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规划"和德国工业4.0的不同点有 共需

本铁路主题由
BBS Auto Examine System 自动审核通过。
查看: 4171|回复: 0
一张图看懂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比较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两会上表示,中国计划通过三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和路线图,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实施&中国制造2025&将成为中国制造业从大国转向强国的第一步。”
  20多年前,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出中占比不足3%,如今份额已近1/4。全球近80%的空调、70%的手机以及60%的鞋类都是“中国制造”。尽管中国制造发展到今天面临劳动力上升等诸多挑战,但制造业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仍举足轻重。
  仔细梳理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和财政报告,围绕“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国迈向工业强国的发展蓝图清晰可见:
  —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
  计划报告则提出今年要“出台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着力突破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推进产业化。
  —新型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
  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首次出现“工业互联网”概念,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提升服务业支撑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旅游、健康、养老、创意设计等生活和生产服务业。
  计划报告则进一步列出了支持发展的高端服务业,包括工业设计、融资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研发设计、系统集成、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高技术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国家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计划报告提出,2015年研发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预期达到2.2%。
  预算报告则提出,积极推进各类科技计划优化整合;建立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后补助机制,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快推进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大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力度等。
  苗圩说,“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同。据了解,德国实现“工业4.0”大概需要8-10年,和“中国制造2025”大体在同一个时间段,而且从内容上看,德国“工业4.0”和中国前期提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有异曲同工之处。
  对于不同之处,苗圩说,主要是中国和德国的发展阶段和工业水平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德国总体处在从3.0到4.0发展的阶段,我们的工业企业有些可能还要补上从2.0到3.0发展的课,然后才能向4.0发展。”苗圩说,中国要结合国际和工业实际,把发展的路径选择好,走一条更好更快的发展道路。海子铁路网
19:25, Processed in 0.115971 second(s), 17 queries, Memcache On.
Copyright &
www.rail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制造2025”对标“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对标“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
发布时间:
  作为未来10年引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未来30年实现制造强国梦想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实施全面开启了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之路。对此,管理层表示,制造业过去是,现在是,而且未来仍将是保证我国强大经济的支柱和基础,因此发展制造业的决心不能有丝毫动摇。  然而,近日有一种声音与《中国制造2025》一起飘荡开来。网络上、微信朋友圈里近期常看到这样的标题“德国都工业4.0了,中国才开始中国制造2025”、“美国都工业互联网时代了,中国还在谈中国制造”,等等。这些言论且不说对错,感觉有必要为大家厘清一些基本的概念。  德国工业4.0  我们先来看看何谓德国的工业4.0。工业4.0在德国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德国政府2011年11月公布的《高技术战略2020》中的一项战略,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保持德国的国际竞争力。2013年4月,德国机械及制造商协会、德国信息技术、通讯与新媒体协会、德国电子电气制造商协会合作设立了“工业4.0平台”,并向德国政府提交了平台工作组的最终报告——《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该报告提出,德国向工业4.0转变需要采取双重策略,即德国要成为智能制造技术的主要供应商和CPS?穴信息物理系统?雪技术及产品的领先市场。  德国工业4.0其本质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统”实现“智能工厂”。按照设想,工业4.0连接的是生产设备,即生产的“一体化”。工业4.0战略的核心就是通过CPS网络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连通、相互识别和有效交流,从而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生产由集中向分散转变,规模效应不再是工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产品由趋同向个性转变,未来产品都将完全按照个人意愿进行生产,极端情况下将成为自动化、个性化的单件制造;用户由部分参与向全程参与转变,用户不仅出现在生产流程的两端,而且广泛、实时参与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全过程。  美国工业互联网  而在美国,德国的工业4.0概念更多地被“工业互联网”概念所取代。尽管称呼不同,但这两个概念的基本理念一致,就是将虚拟网络与实体连接,形成更具有效率的生产系统。从政策层面来讲,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后将发展先进制造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希望以新的革命性的生产方式重塑制造业。从行业层面上看,工业互联网联盟的组建,宣告了企业界进军工业4.0时代的号角吹响。  近年来,美国一直在用政府战略推动创新,为应对新科技产业革命,争夺国际产业竞争话语权,美国将重振制造业作为近年最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法案,着力兴建制造业创新研究中心,希望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推动美国经济再次走上可持续增长之路。如2012年3月,奥巴马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2013年1月,美国总统执行办公室、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高端制造业国家项目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初步设计》,要投资10亿美元组建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集中力量推动数字化制造、新能源以及新材料应用等先进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先进制造业能力的创新集群。  据美国智库威尔逊中心发布的《全球先进制造业趋势报告》,美国研发投资量位于世界首位,其中四分之三投向制造业,在合成生物、先进材料和快速成型制造等先进制造业领域优势明显。分析人士认为,在政府和私营部门的大力推动下,美国很有可能出现以无线网络技术全覆盖、云计算大量运用和智能制造大规模发展为标志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  中国制造2025  回过头再看《中国制造2025》,不难发现其实际上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其战略目标是立足我国国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中国制造2025》的任务是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其重点是:(1)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2)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3)强化工业基础能力。