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日本给中国签了什么条约,清末不平等条约中国战败签订了

查看: 37039|回复: 1
日本蠢驴决策者是中国抗战胜利的最大功臣
秀才, 积分 2, 距离下一级还需 48 积分
秀才, 积分 2, 距离下一级还需 48 积分
& && && && && && && && &敌人的愚蠢失误成就了我们的胜利
& && && && && && && && && &──对中国抗战胜利的另类反思
&&在二战的主要交战国中,中国实力最弱,与对手的实力差距也最大.其它主要交战国(无论同盟国还是轴心国)均为清一色的工业化强国,惟独中国当时还是农业国,虽然也有了现代工业,但规模小、水平低,与列强的差距极大.按理说,这样一个弱国如果被卷入世界大战,似乎只有挨打的份,而且肯定也不经打,很快就会被对手制服,被淘汰出局. 可出乎意料的是,中国在二战中不仅自始至终全程参战,而且在外援极少的情况下仅靠自身孱弱的国力竟然一直坚持抗战到底,最后终于成为主要战胜国之一而与美苏英并列号称四强.与昔日任人欺凌宰割、在国际社会饱受鄙夷歧视的半殖民地相比,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简直可以说是一步登天,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这在国际关系史上堪称奇迹.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当然有多种原因.从中国自己这方面来说,有两个原因最为重要.一是政府在选边站队上的明智抉择(注:战前,中德关系一直很好. 所以二战前期德军屡战屡胜、风头正劲时,国民政府内部曾有不少人主张加入轴心国阵营,以便利用德国来制约日本对中国的过度侵害.幸亏这种主张未被采纳); 二是中国人民面对强敌死战不降、不惜代价苦撑到底的意志与决心.但除此之外,中国能成为战胜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对手的愚蠢和狂妄,尤其是它在选边站队上的错误抉择,对于中国成为二战战胜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假如日本不犯下这个超级特大错误,也就是说,如果日本不加入轴心国一方参战而是保持中立或转而加入同盟国阵营,二战的历史和中日两国的命运就会完全改写.
&&对于这个假设,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其荒唐透顶、荒谬绝伦、不可思议! 作为肆意侵略扩张的法西斯国家, 日本与德、意臭味相投,它们结伙抱团理所当然. 一个法西斯国家怎么可能加入反法西斯的同盟国阵营去对抗其它法西斯国家? 但只要注意到下列事实就不难明白,提出上述假设并非毫无道理:
1.日本加入反德阵营是有先例的. 一战时期,它就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开战,未在战场上出多少力就跻身主要战胜国之列,战后成为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国(相当于如今的安理会五常). 如此低成本高收益,可以说是占了大便宜,为后来的决策者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先例.但由于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它对这样的结果竟然还很不满意并且为此而心怀怨恨──这就为它在下次大战时重新选边站队、改变结盟对象埋下了伏笔.
2.一般认为,纳粹德国与意大利法西斯在意识形态和治国理念上确属同类. 而日本虽然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与动作力度比德、意有过之无不及,但它能否算是严格的意识形态意义上的法西斯国家,这值得商榷.日本与德、意的共同之处是对外侵略扩张,企图打破既有的国际秩序.而在国内体制上,日本则明显有别于德、意的一党专政与领袖独裁(此乃“法西斯”的经典形态), 由于政党政治不发达,而其崇尚武力扩张的传统导致军方势力澎胀,军方为贯彻其意志而绑架政府乃至取代政府掌控国策,形成一种特殊的军事寡头统治形态, 因与欧洲的典型法西斯政权同样都是极右势力的恐怖专政而被归入法西斯国家的类别.
3.即使将日本定性为狭义的法西斯国家,这也并不意味着它就一定会与德、意结盟而不可能做出其它选择.因为意识形态并不是决定如何选边站队的唯一因素.西班牙佛朗哥政权也有浓厚的法西斯色彩,在意识形态上比日本更接近德、意,但二战时却保持中立未参战.冷战时期,共产党执政的南斯拉夫并未加入苏联阵营. 由此可见,在决定如何选边站队时,国家利益比意识形态更重要.
