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刚入正确的职场价值观的人,怎样面对价值观和财富观

马克思财富观的人学解读--《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马克思财富观的人学解读
【摘要】:我国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到今天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这三十年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三十年,同样也是我们这样一个传统民族实现价值观转变的时期。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而随着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历史的形成,和我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使人们对于财富问题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对财富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社会也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去追求和创造财富。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转变所带来的“财富观”的变化却并没有被人们所自觉地意识到,致使人们的财富观出现了扭曲。人们普遍忽视财富的创造而过分强调财富的集中,财富持有者忙于敛财而逃避社会责任的承担,更有甚者借助手中的既得资源非法聚敛个人财富,这种种扭曲的财富观的出现,都让人们开始反思过去对于财富概念的认识,并且意识到了现有财富观的缺陷,于是人们自然而然的呼唤一种科学的财富观,对人的发展与财富创造之间的关系加以科学的指导。
也正是基于这一社会现状,本文选择“马克思财富观的人学解读”作为论题,旨在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角度探讨“马克思财富理论的哲学意蕴及其现实意义”,力图通过梳理马克思的财富思想,以马克思原著中丰富的财富思想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角度对马克思财富观的基本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的解读,结合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原理,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解读财富的人性基础,分析财富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为提出符合现在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的科学财富观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为人们创造财富、分配财富和支配财富等一系列行为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帮助。
本文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角度,展开对于马克思财富观基本内容的研究。文章除了旨在说明本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各章逻辑结构的“引言”部分外,主体部分共由三章内容构成。
第一章主要是对于马克思财富观的历史渊源进行阐述,主要从马克思财富观的历史发展、马克思财富观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和马克思财富观的主要思想来源三个角度对马克思财富观的历史渊源进行了分析。
第二章马克思财富观的人学阐释是本文的主题,分为四节,第一节对财富的定义、类型和本质做了阐释,第二节则分析了财富的源泉问题,第三节将马克思财富与人的本质学说相结合,提出并分析了财富的人性基础问题。第四节则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中的人的发展理论为基础,将马克思的财富观与马克思主义人学中的人的发展理论相结合,从财富促进人的本质力量、促进人的社会关系和促进自由个性的形成这三个方面解读了财富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积极意义。其中本章第三节和第四节也正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所在。
第三章主要阐释了马克思财富观对于我国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意义,并进一步提出了在我国建构“以人为本”的科学财富观,进一步促进经济建设与人的发展的良性循环,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A811.6;B038【目录】:
中文摘要6-8Abstract8-10引言10-22 (一) 选题缘由10-11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11 (三) 学术界研究现状11-20 (四) 本文逻辑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20-22一、马克思财富观的历史渊源22-31 (一) 马克思财富观的历史发展22-26
1. 马克思财富观的形成22-25
2. 马克思财富观的系统阐述及全面发挥25-26 (二) 马克思财富观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26-27 (三) 马克思财富观的主要理论来源27-31
1.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财富思想28-30
2. 黑格尔的财富思想30-31二、马克思财富观的人学阐释31-56 (一) 财富的含义、类型及本质31-38
1. 财富的含义31-32
2. 财富的类型32-37
3. 财富的本质37-38 (二) 财富的源泉38-41
1. 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39-40
2. 劳动是财富创造的决定性力量40-41 (三) 财富的人性基础41-46
1.人的需要是财富产生的前提条件42-43
2. 财富是人的社会关系的物化形式43-44
3. 人类实践活动是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44-46 (四) 财富与人的发展46-56
1. 财富促进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47-52
2. 财富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52-54