(4)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5)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6)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突破发展。(7)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布局。(8)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9)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推动重点产业国际化布局,引导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中国制造2025与德美之异同  其实,早在《中国制造2025》发布之初,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解读时就谈到,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实际上是异曲同工。  苗圩表示,通过仔细分析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可以说,从大的方向上来说,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二者相同的地方,就是实现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结合,或者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结合,带动整个新一轮制造业发展。  比如,德国工业4.0着眼高端装备,提出建设“信息物理系统”,并积极布局“智能工厂”,推进“智能生产”;而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  所不同的方面是,中德两国新战略无论是发展基础、产业阶段,还是战略任务都具有各自特点。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强国和领先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甚至超过了美国和日本,在汽车、机械、电机等方面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而中国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技术水平,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品牌形象,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发展基础相对薄弱。  此外,德国工业4.0是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措施,主要聚焦制造业的高端产业和高端环节。中国制造2025不是专门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规划,而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整体谋划。  苗圩表示,面向未来,要看到中德制造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比如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等领域,双方之间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  而对于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时代,更多的业内人士表示工业互联网,可以说是美国版的“工业4.0”。当然,与德国强调的“硬”制造不同,软件和互联网经济发达的美国更侧重于在“软”服务方面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他们希望用互联网激活传统工业,保持其制造业的长期竞争力。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在大的方向上和《中国制造2025》也是一致的,就是实现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结合,并通过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结合,带动整个新一轮制造业发展。而在此过程中,与我国的制造业也将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并不存在谁比谁强,谁高于谁的问题。
标签:中国制造2025,工业互联网,工业4.0,智能工厂《中国制造2025》 VS 《德国工业4.0》
我的图书馆
《中国制造2025》 VS 《德国工业4.0》
订阅号 知了网科技大数据
《中国制造2025》 VS 《德国工业4.0》
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就”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异同进行了说明。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日(星期五)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介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国制造2025》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就”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异同进行了说明:
[中国日报记者]苏副部长,在推进制造业发展方面,德国提出了工业4.0计划,《中国制造2025》计划和德国的计划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3:44:07
[苏波]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这两个规划的比较,我看网上反映很多,包括中国作为主办国在德国参加信息产业的展览,许多专家有很多经典的发言,也提到了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我想,相同点就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基于物联网的数据革命与能源、医疗、制造、交通、农业、媒体等相结合,会产生新的产品、新的业态、新的模式和新的技术,会产生巨大的产业影响力。 13:44:54
[苏波]比如说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一变革的趋势和核心就是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在这一点上,《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都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 13:45:17
[苏波]如果说要有什么不同,差异化在于这么几点:第一,德国制造业具有强大的技术基础,所以它直接实施工业4.0,在两化融合,在信息化推动“互联网+”各方面具有优势,而且产业技术比较好。中国是在工业2.0、3.0和4.0同时推动的情况下,要实现我们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要实现在高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任务就比德国实现工业4.0更加复杂、更加艰巨,但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最重要的目标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13:45:36
[苏波]还有,《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不是完全等同于德国工业4.0,我刚才说了,德国工业4.0就是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措施,《中国制造2025》从始至终贯穿着应对新科技革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思想理念和措施,但是它不是专门为应对新一轮革命制定的一个规划,它还要顾及到规模庞大的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顾及到我们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的提升,所以我们在未来的《中国制造2025》“1+X”的规划体系里,将专门制定一个跟德国4.0相类似的落实我们《中国制造2025》总体理念和原则的这样一个规划,比如说智能制造的规划,或者两化融合的规划,这个规划就是跟德国工业4.0完全一样的。还有推进方式上,我们要从2.0、3.0向4.0推进,任务更加艰巨,但是最终会形成双方在4.0上的会合。 13:45:56
[苏波]最近,马凯副总理到德国访问的时候,跟他们政府达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意向,就是中德两国政府在加强工业4.0领域合作已经形成了六点共识:一是建立合作的机制,在中德两国政府间要建立工业4.0的对话机制,落实中德合作行动纲领。二是联合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的研究。三是工业4.0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标准的制定,会合作制定一些新的标准。四是加强工业设计领域的合作。五是加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合作。六是大力开展人才交流方面的培训和合作。我想,中德在《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方面的合作是双赢的,会取得很好的成果。 13:46:56
(注:本文节选自中国政府网的报道“国务院政策吹风会解读《中国制造2025》等工作”)
原创文章请注明出自知了网、标注作者
----------------------------------------------
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制造2025 英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