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艾威序开悟觉醒明心,所要证的“本觉”是怎样的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说说伤感心情语录__经历过大性大情的人要么不开悟,一开悟就是大彻大悟.doc 3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说说伤感心情语录__经历过大性大情的人要么不开悟,一开悟就是大彻大悟下文是关于说说伤感心情语录__经历过大性大情的人要么不开悟,一开悟就是大彻大悟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第一篇:《如何知道一个人是否开悟》如何知道一个人已开悟开悟分三种情况:-一、自己开悟了,自己即时就明白自己已经开悟。如虚云和尚56岁在高旻寺打禅七时,开水烫手,茶杯落地粉碎,“当下大悟”;六祖在袈裟遮围下听五祖讲《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言下大悟”。《楞伽经》称此为“自宗通”和“悟通”。我们把它们统称为“自明悟”。-二、自己没有立刻明白,但有禅师在旁边,他知道你已经开悟,于是问你一句:“你知道如来真性是什么吗?”你立刻就明白刚才那种情况就是知道了如来真性,就是入了无分别境界--无我、无人、无内、无外......,证到了空性,当然也就明白自己已经开悟。这种情况称为“他点悟”。-三、自己已经开悟,但不属自明悟,又无禅师在旁点拨,自己不明白自己已经开悟。此称为“未明悟”。这种人过一段时间,就会达到自明悟,或者有缘遇到禅师,达到他点悟。这没有什么奇怪,因为这种开悟,毕竟只是人生的第一次,没有经验,致使某种根器的人不可能当即明白。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他在 未明白自己开悟时的开悟,不是开悟。恰如某人从未见过和吃过芒果,有一天朋友请他吃了,但不告诉他这就是芒果,他不知道自己吃了芒果,能说他没有吃过芒果吗?-自明悟、他点悟、未明悟,这三者的差别,是意对开悟这件事的认识的差别,决定这种差别的是悟前六根修行基础的差别,与开语本身的程度无关。-四、悟证空的程度差别-开悟是一个人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大过程。同样是开悟这个词、这件事,程度的差别非常大。为什么呢?-我们知道,空是一种存在。但它不是物质,当然也不是意识。空有个体与总体之别。无数个空个体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空的总体。空的个体,其小无内。物质则不然,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无论多么小,都有内。这是空之为非物质的原因之一,也是空与物质的本质区别之一。空的总体,其大无外。空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没有不运动的空。-只要想一想,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么丰富,就可以推测空的运动形式更是多么丰富。确实,空的运动形式,比物质运动形式更深邃、更玄妙。- 悟的证空,以眼的见形色来比方,就是开眼见到形色,虽只看见一个极小范围内的形色,只看到一秒钟甚至只1/10秒的形色,就算开眼见到形色;看到无限空间中的全部形色在无限时间内的全部运动情况,也称为开眼见形色。想一想,两者之间的差距是多少?同样,一个人开悟证到一个空的个体,证到这个空个体在1秒钟甚至1/10秒钟内的运动情况,就叫做开悟证空。我们称之为最初级悟。最初级悟是开悟的最初级阶段,是最起码的开悟水准。证到空的总体的全部运动情况,也叫做开悟证空。我们称之为彻悟。彻悟是开悟的最高最终阶段。-对物质运动形式的认识,没有穷尽。关于物质运动的绝对真理、终极真理,存在于无数的相对真理之中。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人类永远也达不到绝对真理,只能逐步地靠近它。人类对非物质空的运动的认识,是有穷尽的。彻悟就是达到了对空运动真理的终极认识,即达到了关于空的绝对真理。物质运动的真理是越认识越多、越复杂、越深奥,空运动真理是越证越少、越简单、越浅显。认识物质运动真理的工具是六根,证空运动真理的工具是悟。-在最初级悟和彻悟之间的全过程中,可以划分为好多阶段。至于是划为84000个阶段,还是划为108个、 划为55个、划为3个,全依划分的标准为转移。譬如一个人读小学六年时间,按年级分是6个阶段,按学期分是12个,按周(每学期20周)分是240个,按天分是多少?按课时分是多少?一个阶段就是证空的一种程度。一定阶段、一定程度,又叫做一定果位。证到某个果位,就是证到空数量、空运动的一定阶段、一定程度。六祖卖柴时听人诵《金刚经》,“一闻经语,心即开悟”,是证到了一定程度。后来听五祖讲《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言下大悟”,是又证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证空的阶段、程度、果位,就是开悟的阶段、程度、果位。证到阿罗汉果位,就是开悟到阿罗汉阶段;证到等觉菩萨果位,就是开悟到等觉菩萨程度;证到妙觉菩萨果位,就是开悟到究竟佛的程度,即彻悟的程度。-在开悟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存在自明悟、他点悟、未明悟三种情况。只要是悟到某个果位上,无论是这三种悟中的哪一种悟,都不影响悟到那个果位上。-五、初悟-初悟,系指一个人身的第一次开悟。许多人的初悟只能达到最初级悟的程度,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修行,再一级一级开悟上去。有些人的初悟一下子 就达到彻悟。目前地球的人类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位在初悟时即彻悟的人是释迦佛,后面将是弥勒佛。在此两佛之间,没有一名地球人能够做到初悟即彻悟。其他初悟就直接达到最初级悟以上各级悟的人,就绝不止他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还是凡夫?(印师说都一样还是凡夫不知怎样理解?)
