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镇发展乡镇全域旅游实施方案有何意见建议

全域旅游如何在乡村落地-中国旅游报社
第08版:旅游报08版
旅游报01版
旅游报02版
旅游报03版
全域旅游如何在乡村落地
■对话嘉宾:
&&&&宋举浦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解放军摄影协会副会长、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摄影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宏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陈&荣中国国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中国国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邵建成农业部休闲农业处处长&&&&■主持人:&&&&高舜礼中国旅游报社社长&&&&话题1:&&&&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高舜礼:旅游业界近年来热门话题比较多,基本是一个接着一个,有时一个月之内有好几个热门话题,但是我感觉,影响人群比较多的话题有两个,一个是全域旅游,一个是乡村旅游。就是这两个“旅游”,影响了参加旅游的大众和国民。按照旅游的专业统计口径,2015年我国国民旅游市场是40亿人次,因此说这两个旅游是影响广泛的。&&&&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历史比较长,大概有30年了。去年8月份,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在安徽黄山召开了一个乡村旅游升级与精准扶贫的专项会议,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未来做了筹划;今年年初,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提出了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考。无论是全域旅游,还是乡村旅游,两者是紧密相关的。比如,全域旅游的“全域”是指什么地方,肯定是离不开乡村的。&&&&请各位嘉宾谈谈,您对我国当前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作如何评价?为什么要提乡村旅游的全域化发展与转型升级?&&&&邵建成:乡村旅游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黄金期,处于快速发展的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机遇的角度来讲——&&&&第一,旅游产业是市场需求导向的产业。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到2020年,国内旅游差不多有80亿人次的消费,这里面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占半壁江山。加上去年的相关政策出台以后,比如2.5天的休假制度,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第二,农业部跟国家旅游局签署了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经过“十二五”五年的发展,去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游客接待量是22亿人次,营业收入4400亿元,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从业人员接近800万,每年的增长速度保持在15%以上,说明现已是快速发展时期。近年来,乡村旅游受到空前重视。以往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中央一号文件里面仅仅提一句话,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是用一页纸的篇幅提出大力提升农村旅游消费,发展的类型,扶持的政策,包括土地政策以及下一步的支持,都有了明确的说法。今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推出了“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相关政策。财政部拿出12亿元,发改委拿出300亿元,并下发通知要求这些资金50%以上匹配给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第三,现有的休闲时间适于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不同于一般的大旅游、大休闲,是近距离、短途、休闲游。一般周末远距离出游是不可能的,只能去车程一两个小时之内的地方,到乡村呼吸无雾霾的空气,体验农村生活。&&&&从挑战的角度讲,人们对这个产业的认识还不到位。第一,有些人把城市的大景观搬到农村来,使乡村失去了原有的味道。第二,从业者的素质相对比较低。第三,服务的质量还不够高。从总体来看,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数量、质量,与现在爆发式增长的需求还不相适应。&&&&高舜礼:乡村旅游是由乡村+旅游构成的,在这个领域里,农业部门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们也非常希望在这样的场合能有农业主管部门的声音。