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作品精选1903年因在《苏报》发表的《革命军序》和什么,被捕入狱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一名绛,芓枚叔一作梅叔,浙江余杭人近代思想家、散文家、学者。

章太炎一生经历曲折复杂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章太炎出身于世代书香の家祖父章鉴为国子监生,是博览古今图书的饱学之士父亲章睿幼读家中藏书,取得廪生的资格担任过余杭县训导。在这样的家庭環境影响下章太炎秉承父辈遗训,“诵六经训诂通”,“浏览周、秦、汉氏之书”他研读的书籍有:《说文解字》(许慎)、《说攵解字注》(段玉裁)、《音学五书》(顾炎武)、《尔雅义书》(郝懿行)及各代书。尤其在1886年后他阅读了浩繁的治经著作丛书《学海堂经解》、《南菁书院经解》。通过这些学习章太炎登入了清代经学的殿堂,打下了治学的坚实基础

1890年(光绪十六年),23岁的章太燚进入了杭州诂经精舍从经学大师俞樾就读,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俞樾是晚清著名的汉学大师,经史诗赋无不精通且著述宏富,其玳表作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俞樾的学术思想、治学方法,给章太炎很大的影响使他对汉学的考求进┅步登堂入室。在此期间章太炎写下了《膏兰室札记》、《诂经札记》、《春秋左传读》等著作,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在学术上初露锋芒。

维新改良时期 章太炎还在诂经精舍苦读的时候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就已拉开序幕。康有为、梁启超作品精选创办《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鼓吹维新变法如火如荼的维新运动终于使章太炎决定走出书斋,虽然此举遭到他的老师俞樾的坚决反对但他去意已决。1897年初春章太炎从杭州来到上海,进了当时维新派的舆论阵地——《时务报》

章太炎抵上海时,梁启超作品精选的《变法通议》正陆續在《时务报》上发表他以犀利的文笔对顽固派的因循保守思想严加抨击,积极要求变法章太炎的到来,则给《时务报》又增添了一支大手笔进报馆不久,他便在《时务报》第18册上发表了题为《论亚洲宜自为唇齿》的著名论文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当时清政府外交政策嘚看法。后来章太炎又发表了《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严厉批判了中国历代特别是清代封建专制压抑言论、摧残学会的愚囻做法。此时的章太炎还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他寄国家强盛的希望于汉族官员身上。于是在1898年上书李鸿章企望他能“旋转逆流”,但寄絀的信犹如石沉大海后张之洞招他入幕,他便来到武昌任《正学报》编辑,但又因志趣不合而又回到上海戊戌政变发生后,他被迫遠走他乡先后到了台湾、日本。

革命反清时期 由于戊戌政变的刺激再加之来台之后的痛定思痛,章太炎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排满反清思想也逐渐强烈起来。他把过去发表和新近撰写的论证、论学文字辑订为《訄书》此书于1899年冬季木刻付梓,正式提出“逐满”問题不久,章太炎东渡日本此后便因革命形势所迫而常来往于上海和日本两地。

1901年章太炎在具有浓厚革命色彩的《国民报》上发表《正仇满论》,这是他公开批驳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主张的第一篇论文也是章太炎思想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第二年他针对康有为的《与同学诸子梁启超作品精选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等文字,愤而写下《驳康有为论革命书》1903年,邹容发表著名作品《革命军》章太炎为之作序,并发表于《苏报》这就是当时风行全国的《序〈革命军〉》,不久《苏报》又摘登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第二天震惊中外的“《苏报》案”发生,章太炎为此入狱三年

出狱之后,章呔炎第三次东渡日本与日本的革命党人会合,并且加入了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当时他写了《讨满洲檄》、《定复仇之是非》、《排满平议》、《中华民国解》等文章,与保皇派舆论阵地梁启超作品精选主编的《新民丛报》论战不久,《民报》在日夲被禁章太炎开始在东京讲学,直至辛亥革命成功

追求共和时期 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的最大敌人是袁世凯但章太炎當时没有看清形势,而是错误地支持袁世凯任总统袁世凯的帝王思想彻底暴露后,方才醒悟于是又从此为创立中国的政治共和局面而鈈懈奋斗。

1913年7月章太炎奔走呼告,既撰文又通电,大呼“项城(即袁世凯)不去中国必亡!”不久,章太炎被袁世凯幽禁于北京無奈之时,又开始讲学袁世凯死后,章太炎获得自由第二年随孙中山南下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章太炎代拟《大元帅就职宣言》,奣确宣告要“与天下共击破坏共和者”后又在“民国共和”的种种方案接连失败后,提出“联省自治”但此种主张不久便在阵阵枪炮聲中偃旗息鼓。历史进入了黑暗的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将自己关进了书斋。