3. 财富促进人的“自由个性”的形成54-56三、马克思财富观的当代意义56-64 (一)马克思财富观有助于科学地理解人在生产力中的地位 与作用57-58 (二) 马克思财富观有助于避免资本主义的“物本”财富观58-60 (三) 马克思财富观有助于当代中国社会科学财富观的建构60-64
1. 何为“以人为本”的科学财富观61
2. “科学财富观”的建构路径61-64结语64-65注释65-68参考文献68-71致谢71-72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任小琴;;[J];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04期
;[J];黄金时代;2011年05期
曹清燕;任晓蛟;;[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付文军;;[J];传承;2011年17期
赵侠;杜俊灵;;[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7期
于晔;;[J];法庭内外;2011年08期
张鸣跃;;[J];恋爱婚姻家庭(青春);2011年08期
;[J];黄金时代;2011年08期
;[J];黄金时代;2006年09期
史蒂夫·席博德;;[J];家庭之友(爱侣);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邓梅;;[A];盲人按摩教育、医疗与研究——中国盲人按摩学会第三届第二次全国盲人按摩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樊志辉;;[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万朴;崔春龙;高德政;李虎杰;;[A];全国地质院校专业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常樵;;[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路日亮;马冰星;;[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汪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樊泳湄;;[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庞世伟;;[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李治民;;[A];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北京日报;2005年
佳节 ;[N];中国文化报;2005年
苏简亚;[N];苏州日报;2008年
本报评论员
东方愚;[N];经济观察报;2009年
丁大伟;[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共中央党校 韩庆祥;[N];社会科学报;2010年
新华社记者
鹿永建;[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鹿永建;[N];黄石日报;2010年
弓克;[N];吉林日报;2010年
复旦大学教授、博导,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名誉教授
余源培;[N];文汇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宏海;[D];河北大学;2007年
尹爱青;[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吴宁;[D];武汉大学;1996年
刘荣军;[D];复旦大学;2007年
徐斌;[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季小兵;[D];苏州大学;2006年
陈红;[D];黑龙江大学;2004年
袁红斌;[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王艳华;[D];吉林大学;2004年
赵剑华;[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峰;[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张敏;[D];安徽大学;2005年
何云岩;[D];黑龙江大学;2006年
孙淑桥;[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于秀娟;[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沈承一;[D];吉林大学;2006年
康厚德;[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曹立新;[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潘光华;[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王云云;[D];西北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试论财富观教育.pdf 14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300 &&
试论财富观教育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Page1------------------------------隶.初大·些博士学位论文论财富观教育万方数据--------------------------Page2------------------------------II万方数据--------------------------Page3------------------------------ONCEDUCATIONOFWEAIJHADissertationSubmittedtoSoutheastUniversityFortheAcademicofDoctorofMarxismDegreeBYRenXiao—yanbySupervisedXUSu-ming,ProfessorSchoolofMarxismSoutheastUniversity2014April万方数据--------------------------Page4------------------------------万方数据--------------------------Page5------------------------------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三尘婆也日期:如£u.6.如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二忙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以电子信息形式刊登)论文的全部内容或中、英文摘要等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以电子信息形式刊登)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研究生签名:/{乏f)盘包导师签名:期:堡迸:j。