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故事讲了一个母亲有两个孩子,一个形容诗写得好好,一个很普通,在临死前上帝满足她一个愿望,她想看一下诗

我喜欢的古典诗词(1)
我的图书馆
我喜欢的古典诗词(1)
& & &引 子
   用较少的文字准确地表达一种情感,诗人都是驾御文字的专家。
   浓缩的才是精品。
   好诗就是一活宝。反反复复,玩味无穷。
   众多的古代诗人们就像夜晚天空的星星,千百年来,交相辉映,感谢他们滋润我们这么多年。
   每个人读诗的角度可能不同,从意境的,从章法的,从句法的,从用字的,......
   我读诗喜欢从诗人的写作背景入手,诗人写诗往往是由感而发,当时是什么刺激了他?
   知道诗人为什么写这首诗,更有助于对这首诗的理解(个见)。
   天涯是一高等学堂,藏龙卧虎,我一新学生,望同学兄长多多指教。
   打算从汉朝诗开始写,一直下去,写到哪儿算哪儿。
   准备连载,但不一定每天更新,有时太忙。
  第1首 &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写作背景]
   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共封了八个异姓王:
   楚王韩信(受胯下之辱的那个)
   韩王韩信(重名,不是一个人)
   淮南王英布
   梁王彭越
   越王张敖
   燕王臧荼
   长沙王吴芮
   闽粤王无诸
   最先造反的是燕王臧荼,造反理由是刘邦赏赐不公,对他这个本是项羽部下冷落,心中火起,再加上项羽本来对他不错,心里总感觉对不住项羽,是个比较讲义气的人,他是在项羽战死后见大势已去才投降了刘邦。
   刘邦亲自挂帅,臧荼战败,被刘邦生擒并斩首示众。臧荼属于义气用事,耿直多了点。
   第2个“造反”的是楚王韩信,造反理由:莫须有。
   在所有的手下大将中,刘邦最怕的就是这个韩信,能力太强了,有点功高震主,而且韩信也犯了一个错误:收留了项羽得力大将(当然也是刘邦的仇人)钟离昧,刘邦向他要人,韩信不给,刘邦起了疑心,就抓了韩信,这也怪不得刘邦,怪就怪韩信,他不懂换位思考,给哪个皇帝也不会允许他这样。
   于是出现了大家都知道的结果,被刘邦软禁了,在自我保护这方面,韩信和张良比差远了,可惜的是韩信以后没有悔改的表现,没有主动向领导表决心。
   感情是有的,刘邦并不想杀他,最后被心毒的吕后杀了。韩信不是全才,尤其性格非常复杂。
   第3个造反的王是那个同名的韩王韩信,匈奴人侵略韩王韩信的领地,双方打着打着,脑子进水的韩信竟偷偷地与匈奴议和,刘邦知道后,又亲自带队打了过去,把这个韩信轰到匈奴去了,其实这次很危险,刘邦差点丢了小命,幸亏有陈平给他出了一个奇计。
   第4个“造反”的是彭越,没有任何理由。
   刘邦冤枉了他,刘邦平息阳夏侯陈豨时(刘邦封了8个异姓王,同时也封了22个侯),曾招彭越同征,但当时彭越有病,无法前往,刘邦认为彭越不想帮忙了,起了疑心,正赶上彭越手下红人(实际是一车夫)蒋公轧死人了,彭越想严惩,蒋公想活命,就用了“恶人先告状”这一招,告彭越谋反,刘邦正在气头上,二话不说,把彭越抓起来,在吕后怂恿下,彭越小命没了,彭越最冤枉,吕后真狠毒。
   第5个出场的是淮南王英布,同样没有理由,也是被冤枉的,可以说刘邦死就死在这次平乱中。
   英布的一个妾(最喜欢的)陈姬病了,有病当然看医生了,而这个医生家的对门偏巧住的是贲赫,而贲赫偏巧又是个马屁精,事情就在这引发了。
   那个贲赫为了得到英布的好感,百般讨好陈姬,终于陈姬被他感动了,于是在英布面前说了贲赫的好话,而英布这斯偏偏又是个醋坛子,怀疑他俩有猫腻,一恕之下,就派人去叫贲赫,贲赫知道事情的原尾后,二话不说,驾车跑了,连老婆孩子都没来得及管。
   贲赫往哪里跑呢?和彭越的车夫一样,跑到刘邦那里去了,告状:英布要造反,刘邦当时并未糊涂,派一个人去查,可这个人刚到淮南,就听说英布把贲赫全家全杀了,这不明摆着要造反吗?看来必造反无疑,赶忙回去报告刘邦,并说英布已经发兵了。
   由谁去镇压英布?
   刘邦前一段身体不好,刚刚恢复了一些,还没完全养过来,手下这些大将恐怕都不是英布的对手,这时他想到了太子刘盈。
   太子刘盈就一定能行吗?答案是否定的,那刘邦为什么会出这么一个主意,这是有原因的:
   前段时间在戚夫人的软磨软泡下,刘邦有了废太子的想法,要立戚夫子的生子如意为太子,遭到吕后及大臣们的一致反对,没有一个人同意,没办法,刘邦只得暂时放下,这次让刘盈出征挂帅,也想试试他的能力,如果胜了,也就不换了,如果败了,还有机会立如意。这就是刘邦的想法。
   吕后知道后,吓坏了,眼泪出来了,但吕后就是吕后,很快就冷静下来,就找了太子刘盈身旁的“商山四皓”(4位当时的高人),而这4位高人也确实给吕后出了一个好主意:打感情牌,因为他们知道刘邦这主是吃软不吃硬。
   于是,就上演了这样一幕:吕后半夜煮了一只母鸡,半夜去找刘邦,流着眼泪和刘邦拉起了过去的故事,以前怎么怎么苦,怎么怎么不容易,刘邦感动了,答应自己去平英布,不劳刘盈大驾了。
   骨子里豪爽的人玩不了细腻。
   刘邦当时的身体确实没有恢复过来。他不去谁去呀,别人去他还真不放心,谁让天下是他自己的呢。
   最后,刘邦打败了英布,英布逃跑到他的小舅子长沙王那里时,这位长沙王毫不客气地割下了英布的头献给了刘邦。
   刘邦也付出了代价:胸部中了一箭,虽然不深,但路途颠簸已隐隐作痛。
   在得胜还朝的路上,经过刘邦的老家沛县,这个皇帝想家了,要知道刘邦可是个草根皇帝,特别怀念在老家的生活。他决定去看看。
   地方官当然是盛情款待,据说摆了20几桌,在故乡人面前,可爱的刘邦也不装大,把乡里的老少爷们请来了很多,无拘无束,谈笑风声,暂时把箭伤抛到了脑后,这就叫自由自在,越喝越起兴,在没有别人邀请的情况下,自己主动地唱了起来,到了忘我的境界,后来收不住了,干脆起身离座,在场地中央边舞边唱。
   这位豪爽、豪迈、豪气冲天的皇帝唱的就是本文上面写的那首诗。
   最后,人们看到的是一行泪水挂在了他的脸上。
   在这首诗中,本人感觉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威和守。威---表现了刘邦的自信和能力,守---则表现了刘邦的担心和无奈。
   面对异姓王的一个个反叛,刘邦在家乡父老面前像孩子似的表露了自己的担忧。
   虽然有些人的反叛是被刘邦冤枉了,但在当时刘邦的心里却是真的。帝王都是非常敏感的。
   当时流行的诗主要有两种体裁,诗经体(4字一句)和楚辞体(带“兮”标志),这首诗属于楚辞体(骚体)。
   很多人都称刘邦为无赖流氓,本人以为这与司马迁有关。
   《史记》中关于汉朝的描写,总感觉司马迁好像有一股情绪。
   介绍刘邦的父母时,司马迁这样写: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太公只是当时对长辈的尊称,刘媪就是刘大妈的意思。
   刘邦的父亲没有名字吗?其实是有名字的,叫刘执嘉。母亲叫王含始。即使不知道刘邦母亲的名字,为什么不叫刘氏,比刘媪也好听啊。
   介绍刘邦时,有这么几句话: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不爱劳动),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shi,赊帐)酒。王媪和武负为2个酒店老板娘。
   继续往下看:
   每酤(gu买酒)留饮,酒雠(chou核实对账)数倍。就是说每次喝完酒还不走,住下来,欠酒店满屁股债。
   白吃白喝白住,明显地欺负2个老板娘,这不是无赖流氓是什么?
   即使刘邦真是这副德行,为当朝的开国皇帝写传,也应该含蓄委婉些,或者干脆省略。
   司马迁老道的地方表现在,他也写刘邦的优点: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堵住了很多人的嘴。
   在情感上把项羽描写的几尽完美,获得了无数人的同情,相对来说刘邦的笔墨较少,感觉有点问题。
   刘邦的优点远远多于他的缺点,刘邦很不错。哪里有完人?
   话又说回来,如果我们是司马迁可能还不如他做得好,就是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说了几句同情的话,被汉武帝给宫刑了,这种耻辱谁受得了?
   谁是谁非?扯不断,理还乱。
   以上只是本人个见,望高手指正。
   《史记》记载:高祖击布时(平叛英布),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
   堂堂一国之君,面对死亡,秦始皇有这种气度吗?后来的汉武帝有这种气度吗?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皇帝有这种气度?
   刘邦当政时,并不昏庸无道。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质朴率真,充分表现了刘邦豪爽务实的性格。
   说刘邦没文化,有文化的人有几个能写出这样的诗?