邵处长介绍的很多农业口统计的乡村旅游发展数据,跟旅游口统计的数据相参照,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判断乡村旅游发展的情况。&&&&张宏: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把乡村旅游发展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和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今年3月召开了重庆市旅游发展大会,明确了多元化、品牌化、差异化、规模化发展的思路,提出打造“巴渝人家”的乡村旅游建设目标。&&&&重庆合川区地理位置与廊坊相似,在重庆的周边,距离重庆一个小时的车程,动车20分钟。我们提出了要打造重庆旅游休闲胜地的目标,并依据合川的地理特征,提出打造历史文化、滨水休闲和乡村体验三个发展主题。&&&&第一,合川的钓鱼城遗址是一个古战场遗址,今年已经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第二,合川是滨水城市,三江在此汇流到长江,流向大海,嘉陵江在城里穿过,水域面积占整个城市面积5%,有条件发展亲水旅游。&&&&第三,合川乡村广袤,粮食、生猪和水产产量稳居重庆第一,发展乡村旅游很有特点。&&&&目前,合川有135处乡村旅游点,但这些点很分散,发展的程度、层次、质量参差不齐,口碑不好,服务标准也不统一。基于这种情况,我们今年提出了全域化发展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思路。&&&&我们从曲江和嘉陵江交汇处开始,上溯48公里,一端是钓鱼城遗址,另外一端是涞滩古镇,通过在曲江边修建一条自行车、电瓶车的漫游道,把两端串联起来,还将周边九个镇12万原住民串起来。同时,还将一些现代农业项目、体育项目、旅游项目,规划在绿道里面,可以欣赏乡村的田园风光,体验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打造成片的乡村旅游区。&&&&这么做有几个好处:一是创新了发展空间,过去只有钓鱼城、涞滩古镇,现在通过绿道串联起来,就是一个成片的区域,是一个创新的发展空间。二是通过这个项目的建设,补植了800多种树木,对区域生态环境有很大改善,重造了青山绿水。三是进行了产业的整合,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商旅融合。&&&&这个项目体现了共享的理念,通过这个项目加强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交通,水电气,以及治安、医疗卫生、食品卫生条件的改善,从整体上推动乡村旅游的全域化,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陈荣:中国乡村旅游初具规模,总体上概念很多,概念很新,内容也很丰富,但工作起来没有适合的抓手。&&&&从结构上来讲,乡村旅游现在是以休闲为主、农家乐为典型基础。在观光农业方面,总体上发展得还不够。度假方面,乡村旅游也是刚刚起步。整体来讲,休闲比较多,观光有一部分,度假应该说刚刚起步。&&&&总体上看,乡村旅游还处在初步的阶段,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乡村旅游的特色产品比较少。要有特色化的旅游产业,这是非常重要的。主打的概念必须要十分明确,比如每个乡村主打的概念是什么,乡镇主打的概念是什么。如果我们找不到主打的概念,也是很难发展的。&&&&从产业角度来看,纵向和横向的整合也处在初步阶段。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更多的是一些农家乐,既没有产业链的纵向整合,也没有某一层面更深层次的开发和横向整合。&&&&发展水平不够高还体现在一个方面,就是服务的标准化和特色化方面还不够,基本上还处在自发阶段,有意识地提升还不够。&&&&宋举浦:我到过中国的很多地方,没跑完所有的县,但全国330多个地市州走完了。最近几年,我去了东部、西部、中部的很多乡村,感觉乡村旅游发展的势头很好,虽然还处在初级阶段,处在待发展时期,但是势头很好。&&&&第一,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已经深入人心。不管在省级、市级还是县级,乡镇一级,都开始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第二,中国的乡村旅游已经开始上了规模。不管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包括农、林、牧、渔各类农业产业的从业者,都开始行动起来了。现在到一个县城,不想在县宾馆吃饭,可以找到很多不错的农家乐、林家乐、渔家乐,这是从前没有的。&&&&第三,水平有所提升。农家乐已经不是过去的“脏乱差”,现在有很多干净、卫生、环境很好的小山村、小渔庄、小度假村等。一些乡村做得很到位,果树种植、采摘、油菜花、桃花、薰衣草,相当上水平。&&&&第四,发展得又快又好,但没有丢掉农村的本色,仍然保持、发扬了农村特色的“吃住行游购娱”。不管是骑马、骑牛都很开心,看山景、数星星、呼吸没有雾霾的空气,吃土菜、野菜,都是在城市、大景区里找不到的。&&&&话题2:乡村旅游的全域化&&&&高舜礼:什么是乡村旅游的全域化发展?是指把全县当作一个景区发展,还是要突破现在发展乡村旅游偏重于景点开发的思路?另外,请各位谈谈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困难是什么?&&&&邵建成:这个问题,是现在大家最困惑的问题。我的理解是,全域旅游是要把旅游的产业链做长,把相关产业功能做宽,最后使其都服务于旅游产业的功能定位。比如住宿的问题,吃饭的问题,观光的问题,再比如农耕文化体验的问题,都属于全域旅游的范畴。其实,农业也是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生产的是新鲜的食品,为游客提供了美味,它对全域旅游也是有贡献的。