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又说现代驱逐舰秒杀密苏里号战列舰受降,受

分享给朋友:通用代码: <input id="link4"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value="" />复 制flash地址: 复 制html代码: <input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id="link3" value="" />复 制分享视频到站外获取收益&&手机扫码分享视频二维码2小时内有效『战舰世界A君直播实录』谁说苏驱鱼雷不好使,9发雷瞬间秒杀满血妙义,苏系4级DD伊兹亚斯拉夫驱逐舰下载至电脑扫码用手机看用或微信扫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二维码2小时内有效『战舰世界A君直播实录』谁说苏驱鱼雷不好使,9发雷瞬间秒杀满血妙义,苏系4级DD伊兹亚斯拉夫驱逐舰扫码用手机继续看用或微信扫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二维码2小时内有效,扫码后可分享给好友没有优酷APP?立即下载请根据您的设备选择下载版本
药品服务许可证(京)-经营-请使用者仔细阅读优酷、、Copyright(C)2017 优酷
版权所有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专题】消逝的英雄:现代战列舰的崛起与没落|【三海一核】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大学生在线()
【专题】消逝的英雄:现代战列舰的崛起与没落
笔者手绘的战列舰,采用3-3-3-3主炮布局,设计上尽量缩短上层建筑尺寸以减少装甲带长度
在讲现代战列舰之前,首先叙述一下战列舰的历史地位。
海战的断代有很多种方法,在此采用空间断代法。空间断代法以交战空间维度作为断代方式。从一维的线性推进,到二维的平面编队作战,再到今天水下空中全面开花的立体海战。现代战列舰是按照二维平面编队作战思想的装备发展巅峰。但是在新海战模式的立体打击下,平面时代的战列舰最终只会落得历史舞台的命运。
本文中的现代战列舰,是指20世纪初至今出现的战列舰。我们首先从19世纪末战列舰的原型一一说起,对战列舰的装备技术和战术发展进行分析。
“前无畏舰时代”——现代战列舰的成型阶段
现代战列舰在成型之前经历了多个装甲、火力、动力布置方式的转变。现代战列舰的布置方案发展可以从19世纪末期的铁甲舰开始。黄海海战中的定远号和镇远号是铁甲舰的典型代表。但是它们并不能称为战列舰。在黄海海战中,定远级最致命的弱点在于,其同层甲板上成堆布置的两座主炮塔不能将全部火力集中到每一舷侧。因此,该级别军舰在交战时不能排成单纵队的战列线来交战。
定远级铁甲舰,注意中间的两座主炮布局
有鉴于甲午海战的教训,能够转向两舷任一舷侧开火射击的中心线主炮成为所有战列舰的标配。十年后,对马海战爆发,此时交战双方战列舰都装备了中心线配置的主炮。
“全重炮”——All-Big-Gun概念
主炮是战列舰最重要的武器。战列编队以战列舰为核心,而战列舰又以火炮为核心。早期战列舰火炮使用有烟火药,开炮之后,火药燃烧产生的残渣堆积在炮膛内,势必会影响下一发炮弹的射击,甚至会引发炸膛事故。所以每轮射击过后都要清理炮膛。无烟火药燃烧过后的残渣相对较少,并且也没有过大的黏性与颗粒度,对下轮射击的影响较小。所以在两轮射击的间隔中就可以节省炮膛清理的时间。由上可见,无烟火药大大提高了战列舰的射速。
同时相对于有烟火药来讲,由于燃烧更加充分,无烟火药的发射能量更大,炮弹初速更高。战列舰的射程从19世纪80年代的7000米遽然增加到1905年左右时的18000米,而双方战列舰的交战距离亦逐渐拉长到10000码(9144米)甚至更远。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舰载火炮射程与射速的原因,当时各海军强国各类战列舰流行混装两种口径主炮的方式。当时的军舰设计者们认为,较小口径(6-10英寸)主炮(速射炮)可以弥补大口径(11-13英寸)主炮火力在两轮射击间隔之间的不足。但是,随着火药和冶金技术的发展,大口径火炮的射速已经得到有效提高,而远距离交战使得射程较小的小口径二级主炮几乎成为摆设。而且,两种口径火炮,其炮弹飞行弹道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对同一目标射击时要经历复杂的校射过程,对于运动目标的持续协调射击对火控设施的要求已经大大超出了当时的技术范畴。因此,采用单一大口径主炮的战列舰设计成了世界各国海军建设者们的共识。
