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日的时候战争地图上生命中有很多东西西 就像图二一样 开战之后东西都消失了 就像图一 他是怎么做到的?

[转载]二战图史——全彩地图,看地图,读历史!
(图1)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国西部边界的一小块领土划归比利时,在普法战争中被德国夺去的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北部在德国与丹麦之间的石勒苏益格(Schleswig)地区有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北部重归丹麦,南部仍属德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其行政权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期满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Rhine)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内德国不得设防。在南部,德国承认奥地利的独立,德奥永远不得合并。西里西亚(Silesia)南部古尔琴地区划归新兴的捷克斯洛伐克。东部则承认波兰的独立——新兴的波兰从德国那里得到西普鲁士和波兹南(Poznan)的绝大部分,得到了一条将东普鲁士与德国东部领土分隔开的“波兰走廊”(Polish
Corridor),并获得了一个狭窄的出海口,出海口处的但泽(Danzig)被宣布为自由市;最东边的梅梅尔(Memel)也被放弃,并入立陶宛。德国丧失了13.5%的领土,而其海外殖民地被全部剥夺,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
&(图2)日,西班牙的共和政府选举刚刚过去5个月的时候,由极端主义军官们发动的军事暴动在各个城镇展开。由弗朗西斯科
佛朗哥率领的叛军和共和国政府都受到了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军事援助。
  共和党政府受到了来自苏联的援助,一支来自世界各地﹑由不同国家的反法西斯志愿者所组成的国际纵队,也不远万里来到西班牙为共和党而战,但他们的努力却无法阻止共和党的军队从西班牙的南方省份和主要城市节节后退。
(图3)早在1896年,意大利就企图吞并地处非洲之角的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但结果是意大利在阿杜瓦(Adowa)战役中大败,反而被迫向阿比西尼亚赔款。
  1935年,墨索里尼再次将目光瞄准了这个未沦为欧洲殖民地的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是除利比里亚以外非洲唯一独立的国家)。10月3日凌晨,意大利军队未经宣战就从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出动,20万大军分北东南三路侵入埃塞俄比亚。虽然意大利军队配备有飞机﹑大炮和坦克,而埃塞俄比亚军队则装备不足,全国仅有200门野战炮,许多人只能用大刀长矛作战。但意军却没有取得“速战速决”的战果,5个月里北部战线只推进了不到100公里,气恼的墨索里尼不得不下令撤换意军总司令。10月6日,意军占领北部重镇阿杜瓦,15日占领阿克苏姆。但在提格雷地区和马卡累-多洛,埃塞俄比亚军队的顽强抵抗,意军损失惨重,后来不得不用毒气,才扭转了战局。
(图4)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开始侵略中国,而它对中国的侵略可以追溯到1894年的甲午战争——在那次战争后,日本割占了中国的台湾和澎湖列岛。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接着日本侵略者采取了步步紧逼的蚕食政策,它利用中国政治上的的分裂将侵略范围向南逐步推进——1933年占领热河,1935年吞并察哈尔,同年又策动“华北五省自治”,最终在日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吞并整个中国。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和中国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十年——日本侵略中国本是以解决经济问题为目的,但战争的延长反而加剧了他的经济压力。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本来是想用战争来扩大经济基础,现在却变为必须扩大经济基础,始能结束或继续战争——这也最终迫使日本去发动更大的太平洋战争。
(图5)日,日本军舰云集上海,在上海挑起战事。
  为了牵制日军兵力,防止其从华北南下直取武汉,也为了争取在上海拥有租界的西方国家的支持,中国军队集中兵力猛攻上海市区之敌,迫使其将主要兵力投放在上海地区。战事首先沿着日军已筑工事激烈展开,中国军队分三路节节进击。至18日,伤亡重大的日军感到兵力不支,遂电乞东京支援。
(图6)发动侵华战争之初,日本方面提出“三个月灭亡中国,”认为只需“对支一击,”即可凯旋。而面对日本的侵略,国民政府提出“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逐渐消耗日军;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也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1937年8月,得到增援的日军分兵两路,一路由华北南下,分进山西﹑河北﹑山东;另一路由东至西,企图攻占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和政治中心南京。为抵抗侵略,国民党先后组织太原会战和淞沪会战,使得日军“三月亡华”的计划宣告破产。1938年3月,为阻止南北两路日军在徐州会合,国民政府又组织了徐州会战,并在台儿庄取得歼灭日军万余的战绩。但受挫的日军很快调集兵力卷土重来,4月20日,为避免遭到围歼的中国军队被迫退出徐州,徐州失陷。日,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命令炸开花园口附近的黄河大堤,奔腾而出的洪水虽然迟滞了日军的前进,但使得河南﹑安徽﹑江苏三省二十余县变成一片汪洋,89万民众因此罹难。
(图7)1938年7月,为试探苏联军力的虚实,日本在位于苏联、中国、和朝鲜三国交界处的张鼓峰挑起了事端,日本方面先是以张鼓峰是“满洲国”领土,非苏方领土为由,要求其退至哈桑湖以西。苏联方面则回应表示该地属俄方领地,并回绝日方的撤军要求。于是在7月30日黎明,日军方面开始发起进攻,占领了张鼓峰和沙草峰等地。8月2日,苏联开始首波的反击,双方都开始增援,战事扩大蔓延至边境6公里内的范畴,但供应不济的日军明显处于劣势(其时南方的日军正在进行攻打武汉的战役,8-11月的弹药供给都分配给这些军队了);6日,苏军动用2个师的兵力开始了规模更大的第二波反击行动,在连续五天的攻势后将日军击退,损失惨重的日本提出议和。经过多轮谈判,日苏双方于8月10日在莫斯科缔结张鼓峰停战协定。
(图8)阿道夫
希特勒以他奇特的天才看到了西方民主国家不敢重启战端的弱点:他采取“德国香肠战术”(Salamitactics),每次都以达到有限目标为满足——就像把一根香肠一段又一段地切下来吃,弄得西方国家既怀抱希望,又不断产生恐惧。他有时候会勃然大怒,咆哮不已的制造战争恐惧,叫人害怕的发抖;但仅仅攫取一点好处便宣称那就是他所要的一切,当其他国家觉得他已心满意足﹑和平已经牢靠,正感到松了一口气时,他又会发作起来,要求攫取更多的东西,如此循环不停的干下去。
  在这种逐步进犯的战术下,1935年,德国收回了萨尔地区并开始重整军备;1936年3月,德国开进了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3月,希特勒兵不血刃的兼并了奥地利,使奥地利成为了德国的“东方省”;9月,他又在英法的纵容下夺得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这次在慕尼黑召开的会议也把英法的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日,希特勒干脆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3月15日清晨,匈牙利军队也从南面开进了卢西尼亚,这是同德国人在西边的行动配合好了的,第二天这块土地就正式的并入了匈牙利;23日,希特勒在兼并了梅梅尔后又对波兰提出了领土要求。
  至此,德国已完全挣脱了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大战已经迫在眉睫。
(图9)早在1939年之前,在满洲的日军就以边界问题为由,不断在中蒙边界地带向驻扎在那里的苏军挑衅,以试探苏蒙军的军事实力,以伺机北进。到了1939年6月,由于日军在中蒙边界的哈拉哈拉河附近不断挑衅,冲突逐渐升级,双方开始逐次增兵,最终导致一次大规模军事冲突,这就是诺门罕战役。6月底,渡过哈拉哈拉河的日军企图切断河东苏军的退路,但受到苏军装甲兵的阻击,双方开始对峙。到了8月份的时候,投入大批装甲军的朱可夫开始反攻并于20日渡过哈拉哈拉河。在苏军强大的兵力和火力下,日军迅速溃败,到24日,南北两路苏军合围了两个关东军师团并将其歼灭。9月15日,遭到惨败的日军与无意扩大战果的苏联签订停战协定。在4个月的战事中,双方并未宣战,苏军投入约57000名步兵和500辆坦克,死亡7000余人,另有受伤人员16000人;日军死亡15000人,16500人受伤——日本史学家称这场战争为“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指挥这次战役的苏军将领朱可夫则由此获得“苏联英雄”的称号。战事以日本关东军大败结束,这也导致日本逐步放弃北进战略而转而南下——之后日本和苏联在二战中一直维持了和平状态,直到日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后,苏联才对日宣战。
(图10)1939年9月,希特勒趁英法两国踌躇徘徊之际一举击溃了东边的波兰。日凌晨,在夺取了侧翼的丹麦和挪威后,希特勒又打破了“西线无战事”的局面,开始全面进攻西欧,法国一战而亡,但由于在想敦刻尔克进军的途中希特勒下令正神速前进的装甲部队止步待命,所以也就失去了全歼敌军的机会,躲在海峡后面的英国侥幸逃过一劫。
  除了横扫欧洲大陆之外,希特勒还派出了一支小型装甲部队去北非援助自己的意大利盟友,由隆美尔率领的这支非洲军团虽然不足以给英军以致命的打击,但将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让英军左支右绌,十分头疼。
  战争爆发后,苏联为了自保和防止战火东延,斯大林趁德国军队忙于西线作战时开始在东欧扩展自己的势力。1939年12月至1940年3月,苏联通过武力夺取了芬兰的部分地区;1940年6月,斯大林吞并了爱沙尼亚(Estonia)﹑拉脱维亚(Latvia)和立陶宛(Lithuania)——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是1919年从俄国独立出来的新兴国家。10天后,苏联又占领了罗马尼亚东部的省份比萨拉比亚,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希特勒承认这些都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但贪婪的斯大林攫取了更多的地方,苏联占领了按照条约应属于德国的西拉脱维亚的狭长地带,并占领了罗马尼亚的北布科维纳省,这个地区也并未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从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苏联将其领土从北到南向西推进了二三百公里,在其西部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建立了一道阻击德国东进的壁障——即东方战线,但这条战线后来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图11)从地图上来看,德国在发起进攻之前已对波兰形成月牙形的包围,空军数量也胜过波兰,超过4比1(3000架对700架)。所以在日凌晨,21个波兰机场首先遭到轰炸和摧毁。德军以160万兵力,2000多架飞机和2800辆坦克,陆空配合,从西南﹑西北和北部三路侵入波兰。将70%军队都部署在1600公里长的国境线上的波军主力,很快在德军快速突击的闪电战的打击下被分割包围。天空中,在横行无阻的德国空军将软弱无力的波兰空军全部驱走后,陆上的德军很快突破波兰在边界上的防线,波兰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于9月6日陷落。两天后,就有波兰的35个师被消灭。至9月14日,德军的钳形攻势已在维斯瓦河以西合围了波兰波兹南和罗兹(Lodz)地区的波军。而在华沙以西,一个更大的钳形攻势也正在形成,15日,德国北方集团军沿布格河南下,攻下布列斯特;南方集团军则在拿下利沃夫后北上与北线德军会师。四面被围又遭到狂轰滥炸的华沙于27日陷落。
