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担心会不会是资本主义 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主体

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A.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C.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B.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D.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预备立宪时期
D.中华民国初期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 正文
私有化就是资本主义化
作者:刘金华
发布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
私有化就是资本主义化
  现在我们就来调查马克思主义实际和中国改革实际。首先调查私有化是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社会主义道路。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可能有一条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相对立。这个对立不仅在理论上是辩证法的必然,而且在实践上是改革过程中现实的存在。邓小平就指出过有两种改革,其中一种改革就是要全盘西化,搞和平演变。他多次明确指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现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已经被淡薄了,唯心论、形而上学盛行,不搞调查,不讲矛盾,只说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却不看实际存在的和平演变,眼睁睁看着资本主义以改革的名义,打着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旗号、其中也包括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发展资本主义;甚至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就是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真的是搞不清楚了。
  改革是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当人民指出还有一个中国特色的复辟资本主义道路的改革时,主流精英们统统出来反对,说这是“反对改革”,不许争论。人们记住了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里有“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这句话,但却忘记了邓小平此前在另一篇文章里又讲过“这个问题还有继续争论的”。邓小平在《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中说:“某些人所谓的改革,应该换个名字,叫作自由化,即资本主义化。他们‘改革’的中心是资本主义文化。我们讲的改革与他们不同,这个问题还有继续争论的。总之,有一个新的改革的面貌,是确定新班子成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是九分九,而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要看到这个大局。”
  从“南巡讲话”时算起,时间过去了15年半了。改革已经走了许多步,按照邓小平的一再指示,也早应当回头看一看了。我们看到了,在一些改革上,如教育改革、医疗改革、住房改革等,遇到麻烦了,造成了压在人民身上新的“三座大山”,这几年党和政府把很大的精力花在解决这些麻烦问题上,到今天还没有解决好,甚至不知道如何解决才好。十七大召开在即,新的党中央领导班子即将确定,这时节读一下《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这篇谈话,把中国要搞什么改革的大是大非问题弄清楚,“有一个新的改革的面貌”,是必要的,适时的,磨刀不误砍柴功。
  邓小平在明确指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时候,没有同时明确指出“私有化就是资本主义化”,“搞私有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因为他只认为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主要出在政治上,不是在经济上。他是这样认为的。这在理论上就不彻底,否认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过,他当时这样认识,第一是因为那时没有人提出有私有化,同时,那时中国还是公有制经济的天下,邓小平一直强调公有制我主体和不搞两极分化,想不到他死后竟会搞起私有化来。在观念上邓小平和毛泽东不同,他讲现实,讲“实事”;而毛泽东却不停留在“实事”上,他还要去“求是”,要看清楚未来的方向。
  邓小平不曾想到以后中国会搞私有化,所以他一再对大家讲不要怕出资本主义,中国不会出资本主义。1984年《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对老同志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恐怕我们有些老同志有这个担心。搞了一辈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忽然钻出个资本主义来,这个受不了,怕。影响不了的,影响不了的。……按照现在开放的办法,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几千美圆的时候,我们也不会产生新资产阶级。基本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归集体所有,就是说归公有。国家富强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且不断提高,这有什么坏处!在本世纪内最后的十六年,无论怎么样看法,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同外国人合资经营,也有一半是社会主义的。合资经营的实际收益,大半是我们拿过。不要怕,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第二年在《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谈话里,他比较具体地阐明“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这个办工厂,这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到了1992年,他在深圳等地的最后一次公开讲话里,他还是以这样讲的观点明确回答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他说“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不完全的,就社会主义作为生产关系来说,并不只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许多人批判什么“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其实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远不及斯大林。斯大林认为生产关系不仅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个方面,还要包括劳动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和分配制度一共三个方面。无论如何,邓小平反复在讲要不产生资本主义,必须要一是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两极分化。
  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在我所引的邓小平讲话中,提到过两个数字,一是就全国说的,就是公有制经济“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二是就深圳特区来说,“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还有两点,一是邓小平只讲过“发展一点个体经济”,二是指出非公有制经济“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那么现在中国的实际情况怎么样了?说法不一,根据前统计局局长李成瑞最近写的《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情况及其复杂性分析》的资料分析,“2006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在三大指标中所占的比重大体如下:1、资本:公私经济(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8%与52%;2、就业人员:公私经济(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32%与68%;3、国内生产总值:公私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为:37%与63%。又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国有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为15.3%(《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第505页)。这个比例远低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7年占25.5%和建国之初的1949年占26.2%的比例。”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其2005年的GDP占全国GDP的15.8%)基本是个体经济的因素考虑进去,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还要降低。
  我不能说以上数据很准确,但是可以肯定的说,现在公有制经济已经不是主体了。非公有制经济决定不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现在是明文确定为“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经不只是“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大部分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
  我相信邓小平在世,不会再说“不会变成资本主义”,“不会产生新资产阶级”了,他会说“我播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否则他就否定了自己。这虽然是我的设想,邓小平早已不在世了。但是,有谁能说我国现在的经济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私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除非不再做共产党,不坚持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宣言》告诉全世界:“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不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明文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逐步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人剥削人的制度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把公有制经济“转制”为私有制经济,能符合《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吗?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合法行为吗?
