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奇迹什么职业打困顿快P2P公司大面积困顿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为什么P2P公司大面积困顿?更多的影子银行撑不住了
  过去两周,数以千计欲哭无泪的投资者围堵在上海快鹿投资集团的办公室,要求讨回自己的资金。此前,因投资电影《叶问3》而出名的快鹿及其三家关联公司的理财产品停止向约25万名客户兑付。
  几乎同时,在千里之外的河南新乡,200多人聚集在市政府办公楼前,他们挥舞着抗议横幅,要求政府帮助追回他们投资于河南腾飞集团投资理财有限公司资金。这家公司已于2014年破产倒闭,令3.7万名投资者损失约4亿美元,人均损失超过10000美元。
  金融稳定承受空前压力
  快鹿和腾飞是中国近年来异军突起的&影子银行&领域中数千家金融公司之一,它们并非第一家出现兑付困难的非金融机构。
  在中国,所谓&影子银行&,指的是银行正规信贷之外的其他非正式贷款,它们不会计入受到央行监管的银行资产负债表,目前最常见的形式是各类&理财产品&。&影子银行&不像正规银行那样受到严格监管,而且结构也不透明,有时还会违规投资那些不符合放贷条件的房地产开发和基建项目。例如,近年来被经常提及的&地方融资平台&,往往便是各级地方政府通过这种形式取得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地方支持的大项目。
  &影子银行&吸引了无数投资无门的中国中小投资者。它们从投资者手中募集资金,即其兜售所谓的&理财产品&,然后再把资金提供给企业和个人。这些理财产品通常是对公司债务再打包后的产品,它们往往向投资者承诺高回报,年回报率有时高达18%,甚至更高。由于这类理财产品如此受欢迎,以至于国有银行也经常代售、甚至向储户推销它们。
  中国房地产市场在2012年前后开始降温,之后理财产品畅销起来。据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穆迪估计,截至2015年年中,中国非银行金融公司发放的新增信贷达3700亿美元,理财产品余额达人民币18.4万亿元(约合2.8万亿美元),与美国货币市场基金行业的规模相当。
  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许多中国人又开始把这个行业称为&P2P&(Peer To Peer Lending,即个人对个人贷款)。
  有人估计,截至2015年底,国内市场上约有16万种投资产品,其中包括私募股权基金、典型的共同基金以及银行信托产品等各类投资,数量上比2014年底增加了30%。其中还不包括前面提到的增长最为迅速的&P2P&贷款公司。
  以往,公司债券违约在中国是闻所未闻的事情,因为政府总会在关键时刻介入,救助陷入困境的发行人。但过去一两年里,由于股市大起大落、汇率波动前所未有、债市火热加杠杆、资管市场乱象四起、各类非法集资借互联网金融之外衣蔓延&&从而导致企业的债务违约数量急剧上升,甚至呈现一种常态化的趋势。这使得中国金融稳定正在承受空前压力,人们为此发明了一个专有名词:金融维稳。
文章来源:财经网
责任编辑:尚志宇
日上午10点,2016“一带一路”中国(兰州)国际跨境电商物流大会的电商、物流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宁卧庄宾馆二号楼一...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67年来,我们如何“为人民服务”?
如果说有哪句话可以承受大起大落的时代考验,历经几十年风雨而不衰,恐怕就是为人民服务了,无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不管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这句话都那么深得民心,即使政见根本不同,但对为人民服务都没什么意见,左中右皆然。&其实,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恰恰最经不起细想,只要一细想,就会让人顿时丧失了自尊心和自信力。因为只要作为口号、书法、标语、影壁、像章、标题、歌曲和诗朗诵,为人民服务似乎都是国产的,而一进入为人民服务的细节,好像什么都是进口的。&一、处处可见为人民服务,但只是口号和文艺 早在文革前,为人民服务就已经是个大口号了,到了文革,对“老三篇”的学习近乎癫狂,人人都能背诵,据说还有人可以倒背如流,而所有机关门口也都以为人民服务作为权力标志,周恩来胸前那枚为人民服务的长方型像章,更是牢牢铭刻在了全国人民的心里。 张思德(日-日),曾经担任过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日执行任务时牺牲,并挽救战友。毛泽东参加其追悼会,并发表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但是,那个时代,只有掀起什么热潮和单位搞什么活动时,我们才能体验到一点被服务的感觉,比如无偿修理自行车,比如免费借你个打气筒,比如义务为老人理个头发,比如医疗队下乡等等。一些为人民服务的典型人物,尽管在舆论宣传中天天可以看见听见,但实际生活中却看不到,也接触不着。&而且,所有这些,还都必须以阶级斗争为基本前提,为阶级敌人服务,在那时叫做“丧失阶级立场”、“对反动派施仁政”,连人道主义都要加上革命两字才被允许放行。&所谓的阶级敌人和反动派又都在不断扩大,每次运动就会有一大批人被打入“敌人”的行列,也就是说,时刻都有人一觉醒来,就被踢出了人民的队伍,不再属于被服务的对象。&没有各种热潮和活动的平时呢?回想一下,不用说服务,其实连平等对话的资格都不存在。&权力机关,人民根本进不去,所以也无所谓服务;本该称做服务部门的那些地方,1980年代以前都属于计划经济,文革则是计划经济最严酷的岁月,任何一丁点自由贸易和经营的机会都被坚决扼杀,因为这是“资本主义尾巴”,是“产生资产阶级的土壤”。在计划经济统治下生活,商品的特点是“皇帝女儿不愁嫁”,既然不愁卖不出去,服务不服务也就无所谓了。 二、嘴上说为人民服务,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却是颠倒的&计划经济的时代,是个什么都短缺、什么都紧张的时代,尤其是人民生活,处处需要票证,买什么都要凭本,购货本、购粮本、购气本,普及到全国各地。在短缺经济的社会里,住宿难、乘车难、吃饭难、购物难、理发难、洗澡难,连上厕所都难,于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被彻底颠倒了。& 共识君图说:照片拍得不错,构图很好,有水准服务人员不是爱答不理,就是气势汹汹,公共汽车售票员的职责是抓逃票的,商店营业员除了不眨眼睛地看住商品不被偷走外,就是收钱。那时在很多地方,窗口行业是名副其实的窗口行业,因为只留着巴掌大小的窗口面对顾客,四面都被遮挡得严严实实,压根看不见里面的人长得什么样,如果想与里面对话,就要俯下身,将耳朵和嘴巴凑近窗口,拼命大喊。