  9月17日,战败了的波兰人受到了更为阴险的致命打击,这天苏联军队越过了波兰的东部边界,分6路向西推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与德军会师。10月,占波兰面积一半,近2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分别被加入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两个加盟共和国,而另一半则由德国吞并,双方以布格河和桑河为界。在35天的战斗后,波兰再次从欧洲版图上消失了。
(图11)1939年10月,苏联和芬兰的谈判在莫斯科举行,在得到了波兰的东部作为缓冲地带后,为了保护波罗的海方面的侧翼,斯大林又将目光转向了这个北欧的邻国。在谈判中,苏联提出想要以每年800万芬兰马克的代价租借汉科(Hango)半岛30年——这样可以封锁芬兰湾,从海上保护列宁格勒(Leningrad);获得位于佩特萨摩(Petsamo)
地区的北极港口——为了保护摩尔曼斯克(Murmansk)——以及芬兰湾中的三个小岛,并将卡累利阿地峡(Karelian
Isthmus)上的边界向芬兰一方后移至列宁格勒重炮的射程之外,因为那里的边界距列宁格勒太近了(只有15英里)。而作为补偿,苏联愿意拿两倍的土地来交换,即把雷博勒(Repola)和波拉约尔皮(Porajorpi)两个县区割让给芬兰。用斯大林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无法把列宁格勒搬家,所以只能移动边界......我们要的是2700平方公里土地,而愿意给你们的土地却超过5500平方公里。还有哪个大国肯这么做呢?没有,只有我们才这样傻。”这笔买卖看起来确实很公道,但是对于芬兰来说要划给苏联的全是战略要地,而苏联愿意出让的都是些不毛之地,而且民族感情也使芬兰人很难答应这些条件,他们表示除了芬兰湾内的霍格兰(Hogland)
以外,其它小岛皆可割让,而对于汉科港则予以断然拒绝。于是苏联的报纸开始发出威胁的言论,11月28日,苏联宣布废除1932年的互不侵犯条约,两天后——在尚未宣战的情况下——苏军轰炸了芬兰首都赫尔辛基,120万大军开始入侵芬兰。
  在其他国家看来,芬兰似乎即将成为下一个被大国吞并的可怜小国,就像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命运一样。因为相对于拥有1500辆坦克,3000架飞机的入侵苏军,芬兰陆军只有10个师的兵力,而每个师只配备了36门1918年前的大炮。就像一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他们几乎缺少所以东西——除了勇气和纪律。”
  但很快全世界就感到了意外,虽然苏军在头10天里就占领了北方的佩特萨摩并切断了芬兰通往北冰洋的通道,但是在其他战线上却进展缓慢。在南方战线上,面对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Mannerheim
Line),苏军久攻不下;而对芬兰的腰部的进攻也以苏军的失败而告终:北翼部队虽然占领了中部的萨拉(Salla),却被芬兰军队击退;而南翼的部队则在越过索木斯萨米尔(Suomussalmi)
后被消灭了两个师。其中苏联第163师在圣诞前夜企图通过冰封的基安塔湖逃走,却被芬军的两架“布伦海姆”轰炸机投掷炸弹炸开了冰面,于是坦克﹑战马﹑车辆以及苏军士兵都统统的被抛进了脚下寒冷的冰水中——直到现在他们仍在湖底。在索木斯萨米尔战役中,芬兰共缴获了42辆坦克﹑102挺机枪﹑300辆装甲车以及数不清的苏联红军的锥形帽。
  在这场力量对比悬殊的战斗中,芬兰人用发明的“莫洛托夫鸡尾酒”(将装满汽油的玻璃瓶在瓶口用破布点燃,小名“燃烧瓶”)来对付苏联的坦克,用广袤的森林和众多的湖泊来阻挡苏联红军,利用雪橇和对地形的熟悉来打击敌人——穿着白色迷彩服的芬兰士兵像白色死神一样在丛林中出没,他们可以滑着雪橇将手榴弹投入到苏联人的篝火和炉具中,让对手没饭可吃。由于靠近北极,漫长的黑夜也帮助了芬军,使得他们更容易防守,而且穿着深棕色军服的苏联士兵在白雪的映衬下很容易辨认。芬兰狙击手(他们很多是职业猎人)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中神出鬼没的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到处都可以看到成堆的苏军尸体。正如一位军官所说的那样:“这个冬天,狼群一定能吃的很好。” 到日,芬兰方面已经俘虏了1000名苏军士兵,并且消灭了27000人,而芬兰的损失则只有900人,就像一位芬兰老兵夸口说的那样“一个芬兰士兵丧生,十个苏联红军倒下。”他们还会假扮苏军士兵指挥交通,把整支苏军的补给车队都诱导指引到芬军的防线里去,于是芬军缴获的军事装备甚至比他们收到的外国援助还要多。
  在芬兰的挫折使苏联在全世界面前颜面扫地,苏联军队的无能被充分暴露,1937年斯大林对军队指挥官的大清洗的恶果已经显现了出来。在大清洗运动中共有包括5名苏联元帅中的3人,15名集团军司令中的13人,85名兵团司令中的57人,195名师级指挥官中的110人,以及406名指挥官中的220人遭到清洗。90%的将军和80%的校级军官被处决,被处决或监禁的军官总共达到了43000名。这严重的削弱了军队的实力——到1941年的时候,苏联军事委员会的85名高级委员中已有71人被枪决。
  而最令人意外得是,苏联红军竟没有配备冬季的服装!当时北部地区的气温已经下降到了零下50度。苏联红军的步枪因为枪油被冻住而无法使用,而装甲车不得不一直处在发动状态,因为一旦冷却下来就会被冻上,而这要消耗大量宝贵的燃油。但是,不管损失有多大,苏军总有源源不断的新部队补充上来,“苏联军队的人数比我们的子弹还要多。”一位芬兰士兵这样说道。因为芬兰人无法做到像苏联人一样不停的得到补充——他们的征兵年龄已经放低到了15岁。
  最终,在这场消耗战中,苏军在谢苗?铁木辛哥(Timoshenko)的率领下于2月13日突破了卡累利阿地峡的曼纳海姆防线,芬兰大门的门闩已经被打开。1939年的12月14日,国际联盟宣布开除苏联,已示对芬兰的支持,并且决定在日对其实施援助,不过已经为时过晚。中立国挪威和瑞典都拒绝盟军借道进入芬兰,北部的佩特萨摩港早已落入苏军之手,为了向苏联示好,希特勒也封闭了波罗的海以东的航道——因为在苏德密约中芬兰被划为苏联的势力范围,芬兰接受外援的通道已被切断。
  到3月份的时候,曼纳海姆元帅1/5的军队都受到了重大伤亡,军事物资几乎消耗殆尽,于是他开始敦促芬兰政府立即和苏联和谈——在3月13日双方签订了莫斯科协议——除了原有的条件外,又加上了割让萨拉和库萨谋(Kunsamo)
两个地区,这使得芬兰丧失了整个卡累利阿地峡和第二大城市维堡(Viborg),共失去了11%的领土。
  斯大林虽然达到了目的,但却不是赢家,在为期105天的苏芬战争中,有20万苏联人丧生,除了大失颜面之外他还不得不派15个师来防守西北的新边界,而且还树立了一个新的仇敌。在15个月后,芬兰人为了收复割让的领土参加了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向苏联复仇。
  “芬兰已在全世界面前暴露了苏联红军的无能。”日,丘吉尔评论道。正如丘吉尔所评说的那样,而希特勒也看到了这一点,他认为经过大清洗后的苏联已经成为了一个无头巨人,这也鼓舞着他发动侵苏战争——却没有吸取苏联在芬兰失败的教训。1939年10月,苏联向芬兰提出要求,要求其将边界从列宁格勒后退25公里,并将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30年建设海军基地——苏联则割让东部面积为两倍的领土给芬兰作为交换。然而,由于苏联已于同年9、10月间以干涉内政与威胁的手法先后吞并了波罗的海的三个小国,芬兰对苏联以此谈判为出发点蚕食芬兰的可能威胁感到警惕和恐惧,所以予以拒绝。11月初,芬兰提出相对让步较少的解决方案,遭到苏联的拒绝。日,苏联空袭芬兰首都,不宣而战。不过由于准备不足,苏军很快就被卡累利阿地峡上的曼纳海姆防线阻挡;在芬兰腰部两侧发起的进攻也遭到挫折:北翼部队在夺取萨拉后在向波的尼亚湾推进的途中被芬军击退;南翼部队在越过索木斯萨米尔后也被芬军所阻,被歼灭两个师。只有在芬兰北端的进攻取得进展,攻占了佩特萨摩,封锁了芬兰通往巴伦支海的出海口。
  受挫的苏军于1940年初集中兵力加强了进攻,于3月12日以人海战术突破曼纳海姆防线,进占维堡。芬兰败局已定,被迫求和。
  日,苏芬签订和约,苏联获得近42000平方公里的新领土,约占芬兰国土的11%,从而将苏芬边界向北推进了150公里,并以30年的期限租借了芬兰的汉科半岛及其附近岛屿作为军事基地。付出的代价是20万人和680架飞机(芬兰则有25000人丧生﹑67架战机被击毁)——就像一位红军将军说的那样:“在这次战争中,我们仅仅获得了足够埋葬阵亡将士们的土地”。
(图12)1938年7月,为试探苏联军力的虚实,日本在位于苏联、中国、和朝鲜三国交界处的张鼓峰挑起了事端,日本方面先是以张鼓峰是“满洲国”领土,非苏方领土为由,要求其退至哈桑湖以西。苏联方面则回应表示该地属俄.....
(图13)希特勒占领波兰解除了后顾之忧,随即挥师反戈西进。这次进攻丹麦和挪威的“威悉演习”行动可以称得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成功的突袭之一。德军行动大胆﹑计划周密,借着黎明前黑暗的掩护,满载士兵的德国舰艇在4月9日午夜驶出德国港口,对挪威的5个港口发起进攻——希特勒当初并不想破坏挪威的中立,而丘吉尔则早有此意图。但对在挪威的作战,西方盟国可以说是“先人发,后人至”,双方的兵力几乎是同时开始行动,不过由于同盟国行动的迟缓,反而让德国占了先机。到了9日下午,挪威西部海岸从斯卡格拉克到北极圈长达1500英里地区的5个主要城市和1个大机场(斯塔万格的索拉机场)都落入德军之手,承平日久﹑武备废弛的挪威根本没有抵抗的能力。几乎违背了所有海军战略原则的德军以大胆﹑欺诈和突袭,用很小的代价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相反,行动迟缓的盟军于4月14日才在纳尔维克登陆,但少数德军坚守该城直到5月27日才撤退。此时德军在西欧战场上即将大获全胜,所以在纳尔维克的盟军到6月7日也就自动撤回。
  在海上,英德海军在挪威沿海几次交锋,虽然德国的劣势海军在此次战役中是倾巢而出(只有潜艇例外),但还是有多艘德舰被击沉,但对整个战局已于事无补。两个月后,德军占领挪威全境。?
  日早晨,丹麦收到了和挪威一样的最后通牒,这个小国在4个小时内就被占领。
  德国对丹麦和挪威的占领,打破了英国在北海的封锁线,为德军海面船只和海下潜艇打开了通往广阔海洋的通道。而攻占北欧只是希特勒的西进序曲,当他在挪威基本取胜后,不等战役结束就开始向西欧大举进攻。
(图14)希特勒占领波兰解除了后顾之忧,随即挥师反戈西进。这次进攻丹麦和挪威的“威悉演习”行动可以称得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成功的突袭之一。德军行动大胆﹑计划周密,借着黎明前黑暗的掩护,满载士兵的德国舰艇在4月9日午夜驶出德国港口,对挪威的5个港口发起进攻——希特勒当初并不想破坏挪威的中立,而丘吉尔则早有此意图。但对在挪威的作战,西方盟国可以说是“先人发,后人至”,双方的兵力几乎是同时开始行动,不过由于同盟国行动的迟缓,反而让德国占了先机。到了9日下午,挪威西部海岸从斯卡格拉克到北极圈长达1500英里地区的5个主要城市和1个大机场(斯塔万格的索拉机场)都落入德军之手,承平日久﹑武备废弛的挪威根本没有抵抗的能力。几乎违背了所有海军战略原则的德军以大胆﹑欺诈和突袭,用很小的代价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相反,行动迟缓的盟军于4月14日才在纳尔维克登陆,但少数德军坚守该城直到5月27日才撤退。此时德军在西欧战场上即将大获全胜,所以在纳尔维克的盟军到6月7日也就自动撤回。
  在海上,英德海军在挪威沿海几次交锋,虽然德国的劣势海军在此次战役中是倾巢而出(只有潜艇例外),但还是有多艘德舰被击沉,但对整个战局已于事无补。两个月后,德军占领挪威全境。?