印相关信息??曰:“......又禪宗所謂明心?性,?性成佛者,是指親??人即心本具之佛性而言。密宗所謂即身成佛者,亦以即身了生死?槌煞稹H翦嵴J以?槟艹扇f德具足、福慧?A?M之佛,?t大錯特錯。蓋禪家之?性成佛,乃是大?卮笪虻匚唬?枘?啾M三界?戎??、思二惑,方可了生?死。密宗之即身成佛,?t?H初到了生死地位而已。此在小乘,阿羅?h亦了生死。而?A教之初信?嘁?惑,七信?嗨蓟螅?匆蚜松?馈?.....”
禪宗的明心?性、密宗的即身成佛雖了生死,?嗔艘?惑和思惑。但這?H?H才是修行的開始,才知道什麽是修行,這才是真修。在未?性了生死之前全是在盲修瞎?。?了性已了生死,但後面的路?很長很長,?要破?m沙惑(八九十信位破?m沙惑),......“至十信后心,破一品?o明,證一品三德秘藏,而入初住,是?榉ㄉ泶笫俊?v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方入佛位。其?v程有如此之遠,豈一蹴即可驟至者。......”所謂明心?性、即身成佛者并非就萬事大吉,?π扌?碚f才????起步,路?長著呢!所以印光...
印相关信息??曰:“......又禪宗所謂明心?性,?性成佛者,是指親??人即心本具之佛性而言。密宗所謂即身成佛者,亦以即身了生死?槌煞稹H翦嵴J以?槟艹扇f德具足、福慧?A?M之佛,?t大錯特錯。蓋禪家之?性成佛,乃是大?卮笪虻匚唬?枘?啾M三界?戎??、思二惑,方可了生?死。密宗之即身成佛,?t?H初到了生死地位而已。此在小乘,阿羅?h亦了生死。而?A教之初信?嘁?惑,七信?嗨蓟螅?匆蚜松?馈?.....”
禪宗的明心?性、密宗的即身成佛雖了生死,?嗔艘?惑和思惑。但這?H?H才是修行的開始,才知道什麽是修行,這才是真修。在未?性了生死之前全是在盲修瞎?。?了性已了生死,但後面的路?很長很長,?要破?m沙惑(八九十信位破?m沙惑),......“至十信后心,破一品?o明,證一品三德秘藏,而入初住,是?榉ㄉ泶笫俊?v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方入佛位。其?v程有如此之遠,豈一蹴即可驟至者。......”所謂明心?性、即身成佛者并非就萬事大吉,?π扌?碚f才????起步,路?長著呢!所以印光大??這么說。
而念佛法門?t不同了,一但??I往生到了?O?肥澜纾?词羌瓷沓煞穑??页删偷氖侨f德具足、福慧?A?M之?o上究竟之佛。
密宗大德索達吉堪布在?γ茏诶?镎f法?r一再??調,“不要瞧不起念佛法門,1.法王如意??、宗喀巴大??、?彭仁波切、?堂廊什ㄇ校???都是念佛往生?O?肥澜绲摹?.喇?s五明佛?W院(即色達五明佛?W院)的?x美彭措如意??(已?A寂)曾?說:‘我今生最大的?望就是——凡是和我結過善?或?壕?的所有?生,我都希望把他??接引到?O?肥澜纭?.....”
索達吉堪布??????說:“不要瞧不起念佛法門,若有誰瞧不起念佛法門那是愚癡!......”(有索達吉堪布講法的光碟流通)
其他答案(共3个回答)
一样,但是光说不练没有用,要找明师才能明心见性。
明师持有开悟之钥
问:师父,请解释何谓光&音法门的印心?
答:印心是开启智慧的无形仪式,不用鲜花、不烧香、不用礼拜也不用佛像或教堂,什么都不需要,只要你和你内边原有的肯定力量就够了。你只需静静地坐着,然后我会指引你的灵魂回到阴阳结合的状态。懂吗?现在的你是被隔开的,为了生存,你一直都偏向阴的那一边。当你静静地坐在那里,准备回故乡,我一拉你就可以回去,但并不需要任何行动。这些是很抽象的,是无形的万能力量的杰作,我不需要做任何事情,是做而不做。
我甚至可以不必在现场,不须知道你的名字、住址、年纪或职业,我不用认识你;我是指外面这个肉体不用认识你,内边则会认识。因此印心时你只是坐在那里,然后就能回到你肯定的那一面。你知道,就像失去平衡一样,你一直偏向阴的那一面,现在一瞬间拉回来你就平衡了,然后你会知道你开悟了,因为你会看到光〔注∶内在光〕,听到美妙的旋律〔注∶内在音〕。
这是来自天国的教理,这个教理不是新加坡式的英文,也不是中文,祂是一种没有声音的声音,寂静的声音,这个声音会让你越来越有智慧,越来越了解你自己的伟大,了解你是你自己的主人,这就是印心,无法用任何言语来形容。因为印心时,我不会跟你讲任何话,我甚至可以不在现场,因为你那时已经和宇宙同一体了,你知道吗?那样你才能认识你自己,这很不容易理解的,如果不知道,只要你去印心就知道了。
问:师父,开悟后我们是否还会生病?