&柜台在1980年代以前一直都是隔在顾客与服务员之间的一道屏障,顾客不能不探出半个身子去看商品,伸探的部位多了,时间长了,肯定会受到训斥,“看什么看啊!”“都快够着啦!”&计划经济的时代,下饭馆吃饭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你要先站在桌子旁边,盯住一位有可能将要吃完的顾客的碗里和屁股下,他刚一起身,你就必须立即坐上去,稍不留神,位子就被别人抢先了;你尚未吃完,身后又已经立着另外一位了,被生人近距离看着吃饭,是当时中国大陆饭馆的一大风景。&而饭馆的服务员,只能说是在记菜单、传菜、收钱,从他们的眼神和举动中觉察不出是在服务。那时的服务人员在社会最受宠,服务行当的“八大员”是最抢手的职业,巴结服务员、对服务员低三下四、与服务员说话基本是在挨训,是社会常态。& 共识君图说:这抓拍,秒,估计是工人随身携带的照相机在为人民服务喊得最响的年代,没有什么是从人民实际生活考虑的。原子弹可以爆炸、人造卫星可以上天,但人民生活最基本的用品却是最粗糙、最单一、最低质,也是最不想为人民服务的,花色品种多少年如一日,很少见到有什么创造和改进。&计划经济时代,北京百货大楼的所有物品加在一起,还不如当今一个普通小超市的花样多。劳动模范张秉贵的技术再精,热情之火再旺,顾客在这里也只能买到一成不变的那几件糖果。&牙膏管的管口,必须要用菜刀才可以切掉,从没想过还可以在盖子上加个尖嘴,反过来一插即可;挖耳朵永远都是用耳勺,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用棉签,其实,棉签在医院早就普及,只是单一地用来涂抹红药水和酒精;多数老百姓如厕没有纸,剩下的少数人也没有像样的纸。&地铁是城市建设中与人民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可北京1969年通车的第一条地铁线却是世界上最差的地铁,从头到尾,老弱病残都不知如何上下地铁站,而且,地铁北京站居然不与北京火车站联为一体,必须先费劲地从地下爬上来,才能再走进火车站。&太多太多了,只要细想你就会发觉,那个时代除了口头高喊为人民服务外,恐怕从来就没思考过在实际操作中,在细节上,如何为人民服务。&三、具体的为人民服务,开放以后才真正看到&改革开放以后,大到各类电器,小到棉签、手巾纸,从这些蜂拥而来的日货,也从逐步增多的私营商店、餐馆、美发店,中国人民终于看到了具体生活中的为人民服务、商品经济里的为人民服务。实际上,在更早的那个时代也有,但老一辈人已经生疏,新一代人从未体验过。&随着国门逐渐大开,大量的中国人涌向国外、境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港台人进入中国大陆,外资、合资企业一个个落地生根,进口商品竞相登上货架,市场经济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亚运会、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盛会在中国大陆相继举办,我们才明白,生活中的为人民服务究竟是个什么摸样。& 共识君图说:这也不错,有动感过去几十年里,我们只知道街头巷尾有贴不完的标语,打倒这个、消灭那个,但从来不知道公共场合、日常生活、大街小巷,最需要的是标识,告诉来来往往的人们哪里有厕所,哪里是地铁,哪里有休息站,哪里可以拐弯,哪里是你要寻找的地点,也没想过在公交车站和地铁里应该张贴城市地图。近20年,这些为人民服务的细节终于一点一点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过去一辈子都没考虑过在大街上还需要为残疾人专设盲道、无障碍通道;更没想过,在车站、台阶、厕所、公交和一切公共场合,要为老人、孩子、残障人士提供应有的方便。如今,我们终于从国外,从香港学来了。&我们这几代人何曾想过,为人民服务还可以体现在许许多多的细节上。在超市,在开放式商店里购物,可以耐心随便挑选;去行政机关办事,也可以享受柜台式服务;在银行不必如过去那样,站着排起长龙,可以按号坐等,还能坐着接受服务;所有食品,都必须注明出产日期、保质日期、合格标志和各类成分,而在以前,一听罐头、一袋点心,即便放上5年、七年,也没人在乎。特别是面对警察,从前只有报案和被抓,而今天,还有很多事情可以找警察。这一件件,哪个不是进口?&为人民服务,只要是具体的,只要属于细节而非口号,只要是长久的而不是一时的运动和热潮,几乎都是外来的,进口的;而在词语中久违的公权力、社会公器等等,则是从港台传来的,这些词语告诉我们,权力和舆论应该如何为人民服务,因为公共才是大家的、人民的。&当然,外来的、进口的那些为人民服务的细节,也有做的好的,做的不好的,还有做的一半的和不及格的,甚至更有做的相反的。这些,有的是因为市场经济的传统被割裂太久,旧的早已丧失,新的还没有成熟;有的则是经过了文革的洗礼,人已经彻底改变了,尤其是失去了底线,失去了度,失去了道德依托,以至做什么都可能完全变味了。小编名字叫“小仙”,个人相册里的内容有干货,有意思,加小仙的个人微信号:caring058,让我们一起开启一段奇妙的旅程吧!
热门文章12345 近期文章为什么说通道型的p2p模式必死无疑
文:江南愤青近日,有自媒体爆料称,易九金融合作的贵州最大的国有担保公司“贵州省能源担保公司”的资金链断裂,引发项目逾期,上百投资人围堵易九金融。而在15年上半年,河北融投的资金链断裂,同样使得积木盒子等多家与其有合作的p2p平台处于舆论漩涡之中。一次又一次的事件,使得人们开始对易九金融这种纯通道型的p2p平台模式进行拷问,而事实上,早在2014年8月,校长就在其《p2p的四种模式之利弊分析》一文中提出对该类平台的不看好,并且系统的阐述了这种通道型的合作模式存在的硬伤,以及不具备持续发展的可能。现在让我们重新看看校长的论述逻辑。很高兴来这么高大上的一场会议上发表我自己对互联网金融投资的一些想法和看法,可能会比较偏激,也可能对大家来说是一瓢冷水,把前面几位嘉宾演讲所带来的热情洋溢气氛给破坏掉,但是我还是觉得做演讲,还是讲真话会比较合适,如果觉得不对也请大家多海涵。首先我也很认同前面一位嘉宾说的观点,这是创业最好的年代,真的是最好的年代的,至少是我看了几十年来最好的年代了,为什么呢,因为有我们在座这么多人在想尽办法拼了老命的给那些年轻人送钱,送钱还真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我们还得拼命的哄着他们,给他们不断讲创业的故事,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前段时间听说某女投资人,还要陪睡来获得项目,听得我目瞪口呆,但是仔细想想貌似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想包括在座的各位也一定相信,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创业美好年代吧。