   宋朝陈岩肖的《庚溪诗话.卷上》评价这首诗:不事华藻,而气概远大,真英主也。
   南宋魏庆之的《诗人玉屑》中记载了朱熹的评价:大风安不忘危,其霸心之存乎!美哉乎其言之大也。汉之所以有天下,而不能为三代之王,其以是夫!然自千载以来,人主之词,亦未有若是其壮丽而奇伟者也。鸣呼,雄哉。
   毛泽东对这首诗的评价是:很有气魄。
   为纪念刘邦的这首诗,家乡沛县特意建造了一座“歌风台”。
   遗憾,没有机会去沛县真实地感受一下刘邦当年的气魄。
   1959年,毛泽东也曾回到故乡韶山,也曾写下了一首诗。
   七律 . 到韶山——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对面楼有一悍妇,小区内无人敢惹,对老公更是横眉冷对,骂人嗓门奇高,一日深夜,骂声再起,辗转反侧,难眠。想起刘邦的这首诗。
   大风起兮骂声扬,威加小区兮逞豪强,安得猛士兮她不忙。
   见笑。
   刘邦虽然有缺点,但他仍然是本人喜欢的皇帝。刘邦身上那种固有的豪气无人能比。
     十六字令.顶    顶,小舟摇坠难遏停,怎奈何,画圈充做饼。    十六字令.挺    挺,浩瀚繁星我无名,皎洁月,流光照我影。第2首 &鸿鹄歌——刘邦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翼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又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注释]    鸿鹄(hu):天鹅。因飞得高,比喻有远大报负的人。  矰缴(zeng zhuo):弓箭。  尚:还。  安:疑问词,怎么。  尚安所施:还能干什么?    [写作背景]     刘邦传世的诗只有2首,《大风歌》和《鸿鹄歌》。     这首歌是唱给戚夫人的。     戚夫人是谁?     楚汉战争中,有一场“彭城之战”,项羽的3万人马打败了刘邦的10多万,刘邦带着几十人逃命。     最后,逃到一个村庄避难,敲开了一户人家的门,开门的是一老汉,听说是被项羽打败的刘邦,不但没拒绝,还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老头有个女儿,就是后来的戚夫人。     刘邦看着这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心里有点痒,问是否许配了人家?     老头一听刘邦问这个,脸上立马露出喜悦,忙将一件事告诉了刘邦。     原来,这姑娘十岁时,有个相士为她看相,说十八岁会遇贵人,福星高照,今年正巧十八岁。     刘邦,你就看着办吧!     刘邦说话不拐弯抹角,想想自己现在这个样子,自己的命都难保,怕连累了姑娘,没敢答应,可老头不在乎,硬要嫁,刘邦也就顺水推舟,当晚就成了夫妻。     第二天,刘邦就走了,没带上姑娘,答应以后必来接她。     几年后,刘邦战败了项羽,当了皇帝,果真把这姑娘给接过来,巧得是,那一夜这位戚夫人就怀上了刘邦的孩子,接来时,这孩子已经好几岁了,就是后来的如意。       继续。     刘邦平叛英布,从老家沛县回来后,箭伤复发了,戚夫人小心侍奉,端汤熬药,但还是越来越重,这位夫人心里也越来越怕了,刘邦不傻,知道她为什么担心害怕:他要是死了,吕后能饶过这娘俩吗?     自己最心爱的人整天背着自己抹眼泪,像刘邦这种汉子是受不了的,他又一次下了决心:废太子。     以前有过一次与大臣们的较量,因为一致反对,刘邦就暂时放下了,这一次照旧:还是不行。     下面发生的2件事,使刘邦的计划彻底失败。     第一件事:     太子太傅(太子的老师)叔孙通突然一天进宫,不管三七二十一,向刘邦猛说废太子的祸患,最后以死相逼,如果不听劝告,当面自刎。刘邦没办法,只能暂时答应。     叔孙通敢冒死谏,也是利益使然,想啊,学生当皇帝了,老师的待遇能差吗?     戚夫人又哭了好几天。   这一段,她真成了泪水夫人了。  &   第二件事:  &   在所有大臣中,刘邦以为张良最忠心,每每到关键的时候,张良总是真心帮他。     刘邦取得政权后,张良以学道仙为名,退出权力圈,不想参与朝庭的事。     张良懂进退,办事恰到好处,绝对智慧。     没想到张良也极力反对废太子,刘邦觉得自己可能是真错了。     废太子的心不怎么硬了。     刘邦想再考察一下这个太子。     令太子刘盈进宫。     刘盈来了,不是一个人,还带了4个老头。     先说说这4个老头的由来:     这4个老头名气很大,号称“商山四皓”,以前刘邦非常仰望,但他们不喜欢刘邦的匪气,就是不入朝辅佐,隐居山中。     刘邦第一次想废太子时,吕后找到张良,让他出主意,张良不想趟这浑水,吕后死磨硬泡,张良没办法,说如果能请出“商山四皓”来辅助太子,刘邦可能会打住这个念头。     于是,吕后硬是把这“商山四皓”给请来了,当时,刘邦还不知道,也没告诉他,吕后感觉还不到出手的时候。  &   这次,刘邦一看有这么个“辅佐集团”,真的没话说了,自己请不来,太子给请来了,还有什么可说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啊,认了吧。     太子走后,刘邦叫出了戚夫人,说了一句“废不了了” ,戚夫人泪如雨下。     刘邦心如刀绞,可也无力回天,看着悲恸欲绝的戚夫人,说:“我为你唱首歌吧”     刘帮唱得就是这首歌。  &   歌毕,戚夫人哭成了泪人。     这首歌充分表达了刘邦当时的想法,太子刘盈已长大成人,翅膀硬了,虽然有心已无力了,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只能这样了。     委屈了,戚夫人!!!     刘邦不废太子是有道理的,如果立如意为太子,凭戚夫人她能镇住吕后吗?即使把吕后杀了,能镇住满朝文武大臣吗(大臣们一致反对废太子)?,如果镇不住,戚夫人母子的结局是一样的。听天由命吧。     之后,刘邦的病越来越重,不久归天,终年62岁,英年早逝,一颗巨星陨落。     一个有成就的男人,都需要红颜知己的温补,刘邦也不例外,成就越高需求的越强烈,但是,在情感与事业发生冲突时,大多数男人必选择事业,不能说他们不相爱,感情不真挚,而且可以说他们是真相爱,真感情,就是不能发生冲突。这就是“男人定律”。     高宫落马后,那背后的二奶必出来,逃不出这个定律,为了事业,他可以包庇他的同道人,但绝不包庇红颜知己,这也算是立功赎罪。     戚夫人的不妥之处就在于:把刘邦缠得太紧了,小资情调太浓了,不懂得分享,最后被狠毒的吕后变成了“人彘”。     戚夫人没有错。他也是真爱刘邦,当女人真的爱一个男人时,大部分会失去理智,不能自己。     这是一首标准的四言诗。     这首诗的写法与刘邦的前一首诗《大风歌》截然不同,诗中没有一句说到废太子的事,隐隐不言,戚夫人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这说是诗词中的“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是朱熹的定义。     “比”的使用,令诗读起来会更含蓄,余味更长。     以刘邦的性格,用这种方法写出这首诗,可见刘邦当时的难言之隐,真的没法向戚夫人开口啊。     真是难为刘邦了。       这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刘邦有才!     《大风歌》直抒胸意,《鸿鹄歌》隐隐不言。     再听到别人说刘帮没文化,你还信吗?  第3首 & 舂歌——戚夫人    子为王,  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  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  当谁使告女?    [注释]    舂(chong):把东西放在容器中捣去皮壳或捣碎。这里指舂米。  薄:接近。  女(同“汝”):你。指戚夫人儿子如意。    [写作背景]     刘邦死后,吕后如愿了,太子刘盈终于当上了皇帝。     提心吊胆的是戚夫人,来的终究会来,吕后随便找个理由就把戚夫人削去了头发,穿上了囚衣,送到了犯人去的地方:永巷。     也不让戚夫人没事干,整天舂米。     从此,戚夫人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必须完成规定的任务,否则就没饭吃,每天都干到满天繁星。     自己受苦倒是无所谓,戚夫人最担心的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赵王如意,事先刘邦怕将来吕后加害如意,就让德高望重的周昌去辅佐(实际上是保护)。越想越担心,不知不觉唱出了这首充满母爱的歌。     吕后知道后,咬牙切齿。这首歌成为吕后行动的导火索,我相信,即使不唱这首歌,吕后也会行动,最多可能手段不会那么残忍罢了。     吕后用计将赵王如意骗到了京城,并杀害了他。     下一个目标就是戚夫人。吕后把赵王如意已死故意告诉了戚夫人,戚夫人的忍耐达到了极限,像疯了一样想跟吕后拼命,并大骂吕后。     吕后恕火中烧,用了最解气的方法把戚夫人变成了“人彘”,本人不想解释什么是“人彘”,那是世上绝无仅有的残暴。     “最毒莫过女人心”,吕后为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解。没办法,善良的女性们,怪就怪这位魔鬼吕后吧。  &   如果有来世,吕后该下地狱。     两个女人因为一个男人而生恨时,会疯。    &   下面说说这首诗的体裁:     汉初诗歌主要由2种体裁:4言诗和楚辞。显然,这首诗不属于这2种。     每句字数不一,我们称之为“杂言体”。     每每想到《诗经》,我们大脑里就容易出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的4字一句的样式,的确,在《诗经》中这样的句子很多,如果坚持再往后看,会发现也有不少并不全是这样,有的诗中夹杂着3字一句或5字一句的。     但总的来说,《诗经》中的诗还是4字一句的占多数。     关于这首诗,我想说的有这么几点:     1.这首诗没有一句是4字的,在《诗经》中还没有这样的诗,我第一次读这首诗时感觉很特别。悲剧人物往往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2.如果没有前2句,那么剩下的4句就是一首标准的非常成熟的5言诗,当时可是在汉初,而5言诗在东汉末年才出现。可见,这位戚夫人在文学上真的有两下子,不仅是长得漂亮。怪不得刘邦爱不释手。爱总是有理由的,与这样的人在一起还发愁会没有情趣吗?     3.杂言体的诗有时更给人一种节奏感,一种震撼力,如李白的《将进酒》。     4.《史记》里没有这首诗,《汉书》有记载。    第4首 & &四皓歌——商山四皓    莫莫高山,  深谷逶迤。 &  晔晔紫芝,  可以疗饥。  唐虞世远,  吾将何归?  驷马高盖,  其忧甚大。  富贵之畏人兮,  不如贫贱之肆志。      [注释]    晔(ye):形容茂盛。  紫芝:俗称拳头菜。  疗饥:充饥。  唐:尧所创建的朝代名。  虞:舜所创建的朝代名。尧舜都是上古时代的名君。  肆:任意。  肆志:在这里可以理解成自由快乐的意思。      [写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4个人,四个老头,史称“商山四皓”。