  日早晨,丹麦收到了和挪威一样的最后通牒,这个小国在4个小时内就被占领。
  德国对丹麦和挪威的占领,打破了英国在北海的封锁线,为德军海面船只和海下潜艇打开了通往广阔海洋的通道。而攻占北欧只是希特勒的西进序曲,当他在挪威基本取胜后,不等战役结束就开始向西欧大举进攻。
(图15)在“施里芬计划”中,德军将主力放在进攻的右翼,通过比利时沿海岸线向法国北部实施突击,从西面包抄其首都巴黎。而在曼施坦因的计划中,德军改在右翼进行佯攻,诱使英法联军驰援比利时,而此时中路强大的装甲部队突破多山的阿登森林,出其不意的在色当突破法军阵地,再沿索姆河北岸掉头北上,直趋英吉利海峡,从而使英法联军大部和比利时军队落入德军的罗网。这个计划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趁敌人不备的时候发动突袭,因为阿登山区峭壁林立,山高林深,道路曲折,被认为是装甲部队根本无法通过的,所以法国在这个地区的防御也最弱。“镰割”(Sichelschnitt)为这个计划的代号,暗示德军像一把镰刀,要一下把敌军的根部割断。(左下小图)
  正当张伯伦乐观的宣称德国已错过了发动战争的最佳时机时,等待已久的西线攻势终于在5月10日拉开了帷幕。德国在确保了北侧的安全之后,开始向西线发起进攻。
  事实证明,“错过千载难逢的良机”的不是德国,而是英法。5时30分,德B集团军首先在从北海到马奇诺防线之间的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向荷兰和比利时发起了大规模进攻,由精锐主力组成的盟国左路军队被诱入比利时和荷兰。而德A集团军则向比利时和卢森堡的阿登地区实施突击。只有30万人口的卢森堡不战而降。古德里安(Heinz
的第19装甲军只用了两天时间便穿越阿登山脉110公里长的峡谷深入法境,德军前锋于12日晚抵达马斯河,比计划提前48小时。当5月14日德军通过阿登森林穿过马其诺防线和英法阵地之间的空隙出现在法国平原上时,法军统帅部才察觉上当,但手中已无预备队可调。大批德国装甲军已乘虚而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直逼英吉利海峡。
  5月17日,在靠近蒙科尔内(Montcornet)的地方,夏尔?戴高乐(Colonel
Charles Degaulle)上校阻击了德国人,但他小小的坦克部队实在是无济于事。
  德军的坦克先头部队已到达法国沿海的阿布维尔,将在法国北部的英法联军围困在了英吉利海峡边。
  而在北面,5月14日,德军攻占鹿特丹。15日,荷兰投降。17日德军占领布鲁塞尔(Brussels)。28日,比利时投降。就在被困在敦刻尔克的盟军已经山穷水尽的时候,希特勒对中路装甲部队如此迅速的推进由意外转为不安,唯恐孤军深入遭到侧翼拦截,因此迟疑不决的几次中途叫停,遂使盟军绝处逢生。当德军再次收紧罗网的时候,英军已经被放跑了。
  而在盟军方面,乐观的法国政府认为南段可以依靠马其诺防线以逸待劳,消耗德军;而在法比边境北部,按照上次大战经验,英法主力布置在此,可以挡住德军。虽然德军的闪电战已在波兰显示了其威力,但盟军却没有从中吸取多少经验和教训,仍将其装甲部队分散在整个宽广的正面战线上,虽然他们的坦克并不比德军少。
  5月10日,希特勒到达他位于波恩(Bonn)西南20英里的艾弗尔森林中的“菲斯南斯”(欧斯寇顿)指挥所内坐镇指挥。德军已将154个师中的136个师调到了西线战场,而盟军的总兵力则有135个师(包括比利时的22个师和荷兰的10个师),双方的坦克则都是4000余辆,从数量上看双方似乎势均力敌,但盟军却没有像德国那样将他们集中起来使用。在空中力量方面,盟军在西线拥有1100架战斗机和400架轰炸机,德国空军同样拥有1100架战斗机,但却另外还有1100架水平轰炸机和325架俯冲轰炸机。
  日星期五早上,也就是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在法国前线的英国军官大卫?斯特兰奇维斯被“大卫!大卫!”的叫声吵醒,这并不是有人在呼唤他,而是盟军报告德军发动进攻的信号。希特勒在西线的闪电战开始了。
  进攻一开始德军就完成了一系列声势浩大且十分壮观的胜利:2500架飞机遮黑了天空,把70多个机场炸为废墟;伞兵部队从天而降,占领了荷兰防线后的桥梁;而在希特勒的亲自制定下,一支由85人组成的德国空降兵小分队驾驶着滑翔机降落在了比利时埃本?埃马尔(Eben
Emael) 巨大炮台的开阔顶部,一举拿下了这个由1200名士兵防守的号称“坚不可摧”的要塞。
  荷兰人准备的洪水防线也根本没有发挥作用——他们本来准备放出水坝中的大水阻挡敌军的——但是没有料到德军竟从天而降,直接落在了水坝和桥梁的后面。这种在前后方同时发动的双重打击更加剧了敌人的混乱和惊慌。
  德军的奇袭和冲击——这正是闪电战成功的关键——使敌人不知所措。
  虽然在比利时和荷兰的战斗并不是决定性的,但它却把盟国的注意力引到了错误的方向上,英国远征军和法军精锐已进入比利时去抗击那里的德军,法国总理保罗?雷诺(Reynaud)得意洋洋的对他的同僚说道:“果然不出我们所料,德军进攻的方向一切尽在我们掌握之中。”新当选为首相的丘吉尔也在日记中写道“直到12日晚上,还没有什么理由认为战争进行得不好。”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此时一支在数量﹑集中程度和机动性都前所未有的坦克部队,正通过阿登森林向法国进发,“其队伍之长,即使分了三路纵队还延伸到莱茵河后100英里。”?(《第三帝国的兴亡》,[美]威廉?夏伊勒)
  而这时英法主力正进入比利时并向东北推进的消息已传到了希特勒的大本营。“我高兴得快要哭了!他们中计了!”在得知英法联军陷入圈套后希特勒兴奋的喊道。
  于是,当5月13日古德里安的装甲军在色当(Sedan)越过马斯河(Meuse)的时候,震撼世界的好戏开始了。德军的利矛穿透了法军的防线,在色当的这一条狭窄的裂缝不久就扩大成一个巨大的缺口,德军的坦克从这个缺口蜂拥而入,直驱法国平原。
  15日清晨,丘吉尔被来自巴黎的长途电话吵醒。“我们被打败了!”法国总理雷诺喊道,“我们输掉了战争!”这使丘吉尔简直不能相信,号称陆军世界第一的法国竟这么快被击败了。
  德军只用了3天,就穿过了法国认为坦克无法通过的阿登森林,在色当突破了英法防线中最薄弱的一环——这里正是1870年普法战争中拿破仑三世向德军投降的地方。希特勒则已“高兴的得意忘形。”
  5月15日,在古德里安“只准集中,不准分散”的命令下,他的第2装甲军甚至已经抵达阿布维尔(Abbeville),“我们已经拿到了通往底站的车票!”他冲手下的将士们喊道。由于行进速度过快,他还一度失去了对部队的控制。领导第七装甲师的隆美尔(Erwin
Rommel)更是行动迅速,他一天能行进150英里,经常突如其来的出现在法军防线的背后,以至于法军称之为“鬼影装甲师。”而就在这一天,遭到狂轰滥炸的荷兰宣布投降——德国空军在鹿特丹(Rotterdam)投下了92吨炸弹。
  第二天,飞往巴黎的丘吉尔询问法国总司令甘末林(Gen.Gamelin)
,战略后备队在哪里?得到的答案是: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法国总理雷诺决定临阵换将撤换甘末林,他千里迢迢的从叙利亚召回了福熙的老助手魏刚(Weygand)。5月18日,雷诺又任命已84岁高龄的,曾在一战凡尔登战役中的英雄指挥官菲利浦?贝当元帅(Petain)为副总理。但这两位一战时的老将并未起到扭转时局的作用,19日上午,德军距英吉利海峡只有50英里之遥了,古德里安的装甲军已经向北旋转,直驱沿海峡的港口和盟军的背面,当20日德军占领阿布维尔时,比利时和全部英国远征军,还有3个法国军已落入一个庞大的陷阱。希特勒得知这一消息后激动地说不出话来,他把所有将领都夸奖了一番。
  到了5月24日,北面的比利时前线已接近崩溃,而处于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的盟军部队已被汇合后的德军围困在了敦刻尔克(Dunkrik)周围一块狭小的三角地带,而且包围圈正在不断的缩小,德军先头装甲部队甚至可以俯视到敦刻尔克港口内部,而如果这里被攻陷,盟军从海上撤回英国的通道就会被堵死。
  就在盟军部队前面是茫茫大海,后面是强大的追兵﹑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进攻的德军接到一个奇怪的命令,希特勒于11时42分下令德军部队停止前进!这给了盟军48小时的喘息时间,也使德国失去了一个将盟军全部歼灭的天大的良机。盟军利用这一宝贵时机构筑工事,并开始从敦刻尔克海滩撤退——这可以说是德国在二战期间犯下的最大的错误。关于希特勒下达这一奇怪命令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元首已经非常紧张,他不愿意再冒任何风险了。”哈尔德这样记载道,因为德军已经取得的出乎意料的胜利把他自己也吓坏了。希特勒不愿意让宝贵的装甲部队再冒险前进,因为他要留待这些部队南下进攻法国。
  另一个原因是在得知盟军已在敦刻尔克受困后,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Goering)信誓旦旦的保证,他打包票说德国空军完全可以独立消灭被围困的盟军,而陆军只需要在战争结束时打扫一下战场就可以了。他要求陆军停止前进,以免被自己的炸弹炸中。
  还有一种说法是希特勒并不想不留余地的消灭英国远征军,目的在于想使英国避免一次奇耻大辱,因为他们和德国人一样都属雅立安人。而且他还幻想和大英帝国签订和平协议,条件是同意第三帝国独霸欧洲大陆。这很可能是希特勒在犯了如此重大错误之后的一个借口——因为如果彻底消灭英国军队的话,英国政府被迫接受和平协议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加强。
  不管怎样,希特勒的这个命令确实救了英军一命。他也许没有想到,熟悉海洋的英国人竟能够在他的鼻子尖下从一个设备已荡然无存的小小港口撤退30万人。
  5月26日晚,已退进死胡同的盟军开始执行“发电机”计划(Operation
Dynamo),英国政府用上了几乎一切可以浮起来的东西:除了222艘英国皇家海军舰艇和800余艘各型民船外,还有救生艇﹑渔船﹑邮轮﹑游览汽艇和拖捞船,甚至连陈列在博物馆里的船只也被拖了出来。而且天公作美,在大规模撤退的过程中,海面波澜不惊“变得比贮水池还平静”,这使得运输船只可以在超重一两倍的情况下顺利航行。
  虽然26日戈林对希特勒说敦刻尔克已被摧毁,“只有鱼才能游到彼岸。”(“我希望英国士兵个个都是游泳能手。”戈林调侃说)但实际上他夸下海口说利用空军彻底消灭英国远征军的任务根本没有完成,飞机投在敦刻尔克沙滩的炸弹掉进沙内很深才会爆炸,对盟军造成的伤亡微乎其微。
