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厂蒸汽压力循环水出口母管压力一般多少

电厂循环水泵变频改造_陈正建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电厂循环水泵变频改造_陈正建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NDGJ 16―89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设计技术规定_甜梦文库
NDGJ 16―89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设计技术规定
能源部电力规划设计管理局火 力 发 电 厂 热工自动化设计技术规定关于分发《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 设计技术规定》NDGJ16―89 的通知NDGJ16―8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源部电力规划设计管理局(89)电规技字第 49 号 为适应电力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局组织有关设计院对原《火力发电厂热工自 动化设计技术规定》(DLGJ16―80)进行了修订。我局于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召开会 议对送审稿进行了审查,现批准颁发《火力电厂热工自动化设计技术规定》 NDGJ16―89。自发行之日起执行,原颁发的《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设计技术规 定》(DLGJ16―89)同时停止执行。 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资料,及时总结经验,如发现不妥和需要补 充之处,请随时函告我局。 一九八九年五月二十三日第一章总则第 1.0.1 条 本规定作为《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热工仪表和控制部分 的补充及具体化。 第 1.0.2 条 火力发电厂(以简称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的设计,应按照中档适 用水产以及满足保证机组安全和其要满足经济运行的要求进行, 并应积极慎重地、 有步骤地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 第 1.0.3 条 本规定适用于汽轮发电机组容量为 50~600MW 新建或扩建的凝 汽式发电厂以及高温高压供热式机组的热电厂的热工自动化设计。 第 1.0.4 条 发电厂分期建设时,对控制方式、设备选型及热控试验室等有 关设施应通盘考虑,合理安排。 第 1.0.5 条 发电厂的热工自动化设计,应积极采用经过审定的标准设计、 典型设计和通用设计。 第 1.0.6 条 发电厂热工自动化设计应选用可靠性高的设备和成熟的控制技 术。新产品、新技术应经过试用和考验,鉴定合格后方可在设计中采用。在条件 合适时,应优先选用标准系列产品。 第 1.0.7 条 发电厂热工自动化设计应根据机组容量、 工艺系统的监控要求、 设备的可控性和落实本体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第 1.0.8 条 在发电厂设计中, 除应执行本规定外, 还应执行有关国家标准, 专业标准、规范和规程的有关规定。第二章第 2.0.1 条运行控制方式单元制机组的控制方式应满足下要求: 一、容量为 200MW 及以上机组应采有用炉、机、电集中的单元控制。 二、容量为 100MW 和 125MW 相组宜采用炉、机、电集中的单元控制;若发电 厂将扩建 200MW 及以上机组时,则应采用机、炉、电集中的单元控制。 三、单元制机组不采用炉、机、电集中的单元控制。 第 2.0.2 条 母管制机组宜采用炉、机就地控制。 第 2.0.3 条 单元制或扩大单元制的除氧给水系统,宜在单元控制时,应采 用炉、机集中控制。 每管制除氧给水系统应采用就地控制。 第 2.0.4 条 辅助车间(如水处理室、燃油泵房、蒸发站等)的工艺系统宜在 该车间内控制。 第 2.0.5 条 采用炉、机、机集中控制或炉、机集中控制的单元机组,两台 同类同组宜设一个单元控制室或炉、机控制室,也可一台组,设一个单元控制室 或炉、机控制室。 第 2.0.6 条 单元控制室或炉、机控制室内的控制盘宜分主盘和辅盘,辅盘 按盘前不设专职临盘人员考虑。 在一个单元控制室中的两台机组的主盘盘面布置,应按炉、机、电,炉机电 相同顺序排列。 第 2.0.7 条 在单元控制室或炉、机控制室内,对机组的监视控制应满足下 列基本要求: 一、在就地运行人员配合下,实现机组的起停; 二、实现正常运行工况的监视和调整; 三、实现异常工况的报警和紧急事故处理。 第 2.0.8 条 就地控制的锅炉、 汽机、 除氧气给水系统应分分别设置控制室。 化学水处理系统、供油系统等宜在该车间设控制室。 第 2.0.9 条 就地控制的锅炉,宜两台炉设一个锅炉控制室。锅炉控制室宜 设在运转层两炉间的适中位置。 母管制锅炉的总测量控制设备,可布置在 2 号锅炉控制盘上。 第 2.0.10 条 集中控制机组的汽机就地盘应设在机头附近。 汽机横向布置或纵向头对头布置时,宜将两台汽机的就地盘布置在一起。就 地控制的汽机控制室宜设在机头附近。 第 2.0.11 条 母管制除氧给水控制室,宜设在数台给水泵之间的适中位置。 给水泵达 7 台及以上时,可设两个控制室。 第 2.0.12 条 热网控制盘可布置在汽机车间。 第 2.0.13 条 生产用减压减温器控制盘, 宜与所在车间主设备控制盘布置在 一起。 第 2.0.14 条 发电机在电气主控制室控制时, 汽轮机锅炉控制盘上应装设与 发电机控制盘的联系信号。第三章第一节 第 3.1.1 条 第 3.1.2 条 一检般 规测定在满足安全、经济运行要求的前提下,检测仪表宜精简。 仪表检测项目应与报警、计算机监视或各种形式巡测测装置的 检测项目综合考虑。 第 3.1.3 条 检测仪表的装设,应与各主、辅机配供的显示表及报警装置统 一考虑,避免重复设置。 第 3.1.4 条 指示仪表的设置原则: 一、反映主设备及工艺系统在正常运行、起停、异常及事故工况下安全、经 济运行的主要参数和需要经常监视一般参数,应设指示仪表(包括就地仪表)。 二、只需越限报警监视的一般参数,不再设置指示仪表。 三、已由计算机或巡回检测装置进行处理的一般参数,不再设置指示仪有。 四、一般同类型参数(如:烟风道压力,煤粉仓温度等),当未装设巡测装置 时,宜采用多点切换测量。 第 3.1.5 条 下列参数宜设置记录仪表: 一、反映主设备工艺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状况并在事故时进行分析的主要参 数。 二、用以进行经济分析或核算的重要参数。 第 3.1.6 条 经济核算用的流量参数应设积算器,当用计算机对流量参数进 行积算时,不再设置积算器。 表 3.1.11-1序 测 号 地 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三 1 2 3 4 空气系统 送风机出口风压力 空气预热器后风压力 二次风总风压力 一次风机出口风压力 一次风总风压力 送风机润滑油压力(或流量 送风机入口风温度 暖风器出口风温度 空气预热器出口风温度 送风机轴承温度 送风总风量 送风机及一次风机电动机线圈温度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轴承温度 烟气系统 炉膛压力或负压 空气预热器后烟气压力 除尘器后烟气压力 锅炉吹灰蒸汽压力 引风机润滑油压(或流量) 排烟温度 引风机电机线圈温度 引风机轴承温度 烟道各段烟气温度 过热器管壁温度 汽包壁温或温差 烟气含氧量 炉膛火焰监视 火焰检测器冷却空气压力 燃油制粉系统 磨煤机入口风压力 中速磨出口风压力 磨煤机进出口风压差 粗粉分离器后风压力 指示 记录 报警 地 指示 记录 报警 模入 数 入 点 名 称 就 控制盘 就 控制盘 计算机 备 注200MW 及以下机组主要工艺系统检测项目100MW 以及以下 200MW√√ √ √ √ √ √ √ √ √#√√√ √ √ √ √√√ √ √ √ √√#√# √# √#√√# √# √#厂家带一次元件时 装 厂家带一次元件时 装 厂家带一次元件时 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厂家带一次元件时 装√# √# √ √√√ √ √ √√ √ √ √√ 100MW 以及以下 序 测 号 地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六 1 排粉机入口风压力 锅炉供油压力 锅炉回油压力 燃烧器入口油压力 燃油雾化蒸汽压力 二次风分风箱压力 一次风分风压力 磨煤机密封风差压(中速磨) 中速磨氮气压力 磨煤机润滑油压力 磨煤机入口风温度 磨煤机出口风粉混合物温度 排粉机进口风粉温度 煤粉仓煤粉温度 磨煤机电动机线圈温度 磨煤机轴承温度 锅炉燃油温度 煤粉仓粉位 磨煤机高位油箱油位 燃油流量(进回油) 蒸汽系统(主蒸汽、抽汽、辅助蒸汽) 汽包饱和蒸汽压力 过热器出口蒸汽压力 汽轮机主汽门后蒸汽压力 汽轮机电动主汽门前后蒸汽压力 汽轮机调速汽门后蒸汽压力 汽轮机速度级压力 各段抽汽压力 汽轮机高压缸排汽压力 锅炉再热器出口蒸汽压力 汽轮机中坟缸进汽压力 汽轮机排汽真空 背压汽轮机排汽压力 高低压轴封蒸汽压力 除氧器汽源压力 备用汽源压力 除氧器压力 汽轮机高低压旁路减压器后蒸汽压力 法兰加热蒸汽压力 给水母管压力 过热汽减温器入口汽温度 过热汽减温器出口汽温度 过热器出口汽温度 汽轮机主汽门前汽温度 汽轮机高压缸排汽温度 再热汽减温器入口汽温度 再热汽减温器出口汽温度 再热器至中压缸进汽温度 汽轮机调节级温度 各段抽汽温度 各段抽汽管上下汽温度 高压缸排汽管上下汽温度 汽轮机排汽温度 高压排汽管疏水罐水位 汽轮机高压、低压旁路减温器后蒸汽 温度 轴封冷却器后汽温 主蒸汽流量 凝结水系统 凝结水泵入口压力 凝结水泵出口压力 凝汽器出口凝结水温度 各低压加热器出口水温度 除氧器水箱水温度 凝汽器水位 凝汽器缓冲水箱水位 除氧器水箱水位 高压加热器水位 低压加热器水位 轴封加热器水位 疏水箱水位 凝结水流量 凝结水补给水流量 除氧器给水含氧量 凝结水导电度 给水系统 指示 √ √ √ 记录 报警 地 指示 √ √ √ √ √ √ 点 名 称 就 控制盘 就200MW 控制盘 记录 报警 计算机 模入 数 入 备 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排粉机送粉时装 