  请注意,我讲的是私有化,即把公有制经济“转制”为私有制经济。为了调动一切积极性,“发展一点个体经济”,为了引进技术和资金,搞点中外合资企业,也无不可,但是,为什么要“国退民进”,为什么要把国有企业当“烂苹果”“卖掉”“送掉”,这不是“资本主义化”是什么?社会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企业,都是社会化生产的企业,其性质的不同,仅仅在于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资料和产品都归私人即资本家所有,而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资料和产品都属于劳动者联合体共同所有。所以,将所有制企业转变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所有制企业,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相反的,把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转制”为私人所有制企业,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资本主义改造,私有化就是资本主义化,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历史的反动。
  现在经过私有化,公有制经济不占主体,事已至此,应该怎么办呢?胡锦涛6•25讲话提出的“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正确的方针。为了使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我们不是用打压非公有制经济的办法,而是用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办法,来恢复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导我国的经济发展;公私经济可以在市场上竞争,但是私有化必须终止。对于非公有制经济,我们也要鼓励、支持、引导它发展,重在引导,引导它们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于那些挖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经济活动,必须打击,决不能手软。我期盼着十七大对于“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这个方针,有进一步的阐述和部署。
  说件既是题外又是题内的事:《没有科学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不能在官方网上发表。是我讲的不是事实或没有道理吗?那可以批判嘛;其实做这种事情很愚蠢,网络时代还能不让人说话吗?只能是表现无理耍霸道而已。但是我还是把这篇文章送去,“人有嘴巴就得讲话”。不让说话就不说话,是自弃民主自由。我不做软骨头人。写这些人家还会给发表吗?那是人家的事。不发表也是一种发表,这就是用事实说话。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yewn
无相关信息连云港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书利华教育网)&&人教版
下载地址::
资料下载说明::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每天登陆还送下载点数哦^_^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超值!),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季孙欲以田赋(按田亩收取地租),使冉由访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结合所有知识,判定孔子的经济主张是A.主张保留井田制B.主张封建土地私有C.反对保留井田制D.反对封建土地国有2.“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物上出错轻得多。”苏格拉底此观点反映他A.赞扬君主专制制度B.要求哲学家管理国家C.反对直接民主制度D.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3.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称:“棱伦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又以成立新政府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办法平息富人的不满。……梭伦甚至使雅典政府引进了新的民主原则,……”梭伦在改革中引入的“民主原则”体现在A.颁布“解负令”B.发放公职津贴C.组成“四百人会议”D.成立十将军委员会4.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利克里三位政治家的改革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他们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A.破除贵族世袭,制约公民权利B.废除债务奴隶,促进经济发展C.扩大平民权利,推动民主进程D.划分公民等级,明确权利义务5.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该时期是A.隋唐时期 B.明清时期 C.西汉时期 D.魏晋时期6.“比之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宋朝统治者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在政府的某个职位上工作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这种做法A.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B.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C.减少了政府财政支出D.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率7.“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上述话最可能是下列哪位思想家对秦始皇的评价A.孟子B.董仲舒C.李贽D.黄宗羲8.清朝官员袁昶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春秋之时已有明约,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如今攻使馆,要开杀戒,一背礼义之道,二背国际公法。拳术不可恃,外衅不可开,杀公使,悖公法,事将不可收拾。”从材料中可得出的确切信息是A.袁昶的观点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 B.袁昶反对利用义和团来抗击八国联军C.印证了当时八国联军有灭亡中国的野心D.袁昶注重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作为依据9.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先进人士A.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B.开启了政治改革大门C.唤醒了民众的民族意识D.提出了民主与科学口号10.辜鸿铭曾在北京大学任教,他梳着辫子走进课堂,学生们觉得很怪异,都在发笑。辜平静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呀!”闻听此言,学生一片默然。后来促成“同学脑袋里的辫子”逐步被“剪掉”的是①戊戌变法②辛亥革命③新文化运动④五四运动A.①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③④11.1929年,蒋介石称赞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随后中华民国政府通过了《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但1930年后国民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与此转变相关的主要因素是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B.国共关系开始破裂C.国内民主运动高涨D.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12.下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它们的历史作用是A.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B.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D.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13.毛泽东在给朱德、刘少奇的一封信中写道:“陈谢纵队本月休整……协同边区兵团开辟西北局面。……山东自歼七十四师后,局面已稳定,现正计划新的攻势作战。刘邓本月休整,准备月底出击……。”该信件应写于解放战争中的A.北平谈判开始前夕 B.渡江战役开始前夕C.战略反攻开始前夕 D.战略决战开始前夕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B.