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疑问就是日德假如二战德国胜利胜利,日本干过德国世界几个第一吗

&&当前所在位置:&&
日本为什么偷袭珍珠港,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原因(解密)
字体大小:[]
&珍珠港地处瓦胡岛南岸的科劳山脉和怀阿奈山脉之间平原的最低处,与唯一的深水港火奴鲁鲁港相邻,是美国海军的基地和造船基地,也是北太平洋岛屿中最大最好的安全停泊港口之一,一般的民用船舶及外国舰船无美国海军部特殊许可是不得进入的。偷袭珍珠港事件是在日清晨,日本联合舰队的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夏威夷瓦胡岛上的飞机场的事件。此外,电影《虎,虎,虎(电影)》《珍珠港》就是以此事件为背景所拍摄,电影原声带亦从此热销。
珍珠港(Pearl Harbor)呈鸟足状展向内陆。介于西湾和中湾之间的怀皮奥半岛南端,有一座乳白色呈八角形的水塔,整个水塔高达55.8米,顶部还设有一红灯,是一个显著的进港导航标志,而且港口的入口角东侧的岸上还设有一座金鹰信号塔也可以助航。港口的进口,只有一个深为13.7米的疏浚水道。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珍珠港不避东北信风,尤其是在7、8月份比较强,特别是在东湾显得更强,其速度可达9米/秒以上。但与此相邻的火奴鲁鲁港,却与此相反,此时可能是风平浪静、无云,整个港内的潮流不是很强,落潮流量多有时达0.5节(约0.9公里/小时);海流通常穿越有岸礁的进口航道向西流。 *珍珠港所在岛屿瓦胡岛,是夏威夷群岛中的一族,也是夏威夷州府所在地。据说,此地从前盛产带珍珠的牡蛎,因而得名。夏威夷群岛位于太平洋的北部,为太平洋上的交通要冲,呈西北西枣东南东向分布,原为王国,于1898年被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并在珍珠港修建了舰艇修理厂、干船坞、燃料供应站、码头和必要的海军设施。其后,又在1919年和1922年在那里设立了潜艇基地和航空站。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美日矛盾加深,珍珠港被美国视为太平洋的前进基地,得到重视和建设。建成后的珍珠港是美国在太平洋最重要的海空军基地之一,水域面积3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14米,最多可以停泊500艘舰船,还可以为航空母舰、核潜艇、巡洋舰等大型海军舰只提供维修、保养等服务,珍珠港中有一个岛屿,上面设有福特岛海军航空站。
日本为什么偷袭珍珠港:
日本中一个资派缺乏的岛国。而现代战争对石油、钢铁、橡胶等物资的消耗却是惊人的!
日本侵华战争,是靠什么长期继续的?日本石油、钢铁、橡胶等物资是非常有限的,中国呢?这些物资在当时也非常有限!日本侵华战争如何可以长期进行下去的呢?答案竟然是惊人的,一切是源于欧美的支持!如果欧美切断对日本的这些物资支援,那日本根本就无力长期进行侵华战争!
政治之间有的只是利益,没有什么道义。有的只是永远的利害,没有什么永远的敌人朋友。
但二战后来的战胜国们,为了美化自己。就总有意无意向人们证明,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战争。但实际上呢?却不过是几大强国瓜分世界的战争。这与一次世界大战根本没有任何区别!
英、法、美、苏并不是什么正义的象征,他们都不过是殖国家罢了。他们与德、意、日没有任何区别!
二战的起源,是这几个强国力量发生了变化了!
英、法两国力量衰弱了,但他们却占着世界份额最多的殖民地。德、日力量成长了,但所占的殖民地却显然有些少了。于是他们就开始为了利益争斗起来了!
从骨子里面,他们对世界弱国的态度是一样的。总而言之,无非都是占有更多的殖民地,无非是控制更多的国家。一切不过是受实力限制罢了!大家不过是草驴与叫驴之别罢了!
