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家里家族人丁兴旺的原因家财万贯,好景不达十年就家道中落至今没有好转而且越来越差,那时父亲帮助过很多人

红色牧师.blog .cn/u/1219476.html
关注好友人气:
好友关注人气:
精彩博文推荐
《家庭建设论》(开篇序言)
家庭建设论
主编:陈海春
副主编:姜杰文 &吕晓丹 &张璐
家训家教育人有方,立身行道声名远扬
执笔人:汪婉、肖鹭、俞冰寒
家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回溯千年的华夏文明历史,家本位伦理精神渗透在中国人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也常讲家和万事兴,其实就体现了对家庭价值和权利的重视。个人的存在要以家庭群体的存在为前提,个人的发展也要以家庭的发展为优先。家对中国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个家庭的凝聚,家教的肃正,家风的建设与延续在当今时代的中国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一、亦养亦教家中颦笑,一枝一叶庭中浅吟
社会中的个体都有独特的以家为纽带的联系,家庭密切联系着幸福,作为幸福生活存在的一种基础。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结构、作用和社会性的方面总结出家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合作性的性质。这也说明了家庭组建的三个途径。
总的来说,家庭的基本职能可归纳为五个方面。首先是两大自然职能,性爱职能和生育职能。性生活在家庭中发生才是合法的,家庭是一个具有法律保障的场所。而生育职能指的是婚姻家庭是人口再生产的社会形式,对人类繁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其次是经济职能,包括生产和消费两大部分,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其中消费功能占主导地位,这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再次是教育职能,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相应的社会性特征,因而只有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统一,才能最有效地发挥教育对人的塑造作用。最后是赡养职能,经济能力不足以支持其生活的家庭成员应得到扶养救助。我国婚姻家庭制度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虽然强调社会的总体性“安全网”作用,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个体差异较大,社会保障难以有效覆盖到每一个人,因而需要家庭发挥其扶养功能,作为社会保障的有力补充。
家庭是人类社会进化到一定物质时期,人为满足其社会性需求的产物。我们在这里将从自然和社会属性两个角度对家庭进行理解。自然属性促进了“家”的形成。通过这个我们可以区分出它与其他单元组织的关系。婚姻家庭作为人为的产物,社会性是最为深入的属性。两大属性各有特点,在理解“家庭”时任何一个都不可舍弃。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家庭的形态以相应的制度为标准进行划分,包括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一夫一妻制,不同阶段的主旋律不一样。群婚制出现在原始社会,在一定范围内多个男子与多个女子结合的形式。对偶婚制指在规定的时期内,一个男性只能和一个女性保持持续的婚姻状态。总的来说,对偶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婚姻形态。一夫一妻制出现相对较晚,在这种制度下,丈夫在家庭中拥有最高权力,婚姻关系较为坚实,关系解除需要双方慎重考虑,且通常只有丈夫享有主动离异的特权,对于妻子则要求其严守贞操。但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形式也在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相应变化。
好家庭有各自具体的存在形态,但也有共同具备的特征。华夏民族一直推崇“以和为贵”,家和才能万事兴。“和睦”是好家庭所共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夫妻和睦,相濡以沫,相敬如宾;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既能同甘,又能共苦。兄妹和睦,本是同胞,相煎何急。邻里和睦,左邻右舍,情同手足;这同时也有利于和谐社区的建设。幸福是好家庭的另一特征。根据对幸福感知的不同可以进行相应划分。首先是自觉幸福,需要自己懂得平安是福,知足常乐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是他觉幸福,懂得金玉满堂,天伦之乐的道理,在自己幸福的基础上为周围人带来同样幸福的感受。最后是对比幸福,钟鼎人家,为善最乐,无论财富状况如何,与人为善永远是给人带来最大的满足感。文明则是好家庭的第三个重要特征。人类历史源远流长,期间创造了丰富的文明,包括三种形态,物质文明,衣食有余,家给人足,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得以进步;精神文明,小胜靠智,大胜靠德,注重德智兼修,这点可以在家风建设中也有体现;制度文明,唯有树立相应规则才能不逾矩,才能有效地进行家庭管理和建设。
总结来说,之所以能称为“好家庭”,第一,好家庭的环境与语言息息相关,语言是表达人的情感与思想的重要载体,在对后代的教育中,言传身教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好家庭中,语言体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第二,好奇是另一重要因素,家庭成员对事物能始终保持探索追求的心态,这有利于家庭活力保持和整体性进步;第三,好家庭应是一个知识性的环境,各成员在其中能通过学习交流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第四,好家庭应是一个趣味性的环境,家庭生活应是充满情趣的,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家庭的温馨能较好地得以释放;第五,好家庭应是一个训练性的环境,处理各种事务、关系的过程,对人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促进作用。
好家庭的建设与家教密不可分。家教是子女在家庭生活中接受的影响和教育,它作为个体接受的原始化教育,深刻影响着人的成长发展。自宗法制以来,中国人便格外重视家庭建设,例如曾国藩在其家书中体现了家教的理念与内容。每个个体都彰显了各自家族的独有特征,有些道理则可以穿越时空且对当今时代仍具指导意义。如今中国的家庭教育,基本还是由年长者通过自身经历教授给后辈经验教训和人生道理。然而社会变迁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随着环境的发展变化,人们面对的问题也不同,晚辈从长辈教诲中学到的讯息,不一定能对现代社会产生相应的正面指导作用,有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转换,否则就会造成当代许多中国家庭所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是被广泛接受的,而它所产生的效果受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其中教养方式最为重要,父母在这方面所持有的态度、期望和方式对子女的影响可能巨大。当前中国家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首先是娇惯溺爱,不懂得一味迁就,纵容护短之弊端。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家庭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加上我国较长时期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大多数家庭对于独生子女更加重视与爱护,殊不知这样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容易造成其自理能力下降及社会适应性的弱化,且可能产生相应心理问题。其次是重智轻德,不懂得学业第一,为人第二之弊端。单纯地追求学业成绩,忽视对其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的引导及培养,导致青少年问题出现的频率屡创新高。再次是拔苗助长,不懂得急功近利,不赀之赏之弊端。父母希望儿女取得成就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对其学习、成长加以不适当干预甚至阶段性的提前,这不仅束缚了他们的个性发展,也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最后是单亲家庭,不懂得孤单寂寞,无助自卑之弊端。在单亲家庭中生活的孩子易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关爱,甚至有时遭到家长的暴力对待,或是在离异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以无条件满足作为补偿,这类孩子通常最易出现心理扭曲问题。
在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家教的重要性,那么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也就是说它具有哪些功能呢?