答:当然了。看看我,我才得了流行性感冒,谢谢那些传染给我的朋友。我身体虚弱,因为我常常工作过度,因为我有许多徒弟要照顾,而且世界各地有许多人要求帮助,我的身体当然跟你们的一样,而你们的身体也跟别人的一样,假如你的身体抵抗力很弱,而又一再工作过度,这个身体就会停摆、生病。就像车子也会故障的道理一样,不论是宾士或是凯迪拉克,它们有时也会有些故障,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为什么我们要逃避生病呢?这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如果我这几天没有生病的话,这两天我就没有机会躺在床上好好休息一下,所以这是我的额外发红,这也不坏呀!而且,哇!当我生病时,所有的人都会很疼爱我,他们关心,知道吗?这也算是一种享受。不用担心生病,释迦牟尼佛也生病,不是吗?所以生病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问:师父,这个世界上为何有那么多的相关信息?
答:其实只有一个,只不过有不同的名字罢了!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话,你可以花点时间去研究所有的宗教,全部比较看看,然后你便会知道我的意思了。因为人们没有去研究其他的宗教。罢了,这样也好,如果你只认识一个宗教,那就专心投入这个宗教,这样就够了。因为所有的宗教都差不多,都是劝人们做好事要崇敬上帝或佛陀,不杀生、不偷盗。没有一个宗教教人做坏事或是永远留在娑婆世界吃喝玩乐,然后老死在这里,所有的宗教都劝我们“在世时要做一个好人,并且尽量去找寻天国。”对吗?其余的只是一些琐琐碎碎、繁文缛节的事情(大众鼓掌)。
问:师父,您说知道回故乡的路,这个故乡是在哪里?天堂及地狱又在哪里?
答:就在这里!所有的境界都在这里。但是如果你不知道的话,所有的境界则散布各处,到处是天堂,到处也都是地狱。如果你知道,便是天堂,否则便成地狱,就是这么简单(大众鼓掌)。
问:师父,如果我修光&音法门,我可不可以看到那些已经往生的亲人,并和他们沟通?
答:往生的亲人?哦!可以!当然可以!只是我怕你也许不喜欢去那里。有些你的亲人并不简单联系到,如果你想去的话,必须有明师陪伴,不然就会有危险。因此,和往生的亲人见面并不一定好。只要你修光&音法门,有些死去的亲人会立刻脱离他们受苦的状况;如果他们已经在天堂了,那他们会到更高的天堂去;如果他们受苦较轻、刑罚较轻微,那他们可以马上走,很快;如果刑罚实在是太重了,那么我们得谈判,师父会和他们谈判或替那个人受苦,不过不会太久。例如,如果那个人要受到好几千几万年的刑罚,师父不用受苦那么久,也许只需几个小时或是几秒钟,有时是几分钟,有时候也许延长一点点或是生一场小病之类的事。
所以去探访死去的亲人并不一定好,不如去探访在世的亲人倒还好些,并且在他们还在世时疼爱他们、服务他们、鼓励他们(大众鼓掌)。可是你还是可以看到那些往生的亲人,很多我们的同修看到他们往生的亲友回来向他们道谢,由于他们有修行,使得他们也跟着解脱,这没有什么大不了,没有什么!
问:师父,五戒中有一戒是不邪淫,对于还是单身的人,要怎么去持守?
答:哦!我们是指必须对自己的另一半互相忠诚,可是有些宗教团体,根据他们的传统,他们也许可有很多太太。如果在印心前就有很多太太的话,并不是说印心后他们就必须分开,而只跟一个人在一起。不过一般来说,我们告诉人们不要有太多的关系,因为你有一个老婆,我想你就已经够受了。哦!抱歉(大众笑),我是指…真是抱歉,不要怪我,拜托!我指的是说,外遇对丈夫或太太而言,是很难承受的心理重担,你并不希望把那种痛苦带给其他的人,更何况是给你们自己心爱的朋友或是小孩的妈妈(或爸爸)。
因此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建议,如果你已经结婚的话,就不要有外遇。不过如果在印心前就有的话,那就有吧!最好不要让另一半知道,尽量减少彼此痛苦,越少痛苦越好。因为你也会受到影响,你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会有罪恶感,这样你如何可以安安静静地打坐?当你打坐时想要想念上帝,而你所想到的只有第二个太太或第三个太太…想到昨夜她要揍你一顿,因为你太晚去……或是你给另一个老婆买比较好的衣服…等等。哎呀!好多麻烦,而且也伤人的心。这就是原因了,这就是所谓的“邪淫”。
但对于还没有结婚的人而言,当然在这个摩登的时代里,我们不能告诉人们说:“不!不!不可以。”你们知道的,是吗?因此,尽量试着彼此忠诚对待,好吗?这对彼此的内心、社会道德、相互的信赖都有好处,尤其对你的身体健康更好。在世风日下的今日,你应该知道的,你们比我更常看报纸,那个字登得好大,需要我再多说吗?越来越多的人死于爱滋病,因此好好的照顾你自己吧!
问:师父,是否需要一处安静的环境来修行?
答:是的,刚开始时需要,以后就不用了。以后有时也需要啦!这就是为什么每年的不同时候,我们有时要集合起来闭关一、两个礼拜,或四天、三天不等。这是为了让我们有机会处在一个和平安静,只有打坐修行的环境中。在其他的情况之下,你也必须走进社会把光及加持力分享给我们的兄弟姊妹,你们不可以永久隐居在山里,这样会变成一个自私佛(大众笑)。
问:师父,梦到未来的事情是否会成真?我们能不能改变未来?
