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哪些经济很好,区县域经济 基础设施施很差的城市

无所不能 健康点 运动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EIU:中国城市“软基础设施”薄弱
  【财新网】(记者 丁锋)在经济学人智库(The )8月19日发布的2014“全球宜居性城市排名报告”中,北京位列第74位,与排名前十的世界城市相比,其差距主要体现在医疗保健、文化和环境。
  The EIU亚洲区经济学家任韬(Tom Rafferty)对财新记者称,中国城市的弱点在于“软基础设施”薄弱,即公共资源,文化及娱乐消遣方面的建设不足,而在基础设施硬件方面得分很高。
  这份针对全球140个城市的排名,将影响生活舒适度的因素分为五大类、30多项定性及定量因素进行评估,包括稳定性、医疗保健、文化与环境、教育、基础设施。
  在调查涉及的八个中国城市中,北京排名最为靠前,综合评分为74.9分(最高分100),去年中国城市中排名最前的为苏州。另外七个城市按排名依次为天津、苏州、上海、深圳、大连、广州、青岛,它们位于榜单的第75—90位之间,综合评分在75-65分之间。
  尽管北京在该榜单上排名靠前,但任韬指出,该名单更多反映了公共设施供给端的情况,没有涉及到需求端,而如同一些世界级大城市,中国的一线城市也面临着公共设施太少、人太多的问题。
  “这些城市成为自身成功的受害者。经济上的成功吸引大量人群涌入这些城市,以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更高的收入。尽管近些年是有一些人选择离开,出现‘逃离北上广深’现象,但同时它们也吸引着更多的人进入,而且会继续如此。”
  从全球的排名来看,占据榜单前十的依然为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及欧洲的城市。其中,墨尔本连续第四年名列榜首,紧随其后的是维也纳和温哥华。近一年中,处于宜居性领先位置的六十个城市的评分并没有太大变化。
  报告称,过去五年,社会动荡和冲突已经超越恐怖主义成为影响全球宜居性分值的关键因素,其中最显著的影响来自“阿拉伯之春”,这主要对中东和北非的部分国家造成了冲击。
责任编辑:李增新 | 版面编辑:黄玉婷
更多更快财经资讯请看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苹果客户端
安卓客户端
caixinenergy
caixin-enjoy
caixin-life
全站点击排行榜
全站评论排行榜
热词推荐:全国有哪些经济很好,基础设施很差的城市【中华城市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910,194贴子:
全国有哪些经济很好,基础设施很差的城市收藏
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没有跟上经济地位的提升。
提名江苏南通,和苏南一江之隔,以前去上海要做八个小时火车。
提名山东烟台,我经常去,gdp排全国第20,但是去一趟真心不太方便!通了动车没几年!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市政厅|中国城市群经济:哪些城市群富可敌国?_网易新闻
市政厅|中国城市群经济:哪些城市群富可敌国?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格局中,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是否有若干综合经济实力强大的城市群与全球城市区域。        在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受技术革新、要素流动和产业更新换代等因素影响,区域经济也正由传统的省域经济与行政区经济向城市群经济转变,城市群已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        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空间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2012年,中国23个主要城市群以占全国30.21%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65.69%的人口,创造了90.49%的地区生产总值。        其中,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十大城市群,更是以14.72%的国土面积,集聚46.8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71.67%的地区生产总值。        注:以上23个城市群区域划分来源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其中,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浙江、江苏两省一市,即通常所理解的“广义长三角”概念;十大城市群是指以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大小作为标准,排名前十的城市群;三大城市群即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优化开发区域与重点开发区域的划分,按《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划分进行选取,优化开发区域包括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与环渤海地区城市群。                伴随城市群崛起,我国传统的省域经济和行政区经济逐步向城市群经济过渡,城市群的区域增长极作用越来越明显。2012年,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在相对应省份的占比基本在60%以上,其中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等的比重甚至超过80%,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竞争与合作的基本单位。        中国的城市群到底有多厉害?可以说它“富可敌国”。        运用当年汇率进行折算,2012年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了17252.32亿美元、8240.41亿美元和7569.04亿美元,如果将其作为独立的经济体进行国际比较,三大城市群的经济总量都可以排进全球前20名。尤其是作为我国发展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其经济总量已超过韩国等亚洲四小龙,与同属“金砖”国家的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由此可见,在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于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以及这个城市群中间的核心城市,即全球城市之间的竞争。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23个城市群的平均城市化率达到56.20%,高于全国49.68%的水平,这23个城市群集聚的城镇人口占到全国总城镇人口的73.81%。总体看,城市群的城镇人口占全国的比重,要低于其经济占比,其吸纳农村人口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完全释放,未来我国城市化的主体依然会是城市群。        一方面,东部发达地区城市群凭借着较强的集聚效应会吸引更多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中西部地区城市群不断发展,其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也为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城市化提供了条件。为什么是城市群        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城市群都很重要。        城市群是经济集中化的产物,也是经济集中化的高度体现。相对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在一定空间地域范围内的集聚,功能互补、联系密切,超过了单一城市发展的好处。        单一城市的很多问题,没法自己解决。上海今天有2400多万人口,说是2020年上海市人口控制在2450万,但这个能人为控制住吗?我是不乐观的。换个思维看,如果在经济、社会福利、社会交往、同城化、协同发展等方面,使上海周边的都市连绵带,如昆山、苏州、平湖这些地级市、县级市,与上海相融,是否能缓解人口压力的问题呢?如果这个思路能打开,就没有必要拘泥于人口之争。因为完全可以突破行政的手段,通过经济、地理的边界来实现发展。        单一的城市发展,也很难应对环境污染问题。过去三十年,追求GDP增长,环境、生态这一块没管,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城市与城市之间怎么协同?我认为,只有考虑城市群,在都市连绵区或在高密度区域这个整体里,才有可能解决问题。