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中国人一直无法征服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原因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当前位置: &
10884人阅读 196人回复
微信扫一扫看帖、分享更快捷
在线时间1169 小时最后登录精华9UID100883性别男帖子积分5526阅读权限80注册时间
大学一年级, 积分 55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74 积分
UID100883性别男帖子阅读权限80注册时间
游牧文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中国北方边境历史的主题之一。但是一直以来中国的史学界都不重视对游牧文明的研究,认为游牧文明是一种落后的文明,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与影响都不大。这种思想也存在与一般人的心中,认为游牧文明是野蛮落后的,只有农耕文明或工业文明才是发展的方向。于是,我们便看见政府一直不遗余力地在牧区推广定居点,并且非常自得地认为这是在造福牧民,却从来没有考虑过,游牧文明在北方大草原上纵横驰骋了几千年,为什么没有跨掉,反而延续至今,这恰恰是因为游牧文明与北方草原的生态环境是相适应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态环境与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只有与当地的生态环境能够非常融洽相处的文明才能长久地延续下去,也可以说,才是成功的文明,而游牧文明正是这样一种成功的文明。相对来说,农耕文明尽管更为发达,却最终将毁掉生存的根基,因而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也是一种不算很成功的文明。于是在北方草原上,游牧文明始终占据了主导地位。
一、 游牧文明的产生及与草原生态的关系
游牧文明是在人类早期原始狩猎文明和原始采集文明之后,与农耕文明差不多同时产生的,就其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而言,比农耕文明更接近原始的采集狩猎文明。
最早的原始初民,按一般的考古学观点起源于非洲大陆,在漫长的地质史时期,由于气候的改变引起生存环境的变更以及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人口压力的逐渐增加而逐步迁移到其他的大陆,并且由于地理隔绝而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种族和亚人种。
这些原始初民所属的就是原始采集狩猎文明,在生存压力并不大的情况下,他们往往随着季节的变更而进行或长或短的迁移,以获得更丰厚的食物,这从对非洲一些原始部族的人类学研究中可以得到比较推论。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和虽然缓慢但仍然不断增长的人口,生存压力变大,许多物产并不那么丰富地区的部族不得不采取强度更大的劳动,而对于草原地区来说,采集的基础原本非常薄弱,部族的主要食物来源依靠捕猎,不得不跟随着兽群的迁徙而迁徙,以便获得足够的肉食。在这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蓄养动物比起单纯地追猎野生动物来说更有保障,养畜业便慢慢发展起来。对野生动物的驯化,也许发生在更早的时候,但在生存压力不那么大的时期,花费那么多的精力去发展畜业并不怎么合算,于是畜业的产生只有在凭采集狩猎无法获得足够丰厚的回报之后了。
但是为什么畜业最终发展成游牧文明而不是像现在政府所推行的那样定居圈养或放养呢?这也许是由于畜业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对野生畜群的松散性控制发展来的,而定居蓄养需要较繁重的劳动,如果没有明显的优势,并不能吸引更多的人放弃游牧。马的驯化则更为游牧文明的产生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持,对于放牧的畜群能够更加便捷、省力地控制。然而更重要的是,北方草原自身的生态特点决定了定居畜养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自然而然地遭到摈弃。
我国东南临海,受海洋季风影响,越往西北,越近大陆中心,季风影响越弱;相反,来自西伯利亚与蒙古的高压作用越来越强。故从东南向西北,降水越来越少,干旱程度也随之增加,植被类型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特征。由东南向西北可分为温带草甸草原、温带典型草原和温带荒漠草原。最优质的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东部、科尔沁等地的草甸草原的年降水量也不过在350—550mm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虽一般在4%以上,平均产草量在1500kg/hm²左右,但仍旧无法承受定居畜养的放牧强度;那些年平均降水量仅150—250mm,年平均气温仅约2—5℃,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2%的西部草原便更无法承受定居放牧的压力,只需几十,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草原便会退化到无法收集到足够的饲料喂养牲畜的程度。如呼伦贝尔大草原自1958年建立了25个国营农场,进行大规模的定居垦荒之后,仅一二十年就退化成为呼伦贝尔沙地。而有关试验经过5年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过度的割草会使地上生物量大大降低,对草原退化有很大影响。年年割草的牧区地上生物量只有割一年休一年的牧区地上生物量的76%。①因此经过长期的实践之后,游牧文明成为草原民族的主体文明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建立在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情况之下的。