  更出人意料的是,英国政府一开始认为最多只能挽救不到45000人的生命,但从5月26日星期日的黎明到6月4日的凌晨3时30分这短短的9天时间里,共有338226名盟军士兵成功地撤退过了英吉利海峡,像流水般的撤回了英国。其中共有11.8万名法国人﹑比利时人和荷兰人。代号为“发电机”的这次计划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撤退。这些军队虽然不足以挽救法国,但却足以使英国坚持战斗下去。
  5月27日凌晨,停止前进的命令被撤销,不过已经为时晚矣,已做好部署的盟军顶住了德军的进攻。到31日,已有超过25万的英国军队撤过了英吉利海峡,准备再战。
  5月28日上午11时,认为“盟国的事业已经失败”的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Leopold)三世宣布无条件投降,不过由于他未及时通知英法盟军,所以使盟军左翼失去掩护。6月4日,敦刻尔克陷落,德军开进了这个港口并俘虏了来不及逃走的4万名法军——在大难临头的时候,英国人抛下他们的盟友,闪了——不过,在斑驳的墙上,德军看到了逃走盟军留给他们的话:
  We will be
(图16)在开战的第11天,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已到达英吉利海峡。德军以荷兰和比利时两国作为海空军基地,封锁了加莱海峡,阻止英军增援。到5月24日,英法联军已被包了饺子,敦刻尔克也成为盟军最后可以逃走的唯一港口——本来这些盟军是一个也跑不了的,可正当德军坦克要冲进敦刻尔克实施扫荡的时候,希特勒却按下了暂停键。德国装甲军只得遵命停在运河一线按兵不动,眼睁睁地看着盟军从敦刻尔克上船逃走——英军利用这一转瞬即逝的喘息机会,从敦刻尔克先后撤出32.4万人,这些军队也成为日后反攻欧洲大陆的主力。到6月4日希特勒下令继续前进的时候,英军已经跳出了德军的天罗地网,而拯救他们的,正是希特勒自己。
(图17)日,在英国最后一艘船驶离敦刻尔克的那一天,由140个师(其中10个坦克师和6个摩托化师)组成的德军开始了代号为“红色方案”的行动,德军计划渡过索姆河和埃纳河(Aisne),攻击法国南面的其他地区。
  6月5日,突破索姆河的德国B集团军开始向法国腹地迅速挺进,于10日晚切断了向海岸撤退敌军的退路。6月12日,突破埃纳河的古德里安也挥军南下,一路长驱直入。于6月17日进抵瑞士边境,前出到马其诺防线侧后,切断了防线后面法军的退路。正面的德国C集团军也发起进攻,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防线很快被突破。6月17日,这里的近50万法军全部被围。
  6月10日——也就是法国政府逃离巴黎的当天,为了分享德国的胜利,意大利正式向英法宣战。6月21日,意大利军队分3路越过意大利与法国接壤的边界,虽然意大利部队对驻守在法国南部山区的法国军队有着六比一的绝对优势,但因为阿尔卑斯山区的寒冷天气和法军的顽强抵抗,他们只前进了5公里就
停止了前进。&
  6月22日,法国签订停战协定,不过德军仍在继续前进,直到25日上午1时许停战协定生效——此时德军已前出至法国南部的昂古列姆(Angouleme)和罗讷河(Rhone)流域的格勒诺布尔(Grenoble)。&
  在这场战役中,有92000名法军战死,20万人重伤,而德军方面有27000人死亡,11.1万人负伤。英国则损失了51000人。法兰西之战已告结束,不列颠之战即将开始。
(图18)在德国制定的“海狮计划”中,第一波10个师的兵力将在从凯特尔特河口到塞纳河口之间的各港口出击,并在福克斯通(Folkestone)到布赖顿(Brighton)之间的英格兰东南海岸上登陆,布满岩石的多佛尔—福克斯通(Dover-Folkestone)地区则由空降部队占领。在达到沿泰晤士河口(
Thames estuary ) 到朴茨茅斯(Portsmouth)
一线后切断伦敦的对外交通。而另一波兵力则从瑟堡(Cherbourg)出发,并在莱姆湾( Lyme Bay
)登陆,并向北推进到塞文河(Severn)口。但由于德国海军力量的薄弱,这个横渡海峡的计划充满了风险。对于陆军提出的320公里的登陆场,海军表示太宽而无法提供掩护;而海军提出的90公里陆军又嫌太窄,结果最后的任务交给了毛遂自荐的空军司令戈林。
(图19)“我只需付出几千条生命的代价,就能作为胜利者坐在胜利飨宴旁。”参战前的墨索里尼这样说道。1940年6月,希望分享胜利者盛宴的意大利也向英法宣战,意大利的参战使战火燃烧到了地中海和非洲,在这两个地区的英国领地也立即岌岌可危。大约有21.5万名意军在巴尔波元帅?的统率下集中在利比亚,还有奥斯塔公爵(The
Duck of Aosta)统率的25万军队在意属东非,夹在这两支望而生畏的军队之间的,是阿奇博德?韦维尔(Archibald
Wavell)将军率领的5万5千名英军。意大利的参战使英国通过地中海进行增援变得异常危险,虽然意大利没有航空母舰,但深入地中海的意大利半岛本身就像一艘巨型航母——从意大利基地起飞的飞机几乎能够覆盖地中海。
  在地中海航线受到威胁后,英军海军对埃及的补给不得不取道好望角而沿着非洲大陆绕一圈,但是这条航线也不安全,除了来自大西洋的德国潜艇的威胁外,在东非的基斯马尤(Kismayu)和马萨瓦(Massawa)还有意大利的两只小型舰队,威胁着英军经红海到埃及的线路——意大利驻厄立特里亚的海空部队已使得英军取道好望角和红海的远程航线也变得极不牢靠。
  ?日,巴尔波元帅在托卜鲁克上空被自己的高射炮兵击落——格拉齐亚尼元帅接替了他的职位。意大利人为了掩饰这一惨重的不幸事件,便宣布元帅是在同英国人进行空战中遇难的。巴尔波也由此成为二战中被误伤的军人中最高军衔的人。&
(图20)1、阿拉马斯,2、德布拉马克斯,3、法属索马里,  绿色为意大利战略的最大区域,至1941年11月被英军全部解放。
1940年7月,东非的意军以埃塞俄比亚为基地,向驻肯尼亚和苏丹的英军发起进攻,迅速占领了边境的一些据点。8月18日意军又占领英属索马里首都柏培拉,在这里的英军只有3000人,而他们要面对的意军的兵力却要大上10倍。到了8月19日,即意大利军队越过边界两周后,这支兵力单薄的小规模英军被迫撤往肯尼亚和亚丁湾对岸,但伤亡不过5%。红海的南出海口已被意大利封锁。当12月英军在昔兰尼加取得出乎意料的胜利后,韦维尔开始将兵力调往苏丹,准备收复卡萨拉哨所。1941年1月,经过半年的准备,得到增援的英军开始了反攻。此时意大利在利比亚沙漠惨败后已于1月17日撤出了卡萨拉,把军队从苏丹边界撤往沿埃塞尔比亚高原边缘阿戈达特—阿杜瓦—冈达尔(Agordat-Adowa-Gondar)一带有利的防线。于是韦维尔改变了他原有的计划,开始兵分两路乘胜追击,北路英军由苏丹东北向厄立特里亚进军,3月27日攻克了通往厄立特里亚首都的门户克伦,4月1日,英军占领首都阿斯马拉,7天后,马萨瓦海军基地的意军也宣告投降。而南路英军则由肯尼亚突入意属索马里,攻下南端的港口基斯马尤,并渡过朱巴河,于2月25日占领摩加迪沙,并趁胜向北攻入埃塞俄比亚。与此同时,海尔?塞拉西皇帝已于1月20日越过边界回到他的王国——意大利虽然征服了埃塞俄比亚,可是它能够控制的只是城市,只占到其国土面积的1/4,在城市周围五十公里——甚至是十几公里外——就是游击队。4月6日,在游击队的帮助下,英军进入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而在3月16日,英国驻亚丁湾的海军也在柏培拉登陆,向西攻入埃塞俄比亚。5月19日,奥斯塔公爵在“光荣的条件下”向英军投降。而在埃塞俄比亚西北部负隅顽抗的意军残部也在11月28日被全部肃清,至此东非被全部解放。
(图21)当墨索里尼在北非发动进攻的时候,也是英国有史以来最倒霉的时候。在欧陆上的英国远征军虽已侥幸逃出虎口,但是所有的武器装备几乎都已丢光,暂时已无再战之力。面对着德军入侵的威胁,能否应付都颇有疑问,更无余力去保护其海外殖民地。&
  但直到意大利向英国宣战两个月后,北非的意军才开始越过埃及边界向英军发起进攻,于9月16日占领了边境上的西迪巴拉尼。而实力不济的英军此时已撤到了马鲁特(Matruh)港,面对庞大的意大利军队,英军似乎无法抵挡。但意大利军却是装备落后,指挥无方,他们在占领西迪巴拉尼后就被迫停止追击,于是双方之间便形成了一条80公里宽的中间地带。在经过了两个月的准备后,经过补充休养的英军于12月7日利用大风沙之夜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在海军炮舰的配合下,9日的英军已插入到西迪巴拉尼后方,出其不意的切断了意军与塞卢姆间的联系。意军指挥失灵,大批士兵不战而降。11日,西迪巴拉尼被收复,意军被俘2万人;接着英军乘胜追击,17日占领塞卢姆(Sollum),再俘意军3.8万;次年1月5日攻占巴尔迪亚,又俘敌军3万;22日再克港口托卜鲁克,又俘敌2.5万,随后英军沿着昔兰尼加西部海岸继续前进,于2月10日进抵班加西一线,占领了昔兰尼加全境,并最终在阿格拉建立前哨战地。而此时,丘吉尔决定利用意大利在希腊的失败,将北非的部分兵力调往希腊,准备在巴尔干重建英军基地,北非的进攻宣告停止。
  在北非的第一轮攻防战中,英军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向西推进了800余公里,以亡475人,伤1225人,失踪43人的微小代价,取得了俘获13万人的重大战果。而在此次战役中,意大利的9个师几乎被全部歼灭。
(图22)1940年是德国取得辉煌胜利的一年,德军通过闪电战席卷了几乎整个西北欧﹑将英军赶过了英吉利海峡,并开始对不列颠进行狂轰滥炸。而在非洲,东非和北非庞大的意大利军队开始向英国领地发动进攻,企图夺取红海南北两端的出海口。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虽然夺取了维希法国在中非的领地,却是远水难解近渴;孤军奋战的大英帝国通过将大西洋彼岸的8个基地租与美国换取了50艘旧驱逐舰,但大洋彼岸的美国仍持孤立而置身事外。不过,在这一年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最危急的时刻已经过去,因为希特勒的注意力已经转向了东方。
  而在东欧,苏联趁德国忙于西线战事之机,也大大地向东扩展了领土:割占了芬兰和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并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建立了所谓的“东方战线”。
  在亚洲,日本趁法国战败之机占领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迈出了南进的第一步。
  这一年内有6个国家参战:挪威﹑比利时﹑卢森堡﹑荷兰﹑意大利﹑希腊。
  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加入轴心国集团。
(图23)北非拉锯战:第二回合
