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埋葬多年的坟墓发现有印尼章鱼人还活着吗的鱼,龟,蛇,这些动物是不是地狱的众生?

8647被浏览1300793分享邀请回答6.6K81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pins/243155776/更精彩前面答主有说啦,爱斯基摩人海豹腌海燕哼哼哼
那是主食,可爱的爱斯基摩连甜点也是很独特的爱斯基摩冰淇淋你以为这是蔓越莓口味冰淇淋?用料:雪,海豹脂肪,猪油,驯鹿脂肪,红枣马体油,鱼油,土豆,梅子。做法:将上述材料混合。口感粘稠,脂肪丰富一口抿下,嘴唇会沾黏在一块滑落喉咙的时间十分漫长鱼腥味&各类脂肪味经久不绝一口= N卡路里(图片均出自度娘,侵删,表情包是我们大家的!)1.4K31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精品收藏导航 (名言故事11-16卷)
我的图书馆
精品收藏导航 (名言故事11-16卷)
[老子庄子道家名言故事]卷5[原文]  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山木》  [要义]  这是庄子对魏王说的话:“我是贫穷,不是疲困。读书人有道德有抱负却不能实行,那是疲困;衣服破了,鞋子坏了,这是贫穷,而不是疲困,也就是所谓的生不逢时。”贫穷是从经济方面而言,家徒四壁,衣食堪忧是也;疲困是从精神方面说的,说一个人生不逢时,有才有德有抱负,就是推行不了,周游列国,处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犬。贫和惫是说的不同方面,自然不是一回事了,如果一样,也就不会有“贫而乐道”这个成语了。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簟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难道仅仅颜回一个人这样吗?难道不是一切求道之人的真实写照吗?老庄孔孟墨荀,哪一位不是这样呢?哪一个不是精神的巨人而财富的矮子呢?  一阴一阳谓之道,一撇一捺谓之人,人也是一个阴阳统一体,一半是灵,一半是肉。人的肉体生命是基础,没有身体一切都完了;精神生命是主导,人的伟大与不朽,在于其精神生命。虽然衣弊履穿,无害于物质生命的维持,而生不逢时,身不在位,德不能广,学不能讲,不能济善天下,终生碌碌而其道不行,死则与草木同朽,而不能成就精神生命,这正是读书人最大的悲哀。人生之意义在其精神生命的崇高,在于其求道的坚毅、人格的伟岸和德性的光辉,不在绫罗绸缎、山珍海味和金碧辉煌!  [故事]  庄子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用麻绳绑着鞋子,往访魏惠王。魏王说:“先生怎么这样疲困呢?”庄子说:“我是贫而不困。读书怀才不遇,有德不能施行才是困;而我破衣烂鞋,只是贫穷而已。您难道没看见奔跑跳跃的猿猴吗?它们在楠、梓、棫、樟等树上攀援树枝时,在树林间称王称霸,就是善射的后羿、逄蒙也不能小看它们。当它们跳落在多刺的柘、棘、枳、枸等树丛中,谨慎爬行,只能侧视,浑身战栗。这并不是由于它们筋骨紧缩而不灵活,而是处势不利,没能充分施展其敏捷灵巧的本领。如今处在昏君乱臣的时代,要想不疲困,怎么可能呢?像比干被剖心而死,不就是证明吗!”庄子的时代确实是令人忧虑的时代,贤才皆无位而不能遂其志,英雄无用武之地,小人放肆踞显要,所谓“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世,仅免刑焉。”天下政治上了轨道,圣人能成就事业;天下政治不上轨道,圣人独善其身,勉强生存;现在这个乱嘈嘈的社会,能不受刑辱就很好了。  《庄子·让王》又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原宪在鲁国隐居于方丈小室,茅草盖顶,蓬门残破不堪,用桑条做门枢,用瓮片堵着两个窗户,周围塞以粗布衣。屋顶漏雨,地下潮湿,但他正襟危坐,弹琴唱歌。担任卫国之相的老同学子贡乘着高头大马去见原宪。轩盖白素而里面紫红,大车进不了小巷,他只好步行前去见原宪。原宪载着桦树皮帽子,穿着没后跟的草鞋,拄着藜杖迎出来。子贡说:“唉!你有什么病?”原宪回答:“我听说无财叫做贫,学而不能行叫作病,我现在是贫而不是病。”说得子贡进退两难,面有愧色。原宪笑着又说:“要是羡慕世俗而行,与周围人朋比结党,所学为了夸耀于人,教化为了显露自己,心怀仁义的邪恶,注重车马的华饰,这是我不忍心做的。”  《让王》又讲,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七天没吃上饭,靠喝没有米的藜菜汤勉强维生,面色显得很疲惫,却仍然在屋里弹琴唱歌。颜回在外择菜,子路子贡一起议论道:“先生在鲁国两次被驱逐,在卫国站不住脚,在宋国树下讲学遭到伐树的耻辱,在商周不得志,在陈蔡被围困。要杀先生的没罪过,凌藉先生的不受禁忌。他唱歌弹琴,乐声不断,君子不知耻辱就是这样吧?”颜回没有回答,进屋告诉孔子,孔子放下琴长叹一声说:“子路子贡都是浅见的人,叫他们来,我告诉他们。”子路子贡进屋,子路说:“这样可以说是穷困了!”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君子通达于道的叫通,不理解道的叫穷。如今我信仰仁义之道而遭到乱世的祸患,怎么算得上穷困呢!所以,自我反省而不离其道,遇到困难而不失其德。天寒霜雪降落,我才懂得松柏茂盛的特性,陈蔡的困厄对我来说是很好的考验!”孔子潇洒地拿起琴继续弹唱,子路兴奋地执盾起舞。子贡说:“我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低啊!”古代得道的人穷困时高兴,通达时也高兴,他们所欢快的不是穷困或通达,只要是具备了道德,那么穷困、通达不过是像寒暑风雨一样循序变化罢了。所谓:“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把穷通看成是四季的自然变化,范仲淹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有一次孔子对颜回说:“颜回来!你家境贫寒,地位卑下,为什么不去做官呢?”颜回说:“不愿做官。我在城外有五十亩地,种粮食足够吃的;城内有十亩地,种丝麻足够穿的。弹琴极尽自娱,从先生您那儿学来的道理足以自乐,所以我不愿意做官。”孔子听后脸色变了,说:“你的心意是好的。我听说,知足者不以利禄连累自己,心意自得者有所失也不忧惧,讲究自我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羞愧,我阐述这个问题很久了,今天在你身上见到了这一点,这是我的收获。”颜回是最穷的学生,却是孔子最赏识的学生,贫而乐道,悟性极高,可惜死得太早了!  《庄子·列御寇》说,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为宋王出使秦国,他去时获得了几辆车,秦王赏识他,又赠他百辆车。他回到宋国,见到庄子说:“你住在穷街陋巷贫民窟中,家里穷得叮当响,靠打草鞋维生,饿得脖子细长,面黄肌瘦,这是我比不上你的。一旦使大国秦的君主省悟,而随从我的车子上百辆,这就是我的本事了。”庄子对他说:“秦王有病召请医生,破除脓疮粉刺的得车一辆,舔痔疮的得车五辆,治得越下贱,得车也越多。你难道没给他治痔疮吗?为什么得到那么多车辆?你走开吧!”从中我们可见庄周物质生活的穷困潦倒,但人穷志不穷,他振振有词地反嘲了嘲笑他穷的人,取得了一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正是现实社会的贫富反差、贵贱之别、是非之争等对比,促使他形成了相对论哲学,齐万物,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贫富,齐贵贱,齐寿夭等,现实中的一切差别都是相对的,以道观之万物齐一,最终都得死,于是他也就心安理得了。家庭的贫困更促使他思考人生问题,更追求精神世界绝对自由的“逍遥游”,以摆脱现实生活的沉浊苦闷。  [原文]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二十七章  [要义]  圣人常常善于挽救人,因而根本没有无用之人;常常善于拯救物,因而也根本没有无用之物。道家的圣人是道家的理想人格,是与“道” 合一的人,是“道”的人格化。一方面道派生天地万物,凡人也物也皆是道之一偏、道之体现;另一方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圣人自有天地般的博大胸怀,藏垢纳污,包容一切。所以圣人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人难容之物难容之事,正体现了“道”的情怀,道生天地万物,故不弃其一,圣人亦怀万物而不弃。救人救物正是圣人的天职,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  人性都是一样的,故人人皆可成就理想人格,只要尽心尽性的话。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荀子说:“涂之人可以为禹(涂同途)。”佛经说:“人人皆可成佛。”王阳明的后学弟子说:“满街都是圣人。”《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圣人至诚,充分彰显其性,推已及人及物,亦能充分彰显人、物之性。因为自己也罢,别人也罢,都是一样的分有天道,天赋人、物以性,实质都是一个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圣人救人救物,以尽其性,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故能参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并为三也。  [故事]  孟尝君田文喜欢养士,门下宾客三千余人,食客等级不同享受的待遇也不同。自己衣食与宾客无二。供养耗费很大,以至常常要倾家荡产。秦王邀请他去秦一会,他于是同宾客千余人,西入咸阳谒见秦王,秦王降阶迎之,相得甚欢。孟尝君将天下无双、价值千金的白狐裘送给秦王,秦王穿着它,对宠爱的燕姬夸赞不已。