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者成长于纳粹国家

推荐哲学论文题目阅读
热门政治哲学知识点论文参考资料阅读
同类论文推荐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 三亿文库
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
党的发展壮大,都带有列宁主义的标记,从1918年到1920年期间,这在原先中心地区的所有统治阶级中引起了恐惧。而且,一度取得成功并确保凡尔赛秩序在政治上重新稳定的帝国主义的经济复苏,证明是短命的。
在1929年,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造成大规模失业,并使阶级斗争日益加剧。社会反革命势力这时以最野蛮、最残暴的形式动员起来,一国接一国地取消了议会民主,所有工人阶级的自治组织都被消灭了。
恐怖主义的法西斯专政是该地区资本家对付工人威胁的历史性解决办法:在国际上帝国主义之间的对抗逐步升级的时刻,他们对于无产阶级进行反抗和闹独立性的任何微小迹象都要进行镇压。意大利是遭受法西斯全力镇压的第一个国家:到1926年,墨索里尼已经禁绝了国内一切合法的反对派。在第三国际对德国共产党采取了自杀性的方针以后,纳粹主义于1933年在德国攫取了权力;德国的劳工运动被消灭了。一年以后,宗教式的法西斯主义在奥地利发动了武装进攻,破坏了工人阶级政党和工会的据点。在匈牙利,白色独裁统治长期以来早已建立。在南欧,西班牙发生的一场军事暴动引起了三年内战,在其邻国葡萄牙及其盟国意大利和德国的援助下,这场内战以西班牙法西斯主义的胜利告终。这十年以纳粹占领和控制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的陷落而宣告结束。
在这个灾难性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中欧地带的命运如何呢?――中欧地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曾经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方面起过重要作用。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列宁主义的政治思想刚在俄国以外的地方得到传播,就被第三国际的斯大林化所瘫痪,第三国际不断使得它下属各党的政策服从于苏联外交政策的目标。第三国际以外的社会民主党和中间派政党自然也不会为应用或推广列宁主义做出任何贡献。
因此,在这一地区群众性工人阶级组织的范围内,两次大战之间实质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限于经济分析,它遵循的路线直接来自战前的大辩论。在魏玛共和国时期,有一个独立的社会研究所,它由一位有钱的谷物商人资助,于1923年在法兰克福建立,在半学术性的机构内促进马克思主义研究(该研究所形式上隶属于法兰克福大学)。(18)
该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是法学史家卡尔?格林贝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在维也纳大学任教。格林贝格于1861年生于特兰西瓦尼亚,他是东欧老一代马克思主义学者中一位典型成员;他创办并编辑了有关欧洲劳工史的第一份重要刊物――《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文库》,并把这份刊物迁至法兰克福。这位具有奥地利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杰出代表从此以后同德国青年一代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搭了一座桥。在二十年代,他所主持的社会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中既有共产党人又有社会民主党人,并与莫斯科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保持经常的联系。向梁 - 16 - 赞诺夫第一次科学地汇编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寄送了一些档案材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国际版)的创始版实际上是在这两个机构的联合主持下于1927年在法兰克福出版的。
在同一时期,该所还主持出版了两次大战之间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唯一重要著作,即亨利克?格罗斯曼的著作。格罗斯曼是来自欧洲东部边疆的另一位移民,1881年生于克拉科夫,是加利西亚一个矿主的儿子,他与鲍威尔同年,比布哈林大七岁――换句话说,他是1914以前上升到如此高度的著名一代人物之一。然而,格罗斯曼成长得较慢;他本是维也纳的伯姆?巴威尔克的学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加入波兰共产党并在华沙大学讲授经济学。1925年,他由于政治镇压而从波兰被驱赶到德国,他于1926年到1927年期间在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发表了一系列讲演,这些讲演后来汇编为一部长篇论著,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积累和崩溃规律》。(19)格罗斯曼的著作正好发表于大萧条的1929年,这部著作总结了战前关于二十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大辩论,并做出了到那时为止最有雄心和最有系统的尝试,从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的逻辑中推论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崩溃。这部著作的中心论题看来提得很及时,它很快就受到了一位左翼社会民主党人、青年经济学家弗利茨?斯特恩贝格的挑战。
斯特恩贝格本人的著作《帝国主义》(1926年)主要是卢森堡观点的重新陈述,在有关资本主义劳动力后备军的作用和波动性的新颖分析方面有所发展,这部著作早先曾受到格罗斯曼的抨击。双方都受到另一位波兰裔的马克思者纳塔莉娅?莫茨科夫斯卡的批判,批判内容登在纳粹在德国夺取政权之后她所写的一部论述现代危机理论的短篇著作内。(20)
到第二年,鲍威尔发表了他的最后一部理论著作:带有预见性地题名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是在他流亡捷克斯洛伐克时写作的。(21)在这篇政治和经济的遗著中,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学派中这位最有才华的代表,运用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为资本主义危机中消费不足的理论设想最复杂的情况,以此完成他毕生的试验;他还在这篇遗著中记下了他终于对渐进主义的改良主义失去幻想,而他作为一名党的领导人长期以来却在实行这种改良主义,他号召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在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中重新联合起来。