 日,即格拉齐亚尼全军覆没之日,隆美尔登场——希特勒召见了这位陆军中将并决定将其派往北非。几天后,希特勒派出增援意大利的非洲军团抵达利比亚,其司令隆美尔利用其还装备不整的坦克将英军各个击破:他大胆的分兵4路,给敌人以兵多势众的假象,进攻的神速加上漫天的沙尘使得英军惊慌失措,仓皇后撤——英军在占领东非的厄立特利亚和索马里之后,几乎马上就丢失了昔兰尼加。两个星期后,整个战局已风云骤变,胜败易位——3个月前是几万英军追着几十万意军跑,现在是几千德军追着几万英军跑,到4月中旬的时候,德军已将英军逼回埃及边界,并切断了托卜鲁克守军的退路。隆美尔下令继续包围托卜鲁克,而另派一支军队向埃及边界进发。但很快实力不济的德军就被迫停顿了下来——只要托卜鲁克还在英军手里,威胁着德军的侧翼和后方,隆美尔就不敢再向东推进。
  在1941年5月的时候,希特勒本来只需用极少的部队——只需“巴巴罗萨”兵力的一个零头——就可以给在北非和中东的英国以毁灭性的打击,但他却没有利用这一点。
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奥地利和意大利交界处的勃伦纳山口会面时,这位德国元首并没有告诉他的盟友他打算在仅仅三天后夺取罗马尼亚。同样,墨索里尼在10月28日下领从占领的阿尔巴尼亚出发入侵希腊时也未告知希特勒。两个独裁者表面上是互相标榜、彼此捧场,实际上则钩心斗角、彼此猜忌。
  虽然早在1940年8月,德国就警告意大利不要在希腊进行冒险行动,因为一旦进攻希腊,就等于是向英国发出了进入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的公开邀请函。但为了报复希特勒,墨索里尼执意发起进攻,而且事先不告知他的盟友。
  本来墨索里尼的计划是要同时入侵瑞士﹑南斯拉夫和希腊,最后在将领的劝说下他才同意只进攻希腊。日,意大利22万人向希腊发起进攻——选择这一天是为了纪念日“向罗马的进军”——目的是“给德国人一点颜色瞧瞧”,意军向卡斯托里亚(Kastora)和弗洛里纳(Florina)两个方向发起进攻,突破了希腊边境的防线,迫使希腊军队后退了50-60公里。但不到一周,意大利军队就“胜利的”溃败了,(威廉?夏伊勒)到了11月初的时候,希腊军队在英国空军和远征军的支援下,不但阻止了意军的前进而且转入反攻,于12月将侵略者全部赶出了希腊,并且乘胜追击到阿尔巴尼亚境内。意军已伤亡了3万多人。到1941年3月,意大利军队不但寸土未得,还沿整个战线从阿尔巴尼亚边境后撤了30公里,双方的战线相持在了阿尔巴尼亚境内的台佩莱纳(Tepelene)和阿尔巴萨(Elbasan)一线,退至阿尔巴尼亚境内的27个意军师反而被16个希腊师围困数月之久。墨索里尼不但没有占领希腊的一寸土地,反而赔上了半个阿尔巴尼亚,这不仅破坏了轴心国家百战百胜的形象,更留下一个烂摊子,使希特勒不得不替他收拾残局,墨索里尼本来是想要往自己脸上添光,但没想到却反而因此丢脸。狼狈不堪的墨索里尼不得不向希特勒请求援助——这也导致希特勒侵苏计划的延迟。
(图24)日,也就是南斯拉夫与苏联签订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的第二天,德军和其盟国未经宣战便开始了对南斯拉夫的进攻。一路由保加利亚,一路从罗马尼亚,第三路从奥地利——在得到可以取到南斯拉夫巴纳特地区的许诺后,匈牙利也参加了对南斯拉夫的入侵。战役第3天,从保加利亚出击的德军已突破南斯拉夫在斯科普里(Skopje)和尼什(Nis)地域的防御,威胁北边的贝尔格莱德。4月12日,在德军的大肆轰炸下,贝尔格莱德陷落。南斯拉夫在11天内被降服,连德国人也认为:“征服南斯拉夫只不过是一场喧嚣的阅兵式而已。”
  在进攻南斯拉夫的同一天,德军也向希腊发起进攻,于4月9日占领萨洛尼卡(Salonica),另一路从保加利亚经南斯拉夫进入希腊境内的德军从莫纳斯提尔(Monastir)的缺口南下,绕过了英军的防御阵地后沿着希腊西海岸向前推进,这样不但从背后威胁到了还在阿尔巴尼亚的希军,还威胁到英军的侧翼,对希腊军队和英国远征军形成包围之势。虽然12日希军开始撤军,但为时已晚,大部希军被围投降。部分希腊军队和英军不得不经海上撤往克利特岛。27日德军占领雅典,29日进至伯罗奔尼撒半岛南端,占领卡拉马塔(Kalamata)。
  仅用了21天,德军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将南斯拉夫和希腊征服。不过整个战役并未结束,5月20日拂晓,德国航空兵先是对克里特岛的马莱梅和伊腊克林(Heraklion)等机场进行猛烈轰炸,接着用伞兵实施空降——由530架飞机和100架滑翔机运送的16000名空降部队担任主攻;接着,7000名预备队则从海上运往克里特岛。到这一天终了时,5000名伞兵已全部着陆。虽然英国海军阻击了德军来自海上对克里特岛的入侵,但到5月22日,德国空降部队已修复了马莱梅机场,并开始以每小时20架次飞机的速度向岛上运送部队。5月27日,在岛上空降的德军已超过两万,德军已开始在克里特岛东部和西部登陆,29日晚岛上英军开始撤往埃及。
  在这次撤退中,英国皇家海军从克里特岛挽救了近17000名士兵,但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3艘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被击沉,另有1艘航母3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被击伤,伤亡人数达2000多人。在这次世界上唯一一次以空降部队为主的进攻战役中,没有制海权的德国依靠强大的伞兵空降部队占领了克里特岛。但如果说英军是惨败的话,那么德军就是惨胜,德国损失了400架飞机和约20000人,共有4000多名德军伞兵葬身于此。英国在克里特岛的顽强抵抗虽然没有挽救克里特岛,但却间接的挽救了马耳他,因为经过克里特岛的战斗,德国已没有空降部队可以参战了。
(图25)日,德国的“俾斯麦”(Bismarck)号战舰和“欧根亲王”(Prinz
Eugen)号巡洋舰于21时30分离开格腾海芬港(今格丁尼亚港),准备参加“莱茵河演习”行动。这两艘军舰避开了英国的斯卡帕湾海军基地,穿越了丹麦海峡。在5月23日下午,两艘战舰已被英国皇家海军巡洋舰“萨福克”和“纳福克”号的雷达跟踪。到第二天黎明时分,英国海军战舰“威尔士亲王”号和“胡德”(Hood)号开始阻截德军。双方在相距13英里的情况下开火,但由于“萨福克”(Suffolk)和“纳福克”(Norfolk)号还未赶到,“俾斯麦号”可以集中火力对付“胡德”号,炮弹击中了“胡德”号早应该加固但始终没有加固的甲板,而引起的爆炸引爆了4英寸的弹药库,而这个弹药库又引爆了15英寸弹药库的爆炸,结果是“胡德”号于6时在火焰中沉没,舰上1400人只有3人生还。而这只花了德军20分钟。“威尔士亲王”号则在被击伤后乘着烟雾逃走。不过“俾斯麦”号的油箱也被击中,而且开始漏油,因为在启航前并未加满油——可以补给时也没有加——所以舰长不得不下令驶向补给舰,而“欧根亲王”号则向西逃去,以防“萨福克”和“纳福克”号的来袭。24日日落时分,英军航母“胜利”(Victorious)号成功的攻击了“俾斯麦”号,因为还在不断漏油,所以“俾斯麦”号不得不改变航道驶向布雷斯特基地。在25日凌晨,“俾斯麦”号成功的甩掉了英军——使得一整天内英国人都找不到它。但就在此时,一名身在雅典的德国空军官员用“奥特拉”密码询问在“俾斯麦”号上服役的儿子“要去哪里”,得到的回答是“布雷斯特。”正是这一问一答暴露了行踪——根据破译的密码,在26日10时30分,美国一架巡逻飞机发现了“俾斯麦”号的踪迹,此时“俾斯麦”号据布雷斯特只有700英里。当天下午,驻扎在直布罗陀的英国海军H舰队及“声望”号巡洋舰和“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北上拦截。“俾斯麦”号已陷入包围之中,“皇家方舟”号击中“俾斯麦”号两次,其中一枚鱼雷摧毁了它的螺旋桨和船舵,而英国战斗舰“乔治五世”(King
V)号和“罗德尼”(Rodney)号这时也赶来助战——共对“俾斯麦”号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打击。
  到5月27日10时36分,“俾斯麦”号已经变成了一个熊熊燃烧的残骸并开始下沉,只有110人生还——这也标志着德国想要利用水面舰艇来赢得大西洋之战的计划的失败,德国水面舰艇对大西洋航道的威胁已被解除。
(图26)在法国投降的次日,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Stimson)曾经这样说:“在纳粹与西半球之间现在隔着的就只有一个英国舰队!”希特勒在西线得手后,美国鉴于唇亡齿寒,将中立法案转变为租借法案,罗斯福决定开始实施“全面援助而不参战”的政策。1941年3月,美国在格陵兰岛东岸建立了空军基地;4月,由美国海军巡逻的地带也从西经60度向东伸展到西经26度;7月,美军接替了在冰岛驻防的英军——冰岛也成为美军在西半球防务的最前哨。而在1941年4月,英国远程飞机开始进驻北爱尔兰,这样就将护航海域延伸到了西经35度。
  1941年3月,中立的美国宣布位于加拿大和冰岛之间的海域将受到美国的保护,并将英国船只一直护送到冰岛,这样就减轻了英国护航的负担。但护送开往国外的护航队只能到达西经12度,即约离爱尔兰100英里的地方,而加拿大驱逐舰仅能护送船只到进入大西洋400英里的地方,之后的航行不得不在没有护航的情况下行使——直到西经12度。这在大西洋中部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缺口,德国潜艇可以在那里肆无忌惮的攻击。直到1941年5月,英国船队穿越大西洋时才可以得到全程护航,不过在大西洋中部宽达数百英里的“海洋缺口”还是完全没有掩护,因为飞机无法从加拿大﹑冰岛或英国飞到那里。而如果德国潜艇控制了“海洋缺口”,那么“新世界”就无法“前往援救和解放旧世界。”(丘吉尔《海滩战》)——直到1943年“特远程解放者”才填补了这个缺口。为了援助英国,罗斯福又于9月份下令:看见德国潜艇即开火。这意味着虽然美国并未宣战,但实际上已经参战了。&
22天之内征服波兰,1天之内征服丹麦,23天之内征服挪威,5天之内征服荷兰,18天之内征服比利时,39天之内征服法兰西,12天之内征服南斯拉夫,2l天之内征服希腊,11天之内征服克里特岛。德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取得了令人眩目的胜利,成为了欧洲的霸主。
  1941年6月,希特勒开始转向东方入侵苏联,他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打垮苏联,也就是说,在英国恢复元气之前或美国参加欧战之前打败苏联,以避免两线作战。在战争初期,德军的闪电战势如破竹:“一天之内,德军的打击已摧毁苏联空军力量的四分之一。四个月之内,德军占领了苏联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俘虏了300万红军,屠杀了不计其数的犹太等各族平民,已逼近距莫斯科65英里的地域。”