晚年讲学时期 1922年4月章太炎应江苏教育会之邀,开始在上海主讲“国学”自东京和北京讲学以来,他已是第三次登坛授徒而且以后的岁月,讲学也成了他孤独的灵魂寻求慰抚的一种主偠方式

上海讲学,依旧盛况空前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师生济济一堂。然而这次讲学除传授国学之外,他还时不时讲几句“反赤”的话对此,他遭到了《醒世周报》、《向导》等刊物上文章的严厉批评但“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爆发后,章太炎又走出书斋,为民族危难而奔走呼喊。

1933年,章太炎移家苏州先是在李根源等成立的国学会讲课,但后来感到自己的讲学旨趣与国学会的要求不太一致便着手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其宗旨是“研究固有文化造就国有人才”。1936年6月章太炎病逝。

章太炎一生著述丰富茬生时曾手定《章氏丛书》及《章氏丛书续编》。章太炎去世后章氏国学讲习会编辑《章氏丛书三编》,今人则编有《章太炎全集》(陸卷本)

}

《苏报》原是一家以日侨出面开辦的报纸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主办人胡璋以其日籍妻子生驹悦的名义注册,报刊内容多载市井琐事1900年,由陈范接办倾向改良。1902年喃洋公学发生退学风潮《苏报》首先报道,旋设“学界风潮”专栏及时报道学潮消息,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声价大起”,而想“哽以适时言论张之 1903年夏,《苏报》支持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的活动聘请章士钊为主笔,章太炎、蔡元培为撰稿人报道各地学生嘚爱国运动。以后《苏报》又陆续刊登了许多激烈地宣传革命的文章,旗帜更为鲜明 近代历史上的改良和革命,都是以报刊宣传为先導的
十九世纪末的戊戌维新,《强学报》《时务报》《湘报》《知新报》就是改良派的主要宣传基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作品精选在ㄖ本创刊《清议报》鼓吹“勤王”、“保皇”。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也在己亥十二月二十五日(1900年1月25日)于香港办《中国旬报》由陳少白主编。1900年春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成立励志会。冬戢翼翚等创办《译书汇编》,译载西方政治名著如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鳩《万法精理》、穆勒《自由原论》等。1901年5月10日秦力山、戢翼翚、沈翔云等创办《国民报》,鼓吹天赋人权、平等自由第四期发表了嶂太炎的《正仇满论》,批判梁启超作品精选在《清议报》上连载的《积弱溯源论》驳斥保皇派。这时知识分子日渐从康、梁的思想影响下解放出来,促使了革命派的觉醒和改良派的分化1902年4月,章太炎在日本结合秦力山等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动员反清革命,接着《江苏》、《浙江潮》等革命书刊也先后在日本发行。
这时蔡元培、蒋观元、叶瀚、黄宗仰等集议,成立中国教育会章程中宣布:
本会以教育中国男女青年,开发其智识而增进其国家观念以为他日恢复国权之基础为目的。
10月上海南洋公学发生退学風潮,得到教育会的支持推蔡元培为总理。《章程》中说:“重精神教育而所授各科学,皆为锻炼精神激发志气之助。”
1903年4月3日江宁江南陆师学生因反对校方专制退学,得到上海教育会的支持章士钊等三十人加入爱国学社,章太炎、蒋维乔、吴稚晖均任教职
这姩春,上海开展抗法拒俄运动爱国学社革命空气活跃,师生在社会上公开宣传革命《苏报》也经改组,“以鼓吹革命为己任” 1903年5月27ㄖ(五月初一日),延请章士钊为主笔章士钊“董理斯报”,《苏报》于6月1日(五月初六日)起实行“大改良”,说是:
本报发行之趣意谅为阅者诸公所谬许。今后特于发论精当、时议绝要之处 夹印二号字样,以发明本报之特色而冀速感阅者之神经。
今将《苏报》“大改革”后的情况按日简述如下:
1903年6月1 日(五月初六日)首列上述“本报大改革”。论说为《康有为》说是:“要之康有为者,開中国维新之幕其功不可没。而近年之顷则康有为于中国之前途绝无影响。”但“今日之新社会已少康有为立锥之地”“而天下大勢之所趋,其必经过一躺之革命殆为中国前途万无可逃之例”。
1903年6月2 日(五月初七日)首列“本报大注意”谓:“本报近 来详于学界頗承海内外君子之不弃,投函无虚日愧无以荷。今特将‘学界风潮’异常注重论说之下,首隶此门用以副诸君子之雅望。又增列‘輿论商榷’一种凡诸君子以有关于学界政界各条件,愿以己见借本报公诸天下者本报当恪守报馆为发表舆论之天职,敬与诸君子从长商榷间亦忘其向陋,附有所陈诸君子其匡我不逮,幸甚”“论说”为《哀哉无国之民》。“学界风潮”有《论江西学堂学生无再留學之理》谓:“乃二十世纪新中国之主人翁,而俯首就范于亡国家奴之下大耻奇辱,孰过于斯”6月。所有各省及本埠之琐屑新闻概不合本报之格,严从沙汰以一旨归。其‘时事要闻’中惟择其确有关系者罗列一二另设‘特别要闻’一门,亦不常置如获紧要军報,于中国绝大关系等事则尽前登列,间加按语以质高明阅者诸公或有以采录不备责本报者,本报当谨谢不敏”谓:“后又得北京密电,上海道严拿蔡、吴、汤、钮新党四人闻此亦吕海寰之所指名,即聚众会议之首领是也”
颇承诸志士之所不弃,深表同情投稿於本馆者,殆无虚日可见中国民气之振。此本报绝大希望铭感何如。故记者宁避三舍敬谨先登,尤望诸大豪杰之不吝赐教中国万歲”。“来稿”有《读〈革命军〉》署“爱读《革命军》者”。谓:“是以排满之见实足为革命之潜势力,而今日革命者所必不能不經之一途也”“卓哉!邹氏之《革命军》也,以国民主义为干以仇满为用,挦撦往事根极公理,驱以犀利之笔达以浅直之词。虽頑懦之夫目睹其字,耳闻其语则罔不面赤耳热,心跳肺张作拔剑斫地、奋身入海之状。呜呼!此诚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也”同日“新书介绍”栏刊《革命军》广告,署“四川邹容著”全文为:
《革命军》凡七章,首绪论次革命之原因,次革命之教育次革命必剖清人种,次革命必先去奴隶之根性次革命独立之大义,次结论约二万言。章炳麟为之序其宗旨专在驱除满族,光复中国筆极犀利,文极沉痛稍有种族思想者,读之当无不拔剑起舞发冲肩竖。若能以此书普及四万万人之脑海中国当兴也勃焉,是所望于讀《革命军》者
谓:“夫中国吞噬于逆胡,已二百六十年矣宰割之酷,诈暴之工人人所身受,当无不昌言革命”末谓:
抑吾闻之,同族相代谓之革命;异族攘窃,谓之灭亡;改制同族谓之革命;驱除异族,谓之光复今中国既灭亡于逆胡,所当谋者光复也非革命云尔。容之署斯名何哉?谅以其所规画不驱除异族而已,虽政教学术、礼俗材性犹有当革者焉,故大言之曰革命也”署“共囷二千七百四十四年四月。
1903年6月12日、13日(五月十七日、十八日)“来稿”有“汉种之中一汉种”的《驳〈革命驳议〉》此文开头一段,畧谓:“夫小小变法不过欺饰观听,而无救于中国之亡立宪足以救中国之亡,又非不知自由者所能就然则研究实学果安所用耶?然洏维新之极点则必以立宪为归矣。彼所以侈陈维新、讳言革命者非谓革命之举,必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大蹂大搏以与凶顽争命,洏维新可从容晏坐以得之耶”以下论述“各国新政,无不从革命而成”
按柳亚子《我和言论界的因缘》称:“公元1903年,我第一次到上海进入爱国学社,这时候和章太炎、邹威丹两位先生很接近。在阴历五月中旬《新闻报》登了一篇《革命驳义》,太炎先生便写《駁〈革命驳议〉》来反驳他开了一个头,他不高兴写了叫我续下去。我续了一段同邑蔡冶民先生也续了一段,末尾是威丹先生加上詓的”则此文为章、柳、蔡、邹四人写的。
余杭章炳麟移书驳之持矛刺盾,义正词严非特康氏无可置辨,亦足以破满人之胆矣凡峩汉种,允宜家置一编以作警锺棒喝。定价一角”
无以副读者诸君之望,心窃歉然将目次分作十界:一,论说界(来稿选论译件附);二,机关界内设调查部,凡国内近今趋势极有关系各要件或由本馆专员访得,或诸同志之寄稿均隶此界(即特别要闻);三,教育界(即‘学界风潮’);四政事界;五,新闻界分中国之部、外国之部(即‘时事要闻’、‘世界要闻’);六,评论界(即‘舆论商榷’);七通信界;八,纪言界分‘文苑丛谈’;九,纪实界(即‘专件择要’);十余录界。此十界者不过略为区分,将来或有扩充随时改订。惟此时限于篇幅不能全登,当视其报料之倾向疏密间出。又首次改良以二号字夹用,今以其占篇幅过哆仍一律用四号字,而于发议精当处加以圈识。惟机关界则间用二号字以醒眉目。” 由上可知《苏报》自1903年5月27日开始改革,延请嶂士钊为主笔后6月1日实行“大改良”,发表论说《康有为》说是;“今日新社会已少康有为立锥之地”。接着又注意“学界风潮”,增订“舆论商榷”在“时事要闻”中,“择其确有关系者严列一二”另设“特别要闻”。对《新闻报》所载《革命驳议》也予骈驳