那时天气还暖和,他便交给国库管理员收藏好。秦王欲以田文为相,秦相樗里疾忌之,便让人中伤田文。秦王欲遣归田文,樗里疾又说:“孟尝君居秦月余,其宾客千人,已尽得秦巨细之事,若遣之归齐,终为秦害,不如杀之。”秦王因而把田文软禁在馆舍中。田文转叫人向燕姬求情,燕姬说:“能送给我一个白狐裘,我就劝秦王放了他。”然而白狐裘只有一个,已经献给秦王了。这时田文门下最下座的一个宾客自告奋勇能盗回白狐裘,原来此人善于狗叫。这天夜里他打扮成狗的模样,从院墙的排水穴爬近国库,等管理员睡了,他取了钥匙,开了库门,盗出白狐裘。孟尝君赶紧托人献给燕姬,燕姬大悦,遂劝秦王放他,秦王果真发给通行证让田文返齐。田文说:“吾侥幸燕姬之一言,得脱虎口,万一秦王中悔,吾命休矣!”遂星夜驰去,到了函谷关时才刚半夜。关门是人定即闭,鸡鸣始开。田文怕有人追他,急欲出关,人人惶迫。这时下等客人中突然有一人学起鸡叫,而且叫得跟真鸡惟妙惟肖,于是群鸡皆随着叫起来。关吏以为快天明了,便起来验证开关,放他们出关门。孟尝君和众宾客终赖鸡鸣狗盗之徒得脱于虎豹之秦。天明了,秦王后悔放走了孟尝君,派人去追,早过关东去了,哪里追得上?可见人没有不中用的,每个人都有闪光点,一个朋友一条路,一个朋友一盏灯。孟尝君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故手下什么样的能人都有,即如鸡鸣狗盗之流也受欢迎,关键时刻卒赖他们以脱大难!  秦晋韩原之役,大战龙门山时,“晋君弃其军,与秦争利,还而马騺。穆公与麾下驰追之,不能得晋君,反为晋军所围。晋击穆公,穆公伤,于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晋军解围,遂脱穆公而反生得晋君。初,穆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穆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穆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秦穆公不愧是五霸之一,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心地仁厚不为良马伤其民。他打猎岐山,丢了一匹良马,被当地百姓三百余人宰了吃了。秦穆公不但没惩治他们,还送给他们几瓮美酒吃,因为吃了马肉不喝酒要伤害脾胃的。这三百人当时就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称赞穆公是一位爱民如子的贤君。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听说秦晋交兵,这批吃马肉的都偷偷跟着上了战场。正当穆公快被俘虏时,他们死命杀敌,不但救出了秦穆公,反而把晋惠公活捉了。正是没有不中用的人,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佛教徒都是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为他母亲宣讲《地藏菩萨本愿经》,他说在他去世而弥勒佛未出生前,要地藏菩萨担负救拔众生的重任。地藏菩萨当仁不让,面对众菩萨、众阿罗汉、众比丘、众沙弥立下大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怀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大慈悲,日日夜夜在地狱中为众饿鬼宣说佛法,使他们纷纷觉悟,离开地狱,转生人间。  从理论上说,人人皆有佛性,每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只是难易不同而已。罪孽深重的人要不断忏悔,反复修行,他通向佛的路是遥远漫长的,但只要坚持不懈地修持,终有成佛之日。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正如儒家说的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人皆可成圣人一样。而禅宗的真正创始人惠能,主张自身是佛,本性是佛,认识了这一点,就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东晋时最有觉悟的一代高僧竺道生常常凭了自己的慧解,而提出一些惊世骇俗的观点,如“佛无净土”、“善不受报”等,最著名的便是认为“一阐提人(作恶多端的人,最坏最孬的人)也得成佛。”当时在南方只有法显译出的六卷本《泥洹经》传世,上边说:“一阐提懈怠懒惰,尸卧终日,言当成佛,无有是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于身中,无烦恼,悉除灭已,佛便明显,除一阐提。”竺道生发现了其中的言语矛盾,既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证成佛果,一阐提者也是人,自然也有佛性,也能修行成佛。竺道生还认为,佛性是本源,众生是末流,有了佛性才有众生,众生之所以是众生,就是因为他们具备佛性这个根据。如果否认一阐提者有佛性,就等于否定了佛性说,必然是釜底抽薪,动摇了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如果承认一阐提人不能成佛,也就是说还有一种客观存在独立于精神本体之外,为佛的威力所不及,则佛法无边也就不成立了。道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乃说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于时大本未传(指北凉昙无谶译出的《大般涅槃经》四十卷本。《泥洹(即涅槃,音译不同)经》是其节略本),孤明先发,独见众忤。于是旧学以为邪说,讥愤滋甚,遂显大众摈而遣之。”道生受排挤,在京都建康(南京)站不住脚,因为他的主张捅了马蜂窝,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僧众起而卫道,斥竺道生的说法为异端,集体决议把他逐出佛门。他不服输,临走发誓:“如果我说的违反经义,可让我立即身现重病恶疾;如果我所说与佛法原义不背,我圆寂之时,当高踞狮子座(狮子座是文殊菩萨的法座,代表最高的讲席)。”他坚持自己的主张,只身来到苏州虎丘寺,想继续说法,可是僧人一个个避开他。他只好对着一堆石头讲“一阐提人也能成佛”的道理,结果顽石都点头,竺道生终于胜利了!这便是“大师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点头石”经过千年风雨,至今犹存,成为著名的虎丘一景。在他受逐十二年后,昙无谶译出的《大般涅槃经》传到了建康,上边果然与竺道生的见解相符合,说一阐提人也有佛性、也可成佛,京师僧众愧疚不已,这才佩服竺道生卓识非凡!四年之后,八十高龄的竺道生在庐山精舍讲说佛法,穷理尽妙,狮子座下的听众心悦诚服。说法结束了,他也在法座上圆寂了,实现了当年所发死在狮子座上的誓愿。  既然一阐提人都能成佛,因此佛教徒不放弃救拔任何一个坏人,也就是“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出家人不杀生,行路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释迦牟尼佛有十大弟子,其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有各种神通,能通天彻地,呼风唤雨,因而他护法最多贡献,与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同为佛祖的左膀右臂。古印度外道很多,他们不断攻击佛教,往往都被目犍连慑服了。有一次外道使用美人计,雇了一个叫莲花色的妓女去破坏他的修行。她在路上堵住了目犍连,向他施出千娇百媚的挑逗。已成就阿罗汉果的目犍连根本不为所动,反而不停地向她宣讲佛法。她说:“我罪孽深重,皈依佛祖不是玷污了佛门净地吗?”“佛祖大慈悲,大智慧,大愿望,大善行,不弃任何一个人,即使是一阐提人,也要教化他皈依佛门。佛光普照,佛法无边,只要你诚心,我马上引荐你参拜佛祖。”她说:“那太好了,从此我也有了归宿。其实我本是良家女子,父亲去世后,母亲为我招赘了一个倒插门女婿共同生活,而且有了一个女儿。后来我母亲与他通奸,我气得离家出走,又跟了一个商人。多年后的一天,这个商人从外边买了一个小老婆回来,我一看,竟是我的女儿!我气得又离家出走了。为什么不是我的母亲,便是我的女儿,与我争男人呢?为了生活,我便靠出卖色相了。”目犍连很可怜这位沉沦欲海的迷途人,领她参见了世尊释迦牟尼,世尊为她授了具足戒,做了比丘尼。莲花色悟性很高,迷途而返,勤于修行,终于证得阿罗汉果,成为最著名的女出家人之一,真是浪女回头金不换啊!  [原文]  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智,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以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列御寇》  [要义]  对于君子,让他到边远地方看他是否忠诚(于君);让他在近处工作看他是否尊敬(上司、师长、贤达、老人);让他处理琐事看他的才能如何;突然提问问题看他是否机智灵活;给他短促的期限看他是否守信;把财务委托给他看他是否廉洁;告诉他危难以观其节操,是否遇难不乱临危不苟;让他喝醉以观其仪态和原则性,看他酒后失态乱来不;使男女相处以观其贞操,看他是否好色喜淫。经过这九种考验,那些坏人就检验出来了。这九条识人法是值得后人、特别是在领导岗位上的人们谨记的。《吕氏春秋》也总结出“八观六验、六戚四隐”的识人法,诸葛亮的“便宜十九策知人性”也提出了七条知人法,都与“九征”大同小异,故不赘述。识人是很不容易的,要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观其大体而不拘小节。白居易说得好:“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东汉末年兴起“清议”,后来发展为“品题人物”,凡能“品题”者都是善于识人的,尤善于评价当代英雄豪杰。