总的来说,我觉得全域旅游就是在一个区域内围绕旅游休闲产业,把各自的功能做大,让每个产业都与旅游产业配套。&&&&高舜礼:近期,全域旅游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成为耳熟能详的词汇,我看到一些宣传报道,一些党政领导接受媒体采访时谈这个话题,就说“我们要把全县建成一个大景区”。我认为这是很难达到的,除非该县的资源很好、人口很少,其他产业几乎没有,但这样的县现在有吗?所以,我们应该对农业部的邵处长有这样的认识表示敬意。那么,您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当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邵建成:我觉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难点,我从事这个职业六年了,去过1348个县,我感觉东西部差距较大,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发展的难点是政府的作用如何发挥,如何建立一种多方参与,同时多方可以分享发展成果的机制。全域化旅游各个部门都有产业配套,这个过程中,政府如何做好规划引导和功能构造是至关重要的,而各个产业链如何在“旅游+”的概念下实现产业衔接、功能互补也是需要解决的,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政府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此外,全域化是系统的庞大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资源和力量,涉及公共资源的问题,政府必须想办法解决。在建立有效的分享机制以后,让社会资本进入,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不是说政府全包,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农村为载体,农民为主体,怎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调,转变他们的理念,让他们从过去发展农业生产向二产和三产过渡,最后实现农村的一二三产融合也是一大难点。这个需要理念的转变,多年的调研,我总结了这么几个思路跟大家分享。农村发展乡村旅游,第一要把农区变景区,围绕游客吃什么,玩什么,看什么,进行系统化的概念设计,实现“养眼”功能。第二是把劳动变运动,把农产品的销售从外销变成就近销售。第三是把产品变成商品、礼品。为什么大家愿意花高价摘草莓?因为亲手采摘的水果新鲜成熟、口感好,品质远远超过市场上买到的。游客采摘草莓,不仅草莓卖得价钱好,还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高舜礼: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的作用该如何发挥、如何把握,是非常重要的。邵处长的观点对我们非常有借鉴意义,政府部门不发挥作用不行,发挥过了也是问题。&&&&张宏:作为基层工作者,我觉得全域化旅游发展要关注几个方面。对于城区来讲,有很多的基础工作需要做。首先是要创建全国卫生城区,如果没有这个金字招牌,城区脏乱差,游客肯定不高兴。第二是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通过创建文明城区,提高当地居民的好客程度。第三,城市规划时要考虑游客需求,过去地方政府只要为当地居民服务就足够了,现在做全域旅游,还要为外来游客服务好,比如标识系统、旅游导向,必须要做好。&&&&对于农村来说,现在农民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与城里差距越来越小,比如说,电商进入农村后,农村人口的社会服务,包括缴纳水电气费和电话费、购物等都很方便。但污水、垃圾处理情况,农村与城市还有差距,如果解决好了,对乡村旅游的全域发展至关重要。现在我们也在探索污水和垃圾处理的有效机制,过去农民将污水倒进河里,将垃圾填埋、焚烧,现在,我们通过专业企业把几个镇的垃圾集中处理。&&&&宋举浦:我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发展乡村旅游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做足文章。比如观光、购物,甚至可能是美食。&&&&北京十三陵有一个康陵村,很偏僻的小村,但游客络绎不绝,北京人风尘仆仆前来就是为去吃一张春饼,因为那个村有一个“皇帝吃春饼”的典故;北京延庆有豆腐宴,很多人周末开车去延庆吃豆腐,因为当地有一个关于豆腐的传说。&&&&所以,搞乡村旅游一定不能千村一面,就像过去无论到哪个宾馆都吃同样的菜、馒头,那就没有口味了。从实际出发,你才有吸引力,你才有号召力,才可以把广大的游客招徕。&&&&高舜礼:发展全域旅游,一定要弄清楚当地的优势和特长是什么,把它想方设法加入到旅游消费中,这也是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的思路。乡村旅游未必一定要去搞观光,也未必一定要建家庭旅馆,应该是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只有多样化的选择,才能形成全域旅游发展的全新态势。&&&&陈荣:全域旅游的核心问题是要回归本原。不管加多少定语,它本质上还是“旅游”。首先是“旅”,核心问题就是可进入性,这是旅游发展的前期条件。国旅集团曾与麦肯锡有过合作,麦肯锡考察一个地方是否适合发展旅游时,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可进入性。某一个地方存在几千年了,为什么发展不好?进不去,不方便,所以可进入性就是旅游发展的前期条件。