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预见 英文,叫不叫领导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金冲及:毛泽东工作方法的几个特点
日07:10&&&来源:
毛泽东同志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遗产,工作方法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工作方法是毛泽东同志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极为重视的问题。他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他的话讲得很重,却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即便提出的任务是正确的,道理讲得也很清楚,如果没有好的工作方法来实行它,也会变成“空话”。
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是毛泽东同志最基本的工作方法。这里不敢说对他的工作方法所具有的特点作出完整的概括,只是想就其中的几个特点谈一点体会。因为毛泽东同志工作方法的价值并不随时间流逝而失去,我们应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地发掘它、使用它、发展它,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高度的战略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战略头脑),对担负领导工作的人来说是做好工作的先决条件。它首先是指具有全局性的眼光和敏锐的预见性。毛泽东同志一向要求:“拿战略方针去指导战役战术方针,把今天联结到明天,把小的联结到大的,把局部联结到全体,反对走一步看一步。”
人们观察和认识事物,通常只能从一个个局部开始,但决不能停留在这里。只有把各个局部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形成整体的观念,并且弄清那些局部在全局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彼此间的联系,才能正确地指导工作。有些事从局部来看是有利的,但从全局来看是不利的,那就得坚决顶住,不能去做。
毛泽东同志对这个问题十分看重。他说:“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体。”“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乃是说的带全局性的,即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而不是那种带局部性的即对全局无决定意义的一着。”只有全局在胸,才能有把握地走好每一步棋。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全局形势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毛泽东同志在指导工作时,总是首先把力气用在观察和判断全局上,特别是敏锐地察觉出哪些是对全局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而果断地作出重大决策。他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说:“要善于观察形势,脑筋不要硬化。形势不对了,就要有点嗅觉,嗅政治形势,嗅经济空气,嗅思想动态。”读读毛泽东同志在中央会议上的讲话,每当重要的历史关头,他经常先这样分析:现在局势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它和以往不同的特点是什么,发展的前途如何,因此我们的方针应当相应地作怎样的调整。这里,可以以解放战争为例:
1947年夏季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后,这年年底毛泽东同志就对政治、军事、经济三个方面的实际状况作了仔细的具体分析,得出一个全局性的结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二十年来没有解决的力量对比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这是一个大判断,是对中国革命发展进程的大判断。那时,国内局势中仍有许多不很明朗的地方,还存在不少容易使人感到迷惑的次要因素,并不是所有人都已看清楚这个历史转折点已经到来。即使有这样那样的感觉,也没有得出如此明晰的结论。毛泽东同志经过敏锐而审慎的观察和思考,不失时机地作出这个判断。有了这个大判断作依据,怎样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这些重大问题便提到现实议事日程上来了,新中国的经济构成、经济纲领、政治纲领也到了要正式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宣告的时候了。
再如,1948年辽沈战役结束后只隔了10来天,毛泽东同志就作出一个新的判断:“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即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这样,就使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要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全国解放战争便以这个全局性的判断为依据,以新的姿态新的部署,加快步伐地展开了。
一名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如果没有这种全局性的战略眼光,当机立断,正确决策,大刀阔斧地打开新的局面,而是被动地忙于应付枝枝节节的局部性事务,就不可能在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甚至会坐失良机和发生失误。
预见性同全局性眼光分不开,要求指挥者看得远、看得准,对刚刚露头的倾向具有敏锐的识别力,能够分辨它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并且能预见它的发展趋势。毛泽东同志认为这是领导干部必须具有的政治品质。他在中共七大的结论中说:“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如果没有预见,叫不叫领导?我说不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高手下棋,谁能比对方多看几步,谁就可能取胜。毛泽东同志在工作中总是想得很远。他不是只忙碌地应付摆在眼前的种种具体问题,同时能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重大变动未雨绸缪、早作准备。当抗日战争正处在紧张关头的时候,他已开始考虑未来的新国家和新社会应该是怎样的,写出了《新民主主义论》。以后,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和实际经验的积累,这种设想就越来越清晰具体。当历史巨大变化来临的时候,无论1949年共同纲领还是1954年宪法的诞生,都不是仓促草就,而是经过长期的酝酿和积累,做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以后的历史事实证明,这些根本大法的各项规定都是切合实际、富有成效的。
对社会生活中值得注意的倾向性问题,毛泽东同志总是主张要觉察早、应对快。他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说,“以后要注意辨别风向”。他引宋玉《风赋》中所说的:“夫风,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并且说:“大风好辨别,小风就难辨别,领导干部要特别注意这种小风。”他高明的地方在于当某种不好的风向还只处于“青苹之末”的时候,就能够意识到它经过慢慢的逐步的“侵淫”,有可能形成“盛怒于土囊之口”的风暴。这也就是古人常说的“防微杜渐”的意思。而不少人不仅对处于“青苹之末”的这种风向毫无识别能力,甚至当它已逐步“侵淫”而走向“盛怒于土囊之口”时仍麻木不仁、视若无睹,结果,拖延得越久,问题就越大,甚至发展到积重难返而很难解决。当然,如果脱离实际情况,对还处于“青苹之末”的微风就用对付“盛怒于土囊之口”者的霹雳手段去对待,那也会造成严重的错误。以往出现过的这种教训,同样值得深思和记取。