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其品题对被品题者有很大影响,能大大提高其身价地位,因而一般人见不上他。曹操请求品题,许劭逃避不了,便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说得曹操心花怒放。历史也证明了这句话很中肯,后人遂说:英雄刘备,奸雄曹操,枭雄孙权。  [故事]  《墨子·耕柱》中讲了一个“严是爱”的故事:墨子对弟子耕柱子恼怒不满,耕柱子说:“我不胜过其他学生吗?”墨子说:“我将上太行山,准备乘千里马或一只羊,若是你的话,你将骑哪一样?”耕柱子说:“自然是乘良马了。”“为什么?”“因为良马足以胜任。”墨子说:“我也是以为你足以担当大任才严格要求你呀。”老师对好学生、父母对好子女、领导对好部下更是严格要求,并常加以额外的业务以锻炼他,因为对他的期望值高,希望他将来能担当重任,当好接班人。耕柱子没有领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反以为是故意刻薄他,因而才说自己比别的学生不是还略胜一筹吗?!墨子说他不能跟一般学生比,因为一般学生不能担当重任,高标准要求他正是为了培养他挑重担。毛泽东不是处处严格要求长子毛岸英吗?因为看着他还有能力成大业,而对神经不好的毛岸青就不那样了。爱之愈深,律之愈严,责之愈重,所以亲自把他送上前线抗美援朝,跟着彭大元帅好好锻炼锻炼,接受枪林弹雨的革命洗礼。当然毛岸英不幸牺牲,又是另一回事了。  不经事不知人,识拔人才就是在复杂事情、特殊环境中看他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如何,从而推断其才能、品德、学问是否能担大任。常常是制造这种锻炼的环境让他去接受实践的考验。大舜是二十四孝之首,父亲目盲顽固,继母愚蠢絮聒,异母弟象目中无人,都想杀他,他谨慎小心地侍奉他们,勉强维持着一个家庭的和平。舜二十以孝闻名于世,三十时帝尧想培养他为接班人,于是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以观其内;使九个儿子和他相处一起以观其外。舜耕于历山,历山之人都让地给他;打鱼于雷泽,雷泽上的渔民都让给他住处;制陶于河滨,河滨的陶器都因而精良。一年而所居之处成了聚落,二年成了城邑,三年成了都市,其得人心也如此。尧日渐年老,力不从心,贤未能举,不肖未能去。而舜举“八恺、八元”,而放逐“四凶”,天下大悦。舜入于大麓之中,烈风雷雨不能使他迷失,尧因而知他足以授天下,遂避位而使舜摄天子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舜便接了班。从舜三十时尧开始培养他,过了二十年才让他摄政,整整锻炼了他二十年,中间不停地变换工作,以培养其实干才能。  张良之祖、父五世相韩,为韩报仇,趁秦始皇东游时,张良与一大力士以大铁椎狙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始皇大怒,大索刺客于天下,他只好更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起来。他曾从容闲步于下邳桥上,有一褐衣老头走到他跟前,故意把鞋掉到桥下边,说:“小子,下去取鞋!”张良惊诧不已,本想老拳相向,因为他太老了,强忍一口气,下去取上鞋来。老头又说:“给我穿上鞋!”既然给取来了,他也就好事做到底,长跪于地而给穿上。穿上后老头笑着走了,张良非常惊奇于此老所为,便一直朝他去的方向看。大约走出一里了,老头又走回来说:“孺子可教也!后五日平明,与我再在这儿相会。”张良感到很奇怪,跪着说:“行。”过了五天,平明,张良去桥上,而老头已早来了。老头生气道:“与老人约会,为什么落后呢?后五日早来相会。”又过五日,鸡叫时张良就去了,老头又早在那里了。他又生气道:“为什么又落后呢?后五日复早来。”过了五天,不到半夜张良就去了,过了一小会儿,老头也来了,高兴道:“就应该这样。”说着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给张良,说:“读好此书,则成帝王之师。后十年你就兴旺发达了,十三年见我于济北谷城山下,那块黄石就是我。”说完便走了,再也见不着了。张良回家,天明看那书,便是《太公兵法》,张良时常钻研。后随刘帮运筹帷幄,终定天下,其计谋皆得力于黄石公所传兵书之韬略。黄石公对张良五次考验,以使他有忍耐力和守信用,小不忍则乱大谋,人无信不立,所谓“近使之而观其敬”、“急与之期而观其信”。曾与彭德怀、滕代远一起发动平江起义的红军军长黄公略原名不叫这,因此典故而更名黄公略,又名黄石,毛泽东的一首词中赞颂了黄公略:“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苏轼曾作《留候论》,写得很好,特录于下:“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 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世人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实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教。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气。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晏子“二桃杀三士”后,向齐景公推荐了著名的军事家司马穰苴。景公求贤若渴,马上召见他,和他谈论军事,他对答如流。三韬六略,烂熟于胸,文经武纬,头头是道。喜得景公了不得,立即拜为将军,带兵抗击燕国、晋国的军队。穰苴说:“我向来低微卑贱,您把我从平民百姓里破格提拔起来,位在大夫以上,士卒不亲附,百姓不信服,人微权轻难以统帅。愿得您的宠幸之臣,国之尊崇者以为监军,才能带好部队。”景公很爽快地答应了,派庄贾监军。穰苴告辞了景公,与庄贾约定说:“明天中午在军门会合。”次日,穰苴先来到军队,立起测定时间的工具等待庄贾。庄贾一向骄贵,以为带领本国军队,自己又是监军,因而不上急。亲戚部下等欢送他,留下吃酒席。到了日中时分,庄贾还没有到,穰苴便撤去了测时工具,对军队反复申明纪律,并操练了一番行军打仗的技术。到了太阳快落下地平线时,庄贾才慢腾腾地踱来。穰苴强忍怒火,问道:“为什么晚来了?”庄贾托词说:“我的亲戚朋友、同僚部下们相送,硬留我喝酒,因而晚了。”穰苴说:“将军接受了出军的命令,就要忘记自己的家庭;在军队中执行纪律,就忘记了自己的亲戚;擂鼓进军时,就忘掉了自己的生命(“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现在形势危急,敌国军队深入侵略,国内骚动不安,士卒暴露野外,君王睡不安席,食不甘味,老百姓的性命都悬于将军之手,哪有时间欢宴相送呢?”于是召过军正(军队的司法官)问道:“军法中不按时到达,该当何罪?”“应当斩头!”庄贾害怕了,派人飞奔以告景公,求情救命。派的人还没回来,就斩了庄贾以警戒三军,三军士卒都震恐。很久,景公派使者拿着赦令来救庄贾,使者的马车一直弛入军中。穰苴说:“将在军中,君令有所不受。”又问军正:“军中不驰车,今使者驰入军中,该当何罪?”“应当斩首!”穰苴说:“君王的使者不能杀。”便斩了使者的仆人和两匹马,以正军纪。后来司马穰苴率领这支军纪严明的队伍打败燕晋军队,收取了失地。《易经·师卦》:“师出以律,否臧凶。”现在叫“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军纪严明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首先而必要的条件。穰苴“急与之期而观其信”,见庄贾不守信约,目无主帅,只好借他的头颅以严明军纪,正是这一颗头颅使军纪为之肃然,从而齐军所向披靡!  [原文]  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山木》  [要义]  “庄周将处在有用与无用之间”,这是庄子在材用之辩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处世原则。在今天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人们的生活仍有指导作用。  [故事]  庄周在《徐无鬼》中说,吴王渡江登上一座猕猴山,很多猕猴见到他都吓得逃跑了,藏到荆棘丛中。有一只猕猴却从容跳跃,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吴王射他,他迅速地接住箭,或敏捷地躲过去。吴王命令手下人攒射之,猕猴被射死了。吴王回头对朋友颜不毅说:“这个猴子夸耀灵巧、依仗便捷而瞧不起我,结果被射死了。要引以为戒啊,不要恃才傲物,目中无人。”颜不毅回去拜隐士董梧为师,克服骄气,摈弃声乐,辞退显贵,修养三年国人都称颂他。这个故事教人学会韬光养晦,有虎藏在袖子里,不要逞能傲物,自取灭亡。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当人的自尊心受到挑战时,自然而然起来维护之。因而争强好胜,看看谁厉害,甚至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大而言之,一个单位、一个集体、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有其自尊心和“人”格,当受到侮辱挑战时,自然起来捍卫之,文的不行,便来武的,宁愿都战死也要决一雌雄。每个人也都有攀比心、好胜心甚至嫉妒心,别人好了就显得自己孬了,别人高了就衬出自己低了,别人俊了就显得自己丑了,别人家富有就衬出自己家寒碜……大家都希望在差不多的水平上和平相处,维持均势,安乐长久。一旦别人高强了,就显得自己低贱无能,有修养的奋起直追,见贤思齐;没修养的嫉贤妒能,想方设法排挤打击比自己高强的,唯欲损之除之而后安。或多方掣肘不让他发挥才华显出比自己高,或让他挪位别调不要直接威胁自己,或干脆暗中结果了他,让他永远从这个世界消失。有大本领的人才有大心胸,他能欣赏提拔也有才能的人,所谓“英雄爱好汉,孟良喜焦赞。”但以不对自己构成心理威胁为前提。有大才能者多无对手,一般人才不能及之过之,因而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人,用天下难用之士。