“全重炮”——All-Big-Gun概念从此诞生。
动力的演进
无论是黄海海战还是对马海战,较快的航速使得获胜方能够在平面阵型中抢先取得有利阵位。为了获得更快的航速,需要在战列舰体积有限的舰体内,除了保证续航力所需的燃油存放空间外,还要容纳功率更大的主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需要燃烧效率更高的动力主机。
蒸汽轮机和配套减速齿轮机组所需的加工精度对工业体系的要求远比往复式蒸汽机要高
战列舰动力系统的演进以从往复式蒸汽机到蒸汽轮机的过渡为主。其实早在战列舰动力革命之前,蒸汽轮机在火力发电等陆上工业中进入实用阶段已有很长时间,圆周运动的涡轮机效率要比往复运动的蒸汽机效率高很多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船舶推进所需的螺旋桨所做的是低转速高扭矩的运动,而蒸汽轮机偏偏是一种高转速低扭矩的主机。如果让蒸汽轮机直接驱动船舶螺旋桨进行动作,其效率反而低于传统的大扭矩往复式蒸汽机。
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法是通过机械变速装置,将高转速低扭矩的旋转运动转换为低转速高扭矩的旋转运动,驱动船舶螺旋桨运动。但是早期研制出的机械变速装置可靠性差,故障率高(当时冶金技术无法造出足够强度的金属零件,零件在高速运作时的损耗率非常高)。一直到成熟可靠的减速齿轮组得到实用,蒸汽轮机才正式装舰使用。
无畏号战列舰使用4台蒸汽轮机,其航速一举突破21节,而且能够以21节的速度连续航行7-10个小时。而同期的其它战列舰只能以19节的最高航速连续行驶半个小时,大多数时间的最高航速为14节甚至更低。可以说,仅航速一项,无畏号对当时其他国家军舰形成的代差不亚于美国研制四代机F-22与其他国家制空战斗机间的代差。
全面防护?重点防护?
战列舰发展史上炮弹和装甲防护的矛与盾一直是呈螺旋形发展的。早先铁甲舰使用脆性很大的铸铁作为装甲。这种装甲一旦中弹,即使未被击穿,在应力波的作用下亦会发生金属材料的大范围脆性崩落现象。
应力波导致装甲崩落现象示意图
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发现,封闭式炮塔中弹后,炮塔内飞散的铸铁碎屑会在封闭空间内发生多次反弹,大量杀伤操炮人员。黄海海战后相当一部分北洋水师舰船将炮塔改成了敞开式,仅保留前部的护盾。但是敞开炮塔后部的操炮人员又遭到小口径速射炮甚至步枪的杀伤。直到1887年战列舰装备了韧性更高的渗碳钢装甲,封闭式炮塔和炮廓才得到广泛应用。
战列舰装甲的厚度并不是处处相同的
在设计上,为了保证适航性,战列舰对自身重量以及尺寸极其苛求,换句话说,为了保持最基本的航行性能,战列舰的装甲厚度不可能无限度提高。当火炮攻击性能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如果对所有部位进行装甲厚度相同的全面防护,势必会使战列舰满足不了重量要求。所以不得不采用了重点防护的方案,对弹药库、锅炉、指挥台等进行重点防护。同时,为保存战列舰最基本的攻击力,主炮塔也是重点防护部位。
向立体时代的第一次妥协
前面说到战列舰是平面时代演进的产物。但是随着除了火炮之外各种新型武器与攻击模式的出现,战列舰和火炮的地位逐渐受到威胁。1866年鱼雷发明,1887年鱼雷获得第一个战果就是2000吨级别的战舰,1904年采用陀螺仪和蒸汽瓦斯发动机的热力鱼雷投入使用,标志鱼雷进入了成熟阶段。这是对战列舰霸主地位的第一次挑战。
成群出动的小型鱼雷艇完全有机会击沉数万吨的战列舰