厂家带一次元件时 装 厂家带一次元件时 装√√√ √√ √√ √ √厂家带一次元件时 装√ √ √ √ √ √√ √ √ √ √ √ √ 母管制系统装记录 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定压运行时 √ √ √ 给水前置泵出口压力 100MW 以及以下 序 测 号 地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七 1 2 3 4 5 6 八 1 2 3 4 5 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给水泵出口压力 锅炉给水压力 再热汽减温器减温水压力 过热汽减温器减温水压力 电动给水泵润滑油压力 给水泵密封水压力 各高压加热器出口水温度 给水泵电动机线圈温度 电动给水泵润滑油温度 电动给水泵轴承温度 给水前置泵轴承温度 给水泵电机进回风温度 给水泵入口流量 再热汽减温器减温水流量 过热汽减温器减温水流量 给水流量 锅炉连续排污流量 汽包水位 电动变速给水泵转速 循环冷却水系统 凝汽器入口或出口循环水压力 循环水泵出口压力 循环水母管压力 凝汽器入口循环水温度 凝汽器出口循环水温度 循环水泵轴承温度 其它系统 抽气器入口水或汽压力 抽气器入口真空 射水泵出口水压力 控制用压缩空气母管压力 热交换器水位 汽轮机检测 汽轮机润滑油压力 汽轮机调速油压力 调速油系统各类油压力 润滑油滤网差压 汽轮机支持轴承温度 汽轮机推力轴承温度 汽轮机主汽门金属温度 汽轮机缸体温度 高压机组导汽管壁温度及法兰螺栓温 度 法兰加热蒸汽温度 主油箱油位 汽轮机转速 汽轮机转子偏心度 汽轮机差胀 汽轮机汽缸膨胀 汽轮机油动机行程 汽轮机转子轴向位移 汽轮机发电机组轴承振动 汽轮机润滑油温度 发电机检测 发电机氢气压力 空气侧密封油压力 氢气侧密封油压力 氢气冷却器冷却水压力 空气冷却器冷却水压力 水冷发电机冷却水压力 发电机冷却水泵出口压力 发电机定转子水压力 氢瓶出口母管压力 氢气侧氢油压差 空气侧氢油压差 氢侧密封油回油温度 空侧密封油回油温度 密封油进油温度 发电机进出口氢气或空气温度 氢或空气冷却器进出口冷却水温度 空气冷却器进出口冷却水温度 定子冷却水出水温度 转子冷却水出水温度 发电机定子线圈和铁习温度 空冷发电机进回风管温度 励磁机进回风管温度 指示 记录 报警 地 指示 点 名 称 就 控制盘 就200MW 控制盘 记录 报警 计算机 模入 数入 备 注 100MW 以及以下 序 测 号 地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定转子冷却水流量 冷却水箱水位 密封油箱油位 氢油分离箱油位 发电机氢气纯度 水冷发电机检漏 水冷发电机冷却水导电度 水冷发电机断水 指示 记录 报警 地 指示 点 名 称 就 控制盘 就200MW 控制盘 记录 报警 计算机 模入 数入 备 注表 3.1.11-2序 测 号 地 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空气系统 送风机聘书口风压力 空气预热器前后风压差 空气预热器后风压力 二次风总风压力 一次风机出口风压力 一次风总风压力 送风机润滑油压力 送风机入口风温度 暖风器出口风温度 空气预热器出口风温度 送风机及一次风机电动机线 圈温度 送风机轴承温度 送风总风量 一次风总风量 轴流式送风机喘振差压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轴承温度 烟气系统 炉膛压力或负压 空气预热器后烟气压力 除尘器后烟气压力 引风机润滑油压(或流量) 锅炉吹灰蒸汽压力 炉膛温度 空气预热器后烟气温度 (排烟 温度) 烟道各段烟气温度 过热器管壁温度 再热器管壁温度 汽包壁温度和温差 引风机电机线圈温度 引风机轴承温度 烟气含氧量 炉膛火焰监视 火焰检测器冷却空气压力 燃油制粉系统 磨煤机入口风压力 中速磨出口风压力 磨煤机进出口风压差 粗粉分离器后风压力 排粉机入口风压力 锅炉供油压力 锅炉回油压力 燃烧器入口油压力 燃油雾化蒸汽压力 二次风分风箱压力 一次风分风压力 中速磨密封风差压 中速磨氮气压力 磨煤机润滑油压力 磨煤机入口风温度 磨煤机出口风粉混合物温度 排粉机进口粉温度 煤粉仓煤粉温度 磨煤机电动机线圈温度 磨煤机轴承温度 锅炉燃油温度 磨煤机轴承油温度 指示 点 名 称 就300MW、600MW 机组主要工艺系统检测项目200MW 就 记 录 报警 模 入 数 入 地 指示 控制盘 记录 报警 计算机 模入 数 入 备 注 200MW 序 测 号 地 23 24 25 26 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煤粉仓粉位 磨煤机高位油箱油位 燃油流量(进回油) 给煤煤量 蒸汽系统(主蒸汽、抽汽、辅 助蒸汽) 汽包饱和蒸汽压力 过热器出口蒸汽压力 汽轮机主汽门后蒸汽压力 汽轮机电动主汽门后蒸汽压 力 主蒸汽流量 汽轮机调速汽门后范汽压力 汽轮机调节级蒸汽压力 各段抽汽压力 汽轮机高压缸排汽压力(冷再 热汽) 锅炉再热器出口蒸汽压力 汽轮机中压缸进汽压力 汽轮机排汽真空 高低压轴封汽压力 给水泵汽轮机高压进汽压力 给水泵汽轮机低压进汽压力 给水泵汽轮机汽封汽压力 除氧器汽源压力 备用汽源压力 除氧器压力 汽轮机高低压旁路减压器后 蒸汽压力 法兰加热蒸汽压力 给水母管水压力 给水泵汽轮机润滑油母管油 压力 给水泵汽轮机调速油压力 过热器减温器入口汽温度 过热器减温器出口汽温度 过热器出口汽温度 汽轮机主汽门前汽温度 汽轮机高压缸排汽温度 再热汽减温器入口汽温 再热汽减温器出口汽温 再热器至中压缸进汽温度 汽轮机调节级温度 各段抽汽温度 各段抽汽管上下汽温度 高压缸排汽管上下汽温度 汽轮机排汽温度 汽轮机轴封蒸汽温度 给水泵汽轮机进汽温度 给水泵汽轮机排汽温度 汽轮机高低压旁路减温器后 蒸汽温度 给水泵汽轮机轴承温度 给水泵汽轮机回油温度 给水泵汽轮机油冷却器冷却 水出水温度 给水泵汽轮机转速 给水泵汽轮机推力瓦温度 轴封冷却器后汽温度 给水泵汽机油冷却器进出口 油温度 高压缸排汽管疏水罐水位 给水泵汽轮机油箱油位 给水泵汽轮机轴向位移 凝结水系统 凝结水泵入口水压力 凝结水泵出口水压力 凝结水升压泵出口水压力 凝结水处理装置前后压差 凝汽器出口凝结水温度 各低压加热器出口水温度 除氧器水箱水温度 凝汽器热水井水位 凝结水缓冲水箱水位 除氧器水箱水位 高压加热器水位 指示 记 录 报警 模 入 数 入 地 指示 记录 报警 模入 数 入 点 名 称 就 就 控制盘 计算机 备 注 低压加热器水位 轴封冷却器水位 疏水箱水位 凝结水流量 200MW 序 测 号 地 16 17 18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七 1 2 3 4 5 6 八 1 2 3 4 5 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十 1 2 3 4 5 6 7 8 9 10 凝结水补给水流量 除氧器给水含氧量 凝结水导电度 给水系统 给水前置泵出口水压力 给水泵出口水压力 至锅炉给水压力 再热汽减温器减温水压力 过热汽减温器减温水压力 电动给水泵润滑油压力 给水泵密封水压力 给水前置泵入口滤网压差 给水泵入口滤网压差 给水泵滤油器压差 各高压加热器出口水温度 直流炉中间点温度 电动给水泵润滑油温度 给水泵电动机线圈温度 给水泵轴承温度 给水前置泵轴承温度 给水泵电机进回风温度 给水泵入口流量 再热减温器减温水流量 过热减温器减温水流量 给水流量 汽包水位 直流炉汽水分离器水位 电动变速给水泵转速 循环冷却水系统 凝汽器入口或出口循环水压 力 循环水泵出口水压力(盘上操 作) 循环水母管水压力 凝汽器入口循环水温度 凝汽器出口循环水温度 循环水泵轴承温度 其它系统 抽气器入口水或汽压力 抽气器入口真空 射水泵出口水压力 控制用压缩空气母管压力 热交换器水位 汽轮机检测 汽轮机润滑油压力 汽轮机调速油压力 调速油系统各类油压力 润滑油滤网压差 汽轮机支持轴承温度 汽轮机推力轴承温度 汽轮机主汽门金属温度 汽轮机罐体温度 高压机组导汽管壁温度及法 兰螺栓温度 法兰加热蒸汽温度 主油箱油位 汽轮机转速 汽轮机转子偏心度 汽轮机差胀 汽轮机汽缸膨胀 汽轮机油动机行程 汽轮机转子轴向位移 汽轮发电机组轴承振动 汽轮机润滑油温度 发电机检测 发电机氢气压力 空气侧密封油压力 氢气侧密封油压力 氢气冷却器冷却水压力 空气冷却器冷却水压力 水冷发电机冷却水压力 发电机冷却水泵出口水压力 发电机定转子水压力 氢瓶出口母管氢压力 氢气侧氢油压差 指示 记 录 报警 模 入 数 入 地 指示 记录 报警 模入 数 入 点 名 称 就 就 控制盘 计算机 备 注 200MW 序 测 号 地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空气侧氢油压差 氢侧密封油回油温度 空侧密封油回油温度 密封油进油温度 发电机进出口氢气或空气温 度 氢或空气冷却器进出口冷却 水温度 定子冷却水出水温度 转子冷却水出水温度 发电机定子线圈和铁心温度 励磁机进回风管温度 定转子冷却水流量 冷却水箱水位 密封油箱油位 氢油分离箱油位 发电机氢气纯度 水冷发电机检漏 水冷发电机冷却水导电度 水冷发电机断水 指示 记 录 报警 模 入 数 入 地 指示 记录 报警 模入 数 入 点 名 称 就 就 控制盘 计算机 备 注表 3.1.11-3辅助系统名称 序号 1 2 3 4 5 测 点 名辅助系统检测项目控 称 就地 指示 制 记录 盘 报 警 备 注生产用减压减温 器蒸汽截止门前蒸汽压力 减压阀后蒸汽压力 减温水门前水压力 减温后蒸汽温度 减压减温器后流量注:①由制造厂家随主、辅设备成套供货的仪表,未列入表 3.1.11-1 至 3.1.11-4 中。 ②表中就地安装仪表系指就地安装或就地表盘安装的仪表。 ③表中符号√*系指小型巡回检仪表。 ④表中符号√△系指带积算的流量仪表。 ⑤表中所列仪表系为电厂常用工艺系统,对一些非常用工艺系统的仪表装设,可根据该系统的工艺要 求确定。 ⑥表中所列记录,包括计算机的趋势记录。 ⑦主厂房内汽水分析站的各项测点,凡不在控制盘上装设二次仪表的,在表中均未表示。第 3.1.7 条 双风机系统炉膛尾部烟道的有关测点应分两侧点应分两侧装 设。 第 3.1.8 条 水或油的滤网,应根据工艺要求检测其前后压差。 第 3.1.9 条 汽包水位、给水流量、主蒸汽流量及总风量的测量应有下列补 偿: 一、汽包水位的汽包压力补偿。 二、给水流量、送风量的给水和空气温度补偿。 三、主蒸汽流量的蒸汽压力、温度补偿。 第 3.1.10 条 检测用变送器宜与自动调节系统的变送器分开 (烟气含氧除 外),便对冗余设置的变送器可以合用。 第 3.1.11 条 200MW 及以下机组主要工艺系统检测项目见表 3.1.11-1。 300MW、600MW 相组主切工艺系统检测项目见表 3.1.11-2。 