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工业和GE谁更代表工业未来

西门子和通用电气公司2015财年业务对比与分析
2016年2月26日通用电气(以下统一以GE表述)发布了其2015财年(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报告,这里我就把其中的一些信息和西门子(以下统一以Siemens表述)公司2015财年(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9月30日)进行一下比较和相关的分析。两家公司都有运营自己的财务公司并其规模庞大,这里我们只比较工业产品部分。
首先说下这两家公司都是世界级的大公司,太多的公司背景介绍这里就不提了,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网上搜下,资料及相关的信息很多。GE可以说是一家典型的美国跨国公司,坚持创新,让人感觉活力四射,而Siemens也可以代表德国来展示其工业实力,公司庞大,产品质量好。过去的2015财年,对于两家公司来说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业务增长乏善可陈,但两家公司都大力推广“Digital”的概念,而且都标榜自己就是“Digital”公司的先驱和领导者。比较特殊就是在2015年GE对阿尔斯通的收购成功完成,而Siemens作为曾经的搅局者也合并了美国的Dress-Rand集团。
我们先来看看公司的业务规模,GE2015年新订单有1059亿美元(包括收购的阿尔斯通25亿美元),和2014年相比有5%的下降;Siemens这边新订单<span STYLE="CoLor: #3亿欧元,和2014年相比增加了6%,但在量级上和GE还有一段距离(按照汇率折算后,Siemens还有15%左右的差距)。销售收入方面,GE2015年实现了1088亿美元,和2014年相比有1%的下降;Siemens取得了<span STYLE="CoLor: #6亿欧元的销售收入,和2014年相比也是增长了6%。从这方面看,Siemens的差距还要再大些,即使考虑GE年有89亿美元的家用和照明业务,两家公司在电气自动化、医疗、发电、新能源、交通的整体上也是GE略占上风。相关信息可参考下面的图表(单位:亿美元),欧元对美元的汇率采用的是1.2,根据雅虎财经上的2014年10月1日到2015年9月30日的平均汇率。
公司的发展离不开订单储备情况,截止2015年GE在手订单高达3145亿美元,比2014年跃升了18%,而且其中2259亿美元是服务相关的订单(一般来说服务业务有较高的利润率和更好的客户粘性);再看Siemens只有区区1100亿欧元(没有披露服务部分的数额),这个差距就有点大了,特别是对于长远运营来讲,Siemens必须要加大其新订单的取得能力并要有较高的增长才行。
再看税前利润,GE整体工业板块的16.5%也是比Siemens10.1%高出了一大截。根据两家公司的报告,报告期间内GE共有33万3千人,而Siemens有34万8千人,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Siemens一直再努力裁减人员,就是为了增加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利润率。而关键的S&GA费用,Siemens2015财年占销售的比15%,2014年是14.3%,在公司大力开展节俭活动下居然还上涨了,确实有些不可思议。GE这边2015年是15.2%也比2014
的14.3%高了不少,从绝对值上看就是10亿美元。
分业务领域(单元)来看,双方都有自己的王牌,但GE的杀手锏产品组合更多些。特别是其航空部门,2015年销售247亿美元,利润率高于22%,大家都非常了解的航空发动机,GE是当之无愧的王者,除了他还有英国的罗罗、法国CFM(GE和Snecma各一半股份的合资公司)。
来看下可比较的一些业务单元,GE的Power也秒杀Siemens,无论从业务规模还是盈利能力上,GE都是王者,销售收入高达215亿美元,利润率20.8%,高出医疗部门,看来是逆天了;Siemens的Power&Gas只有132亿欧元的销售,利润率更是可怜的只有10.8%。两家的医疗业务部门,盈利水平上Siemens后来居上,略高于GE(16.9%VS16.3%),业务规模GE比Siemens高出20%,有176亿美元。
单从字面理解来看,Siemens的Energy
Management部门要好于GE的,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都是,当然Siemens也是从2014年的亏损熬过来的,鉴于这个行业的特性,双方的盈利能力都没有超过5%。新能源部门,从数字来看也是GE略胜一筹,两家规模都在60亿美元左右,但GE的获利能力比Siemens要强些,但都比较低(GE6.9%,Siemens2.8%)。GE的交通部门,GE叫Transportation,Siemens叫Mobility,规模上Siemens占优势,但盈利能力,GE高达21%,Siemens只有区区的7.8%。在这里也看出来了,为什么Siemens
CEO要求大力提高获利能力,因为和这个强大的竞争对手比,Siemens的利润水平简直是没法看。
还有一些其他业务单元,但从业务内容上很能进行直接对比,如GE有Oil&Gas部门其相关数据都很全,但Siemens没有单独这个业务部门,他们在这个领域的业务分散到不同的业务单元,比较数字就存在困难了。而Siemens这边有Building
Technology部门,GE就比较难发现相关的业务数字了。
对于未来,两家公司都是在大力向数字化(Digital)转型,而且都不遗余力的推广自己的标准和语言,觊觎未来的新工业革命。个人感觉GE强在对于IT的应用,而Siemens可能是在智能制造方面,虽然说将来是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但两家旗鼓相当,风险就在与德国人的工程师文化可能慢于美国的行事风格,担心Siemens如果没有抓住好的机会,这个好棋又被GE抢在前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两个企业两种风格,西门子、GE谁才是工业电子的未来? - 工业电子 - 电子工程世界网
两个企业两种风格,西门子、GE谁才是工业电子的未来?