总之,全局性眼光和预见性十分重要。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才会有宏伟的胆识和魄力,才可以引导人们在行进中始终有明确的方向感和充分的自信心。这是毛泽东同志工作方法的突出特点。所以,总给人以高屋建瓴、大气磅礴的感觉。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572306 Email: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领导干部没有预见力,不能叫领导
日09:29&&来源:
  毛泽东同志曾说:“坐在桅杆上,如果什么也看不到,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时,当桅杆刚刚露出时,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掌握它,才叫领导。”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进程中,领导干部作为“领头雁”和排头兵,应着力增强工作的预见力,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有科学的预判、准确的把握,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从而下好改革先手棋、打好强军主动仗。
  预见力源自坚定的党性与定力。《墨子?修身》中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意思是说,理想信念不坚定的人,智慧也不会通达;说话不诚实的人,做事也不会有结果。实践证明,一个信念坚定的人,才会有“主心骨”“定盘星”。此次军队改革,既动“棋子”,又动“棋盘”。大考面前没有局外人,面对改革利益的深刻调整,倘若一遇到风吹草动就心神不宁、上蹿下跳;一遇到个人得失就患得患失、寝食难安;一遇到矛盾困难就推诿扯皮、裹足不前,只能说明这样的人党性不纯、缺乏政治定力和责任担当。古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越是在改革的关键时刻,党员干部越需保持静气和定力。这份定力靠坚定的理想信念来引领,靠坚强党性修养来支撑。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坚定对改革强军的必胜信念,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时刻保持思想定力、政治定力、道德定力,在改革大考中稳住心神、自律自省,全面掌握了解情况,综合分析思考,方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做出准确的预测。
  预见力源自不断的学习与积累。西方有句谚语:“太阳底下无新事。”抓住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变化发展的大致方向。领导干部肩负着带领部队打胜仗的重任,唯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才能肩负起神圣使命。在当前部队调整转型期,懂得学习借鉴是最有效的途径。然而,有的遇到新问题、新矛盾只凭个人经验,不会有效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经验,犹如“闭门造车”;有的遇到新问题只会被动应付,好像“挤牙膏”一样被推着往前走;有的“就事论事”,很少追根溯源,深究规律。不学习就无法获取知识、启迪智慧,不主动预见新的发展要求积极谋求改变,就会逐步落伍、直至被淘汰,只有那些不断学习,善于在学习中借鉴,坚持在学习中成长,用先进理论指导工作的,最终才会“大浪淘沙始见金”。科学技术和信息知识日新月异,新理论、新知识层出不穷,新装备、新技术不断增加,新战法、新训法不断涌现。领导干部要做学习求知的带头人,勤阅读、勤思考、勤交流、勤动笔,日积月累,就一定能增加知识储备和文化积累,不断增强思维水平和理论素养,更好地掌握事物的一般规律。要增强工作主动性、预见性,思想上先人一步,筹划上快人一拍,想别人之未想,做别人之未做。
  预见力源自长期的实践与历练。预见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与历练中获得的;也决不是在办公室中能培养出来的,需要在长期的实践历练中摔打锤炼。这轮改革强军是整体性、革命性的,其深度、广度、难度前所未有,风险、挑战、机遇前所未有,新体制新职能新使命下,以往的书本和材料都无直接的经验可借鉴,无现成的模式可照搬,许多事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更需要在实践中把握方向,立足实际进行科学预测、提高防御风险的能力。路是走出来的,预见力是练出来的。要通过对矛盾问题的分析研究,善于发现其中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梳理新思路,明确新目标,制定新措施,从而在实践中积累智慧经验,不断增强判断力和预见力。要调动积极性,发扬创造性,砥砺吃苦精神,在实践与探索中掌握第一手素材,摸清部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矛盾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从而进一步归纳演绎,在实践中提高科学预见的水平。要积极投身到实际工作中,研究和关注具体的人和事,深入到官兵中调查研究实际的矛盾问题,探索新时期部队发展规律,促进改革强军更好更快向前发展。
  预见力源自锐意进取与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新中国石油勘探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李四光认为:“一些陈旧的不结合实际的东西,不管那些东西是洋框框,还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们打破,大胆地创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来解决我们的问题。”因为勇于创新,李四光预见了新中国的石油事业大有可为。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只有敢于创新,军队改革才能助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然而,当前有的人心存侥幸,不愿正视遗留到新环境下的旧问题;有的人依然用旧有的保守思维方式看待今天的改革强军形势;有的人甚至被单位中存在的“惰性”拖住精力,不敢较真碰硬。这都是缺乏准确预见力的表现。习主席强调,“要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主动,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党员领导干部要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锐气和勇气,去突破同现实不适应的陈规思维,善于以改革的思维和进取心,在更加广阔的层面上发现新的机遇。要能够看到问题的存在,判断出问题的原因,及时以新思路创新研究,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法,制定相宜的应对措施,确保改革强军之路高开高走。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改革强军的大考中超前思考,超前谋划,与时俱进,奋勇争先,克服阻力,拓宽老路子,走出新路子,抢占制高点,打赢攻坚战。(71770部队 武仲良)
(责编:邱越、闫嘉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