首先是塑造独立的人格。独立人格是人与人之间有所区别的重要特性,而家教对家庭成员的人格塑造影响深远。懂得有爱心懂感恩之重要性,人是群居性动物,处在社会中难以独自存活,需要依靠空气、水、他人提供的帮助或是生产的物品等满足自身需求以生活下去,因此,无论是对人还是对自然,我们都需心存爱与感恩。懂得有梦想耐挫折之重要性,流沙河曾说“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一个人若是没有梦想便会失去前进动力和方向,一个人若是没有梦想便会失去对抗挫折的支柱与信心,一个人若是没有梦想便会无着无落,怅然若失。懂得有自信懂自尊之重要性,人不自信,他人何以信之?自信不仅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与激励,也会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同时,人要懂得自尊自爱,过好自己的生活。
家教的第二大功能便是成员之间的经验分享获取。由于血缘纽带,家人之间的交往以及相关信息的获取相较于社会而言会更为纯粹简单。其中我们要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懂得从家庭万载千秋中获取传承,不仅要传承家族的精神,也要传承家族的社会网络;第二,懂得从家庭成员亲疏中获取智慧,这是领悟、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途径;第三,懂得从家庭朝夕相处中获取情感,社会人具有较强的情感,需要从与他人的情感交流中获取关怀、慰藉;第四,懂得从家庭风霜雪雨中获取毅力,任何家庭都有可能遭遇创伤,重要的不是跌倒,而是跌倒之后的再次前行;第五,懂得从家庭游山玩水中获取信息,在家庭休闲娱乐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加以观察指引。
宽松和谐的家庭是孩子道德养成的基础,家庭氛围的融洽是孩子道德塑造的前提条件。孩子挑食从父母谈哪一个不好吃开始的,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需要注重言谈举止。一切教育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避免落入拔苗助长的怪圈。怎么做人永远是父母所讨论的焦点,成人比成才更为重要。习惯是家庭教育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主题,良好习惯的养成将对个人的一生都有影响。
家教主要通过内容和方式两大脉络得以发挥作用。
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勤勉不可或缺,要懂得凿壁偷光,铁杵成针之理。勤能补拙,如果你天分不够,那么就通过花费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吧,如果你是天才,勤奋将使你如虎添翼。孝悌,自古以来便被推崇,懂得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理。俭朴,不要过于沉溺在物质享受中,俭作为持家的原则,有利于个人修养的提升和家庭的维稳。仁爱,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理,这样自己也会得到相应的尊重。恒心,有恒心则可立,可贵的不是你一天做很多,而是你坚持做很久。谦逊,要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要去炫耀自己拥有的,把精力花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上。
从不同的方式和主体出发可分为六种家教的方式。其一是训教,相应的规则需要严格地执行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其二是信教,懂得言之有物,通情达理之理,通过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两个方面使其得以信服;其三是言教,懂得忠言逆耳,苦口良药之理,作为接收者的一方,应保持着谦逊客观的心态;其四是身教,与言教互为补充,懂得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之理,做到言行一致,方能以自身为榜样;其五是事教,懂得木有根活,鱼有水活之理,通过接触、处理不同的事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以达到更好地理解;其六是师教,尊重师长是作为晚生后辈的基本礼节。
要懂得重要的是教导孩子形成自己的判断与处事原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孩子坏的习惯有80%都是在家里形成的,在家里所处的时间较长且犯错较容易被原谅。让孩子最大发挥潜能唯赞赏和鼓励,适时对孩子进行引导,以积极的方式与他们进行互动最为有效。打骂不是教育孩子而是宣泄父母的情绪,打骂这种较为极端且具有暴力倾向的手段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
不同的人对于家教的评价不同,但对于好家教而言,有两个认同度较高的特征。首先是标定高线,守住底线。既要确定较高层次的目标线,也要坚守最低容忍的底线。好的家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尊老爱幼,懂得百善孝先,子孝父安的道理;男女平等,懂得男尊女卑,早成陋习的道理;夫妻和睦,懂得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道理;勤俭持家,懂得细水长流,吃穿不愁的道理;邻里团结,懂得千金买户,八百买邻的道理。其次是知道为智,体道为德。只有被实践过的东西才能内化为一个人自身的道德。好家教是知识和道德的统一体,强调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形成理论。主要包括五个要素:公平,要懂得我心如秤,守正不挠之道理,做到不偏袒,不包庇;义务,要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道理,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积极履行对应的义务;良心,要懂得良知为主,聪明为奴之道理,荣誉,要懂得顾景惭形,流汗反侧之道理,用合适的手段,谦逊的态度去对待荣誉;幸福,要懂得体面劳动,尊严生活之道理,幸福的生活是简单而充实的。