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有的儒生害怕了,有的儒生失望了,不管怎样,采取了与政府不合作的态度,逃亡的逃亡,隐居的隐居,商山四皓属于隐居。     商山在陕西商县东南,这4个老者的名字分别是:东园公唐秉、甪(lu)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     在快乐的无忧无虑的隐居生活中,这4个老头合唱了这首诗。     想像着这4个白胡子老头,手拉着手跳着踢踏舞,在空旷的山谷中美呀美呀。     他们看破了红尘,不求富贵,只求快乐,诗的最后2句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也是这首诗的神来之笔,点精所在。为了生活而奔波的我们还是挤时间多看几眼这最后2句吧。     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请这4个老头出山辅佐,这4个老头一商量:不去。想想那刘邦经常把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当尿壶,面子上过不去,太伤自尊!     不来就不来吧,估计刘邦当时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打天下也没靠这些儒生。     命中注定,这4个老头必须出来表演一番。     后来刘邦想换太子,吕后急了,找张良出主意,此时的张良想跳出这个是非圈,不想出头,就出主意让吕后去请商山四皓,最后还真把这4个老头给请来了。     找不到确切的资料说明是如何把他们请出来的,反正是来了,我想无非就是胡罗卜加大棒子呗。老头们也怕死啊!     商山四皓出山时,都已80多岁,白发飘然,神采熠熠。     当时刘邦还活着。     同样也找不道确切的资料说明他们是如何如何的协助太子,但是,还是起作用了。     在一次刘邦传唤太子时,这4个老头也跟着去了,刘邦一看这架势,懵了,自己请不来的,太子请来了,换太子的精神头没了,放弃了。(具体请看本人写的《鸿鹄歌》篇。)       人的名,树的影。     刘邦死后,太子刘盈顺利继位。吕后疯狂的报复,杀的几个刘氏王,最后把戚夫人害成了“人彘”。善良的刘盈皇帝看到“人彘”后,精神恍惚,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从此不理朝政。     从此,吕氏专权。     此时这4个老头的表现出乎我当时的想像,他们竟然抽身而退,向皇帝告辞,又去隐居了。       记得看书看到这里时,我放下了书,“儒生可都是以社稷苍生为己任哪?”。     商山四皓,徒有虚名。     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那时还年轻。       后来想明白了,他们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想想当时张良、陈平和萧何不也是没有行动吗?     无可厚非。     回到商山后,继续过着无拘无束的快乐生活。     四皓撒手人寰后,都葬在商山。     为了纪念这4位老者,当地政府在四皓陵墓处建成四皓碑林园,并由前政协主席李瑞环题写“商山四皓碑林园”。      题四皓庙——白居易&     卧逃秦乱起安刘,舒卷如云得自由。若有精灵应笑我,不成一事谪江州。    第5首 & &凤求凰——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  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  何悟今夕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  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  胡颉颃兮共翱翔。    [注释]    凤:司马相如把自己比做凤。  将:共。本句的意思是他这个凤还没机遇找到理想中的凰。  何悟:哪里想到。  迩(er):近。  遐(xia):远。  何缘:有什么办法。  胡:怎样。  颉颃(xie hang):鸟上下翻飞的样子。      [故事]     下面展现的是一个精彩绝伦的表演,主角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四川成都人,家里有钱,就捐了个差事:汉景帝的武骑常侍,武骑常侍到底是干什么的?查了一些资料无果,本人以为就是汉景帝骑马出去时,旁边的警卫员(当然也骑马)。要知道,这个司马相如小时候可练过剑术。    &   司马相如还有一种本事,就是赋(一种半诗半散文的文学体裁 )写得好,可惜皇帝大人不喜欢。估计在旁边也没多大前途,心情郁闷。     机会来了,司马相如等的可有点急了。     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来看哥哥了,而且还有好几个当时的辞赋高手随行,司马相如遇到了知音,假借有病辞了这个差事,跟随了梁孝王。     梁孝王对他不薄,司马相如也争气,期间写了著名的《子虚赋》。     好景不长,梁孝王后来死了,无依无靠的司马相如只得回老家:四川成都。     可是司马相如此时的家境已败落,无以为生。一个老朋友出现了,就是临邛县(今四川邛崃)的县令王吉,王吉把司马相如带到了临邛。    &   王吉安排司马相如住在一个旅馆里,这位县令每天都必恭必敬地去拜见司马相如,起初,司马相如还客气,后来,表现得烦了,干脆不见。     越是不见,王县令越是来劲,不就是天天吃闭门羹吗?无所畏惧。     堂堂一个县令天天做这么掉价的事,不弄得满城风雨才怪,那时的人们思想相对单纯,不知道这是“炒作”,要是放到现在,人们一定会:“呸,呸,猫腻”。     如果从功利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也算合乎逻辑,毕竟人家司马相如是从大地方来的,见过世面,没准哪脚踢屁上了,又高升了,现在做点感情投资,以后肯定用得着。     到目前为止,这个故事还算正常,下面就开始不正常了。  &   王县令的所作所为绝对是当时的最大新闻,最大新闻必有强烈的轰动效应。有两个人准备采取行动了。     这两个人一个叫卓王孙,一个叫程郑,都是当地的超级富翁。     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个当地富豪都是当地官爷最得力的办事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县太爷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于是乎准备了一个宴会,请请这位司马大人,给县太爷圆个场。     连县太爷的面子都不给,能给你们吗?司马大人纹丝不动。     这司马大人不来,县令大人就不敢动筷吃饭,做着发呆。这效果又往上串了一级。     县令不敢吃饭,估计在座的谁也不敢吃,这场面如果不把这位司马大人请来就收不了场了,县令急了,亲自去请,再不来,绑也把你绑来,太不懂事了,嘿!     《史记》此时这样描述:“相如不得已,强往”(相如没办法,勉强同意了)   《汉书》的描述:“相如为不得已而强往”(相如假装没办法,勉强同意了)   本人相信《汉书》的写法,根据就是司马相如在宴会上的表现,显然是经过精心准备的。     这位大人终于闪亮登场了,当然博得满堂热烈掌声,司马相如长得也真对得起观众,一表人才,风流倜傥,玉树临风。     酒至半酣,县令最后一次出手,强烈要求司马大人表演一人节目:弹琴。   此时的这位司马大人也不客气,就动情地边弹边唱了上面的这首歌。&     隔墙有耳,司马相如就是唱给隔壁的那个人听的,那个人就是大富豪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卓文君刚刚守寡,且也喜欢弄琴,投其所好是也,一个守寡的人能顶住白马王子司马相如这般攻势吗?     顶不住,换了谁恐怕也顶不住,所以司马相如成功了。     事后,司马相如又重赐卓文君的侍者,把话给传过去,当夜,勇敢的卓文君便与司马相如私奔了。私奔这种事放在当代,可能不算啥,那个年代可是惊天地,泣鬼神。       卓文君的气魄实在令后人仰慕。     往哪里去呢?当然是司马相如的老家成都。当看到司马相如家徒四壁时,不知道卓文君当时是怎样的心情,总之,还是在一起过上了日子。     卓文君的老爸知道后,气愤非常,扬言不给他们一文钱。太清苦的日子恐怕司马相如和卓文君都受不了,最后俩人想了一个绝顶的方法:杀回老家临邛县,卖掉了所有能卖的东西,置办的一个小酒店,万金小姐卓文君就在柜台卖酒,而那个穷酸书生司马相如穿得破破烂烂涮碗洗盘子。就是这样,在卓王孙的眼皮底下恶心你,看你掏不掏钱?     气可以生但人丢不起,卓王孙这么大一个人物,顶不住了,据说给了这小俩口100个家仆,100万生活费,还有以前卓文君出嫁时的所有财物。     是谁出了这么个主意?本人估计多半是司马相如,有才,太有才了。     现在很多家长管不了子女的婚姻,也和卓王孙一样,一分钱不给。这些子女也就是忍着过苦日子,楷模呀,导师啊,司马相如,佩服佩服。  &   司马相如与县令联手导演并主演了这场精彩的节目,谢谢观赏。     在中国戏曲中,“琴挑”是一非常出名的折子戏。说得就是这个故事。第6首 &&数字诗——卓文君  一别之后,  二地相思,  只说是三四月,  谁知是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  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  千挂念,  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  百般无聊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  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六月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榴花红似火,  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色未黄,  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  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  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  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注释]  枇(pi )杷:一种乔木,常绿色,果实黄色。    [写作背景]     由于得到卓王孙的强力帮助,司马相如夫妻俩过上了富人的生活。     更大的好事来了。     汉景帝刘启死后,汉武帝刘彻继位。     一日,汉武帝读了《子虚赋》,说了句:“可惜我和他不是同一时代的人啊”。旁边的太监也是一位蜀人,急忙告诉汉武帝作者是蜀人,还健在。