辅助系统检测项目见表 3.1.11-3。 化学水处理系统检测项目见表 3.1.11-4。 第二节 设 备 选 择第 3.2.1 条 仪表准确度等级应按下列原则选定: 一、主要参数指示表 1 级,记录仪表 0.5 级。 二、经济考核仪表 0.5 级。 三、一般参数指示仪表 1.5 级;就地指示仪表 1.5~2.5 级。 四、分析仪表或特殊仪表的准确度,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第 3.2.2 条 装在易爆危险场所或湿热带地区的仪表设备,应分别选用防爆 型或热带型仪表。 第 3.2.3 条 测量腐蚀性介质或粘性介质时,应选用有防腐性能的仪表,隔 离仪表或采用适当的隔离措施。 第 3.2.4 条 装在集中控制室控制盘上的压力、差压仪表应选用远传式仪表 (烟风道压力及凝汽器真空除外)。 第 3.2.5 条 主给水及凝结水流量测量宜采用喷嘴;一般汽、水介质宜采用 标准孔板;气休介质宜采用文丘利管、机翼等型式的测量装置。 第 3.2.6 条 主蒸汽流量测量应采用喷嘴。 当汽轮机厂提供有关计算资料时, 可采用汽轮机调节级压力间接测量主蒸汽流量。 第 3.2.7 条 主要参数的记录表宜采用笔式记录仪表。 第 3.2.8 条 测温元件的保护套管,应按被测介质的工作参数与管径选择, 套管插入介质的有效深度(从管道内壁算起)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对于高压高温的主蒸汽及热蒸汽介质,当管道公称通径 D≤250mm 时,有 效深度为 70mm;当管道公称通径 D>250mm 有效深度为 100mm。 二、对于管道外径 D≤500mm 的汽、气、液体介质,有效深度约为管道外径的 1/2;对于道外径 D>500mm 的汽、气、液体介质有效深度为 300mm。 三、对于烟、风及风粉混合物介质,有效深度为烟风道(管道)外径的 1/3~ 1/2。 第 3.2.9 条 仪表与计算机全用的测温点,宜先用双支测温元件。 第 3.2.10 条 对锅炉、汽机、发电机的金属温度,主、辅机轴承温度等参数 的测量,宜采用小型巡回检测仪表。第四章第一节 自控动 调制节第 4.1.1 条 锅炉应设给水、燃料、送风、炉膛负压、过热蒸汽温度自动调 节。300MW 及以上机组宜设再热蒸汽温度自动调节。 第 4.1.2 条 200MW 及以上单元机组宜采用机、炉协调控制系统。 第 4.1.3 条 采用一次风机送粉的锅炉,宜设一次风总风压自动调节。 第 4.1.4 条 容量为 1000t/h 及以上直流炉,宜设分离器水位自动调节。 第 4.1.5 条 制粉系统,可设磨煤机出口温度和入口压力自动调节。 风扇磨直吹制粉系统,宜设磨煤机风量自动调节。 第 4.1.6 条 汽轮发电机应设下列自动调节: 一、凝汽器水位(不采用低水位运行时); 二、加热器水位; 三、轴封供汽压力; 四、发电机氢冷系统,氢、油密封差; 五、300MW 及以上机组汽轮机高、低压旁路的蒸汽压力及温度。 六、200MW 及以上汽轮机润滑油温度。 第 4.1.7 条除氧器应设水位、压力(定压运行时)和备用汽源压力自动调节。 第 4.1.8 条 蒸发器应设一、二次侧水位自动调节。 第 4.1.9 条 减压减温度宜设压力和温度自动调节。 第 4.1.10 条 热网水系统阀设补给水压力自动调节。 第 4.1.11 条 对生水加热的预处理系统,宜设生水温度自动调节。 第 4.1.12 条 300MW 及以上闭式工业水系统,可设高位水箱水位、差压管水 位、冷却水温度、供水母管与回水母管压差的自动调节。 第 4.1.13 条 母管制锅炉应设蒸汽母管压力自动调节。 第 4.1.14 条 需要保持一定液位运行的的容器,宜设液位自动调节。 第二节 自 动 调 节 功 能第 4.2.1 条 自动调节系统应满足机组正常工况要求,还应考虑到事故和异 常工况必要的联锁保护措施。 第 4.2.2 条 机、炉协调控制系统,可选用下列几种控制方式: 一、机、炉协调控制; 二、汽机跟踪控制; 三、锅炉跟踪控制; 四、手动控制。 第 4.2.3 条 200MW 及以上单元机组采用滑压运行时,机炉协调控制系统应 适应滑压运行方式。 第 4.2.4 条 每个被控对象应设单独的手/自动操作器, 并具备双向无扰动切 换功能。 第 4.2.5 条 机、炉协调控制系统中的各控制方式之间的切换,应设切换逻 辑及具备双向无扰动切换功能。 第 4.2.6 条 采用氧量校正的送风调节系统的氧量定值应根据负荷进行校 正。 第 4.2.7 条 300MW 及以上机组的燃烧控制系统,考虑到燃烧不同种类的燃 料,宜对单位负荷所需空气量及燃料进行相应的校正。 第 4.2.8 条 自动调节系统行控制两个及以上被控对象时,该自动调节系统 应有被控对象的负荷分配和负荷自动转移匹配功能。 第 4.2.9 条 200MW 及以上机组可设给水全程自动调节系统。 第 4.2.10 条 电动备用调速给水泵的给水调节机构宜跟踪运行泵的给水调 节机构。 第 4.2.11 条 自动调节系统中出现保护信号时, 应中断自动和手动信号并加 方向闭锁。 第 4.2.12 条 自动调节系统中,宜设下列报警: 一、主要参数变送器的故障; 二、测量值与设定值的偏差; 三、系统输出值与执行器位置的偏差; 四、手/自动操作器在保护信号作用时的自动切换; 五、电源故障。 第 4.2.13 条 自动调节系统一次测量信号的补偿同 第三节 远 方 控 制第 3.1.9 条。第 4.3.1 条 需要远方控制的对象主要有: 一、运行中经常操作的辅机、阀门及挡板;序 被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吸风机 送风机 一次风机 给煤机 磨煤机 排粉机 给粉机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 烟气再循环风机 冷烟风机 汽包循环泵 吸风机润滑油泵 吸风机电机润滑油泵 吸风机冷却风机 吸风机密封风机 送风机润滑油泵 送风机电机润湍油泵 磨煤机润湍油泵 磨煤机密封风机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润油油泵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盘车电机 吸风机油箱加热器电源 送风机油箱加热器电源 磨煤机油箱加热器电源 凝结水泵 凝结水升压泵 低压加热器给水泵 交流润滑油泵 直流润滑油泵 调速油泵(交流高压油泵) 射 水 泵 循环水泵(主厂房内) 氢冷密封油泵 氢冷升压水泵 水冷发电机冷却水泵 胶球清洗泵 盘车电机 顶轴油泵 闭式循环水工业水泵 疏水箱疏水泵 凝泵坑排水泵 轴封冷却器排气风机 润滑油箱排烟风机 润滑油箱加热器电源 给水泵 前置泵 中继水泵 密封水泵 给水泵的润滑油泵 给水泵汽机的调速油泵 除氧器循环水泵 给水泵汽机盘车电机 润滑油箱加热器电源 给水泵汽机凝结水泵 控 对 象 操作器 表 计 信号 灯 操作 器 表计 信号灯 操作 器 表 计 信号 灯 主 盘 辅 盘 就 地 备 注锅炉部分汽机部分除 氧 给 水 部 分 表 4.3.6-2主 序 被 号 控 对 象 操 作 器 表 计 盘阀门及挡板控制项目辅 盘 信 号 灯 操 作 器 表 计 信 号 灯 就 地 操 作 器 表 计 信 号 灯 备 注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汽水锅系统炉部制粉系 分 统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排 风 系 统主给水调节门 低负荷给水调节门 启动给水调节门 给水差压调节门 主给水电动门 低负荷给水电动门 启动给水电动门 汽包事故放水电动门 锅炉连续排污调节门 锅炉出口蒸汽电动门 锅炉向空排汽电动门 锅炉安全门 主蒸汽减温水调节门 再热蒸汽减温水调节门 锅炉启动分离器汽侧调节门 锅炉启动分离器水侧调节门 主蒸汽减温水电动门 再热蒸汽减温水电动门 锅炉启动分离器汽侧电动门 锅炉启动分离器水侧电动门 锅炉本体疏水电动门 锅炉本体放水电动门 锅炉定期排污电动门 给煤量控制 给粉机转数控制 一次风机调节挡板或调节叶片 磨煤机进口热风调节风门 磨煤机进口温风调节风门 磨煤机进口冷炉烟调节门 排粉机进口热风调节门 排粉机进口温风调节门 冷炉烟风机调节挡板或调节叶片 一次风机出口风门 一次风总风门 一次内分风门 排粉机进口风门 排粉机出口风门 磨煤机出口风门 磨煤机再循环风风门 冷炉烟风机进口烟气门 冷炉烟风机出口烟气门 磨煤机进口冷风机 排粉机进口冷风门 煤粉仓进口煤粉切换挡板 磨煤机进口总风门 送风机调节挡板或调节叶片史内机调节挡板或调叶片 烟气再循环风机调节挡板 烟气再循环风机出口挡板 烟气再循环风机进口挡板 烟气再循环风机进口冷风门 送风机出口风门 送风机出口联络风门 吸风机出口风门 吸风机进口风门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出口风门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门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进口烟气门 热风再循环风门 二次风总风门 二次风分风门烟风系统 主 序 被 号 控 对 象 操 作 器盘 表 计 信 号 灯辅 盘 操 作 器 表 计 信 号 灯就 地 操 作 器 表 计 信 号 灯 备 注62 63 64 65 66 67 68 6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锅 炉 部 分燃 油 系 统汽汽机水部系分统重油压力或流量调节门 重油总截止门 轻油总截止门 雾化介质总截止门 吹扫介质总截止门 油燃烧器进口油门 重油燃烧器进口雾化门 重油燃烧器进口吹扫门 汽机进汽电动门 汽机旁路汽压调节门 汽机旁路汽温调节门 汽机旁路减温水压力调节门 汽机旁路汽侧电动门 汽机旁路水侧电动门 加热器进汽电动门 抽汽逆止门 高加进水电动门 高加出水电动门 高加旁路电动门 高加自动(液动)旁路门 高压加热器事故放水电动门 高压加热器至除氧器疏水电动门 高压加热器至低加疏水电动门 末级低压加热器出口电动门 凝汽器水位调节门 轴封供汽压力调节门 轴封供汽温度调节门 汽机后汽缸喷水门 凝汽器真空破坏门 凝结水再循环电动门 凝结水泵再循环电动门 凝汽器进口循环水电动门 凝汽器出口循环水电动门 射水泵出入口电动门 凝结水泵出口电动门 凝升泵出口电动门 循环水泵出口电动门 循环水泵出口电动门 末级低加放水电动门 高加疏水调节门 润滑油温调节门 主蒸汽管道疏水电动门 再热蒸汽管道疏水电动门 抽汽管道疏水电动门 汽机本体疏水电动门除 汽 氧 给 水 部 分 统 水系除氧器压力调节门 除氧器水位调节门 给水泵汽机转速控制 电动给水泵转速控制 除氧器备用汽源压力调节门 给水泵汽机低压蒸汽电动门 给水泵汽机高压蒸汽电动门 给水泵汽机备用蒸汽电动门 给水泵出口电动门 给水泵再循环门 除氧器检修放水门 除氧器事故放水门 给水泵汽机排汽电动门 除氧器进汽电动门注△―300MW 及以上机组装设。