以及我们的餐饮都和漆器有关。古代人的生活非常地精致,为什么这么精致漂亮?可能跟他们的生活器具有关系和当时人们的心态有关系,唐宋以来人们的生活非常美好,而且生活很富裕,那个时候的人追求精神上的境界,那种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比物质层面的东西要来得更加地迫切一点。今天来说,我们常常会追求一种GDP多少多少,我拥有拥有多少房子,其实这些跟我们生活没有多少关系。我们生活需要的是非常少的,不要很多。我们平常生活几个馒头,几个小菜就够生活了,我们需要的很少,但是我们想要的太多,这个想要困扰着我们,使我们的生活烦燥不安,使我们苦思冥想如何挣钱。这是错的,我们古人的生活非常高雅,琴棋书画,聊天、写诗,这些都是人精神层面的一种表达。其实这种精神在当今也适应于当下人的生活,我们传承祖国的传统工艺,我认为传承的是一种文化。漆器至今是有7000多年,从远古走来,漆器一步一步发展,由原来的粗糙到精致,到后来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漆器作为礼器,在很多方面都展示了漆器的特别的优雅。漆器为什么能几千年来一直不衰呢?主要是漆器的特制,漆器可以防腐、防潮、耐高温、防腐蚀,这是其他材质不具备的,比如金银铜铁锡,埋在土下几百年,金不会变色,银会变色,铜铁会烂了锈了,漆用水一冲就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这种传统的技法永远不能丢失,对古代漆器的学习主要是看器型,看它的做工。比如左边的奁盒做一个参考,做出当今适合我们的审美的漆盒。在人们生活中肯定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无限的方便和愉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乐器,是唐代的一个乐器,尽管现在可以做得非常精美,但是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到古代漆器的精致,他把螺钿镶嵌在里面,我们作为手艺人,不仅仅学古人的技艺,还要学他们的坚守精神,手艺是靠手做,手是靠心灵去维持的,我们看见这件东西的时候会感动,因为这是我们祖先做的,我们祖先能够做的这么好,我们今天怎么样,如果说我们当今做不过古人我们会感到羞愧的。如果说我们仅仅做得一样好,只能说我们今天可以参考的器物、参考的材料、资料和我们的工具和材料都可以找到的。我们今天应该做出在古代这种艺术品的影响下,创造出当今适合于我们生活的器物,可以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可以用漆器去做,我们可以用漆器的碗去吃饭,可以去做茶具、餐具,包括室内的装璜都可以用漆,因为漆没有毒,最环保,漆的功劳是非常大的。作为文具来说,漆在生活中扮演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做漆器,当时为什么做漆器,我把我当时的想法给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在15岁开始就开始做手艺,对手艺有一个特殊的感情,当时我非常想读书,做美术,由于生活的原因,家里条件不允许,我只有去学手艺。学过手艺以后我发现这是对的,走上了一条路,这条路让我有了今天,我觉得非常庆幸。以前的人对手艺是非常漠视的,只有在今天我们赶上大好的时代,手艺人得到社会的尊重,政府也提出工匠精神,所以说我们今天得到了社会的尊重,我们内心作为手艺人,感恩这个时代,感恩政府,我们作为手艺人是非常非常神圣的职责,是非常光荣的。
我做漆器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中国很多漆器都在弄,唯独犀皮漆是失传的技艺,而且犀皮漆是我们徽州漆器的特点之一。我想别人不做我来做非常有意义,通过很多年的努力以后我恢复了这个技艺,参考了大量的资料,犀皮漆是非常美的,比古人做的还美,因为古人做的只是开始,后面还有空间,后来我做了,我想我就做最好的犀皮漆,什么叫好?心里没底,好在什么地方也没有参照,能不能做好对我是一个未知数,非常难,但是我既然做了义无反顾,一直做到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图上这件犀皮漆器,从东汉开始到现在,但是在历史的某一个时刻中断了,这么美的技艺中断了非常可惜。中国好的漆器在宋代、元代。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比较落后,欧洲经济比较发达,他们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比我们好。
参照了很多古代的犀皮漆,他们的纹理怎么形成,怎么做的,我就特别地去钻研,钻研以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从2006年开始做,大概做了七八年的时间,做出了犀皮漆的雏形,我想犀皮漆的纹理是独特的,是其他不具备的,其他任何问题都是用刀刻用笔画的,纬度犀皮漆是自然形成的,那种变化莫测的美,对我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空间,这种漆器的美可以在很多器具、器物上都可以做,我就感到我选择走这条路是对的。