12:49:35来源: eefocus 关键字:&&&&
日,在纽约州的Schenectady,托马斯·爱迪生将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与汤姆森-休斯顿电气公司合并,诞生了。四十多年前,当维尔纳·冯·先生创建西门子公司时,未曾想到在他有生之年,能够迎来这样一位重量级的竞争对手,此后的百余年间,两位工业巨人在全世界范围内针锋相对,亦惺惺相惜。&&由于在工业、能源、医疗等多个业务板块有总计超过70%的业务存在竞争关系,西门子与GE这两位在工业领域举世闻名的顶级选手,常常被士相提并论,从能源设备制造,到精密医疗器械,总能同时看到两家公司同台竞技的身影。恰如当下,这对友商又同时在由机器制造商向数字化服务与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的道路上一同求索悟真。&越来越“软”为了迎接数字化未来,GE与西门子都没少在“软技能”上下功夫:&GE早在2011年就开始布局数字化业务,多年来软件业务所占比例逐年提高。2015年可谓GE数字化业务元年:8月5日,GE发布全球第一款专属于工业领域的云服务平台Predix,大约在一个月后,GE CEO杰夫·伊梅尔特在Minds+ Machines 2015大会上雄心勃勃地宣布将“软件及相关服务销售额超过150亿美元,并使GE跻身全球前十大软件公司行列”作为2020年的战略目标之一。&时至今日,GE数字化业务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进,Predix几乎成了工业互联网、工业云服务解决方案的代名词,甚至有望成为未来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的标准。就在今年11月刚刚召开的Minds+Machines 2016大会上,GE宣布以9.15亿美元收购世界领先云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 ServiceMax,使Predix的功能得以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外表看似低调的西门子,实际上在软件领域的并购行动可谓非常之激进。早在2006年,西门子即在伟大先知Anton Huber先生的大力推动下,以35亿美元收购了世界领先产品生命周期软件与服务商Unigraphics(UGS,亦即今天的Siemens PLM)。毫不夸张地讲,从那一刻起,西门子即已获得征战数字化未来最为重要的一张入场券!而在此后的十余年间,通过对Vistagy、Ca、CD-adapco、Mentor Graphics等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并购,西门子已经悄然成为仅次于SAP的欧洲第二大软件公司,拥有当前世界上品类覆盖最为全面、综合竞争实力最强的工业软件体系,是真正掌握着通向数字化未来钥匙,最有希望成为主宰数字化市场的企业之一。&然而,两家公司在践行数字化战略路径的选择上,却可谓大相径庭。&通用平台VS专用解决方案GE在数字化领域具有标志意义创举,莫过于开发了Predix云服务平台,其核心功能包括安全监控、工业数据管理、工业数据分析,以及应用等,作为一个完全开放系统,Predix不局限于GE自有的机器与应用,而是面向所有的工业企业与软件开发者,他们可以利用Predix开发和共享各种专业应用。GE首席数字官(CDO)Bill Ruh将 Predix类比为工业领域的“Android系统”。&相比之下,西门子则更多专注于为不同行业提供定制化系统解决方案,而没有将主要精力用于打造适用于所有领域的通用系统平台上。如果说GE更加倾向基于IT与网络技术打造通用平台,实现横向拓展,那么相对应的,西门子则更倾向于在深耕专业领域的基础之上,借助IT与网络技术为客户打造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纵向延伸。&GE与西门子迥然不同的技术路径,恰恰是美国与德国工业互联网战略的典型代表。&直到2016年4月,西门子的一款名为Mindsphere的云服务平台,才姗姗来迟,比Predix迟到了将近7个月之久,而市场人士更倾向于将这一行动理解为一项“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应对战略。但是,西门子的选择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有着非常缜密的背后逻辑。&诚如前不久经济学人中的一篇文章分析的那样,在IT市场上,一家公司能够很快主宰市场,如搜索领域的Google,计算机操作系统领域的Microsoft,企业数据库领域的Oracle,然而这仅仅是对于消费类市场而言,因为人类的个体需求通常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这使得搜索、社交网络等通用服务很容易通过网络效应快速形成规模。&但是对于工业领域而言,不同企业所处环境与自身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企业个体需求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导致工业企业之间成功经验与运作模式难以完全复制,因此相比之下,工业企业更加需要定制化产品、服务与解决方案,而不是一个试图整合所有需求的通用型平台。