鲍威尔迫于慕尼黑协定而离开布拉迪斯拉发以后不久,于1938年死于巴黎。几个月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纳粹主义吞没整个欧洲,从而结束了欧洲大陆上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时代。希法亭于1941年在巴黎死于盖世太保之手。当时只有在战场的侧翼才有可能写作他们所体现的这一传统的尾声。莫茨科夫斯卡于1943年在瑞士发表她最后一部最激进的著作――《论晚期资本主义的动力》。(22)
同时在美国,年轻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在一部内容极为明确的著作《资本主义(23)发展的理论》中探索和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有关资本主义运动规律的全部论战史――从丘甘 - 17 - ――巴兰诺夫斯基到格罗斯曼。他本人赞同鲍威尔关于消费不足问题的最终解决办法。然而,斯威齐在新政的环境下写成的这本书,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法克服发展失调和消费不足的危机这种假定,采取储蓄的否定态度,并同意凯恩斯主义所提出的由国家进行反危机的干预来保证帝国主义的内部稳定,是潜在有效的。这样,资本主义的最终崩溃就首先取决于一个纯外界的决定因素――即苏联以及大战结束后可望步其后尘的国家在经济状况上占上风,(24)认为这些国家的“说服力”最终将有可能使美国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由于具有这种观念,《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标志着一个学术时代的结束。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出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浪潮及时地在伏尔加河扭转。红军于1942年至于1943年战胜德国军队从而保证了欧洲从纳粹统治下解放出来。到1945年,除伊比利亚地区外,法西斯主义处处都遭到了失败。苏联的国际力量和国际威望大大加强,它成为除了最南部的巴尔干半岛以外的东欧命运的主人。共产主义政权很快就在普鲁士、捷克和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建立起来;当地资产阶级的财产被没收了;实行了苏联式的工业化。一个结成一体的“社会主义阵营”已包罗了欧洲大陆的一半。欧洲大陆的另一半则得到美国和英国军队的营救而属于资本主义阵营。
然而,在法国和意大利,本国的共产党由于在抵抗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而第一次使得它们成为多数派的工人阶级组织。另一方面,在西德,由于无产阶级没有经历过类似的抵抗运动,而国家又遭到分割,致使复辟了的资产阶级国家在英、美占领军的庇护下成功地清除了无产阶级在战前的共产主义传统。后来的二十年所呈现的经济和政治特点,正好与两次大战之间的时期相反。主要的西欧国家并没有倒退到军事或警察专政。
在整个先进的工业化世界里,建立在充分普选基础上的议会民主,在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变得稳定和正常了。也没有再出现像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那样的灾难性经济萧条。相反地,资本主义世界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强有力的长期繁荣,这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扩张得最迅速和最繁荣的阶段。与此同时,苏联和东欧那些对无产阶级进行监护的、镇压性的官僚主义政权,在斯大林逝世后经历了一系列危机,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但是它们的结构根本没有任何改变。恐怖行动作为国家的一种有组织的镇压手段已经抛弃不用了,但武力强制手段仍压制着这一地带的民众反抗。经济增长就其比较低的起点而论还是迅速的,但这对于资本主义集团的稳定性却并不构成任何政治上的威胁。
在这个改变了的世界上,革命的理论完全起了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今天可以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我们现在将要谈到的作者们所撰写的著作,在历史唯物主义民展内部,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全崭新的学术结构。在他们的手里,马克思主义在某些批判性 - 18 - 方面,已经成为一种与以往任何理论截然不同的理论。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在政治上已经成熟的整个这批理论家所特有的主题和关切的问题已经起了急剧的变化,这种转变既有时代特点,又有地区特点。
这种转变的历史是长期而又复杂的,在两次大战之间的时期里就已开始,并与早期传统的衰落交织在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的最清楚的办法,是开列一个初步的简表,列出现在所讨论的这些理论家的生卒年份及所属地区:
托德斯塔(德国的西萨克森)
阿列什(意大利的撒丁)
豪克海默尔
斯图加特(德国的斯瓦比亚)
德拉?沃尔佩
伊莫拉(意大利的罗马尼阿)
哈格特毛(法国的加斯科涅湾)
布加勒斯特
比尔曼德里埃斯(阿尔及利亚)
(25)这些思想家们的社会出身与他们前辈的出身并无不同。但从地区上说,这批人的特色与恩格斯以后出名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特色,却极不相同。我们可以看到,紧接着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之后接连出现的两代理论家中,所有重要人物实际上都来自东欧或中东欧;即使在德意志帝国内部,也是维也纳和布拉格而不是柏林为第二国际输送了主要的杰出人物。
而另一方面,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这种情况就翻转过来了。主要除卢卡奇和他的学生戈德曼以外,上表所列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任何一位著名人物都来自更远的西部。卢卡奇本人主要是在海德堡成长起来的,他的文化素质中总是德国的多于匈牙利的;而戈德曼的整个成年时代都是在法国和瑞士度过的。出生于柏林的两个德国人中,本杰明在文化方面明显而自觉地倾向高卢。而马尔库塞主要是在哥瓦比亚的弗赖堡垒门下受的主要训练。(26)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内部,可以按世代划分两组。(27)