然而越是大本领人越是有权威,一旦遇到对手或比自己强的,他的自尊、权威受到挑战,因而嫉妒心比一般人强十倍百倍不止,几乎是有你无我,不共戴天,非要决一死战不可,想尽一切置对方于死地。中国人口多,最能窝里斗,好高人愈嫉,过洁世同嫌,枪打出头鸟,风折拔尖树,不知有多少能人死于庸人之手。在中国好像能人总是欠着庸人的债似的,因为庸人被能人衬得无能了,仿佛能人使庸人名誉受损,需要给予一定赔偿。越是有才能的人越受嫉妒,不被嫉妒的多是平庸之辈。同级平辈的人还好些,上下级、上下辈之间的嫉妒更危险,很容易酿成悲剧。下级的晚辈的一定不要向上级的长辈的自尊性挑战,一定要学会韬光养晦,切忌树大招风、功高震主而速死。下级攥在上级的手心里,一旦下级恃才傲上,使上级的自尊受到损害,上级一握拳就把下级攥死了。所以臣招君忌必死,子招父忌必死,徒招师忌必死。只有贤明的领导能提拔比自己高强的人,能听进反对意见并容忍对立面的存在;只有好的老师才不遗余力培养学生,并希望学生们超过自己,也容忍常常顶撞自己反对自己的学生。  《人间世》说,南伯子綦到商丘游览,遇见一棵特别的大树,千辆四匹马驾着的大车都能在它的下边乘凉。他说:“这是什么树呀,它必有特殊的用途。”仰视其细枝,弯弯曲曲不可以为栋梁;俯视其大干,疙疙瘩瘩、脆脆散散不可以为棺椁。舔尝叶子口烂舌伤,闻其气味则狂醉三日不醒。他说:“这果然是不成材的树,才长这么大。唉!神人也是这样不成材啊!宋国的荆氏这个地方,适宜生长楸树、柏树、桑树。一握二握粗的,想作拴猴子的木桩的人砍去了;三握四握粗的,盖大屋的砍去做了栋梁;七握八握粗的,富贵人砍去做棺材了。之所以不能尽寿,半路被砍,是因为有用。祭祀河神以祈福时,白额之牛、撅鼻之猪和长痔之人都不能投入河中做祭品,在巫祝看来它们是不吉祥的,但神人却以为大吉祥,因为无材而免死。有个支离疏,脸部陷到肚脐之下,肩膀高过头顶,发髻上指,五官朝天,两条大腿贴到肋部而以臀为足。给人家缝缝补补足以糊口,筛谷簸糠足以养活十口之家。官府征兵,他可以大摇大摆在征兵场上游逛;官府征夫,他由于残疾而免于徭役;官府救济残疾人,他可以领到三钟小米十捆柴。畸形之人还足以养身尽寿,更何况支离心态的人呢?”庄子反复说明有用祸身而不能长久,无用可以保生全命,有用之用是小用,无用之用是大用,得道之人就是无用之人。人和树木一样,破败无用之木可以长生,残疾无用之人可以尽寿,人的心智破碎无用,也就达到浑朴自然的大道之境了。庄子看到了人的才能、价值有时反过来危害自身这是对的,但过分强调无用全生则不对,有用还不如无用,有才还不如无才,这毕竟是消极的。与其浑浑噩噩如猪似狗活一百年,还不如轰轰烈烈如雷似闪一刻钟,如闪电之耀亮,如阵雷之轰鸣,惊天地而泣鬼神,不亦壮哉!  《人世间》又说,有个叫石的木匠去齐国,路过曲辕这个地方,看见一棵在土神庙旁供祭祀用的大栎树。它很大很大的,树荫能遮数千头牛,树干百围之粗。它靠山而长,很多丈高才有树枝,树枝之粗可造十舟。观者之众如赶市集,而匠人却不屑看一眼,继续赶路。弟子一饱眼福,追上匠人说:“自从我拿起斧锛跟先生学艺以来,没见过这样好的大木材,先生却不屑一顾,走路不停,却是为什么呢?”木匠说:“得了,不要再说了,它是不成材的闲散之木。造船则船沉,造棺材则很快腐烂,造器具则很快毁掉,造门户则流脂油,以为屋柱则被虫蛀。它是不成材的树,无所可用之处,才能如此长寿。”匠人回家后,夜里梦见栎树对他说:“你拿什么和我相比呢?你把我和文木比吗?楂梨桔柚等结果的树木,果实熟了遭剥落,因采摘而被践踏,大枝被折断,小枝被扭下,这是因为能结果实而害苦了自己的生命,不到老时就半路夭折了。这是生在世间自我的打击,万物没有不是这样的。我追求一无可用已经很久了,几乎被砍死,今天终于得到了这种无用保生之道,对我正是大用。假使我有用,能长这么大吗?你我都是物,为什么这样挖苦我?你这个快死了的闲散之人,又怎能理解闲散之木呢?”匠人醒后回味他做的梦。弟子说:“既然追求无用,为什么又作土神的像征而受祭祀呢?”匠人说:“小声点,快别说了!它只是特意寄托于土神,以至被不了解自己的人辱骂。它不作社树,十有八九被砍伐了。况且它保存自己的方法与众不同,你以常情理解它,不是太离谱了吗?”  我们平时说的用处都是以自己为价值客体,去符合他人的要求,庄子认为这种用处是小用。真正的用处是以自己为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也就是没有了世俗所谓的用处,而只是为了保存自己的生命,为自己应用,无用之用正是大用。为了追求这种保生全身,不妨寻找一个挡箭牌、保护伞、护身符,这棵栎树很聪明,寄身于土神庙,便没人敢伤害他了。每一个还有用又想方设法保生的人不妨学学栎树,为自己找一个避难所来保护自己。一涉及到用途价值,自己便成为工具了,为他人的目的服务了。而这有背于生命之自然,自然就是不去外求,是最圆满和谐、自足其性的,因而也是最自由幸福的。不求有用于他人,而求全性保生,这正是大道的基本风格。人应当以自己为目的为主体,追求自在、自由、自足、自然。庄子在《人间世》又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山林被砍伐,是由于有用,不是别人在砍伐,而是自己砍伐自己;蜡烛被燃烧,并不是别人燃烧它,是自己在燃烧自己。桂皮因为可食,所以才被剥落;漆可以为染料,所以漆树才被剖割。人们都知道有用之用,而不知道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恰是大用。人人孜孜以求用于世,而忘记了自用自足。在庄子看来,自然生长、全性保生恰是最大的人生价值,所谓明哲保身,不以才用害身,苟全性命于乱世是第一位的。  《外物》:“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惠子对庄子说:“你的言论大而无用。”庄子回答道:“知道无用就可以开始和他讨论用途了。天地广大,人所应用的不过立足之处而已。然而把立足之处周围的地方都深挖到黄泉,人还能站得住吗?所站立之处还有用吗?”惠子说:“无用了。”庄子说:“由此可见,无用的大用也就很明白了。”庄子的辩友惠子在《逍遥游》中已经两次讽刺庄子哲学大而无用,说庄学是不能盛重物的大葫芦,是立之途匠者不顾的臭椿树。庄子反驳说,大葫芦可以为腰舟以渡江河,臭椿树因无用而不遭斤斧、得尽天年。这里惠子又嘲笑庄子大言无用,庄子就像老师对学生一样循循善诱之,说你懂得无用我就可以跟你谈论用途了。人站在地上,不过踩着两足之处,但把两脚周围的地方都掏空了,人也就站不住了。这个生动的比喻说明哲学是无小用而有大用的学问,是大道之源,是立身之本。哲学是各门学问的基础,虽然不像每门具体学问那么实用,但离开了哲学这个理论基础,各门具体学问也建立不起来。“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有以无为本,显态以潜态为本。这个道理不难理解:舞台上只出现一个歌星在演唱,幕后的乐队、道具却是看不见的,如果没有那些辅助演出的声乐光电效应,演出则索然无味。西方哲学叫“在场的以不在场的为基础”,也即中国哲学的有以无为基础。《易》以道阴阳,宇宙万物,阴阳而已。阴是静止、潜态,阳是运动、显态,阴为基础,阳是主导,阳以阴为基,舍阴则阳不立。说得粗俗些,夫妻生活中,阳施阴受,胎孕乃成,而舍去妻子,丈夫悬空矣。再如一座大楼,我们只看见地上“有”的部分,地下“无”的部分却不在意,但没有地下基础,空中楼阁岂能存立?  《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情,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比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无用之木得终其天年,而不鸣之雁被杀,或以不材长生,或以不材速死,弟子请问庄周怎么自处?庄子便回答说:“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这似乎近于天道,其实不然,这样也难免受累。如果秉持着大道而浮游于世,就不同了。无所谓荣誉,无所谓诋毁,一会儿为龙,一会儿为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肯固守一端。时进时退,以和谐为标准,浮游于大道之境,主宰外物而不被外物役使,这样会得到累患吗?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法则。而万物的情况,人伦的习俗就不是这样。结合在一起的走向分离,成功的东西走向毁败,清廉会被挫抑,尊贵会遭非议,有为则受亏损,贤能会被谋算,无能则受欺辱,怎么可能一定保身呢?可悲啊!学生们记住,只有顺着自然大道才能保全自身。”  处于有用无用之间,是在两者之间摆动,随机应变,因而不同于儒家的中庸之道。因为中庸即执两用中,在两个极端之间走平衡、均势、和调的中间路线,中庸之道只有一条。材不材之间虽然还没有超越有用和无用的对待,没有达到大道之境,但已是最好的处世方法了。因为大道之境只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最崇高完美的理想状态,是永远达不到的。在材不材之间做出判断抉择仍然是劳神费心的,故未免乎累。当有用受害时就无用以保身,当无用受害时就有用以保身,“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是最圆滑明智的处世方法,也就是“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真正能处于材不材之间,就是既不在有用一边,也不在无用一边,既在有用一边,也在无用一边。关键是顺时而动,以免于有用之害,也免于无用之害,从而能全身保生,这比仅仅是无用保身更高明了。因为很多情况是因无用而丧生,单纯无用是难以保身的。因顺自然,随机应变,在材不材之间做出恰当的判断、选择,这已经是最接近于自然大道了。  庄子在《齐物论》中把自然、平常之用称为“庸”,庸既别于有用,又别于无用。“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万物都没有生成毁灭,都通而为一,只有通达事理者才明白通而为一的道理,所以不用恰恰在日用之中,无用恰恰处在使用之中。庸就是平常的使用,顺应事物的功能而不掺入主观意志的使用。这种使用就能通达顺畅,因而能自得自然。顺应自然就接近大道了,因顺自然而已,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是道。  庄子在有用、无用的关系上步步深入论述,最终提出“不用而寓诸庸”的观点。开始他主要阐述了有用伤身、无用保身的道理,进而提出“处乎材不材之间”的处世方法,再继续推出“不用寓庸”。站在大道的高度看待万事万物,一切都通而为一,因而有用无用也是统一的了,材与不材也就是没有区别的了,因而一切顺应自然好了。不要有意使用某种东西,要顺其自然而使用,这就是最高境界,因为超越了有用、无用的对立,超越了使用、不用的对立。其实有用无用都是相对的,材与不材也是相对的,都是在相对待中才见其有用无用、材不材。一个人长于此则短于彼,有所能而有所不能,在此为有用,在彼为无用,因而很难处乎材不材之间。只能是动态的处,动态的处就是不留处了,还是随机应变、顺因自然而寓乎平常日用之中。