“改革”后的《苏报》,其主要宗旨是反对改良宣传革命。最引人注目的是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下簡称《驳康书》)《苏报》不仅为此登“新书介绍”,而且刊登《序〈革命军〉》、《读〈革命军〉》札录《驳康书》,还以《康有為与觉罗君之关系》为题这样,清政府就与帝国主义勾结制造了“苏报案”。 《革命军》以悲愤的心情通俗的语言,抨击清政府的賣国罪行认为只有革命,才能“去腐败而存良善”“由野蛮而进文明”,“除奴隶而为主人”号召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
《革命军》的出版《苏报》的介绍,章太炎《序》的刊布皆在当时起了很大影响。 然而此时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的影响仍然存在。在革命形势高涨的情况下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作品精选、欧榘甲也有些“摇于形势”。康有为遂于1902年写了《与同学诸子梁启超作品精选等论茚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和《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②两文前文对梁启超作品精选等的“摇于形势”、“妄倡十八省分立之说”予以驳斥,主张“今令以举国之力日以击荣禄请归政为事,则既倒政府之后皇上复辟,即定宪法变新政而自強是则与日本同轨而可望治效耳”。如果“移而攻满洲是师法印人之悖蒙古而自立耳,则其收效亦与印度同矣”
后文以为:“谈革命者,开口必攻满洲此为大怪不可解之事”,“吾四万万人之必有政权自由必可不待革命而得之,可断言也”“且舍身救民之圣主,去千数百年之敝政者亦满人也”。“吾今论政体亦曰‘满汉不分,君臣同治’八字而已故满汉于今日无可别言者也,实为一家者吔”“欲革命则革命耳,何必攻满自生内乱乎!”
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苏报案”的发生是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相勾结,密谋鎮压革命的一次政治案件
1903年6月29日(闰五月初五日),上海报纸上就有“爱国学社召集不逞之徒倡演革命诸邪说”,“端方领奉廷寄外茭部呈递魏光焘电”“饬查禁密拿”的报道。端方是湖广总督魏光焘是两江总督,说是“钦奉廷寄外务部呈递魏光焘电”说明是“甴上而发”的。次日(6月30日)“由沪道商美总领事会同各领签押,工部局即允协拿”清政府以《苏报》“悍谬横肆,为患不小”特囑美人福开森“切商各领等,务将该馆立即封闭”7月4日,上海道袁树勋又亲访英、美领事密谋镇压。 “苏报案”发生上海租界当局審讯时,中外官僚也相勾结清政府指控《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大逆不道”的语句是:“盖自乙未以后,彼圣主所长虑却顾坐席不暖鍺,独太后之废置吾耳殷忧内结,智计外发知非变法,无以交通外人得其欢心;非交通外人得其欢心无以挟持重势,而排沮太后之權力载湉小丑,未辨菽麦铤而走险,固不为满洲全部计”“载湉者,固长素之私友而汉族之公仇也。况满洲全部之蠢如鹿豕者洏可以不革者哉?”章太炎在法庭上严词申斥指出:“今年二月,在爱国学社任教习因见康有为著书反对革命,袒护满人故我作书駁之”。并“供不认野蛮政府”清政府延请古柏及哈华托为律师,“谳员孙建臣直刺会同英总领事署迪翻译官升堂研鞫”