&这也解释了GE Predix已然推出将近15个月之久,与电信运营商、多家IT服务供应商、咨询公 司、以及诸多客户展开合作,也不乏能够帮助客户提高效率降的成功案例,但却远远没有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形成绝对竞争优势的原因。而工业领域这种独特的属性,恰恰对致力于提供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定制化服务的西门子更加有利。&此外,影响GE与西门子推进数字化业务的另 一个重要因素,是工业领域客户这一特殊群体对于数字化解决方案的认知与态度。&没有多少人会因为一家电商平台知道他一个月吃了多少袋薯片而感到担忧,甚至对于部分人来说,即便这条信息不小心泄露,被一家减肥药制造 商得知,也无关痛痒。但是,机器制造商(OEM)或 工业产品生产商却时刻担心如西门子、GE这样的 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会玩转自己的生产数据, 即便西门子与GE均承诺客户不会因为采用他们的 数字化解决方案而失去对自己数据的主宰权,也丝毫未能减弱客户的忧虑,因为这些工业企业深知关键数据与企业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许多客户难以接受Predix, 并非因为这一通用平台无法满足他们所希望的定制化需求,而是出于对数据安全的考虑而止步不 前,毕竟GE明确表示不会将大数据分析的核心算 法向客户公开,而这恰恰是工业大数据的核心价值所在。相比之下,对这一问题避而不谈的西门子,一脸呆萌的无公害技术宅形象更能为客户所接受。&重塑与颠覆重塑和颠覆,是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两种主要模式。&“重塑”即是:在现有商业模式和之下,借助数字技术重新塑造企业生产、销售、运营等各个方面的运作方式以及服务客户的模式。&而“颠覆”则是:以全新的视角对企业自身所处的市场环境和价值链进行审视和构思,将数字化技术与企业自身核心优势相结合,以前所未有的业务模式与市场建立全新的关系。&彰显着典型美国风格的GE,显然更加符合 “颠覆”的特质。如今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几乎家喻 户晓的明星产品Predix,即是颠覆性创新的产物。&早在2011年,GE即在硅谷附近的圣拉蒙市特 别设置独立于整个组织架构之外的软件部门,专门 致力于Predix的研发,直到2015年9月,由Bill Ruh 挂帅的GE数字集团成立,已臻成熟的Predix才与GE其他数字化相关业务,以及整个IT部门一起集 中整合到其中,并一跃成为GE数字化集团,乃至 GE整个组织架构下的新宠儿。&Bill Ruh也直言,创新即意味着变革,而任何 一次变革,都不可避免地会触碰当前平衡状态下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也必然遭到激烈的反抗与抵 制。对于Predix这种被赋予特殊使命的“新生儿”,如果不对其进行单独“呵护”,则必然被公司的主流利益集团扼杀在萌芽之中。&相比之下,德国企业素以稳健著称,在管理层做决策时,通常习惯于谨小慎微地仔细权衡各方利弊,并更倾向于选择更加保守的方式解决问题,如西门子一般敢于选择“重塑”的企业,都可谓凤毛麟角。西门子在2014年进行了全球组织架构调整, 并成立了数字化工厂(Digital Factory,简称DF)集 团,一个名字听上去如此与时俱进的新集团,实质上更多地是基于原有业务单元的重组,而其智能制 造解决方案业务的推进速度,与GE Predix相比,也 相对迟缓得多。&或许是因为西门子对自身应对数字化未来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颇具信心,其对于变革的渴望 远不及GE。时至今日,西门子的整体组织机制仍 然无法为其数字化战略的推进提供最为有效的 支持。以西门子在IT与OT领域所拥有的如此全面 的软硬件品类与强大的综合竞争力、系统集成能力,以及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如果能够以一种更加协调高效的组织方式,使竞争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那么它在数字化领域的表现将会实现质的飞越。&周密计划VS敏捷创新互联网技术有效提升了信息传导的速度,缩短了市场反馈周期,同时大幅降低了改正与升级的成本, “速度”逐渐成为赢得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短则数周,多则数月的时间差距,胜负即分,甚至可能是市场领导者和被市场淘汰者之间的差别。这一点,在工业领域虽然没有表现得如此极端,但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通过谨慎而周密的规划与层层审批机制,致力于尽善尽美地一次性打造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的德国模式,受到了源于美国硅谷的&敏捷创新&