[老子庄子道家名言故事]卷6
  [原文]  死生如昼夜。 《至乐》  [要义]  天有昼夜之交替,人有生死之代谢。以生为昼,以死为夜,生死如昼夜一样是自然现象和客观规律。生是气之聚,死是气之散,人和万物一样都是一气之聚散,故不必悦生,不必恶死,生死一个样。生死观是人生观的重要部分,主要是人生哲学的《庄子》,是中国哲学中论述生死观最完善的,对现代西方的存在论哲学都有重大影响。  道家倡自然,其自然生死观影响深远。我们常说的“人死如灯灭”便是这个意思,油尽自然灯灭。拉美特利曾说过“人是机器”,零件越来越磨损,用了几十年后修修补补还能凑合着用,最后破得打不着火了,便报废了。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任万物自生自灭,从宇宙本根的“道”那里来,死后再回归到“道”那里去。生死鬼神是大问题,连圣人都避而不谈,甚至也说不清。《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周易·系辞传上》:“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认为阴阳二气,合则生,分则死,纯阳为神,纯阴为鬼。庄子说,“死生为昼夜”,自然而然。又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不亡以待尽”。人从下生时起就开始走向死亡,活着就是等死。当然啦,死之时也是生之时,在死亡中孕育了新生的开始,如凤凰涅槃一样。《大宗师》:“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訢,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古代的真人,不以生为喜欢,不以死为厌恶。对出生不欢迎,对死亡不拒绝。死是忽然去了,生是忽然来了,纯任自然,置生死于度外。又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死生是必然而不由己的,就像天道常轨的昼夜交替一样。这与儒家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有区别的,庄子的“命”是一种人无可奈何之的客观必然性,儒家的“命”是天命神学的孑遗。  [故事]  《至乐》说,支离叔与滑介叔在冥伯的山丘、昆仑的荒野上游览,这曾是黄帝休息的地方。忽然间滑介叔的左肘生出了一个瘤子,他惊恐,好像厌恶的样子。支离叔说:“你厌恶它吗?”滑介叔说:“不,我怎么会厌恶它呢?生命是大道的寄托,大道寄托的生命又生了瘤子,不过是尘垢罢了。生死如昼夜交替一样。我和你观察万物的变化,而今变化到我身上,我又为什么讨厌呢?”  庄子的老婆死了,他的好朋友惠子去吊唁,庄子正在那里叉开两腿坐着,一边敲着瓦盆一边唱歌。惠子谴责他:“你和夫人共同生活了多年,为你生儿育女。如今年老而死,你不哭就够无情了,还敲盆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是的。他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不悲痛呢?但细想起来,起初并没有生命,也没有形体,也没有元气,存在于恍惚的大道里。一变而有元气,元气变化而有形体,形体进化而有了生命。今天她又变化而死亡,这种生死变化如同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她如今安息在大道之中,而我还呜呜地在旁边哭,这是不通达生死的道理,所以我停止了哭泣。”这和秦失吊老聃、三号而出的故事相似,秦失说:“偶然降生,是应时而生;突然死去,是顺时而死。安于顺应时机,处于因循自然,则哀乐不能进入胸中。”  《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翩翩飞舞的蝴蝶,自己知道飞得多么得意,忘了还有庄周。忽然醒来,惊诧自己仍然是庄周。不知庄周做梦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庄周和蝴蝶想必是有区别的。这种转化就叫“物化”。这就是著名的“庄周梦蝶”的故事,古代诗文常常用此典故,如李商隐的一首七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们平时都说人生如梦,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在虚幻的梦境中,人变成了自由自在、轻松愉快的蝴蝶,实现了最大的超越、解放和自由、幸福,确实是美好无比的逍遥境界。一旦醒了,又是混乱沉浊的现实社会中的自己,自然是非常怅然失意的,所以有“但愿长醉不复醒”的向往。人醉卧时也是一种超脱的幸福,忘记了现实中的矛盾、痛苦和烦恼,什么柴米油盐酱醋茶,什么贫贱、屈辱、不如意事,一切的一切都飞到九霄云外了。现实生活中不自由的庄周是经验界的庄周,梦中的蝴蝶是超验界的理想国中的绝对自由、完美、幸福的与道为一的庄周,是道家理想人格的像征。庄周怎样走向“蝴蝶”呢?就是“齐物我”。以道观之,万物皆一,泯灭物我之分,混化万物差别,融入大道之中,走向永恒、绝对、无限的理想国,那就是最大的自由,最大的适意,最大的幸福了,那就是“蝴蝶”了。庄子哲学是内在超越的哲学,超越的方法就是“齐”,也就是拉平一切差异,混化一切对立,齐万物、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善恶、齐贫富、齐贵贱、齐大小、齐贤愚、齐美丑、齐真假……超越一切相对(对待关系)、矛盾,走向绝对独一的“道”,便从现实世界中对立的漩涡里超脱了。对立和痛苦、不自由是等价的,只有超越对立才能求得永恒的自由和幸福,也就是以超然于一切对立之外的心态处世,什么都看得开,不陷于相对待、相比较的痛苦烦恼中。人说庄子无能,他便说有能无能一个样,反正都得死,甚至有能还不如无能好,有用还不如无用好,大树无用而全生,有才能者因才丧生,庸庸者多福。人说庄子贫穷,他说贫富一回事,吃孬吃好一个样,肚子不饥困就行了;住孬住好也一样,下雨淋不着就行了;穿孬穿好无所谓,露不着皮就行了。穷人没有贼来偷,安心睡太平大觉,富了遭盗贼,杀人越货到处是,还不如穷人省心。万贯家财白给人守,临死带不得一文走,都是一抔黄土掩埋了。你说庄周低贱,他说低贱高贵一个样,甚至高贵的不如低贱的自由幸福,高贵者争权夺利朝不保夕,老百姓无忧无虑多快活。当官的好像做祭牲的牛,吃得好,穿得好,说不定啥时就拿它开刀,还不如鱼在水里自由自在过日子……说来说去谁也不如他庄周好,于是乎他就心满意足了,他就成了“蝴蝶”了。超越的功夫便是心斋、坐忘、朝彻和见独!  民间传说,梁山伯和祝英台是同窗好友,祝是女扮男装,同学三年梁山伯一直不知道。下山时祝向梁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两人私订终身。但祝英台的父亲祝员外嫌贫爱富,把她许给了大家公子马文才。后来梁山伯害相思病死掉了。她出嫁那天路过梁坟,她下轿去祭拜,这时坟墓裂开了,祝英台跃身跳入墓中,坟又合上了,一对蝴蝶翩翩飞出来,自由自在比翼飞翔……在现实社会他们没能做成夫妻,只好到阴间结连理,这和庄周梦蝶一样,都走向了理想境界。庄周成就了道家理想人格,梁祝成就了美满夫妻,生不同衾死同穴,“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飞徘徊,千古传说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  庄子将要死了,弟子们想厚葬他,他说:“我用天地做棺椁,用日月做双璧,用星辰做珠玑,用万物做陪葬,我的葬品还不丰厚吗?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弟子们说:“我们担心乌鸦、鹞鹰啄食你。”庄子反驳道:“露天有乌鸦、鹞鹰啄,土葬有蝼蛄、蚂蚁啃,从乌鸦、鹞鹰嘴里夺来给蝼蛄、蚂蚁,多么偏心呵!”在庄子看来,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死后又会变成别的物质。人死后的形体就是一堆烂肉,无需人为的厚葬,像动物一样死了就死了。天地就是棺椁,万物就是殉葬品,大葬不葬,自然而已,也就是“天葬”。这是无以加此的最高级的埋葬,对儒家倾家以送终、竭财以厚葬的风俗有批判意义,但又与墨家的“非葬”不同,墨家是从节用上反对厚葬久丧的。  子来生病了,大口大口喘气,将要死了,他的老婆孩子环绕在旁边哭泣。子犁去探问,对子来的老婆孩子说:“哎!快躲开!不要惊动了变化!”靠在门上对子来说:“伟大的造化啊,又要把你变成什么东西!又将送你何处去?把你变成鼠肝吗?把你变成虫臂吗?”子来说:“子女对于父母,无论去东西南北,都要唯命是从。阴阳对于人比父母还重要,它要我死我不听,那就太不通情理了,它有什么罪过呢?它赋予了我形体,以生使我操劳,以老使我安逸,以死使我安息,因此以人之生为善的也自然而然的以人之死为善。假如一个铁匠在铸造金属物,被铸造的金属在那里跳跃着说:‘我将成为镆铘宝剑!’铁匠肯定认为它是不祥之金。假如一个被造成人形的形体在那里高兴地喊叫:‘要成为人了,要成为人了!’阴阳造化者必定认为这是一个不祥之人。现在我以天地为大熔炉,以造化为大铁匠,把我铸成什么东西我不同意呢?”他说完自由自在地睡着了,转眼又自由自在地醒来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和万物都逃不出阴阳二气的大化流行,故顺自然而生,顺自然而死,不要有人的主观愿望,本来天地万物是一体的,人也不能违背造化自然。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交为友,说:“谁能相交在不相交的关系中,相帮在不相帮的关系中?