4.日本与德、意最主要的共同点就是对外实施武力扩张,挑战现行的国际秩序.从表面上看,正是这一点驱使它们结伙抱团,组成了狼狈为奸的军事同盟.但在当时,对外侵略扩张的并不仅限于轴心国.以苏联为例,无论是对波兰、芬兰、罗马尼亚和波罗的海三小国,还是在中国东北、外蒙古、新疆,苏联行为的侵略性都不容置疑,而且是赤裸裸的侵略.因苏联最终成了战胜国,其扩张目标得以实现,割占它国领土7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德、日两国本土面积的总和).由此可见,侵略国要想实现其侵略目标,就要选择加入更有可能在大战中获胜的一方,使自己成为战胜国而不是相反.如果沦为战败国,不仅达不到预定的侵略目标,就连以往的侵略成果也将丧失殆尽,多年来的扩张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日本如何选边站队主要不是看谁侵略、谁反侵略,而是看谁更有可能获胜.而恰恰在这一点上,它看走了眼!
&&总之,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对外扩张政策,都不是日本与德、意结盟的决定性因素.笔者认为,日本之所以这样做,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它对国际间力量对比和战争前景的误判;二是由于一根筋的思维方式导致其思路狭隘,因此在战略上未能考虑到更多的选择.
&&事实上,战前日本并未与德、意正式结盟(1936年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并无明确、具体的军事内容,因此不是军事同盟条约.1939年5月德、意签订“钢铁条约”结成了军事同盟;日本未加入“钢铁条约”). 直到1940年9月(即二战爆发一年多以后)签订三国同盟条约,日本才与德、意正式结盟. 它之所以在此时此刻就选边站队做出抉择,是因为5、6月间德国仅用短短几星期便打败英法,法国屈膝投降,英国被逐出欧陆.这一令人眩目的军事胜利使日本军阀对国际形势与世界格局做出了决定性的误判.在他们看来,既然德军是一台如此强大和高效率的战争机器,德国又掌握了大半个欧洲的工业与资源,因此在这场战争中不可能被打败.而反观其对手,法国战败被淘汰出局;英国孤军奋战,本土面临入侵威胁而岌岌可危;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化敌为友;美国被孤立主义束缚而隔岸观火. 因此,德国显然已稳操胜券──正是基于这种判断,日本做出了选边站队的抉择.
&&德军的一连串胜利不仅使日本错误地估计形势、押错了赌注,而且也吊起了它的胃口,为其实现南进野心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由于法国、荷兰本土沦陷,英国也自身难保而无暇东顾,它们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便成为战略上的真空地带.惯于乘人之危的日本便抓住机会趁火打劫,将其南进野心付诸实施.既然要从同盟国手中抢地盘,于是便与其对立面结盟──正是这种一根筋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根本想不到还有其它选择也同样能实现南进目标.其实,如果日本脱离轴心国、转而加入同盟国阵营,则几乎无须动武便可入主东南亚. 因法国战败后,其海外殖民地归顺维希政权;英国孤军奋战而很难拉苏、美参战. 如果此时日英结盟,这对英国犹如雪中送炭,使其不再孤军奋战.而日本恰恰可利用这一点向英国索取回报(马来亚,缅甸).处于危难中的英国因急需盟友助战,对日本的要求(实为乘机敲诈)无法拒绝,只得照单全收.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从其遍及全球的众多殖民地中拿出几块让给日本也没什么大不了.既然本土危在旦夕,谁还在乎远在万里之外的几块殖民地? 日本参战后不仅可获得英国回报,而且可强行进驻法属印度支那,推翻那里的维希殖民当局,同时顺手牵羊接管荷属东印度.虽然这样做会触怒美国,但罗斯福把德国视为最大威胁和最危险的敌人,为了联日反德、联日援英,只好顾全大局,容忍日本乘机谋取私利.既然英国自己愿意向日本出让地盘,美国也无话可说.而从亲德的维希政权手里夺取地盘更是名正言顺.这样日本无需大动干戈便可实现南进目标,将东南亚(菲律宾除外)据为己有.
&&如果日本加入同盟国阵营而摇身一变为反法西斯的力量,中国就再也得不到任何外援而完全陷入孤立. 虽然中国在保家卫国、从事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但因日本站到了同盟国一边,这样就把中国置于反法西斯阵营的对立面,中国对日作战就是对抗整个反法西斯阵营,因而等同于站到了德、意轴心国一边. 这样中国不仅得不到任何外援,而且将遭到同盟国的孤立、封锁乃至联合打击. 美英苏不仅不会援华抗日,而且将助日侵华,这样日本就由失道寡助变成了失道多助,致使其侵华底气大增、气焰大涨、野心极度澎胀,从而更疯狂、更贪婪、更加肆无忌惮、变本加厉地侵略中国,其所能动用的侵华兵力也将更大,不是大一点,而是大得多.因为日本加入同盟国阵营后,它在远东除了中国就没有其它敌人了,它既不需要以重兵防备苏联,也无需动用海、空主力和陆军精锐对英美开战,所有这些都可转用于侵华. 既然美英苏都成了日本的盟友,它就可以集中全力侵略中国了.