有人给钱,有人给资源,有人哄你,还有人陪你睡觉,连我都特别渴望去做创业者,好去骗点钱。最近一年这个互联网创业真火,哪里都能碰到创业者讨论项目,无所不在。而且跟创业者谈事情吧,基本上啥都还没有,就说估值一亿,还得加一句,我是看你人不错,换成别人我可至少估值更高之类的话。有时候,为了表示尊重,说考虑考虑,下午他那边电话打来说,别考虑,我们已经拿到了投资。于是我就悲催的一边凉快去了。这个是创业者最好的年代,一点都不为过,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体两面的,反过来说,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这也是创业者最坏的年代,当浮躁成为了创业的主旋律的时候,踏实、肯干的创业者一般都会埋没在大浪潮之下。我们曾经看到无数成功的创业者蜗居在民房之中,没日没夜,加班加点,忍受寂寞和孤独,理解人性通透之后的豁然开朗,基本上在这个年代已经是找不到了,大量的创业者都被金钱给催熟了,我们的创业者,越来越像是被催熟的西瓜,其实并不好吃,只是好看,这样的创业者很难支撑未来的互联网该有的大格局。至少我很难看到希望。另外最简单的一点是什么呢?越是低的门槛,带来的竞争一定是越激烈的,我们现在的互联网创业有点类似被全副武装起来的大规模械斗,本来可能只是小规模的肉搏,现在很容易被资金推动演变成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战斗,可能结果会更惨烈。信息对称,就能打掉中介吗?貌似有点脱离我要演讲的主题了,只是有感而发了,现在言归正传,谈点我自己对互联网金融投资的一些看法。其实第一点,我想说的是P2P的投资,屌丝创业的历史机会已经丧失,不太可能有太大的机会了,说这点之前,我们其实要看清楚的是P2P的理论和实践都是破产的,真正意义上的P2P是分布式平台的在应用,是指个人在平台上寻求自我匹配的借贷需求,依附于自身能力而进行的业务匹配,也就是谢平教授说的去中介理论,但是这个模式,我们最后发现的几点结论是什么呢?学术上无法支撑去中介这个理论,因为即使按照谢平教授说的信息充分对称了,中介还是无法去掉,我们现在有太多信息对称,中介依然存在的情况,尤其在金融领域里面也是如此。很多人说金融只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那是典型的弱智言论,在充分信息基础上还是需要极强的金融风险定价能力才能平衡风险的,而这个能力必然无法统一量化,怎么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就打掉了中介呢?这里不多论述,我写过很长的文章来论述为什么中介不可被打掉。那我们再看实践,实践中美国的P2P,大家都在说lendingclub,怎么牛,但是在我看来lendingclub恰恰是证明是P2P模式的不成功,很多人原先是建立于信贷需求的自我筛选的基础进行投资的,这种“先浏览后筛选”的模式,目前受到了极大的机构投资人的挑战,虽然lendingclub不认为机构投资人有比其他散户投资人更好的投资权利,但是我们仔细分析lendingclub的投资构成,你就不得不承认,机构投资人日趋超越了散户投资人,而散户投资,自己也在不断的认为这种先浏览后筛选的模式,对他们而言,意义不大,因为小额的零散投资,费时间,费力,到最后风险却无法比机构投资人更小,但是在时间操作,风险辨别的成本都要高于专业投资人。所以,也可以看到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散户投资人在不断退出,而机构投资人大举入场。一方面是因为散户投资人自己也更愿意把资金交给专业投资人投资,同时一些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人也不断挤入市场,最终的结果就发现lendinclub的规模不断上行的原因最终是机构投资人推动的结果,并非是散户推动,也恰恰是意识到了这个点,从而对机构投资人的放开,使得该公司更趋向是网络证券交易所的模式,而已经脱离了传统谢平教授所认定的P2P的模式,也就是说实践中P2P模式是破产的。另外,我也在我的书里系统的阐述了为什么理论中P2P模式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其中核心一条是P2P的所谓分布式平台,虽然可以提高整体社会效率,但是一定是与个体效率下降相关的,这个模式很难成为个体不允许失效的金融等领域的未来方向,至少我个人不认同。这里就不多做论述了。中国P2P的几种模式1、纯中介——拍拍贷模式那么我们回头看中国的P2P,中国P2P,我自己分为四个模式,跟国外有一样的,但是绝大部分是不一样的,一样的主要是指拍拍贷,这种模式,我感觉国外能针对机构投资人放开,采取五级风险分类的方式进行风险定价,帮助筛选更好标的,是因为国外还是一个对个体违约能接受且是常态的国家,美国是个信用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违约是常态,各类征信措施非常明确,且权益流动充分,因此这种模式在国外可行,但是中国是个什么市场呢?中国是个没有风险定价的市场,无论是散户投资还是机构投资人,都是追求无风险的稳定收益,最终导致市场无违约,一个没违约的市场,最终是不需要风险定价能力的,无论买什么东西,到最后都不允许违约,那么使得有风险定价能力的机构回到最后也毫无意义。我们一个权益产品,到最后亏损50%,到最后都必须保证本金,且给予最低回报,那么风险定价能力一定是变成无用处的,最后金融产品跟青菜萝卜一样,纯粹沦为比价,那么拍拍贷在做的事情是教育市场要变成聪明的人,变成能接受违约的人,这个难度实在是太大了,很容易成为先烈。我们目前的现状其实恰恰是聪明人是不需要你去教育的,人家有的是赚钱机会,或者本身就是有钱人,不太可能成为投资主流人群,而笨蛋人群,则压根不会来跟你讲理念,反正给你钱,你给我收益,做不到就撤,所以,难度会很大。拍拍贷,这种模式,我自己觉得在中国就会面临极大的挑战,至少短时间内,哪怕针对机构投资人放开也不太会有很好的结果,其实我们还要关注到一个细节是什么呢?是目前陆金所说要去担保化,去掉担保之后的陆金所,很像拍拍贷,虽然我对于去担保化这个事情,陆金所能否走下去,但是感觉陆金所要有大理想倒还真是会这么干,因为目前陆金所还更多是自有担保资产的证券化概念,这种概念会受到自身担保瓶颈的限制,很难做的更大了,现在去担保化,其实是想走到LENDINGCLUB模式,把自己变成了网络权益交易市场,也跟拍拍贷最终的理想可能是趋同的。虽然拍拍贷起步更早,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中国目前的现状而言,大机构有更强的信用背书,且也有更强的资源和实力进行风险产品的定价,设计出符合机构投资人的产品,未来拍拍贷的竞争情况和趋势个人感觉会有点不太乐观,张俊兄要加油了,而且这个进程时间会很快,留给拍拍贷在自有模式上所建立的优势窗口时间不会太长。决定这里的核心其实是自身参与资产定价的优势基础要不断拓展和延伸才行,但是不管如何说,我可以说,除了别的P2P转型外,再重新建设一个类似模式的可能性基本上是没有了。