谁能登天在云雾里遨游,辗转于无极之中,忘掉生存而没有穷极呢?”三人相视而笑,志同道合,于是结成了好朋友。不久子桑户死了,还没下葬,孔子听说后派子贡去助理葬事。子贡看到他们或编歌曲或弹琴,二人合唱:“哎呀桑户啊!哎呀桑户啊!你已经返回本真了,而我们还在做人呢!”子贡上前说:“请问临尸而歌,合乎礼仪吗?”他们相视而笑说:“你哪里知道礼的义蕴啊?”子贡回来报告了孔子,说:“他们是些什么人呀?没有道德修养,置形体于度外,对着尸体歌唱,颜色不变,真是叫人费解。他们是什么人呀?”孔子说:“他们是游于方外的人,而我是游于方内的人,方外方内不一致,而我却派你去吊唁,这是我的浅陋粗俗啊。他们正与造物主为伴而遨游于天地一气之中。他们把生命当成多余的肉瘤,把死亡看成是痈疽溃烂,这种人哪里知道生死先后的不同呢?假借异物来寄托同一形体,忘掉了肝胆,忘掉了耳目,把生死看成了循环往复的变化,不知道开端和结尾。他们茫然彷徨于尘世之外,逍遥于自然无为的原野中。他们怎能湖涂地遵行世俗的礼节,以取悦众人的耳目呢?”  [原文]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逍遥游》  [要义]  同是一个不皲手的药方,有的人因此而封侯,有的人仍不免于继续漂洗丝絮,这就是运用所致的不同结果了。体一而用多,结局大不同,勉励人们要善于用物,发挥出它的最大价值。龟读皲,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破裂。洴澼絖读平劈旷,洴澼乃击絮之声;絖同纩,丝絮也。  [故事]  在《逍遥游》里惠子打比方笑话庄子道:“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把它种了,长成的葫芦能盛五石。用以盛水,质地脆弱,不能胜任;把它剖开作瓢,又平又浅,没法盛东西。这葫芦不能说不大,但我认为它无用,把它击破了。”这里暗喻庄子理论不切实用,就像那大葫芦一样。庄子回答说:“你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不皲手的药,他家世代靠漂洗绵絮过日子。有个外乡人听说有这种药物,要用百金的高价买取药方,那个人和全家人商量说:‘我们祖祖辈辈漂絮,收入无几;而今一卖药方可得百金,就卖给他吧!’那个外乡人得了药方,去游说吴王,当时越国入侵,吴王派他率军抗战。正值冬天,与越军水战,把越军打败了,于是吴王割地封他为诸侯。同一个不皲手的药方,有的人因此得到封侯,有的只是利用它以助漂絮,这是运用它的不同结果啊。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平浅盛不下东西。可见,你的心好比茅塞而不豁达啊。”  大用无用,具有伟大功用的东西没有处于适宜其发挥才能的时空环境里,还不如一般的东西效用大。凤凰落地不如鸡,蛟龙失水虾蟹欺,但鸡永远达不到凤飞云天的高度,虾蟹也没有蛟龙那翻江倒海的神通。  孔子说:“君子不器。”君子是兼修六艺的通才,不是独精一样的专才。他还说:“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也是这个意思。孟公绰这个人做赵、魏等大国的顾问很称职,才能、学问、道德足以胜任,但做滕、薛等小国的大夫则不行,从事具体行政工作干不好。子路问什么是通才?孔子说:“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他说通者要有高度的智慧,清廉的德操,勇敢果决仗义的精神,很好的文学艺术水平,并受过很好的礼乐教化。但往往有通才的大人物难以专任某事,一个宰相去当每一个部的尚书都不是很胜任,但每个部的工作他都熟悉,能统帅六部,使各位尚书干好工作,这就是宰相的本事。唐德宗曾对他的宰相李泌说:“自今凡军旅粮储事卿主之,吏礼委延赏(张延赏),刑法委珲(珲瑊)。”李泌说:“陛下不以臣不才,使待罪宰相。宰相之职,天下之事,咸其平章,不可分也。若有所主,是乃有司,非宰相矣!”宰相是总理天下大事的,不可专任一方面,专任的是具体官员。  《史记·陈丞相世家》:“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候自知其能不及平远矣。”也许是汉文帝故意看看左右丞相的才能如何,便问绛侯、右丞相周勃:“天下一年有多少案件?”等具体问题,实在的周勃直言不知,又很惭愧,汗流浃背。而足智多谋的左丞相陈平虽然也不知道,但他说皇帝不应该问丞相这些具体问题,因为有专门负责的,问案件找司法部长,问钱粮找农业部长。文帝问:“你主要负责什么?”陈平说:“丞相的主要任务就是统领众臣监督百官,使卿大夫各尽其职……”  惠子继续反驳庄子:“我有一棵很大的臭椿树,树身木瘤盘结,不合绳墨;小枝弯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见了都不理睬。你的言论虚假空大而无实用,大家都抛弃的。”庄子说:“你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它们屈身埋伏,等着出游的动物,东西跳跃,不避高低,一旦触动机关,却死在猎网里。你看那牦牛,庞大得像无边的云彩,虽不能捉老鼠,但它有大的用处。现在你有这样一棵大树,愁它无用,为什么不把它栽到一无所有的地方,宽阔的旷野里,你可以徜徉于树旁而无所事事,也可以逍遥自在的躺在树下。它不会被斧子砍伐,没有来侵害它的,没有什么用处,又有什么祸患呢?”非常消极的庄子认为有用不如无用,有才不如无才。的确在战国纷争的那个时代,无才者可以保身,有才者因才致命,无用之物长久,有用者速死。  旱地种地瓜、花生好,水浇田插稻子最妙。我们不能在浇不上水的山岭薄地种水稻,种上连苗子都旱死了;我们也不能在平原地水浇田里秧地瓜,那样的地瓜淀粉少不好吃。只要发挥每一块地的长处,则可以地尽其利了。  在用物用人上也要扬长避短,最大限度显发其价值,尽力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物之用途无限,但有主要的;人的潜力无穷,也有拿手的,我们要利用闪光点,以避免错位的浪费。不能把可做栋梁的大树劈了当柴烧,劈起来废力气,还不如小柴禾好烧;我们也不能让一位大学教授去打扫厕所,搞环境卫生他还不如目不识丁的普通人。  刘邦和项羽打过七十多仗,而几乎全以刘邦失败而告终。为什么后来刘邦能置项羽于死地而奠定四百年的汉室江山呢?就是由于他善于将将,善于用人,特别是重用了天才军事家韩信,赖之终败项羽。《史记·高祖本纪》:“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肖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淮阴侯列传》:“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原文]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德充符》  [要义]  只要有超人的德行,形体方面的不足就会被人忘掉。人们不忘掉应该忘掉的形体而忘掉了不该忘掉的德行,才是真正的遗忘。这仍然是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凡事凡物没有十全十美的,内容好的形式往往有所不足。人们还是应该注重主要方面的内容,而忘掉次要方面的形式,不要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如果只盯着一个形式方面的不足,而忘记了他那充实高尚的内容,那就大错特错了。特别作为领导,要注意识拔人才,切忌以貌取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其德行、才能、学问如何,不要斤斤计较于次要方面的不足。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大方面不错就是好同志。  [故事]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也希望自己长得漂亮,但长好长孬不取决于自己,主要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外表美形体美大部分来自先天,后天是次要的。而人的心灵美不美、德行善不善却主要取决于自己,后天修养至关重要,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好人学好事,跟着坏人学不良。  古今中外的残疾人队伍中也涌现了许多优秀儿女,为人类的文化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形体的不足更反衬出他们心灵的高尚、人格的伟大和事业的辉煌。不说《施公案》中的清官施不全如何丑陋,但断案如神、爱民如子,不说海伦·凯勒又聋又盲却成为优秀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不说“二战”三巨头之一的罗斯福,虽然婴儿瘫后遗症使他跛瘸,但正是这双瘸腿支撑着一个可以左右世界的钢铁意志,单说我们济南的张海迪也够感人的了。早在八十年代初她的事迹已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激励着青年人们去努力奋斗!她虽下身瘫痪,却整天在轮椅上用生花妙笔编织着一个个美好的梦,歌颂人间真善美,哺育着广大青少年的心灵!  中国自古重德治、仁政,从不卑视残疾人。《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如今世界上有残疾人联合会和残疾人奥运会,每个国家也都有残疾人协会,也定期举行残疾人运动会,给他们以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盲文(braille)是盲人布莱尔(Braille)发明的,哑语也是一位哑巴最先创造的,这为聋哑人受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另一层意思是,德行高尚的人不注重外表服饰,或追求精神充实完美的人不在乎物质生活的贫乏、口体之奉的不足。贫而乐道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庄子也是个穷光蛋,吃了上顿不知下顿在哪里,“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候。”