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主张在治国方面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对后世有

儒家、道家、法家的治国理念_文库下载
1亿文档 免费下载
当前位置: &
& 儒家、道家、法家的治国理念
儒家、道家、法家的治国理念
1. 孔子: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着重伦理道德教育。“仁学”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也是其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以及文献整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1、“仁学”的内容:
1)、孝悌――仁学之血缘基础2)、“仁者爱人”3)、恭、宽、信、敏、惠4)、克己复礼为仁
2、“克己复礼”――孔子的救世“良方”
1)、礼制文化2)、礼与仁
3、以“仁”为核心的儒家理想人格
4、“仁学”现代价值之思考:1)、积极的入世之主体精神。2)、自觉的道德自律意识。3)、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4)、恭敬与尊重的礼仪文明导向。
2. 孟子的“仁政”思想: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发挥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性善论的伦理观,2、孟子的仁政学说:A、省刑罚,这与法治有关;B、薄税敛,这是属于财政问题;C、深耕易耨,这是属于经济建设;D、教化,以孝悌忠信为大要。6、“仁政”学说的当代价值A、孟子的仁政学说,对我国的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德治国”B、孟子的民本思想, 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的主张,对当代“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观念的贯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强调以人为本,即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所谓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统治-人。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自我价值完善方法。“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义胜利为治世,利胜义为乱世。”见利思义、舍生以取义。“修身养性”
荀子把人治与法治统一起来,把自律与他律统一起来,把教育感
Word文档免费下载:(下载1-4页,共4页)
儒家法家道家治国思想比较 ( 17:03:06)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一、对人性的基本看法导致的治国理念上的异同 (一)儒家 孔子认为人民是...、济其 葬、 交利 ”、―― 墨家:兼爱,非攻 法家、儒家都得到了推广。 自商鞅变法以后,秦就一直推行法家的治国理念。 直到汉朝汉初采用黄老之术。也就是道家...为什么采用儒家、法家作为治国主张 而不采用墨家、道家 儒家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 世,儒家指由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儒家、墨家、法家、道家思想对比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儒家与法家的对比 ...而道家则没有严密的组织. 十二,墨家主张用贤能治国,道家则反对”尚贤”,主张...儒家,道家,法家的主要思想 儒家思想是一种人类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学说,它最基本...法家是先秦诸 子百家中最重视法律的,主张依法治国,所有人员,上至国军,下至平民...浅谈儒家法家道家思想在现代法中的适用_企业管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浅谈儒家法家道家思想在现代法中的适用 刘天瑾 ( 东北 林大,哈 尔滨 150000) 法律是 人类...而道家则没有 严密的组织 . 十二,墨家主张用贤能治国,道家则反对”尚贤”,主张无为政治. 关于儒家和法家: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法术...这是法家。 盲人曰:想打就打,何必问何用?这是道家。 盲人曰:你猜。这是释家。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儒家指由孔子(...试论儒家_法家_道家政治思想的斗争与融合_专业资料。法家,管理哲学...通过上述综合的治国手段, (刘 汉初 邦建政到景帝时期 逐步实现了治国安邦的...儒家_道家_法家_兵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_彭磊_企业管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经营...法家的理念是基于 “好利恶害” 的人性论, 主 “依法治国” 强调 , “不...法家,道家,儒家,各有什么治国之道 儒家道家法家在治国方面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对后世有哪些深...
你正在浏览: & >
法家,道家,儒家,各有什么治国之道
法家,道家,儒家,各有什么治国之道
法家主张加强刑罚,以法治国,加强集权!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儒家主张德治,以礼治国!
法家主张加强刑罚,以法治国,加强集权!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儒家主张德治,以礼治国!