这个模式的投资角度来看,毫无机会,最近关注到其实点融也有类似的进程,不知道具体构思如何,还在观察之内。面临大鳄平安,两家公司且行且珍惜吧。2、自建资产的模式第二类模式其实是自建资产的模式,这种模式为代表的是宜信和人人贷,他们的核心定义其实是一边去寻找资产,进行风险定价,然后再网络上销售,或者说吸储。由于在吸储端上,所有的P2P都是一样的,无非是成本高低不同而已。那么这个模式的核心其实自建资产中的风险定价能力成为重中之重,决定生存之关键。3、自有资产的模式第三类模式则是自有资产的模式,自建和自有一字之差,区别在于资产的归属权在谁,一个是要去寻找资产,宜信三万多人,人人贷六千多人,寻找资产,而后定价,而后销售,自有则是直接砍掉这块,纯粹把自己的资产往线上搬,最典型的其实是最近新起来的一些大型公司、上市公司、商业银行等,甚至包括未来的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公司,都可能会走这条路。这条路的核心其实是把本来需要通过银行、担保、小贷来进行融资匹配的资产,直接在线化了,他们的优势是什么呢?是获得了更大的主动权,不需要在看银行脸色行事,另外就是风险认定的成本更低,本身就是进行正常业务运作的一些公司,是否通过P2P吸储,其最终的风险是一致的,只是融资渠道来源不同而已,说难听点,这种模式最后哪怕是死,也是死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如同第二种模式,往往需要对别人进行风险认定。这种模式有点符合我之前提的大规模业余化的特征,在自身固有优势领域里面往前走一步的特征,回到最后他们最终挤压的其实是第二类模式,以及部分商业银行的业务,本来需要通过别人进行融资的,变成了自我融资的行为,这种模式在自身优势范围内,会快速形成规模,但是会瓶颈受限,很难形成大规模,一定是依附于自身优势的,但是这种模式数量会很多。4、合作的通道模式第四种模式,其实是合作模式,有利网是代表,目前铜板街、挖财等可能都会走到这个地步,对于这个模式,我认为是个传统的金融代销业务的网络化,甚至可以称之为是非标理财产品的在线销售平台,他的模式是自身既没有资产,也没有寻找资产的团队,所以他们就跟机构合作,只是代销其他机构的资产,然后赚取代销费用。既节省了庞大的建设资产团队的费用,又一定程度上通过机构来降低产品的风险,看上去是个非常理想的模式,也很容易起规模,只要流量充分,规模起来其实是很快的。目前可以看到这个模式的增长幅度惊人,远超过了其他几种模式。最近风投在这块投资大单也很多。金融业务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关键点1、资金流量的入口能力其实如何评价这四种模式,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金融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我自己认为是三个,第一个是资产端的风险定价能力。第二个是资金流量入口的能力。第三是流动性平衡的能力。第三个,其实我们可以撇开不谈,因为因人而异,无法一概而论,我们把能讨论的前两个给分析清楚,基本可以看下优劣。先谈资金流量入口的能力,这里涉及到我们对互联网流量的认知,其实流量回到本质上就是两件东西,第一是时间,第二是钱。互联网上的各种网站APP,回到最后都是在抢劫你的时间,A的时间多了,那么B的时间就少了。就是这么个事情,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也差不多,A投资多了,那么B就的投资就少了,回到最后,金融之争就是在哪个网站投资的钱的多少,我们传统的互联网比较的所谓流量,往往到现在成本是越来越高,现在的获客成本至少在几百以上,相比过去几年,已经是居高不下了,为什么会如此呢?是因为你在获客的时候,你是跟你的竞争对手在打架,你出一百,人家出一百零一,不断交相竞争的结果,最终就是推高了各种成本,在一致性服务和商品比较上,都是如此格局,那么到金融领域会不会是如此格局呢?其实我个人感觉我们其实还要关注到金融领域还是有差异的,哪怕在传统的领域里流量也是有差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我们国家其实流量可以排的上前几名有个网站叫12306,春节时候绝对是全国第一流量王,但是他的获客成本是0,压根不需要获客,流量自然而来,这个是因为他是排他性的,这个例子很极端,但是却很有意思,反映了市场并不是纯竞价行为,在金融领域就有这个特征,就是流量并非是一致性服务的,典型反映在具备极大背景和品牌信誉的金融公司的流量成本远低于其他相应公司,我们比较陆金所和宜信,就很明显,很多人都说两者在公关费用差不多啊,什么说平安获客成本低于宜信啊。其实,你们看到的是品宣成本,但是我们要看的最终是资金成本高低,陆金所最低成本曾经到过6%都不到的成本,普遍的平均成本可能低于8%,而我们看到宜信给客户的成本基本上维持在12%甚至更高。这里核心反应就是具备品牌和背景支撑的大型公司的资金成本很低,不能小看这个差距,这个差距直接就反映为净利润,金融比较到最后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打资金成本谁更低,更低的资金成本使得客户群的选择更广泛且风险更小,高利贷最终本身是推动了风险的往上移的,许多本来低利息的资金客户,最终由于利息过高从而能进入了高风险区域,不管如何狡辩,不得不承认的一点从整体区域来看,低利息的客户风险一定是低于高利贷的客户风险的。我们其实只要比较四个模式最终谁的流量成本会更低,就可以了,很显然最低的是自身固有优势往外延的客户流量成本一定是最低的,另外三类模式的成本比较就建立在谁能更好的树立起自身的品牌优势,且能长期表现稳定的风险控制能力,这个是符合中国人的特性的,中国人对于确定保本的项目,可以接受相对较低利息。这个是为什么我国目前银行的理财产品是主流业态,而对于普遍性无法确定保本的情况下,一般都倾向于用高利息来弥补风险敞口的现实情况的。也正是基于大公司、大机构的进入P2P,最终也加剧了目前P2P会来一次大的洗牌,改变目前业态格局。用不了多久,大型公司的P2P规模很快会超越宜信、人人贷这样的公司,前段时间看到深圳一家26家公司组建的P2P,其中16家是上市公司的背景,注册资本5.2亿,这样的P2P出现,自身资产充沛的情况下,流量成本其实很低,都远非目前一些草根P2P所能对抗的。民生易贷的P2P上线,一标难求,与很多P2P公司流量不足的尴尬情况,形成了极大的反差,都可以侧面反映流量流向的不平均,对于一些草根P2P,需要的是时间来积累起自身的口碑和信誉,而市场会给这个时间么?时间窗口已经很短了。这也是为什么我说一个草根想要逆袭加入这个领域的可能性基本为零了。我在去年的时候就写过P2P文章说,回到本质上P2P其实只是一个工具,无所谓好坏,看谁使用,现在大量公司其实都把P2P成为了一种进入金融业的方式方法,弥补了他们一直无法获得银行牌照的缺陷,其实回到最后,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P2P最终可能搞死的是小贷、担保这样的过渡性业态的公司。