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支核潜艇部队官兵:什么也不说阎维文 祖国知道我

人民子弟兵,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
昂奋的歌曲激荡回旋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我们在大山深处唱响,大山为我们回应;在戈壁唱响,山石为我们伴奏;在沙漠唱响,风沙为我们起舞;在海岛唱响,波浪与我们狂欢;在丛林唱响,万物生灵皆是我们的听众;在草原唱响,蓝天白云绿草之间牛羊为我们鼓掌;在喧嚣的城市唱响,忙碌的世人为我们而停留脚步……
这就是我们---人民子弟兵!
我们用青春的热血唱响军人的豪迈,我们默默地用行动悍卫军人无悔人生,我们用军人的使命和责任构筑万里江山永远不倒的钢铁长城。我们在边送驻守祖国的明月,愿明月比明月更明;我们在城市驻守人民的安宁,愿人民永远安康;我们在海岛驻守祖国的大海,愿大海万世风平浪静。这一切不为别的只因为祖国知道,祖国知道是我们的无上荣誉,祖国知道是我们取之不尽耗之不竭的力量之源;因为祖国知道!
我们在雷达站所为祖的蓝天站岗放哨,半年的蔬菜只能靠罐头代替,半年的水只能靠空投冰块,半年才有可能收到家信,因为大雪封山,有太多的太多……但我们无惧无畏,比起爬雪山过草地这算得了什么,因为祖国知道!
我们在海岛哨卡为祖国的大海守卫执勤,房顶被吹翻过,被子被打湿过,食物和蔬菜就是鱼和海带一天天地过,因为风浪补给船无法通航,有那么多的那么过……但我们无怨无悔,比起百万雄师过大江枪林弹雨显神威这又算什么,因为祖国知道!
我们断粮半月眼看直升机就要投下食物和水却因为暴风冰雪无奈离去,我们断粮半月眼看补给船就要靠岸送来食物,却因狂涛骇浪不得不原路返回,这一刻我们眼中有泪,但绝不是绝望的泪,相反是更加坚强的力量之泪,因为祖国知道!
我们虽没有经历枪林弹雨,但摸爬滚打从不间断,我们虽不能舍身炸碉堡,但关键时刻身体可以当导体保持仪器正常工作,关键时刻身体可当任何支架,用我们的铁骨架起一切。我们虽没有经历抗洪抢险,但我们同样组成人墙保护装备正常工作,用我们的体魄阻挡一切狂涛骇浪。这一刻我们眼中也有泪,但绝不是委屈,相反是无上光荣的荣益之泪,因为祖国知道!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地心怀安天下,愿天下都快乐……”
这就是我们---人民子弟兵!
这就是我们,一句话足以暖心窝,一首歌足以什么也不用说,直唱的我们热血沸腾,唱的我们豪情万丈,唱的祖国和平安定繁荣昌盛,唱的人民健康长寿幸福安康!
我们用比绿色更绿的梦作出人生的曲谱,我们用无悔青春唱响生命的赞歌,我们用默默的行动践行这神圣的使命。祖国知道,祖国知道我,祖国知道我们,什么也不用说!
太多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太多太多的感动,太多太多的坚强,再多的文字也无法表达我此刻的心情,在这些面前话语和文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和渺小……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又到今年流水期,无限的情感自心中升起,什么也不用说了,祖国都知道,人生路上一路好走,也借此缅怀过去的,正在过去的,即将过去的,还未过去的。
“满青苔,遍布荆棘,我也永不回头,毕竟,绿的深处蕴含着秋的金黄……”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的心怀安天下都快乐……”歌声永远嘹亮,我们永远忠诚!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或是添加关注微信公众号: xi 或是 军旅生活娱乐每天更新精彩军旅生活和军事类文章和视频。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信息】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走进中国第一支核潜艇部队官兵的精神世界
当前位置: >> >>
走进中国第一支核潜艇部队官兵的精神世界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日 16时46分   来源:新华社
【E-mail推荐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
——走进中国第一支核潜艇部队官兵的精神世界
    新华社青岛10月29日电(陈万军、李宣良、吴登峰、王庆厚)天空高远,那是山岳的情怀;
    百川激荡,那是大海的胸襟;
    在深海里,在大洋上,核潜艇基地官兵,用山岳般的担当,挺起了民族的脊梁,用大海般的胸襟,守卫着祖国的安宁。
    “即使我倒下,也要倒在战位上”
    反应堆已经启动,核潜艇就要远航。
    一名年轻的士官抱着一台便携冰箱急匆匆登上潜艇,冰箱里装满了需要冷藏保存的药物。
    他叫郭金海,核潜艇机电部门电工班班长,这已是他第6次出海远航。
    前几天,艇长吴昌弟看望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的郭金海,无意间说起潜艇又要远航。没想到郭金海一下子从病床上坐了起来:“这么重要的任务,咋不告诉我?”艇长看他着急的样子,赶忙解释说:“你身体免疫力低,到海上吃不消怎么办?”