二、启动过程和事故处理时需要及时操作的辅机、阀门及挡板; 三、改变运行方式时需要及时操作的辅机、阀站及挡板。 第 4.3.2 条 同时动作的同类对象宜采用成组控制。 第 4.3.3 条 主要辅机与其有固定动作顺序的被控对象(如给水泵与出口门 等),宜采用联动控制。 第 4.3.4 条 联动或成组控制的对象,应有单独控制手并应相互闭锁。控制 设备且布置在就地或控制室的辅盘上。 第 4.3.5 条 不需要紧急操作的被控对象,如锅炉一、二次风门等,榀按类 别采用选线控制。 第 4.3.6 条 根据被控对象的重要程度,其操作器、表计、信号灯的布置地 点见表 4.3.6-1 和表 4.3.6-2。 第四节 程 序 控 制第 4.4.1 条 需要经常进行有规律性操作的工艺系统,宜采用程序控制。 第 4.4.2 条 下列工艺系统宜采用程序控制: 一、锅炉定期排污系统; 二、锅炉电动吹灰系统; 三、单机容量为 300MW 有以上机组或单套设备出力为 100t/h 及以上或每昼 夜再生次数为二次及以上的化学水除盐系统; 四、容量为 200MW 及以上机组的凝汽器球清洗或反冲洗系统; 五、凝结水除盐系统。 第 4.4.3 条 采用程序控制时,每个被控对象宜在就地或辅盘上设单控制手 段。 第 4.4.4 条 程序控制过程中出现保护、联锁指令时,应将程序中断,并使 工艺系统退到安全状态。 第 4.4.5 条 控制盘上应设有程序控制系统的工作状态显示及故障报警信 号。复杂的程序控制系统还应设步序显示。 第五节 设 备 选 择第 4.5.1 条 容量为 100MW 及以下机组的调节设备宜采用电动单元组合仪表。 在重要复杂系统中,可采用可编程数字调节仪表。 容量为 125MW 机缚的调节设备,宜采用组件组装或可编程数字调节仪表。 容量为 200MW 及以上机组的调节设备,宜采用组件组装或带微处理器的调节 仪表。 自动调节系统采用组件组装调节设备时,其功能件的布置宜按控制系统进行 组合。 第 4.5.2 条 用于重要自动调节系统的变压器,应采用电容或扩散硅等型式 的变送器。 第 4.5.3 条 机组辅助系统的单冲量调节,宜采用气动基地式调节仪表。 第 4.5.4 条 执行机构宜采用电或气动执行机构,对安全运行有影响的气动 执行机构,应具有断电、断气、断信号保护功能。 自动调节系统中的执行机构与拉杆之间及调节机构与拉杆之间的连接,宜采 用球型铰链。 第 4.5.5 条 调节阀的最小、 最大控制流理及漏流量, 必须满足运行(包括启、 停和事故工况)要求。 第 4.5.6 条 选用的调节阀应按下要求进行校核: 一、阀门开度:开度为 85%~95%时应满足运行的最大需要量;开度为 10% 时,应满足运行的最小需要量。 二、阀门差压:对泄漏量有严格要求时,一般取流量为零时的最大差压;对 泄漏量无特殊要求时,一般取最小流是下的最大差压,其值就砂大于该阀门的最 大允许差压。 三、阀门特性:调节阀门的工作流量特性应满足工艺系统的调节要求。 第 4.5.7 条 简单的程序控制系统,宜采用继电器组成的程控装置。复杂的 程序控制系统,宜采用可编程序控制装置。第五章第一节报警报警信号的设置接点的选取第 5.1.1 条 控制内应有显示以上内容的灯光、音响热工报警信号: 一、重要热工参数偏离正常范围; 二、在控制室内未设仪表并有上、下限值要求的次要参数偏离正常范围; 三、热工保护与重要的联锁项目动作; 四、自动调节系统故障; 五、程度控制系统故障; 六、计算机系统故障; 七、重要电源回路故障; 八、控制气源故障; 九、重要对象的状态异常。 第 5.1.2 条 对已引入巡回检测装置的参数,宜以巡回检测装置为单位进行 报警。 第 5.1.3 条 对锅炉安全监视、汽机电液控制等专用装置,在控制盘上应设 保护动作及装置故障的报警。 第 5.1.4 条 在控制盘上应装设组装仪表控组动作的报警。 第 5.1.5 条 报警信号接点的选择应以准确可靠为前提, 宜选用开关量仪表。 第 5.1.6 条 各工艺系统的报警项目见表 5.1.6-1~5.1.6-6。 表 5.1.6-1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报 警 项 目 ≤100 √ √ √ √锅炉报警项目200 √ √ √ √ √ √ √ √ 300 √ √ √ √ √ √ √ √ √ √ √ √ √ 600 √ √ √ √ √ √ √ √ √ √ √ √ √ 主 盘 √ √ √ √ √ √ √ √ √ √ √ √ √ 辅 备 注机组容量(MW)盘过热蒸汽压力高 过热蒸汽压力低 过热蒸汽温度高 过热蒸汽温度低 再热蒸汽压力高 再热蒸汽压力低 再热蒸汽温度高 再热蒸汽温度低 直流锅炉中间点蒸汽温度高 直流锅炉中间点蒸汽温度低 直流锅炉起动分离器水位高 直流锅炉起动分离器水位低 汽包水位高一值√√ 序 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报警项目 ≤100 √ √ √ √机组容量(MW) 2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主 盘 √ √ √ √ √ √ √ √ √ √ √ √ √ √辅备注盘汽包水位高二值 汽包水位高三值 汽包水位低一值 汽包水位低二值 给水压力低 直流锅炉断水 自动点火故障 炉膛火焰发暗 炉膛负压大 炉膛压力大 火焰检测器冷却空气压力低 停炉保护动作 停炉保护复归 燃料中断 燃油压力低 燃油雾化介质压力低 辅机轴承润滑油压低 辅机轴承温度高 辅机电机线圈温度高 过热器壁温高 再热器壁温高 汽包壁温差大 安全门动作 一次总风压低 吸风机过负荷 磨煤机出口气粉混合物温度高 磨煤机润滑油压低 磨煤机轴承温度高 排粉机轴承温度高 磨煤机过负荷 排粉机过负荷 磨煤机电动机线圈温度高 给煤机(磨煤机)断煤 煤粉仓粉位高 煤粉仓粉位低 煤粉仓煤粉温度高 中速磨密封风压低 中速磨氮气压力低 控制气源压力低 气动安全门控制气源压力低 热工信号电源消失 热工保护电源消失√ √ √ √ √ √ √ √ √ √ √ √ √ √ √ √ √ √ √√ √ 由巡回检测装置发 由巡回检测装置发 由巡回检测装置发 由巡回检测装置发 由巡回检测装置发√ √ √ √√ √ √ √ √ √ √ √ √ √ √ √ √ √ √ √ √由巡回检测装置发 由巡回检测装置发由巡回检测装置发 √ √ √ √ √ √ √由巡回检测装置发√ √ √ √√ √表 5.1.6-2序 号 1 2 3 4 5 6 7 8 报 警 项 目 ≤100 √ √ √ √ √ √ √ √汽机报警项目200 300 600 主 盘 √ √ √ √ √ √ 辅 盘 √ 备 注机组容量(MW)主蒸汽压力高 主蒸汽压力低 主蒸汽温度高 主蒸汽温度低 凝汽器真空低一值 凝汽器真空低二值 背压机排汽压力高 背压机排汽压力低√ √ √ √√ √ √ √√ √ √ √ √ √ 序 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报警项目 ≤100 √ √ √ √ √ √机组容量(MW) 2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主 盘辅 盘 √ √备注轴封蒸汽压力高 轴封蒸汽压力低 至除氧器抽汽压力低 凝汽器水位高 凝汽器水位低 凝结水导电度高 低压旁路后压力高 高压旁路减温水压力低 低压旁路减温水压力低 低压加热器水位高 低压加热器水位低 高压加热器水位高一值 高压加热器水位高二值 高压加热器水位低 高压加热器保护动作 轴封加热器水位高 凝结水缓冲水箱水位高 凝结水缓冲水箱水位低 疏水箱水位高 疏水箱水位低 低压缸排汽温度高 射水泵出口压力低 主油箱油位高 主油箱油位低 润滑油滤网压差大 调速油压低 润滑油压低一值 润滑油压低二值 润滑油压低三值 支持轴承(或回油)温度高 推力瓦温度高 汽机超速 轴向位移大一值 轴向位移大二值 汽缸胀差大 危急遮断器动作 轴承振动大 偏心度大 自动主汽门关闭 抽汽逆止门关闭 高压缸排汽疏水罐水位高 抽汽管上下温差大 汽机上下汽缸温差大 电超速保护动作 发电机跳闸 发电机内部故障 热工信号电源消失 热工保护电源消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 5.1.6-3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报 警 项 目 ≤100 氢气压力高 氢气压力低 排氢温度高 氢纯度低 氢油分离箱油位高 氢油分离箱油位低 密封油箱油位高 密封油箱油位低 氢侧密封油压低 空侧密封油压低 空、氢侧密封油压差大 氢冷却水压力低 发电机定子温度高 氢冷发电机内有油水 水冷发电机冷却水流量低 水冷发电机冷却水水箱水位低 水冷发电机冷却水压力低 水冷发电机断水 发电机出水温度高 水冷发电机漏水 水冷发电机冷却水导电度高 √ √ √ √ √ √ √ √ √ √ √ √ √ √ √ √ √ √ √ √发电机报警项目200 √ √ √ √ √ √ √ √ √ √ √ √ √ √ √ √ √ √ √ √ √ 300 √ √ √ √ √ √ √ √ √ √ √ √ √ √ √ √ √ √ √ √ √ 600 √ √ √ √ √ √ √ √ √ √ √ √ √ √ √ √ √ √ √ √ √ 主 盘 √ √ √ √ √ √ √ √ 辅 盘 备 注机组容量(MW)√ √ √ √√ √ √ √√ √ √√ √表 5.1.6-4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报 警 项 目除氧给水系统报警项目机组容量(MW) 200 √ √ √ √ √ √ √ √ √ √ √ √ √ 3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主 盘 √ √ √ √ √ √ √ 辅 盘 备 注≤100 除氧器压力高一值 除氧器压力高二值 除氧器常用汽源压力低 除氧器水箱水位高 除氧器水箱水位低 辅助蒸汽联箱压力高 辅助蒸汽联箱压力低 给水母管压力低 给水泵润滑油压低一值 给水泵润滑油压低二值 给水泵轴承温度高 给水前置泵入口滤网压差大 给水泵密封水压力低 给水泵汽机跳闸 给水泵汽机轴承温度高 给水泵汽机轴向位移大 给水泵控制油压力低 给水泵润滑油压力低 给水泵排汽温度高 给水泵汽机转速高 润滑油滤网前后压差大 控制电源消失 热工信号电源消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巡回检测装置发√ √√ √√ 表 5.1.6-5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报 警 项 目 ≤100 阳离子交换器失效 阴离子交换器失效 计量箱液位高 计量箱液位低 混合离子交换器出水导电度高 阴离子交换器出水导电度高 除二氧化碳器出水 pH 值高 除盐水 pH 值低 除盐水 pH 低 原水压力低 除盐(软化)水总管压力低 除盐(软化)水水箱水位高 除盐(软化)水水箱水位低 溶液箱液位高 