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世界的本质是矛盾是怎么形成的

《佛说死亡》之三
超越死亡--中国佛教死亡观之宗旨
&& 佛教对死亡的超越分为三个层次:人天乘、净土、涅槃。
&& 人天乘属于轮回之死;净土属于究竟解脱生死和轮回之间的中转站;涅槃是生命最为圆润美满的理想状态。
一、佛教对死亡的分类:
&&& 第一等为无馀死:跳出轮回、解脱生死,是佛教声闻乘修证得最高层次--阿修罗的最终结局;
&&& 第二等为度于死:仅次于罗汉修证层次的阿那含,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未来将生于色界或无色界;
&&& 第三等为有馀死:属于修到斯陀含层次者,他们死后将生到天上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一次,便不再到欲界受生死;
&&& 第四等为学度死:得须陀洹者初步明白四谛道理;
&&&&&&&&【声闻乘修证四种果报:阿修罗、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
&&& 第五等为无欺死:八种善人与此对应;
&&& 第六等为欢喜死:对应一心按照佛教的教法行事之人;
&&& 第七等为数数死:对应断绝恶行之人;
&&& 第八等为悔死:&&针对不晓得佛法之人而言,死前留有诸多遗憾;
&&& 第九等为横死:&&是孤独痛苦而死者,大体指意外之死;
&&& 第十等为缚着死:专对旁生而说;
&&& 第十一等为烧烂死:对应地狱;
&&& 第十二等为饥渴死:对应饿鬼。
&&& 以上十二种又可以分为三类:前四类是迈向轮回解脱;其余为轮回之死:其中五至九等近似于寿终正寝,是针对没有到达解脱境界的人;余下几等专门适用于六类生命状态之中的下三道。
二、死亡的提升--人天乘的追求:
(一)人天乘在中国的盛行:
&&&&& 人天乘在中国的盛行是由于中印文化根本出发点的不同所决定的。印度文化以出世为特色,中国文化以入世为特色。同时佛教的业报轮回说满足了中国人关于死亡问题的几乎所有的疑惑,引发了众多人士的兴趣,是中国人理解和阐发佛教必不可少的理论之一。而且由于人天乘在佛教是专对下等根器之人宣说的内容,只要行善修德,对自己与社会有益,能保住人天身,加之已行三归依,表示与佛法有缘,后世已有了再修佛法、超出轮回的保障。这样的一种通过相对简单的修行就能获得较大收益的修行理论非常符合中国人的现实实用主义的思想理念。所以使得人天乘这样一个在佛教中还只是处于六道轮回层级的修行状态却得到了中国人的广泛追求。
(二)实现人天道的途径:
三归:亦作&三皈&。指皈依佛﹑法﹑僧三宝。即以佛为师,以法为药,以僧为友。
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十善:不杀生而仁慈护生;不偷盗而清廉;&不邪淫而贞洁;不妄语而诚实;不恶口儿作文明语;不绮语而作有益语;不搬弄是非而作清净语;不贪而能布施;不嗔而慈悲祥和;不邪见而持正见。&&&&&&&&&&&&&&&&&&&&&&&&&&&&& &&&&&&&&&&&&&&&&&&&& &&&&
三、死亡的升华--净土的向往
(一)印度佛教之净土
&&& 所谓净土是佛在因位行菩萨道时发大愿经多劫累积功德而建成的国土,为人们向往和信仰的理想国、死后往生之乐土。
&&& 佛教超越死亡的终极境界是涅槃。但涅槃无形无相,不仅难以理解,而且需要久远的修行,具足内外条件。这对一般的信徒而言是&佛道悬远,闻者生畏&。同时,轮回有苦,虽然升天,福报终有尽头。因此,对于这种信仰心态,佛教设置有净土,作为轮回和涅槃之间的中转站,众生可以仰仗他力出离轮回、永脱生死,也可以说往生净土是佛教行人完成生命超越的稳妥而简捷的方式。
&&& 诸佛和菩萨的净土有三个特点:
1、所有的净土都是生活富足、安宁、快乐的理想国。
2、净土众生不再退转轮回,是谓&候补佛&。
3、进入净土都以信愿行为宗。
&&&所谓&信&即要对净土之实有何念佛必定往生等有坚定的信念,此中包括笃信佛、菩萨之愿力;
&& 所谓&愿&即是发愿往生所选择的净土。坚定的信心和明确的誓愿是往生净土的必要前提。
&& 所谓&行&即是真实依教起行,入念佛、积德、修禅、观想等。
(二)净土在中国的流传
&& 人天乘最早在中国民众盛行,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信仰积淀达到一定的程度,净土追求后来居上。