答:可以,有时候我们可以,如果我们能力够的话。假如你想拥有足够的力量,就要打坐!把你的佛力拿出来用,然后你就可以改变任何事了;否则未来会改变你。
  即身成佛是真言密教立教修行的目标。这里所说的即身成佛有两个特点:
  一是“即生”成佛。《大日经》曰:“于无量劫勤求,修诸苦行,所不能得,而真言门行道诸菩萨,即于此生而获得之。”(《悉地出现品第六,卷三》)也就是说,是在这一生获得成就,而不是依赖下一世。藏密的无上瑜伽部所说的三类成佛,其上者就是如唐密的“现世成佛”。(见《密宗道次第广论》卷二十二)
  二是“即身”成佛。《发菩提心论》曰:“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密宗的即身成佛不同于净土宗所说的“即心是佛”,也不同于禅宗的“见性成佛”和天台宗的“六即佛”。唐密提出三种即身成佛,称为“理具成佛”、“加持成佛”和“显得成佛”。所谓“理具成佛”就是依据“体”的六大,“加持成佛”是依据‘相大’的四曼,“显得成佛”是依据“用大”的三密相应。而所求的不是“理具成佛”,也不是“加持成佛”,而在于“显得成佛”。有兴趣研究者,可以参考辽代慧苑的《大日经义释演秘钞》卷一、持松法师的《即身成佛》、《贤密教衡》等文。
  但“即身成佛”并非垂手可得。顿超三大阿僧祗劫,同样需要有无量劫积累资粮作为基础。《大日经》曰:“真言门修行诸菩萨,无量无数百千俱胝耶庾多劫,积集无量功德智慧,具修诸行,无量智慧、方便皆悉成就,天人世间之所归依,出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释提桓因等,亲近敬礼。”(卷一)不仅如此,在修学密法之时,还要符合一系列的条件,如通达显教,打好大乘基础,而成就堪受密法之基,再选择明师,得灌顶,坚守三昧耶戒,精修生起、圆满两种次第,时时处处事事三密相应,“稳速得现证,现身定成佛!”否则,离开这些条件,“即身成佛”就成了痴人说梦。
 明心见性
  禅宗的思维或成佛方式。自南北朝时竺道生首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说,佛性便被从神圣的彼岸拉回到每个人的心里。因此,慧能说,“佛向心头做,莫向心外求”。
  所谓“明心见性”,就是明白自家的“本心”,见到自家的“本性”。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这个“性”就是佛性。能否成佛,关键在于能否悟“本心”、“本性”的真面目。悟到这个真面目,即使普通人也能成佛,悟不到这个道理,即使佛也变成了普通人。佛与凡夫本无差别,只在“迷”、“悟”之间。
  词 目 明心见性
  发 音 míng xīn jiàn xìng
  释 义 ①佛教语。指屏弃世俗一切杂念,彻悟因杂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②指率真地表现心性。
其实本无异同
所谓异同在凡夫 不在佛
一天,一位印度某个小国的首领叫他的仆人把城里的瞎子都召集到他的皇宫来,他又叫人牵来一头大象,然后叫盲人逐个去摸那象.有的摸头,有的摸耳,有的摸腿,有的摸牙,各个...
开悟:.领悟、解悟或开导、启发。
首先,你的无欲无念,不是真的无欲无念,您真能一天不起一个念头吗?我想不能,
即便是睡两个小时觉,怕也要做十分钟梦的。
再者,即便你真能完全无欲无念...
学佛的女众 出家的尼姑都能当世成佛。
阿弥陀佛他老人家的48愿中就有一愿:“我作佛时,国无妇女,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命...
明心就是明白自己的真实心、实相心,也就是找到自己的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真如……(此一心有诸多不同名称),也是禅宗所谓的破本参或破初参,或是俗称的开悟。此心...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禅宗的开悟(下)-贾题韬 - 弘善佛教网
当前位置: >
禅宗的开悟(下)-贾题韬
发表时间:
作者:贾题韬
  现在有些人,由于对不理解而产生了种种偏见及非议,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对的教义和历史没有认真地进行学习体会和研究;二是对禅宗根本就没有一个全面正确和科学地了解。于是乎便只从皮毛名相上立论乃至于以谩骂为辩理,这种轻率肤浅的态度,其实也就可以说明问题了。但我希望:众位不要被那些不三不四的而动摇对禅宗之信念和研究。现在中外的学者们,对的研究和探索,明显地有一种注重原始佛教的倾向。我认为,如果比较一下佛教各大宗派的教义、教理,只有禅宗最接近于原始佛教,那么,我们就上溯到释迦牟尼佛,从佛说起吧!  我们知道,佛教是根据释迦牟尼佛在树下所证悟到的不可思议的奇妙境界而建立起来的。佛后,无数高僧大德各以自己对佛法的悟解而竞起创宗立派,弘宗演教,化度有情。这并不是他们有了什么&发明与创造&,也更不是说他们的悟解比释迦牟尼佛还高明,而只是把释迦佛在世时言而未尽之话和道理,进行一番充实和精析发挥而已。这一点,众位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否则,佛教就不能成立。释迦佛既了宇宙最究竟的真理,那还有什么可以发展甚至发明的余地呢?释迦佛终生所言之不己的,就是把他自己所觉所悟证的伟大真理,方便善巧地介绍给我们,并且热情地期待我们及一切也都能尽快地按着自己的方法去亲证这个真理的正确性。