&&&&“游”的问题,又回归到“游什么”,核心的就是创新的问题。结合自身的资源特色、发展优势进行产品创新,很多方面都可以做。尤其一开始的起步阶段,“吃”的方面是比较好的切入点。所谓的记住乡愁,要有历史文化的传承,乡愁也是记忆,从小吃的东西,年龄越大的时候越想吃,从吃的方面就可以形成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另外,从住的方面也一样,我们现在搞的一些民宿,结合当地的资源和特色,从住的方面就有了切入点。&&&&现在我们看到江苏新化那边搞的油菜花节,把农区变景区,游客观赏完油菜花,还可以购买菜籽油等相关产品。核心的问题我觉得是创意,如果没有创意,那些东西都是死的,而创意的核心是什么,是形成特色。&&&&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产业聚集,通过产业聚集形成特色,如果仅仅是某一种特色,没有产业聚集很难发展起来。对于产业聚集,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然的话,是很难发展的。比如,餐饮一条街为什么发展得好,产业聚集很重要。&&&&我们可以进一步形成产业融合,一产推动二产,二产推动三产,整体融合起来发展,整体上一个新的台阶。这里面我觉得政府部门、企业、学者都有责任在创意方面去做工作。&&&&当然,真正能够持续推动的就是机制建设,要形成利益分享的机制。归根结底,产品创新、创意是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高舜礼:当今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雷同建设问题,主要是创意策划不够造成的。今年春天我们去大理采风,发现洱海旁边的民居旅馆发展非常迅猛,价格也比较贵,就是因为有一批艺术家早期在那里建了房子,后来又进行了装修、对外出租,最后慢慢形成了有吸引力的市场。实践证明,凡是出租价格较高的地方,往往都是凝聚了很多建筑设计、艺术文化、创新创意元素的。这应该是乡村旅游未来提升的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话题3:乡村旅游升级的重点&&&&高舜礼:当前乡村旅游也面临供给侧改革的问题,但是我们发现,乡村旅游升级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比如乡村旅游应该由哪个部门牵头,如何去做规划,引进哪些项目,调动哪些资源等等,您认为工作重点是什么?在升级的过程中政府、企业、村民的关系怎么处理?&&&&陈荣:升级问题的核心是产品升级,特色产品可以通过设计比赛、文创比赛,让政府、协会、企业、个人参与其中,把产品推出,这些产品既可以是旅游纪念品,也可以是其他东西。旅游资源不一定单指景区,只要有特色就可以。现在台湾推出的“一乡一品”我认为很有参考价值。这可以放在一个省,甚至一个地级市,也做一乡一特色,比较有价值。&&&&只有弄清主打产品,才可以进行产品组合、对外销售。特色找不到,总体上主打的概念就不会形成,也不会形成产品的组合,更无法把创意、美学、文化融入发展当中。现在乡村旅游的产品还是缺乏的,一乡一品,一乡一特色的发展方式应是推进工作的很好抓手。&&&&张宏:乡村旅游发展当中,和原住民之间的冲突是一定会有的,我们的处理原则是“以民为本”。由于除了乡村旅游以外,其他的一些项目也涉及跟农民之间的纠纷,我们已有很多处理纠纷的先例。我们做乡村旅游的时候会充分征询意见,不能说因为搞乡村旅游就把补偿标准提得很高,其他的产业怎么办?我们是很多产业拉动,大概这个地区应该补偿多少,一分不少地给原住民,这样老百姓就很容易接受。&&&&做乡村旅游项目的时候,还要注重产业的布局。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旅游者眼光比较高,要求也比较高,如果产业布局不合理,一两年之后就没有可持续性了。&&&&处理好与原住民的关系,除了经济上的补偿外,更多要给予他们人文关怀。只有这两个方面都考虑到,他们才会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宋举浦:发展乡村旅游重点要抓好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进入乡村的道路,供电、网络、电信,等等。这些基础设施必须要有政府投入,有企业投资更好,基础设施不好会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路修的好,可以带动沿线村镇的旅游发展,这个投资就值了。&&&&邵建成:从共性的角度来讲,第一要规划先行,第二个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第三个要保护环境,有序发展、持续发展,最终把这个地方打造成游客愿意来、留下来、还想来的休闲乡村旅游目的地。&&&&在这个过程中,主题化的定位,创意化的设计和人性化的服务是必不可少的。否则的话,大家都千篇一律。大家到乡村去不是忆苦思甜,是享受去了,所以,我们在产品的创意上,尤其是民宿和餐饮设计上,要外土内洋,外面要做得像乡村的样子,里面要做得像城里的生活方式,至少有卫生间和网络设备。&&&&在这个过程中涉及供给侧改革的问题,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比如,很多项目不赚钱,是因为没有让游客愿意消费的产品,另外,有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只半天乃至30分钟就把一天的任务完成了,不能提供让游客留下来的项目。各个景点之间,这个果园提供采摘,那个农家乐提供吃饭,另一个地方提供科普观光,这些地方没有被有效地整合起来,没有形成一个消费项目的支撑,所以很难赚钱。&&&&总结起来是两句话,第一增加产品供给,第二加大公共服务。打造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双引擎,这个产业才可以持续发展起来。&&&&(文字整理:本报记者郭凌志实习记者何宁摄影:杨亮)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13  