    郭金海上次远航归来,身体内的白细胞数量还不到正常人的一半,不得不住进医院接受治疗。
    郭金海向医生申请提前出院,医生断然拒绝:“如果白细胞数量再减少,谁也救不了你!”他急了:“请相信,我能挺得住!”
    “金海,你才30出头,身子垮了,后半辈子可怎么办啊?”听说郭金海要抱病出海,从未对丈夫说过“不”的妻子流下了眼泪,“你不考虑自己,也得想想孩子和父母啊!”
    是夜,郭金海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的思绪飞向了心爱的战艇,飞进了伴随他多年的战位。“我要跟战友们去远航!”他下定决心。在郭金海的一再请求下,专家们经过商议,决定破例给这名战士准备一个便携冰箱,装上需要用的药品,让他带到艇上。
    郭金海上艇后,战友们考虑到他身体虚弱,纷纷要替他顶班,郭金海却说什么也不同意。“我不是来看风景的,即使我倒下,也要倒在战位上!”远航一个多月,每天三更倒,每更8小时,他没落下一次。
    当年年底,他被评为“海军十大杰出青年”。
    走进核潜艇官兵的精神世界,总有一种大爱令人动容,总有一种选择令人钦佩。
    去年,士官倪江所在艇队担负战备值班任务。一天,正在工作岗位上的倪江突然腹部剧烈疼痛,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诊断结果为肾结石,且结石较大无法自然排出,医生建议立即住院进行药物治疗。“需要20多天?现在部队训练正紧张,我可耗不起,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倪江问医生。
    “体外碎石手术时间短,但很痛苦,对身体伤害也大。”医生回答。“只要快,怎么都行!”倪江向医生恳求。
    可是,由于倪江体内结石部位比较特殊,医生认为风险太高,不同意为倪江进行体外碎石手术。没想到,倪江悄悄找了一家地方医院进行体外碎石。
    碎石治疗进行约10分钟之后停了下来,倪江忙问为什么,医生说:“已经达到了人体耐受极限,必须等身体恢复后再治疗。”
    倪江强忍疼痛,恳求医生:“我能忍住,请你继续!”
    手术继续进行。5分钟后,结石被击碎。
    “我还没见过你这么不要命的病人!”医生感慨。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在核潜艇官兵的词典里,没有退缩和畏惧。他们宁可自己千难万险,也要确保核潜艇安全无恙。
    一次远航时,核潜艇动力舱一个蒸汽阀出现泄露。200多摄氏度的蒸汽在高压下喷出,如果不及时排故,将酿成灾难性后果。
    官兵们都知道,动力舱里抢修,那是与死神掰手腕。紧急关头,机电长李胜弟第一个冲入舱内,紧接着操纵员张永才也飞身跟进。
    蒸汽水雾使得整个舱室一片模糊,根本看不清设备。李胜弟和张永才戴着石棉手套,顺着密密麻麻的管道一根一根地往前摸。石棉被烫的吱吱直响,皮肤被烤得钻心般疼。李胜弟、张永才全然不顾,终于找到故障阀。
    一圈、两圈、三圈……一直转了100多圈,两人终于将阀门关闭。而此时,他们的双手早已被烫得血肉模糊……
    “怕死别干核潜艇!”李胜弟舍生忘死排故几十次,每一次往上冲,挂在他嘴上的总是这句话。
    在使命与生命之间,核潜艇官兵用生命践行使命。
    就在那次创纪录的长航凯旋之际,官兵们驾驭着战艇回到祖国的怀抱。“勇士们,站起来接受祖国的检阅!”艇长孙建国发出动员。