二、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及其引起的生态破坏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和融合伴随着中国古代北方边境历史的始终,而这种冲突和融合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北方边境的生态环境,反过来,生态环境 的变迁又导致了文明的变迁。尽管并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一点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影响,但传统史学的盲点并不能抹杀这种影响的实际存在。
下面这张表是中国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主政中原的简表②:
时间 中原王朝 游牧民族王朝 游牧民族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秦汉 匈奴
220年至581年 魏晋六朝 匈奴
386年至556年 魏及其前后的北方汗国 鲜卑、突厥
581年至907年 隋、唐 突厥
907年至1123年 辽 契丹
960年至1279年 宋 契丹、女真
1115年至1234年 金 女真
1206年至1368年 元 蒙古
1368年至1644年 明
1616年至1912年 清 满洲
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对历史的争夺从来没有中断过,而其背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想到对环境的破坏,一般会想到连年的征战。战争固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历史上对北方边境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影响的并不是战争本身,而是中原文明为了抵御游牧文明的侵袭而采取的移民塞边和屯田制的措施。
我们根据上面这张简表,稍微梳理一下史料就可以发现一个非常触目惊心的事实,凡是农耕文明的王朝或被农耕文明同化的游牧文明王朝控制了北方草原地区,生态环境就遭到大规模甚至毁灭性的破坏。首先是秦朝,虽然曾有移民开垦今河套和鄂尔多斯地区的一部分草原,但乍兴即废,对当地自然生态未能造成严重破坏。因此,直到西汉初期内蒙古草原的自然环境还是很好的。但是到了汉王朝,因与匈奴争夺西域的控制权,曾几次出兵今鄂尔多斯和河套地区,汉武帝时更迁徙70万人开垦黄土高原,使原来的牧区变为农区。持续多年的大规模开垦使草原的自然生态环境开始发生局部恶化,因此到东汉时期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移民的种植业趋于衰微。鄂尔多斯地区的沙丘大约是在这个时期陆续出现的 。
从东汉末期到唐朝初期,内蒙古草原的所有权回到游牧部落手中。由于传统的游牧型草原畜牧业成为主导产业长达四个多世纪,草原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时间,鄂尔多斯地区先前出现的沙丘并没有扩展。被称为大碛的沙丘,也仅是当今库布其沙漠的雏形。
唐朝的中后期,是继汉朝之后较大规模开垦内蒙古草原的一个时期。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在河套和鄂尔多斯地区开辟屯田,并在边境上修筑了三个受降城作为屏障。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再次大兴屯田。尽管唐代在内蒙古草原的垦殖没有达到汉代的规模,但由于这时内蒙古草原地区的自然环境已不如汉代,导致了迅速荒漠化的结果,鄂尔多斯地区南部已有风沙肆虐,库布其沙丘开始扩大并以普纳沙、库结沙等名字为世人所了解。唐朝屯田制后来迅速由盛转衰,就是其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自然报应 。
辽、金、元三代的三百余年间,内蒙古草原基本上属于游牧部落所有。尽管在此期间有过相当规模的屯田,甚至辽朝还在内蒙古东南部利用汉族移民发展过种植业,但与汉、唐时期的以耕代牧不同,所实行的是以耕助牧政策,没有形成滥垦局面。况且,与鄂尔多斯等西南部地区比较,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对人类开发活动的承受能力强。根据《蒙古黄金史纲》关于成吉思汗临终前不久行经鄂尔多斯地区时对此地风光的赞美,可以断定该地区的沙化趋势在元代至少已经减缓,甚至完全停止 。
到了明代,除在内蒙古河套地区再度出现屯兵驻扎外,已有许多内地贫民作为雁行式季节性移民或常住移民自发地迁入内蒙古地区,在隆庆和万历年间(公元年)达70.5万人,导致农耕规模再次扩大,喀拉沁、土默特地区的开垦情况已达近似于当时内地的程度 。
在规模和程度上对内蒙古草原地区传统游牧业产生深刻影响的进程出现于清朝后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王朝废止以前实施250余年的关于限制汉民移居蒙地的边禁政策,正式开放蒙荒,并改私垦为官垦。清统治者在内蒙古实施的这一所谓新政,敞开了内地汉民大量涌入草原地区的门户,开始在察哈尔、乌兰察布等西部地区,尔后在昭乌达、哲里木等东部地区有大批汉民移居。在年的所谓移民实边的高潮中,内蒙古西部地区共放垦土地757万亩,东部地区放垦土地2450万亩 。导致康熙亲征葛尔丹时还是生计周全,牲畜茂盛,较他蒙古殷富。……水土、食物皆甚相宜的鄂尔多斯地区,到抗日战争爆发时已经变成生计不周全、牲畜不茂盛、较他蒙古贫穷的地方了。③