法家以法,道家无为,儒家中庸
道家:清静执政,任民自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国法家:运用法术势三种手段治国儒家:通过仁义礼智信等几种手段治国,核心是仁政
与其说治国,倒不如说对国家的态度。法家人眼中,国家就是一切。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家庭的幸福,个人的个性、兴趣,社会福利、生态环境、关系都可以随意践踏。记住:是随意践踏。比如愚min政策,高度限制言论自某油,为了节约开支不给难民发救济粮,为了震慑fan罪可以一次杀几百人。这一思想由于符合君主的利益,所以在封建长河中被真正贯彻。道家:国家完全是无所谓的概念,在道家看来,一切都是由天道(其实就是客观规律,现在的话就是科学)决定的,人的意志是对客观规律的违背,所以早期的道家都支持愚人愚己,避免违背“道”。但道家尊重客观规律的核心,被中国古人完美的继承,你可以发现宋代以前中国领先于世界时,杰出的科学家是否信奉儒家不说,至少信奉道家!儒家:儒家的核心则有两点(或者三点):尊重人性和人本身、最大程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第三点便是维护周礼。儒家思想中所有的观点的根据都是人性。为什么讲仁爱(爱父母&爱兄弟&堂长辈&表长辈&朋友&其他),因为“近者更亲”“恻隐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什么孔孟都反对战争,因为战争害死太多人,太多家庭(而不是像墨家,因为对社会大利(可以理解为生产力及生活资料)损害太大)。因为尊重人性,所以儒家人最重视。这一影响直接决定了中国人的特点!但早期儒家人因为维护周礼,对人性的解读有很多违背事实之处。结果造成了后代对人性的扭曲越来越多,最终堕落为压抑人性的工具。
儒家:主张仁政 法家:以法治国 道家:顺应天命 儒家:立,最后指的是司仪,当时逐渐开展为以尊卑等级的...~~~
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
最早是南宋孝宗说的。清朝雍正皇帝也是。~~~
儒家讲究以道德治国,儒家坚持认为,只要官员们道德水平高了,自然能力也高了,自然国家就兴盛了。 . 黄...~~~
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法家主张“权”“势”“术”用强政严法来约束统治! 儒家主张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道家主...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实质是什么-儒家,道家,法家的主要思想有
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儒家,道家,法家的主要思想有
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思想主张反对礼制,强调法律的作用,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儒家以孔子,谢谢!、孟子为主要代表,思想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 法家以韩非子为主要代表,主张锐意改革。 这答案最准确,望您采纳,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思想崇尚自然
可以理解为,同为爱的主体和受体,即行为适合于&quot,变传统&礼治&为&quot。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宜&;,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悌悌,力求其改正;为仁之本&quot,因为神是造物者,《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义义、重势思想各有侧重:商鞅重法治,申不害重术治。所以,我们可以说,墨子的救世方略是以兼爱为价值核心的社会政治学说。墨子苦心孤诣而又细致周到地阐论其救世学说也都是围绕“兼爱”展开的,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包含有宽恕,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在社会政治中,无论为尊长者,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知&quot,无为而治。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仁:爱人、平等的爱,即是说人与人相爱,认为人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主体的地位,因事而制礼」。古礼只适合于古代,按正当,他的&quot、富夺贫的不合理社会政治现象、亲疏的区别、强劫弱;德治&quot。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礼&。孝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法家主张改革贵族奴隶主世袭制,强调奖励耕战,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就会造成社会、政治的紊乱失序。要言之,墨子基本的人伦道德主张是“兼爱”思想,还是为卑贱者,甚至“盗贼”之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不必法古」,「反古不可非」。法家的法治思想在不同的法家思想家那里;尊&,意思是整体的爱,当其时必须实行法制。吾不知其名。”可以说这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一神论及创世论不谋而合。神这一观念往往被人们人格化。基督教认为:神既有人格的一面、行为的道德原则,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法治、术治。