2、资产端的风险定价能力讲完流量端,我们在讲资产端,在资产端上我们发现最没有优势的其实是拍拍贷,因为是需要借款人主动前来借款,而其他几个都是主动去寻找资产的情况,我们发现总是能在车上看到什么无抵押无担保的卡片,都是P2P公司寻找借款人的方式,在后三种模式上,其实宜信和人人贷成本最高,但是相对来说,优势也稳固一些,毕竟成为了重资产,门槛极高,屌丝要在短时间内逆袭可能性基本没有了,那么自有资产的这块,应该说,基础最好,最容易起规模,但是一定随着自有业务的发展瓶颈从而受到限制,但是他们分化其他业态的趋势必然加强。为什么说通道合作模式不靠谱?第四类的合作模式,看上去最美好,但是现实却是门槛最低,且无自身核心竞争力,这种模式在资产端由于无法自身建设资产,只能与人合作的方式进行,那就会很有意思,需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流量的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成本并不会低,反过来会成为好的资产机构的博弈。什么意思呢,往往其实特别好的资产管理机构,并不需要通过这样的模式来销售,他们往往会走第三种模式,自有模式,自己有资产,自己建团队,只要规模达到一定的量,完全可以分摊成本。我自己测算只要规模在2亿左右,就可以覆盖这个成本,相比较与其给人代销,还不如自己建设,例如浙江省最大的担保公司中新力合担保,就自己架设了鑫合汇,半年时间交易额就突破十五亿,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自己掌握了主动权,而不是由代销机构掌握,只有小公司、由于业务量的问题,无法自身分摊成本,才会需要通过合作的方式来代销,而与此相对应的方式就成为了对合作机构的风险审核能力成为了核心,这种核心优势其实是很难经得起推敲的。本身就是个逆向选择的群体,你再怎么审核,都是垃圾。这个其实是传统财富管理公司的困局所在,好机构压根不找你销,差的机构一天到晚找你,你还不敢做,关键是流量还不断受到同行的竞价和博弈,在风险和业务中做平衡,其实难度是很大的,我个人最不看好的就是这种模式,门槛太低,流量维持成本太高。这个模式未来的博弈难度最大,混战最容易起,不知道谁能笑到最后。综合来讲,这个只是模式分析比较,可以说四个模式都有成功的公司,关键是谁能走到最后,谁会笑到最后,这个其实一比能力,二比人品,就很不好说了。无法评价和推断,就不多做论述了。最后谈谈渠道模式,目前我们有不少理财产品销售的模式,很好玩的是这个模式最终跟P2P的第四种模式走到了一起,他们本质上都成为了金融机构或者非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的代理销售模式,这种模式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其实我个人感觉是很容易被证明失败的,这种是典型的渠道概念,依附于大的流量基础的渠道能爆发出很大的威力,但是离开了流量基础就是什么都不是了。而且在某些非同质化的产品里面,即使流量充足的网站都是一塌糊涂,例如淘宝基金超市,更何况互联网的流量格局基本已定的情况下,这个模式感觉意义很有限,回头看过去几年很多人都尝试过这种模式了,没有成功的。你做之前只要问问,你是比好买杨文斌更专业呢。还是比淘宝基金超市更有流量,或者比东方财富网 更有基础受众,如果都没有,建议就算了,千万别拿余额宝来举例子,余额宝的成功其实是基础客户群的成功,另外淘宝的支付结算模式现实为基金t+0实现了垫资的可能性,那是个案,什么叫个案?就是你永远不会成功的叫个案。事实上一旦市场形成风险定价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好的商品不需要你来卖,好产品永远是人家求上门的,不怕卖不出去。而只有垃圾才会找你。玩垃圾就算的了,别折腾了。做投资的角度来看,我还是感觉看清楚大的格局更有意义,看清楚大格局之后的个案选择其实要靠一定的量来支撑的,没有铺下去足够的数量,基本无法撑起投资可能的。现在看看红杉的确很牛逼,看准电商趋势之后,把电商都给投资了一遍,所以很多基金的成功其实是靠资金规模撑起来的。一般人还真玩不起。当然我们也得必须承认红杉在看清楚趋势之后,挑选团队的能力也是极为牛逼和强悍的,团购能跟美团走一起,闪购模式能跟唯品会站一起,都是牛逼团队。我自己理解纯线上互联网的本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流量加变现。它肯定是把某一个东西标准化,然后大面积地复制,这个是互联网的核心。我们现在很多东西没有办法批量化的时候,互联网的优势就会下降。如果要把个性化东西给做深了,这个时候的联网就会有一定的重资产,有了重资产以后,互联网的优势就会丧失,我从来不相信一样东西是万能的,无所不利的,互联网也必然一样。渠道模式演变到最后,无非就是走财富管理或者走资产管理两种模式,本身是渠道的成功概率就是为零,基本是不现实的,现在国外有一些成熟的渠道模式其实本质都是走到了资产管理领域,研发了类似理财工具的技术,更好的帮助客户进行资产管理,这个资产管理才是核心,或者技术应用是核心,提供便捷性的应用,本身都不是信用附加的,要清楚价值所在。从纯财富管理和市场管理角度上来看,互联网在财富管理上没有特别大的优势,因为它特别依赖个人的能力,及其很好的风险偏好配置等一些东西。往往强有力的东西都形成不了规模,这是你能够看好一些东西,你找不到强有力的可行性。无法规模化,来自于线下就是这样,你给了我很多钱,我管几个亿能管好,我管一百亿管不好。我自己都没办法来批量化管理,你互联网如何实现呢?事实上,标准化的东西你做一百亿和十亿它的成本是一致的,非标准化则是不一致的你的规模跟能力都会受制约。我们在资产管理领域里边能够发现一些大的管理公司,形成寡头垄断,占据一部分的份额,剩余的市场则是无数个小型机构占据,大的能形成垄断其实很大程度上,我们认为资产管理通过规模甚至包括品牌优势的叠加都能起到作用,但是财富管理领域却不是这样的,貌似全 球都找不到特别大的财富管理机构,这个生态很有意思,我感觉互联网的出现也不太能起到这个作用。互联网能起到资产规模集中的作用,但是很难形成资产管理的优势,这个优势是需要时间沉淀,经验累积,我们可以推论是好的资产管理机构通过互联网或许会更好,因为资金更趋向集中。但是反向推很难,一个垃圾的资产管理机构第一很难通过互联网能募集到更多的钱,第二募集到钱,垃圾的管理只会更垃圾,然后影响规模。从这个角度上,投互联网投什么?如果是投渠道,互联网就不值得投资,一个渠道的应用,要为王一定是有前提的,一定是供大于求加同质化,才有可能是互联网的渠道。其实,我们一定要知道互联网在提供什么东西?很多时候渠道层面理解的话,我们的互联网提供的是标准化和一致性的服务,去看腾讯,他提供的是基础的通讯服务,所以它有很多人群都普遍性应用,它不可能针对你,给你搞一个QQ、搞个微信,给你也搞个定制的QQ微信群,它不会的。不管你是高富帅还是屌丝,用的东西是一样的。你会发现哪怕你是高富帅,到京东上买的东西跟屌丝是没区别的。