关键字:&&&&
编辑:什么鱼 引用地址: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公开自由传播,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关注eeworld公众号快捷获取更多信息
关注eeworld服务号享受更多官方福利
热门关键词
大学堂最新课程
汇总了TI汽车信息娱乐系统方案、优质音频解决方案、汽车娱乐系统和仪表盘参考设计相关的文档、视频等资源
热门资源推荐
频道白皮书
何立民专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西门子和GE 谁更代表工业未来?_精华秘籍_上海达超企业管理培训机构
您所在的位置: >
西门子和GE 谁更代表工业未来?
作者: 来源: 日期: 10:26:36
【经理人 特别关注】日,在纽约州的Schenectady,托马斯·爱迪生将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与汤姆森-休斯顿电气公司合并,GE诞生了。四十多年前,当维尔纳·冯·西门子先生创建西门子公司时,未曾想到在他有生之年,能够迎来这样一位重量级的竞争对手,此后的百余年间,两位工业巨人在全世界范围内针锋相对,亦惺惺相惜。
由于在工业、能源、医疗等多个业务板块有总计超过70%的业务存在竞争关系,西门子与GE这两位在工业领域举世闻名的顶级选手,常常被业内人士相提并论,从能源设备制造,到精密医疗器械,总能同时看到两家公司同台竞技的身影。恰如当下,这对友商又同时在由机器制造商向数字化服务与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的道路上一同求索悟真。
越来越“软”
为了迎接数字化未来,GE与西门子都没少在“软技能”上下功夫:
GE早在2011年就开始布局数字化业务,多年来软件业务所占比例逐年提高。2015年可谓GE数字化业务元年:8月5日,GE发布全球第一款专属于工业领域的云服务平台Predix,大约在一个月后,GE CEO杰夫·伊梅尔特在Minds+ Machines 2015大会上雄心勃勃地宣布将“软件及相关服务销售额超过150亿美元,并使GE跻身全球前十大软件公司行列”作为2020年的战略目标之一。
时至今日,GE数字化业务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进,Predix几乎成了工业互联网、工业云服务解决方案的代名词,甚至有望成为未来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的标准。就在今年11月刚刚召开的Minds+Machines 2016大会上,GE宣布以9.15亿美元收购世界领先云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 ServiceMax,使Predix的功能得以进一步强化。
另一方面,外表看似低调的西门子,实际上在软件领域的并购行动可谓非常之激进。早在2006年,西门子即在伟大先知Anton Huber先生的大力推动下,以35亿美元收购了世界领先产品生命周期软件与服务商Unigraphics(UGS,亦即今天的Siemens PLM)。毫不夸张地讲,从那一刻起,西门子即已获得征战数字化未来最为重要的一张入场券!而在此后的十余年间,通过对Vistagy、Camstar、CD-adapco、Mentor Graphics等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并购,西门子已经悄然成为仅次于SAP的欧洲第二大软件公司,拥有当前世界上品类覆盖最为全面、综合竞争实力最强的工业软件体系,是真正掌握着通向数字化未来钥匙,最有希望成为主宰数字化市场的企业之一。
然而,两家公司在践行数字化战略路径的选择上,却可谓大相径庭。
通用平台VS专用解决方案
GE在数字化领域具有标志意义创举,莫过于开发了Predix云服务平台,其核心功能包括安全监控、工业数据管理、工业数据分析,以及云技术应用等,作为一个完全开放系统,Predix不局限于GE自有的机器与应用,而是面向所有的工业企业与软件开发者,他们可以利用Predix开发和共享各种专业应用。GE首席数字官(CDO)Bill Ruh将 Predix类比为工业领域的“Android系统”。
相比之下,西门子则更多专注于为不同行业提供定制化系统解决方案,而没有将主要精力用于打造适用于所有领域的通用系统平台上。如果说GE更加倾向基于IT与网络技术打造通用平台,实现横向拓展,那么相对应的,西门子则更倾向于在深耕专业领域的基础之上,借助IT与网络技术为客户打造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纵向延伸。
GE与西门子迥然不同的技术路径,恰恰是美国与德国工业互联网战略的典型代表。