所以二战结束后,亚、非、拉众多国家走向独立与自主的道路还漫长的很!所以二战结束后,弱势种族追求种族平等的道路还漫长的很!因为欧美等自称代表正义的国家,还一心想继续控制着他们!
最初日本侵略中国开始了。表面上欧美国家对日本大加谴责,但实际上呢?日本侵略中国的主要战略物资都是他们提供的!一切无它,利益驱使罢了!
如果他们真的要支持中国,反对日本。根本用不着出兵,只要不给日本提供石油、钢铁、橡胶等战略物资,那日本自然不敢对中国不断扩张,一旦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自然只有寻找更低的条件进行和议。因为再现代战争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石油、橡胶、钢铁,是无法长期继续的。而日本作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所占领的地区,当时也非常缺乏这些战略物资),他根本无法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现代化战争的!
只可惜,欧美国家给日本源不断的提供着这些战略物资!
欧美虽然知道,日本在中国势力日益扩张会威胁自己的利益。但基于广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才不会停止对日本战略物资的支援!
当然泪痕从不否认,欧美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持。问题是:如果他们拒绝与日本进行战略物资的贸易,那日本早就无力进行侵华战争了!
一切直到德国开始狂卷西欧之后,才得到改变。
德国狂卷欧州,最怕的是美国介入这场战争。日本为彻底解决战略物资死穴,开始想染指欧美的殖民地。于是日德开始达成某种联盟关系!这种联盟关系一旦形成,自然对欧美共同利益构成致命威胁。
到此时,日本与欧美关系彻底破裂了。于是美国正式开始宣布对日本实行禁运!到此时,日本开始急了!因为日本是岛国,根本没有什么太多的石油、橡胶、钢铁资源,中国在当时也是贫油国。不要说别的,仅石油一项,日本就无法进行长期,大规模战争了!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只有两种选择!一个选择是马上承认侵华彻底失败,全面从中国开始撤军!虽然从理性上讲,这是非常正确的一种选择。问题是:从情感上讲,这显然是任何日本人也无法接受的事实!
因为日本在侵华战争四年多时间内,付出的生命、物资是惊人的,如果让他们在没有任何收获的背景下承认战争失败,这显然是他们根本无法接受了。
更何况中国早已被日本打得全我还手之力,现在却要日本承认战争的彻底失败!他们怎么可能接受呢?
日本与美国的冲突、矛盾已无可避免了!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为了彻底解决石油、橡校、钢铁等战略物资等问题。只有南下东南亚了!但如果日本走出这一步,那等于公开与美国宣战了。因为这些地方可全是欧美的殖民地呀!
但日本已开始走出末路的疯狂了。因为此时他根本没有更多的选择。这是一次豪赌,一次拼死的豪赌。但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海军力量太大了,如果日本公然南下那美国肯定会马上介入战争的。而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一点获胜的把握也没有!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决定先集中全力打毁美国的太平洋海上力量!虽然他们也明知以美国的经济实力,即使被摧毁了太平洋的海上实力,也会在几年后全面恢复的。但日本此时已到了末路的疯狂,他们已别无选择了!关于这一点,日本许多战略家都已清晰的看到了。
偷袭珍珠港实际上早已存在某种必然性!
只是美国不相信日本会如此疯狂。
于是美国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后人为了美化这一切。动而言之,日本偷袭珍珠港是一次巨大的战略失误。问题上,从整体上看。这根本算不上什么战略大失误!除非日本早在1941年时,就能承认自己侵华战争彻底失败了!并开始寻求机会从中国撤军!
但日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在军事处于绝对优势背景下,彻底承认战争失败,这几乎是无可想象的!
如果全面看,偷袭珍珠港根本算不什么大的战略失误。如果日本在1941年时,不能下决心从中国撤军,并且承认侵华战争失彻底败,那就必须从东南亚的欧美殖民地中获得战略物资。而日本既然决定走出这一步,那就只有先摧毁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力量。否则?日本无力迅速占领东南亚的欧美殖民地!