弘万方数据--------------------------Page6------------------------------摘要现代社会对财富的非理性追求扭曲了人们的财富观,造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有机体发展失衡,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处于紧张之中。社会中的人,被抽空了精神世界的“意义追问”,陷入一种“物役化生存”状态,呈现出生活世界财富与道德、财富与幸福的悖论。财富困境生成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和认知根源,既与财富生产的现代性根源与物欲的释放有关,又与传统优秀文化断裂、西方物质主义、消费文化侵透有关,更与财富认知视角和财富观教育滞后直接相关。因此,虽然财富是人类社会赖阻生存的重要基础,但“财富“一词却是一个广为人知、鲜为人解的概念。所以,重新认识财富、解读财富观念,对于明确人生存意义,摆脱“物”的控制,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财富与生活最密切却又是最难以界定的概念,历史上人们对财富概念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讨。中西方关于财富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研究著作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本文打破学界以单纯财富形态(类型)为标准的形而上的静态理论梳理方式,从社会实践视角分析了中国财富观形成和确立的历史演化过程,探索了社会制度、社会发展对财富形态生成的动态影响;同时对西方财富观演变进行分析,明晰西方财富观念的研究走向及其局限性。同时重点探讨马克思财富观的理论内涵及其社会本质,为本论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财富概念看似复杂多样,但从理论渊源和现有的研究来看,都囿于传统的认识论框架,即财富研究的经济学思维和财富认知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模式。现代化是一项不断前进的事业,财富作为现代化进程中重要动力,与现代化的生成与转换保持历史同步性。超越传统的认识论,必须将财富置于时代发展境遇下,现代化的时代要素赋予马克思财富观念以新的社会意义和伦理内涵。财富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必然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方式变化而不断获得新的规定性,从而创构一种新的财富话语和观念体系。基于此,本文从财富的时代境遇出发,从社会发展和人存在的视域对财富内涵给予重新界定,并试图找出财富所蕴含的一种规定性——秩序法则,作为与财富共在的一种属性,通过对人、对社会的功能而彰显自身。财富观教育何以可能?财富作为一种历史范畴,一种客观存在物,从财富的演化来看,财富无论以何种方式呈现都不可能是“道德无涉”的。人、财富和历史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财富的创造总是与人性相关连。人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我的价值观和财富观
个人的本质追求为个体自由。能够满足个人追求自由的各种客观需求,表现为个人利益。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关系是利益关系。价值观可以看作人类追求自由和处理利益关系的准则,即如何追求个人自由。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讲,人类在自然界进化的目标是种群的延续,个体存在只是人类种群延续的桥梁。人的自然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生存和性是研究人性的两个基本点。认识人性有四个维度:个体和种群,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与自然界相比,人类历史只是短暂一瞬,千万年来,人性并未改变。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从道德的层面难以得出一致认同的结论。但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容易得出人是自私或自利的动物。&好的制度并不是要去除人性的恶,而是激发人性的善。
“你可以长时间欺骗一个人,也可以短时间欺骗所有人,但不可能长时间欺骗所有人”,最终真相无敌。所以,我的生活准则是“简单生活,真实自我”。
人类对自由的追求受自然法则的制约,人类既不可能完全认识自然法则,又不能超越自然法则存在,所以必须保持对自然法则的敬畏。
各种宗教的核心都是敬畏和感恩。感恩是人成为万物之灵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从自然进化的角度看,人类不过是一部奇妙的机器而已,一部具有思考能力、梦想、创造力、能制定计划和与他人分享一切的机器;然而,在浩瀚的宇宙,相比周遭和我们具有同样成分的草木和尘土,人的生命又是如此奇妙,我们又是如此幸运,如此幸运地来到人世上走过一遭。然而幸运不会永存,机器最终将停止运转,离别总在前面恭候我们,我们应该坦然面对,感恩我们活着的每一个当下。生命是如此奇妙以至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坦然地笑对生死。
与人类种群的生物进化目标一致,人与人之间合作能产生更大的利益,而对抗最终损害个人利益。自然法则也告诉我们,人和人类都不可能孤立存在,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自然环境和他人付出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在追求个人自由的过程中需要有公平和正义,需要爱与合作。选择爱与合作,放弃恨和对抗,这样才能使个人长期利益最大化。
财富观:最大的财富是人自身,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就是最大的财富。“健康是一种智慧”,投资请先投资我们自身的健康与成长。金钱和财富只是结果,从长期来看,一个人的外在财富是由他个人的内在价值决定的。也就是对个人来说,个人的成长比获取短期的财富更为重要。“学到老,活到老”,个体的价值长期来说一定会体现为外在财富。做你感兴趣的事,心中才会有激情,心里才不会累;做你擅长的事,才有可能做到最好。若能两者结合,成就必然非凡,成功和财富也就会随之而来。
金钱只是手段,幸福生活才是目的。让金钱为我们工作,而不是我们为金钱工作。必要的物质财富是个人自由和家庭幸福的重要基础,但过度的物质追求会压抑人心灵的自由,历史上的智者都是简约的生活,物质上的简约才能带来心灵的宁静。人的一生,是相对公平的,无论英雄还是凡人,最终都要平等地等待死亡。纵观历史,平淡的生活能够长久,而极度奢华的生活方式很难善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职场中的人生价值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