于是汉武帝召见了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又专门为汉武帝写了另一篇传世之作《上林赋》,汉武帝非常喜欢,于是司马相如二次进京,受到汉武帝的赏识,地位非同一般。     地位变了,心态自然就不一样了,司马相如这小子有想法了,给还在家乡的卓文君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满纸就这么几个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聪明的卓文君立刻就明白了,这不就缺个“亿”字吗?“无亿”就是“无义”呀,这小子要变心,于是就给司马相如回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就是上面的这首诗。也是用数字组成,比司马相如写的内容充实的多。     司马相如还算良心未泯,读到夫人的信后,惭愧了,把卓文君接到了京城。一段风波平息下来。     卓文君在情感问题上丝毫不让,昂首挺胸。  &   诗的最后2句比较有震撼力。     卓文君果真是一位才女。司马相如这小子不咋地。  &   这首诗严格说起来好像不能算做诗,但故事感人。    第7首 & &白头吟——卓文君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徒徒。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注释]    皑:白。  皎:白。  斗:盛酒的器具。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今天我们喝诀别酒,明早在沟水头分手。  躞蹀(xie die):徘徊。  御沟:宫墙外的水沟。  东西流:指两个人分手后,各奔东西。  嫁娶不须啼:是说以后再嫁人时决不哭泣,表明现在很悲伤。以下2句是说分手后希望找一个和自己一心一意的。  竹竿:钓鱼的钓竿。  袅袅:这里指钓鱼杆轻轻的摆动。  徒徒:这里指鱼儿悠闲地游动。古代用钓鱼表示男女相爱。  钱刀:古时的钱有的是马刀形,就是钱的意思。    [写作背景]     不老实的司马相如又要犯错误了,不得不麻烦卓文君再为他写一首诗。     据说司马相如晚年时,因为有病(糖尿病)辞官,定居茂陵县,可是这个老司马花心不死,又看上了一个富人家的女子,想纳为妾。卓文君为了守住这一亩三分地,气愤之余冷静下来,写了这首诗。     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卓文君又加了以下句子: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这就是最后的通牒。     看到卓文君写的这些后,司马相如收回了那颗年轻的心。     卓文君这首诗和她要表白的意思是非常厉害的,我们分析一下:     前2句先表明自己的态度:对感情忠贞不二,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这段缘份,同时告诉司马相如:老家伙,我还是爱你的。     我还是原来的我,虽然你已改变。在情理上先压住这老头。     第3、4两句,虽然我不愿意,但如果你执迷不悟,我也会马上同意签字,绝不纠缠你,绝不和你玩“一哭二闹三上吊”。&  &   第5、6、7、8句,描绘了俩人分手的场面,先喝完散伙酒,然后沿着小河走,最后,各奔东西。诗是讲究意境的,讲究形象思维,那司马相如懂得很。    &   从“凄凄复凄凄”到“鱼尾何徒徒”给司马相如描绘了一个自己重新找到一个知己,白头偕老,两心相仪,过着幸福生活的场面。     不是没你就不行,凭我的综合实力不难找一个比你更好的。一个病病歪歪的老头子,纳一个小妾能得到幸福吗?     估计司马老头看到这可能心虚了,“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的感觉立马涌上心头,赶急刹车,为时不晚。    &   司马相如想纳妾并不是想休掉卓文君,他想兼而有之,鱼和熊掌都要,即要有卓文君的感情(司马相如虽然鬼点子多,但还是比较看重与卓文君的感情),还要有年轻美貌的小妾。     卓文君正是看到司马相如并没坏到家,才写了这首威胁的诗。     只能二先一,有我没她,有她没我,想都要,没门儿。     诗的最后两名,把司马相如镇住了,你如果纳妾就是为了钱,而不是为了感情,让你名声扫地,万人唾骂。     无论如何,卓文君都是一个万里挑一、受人尊敬、令人爱慕的女子。司马相如这样经常动心眼的就需要卓文君这样的老婆去修理。嘿嘿。     必须再说一遍,司马相如并没坏到家,否则再厉害的卓文君也拦不住。看看当代的有些明星大腕就知道了。&    第8首 &&佳人曲——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注释]        顾:看。    宁:难道。      [写作背景]      这首诗造就了一个成语:倾国倾城。      作者李延年,河北定州人,音乐世家(身及父母兄弟皆故倡也),本人有着极高的音乐才华,歌唱得好,而且还会作曲(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再看他写的这首诗,也是个全才,作词、作曲、演唱全包。      这么高的音乐才华,在京城终于混出个模样,进了皇宫,专为皇家服务。      后来犯事,具体啥事,史书没说,估计不是小事,最后受了宫刑,当时汉朝规定,如果犯了死罪,可有2种方法得到减免,一是花钱,二是接受宫刑,估计李延年当时还不是大款(又不能像现在这样出唱片,最多也就是参加一个音乐会,拿点出场费而已),只能接受后一种了。      司马迁因为同情李陵,惹恼了汉武帝,死罪,也是因为没钱而受了宫刑。汉武帝这人缺乏人道。      汉武帝好大喜功,打仗太多,当时国库可能有点紧,才有了花钱可以买死罪的说法,这也是国家敛才的好方法啊,嘿嘿。      用现在一些音乐圈的例子想这个李延年到底犯的啥事,杀人?放火?与宫女私通?强奸幼童?同性恋?......也许是被汉武帝冤枉了。       不管怎么样,在音乐上还是有几把涮子。      本来就长得眉青目秀的李延年接受宫刑后,长得越发像个女人,更好看了,入了汉武帝的法眼,受了宠幸,咳!怎么说呢?汉武帝这人对姣好模样的男人也有极大的兴趣,这也不怪他,汉朝皇帝大部分都有这个嗜好,从祖宗刘邦开始,这家人不知道中了什么邪了?       李延年觉得还不保险,就想把他的妹妹也介绍给汉武帝,双管齐下,可用什么方法呢?       他做好了计划,该计划分为2步:      第一步:通融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让她出面与汉武帝说。因为这个平阳公主专爱做红娘,给汉武帝牵线搭桥,以前卫夫人就是这位公主的杰作,当然她也是得了汉武帝大大的好处,得宠的卫夫人也是报恩频频,两方得好处,何乐而不为?平阳公主绝对是个聪明人。      第二步:用现在的说法就是炒作,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李延年决定先不让平阳公主介绍,到最关键的时候再出面帮忙。李延年一直在等这个机会,机会来了,在一次给皇帝演出的音乐会上,早已想好的李延年李大音乐家就唱了这首歌。      这就是古代版的炒作,这位美人出场之前就足足地吊起了皇帝的胃口。      唱完后,好色的汉武帝直摇头:现在世上有这样的美人吗?      此时此刻,关键的平阳公主在旁边说话了:“李延年的妹妹就有这样的姿色”。&      & &于是,李延年的妹妹李氏(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史书上查不到)终于隆重登场了,看了果然令汉武帝大吃一惊,不说倾国倾城,最起码他汉武帝的身子肯定是倾了又倾。      据说,好色的汉武帝几乎只宠爱这个李氏夫人,日夜陪伴,纵情享乐。      当然,李氏家族成员也得到了极高的封赏,包括李延年。      据说,汉武帝甚至把身体本来就虚弱的李夫人给折腾病了。      不描述这位美人如何如何美丽,只说美的后果。      比“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后果更严重。      高手,李延年。第9首 & &落叶哀蝉曲——汉武帝     罗袂兮无声,    玉墀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    落叶依于重扃。    望彼美之女兮,    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注释]        袂(mei):袖子。    墀(chi):台阶。    扃(jiong):从外面关闭门户用的门闩。    望:拜访。    安得:怎么能          [写作背景]      经过李延年的前期炒作和平阳公主的顺水推舟(见上一篇《佳人曲》),汉武帝得到了这位李夫人,而且很快擦出火花,进入蜜月期,更令一般人想不到的是,这蜜月期没有尽头,就这么相互爱着,相互情着,没完没了。    &  虽然汉武帝对待女性有时很无情,但对李夫人却是一往情深,宠爱有加。异性之间就怕对上眼,一旦合上拍,就会死去活来。所谓“爱情”可能只对这样的两人适用,李隆基和杨玉环也属此列。对于绝大部分人一边凉快去。      大多数人没有汉武帝的红颜福份,遇到了真心喜欢的人。男女中这样的比例有多大?本人以为也就万分之一左右吧,呵呵。      情到深处无止境,达到了忘我。      最后,身虚体弱的李夫人陪不起身强体壮的汉武帝,身体亮了红灯,李夫人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很严重。       汉朝规定,妃子有病是不能见皇帝的,可汉武帝想啊,忍不住啊,尽管御医百般劝说阻挠,汉武帝还是冲进了李夫人的卧室。      此时的李夫人已不再是那朵正盛开的姣花了,打蔫了,她不想这样见汉武帝,于是用被蒙住脸,死活不让汉武帝看,汉武帝那么武断的一个人也没拧过李夫人,终究没看成。      不是拧不过李夫人,是他爱着李夫人,不违背对方的意愿就是爱的有力证明!      李夫人当然也深爱着汉武帝,不想让汉武帝看到自己的破相,想让美好的爱永驻。       在自己生命垂危的时刻,她不想看一眼汉武帝吗?但她克制了自己。      史书上说李夫人不让汉武帝看是因为怕汉武帝看到她这幅模样不爱她了,担心对她的家人也不照顾了,我想肯定也有情感方面的原因,相爱的人总是愿意把美的一面展现给对方。       李夫人死后,汉武帝无法适应没有李夫人的生活,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李夫人的一颦一笑让他挥之不去。       将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封为大将军,李延年封为协律都尉(相当于音乐协会主席),在汉武帝看来,这样做多少可以表达些许思念。       极度悲痛思念中一代英豪汉武帝写下了这首诗。      &  据说,这首诗是在汉武帝游昆明池时写了,出来转转本是为了散心,没想到这样更加想念李夫人,汉武帝虽然有很多毛病,就凭这我们深深地献上一份同情。      对这首诗文字部分的解释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以下是我自己的理解:      汉武帝想像着自己走进了李夫人居住过的房间,人去楼空,李夫人曾经穿过的衣服还挂在那里,台阶上布满了灰尘,整个房间空旷而寂静,让人心里寒颤,悲凉到了极点,外面的窗闩搭着很多落叶。     