清代名臣林则徐曾经在留给后辈的家训中写到“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表明林则徐是反对溺爱孩子的,这便是好的家教,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子女的成长,而这种家教会使其受益终身。
好家庭的建设与家风密不可分。家风,指一个家庭所展现出来的德行风尚和道德风气,每个家族家风的形成和延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尽管所处时代不同,家风受时代影响有一定的发展和变化,但从本质而言,家风具有传承性。家风的孕育需要数代人努力,且在此过程中家风将经历许多动态变化,家风精神不断发展,最终使子孙后代从内心认同并将这种精神体现在生活言行和为人处世之中。
家训和家规就是家风传承的两种典型手段和表现渠道,它们也可被视作是社会意识在家庭生活中的反映。以家训家规为代表的家风文化,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格言联璧》中将勤俭、和顺、谨慎、诗书、忠孝视为家之根本,这种家之根本就是对家训家风的一种高度凝练。家风弥漫在整个家庭之中,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家风于家庭是酌水知源、铭记先祖,影响到家庭中的每一成员;于社会是弘扬道德正风肃气,又对社会整体产生影响。在重视家风的同时,我们需要辩证看待家风影响。提起家风即认为是世代传承的美徳,是只看到家风之泽却未正视家风之殃的表现。
家风纯正,雨润万物。一个家庭以及家族的兴旺繁荣,需要家族中每一世代家庭的积累,这种积累与传承是来自多方面的。父辈身体强壮,无疾少病可福泽一代。父辈家财万贯,祖荫庇护可福泽三代。父辈江山不变,人性不改可福泽五代。而真正要使得世世代代受到福泽,还是要靠家庭的核心价值,家庭的基本风格,也即家风。良好的家风,能够传承世代。只有核心价值明确,传承良好家风才能让家族世代受到泽惠。家庭风气良好与否也与家族的兴旺衰败紧密相连。良好的家庭风气能给予家族子孙人才辈出、兴旺繁荣之泽。
家风隳坏,祸及全家。近年来反腐力度增大,许多违纪违法的领导干部被绳之以法。习近平曾提到,许多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就是这些领导干部家风的败坏。的确,家风不良对于家庭的危害十分之大,而其中一个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诱导出行为不端的家庭成员。从商者惟利是图,领导者专横跋扈,居家时不守本分,交友时势利相交,作风上艳事缠身。袁崇焕曾说,一个人的心术要用到正道上,不能干违背天地良心的事情;而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也要对后辈有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不良的家风,就是家庭乃至家族的祸根,家庭成员会在歪风邪气的熏染下走入歧途,而家庭最终也避免不了衰败的结局。
家风正,泽后世;家风败,殃子孙。在辩证看待家风的视角下,家风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家风在一定程度的确是道德教化的有效方式,但它同样是家族精神传承和践行的有效途径。追溯历史可以发现,承载家风建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家书、家规和家训。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纸书信能沟通起相隔万里的家庭成员。家信一般是离家的成员寄给家中的信,信中一般包括了自己的近况以及对家人的问候与思念等。家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大约是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在电报和现代的互联网尚未普及之前,书信是远距离相隔的人们之间主要的沟通渠道,家书作为家人重要的沟通渠道,对于维系家人情感起到了作用。一封家书包含着浓浓的亲情,也是传递思想观念的重要媒介。在中国《曾文正公家书》和《傅雷家书》都非常著名。“六尺巷”的故事对中国人耳熟能详,宰相张英的千里家书就在传递着谦和与礼让的思想观念。
诸男皆秀朗,几能守家规。家规指的是一个家庭中对各种行为规范的规定,分为成文和不成文的规矩,是文字与习惯的综合体。通常是一个家族世代传承的、教育和规范子孙后代的行为准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在家庭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类似国家法律在国家中的作用。家规能够督促家庭成员行事要懂得守纪律,讲规矩。
忠孝义廉耻,家训肃家风。家训重点强调修身、齐家,是对子孙交友治家、为人处事的教诲。在中国历史上,家训历来受到极高程度的重视,就是因为它的中心思想引领着族人的方向,普遍推崇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如忠孝礼义等。虽然家训更强调为人、道德、品行方面的教导,与侧重于规范家庭成员具体举止行为的家规有所区别,但家规和家训常常被人们并提。历史上广为流传的家训十分之多,比较有名的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这些源自先人们不断反省而得出的关于修身、齐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以家训的形式得以传递,继而又对家风的树立影响深远。