  除了向苏联展开进攻外,希特勒还将德军派往北非去援救战败的意大利军队,这个行动逐渐发展为一场经埃及去夺取苏伊士运河的作战,希特勒将这两次行动视为最终降服英国的手段。
  1941年12月,纳粹德国成为了几乎整个欧洲的主人,北起挪威北角,南至北非沙漠;西邻英吉利海峡,东抵莫斯科郊外,地中海几乎已成为轴心国家的内湖。当希特勒的战略方向转向东方时,背后还存在着一个未被挫败且在顽抗的英国,这迫使德国在西欧保留49个师的兵力来保卫大西洋海岸。德国实际上已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四面出击的希特勒把德军的战线拉得如此之长,这也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就像德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尖锐指出的那样:“我们的危险在于——赢得所有的战斗;输掉最后的决战。”在侵苏战争爆发四个月之后,德国已有“20万国防军丧生,72.6万人负伤,40万人被俘,另有11.3万人因冻伤致残。”在主要目标上,德国内部也出现了分歧,德军将领(勃劳希契和哈尔德)希望向东直扑莫斯科,而希特勒则主张向南横扫乌克兰。希特勒否决了首先攻占莫斯科的方案,他坚持由南北两翼首先攻占乌克兰和列宁格勒,然后再会师于莫斯科。最后,德军陷入了秋季的泥淖,最终在冬季的大雪中一败涂地。到1941年底的时候,德军在苏联既未能攻入莫斯科,而已到达埃及边界的隆美尔也退回到原有的起点,加上美国已经参战,对英国在精神和物质上都带来了极大的鼓励。德国已陷入了一场对它自己极为不利的持久战。
(图28)按照纳粹思想家罗森堡的计划,在苏联被征服后,其的欧洲部分将划分成一些所谓的帝国专区:俄属波兰将成为一个叫做奥斯特兰的德国保护国,乌克兰成为“一个同德国联盟的独立国;”盛产石油的高加索由德国的“全权代表”统治,巴库油田将成为德国的“租借地”;3个波罗的海国家和白俄罗斯将构成一个德国保护国或直接并入大德意志帝国,而芬兰的领土将扩大到白海,并成为德国的一个邦,另一个盟国罗马尼亚的领土则被扩展到第聂伯河。而数以百万的俄国人,将会被有计划地饿死。
  就在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正在紧锣密鼓的制定当中时,一个出人意料的插曲差点打乱了他的整个部署:他最得力的亲信和副手﹑纳粹党的副领袖﹑仅次于戈林的二号接班人鲁道夫?赫斯(Rudolf
Hess)在5月10日夜间,一个人驾驶飞机飞到伦敦求和去了。
  赫斯出走的消息对希特勒的打击
“就像一颗炸弹落在贝格霍夫”——希特勒当时所在地﹑贝希特斯加登的别墅——希特勒对他的行径十分震怒,纳粹的宣传机构只好说他有心理疾病来化解尴尬。?不过很快希特勒就放心了,因为出走的赫斯并未透漏即将实施的“巴巴罗萨”计划。
  赫斯是元老级的纳粹理论家,在20世纪20—30年代一直是希特勒最得力的亲信和副手,他一直认为英德之间不应开战,而且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为了向元首证明他是唯一可以化解英德冲突的人而重得希特勒的欢心,他背着希特勒大胆的,或者说精神错乱的,构想了与盎格鲁—萨克逊人和谈的计划。在驾驶一架配有外挂油箱的“梅赛施米特”(Messerschmitt)Me-110飞机经过整整5个小时的飞行后,他在苏格兰弗鲁郡伊戈萨姆村附近打开降落伞安全的着陆。赫斯错误地认为汉弥尔顿公爵因其爵位而在英国手握重权——他们曾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见过一面。而且他充满信心的认为英国人会坐下来同他谈判,但他连丘吉尔的面都没见到,而是受到了审判,他也很快明白英国无意听取任何和平条款。
  但赫斯并未透漏“巴巴罗萨”的有关计划。他在战争期间一直被关押在伦敦塔,在战后在纽伦堡审判中被判以反和平密谋罪,仅被判处终身监禁——如果他没有飞往英国的话一定会被判处死刑。而莫斯科政府在1945年则坚持要求将他处死,但赫斯却一直被囚禁在柏林的斯潘道监狱,直到1987年以92岁的高龄自杀身亡。
(图29)日,希特勒将入侵苏联的行动代号改为“巴巴罗萨。”进攻苏联的意图旨在消灭一个潜在的敌人和英国的一个可能的盟友。在这个庞大的征服计划中,德军将分兵三路,利用闪电战赶在苏联红军撤往广袤的俄罗斯内陆之前将其集中歼灭,在入冬之前结束战争。在三个集团军群中,最小的北方集团军将向东北方进攻,从东普鲁士进入立陶宛,在占领波罗的海后这31个师将在芬兰的援助下占领列宁格勒;而规模最大的拥有57个师的中央集团军将插入白俄罗斯,进攻斯摩棱斯克(Smolensk)并攻占莫斯科;而由48个师的南方集团军群将被分成两个独立的侧翼部队,北翼将进攻乌克兰,其目标是第聂伯河(Dnieper)与基辅城,规模减小的南翼部队将和20万罗马尼亚军队一起越过罗马尼亚边界发起进攻。在最北面,德军将和芬兰联手夺取巴伦支海岸的摩尔曼斯克,切段其北部与外界的联系。最后,德军将在攻取莫斯科后前出至阿尔汉格尔-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线,把苏联政府和军队逼到乌拉尔山脉以东,迫使其无力再战而退出战争。然后德国空军的任务就是将苏军压制在无工业基础的西伯利亚前哨,而整个欧洲大陆则由德国控制。届时,英国将因别无选择而被迫就范,而第三帝国将奋起同美国展开世纪之战。事实上,希特勒的这个战略就像说笑话一样:因为怕死所以宁愿自杀。希特勒不愿冒侵英作战的危险,结果反而作了更大的冒险——实行两面作战。
(图30)“‘巴巴罗萨’一开始,全世界都将屏息凝神,难置一言。”这并不是希特勒在夸口,因为在此之前,还从来没有人组织过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军事入侵:德军共集结了300多万人﹑3000辆坦克﹑60万辆车﹑7000门大炮﹑2770架飞机和62.5万匹马。这支庞大的军队又分为北方﹑中央和南方三个集团军群,分布在从东普鲁士到罗马尼亚境内,一共181个师又20个旅。到1941年春季末期的时候,沿边界部署的德军人数已超过了苏联第一条防线(估计为100万)上的人数,比例高于三比一。
  而在战争爆发前夕,苏联西部5个军区共集结了170个师又2个旅,共280万人。还有1540架新老飞机和1800辆坦克。但由于大部兵力都分散在正面宽大的国界线上,缺乏防御纵深,所以在德军的突袭下遭到毁灭性打击,损失惨重。
(图31)日星期日拂晓,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从空中发起的进攻先把苏联西部的重要城市﹑交通枢纽和军事基地炸毁;在地面上发起的进攻则分三路向苏联腹地挺进——直到过了一个半小时才对苏联宣战。
  在战线中段,中央集团军取得了最辉煌的胜利,德国装甲集群形成了两个合拢的巨大铁钳,在明斯克附近俘虏了近50万名苏军,而在一天后,一个小的包围圈也在比亚韦斯托克(Bialystok)附近形成。“巴巴罗萨”开始25天后,中央集团军已经推进了450英里,距莫斯科只有225英里了。8月5日,在斯摩棱斯克的包围圈中,德军又获得了俘虏31万人﹑摧毁和缴获3205辆坦克和3120门大炮的战果。
  在战线的最北段,江河﹑湖泊和沼泽交织的地形阻碍了北方集团军群的推进,但到了9月初,波罗的海三国已被拿下,对列宁格勒东南和西南方的包围形成,而同时,通往列宁格勒北部的狭长通道也被芬兰军队封锁。
  当北方集团军群包围列宁格勒时,在南方,得到增援的德军越过绵延起伏的大平原呈扇形展开。9月12日,德军从第聂伯河北岸的克列缅丘格桥头堡发起进攻,9月14日,随着德军在洛赫维察村(Lokhvitsa)的会合,超过百万的红军被包围在了基辅周围,由于斯大林判断错误且拒绝撤退,一个星期后,又有665212名红军被装进了战俘口袋。
  但随着德军的推进,300多万军队开始散布得越来越分散——因为由西向东的苏联领土像喇叭一样逐渐变宽。加上装甲部队推进得太快而步兵无法跟上,这就使得坦克和步兵之间出现了空隙。而且随着不断的胜利,德国领导人开始在巴巴罗萨行动的优先顺序上争吵不休,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因此停顿了下来。而在经历了两个月的犹豫不决后,9月30日,莫斯科西部的平静被打破,对苏联首都的进攻重新开始,德军在维亚济马(Vyasma)和布良斯克(Briansk)的双重包围圈内又抓获了673000个战俘。到了11月底的时候,德军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
(图32)在战争开始后18天,苏联就丧失了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地区,德军开始分两路由卢加(Luga)和诺夫哥罗德向列宁格勒南部逼近。8月21日,德军切断了列宁格勒至卢加的铁路,北面的芬兰也已进至列宁格勒以北,该城已面临被合围的危险。而当北方集团军的装甲先锋队兵临列宁格勒城下的时候,希特勒却又一次下达了暂停进攻的命令,由于想要避免因激烈的巷战而对德军人员和物资受到的重创,他希望通过切断外界与市内的供应线,用包围和封锁来降服这个城市,不战而屈人之兵。从法国运来的远程大炮都已经架好了,但德军并没对列宁格勒发起过真正的进攻。
  8月底,德军进抵涅瓦河,列宁格勒与各地联系的所有交通线都被切断,在列宁格勒的守军只能经过拉多加湖和空中同外界保持联系。10月中旬,未能攻下列宁格勒的德军向东部的季赫温(Tikhvin)和沃尔霍夫(Volkhov)发起进攻,企图与拉多加湖东面的芬兰军队会合(“北极光”计划)。11月8日,德军攻占季郝温,切断了从苏联内地通往拉多加湖的唯一铁路补给线,但严冬的降临已使得德军无法继续向前。12月初,苏军发起反攻,推进100-200公里,重创德军10个师并收复了季郝温,之后,这个位于列宁格勒以东115英里的铝土矿产中心成为了苏联人援助列宁格勒的最后路上通道,苏联人利用铁路通过这里将物资运到拉多加湖东岸,然后用船运至列宁格勒。长达三年零一个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已然开始。
 比亚维斯托克附近的双重包围圈
(图34)基辅战役:90度的大转弯。在中路,斯摩棱斯克在经过顽强抵抗之后也在7月底的时候宣告陷落,又有10万苏军被俘,2000辆坦克和1900门大炮落入德军之手。在这场持续了36天的战役中,苏军后撤150英里,579400名参战人员中损失了309959人,加上伤病者159625人,伤亡率高达到80%!德军和莫斯科之间已再无大城市可以作为首都的屏障了。
  而就在德军已打开通往莫斯科的门户时,在德国最高统帅部内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要集中兵力﹑一鼓作气从斯摩棱斯克直取莫斯科,还是抽调兵力到两翼去攻占基辅与列宁格勒呢?