(三)净土修行的临终照顾
&&& 佛教中有关于通过适当的方法对临终者的意念做清净的转化,帮助垂死者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借临终之际尽可能帮助将亡人实现生命的提升或彻底跳出生死轮回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 1、妥善安顿临终者,使其身安乐;
&& 2、帮助临终者建立正念,使其心安乐;
&& 3、行临终助念--称佛名号。
四、生命的终极--涅槃的圆满
1、终极超越--涅槃
&&& 超越的最高程度是从意识上的根除,实现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消失。因此,涅槃是最高意义上的绝对,即非生成也非构成,它不可还原,超越于全部人类经验,代表着绝对真理。所以,我们可以将涅槃境界视为绝对参照系,从而使得佛教生死视觉几乎成为无限大,可以包括所有精神和物质现象。
2、通往涅槃的实践
&大致有三大类:
(1)、日常生活入手的念死等观修法门:&念死&是一个积极的概念,有两层意思:一是从个体自身入手思维,一是从他人的死亡现象入手观察死亡。
(2)、临终帮助:若自身力量尚不足以对抗临终时的业力牵引,外力的帮助就是必不可少的。【可查阅《临终方决》】
(3)、中阴救度:中阴法门可以认为是念死法门的总结和升华。【主要参看《西藏度亡经》】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佛说生死都是假的 还有什么麻烦?
唐卡藏文化佛教微信公众号曲世宇
要正确把握佛教胜义谛和世俗谛(资料图)文:曲世宇禅师法语: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在净土宗内流行一句话,即“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看似矛盾之语究竟是何意呢?对于一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的净土宗修持者来说,始终坚信西方有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只要努力念佛修持便会往生。但“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句模棱两可的话,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得很多修学净土的人茫然——既然往生为什么又说没有去呢? 这句话源自《角虎集》中天衣义怀禅师法语。据《角虎集》记载,天衣义怀禅师虽然身为禅师,但经常修持净土,并以此激励弟子。有一次,在法堂之上问众弟子:“如果说舍离污秽,欣取清净,厌离此界,欣求彼土,则是有了分别取舍的情见,属于众生的妄想;但如果说无净土可生,则又违背佛的法语。如此,则修持净土法门者应该如何修呢?”大众无言以对。过了一会儿,禅师自己答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句犹如狮吼般的开示,不但揭示了净土宗的核心问题——决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而且把净土修持提升到缘起性空的中观哲学高度。但后人对此金句的阐释,玄妙则无以复加,清晰却更添迷雾。只因想清楚无误了解和表述这句话,必须对龙树的二谛学说善为了达。二谛:佛教认知的两种事物规律无论是微观世界还是宏观世界,只要是宇宙中存在的事物,佛教都将它们总结为两种规律来统一认识,这就是二谛,即胜义谛和世俗谛。胜义谛是指事物真实的本质规律,世俗谛是指事物表面的现象规律。佛陀曾在《佛陀与净饭王父子相见经》明确说过,万物的存在都是被认识的对象,而任何一种存在,都具有胜义谛和世俗谛两种性质。世界的现象与本质是一个事物的两种属性。五光十色、千变万化甚至光怪陆离的事物本身属于现象的世俗谛,佛教称之为“有”;事物存在的依赖条件、相对性属于本质的胜义谛,佛教称之为“空”。这一空一有看似矛盾但却统一的性质,是任何事物一体并存的对立统一体。了解事物的特征、颜色、形状、功能、作用等世俗谛特点,是建立有序世界的必要途径;了解事物的本质空性、依缘存在、没有独立性等胜义谛特点,可以让人们正确看待世界,不致迷失。