从整体上看,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中关于家教内容的存在很多,但其中广为流传的大多为家训,关于家规的文化作品流传则相对较少。家规文化显露出的特点是,有许多不成文的家规在家族中以口传形式而存在。良好的家规与家训,是促成优良家风十分重要的部分,它们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流传影响至今,成为家教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生活中家规与家训极易被人们视为一说,其实它们也有差异。重点体现在,家训侧重于家族基本价值观的传递,而家规侧重于对家族成员具体关系和行为活动准则的规范,二者相辅相成。家规家训共同构筑而成的家风,则能够体现一个家庭以及一个家族的风貌。
好家风的形成过程,也有十分明显的特征。一个家族中出现了某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这位家族成员作为表率被家族其他成员追慕崇仰,他良好的言行举止与价值观念就成了家风之源。这种良好的家风之源再经由家族代代学习,不断传承,就逐渐形成鲜明的家族风尚。在培养良好家风这个问题上,习近平指出,要重视老一辈革命家的榜样作用。我们搜寻近代历史中的名人家信,可以发现毛泽东写给家人的信件中,就蕴含了良好家风的启示。
在给毛岸英、毛岸青的信中,毛泽东夸他们俩都有进步,并称赞毛岸英在信中遣词造句十分通顺,字也写的很好,并且有进取心。在充分肯定他们的基础上,提出恳切的建议,鼓励他们趁年轻,多学习自然科学,少谈政治。帮助他们理顺学科学习的顺序,应当先重视自然科学,而辅修社会科学。在将来再反转过来,在有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上再去重视社会科学。告诫他们科学的作用无穷。同时要正视他人的恭维与抬举,既要从中听取鼓励的部分,但也要注意不能自满,切勿得意忘形。一定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并且给予他们极大的自主权,强调父辈的建议只是中肯的建议,不是干涉,最终的决定还是由他们自己作出。
毛岸英牺牲之后,他的妻子刘松林长期沉浸于悲伤之中。毛泽东把刘松林视作女儿,在给她的家书中,先是询问她的身体情况,表达了对其身体状况的挂念。又鼓励她要有雄心壮志,不仅是为了牺牲的毛岸英,也是为了父亲、人民和那些轻视、仇视的人们,她一定要学习,要争气。后来他又在信中劝刘松林再婚,帮她分析现实情况,劝她说这该是再婚的时候了。一位伟人亦是一位慈父,真诚的关爱蕴于字里行间,对于子女恳切的关怀跃然纸上。
一九六三年初,毛泽东的女儿李讷正面临着初上大学难以适应的问题。在给女儿的信中,他启示李讷,痛苦和忧伤其实正是希望出现的好兆头。一个人会觉得痛苦、忧伤,表明这个人是在认真的做事、思考,并且是有斗志、有上进心的。并且要读大学的女儿,自己管好自己,养成自制能力。对于女儿干部子弟的身份,毛泽东也有些担心。在信中他给予女儿恳切的教诲,告诉女儿作为干部子弟,在初中时娇生惯养的坏习惯会让她吃亏。而上大学时,自我约束能力变得十分重要。毛泽东一直关爱着处于彷徨中的女儿,始终鼓励女儿要拥有独立人格,学会独立生活,自食其力。
这些毛泽东家书的内容,无不体现了一位慈父对于儿女成长的关爱。一封封家书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二〇〇一年习近平在写给父亲的祝寿信中提到,在其父习仲勋极近严苛的节俭和在严格的家教影响下,他从父亲那里继承和吸取了许多的高尚品质,养成了勤俭持家的好习惯,他强调好的家风应当传承,“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二、昔念曾公清芬世守,再看今人盛德日新
&&历数史上关于家庭的经典故事,曾国藩其人其家绝不可忽略。曾国藩及其家族的变化与发展历史,十分明显地反映出了家庭、家教、家风对于家族世代成员的深远影响。在这种世代沉淀的影响中,作为家族历史中的标杆人物,曾国藩所发挥的作用是极大的,而这也与其辉煌而富有争议的一生紧密相关。
&&先天不慧,后学勤勉。官至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并不算是一个天赋异禀的才子,只是一个资质很普通的人。早年六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中秀才。关于曾国藩的天分资质,至今仍有轶事广为流传:一小偷潜入曾国藩家中,趴于房梁上,准备于夜深人静后进行偷盗。可谁知曾国藩苦读一夜,却怎么也背不下一篇《岳阳楼记》。直到趴于房梁上的小偷都因听了太多遍,熟能成诵了,曾国藩还是没有背出来。眼看就要天亮,小偷气愤不已而跳下房梁怒骂,将《岳阳楼记》背诵一遍后扬长离开。轶事真假不可考,但当时人也对曾国藩的资质进行过评论,左宗棠与李鸿章给出了“才具稍欠开展”、“儒缓”的负面评价。但先天不慧的曾国藩,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在第七次考试时考中。
&&内清外浊,外圆内方。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努力坚持之后,曾国藩通过读书一步一步的走上了仕途的轨道。道光三十年道光帝驾崩。曾国藩上书剑指朝臣,揭露官场的歪风邪气,还写了几个建议的折子,却都未受到新登基的咸丰帝重视。于是在咸丰元年五月,他再次上书,痛批咸丰帝不顾国家大计、缺乏求言的诚意、福威自专等。虽然一直主张为人为官,都要“忍”。但在涉及原则的问题上,他也能够直接跟皇帝叫板,坚持为官的原则,做到为人臣的本分。咸丰帝读后,怒掷于地,几天之后再看才心服而采纳。次年九月,曾国藩因母丧而赴江西奔丧。当时的中国,正被浩浩荡荡的太平天国运动所席卷。彼时身在江西的曾国藩写下诗句,寸心欲碎,绕屋彷徨。这充分吐露了他心中的无奈与焦躁,表明了他在所处的困境。然而困境中的曾国藩也看到了机会的来临。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时机需要耐心去等待,更需要用实力去把握。在朝廷急需力量镇压太平军时,曾国藩在湖南组建了一支地方团练,严肃军纪、整军调队,这就是后来在阻击太平天国运动中功不可没的湘军。咸丰四年,他发布《讨粤匪檄》,可随之而来岳州战事、靖港水战均出师不利,曾国藩甚至愤而投水。咸丰五年,湘军遭石达开重创,损船百余艘,曾国藩怒极,又想以身殉职。然而一次次的打击之后,是一次次的再度出征,期间曾国藩建功无数,太平军也因逐渐暴露的弊端而势力渐弱。而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势头越来越强,曾国藩与朝廷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咸丰七年,曾国藩居家守制一年零四个月,第二年大彻大悟,再度出山,此时的太平军势力已逐渐衰败。同治三年,湘军攻克天京,太平天国运动终于彻底失败,曾国藩在这期间立下汗马功劳。