&&加入同盟国阵营就意味着对轴心国宣战.为了向英国索取回报,日本不仅要对英提供军援,而且在战场上也要有所表现,即必须出兵参与对德、意的作战.但日本远离欧洲,又缺乏远程投送能力,尤其是考虑到下列两个因素,它真正投入对德作战的兵力将很有限:
1.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北非成为英国与德、意在地面交战的唯一战场.在这里,英军对意军能以少胜多,战无不胜; 遇到德军则屡屡受挫. 但其原因是在战术上和指挥上较德军逊色而不是因为兵力不足(德国投入北非的兵力很少,英军在兵力上一直占优势).北非沙漠特别适合坦克战,双方在此作战的主力是装甲部队──这正是日军的短板,因为其坦克数量少、质量差、性能严重落后而且未集中使用以组编装甲部队. 如果它利用调兵去北非参战的机会从英、美获得大批坦克,从而按欧美标准组建装甲部队,然后将其转用于侵华,缺乏反坦克武器的中国军队将无从应对.
2.在海上,英军对德、意占有绝对优势,掌握制海权本应不成问题. 但因德军潜艇频频用狼群战术攻击商船队,对英国赖以生存的海上交通线构成严重威胁.所以,英国真正需要日军帮忙的是反潜护航. 但即使日本海军动用重兵去对付德国潜艇,也不影响其侵华作战. 因为中国海军实在太弱,其仅有的少量舰艇在开战之初就因空袭和自沉而损失殆尽,更何况沿海沦陷,失去了出海口,此后中国海军的作用仅限于在长江上进行水雷战.所以,日本海军除了航空兵和陆战队之外很少用于中国战场.
&&战争是实力的较量.二战时期,中国的国力和军力远逊日本.抗日战争能以弱胜强是因为这场战争融入了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所以抗战胜利并不是单纯中日较量的结果.而既然日本也存在着加入同盟国阵营的可能性,它之所以未加入同盟国而是做出了相反的选择,这完全是由于战略误判和一根筋的思维所导致的决策失误,那么,如果日本不犯这个错误,如果它选边站队站到了同盟国一边,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就不是顺向融入而是逆向抵触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中国抗战必败无疑,就象北欧小国芬兰在二战时的经历. 芬兰两度与苏联交战:第一次是1939年冬至次年春抵抗苏军入侵; 第二次是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也参战,但它只想收复(被苏联强占的)失地而从未攻入原先不属于芬兰的苏联领土. 尽管就芬兰本身来说,它从事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收复失地亦属反侵略战争的范畴),但因为苏联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力, 芬兰对苏作战客观上是给法西斯帮忙(虽然它并未加入轴心国),最终也随着轴心国的失败而与德意日一样沦为战败国.如果日本加入同盟国阵营,中国的命运将类似芬兰,而且战败后肯定比芬兰惨得多.因芬兰地处偏远,不在苏联的主要扩张方向上,何况一个泱泱大国对其孤立无助的小邻国也不宜过于苛刻贪暴;而资源贫乏的日本历来以中国为主要侵略对象,只要一有机会就对中国穷凶极恶地掠夺榨取,而且肯定会通过某种长远安排来彻底消除未来中国振兴、崛起的可能性.
&&如果日本因看不清形势而暂时保持中立,这也比贸然加入轴心国更明智.这样既可坐山观虎斗并乘机发战争财,又可与交战双方讨价还价、待价而沽,从而争取到对自己最有利的参战条件并在真正看清形势后再决定加入哪一方.在法国战败、英国遭重创、随后又爆发苏德战争、美国也从援英援苏逐渐发展到变相参战后,日本就成为唯一置身事外的军事强国.于是,交战双方都将不遗余力地拉拢、讨好日本,争取它加入己方参战.日本做出何种选择至关重要.如果它与德国联手,苏联将遭到两面夹击,腹背受敌,美国也要分兵两洋而不能全力打德国;如果日本加入同盟国,苏美英均可集中全力对德作战而无后顾之忧.既然日本成为交战双方竞相拉拢的香饽饽,它便可漫天要价,待价而沽;与此同时则集中全力进攻中国.一旦干掉中国、控制了东亚,日本的实力猛增,身价倍涨,交战双方就更要拉拢、讨好它,从而开出更优惠的条件来满足它的野心与贪欲.在这场争取日本加盟的竞赛中,同盟国手握更多筹码.英美既可出让其东南亚殖民地,也可用牺牲中国(即承认日本独占中国)来换取日本加入同盟国;而轴心国手头却没有什么能给日本的,只能开出一些不知何时才能兑现的空头支票,例如允诺击败苏联后让日本占有西伯利亚.但日本觊觎已久、垂涎欲滴的目标并不是寒冷荒凉的西伯利亚,而是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中国和东南亚.因此毫无疑问,在争取日本的竞赛中,同盟国将最终获胜.