如果我们不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一段历史的话,就应该承认,北方边境如此严酷的生态环境并不是古即有之,也不是战争使然,而是农耕文明静态的生产方式对游牧文明动态的生产方式的挤压所造成的。正因为静,农耕文明在定居点垦田植荒,以防御性的态势应对游牧文明的侵袭,而这种屯田实边的生产方式最终因为不适于草原生态而随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强弱、战和,数度兴废,始终无法确立稳固的统治。
三、 游牧文明的特点及其习俗和观念对生态保护的意义。
“上有腾格里之熳火,
下有额托格地母之热力,
以精铁为父,
以榆林草木为母。”
——蒙古族《祭灶词》:
游牧文明的特点在于动。因为变动性大,不利于手写文字的产生,文化的积累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无法形成如农耕文明那样发达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组织,在话语权上始终无法胜过农耕文明,因此留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落后和应改造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游牧文明始终存在着一种活性因素,它遵循着自然规律,热爱自然、感恩自然,拥有与自然相近的豪爽而开放的性格。蒙古有句谚语“被牲畜采食过的土丘还会绿起来,牲畜的白骨不久被扔到那里。”就用一种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了牧民对牧草枯荣,牲畜的生死等自然循环、生物再生原理的深刻理解,并且认为“凡有生之物皆无常也。”无常,包含变化、运动之意。④当《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格言,随着农耕文明的生根和发展越来越严密而消逝时,游牧文明中这种活性因素却始终张扬着,并且和尊重自然,感恩自然的性格结合起来,成为保持草原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文化因素。
蒙古族的民间诗歌中,有这样两句诗:“牧人爱宇宙/宇宙赐给我们幸福,牧人保护宇宙/苍天交给我们的任务。”而《十三首阿尔泰之歌》中也有“吉祥安康的阿尔泰山啊/所有宝物、资源供牧人享用,辽阔无边的美丽壮观/富饶的阿尔泰山啊/牧人永远保护您安康。”的诗句。④ 如此直白地表述人们有保护大自然的责任的话语,在农耕文明中是绝难找到的。即便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最倾向于天的道家,也不能如此自觉而清晰地表达出人应当保护自然的观念。这还是在农耕文明的惰性因素没有完全强化,原始采集狩猎文明遗留的及与游牧文明交互影响而存在的活性因素仍旧占有一席之地的先秦时期。秦汉之后,随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人定胜天的观念和消极企求神灵保佑的世俗观念逐渐盛行,明确提出要保护自然的声音,除了宗教的影响外几乎就不再能够听见。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蒙哥于1251年登上蒙古大汗宝座时,在发布的登基诏书中说:“要让有羽毛的或四条腿的,水里游的或草原上生活的各种禽兽免受猎人的箭和套锁的威胁,自由自在地飞翔或遨游;要让大地不为桩子和马蹄的敲打所骚扰,流水不为肮脏不洁之物所玷污。” ④这样的言辞,中原农耕文明中,哪一个帝王能够说得出来?难怪有学者慨叹,西方文明的血统来自于游牧文明,只有游牧文明的活力,才能发展出对自由的强烈追求。
而游牧文明的习俗同样表现出相当强的生态保护意识。“极为了解土壤荒芜结果的蒙古人,为保全牧场付出很多心血。例如怕秋季野火烧毁牧场而警戒,不耕土地或挖坑穴,……结果确实是避免了牧场的荒芜化。” ⑤不仅如此,丧葬文化中也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的特点,重生轻葬。他们或野葬,将死者装入白布口袋,或白布、土布缠裹全身,载于牛车,送至荒野,任狐狼、野鸟啄食;或火葬,即以火焚尸。将死者驱车适野,置于空地上,覆以干树枝干草,点火焚之。烧尽后,将白骨碎块抛撒四方;或土葬,尤其古代蒙古贵族行深葬。《黑鞑事略》亦云:“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如平地。”无论野葬、火葬、土葬,均不修坟冢,④“使生从土中来,死亦归土中去”,完整地实践着自然循环、生物再生的生态学原理的领悟。
此文褒游牧而抑农耕,并非全盘否定农耕文明,而是试图从生态变迁的角度,更正人们对游牧文明的歪曲认识,(当然,除了生态的角度,其他方面,游牧文明也有许多优于农耕文明的地方,但这并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故略去。可参见孟驰北教授的《草原文化和人类历史》)并且能够明白,对于北方草原地区来说,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是不适用而且是极其危险的。只有弃行政命令式的强令定居而改尊重游牧文明的特点和习俗,改进轮牧的方式,用更符合草原生态规律的途径改善牧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才能保证北方领土不被沙漠化所侵蚀。
参考资料:
①综合引自陈佐忠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与围封转移》和景爱《内蒙古草原沙漠化的反思》(2003年3月 曾经草原--内蒙古生态与游牧文化展)
②引自2003年3月 曾经草原--内蒙古生态与游牧文化展 展板内容,根据史实略作修改。
③资料引自 恩和 《草原荒漠化的历史反思:发展的文化维度》
④资料引自 暴庆五 《蒙古族生态文化研究》
⑤[日] 后藤十三雄 《蒙古游牧社会》
⑥孟弛北 《草原文化和人类历史》
请登录后再回复!