从后台来看,它提供的是既定的服务,也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形成所谓的流量的概念,否则意义不大。我们要考虑的就是所谓的财富管理和金融是否符合标准化就可以了。我感觉难度还是很大的。互联网的渠道作用还有些意义,主要还是体现在没有利率市场化的时候,金融市场其实是去能力化的。就是你的能力反应不出来价值,你给我提供这个产品、提供那个产品你会发现没人认可,能力再强都没办法。你的确做了很多风险定价,但是因为大家不会来考虑风 险,所有的风险都只考虑一个,政府会否承担兜底义务,国家信用会否丧失,这个时候就麻烦了,风险定价就都是去了意义。所以财富管理在目前表现为基金产品的销售,没有人会真正意义上去说我给你判断风险,因为大家都认为没有风险,所以你判断了也没用,当然,我也觉得能够判断风险本身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我们做了这么久信贷管理的人都无法判别说这个产品比那个产品风险要小,一个刚入行的人用互联网来就可以判别了?压根没有办法来证明。往往只有它出事以后你才知道很难,这个在各个产品里面定价本身是一个很难的事情。有研究的比没有研究的,风险定价是有优势的,但是这个优势很难绝对化,另外一个角度上,在中国短期内,风险很难进行市场定价。哪怕你给他推荐买低风险的,但是一定是低风险的吗?谁敢说你的产品是低风险的呢?现在很多大妈首先买东西,第一问是是否保本,保本了之后,就是一个比价行为了,管你什么东西。什么收益高买什么,风险定价几乎失效。另外,很多人都说自己有办法来想出个办法来实现更好的资产收益,这个是资产管理的范畴,但是事实上,其实是很难的,很少有人有能力可以创造出来一定比别人高的收益,如果创造出来了,互联网扮演不了这么大的作用,如同前面说的,你如果有办法证明了,互联网的 意义其实都丧失了。你见过巴菲特需要互联网来做宣传么?需要拥抱互联网么?压根不需要。我们现在见创业者最烦就是设想他们的成功都建立在比别人更能干之上,怎么可能,我们相信绝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差不多的,谁也不见得比人家好,更何况某些领域人家都是玩了几十年的人了。你说我能创造出一个比他好的东西来,我是不信,我从来不相信有人说我比别人 都聪明,凭什么呀?我是不相信。当然我们不否认有人就是能赚出来,只是我觉得我没有那么好的运气能碰到这样的人,我一定不相信。所以如果这样的创业者我想还是算了。我运气不行。从我自己理解的暴利来自于三个领域。第一种是管制,别人不能玩,我们能玩。这就是管制牌照给的暴利,当然也可能是市场垄断带来的排他性形成的暴利垄断。第二种是你胆子大,你干了一些人家不能干,你也不能干,但是敢干的事情,像什么走私啊这类的,都能赚大钱。第三就是技术,技术形成的短时间内的排他性,只有你能玩,别人玩不了,暴利就能出现了。一旦管制被打掉之后,前两种暴利就会被抹平。我们可以说目前木有底层技术的大突破的情况下,BAT的格局基本不太可能被打掉,真的希望不大,逆袭是需要基础条件的,乱世里容易逆袭,但是相对稳固的社会里,一个寒门子弟出人头地有可能,但是概率一定是很低的,只有技术突破打掉稳固格局,形成新的乱世才有机会,大家不要悲观的理由在于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底层技术的突破随时会出现,屌丝们要做好逆袭的准备。最后我自己感觉互联网金融这个话题,大家都讲了两年,看了两年,该看明白的也总该明白了。还看不明白那就回家睡觉得了,说明智商不够,不适合干事。而看明白之后其实就剩下做,不做,两件事了。永远到最后要考虑的是你去做会不会更好,大潮来临你能有啥机会生存下来或者还能进一步,而不是一直喊来喊去这个好,哪个好,好不好这事情跟你真没关系。我自己觉得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吧,绝大多数人来来往往无非名利两字,所以干一件事情要么求名,要么得利。两个都有去做最牛逼。两个都没去做最傻逼。其余则要么得名要么得利。总得有一个吧。站在边上,每天喊来喊去,名也没有,利也未得,真的感觉挺傻逼,互联网金融好还是不好,其实跟你真没什么关系。 延伸阅读 同样,当前很多p2p平台片面追求自身的用户规模与交易量,在以一种经营电商平台的逻辑来做金融,而这显然是有悖金融逻辑的。为何这么说呢?来看看校长在2015年8月对这一命题的阐述。好久没有具体写P2P的文章了,实话说,最近一点写文章的想法都没有,有点倦了。最近新浪在搞活动研究“互联网+”,其中也包括互联网+金融。而我看了马明哲大佬的访谈,别的没记住,就记住了那句话,大家对互联网金融的期待太高了。感觉很熟悉,类似的话,我大概三年前就说了,别对互联网金融抱有太大的期望,别搞的互联网金融会是拯救中国的利器和工具,这个世界从来不存在一点突破,全面开花的逻辑,从重要性而言,我们有很多事情,比金融重要多了,农业稳定、科技、教育、医疗、住房改善,都比金融要来的更重要,那里搞的好像有了互联网金融,别的就不需要的感觉呢?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社会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就是凡说反对互联网金融的,就是反对创新,扼杀创新的逻辑,我一直不这么觉得。 电商模式的P2P今年必然寿终正寝 当然今天不是来重申这些老观点和看法的,我只是想阐述下最新的一些想法,因为都只是想法,还不成体系,难免很多考虑不周的地方,希望大家多拍砖,轻点就行。第一个想阐述的问题其实说感觉过去VC主导的电商模式的P2P基本上快寿终正寝了,很快会出现大面积的P2P坍塌事件,这里的核心原因我感觉说是过去的VC缺乏对金融的深刻理解所导致,过去很多VC在电商这一波上赚了很多的钱,然后目光瞄向了互联网金融,期望复制互联网电商的基础逻辑,就是通过做大基础用户规模,然后来获得最终的市场份额,说白了就是牺牲当前的收益来获得未来的长期性收益,更看重对用户规模的期待。我们看到过去几年大量的资金都砸在了用户规模大的一些P2P领域里,喜欢看交易规模,待收金额。我过去也一直想明白,他们的投资逻辑到底在哪里,因为我一直无法理解的就是金融怎么可能是比拼规模的地方呢?金融企业一直有个所谓资本金约束的提法,也就是金融企业规模都是会受到资本金的约束的,这不是行政规则,他说金融运行的基本法则,一个企业规模做到一定阶段,一定会受到资本金的约束,非常自然简单的事情,所以,金融企业能否牛逼有时候,只要看资本金就可以了,更大的资本金一定可以做更大的规模,这个逻辑是非常清晰的。这里就衍生出的基本逻辑就是,金融企业要增加规模,必然要增加资本金,而增加了资本金的话,就必然降低资产收益率,也就是说企业的收益一定是跟资本金约束相关,如此来看,金融企业的高估值可能性就会大打折扣,为什么,因为缺乏想象力啊。一个能被想象出未来的行业,能有多少估值呢?这个从目前银行业的估值都可以看得出来,目前全球银行业的PB都普遍不高,平均水平大概也就是1.2左右,中国大概只有0.8。也就是从单纯的投资角度看,金融机构并非是很好的投资标的。