上表所列的第一组知识分子,他们自身的政治经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形成的,或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受过俄国革命的影响。就他们的生平传记来看,卢卡奇比布哈林 - 19 - 大三岁,而科尔什则比布哈林大两岁。但是,将他们与战前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区分开来,是因为他们接触革命的社会主义理论要晚得多;而布哈林早在1914年以前就已经是列宁的一位积极而久经锻炼的副手,他们通过大战和随后的群众斗争而开始变得激进起来,只是在1918年以后才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另一方面,葛兰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已经是意大利社会党的一名战斗成员,但他仍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人,他由于缺乏经验而在一开始就犯下了严重错误(当他几乎要鼓吹意大利调停这场战争大屠杀的时候,他的党却在强烈谴责这种做法。)马尔库塞在未满二十一岁时就被德国军队征召入伍,很快就于1917年―1918年加入了德意志独立社会民主党;本杰明逃避了兵役,但由于战争而向左摆了。
对比之下,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内部按世代划分的第二批“人马”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成熟起来的人们所组成的,他们是由于法西斯主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临而在政治上形成的。
他们当中第一个发现历史唯物主义的是勒菲弗尔,他是这一组人中在许多方面都不同寻常的人物,他于1928年加入法国共产党。
阿多尔诺比马尔库塞或本杰明小十岁,他似乎一直到纳粹于1933年攫取权力以后才转向马克思主义。
萨特和阿尔都塞尽管在年龄上相距很大,但却由于西班牙内战、1940年法国的崩溃以及德国的监禁等影响而同时变得激进起来的。他们两人都是在1945年以后、在冷战的头几年中完成他们政治上的演化的;
阿尔都塞于1948年加入法国共产党,而萨特于1950年站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边。
戈德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大战期间受到卢卡奇著作的影响的,他于大战以后的1946年在瑞士与卢卡奇偶然结识。
德拉?沃尔佩在年代上是一个例外,但还是符合于按世代划分的政治类型:在年龄划分上,他属于第一代人,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他毫无触动,他后来受到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损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了的1944年--1945年他才迟迟地转向马克思主义,当时他已经快五十岁了。
最后,可以看出还有一个难以确定的,处于边缘的第三代人物:科莱蒂,他太年轻,不可能很深地打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烙印,他在战后时期成为德拉?沃尔佩的学生于1950年加入意大利共产党。
可以看到,从二十年代初期以来,欧洲马克思主义基本上就愈来愈集中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在这三个国家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和之后,得到大部分工人阶级衷心拥护的 - 20 -
联系客服:cand57</寄送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相同主题阅读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14号.上传用户:uyhwxgwdkw资料价格:5财富值&&『』文档下载 :『』&&『』学位专业:&关 键 词 :&&&权力声明:若本站收录的文献无意侵犯了您的著作版权,请点击。摘要:(摘要内容经过系统自动伪原创处理以避免复制,下载原文正常,内容请直接查看目录。)库尔特.冯内古特是美国现代文学中异常主要的后古代主义作家之一。与约瑟夫.海勒被配合以为是黑色滑稽文学的代表。冯内古特文笔辛辣,对现代美国社会的弊端和对本钱主义的批驳绝不留情。《五号屠场》是使其享誉国内外的代表作品,也是冯内古特创作艺术和写作技能均很成熟的代表作。该部作品以他亲自阅历的第二次世界年夜战为配景,侧重描述了美军对德累斯顿的空炸形成的悲剧,和美国人作为俘虏在纳粹集中营中的所见所闻。时代主人公还阅历了时光观光,使得整部作品加倍充斥了荒谬意味。《五号屠场》起首是一部反战小说,作者以反讽的手段描述了战斗的一切,使读者看到了战斗残暴且荒诞的,有时乃至匪夷所思。值得一提的是,冯内古特也是现代社会人类生涯危机的巨大的先觉。他在作品中展示出来的本钱主义社会的同化景象值得研讨。小说中,本钱主义社会里,人们不只要受本钱主义轨制对其休息,膂力的压榨,还要掌握他们的精力,使其处于严重的精力危机当中。对东方马克思主义来讲,在现代的本钱主义社会,同化景象曾经不只仅是马克思时期的休息的同化,本钱主义轨制使得同化景象充满于人们的生涯当中,因为科技的疾速成长,本钱主义转而用高科技操控人的心思,使休息同化景象慢慢演变成精力同化,心思同化。本文第一章起首简略引见小说家冯内古特的生平及其创作和所取得的声誉,归结最近几年来对这部小说的研讨状态和相干作品,和本论文的研讨意义及目标。第二章将会对东方马克思主义同化概念的来源,成长及其意义停止具体的说明。同时也会扼要归结现代美国文学中广泛存在的同化主题。第三章将起首会从本钱主义社会的整体同化开端评论辩论,以主人公比利.皮尔格里姆为主,剖析出本钱主义社会无所不在的同化景象及其这些同化景象带给人们的苦楚。例如,人的(自在)自在意志的同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同化,人的精力状态的同化。然后第三章将会持续评论辩论在战斗中存在的同化景象,例如,本钱主义社会对“爱国主义精力”的同化,战斗的目标的同化等等。第四章会对与人们的生涯亲密相干的时光,平常事务,在本钱主义同化的感化下损失了其本来意义停止评论辩论。冯内古特经由过程奇特的手段将这些同化感光鲜的表示了出来。第五章就从文学手段的角度研讨这部作品的艺术立异和很多冯内古特式的写作手段。例如小说中对圣经故事的同化应用,从而使得作品的主题加倍凸起。作者冯内古特本身时不时的涌现在小说中,让读者难以分辩实际与虚幻,还有就是文中涌现快要一百次的“就是这么回事”表示出人类面临逝世亡及命运的惨白有力。经由过程以上剖析可以很显著看出,古代社会本钱主义经由过程各种方法转移了人们关于同化景象的留意力。东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以为,在现代东方社会不只本钱主义社会的统治者本钱家过着奢靡的生涯,并且社会各阶级的物资需求也可以或许获得根本知足。但他以为,这类状态并没有给东方人带来真实的幸福,相反,这类充盈的物资生涯是与伟大的精力苦楚接洽在一路的。正如《五号屠场》中的芸芸众生。