邮发代号:1-40   
新闻热线: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国新网 许可证编号:)
CopyRight by .cn  京ICP备030067号
版权所有 中国旅游报 中国 北京来源:甘肃日报
浏览次数:
视力保护色:
  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十三五&时期,我省将分年度、分批次推动40个旅游资源重点县区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到2020年,全省40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有一半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围绕全域旅游发展重点,《意见》在完善顶层设计、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强化旅游重大项目、加快景区提档升级、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富民等方面进行了部署。其中有不少亮点,如推广&1+3+N&旅游综合执法模式,即推动建立一个综合协调性强的旅游管理机构,设置旅游警察、旅游工商所和旅游巡回法庭3家专门机构,建立与各部门职能相互包容衔接的各种旅游发展制度。同时将生态环境摆在了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位置,提出建设通景公路风景线,实施林相改造、打造&彩色森林&,实现全省生态类景区空气质量检测全覆盖,力争&十三五&期间创建15个以上的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在产业发展方面,《意见》提出增加多样化、常态化、全季节性旅游产品供给,形成全天候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主要包括培育一批知名度高的核心旅游吸引物或标志性旅游景区;推进休闲度假产品开发,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基地、高水平旅游度假区和国民度假地;推进旅游小城镇和旅游特色村建设,培育形成一批旅游产业基地、创业就业基地和旅游集聚区;打造具有代表性和品牌影响力的全域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专项旅游产品,推进自驾车房车旅游、康养旅游等大众旅游新业态产品化和产业化。
  为促进旅游消费提升,《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旅游领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打破壁垒,推动旅游产业要素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增加旅游有效供给,拉动旅游消费;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灵活、弹性作息制度,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逐步摆脱对门票经济的依赖,通过打造特色街区、培育参与性体验性强的旅游娱乐演出项目,促进旅游全产业链消费。(记者秦娜)
<td width="80" align="right" style="color:#17-04-26
<td width="80" align="right" style="color:#17-04-26
<td width="80" align="right" style="color:#17-04-26
<td width="80" align="right" style="color:#17-04-26
<td width="80" align="right" style="color:#17-04-25当前位置:&&&&&&&&&
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
撰写时间: 日
各产业集聚区(开发)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豫政〔2014〕44号)精神,适应人民群众旅游消费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充分利用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果,发挥我市旅游产业比较优势,以“全域旅游”发展引领“全域济源”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坚持“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区域联合、力量聚合”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实施旅游集散服务、旅游信息服务、旅游交通服务、旅游景观廊道、旅游标识体系提升工程,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实现济源经济转型的动力产业、推动富民增收的民生产业、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展示济源形象的品牌产业。