那么这里有人就会说,P2P是为颠覆银行而生,怎么可以沿用银行的投资逻辑呢?我个人感觉任何一个事物,不要去看表象,而是要看本质,究其P2P本质而言,P2P跟银行毫无差别,唯一逻辑就是P2P不受管制约束可以,这个是好事情,规模很容易上,这个也是坏事情,不受节制的上规模,必然死得很难看。后来随着跟大量投资经理聊天,我突然也觉得发现一个真理就是你觉得很当然的事情,在很多人眼里其实并不是如此的,而世界上大多数时候钱又掌握这些人手里,所以这个时候,他们的认知决定了市场的走向,虽然最终结果可能我是对的,但是过程中我可能就死了,当市场认为我对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了。于是也是基于这个逻辑,我得出结论就是市场永远是对的,世界上80%的人其实本质都是从众而愚昧的,你如果不从众,不变得跟他们一样愚昧,你会越来越聪明,但是却会越来越穷困,所以,你要做的事情,其实是看明白之后,得放下手段,让自己变傻,加入期间,然后在他们变聪明之前,赶紧撤了,这就是我后来说的所谓阶段性机会的原因了吧。在过去几年市场充斥了大量的专业的,非专业的投资人,每个人都可以给你讲上很长的一段逻辑来谈他们理解的金融,例如金融要普惠,要人人可做金融,用户门槛越低,价值越高等等,我基本上到后来直接干脆都说,都是对的,对的,能让我跟点不,价格便宜点就行了。我再也懒得去扯什么金融是有门槛的,人人做金融迟早人人都完蛋,美国次贷危机就是这么来的之类的话,因为,其实说了他们也听不懂,于是我就这么被逼着成为了很多公司的股东,真没办法,都是被逼的。有一次跟某P2P公司的一个投资机构聊天,他说他们也认识到我说的P2P的根本不在于流量,而在于资产,我说那是最简单的道理,资产决定了最终的信贷风险,跟风险相比较,你的运营成本压根就不值得一提,他说,他们投资的机构,也开始从流量转到资产能力了,所以他们就投资了千把万美金了,我说扯淡吧,我干了近十年的金融,胆颤心惊的干了十年,我都不敢说自己有资产定价的能力了,现在你大手一挥说,让你投资的P2P,从流量转向资产,然后他就立马就有能力了,那只能说明,我过去这十年都可以去死了,因为都白活了。一开始就从流量入手的公司,怎么可能说转型就转型呢,这个又不是演戏,今天演了丑八怪,明天就变成四大美女了。很多简单的道理,其实都说深刻异常的,你没经历过,不能明白就是不能明白,过去十年中国至少发生了不下三场中低程度的经济危机,每一次危机都死掉一大批人,这个过程中,许多极为简单的道理被验证了一次又一次。其实,我自己一直的感觉就是,金融缺乏长期价值,只有现金价值,怎么去理解这个事情,确切说,金融因为其实是个非常好比较差别的产品,金融产品核心纬度其实是三个,安全、期限、收益,在安全假设既定的情况下,就是两个,期限和收益,为什么排斥安全,那是因为目前整体刚兑的环境下,这个基本默认为同等,如果不刚兑的话,确切说,安全又是绝大多数人最无法衡量的纬度,所以绝大部分人如果在做金融产品配置的情况下,基本只看下平台,觉得平台放心了。然后直接看收益率匹配期限,总体而言,期限越短,收益同等的情况下,越容易被接受,期限相同的情况下,收益高越容易被接受,这里面,小平台和大平台相比较,会有一个信用差,是能被接受的。这个逻辑衍生出来的情况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金融产品特别容易做比较,就使得绝大多数投资P2P的人的转移成本就非常的低,尤其屌丝在理财的时候,对收益率特别敏感,我举例说过,其实越是屌丝,越是计较收益率。而正因为收益和期限的比较特别容易,傻瓜都算的出来,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他们就会游走在各个平台寻找合适的标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平台就必须保证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中维持一定的竞争性优势,才能起规模,也就是要比价,而一旦陷入比价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永远会被收益逼着走,是被用户绑架的情况的,所以,通过相对高息起了用户规模的实际意义就会不断丧失,因为有一天,你无法维持高收益的情况下,用户立马就会撤,这个时候,你当年所有砸钱所形成的用户规模,实际上很难形成长期性优势的。而电商其实是不一样的,电商的逻辑很大程度上是两个,第一个是电商产品的情感属性不是单纯通过比价能够实现的,一个一模一样的产品在不同的商家里,价格差几十倍的情况下,也未必是低价者得,因为构成因素很多,因为喜欢,因为方便,因为情感,乱七八糟,不一而足,第二个原因是商品价格总体而言还是相对低价,一个杯子卖十块跟卖二十,涨价100%了,但是实际上感觉还是很有限,所以商品逻辑,往往是便捷性的流量导入是核心,这个时候谁的基础用户更多,一定能催生更大的价值来。非常浅显的差别就是如此而已。另外,电商是随着规模增长,成本是降低的,而金融其实不是的,金融确切说,规模增长,风险增加,变相带动成本极大程度提高,信贷风险不是保险逻辑,不是大数法则,因为每个事件都不是独立非相关事件的,所以规模越大,一定是风险越大,从而拉高整个成本,所以最终的情况是金融不是一个可以做大规模拉低成本的行业,那就回到我前面的问题,金融需要不断的增加资本,包括拨备,包括风险准备金,这些都使得整个金融无法遵循电商逻辑,缺乏想像空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差异是什么呢,我在《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里其实是提出过的,就是电商是用户和客户明显合二为一的模式,而金融是用户和客户是分开的,两者不重叠的,这个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逻辑。什么意思呢,大家去设想下,马云在淘宝上,一年能花多少钱?我大概算了下,马云在淘宝上大概一年也就只能花个千把万的东西,已经足够把他家撑的满满的,商品交易,绝大部分都是基础性产品,这些东西,哪怕你是全球首富,其实你也花不了多少钱,在买一个具体的产品的时候,一个首富和一个屌丝,本质是一样的,在后台来看,只是一个ID而已,根本无法判别ID的差异。所以,这个时候,每个进来购买的用户就是客户,互联网之所以要提用户至上的前提是用户和客户合二为一,把每个进来的人都服务好是达成交易的基础核心,反应的是每个人商品需求都是一致的,不会因为你特别有钱给你开个绿色通道,也不会因为你特别穷就不让你买东西。所以,电商交易规模的起来必须使得客户数要有大面积增长才可以,没有用户数规模的上升,压根无法实现大规模交易的可能,而同时电商的交易规模上去,他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所以谈电商,不砸流量是不现实的,不做好每个客户的基础服务也是不现实的。