  虽然参谋部的将领们坚决主张全力攻取莫斯科——因为攻取作为政治中心的莫斯科不但可以沉重打击苏联军队的士气,而且莫斯科还是南北交通的枢纽﹑重要的工业中心和生产军备的主要地点,苏军的主力正向那里集结——这正是消灭他们的好机会,但是希特勒却决定暂缓向莫斯科进军。莫斯科“只不过是一个地理概念而已,”希特勒轻蔑的说,“现在战争打得是经济仗......我的将军们对战争经济方面的问题一窍不通”他这样说道,“经济战争的需要必须优先考虑。”所以他决定从斯大林的手中夺取乌克兰的粮食和顿涅茨地区的煤炭,这使得他没有继续向莫斯科推进,而是将实力最强的中央集团军中最精锐的装甲部队调走,南下进攻基辅。
  “这不会有好结果的!”当包克收到元首的指令后只能对哈尔德这样抗议。包克本想成为攻占莫斯科的将领,可现在却要面对自己的集团军群中的大批军队被抽调出去。
  和希特勒停止进攻莫斯科的想法相反的是,斯大林一直坚信向南部90度转弯的德军目标不是基辅而是莫斯科,敌人只是想要从侧翼包围莫斯科前的苏军而已。所以即使在9月13日德军的包围圈即将在基辅合拢时,斯大林仍拒绝批准撤退,他下令“坚持到底,如有必要,就地牺牲。”这位最高统帅坚信可以牺牲大批部队来换取时间,从而完成保卫首都的部署。
  斯大林拒绝撤退的命令导致德军于9月17日前在霍米尔附近又消灭了苏军50万人,这次行动被描述为“德军在东线战场上最大的一次单独胜利”,也为夺取顿涅茨(Donetz)工业盆地开辟了道路。18日,当涂着白色G字的古德里安的坦克和标有K字的克莱斯特部的坦克在洛赫维察会合时,被包围在基辅附近的苏军已陷入混乱,他们疯狂的寻找突围之路,“就像台球一样在包围圈里乱撞,”一个星期后,苏联第三大城市基辅沦陷,数量惊人的655000名红军成为战俘,苏联损失近百万人——就连准备运往乌拉尔的工厂设备,都被完整无损地缴获。在希特勒看来,这是一次“世界史上史无前例的最大战役。”不过,在战略上,他却浪费掉了宝贵的时间。
  而就在基辅战役还未完全结束时,希特勒再次改变主意,他同意恢复长期拖延的进攻莫斯科的计划,而且,马上开始。
  9月18日,不可一世的希特勒甚至发出命令“列宁格勒或莫斯科方面即使提出投降,也不得接受。”他已决定将这两座城市从地球上抹掉。
  经过近两个月的争吵,对莫斯科的进攻终于开始了!9月30日,古德里安装甲集团军经由奥廖尔(Orel)﹑布良斯克和图拉(Tula)自南面开来,中央集团军群第2军经由卡卢加迅猛推进。与此同时,北方集团军群抽调霍特指挥的第3装甲集团军经由维亚济马和博罗季诺开进。在该战区最北端,第9军直扑加里宁(Kalinin)。
  “今天”希特勒宣布命令说,“本年度最后一场重大进攻即将拉开战幕。”他下令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开始,在这场龙卷风中,攻下的莫斯科即将被毁灭,在那里将会建造一个人工湖。不过已经太晚了!俄国可怕的冬天就要来了!
  表面上看来,气势汹汹的德军似乎依然势不可挡,他们进展迅速,当古德里安的坦克开进奥廖尔城时,大街上的电车还在行驶,车上的乘客甚至向他们挥手致意——这些乘客把他们误认为是苏军的装甲部队了。10月初,德军又俘虏了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间的65万红军,到20日,德军装甲部队的前锋已距莫斯科只有40英里了。10月16日,莫斯科中央各部和各外交使团已经逃往东面600英里外的古比雪夫,连斯大林也让其专列在莫斯科城外待命,准备随时逃离。为了防止德军占领莫斯科,苏联人甚至在地下埋藏了大量炸药,以备万一必须毁灭莫斯科时使用。?而在德国方面,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甚至命令报纸留出版面,准备刊登德军攻占莫斯科的重大新闻。但实际上,包克的中央集团军已是兵疲力衰,经过了三个半月的战争,它的部队已没有一支编制完整,绝大多数的装甲团只有满编的75%。而且,他的补给线已拉得越来越长。
  ?其中埋藏在克里姆林宫附近的莫斯科饭店的炸药直到2001年翻修时才被发现,这些在1941年埋下的炸药在莫斯科解围后就被忘记了。
  而就在日,天降大雨,这也是挫败希特勒对苏联野心的第一场气候变化——苏联人将这段时间称为“泥路期”。秋雨将苏联简陋的公路变得一片泥泞,这使得德军的机械化部队根本无法发挥其优势——车辆都陷在了深深的泥坑里,有些地方的烂泥甚至深及马腹,正在前进的坦克不得不停下来去拖曳陷在泥坑里的大炮和车辆,而腐烂的泥浆则像胶水一样把德军步兵脚上的靴子吸住,使得他们步履维艰——苏联道路的劣势现在反而变成了优势,本来那些坑坑洼洼的破路就使得德军的机械化部队举步维艰,现在厚厚的烂泥更减缓了德军向加里宁﹑卡卢加(Kaluga)和图拉的推进,而这些都是通往莫斯科必进之路上的军事要地。龙德施泰特描述道:“恶劣的路况和淤泥导致前进的过程被反复拖延。乌克兰的‘黑土’只要下过十分钟雨就会变成烂泥,在变干之前,任何行动都无法继续。”德国士兵不得不用树枝一英里接一英里的铺路。
  现在这场战争已到了生死关头——“俄罗斯虽大,”但对于苏军来说已无路可退,“因为后面就是莫斯科。”为了保卫即将沦陷的首都,他们在莫斯科城的西面迅速建立起了三道巨型防线,倾尽全力减缓德军的猛攻。苏联共动员了45万莫斯科市民来构筑保卫首都的防线,其中75%是妇女。莫斯科全市人民在3天内动员起来,有12万人组成了民兵师和巷战小组,约有45万人(其中主要是妇女)参加修筑防御工事。
  虽然维亚济马防线未能抵挡德军的进攻,但莫扎伊斯克(Mozhaisk)防线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德军在距苏联首都45—75英里的地方停了下来。而当进入11月时,天气再次发生变化,冰雪取代了雨水,天寒冻硬了泥土,德军的车辆可以重新开始前进了。不过更可怕的事情就要来临了,那就是严寒。
  到了13日,由于气温已降到零下8度,连汽油也被冻得粘粘糊糊,德军的坦克行动前得先在底下点火烘烤一阵才能发动。而且他们的武器也已失灵,大炮和机枪——甚至步枪——由于缺少润滑油而无法射击,因为连防冻油也成了固体。
  而在莫斯科,斯大林于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周年纪念日在克里姆林宫发表了振奋人心的广播演说。在红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中,苏联红军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在斯大林的目送下,这些部队直接开往前线战场。
(图35)日,姗姗来迟的莫斯科攻势终于开始。中路德军集中78个师,180万人,坦克1700辆,飞机近1390架开始实施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
对莫斯科的直接进攻开始于11月15日,德第3装甲军一部已抵达距莫斯科19英里的伏尔加运河畔。在此期间,古德里安于25日进抵莫斯科南部的卡西拉(Kashira),但到27日时已无法继续前进;而霍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离莫斯科更近——只有12英里了,但随后他们就被赶到的苏联预备队挡住了,这些西伯利亚营是乘着出租车赶来的。此时的德军已经太疲惫了,严寒的天气加上德军已无力投入足够兵力,对莫斯科的大举进攻已经越来越艰难,因为自“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以来,已有750000人伤亡。
  就在古德里安奉命北进莫斯科的同一天,南方集团军群中的保罗?克莱斯特(Kleist)率领第1装甲集团军渡过了第聂伯河(Dnieper),直扑顿河畔的罗斯托夫。该军一部转而向南,于10月6日攻占了亚速海边的别尔迪扬斯克,由此包围了苏联第8军的10万名红军。10月24日苏联第4大城市哈尔科夫(Kharkov)沦陷,德军进入顿涅茨盆地,但他们没有缴获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许多工厂和设备都已被拆卸运走了。11月29日罗斯托夫(Rostov)城也落入德军之手。不过到了此时,在风雪交加下德军的进攻能力已经告罄。11月29日,当仓促组建的苏联第37军威胁到罗斯托夫德军的退路时,龙德施泰特下令南方集团军群退至米乌斯河(Mius)和顿涅茨河一线。罗斯托夫的得而复失使希特勒十分生气,他下令龙德施泰特“留驻原地,勿再后撤,”结果11月30日龙德施泰特立即致电元首,称:“试图坚守简直是发疯。首先,军队守不住;其次,若不撤退,军队将被歼灭。我重申,请您收回成命,否则就请另聘高明。”
  当晚希特勒回电:同意所请,请即交出指挥权。
  而此时“天气已从泥泞季节急剧转变为地狱般的严寒,德军仅身着临时赶制的冬装,随之而来的是灾难性的后果。”(凯特尔)铁路系统已经瘫痪,因为“德军的机车和水塔都被冻成冰块。”
在这个可怕的冬天里,德军似乎要在大雪中重蹈拿破仑从莫斯科一路败退的覆辙了。原定要在莫斯科庆祝圣诞节的德国军队,现在不得不在前线忍受一个可怕的冬天,德国领导人的傲慢和自大使前线的德军士兵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因为对在冬季到来之前取得胜利充满信心,且相信只用三个月就可以打垮苏联,所以军需处根本没有把足够的棉帽手套和大衣运至前线,在陆军中,冬衣只准备了5人1套。而到了苏联严寒到来的时候,数百万件的冬装根本来不及筹备——而已紧急征集到的冬装也无法运到前线,因为卡车在低温下无法发动。在令人难以想象的严寒中,身着单薄军服的德军士兵被冻得瑟瑟发抖,很多士兵被冻掉了耳朵﹑鼻子﹑手指甚至眼睑,伤员则因冻伤或伤势恶化而死去。医生甚至警告患痢疾的德国士兵“不要脱下裤子,否则你们就会被冻死。”此时,“死亡已经成为人类唯一的好朋友。”&
  到了晚上,温度则降到了零下50度,一些地方的雪已经达到两英尺深。而且更可怕的是,戴着皮帽子﹑穿着厚厚的毛大衣和厚皮靴的苏联红军出现了,他们拿着涂着低温防冻油的武器发起了反击。在大雪中,整条战线上的德军攻势都减慢了下来。就像包克所说的那样,此时的德军“已经山穷水尽了。”
  11月底,德军已经像一只巨型的手掌一样,从北南西三面包围了苏联的首都,距莫斯科只有二﹑三十英里的距离了,在希特勒看来,胜利几乎已经在望了。“我们最后再用点力,就要胜利了。”他敦促道。不过,此时德军的进攻力量已经告罄,12月2日,一个侦察营的德军突入莫斯科城郊的希姆基(Khimki),他们甚至已经看见克里姆林宫的尖顶了!但是随后他们就被从市内工厂紧急动员起来的工人拿着锤子击退了——这是德军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克里姆林宫,在此之后,除了战俘以外,德国士兵再也没有进入莫斯科。
  而在距莫斯科北面仅27公里的红波利亚纳(Krasnaya