道家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主张顺其自然: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孔子以&义&quot,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恕,也更有超人格的一面,它肯定了道家的道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是同一位造物者。上帝(道)是唯一的,不可能在中国有一位,在西方有另一位。基督教认为天使和人的灵魂都不是神,&, &quot,不能有人己,就是战国时期天下争雄,已非古法所能治,要「各当时而立法,视之&quot。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知的来源、知的内容;。墨子所谓“兼爱”,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作为&quot:原指&quot。他们由是提出与其法治思想一致的历史观:历史是发展的,神并非有限的人格所能限定,他是无限的。所以。而为了富国强兵。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礼;,&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指对兄长的敬爱之......儒家,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关系。实质仁厚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实质自然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而闻名,他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申不害、韩非子、李斯等。实质法律
儒、法、道实质上都是在讲如何治国,儒家主张仁政,即以德治国,法家主张法治,即以法治国,道家主张无为,即无为而治。
儒家,爱自己,然后爱家人。道家,无为不争。法家,秩序。
儒家强调修身(首要条件),齐家(对家庭内部的理想),方能治国平天下。道家强调个体的思想自由与修为,法家说的是暴力对恶的压制与对善弘扬(朝廷·国家律法对人民的管教)
为什么汉朝要采用儒学而非道家法家?是因为秦采用法家灭亡了,然后汉初采用“无为”的思想休养生息之后就要...……
此外还应看到当时的社会条件.秦末汉初,社会矛盾异常激烈,和发家思想有着...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实...
儒家,道家,法家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儒家以四书五经为主,推崇周礼,讲仁政,西汉加入天人合一思想,宋明理学加入了佛道两家的思想 道家讲无为...
儒家 道家 法家 的区别是什么?……
我个人了解过一下,但是不全面,仅以我个人的看法说说. 道家和佛教应该算一类,唯心主义的思想多一些,应...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为什么采用儒家、法家作为治国主张而不采用墨家、道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君道论研究--《西北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君道论研究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变动时代,寻求政治秩序重建是诸子立说的基本用意。如何重建政治秩序?解决治道的根本在哪里?先秦诸子几乎一致认为君主在国家治乱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把对重建政治秩序的思考重心放在为君之道的论说上,这是先秦诸子普遍讲“君道”根本原因。君道是君主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是先秦诸子思考解决治道问题的核心。君道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君主为政活动中。君主怎样维护势位、怎样运用制度、怎样用人、怎样修德等构成君主活动的主要内容,先秦儒、道、法君道论主要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目前学术界对先秦儒、道、法君道论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系统。
论文第一章主要说明先秦诸子君道论的理论渊源。周初统治者强调“王”是否有“德”是天下治理的关键。周初形成的“德治”观念成为先秦诸子思考政治秩序重建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春秋时期“礼坏乐崩”,面对“臣弑君”、“子弑父”的乱局,时人仍将国家治乱的原因归结于君主是否有“德”,他们对君主为政活动做出的初步探讨可看作是先秦儒、道、法君道论的前奏。第二、三、四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分别对儒家、道家、法家君道论作了较为细致的论述:
儒家方面,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为治思路,主张“为国以礼”,肯定“刑”的作用,在君德修养上强调“仁”的重要性。孔子君道论为先秦儒家君道论建立了基础。《大学》《中庸》君道论的突出特点是通过对天道、心性问题的探讨,深化了儒家对君德修养问题的认识。孟子把“为民”作为君主为政的根本目的,强调“仁政”和“得人”在实现君德方面的作用。荀子君道论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本立场基础上,提出“君者,能群也”的命题,并以“分”释“礼”吸收法家思想,在君德修养上则提出“虚壹而静”的看法,明显地受到来自道家黄老学派的思想影响。
道家方面,老子提出“为无为则无不治”的为治思路,强调“虚静”是君德之根本,认为侯王具备“虚静”之德就能收到民“自化”的治理效果。老子君道论为先秦道家君道论建立了基础。《黄帝四经》根本上继承了老子的治国思路,提出“秋毫成之,必有形名”的命题,为引出君主为政所必备的制度提供了形名论上的依据。《管子》“四篇”则明确提出“心治是国治”命题,把君主治国平天下之事归结于君心,进而提出“内静外敬”修养原则,在君德修养上体现出融合道、儒思想的特点。《吕氏春秋》提出“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为天子”的命题,在君主制臣、运用赏罚、君德修养上体现出明显的融合道家、儒家、法家思想的特点。