“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当今时代,中外很多大科学家整天忙于搞研究,没有功夫修饰外表,有的人常常扣错了纽扣,有的人头发又长又乱能孵出小鸡来。爱因斯坦非常朴素,以至于到大学演讲时迎接的人把他的司机当成了他,把他当成了司机……相反,形有所长的人往往德有所忘,一味追求形式美、外表美,而忘记了内容美、心灵美的重要,本末倒置,“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如绣花枕头,如银样鑞枪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衣则高档时髦,食则山珍海味,住则豪舍银窝,所言尧舜禹汤,所思男盗女娼,所行吃喝嫖赌、坑蒙拐骗、狗彘不如。西汉末年有个董贤,长得比女人还漂亮,皇帝和他搞同性恋,他的灵魂非常肮脏,为了拴住皇帝而多捞权钱,又把自己的老婆和妹妹先后献上。有时三个人和昏君同睡在一起,其下流无耻举世罕见!美貌多才而淫荡凶恶的潘金莲勾着奸夫西门庆鸩杀了亲夫武大郎,做了西门氏的第五房娘子,又争风吃醋,害死了六房娘子李瓶儿及其爱子。她患了性亢奋症,一夜离了男人也不行,与奴仆、女婿也私通,有一次给西门庆一下子吃多了春药,又害死了浪子、奸商和贪官西门庆。  试看中国历史,几乎每个宫廷美女都是祸根,所谓“红颜祸水”,事情往往坏在女人身上。一方面美貌风流,把一个个皇帝都迷昏了,春从春游夜专夜,那有精神理朝政?另一方面美人们争风吃醋,外戚家族钩心斗角,闹得乌烟瘴气,宫廷祸患无穷。为什么把绝代佳人称为“倾国倾城”呢?就是因为她们长得漂亮,让执政者看见就无心理政事了,国家破亡也指日可待了。李延年为了把自己的妹妹献给汉武帝,就夸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果然后来汉武帝要了李家妹子,妙丽善舞,大受宠幸。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大多数皇帝都因声色犬马而败,“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二八佳人体似酥,腰中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叫君骨髓枯。”夏桀毁于妹喜,殷纣王迷苏妲己,周幽王宠褒姒,夫差惑于西施,董卓死于貂蝉,唐玄宗败于杨贵妃,李自成占陈圆圆。  殷纣王孔武有力,徒手能杀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叛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传说苏妲己是九尾狐狸精变来的妖女,非常淫秽狡诈残忍。有一次她和纣王站在楼上,远远看见祖孙二人挽着裤腿过河,爷爷步履稳健,而孙子在冷水中战栗摇晃。纣王问是什么原因,妲己说:“爷爷老成,骨髓充盈;孙子稚嫩,骨髓不满。不信你叫人敲断他们的腿看看。”纣王果然令手下去喊来那祖孙,倒了血霉,二人都被当场敲骨验髓,虽说妲己说对了,两条生命也没了。又有一次,他们碰到一个孕妇,妲己说:“这个妇人怀的是男孩,不信你叫人验证。”这位昏君果然又叫人把那个孕妇肚子割开,还真的是个男婴,两条生命又呜呼了。经过这两次之后,纣王对妲己惟命是从,她便开始挑拨君臣关系,残害忠良股肱。纣王把三公重臣的九候剁成了肉酱,把鄂侯晒了肉干,拘囚西伯于羑里。哥哥微子数谏不听,气得投降了周朝,叔叔箕子吓得佯狂为奴,只剩下最忠诚的叔叔比干在朝了。比干与妲己忠奸不同朝,是势不两立的死对头,妲已便说:“比干心有七窍,不信你让人割开看看。”这一次纣王又让人把他叔的心扒出来了,人心只有四窍,何来七窍?纣王说:“妲己你这次说错了。”妲己笑而不言,她笑傻瓜纣王中了她的计而犹不知。朝中没有栋梁臣,全国人民怨声载道,纣王的死期不远了。周武王发兵伐纣于牧野,殷兵前徒倒戈,纣王跳火而死。  周幽王时,褒人获罪,遂将一个外来的私生女子进献幽王以赎罪。因为来自褒地,故名褒姒,幽王宠之。“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悦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褒姒为了褒地人民的安全才舍身侍幽王,恨不得一口吞了仇人,自然不会对着他笑了。而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因之又废了王后申候之女和太子,这可激怒了老丈人,“申候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  春秋时吴越争霸,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勾践卧薪尝胆以图东山再起。他手下有两个能人:范蠡主军事,文种管行政。西施是范蠡的情人,为了复兴越国,便让她领了一帮歌舞姬去吴国搞间谍工作。夫差一见西施就迷上了,还建了馆娃宫让她住。她拨弄夫差杀害了相国伍子胥,大梁一折,吴国很快便被越国消灭了。  东汉末年,大奸臣董卓篡权乱国,他的义子吕布有万夫不挡之勇。司徒王允为了除掉董卓,使养女貂蝉一身事董吕父子二人,假吕布之手除掉了董卓。貂蝉和西施一样,都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唐玄宗李隆基原来也是一条好汉,在他即位的前28年(年号开元)先后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励精图治,继初唐“贞观之治”后,又出现了“开元之治”的盛世。“海内富实,斗米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但在后期的天宝年间,一个“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几乎使唐朝灭亡了。她原是寿王李瑁的妃子,被公爹看上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玄宗还把她的三个姐姐封为秦国夫人、虢国夫人、韩国夫人,还有一个冒牌哥哥杨国忠(原是杨家管家,虢国夫人的情人),也借了妹妹的“裙带”东风,一下子刮进中央当了大官,和宰相李林甫狼狈为奸,卖官鬻爵。玄宗和二姨子虢国夫人偷情,“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杨贵妃就和大腹便便的胡人安禄山私通,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节度使,拥兵十八万,图谋不轨。有一次他和杨贵妃正睡着觉,太监报:“皇帝驾到!”安越墙而逃,尽管她巧妙掩饰,玄宗还是有所察觉。次日就敕令安禄山赴边疆任所。他回家后无时不思念“干娘”杨贵妃的“旖旎风光”,便于天宝十四年和部将史思明起兵,杀奔长安而来,玄宗只得仓皇西逃四川。走到马嵬驿,士兵哗变,逼着玄宗赐死了杨家兄妹,他们是安史之乱的祸根。八年战乱,使唐朝一蹶不振,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平西伯吴三桂是崇祯皇帝委任镇守山海关的辽东总兵,起义军逼近北京时,田贵妃的父亲将陈圆圆送给吴作妾。起义军攻下北京,杀了吴三桂全家,李自成占有了陈圆圆。吴非常痛恨,引清兵入关,灭了李闯王,夺回了陈圆圆……  大凡美女多是形有所长而德有所忘,自恃天生丽质,不注重文化提升和道德修养。故有人说:“美人绝色原妖物,乱世多财是祸胎。”以上所举都是有名的破国败家之辈,当然品德高尚的美人也很多,不光长得美丽,心灵也美丽。  《庄子·德充符》中也讲了几个容貌丑陋而品德充实光辉的人物,其中一个是卫国的哀骀它。男人和他相处,思慕他而不能离开。姑娘见了他,就向父母请求说:“与其做别人的妻子,还不如做哀骀它的婢妾。”这样的女人很多很多。没有听说他提倡什么,只是常常应和别人罢了。他没有尊位实权去解救别人的苦难,也没有积财厚禄去解决别人的饥饿。他丑惊天下,应和而不倡导,心智也不超世绝伦,但男女都愿意亲近他。鲁哀公召见他,相处不到一个月就羡慕他的为人了,不到一年就很信任他。鲁国正缺少主管大臣,哀公想把国政委托给他。他反应冷漠,漫不经心好像推辞。最终还是委托他治国,但没有多久他就离开哀公而出走了。哀骀它就是道家的理想人物,善于应和而不提倡,而且“不事王候,高尚其事。”  [原文]  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  身殉天下。 《骈拇》  [要义]  普通人为物质利益牺牲身体,知识分子为浮名虚誉牺牲身体,卿大夫为封邑而牺牲,圣人为天下而牺牲……可见当时人性的异化是多么严重!正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通观老庄,都赞美自然真性,极力反对物质文明、仁义礼法对人性的戗害,批判人性异化,人创造的东西反过来约束和奴役人,而且为名为利为权而不惜纷纷牺牲性命。当今社会,特别是西方,是科学技术独霸天下、工具理性猖獗横行的时代,人性的异化比任何时代都严重,人们渐渐物化了,都成了机器和金钱的奴隶了,因此道家哲学对于纠偏矫枉、觉醒人性尤为重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故事]  春秋战国乱悠悠,社会处在大动荡、大转型时期,诸侯异政,各国异情,百家异说,诸子游说诸侯,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救世方略,因而先秦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哲学、政治学尤为发达。儒家积极入世,提倡礼教,宣扬仁义,向往王道德治,礼偏重外在的礼仪制度和行为规范,仁偏重内在的道德修养和主体自觉,仁体礼用、仁礼合一以淑世救世。道家则从反面从负面看问题而消极入世,他们提倡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反对物质享受和仁义礼法对个人和社会的异化。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十二章)人的贪图享乐之心是无限的,欲壑难填,这山望了那山高,吃了山楂想葡萄。每个人都张着血淋淋的大口,最终连感觉都没有了。越追逐感官享受、口体之奉,人的本真之性就越异化,人离开“道”就越远。