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分析怎么多少才算够够

投资分析怎么才算够?
我的图书馆
投资分析怎么才算够?
大部分人都希望对他们即将投资的资产了若指掌,上至调查公司业绩,下至探访退休职工。为了能全方位地评估这些公司股票的具体价值,投资者们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然而,这真的有用吗?
在投资界享有盛誉的Baupost公司总裁,著有投资经典《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的Seth Klarman给出了他的观点:市场消息遵循二八法则,花的时间多不代表得到的消息管用。同样,不管你了解得多认真多详细,还是难免漏掉一些信息。即便你真的无所不知,也不能保证你一定能赚钱。
Klarman表示,目前一些投资者对于投资研究的热情已经到了畸形的地步。为了投资一家公司,他们不仅分析了该公司几十年前的财报和股价,还希望能够了解它的一切事务,包括行业形势、竞争对手、员工福利等等。他们向咨询师和分析家求教,最后甚至自己都成了该行当的专家。这样的毅力值得钦佩,但说实在的——效果不大。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基本面分析没有意义。只是对于投资者而言,市场上的消息同样遵循著名的二八定律,即:最有价值的那80%的信息,只占你花在收集信息上时间的20%。换句话说,投资者用来收集信息的80%时间都被浪费了。这也是一种边际效应:20%的时间过后,花的时间越多,效果反而越差。
尽管如此,消费者还是会害怕错过那些重要的信息。针对这点,Klarman要告诉他们的是:真正重要的消息可不是那么好获得的,公司会想方设法防止有些消息外传。这很好理解,一些重要的消息必须被保密,以保证所有投资者在公平的基础上竞争。而这些有着严格限制的消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部消息。这些消息或许确实能帮助投资者大赚一笔,但事实是,投资者几乎没办法得到它们。
除此之外,商业信息也有着很强的时效性。经济环境、产业结构时刻在变,消息每分每秒都在更新,谁能说他掌握了每一条?就算能做到实时跟进,但别的投资者很可能也在这么做,信息上的优势连几秒钟都为维持不了,又怎么利用它来赚钱呢?
下面的故事或许能给广大投资者们启示:
有一个专注于消费品公司高乐氏(Clorox)的分析师,他对这家公司每种的产品规格都了若指掌,对它的每个竞争对手都了然于胸,哪怕只是一些小作坊也不例外。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高乐氏公司出现经营问题的时候却错过了所有征兆,随后该公司股价从53美元跌至了11美元。
而这种情况在华尔街并不少见。许多分析师对于他们所专精的行业或公司都有着深刻的认识,然而听从他们建议的投资者却不一定有好结果。尽管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分析师出于工作需要,必须不停地发表看法。但同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投资界,要将知识转化为利润是非常难的。
大多数投资者为了追求确定性和精准性,在那些所谓的市场消息上浪费了太多时间。一般来说,确定性和价格是成正比的,当确定性上升时,股票价格也随之上涨——确定要涨的股票当然会引起大家的疯抢。而真正能赚钱的通常都是能容忍不确定性风险的那些人,而非有着渊博知识的那些。在投资者花了大量时间去钻研公司细节时,他们或许已经错过了低价买入这些股票的最佳时机。
华尔街见闻
馆藏&23088
TA的最新馆藏本帖最后由 团贷小星 于
14:11 编辑
近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做了一个调查——钱赚多少才算够?在被调查者中﹐韩国人的目标最高,达510万美元,而中国内地的被调查者则认为,370万美元“算够”。
调查显示,金钱上的目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个人眼中的巨额财富在另一个人看来可能是需要救济的水平。
下面为10个国家及地区的调查结果,括号内为被调查者人数:
韩国(207):510万美元
印度(211):430万美元
阿联酋(92):390万美元
中国内地(177):370万美元
中国香港(207):350万美元
中国台湾(190):350万美元
马来西亚(169):330万美元
泰国(207):320万美元
新加坡(144):320万美元
印度尼西亚(173):300万美元
咱们现在来算一笔账:普通人一生挣160万,要花掉158万。从20岁开始工作算起,一直到60岁退休,平均年薪4万元,这40年总收入为160万元。一生需要要花掉大概158万。即吃饭约30万;服装约17万;住房约50万;交际约14万;爱好约15万;交通约4万;孩子约20万;医疗约8万。最后所剩:2万元。
这是一个讲究投入回报成正比的时代,可以穷,可以忙,但绝不可以穷忙。
出入高级场所,一身“大牌”行头,却极有可能是耗尽整月薪水换来的虚假繁荣。
披星戴月的忙碌,又没有得到自我满足先不说,荷包总不见鼓起,天天“穷忙”还垂头丧气,是时候选择改变这一切啦!