在线时间1169 小时最后登录精华9UID100883性别男帖子积分5526阅读权限80注册时间
大学一年级, 积分 55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74 积分
UID100883性别男帖子阅读权限80注册时间
&&匈奴是古代生活在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源自中国历史上的戎族与狄族等。
匈奴由“戎”、“狄”等中国古代多个少数民族融合而来。前3世纪匈奴统治结构分为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苏联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另据中国史籍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之苗裔也”。《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然而这些说法并无根据。
从西周开始匈奴的前身戎族就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战国时林胡、楼烦多次侵扰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等县。林胡、楼烦北迁融入新崛起的匈奴。战国末期赵将李牧曾大败匈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蒙恬北击匈奴,收河套,“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
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是在汉朝。汉初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计逃脱,之后开始与匈奴和亲。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汉朝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前127年派卫青占领河套地区,前121年派霍去病夺取富庶的河西走廊,前119年卫、霍分东西两路进攻漠北。霍去病击匈奴至今蒙古国境内狼居胥山,卫青东路扫平匈奴王庭。右贤王率领四万余人投归汉朝,单于及左贤王逃走。汉朝在东部联合乌桓,西部以和亲(前105年,汉武帝封细君公主下嫁乌孙国王)、通商的方式联合西域诸国,压缩匈奴的空间。
前73年,汉与乌孙联兵20万进行进攻匈奴,直捣右谷蠡王庭。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单于获胜据漠北,呼韩邪单于前51年南下投靠汉朝。后来郅支单于则率部众退至中亚康居(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即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一带),呼韩邪单于占据漠北王庭。前36年,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响,甘延寿、陈汤远征康居的匈奴,击杀郅支单于。前33年呼韩邪单于娶王昭君与汉修好。
48年,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两部,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为南匈奴,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89年到91年南匈奴与汉联合夹击北匈奴,先后败之于漠北和阿尔泰山,迫使其西迁,从此北匈奴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
187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专权之际,南匈奴发生内讧。195年,南匈奴参与了中原混战,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掳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汉。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
西汉时期的单于列表:
伊稚斜单于
呴黎湖单于
且鞮侯单于
狐鹿姑单于
壶衍鞮单于
虚闾权渠单于
握衍眴鞮单于
呼韩邪单于
南匈奴南下汉化,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带,三国时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个部。4世纪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刘渊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为将。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刘渊起兵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称汉王,311年攻占洛阳,316年攻占长安,灭西晋。史称前赵或汉赵。
匈奴的一支地位低下的族群称为羯人。汉赵的大将羯人石勒自立,建立赵国,史称石赵或后赵。后被氐人苻氏前秦所灭。
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称为匈奴别部卢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后凉汉官段业为主,在现甘肃地区建立北凉。后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北凉主。后被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所灭。
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国,史称胡夏。后被北魏所灭。
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落,进入朝鲜半岛。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之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华夏族为主体的汉族。
匈奴后裔汉化后,所改汉姓有刘、贺、呼延、万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等地。
匈奴在东北亚之外的影响
北匈奴远走欧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尔加河地区(今天的俄罗斯鞑靼自治共和国),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亚),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中亚匈奴,一部分与图兰低地民族融合(中亚两河地区),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区,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
匈奴就是匈人么
有些学者认为匈奴4世纪西迁到了欧洲东部,并入侵欧洲,与第4、5世纪侵入欧洲的匈人有血缘关系或系同一民族。匈人驱逐日耳曼人等野蛮民族使得蛮族大迁徙,从而灭亡罗马帝国。
从史书中似乎找到了匈人即北匈奴的证据。关于匈人灭阿兰国,是匈人首次出现在欧洲历史典籍中,但这次战役在中国典籍中也有记录。《北史》中说:“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但粟特国并不是奄蔡,也不符合“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的条件,奄蔡却符合,关于奄蔡,《后汉书》中说:“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土气温和,多桢松、白草。民俗衣服与康居同。”。《三国志》为:“又有奄蔡国一名阿兰,皆与康居同俗。西与大秦东南与康居接。其国多名貂,畜牧逐水草,临大泽,故时羁属康居,今不属也。”在中国古书中,“大秦”即为罗马帝国。《史记》为: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北史》中那段记录的是该国遣使节到北魏。匈奴灭其国的“已三世矣”即75年,而遣使节到北魏为西元445年,正好为西元370年左右,与欧洲记录一致。
另外,有少量的匈奴邦彻底消失在异国,在东、西罗马帝国军队服役的匈奴军人不少,大多驻扎在北叙利亚、北非洲与南英格兰地区,有几个匈奴邦随西哥特人进入法国与西班牙,有一个匈奴部落随东哥特人进入意大利。有人认为今天的匈牙利人就是匈奴的后裔,这个问题现在仍是个疑问。
《后汉书》中有一首《匈奴歌》,不少学者用蒙古语、突厥语、叶尼塞语言等进行过分析和解读,都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
除此之外,匈奴的人名、部落名、地名和称号都可以用来研究匈奴语。例如:“撑犁孤涂单于”据说在匈奴里有“天子”的意思,其中的“撑犁”(上古汉语*thrang rii)和“单于”(上古汉语*dar wa)分别和蒙古语的tngri“天”和daruγa“君主”相似。
关于匈奴语的来源,由于资料阙如,很难得到肯定的结论,有些认为匈奴人讲蒙古语,而其他则认为他们的语言属于叶尼塞语系。
&&蒙古族,现有人口4806849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马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
[ 本帖最后由 海冬青 于
21:54 编辑 ]
在线时间6 小时最后登录精华0UID43571性别男帖子积分1569阅读权限0注册时间
UID43571性别男帖子阅读权限0注册时间
北方的游民民族一直以来是中华大民族中的一个强大的民族!也在历史的角色扮演了不可磨灭的角色!