而悟又有两种,一种是证悟,即直契真如,离言说相;一种是解悟,即从语言文字中了解所需要懂得的道理,这是通过语言和概念的方式来了解的。而概念是经过人们分析、综合与概括比较总结后形成的一种固定的观念,它只是人们思维活动与信息交流的一种工具或符号,并不就是事物的本身,而只不过是思维及交流思想的一大方便罢了。因此,解悟决不同于证悟。解悟,必然有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有能认识与所认识的区别,由有此故,方有能说、所说,能听、所听。但事实上,主观与客观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如色尘等,必依眼识去了解,而眼识又必依色尘而起。佛教承认客观境界,但客观境界不离识所变现;所以说,主观与客观是一体的。学派集中全部力量所要说明的正是这个问题。唯识宗说&万法唯识&,又说识有相分与见分之别,而见分又离不开相分,相分也离不开见分。这里所说的见分即是主观,相分即是客观,二者只是一体的两个方面。灭因为把它勉强地一分为二,所以就产生了&人&与&法我执&。因此,我们想要真正认识宇宙及人生之本体,就必须把主、客观之对立彻底消灭,而这个雄伟的目的,就绝非语言文字可以表达的。只有概念活动消灭,真如体露,也即是空,也就是。如果人们真的想认识自己的生命,就必须把一切实执空掉,空的同时,即证真如。空的越彻底究竟,越能彻底地认识生命、显现生命。故此,我们不要怕空。有些人把&一切空&看成什么都没有了,这是一种简单的完全错误的看法。现在我们用《》来证明。经云:&空中无色&,即无色法,那么同样的&受、想、行、识&也是没有的,即空了;&无色、声、香、味、触、法&,即六尘空了,&无眼、耳、鼻、舌、身、意&,即六根空了;&无眼界,乃至无界&,即是六识空了;&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即是空了;&无苦、集、灭、道&,即是空了;&无智亦无得&,即以智为首的空了;菩提果、涅妙果也都空了。正因其一切无;一切皆空,所以才能无所得。以无所得故,或有人要问,一切都空了,这有什么意义呢?别急!请听下事,《心经》中说了,&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土垂)&,菩萨才能心无挂碍,心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要想心无恐怖,就必须心无挂碍,无挂碍之前提则是一切法空不可得。空得越彻底,就越彻底的无恐怖。既无恐怖,则颠倒梦想断尽无余,即证究竟之涅妙果。原来,涅就是依据这个道理而证得的!还有比这更积极、更广泛的意义,即三世诸佛都是依此无所得的而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的!  《景德传灯录》中有这样一段公案:有一天,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看到一处云气缭绕升腾的所在,便非常稀奇地走了进去,却见黄龙禅师正在对大众说法。黄龙禅师一看吕洞宾走了进来,便喝问道:&来者何人?&吕洞宾答道:&云水道人!&黄龙禅师紧接着又问:&云尽水枯时何如&吕洞宾茫然无对。黄龙禅师说:&既答不上来,请你问我吧!&吕洞宾随即问道:&云尽水枯时何如?&黄龙禅师大声回答:&黄龙出现!&云尽了,水也枯了,自然就见到&黄龙&了。吕洞宾要把他的水、云也放下,一句话、一切放下,明心见性,彻底空去,当下即可见性。这正是《心经》所指示的。一切无所得,才能直趣无上菩提。  &空&与&真如&等等,都是佛教中最常见的重要名词。在一般人看来,&&空&是消极的一面,&真如&是积极的一面。但若说到家,实则空即是真如,真如亦即人们所说的生命,这是并不含混的。以成佛来论,成佛以后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呢?如果没有了,那么,累劫勤修,所为何来?又有谁能来兴慈运悲,又怎么度众生呢?然而,我们一点也不用怀疑,要知道是干什么用的?般若不是别的,恰是证空、证真如的慧,而在此外,慧即是空、空即是真如,真如即生命本体。开悟便是点燃了生命的火炬,慈悲便是生命的光芒,舍己为人便是涅。几百年来,由于佛教本身指导思想的错误,致使佛教之趋势,态度是消极的,教理是枯燥的,活动是呆板的,总之,对社会的贡献大少了。唱的是&国土,利乐有情&、&不空,誓不成佛&的高调,而实际上是把释迦牟尼佛原来积极为人的精神丧失殆尽(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专门谈)。因此,我认为在讲道最高范畴的时候,应当提出&生命&这个具有活力的表相,从久已沉浸在一潭死水中把&空&和&真如&呼唤起来,使其与生命联翩齐飞,体现大乘独往独来的精神。我们知道,释迦佛原来就是一位非常活泼的人,他能够放弃一国之主的大权,而去,试问:人类整个历史上,象佛那样难舍能舍的究竟有几人?佛参访了印度当时很著名的好几位仙人以及种种外道修之后,竟没有一个能使他满意的,请看这是多大的气派!六年苦行,于大事一无所获,便毅然舍弃,结跏趺于菩提树下而开始了新的内征,请看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毅力!、更是何等的智慧哪!  佛大彻大悟之后,首先就去度化他的两位老师,半点儿也不含糊,因为他实实在在地掌握了真理。  现在,有些人对禅宗妄加指责,殊不知佛本人就是一位具有科学态度与反抗精神的&逆&劲十足的人,本来非常活泼的佛教,越来越失去自己的本来面目了。这里,我再次申明:所谓开悟,就是取消了主、客观的对立性。开悟就是证悟了空理,也就是见到了真如,更是见到了自己生命的本来面目。