溶液箱液位低 中间水箱水位高 中间水箱水位低 除盐水 SiQ2 高 酸喷射器出口酸浓度异常 碱喷射器出口酸浓度异常 控制气源压力低 √ √化学水处理报警项目机组容量(MW) 200 √ √ √ √ √ √ √ √ √ √ √ √ √ √ √ √ √ 300 √ √ √ √ √ √ √ √ √ √ √ √ √ √ √ √ √ √ √ √ √ 600 √ √ √ √ √ √ √ √ √ √ √ √ √ √ √ √ √ √ √ √ √ 控 制 盘 √ √ √ √ √ √ √ √ √ √ √ √ √ √ √ √ √ √ √ √ √ 备 注并联系统 并联系统√ √ √ √ √串联除盐系统 串联除盐系统 氢钠并联系统 加氨处理时 加氨处理时√ √√ √表 5.1.6-6序 一 1 2 3 4 5 6 7 8 二 1 2 3 三 1 2 3 4 5 6 四 1 2 3 4 5 号 报 警 项 循环水泵房 循环水母管压力低 循环水泵轴承温度高 集水井水位高 循环水滤网间水位高 循环水滤网间水位低 滤网前后压差大 清污机前后压差大 冲洗水母管压力低 空压站 空压机冷却水压力低 贮气罐气压低 管道过滤器前后压差大 燃油系统 油滤网压差大 供油母管压力低 油罐油位高 油罐油位低 供油母管温度低 加热蒸汽母管压力低 减压减温器 减压后蒸汽压力高 减压后蒸汽压力低 减温后蒸汽温度高 减温后蒸汽温度低 减温水压力低辅助系统报警项目目 控制盘 (箱)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备 注后置滤网时 后置滤网时 序 五 1 2 3 六 1 2号报 热 网 加热器水位高 网路定压点压力高 网路定压点压力低 公用水箱 水箱水位高 水箱水位低警项目控制盘 (箱) √ √ √ √ √备注工艺系统有要求时 工艺系统有要求时第二节报警系统的功能及设备选型第 5.2.1 条 对于集中控制的机组应采用带闪光的重复音响报警系统,对于 就地控制的机组可采用一般重复音响报警系统,报警系统的音响频率应与其它信 号系统的音响频率有较明显的区别。 第 5.2.2 条 报警系统应具有手动解除音响和进行灯光音响试验的功能。 第 5.2.3 条 300MW 及以上机组在机组起、停工况下允许越限的报警信号, 宜采用具有闭锁虚假信号功能的热工报警装置。 第 5.2.4 条 报警系统应采用可靠的 220V 交流电源。 第 5.2.5 条 报警系统应选用带光字牌的报警装置,辅助车间可先用小型闪 光报警器。 光字牌内容简单明了。第六章第一节 一保般 规护定第 6.1.1 条 保护接线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关电源中断时,保护不会误发操作指令; 二、被控对象接受保护作用而氦变状态后不会自动恢复到接受保护作用前的 状态; 三、一般不设切投保护用的开关,但应有便于调试的措施; 四、停机停炉保护用的开关,但应有便于调试的措施; 第 6.1.2 条 重要热工保护回路在机组运行中应能作不影响机组正常运行的 动作试验。 第 6.1.3 条 停止锅炉或汽机运行的保护动作时,应有事故顺序记录。 第 6.1.4 条 保护用的接点信号应取自专用的开关量仪表。对于直接用于停 炉、停机保护的信号,在可能时宜按“三取二”的方式选取。 第二节 锅 炉 保 护第 6.2.1 条 锅炉应有下列停止运行的保护: 一、汽包水位过高或过低; 二、直流锅炉给水中断; 三、炉膛正压或负压超过极限值; 四、燃料全部中断。 第 6.2.2 条 200MW 及以上的锅米应配置至少三功能(火焰检测、 炉膛压力保 护和炉膛自动吹扫)的炉膛安全监视系统。 第 6.2.3 条 锅炉蒸汽压力高至规定值时,应自动打开其相应的安全门。 第 6.2.4 条 汽包水位保护应有防止虚假水位的闭锁措施。汽包水位高至 第二规定值时,应自动打开事故放水门;当水位恢复至规定值时,应自动关闭事 故放水门。 第 6.2.5 条 直流锅炉断水宜根据给水流量小于额定流量的 1/3 的原则确定。 其保护信号应按“三取二”的方式选取,并延时停炉。 第 6.2.6 条 炉膛压力保护信号应按“三取二”的方式选取。 第 6.2.7 条 炉膛压力等于或超过限值时,严禁送风机和引风机的挡板向扩 大事故的方向动作。 第 6.2.8 条 锅炉停炉保护动作时,应动作下列主要项目: 一、关闭燃油总电磁阀及电动门; 二、停止所有给粉机(直吹式制粉系统停止所有给煤机); 三、停止所有排粉机(直吹式制粉系统停止所有的一次风机); 四、关闭过热器及再热器喷水电动门; 五、停机(母管制除外)。 第三节 汽轮发电机组保护第 6.3.1 条 汽轮机应根据制造厂家的供货情况考虑下列停止运行的保护: 一、汽轮机轴向位移过大; 二、汽轮机超速; 三、汽轮机真空过低; 四、轴承润滑油压过低; 五、汽轮机轴承振动大(200MW 及以上机组装设); 六、发电机主保护动作。 第 6.3.2 条 水内冷发电机应设冷却不断流保护,发电机冷却水流量低于规 定值时,经一段延时后发电机跳闸。 第 6.3.3 条 对于装有电超速保护的汽轮机,当机组甩负荷至规定值时,应 快速关闭各调速汽门,经一段延地后重开调速汽门。 第 6.3.4 条 汽轮机自动主汽门全关闭或发生电机跳闸时,应动关闭各抽汽 逆止门及高压缸排汽逆止门。 第 6.3.5 条 200MW 及以上汽轮机的低压缸排汽温度至规定值时,应能自动 开启低压缸喷水电磁阀。 第 6.3.6 条 对汽轮机高压缸排汽管的疏水罐,应装设水位报警并联动其疏 水电动门。 第 6.3.7 条 高压加热器水位高至第二规定值时,应自动开启事故放水门; 水位高至第三规定值时,应自关闭相应的抽汽逆止门及抽汽电动门。 第 6.3.8 条 100MW 及以上机组的第一级高压加热器的进汽压力低至规定值 时,应自动打开该高压加热器至低压加热器或凝汽器的疏水电动门,关闭至除氧 器的疏水电动门。第四节除氧给水系统保护 第 6.4.1 条定压运行的除氧器就设下列压力保护: 一、当除氧器压力高过其安全门动作值后,应自动关闭其汽源电动门; 二、除氧器压力低于规定值时,应自动切换至高抽汽,原抽汽管上的电动门 同时自动关闭;压力回复后,汽源应自动切回低抽气。 第 6.4.2 条 除氧器高段汽源进汽电动门的开回路应有该面汽压高的闭锁条 件,高段汽源压力超过定值(根据切换负荷时的压力整定)时,闭锁此电门,不准 开启。 第 6.4.3 条 除氧器水位高至第二规定值时, 应自动开启事故放水门。 200MW 及以上机组的除氧器水位高至第三规定值时,关闭相应的抽汽逆止门及抽汽电动 门。 第 6.4.4 条 给水泵的保护应根据厂家供货情况考虑,宜有以下项目: 一、轴承润滑油压力过低; 二、支持轴承或推力轴承温度过高; 三、泵的轴向位移过大; 四、泵的再循环门应开而未开; 五、前置泵入口或给不泵入口滤网压差过大; 六、给水泵密封水差小于规定值; 七、给水泵出口压力过高。 第 6.4.5 条 给水泵汽机的保护应根据厂家供货情况考虑,宜有以下项目: 一、给水泵汽机轴向位移过大; 二、给水泵汽机超速; 三、给水泵汽机排汽真空过低; 四、锅炉主燃料跳闸。 第五节单元机组保护 第 6.5.1 条 单元机组应设有下列停止机组运行的保护: 一、锅炉事故停炉; 二、给水泵全停; 三、发电机主保护动作; 四、汽轮机事故停机。 第 6.5.2 条 200MW 及以上单元机组发生下列故障时,应自动投入旁路系统: 一、电网故障主变断路器跳闸; 二、发电机或汽轮机故障停机; 三、主蒸汽压力高至规定值; 四、自动主汽门关闭。 第 6.5.3 条 200MW 及以上单元机组旁路系统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停止 运行或实施闭锁; 一、高压旁路出口温度高至规定值; 二、旁路减温水压力低至规定值; 三、旁路减温水阀应开而未开; 四、凝汽器真空低至规定值; 五、凝汽器水位高至规定值; 六、汽轮机排汽温度高至规定值。 第 6.5.4 条 低压旁路蒸汽阀全开时,应自动打开凝汽器喷水电磁阀。 第七章第一节 第 7.1.1 条 锁的措施。 第 7.1.2 条 第 7.1.3 条 一联般 规锁定互为备用的厂用电动机可不设专用的联锁开关,但应有解除联 二次回路设计应遵循保护闭锁优先的原则。 工艺系统的联锁条件应根据制造厂家及工艺的要求确定。 第二节 锅 炉 联 锁第 7.2.1 条 锅炉燃烧系统应设下联联锁: 一、吸风机、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和送风跳闸时的顺序联锁; 二、吸风机、回转式空气预热器,送风机与有关烟、风道中的挡板的启、闭 联锁; 三、送风机全部跳闸时,燃烧系统和制粉系统的跳闸联锁。 第 7.2.2 条 锅炉制粉系统应设下列联锁: 一、给煤机、磨煤机、一次风机或排粉机跳闸时的顺序联锁; 二、排粉机送粉系统的排粉机与给粉机之间的联锁; 三、 给煤机事故跳闸或磨煤机出口温度高打开冷风门的联锁(采用炉烟干燥系 统除外); 四、氮气压和或密封风压低至规定值时,停止中速磨煤机的联锁。 第三节 汽 轮 机 联 锁第 7.3.1 条 汽轮机润滑系统应设下列联锁: 一、润滑油压低至不同的规定值时,起动有关润滑油泵或停止盘车电动机的 联锁; 二、润滑油高至规定值地,允许起动顶轴油泵的联锁。 第 7.3.2 条 凡有出口电动门的各种水泵应设下列联锁: 一、泵跳闸或事故跳闸时关闭其出口电动门的联锁; 二、离心式泵的出口压力达规定值时找开其出口电动门的联锁。 第四节 其 它 联 锁第 7.4.1 条 经常运行并设有备用的各种水泵、油泵及其它转动机械,应根 据工艺要求设置自投备用设备的联锁。 第 7.4.2 条 自动切、投断续运行的水泵或自动启、闭的电磁阀等,宜设下 列联锁: 一、 当工艺参数高至规定值时, 应自动投入相应的水泵或关闭相应的电磁阀; 二、当工艺参数低至规定值时,应动停止相应的水泵或打开相就的电磁阀。第八章电源 第一节交流 380V 电源第 8.1.1 条 交流 380V 电源应是三相四线制。 第 8.1.2 条 每台锅炉、汽轮机制与电箱应各有两路交流 380V 电源进线。 一、低压用厂电系统有保安电源段时,两路电源进线中的一路,应接自相应 保安电源段,另一路接自相应低压厂用电母线段。 二、低压厂用电系统无保安电源段时,两路电源进线,应分别接自相应低压 厂用电母线的不同段或不同半段。 第 8.1.3 条 除氧给水系统配电箱的交流 380V 电源,按下列方式引线: 一、单元制除氧给水系统配电箱,可与汽轮机配箱作为一个整体引线电源。 二、母管制或扩大单元制除氧给水系统的配电箱,应有两路电源进线,分别 接自不同机组的低压厂用电母线段。 第 8.1.4 条 根据具体情况,每台锅炉、汽机以及母管制或扩大单元制除氧 给水系统的配电箱,可分两组或三组布置。 第 8.1.5 条 锅炉定期排污配电箱、吹灰配电箱、点火配电箱等可各有一路 交流 380V 电源进线,分别接自锅炉配电箱的不同馈线回路。 第 8.1.6 条 减压温配电箱的热网配电箱,宜各有两路交流 380V 电源进线, 可分别接自有关两台汽机的配电箱。 第 8.1.7 条 化学水处理配电箱的交流 380V 电源进线可为一路, 接自车间电 气配电盘。 