凄凉,真的凄凉啊。      最后两句堪称绝唱:爱人啊,我又看你来了,你知道我是多么地想你吗?      这首诗,触景生情,感情表达的非常真切,悲愤出诗人,悲情也出诗人,“略输文采”的评价,有点......      再说说这首诗的句法:      因为有“兮”标志,这首诗有点楚辞体味道,但这样的句式用的不多,一般我们看到的句式较多的就是2种:6字句(○○○○○○兮,或○○○兮○○○),5字句(○○○兮○○),汉武帝可能认为用这种句式更能表达自己的感情。     也许有不妥之处,望高手指教。       这首诗的名字《落叶哀蝉曲》也体现的一种凄凉的情调。      人生是美好的,因为有爱情,可惜我们大部分人无缘体会!    &   地下有知,李夫人你知足吧!    第10首 &黄鹄歌——刘细君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思土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还故乡。&      [注释]    乌孙王:乌孙国(今新疆伊犁一带)的国王。  穹庐:北方游牧民族居住的用毡子做成的圆顶帐篷。  旃(zhan):同“毡”。  鹄(hu):天鹅。      [写作背景]     刘细君,生于江苏扬州,爷爷刘非,父亲刘建。     刘非与汉武帝是亲兄弟,刘非死后,由刘建继承王位,史称“江都王”,刘细君史称“江都公主”。     后来,刘建造反失败,被杀,因为刘细君年龄太小,汉武帝没杀她,得以幸存。  &   后来,刘细君被其叔叔广陵王刘胥收养,长大后已是花容月貌,气质非凡。     汉朝与外族和亲这事从刘邦那时就开始了,在当时来讲,也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嫁过去后生了儿子,长大当了王,自然流着汉朝人的血液(不一定是刘家的血液,刘家一般情况下也舍不得让自己家的女儿去远稼,多半是认的干公主,是假的),也许就不好意思死缠烂打了。     但嫁过去的人所遭受的痛苦估计皇帝不会考虑太多。老百姓家的闺女不值钱哪!     这次轮到刘细君了。     如果刘细君的老爸不造反,还是个王,即使太阳从西边出来也不会轮上刘细君。     当时匈奴和汉朝仗打的挺厉害,谁也不服谁,而外族中只有乌孙国不怕匈奴,汉武帝就想和乌孙国联合,共同对付匈奴。     恰巧乌孙国也有这个意思,并主动要求娶一位大汉的公主为妻,汉武帝答应了,选择了刘细君。     在所有的公主中,汉武帝心里最不愿见到的可能就是刘细君了。把人家的父亲杀了,想亲近也不行了,心里的距离远了。     眼不见,心不烦,打发出去吧。刘细君当时还不如一个老百姓人家的女儿。     嫁过去后,饮食习惯,气候适应,语言差异,刘细君面临着很多困难。本诗的3、4两句说明了这一点。     有意思的是,匈奴知道这件事后,怕乌孙王被汉朝拉拢过去,也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乌孙王昆莫。没办法,昆莫谁也不想得罪,就以细君为右夫人,以匈奴女为左夫人。&     可以想像,刘细君公主当时的处境也挺难的。     困难只能自己克服,汉武帝派她远嫁的任务始终没忘,于是,经常看到细君公主晏请国王身边的贵人,然后送钱送物,为了让乌孙国与汉朝保持友好关系,细君公主为汉朝竭尽全力。     可以说,细君公主绝对是个有大局观念的人,不计较个人得失。     但是,有一件事彻底把细君公主难住了。     原来,乌孙国有一个特别的习俗,这个习俗让汉人无法接受,在汉人眼里这简直就是乱伦。     这个习俗是:兄弟可以和寡嫂结婚;儿子可以和非亲生的寡母结婚;甚至祖父尚在,孙子竟可以和后祖母结婚。     这个乌孙国王就想这么办,想把细君公主再嫁给他的孙子岑陬,因为他感觉自己要不行了,要离开这个世界了,这么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和汉朝继续保持这种关系。     细君公主无法接受,写信告之汉武帝,汉武帝与乌孙国王的想法一致,继续保持这种亲密关系,驳回被请求,并让细君入乡随俗(从其国俗)。     这样,细君公主再次嫁给了他的孙子岑陬,当时乌孙国王还活着。     一个读过圣贤书的女子,一个知书达理的女子,一个贤妻良母型的女子,一个非常有教养的公主,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     困难简单分2种:物质的和精神的。     物质方面的困难咬咬牙就过去了,精神方面的打击有时难以自拔。     恼恕、悔恨、羞耻。     无法抑制对家乡的思念,细君公主唱出了这首诗。     历史上有过无数的人曾默默地为国家奉献。   据考证,琵琶是细君公主首先发明并使用的。  &   据考证,细君公主比昭君出塞早70多年。之所以没有昭君出名,我想是因为史学家及艺术家们关注昭君太多的缘故。     汉代诗歌与唐诗宋词在一些人眼里无法相提并论,主要是诗人太少,作品不多,尤其是曹魏之前这一阶段,在400年里竟没有出现一个伟大的诗人。     但是,汉代诗歌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来自真情实感,不浮夸,不做作,虽然语言可能不够精练,形式可能不够丰富,句法可能不够工整,然而,情到深处时自然有一种穿透力,读后有一种来自内心的震动,这就是好诗。     汉代诗的数量虽然不多,但精品的比例数可能不低于唐宋。(个见)&     在汉代诗歌作品中,本人比较喜欢刘细君的这首《黄鹄歌》和李陵的《别歌》。     这首诗的第5句在一些书中有2种不同的写法:“居常思土兮心内伤”和“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本人以为应该是第一种。    &  
第11首 &别歌——李陵    经万里兮度沙漠,  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  士众灭兮名已聩。  老母已死,  虽欲报恩将安归?      [注释]    奋匈奴:与匈奴作战。  矢:箭。  刃:刀刃,指刀。  矢刀摧:箭和刀用尽了。  藬(tui):同“颓”。  安:哪里。  将安归:能回哪里?      [写作背景]     这个故事有2个主人公:苏武和李陵。  &   先说苏武。     汉武帝刘彻与当时匈奴的单于都不是安分的主儿,经常搞一些小磨擦,比如相互扣留对方使者,以便为开战找借口。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收拾匈奴,匈奴且派来了使者求和,并将以前扣留的汉朝使者送了回来,礼尚往来,不得已汉武帝也派人去了匈奴,也带上了被扣留的匈奴使者。     这次出使匈奴主要有3个人:苏武、张胜和常惠。     交完差正打算回汉朝时,节外生枝了。     以前被扣留的汉朝使者卫津竟然投降了匈奴,单于很高兴,给他封了王,而部下虞常对卫津的做法很气愤,就联系张胜想联手做了卫津,然后劫持单于,再回汉朝。     没想到这个计划被单于知道了,就抓了虞常,张胜心里害怕,赶忙把这事告诉了苏武。     虞常果然是条有气节的硬汉,不论怎样严刑拷打,就是不承认张胜是同谋,单于本来想诬陷苏武是背后主谋,没有得逞。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单于又让卫津去劝说苏武投降。     听完卫津的游说,苏武宁死不屈,举刀想自杀,幸亏被卫津救下。     单于生气了,想把苏武折磨死,就让苏武去北海边(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放羊,当时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据说只能靠吃野菜草根为生。     这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     这一放就放了19年,在这19年中,苏武没有倒下,坚强地活了下来,祖国,可能是他心中唯一的呼唤。&     我们可能做不到,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做不到,苏武做到了。       再说李陵。     西汉著名战将李广的孙子,当时官职为都尉,手下有5000 猛兵。     就在苏武放羊的第二年(公元前99年),李广利率领30000人去打匈奴时被围困,汉武帝想救李广利,召见李陵,让他带领5000人进入匈奴,以便分散匈奴围困李广利的注意力。     李陵乃将门之后,一直想光门耀祖,到目前为止没立过什么大功,觉得这个差事不解渴,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于是让汉武帝允许他带领这5000步兵去功打匈奴的要地。     注意:匈奴以骑兵为主,而李陵带的这5000人是步兵,李陵立功心切。     汉武帝同意了。     在一个叫浚稽山的地方李陵的部队与单于的部队遭遇,没说的,打了起来,结果李陵的5000步兵打败了单于的30000骑兵,然后单于又调来了80000骑兵继续打,双方你来我往战争异常激烈,双方损失惨重。     虽然李陵略显弱势,但还没有败象。     此时,发生了意外,一个部下因为对韩延年(李陵部下)不满,投降了单于,并实说了李陵目前的困境,知道李陵底细后,单于高兴了,立刻发动了更猛烈的进攻,弹尽粮绝,又没有援兵,李陵实在顶不住了。     “无面目报陛下!”,李陵投降了匈奴。     据说,李陵的5000步兵杀死匈奴几万骑兵,最后还有400多人逃回汉朝。     李陵投降后,汉武帝非常气愤。当时因为司马迁为李陵辩解了几句,也被关进了大牢。     后来汉武帝有些后悔,想救回李陵,就派公孙敖进攻匈奴,结果公孙敖战败,为了推卸责任,公孙敖就说是因为李陵帮助匈奴制造了很多武器才导致了失败,一气之下,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包括李陵的老母。司马迁也被判死刑。     当时汉朝规定,被判死刑的可有2种方法活命,花钱或受宫刑。司马迁没钱,只好接受宫刑。无法发泄内心的愤怒,司马迁咬牙写出传世巨著《史记》。     李陵投降后,单于非常欣赏李陵,给他封了王,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单于是一个爱才的人,就让李陵去劝说还在放羊的苏武,苏武誓死不降,让李陵一点办法也没有,心中还有自尊的李陵怎么和苏武开口啊?     李陵在匈奴期间,并没有做伤害朝廷百姓的事,良心还在。     后来,汉朝知道苏武还没死,就向匈奴要人,此时,汉武帝已死,汉昭帝继位,而匈奴也四分五裂,势力弱了,正好做个人情,就同意将苏武还回汉朝。     想想苏武回国后,会得到怎么的欢迎和荣誉,又想想自己,一直想光门耀祖的李陵万口难辩。     在为苏武特设的送行宴上,苏武请李陵跟他一起回去,李陵没有答应,唱出了这首歌。     想回家吗?但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白发苍苍的老母,早已命归西天。     李陵是不是叛徒?争议已久。     对于那些吃中国饭长大,然后投奔他国,再反过来陷害中国的家伙我们称之为汉奸叛徒,这种人该死,我们恨之入骨。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叛徒,个人觉得关键是看他投降后的所做所为。     