&&日本之所以选错边、站错队,这既是因为被德国一时的胜利所迷惑而错判形势,也是因为其一根筋的思维方式. 在他们看来, 既然要侵略扩张,就应加入侵略阵营;要改变现行的国际秩序,就必须以武力来挑战它、打破它;要夺取同盟国的地盘,就得加入轴心国一方对同盟国开战……这种一根筋的线性思维导致其思路狭隘, 根本没想到在战略上还有诸多可选项,更不会有以退为进、以迂为直、曲线救国之类的政治智慧.
&&正因为日本决策层的愚蠢失误,中国避免了战败沦亡的悲惨命运,成为二战主要战胜国而跻身四强,国际地位得以大幅度跃升,至少提前60年成为世界政治大国(按照常理,应先成为经济大国,尔后才有可能成为政治大国.中国直到二战结束60多年后才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本来国力远比中国强大的日本却因选错边、站错队而沦为战败国,被迫接受战胜国的强制改造和无限期监控,不仅军力发展受到极大限制,老美还用和平宪法剥夺了其对外动武权,因而也就失去了成为政治大国的可能,即使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后也仍然是政治小国,要想在安理会“入常”纯属白日做梦、痴心妄想.
&&如果二战时日本由一帮高智商的家伙主持大政方针,战后与美苏英并列四强的就不是中国而是日本,安理会五常(政治大国的标志)是美苏英法日.中国即使拚尽全力能坚持抗日,却无论如何挡不住日苏美英的联手进攻而必然被四强联军(以日军为主)攻陷全境并实施武装占领与军事管制,沦为任人宰割与奴役的对象,不仅东北、台湾再也别想收复,就连关内地区也被分割肢解.战前日本就策动“华北自治”,企图把晋冀鲁察绥变成第二个“满洲国”;战时又在沦陷区制造出几个互不统辖的傀儡政权(汪伪只是其中之一),肢解中国的意图昭然若揭. 因此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胜国便将蓄谋已久的肢解计划付诸实施,中国全境被大卸八块,分割为若干个政治单元且均为日本的附庸与傀儡,就象东欧各国沦为苏联卫星国一样,而被控制被奴役的程度远甚于前者(苏联为了纠集仆从国对抗西方而有必要对其予以怀柔笼络,不宜过于苛刻贪暴;而日本对华绝无丝毫怜悯).作为“满洲国”在关内的成批复制品,这些傀儡政权名为独立国而实为日本殖民地, 中国从此便由半殖民地变成纯粹的殖民地,由统一的大国分裂成若干个有独立之名却无独立之实的殖民地国家.而分裂状况一旦定型、固化,就完全消除了未来中国崛起的可能性.当时其它战胜国因聚焦欧洲(尤其是德国)事务而无暇顾及远东,对日本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只能听之任之.既然德国被分成四个占领区,日本就把中国肢解成更多的单元.肢解之所以可行是因为战败国全境由战胜国驻军并实施军管. 因苏联与美英法很快就在德国问题上闹翻,欧洲进入冷战时代, 双方为了拉拢日本站到自己一边而竞相讨好东京,于是便听任、默许其独占并肢解中国,对中国的战后处置全由日本一家说了算.总之,二战的结果就是战胜国按自己的意愿来处置和改造战败国. 对德改造主要是去纳粹化、非军事化、民主化.而日本的对华处置一是分割肢解,二是掠夺榨取,三是控制、奴役.由于这三大目标全部实现,中国变成日本独占的殖民地,而且被大卸八块,其灾难之深重、命运之悲惨远甚于此前两次被外族(蒙、满)征服而直追五胡十六国时期. 蒙、满入主中原虽然野蛮残酷,但毕竟在统一中国而不是分裂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汉人既被外族征服又四分五裂,天下大乱. 一直以来,日本最大的心病就在于中国广袤幅员、众多人口所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它处心积虑肢解中国就是要对其未来复兴、强盛的基础来个釜底抽薪. 只有把中国大卸八块,才能确保日本永远独霸亚洲而再无任何挑战者.