Abstract:Vonnegut Kurt is one of the main post - ancient writers in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Heller Joseph was thought to be the representative of black comic literature. Vonnegut is spicy, drawbacks of the modern American society and capitalism criticism no mercy. Slaughterhouse Five is the renowned at home and abroad representative works, and Vonnegut art and writing skills are very mature. The Ministry of works to him personally experience the second world wars as the background, focusing on describes the tragedy of the U. S. for Dresdner air burst formation, and the American people as a prisoner in a Nazi concentration camp saw. The hero of the times also experienced time travel, making the whole work is more full of absurd means. Slaughterhouse Five, first of all, is an anti war novels, the author by the means of irony describes the fighting for everything, so that readers see the war cruel and absurd, sometimes even bizarre. 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Vonnegut is a modern human society career crisis great foresight. The assimilation of the capitalist society that he shows in his works is worth studying. In the novel, capitalist society, people do not only affected by the capitalist system to the rest, pressing the manual, but also master the their energy, so that it is in a serious energy crisis. In terms of the Oriental Marxism, in modern capitalist society, assimilation phenomenon is not only once the assimilation of Marxist period of rest, the capitalist system makes assimilation scene filled with people's lives, becaus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pitalism instead high technology to manipulate people's mind, the rest assimilation scene slowly evolved into energy assimilation, the idea of assimilation.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first briefly introduce novelist Kurt Vonnegut's life and creation and the achieved reputation, summed up in recent years on the novel research status and relevant works, and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the goal. The second chapter will explain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assimilation concept of Eastern Marx doctrin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a brief summary of the widely existing assimilation themes in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third chapter will first and foremost be to the protagonist Billy. Pilgrim, analysis of the capitalist society the omnipresent assimilation phenomena and the assimilation scene brings people suffering from the capitalist society's overall assimilation beginning comment debate. For example, the assimilation of man's free wil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man, and the assimilation of man's energy. Then the third chapter will continue to comment on the assimilation of the debate in the battle, for example, the capitalist society on the assimilation of &patriotism&, the goal of fighting and so on. The fourth chapter will have a close and coherent with people's life time, ordinary affairs, in the role of the cost of the assimilation of the loss of its significance to stop the debate. Vonnegut through the strange means to the assimilation of these sensitive light out. The fifth chap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means