而李陵投降后并没有与汉朝为敌,没有残害汉朝百姓,我们应该更多地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待。     大多数人的道德价值观都有一个临界点,当外界环境突变时会超越这个点,人们的操守也会随之而变,有的微变,有的大变,显然苏武不在这个范围,而李陵恰在此内。     当这个突变过去后,人又恢复到临界点内的状态,此时的悔恨、痛苦和责备会伴随终生。     不一样的是,每个人的那个临界点值可能不同。  &   和我们一样,李陵只是一个普通人,不幸的是他遇到了这个生死存亡的突变。     如果我们是李陵,可能还不如他。     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民族气节高于一切,至今我们为有苏武这样一位英雄而感到自豪,为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庆幸。     后来,汉昭帝的大臣霍光(与李陵个人关系好)派人去请李陵回国,李陵考虑再三,说了一句话:“丈夫不能再唇”,至此老死匈奴。  &   李陵不是叛徒,但显然也不是英雄,虽然他也曾浴血奋战。     大多数时间里,他就是一个普通人。     在个别时段,他是一个趋向叛徒的准英雄(个见)。     写到这里,想起了一出戏:四郎探母。     李陵还不如四郎,他无母可探。     这首诗的前4句,说明战争的惨烈,有铺垫的作用。     最后2句,是精华。“老母”有双重含义,一是指惦记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是指那个曾经为之奋斗过的朝廷(皇帝把全家人都杀了,已令李陵彻底寒心)。     这首诗,隐隐地感觉到李陵心中的委屈。(个见)     这是一首充满人性的诗,读着它,感到的是人生多异。&   & &&&  &  &第12首 &空城歌——刘旦&& & 华容夫人歌——华容夫人&        归空城兮,  狗不吠,鸡不鸣。  横术何广广兮,  固知国中之无人!   发纷纷兮寘渠,  骨籍籍兮亡居。  母求死子兮,妻求死夫。  裴回两渠间兮,  君子独安居!      [注释]     归:同“愧”,惭愧的意思。   术:街道。 横术:也是指街道的意思。   广广:空旷。   发纷纷:头发散乱。   寘:同“置”,放置的意思。寘渠:填满沟渠。   发纷纷兮寘渠:指战死的人填满沟渠。   籍籍:同“藉藉”,纷乱的意思。   亡居:无法安置。   母求死子兮,妻求死夫:母亲寻找战死的儿子,妻子寻找战死的丈夫。   裴回:徘徊。   两渠间:指刘旦的陵墓位置。古代帝王在死前都事先选好自己的陵墓,刘旦的陵墓在两条渠水之间。   君子:指刘旦。   独安居:指陵墓。   君子独安居:指刘旦死后被安葬在两渠之间的那个陵墓内。      [写作背景]     汉武帝共有6个儿子。   刘据:太子,卫子夫皇后所生,被汉武帝逼死。   刘闳:齐怀王,王夫人所生,早亡。   刘旦:燕刺王,李姬所生。   刘胥:广陵厉王,李姬所生。   刘髆:昌邑哀王,李夫人所生。   刘弗陵:钩弋夫人所生,这个小儿子最后当了皇帝。     公元前117,刘旦被封为燕王,设都蓟城(北京广安门一带)。     太子刘据死后,刘旦的心里有了期待,当时刘闳早死了,这几个兄弟中属他大了,论资排辈,也该他接班了。     刘旦的想法很正常。    于是就给汉武帝写了一份报告,要求入宫,为皇帝守门,担任警卫,汉武帝看出刘旦有觊觎帝位之心,大怒,将送信者入狱,并削去刘旦管辖的3个县(良乡、安次、文安)。从此,汉武帝开始厌恶刘旦。   (上书求入宿卫。上怒,下其使狱。削良乡、安次、文安三县。武帝由是恶旦。)  &   汉武帝是何等的精明,早看出了刘旦的想法,我还没死呢,你就着急了。     这也不怪汉武帝,所有的皇帝都会这样想。     想来刘旦也不识实务,汉武帝当时正为逼死太子这事而懊悔呢,你来凑这个热闹,这不是找烦吗?     强势皇帝下,做儿子的应该学会隐忍才是。     汉武帝最喜欢的是小儿子刘弗陵。     为什么?     两个原因:     1.刘弗陵从小就长得健壮、聪明,很像汉武帝(类己)。     2.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来历不凡。     汉武帝北巡经过河间(河北省沧州的河间县),身旁的术士眼望天空,神秘地对汉武帝说:此地必有奇女子。好色的汉武帝立即派人去找,果然,很快就找到了一位。     年轻、漂亮,而且最奇特得是这女子从小就两拳紧握,无法张开。     汉武帝二话没说,上去就把那两个小拳头给掰开了。     从此,那两个小手伸缩自如。     迷信的汉武帝立即意识到这女子与他有天生的缘分。     带回宫中后,宠幸不舍昼夜(大有宠)。     因为当时居住在钩弋宫,所以史称“钩弋夫人”(其实级别为婕妤)。     很快就生下一子,就是后来的皇帝刘弗陵,据说钩弋夫人怀孕14个月才生,这正好与上古时期的一位名君“尧帝”的出生一样。     神奇的母亲生了个神奇的儿子,汉武帝不喜欢没道理,更为重要的是,汉武帝当时已年过70,老来得子。     以上是《汉书》的描述,《史记》则说得比较平淡:钩弋夫人姓赵氏,河间人也。得幸武帝,生子一人,昭帝是也。     不管怎么说,汉武帝真的喜欢刘弗陵。     所以,汉武帝在临死前交代:由刘弗陵继位。     并且杀了钩弋夫人,目的是坚决杜绝“吕后(母壮子幼)”节目重演,在明白皇帝的心里事业总是第一位的。     如果换了别人也许就让当时最大的儿子刘旦继位了,但汉武帝是强势的汉武帝,不是一般人,该着刘旦倒霉。     当刘旦知道汉武帝已死,并安排刘弗陵继位时,没有哭,没有一滴眼泪,满腔的愤恨。气得火冒五丈。     刘旦心里不服。     此后就经常与刘长(中山哀王的儿子)和刘泽(齐孝王的孙子)在一起,发着牢骚,渲泄着不满,最后达成联盟,准备起兵造反。     刘旦的一个心腹更是火上浇油,对刘旦说:“如果大王起兵,就是女子也会支持您的”。     刘旦真就信了这句话,联系刘泽准备行动。缺乏最基本的判断力。     不料刘泽事情败露,被抓处死,由于刘旦辈份较高(是皇帝刘弗陵的哥哥),没被株连。侥幸逃过一次。   刘旦之所以有造反的想法,是觉得自己有些资本,觉得自己不含糊,心里装有无数块砖,拍得了别人。     《汉书》这样描述刘旦:壮大就国,为人辩略,博学经书、杂说,好星历、数术、倡优、射猎之事。   忧国忧民,能言善辩,博学多才,爱好广泛,懂星术,数学好,有武士风范等等。    这些优点,在政治家眼里可能就是花拳秀腿。   汉武帝死时,刘弗陵的年龄很小(《史记》说5岁,《汉书》说8岁),汉武帝不放心,就安排了4个托孤大臣:霍光、金日碑、上官桀和桑弘羊。史称汉昭帝。当时霍光的权势最大。     第2年金日碑就死了,剩下霍光、上官桀和桑弘羊。     霍光专权,自然上官桀和桑弘羊会与他有矛盾,我们都是托孤大臣,凭什么你一手遮天?     人到这时候,肯定会组织一个同盟,他们选择了同样对霍光有意见的刘旦,外加鄂邑盖长公主(汉武帝女)。     刘旦喜出望外,以为这次机会真的来了,认为有了这些重量级人物帮忙,胜算极大。     胜利正一步一步向自己走来,晚上做梦就会笑醒好几次。     他们的计划是先除掉霍光,然后废了汉昭帝刘弗陵,刘旦继位。     首先由刘旦上书诬告,说霍光正组织军城里的部队,准备造反,路上耀武扬威,还坐着皇帝用的马车,刘旦要求进皇宫,保卫皇帝的安全。实际是想伺机下手。     故技再次重演。     他们以为这么一告,汉昭帝一定恕发冲冠,不立马杀了霍光,也得把他抓起来,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他们太低估了这个皇帝,汉昭帝只是笑了笑,非常平静,造反集团的每个成员心里都毛了,血压噌噌往上长。     当时汉昭帝只有14岁,这凭这件事,令无数历史学家啧啧称赞,“聪明冷静”这个词毫无吝啬地送给了他。     此后,汉昭帝越来越亲近霍光而远离上官桀等人。   情况越来越不妙,必须抓紧行动。     造反准备进行中。     为了拉拢上官桀做内应,刘旦承诺事成之后封王上官桀,并暗中组织了几千人的敢死队,只要条件成熟随时动手。     这时候,他的国相平看出了苗头,对他说:“大王您上次之所以没成功,是因为那个刘泽太爱炫耀,被人早早发觉了,听说那个上官桀也是这样的人,恐怕难以成功”。     刘旦不以为然,说:“我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这次肯定能成功”。     有3个辅佐大臣支持,信心十足。     据说,在某一天,突然天降大雨,彩虹落到了宫内,连井水都干枯了,猪都跑了出来,鸟在空中相互掐斗,老鼠跳起了舞,窗户都自动关闭,一系列的怪现象接连出现,人人心里诚惶诚恐,大家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     巧合的是,此时鄂邑盖长公主的一个仆人知道了他们要联合造反这件事,就报告给了皇帝,昭帝刘弗陵立刻抓捕上官桀和桑弘羊,然后处死。手段极为干练。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刘旦不知该如何应对,慌了手脚。     国相平说:“上官桀他们已经死了,老百姓都知道了,造反肯定失败”。     没有了自以为非常强大的内应,本来就心虚的刘旦软了下来。&     大势已去,此时此刻,刘旦感觉无力回天。     失望、痛苦和害怕。     想像着战争带来的悲惨场面,无数人会献出生命,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刘旦潸然泪下,把大臣及妃妾们召来,举办了最后一次晚餐,几杯酒下肚后,环顾四周,无限伤感地唱了这首歌。     他的情绪感染了一位夫人,史称华容夫人,刘旦唱完后,这位夫人走下座位,边歌边舞唱了上面的那首《华容夫人歌》,这首歌把人们的悲伤推到了顶点,生死离别之际,已无法控制,相互抱头痛哭。     最后,刘旦自杀。     刘旦在政治上非常不成熟。     但心存善良,没有引发这场战争。     上帝捉弄人,如果汉武帝死后,不是刘旦年龄最大,也许他就不会有造反的想法,“立长不立幼”当时在人们的意识里已根深蒂固,不能全怪刘旦。&     上帝捉弄人,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判断力,没有极强的定力,不懂滔光养晦,那你一定被捉弄。     上帝捉弄人,如果你不了解自己的实力,鲁莽冲动,盲目的不知足,那你同样也一定被捉弄。     上帝有时离我们很近,有时离我们又很远。   后来,汉昭帝刘弗陵追谥刘旦为“刺王”,其子贬为庶人。&    &  第13首 &种豆歌——杨恽    田彼南山,  芜秽不治。  种一顷豆,  落而为萁。  人生行乐耳,  须富贵何时。      [注释]    彼:那个。  芜秽(wu hui):杂草丛生。  顷:量词,100亩。  萁(qi):豆子的秸秆。此句的意思是:豆粒落下后只看见了没用的豆秸。  须:等待。此句的意思是:等到啥时候才能大富大贵啊,可引申理解为:富贵有什么用?      [写作背景]     公元前74年,年仅21岁的汉昭帝刘弗陵突然去世,死因不明。(后人怀疑是霍光所为,因为刘弗陵太聪明,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执政时间越来越长,一山容不得二虎,霍光专政时背后也干了一些脏事,为了保护自己,先下手为强。)     