&&日本不仅抓住惩处战败国的机会将中国大卸八块和殖民地化, 而且以援助英法荷对德抗战换得他们的回报,被迫在战后将其东南亚殖民地转让给日本,从而兵不血刃实现了南进目标. 加上早先侵占的朝鲜、台湾和“满洲国”,整个东亚和东南亚被日本尽收囊中,这样便以最小的代价建成了“大东亚共荣圈”. 以发动太平洋战争建立的“大东亚共荣圈”只是昙花一现,很快便灰飞烟灭;而通过加入反法西斯阵营、跻身战胜国行列所建立起的“大东亚共荣圈”将作为战后世界新秩序的组成部分而得以长久延续.由于人口众多的东亚、东南亚都沦为其殖民地,日本超越英法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战后的世界将不是两极格局而是美苏日鼎足而立的大三角格局,直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才变成美日两极格局.只要中国四分五裂,日本在亚洲便可稳坐龙头老大而再无任何对手和挑战者.在日本的严密防范和全力打压下,中国再也无法消除分裂、重新统一.而战后德国的分裂只延续了40年便以和平方式重新统一.
&&也许人们对上述假设不以为然, 因为真实的历史是,德、日这两个战败国在战后都交了好运,在美国庇护下实现经济起飞,呈现出欣欣向荣、繁华富足的景象,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其所以如此,归功于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就是冷战的时代背景.德、日分别是美国在欧、亚(冷战的两个主战场)最主要的前沿基地,凭借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利)得到了美国大力扶植.教育发达造就了较高的人口素质,成为经济起飞的又一重要条件(人和).但是,如果日本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战后世界格局就不是美苏两极对峙而是美苏日鼎足而立.在大三角关系中,无论美国联日反苏还是联苏反日,它都不会扶植中国而只会联日或联苏.因中国被日本严密控制而根本无法独立自主,作为日本的傀儡对美国来说没有任何利用价值.而日本为了获取更多资源与美、苏争霸,必定对其控制下的各个傀儡政权与殖民地大肆盘剥、掠夺而绝不容许它们自主发展.尤其对原先中国境内的那些伪政权、伪“国家”除了肆意盘剥、掠夺,还高度警惕、严密防范和打压其统一倾向. 既然它对中国必欲分割肢解而后快,又怎能容忍四分五裂的中国重新统一? 而苏联也同样不愿在其身边出现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国.
&&虽然从经济上来看,战后的德、日境况不错,但两国都丧失了大片国土.日本的失地(朝鲜半岛、台湾、库页岛)本来就不属于它,物归原主是理所当然; 而德国的失地是日耳曼民族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他们在此定居已六七百年),上千万德裔从这里被扫地出门,其悲惨遭遇令人触目惊心. 德、日作为战败国,其政治地位很低,被称为“经济巨人,政治侏儒”,在国际上只得保持低调,夹起尾巴做人,默默充当老美的附庸和跟班(东德是苏联的卫星国).昔日对外咄咄逼人、肆意侵略扩张的军事强权如今沦落到这种地步,虽然二战已过去大半个世纪,它们仍受到无形之手的压制翻不了身.如果中国沦为战败国,境况肯定比德、日惨得多, 因为压在我们头上的战胜国是远比美、苏更加残暴贪婪而且极其刻薄的日本! 幸亏二战时的日本当权者水平太低,在战略决策上大错特错,这一切才未发生.这实在是中国之大幸! 如果东条英机之流的智商增加十几个百分点,中国的命运可就惨了!
&&要想在国际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自己要有实力,二是在战略决策上不犯大错. 实力是根本,决策是关键,两者缺一不可.二战时期,日本在实力上对中国占有压倒优势,却因战略愚蠢、决策大错而沦为战败国,至今仍在山姆大叔监控下翻不了身.而中国虽然在大方针上正确无误,但因实力太弱,所以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我们之所以有幸成为战胜国,主要应归功于日本决策者的愚蠢失误.如果他们不犯错,我们就会大祸临头.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笔者认为,二战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正因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对世界大势反应迟钝导致中国的工业化严重滞后、经济发展水平太低、经济和军事实力太弱,所以如果不是我们的对手犯了集天下之铁也难铸成的大错,中国就会沦为二战的战败国,从而陷入万劫不复的悲惨境地,被日本踩在脚下再也翻不了身.幸亏当时执掌日本大权的是一帮蠢蛋白痴,才使我中华民族幸免于这种悲惨的结局.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陶醉于抗战胜利而不真正汲取上述教训、不时刻警醒和鞭策自己加倍努力,那几千万同胞的鲜血就白流了.