在线时间1169 小时最后登录精华9UID100883性别男帖子积分5526阅读权限80注册时间
大学一年级, 积分 55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74 积分
UID100883性别男帖子阅读权限80注册时间
1。古代游牧民族有屠杀超过车轮高的男子(包括小孩)的传统。其残忍的本性和普遍性,令人发指。
2。如果小孩不超过车轮,那就是没有记忆。他们就把小孩绑架走,培养成凶手,再去其它地区抢劫。中国各族人民先后被北方游牧民族屠杀了几亿人口
3。 他们从别人那里学习的造马车的技术千年不变。
蒙古人押送穆罕默德的母亲和妻子准备交给大汗强奸
--本图是十三世纪蒙古人要求波斯人画图炫耀他们所谓的光辉业绩
清末画家关于满清扬州十日大屠杀的示意图
明末清初八旗军队不从事生产,依靠勾结蒙古人抢劫汉地维生
蒙古帝国军队先后屠杀了6千万中国汉族人民,其它中国各民族被屠杀人数难以计数。西夏党项民族被灭绝。羌、氐等民族从此退出中国历史舞台。有西方学者估计,蒙古帝国先后屠杀了2亿世界人口。上图是当时蒙古帝国士兵的样子
这是古代蒙古人绑架其他民族工进行生产的古代图片资料。汉族人民在宋代傲视全球的科学、技术等各行个业的建设成就,被欺骗性地归功于元代蒙古帝国的统治者。古代蒙古人根本就不知道怎么生产。他们所谓的生产,就是绑架其他地区的工匠到蒙古地区起来,进行奴役。
电视剧成吉思汗剧照
在线时间1169 小时最后登录精华9UID100883性别男帖子积分5526阅读权限80注册时间
大学一年级, 积分 55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74 积分
UID100883性别男帖子阅读权限80注册时间
原帖由 摄影的鸟 于
21:57 发表
北方的游民民族一直以来是中华大民族中的一个强大的民族!也在历史的角色扮演了不可磨灭的角色!
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血液的每次融合,必将使中华民族向前推进一步!
在线时间1169 小时最后登录精华9UID100883性别男帖子积分5526阅读权限80注册时间
大学一年级, 积分 55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74 积分
UID100883性别男帖子阅读权限80注册时间
这已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在线时间1169 小时最后登录精华9UID100883性别男帖子积分5526阅读权限80注册时间
大学一年级, 积分 55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74 积分
UID100883性别男帖子阅读权限80注册时间
&&匈奴在罗马被称为Huni或Huna, 他们最早大概于公元前10世纪前后就生活到了欧亚大陆的东北大草原上,并在那时候就为远古的中国人所得知。这群人是匈奴民族的直接祖先,并在日后分化成了亚欧平原上的两大种族,突厥和蒙古种族。
前9到8世纪,当时的周人称为“严狁”的胡人,被认为就是最早和中国人打交道的匈奴人。当时他们生活在今天的内蒙鄂尔多斯,山西和河北的北部。春秋时,被称为“北戎”的匈奴部落,开始对燕晋等边境国家形成了直接的威胁。
战国赵武灵王(大约在前320-295在位)为了对付北方胡人,,改他们的重车兵为灵活的骑兵(胡服骑射),并一举降服了山西大同地区和鄂尔多斯河套地区的胡人部落,从此这两个地区纳入中国版图,被中国人牢牢掌握至今。
战国时代,为了防御匈奴人,赵国及其邻近诸国包括秦,魏,燕的中国人开始沿其北部边境垒起最初的城墙,后来秦始皇统一和完成了城墙的建筑,成为了长城。
根据《史记》记载,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后半叶,在中国完成统一的差不多同一时代,匈奴似乎也成为了一支统一的、强大的民族,他们由一位名叫单于的首领统帅着,并产生了自己的文字,其文字中可以明显发现和后世的蒙古和突厥词根的被继承关系。
统一的匈奴疆域广大,单于住在鄂尔浑河上游的山区,以后成吉思汗蒙古人的都城哈拉和林就建在这儿,左贤王(原则上是单于的继承人)住在东面,可能在克鲁伦高地。右贤王住在西面,在杭爱山区、今乌里雅苏台附近。这个游牧民族,所有的人员在行进时,被组织得像一支军队,所以他们的每一个游牧民,都是军人,而他们的行进方向,始终习惯性地朝南,于是,和中国的冲突不可避免。
匈奴人非常凶悍,据史记记载,他们的战术往往是,当他们被追赶时,他们会引诱中国军队深入大戈壁滩或是草原荒凉之地,然后埋伏起来,以雷雨般的箭惩罚追赶者,直到中国军人被拖垮,被饥渴弄得精疲力竭,他们才一举而消灭之。汉代中匈奴埋伏而遭屠杀的中国军人的数量惊人。加上匈奴的骑兵的机动性以及他们的弓箭技术相当先进,匈奴军队成为了中国军队的劲敌。
公元前公元前214年秦蒙恬把匈奴再次赶出了鄂尔多斯黄河河套地区。与此同时,匈奴头曼单于打败了甘肃的大月氏人。
头曼之子、继承者冒顿在约前209年打败了满洲边境上的另一支蛮族东胡,冒顿利用秦汉鼎革之际中国的楚汉内战于公元前201年入侵中国山西省,围其首府太原。汉高祖奔赴太原,驱赶匈奴,然而反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附近的白登山,即今山西边境的大同地区。后经谈判,方得解围,协议中,汉高祖给予匈奴优惠。把一位中国公主或者是宫女嫁给单于为妻。这是匈奴对中国取得的第一次军事胜利。
大约在公元前177或176年,冒顿彻底征服了甘肃西部的大月氏人。冒顿之子,继承者老上单于在结束了大月氏人的威胁后,把大月氏人驱逐出甘肃,迫使他们向西迁徙,由此产生了发端于亚洲高原的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各民族大迁徙。