第 8.1.8 条 配电箱内的电源回路配置方式, 宜根据用电对象所属工艺系统、 对象间的相互关系, 以及相应的控制设备在控制盘台上的布置情况综合考虑确定。 每组配电箱宜适当留有备用回路。 每组配电箱应装有母线电压表。 第 8.1.9 条 每个电动门以及每个独立用电对象,应各由单独的电源回路供 电。 第 8.1.10 条 一组配电箱有两路电源进线时,应有防止两路电源并列的措 施。 第二节 交流 220V 电源第 8.2.1 条 交流 220V 电源,应是有一线直接接地的两线系统。 第 8.2.2 条 容量为 125MW 及以下机组每台锅炉、汽轮机的控制盘应各有两 路交流 200V 电源地线,分别接自相应低压厂用电母线的不同段或不同半段。 第 8.2.3 条 母管制或扩大单元制除氧给水系统的控制盘,应各有两路交流 200V 电源时线,分别接自不同机组的低压厂用电母线段。 单元制除氧给水系统的控制盘,可与汽轮机控制盘作为一个整体引接电源。 单元机组就地盘的交流 220V 电源进线为一路,可接配电箱。 第 8.2.4 条 200MW 及以上机组的电子计算机或微处理机系统的电源,应接 自切换时间不大于 5ms 的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单元控制室内检测、调节、控制、 报警系统的电源,应按切换时间不大于 200ms 的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 不停电电源总电源盘的设置方式,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每一总电源盘有两 路电源进线。 第 8.2.5 条 200MW 及以上机组的热工保护,应有两个供电回路,均引自厂 用蓄电池组。热工保护采用常带电系统时,应接自切换时间不大于 5ms 的交流不 停电电源系统。 第 8.2.6 条对交流 220V 不停电电源的主要技术指标要求如下: 一、 逆变装置输出电压稳定度: 稳态时不大于±2%, 动态过程中不大于±10%。 二、 逆变装置输出频率稳定度: 稳态时不大于±1%, 动态过程中不大于±2%。 三、逆变装置输出波形失真度:不大于 5%。 四、 厂用有交流电源中断情况下, 不停电电源系统应能保证连续供电半小时。 第 8.2.7 条 辅助设备和辅助车间控制盘应各有两路交流 220V 电源的引线方 式如下: 一、凝结水处理、减压减温器、热网控制盘应各有两路交流 220V 电源地线, 分别接自有关两台汽机的配电箱或总电源盘。 二、化学水处理和燃油泵房、空气压缩站及其它辅助车间控制盘,可各有一 路交流 220V 电源进线,接自相应车间的电气配电盘。 第 8.2.8 条 互为备用的两路交流 220V 总电源应属于同一相(一般为 A 相), 引接到同一总电源盘,并设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任一路总电源消失时,应向 有关控制盘发出报警信号。 第三节 直 流 电 源第 8.3.1 条 母管制系统电厂每台锅炉、汽机,以及除氧给水、热网的控制 盘,应各有两路直流 110V 或 220V 电源进线,引接方式与电气专业商定。 第 8.3.2 条 其它需要直流 110V(或 220V)电源的场所, 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电 源进线数量及引线方式。 第四节 供 电 方 式第 8.4.1 条 由交流 220V 和直流 110V(或 220V)总电源盘或电源进线开关所 在盘向各用电盘柜供电宜采用放射形式。 第 8.4.2 条 给粉机、给煤机控制用交流 220V 电源的供电方式如下: 一、 每台电磁调整速异步电动机的转速控制器用交流 220V 电源应按自本电动 机的动力电源(经接触器辅助接点接到接触器主接点前)。 二、振动给煤机控制器用交流 220V 电源接自给煤机接触器后。 三、给粉机转速控制系统用交流 200V 电源应有两路,一路电热控电源供电, 另一路接自给粉机配电箱母线,并设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及任一路电源消失时 的报警信号。 四、 直吹式制粉系统给煤机转速控制系统用并流 220V 电源就有两路, 一路由 热控电源供电,另一路宜接自给煤机所接低压厂用电母线段,并设备电源自动投 入装置及任一路电源消失时的报警信号。 以上各交流 220V 电源应统一接到 A 相。 第 8.4.3 条 调节、检测直流 24V 稳压电源装置宜按调节、检测分别设置, 并适当分组。每组电源宜由两个或以上具有冗余或备用自轻投入功能的稳压电源 装置组成。 第 8.4.4 条 功能独立的设备和系统,宜分别由各自的电源回路供电。尽量 避免一个电源回路的故障,影响多个功能独立的设备和系统。 第 8.4.5 条 变送器宜由相应的调节系统或检测仪表的电源回路供电。调节 与检测合用的变送器由调节系统的电源回路供电。 第 8.4.6 条 每一调节系统中在自动方式下工作的各个设备,宜由同一电源 回路供电;只在手动方式下工作的设备(如操作器)应由另外的电源回路供电;在 两种方式下都工作的设备(如位置发送器)宜由上述两个电源回路切换供电,或由 后一个电源回路供电。 第 8.4.7 条 不设在控制室内的控制盘应设盘外照明,有人值班时还应设盘 外事故照明。柜式盘应设盘内照明。 第 8.4.8 条 各盘柜内宜设置检修用交流 220V 电源插座。 第 8.4.9 条 盘外照明、 盘内照明及检修用电源插座, 可由所在盘的校流 220V 电源供电;如所在盘只有不停电电源,可由所在场照明电源供电。 盘外事故照明由附近的事故照明配电箱供电。 第 8.4.10 条 有保安电源时,电子设备柜的通风机可由保安电源供电。 第五节 设备配置与选择第 8.5.1 条 电压为 110V 及以上的交流, 直流电源系统中, 应在下列地点设 置开关: 一、总电源进线的受电测; 二、总电源盘至各盘、柜电源馈线的供电侧和受电侧; 三、各交流电源回路的供电侧(配电箱的电源回路除外)。 开关的极数宜与电源线的数量相同, 但三相四线制电源只有相线上设置开关。 第 8.5.2 条 总电源盘至各盘、柜电源馈线以及每一电源回路的供电侧,均 应设置熔断器(直接接地系统的电源地线除外)。有电源开关时,熔断器应设在开 关后。 第 8.5.3 条 开关和熔断器的额定电压应不小于工作电压。开关的额定电流 应不小于可能同时工作设备的额定电流之和。熔断器熔件的额定电流应不小于用 电回路的计算电流。 一、一般用电回路的计算电流为所有可能同时工作设备的额定电流之和。 二、电动门三相电动机的计算电流为电动机起动电流的 40%(或电动机额电 流的 3 倍)。 三、远方操作电动执行器的计算电流为电机额定电流的 1.5 倍。 四、自动调节电动执行器和交流电磁铁的计算电流为额定电流的 2 倍。 五、馈线的计算电流为所有经常连续工作设备的额定电流与可能同时工作的 短时负荷的计算电流之和。 第 8.5.4 条 上一级熔断器熔件的额定电流应比下一级的大两级或以上。 第六节 负 荷 计 算第 8.6.1 条 配电箱交流 380V 电源的计算负荷,为所有经常连续负荷 与可 能同时工作的最大短时负荷之和。 第 8.6.2 条 交流 220V 电源的计算负荷,为所有经常连续负荷 与四分之一 的可能同时工作的最大短时负荷之和。 第 8.6.3 条 直流 110V(或 220V)电源的计算负荷, 应分经常负荷与短时增加 负荷两部分。 第九章气源第 9.0.1 条 控制气源应由无油空气压缩机供气。当控制用气与厂用无油空 气压缩机合用时,应专用控制供气母管。气压低时,应有切断杂用气的保护措施。 第 9.0.2 条 空气压缩送出的控制用气必须经过除油、除水、除尘、干燥等 空气净化处理,其气源器质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露点:工作压力下的露点应经工作环境最低温度低 10℃。 二、含尘:净化后的气体中,含尘粒直径不应大于 3μm. 三、含油:气源装置送出的气体,油份含量应控制在 8ppm 以下。 第 9.0.3 条 气源装置的出力应大于气动设备额定耗气量总和的 2 倍,并应 有运行备用、检修备用空气压缩机各一台。 第 9.0.4 条 贮气罐的容量应保证安全部空气的压缩机停止时,在供气压力 不低进气动设备最低允许工作压力情况下,满足设备 10~15min 的用气。 第 9.0.5 条 空气压缩站到车间的供气管路一般采用双母管,且宜采用架空 敷设。设备用气必须经过过滤和减压。 第 9.0.6 条 需要气源的保护设备和选离气源的用气地点,应设专用的小贮 气罐,并保证用气压力。 第 9.0.7 条 供气母管及控制用气支管,应采用不锈钢管。至仪表设备的分 支管,应采用紫铜管、不锈钢管或尼龙管。 第 9.0.8 条 仪表设备吹扫用气,应接自杂用气源系统。 第 9.0.9 条 对于自备发电厂, 当企业中已有符合控制气源要求的供气站时, 控制用气可由集中供气站供给。第十章第一节控制盘、台盘、台选择第 10.1.1 条 单元控制室或炉机控制室内的控制盘宜采用框架式, 其它控制 室内控制盘的型式根据室内环境条件确定。 300MW 及以上机组的主控制盘、台,宜采用大宽度盘、台(BTG 盘)。 第 10.1.2 条 下列控制盘应采用柜式: 一、就地控制的锅炉控制盘; 二、直接测量汽水介质的一次仪表盘; 三、保护盘、继电器盘; 四、专用电源盘; 五、不设在控制室的仪表盘。 第 10.1.3 条 单元控制室主环的电气控制盘、 台应与热工控制盘、 台的下列 内容一致: 一、盘的高度与深度; 二、台的外形尺寸(宽高除外); 三、盘、台颜色。 第 10.1.4 条 侧面开门的控制盘宽度大于 3m 时,盘的两侧端均应带门。确 定盘的深度时,应保证盘正面设备与后壁设备的最窄处的净距不小于 60mm。 第 10.1.5 条 就地控制的锅炉、汽机控制台,宜采用附接式。 第 10.1.6 条 不设地控制室内的控制盘,应带外照明灯罩。 第 10.1.7 条 盘上装有直接检测有爆炸危险气体的仪表时,盘顶应有排气 孔。 第 10.1.8 条 单元控制室或炉机控制室的主辅控制盘的高度宜为 2300mm。 第二节 盘、台面设备布置第 10.2.1 条 同一工程中,相同型号机组的控制盘、台面设备布置宜一致。 第 10.2.2 条 设备布置尺寸应满足运行维修及表盘制造的要求。 第 10.2.3 条 操作设备应按工艺系统有规律地布置。 经常操作的设备宜布置 在台的下方,不经常操作的设备可布置在台的上方或盘上,需密切配合操作的设 备宜邻近布置。 第 10.2.4 条 同一被控对象的操作设备与仪表的布置宜对应。 第 10.2.5 条 信号光字牌宜按工艺参数有规律地布置在盘的上方。 主要参数 的仪表应布置在运行人员便于监视的位置。 第 10.2.6 条 采用微机或计算机作为开环监视时, 应将 CRT 及键盘布置在主 控制盘、台上便于操作监视的位置。 第 10.2.7 条 当锅炉、汽轮机盘、台按主辅盘方式布置时,主盘、台应布置 正常运行事故处理时需要监视的仪表和操作设备,其它布置在辅盘上。 