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C.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15.1949年2月,毛泽东第一次走出国门访问苏联。经过谈判,中苏双方于1950年2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当时,毛泽东访苏的主要意图是A.为新中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B.支持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C.希望苏联成为第三世界的后盾D.借助苏联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席位16.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C.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D.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17.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18.“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A.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C.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19.“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C.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D.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20.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观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的划分显示出作者的历史观是A.全球史观 B.社会史观 C.革命史观 D.近代化史观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21.(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其原因在于中国较与世隔绝,它仅仅受到西北游牧民的侵略……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铁制工具还促进了流域地区大批的排水工程、为长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伴随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即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法家人关心的是改革社会,以加强他们所奉事的诸侯的力量。――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美国“除了全州性的法律以外,州有时也颁布一些全州性的治安条例。但在一般情况下,是由乡镇当局或乡镇官员会同治安法官,根据当地的需要,规定本地的社会生活细则,公布有关公共卫生、正常秩序和公民道德的守则。”――引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材料一中,作者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历史原因有哪些?(3分)(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概括美国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特点。(4分)这样的权力分配有何积极作用?(2分)(3)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都实行中央集权制,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央集权制的认识。(4分)22.(14分)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中说:“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心理世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在确定中国文化与西方的关系时所采用的方法,可以进一步说明这种矛盾心理。在他们看来,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但是西学从根本上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在试图弄懂西学的意思时,最初在七十和八十年代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体”和“用”的概念,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不过这种说法具有心理意义,因为它便于中国实行现代化,而不致丧失其文化特性。尽管其效力令人怀疑,但它象征着中国对西方的矛盾态度。――[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材料三 当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正的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1895年……然而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葛兆光《中国思想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民族的致命伤”指什么?结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说明当时清政府不明白“民族致命伤”的主要原因。(4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进行了怎样的探索?(4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895年成为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原因。“后来出现的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对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4)上述材料表明近代中国人的心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的视野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怎样影响?(2分)23.(13分)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为地区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印度继承英国在西藏的特权,经营西藏的邮政、电报、电话,并在西藏设有12个驿站,在亚东和江孜等交通要地驻有印度军队。西藏解放后中国政府对印度的这些特权,原则上坚决主张废除,而在做法上采取了适当的步骤。对于不损害中国主权而合乎西藏实际需要的惯例,则在平等互惠基础上暂允许其保留。――谢益显《中国外交史》材料二 中印两国之间的问题并不是很大,……无非就是一个边界问题。……即使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放一放,在贸易、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发展往来,增进了解和友谊,双方合作仍然有广阔的前景。……我还设想,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这样的问题,要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来解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摆脱了“左”的思想束缚,邓小平同志又总结历史,正视现实,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作出科学判断,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这一论断……深刻地反映了当今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正确阐明了我国所处的国际大环境。――戴秉国《邓小平外交思想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的历史性调整与开拓》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改善与印度的关系,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2)关于中印问题,材料二中的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新思维?据材料三说明原因。