    一听到“祖国”二字,身体已严重透支的官兵们瞬间精神抖擞,个个昂首挺胸,健步登上码头,疲倦的面容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面对高扬的五星红旗,官兵们热泪盈眶……
    “不要问我在哪里,问我也不能告诉你”
    “我不能陪你走完一生,一辈子欠你的情。希望你不要难过,把孩子带好,再组织一个幸福的家庭……”
    在核潜艇艇员董福生的抽屉里,一直保存着一封自己写给妻子的“遗书”。
    其实,与其说这是“遗书”,不如说是核潜艇官兵对亲人爱的表达。
    走进核潜艇官兵的精神世界,总有一种深情令人感动,总有一种牺牲催人泪下。
    于勇从海军工程大学毕业分配到基地,第一次随艇远航执行任务时,一名老班长提醒他,要在出发前给家人写上几句话,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把要办的事情交代好。
    “刚开始我不理解,老班长笑着说,这是潜艇艇员的惯例。”于勇回忆,“等我理解了回过神来,心跳突然加快。”
    看着老班长坦然的样子,于勇很快镇静下来,一种光荣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于勇在核潜艇上负责反应堆的操纵。“整个艇的安全,甚至全艇战友的生命,都握在我们一双手上。”从那一刻起,于勇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一个月摸清管路,三个月成为骨干,一年内通过全训。
    经过艰苦努力,这些目标全都实现了。后来,于勇成为基地核动力操纵专家。可他内心最亏欠的就是妻子。
    那一年,妻子怀孕,由于过度劳累而流产。当时,于勇正在执行远航任务。
    两年后,妻子再次怀孕,因为同样原因再次流产。接到电话赶回家中的于勇,看着失声痛哭的妻子,竟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安慰,更不敢把第二天就要执行任务的事告诉妻子。
    第二天一早,趁妻子还没醒,于勇狠了狠心,和岳母说了声“我还有事,辛苦您多照顾”,就匆匆返回部队……
    “既然选择了核潜艇,就要爱她一辈子,忠诚她一辈子。”于勇说。
    机电长李云生在核潜艇上一干就是20年。2002年,执行远航任务的前一天,李云生的妻子从老家打来电话报喜:女儿出生了。他在艇上与战友们分享当上爸爸的喜悦。
    40多天后,远航凯旋的李云生却得到了一个噩耗:孩子因患黄疸夭折。
    2007年,李云生又一次执行远航任务。出航前,家里打来电话,告诉他父亲病危。他很想请几天假,回家尽一份孝。但他是机电长,出航前的准备工作繁多,实在无法向领导开口。
    远航归来,父亲已经去世。李云生来到父亲的坟前,长跪不起……
    人生,总有一些遗憾无法弥补。使命在肩的一代代核潜艇官兵,把这样的遗憾深藏于心、默默承受。
    基地装备部副部长韩黎宾因父亲病危,请假回去探望。没想到,前脚进了家门,后脚就接到电话:“部队要远航”。看着昏迷不醒的父亲,韩黎宾知道这是他们父子之间的生死离别,他跪在父亲床前,紧紧拉着父亲的手,泣不成声……
    79岁的老母亲看透了儿子的心思,握着老伴的手说:“你让儿子走吧,他干的是国家的大事,咱不能拖后腿。”那一刻,韩黎宾发现昏迷的父亲眼角竟然流下了泪滴。
    远航归来,父亲的坟头已长出凄凄青草。