一、布置在主盘、台上的监控设备 1.引风机,送风机,润滑油泵,凝结水泵、给水泵、锅炉的给水量、燃料量、 总风量、主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以及汽轮机、液调速等的控制设备。 2.锅炉安全门、事故放水门、紧急停炉、汽轮发电机跳闸、抽汽逆止门等的 控制设备。 3.锅炉出口蒸汽压力、温度、流量,汽包压力、水位,炉膛压力,汽轮机进 汽压力、温度,凝汽器真空,润滑油压,给水压力、流量,除氧器压力(定压)、 水位等的仪表。 二、布置在辅盘上的监控设备 1.正常运行中不需要经常操作监视及仅在启停机组时需监视的仪表和操作设 备,如锅炉、汽轮机的金属壁温度、汽轮机的胀差、锅炉烟道气温度及烟气压力 等的测量仪表,汽轮机金属壁加热汽源的控制门、锅炉给水循环电动门等控制设 备。 2.经济及事故分析用的记录仪表,如锅炉给水排烟温度等的测量仪表。 3.联动操作中尚需保留的单操作设备,如汽机旁路系统、锅炉给水泵等。 第 10.2.8 条 独立式操作台后控制盘上显示仪表的高度, 应满足运行人员在 台前监视方便的要求。 第 10.2.9 条 单元控制室发电机盘、台上的信号光字牌、仪表、操作开关的 布置尺寸,应与汽轮机、锅炉盘、台上这些设备的布置尺寸协调一致。 第 10.2.10 条 机炉模拟盘上的模拟图及灯光显示,应与控制台上操作设备 相对应。 第 10.2.11 条 盘面上的操作设备宜布置在距地面 800~1500mm 处,最低不 应低于 700mm。监视设备不应低于 1000mm。 第 10.2.12 条 电气设备和二次仪表,不宜与直接检测汽、水介质或有爆炸 危险气体的仪表布置在同一盘上。 第 10.2.13 条 同一盘上汽轮机的一次压力仪表,宜按汽、水、油检测仪表 的顺序自上而下有规律地排列。 第 10.2.14 条 操作设备的排列、布置及编号应与被控对象的排列、布置及 编号对应。 第 10.2.15 条 化学水处理程序控制盘上、宜设置工艺系统模拟图。 第三节 盘、台内设备布置第 10.3.1 条 装在盘侧壁的设备与装在盘面的设备之间应留有适当的安装、 维修距离。 第 10.3.2 条 在同一盘壁上, 供电装置、 继电器, 应装在电源开并、 熔断器、 插座的上方。 第 10.3.3 条 用电设备的供电装置、 电源开关及熔断器, 宜布置在该设备的 控制盘内。 独立式控制台上用电设备的电源开关等,宜布置在相对应的控制盘内。 第 10.3.4 条 盘内电源开关、熔断器、插座在布置高度不宜高于 1700mm。 第 10.3.5 条 锅炉、汽轮机保护设备宜布置在单独的盘(柜)内。 第 10.3.6 条 机炉模拟盘上设备的电缆电线端子,宜布置在相应的控制盘 内。 第 10.3.7 条 在同一盘内,交、直流电气设备,宜分别布置在不同壁上。 第 10.3.8 条 检测、调节、保护、控制、报警、电源设备等的端子排宜分类 布置。 第 10.3.9 条横排端子排距盘底应不小于 300mm, 相邻端子排的中心间距应不 小于 200mm,电缆头固定架距盘底宜不小于 150mm,横排端子座距盘、台边缘宜小 于 100mm。 第 10.3.10 条 同一盘、 台内的接地线应连接起来统一接地(有特殊要求的除 外)。 第十一章第一节控制室、计算机室单元控制室、炉机控制室及就地控制室第 11.1.1 条有专人经常监视的热工控制盘场所宜设置控制室。 第 11.1.2 条 确定控制室位置及面积的基本要求: 一、控制室宜位于被控设备的适中位置若集中控制楼内。 二、便于现场导管、电缆进入控制室内。 三、避开大型设备的振动。 四、盘、台前的运行场地,应满足运行人员工作方便和交接班的需要。单元 控制室、炉机控制室的盘、台前,还应考虑通讯台及值班长的工作场地。 五、控制室的盘后面积,除满足设备布置的要求外,还应满足设备的维护、 检修、调度及通行要求。 第 11.1.3 条 单元控制室、炉机控制室的净空高度宜为 3.2~3.6m,锅炉控 制室不小于 3m,其它控制室宜不小于 3m。 第 11.1.4 条 控制室盘、台正面离墙距离。 一、锅炉控制室内的控制台正面离墙距离宜不小于 3m,其它就地控制室宜不 小于 2m。 二、单元控制室内两台机组的控制盘、并列布置时,控制台正面与墙这间的 平均距离宜不小于 7m。两台单元机组的控制盘面对面布置时,控制台下面之间的 平均距离宜不小于 10m。单元控制室只有一台机组时,控制正面与墙之间的平均 距离不小于 6m。 三、炉机控制室内两台机组的控制盘、台并列布置时,控制台正面与墙之间 平均距离宜不小于 6.5m, 一台机组时不小于 5.5m。 两台机组的控制盘而对面布置 时,其平均距离宜不小于 9m。 第 11.1.5 条 控制室内盘与盘、盘与台之间的距离尺寸可按有表 11.1.5 选 用。 表 11.1.5 控制室内盘与盘、盘与台之间的距度尺寸 序 正常尺寸 最小尺寸 距 离 名 称 号 (mm) (mm) 1 框架式盘后―墙
框架式盘后―框架式盘后
框架式盘后―盘门
框架式盘后―盘正面
侧开门框式盘后―盘正面
盘正面―台后 800 800 7 盘正面―盘门
盘正面―盘正面
盘门―盘面
第 11.1.6 条 门。 控制室宜设大面积玻璃窗。控制室宽度超过 6m 时,应两端有 第 11.1.7 条 电缆夹层应有两个出入口, 单元控制室、 炉机控制室附近应有 至电缆夹层的通道。 第 11.1.8 条 在主厂房内应设热工现场检修室。 第 11.1.9 条 继电器盘、调节器盘、保护盘、吹灰程控盘、给粉调速装置盘 等,可布置在控制室或附近室内。 第 11.1.10 条 单元控制室、炉机控制室及电子设备室,应有良好的空调、 照明、隔热、防尘和防噪音措施。 第 11.1.11 条 单元控制室、炉机控制室、电子设备室、计算机室及其电缆 夹层内,应设烟气报警和消防设施,严禁汽水及油管道穿越。 第二节 计 算 机 室第 11.2.1 条 计算机室应位于转层,并邻近控制室。根据具体情况,计算机 也可置于电子设备室内。 第 11.2.2 条 计算机室应隔热、防尘和避开强电磁场的干扰及远离强振动、 强噪音场所。 第 11.2.3 条 计算机室的净高宜不小地 3.2m,面积宜不小于 20m (一台计算 机及其外围设备),室内应有电插座。地面应采用无尘、无静电作用光滑地板,该 地板宜用活动地板,下部空间高度不小于 150mm。 第 11.2.4 条 计算机室应保证室内温度在 18~25℃范围内,温度变化率小 于 5℃/h,相对湿度在 45%~70%范围内,任何情况下不许结露。当空调设备发 生故障时,应维持室温在 24h 内不超过制造厂允许值。2第十二章第一节就地设备、导管及防护取源部件及就地设备第 12.1.1 条 就地设备不应设置在有人孔、看火孔及防爆门附近。 第 12.1.2 条 取源部件、 就地设备应设置在便于维护检修的地方, 就地设备 还应满足其对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要求。 第 12.1.3 条 高压管道上的取源部件不宜在管道焊缝处开孔, 两个取源部件 开孔之间的距离,应大于管道外径,且不小于 200mm。当压力取源部件和测温元 件在同一管段上邻近装设时,压力取源部件就在测温元件上游(按介质流向)。 第 12.1.4 条 电传仪表不应设置在强磁场源附近。 第 12.1.5 条 不应将无防爆措施的电气设备设置在有爆炸危险的区域。 第 12.1.6 条 压力取源部件不应设置在有涡流的地方。 测温元件不应装设在 管道或设备的死角处。 第 12.1.7 条 在水平烟道或管道上测量含固体颗粒介质的压力时, 应将其取 源设置在管道的上部。 第 12.1.8 条 有疏水的工艺管道,温度测点应设置在疏水点前。 第 12.1.9 条 炉膛压力取源部件,宜设置在燃烧室中心的上部(具体位置由 锅炉厂确定)。取源装置应有固定的经常吹尘防堵设施。 第 12.1.10 条 各燃烧器一次风压取源部件,应设置在直管段上,并使各取 源装置应有固定的经常吹尘防堵设施。 第 12.1.11 条 主蒸汽母管(母管制锅炉)上的取源部件,宜在各段上选取, 以便在运行中切换测试,选择有代表性的压力测点。 第 12.1.12 条 测量蒸汽或液体流量时,差压计或变送器宜设置在低于节流 装置的地方;测量气体流量时,选择有代表性的压力测点。 第 12.1.13 条 锅炉总风量的取源部件,宜设置在送风机进口再循环管前, 当采用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时,宜设置在预热器出口。 第 12.1.14 条 在直径小于 76mm 的管道上装设测温元件时,宜采用扩径管。 公称压力等于或小于 1.6MPa 时, 允许在弯头处沿管道中心线迎着介质流向插入测 温元件。 第 12.1.15 条测量粉仓内煤粉温度的测温元件,宜从煤粉仓顶部垂直插入。 第 12.1.16 条 测量锅炉过热器、再热器管壁温度的测点。宜装设在顶棚管 上面 100mm 以内。 第 12.1.17 条 节流装置上、下游直管段长度,应根据有关规定及安装使用 说明书确定。 一、 标准孔板、 标准喷嘴及长径喷嘴上、 下游侧最小直管段长度见表 12.1.17。 二、机翼式风量测量装置前的直管段长度,应大于或等于其当量直径的 0.6 倍,其后则为 0.2 倍。 表 12.1.17直 径 比 d β =--D标准孔板、标准喷小组及长径喷嘴上、下游侧最小直管段长度节流件上游侧局部阻力件形式和最小直管段长度 在同一平 面内有多 个 90°弯头 14(7) 14(7) 16(8) 16(8) 18(9) 18(9) 20(10) 22(11) 26(13) 32(16) 32(18) 42(21) 50(25) 在不同平 面内有多 个 90°弯头 34(17) 34(17) 34(17) 36(18) 36(18) 38(19) 40(20) 44(22) 48(24) 54(27) 62(31) 70(35) 80(40) 大小头(大变小 2D →D,长度≥3D;小 变大 0.5D→D,长 度≥1.5D 16(8) 16(8) 16(8) 16(8) 16(8) 19(9) 20(10) 20(10) 22(11) 24(12) 26(13) 28(14) 30(15) 全开堆止阀 全开闸阀 节流件下 游 侧 最 小 直 管 段 长 度 4(2) 4(2) 5(2.5) 5(2.5) 6(3) 6(3) 6(3) 6(3) 7(3.5) 7(3.5) 7(3.5) 8(4) 8(4)≤0.20 0.25 0.30 0.35 0.40 0.45 0.50 0.55 0.60 0.65 0.70 0.75 0.80一个 90°弯 头或只有一 个支管流动 的 三 通 10(6) 10(6) 10(6) 12(6) 14(7) 14(7) 14(7) 16(8) 18(9) 22(11) 28(14) 36(18) 46(23)18(9) 18(9) 18(9) 18(9) 20(10) 20(10) 22(11) 24(12) 26(13) 28(14) 32(16) 36(18) 44(22)12(6) 12(6) 12(6) 12(6) 12(6) 12(6) 12(6) 14(7) 14(7) 16(8) 20(10) 24(12) 30(15)注:①最小直管段长度以管道内径 D 的倍数表示,均从节流件的端面算起。 ②不带括号的数值是“附加极限相对误差为零”的数值,带括号的数值是“附加限相对误差为±0.5 %”的数值。 ③d/D 中,D 代表管道内径,d 代表节流件孔径。 ④若节流件为长径喷嘴,其上游侧是大小头时,则不能按本表确定其上游侧最小直管段长度,需 另按有关规定和厂家要求确定。三、复试文丘里风量测量装置,其前面的直管段长度应能满足测量要求。 第 12.1.18 条 直接装设工艺管道上的各类流量计,为便于正常工况下的拆 卸检修,应装设旁路切换阀,并符合流量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要求。 第 12.1.19 条 烟气成分分析,当先用氧化锆分析器时,氧化锆的安装方式 采用直插式或旁路烟道式。 设置旁路烟道时,其上部接口宜在高温段省煤器前或后,下部接口在尾部烟 道。旁路烟道的内径宜不小于 100mm,旁路烟道扩容器的内径宜不小于 250mm。 第 12.1.20 条 炉膛灭火保护或监视的取源部件(紫外线管、光敏电阻等), 应在炉本预先设置的监视孔处安装,并设冷却风使其免受灰尘污染和高温损伤。 第 12.1.21 条 变送器宜布置在靠近取源部件和便于维修的地方,并适当集 中。 第 12.1.22 条 当汽包水位测量选用热套式电接点水位计时,其引出的饱和 蒸汽加热管必须敷设在靠近汽包水侧连通管的下部,并和水连通管一起保温。 第二节 导管选择及其它第 12.2.1 条 导管的材质和规格应根据被测介质的类别和参数, 以及管路的 安装位置进行选择,见表 12.2.1。 第 12.2.2 条 控制盘内测量微压气体的配管,可采用乳胶管。 第 12.2.3 条 气动隔膜阀的控制管路及气动设备间的连接管路, 宜采用紫铜 管或尼龙管。 第 12.2.4 条 管路不应埋设在地坪、 墙壁及其它构筑物内。 当管路穿过混凝 土或砌体的墙壁和楼板时,应加保护套管。 表 12.2.1被测介 质 名 称 被测介质参数 材 一 质 次导管选择表门 前 导 管 一 材 质 钢 20 次 门 后 导 管 φ 14×2 备 注 取压短 管 φ 25×7P=2.7-17.0MPa t=500-555℃ P=16.0-17.0MPa t=500-555℃ P=12.0-18.4MPa t=200-235℃ P=19.0-28.0MPa t=240-280℃ P=3.9MPa t=450℃ P≤7.6MPa t≤175℃ P=4-12.5MPa t=249-326℃ P=15-20MPa t=340-364℃ 汽、水、 烟气的 成分分 析、水冷 发电机 冷却水12Cr1MoV 或 与主管道同材 质 12Cr1MoV 或 与主管道同材 质 钢 20 钢 20 钢 20 或钢 10 钢 20 或钢 10φ 16×3φ 25×7φ 16×3钢 20φ 16×3φ 25×7 φ 25×7 φ 25×7 φ 16×3φ 16×3 φ 16×3 φ 14×3 φ 14×2钢 20 钢 20 钢 20 或 钢 10 钢 20 或 钢 10φ 14×2 φ 16×3 φ 14×2 φ 14×2 用于锅炉 汽包水位 用于锅炉 汽包水位汽、水平衡容器前,电接点水位计前,钢 20, φ 28×4 平衡容器前,电接点水位计前,钢 20, φ 28×4平衡容器后,电接点 水位计排污,下降 管,钢 20, φ14×4 平衡容器后,电接点 水位计排污,下降 管,钢 20, φ16×31Cr18Ni9Tiφ14×2 被测介 质 名 称 油、气 体、烟 气、灰 水、气粉 混合物被测介质参数 材一 质次门前 导 管一 材 质次门后 导 管备注取压短 管重油、灰水混合物为φ 20×2 或 φ18×2 钢 10 其他为φ 14×2注:①表中的取压短管规格 φ16×2.5,当一次门选用焊接阀门时,取压短管规格为 φ25×7。 ②P 为工作压力,t 为工作温度。第 12.2.5 条 严禁将油测量管路平行敷设在热管道的上部, 当管路交叉时, 严禁将油测量管路上的焊口安排在交叉处的正上方。 第三节 管路附件的配置第 12.3.1 条 仪表、变送器应有各自的测量管路、阀门及附件。 第 12.3.2 条 对地公称压力等于或小于 6.4MPa 的压力测量管路, 其长度等 于或小于 3m 时,只配置一次门。当被测介质温度大于 60℃时,在一次门后应装 环形管。长度大于 3m 时,宜配置一次门和二次门。 第 12.3.3 条 对于公称压力大于 6.4MPa 的压力测量管路, 应配置一次门和 二次门。 第 12.3.4 条 蒸汽及水的差压测量管路上,宜装设一次门、二次门、平衡 门及排污门。但凝汽器水位测量严禁设排污门。 第 12.3.5 条 烟、风压力及差压测量管路可不装设阀门。 第 12.3.6 条 汽水成分分析取样管路上,宜装设一次门和二次门,与化学 取样装置合用取样管路时,可只装二次门。 第 12.3.7 条 一次门、排污门宜按被测介质的压力、温度选择,二次门宜 被测介质的压力选择。 第 12.3.8 条 公称压力大于或等于 6.4MPa、温度大于 150℃测量管路的一 阀门,应选用焊接式阀门、其它阀门宜选用外螺纹连接式阀门。 再热蒸汽测量管路的一次门宜选用焊接式阀门。 第 12.3.9 条 就地控制盘和仪表箱内的压力表或压力变送器的配管附件, 当介质公称压力大于 6.4PMa 时,宜采用不锈钢毛细管件,也可采用 φ10×2 的无 缝钢管。 第 12.3.10 条 成份分析以及腐蚀性介质测量管路上的阀门, 应采用不锈钢 阀门或与测量管路的材质相同的阀门。 第 12.3.11 条 测量气粉混合物压力的变送器, 可配置供吹扫用的闭锁活接 头,或在取源部件处设置吹扫装置。 第 12.3.12 条 测量脉动参数的压力仪表,宜在其测量管路上装设阻尼器。 第 12.3.13 条 采用节流装置测量蒸汽流量时,应装设冷凝器。 第四节 防 护 第 12.4.1 条 测量和取样管路有可能结冻时,应采取保温或伴热等防冻措 施。 第 12.4.2 条 在有可能结冻的地方安装变送器、压力表、差压计算表计时, 应设保温箱及必要的加热措施。 第 12.4.3 条 在易污染、灰尘大、有腐蚀性的场所安装仪表或变送器时, 应采取防护措施。 第 12.4.4 条 严寒地区室外安装的气动执行机构及其管路应有防冻措施。 第 12.4.5 条 露天安装的控制设备,应有防雨措施。第十三章第一节电缆电缆、电线类型的选择第 13.1.1 条 测量、控制、动力回路用的电缆、电线的芯材质应为铜芯。 铜芯电缆(或铜芯电线)的绝缘及护套,可选用聚氯乙烯塑料,在低温场所可 酌性选用聚乙烯塑料。 表 13.1.5线路选择电缆、电线型号选用表电 线 软 线 耐 热 电 线 BV-105 ― ― √使用场合 盘―盘 盘―接线盒 盘―就地设备 接线盒―就地设备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或 乙丙绝缘氯磺化聚乙烯护套 控制电缆 内钢带铠装 耐热控 阻燃控制 控制电缆 制电缆 电 缆 KVV KV22 KVV-105 ZR-KVV 或 KEYHZ √ ― ― ― √ √ √ ― √ √ √ ―BVV ― ― √RVV ― ― √注①敷设在露天或易受机械损伤地方的电缆,可选用聚氯乙烯绝缘氯乙烯护套内钢带铠装控制电缆。 ②在环境温度大于 65℃的场所敷设线路,应选用耐热控制电缆、耐热电线、耐热补偿导线。 ③在环境有可能着火的场所敷设线路而双未采用封闭槽道时,可选用阻型控制电缆。 ④接线盒至就地设备的连接,宜选用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护套控制电缆,也可选用聚氯乙烯绝缘聚 氯乙烯护套电线;接至插件的连线,应选用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软线。第 13.1.2 条 控制盘、台,继电路柜等内部的连接线,应选用铜芯聚氯乙 烯绝缘电线。需经插件的连接线(或 FK 型切换开关的连接线),应选用铜芯聚氯 乙烯绝缘软线。 第 13.1.3 条 热电偶至冷点补偿器、恒温箱或直接与仪表的连线,应选用 热电偶丝延伸线或与热电偶丝的热电特性相匹配的补偿导线。 第 13.1.4 条 有抗干扰要求的线路应用屏蔽电缆或屏蔽电线。 第 13.1.5 条 电缆、电线型号的选择可参照表 13.1.5。 第二节 电缆、电线截面的选择第 13.2.1 条 测量、控制、动力回路的电缆电线和补偿导线的线芯截面,应 按回路的最大允许电压降、 仪表最大允许外部电阻、线路的通流量及机械强度等 要求选择。 第 13.2.2 条 测量及控制回路的线芯截面,不应小于 1.0mm ,接至插件的 线芯截面宜选用 0.55mm 的多股软线。 允许将两根线芯合并一根使用,以满足回路通充量及电压降等的要求。 第 13.2.3 条 热电偶补偿导线的线芯截面, 应按仪表允许的线路电阻选择, 宜选用 1.5mm 。2 2 2第三节电缆合并第 13.3.1 条 起止点相近的电缆宜合并选用多芯电缆。 控制盘内两侧端子排的引出线,不得直接合并为一根电缆引出。必要时,可 利用盘内端子转接或盘外端子箱转接的方式。 第 13.3.2 条 微弱信号及低电平信号,特别是要求抗干扰信号(如计算机、 分相仪表转换器前),不应与强电回路合用一根电缆或敷设在同一根保护管内。 但在同一安装单位中,对测量精度影响微的弱电信号与其电原合用一根电 缆,如热电偶温度量、DDZ--I 型变送器、远方操作器、带位置指示的电动门等。 第 13.3.3 条 选用线芯截面为 1.0~1.5mm 的普通控制电缆不宜超过 30 芯, 内钢带铠装控制电缆不宜超过 24 芯。 第 13.3.4 条 单根电缆的实用芯数超过 6 芯时,视芯数的多少可预留 1-2 芯备用, 但两根及以上的电缆起终点相同时, 可不必在每根电缆中都预留备用芯。 第 13.3.5 条 控制室下部电缆夹层中的盘间联系电缆,不论与线芯数量, 均可不预留备用芯,只保自然备用芯。2第四节电缆通道及其它第 13.4.1 条 电缆通道路径选择的要求: 一、路径应尽量短,并保证足够的断面。 二、避开吊装孔、防爆门及易受机械损伤的区域。 三、便于安装和维修。 四、 与热管道平行敷设时, 距热管道保温层上表面的净距, 宜不少于 500mm ; 交叉敷设时,宜不少于 200mm 。 第 13.4.2 条 电缆通道托架的选择: 一、 单元集中控制或炉机集中控制的电缆通道, 宜选用梯型托架组合式托架。 二、母管制机组,锅炉顶及汽机本体四周,宜采用封闭线槽或槽型托架。 第 13.4.3 条 非槽道的电缆托架,在下列场所应加罩盖、耐火糟合或电缆 槽。 一、栅格式楼板及易于积聚灰尘的场所。 二、油管道附件及与热管道交叉的场所。 三、有火星或杂物及易被机械碰伤的场所。 第 13.4.4 条 布置在零米层的控制盘、配电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电厂循环水处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