discuss the artistic innovation and a lot of Vonnegut's writing means. For example, the assimilation of biblical stories in the novel, which makes the theme of the work more prominent. Emergence of author Kurt Vonnegut itself from time to time in the novel, let the reader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actual and illusion, there is the emerge almost one hundred times &is such a thing& expressed human face death death and fate of the pale and powerful. Through the process above analysis can be very obvious, the ancient social capital through various methods to transfer people's attention on the assimilation of the scene. Oriental Marxism scholars think, to live a life of luxury in modern oriental society not only capitalist society ruler of capitalist, and material needs of the various classes of society can also may have basically meet the needs. But he thought, this kind of state does not bring true happiness to the people of the East, on the contrary, this kind of filling material career is with great energy and suffering in the way of. As &Slaughterhouse Five& in numerous living beings.目录:Acknowledgements6-7摘要7-9Abstract9-10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3-21&&&&1.1 About Kurt Vonnegut: His Works and Reputations13-15&&&&1.2 Literature Review15-18&&&&1.3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18-21Chapter Two ALIENATION OF WESTERN MARXISM21-27&&&&2.1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Alienation in Western Marxism21-24&&&&2.2 Alienation as a Literary Critical Theme24-27Chapter Three ALIENATION IN SLAUGHTERHOUSE-FIVE FROM PERSPECTIVE OF REALITY27-43&&&&3.1 The Summary of the Novel27-28&&&&3.2 General Alienation from the Society28-36&&&&&&&&3.2.1 Alienation of People’s Free Will30-32&&&&&&&&3.2.2 Alienation among People’s Relationship32-34&&&&&&&&3.2.3 Alienation of Human’s Mental State34-36&&&&3.3 Alienation during the War36-43&&&&&&&&3.3.1 Alienated Patriotism during the War37-40&&&&&&&&3.3.2 Alienation Results in People’s Loss of Purpose during the War40-43Chapter Four ALIENATION IN SLAUGHTERHOUSE-FIVE FROM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43-47&&&&4.1 Alienated Sense of Time43-45&&&&4.2 Alienated Ordinary Things45-47Chapter Five TECHNIQUES USED FOR THE EFFECT OF ALIENATION47-53&&&&5.1 The References from the Bible47-49&&&&5.2 The Special Narrative Used in the novel49-51&&&&5.3 The Typical Sentence Used in the Novel51-53Chapter Six53-55&&&&CONCLUSION53-55Bibliography55-57Publications57-58分享到:相关文献|西方社会学考研 视野网-博泰典藏网
典藏文档 篇篇精品
西方社会学考研 视野网
导读:7、经济史学与社会分层虽然马克斯?韦伯在今天最为人所知的是他身为现代社会学的创始,社会学家仅是第二领域罢了,韦伯对于经济学的其他主要贡献(整体上也是对于社会科学的贡献)还包括了他在方法学上,意为理解)的理论和反实证主义(又称为人文主义社会学)),解释社会学的原则是社会学主要的研究范例之一,这种研究方式主张社会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永远不能彻底的归纳和记载,韦伯的理想形式成为他对社当的支配,可见他的支配类型学仍有模糊之处。他对民主政治魅力型领袖与官僚铁笼之间互动的悲观,也对后世的民主理论,特别是熊彼得的精英政治学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韦伯对魏玛民主的看法似乎预见了纳粹的兴起。 7、经济史学与社会分层
虽然马克斯?韦伯在今天最为人所知的是他身为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和奠基学者之一,但他也在其他许多领域有不少成就,最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学。韦伯在世时这样精确的学科分类相当少见,而韦伯也自视为主要是一个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仅是第二领域罢了。