& &急流勇退,寿终正寝。十年征衣,湘军统帅,从礼部侍郎到两江总督,位极人臣。晚年的曾国藩想要退隐归田,颐养天年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于是裁减湘军,奏请官缺,急流勇退。同治十一年,正在庭院中散步的曾国藩突犯脚麻的老毛病,被扶到了书房,不久便寿终正寝。纵然十几年硝烟作伴,随时都可能以身殉国,谣言与争议还时时缠绕着他。但历史选择了曾国藩,努力也成就了曾国藩,还留下了《曾国藩日记》、《曾国藩家书》教以后代为人处事之道。他在遗嘱中留下的“慎独、主敬、仁爱、劳动”对于整个家族的世代延绵影响极大。曾国藩家族后代英才辈出,成就不凡。
& &曾门良好家教的传统,可以上溯至曾国藩的父祖辈。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从小受到其父(即曾国藩祖父)曽玉屏的严格教育,且被寄予厚望。但人们说起曾国藩的天资不足时,总能想到是受家族的遗传。他的父亲曾麟书一生总共参加了十七次乡试,第十七次才考上了秀才。振兴家族的重担对曾麟书本人来说,太过沉重。他自知仕途无望,于是悉心教子,反复告诫他们要努力读书,光大家门,尽忠报国。曾麟书晚年时,子辈大多都考取功名,于是他就主动承担起管理农事和教育孙辈的职责。曾国藩作为长子,根据祖父和父亲和经验,总结出了一套教育后辈读书为人的方法,并不断加以继承和完善。
曾国藩离世已有百年,百年间曾国藩五兄弟的后人已有八代,无不受曾国藩影响,其中有过成就的就达二百四十余人之多。细数曾国藩后代,多五业兴旺,少军政两行;鲜大富大贵,无牢狱之灾;多五湖四海,少故土难离;有英年早逝,绝无自决生命。树立道德,为民做事,真知灼见此三不朽,曾为人师、十年征衣、位极人臣,历史时机与个人努力共同塑造了曾国藩这一“完人”。虽然在曾国藩家族后代中,无人再达到如此显赫的声名与地位,但在“书勤和俭敬省恕”的家庭濡染中,在“寒素、勤勉、笃学”的家教塑造下,在家俭、人勤的家风熏陶下,曾国藩家族后代人才辈出,在数学、化学、外交、教育等领域中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古代具有氏族宗法制的传统,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家族是最重要的细胞。而对家族的管理不仅是一个家族延续兴旺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持家庭稳定的有力手段。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需要拟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家训最早便起源于此。
家训是一部讲述先人智慧的宝典。曾国藩家族的家训之初可以追溯到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曾玉屏,号星冈。曾国藩的父亲是其三子之一。曾玉屏早年受到优良家训的影响,在学习上积极上进,勤奋刻苦。但是长大后家境逐渐殷实,反而让他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学习不再用功,整日与与一些纨绔子弟厮混。但是他躬身自省后,浪子回头,重新走上了正道。曾国藩曾在写给二弟国潢的信中表示: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训,唯星冈公之教尤应谨守牢记。他将祖父的家训之言概括为八绝,在信中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提出常读书、勤耕作、不废养殖、居家早起、洒扫庭除等等要求。祖父的言行轶事对曾国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且其八绝中的许多内涵对当今社会还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家风由父,父严则子孝。曾国藩的父亲名麟书,他的言传身教对曾国藩的终生都影响深远,不论是仕途还是治家。道光年间,曾国藩考中进士,从此便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不久之后他把父亲从老家湖南接到了京城。可没住多久,父亲就要求送自己回家,临走还给曾国藩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自己能粗茶淡饭布衣衫,这点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儿曹当之。并且告诫曾国藩:半耕半读孕智慧,节欲节劳节饮食。原来父亲看到在京城为官的儿子身上有着许多缺点,告诫儿子要“三节”,希望其躬身自省,早日改正。
&&到曾国藩这一代,曾国藩更是将家训发展到了顶峰。在道德这一方面,曾国藩提出了八德,即勤、俭、刚、明、忠、恕、谦、浑。而曾国藩更是在祖父“治家八绝”的基础上发展出“家训八本”。家训八本提出了对后人在读书、作诗、事亲、养生、立身、居家、居官、行军等八个方面的要求,实乃警示恒言,发人深省。并告诫后人:不论世道如何,家境贫富,只要子子孙孙坚守星冈公的“八绝”和自己的“八本”,整个家族都能保持昌盛兴旺,不受世道所扰。为了教育子孙后代,曾国藩将其在湖南老家所建的住宅命名为“八本堂”,将其他总结出来的“家训八本”刻于匾额之上以教育后人,因此在今天八本堂也就成为了最著名、最系统的家庭教育殿堂。