大月氏人西迁的一个直接后果是,结束了希腊在阿富汗地区的巴克特里亚希腊王国,(该王国是由亚历山大的希腊王公继承者所建立的)。大约在在公元前140-130年间,游牧部落实际上已经从希腊国王赫利克勒斯手中夺取了巴克特里亚,建立了大夏国。而大夏国不久就臣服于大月氏人在“妫水”以北(即今阿姆河以北,和锡尔河之间)建立的大月氏国。并在前126年左右被大月氏吞并。在公元1世纪左右,大月氏人统一了各部落,在这些地方建立了古代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贵霜王朝。其疆域从阿富汗扩张到了北印度的旁遮普。在这其中,值得一提的事件是公元前128年,汉使张骞访问了大月氏。
公元前167年,匈奴老上单于进入陕西,直至彭阳(都城长安以西),放火烧了这里的一座皇宫。
公元前158年,他们返回渭河以北,直接威胁着长安。
公元前142年,他们进攻山西北部大同附近雁门方向的长城。
在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时,中国边境各处都遭受着匈奴的威胁。
汉武帝即位后,立刻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将匈奴赶回漠北去(所谓漠北,一般就是指匈奴的原住地(杭爱山,鄂尔浑河,克鲁伦河一线以北地区)。于是他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想联络大月氏一同对付匈奴。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历时20年,遍历西域大月氏,大宛,康居,乌孙诸国,虽然未能说服西域国家对匈奴用兵,但对中国和中亚的联系,做出了很大贡献。
从公元前129年开始,汉武帝开始了对匈奴的持续用兵。
前129年,大将卫青从山西北部地区出发,穿过戈壁,远征至翁金河畔的龙庭,把匈奴赶跑。
公元前127年,中国在鄂尔多斯和阿拉善之间、地处黄河岸边的朔方进行了屯军,以保卫河套。
公元前124年,匈奴侵入朔方边境,卫青把他们赶跑。
公元前121年,少年英雄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1万骑兵把匈奴从原大月氏人和乌孙人占领的、离今凉州、甘州和瓜州不远的甘肃部分地区赶走。并完成了占领。
公元前119年,汉朝大军对匈奴取得了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卫青和霍去病——前者从山西北部的库库河屯地区出发,后者从北京西北、今宣化附近的上谷出发——横穿戈壁,深入匈奴帝国的中心。她出其不意地袭击了伊稚斜单于,迫使匈奴人溃逃,卫青消灭或俘虏2万人。(这个数字可能要占当时匈奴总人口的5%)。霍去病进行了一次更大胆的远征,深入漠北2000里,一直到达鄂尔浑河上游。他俘虏匈奴头目80余人。霍去病回国后不久,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武将之一,于公元前117年去世。
此次战役,让匈奴在整个西汉时期再也没有对长城脚下和漠南地区产生过威胁,这次作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对北方蛮族最成功的一次反击作战。汉武帝于是在前127-111年间,着手在甘肃建立了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和敦煌郡四个军郡,从此,从兰州到玉门关的丝绸之路正式建立,并永归中国所有。
以后西汉和匈奴的争夺基本上围绕这对西域的宗主权展开,汉宣帝时,前67年,大将郑吉降服吐鲁番,前65年,另一位大将军冯奉世收服叶儿羌,公元前60年,郑吉正式占领吐鲁番,从此西汉对塔里木盆地建立了绝对的控制权。
公元前60年,匈奴发生内战,呼韩邪和郅支两位单于互相争位,前51年,呼韩邪归顺汉宣帝,在西汉军队帮助下,打败郅支单于,占领了匈奴故地,被称为东匈奴。
郅支单于则向西攻击,在咸海流域打败乌孙人和康居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被称为西匈奴。然而这支不愿归顺中国的匈奴人依然没有逃脱中国的功击。公元前36年,西域校尉陈汤在一次异常大胆的袭击中直抵楚河畔,袭杀了郅支。西匈奴迅速瓦解,并向西逃循。
这支向西迁徙的匈奴人,由于缺乏和其他文明势力的接触,所以在以后的400年间,就此不为人所记录,直到公元4世纪末,他们渡过伏尔加河和顿河入侵欧洲时,这些匈奴人以及他们的首领巴拉米尔和阿提拉才再次让世人震惊。
再说说东匈奴。
由于西汉对于东匈奴的绝对优势,东匈奴非但无法对中国北方边境形成威胁,而且也无力与西汉争夺西域的控制。
可是当新汉更迭时,中国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匈奴乘机夺取了对吐鲁番和西域的控制。
可是匈奴的运气始终不太好,中国迅速从混乱中恢复过来,东汉政权的迅速稳定和强盛,对匈奴来说是相当致命的。
公元48年,东匈奴发生分裂,南方的8个匈奴部落在首领的率领下起来反对蒲奴单于,并归附中国。光武帝把他们作为盟邦安置在内蒙古,在戈壁南部边境,以及山西与甘肃的边境上。建立起了南匈奴国,南匈奴其实是东汉的保护领地,听命于东汉的边疆大员,对东汉已经没有威胁。
而北匈奴则继续与东汉为敌。 这时东汉政府开始扶持辽东的鲜卑部落,让他们来对付北匈奴,从此鲜卑人开始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
东汉从公元73年开始,开始了对北匈奴的全面出击,在西域,车骑将军窦宪的部将班超和耿恭,利用极少量的军队,纵横千里,深入虎穴, 破于阗,取喀什,灭库车,平车师,并不断打退了由匈奴策动的西域诸国的多次叛乱,十年间让东汉帝国在西域重新获得了绝对控制权。班超和耿恭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出色的特种作战英雄。
而窦宪率领的东汉主力部队,则于公元89年,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又向北追击匈奴诸部,出塞三千余里,匈奴降者八十余部,命班固作铭记汉威德,刻石于燕然山(今杭爱山)而还。