从经济学家的观点来看,马克斯?韦伯代表的是德国的经济历史学派“最年轻”的一代。他对于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的知名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经典的对照了宗教在经济发展上产生的影响。韦伯的研究领域也与他的同僚维尔纳?松巴特相同,宋巴特则将资本主义的崛起归功于犹太教的影响。韦伯对于经济学的其他主要贡献(整体上也是对于社会科学的贡献)还包括了他在方法学上的研究:他对于解释社会学(Verstehen;此词来自德语,意为理解)的理论和反实证主义(又称为人文主义社会学))。
解释社会学的原则是社会学主要的研究范例之一,支持者和批评者都相当多。这种研究方式主张社会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永远不能彻底的归纳和记载,因为研究者必须一直有着概念上的认知才能加以探索之,韦伯将这种条件称为“理想形式”(Ideal Type)。这种理想可以这样子归纳:一个理想的形式是由许多现象提供的某些特征和成分所组成,但它却不会与任何特定的现象有着完全一样的特征。韦伯的理想形式成为他对社会科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韦伯承认这种“理想形式”是一种抽象的产物,但他主张任何想要了解特定社会现象的人都必须有这种理想形式,因为与物理的现象不同的是,社会科学还牵涉到复杂万分的人类行为,而这只有可能以理想形式的方法来加以解释。理想形式的概念,加上他的反实证主义的立论,可以被视为是他对“理性的经济人”的方法论假设的辩护。
韦伯并且公式化了社会阶层的叁大要件理论,主张社会阶级、社会地位、和团体(或政党)在概念上是不同的要件。
?社会阶级是以在经济上与市场的互动所决定的(物主、承租人、员工等等)。
?社会地位是以非经济的成分如荣誉、声望和宗教构成。
?政党则指一个人与政治界的联系。
而这叁种要件都会影响到韦伯称为“生涯机会”的结果。
韦伯对经济学还有其他一些贡献:包括了经过认真研究的罗马农业历史,和他在《经济和社会》一书里述及的唯心主义及唯物主义两者对于资本主义历史的影响,韦伯也在书中呈现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批评。最后,他在《经济与历史》(Wirtschaftsgeschichte)中的仔细研究则可以被视为是经济历史学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Habermas,Jürgen于尔根哈贝马斯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1929年生于杜塞多夫,曾先后在哥廷根大学、苏黎世大学、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论谢林思想中的矛盾》。1961年完成教授资格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历任海德堡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以及德国马普协会生活世界研究所所长。1994年荣休。1961年获大学教授资格,任教于海德堡大学。年在法兰克福大学讲授哲学、社会学,并协助T.W.阿多诺指导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1971年任普朗克科学技术世界生存条件研究所领导人。后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教授。哈贝马斯认为知识的产生根源于人类的三种旨趣(利益),相应也有三类知识,否认历史一解释知识、经验一分析知识和技术控制旨趣的统治地位,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为了克服动机危机和信任危机,批判理论必须重视互动过程和沟通过程,只有通过沟通行动才有可能把人类从被统治中解放出来。哈贝马斯的知识旨趣说、技术统治论和沟通行动论等学说,作为综合的社会批判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者称,“哈贝马斯与霍克海默之间围绕着对“经验与规范”以及“革命”的理解所展开的冲突,只是社会研究所内部诸多矛盾中的一个,仅仅是由于他们二人分别作为法兰克福学派两代人的代表才显得格外引人注意。除了他们之间的代际冲突之外,法兰克福学派内部同辈人之间也是摩擦不断,矛盾重重,先是有:霍克海默与弗洛姆之间围绕着精神分析理论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直至最终分道扬镳,老死不相往来;基希海默(Otto Kirchheimer)和诺曼(Franz Neumann)等人关于“权威国家”的法哲学理论,在霍克海默为社会研究所拟订的总体研究计划中一直被排挤在边缘地位(据说被排挤的原因是因为这个概念和霍克海默的好友波洛克的研究兴趣有所抵牾),默默无闻,至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马尔库塞的激进主义哲学则完全背离了法兰克福学派原初的“理论与实践的同一性”的理论前提等。”
哈贝马斯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 第二代的代表人物,著述丰富,迄今有数十部著作问世,主要代表作包括:《公共领域的结构变化》、《理论和实践》、《知识和人类旨趣》、《技术和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社会科学的逻辑》、《合法性危机》、《文化与批判》、《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沟通与社会进化》、《沟通行动理论》、《真理与论证》、《包容他者》、《事实与价值》、《认识与兴趣》、《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交往行为理论》、《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危机》、《后形而上学思想》等。
哈贝马斯的思想大体经历了如下发展阶段:
1、前交往期()
研究主题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历史分析以及认识论的历史重建。哈贝马斯通过对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批判,提出了一种批判科学的概念。
2、交往期()
哈贝马斯从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入手,初步完成了其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交往行为理论体系的建立。
3、后交往期()
这期间,哈贝马斯主要致力于对现代性范畴的历史清理和形而上学思想的批判,用以抵抗后现代主义和阐述一种建立在语言学转向基础上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从纵向(思想史)和横向(形而上学批判)的角度,对交往行为理论进行元论证。
4、反思期()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哈贝马斯开始有意识地把交往行为理论向政治哲学和法哲学领域推进,通过对自由主义政治要领以及社群主义政治要领的批判,主张建立一种新型的话语政治模式,提倡用程序主义来重建民主制度。