曾国藩提出的家训中最为精要的部分要数他对于家族发展趋势的洞悉。他曾在信中写道:官宦之家的繁荣最多只能维持一代人的时间,商贾之家的富裕,即使子孙勤劳也最多不过维持三四代,然而勤耕织、勤读书的家族能保生机达五六代,孝悌之家更是能长久延续。他还说到: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勤俭朴素则家族可兴旺世代,骄奢淫逸则家道必将快速衰落。从曾国藩的子孙后辈来看,曾氏子孙不但认真研习曾氏家训,还顺应时代潮流不断丰富其内涵。“清芬世守,盛德日新”,曾氏子孙对祖辈的发扬优良家风代代传承,贤才辈出。纵览曾氏家训发展的脉络,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提倡勤俭持家、虚心好学。故列曾公一训警戒世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家风是一个家族一代代沿袭下来的家族文化风格的总称,它涵盖了精神风尚、道德修养、气质格调等等多个方面的总称。家风的形成往往需要一个出类拔萃的家族人物在家族中产生影响力,其言行便成为家风形成的源头。同宗同族、子子孙孙对其追随仰慕,敬仰先人,代代传承,如此便形成了家族独具一格的的家风。在当代,小家庭模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我们或许越来越少的谈到家风建设,然而家风传承千年的精神文化财富,在今天的一个个小家庭中,更是能起到熏陶、教化、引导的作用,重谈家风建设是建设美好家庭、文明社会的基础。
家风之基在于细微。曾国藩把居家事务看得十分重要,提出居官为偶然之事,居家才是长久之计,人们常说的大学问其实就蕴藏在日常的琐碎小事中。他教育子女不说假话是诚信的开始,不睡懒觉是勤勉的开始,不讥笑人他人是谦虚的开始。曾国藩的高明之处莫不在于此,居家生活中的事情可能看起来是小事,但是却是一个人生活态度、精神风貌最好的体现。不说假话、不睡懒觉、不讥笑人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长期坚持下来,必然会对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有所改变。小事体现人的修养和智慧,是一个人本性最自然的表达,也往往决定了你做人和做事的成败。
&&家风之要在于德育。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德育对家庭成员的教化。他重孝悌,懂得孝悌为立家之根,一个家族只有重孝悌才能保持内部的稳定团结,只有孝悌之家才能幸福绵长。同时,他把勤俭看作持家之道的千古之理,他认为大富大贵,无济于事,只有勤俭,方可长保圣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今天这个物欲横飞的社会里,曾国藩强调的勤俭又再一次给百年之后的人们敲响了警钟。再者,他提出要以教化作为兴家之策,“教”和“化”是获取知识、提升自我的两种方式,一个强调外在的习得与接受,一个强调内在的自省和领悟。外在习得可以拓宽人的知识面,扩展知识广度,而内在的领悟更使知识内化,为我所用,延伸了知识的深度。他还提倡睦邻是和家之辅的观念,中国自古讲求以和为贵,“和”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守笃实,戒机巧;守刚毅,戒刚愎。勤于邦,俭余家;言忠信,行笃敬”。曾国藩的家教本源是理学之气,有四大核心理念:做人要有志气,居家要有生气,临事要有静气,处事反对官气。一个有志气的人会积极向上,坚信自己终会成功,一个有生气的家才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的场所。做事临危不乱,做人脚踏实地,曾公的博学和智慧让我们今天的人折服,那些他精心制定并严格遵守的家规家训更让曾氏一族形成了世代勤俭恭谨的家风。
旺己兴家双管齐下,家事国事事事尽心。无论是用当时的标准还是今天的标准来衡量,曾国藩都可说是人生大赢家,做官做到了汉人能达到的最高级别,治家使得世世代代永沐其教诲。他不仅将自己的人生高度提高到一个极高的水平,还极大促进了家族的兴旺昌盛。旺己与兴家本就相互促进,也只有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兼顾这两个方面。
旺己贵在立志。曾国藩有一句座右铭:人生由立志开始。一个有志向的往往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以此设立目标,脚踏实地,竭尽全力去实现目标。他们坚信自己会成功,即使遇到寒风冷雨,也始终相信,只要咬咬牙,阳光就在前方。立志可以说是我们从小就被告诫要做的事,然而大多数人常立志,却很难坚持所立之志。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常志。立常志之人是有主心骨的人,他们往往目标明确,脚踏实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无志之人多端寡要,没有主心骨和远大目标,主次不分,朝令夕改,是难以成大事的。
&&旺己贵在有识。曾国藩在给其弟的信中谈到了对于“才”和“识”以及天谋和人谋之间关系的看法,他写到: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历史中那些能成大事的人往往并不是那些很有才华的人,而是那些阅历丰富、眼光独到的人。就如刘邦称自己没有萧何治国理天下的管理才能,没有张良出谋划策的睿智头脑,而带兵打仗又不如韩信,但他却求贤若渴,慧眼识英,吸引这些人来到自己身边,从而成就了一番霸业。成大事需要天时地利与人和,除却人谋,机会和运气也很重要。顺天而为,不恃才而骄,尽人事,听天命,即使失败也不怨天尤人。
&&曾旺己贵在有恒。曾国藩早年曾苦苦思索写作之道,但事实证明行动出真知,有行才有悟。后来他坚持每天写作,从不间断,随着时间的流逝,笔下的作品也岁月的积淀越来越有分量。曾国藩在写给他儿子的信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儿子同时也告诉世人一个道理,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一个“常”字道出多少人成功背后的秘诀,“常”就是要求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聚少成多,即使遇到挫折也要坚持不懈,能吃天下一等苦,乃做天下一等人。我们需要以“常”告诫自己,把“常”当成一种习惯,太过于功利地去做某一件事可能反而会适得其反,只有把其当作习惯融入自己的生活中,持之以恒,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离目标已经很近了。相信坚持的力量!