刘弗陵没有儿子,便推举汉武帝的孙子刘贺继位,但刘贺是个纨绔子弟,放纵无度。霍光一看不是做皇帝的料,就联合一些大臣把他给废了,这个刘贺一共在位27天,据统计干了1127件荒唐事。霍光是个政治家,有眼光,有魄力,汉武帝在这点上没看错人。     然后(公元前74年),霍光将汉武帝的曾孙刘询立为皇帝,史称汉宣帝,那一年汉宣帝18岁。     汉宣帝曾在民间流浪,相对而言也算见过世面,吸取了刘贺的教训,从不干涉霍光的独断专权。     其实汉宣帝是个非常有头脑的人,深知自己根基太浅,无法与霍光抗衡,一直隐忍,直到霍光病逝。     霍光虽然霸道但还是为刘家社稷着想,一心辅佐汉宣帝,为汉朝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霍光死后,霍家人仍然把持着朝庭的军政大权,仍然骄横跋扈,汉宣帝表面上还像以前一样,任由他们放纵,目的是让他们充分暴露,待最佳时机下手。后人评价汉宣帝有点阴。     以此同时,汉宣帝一点一点地回收权利,逐步布局,等着霍家人上套。     由于权力上的争夺,矛盾越来越大,最后,霍家人竟准备造反,这个消息让一个人知道后,急忙报告了汉宣帝,这个人就是杨恽。     当时杨恽官职为左曹(负责人事方面),因告发霍家谋反有功,一路攀升,最后位至九卿。     其父杨敞汉昭帝时为当朝丞相,其母司马英更是有名,乃是大名鼎鼎的司马迁的唯一女儿。     一个显赫的家族。     杨恽为官清廉,轻财好义。《汉书》记载他将父亲给他的500万全部都分给了宗亲。     还有,母亲司马英死后,父亲杨敞又娶一后母,后母死后又将家里的财产分给了后母家人。     的确是不爱财。     当时杨恽名声太响,自然得到汉宣帝的赏识。     人无完人,谁都有缺点,而有些人的缺点却是致命的。比如杨恽。     居功自傲,口无遮拦,为人苛刻,这些都是杨恽的不足。     这些缺点使他树敌太多,当时大伙都不愿惹他,敬而远之,但有一个人却站了出来,他就是戴长乐。     戴长乐是汉宣帝在民间共患难的朋友,当时官职为太仆(相当于皇帝的司机),关系不是一般的铁。     有一次戴长乐参加了一次宗庙排练仪式,回来夸耀说:“我扮演了一次皇帝,真过瘾哪”,这话当时绝对是大不敬,有人报告给了汉宣帝。     戴长乐怀疑是杨恽背后指使,为了报复杨恽,就把以前杨恽说过的话告诉汉宣帝,主要有这么几件事:     1.有一天,高昌侯董忠的车在北门撞坏,杨恽就对张延寿说“以前也有过这种情况,结果昭帝驾崩,现在又出现了,看来是天意啊。”  &   2.有一次杨恽看历代皇帝画像,指着昏君桀纣说:“他们可以当皇帝的老师”。  &   3.匈奴单于被手下杀死后,杨恽说:“君主昏庸,不接受臣子的建议,结果身首异处,就像秦朝任用小人,最后灭亡一样,现在的皇帝和他们一样。”     以上任何一条都是死罪,可是汉宣帝念杨恽有功,没杀他,只是贬为庶人。     回家当了百姓后,杨恽不思悔改,而是大兴土木,建房改舍,每天都宾朋满座,看到这架式,好友孙会宗给他写了一封信,劝他要收敛些,不要太过招摇,你可是一个犯过错误的人。     杨恽回信,口气上满不在乎,不但挖苦了孙会宗,还讽刺了汉宣帝。一代英豪,非他莫属。本文的这首诗就出现在这封信中。  &   南山有一块地,杂草丛生,种了100亩豆,只剩下没用的豆秸,人生就是行乐,富贵有什么用?  &   这首诗显然是讥讽皇帝治国无方,忠臣遭弃,剩下的全是无能之辈。     不知为什么,这封信写完后杨恽并没有发给孙会宗。     杨恽的事还没有完,还有人在惦念着他。&     某一天,天空出现日食,古代人迷信,往往以为日食暗示着皇帝要不吉利,就有人借机说这完全是由于杨恽不知悔过造成的。     于是杨恽二进宫。     在抄杨恽的家时找到了这封信,汉宣帝看后大恕,一国之主的皇帝也是你一个平民百姓随便污辱的吗?一气之下汉宣帝杀了杨恽。     孙会宗也受牵连被免职。  &   这首诗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深的,我将我看这首诗的经过写出来,互相交流。     第一次读这首诗是在清人沈德潜的《古诗源》里,因为这本书对每首诗均没有注释,当时觉得它有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情志,认为这是一首好诗。     后来读《汉书》,才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感叹杨恽的悲惨命运,果真是“祸从口出”啊。     这首诗以后又读过多次,从这首诗联想到杨恽,还是有些感触。以下是我的个人看法,属抛砖引玉。     1.杨恽这个人不贪财,不受贿,秉公执法,正直清廉,这些对一个为官者来说是很难的,可以说杨恽是一个好官。     2.太正直的人对待别人的缺点可能有2种态度:一种是宽容,另一种当然就是不宽容。杨恽属于后一种,要求别人就像要求自己一样,别人的一个小错也不放过,得理不饶人是也。     所以《汉书》里说他刻薄,喜欢指责别人。这样的人很少有朋友,不论你有多慷慨,不贪财,人们也敬而远之,无形中还会得罪很多人,费力不讨好。太正直有时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缺点。     3.大部分皇帝都希望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国泰民安,但他也是人,百密必有一疏,如果你一再得理不饶人,穷追猛打,惹急了他,你必会成为一个倒霉蛋儿。     采光不强,可能是你位置不好,应该换一个角度。     汉宣帝在位共25年,后人给他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常常把昭帝朝与宣帝朝合称“昭宣中兴”。     4.有时候读一首诗真不容易啊。     司马迁写完《史记》后,怕汉武帝焚毁,并没有马上拿出来,而是又抄写了一份。     司马迁死后,他的家人将一份藏于山中,另一份送给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英。     司马英常常把这部《史记》拿出来让杨恽读,而杨恽每读一遍都感慨万千,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更为这部书不能面世而惋惜。后来因为杨恽告发霍家谋反有功,被封平通侯,也感觉汉宣帝确实是个明君,就大胆将这部书公布出来,后人才有幸看到这部巨著。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史记》可能并不是原版,尤其是“景帝本纪”和“武帝本纪”,据说原版中的这2部分批判性太强,删掉后由别人补写。山中藏得那一部是否出世也不得而知。     我们今天能看到《史记》应感谢杨恽。     我把杨恽的那封信附录出来,后面有翻译。     《报孙会宗书》      &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卫。遭遇时变,以获爵位。终非其任,卒与祸会。足下哀其愚蒙,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然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俗之毁誉也。言鄙陋之愚心,则若逆指而文过;默而息乎,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位在列卿,爵为通侯,总领从官,与闻政事。曾不能以此时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又不能与群僚同心并力,陪辅朝庭之遗忘,已负窃位素餐之责久矣。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遭遇变故,横被口语,身幽北阙,妻子满狱。当此之时,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岂意得全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伏惟圣主之恩不可胜量。君子游道,乐以忘忧;小人全躯,说以忘罪。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意当复用此为讥议也。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  & & &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乌乌。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是日也,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滛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恽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    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董生不云乎:“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   夫西河魏土,文侯所兴,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风,漂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于今乃睹子之志矣!方当盛汉之隆,愿勉旃,毋多谈。  &  翻译:   本人才疏学浅,行为放荡,文采和品德都很欠缺,有幸凭着前辈留下的功业,才得到宿卫这么个官职。赶上时事变化,才得予封侯,因为不称职,最后得到这么个下场。足下可怜我的愚昧,特意来信指教我的不足,情意天地可鉴。然而我却对你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就世俗地下结论而大为不满,那我就说说我愚陋的看法,好像与你的观点不同,就算是我在遮丑吧。如果沉默不语,恐怕违背了孔子所说的文言其志的观点。因此,斗胆陈述我的愚见,望先生明察。  &   我家兴旺的时候,乘坐朱轮车的有十个人,我也在九卿之列,封为通侯,总领宫内侍从,参与国家大事。这么好的条件下我竟没有做出成绩,来显示皇帝的德政,又不能与同僚们齐心协力,辅佐朝庭,避免过失,已经感到自己白拿俸禄,羞愧很久了。由于贪财恋势,没有勇气辞官,遭遇变故,被人诬陷,被囚禁在宫殿北面的楼房内,妻子儿女也受牵连。这个时候,自己觉得满门抄斩也不为过,不敢想能保留全尸,再能去祭奉祖先的坟墓啊?趴在地上感觉皇恩之浩荡,君子有道,忘记的是忧愁;小人保命,忘记的是罪过。因此亲率妻子儿女,全力耕地种桑,经营产业,好用来向官府交税,想不到有人且拿这件事讥讽我。     人的感情是不能限制的,即使是圣人也做不到。最尊贵亲近的君王和父亲死后,为他们送终服丧,也是有时间限制的,我犯罪已经三年了    ,我还夹着尾巴做人吗?。农作是很苦的,年中遇上伏日、腊日,就烧烤羊肉和羊羔,自斟自饮,我的老家本在秦地,会哼唱两句秦地的小曲。妻子是赵地人,会弹两下瑟。奴婢中有几个会唱的。喝酒耳热,仰天拍手就唱起来,唱得是:“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样的日子,我兴奋得手舞足蹈,确实是忘乎所以了,我这样做有错吗?