因此,一旦真正地证悟了以后,一切的矛盾当下即化为和谐,到这时候,哪里还有什么对立可言呢?  大乘十地中,第一地就是&地&。无量的不可尽述的喜乐都在开悟之后才得以享受。那时,你才会真正地认识到出家并没有吃什么亏。开悟是何等的高级和妙不可言的享受哪!我祝愿众位同学早日开悟!  以上的大段话讲的是证悟,不是解悟。解悟是不能触及生命的根本问题的,而证悟则不然,曾经有这样一个公案:马祖有个大叫百丈,马祖每每拿着一块烧饼问百丈,&这是什么?&百丈不敢回答,是烧饼吗?&&那又何必问呢?不是烧饼吗?但这又是什么呢?如是经过二三年的时间。有一日,马祖指着一群正飞在头顶上的野鸭子问百丈:&这是什么?&答道:&野鸭子!&接着又问:&哪里去了?&答:&飞过去了!&马祖紧步上前狠狠地拧着百丈的鼻子,百丈疼痛难忍叫道:&唉呀!和尚,受不了啦!&马祖说:&你不道飞过去也?&百丈回到寮房,放声大哭,他的同参问是何故?他说:&老和尚把我的鼻子狠狠地拧了一下,叫我痛彻心髓!&同参慌忙出来报知马祖。马祖说:&你再回去看看!&他回来一看,百丈却又呵呵大笑。同参问他:&你为什么刚才哭,现在又笑呢?&百丈答道:&刚才痛,我才哭的,现在不痛了,所以我才笑的。&请思考一下,这哪里是从语言文字上讲道理所出现的情景呢?而禅宗正是施展这种手段,通过实际,真正地触及到你最最用心却又总未打通的地方,或纵或夺,当机指点,就把你的生命之火给点燃了。  再举一段公案:唐时有位夹山法师升座讲经,有一位听者当场问道:&何谓法身?&夹山答道:&法身。&又问道:&何谓?&答曰:&法眼无瑕。&这时,在下听经的道吾和尚微微笑了一笑。夹山忙走下台请问道:&长老!我讲错了吗?&道吾答道:&我看你并没遇过高手。你现在去距此不远的河边问那位撑船的船子和尚。&夹山即便来到河边,船子和尚问道:&所住何寺?&夹山答道:&是即不住,住即不是。&船子一听,便把手中的竹竿放在水里说道:&垂竿千尺,意在深潭。&猛举竹竿又问:&离钩三尺,子何不道?&夹山刚要摇头,船子竹竿一横就把夹山打落到河里,夹山方举首,船子举起竿来又作打势,喝道:&快说!&夹山从河里上来,就拜倒在船子和尚面前说,&我懂了。&接着又问:&我怎样才能保任我所得的呢?&船子说:&有佛处莫立脚,无佛处急走过。&夹山转身便走。但他走了一、二十步远又回头看了看,船子问道:&你还有别的吗?&接着就扑通一声,一头栽到河里死了。请问,船子到底传的是什么?又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传授呢?夹山得其所传,又有什么贡献呢?但船子却为此而舍生。这里所传授的东西,一定比他的生命更有价值。船子把夹山的生命火炬点燃了,船子就是夹山,这并不是单单地懂得一点道理哪!到这时候,船子死去与夹山活着并没有什么区别,因为,那一竿打下去,就已把他们师徒的生命紧紧地连结在一起了,所以我提出生命这个根本问题,这绝不是一件小事。这样的道理,唯有禅宗才能把它描述得淋漓尽致,把佛所证悟的境界和盘托出。因此,我们只有彻底放弃文字相上的执着的解悟,趋向直指心地法门的证悟,才好一念回机,便得见自己无始劫来的&本地风光&。  根据习惯的说法,中国的禅宗是从印度直接传过来的,在《景德传灯录》中又有&拈花公案&之记载:释迦牟尼佛在人天百万众前拈花示众,大众茫然;唯有大尊者破颜一笑&&便传给他&不立文字&的&眼藏&,并付衣为证。禅宗就这样地以迦叶尊者为第二祖而代代一脉相承,且自标为&教外别传&。直传到第二十八代达磨大师时,恰值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代。达磨于梁武帝普通七年(526)经广州而至金陵,在金陵会见了梁武帝,但语不投机,遂北行达魏,止息寺。壁观之余,以&二人四行观&教人。后来大师把自己在印度继承的&教外别传&的祖位授给了一个叫慧可的中国高僧,并付以《》印心。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给弘忍,弘忍最后传给了,他是东土禅宗之第六祖,在历史上,影响于中国佛教最大的是他,光显禅宗的是他,使佛教摆脱教条主义的是他,使佛教深入生活和中国文化密切结合的更是他。他可以说是把中印文化从佛教的实践中结合起来的第一人。  六祖慧能大师本是岭南新州一位姓卢的樵夫,本来一字不识,当然谈不上有什么文化。因听人诵《》而有省,于是就跑到黄梅去礼五祖大师弘忍。弘忍问他是&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回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唯求作佛,不求余物!&弘忍大师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犬葛)獠,若为堪作佛?&慧能答说:&人虽有南北,本无南北。(犬葛)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一听,知他&极性大利&。先派慧能去碓房里边工作。不久,五祖宣布要亲传衣钵,令弟子们作偈,各呈。大弟子神秀呈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祖看后,虽觉不大满意,但仍令贴在墙上,并让众僧习诵,以示表扬。这时被正在碓房舂米的慧能听到,认为神秀之偈并没有见性,即随口占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并请人写在墙壁上。五祖看后非常惊奇。次日,五祖潜至碓房,见慧能正在舂米,便问道:&米熟也未?&慧能回答说:&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意思是说,我早已见性,只欠印证一下了。