(4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新时期中国政府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开展的外交活动具有哪些特点?试分别举例说明。(4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准则的基本认识。(3分)24.(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段灼传》材料三 《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太平御览》材料四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清史稿?选举志》材料五 根据1855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材料六 1855年文官改革令在英国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以择优取士的崭新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因而也是不列颠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起点。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4分)(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3分)(4)根据材料五、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55年英国实行文官制度的原因。(3分)(5)综合上述材料,从君主专制和东学西渐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2分)25.(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材料二 除非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而不顾另一的平庸的人们驱逐到一旁去;否则城邦就绝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而且,我相信就连全人类也不会得到安宁,……唯有到了那时候,我们的这个国家才有获得生命并见到天日的可能。――《柏拉图全集》第二卷材料三 柏拉图认为有五种政体形式:贵族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他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在其中,体现为哲学王的理性要素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们的理性也控制着他们的欲望。柏拉图强调,这种政体虽然只是个理想,但却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很有意义的目标。“对一个国家来说,贵族政体是模范政体,因为在这个政体形式中我们发现了所有阶级之间的那种正当的从属关系”。――[美]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治国主张,其思想有何进步意义?(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柏拉图提出哲学家与国王应“合而为一”的原因。(2分)(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柏拉图认可的模范政体的主要特点。(3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柏拉图两人治国主张的相同之处。分别指出两者的观点在当时无法实现的原因。(3分)历史答案1-5.ACCCC6-10.BCBBC11-15.DBCDA16-20.CAACA21.(1)原因:西北游牧民族的威胁;东周以来的混乱局面使人民渴望结束割据战乱;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其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法家人物和各国政治改革的推动。(回答其中三点给3分。)(2)特点:美国重视加强中央集权,但赋予地方一定的权力;地方可以颁布自己的法律、法规、守则。(4分)积极作用:既有利于加强中央权力,也有利于发挥地方的自主性。(2分)(3)认识:实行中央集权制是历史的必然;中央集权制更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和有效促进社会的发展;但若权力过度集中于中央,不利于地方自主性的发挥。(回答其中两点给4分。)22.(1)不知道军事失败的理由。(1分)意图:打开中国市场、掠夺中国原料。(2分)主要原因:没有对清政府统治造成实质性危害。(1分)(2)实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2分)探索:洋务运动。(2分)(3)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2分)影响: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政治:推动了政治民主化。(2分)(4)变化:从“自信从容”到“紧张焦虑”(或从妄自尊大到矛盾心理再到惊慌茫然)。(1分)影响:拓宽史学研究的新视野(新视角);便于深刻理解历史变化。(任意一点1分)23.(1)措施:对于印度在西藏的特权原则上反对,具体做法上允许保留部分,适当让步;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分)(2)新思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2分)原因: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2分)(3)特点及举例: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如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等。②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领导人会议。③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如主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特点、举例各1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分)(4分)(4)认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维护世界和平;保障国家利益。(其他言之有理者,酌情给分)(3分)24.(1)主要依据:血缘。(1分)制度:嫡长子继承制。(1分)(2)原因:身为中正;门第高贵。(2分)共同特点:封闭性、垄断性。(2分,答出一点即可)(3)选官形式:由世袭、推举到考试。选官标准:由血缘、门第到考试成绩。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官特点: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3分,任答其中三点即可)(4)中国科举制;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3分)(5)从世官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演变体现了统治基础的扩大,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1分)中国科举制成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蓝本,促进了近代西方政治的发展。(1分)25.(1)主张:德治(或为政以德、仁)。(1分)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1分)(2)原因:使政治具有智慧与力量;使国家(人类)实现安宁。(2分)(3)特点:依靠哲学王的智慧管理国家;强调人的理性;所有阶级之间各守本分,各司其职。(3分)(4)相同:都主张贤人治理国家(或都强调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1分)原因:孔子的主张不适合诸侯争霸的需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主张不符合当时现实政治的需要。(2分,只答两者的观点都不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给1分)
亲!您可以或新用户?
网站特色导航
本站站长弟弟侯医生淘宝店
版权声明:1、本站资料大部分为网络收集整理、购买、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本着友好方式发邮件给我们,我们均无条件删除。无共享精神者,也请勿使用本站资料!2、部分资料为收费会员下载,目的促进资源共享,您可以通过提供原创或自编资料获取。如有任何因为资料搞事者或者勒索本站者,本站将坚决奉陪。
CopyRight&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
------E-mail:(#改为@即可) QQ:
旺旺:lisi35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公有制经济占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