&&曾国藩旺己,旺己源于他的有志、有识、有恒。他自己也写到过: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在四十八岁时曾写下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上联的意思是说人不管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像春天一样具有生机,蓬勃向上。同时春天又是柔和的、包容的,寓意做人做事要讲究温和谦虚,圆润包容。下联意思是人不能只知道一味的隐忍退让,也要“刚”,也要有铮铮傲骨。曾国藩的一生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沙场上,他曾经历经数次战败;家庭中,自己的亲弟弟战死沙场;官场上,汉人的身份让他受到朝廷猜忌,同僚之中也不乏小人暗算。他能忍受这些,来源于饱经风雨后仍然在心中养成的那段春。
&&兴家在于孝悌。曾国藩在给其弟的信中谈到: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在曾国藩看来进德则意味着做到孝悌仁义。孝指的是子女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姐妹之间的爱,这些都是人生命中最自然的感情表达,没有这些感情的表达,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孝悌不仅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家族的兴家之要。在今天,很多人开始用金钱衡量孝道,觉得自己通过银行卡数字的一划,就是尽孝了,其实孝所蕴含的更是一颗关怀父母的心,曾公对自身和后辈的忠告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孝悌之风行,优良家风兴。
&&兴家在于勤俭。不论是国还是家都适用“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个道理。不论是国还是家庭,勤俭都是一大美德。曾国藩对勤俭持家大力推崇,他提到: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反观我们今天的社会,铺张浪费似乎已成为一种不良的风气在我们身边蔓延。婚葬仪式场面越来越气派,份子钱越随越多,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丰盛,电子产品越换越顺手……这样表面繁华,但是却与我国传统美德相背离,也与我国的国情不相适应。在日常生活中,其实一个家庭的勤俭可以从很细微的事情做起,比如尽量在家用餐,尽量少用空调,公共交通作为常用交通工具等等。
&&兴家在于谦慎。曾国藩曾告诫他的弟弟们:做学问的人,谦虚是基本的美德。在以前靠科举选拔人才的时代,不乏恃才而骄,极端自负的读书人,他们一旦科举落榜就怨天尤人,却从不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谦虚是进步助推力,骄傲是成功绊脚石。一个骄傲的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点,遇到不顺时也是怨天尤人,不会反思总结;而谦慎的人却善于自省,善于学习。如若一个家族推崇谦慎的家风,其家中弟子必耳濡目染,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整个家族受益于此。
&&勤孝谦,家道祥。勤俭可兴家,“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无有不败”。勤俭恭谨的家风有利于子女养成艰苦奋斗的习惯,去娇气,勤肢体,勤俭的习惯让人终身受益无穷。孝悌可兴家,曾国藩对孝悌的推崇不仅限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更推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层次。谦慎可以兴家,用谦慎来处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则家人彼此友爱,互相体谅;用谦慎来处理家庭之外的关系,则可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一言以蔽之,勤致祥,孝致祥,谦致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义向来是中国人所推崇和无法割舍的。中国幅员辽阔,神州大地上日日夜夜都有人群迁徙,但最终牵引着中国人,凝聚着华夏民族的是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上说到,“万家团圆、共享天伦,走亲访友、共祝美好“,贯穿其中的就是亲情、友情、爱情、同志之情。当今社会快速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没有家庭作为避风港来支撑,如果没有家教传承优良传统,如果没有家风塑造独立人格,那么社会将难以保持稳定,多民族的中国也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和孝安定家庭好,从来节俭作家风。