五祖听后也不言语,只用禅杖在舂米台上敲了三下,便转身离去了。  慧能对五祖的举动心领神会,当夜三更,来到了弘忍大师的卧室,五祖即为之说《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言下大悟,乃告五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一段颇具艺术性的传法过程,在我国稍具佛法常识的人,无不知晓。最脍炙人口的是前一个偈语,殊不知慧能至此方是大彻大悟。  我们平时所说的自性,无自性,是把二者对立起来的,是属于我们认识上的低等逻辑的范畴之内的。而六祖大师上面所说的自性,是属于超层次的高等逻辑之范畴的。故此,这里所说的自性本自清净,不是与垢相对而言,而是统括了垢的。&不垢不净&,本来如是,与先从对冶染污而后达于清净、把垢染视为异体而要排除在外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自性本不生灭&,这里的自性是超越了低层思维中把生灭与不生灭对立起来的庸俗观点的,所以龙树在《中论》中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所谓&生&从何处生呢?所谓&灭&又灭向何处?如自性也有实在的生灭,万法何以能空?万法以何为体?还成什么佛呢?&自性本自具足&,在低层逻辑里,具足与缺欠是一对范畴,若不具足,定是欠缺。而在高层逻辑里,自性本是无欠无缺的,欠缺亦即是具足,既不多一点,更不少一点。佛与众生平等无二,欠缺与具足是等价的。&自性本不动摇&,在低级的逻辑里,动与静是一对相对的范畴,非动即静,&动&只是法体的一面。而在超思维的逻辑里,自性是不动摇的(其中包括动与静)、平等无分别的。打个浅近的譬喻:如水在圆形的器皿中的是圆形的,在方形的器皿中是方形的。但不论是圆或方,水的湿性是始终没有变的。&自性能生万法&,生与死是一对范畴,这是低层次逻辑的概念,而在超逻辑的高层次中,万法都是从自性中生出来的,万法即自性,自性即万法。万法自性,无二无别,生即无生,无生即生。因此说,六祖开悟,所悟的是&向上一着&,不落于低层次的相对范畴之内。这就是六祖听五祖讲《金刚经》所彻悟的结果。所说的自性,是当体全真;不落中边,而不是所破的自性,更不是所说的无自性,因其完全超出低层次逻辑的范畴之外。在这里,清净与染污不二,生灭与不生灭不二,动摇与不动摇不二,生死与涅不二,与菩提不二,自性与非自性不二。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自性本自清净&,那么烦恼呢?烦恼即菩提,这就是所谓&&。  在禅宗来讲,烦恼如真的有,那就断不完;也可以说无烦恼可断。比如说:爱名、闻、利、养是贪法,就应当断。但是请问:爱佛、爱法是不是贪呢?前者所爱的与后者所爱的那一念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所以说,只要一念清净,即转烦恼为菩提,一切染法尽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断烦恼是一种方便说法。事实上,化烦恼为菩提,只须要转一下;烦恼当下就是菩提。大家也许知道&南泉斩猫&的公案:一日,南泉和尚看到东西两堂僧人争抢一头猫,南泉和尚抢步上前,一把把猫抓到手里,说:请下一转语,道得的便领去,道不得即斩却!结果两堂都说不上来,南泉和尚便将猫斩。你说南泉犯了杀戒了吗?这岂是依着庸俗的见解说得明白的?依着几许教条名相分疏得清的?!只有把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所悟的与六祖所悟的一串穿却,才能在树凋叶落时,体露金风,摆脱牢笼,得大,明白自性的起地落处。  谈禅宗每每离不开学公案。公案中的话,表面看似忽东忽西,忽上忽下,上不接天,下不着地,因此,许多学教的、或学哲学的一看到,便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听&天书&相似。这并不奇怪。因为一般人只习惯于在低层逻辑思维里打转转。而禅宗的逻辑,则是超逻辑的逻辑,所以骤然接触就感到难以理解。但是,真正说起来,这两者并不妨碍。低层逻辑虽然达不到高层逻辑,而高层逻辑则完全包含了低层逻辑。高层是体,低层是用,体用本来是不二的,然而又是非一的。  禅宗目标为&教外别传&,许多人就以为:既是学禅宗的,就用不着再学教了。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看法。试问:你连低层逻辑的&教&都不懂,还谈什么高层逻辑的&禅&呢?&教外别传&是指教有所不能尽,也就是说单靠教不能完全解决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这就有待于言教之外的真传。这只有把低层逻辑的&教&,下功夫学透学熟,才能真正体会到低层逻辑之不足,深切感到高层逻辑之需要。因此,禅宗的语言才脱卸寻常的框框,拨转向上关捩,使当人的情识难以凑泊,奇奇怪怪处。恰恰是就人的生活实际点断命脉,唤你回头。上来所用的方式,属于活泼泼地启发式教育,所指示的正是教下最精华、最吃紧、最精采的部分,非语言思维所能尽,而以心印心成为最绝妙的亲身传授。  我们试再举一个公案作为说明。百丈给马祖当侍者。一日,马祖将要升座说法,讲台上铺着一个讲席。百丈走上前把讲席卷去,等马祖来一看,讲席被卷去,便下座来至百丈跟前问道:&你为何卷却讲席?&百丈说:&和尚!你昨天把我的鼻子拧得太痛了。&(此中前讲已说)马祖不但没有怪他,反而点了点头说:&你对昨天的事很懂。