二谛这种事物的两种特征是两种智慧认知的对象,事物现象的世俗谛是靠世俗智慧来认知的,比如我们看到水,了解水有透明、解渴、滋润万物等特点,这些属于世俗智慧的世俗认识;而事物本质的胜义谛是靠终极智慧来认知的,比如我们看到水的时候,并不满足对水基本特点的了解,继续思考水的本质,了解水是由氢氧原子组成,这样不断分析,最终得出水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存在形式,其本质是空性的,这些则属于终极智慧的胜义认识了。有一点需要读者注意地是,这两种智慧认识事物所得出的结论,只适用于他自己所观察的范畴,不能混淆,否则就会出现“一切存在是虚无”的错误理解和认识。空的本质只在终极思考下才成立,在普通世俗观念中并不适用。现今很多对佛教知识片面理解的人,就是没有分清二谛的概念,笼统的认为佛教说事物的本质是空,就误以为佛教是虚无论、消极论,这是极端错误的判断。譬如在我们普通感官认识下,一个人的相貌、身高、胖瘦等特点就会呈现,但用X光对人进行观照的话,得到的却只是一具骷髅。我们不能把X光下的结论用在普通感官的认知上,否则,世界就会变得无序。同样,胜义谛也是类似X光下的产物,不适用于普通感官的认知结果。顺带一提,在佛教典籍中,这种在不同角度讲述的道理很多,如果不能清晰地把握二谛思想,难免张冠李戴,误入歧途。譬如佛陀在有的经典说,世界上存在佛陀,思念佛陀会产生相应的利益;但在有的经典也说,不要以相貌来认识我,不要用语言来祈祷我,那将离我越来越远。这就是典型的二谛例子。从世俗谛现象来说,有佛陀,有世界;从胜义谛本质来说,佛陀跟其他万物一样,其本质都是空性。所以,在佛教中如果不了知二谛的知识,想学懂佛教教义几乎是没可能的,想解脱成佛也是不可能的,只能增加无益的困扰,最终得出佛陀是自相矛盾的错误观点。被称为佛教相对论大师的龙树菩萨在其名著《根本智慧中观论》中说:“所有的佛陀都是从二谛的角度,为众生宣说三界及三界超越之法,一个是世俗谛,一个是胜义谛。如果人们不了解二谛的差别,那么,对于佛法也无法正确认识。如果不了解世俗谛的特征,就不会了解胜义谛;如果不了解胜义谛,那么就无法解脱三界,无法证入无苦的涅槃境界。”定往生与实不去在了解二谛的知识后,就会知道所谓“生则决定生”属于世俗谛,“去则实不去”属于胜义谛。譬如净土法门中所描述的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到底有没有呢?从世俗谛的角度说,答案是肯定的:有!因此《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但极乐世界有没有独立的自性呢?这就要从胜义谛的角度观察了。所谓“自性”,就是不依赖其他条件、而独立存在的一个实体,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而极乐世界从比量上说,是阿弥陀佛累劫勤修福慧所成就的;我们以正确的分别心去认识的;并且给它安立“极乐世界”这个名称。这三个条件的组合,方有一个“极乐世界”的存在。如果抛开这三个条件,一个独立的、不依靠他缘的极乐世界(即自性成立之极乐世界)在何方呢?所以说极乐世界是假名安立的缘起法。从现量上说,“都无所见,是最胜见。”在圣人的圣根本现观智前,即使是涅槃、一切种智,亦不见其有任何自性,如《文殊师利问经》云:“文殊师利,我尚不见生死,况生死过患;我亦不见涅槃,况涅槃功德。”何况见有极乐世界?同样,从事法、世俗谛来说,往生到极乐世界,也去到极乐世界;但从胜义谛空性来说,无生无往。此即龙树在中论所说的“不来亦不去”之意。欢迎关注腾讯佛学官方微信号:rushidao_qq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佛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佛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佛学”,获取更多佛学资讯。
[责任编辑:waltergao]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说世界安立示意草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