&&如果中国在二战时拥有美国那样的实力,那么无论天下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对手如何精明狡猾,我们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即使对方纠集其狐群狗党对我群起围攻,我们也能轻松、淡定、泰然自若地从容应对,以泰山压顶、雷霆万钧之势将其一一放倒,逐个收拾.即使不能以一当十力克群魔,至少也要在一对一的较量中完全凭自己的实力击败对手,这样才能令其真正心服口服而不至于象现在日本对中国的这种态度.
贴内热文推荐
探花, 积分 10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50 积分
探花, 积分 10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50 积分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邮箱:/举报电话:(010)(C) 环球网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将...”,相似的试题还有:
宝岛沧桑的历史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昊王孙权派l 万名官兵到达“夷洲”,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称台湾为“流求”,610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12世纪中叶,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时,又称台湾为“琉球”,也曾派兵戍守。元、明两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明朝万历年间,因台湾“地球如弯弓,浮海如平台”,遂称之为“台湾”,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西南部的部分地区。接着,西班牙殖民者侵占了台湾北部的鸡笼(今基隆)和淡水等地。1642年,荷兰人赶走了西班牙人,独占了台湾。从此,台湾人民开始了反抗殖民统治的英勇斗争。1661年4月,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了荷兰军队,于1662年迫使荷兰驻台湾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在台湾设立承天府,开发和建设台湾。清朝统一大陆后,郑氏政权与清政府形成军事对峙的局面。1683年,清政府派兵进攻澎湖、台湾,郑军溃败,郑成功之孙郑克琰率众归顺清政府。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1943年,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12月1日发表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明确宣布将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被日本统治长达50 年之久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年底,蒋介石率国民党的残兵败将退守台湾。请回答: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17分)材料一: 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为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1895年,日本趁中日战争之中清政府败局已定,窃取钓鱼诸岛屿,划归冲绳县管辖。材料二: 当清政府与日本签订条约的消息传来,台湾人民鸣锣罢市,集会示威,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徐骧领导的义军,英勇抗敌了日军。他在临终前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材料三: 1943年12月中、美、英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就意味着日本将台湾、包括其附属的钓鱼诸岛归还中国。材料四: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第三条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第五条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钓鱼诸岛”是在中日哪场战争之中被日本窃取的?(1分)请写出:这场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名称?(1分)(2)据材料二,举出当时领导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爱国领袖两位(除徐骧外)(2分)据材料二回答,台湾人民在反割台斗争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3分)(3)根据材料三回答,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和台湾光复的具体时间(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在近代中华民族抗争史中的重要地位。(3分)(4)据材料四回答,当今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2分)(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认识。(3分)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14分)材料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绵延2000多年,堪称世界民族交往史上的奇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日两国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交融,促进了各自国家发展进步,丰富了东亚文明和世界文明宝库。&&&&&&&&&&&&&&&&&&&&&&&&&&&&&&&&&&&——节选自《胡锦涛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材料二:到了近代,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两国友好关系受到严重破坏。这段不幸的历史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深受其害。——节选自《胡锦涛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材料三:2012年9月27日 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就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联大记者会涉钓鱼岛言论答记者问时表示,中方对日本领导人在钓鱼岛问题上顽固坚持错误立场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秦刚表示,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方对此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1895年,日本利用甲午战争,非法窃取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中国收回日本所侵占的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在国际法上业已回归中国。《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成果,是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基石,1945年的《日本投降书》对此明文接受。材料四:请回答:(1)日本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酿成了“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3分)(2)不屈的中国人民通过哪次战争的胜利最终摆脱了这段“不幸的历史”?(1分)这一胜利给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2分)(3)材料二中提到“这段不幸的历史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深受其害。”请你分别举一例子加以说明(4分)。(4)从材料三中日本“非法窃取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不平等条约指的是什么?(1分)当前日本的行为说明他们是如何面对历史的? (2分)(5)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日青少年对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应持何态度? (1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