&次日,百丈又去参马祖,马祖没有理他,只目视床角拂子,百丈便心领神会地问道:&即此用?离此用?&就是说,即这个用呢?离开这个用呢?这是从本份上来说话的。如果教条式地对答,非唯辜负百丈,亦且自救不了。&路途剑客须呈剑&,马祖是作家,他既不答他&即此&,也不答他&离此&,而于万仞崖头推他一掌,要看他的解数,问道:&你向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以一般的思想活动来看,似乎有点牛头不对马嘴,而对百丈来说,却恰如以磁吸铁,透人心灵深处,一面讨价,一面还价。百丈更不之乎者也,上前取拂,高高举起看着马祖而一语未发。试向这里说心说性说道理得么?马祖有拨赵帜易汉帜手段,还问道:&即此用?离此用?&&&又请问,讲经说教的到此又如何支遣?但百丈解话,并轻轻地又把拂子放在了原地。&&真是两境交光,如印印空,有谁辨得他落处。莫道&行到水穷处&,须会&时&。马祖振威一喝,直震得百丈三日耳聋。这就是有名的&百丈再参马祖因缘&。后来,黄檗禅师去参百丈,听举此段公案,到&三日耳聋&处,不由自主地吐出舌头。百丈便问他何故如此?黄檗禅师说我从这里得见马祖的大机大用。百丈向黄檗说:难道你想嗣马祖吗?黄檗说:不然。我若承嗣马祖,以后丧我儿孙!百丈说答得好:见齐于师,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子甚有超师之见。你看他们答在问处,问在答处,却各各有出身之路&&入林不动竹,入水不沾泥。这岂是寻章摘句钻故纸堆的人所能梦见?岂是一般思维方式所能楷定?禅宗就是这样地提倡人们去大胆地怀疑。不要固步自封,更不要囿于前人的见解,而是要用自己的心去直接领会,自证、自悟到大休大歇处。因此佛说:&我并没有实法与人&,&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只是帮助、激发人们以自己的力量彻见自己的面目,契证此法的真实相而已。  众生无始以来的实执,由名言习气的活动极难舍掉。比如:在教下,为了破除众生的我执,就用相对法门来说&人&,但随之即实执有个&人无我&;进而又说&法无我&,但随即实执有个&法无我&。为了破除此执,便又说&亦有亦空&,众生众生随之即实执有个&非有非空&而死死不放。在语言方式上好象是从实&我执&进到&法我执&,又进步到&亦有亦空&、&非有非空&,而实际上,思想活动仍只垒一个实我执在原地踏步,换汤不换药,一动也没有动。但是要从道理上来讲,依然在自己的语言概念里一个实执我在&翻跟头&,就是这个&实执&的骗子,今天换顶帽子,明天换套外衣;今天以名诱你,明天以利钩你。只要你落在名言的圈套里,它便永远和你认亲家。如果不从心灵深处彻底掀翻,你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对这一点有了认识,就懂得了祖师们为什么要从说教的方式,改用棒喝机锋的慈悲了。  再举这样一个公案:渐源禅师一日随同其师道吾去吊唁。渐源指着棺尸问道:&生耶?死耶?&道吾说:&生也不道,死也不道!&渐源问:&究竟如何?&道吾答道:&不道,不道!&渐源闻听顿时大怒,挥拳就要打他的老师,要求非告诉他不可。&&我们不要以为他鲁莽,应当看到他为了生死的心切处,道吾催促他离开,恐怕他这种鲁莽行为,惹起其余弟子的愤恨而挨打。渐源回到路上,不断地思考着这个问题,忽听有人诵《观音经》中的&应以身得度者,现比丘身&时,当下大悟。后来道吾去世,渐源禅师去参石霜禅师,仍举前话,结果石霜禅师所答的跟道吾一样。渐源便拿了一把锄头在石霜面前走来走去。石霜问渐源何故?渐源回答说:&我在觅先师灵骨。&石霜说:&我这里洪波浩渺,波浪滔天,你向哪里觅他?&渐源回答说:&正好着力&。当时太原孚上座在旁赞道:&先师灵骨尚在!&从这里我们足可看出渐源真正得到了道吾真传。从以上两者的对话,可以看出是无逻辑中有逻辑。每一句都是从自性中流出,从见地上敲唱,无一句而没有落处,但又是超层次的逻辑谱言,无逻辑中有逻辑。而在教下万语千言说不清的生来死去问题,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否则的话,还有什么禅宗呢?  让我简略地总结一下。所谓禅宗,就是把教下的精华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极其艺术的手段来点出涅妙心,启发生命的曙光。  今天是最后的一讲,恰好一场大雪,正是雪兆丰年,记得庞会见药山,临别时适值天降大雪。庞居士向他们师弟道:&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我试拈提一下:不落别处,落在什么处?留赠同学们一参。  对于禅宗,想讲的话很多。限于时间的关系,以上讲的只当个起头,以后有机会再讲。不是之处请同学们和各位师友指正。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弘善法德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Copyrights reserved&&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联系方式:中国?广东?汕头&&联系电话:2&&联系人:黄易&&邮箱:admin@gming.org&&联系QQ:&&工信部ICP备案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命的觉悟与开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