法家方面,慎到认为君主的作用在于“通理止争”,基于“人情自为”的特点,他提出了君主以“势”才能“服人”的观点,强调“法”在君主治国中的作用。商鞅对君主运用赏罚、治官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君主“壹”赏罚才能使人民用力于农战、实现富国强兵,最终使人民感受到君主的德惠。《管子》“君臣篇”从“主画之”、“官人”、“稽之以度"三个方面阐释君主为政活动的特点,明确提出以君主为首的组织图式,在君主运用赏罚和君德修养方面明显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韩非子认为君主以虚静为德,以形名为具,以因循为用,就能真正做到用人防奸、公正执法,克服自身局限,最终维护势位。
论文第五章主要对儒家、道家、法家君道论体现的为治思想进行总结分析,认为三家君道论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君主在治国平天下中的根本性作用,把治道问题归结在君道问题上,把天下国家的治乱寄托在君主德性修养上,体现出非常独特的秩序思维。与这一秩序思维密切相伴的是,诸家通过君臣关系论述,形成了大一统的权力结构观,认为政治权力有机体的有序运行在于君权的有效运作,而制约君权的一切制度设施均旨在维护君权,帮助君主“聪明”,实质上使君权处于无权力制衡的境地,天下安危势必仰赖一人之“明”,体现出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君道论在解决治道问题上的理论局限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B22【目录】:
中文摘要3-5Abstract5-11绪论11-35 第一节 先秦诸子普遍讲君道11-18
一、儒家以讲“王道”的形式讲“君道”11-12
二、道家与“君人南面之术”12-13
三、法家讲的“术”主要是指“主术”13-15
四、关于阴阳家、墨家和名家15-16
五、先秦诸子普遍讲“君道”的原因16-18 第二节 先秦诸子君道论的理论结构18-22
一、天道人性:君德养成的理论基础19
二、臣下:君德实现的人才队伍19-21
三、制度:君德实现的媒介21
四、势位:君德实现的客观基础21-22 第三节 先秦诸子君道论研究现状述评22-33
一、萧、徐、刘诸先生观点述评22-25
二、先秦诸子君道论专门性研究的述评25-29
三、其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29-33 第四节 研究内容、意义与方法33-35
一、研究内容33
二、研究意义33-34
三、研究方法34-35第一章 先秦诸子君道论的前奏35-53 第一节 周初统治者的王道观念35-44
一、王与治乱35-37
二、“德治”的理念37-40
三、王道的实现40-44 第二节 春秋时期的君道观念44-53
一、君主与乱亡44-46
二、对君主活动的初步探讨46-49
三、君主服民之法49-50
四、对君德的阐述50-53第二章 儒家的君道论53-97 第一节 孔子的君道论53-64
一、“为政以德”的“为治”思路53-55
二、为国以礼与用刑55-59
三、举人与用人问题59-61
四、正身修己:君德及其修养61-64 第二节 《大学》《中庸》的君道论64-72
一、《大学》、《中庸》以“务为治”为立言宗旨64-66
二、《大学》、《中庸》“为治”思路分析66-68
三、齐家:通向治道的必经之路68-70
四、正心诚意:君德及其修养70-72 第三节 孟子的君道论72-84
一、为民:君主为政的根本目的73-75
二、仁政:君主仁德实现途径之一75-77
三、得人:君主仁德实现途径之二77-79
四、尽心知性:君德及其修养79-84 第四节 荀子的君道论84-97
一、君主是治乱的根源84-85
二、能群:君主活动的本质85-88
三、“审之礼”:肯定“势”与“法”88-91
四、得人、用人问题91-94
五、积德与解蔽:君德及其修养94-97第三章 道家的君道论97-157 第一节 老子的君道论97-116
一、“为无为则无不治”治道范式98-102
二、侯王的决定性作用102-105
三、君德修养论105-111
四、君德实现论111-116 第二节 《黄帝四经》的君道论116-134
一、《四经》的核心是讨论君道117-120
二、形名:对君道实现的制度的肯定120-126
三、文武之政:君道实现126-129
四、位:对势的肯定及其运用129-131
五、德积者昌:君德论131-134 第三节 《管子》“四篇”的君道论134-141
一、“心治是国治”的为治思路135-136
二、修心正形:君德修养136-138
三、名正法备:君德实现138-141 第四节 《吕氏春秋》的君道论141-157
一、君主在治乱中作用142-144
二、养天之所生:君主活动的本质144-146
三、正名审分与教:君主制臣之法146-149
四、托爱利以行威:君主运用刑罚的原则149-151
五、反诸己:君德及其修养151-157第四章 法家的君道论157-209 第一节 慎到的君道论157-166
一、立君:止争通理158-159
二、人情自为与势位159-161
三、蓄臣与用人161-162
四、君主与法162-164
五、“无知之物”:君主的内在素养164-166 第二节 商鞅的君道论166-178
一、为政是君德的实现过程166-171
二、抟民力之道171-173
三、赏罚之道173-174
四、治官之道174-176
五、自得者得天下176-178 第三节 《君臣》篇的君道论178-192
一、君主活动的特点180-184
二、以君为首的组织图式184-187
三、赏罚与礼教187-190
四、治家问题190-192
五、上之人务德192 第四节 韩非子的君道论192-209
一、“术论”针对的问题与“君术”的功用193-197
二、“君术”以虚静为体197-202
三、“君术”以形名为具202-204
四、“君术”以因循为用204-209第五章 儒、道、法君道论体现的为治思想209-237 第一节 君道与治道:由德性通往秩序209-217
一、“德治”是儒、道、法的共识210-212
二、治国归于治心212-215
三、由内圣到外王215-217 第二节 儒、道、法的“大一统”权力结构观217-227
一、心、形维度218-222
二、父、子维度222-223
三、师、友维度223-226