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甚至被誉为“当代的黑格尔”,在西方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下另据[英] 汤姆?博托莫尔:《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
哈贝马斯,尤尔根(Habermas,Jürgen)
日生于杜塞尔多夫。
哈贝马斯成长于纳粹德国时期,直到50年代末期才变得激进进来。他当过阿多尔诺的助手,在阿多尔诺(还有其他人)的影响下,认识到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学说对于政治学和社会科学的极端重要性。在海德尔堡从事哲学教学以后(年),他在法兰克福大学任哲学和社会学教授。1972年,他转入西德施塔恩贝格的麦克斯?普朗克协会。尽管他所从事的业务跟法兰克福学派是重复的,但他的思想却在一种跟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阿多尔诺、霍克海默、马尔库塞)所采用的迥然不同的框架中发展起来。例如,阿多尔诺认为认识和价值是没有最终的基础的,而哈贝马斯则坚持认为基础的问题(也就是为批判理论提供可靠的、标准的根据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他并且还很关心批判理论的哲学支柱的发展。这就牵涉到重新建设古典希腊哲学和德国哲学的若干中心命题,真理与道义的不可分割性,事实与价值的不可分割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的不可分割性。他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这样一个框架结构,它能够兼收并蓄社会科学研究中许许多多显然是互相匹敌的方法,其中包括意识形态批判,行动理论,社会制度分析以及进化理论等等。
对于哈贝马斯来说,重新制订批判理论的必要性是由于20世纪历史的发展进程所决定的。俄国革命蜕化为斯大林主义,群众性革命迄今在西方的失败,无产阶级群众没有革命的阶级觉悟,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常性的瓦解――不是变成决定论的、客观主义的科学就是沦为一种悲观主义的文化批判,这一切,都被哈贝马斯看作是现时代的重要特征。此外,他还断言,资本主义社会正在发生许多根本的变化。国家干预在加强,市场得到维护并复原,资本主义变得越来越有组织,工具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仅仅是指采取适当的手段来达到预定的目的)和官僚机构威胁着“公共领域”(指政治生活由公民公开进行讨论这一领域),以及新型的危机倾向正威胁着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合法性。
为了对付这些问题,哈贝马斯发展了一种理论方针,一种可以跟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形形色色的学科进行联系的方针。截至目前为止他所作的最基本的贡献有以下这些:对公共领域的形成和瓦解所进行的历史探讨(见“参考书目”①),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地位所进行的考察(见“参考书目”④),为批判理论制订一种哲学框架(见“参考书目”②,③),对行动理论的发展(见“参考书目”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的类型所进行的分析(见“参考书目”⑤),以及对社会进化论的重新建设(见“参考书目”)
①尤?哈贝马斯:《公开活动的结构变化》,1962年德文版。
②同上作者:《理论与实践》(1963),1974年英文版。
③同上作者:《走向合理的社会》(1968),1970年英文版。 ④同上作者:《知识与人的利益》(1968),1971年英文版。 ⑤同上作者:《合法性的危机》(1973),1976年英文版。 ⑥同上作者:《交往和社会的演变》,1976年英文版,1979年再版。
⑦同上作者:《交往的理论》,1981年德文版。
⑧大卫?赫尔德:《批判理论介绍――从霍克海默到哈贝马斯》,1980年英文版。
⑨托马斯?麦卡锡:《尤尔根?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1978年英文版。
⑩约翰?汤普森和大卫?赫尔德编:《哈贝马斯――批判性的辩论》,1982年英文版。 库利
Charles Horton Cooley () 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生于密歇根州安阿伯市。1887年毕业于密歇根大学,获学士学位。1890年重入密歇根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1894年获博士学位。以后一直在密歇根大学执教。曾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有:《人性和社会秩序》(1902)、《社会组织》(1909)、《社会过程》(1918)等。
库利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心理学本能主义,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生活不可还原为生物本能的特殊属性。他认为,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由社会互动所形成的“镜中自我”,是一种社会性产物。家庭、游戏群体和邻里是形成这种社会性人格的“首属群体”。个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任何割裂两者关系的做法都不可能正确地理解社会生活。库利还考察了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造成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对人格的影响。认为在社会分工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个人活动范围比较狭窄,往往以其完整人格介入单一的群体活动。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社会分化的加深,出现了许多次属群体,首属群体对个人的影响相对地逐渐减弱。由于个人同时分属于若干群体,因此个人往往以其受过训练的专门化部分参与各群体活动,整个社会关系呈现非个人化的趋向。在研究方法上,库利强调对行动者主观意识的理解,要求社会科学家运用影像和联想的反省方法,从内部了解和认识行动者的动机,并以此解释社会行动的意义。库利的这些思想对当代互动理论具有重要影响。 迪尔凯姆 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 ()又名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