父慈子孝家教严,知礼明法少年强。
世新日德家族旺,润物无声国名扬。
历览前贤国与家,家国相依盛世常。
导&言:从治国理政视角看家庭建设的重要性
第一章&好家庭筑兴国之基,大家族传强国之髓
一、系游子慈母手中线,牵才人家书抵万金
二、高墙锁王侯家中事,商鞅改井田百代兴
三、原始社会展现雏形,土地革命终结制度
四、家族文化代代传承,仁孝思想人人称赞
第二章&正家风须有好家教,清政风正面新挑战
一、由家入国延续家风,古时今日别样风采
二、严家教育人德为先,治大国任贤才为重
三、倡时代核心价值观,应制度反腐新要求
第三章&严家规诫安身自强,立家训理兼济四方
一、庭训教诫子孙后代,家规调整族内族外
二、规范教化儒学为主,作用意义三方俱到
三、与时俱进不畏挑战,传统家训面面而观
四、德法兼治紧跟党走,追根溯源永焕新风
第四章&经千秋家谱书渊源,历万世家史存风骨
一、修家谱添祖先伟绩,寻根源聚家族力量
二、撰家史颂先辈英明,树家风建和谐家庭
第五章&家庭兴盛共筑和谐,国家富强秉持初心
一、人丁兴旺富甲一方,从政入仕名满天下
二、家之兴衰家人展现,家之脊梁和谐筑造
三、穷则独善治理其身,达则兼善广济天下
第六章&家庭和睦国可昌盛,家有不和终致败亡
一、家庭伴随婚姻诞生,家和人美国亦兴盛
二、离婚家暴并非良策,重男轻女亦非明道
三、弘扬传统以促和谐,提升德行以利吾家
四、家庭变革引发裂变,纵使情断规避极端
五、外部宏观促成协调,内部微观树立家风
第七章&人遥情近笺短心长,昭假烈祖佑启后人
一、尺牍虽短寸衷深长,万金难抵一纸家书
二、敬恭明袖则笃其庆 昭穆列祖载锡之光
第八章&昔家庭风教之兴衰,今国本魂术之荣辱
——习近平“家庭、家教、家风”思想研究
一、家庭为本父慈子孝,寒衣密线心总关情
二、家教为术正本纲常,民之大计复兴所望
三、家风为魂倡善止恶,党风政气廉洁奉公
第一章&孔子言说仁礼孝悌,颜回身践家教门风
一、仁者爱人抚育子女,立人达人塑造家风
二、亲和为贵巧解矛盾,以礼待人成幸福家
三、以孝敬老清正家教,行悌尊长整肃门风
四、姻缘嫁娶务须庄重,非礼之事切莫妄为
五、相敬如宾家庭和睦,举案齐眉万事兴荣
六、欺宗背礼事还应休,结发有义妻不可离
第二章&曾孟家风言传身教,儒学孝道历久弥新
第一部分 曾子篇
一、家道中落少时艰辛,勤奋治学志存高远
&&&二、明辨慎思孔门求道,为人师表三省吾身
&&&三、孝为德本流传千古,慎终追远躬行万事
&&&四、家风传世如沐春风,儒学孝道更添光华
第二部分 孟子篇
一、孟子其人谨严慎学,严母三迁名留青史
二、孟母躬行树立模本,言行必果自是良方
三、私淑孔门探寻新路,浩然之气甚胜于师
四、孔孟孝论一脉相承,推己及人尊老孝亲
第三章&汝颍奇士震烁古今,李袁家风垂范千秋
一、天下楷模谡谡如松,求仁得仁浊世清流
二、赵郡李氏源远流长,世载弦直经学传家
三、四世五公袁安伊始,世传孟易凝铸家风
四、家教凛凛家风淳然,由儒入武袁氏何在
第四章&孝悌传家琅琊王氏,文礼守业陈郡谢家
一、名起琅琊孝悌传家,功成江左军政扬名
二、决胜淝水将军豪情,芝兰玉树隐士玄心
第五章&范仲淹倡俭遗子孙,宋乡约励德树民风
一、身世坎坷勤奋苦读,金榜题名为官一方
二、庆历新政锐意进取,廉检家风造福子孙
三、吕氏兄弟蓝田兴教 乡约面世和睦乡里
四、慧眼朱熹重拾乡约 修补改良发扬光大
第六章&临川王氏衣钵承袭,南丰曾家遗风传世
第一部分 王安石篇
一、一代名相王氏介甫,千年之后众说纷纭
二、临川王氏六十余载,进士及第间或八人
三、治国齐家古来已有,家庭建设切莫遗弃
第二部分 曾巩篇
一、曾氏先祖多出能人,书香世家恒久流传
二、南丰曾氏历此两代,千秋万代留其美名
三、流芳百世缘自何故,实乃家庭影响巨大
四、不负主席殷切希望,努力建设优秀家庭
第七章&存斋立心乐斋创理,唐始宋兴家传世代
一、象山先生象山讲学,宇宙外化大道唯心
二、父宰弟郎祖辈为官,家传以实南宣曰理
第八章&江右陈忠义传家远,朱元晦孝善永流芳
第一部分 陈家篇
一、十五代义聚同进退,三百载绵延不分家
二、明义理心存三尺法,知孝悌树德有家规
三、望古人齐家有良策,看如今治国树新风
&&第二部分 朱熹篇
一、当官为政长路漫漫,求学致学上下求索
二、朱氏先祖出自婺源,数代传家尤重儒风
三、三百余文字字珠玑,治家之经口口相传
四、四本之说勉励后代,书理和勤再振风流
五、祭祀都诉天理自然,宗族皆遵纲纪人道
六、朱子故里荷叶田田,闽邦渊源活水清清
尾&声:关于“家庭建设”文献综述
红色牧师 的更多博文
所属自分类:
(98) | 分享数
(0) | 转载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丁兴旺的反义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