有人说美国早已知道这一切,只是为动员国人参战,所以才设此苦肉计的。
泪痕以为,如果真是如此,那罗斯一定非常弱智。
因为如果美国真的早就知道日本偷袭珍珠港,那完全可以将计就计,趁势重创日本海军力量!如果日本海军力量受到重创,如果美国海军力量大展神威,那日本靠什么敢、能挥师南下横扫东南亚呢?
而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只要继续执行禁运政策。那日本靠什么长期维持侵华战争呢?
而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朝野继续扩大战争的信心必然会受到重大打击。
从战略上考虑,偷袭珍珠港存在着必然性。
虽然这是非常冒险的、后果非常严重的。但处于日本当时背景下,他不走这一步也实在别无选择了。除非他愿意在1941年时就承认自己侵华战争的失败。
后世许多人喜欢把珍珠港说成是的偶然事件,说成是日本最愚蠢的选择。总在猜想什么,如果日本不偷袭珍珠港,那日本就不会遭受那样的惨败!
泪痕以为,这完全是受二战胜利国的宣传所至。好象二战真是正义与邪恶的战争。完全模糊了欧美、日本之间的利益矛盾、关系。于是日本偷袭珍珠港变得非常不可理喻。
但一切却是显然的,当时日本根本别无选择。虽然他明知与美国开战后果是严重的,但他却只有与美国开战!除非他在当时,就愿意承认侵华战争已彻底失败了!
我们看看二战之后,欧美、苏等国是怎样对待自己盟友。
他们对待中国的态度,是大家共所周知的。分裂、削弱中国,在中国领土上获得不平等权力。这与一战后凡尔赛条约没有任何区别。历史之所以没有再重演,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已非从前的中国了!
至于对其余弱小国家的态度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上二战之后的亚非拉国家才开始纷纷独立、自主。而且这独立自主,也绝不是欧美等强国自动给予的,而是他们流血拼命得来的!
二战之后,胜利国不能随心所欲的瓜分世界弱国。原因无它,因为亚非拉国都已开始日益强大,一切与欧美等强国所标榜道德无关!
二战刚过。从前的朋友,转瞬间变成了敌人。从前的敌人,则转瞬间变成了盟友。
中苏、英法美这些从前的盟友们,转眼之间又开始在远东、印度支那开始了战争。
日德、英法美这些从前的敌人们,转眼又成了盟友!
那些亚非拉曾支持英法美的第三世界国家们,转眼又开始为了自己的独立、自主与英、法、美们开始了无休止的战争!
真是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啊!
历史从来不是正义与邪恶争斗的故事,但我们所写的历史从来都是这个样子的。
当年日本为什么要偷袭珍珠港?
人们对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原因众说纷纭。从战后所发现的资料表明,珍珠港事件其实是一场能源战,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日本因为美国对其实施石油禁运而采取的极端措施。
美国希望通过卡住能源供给来遏制日本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匮乏,能源短缺因此成为其称霸世界的致命弱点。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末90%的国内石油需求来自于进口,而其中85%来自于当时最主要的石油出口国&&美国。
偷袭珍珠港之前,日本在亚洲大陆已经进行了四年战争,目的就是为了掠夺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
日本对亚洲国家的侵略,显然对美国的远东利益构成了威胁,然而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也使当时的罗斯福政府左右为难,孤立主义分子认为,一方面不能向世界上受战争威胁的国家提供军事援助,另一方面也不能对侵略国家实行经济制裁。而且,在英国政府以及美国国会的压力下,罗斯福总统被建议不能在太平洋与日本发生军事冲突,以免今后无法向盟国提供援助,而且这也会导致公众注意力转移,无暇顾及希特勒的侵略计划。