  (二)发展目标。以“全域济源”发展理念为指导,按照“五年定规划,三年定目标,年度定台账”的要求,力争通过5年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豫西北、晋东南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国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力争实现旅游经济“十百千”目标:到2019年,旅游收入相当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旅游收入达到100亿元,全市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
  (三)总体布局。按照“一心两带”的总体布局,即城市休闲游憩中心,南太行山水文化旅游带和黄河精品休闲度假旅游带,打造邵原镇、王屋镇、下冶镇、五龙口镇、克井镇、承留镇、大峪镇、坡头镇等重点区域,做精景区观光游、做强城市休闲游、做大乡村度假游,形成观光、休闲、度假兼备的旅游产品体系,满足游客多元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
  二、工作任务
  (四)完善健全规划体系
  发挥旅游规划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融合功能,加快编制《济源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修订完善《济源市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专项规划》,编制完成邵原镇域、沁河区域等重点区域旅游规划,提升完善景区详细规划,突出旅游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等各种规划的紧密衔接,强化旅游与工业、农业、文化、体育、宗教、城市建设等各个行业的深度融合,发挥旅游产业的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
  (五)着力提升景区品位
  按照“一心两带”的总体布局,突出“龙头带动”发展策略,南太行旅游带着力打造王屋山道文化旅游区和沁河温泉休闲度假区,深入挖掘道教文化、愚公移山文化内涵,实施王屋山道境广场、紫微宫重建、王母洞综合开发、客运索道提升、引水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争创国家5A级景区,全面提升王屋山景区核心吸引力。加快推进五龙口沁河温泉度假区开发、河口村水库旅游开发、化城寺重建项目,打造高端休闲度假旅游区。沿黄旅游带着力打造以水上观光、黄河垂钓、水上娱乐、滨河度假为特色的大黄河休闲度假区,丰富旅游体验项目、完善旅游配套服务、提升景区品位。中心城区按照旅游集散中心的定位,完善旅游要素,提升服务功能,各街道要围绕旅游服务,打造旅游特色商业街区,引进旅游服务项目。
  (六)着力提升配套服务
  1.完善旅游交通服务。规划建设南太行旅游道路、小浪底环库公路两条旅游快速通道,构建环南太行、小浪底沿线2小时旅游圈,形成“快旅慢游”的旅游新格局;建设黄河三峡至黛眉山、邵原至山西阳城、九里沟景区至山西蟒河景区等跨域交通旅游线路,建立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网络,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打通三门峡—洛阳—济源水上航线,完善进入各景区的旅游道路,增加市区通往景区的旅游大巴,全面提升景区的可进入性。
  2.提升旅游集散服务。实施“以点带线,以线覆面”的旅游集散服务工程,规划建设城市游客集散中心,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高速东站、南站、北站、王屋山站、坡头镇区设立区域性游客服务中心,在各景区设立小型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咨询、购物、餐饮、住宿、公交集散服务,形成以市区为核心、镇区和景区为补充,功能完善、服务齐全的游客集散服务体系。
  3.完善旅游信息服务。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至2015年,全市旅游景区实现通讯信号全覆盖,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客流集中区域、星级酒店、旅游大巴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全市旅游景区实现“智慧导游”全普及、“电子票务”全普及;旅游交通重要路段、重点区域实现实时监控,旅游景区实现实时客流量监控。通过“智慧旅游”工程实施,达到惠民、便民的目的。
  4.打造旅游景观廊道。与全市“3+1”工程相契合,以济源过境高速为节点,规划建设济源高速南站-小浪底景区、济源高速王屋站-王屋山景区、济源高速北站-五龙口景区南太行旅游专线、市区-九里沟景区、南山渠马线、阳下路-小沟背景区、阳下路—黄河三峡景区小浪底至王屋山(石寺路)旅游景观廊道。实施沿线道路绿化工程,每条通道局部建设若干小型服务点,辅以停车场、凉亭、座椅、卫生间、垃圾桶、小型加油站、商品售卖点等服务设施,形成以济源高速公路为主轴,辐射市内各景区的旅游景观廊道。
  5.完善旅游标识体系。将通往旅游区的标志纳入道路交通标志范围,完善旅游符号等标志设置。在高速路、城市路口、市区主要交通沿线、景区周边道路设置中英文对照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牌,在市区主要交通沿线、城市景观景点设置旅游公厕、停车场、大型购物商场引导标识牌,打造全域无障碍旅游标识体系。