生平和著作 1858年 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W.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社会学的对象和方法 迪尔凯姆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具有不同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特征和特殊的决定因素。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它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是先行的社会事实造成的。社会事实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造了人们的意识。这种“强制”既指人们无法摆脱其熏陶和影响,又指对于某些社会规则拒不遵从将受到惩罚。迪尔凯姆认为,一切社会的观念都具有这种强制力;人类大多数的意向不是个人自己生成的,而是在外界的引导、熏陶和压迫下形成的。社会高于个人,社会事实无法用生理学、个体心理学以及其他研究个体的方法来解释,而必须用社会学的方法、观点解释。他说,宗教、道德、法律、社团、协会、语言,以及服装样式均属社会现象,都是社会学特定的研究对象。他还把社会事实分为“运动的状态”和“存在的状态”,前者指与思想意识相关的现象,亦称“团体意识”;后者是社会上一切组织和有形设置。迪尔凯姆注重研究前者。
劳动分工论 社会秩序是迪尔凯姆一生学术研究的主题。19世纪后半叶,法国社会动荡不安。他一心要以社会学家的身份回答现实问题,帮助社会维系整合,达到安定。他的 3部主要著作《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都紧密围绕着秩序和整合的主题,分别回答社会团结和整合靠什么达到,社会整合与个人是什么关系,团体意识对社会和个人起什么作用3个问题。
迪尔凯姆认为,传统力量统治的社会靠“机械的团结”来维系。特别是在文明程度较低的社会中,同一团体的成员们采取同样的谋生手段,保持同样的习俗,信奉同一图腾,这种共同性使他们意识到大家同属一个集体,而不会离心。这种团体基本上是从“相似性”中生成的社会,即所谓“同质”的社会。该团体的首要任务是使成员们尊重团体的信仰和各种传统,即维护共同意识,维持一致性。在近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在意识、信仰上的差异也日益增大。但是社会没有瓦解,人们也没有分离,这是因为古代维系团体的共同意识逐渐被分工制取代,社会分工使每个人在消费上依赖于其他人。分工使社会像有机体一样,每个成员都为社会整体服务,同时又不能脱离整体。分工就像社会的纽带,故谓之“有机团结”。迪尔凯姆认为,民族越进化,其成员间的差异越大。这种趋势甚至反映在体质上。从大脑容量上看,同一种动物的脑量相互差别小,而人与人的脑量差别大;就人类而言,土人与土人相比,其脑量较之文明人更为接近。文明人在其他方面(如服装、思想)的内部差异也很显著。因此,近代社会是差异的社会,又是有机团结的社会。
迪尔凯姆否认社会分工的产生是为了创造更多财富的观点。他强调,一个事物的功能,并不是产生出这一事物的原因,原因在功能之前。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增加财富,但这要在分工出现后与分工前的对比中才能显示出来。他认为造成分工制的原因是人口密度过大。人口的增加最初迫使一些人迁徙到其他地方,当无路可退时,他们被迫改换行业,分工制也就随之出现。他重视研究社会事实的功能,是功能理论的先驱之一。同时在方法论上,强调区分功能与原因,这对功能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迪尔凯姆在早期著作《社会分工论》中还批判了传统社会中的共同意识,认为这种共同的信念接近于宗教,带有强制性,并渗入到一切社会生活中。他预言,共同意识和宗教维系社会的功能将逐渐被分工制取代。成熟期的迪尔凯姆在继续研究人类社会的整合问题时,放弃了《社会分工论》中贬低共同意识的思想,转向强调共同意识和宗教的社会作用。
自杀论 在《自杀论》一书中,迪尔凯姆试图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解释自杀的原因。他把自杀划分为 4种类型,即利己型自、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认为利己型自杀产生于极度的个人主义。社会的人必须以他为之服务的社会作为生活前提,他需要一种高于自我的生活目标和意义。如教徒的生活目标是宗教信仰。西方近代个人主义的发展使个人与家庭、宗教和社会相脱离,从而使一些人感到生活空虚并失去目标。迪尔凯姆指出,利己型自杀多发生在基督教教徒、自由职业者、未婚者、离婚者中间。利己型自杀与社会的整合程度成反比。犹太教、天主教、英国公教都有更强的整合力量,而基督新教在规定教徒生活目标上缺乏强制力;独身者、离婚者比有家室的人较少地负有义务;从这些脱离了社会义务和束缚的人们中产生出更多的自杀者。
利他型自杀产生于过分地屈从于一种社会目标和意义,过密地结合在社会中,以致个人失去了自主。迪尔凯姆以欧洲军队为例说明利他型自杀。在军队里,士兵被训练得不看重自己的价值,使他们感到被一种“社会价值”所扼杀,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因而军人的自杀率高于普通百姓。
失范型自杀由社会混乱所导致,在混乱中社会成员的行为失去了规范,增添了痛苦。迪尔凯姆认为,欲望与满足欲望的手段之间的不平衡是一切生物痛苦的根源。动物的生理机制为其欲望划定了界限,而人的欲望却是无止境的。他占有的越多,欲求的就越多,所获得的未能满足需求反而刺激了新的欲望。欲望有界限,人们才会感到满足和快乐,而欲望的限定只能来自社会。社会形成了一套等级秩序。不管这个秩序是基于世袭还是个人成就,正常社会中的秩序总是被大多数成员接受的。当社会成员认为这种等级原则合理,自己应处在某一特定阶层中,他就欣然地接受该阶层给予他的限定,欲望与手段也就有了平衡的可能。当社会发生动乱、变迁时,人们失去了种种秩序和规范,欲望与手段不协调,行为混乱而无节制,遂造成种种痛苦,导致自杀率升高。迪尔凯姆把工商业者在经济危机中的自杀现象视为此种类型的例证。
宿命型自杀是由于社会控制过度造成的,个人失去了任何希望。迪尔凯姆认为这种类型的自杀在现代社会并不常见,他没有对此作详细的讨论。迪尔凯姆总结其自杀研究,提出了3个命题:社会的人需要一个高于个人的社会目标;对这个目标所负的义务不至于使他失去自主;他的欲望应受到社会秩序给予的一定程度的限定。在自杀原因上,迪尔凯姆并不完全否定个人生理上的因素,但认为那是次要的,社会原因才是主要的。他认为,当一个社会不能提供上述3项条件时,一些心理上脆弱的个人就可能会自杀。
宗教和知识社会学 迪尔凯姆宗教研究的对象是澳大利亚原始部落中的图腾崇拜,他的研究目的却是为了“理解现今的人”,为了说明宗教的社会功能,说明一种共同意识对于社会秩序建立的必要性。
迪尔凯姆批判了早期人类学家对宗教起源的两种解释:万物有灵论和自然崇拜论。他说,这种解释说明不了为什么在对于自然、生理现象的误解露出破绽后,宗教还能持续下去,直到今天。他认为,宗教不是要给人们一种对于物质世界的描述,而是服务于社会。图腾是民包含总结汇报、农林牧渔、经管营销、表格模板、工程科技、初中教育、高中教育、计划方案以及西方社会学考研 视野网等内容。本文共10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唐代的国家和学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