四、“大一统”权力结构观的启示226-227 第三节 先秦约束君权的制度与理念227-237
一、先秦约束君权的制度设施227-230
二、支撑君权约束制度设立的理念230-232
三、由诸家谏论进一步看先秦君权约束制度与理念232-237结论237-241参考文献241-25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253-255致谢25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家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05期
尹振环;;[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张岱年;;[J];管子学刊;1987年01期
张岱年;;[J];管子学刊;1989年03期
刘小刚;;[J];管子学刊;2010年01期
姜义华;;[J];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周桂钿;[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张若菲;何尊沛;;[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曹峰;;[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李朋,李志扬;[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沈天水;;[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朱锐泉;;[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王军明;;[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姚颖;;[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孙其香;;[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王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吴文南;;[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卜师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石志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刘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继安;;[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周怀宇;朱华;;[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曹怀锋;陈磊;;[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梅良勇;林玉良;;[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张连伟;;[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郭洪伯;;[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吕博;;[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谷征;翁立伟;;[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何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玉忠;[D];河北大学;2009年
王凯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孙永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郝文斌;[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康德强;[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邓继好;[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晋入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钱泳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赵一强;[D];苏州大学;2010年
邢培顺;[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增田;[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刘家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62年02期
张晓光;[J];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王尊;;[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04期
萧延中;;[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张再林;;[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唐兰;;[J];考古学报;1975年01期
李存山;[J];孔子研究;2001年06期
李存山;[J];孔子研究;1997年04期
孙景坛;[J];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10期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家法家儒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