  (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打造坡头、下冶、大峪、王屋、邵原、五龙口镇六个旅游景观名镇;培育王屋镇五里桥村、王屋镇愚公村、邵原镇黄楝树村、思礼镇郑坪村、五龙口镇山口村、大峪镇东沟村六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各镇街道在通往景区的道路沿线和旅游景观廊道,引导群众规划种植观赏性经济作物。力争通过3年努力,新发展200户精品“农家乐”,每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具备一次性接待1000名游客的能力,形成景区带动、景镇联动、农旅互动的乡村旅游发展局面,建设花园式度假新农村和休闲观光新型社区,把济源打造成为中原经济区自驾游目的地和包括省会及周边地市在内的大中型城市的“后花园”。
  (八)着力培育多元业态
  1.探索发展工业旅游。发挥旅游产业“承一启二”的功能,引导我市工业企业转型发展,积极推进伊利乳业创建3A级景区工作,力争2015年底前完成,填补我市工业旅游景区的空白;依托虎岭、玉川、高新产业集聚区,打造力帆新能源电动车、星之乐钢琴、富士康、双汇食品、豫光金铅、济源钢铁等工业旅游景点,鼓励利用废旧厂房、老旧工业基地打造工业创意产业游。
  2.着力提升文化旅游。深入挖掘愚公精神文化、道教文化、济水文化、乡土文化等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围绕愚公精神文化,建设愚公文化体验园;围绕宗教文化,改造提升奉仙观、大明寺、盘谷寺、清虚宫、长春观、龙泉观、二仙庙等宫观庙宇,筹建太极学校、道教学院、道教博物馆;围绕济水文化,完成济渎庙3A级景区创建工作;围绕乡土文化,完成荆浩文化园项目建设。
  3.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按照“一园两带十个农庄”的发展设想,着力开发玉泉都市农业生态园,渠马线休闲观光带和阳下路休闲观光带,实施西霞湖旅游综合体、沁河温泉度假区、坡头镇天女河休闲度假区、西戴河休闲度假区、思礼镇云溪谷休闲度假酒店、九里沟休闲风情小镇、大峪镇小浪底关公文化旅游产业园等休闲度假项目,重点打造虎岭产业集聚区石板沟、思礼镇水洪池、承留镇养生嘉园、大峪镇太行周庄等一批休闲农庄和农业休闲旅游观光点。举办好黄河小浪底垂钓大赛、全民登山健身大赛、金秋蔬果采摘等休闲旅游活动,培育沿黄休闲垂钓基地;提升玉阳山、林海公园、南山森林公园等休闲健身公园。
  4.积极推动体育旅游。适应居民康体健身的需求,加强体育健身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打造黄楝树原始森林、神沟、盘谷寺、虎岭林场、桃园岭、原山寨6个户外运动基地;在王屋山、五龙口和小沟背景区建立攀岩基地;在黄河三峡、西滩岛发展水上运动项目;提升规范黄楝树漂流和王屋山滑雪场等体育旅游项目。
  (九)完善旅游产业体系
  1.开发特色餐饮。挖掘地方特色餐饮文化,创建地域特色餐饮品牌。各镇街道要积极研发特色菜系,推出具有济源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的餐饮,打造出“舌尖上的济源”美食系列。在市区规划建设特色餐饮街区,在乡村培育发展农家菜为特色的农家小院、农家庄园、美食街。
  2.提升接待能力。以全市住宿业普查资料为依据,编制酒店业发展规划,按照“高端突破、中端扩容、低端提升”的思路,积极开展高星级酒店申报、旅游团队接待推荐饭店评选和星级农家宾馆评定工作,2017年底前,新增星级酒店2家,新增旅游团队接待推荐饭店20家,发展农家宾馆200家,形成高中低档互为补充的住宿体系。
  3.研发旅游商品。依托马村酥梨、朱庄石榴、薄皮核桃、罗庄金太阳杏、寺郎腰大葱、卫佛安西瓜、蟠桃、邵州苹果等农副土特产,做好农产品转化和旅游商品认定工作;依托531水晶,豫光、万洋金银制品等资源,开发游客欢迎的旅游纪念品;依托冬凌茶、土馍、王屋宝照、桃木系列、猕猴系列等旅游商品,做好包装策划和文化提升工作。举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搭建旅游商品交流交易平台;积极引进国内知名的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和国内旅游市场畅销的旅游商品,丰富我市旅游商品体系。
  4.丰富文化娱乐。济水、沁园、北海、天坛、玉泉街道要各打造一个特色商业街区,引进文化创意、动漫产业、休闲娱乐等项目;坡头、邵原、北海要围绕黄河文化、创世文化、济水文化,大力发展民俗演艺活动;各景区要积极挖掘文化内涵,发展文化娱乐和演艺项目,王屋山、黄河三峡景区、济渎庙景区分别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演艺节目,满足广大游客消费需求。
  (十)推动旅游宣传合作
  实施大旅游宣传战略,巩固省内和周边一级市场,拓展北京、石家庄、南京、西安、太原、济南等二级市场,开发台湾、韩国重点境外机会市场。强化行业融合,充分利用外事、商务、文化、广电、邮政、铁路等渠道,借助外宣、招商、会展、对外友好和文化交流等活动,广泛开展旅游宣传;强化业内联合,在郑州等重点客源城市设立济源旅游运营中心,开通周末旅游直通车,实现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台湾雄狮集团的合作,打造精品线路,深度开发台湾市场;强化媒体合作,建设济源旅游公共微信平台,开展济源旅游微拍大赛、旅游音乐电视拍摄、知名网络达人微博宣传等活动,扩大济源旅游影响力,提升济源城市形象;深化区域联合,加强与南太行旅游带、沿黄旅游带和中原经济区城市的区域合作,提升旅游联合营销水平。