庆幸还有剩余的俸禄,做着贱买贵卖    的生意,挣那十分之一的利润。经营生意,是被人瞧不起的行业,只有下人才干的事情,我却干了。因此常常不寒而粟。即使是以前了解的朋友,也人云亦云,还会有人来称赞我吗?董仲舒说过:“本来是求仁求义,常担心百姓不受感动,这是你们卿大夫想的事。本来是求财求利,    常担心贫困受穷,这是我们平民百姓想的事。”所以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现在我就是一老百姓,你怎能用卿大夫的标准来责备我呢!&     你的家乡西河是属于魏国,魏文侯在那里发迹,还尚存段干木、田子方留下的遗风,萧洒而有气节,懂得去留。近来你远离家乡,任安定郡守。安定地处山谷之间,是昆夷族人的家乡,那里的人们贪婪卑鄙,难道习俗把你改变了吗?到现在我才了解了你的志向!如今正当大汉盛世,祝你多多努力,功成名就,不多说了。     (翻译匆忙,勉强看吧)    第13首 &昭君怨——王昭君&    秋木萋萋,  其叶萎黄。  有鸟处山,  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  形容生光。    既得行云,  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  身体摧藏。  志念没沉,  不得颉颃。&    虽得委食,  心有徊惶。  我独伊何,  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  远集西羌。    高山峨峨,  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  进阻且长。  呜呼哀哉。  忧心恻伤。      [注释]    萋萋:草木茂盛。  萎黄:草木干枯。  苞桑:桑树的树干。  形容:形体面容。  生光:生发光彩。  曲房:这里指汉宫。  离宫:这里指皇宫。  绝旷:非常空旷。  颉颃(xie hang):鸟雀在天空上下翻飞。    委食:很多的食物。委:积累。  徊惶:彷徨。  伊何:为什么。  来往变常:改变以往的生活常态。  西羌(qiang):匈奴。    [写作背景]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人。&     汉宣帝死后,汉元帝继位。     汉元帝时期,匈奴单于呼韩邪想与汉朝和好,就亲自到首都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皇帝同意了。     派谁去呢?反正不能是自己家的人,还是老办法:认个干的。     到哪去认呢?也不能随便认个老百姓家的,即要有点素质还得漂亮,否则也拿不出手。     汉元帝可能嫌麻烦了,也是聪明的灵机一动,干脆在后宫中找啊,可以说个个都配得上那个乡巴佬单于,反正自己也照顾不过来。     汉元帝对后宫下了命令:“谁愿意去匈奴,我把她当公主看待(赐公主身)”。     鸦雀无声,不是这些妃子们喜欢后宫这个地方,而是匈奴那在当时看来绝不是人待的地方,还不如在后宫委屈着,虽然皇帝不宠幸,环境总还是不错的,就在这混吃混喝吧。     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这人就是以后大名鼎鼎的王昭君。     王昭君的性格倔强一些,不想过这种孤独寂寞的日子,要自己掌握命运。     王昭君入宫3年了,没见过一次汉元帝。     当那个呼韩邪带着王昭君要走时,汉元帝见到了这个绝代美人,眼睛瞪大了,立马肠子都悔青了,没办法,已经答应匈奴了。     这样的超级美女为什么早没发现?     这也不能怪皇帝,怪就怪当时负责给宫女画像的画师,皇帝不可能面试每个宫女,由画师先把每个宫女的像画出来,再由皇帝挑选,别人都送礼给画师,唯独倔强的王昭君不送,这样,王昭君的画像就失真了,在她的画像上点了一个丧夫痣,就没入皇帝的法眼。可惜当时没有摄像机呀。     汉元帝越想越恼,一气之下,就把那个画师给宰了,那个画师叫毛延寿。  &   据说这首诗就是在王昭君去匈奴的路上弹着琵琶唱的,心中的悲怨发泄的淋漓尽致,太凄美了,以至于大雁听入了神,忘了飞翔,落了下来。     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落雁”说得就是王昭君。     王昭君到了匈奴之后,努力改善双边关系,致使有60多年双边没打仗。     王昭君的政绩是突出的,在历史上是有地位的,应该得到后人的爱戴和尊敬。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王昭君的品性最好。    王昭君与刘细君一样,丈夫死后又嫁给了儿子。  &   王昭君死后,她的墓地被人们称做“青冢”,据说当时那里的草木四季常青。     这是一首四言体诗,为了便于理解,人为地分成了4个部分。     昭君将自己比喻成燕子。     第1部分:写自己快乐的童年。   第2部分:写入宫之后的孤独生活。   第3部分:写与命运抗争的决心。   第4部分:写对父母的思念。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昭君出塞”阐明着自己的观点:  &   大多数诗人是从人性的角度:对昭君寄予极大的同情,是一个悲剧,没有爱情的婚姻,是政治的牺牲品。     政客们是从功利的角度:牺牲自己,利国利民,品德高尚,功在千秋。     老百姓是从现实的角度:主动出去是对的,总算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封建帝王令无数后宫女子过着衣食无忧但暗无天日的生活,从这点看,没一个是明君。     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总算迈出了一大步。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豕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谒昭君暮——董必武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解昭君怨——王睿  &   莫怨工人丑画身,英嫌明主遣和亲。&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       王昭君还有一首诗,是在宫中无聊寂寞中写的:     五更哀怨曲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第14首 &团扇歌——班婕妤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荚笏中,恩情中道绝。      [注释]  新裂:指刚从织布机上裁剪下来。  齐纨(wan)素:战国时齐国生产的一种高档丝织品。齐国生产的纨素最好,这是班婕妤的自喻。  合欢扇:正反两面都有表示美好情感图案的扇子(如鸳鸯图案或男女图案)。  出入君怀袖:古时扇子放在男人的宽大衣袖里。  捐:舍去。  荚(jia)笏(wu):箱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当秋天凉爽时,就把扇子放入箱子中,比喻自己被冷落。  中道:中途。      [写作背景]     班况:汉武帝时期的有名大将,有三儿一女。   大儿:班伯。   二儿:班施。   三儿:班稚,班稚生儿班彪,班彪又生班固、班超和班昭。   女儿:班婕妤。    这个家庭每个成员都绝等闲之辈。  &     汉元帝死后,汉成帝继位。  &   到汉成帝时,已见颓式,外戚王氏掌权。“汪洋中的一条船”。     大臣或外戚掌权对于国家来说,都是很危险的。  &   当时汉成帝软弱,皇太后王政君强势,王氏外戚独揽朝庭大权,这也为以后王莽崛起埋下了伏笔。&  &   班氏家族人才辈出,班婕妤自然算一个,后来她的一个曾侄班固比她还出名,因为他写了《汉书》。  &   班婕妤不但长得漂亮,最主要是知书达礼,修养深厚。     好色昏庸的汉成帝看上了她,纳入后宫,起初为少使(后宫中级别倒数第3),很快便升为婕妤(第3级别,前2个是皇后和昭仪)。     只知道她姓班,具体名字是什么,史书上没说。后来都叫她班婕妤。     《汉书》在外戚传中有班婕妤的介绍,也没有提到她的名字,本人以为这是班固的一个疏忽。自己的亲曾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吗?     起初班婕妤非常受宠,由以下几个原因:     1、美丽漂亮。这个也可以不算,后宫里没有丑的。   2、知书达礼。据说班婕妤常给汉成帝讲历代明君的故事,劝勉他励精图治。当时外戚王氏掌控皇室大权,汉成帝内心极度苦闷。   3、不狂傲,不低俗,不争宠。这样的女人能使男人耳根子清静,不喜欢才是怪事。     最能表现班婕妤品德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当时这个皇帝感觉一刻也离不开班婕妤了,就特制了一辆大一些的辇车,让班婕妤与他同座,形影不离,估计给一般的女子会高兴的立马蹦起来,可是班婕妤拒绝了,并说:“圣贤君主的旁边应是名臣,只有夏桀、商纣、周幽王这样的亡国君主才有宠女陪伴(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估计当时汉成帝肯定感觉不自在。     时间长了,班婕妤的端庄矜持汉成帝看腻了,想找新鲜,于是,“环肥燕瘦”中的燕瘦---赵飞燕入了皇帝的法眼。     赵飞燕也是一位绝色佳人,舞跳得相当好,歌唱的也不错,最主要的就是瘦(骨感美),能在大的托盘上跳舞,千载难逢的另类美女,汉成帝要是不喜欢他就不是汉成帝了。     据说,赵飞燕的眼神非常特别,给男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是那种令男人见了抬不起脚的尤物。     赵飞燕出身低微,文化不高,谈不上修养,有一种别样的野味,偷走了这个皇帝的魂。     赵飞燕得宠。     为了更长期地占有皇帝,不让别人染指,赵飞燕又把她的妹妹赵合德拉了进来。     赵合德也是一位美女,与赵飞燕最大的不同是:丰满。这下好了,不论皇帝怎么挑,也逃不出这姐俩的手心了。     于是这姐俩轮流伺候皇帝,今天瘦,明天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汉成帝感觉幸福极了,早把班婕妤给忘了。     班婕妤默默地看着这一切,一如既往地不争宠,不哭闹。  &   赵飞燕的野心越来越大,她想当皇后。     机会来了。     许皇后有一个姐姐,叫许谒,见皇后还没有生儿子,就替皇后担忧,向来都是母以子贵,当时赵氏姐妹太张狂,这种担心是正常的。     于是,许皇后就请了一个巫师在后宫设坛祈祷,以求得子。     这事被赵氏姐妹知道后,立刻报告汉成帝,并诬告说皇后设坛诅咒已经怀孕的王美人(后宫中的一个嫔妃)和汉成帝的舅舅王凤,汉成帝大恕,杀了许谒,废了许皇后。     接替者自然是赵飞燕。     赵氏姐妹想把班婕妤也拉进来,一同治罪,但班婕妤据理力争,汉成帝没有难为她,因为班婕妤给汉成帝的印象太好了,他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字写得好的诗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