公元91年,中国将军耿夔使匈奴再次遭到决定性的失败。他进军至外蒙古,很可能达到鄂尔浑河,在金微山,俘虏了单干的母亲及其家庭的全体成员,立单于的弟弟於除踺为继承人。
93年,当於除踺反叛中国时,中国派遣一支来自满洲边境的鲜卑人对付他,他们打败并杀死新单于,北匈奴再也没有恢复过来,并逐渐消亡,最终在公元2世纪年,完全被鲜卑人所降服。其作为一个民族和部落的历史基本结束。北匈奴败亡后,鲜卑各部占据了原来匈奴帝国的土地,但他们对中国远不能形成威胁,直到4世纪的民族大迁徙。
让我们回到另一支匈奴人的命运,他们就是内附的南匈奴。
南匈奴作为东汉的臣属,除了在公元144年由过规模不大的叛乱,基本和东汉相安无事。但到了汉末,由于鲜卑人的进一步崛起,南匈奴不得不逃离内蒙草原,进一步内附,南下迁徙到了河套以内。甚至进入了长城以内定居,南匈奴的呼厨泉单于在官渡之战(202年)前后,山西腹地平阳居住下来,改姓刘。(大概是想跟了远祖的汉公主的姓吧)。并逐渐强大起来。
304年,在太原的匈奴首领刘渊,从西晋获得了五部落单于的称号,308年,他率领5万匈奴军,借口是汉朝的合法继承人在太原称帝,是为前赵。
311年刘渊子刘聪占领晋都洛阳,火烧帝国宫殿,俘获晋怀帝,然后向长安逼近,在长安屠杀了一半居民(312年)。匈奴人凶残的一面在蛰伏200年后,再次爆发。
被俘的普怀帝被送往刘聪驻地平阳,强迫他作为刘聪的斟酒侍者,直到313年被杀。
316年刘聪卷土重来,又包围了长安城,迫使晋愍帝投降。西晋灭,这位匈奴皇帝又一次地在平阳接见了被俘虏的中国皇帝,迫使他在宴会上洗刷碗碟,最后,于318年把他处死。
可是昙花一现的匈奴政权在329年被羯族后赵所灭。
但南匈奴部落依然存在,直到公元350年,后赵大将汉人冉闵立国,大肆屠杀胡人,见到高鼻深目的格杀无论,致使二十余万人暴尸于野(主要是匈奴人和羯族,以及部分鲜卑和氐、羌、巴氐人),残存的匈奴人几乎被灭族。从此,匈奴人在亚洲的历史和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结束了。
蒙古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是由室韦的一支蒙兀室韦发展来的。最初居住在今额尔古纳河一带,8世纪时开始西迁到今鄂嫩河和克鲁伦河流域,后来逐渐散布到蒙古高原的广大地区。分为很多部落,蒙古是其中的部落之一。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幅员辽阔的蒙古大帝国。按照蒙古的传统,成吉思汗将帝国分封给自己的四个儿子,作为领地。其中新疆的大部分地区为其次子察合台的领地。 明末清初,蒙古人分为喀尔喀、漠南、漠西三部。以伊犁为中心活动在天山以北的漠西蒙古清初被称作厄鲁特或卫拉特,16世纪时分为四部,即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中上游一带的杜尔伯特部,游牧于塔尔巴哈台一带的土尔扈特部,游牧于乌鲁木齐一带的和硕特部,游牧于巴尔喀什湖和伊犁河谷的准噶尔部。“准噶尔”蒙语为“左翼”、“左手”之意。17世纪中叶,准噶尔部强盛起来,威服杜尔伯特部,迫走土尔扈特部与和硕特部。从噶尔丹开始,准噶尔与清朝展开了近80年的较量。在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二年()的最终决战中,准噶尔人因战争、痘疫流行。逃亡,所剩无几。平定准噶尔后,为了巩固已经取得的胜利成果,清朝政府从内地移民实边,乾隆二十九年(1764)从察哈尔迁移蒙古八旗至今博尔塔拉。 乾隆三十六年(1771), 被准噶尔迫迁伏尔加河流域一个多世纪的土尔扈特部,冲破沙俄设置的重重障碍和自然险境,回到祖国,被安置在今新疆的巴音郭楞、和布克赛尔、精河等地。 现在新疆的蒙古族仍以牧业。农业为主,信仰喇嘛教。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使用托忒蒙文或胡都木蒙文。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以前,蒙古地区占支配地位的宗教是萨满教。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直到元朝,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蒙古族历史上有过多种宗教并存。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蒙哥汗时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萨满教外,也奉养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并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元朝时也采取同样的政策。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的建寺活动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视和保护。国师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顶。佛教取代了萨满教在宫廷里的地位。可是,佛教的影响仅限于蒙古上层统治阶级,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萨满教。16世纪下半叶,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俺答汗)迎进了宗喀巴的藏传佛教格鲁派。1578年阿拉坦汗和达赖三世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会面,召开法会,举行了入教仪式。在法会上索南嘉措被阿拉坦汗封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称号由此产生。此后,在明、清两朝的支持和提倡下,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兴盛起来。但萨满教在东部地区以祭祀、占卜、治病活动形式不同程度地幸存了下来。