  (十一)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深化校企合作,依托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等院校,开展人才培训合作,着力加强旅游创业培训、服务提升培训、在职教育培训,形成长效机制。实施“百千万”工程:即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日常教育与集中培训相结合,企业自主培训与高管调训相结合,业务培训与技能大赛相结合的方式,培养100名旅游企业高管及优秀导游员、1000名“农家乐”从业人员、10000名旅游从业人员。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规划、营销专业人员,选拔一批高素质导游,建立一支高端导游队伍,为济源旅游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十二)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大力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提升旅游业整体水平,完成王屋山标准化景区创建工作;大力开展旅游行业“五比一创”(比管理、比服务、比提升、比创新、比环境、创建标准化旅游企业)服务质量竞赛活动,打造我市旅游服务品牌;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旅行社和“农家乐”分会,加强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行业自律;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旅游投诉处理工作制度和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切实保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三、保障措施
  (十三)加强领导,凝聚合力。充分发挥旅游合力团的决策协调职能,建立定期议事制度,加强对“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研究和问题解决。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高规格的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单位要把“全域旅游”发展作为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抓紧抓好,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有专门部门和人员专项负责,各有关单位一把手要全心投入、全程参与、全力支持。将“全域旅游”纳入全市目标考核和表彰体系,市督查局完善“全域旅游”考核制度,加强日常督查和专项检查,确保“全域旅游”工作台账任务(见附件)的强力推进和有效落实。
  (十四)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按照“基础设施政府建设、服务项目融资建设、经营项目引资建设”的思路,加大政府对通往景区的道路及景区内供电、供水、供气、排污、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做强济源市文化旅游投资公司融资平台,景区内的宗教寺院、林地、土地所有权划归文旅投所有,以景区门票质押、固定资产抵押等形式拓宽向金融部门的融资渠道,加快游客服务中心、内部交通环线、旅游交通工具、观赏休憩设施等服务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招商引资,通过ppp、BOT等模式引入社会资金,完善提升景区内宾馆酒店、单体娱乐等项目。从2015年起,市财政投入一定额度的旅游产业贷款风险补偿金,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济源市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为旅游景区及相关产业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撬动旅游投资。
  (十五)政策扶持,增强动力。市财政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规划编制、宣传促销、旅游信息化、项目建设贴息奖补及乡村旅游发展、人才培养等奖励。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逐年增加。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环境保护局、林业局、水利局、交通运输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扶贫办、一体办等单位项目资金,重点向旅游产业倾斜。制定出台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土地、税收、金融、收费等配套政策措施,贯彻国发〔2014〕31号文件要求,优化土地利用政策,优先旅游业发展用地,加大对小微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对符合条件的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范围。
  (十六)全民参与,群策群力。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理念,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和城乡居民的文明素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全民参与旅游发展,全民共享旅游成果,引导全市人民积极投身“全域旅游”建设的实践中去。
  附件:
主办:中共济源市委&&济源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承办:济源市电子政务办公室&&济源市行政服务中心&&豫ICP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乡镇全域旅游汇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