直到2016年4月,西门子的一款名为Mindsphere的云服务平台,才姗姗来迟,比Predix迟到了将近7个月之久,而市场人士更倾向于将这一行动理解为一项“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应对战略。但是,西门子的选择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有着非常缜密的背后逻辑。
诚如前不久经济学人中的一篇文章分析的那样,在IT市场上,一家公司能够很快主宰市场,如搜索领域的Google,计算机操作系统领域的Microsoft,企业数据库领域的Oracle,然而这仅仅是对于消费类市场而言,因为人类的个体需求通常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这使得搜索、社交网络等通用服务很容易通过网络效应快速形成规模。
但是对于工业领域而言,不同企业所处环境与自身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企业个体需求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导致工业企业之间成功经验与运作模式难以完全复制,因此相比之下,工业企业更加需要定制化产品、服务与解决方案,而不是一个试图整合所有需求的通用型平台。
这也解释了GE Predix已然推出将近15个月之久,与电信运营商、多家IT服务供应商、咨询公 司、以及诸多客户展开合作,也不乏能够帮助客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成功案例,但却远远没有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形成绝对竞争优势的原因。而工业领域这种独特的属性,恰恰对致力于提供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定制化服务的西门子更加有利。
此外,影响GE与西门子推进数字化业务的另 一个重要因素,是工业领域客户这一特殊群体对于数字化解决方案的认知与态度。
没有多少人会因为一家电商平台知道他一个月吃了多少袋薯片而感到担忧,甚至对于部分人来说,即便这条信息不小心泄露,被一家减肥药制造 商得知,也无关痛痒。但是,机器制造商(OEM)或 工业产品生产商却时刻担心如西门子、GE这样的 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会玩转自己的生产数据, 即便西门子与GE均承诺客户不会因为采用他们的 数字化解决方案而失去对自己数据的主宰权,也丝毫未能减弱客户的忧虑,因为这些工业企业深知关键数据与企业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
从某种意义上讲,许多客户难以接受Predix, 并非因为这一通用平台无法满足他们所希望的定制化需求,而是出于对数据安全的考虑而止步不 前,毕竟GE明确表示不会将大数据分析的核心算 法向客户公开,而这恰恰是工业大数据的核心价值所在。相比之下,对这一问题避而不谈的西门子,一脸呆萌的无公害技术宅形象更能为客户所接受。
重塑与颠覆
重塑和颠覆,是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两种主要模式。
“重塑”即是:在现有商业模式和价值链之下,借助数字技术重新塑造企业生产、销售、运营等各个方面的运作方式以及服务客户的模式。
而“颠覆”则是:以全新的视角对企业自身所处的市场环境和价值链进行审视和构思,将数字化技术与企业自身核心优势相结合,以前所未有的业务模式与市场建立全新的关系。
彰显着典型美国风格的GE,显然更加符合 “颠覆”的特质。如今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几乎家喻 户晓的明星产品Predix,即是颠覆性创新的产物。
早在2011年,GE即在硅谷附近的圣拉蒙市特 别设置独立于整个组织架构之外的软件部门,专门 致力于Predix的研发,直到2015年9月,由Bill Ruh 挂帅的GE数字集团成立,已臻成熟的Predix才与GE其他数字化相关业务,以及整个IT部门一起集 中整合到其中,并一跃成为GE数字化集团,乃至 GE整个组织架构下的新宠儿。
Bill Ruh也直言,创新即意味着变革,而任何 一次变革,都不可避免地会触碰当前平衡状态下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也必然遭到激烈的反抗与抵 制。对于Predix这种被赋予特殊使命的“新生儿”,如果不对其进行单独“呵护”,则必然被公司的主流利益集团扼杀在萌芽之中。
相比之下,德国企业素以稳健著称,在管理层做决策时,通常习惯于谨小慎微地仔细权衡各方利弊,并更倾向于选择更加保守的方式解决问题,如西门子一般敢于选择“重塑”的企业,都可谓凤毛麟角。西门子在2014年进行了全球组织架构调整, 并成立了数字化工厂(Digital Factory,简称DF)集 团,一个名字听上去如此与时俱进的新集团,实质上更多地是基于原有业务单元的重组,而其智能制 造解决方案业务的推进速度,与GE Predix相比,也 相对迟缓得多。