一方面,城市群各个城市通过产业和功能的分工互补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各个城市之间可以加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通过联防联治来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城市群作为一种空间组织形式,不只是简单的城市集合体,“群”的概念蕴含着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之间相互整合、使“1+1&2”的聚合效应,这种由城市彼此空间临近产生的正外部性,即“城市群经济”,是城市群的核心优势和城市群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也是城市群竞争力区别于城市竞争力和一般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方面。        城市群可使大中小城市和相关小城镇充分发挥各自在促进产业发展和推进城镇化方面的优势,取得新的更强的集聚经济效应和正外部性,使城市群获得比单个城市更大的分工收益和规模效益。单一城市的规模不经济和负的空间外部性,会由于要素在整个城市体系中的优化配置而消除。        如果地方化经济带来的是单一城市的形成,城市化经济带来的是多样性城市的形成,则“城市群经济”带来的就是城市群的形成。六大维度量化“城市群经济”        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城市群经济”。城市群经济要怎么实现呢?一般来说,主要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素在城市群范围的集中,二是集中于城市群的要素需实现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        由此,城市群的要素集聚能力、整合发展能力、基础设施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影响“城市群经济”实现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中前四项是直接实现要素,反映了“城市群经济”现实的实现情况,后两项要素则体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反映了“城市群经济”的未来实现能力。        以上述“城市群经济”实现的六大要素作为一级指标,我们建立由24个二级指标、55个三级指标构成的量化指标体系,用以刻画“城市群经济”,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城市群的竞争格局进行分析(如下图)。                我们的数据源于十年来自己建立的中国城市空间数据库,除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外,主要来自中国23个城市群所含100多个地级市的历年统计年鉴。除了关注宏观数据,我们也采用了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微观企业数据以及团队的部分调研数据,并采用GIS技术,大量使用空间地理数据。        那么,目前我国各级政府规划了诸多城市群,这些城市群都可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群吗?        我们用数据说话,基于“城市群经济”实现的要素集聚水平、整合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这四个维度的指标,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我们设定一定标准,对我国城市群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        由此可发现,我国城市群目前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的已发展为成熟型城市群;有的已具备了一定基础,目前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为发展型城市群;而还有的发展水平较低,正处于向城市群演变的阶段,称为形成型城市群。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运用相关方法对我国城市群进行综合竞争力测算。不出意外,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梯度分布的特征,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三大城市群。此外,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都具备成为我国发展“第四极”的实力,而中西部地区城市群保持了高速的经济增长,正逐渐缩小与东部地区城市群的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仍然主要依靠投资驱动,这种模式可不可持续呢?中西部地区将来的发展,到底是靠投资发动,还是效率改善?中国经济增长的重心,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还是在中西部城市群?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会影响国家的政策。我们是要把资源重点放在中西部,以地的繁荣带动人的繁荣,还是反过来,以人的繁荣带动地的繁荣?                        同时,我们也发现我国城市群竞争模式多为不平衡发展型,社会和生态发展不足制约着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见下图)。                在我们最关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从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绝对量看,毋庸置疑,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肯定排在前面。但不能光看总量,而要看资源利用的效率,通过比较单位GDP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单位GDP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单位GDP工业粉尘的排放量、单位面积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我们发现,东部地区并不占劣势,反而是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占劣势。以单位GDP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例,东部城市群的每亿元的排放平均值是11.76吨、中部城市群是19.83吨,而西部城市群达到了27.07吨。        进一步地,我们还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TFP)计算了下,TFP是一种同时考虑环境投入和产出的指标,投入包括人力资本、固定资本、能源等,产出上有期望产出(如GDP增长)和非期望产出(如污染)两类。根据三个好的产出、两个坏的产出来计算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以这种方法参照,东部沿海城市群仍然占优势。        由此可见,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能简单地从量上看,而要同时看投入与产出的比率。东部地区城市群虽然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多,但如果同时考虑其经济产出,以比较资源环境生产效率,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表现并不如东部地区城市群。城市群将来怎么发展        城市群是叫做城市群,还是都市区、高密度区域,这不那么重要。城市群作为中国城镇化的空间载体,这个概念启示中国将来的城镇化,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东部地区,人要去城市群,中西部地区,人也要流向形成型城市群和发展型城市群。        从效率、产出、资源配置比率而言,城市群更有效率。集聚要靠市场的力量,社会公平要平衡靠政府的力量。比如,东部城市严格控制人口,上海也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但这不是谁能说了算的,城市规划的总量设定不能继续错下去。要依靠市场规律,用市场来配置资源,其结果就是人、财、物向城市群集中。        城市群的协同发展非常重要,1+1大于2,城市与城市集聚,要大于单个城市的累加。但怎么协同?我们认为,这其中包括同城化发展,包括通勤就业、交通、基础设施的同城化,就是要人可以流动。比如说,人可以在江苏昆山买房生活,工作在上海虹桥,搭高铁上班。如果要顺利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协同发展。        还需要优化城市群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城市群空间可达性。空间可达性是城市群形成的机理。如果没有交通运输发展,就不可能有城市群。在经济学经典教科书里,不考虑交通运输、空间可达性。城市、区域、空间这些概念,在主流经济学中是被排斥在外的,因为,经济学是一门假设的学科,它假设空间是均质的,假设交通成本为零,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是瞬间完成的。        