    婚丧嫁娶,这些普通人身边再普通不过的事,发生在核潜艇官兵身上,竟是如此的酸楚悲戚,如此的曲折传奇。
    “核潜艇第一兵”刘忠文的婚礼定在了年末。良辰吉日,美酒嘉宾,新娘子已迎进家门,却不见新郎的踪影。
    万般无奈,刘忠文的父母硬拉着尚未出嫁的女儿套上“男儿装”,在众人面前来了个“姑嫂拜堂”。一个新郎缺席的婚礼,就这样开始了。
    而那时,刘忠文正随着核潜艇航行在碧海深处。他说:“婚礼是人生中的大事,但再大也大不过远航。”
    同刘忠文一样,核潜艇兵赵金平因为执行任务,先后三次推迟结婚。第四次,他的父母和未婚妻的父母都不干了,按当地风俗习惯,让新娘抱着一只公鸡入了洞房。
    而对于士官徐吉华来说,他的故事更具“喜剧色彩”。
    一次,徐吉华和妻子在武汉登记住宿,服务员在办理完入住手续后偷偷地报了警。当警察出现在他们夫妇面前时,拿着结婚证左看右看,怎么也不相信这证是真的。直到打电话到单位,才解了围。
    原来,他们结婚证上的照片不是俩人一起拍的,而是从两张不同照片上剪下来拼接到一起的。
    当年,徐吉华回老家结婚时,到镇上拍结婚照,可要一周后才能取。只有5天假期的徐吉华根本等不及,于是俩人各拿了一张一寸照片就到镇上办登记。在民政人员的“关照”下,他俩领到了结婚证,没想到却惹出这样的笑话……
    “不要问我在哪里,问我也不能告诉你。我们是中国海军潜艇兵,航行在无边的海洋里……”一首官兵们深爱的《潜艇兵之歌》,唱出了他们的誓言和担当。
    “不是我们心中没有爱,只是我们对那片海爱得太深。”基地政委厉延明说。
    在厉延明的办公室里,一直保存着几瓶从大洋深处采集来的海水。采集大洋水,是他随核潜艇出征时形成的习惯。
    每当核潜艇航行到陌生的大洋,年过半百的厉延明都会像年轻的艇员一样激动:“大洋,中国核潜艇来了!”
    一瓶瓶大洋水,在阳光下发出晶莹剔透的光芒,那里有核潜艇官兵们的爱恋与梦想……
    “爱他,就得爱他热爱的核潜艇”
    听到汪东标在电话里说“要开始忙了”,李文珠明白,丈夫又要远航了。这是一名核潜艇战士和妻子之间的“暗语”。
    还在谈恋爱时,汪东标就跟未婚妻“摊牌”:“我们三天两头出海,什么时候出去,多长时间回来,都不能告诉你,你若能接受我们就谈下去……”
    “你放心,我会照顾好家的,绝不让你操心!”李文珠说。
    为了这个约定,李文珠用柔弱的双肩撑起家庭的重担。
    汪东标每次给李文珠打电话,她总是告诉丈夫:“家里一切都好,你在部队安心工作。”
    这次,是瞒还是不瞒呢?李文珠欲言又止。
    公公刚刚查出食道癌晚期。老人弥留之际,想见儿子一面。可丈夫说他“又要忙了”,这让李文珠两头为难。
    为了爱的约定,李文珠还是说出了每次通话她都要对他说的一句话:“家里有我,你放心!”
    凌晨4时起床,为婆婆和孩子做好一天的两顿饭后,李文珠骑上自行车穿过几十公里的山路,赶去县医院照顾公公。前后一个多月,天天如此。公公去世,丧事都是李文珠一手操办的……
    这样的生活,没有经历就不会知道其中的艰辛。
    作为一名90后军嫂,王欢欢一直默默支持丈夫张雷峰的工作。
    结婚后,王欢欢到部队探亲。直到这时,她才知道丈夫是核潜艇上的机电兵。她说:“过去,我很羡慕别人谈恋爱能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而我们只能写信、打电话。但现在,我觉得我很自豪!因为我丈夫是中国核潜艇战士!”