祭“腾格里”蒙古语音译,意为“天”。蒙古族萨满教观念之一。指上层世界,即天上;又指主宰一切自然现象的“先主”;还包含“命运”的意思。祭“腾格里”是蒙古族重要祭典之一。祭天分以传统奶制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红祭”两种祭法。近代东部盟旗的民间祭天活动,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进行。 祭火蒙古族的牧民、猎民十分崇拜火,这是因为他们的祖先笃信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于是对“渥德噶赖汗·额赫”(火神母)更加崇敬。祭火分年祭、月祭。年祭在阴历腊月二十三举行,届时,在长者的主持下将黄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谢火神爷的庇佑,祈祷来年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举行。此外还有很多有关火的禁忌反映蒙古人对火的崇敬,如不能向火中泼水,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乱捣,不能向火中吐痰等。
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敖包是石堆或鼓包的意思。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里面请放神像,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交等竞技活动。敖包祭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表示对自己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这一信奉萨满教时最重要的祭扫仪式,现已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
也叫萨满教歌舞,由蒙古族萨满巫师表演。使用圆形单鼓伴奏,鼓柄环上套有 铜钱等金属物,摇之沙沙作响。以鼓鞭敲击鼓面,按 鼓点节奏而舞。萨满歌舞将音乐、舞蹈、诗歌、魔 术、杂技等民间艺术形式熔于一炉,包括迎神歌舞、娱神歌舞、精灵舞 蹈(亦称图腾舞蹈)三个主要部分。其结构为散板—慢板—中板—快板(急板)—慢板。祭祀歌曲、巫术歌曲等,则以吟诵及祝辞为主,舞蹈 成分较少。表演形式多为独舞,亦有集体歌舞,可 吸收围观群众参加表演。最后,主祭巫师歌唱《送 神曲》,萨满歌舞即进入尾声。
转世活佛称谓
章嘉呼图克图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最大转世活佛。原为青海互助佑宁寺活佛系统。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第二世阿旺罗桑曲旦转生,曾入藏师事达赖五世,后任佑宁寺法台和多伦汇宗寺、善因寺扎萨克(意为总管)喇嘛。康熙四十四年(1705)受封为“呼图克图”、“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总管内蒙古佛教事务。至清末共传六世。
哲布尊丹巴喀尔喀蒙古地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最大转世活佛。明万历四十三年(1614年)达赖喇嘛四世派觉囊派僧人多罗那他去漠北传教,被蒙古汗王尊称为“哲布尊丹巴”(藏语音译,意为“尊胜”)。崇祯七年(1634年)多罗那他在库伦圆寂,喀尔喀土谢图汗公布多尔吉适得一子,名札那巴札尔,被认定为多罗那他转世。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受封为呼图克图大喇嘛,管理外蒙古藏传佛教事务,是为哲布尊丹巴一世。共传八世。
[ 本帖最后由 海冬青 于
22:21 编辑 ]
在线时间1169 小时最后登录精华9UID100883性别男帖子积分5526阅读权限80注册时间
大学一年级, 积分 55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74 积分
UID100883性别男帖子阅读权限80注册时间
######################################################################################
[ 本帖最后由 海冬青 于
22:36 编辑 ]
在线时间1169 小时最后登录精华9UID100883性别男帖子积分5526阅读权限80注册时间
大学一年级, 积分 55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74 积分
UID100883性别男帖子阅读权限80注册时间
历史版斑竹实在有点抠门,呵呵阅读权限要加了!
在线时间1169 小时最后登录精华9UID100883性别男帖子积分5526阅读权限80注册时间
大学一年级, 积分 55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74 积分
UID100883性别男帖子阅读权限80注册时间
再不加分的话,& && && &呵呵!
精彩看台热门推荐:
品牌广播台
VIP会员金卡
合肥论坛VIP会员金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