1940年7月,美国通过《出口控制法案》,这正好给罗斯福总统找到了一个报复日本在亚洲肆意扩张的借口。当日军于1940年9月开始入侵印度支 na北部时,罗斯福总统借助该法案对日本实施废铁和钢材出口禁令。不久,他又实行航空燃料和润滑油禁运,声称这些物资只能出口到英国和其他西半球国家。
与此同时,日本人也在思索,并开始重新评估其外交政策。日本军方,尤其是军队高层,自从在中国东北成立伪满洲国之后,对外交政策施加了很多恶劣影响。同时,军队高层也是支持与德国和意大利结盟的主要力量,他们主张延长在中国的战争,并进一步向亚洲南部进军,从而实现其能源自给的帝国梦想。1940年夏天,公爵近卫文磨担任日本首相。近卫内阁一方面默认军方在亚洲进一步扩张,另一方面又致力于与美国达成和解。然而,近卫内阁授权军方占领法属印度支na基地,并与德、意签署三国盟约,这使罗斯福总统和国务卿赫尔无法在谈判中做出任何让步。
1940年冬季,英国跨大西洋能源供给线遭到德国潜水艇毁灭性的打击,美国因此越发关注事态发展。1941年4月,德国攻占了南斯拉夫和希腊,并在克里特岛和北非重创英军。罗斯福总统不得不下令延长美国在大西洋的中立区,并将巡航线进一步向东延伸,以防止希特勒进攻。5月,罗斯福总统宣布进一步增强该地区潜艇追踪和护航的力度,并调遣太平洋舰队增援大西洋舰队,美国因此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华盛顿因此将支援英国置于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
东京方面的政策这时也开始左右摇摆。近卫内阁派亲美的野村吉三郎为驻美大使,向华盛顿提出一些新的谈判要点,国务卿赫尔同意探讨这些计划,然而经过50次秘密会晤,最终仍然没有达成任何协议。美国拒绝就细节展开进一步探讨,他们提出谈判只有在日本同意&四项原则&的条件下才能继续进行。日本则认为这四项原则无疑是美国在谈判方面所设置的障碍,谈判因此陷入僵局。
石油储备的下降迫使日本政府做出与美国交战的最后决策
1941年4月,日本和苏联签署了令世人震惊的《日苏中立条约》,6月,德国开始攻打苏联。这些事态的发展最终促使日本军方高层确信他们不会与苏联在伪满洲国边境地区发生正面冲突。美国开始停止从东海岸和其他一些港口向日本出口石油。日本政府则开始进行秘密会谈,日本军方高层与近卫首相在一次御前会议上向日本天皇提议向亚洲南部继续扩张,因为他们已经别无选择。天皇对此也表示同意,于是入侵马来西亚、菲律宾、荷属东印度和香港地区的计划开始实施,同时日本还开始着手准备与美国、英国和荷兰交战。但是具体的期限并没有定下来,与美国的谈判仍在继续。
7月24日,在法国维希政府勉强同意之下,日军占领了法属印度支 na的关键要塞。26日,罗斯福总统下令冻结日本在美国所有的资产,同时向日本的石油出口只可通过许可证贸易方式。英国和荷兰政府也立即仿效美国政府的做法。历史文件并没有说明罗斯福总统对于做出该项决定所蕴涵的内在意义。从罗斯福总统幕僚的备忘录来看,总统只是试图通过石油许可证贸易作为外交手段,以争取更多的谈判筹码。然而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则已经使得日本无法像以前那样支付石油美元。总之,这对于美国政府强硬派而言无疑是一场胜利,他们一直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迫使日本做出让步。
在如此政治环境之下,日本因此只能动用其石油储备。历史学家赫伯特&菲思曾经这样写道:&日本没有任何途径获取或者控制石油供给。石油储备的下降在促使日本政府做出与美国交战的最后决策。&
对于美军而言,罗斯福总统在这个时机做出的决策无疑是种失败。美国海军一直在强调美军在太平洋的劣势,相对于拥有10艘航空母舰的日本海军而言,美国航母只有区区3艘。而且美国海军一直敦促美国应该拖延与日本交战的时间,因为菲律宾军事基地的空军和地面部队力量尚未得到加强。美国驻日大使约瑟夫&格鲁也一直向华盛顿发出警告,如果将日本逼入死胡同,日军将会做出没有任何暗示的猛烈还击,因为这是日本人的民族特性。然而罗斯福总统依然坚持认为,尽管有些冒险,但这不会给美国带来严重后果。他的幕僚看似一致的看法更加促使总统认为战争依然十分遥远。即便日本攻打马来西亚和荷属东印度,也丝毫不会影响美国本土安全。