而我们的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之所以存在,就是建立模型,放宽这些假设,使得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空间经济,纳入到主流经济学的领域中来,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就是交通基础设施。        城市群内部需要更好的协同,比如长三角城市群,基础设施非常好,河运、铁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存量已非常大,但问题出在质上,在协同方面、交通设施一体化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其他城市群也同样面临这些问题。这需要单独提出来。例如,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不尽合理,港口、机场等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再有,覆盖整个城市群的交通信息平台还没有完全建立,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不够充分。        最后需要提高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从城市竞争力走向城市群竞争力,从城市经济走向城市群经济,从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走向城市群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不是多了一个群字,而是其中的机理都发生了变化。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蒋晓娟根据10月9日作者在同济大学高密度区域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第62期可持续发展沙龙上主讲的“城市群与我国城市群发展格局”的发言整理)        
(原标题:市政厅|中国城市群经济:哪些城市群富可敌国?)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交通运输部7月21日举办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刘鹏飞透露,“十三五”时期,我国迫切需要加快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和服务品质,继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横贯东西、纵贯南北、内畅外联的国际大通道和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具体而言,五年内,铁路方面,新增铁路3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1万公里;公路方面,新增公路43万公里,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万公里;水运方面,新增和改善航道里程4500公里,规划的1.9万公里内河高等级航道基本建成;民航方面,新增机场50个以上,预计2020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总数超过260个。  在这之前的一天,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16年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根据新的规划,到2020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到2025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7.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3.8万公里左右,网络覆盖进一步扩大,路网结构更加优化。其中尤其令人关注的是,高速铁路网的主骨架将由原规划的“四纵四横”扩展为“八纵八横”。  2008年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大大加强。“十二五”时期,铁路里程增加了2.98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增加了1.06万公里;公路增加了56.9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增加了4.94万公里;内河航道增加了2800来公里。“十二五”时期是历史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最快的时期之一。但从最近公布的规划来看,“十三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并不会减弱。  为什么“十三五”时期仍然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呢?有人会认为,这是促投资、稳增长的措施。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实际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发掘经济长期发展潜力的措施。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必然下降,但是,中国经济仍然具有很强的韧性和潜力。潜力是客观存在的,但需要去发掘。  中国经济的潜力在于人口众多。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开始下降,但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仍然可以发掘出较大潜力。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分布在中西部、农村等较不发达地区,与东部、城市等较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比较,他们的生产效率还有可能大大提高。  中国经济的潜力在于幅员辽阔。从一二线城市以及东部地区的情况看,我国已经出现了用地紧张的情况,突出表现为房价持续快速,造成了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供给体系的效率。但是,我国还有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以及中小城市,如果这些地区能够缩小与东部地区和一二线城市的经济差距,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将变得非常广阔。  发掘人口众多和幅员辽阔的潜力,具有一致性,都要求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随着东部地区变得拥挤、人口年龄结构变老,劳动力的转移会越来越难。这就需要中西部地区发展起来,使当地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轻视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人,是没有考虑到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情。而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就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使产业能够持续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西部地区也是如此。但是,正如刘鹏飞所言,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路网布局尚不完善,区域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能力仍然不足;二是重点区域之间、主要城市群之间的快速通道存在通而不畅的问题,部分跨区域通道能力仍然紧张。这两方面的不足是不利于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  “十三五”时期,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更多的重视。例如,在普速铁路网建设中,将重点扩大中西部路网覆盖。  高速铁路网的主骨架由“四纵四横”扩展为“八纵八横”,更是加强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覆盖,“四纵”中最西的是京广深,而在“八纵”中,往西还有呼南通道、京昆通道、包(银)海通道、兰(西)广通道;“八横”也比“四横”更加深入中西部地区。
责任编辑:zqn
禁止发表不文明、攻击性、及法律禁止言语
请发表您的意见(游客无法发送评论,请
还可以输入 140 个字符
热门评论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净额(亿)
同花顺财经官方微信号
手机同花顺财经
专业炒股利器
同花顺爱基金
您有什么问题想要告诉我们?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以便我们向您反馈结果
提交成功,感谢您的支持!
收益宝·活期
7日年化收益率
理财宝·短期
7日年化收益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享经济 基础设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