polyana)——从这里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克利姆林宫尖顶的红星——德军坦克只需要再前进1个小时就可以进入莫斯科城。但是,他们就是做不到。日,姗姗来迟的莫斯科攻势终于开始。中路德军集中78个师,180万人,坦克1700辆,飞机近1390架开始实施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但在莫斯科前方,苏军已修筑了三道漫长的防线,第一条防线位于铁路中心维亚济马附近;第二条叫做莫扎伊斯克的防线则大部分是由妇女和老人修筑的;最后则是一个围绕莫斯科的三重防卫圈,组成最后一道防线。
  10月6日,德军包围了在布良斯克的北部和南部的45个苏联师,与此同时,另一个包围圈也在维亚济马形成,这一网的俘虏数量达到了惊人的673000人,另外,德军还缴获或摧毁了1200辆坦克和4000门大炮。
  就在成功似乎已是囊中之物时,苏联的秋泥冬雪开始阻止德军的推进。10月6日,莫斯科周围飘飘扬扬的下起了冬季到来后的第一场雪。此时希特勒又要求南北两支进攻的军队绕过莫斯科将其包围。于是,在维亚济马的德军不得不改变方向向北面的勒热夫(Rzhev)和上伏尔加河进攻,目标是位于莫斯科西北100英里的加里宁——德军于10月13日开进了这座大型工业城市。而南方的部队则向莫斯科以南105英里的图拉进军,在那里,德军推进到了距该城3英里的地方。
  在最有希望的中部,德军于10月8日占领了莫斯科河上的莫扎伊斯克,突破了以这个镇子命名的防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军的攻势开始逐渐减弱,
  11月,德军第3装甲集群和第9集团军的一部分已经抵达莫斯科西北郊并向莫斯科—伏尔加运河逼近;在南方,古德里安则试图绕过图拉,从后方包抄莫斯科;而在中部,德军距莫斯科也只有30英里了。11月27日夜,德军前锋离莫斯科已不到25
公里,当晚还在西北地区渡过莫斯科-伏尔加运河。但就是在这天,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莫斯科地区的温度已降至零下40度。而德军先头部队的燃料已在雨雪泥泞中消耗殆尽,对于在大雪中的德国士兵来说,这才是真正的雪上加霜。
  希特勒将对苏联心脏的最后一击定在12月1日,到12月3日,德第4坦克集团军占领距莫斯科仅27公里的红波利亚纳,从这里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克利姆林宫尖顶的红星,但是德军最后的进攻和希望被红军死死的顶住了,两天后,德军被逐出红波利亚纳,同一天,德国第3和第2装甲军被迫分别退至伊斯特拉—克林一线和顿河—图拉一线。当“冬季将军”来临时,德国的战争机器已被冻住了,在莫斯科就在视野范围内时,德军被迫停止了前进——在苏联度过冬天的噩梦开始了。
 (图37)1941年4月,由于盟国对德军密码的破解,在此后的7-12月间,在北大西洋没有一艘船只遭到拦截,但他们仍然损失了72万余吨的船只。到1941年5月的时候,邓尼茨麾下已经拥有了150艘潜艇。而且,邓尼茨已开始使用一种叫作“狼群”(Wolf
Pack)战术,即将潜艇群沿弧形展开,增加侦察到敌人船队的机会,当有一艘潜艇发现船队后便会紧跟其后,并同时向邻近地区的其它德国潜艇发出召唤的信号,待其它潜艇像狼群一样围攻过来后在夜间水面上共同发起进攻。
  在这种有效的战术下,仅7月7日至14日的一周内,盟国损失的船只共达40万吨。1941年底,德国潜艇达到了86艘。随着美国的参战,邓尼茨开始实施“击鼓”行动,准备瘫痪北美大西洋沿岸的交通运输。
  (图38)1941年11月,日本帝国海军的主力从不同的港口悄悄汇集于日本北部千岛群岛的单冠湾,由南云忠一统率的这支庞大舰队,其目标是太平洋中部美军最大的海军基地珍珠港。
  日本的进攻计划是:12月7日7时55分自西向东对珍珠港内的美军舰船和飞机发起第一轮袭击;8时45分自东向西对同沿海目标发起第二轮袭击;然后破坏岛上的储油库和船坞,让珍珠港失去海军基地的功能从而迫使美国太平洋舰队退回到加利福尼亚。
为了麻痹美国,日本还加派“和平特使”赴美协助谈判,一直拖到开战。
  日清晨,搭载着414架飞机﹑航行了12天的6艘日军航母已逼近目的地——在距珍珠港230海里的时候,354架舰载机分两波发起了对珍珠港的进攻。珍珠港刹那间浓烟滚滚﹑烈火熊熊,爆炸声﹑警报声响成一片。惊慌失措的美军在空袭5分钟后才开始零星还击,岛上32个炮连,仅有4个连开火;美军仓促应战的飞机不是被敌机击落,就是被自己的高射炮击落。而其他各连则到正午时始能作战,但此时日军早已得胜凯旋了。第一波突击历时45分钟,8时55分,日军开始第二波突击,以扩大战果,持续时间约1个小时。日军在第一波攻击时对美军造成的损失最大,而其本身的损失也最轻。日军共损失飞机29架,第一波只损失9架。
  日本人判断停在珍珠港的美国航空母舰最多可达6艘,至少也有3艘。但实际上,美国当时的6艘航空母舰,3艘留在大西洋,1艘在加利福尼亚州,其余两艘正在运输飞机前往中途岛和威克岛。但日本还是以极微的代价重创美军,炸沉战列舰5艘﹑巡洋舰1艘﹑驱逐舰2艘。
  (图39)1941年,战争扩展到了全球。在中东,虽然英国推翻了亲德的伊拉克政府,帮助自由法国夺取了维希法国控制下的叙利亚,并和苏联一起占领了亲德的伊朗,但却不能阻止轴心国继续取得一系列的胜利。
  在大西洋,美国派兵进驻格陵兰(4月)和冰岛(7月),进一步介入欧洲战争。
  在非洲,墨索里尼的东非帝国在英国的打击下已宣告覆灭,而在战局多变的北非,虽然英军曾两次将敌人逐出昔兰尼加,但隆美尔率领的非洲军团又再次将其逼回埃及。到本年即将结束时,隆美尔看起来正处于守势,但他却在积蓄力量,准备在来年发动一个更为惊人的进攻。
  在欧洲,德国在征服了整个巴尔干之后又令整个世界大吃一惊,300万德军分三路突袭苏联,到12月的时候,德国南北两路大军正在围困塞瓦斯托波尔和列宁格勒,而在漫长的中央战线,德军已驻扎在距莫斯科25英里内的地方,虽然疲惫不堪,但显然是占了上风;而在东方,形势也起了巨大变化——在1941年即将结束的时候——由于对珍珠港的突袭,日本将美国人拖进了战争。
  这一年里有20个国家参战:南斯拉夫﹑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苏联﹑芬兰﹑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美国﹑菲律宾﹑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尼加拉瓜﹑萨尔瓦多﹑海地﹑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古巴﹑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
 (图40)1941年12月,在太平洋的日本海军在各个领域和盟军势均力敌,而在航空母舰上,日军又有着显著的优势。但日本人认为凭借美国的工业实力,美国人可以打赢一场持久战,而资源贫乏的日本则不行。所以日本决定实施偷袭珍珠港的Z计划——这更像是一场巨大的赌博——因为依照日本人的计算,美国在进入战争之后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始能充分动员其潜力,等到美国开始反攻时,日本至少已有18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一切准备。到那时,其在西太平洋的防线将可固若金汤,足以击败任何反击。在日本占领了这样坚强的防御阵地后,他可以用长期的消耗战来迫使筋疲力尽的美英两国知难而退,并最终同意用谈判的方式来结束战争,允许日本保留其已征服的领土。
  在袭击珍珠港前后,日军还兵分五路,出动海陆空军11个师,向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地区的英美属地发起了进攻。占有空中优势的日军摧毁了美国在菲律宾的海空军基地,并在马来亚海面炸沉英国远东舰队主力“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日本军队在登陆美占菲律宾和英属马来亚的同时,又迅速占领了香港﹑关岛和威克岛。在摧毁了菲律宾和马来亚干涉日军进一步行动的能力后,日军开始实施第二阶段计划,即占领荷属东印度和缅甸。1942年2月,日本海军在爪哇海战中几乎全歼荷美英澳四国的联合舰队,4月又在锡兰海面重创英国远东舰队,并将其驱至东非。到5月的时候,日本几乎已征服了整个西太平洋和半个东亚。至此,战火已燃遍全球,全世界4/5的人口都卷入了这场空前惨烈的大搏斗。
 (图41)日,日军第一批登陆部队从中国海南岛三亚港出发,假装驶向曼谷。至7日中午在暹罗湾突然改航,直向西南方扑来。驻马来亚的英军虽于6日中午发现日军船队,但因奉命不得挑起事端,只好坐以待毙。8日拂晓,2.6万日军分别在泰国的宋卡(Singora)﹑北大年(Patani)和马来亚的哥打巴鲁登陆。同时,日军飞机开始了对马来亚和新加坡海空基地的轰炸;10日又在关丹(Kuantan)以东海域将缺乏空中掩护的两艘英军战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击沉,夺取了海空控制权。而日军只付出了4架飞机地代价。至此,能阻止日本在东南亚迅速取胜的三支最强大的力量(太平洋舰队﹑麦克阿瑟在菲律宾的空中力量和英国的这两艘战舰)已被日军消灭殆尽。
  12日,在陆上进攻的日军已越过克拉地峡,突破北部的基托拉防线,13日占领亚劳(Alor)。19日,随着西部海岸槟榔屿(Penang)上的维多利亚空军基地被日军占领,英国空军从印度和缅甸向马来亚的空中航线被切断。而在西部海岸进攻的日军在13日攻占瓜拉丁加奴(Kuala
trengganu)机场。节节失利的英军不断败退,他们企图凭借山路隘口和河流迟滞日军,但日军则采取轻装猛进﹑近袭夜战,陆上穿插迂回﹑海上逐段蛙越等方式连续突破英军在霹雳河(Perak)和金宝(Kampar)隘路的防御,日,马来亚首府吉隆坡(Kuala
Lumpur)失守。同时,沿东海岸进攻的日军已于1月6日攻占关丹。溃败的英军只好在31日全部撤到新加坡,并炸毁了新马之间的长堤,企图固守。
  但日军却不给英军喘息的机会,2月8日夜,日军分两路渡过柔佛海峡,在新加坡登陆,14日切断新加坡的水源。为了迫使英军投降,疲惫不堪的日军开始炮轰市区。15日,10余万英军投降。
  (图42)日,日军自广东沿广九铁路向香港进犯,很快攻入九龙新界,10日,英军的“酒徒防线”(Gindrinkers
Line)被突破,12日日军即占领九龙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脸上有很多白色的东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