美国对日本实施财产冻结和石油禁运使日本大为震惊。战后出版的一些历史记录表明,日本当时已经陷入绝望。到1941年8月为止,日本石油储备只能维持日本陆军12个月、海军18个月。9月份提前召开的御前会议将战争提到议事日程上,10月近卫内阁倒台,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出任内阁首相。11月5日召开的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促使犹豫不决的日本天皇对美宣战,除非在谈判最后一分钟取得外交解决的途径。
美国割断了日本的能源供给线,使得日本法西斯gou急跳墙,孤注一掷
日本在谈判中佯装做出让步,表示同意立刻从印度支 na撤军,然而日本一刻也没有放弃在亚洲进一步扩张的战略,因此美日谈判举步维艰,然而与美国不断延期的谈判正好帮助日军部署完兵力。11月26日,日本又在印度支 na攻占了一些地方,国务卿赫尔对此极为愤怒,在谈判中要求日军完全从中国撤出。
而罗斯福总统与其幕僚则一直通过截取日军无线电信号,关注日军的一举一动。但他们并不知道日军将会在何时何地采取何种行动。更糟糕的是,美国始终无法破译日本陆军和海军的密码。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战争灾难,演绎了一场人间悲剧。对于美国而言,不幸中万幸的是,太平洋舰队的航空母舰在日军偷袭的当天正好不在港内。然而对于日本而言,偷袭珍珠港最终表明是一场更大的失败,它正好给主战的罗斯福总统找到了对日宣战的最好借口,他再也不用说服国会以保护英国和荷兰殖民地的名义向日本宣战,而本来对参战与否犹豫不决的美国人民也立即团结一致加入抗日行列。?
感受如何?
信产部备案信息
Copyright &|||||||||||||||||
世界三巨头:二战胜利,有赖中国拼死抵抗!
“第一军情”微信公众号
二战期间的斯大林。
  斯大林: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早在1927年日本内阁召开的东方会议上,首相田中义一就声称:“我国再一次……与俄国展开斗争,将是我国国运发展上势所难免的”。
  当时的苏联一直是日本的头号潜在敌人。1934年3月,日本天皇批准了这样的计划:以中国东北为前进基地,攻占苏联整个远东地区,使其同中国的东北、内蒙古连成一片,成为日本争夺欧亚,称霸世界的战略基地。
  1936年11月,日军进犯绥远,企图从西南迂回苏联,后因傅作义将军率部抵抗而失败。
  日本关东军曾于1938年7月在中苏朝三国交界的张鼓峰地区、1939年5月至9月在诺门罕地区与苏军展开激战,因遭到苏军痛击而未能得逞。
  在张鼓峰事件和诺门罕事件中,日军被迫放弃自己的计划,还有另一层原因DD正如日本关东军副参谋长石原莞尔所说,“日本对华用兵愈持久,则国民负担愈重;愈深入,则愈不能自拔。此次张鼓峰事件,苏联所持以威胁日本者,则以日本对华用兵故……设日本一旦与中国议和,则日本即可威胁苏联,领导远东,保持一等强国之地位。”
  在黑龙江东宁县境内的中俄边境处,至今还遗留着当年日本为进攻苏联而建设的一方巨大的要塞区。据说,在东北,日军当年建设的要塞目前已发现14处,规模可与法国的马其诺防线相比。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西线吃紧,东部防务减弱,对于日本“北进”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按德日间的盟约,希勒特一再催促日本对苏开战。当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德国再次向日本提出:“日德两国应迅速联合军事行动,从东西两面夹击苏联,在西伯利亚铁路上握手。”
资料图:八路军敌后战场(115师平型关战斗时的机枪阵地)。
  日本为何最终未能实施蓄谋已久的侵苏计划呢?这其中既有苏联有所戒备不易下手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中国战场对日军的牵制。
  当时的日军参谋总长杉山元的话说:日本在中国使用的兵力太大,对苏开战办不到。
  眼看坐失良机,一向主张对苏开战的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哀叹:“我们日本人因为对中国事变没有办法,忘记了自己的(侵苏)理想”。
  正因为如此,苏军得以从远东抽调50余万兵力抵抗德军,最终赢得了苏德战场上的胜利。