    走进核潜艇官兵的精神世界,总有一种爱情顶天立地,总有一种付出荡气回肠。
    “爱他,就得爱他热爱的核潜艇。艇上的大事小事,他从不缺席。可家里再大的事,他永远是缺席的!”李希梅这样评价在基地当机电业务长的丈夫张恒志。
    生孩子时,是她自己挺着大肚子,艰难地办完所有住院手续。因为胎位异常难产,大人小孩都有危险,不得已才把张恒志叫回来,让他在剖腹产手术书上签字。第二天,他就又匆匆地到外地执行任务了。
    再次相见,已是半年后。还没说上几句话,张恒志就倒在床上睡着了。李希梅听丈夫说过,他在艇上当机电长,就没有脱过衣服睡觉,只要机器一有异常,他要以最快的速度冲上去。
    看着消瘦了一圈的丈夫,李希梅眼圈一红,轻轻地拉开被子盖在他身上。
    谈恋爱时,由于李希梅和张恒志不在同一个城市,她需要多次转车,花上大半天时间才能与他见上一面。为了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多呆几分钟,李希梅经常翻山越岭抄近路。走在这条“爱情小道”上,看着星光闪闪的夜空,李希梅觉得十分甜蜜。
    这样的快乐,没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
    “生活苦点、累点,我不怕!我只是担心那个把潜艇看得比命还重的人!”李希梅说。
    2000年,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出事后,李希梅才知道,核潜艇官兵生死就在一瞬间。从此,只要丈夫一出海,她的心就一直悬着,并开始关心起洋流、台风、涌浪……
    “您是张恒志的爱人吗?首长请您明天到基地来一趟……”有一年元旦前,李希梅突然接到部队打来的电话,她瞬间就懵了。
    “不是恒志出危险了吧?”李希梅不敢往下想,可又忍不住在网上搜新闻、看电视,没有获得丈夫部队的丝毫信息。
    第二天,李希梅战战兢兢走进会议室。会议室里,还有其他十几名出海官兵的家属。看得出,大家的心都揪着,都在尽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
    这时,时任基地政委曲卫平走进会场:“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过两天,你们就能见到你们的丈夫了!他们现在正在返航途中……”直到这一刻,家属们一直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这也是她们第一次知道远航亲人的归期。
    是夜,月色温柔。海风吹皱了港湾内的月光,传递着妻子们对大洋深处亲人的思念。李希梅这才发现,其实自己的心,早已随着丈夫一起远航……
 相关链接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责任编辑: 史玮中国核潜艇,从这里起航——记中国第一支核潜艇部队官兵群体[](四)_网易新闻
中国核潜艇,从这里起航——记中国第一支核潜艇部队官兵群体[](四)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怕死别干核潜艇”
笑对惊涛骇浪,直面生死考验,一代代核潜艇官兵舍生忘死、义无反顾,在燃烧生命中履行使命
基地军港广场上,一座花岗岩雕像在日夜深情守望着威武的战艇和蔚蓝的大海。他就是“黄继光式的水下英雄”——孟昭旭。
在核潜艇核反应堆舱内排故障,需要和战争年代“堵枪眼”一样的勇气。为了核潜艇的安全,孟昭旭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
那是在执行远航任务期间,核潜艇反应堆舱冷却系统突发故障。谁都知道,反应堆舱内存在可怕的辐射。艇上10名党员自告奋勇组成抢修队,副机电长孟昭旭第一个冲进堆舱。
进堆舱时间有严格限制。但孟昭旭不顾舱外战友一再催促,毅然决定把危险留给自己,一鼓作气排除故障。
此时,他在辐射中暴露的时间已超过了规定时限的两倍多。
孟昭旭舍身抢险已非首次。一次,核潜艇航行中蒸汽管路突然发生泄露,炽热的蒸汽在强大的压力下瞬间充满整个舱室。
“不要慌,让我来!”孟昭旭不顾一切冲上前去,排查漏点、关闭汽源阀,制止了一起重大事故。然而,他却因吸入大量高温蒸汽,晕倒在战位上。
为了心爱的战艇,孟昭旭过早地透支了身体。45岁那年,这位领导和战友眼中的“拼命三郎”永远倒下了。
在战略家看来,“世界上有一种安全最可靠,那就是让敌人知难而退!”
即使一个国家遭受毁灭性打击,只要有一艘战略核潜艇潜藏在水下,就可以给对手最有力的报复。作为我国核反击的主要力量,核潜艇是名副其实的和平盾牌。
和平盾牌,热血铸就。无论是在惊涛骇浪里纵横驰骋,还是在波谲云诡中雷霆出击,核潜艇官兵时时面临生死考验。
大海,有时温柔得像恬静的少女,有时又狂暴得像咆哮的野兽。
一艘核潜艇在远航中进行某新型通信设备性能测试时,风云突变,刚刚放出的通信天线,被巨浪拦腰折断。艇长朱振国果断决定:连夜浮起更换天线。
风暴中更换天线,难度和风险超乎想像。朱振国带领航海长、值更官刚登上舰桥,就被大雨狂风给“推”了回来。
朱振国咬咬牙,蹦出两个字:“再上!”