这件作品2011年做完以后,2012年2月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这对我来说首先一点是肯定你这个东西的技艺已经恢复和故宫的这类漆器是同样的技艺,甚至比他好,这是最大的鼓励。恢复犀皮漆器走进故宫博物院对我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鼓励,鼓励我一直在做。犀皮漆造型很多,我研发出红金斑犀皮漆,还有绿金斑,现在也作出了黑色的。我对各种各样犀皮漆都有研究,其实就是在做一个科研项目,就是我心中要做的,因为犀皮漆有无限的展示空间和表现能力。红代表非常热烈,黑、金像天空中星星闪烁,非常神秘。还有我在犀皮漆过程当中加入了一些新的物质,比如说黄金,金箔、珊瑚、绿松石等等,这些粉末的加入以后使漆器具备金属的光泽,可以和最高级的器皿相媲美,绝不比它逊色。漆器可以做到无限的美,它的材质决定,他的技艺决定,因为各种技艺相互交流,我们犀皮漆可以和其他的工艺相结合,器皿可以在任何器物上做,所以说漆器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在我们这一代我们如何把它传承下来、发展下去,把古代的制作和技艺延续下去。在几次的展会上我非常庆幸地看到这种技法已经被漆器界广泛地使用,在十多年前,这是不为人知的一种技艺,大家还没有去碰过它,通过我的努力恢复过来,通过媒体的宣传,把这个技艺毫无保留地给大家传达,到现在广泛地被大家去运用,运用在很多的器皿上,包括茶碗、茶壶、项链、手镯等等各方面都已经做到了。我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有义务把这件事做好,这么好的工艺还有很多,因为时间关系我就没有办法再多讲了。
有一点,我作为一个传统的手工艺继承者、实践者,我们有义务把我们手上的作品做得更好,让它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工艺,还要做出符合当代人的审美、符合当代人生活方式的器物,让漆器融入千家万户,让很多人都能够拥有,并且我们漆器要把它做成一个品牌,这种品牌要做到让国内人认可,国外人也认可,中国人用自己做的中国品牌漆器,中国品牌的传统工艺品和当代的工艺品,不再盲目追逐所谓的外国品牌,我说传统工艺继承和振兴就在这里,谢谢大家。
&&&&[马盛德]:非常感谢甘先生虽然简短但是非常精彩的演讲,把我们引入到漆器的世界,漆器的制作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因为会过敏,弄得遍体鳞伤,最后是美的,美的东西是要付出代价的,他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把古代已经失去的技艺修复起来,这项工作也是我们振兴传统工艺,尤其是在执行研培计划的时候工作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这几年的培训走到好多地方的不管是刺绣也好,其他的技艺也好,好的作品都是清代的或者是几百年前以前的,现在的作品普遍不如以前,漆器样本还在,掌握这个技艺的人不是很多,所以我们在传承保护和振兴传统工艺,怎么样把祖先创造的高超技艺不能丢失,及时地恢复起来,这些作品除了艺术品以外,我们再做一些日用品走进千家万户。甘先生日用品小的东西虽然不多,但是做了很多,我们在他的工作室领略过了,在这里向他表示致敬,作为国家级的传承人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优秀。
今天下午六位专家的发言到此结束,六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工艺、他们自己的认识,有些学者是理论角度的角度在探讨传统工艺和他的文化的意义,以及国家非遗传承的重要性。有些专家是实践者,甘先生是实践者,还有一些创业设计的设计师们,不同的角度但是最后汇集在一起是怎么把传统工艺发扬光大,在这方面各自谈了非常有见地,非常有意义的设想和建议。同时也指出了问题,不同角度指出了问题,振兴首先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振兴,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包括遗产的保护,我们现在究竟出现了哪些毛病,哪些问题怎么去解决,想对策。开这样一个论坛,尤其在这么热闹的时间我们开这么一个振兴传统工艺的论坛,也就是想求教大家共同探讨传统工艺振兴的途径,解决的一些问题,这也是我们办这次会的最根本的目的。有了这次论坛,我们的对话更加丰富,非常感谢今天下午的六位专家,他们对我们传统工艺付出的智慧,他们的贡献,感谢他们精彩的演讲。
明天上午9:20还在这里,不仅有国内的专家,还有国外的专家,他们从他们的角度来谈对传统工艺的认识,我们听一下异国他乡的人对我们的技艺有什么见解和认识。明天下午有四个分会场,有漆器、染织等,都是非常优秀的学者、专家来参加,论坛是非常精彩的,希望大家继续来听。办一次论坛不容易,我们邀请这些专家也是费了很大的劲,大家都很忙,但是这样的论坛,这些专家让我很感动,能排除各种事情,能来到论坛,希望大家来听论坛。
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我主持得不好,希望大家谅解,谢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间传统工艺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