  抗战时期曾担任苏联驻华最高军事顾问的崔可夫元帅在其回忆录《在华使命》中说,“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又无可争辩的事实。”
责任编辑:李新会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把你最喜欢的栏目添加到这里来哦
如果轴心国打赢二战,美国地图就变成这样了!还好只是剧情
06:51 来源:澎湃新闻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方是轴心国——德国、日本、意大利,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本人首先郑重起誓,我坚定地反对法西斯主义与军国主义,反感新纳粹分子与日本极右翼分子。好了,现在可以谈正事了。)       最近,雄心勃勃涉足影视剧行业的美国在线购物网站亚马逊公司,推出了一部神剧《高堡奇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本剧先导集第一分钟内的画面,就惊呆了许多观众,因为美利坚合众国被瓜分成了三个部分,东部是“大纳粹帝国”(GREAT NAZI REICH),西部是“日属太平洋合众国”(JAPANESE PACIFIC STATES),东西部之间则被称为“中立区”(NEUTRAL ZONE)。《高堡奇人》电视剧中的地图       由于本剧目前只在1月15日推出了一集61分钟的先导集,目前很难判断故事的走向,但从已知情节推断,这将会是一部“谍战剧”,涉及美国抵抗运动人士、日德两国内的反战进步人士、日本好战分子、德国好战分子等,他们之间一系列“无间道”行动将会推动剧情的发展。       剧中还有一个背景是,希特勒得了严重的帕金森综合症,大限将至,纳粹内二三号人物戈培尔、希姆莱等人蠢蠢欲动,想要在继任元首后用原子弹毁灭日本,而此时日本皇太子夫妇即将“巡幸日属太平洋合众国”。这样一个设定,像不像“一战”爆发的导火索?此外,隆美尔还活着,日德两国的反战进步人士盼望着他能掌权。《高堡奇人》剧照       关于电视剧部分,再提一处,由于美国已被日德瓜分,东部的纽约街头你看不到犹太人,而在西部的旧金山,机场叫做“裕仁机场”(HIROHITO AIRPORT),“灰狗”长途汽车站则被写作“帝国驿”(TEIKOKU STATION),街头全都是日本汉字招牌。美国影视工作者为了“还原”电视剧中的历史,还是蛮拼的。1962年《高堡奇人》小说封面       介绍到此,笔者将向各位推荐一位“大神”,他叫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美国科幻小说大师,电视剧改编自其同名作品,这本书在1962年出版后,就被许多科幻迷誉为“神作”,该书在1963年获得科幻界奥斯卡奖之称的雨果奖。       小说《高堡奇人》有着比现在看到的电视剧更庞大的世界观:193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被意大利裔美国人纪尤瑟普·赞加拉(Giuseppe Zangara)行刺身亡,美国就此一蹶不振,没有了“罗斯福新政”,该国始终无法走出大萧条的泥潭。(请注意,历史上赞加拉的确曾在1933年行刺过罗斯福未果,当年就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罗斯福遇刺不仅对美国国内政治经济产生巨大变故,也影响到了外交层面,“一战”后美国盛行“孤立主义”,而正是罗斯福通过各种行政手段绕开“孤立主义”的国会,给予“二战”中的英国和苏联许多物资援助,可因为罗斯福在小说里已经身亡,美国没有办法援助英苏等国了。       于是到了1941年,纳粹德国战胜了苏联及大部分东欧国家,日本则在“偷袭珍珠港”之后,没有遇到“中途岛之战”这样的惨败,于是美国也战败了。       小说里,“二战”从1939年一直打到了1947年。最终以德日两个轴心国的获胜宣告结束(此时,意大利地位已下降,基本成为德国附庸,但仍属战胜国阵营)。就像“一战”后的《凡尔赛条约》一样,地球的大陆与海洋也被轴心国瓜分了。       但小说作者迪克还要给读者一个更大的悲剧,他生活的年代正值美苏争霸,冷战风云席卷地球每一个角落,核战争似乎一触即发。而在小说中,日德这两个轴心国盟友,在“二战”后也翻脸了,它们也打起了冷战,也在大肆发展核武器。       