3名战友紧紧抱在一起,将粗大的绳子拴在腰上,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绳子挂到了护栏上,建立起抢修“通道”。
通信班长王超带领6名艇员登上舰桥,就地坐成一排开始更换天线。
大浪打到脸上,犹如刀锋划过般疼痛;坐在左摇右晃的潜艇甲板上,稍有不慎就会滑入海底。
“一、二!一、二!”任凭风吹浪打,艇员们喊着号子为自己鼓劲。3个小时过去,天线终于更换完毕。
风、浪、涌,只是最基本的考验;能走、能藏、能打,才是最过硬的本领。核潜艇官兵长时间面对高温、高湿、高噪的艰苦环境,必须具备超常的意志和过人的胆气。
核潜艇水下长航,三更制值班,辛苦自不必说。时间久了,舱室内的空气变得非常混浊。长时间在艇上生活,人体的生理机能和内分泌系统容易发生紊乱。几十天长航下来,官兵们闻到海上第一口新鲜的空气,甚至会“恶心得想吐”。
“在密闭的核潜艇上,你呼出的气,我吸进来,真正体现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基地政治部主任梁桂林说,“艇员们不一定人人能成为英雄,但个个有英雄气概。这是大海赋予的气魄!”
那年夏天,一艘核潜艇接到任务,潜入大洋深处,向预定海域航渡。
天有不测风云,任务海区台风来袭。海面上,大风吹起如山巨浪;深海处,急流托着潜艇颠簸摇晃……
像是要刻意考验官兵,台风转移方向居然与潜艇航向完全一致!继续航行,势必在台风中心潜航10多个小时,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前出,还是后撤?海上临时党委会作出决定:“使命高于一切!即便赴汤蹈火,也要一往无前。”
来吧,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16个小时后,大洋宁静如初。在台风眼里辗转腾挪,官兵们再次经历大洋洗礼,核潜艇也再次经受住了考验。
“怕死别干核潜艇!”在核潜艇工作,舍生忘死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需要一个人进堆舱,我进;需要两个人进,我排第一。”被官兵们称为“深海铁汉”的李洪海,在担任核潜艇机电长时立下了这样的规矩。
堆舱,潜艇上核反应堆所在的舱室,是潜艇动力的心脏。我国核潜艇有着多种技术防护措施,在正常运行和管理中,核辐射防护是可靠的。但在极其特殊的抢修排故情况下,为了守护核安全,需要官兵们付出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
李洪海曾一天之内4进堆舱排险,身体受到损伤,患上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一次,核潜艇执行一项重大试验任务。起航前3天,李洪海突然病倒,被送入医院。他心急如焚,向前来探视的艇队领导反复恳求:“我是机电长,艇上情况最熟悉,我必须去!”
潜艇即将解缆起锚,李洪海登上了潜艇。任务中,他左手打着吊瓶,右手拿着指挥话筒,坚定地下达一道道命令。时间一小时一小时过去,当广播中传来“试验成功”的消息时,李洪海再也支撑不住,重重地倒在了身后的桌子上。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就如同基地广场上花岗岩雕成的“O九人”群雕,核潜艇官兵沉默的外表下,有着火热的内心。他们将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举过头顶,将对亲人和家庭的愧疚深埋心底。
孩子出生,父亲出海;妻子生病,丈夫远航;老人去世,儿子不在身边……几乎每位核潜艇官兵身上都背着这样的“感情债”……正因为如此,核潜艇远航前,官兵们都会悄悄给亲人留下“遗言”,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祖国、对亲人的至爱。
任务需要——是他们作出抉择的全部理由。
今天,烈士孟昭旭的儿子孟龙已经成为核潜艇部队的一名军官。10年前,也就是父亲离开后的第3年,两张录取通知书同时摆在了18岁的孟龙面前,一张来自他向往的上海戏剧学院,另一张来自海军工程大学。
“你是烈士的儿子,继承父亲的事业天经地义。”母亲的支持,坚定了孟龙的选择。
又一个建军节,孟龙来到父亲的塑像前,献上一束盛开的百合花。顺着父亲凝视的目光,那是核潜艇起航的地方。
海风轻拂,耳畔传来那首熟悉的战歌:“我们是和平的盾牌,护卫着国家的安宁。在地球每一片海洋,留下对祖国的忠诚。我们有钢铁的身躯,从深海深处发出雷霆……”
(原标题:中国核潜艇,从这里起航——记中国第一支核潜艇部队官兵群体)
本文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歌曲什么也不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