来,顺便测试一下,看看你是不是“穷忙族”~
<font color="#.一周工作超过54小时,但是看不到前途。
<font color="#.一年内未曾加薪。
<font color="#.三年内未曾升职。
<font color="#.薪水很低,到月底支出很是艰难。
<font color="#.积蓄少,无力置产。
<font color="#.工资不低,但花钱很大手笔。
<font color="#.收入不低,但内心没有安全感。
以上7项,如果你有2项或者2项以上,你属于“穷忙族”了!
你,是吗?
听说,“富忙”和团贷网更配哦~
无欲无求,放下执念,无所得,何来失。。Seth&Klarman:投资分析怎么才算够?
【注:卡拉曼,是标准的价值投资者,对价格与价值的偏差领悟极为深刻。从投资的角度看,价值投资的传统模式格林厄姆风格是很量化的,同成长投资的重大区别是存在很强的科学性。对投资来说,单个企业的深度挖掘往往无法取得佳绩,对整盘全局的理解远超过对个体的感悟。针对一个行业的理解,有时候要超过对单个企业的理解。企业的优劣,往往是一目了然的。难度在于,精准量化。缺乏科学量化的价值投资是耍流氓。往往,成长投资,就像是花花公子,沾花惹草。】
  大部分人都希望对他们即将投资的资产了若指掌,上至调查公司业绩,下至探访退休职工。为了能全方位地评估这些公司股票的具体价值,投资者们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然而,这真的有用吗?
  在投资界享有盛誉的Baupost公司总裁,著有投资经典《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的给出了他的观点:市场消息遵循二八法则,花的时间多不代表得到的消息管用。同样,不管你了解得多认真多详细,还是难免漏掉一些信息。即便你真的无所不知,也不能保证你一定能赚钱。
  Klarman表示,目前一些投资者对于投资研究的热情已经到了畸形的地步。为了投资一家公司,他们不仅分析了该公司几十年前的财报和股价,还希望能够了解它的一切事务,包括行业形势、竞争对手、员工福利等等。他们向咨询师和分析家求教,最后甚至自己都成了该行当的专家。这样的毅力值得钦佩,但说实在的——效果不大。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基本面分析没有意义。只是对于投资者而言,市场上的消息同样遵循著名的二八定律,即:最有价值的那80%的信息,只占你花在收集信息上时间的20%。换句话说,投资者用来收集信息的80%时间都被浪费了。这也是一种边际效应:20%的时间过后,花的时间越多,效果反而越差。
  尽管如此,消费者还是会害怕错过那些重要的信息。针对这点,Klarman要告诉他们的是:真正重要的消息可不是那么好获得的,公司会想方设法防止有些消息外传。这很好理解,一些重要的消息必须被保密,以保证所有投资者在公平的基础上竞争。而这些有着严格限制的消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部消息。这些消息或许确实能帮助投资者大赚一笔,但事实是,投资者几乎没办法得到它们。
  除此之外,商业信息也有着很强的时效性。经济环境、产业结构时刻在变,消息每分每秒都在更新,谁能说他掌握了每一条?就算能做到实时跟进,但别的投资者很可能也在这么做,信息上的优势连几秒钟都为维持不了,又怎么利用它来赚钱呢?
  下面的故事或许能给广大投资者们启示:
有一个专注于消费品公司高乐氏(Clorox)的分析师,他对这家公司每种的产品规格都了若指掌,对它的每个竞争对手都了然于胸,哪怕只是一些小作坊也不例外。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高乐氏公司出现经营问题的时候却错过了所有征兆,随后该公司股价从53美元跌至了11美元。
  而这种情况在华尔街并不少见。许多分析师对于他们所专精的行业或公司都有着深刻的认识,然而听从他们建议的投资者却不一定有好结果。尽管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分析师出于工作需要,必须不停地发表看法。但同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投资界,要将知识转化为利润是非常难的。
  大多数投资者为了追求确定性和精准性,在那些所谓的市场消息上浪费了太多时间。一般来说,确定性和价格是成正比的,当确定性上升时,股票价格也随之上涨——确定要涨的股票当然会引起大家的疯抢。而真正能赚钱的通常都是能容忍不确定性风险的那些人,而非有着渊博知识的那些。在投资者花了大量时间去钻研公司细节时,他们或许已经错过了低价买入这些股票的最佳时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算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