有人问我,那书的结尾谁赢了?       对于成功的科幻小说而言,你是看不到结局的,因为他们是开放式的,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日德差不多已经开打“星球大战”,要知道在现实中,直到19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时期,才推出了蛊惑苏联人的“星球大战”,而且与现实中的纸上谈兵不同,1962年出版的小说里,纳粹德国都已经在火星殖民了。       几年前,当美国科幻迷听说有人要改编《高堡奇人》成影视剧,他们中的许多人的反应不是期待,而是愤怒,认为任何的改编都是对原作的亵渎。这种感受,大概类似中国“三体”迷听到原著要被拍成电影的那一刻的感受是一样的。人们心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么宏大的宇宙观,能展现出来吗?       2010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其实就想到要把小说改编成4集电视剧。但各位都是知道的,BBC经费是有限的,该计划就此搁置。随后到了2013年,美国科幻频道(Syfy)又传出改编小说的计划,不过此事仍不了了之。       然后,土豪出现了。Netflix因《纸牌屋》等剧的热播,颠覆了整个美国影视剧播放产业,这引得同样想在在线流媒体播放市场分一杯羹的亚马逊公司羡慕不已。除了请来伍迪·艾伦,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上的那些名作,自然也是该公司进军影视剧产业的筹码。套用中国互联网巨头常说的那句话,“我们就是要打造‘明星IP’的全产业链。”《高堡奇人》剧照       事实上,亚马逊很鸡贼,就拍了一集《高堡奇人》,并且声明,“不确定还要不要拍下去”。意思是,如果小说粉丝极力反对,该公司会就此作罢。       内中原因还因为,该剧制片莱德利·司各特(Ridley Scott)在小说粉丝的心目中形象“狼藉”,此君就是2010年BBC找来的导演,而英国人找到他的原因是他曾改编过迪克的另一本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电影改名叫《银翼杀手》(Blade Runner),在1982年上映时票房不佳。中肯地说,1980年代数码科技水平相对落后,“漫威”公司就曾对好莱坞当时改编的《钢铁侠》嗤之以鼻。       目前看,《高堡奇人》电视剧应该能够继续拍下去,因为得到了大部分观众的肯定,但里面有多少是“原著党”就很难统计了。       在小说中,历史与真实都是重新解构的。书中除了主线故事中的世界观,还有故事中的故事的世界观,还有故事中故事的故事的世界观,他们之间是相互矛盾的,比如在一个故事里,冷战对立的国家不是美国和苏联,也不是日本和德国,而是美国与英国。同样的,改编成电视剧之后,历史观也是在多个平行世界中扭曲的,在主线故事里,美国是战败国,而在那盘被查封的胶片中,则记录着美国向广岛投放原子弹、硫磺岛美军士兵撑起国旗的画面。       在我看来,此次电视剧的成功首先在于化繁为简,针对美国市场,直接从美国在“二战”中被打败了开始拍起。这可以拉近许多观众的心理距离。其次,更重要的一点在于,电视剧先导集不仅留下许多悬念,还传递出一个信息——即便美国被打败了,国家被帝国主义蹂躏(这多少听上去有点怪),但美国人民仍将誓死抵抗,因为邪恶永远战胜不了正义,只是正义来得早或晚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虽是一部有点出格的电视剧,但它仍可算作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之作。
责任编辑:程娱澎湃新闻报料:9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高堡奇人
评论(81)
澎湃新闻APP下载
/newsDetail_forward_}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假如二战德国胜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