或许是因为西门子对自身应对数字化未来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颇具信心,其对于变革的渴望 远不及GE。时至今日,西门子的整体组织机制仍 然无法为其数字化战略的推进提供最为有效的 支持。以西门子在IT与OT领域所拥有的如此全面 的软硬件品类与强大的综合竞争力、系统集成能力,以及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如果能够以一种更加协调高效的组织方式,使竞争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那么它在数字化领域的表现将会实现质的飞越。
周密计划VS敏捷创新
互联网技术有效提升了信息传导的速度,缩短了市场反馈周期,同时大幅降低了改正与升级的成本, “速度”逐渐成为赢得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短则数周,多则数月的时间差距,胜负即分,甚至可能是市场领导者和被市场淘汰者之间的差别。这一点,在工业领域虽然没有表现得如此极端,但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通过谨慎而周密的规划与层层审批机制,致力于尽善尽美地一次性打造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的德国模式,受到了源于美国硅谷的“敏捷创新”模式的挑战。后者的制胜之道在于:把新的想法和创新快速投入市场,通过市场的反馈,不断地改进和修正,在纠错中达到完美的成功。对于产品如此,对于业务模式亦然。
在这个问题上,GE再次扮演了勇于“破局” 的先行者,目前开始试点采用敏捷创新模式,鼓励员工学习创业公司的行事风格,借此逾越公司政治、预算周期以及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其他障碍。 例如,GE将喷气式飞机引擎上的部分零部件以 “众包”的形式在公司内部进行“招标”,选拔最具有竞争力的工作团队,并为该团队配备一名创业家作为团队的“创业导师”,通过这种方式鼓励颠覆式创新。
而西门子所表现出的姿态,则依然是坚守系统化管理与规划流程,在追求完美的漫漫长路上渐行渐远。然而实践证明,那些德国专家眼中的“完美产品”似乎并非每一次都能够如预期一般被市场所追捧,而那些精心布局的“完美商业模式”,也常常因为举棋不定而错过最佳时机。
那是2003年的一天,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 团运动控制系统部一群睿智的工程师,洞察到了中国风电市场所孕育的巨大机会,并快速锁定了核心零部件—变桨系统,在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之后,便开始了产品研发的漫漫之路,其间来自各个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各种异议和层层复审,将原计划四年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表整整延长了两年之久。
六年之后,当西门子风电变桨系统即将投入市场时,中国风电市场的因投资拉动而产生高速发展期早已宣告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因为产能过剩引起的大低谷,无奈之下,管理层只好终止了项目,取消了产品的市场投放。这就是传说中的风电变桨系统之殇!
传统的周密计划模式与新兴的敏捷创新模式,可谓各有千秋,绝无对错之分。但后者灵活多变的特性,似乎能够让企业以更加适宜的方式在数字化领域这样一个充满未知与变数的世界里寻求生存与发展。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通权达变的GE显然比 稳健保守的西门子更胜一筹。
当然,西门子的管理层也深知因循守旧的潜在危机与变革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意义,并已 经尝试从外界打破自己。例如,今年6月,西门子宣 布成立一个名为next47的集孵化器与创投于一体的独立创新组织,重点关注物联网、数据智能、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化机器、网络安全、 3D打印、 VR/AR等领域。
为了不受公司传统文化的羁绊,公司特别空降了一名先后在思科、惠普等多家大型跨国企业担任战略与风险投资管理重要职务的硅谷知名职业 经理人—Lak Ananth担任这一创新组织的“执剑人”。
以期能够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方式,培育颠覆式创新、加速技术转化与发展,并尽力扭转西门子在新一代青年人心目中“厌恶风险、保守刻板”的负面形象。
对于西门子而言,这种尝试无论成功与否,都难能可贵。
数字化未来之征程,路漫漫其修远,无论是昂 首阔步一路疾走,志在以通用平台一统江湖的GE, 还是低调谨慎精耕细作,以定制化解决方案赢得客户的西门子,都任重而道远。数字化未来充满未 知之数,江湖注定无法平静。
作者:玄冰
(作者系北京联讯动力公司特邀分析师)
下一篇:没有资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门子工业论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