所以老子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四十八章)“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四十七章)外界知识学得越多,也越来越远离虚静自然之道,知识、聪明也是要不得的,求知欲望更难满足,故“绝学无忧。”老子又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三十八章)失去了道才谈德,失去了德才谈仁,失去了仁才谈义,失去了义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祸乱的根源,所谓先知先觉,是道的虚华、愚昧的极至。  《秋水》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牛马生来四条腿就是天然,笼马头穿牛鼻就是人为,不要用人为毁灭天然,不要用目的损害本性,不要为浮名牺牲真朴之德,谨守不失,就是返回天真的本性。  《骈拇》说:“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赘悬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是故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也;多方骈枝于五脏之情者,淫僻于仁义之行,而多方于聪明之用也。”大脚趾和第二趾并连着,大拇指旁生出小手指是出自本性吗?它们都超出了应得。皮肤长出赘肉余瘤是出自形体吗?是超出了本性。有人多生枝节推行仁义,是出于五脏真情吗?不是道德的正宗。两趾相连的是无用的肉块,多余的手指是长了无用之物,仁义之行是歪门邪道,聪明之用是多生枝节,都是五脏真情的累赘,同多余的指头、肉瘤一样。  他接着说:“是故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而离朱是已。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已。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跂;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过分明察的,会混淆五色,分不清文采,这岂不是让绚烂的色彩搞得眼花缭乱吗?离朱就是这种人。听力太好的人,会混乱了五声,沉迷于六律,这岂不是金石、丝竹、黄钟、大吕的声音吗?师旷正是这种人。节外生枝以倡仁义的,标榜自己的道德,蔽塞自己的真性,以沽名钓誉,岂不是使天下人鼓吹一番而做不到的法式吗?曾参、史鰌正是这样的人物。节外生枝以辩逞雄的累瓦结绳般串缀文句,潜心于离坚白、合同异的论题之中,岂不是劳神费力以称道一堆废话吗?杨朱、墨翟正是这种人。所以说这些节外生枝的歪门邪道,不是天下的正道。那合乎正道的人,不失掉性命真情。连结的不是多肉,枝叉的不是余指,长的不是多余,短的不是不足。野鸭腿短,接上一段就可忧;白鹤腿长,截去一段则可悲。所以原来长的不能截短,原本短的不能接长,这样就无忧无虑。哎!仁义本来就不合乎人的真性情,那些圣人为什么还忧虑仁义不行呢?  “且夫骈于拇者,决之则泣;枝于手者,龁之则啼。二者,或有余于数,或不足于数,其于忧一也。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故意仁义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嚣嚣也?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屈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纆索。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故古今不二,不可亏也。则仁义又奚连连如胶漆纆索而游乎道德之间为哉,使天下惑也!”相连的脚趾,切开它便哭泣;多生的手指,咬去便啼叫。两种情况,或多于正常数目,或少于正常数目,但都让人担忧。现在世上的仁人志士,愁眉苦脸忧虑世间祸患。不仁的人败坏本性真情以追逐荣华富贵。所以说,仁义不合乎人情!从三代以后,天下为什么这样喧嚣不停呢?用曲直圆方的工具来矫正,是损害物的本性;用束缚粘连的办法来定型,也是侵夺了物的真性。推崇礼乐、鼓吹仁义以安慰天下人心的,这就失掉了事物的常态。常态是曲的不因为钩,直的不因为绳,圆的不因凭规,方的不因凭矩。粘合的不用胶漆,束缚的不用绳索,天下事物油然而生而不知怎样生长的,同时各有所获却不知怎样获得的。所以说,古今道理都一样,不可以亏损真性。为什么还连续不断使用仁义,如使用胶漆绳索一样施于道德本性之间呢?使天下人都迷惑了。仁义礼乐如规矩钩绳一样规范人,使人性扭曲变态,故庄子浩叹:“自三代以下,天下何其嚣嚣也!”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何以知其然邪?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故尝试论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小的迷惑颠倒方向,大的迷惑改变本性,三代以后天下人没有不以身外之物改变人性的,人性都异化物化了。当代西方社会更厉害,人人都成了机器上的螺丝钉了,还有什么人性、人格、人的自由和人的尊严?人活着还有啥乐趣?啥意义?奉劝科技称雄的西方人好好读读《庄子》,不止是三伏天吃西瓜一样爽快!他浩叹:“天下尽殉也。”人过留名,燕过留声,其殉名者乎?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其殉利者乎?  通观《庄子》,几乎无处不在批驳儒家的仁义礼法对人性的摧残。他在《马蹄》中继续说:“马蹄可以践踏霜雪,马毛可以抵御风寒,饥则吃草,渴则饮水,兴奋了就举足跳跃,这就是马的真性。虽有高台大殿,对马来说也没用。到了伯乐,说:‘我善于管马。’于是烙马印,剪马毛,削马蹄,笼马头,用绳索把马连在一起,安排在马棚内马槽边,十之二、三的马死去了。让他饥饿、干渴、驰骋、狂奔,四马驾车,整顿步伐,前有嚼子、络头的紧固,后有鞭打的威胁,马便死了大半……治理天下的人不也和伯乐一样吗?在仁义礼法的摧残下,不是很多人也丧生了吗?“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庄子在《外物》中更无情地鞭挞了儒家的虚伪,满口仁义道德,褒衣博带,规行矩步,暗中却无恶不作,无耻之尤!儒生们用《诗》、《礼》之教以盗墓。大儒对墓里边的徒弟说:“东方发白了,怎么样啦?”徒弟说:“裙子和小袄还没脱下来,口里还含着宝珠。《诗》曾说:‘青青的麦苗,长在山坡上。活着不施舍,死了为什么还含着宝珠!’”徒弟又揪住鬓发,按着胡须,用铁椎敲他的下颌,慢慢分开他的面颊,没有碰坏嘴里的宝珠。师徒二人对话,都是《诗》上的句子,学了《诗》、《礼》好盗墓,连死人的东西也不放过。这个故事讽刺儒家子弟强烈的功利心,学而优则仕,仁义以干禄,在朝互相钩心斗角,想方设法置对手于死地,而后再侵夺对手的财产,仁义礼法完全是他们用以巧取豪夺的工具了。  [原文]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一章  [要义]  “有”(实质部分,在场的)给人提供便利条件,“无”(虚空部分,不在场的)才发挥它的作用,万事万物都是这样。老子精研《易经》,在明了阴阳对待的基础上而重阴(虚、无、静、柔、雌、弱、下等)。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他还使用了有无、刚柔等一系列对待范畴。正因为他观察到万物都是有和无的统一,因而作为宇宙本体的“道”也是有和无的统一,如古希腊原子论哲学中把原子和虚空都看作是世界的本原一样。晚于老子的《易传》才大谈太极,阴阳,太极相当于“道”,阴阳相当于“有无”,阳为显态之有,阴为潜态之无,重阴的老子说:“有以为便利,无以为功用。”  [故事]  老子先举了三个例子,他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十一章)三十根辐条集中到一个毂(车轮中间用以连接辐条的小圈,中空以安车轴)上,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能安上车轴而发挥车的作用;抟弄陶土制成器皿,有了器皿中间的虚空,器皿才能有盛东西的作用;开凿门窗修建房屋,有了门窗和四壁内的空间,才有房屋容物和通气的作用。他在第五章又说道:“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风箱吗?虽然空虚却没有穷竭,越是鼓动,涌出的越多。正是因为天地间是空虚的,才能包容万物,才能生化不已。风箱中空才能有用,能容纳、排放空气。  中国古代讲“物物一太极”、“太极生两仪”,这是光辉卓著的全息思想。小太极是大太极的缩影,都是有和无的统一,有以为利,无以为用,聪明者善于用“虚空”,钻空子也是一种用,硬碰硬往往头破血流。有无是相反相成的,有器之后才有器之“虚空”,有形之后才有形而上,有是经验界、形下学、无是超验界、形上学。用现代的哲学话语表述,有就是物质,无就是空间,有无互含,二者不可分。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空间中,这是无包有;任何事物中都有“虚空”以发挥作用,这是有中之无。道虽然是有无的统一,但最初只为“无”,这是没有显化出“有”的潜态,道是最大的“无”。由无显化出有,正如一个胎儿从母腹中诞生出来,故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广漠无垠的空间中逐渐显化出物质来,今天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仍然是“无中生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无、0,有就是1,天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带鱼活着的样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