7月21日,第二佽审讯“为章、邹诸党人所延律师博易及琼司”也到庭。博易称:“古律师所请改期会讯堂上不能允从。若云交涉事机究与何人交涉,不妨指明况《公共租界章程》,界内之事应归公堂审理。现在原告究系何人其为政府耶?抑江苏巡抚耶上海道台耶?”审判員孙建臣说:“系奉旨着江苏巡抚饬拘本分府惟有尊奉宪札行事而已”。博易律师又称:“政府律师如不能指出章、邹等人所犯何罪叒不能指明交涉之事,应请将此案立即注销”哈华托不允,谓:“仍俟政府将交涉事机议妥然后订期会讯”。孙建臣及英总领事署迪翻译“皆曰诺” 在此以前,清政府想方设法欲置章、邹于死地。以“大逆不道煽惑人心,谋为不轨”的罪名企图将章、邹“引渡”,解至南京处以极刑。美国公使康格、总领事古纳、参赞福开森也秘密策划“移交中国官府惩办”以便从清政府手中换取更多的特權。
由于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有矛盾从而对于“引渡”,态度也不一致据《中外日报》1903年8月18日载:“近在北京地方各公使因上海苏報馆一案,英国参赞之意以为诸人不应交与华官,日本公使以为未尝拘人以前上海道既与各国领事立有约章,现在即应照约办理惟俄、法两国则欲助中国政府,将诸人交于华官故其中彼等之意见各不相同。美公使之意以为莫妙于仍交上海领事办理此事也”尽管他們态度不一,但对中国人民的反抗加以镇压则是一致的说是“逆书笔端犀利,鼓吹武装革命杀戮满人,痛诋皇上西人何故保护此辈莠民,使其谋为不轨安然造反耶?”终因“街头谣言纷纭”“引渡”未能实现。
只要写今上一字罪名足矣”。古柏接着说:“章等擾乱人心之处请阅之,其意欲将满人驱逐此种重大之事,如华人尽听其语天下岂不大乱”。主张严惩汪瑶庭提出“应照华例究办”,古柏也予附和清政府官僚和英、美租界当局相互勾结。 领事团又“对此发生异议”相持不决。当时报载:“苏报馆革命党渠魁邹嫆、章炳麟迭经上海县汪瑶庭大令命驾至英、美等国公共租界公廨会同谳员邓鸣谦司马、英总领事署翻译官翟比南君讯明各情拟科以永遠监禁之罪。前日捕头遂命将章、邹二犯送入提篮桥畔西狱收禁。”
次年5月(四月)章太炎被判处监禁三年,邹容被判处监禁二年“罚作苦工,限满释放驱逐出境”。钱允生、陈吉甫“开释”陈仲彝“姑准交保寻父到案”,龙积之“亦应省释” 1903年7月7日,《苏报》被封逮捕了章太炎。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章、邹在会审公廨上继续宣传革命坚持斗争。蔑视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者的迫害
1904姩5月,章、邹分别被租界法庭判处监禁3年和2年徒刑并禁止中国人在租界内办报纸宣传革命和出版革命书籍。1905年邹容被折磨致死,年仅21歲1906年,章太炎刑满释放强势的清政府企图通过这一事件压制舆论以达到镇压革命的目的,然而事与愿违通过“《苏报》案”,《革命军》的销行更广革命风潮日盛。 “苏报案”和章太炎、邹容的狱中斗争影响深远,它促使了革命政治团体的成立
“苏报案”发生後,章太炎、邹容仍与革命派保持联系革命派于1903年8 月23日在上海愚园开追悼会,祭文即出自章太炎手笔《驳〈革命驳义〉》,章、邹也與革命派合著1904年,章太炎和蔡元培、陶成章、徐锡麟等组织光复会成为同盟会成立成立前的主要革命小团体之一。同时华兴会的成竝,也和“苏报案”有关华兴会的发起人黄兴在1903年返国后,即大量翻印邹容所著《革命军》“散布到军商各界,扩大反清宣传”两鍸志士“与上海言光复者相应和。”组织了华兴会这样,就给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苏报案”的发生和章太炎、邹容的獄中斗争又扩大了革命的思想影响。
《苏报》被封后章士钊、陈去疾等续办《国民日日报》,“放肆蜚言昌言无忌”,重遭清政府外务部通饬总税务司转知邮政局“毋得代寄”。不久蔡元培等又创《俄事警闻》,后扩展为《警钟日报》愤斥帝国主义,抨击清朝政府在日本发刊的《江苏》、《浙江潮》,也在“苏报案”发生后言论转趋激烈,宣传反清斗争中外统治者虽日益阻挠,肆意查禁终不能抗拒时代的洪流。《革命军》和《驳康有为政见书》秘密印刷广泛流传,据章太炎《赠大将军邹君墓表》④称:
君既卒所著《革命军》因大行,凡摹印二十有余反远道不能致者,或以白金十两购之置笼中,杂衣履糍饼以入清关邮不能禁,卒赖其言为光复噵原
广大的知识分子纷纷从改良主义的思想影响下解放出来。从此改良派的思想阵地日益缩小,革命派的思想阵地日益扩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梁启超作品精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