所以,电商逻辑就是砸用户数的过程,不断的花钱砸流量,砸到没有竞争对手,你就牛逼了,而且由于电商用户对于便捷性要求更高,且对价格并不明显,所以,你会发现习惯了一个平台之后,也很少会因为价格问题而转移到另外一个平台,所以这种情况来看,电商是有长期价值的。其实这里也衍生出过去渠道模式电商一个非常致命的命题,就是渠道主导的模式下,流量为王,必然导致垃圾卖的比宝贝好的情况出现。这个可以看我2012年写互联网电商一篇文章。回到金融来看,其实金融显然不符合这个逻辑,金融的用户和客户显然不是合一的,你们去想,马云在蚂蚁金服上买个一个亿产品,跟一个屌丝买个一千块钱,你还想让他们两个的服务水平一致,那就是见鬼了,两者的服务成本明显不一致,这个时候,你就必须知道谁是你的客户,谁只是你的用户,用户只是用你的产品,未必是你的有效价值客户,客户可能不会经常使用你的产品,但是他会给你带来价值,你要清晰知道自己到底服务谁!金融的特征在这个差异场景上就体现的淋漓尽致了,你服务了一千万屌丝用户又如何,可能还不及把一个高富帅给服务透了,事实上,从实践结果来看,屌丝其实服务成本哪怕都是一对一的情况下,都会比高富帅高更多,前面逻辑讲过,这个世界上,赚了大钱的人,往往财富管理喜欢讲究大资产配置,对于单一资产不会深究,而越是穷光蛋,其实越扣细节风险,对服务水平要求反倒越高。在各个行业都非常明显,会跟出租车司机吵架的人一定是屌丝,因为有钱人的时间很值钱,压根没时间跟你吵架,会跟服务生较真的,也一定是屌丝,屌丝最喜欢又便宜,又好用,最好是产品免费,买个25钱的淘宝还会问你是不是包邮,你妹滴,这就是屌丝,他们的想法就是,东西必须是最好的,价格必须是最便宜的。而且永远还是不满足的,这种情况下,你让金融按照电商的逻辑去走,那就是必死的逻辑了。所以,金融其实是很难按照电商逻辑去走的,电商必须注重客户贡献度,在大量的基础性客户里筛选出符合自己业务模式的客户出来,过去不惜一切代价砸钱堆用户的逻辑,今年必然寿终正寝。最终会发现大量的资金搞这个活动,搞那个活动,养肥的都是一帮垃圾客户,平台稍微有点麻烦,风吹草动,立马把你抛弃。最近泛亚交易所老板被投资人堵着扭送公安局,都表明屌丝是世界上忠诚度最低的人群,他们爱你不是真的爱你,而只是爱你给他们带来好处,如果好处没有,人们立马抛弃你。你能做的就是持续不断的给他们带来好处,稍微中间出现点问题就不爱你了。所以砸出来巨大流量的时候,如果资产端不能跟上的话,那坍塌的时候很快到来,目前我感觉,最可怕的事情,其实不是用户问题,更关键还是资产端的定价能力目前绝大部分互联网公司一直未能形成,资产端的问题,大逻辑也就不讲了,讲的太多,想吐了,总体而言,就是经济下行的周期里,我从来不信,有人能用专业能力扛过去,这个问题,我也写过一篇文章,仔细分析了,也就不提了,大下行周期里,再好的资产都很难经得起扛。总体而言,两类公司更好过冬,一类就是大资本公司,越大的公司,扛过去可能性越大,所以从我个人角度来看,P2P要活下去,加紧融资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还有一类就是小公司,越小的公司,往往也能很好的过冬,金融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许多小公司,资产规模不大,反倒切实可控一些基础资产,反倒也不会出什么太大的问题,如果能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就更好了。许多人其实是不太能认同这个问题的,都觉得靠风控能力可以活下去,事实上,真的很难。大家想下几个简单的逻辑就行了,银行五年前的坏账跟现在的坏账,十倍左右的上升,是能力变化么?不是的,能力没有任何差异,甚至还更好了,依然扛不住坏账,而且没有一家银行独善其身,如果能力有用,总不至于没有一家银行能力不好吧。十年前,我们借钱给别人欠条不用打,现在呢?老婆小孩抵押给你都跑路,说明什么呢?说明信贷风险跟个体能力的关系是不大的,在一个普遍赚钱的社会里,信用环境自然会很好,在一个大家都不赚钱的年代,你想维持低坏账率基本是不现实的,看天吃饭的格局就是信贷这个领域的普遍性特征。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是两个,一个是产能过剩,一个是金融过度。产能大发展的年代里,大家都拼命生产东西,到现在卖不出去了,于是催肥了互联网渠道模式,结果自己还是不赚钱,于是大量的钱撤离了实体,扎在中国这个封闭国家里,到处寻找投资机会,于是金融过度化了。钱多其实还是很明显的,本来还可以到股市里去,结果推高了股市,让股市的价格远远超越了实际价格,这两个问题最终的情况是实体也不赚钱,虚拟也不赚钱,那么借了钱的人,拿什么来还钱呢?信贷的本质什么先能赚钱然后借钱还钱的,不能赚钱,你还借钱,那就是耍流氓了。所以中国的信贷风险的本质压根不在信贷模式上,而在于市场没人赚钱。这个是经济问题而不是金融问题。下一步来看,随着经济形式的进一步不明朗,过去流量模式推起来的P2P公司,我感觉会很危险,无法实现C轮融资的公司,从我个人角度来看,都会走的比较艰难。这里面有人说我这里有逻辑漏洞的,就是很多人问为什么余额宝的收益那么低,还一样能有那么多用户规模。我感觉这个不是啥问题,安全等同,收益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便捷性是第一位的,余额宝的确是便捷性最好的产品啊。这个时候哪怕收益率差一个点两个点,其实并不影响用户心里,当然,我还是愿意把余额宝理解为不是金融产品的单纯销售,而是一个财富管理的行为,支付宝用了很好的客户管理的思维,把客户有效的管理起来,在自己的封闭体系里,引导客户做各种金融或者非金融行为。其实这个才是有价值的,我自己这几年感觉,目前互联网上,基本上有三个定律,销售是没有价值的,管理才是有价值的,TO B是没有价值的,TO C才是有价值的,信息是没有价值的,交易才是有价值的。本文作者:江南愤青,源自公众号:风吹江南。原文标题《为什么说通道型的p2p模式必死无疑——兼谈当下p2p平台以电商的逻辑运作,走偏趋势明显》。点击本页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以进一步浏览原文页。版权声明:「大公馆」除发布原创市场投研报告以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DGGKF4微信联系删除。新常态 武财神 慢慢牛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选的观点和立场
此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如需删除或申请收录,请联系微信号:zhixuanribao
的最新文章
微信扫一扫关注
微信扫一扫关注
24小时最热门
投资是一门学问,善学善问
Copyright & 2013 - .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交换请联系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困顿的近义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