鱼雷的出现,使得专门发射鱼雷的小船(鱼雷艇)或者潜艇有机会击沉一艘上万吨的主力舰。从此战列舰的威胁不单单来自水上敌方战列舰的炮弹,在设计时不得不通过更加细分的水密隔舱和鱼雷防护网以抵抗来自水下的威胁。为了防范鱼雷艇的攻击,出现了装备中口径速射炮和大功率主机的高速驱逐舰这一舰种,专门用于驱离敌方鱼雷艇;后来发现,远海作战中航程较远的驱逐舰发射鱼雷也更加有效,为了有效防范对方的驱逐舰,除了己方的驱逐舰之外不得不使用更大型的巡洋舰专门在舰队周围巡防来压制敌方的驱逐舰;后来又制造了装备大口径火炮和轻装甲的战列巡洋舰专门压制对方的巡洋舰。这就是现代舰队中驱逐舰、巡洋舰等名称的由来。
当然,某种意义上来说,上述所有舰只都是以战列舰为核心的辅助舰只。最终的决战还是发生在双方的战列舰队之间的大口径火炮炮战,战胜的一方将赢得制海权。
量变到质变——无畏号战列舰
无畏号(HMSDreadnought)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一种划时代设计的战列舰。在吸取了之前多次战例,综合了军舰设计人员的分析,对现代战列舰作出一系列改进之后,无畏号远优于同时期的同类军舰。
无畏号战列舰布局
无畏号装备10门12英寸(305mm)火炮,采取了中轴线3座主炮塔和舷侧各1座主炮塔的布置形式,对任一舷侧保证8门火炮、正前方6门火炮的打击能力。
采用蒸汽轮机使得无畏号能够以21节的航速连续航行10个小时。
表面硬化钢为无畏舰提供了可靠的装甲防护。
盛极而衰:后无畏舰时代综述
在无畏舰被制造出来以后,德国、美国、日本等海军强国纷纷仿造无畏舰的式样与设计概念制造自己的无畏舰和超越无畏舰的超无畏舰。
从无畏号开始形成的火力、动力、防护力三大要素配置作为经典被进一步发扬光大。无畏号之后的新战列舰再也没有跳出无畏号所划定的战列舰制造范本。
但战列舰毕竟是平面时代海战思想的作品,尽管后来的战列舰越来越优异,但战列舰本身的核心地位还是逐渐被替代。1930年后的战列舰从武器配备方面更加能看出这份向新时代威胁的妥协。
二次大战中的年,战列舰可谓达到了它发展史上的巅峰,然而随后不到10年就被彻底抛弃。
最后,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被击沉,而击沉它的并不是另一艘战列舰。
后无畏舰时代的火力布局变化
首先是火力布局的进一步优化。无畏舰本身仍然有两座主炮塔在舷侧。后来的战列舰采用了将所有主炮塔布置在中轴线的方式。为了得到更强的火力,日本和俄罗斯甚至设计出布置6座主炮塔的方案,比如日本山城级战列舰装备了六座炮塔12门主炮。
为了在火力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减少主炮塔数,多联装炮塔被研制出来;同时采用更好的装填系统进一步提高射速。除舷侧打击力量之外,如何在采用全中轴线主炮布局的情况下保证前向火力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背负式主炮塔布局解决了这一点。
年新造的战列舰大多数采取了“前二后一”三座三联装主炮的格局。除此之外,英、法、德各自有一些其他的火力配置方案。德国俾斯麦级采用了传统的2-2-2-2四座双联装炮塔布局,而英国和法国都建造过全部主炮前置布局的战列舰。
更强大的数据:火力
无畏号战列舰主炮口径305毫米,单发炮弹重385.5公斤;一战前夕服役的伊丽莎白女王号主炮口径已经达到了356毫米,每发炮弹的重量已经超过600公斤。二战时的美国主力战列舰普遍使用了406毫米口径的炮弹,每发炮弹重达1225公斤。最后,日本造出了使用460mm口径的炮弹,其中的三式穿甲弹重达1460公斤。作为对比,使用在重巡洋舰上的美国MK71型舰炮虽有203mm的口径,但是炮弹重量只有118公斤。可见在当时的海军装备序列中,论综合战斗力战列舰对其他舰种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图为460mm口径的战列舰炮弹
彼时的战列舰已经具有了强大的火力投送能力。火力投送能力是衡量武器发射量的指标,单纯按照设计上的最高射速来讲,衣阿华级战列舰每分钟能投射重量为22050公斤的主炮弹药。
随着长身管和高膛压主炮的出现,战列舰主炮的射程甚至到了40公里,借助高耸的光学测距仪、雷达和观测机,两艘战列舰可以在25000米甚至更远的距离上交战。
更强大的数据:重量与防御
为了抵消大口径火炮射击时的后坐力,同时保证被大口径火炮射击时的防御力,战列舰的吨位被一再放大。无畏号战列舰的满载排水量在21000吨左右,这一记录在36年后被刷新到72000吨。
无畏号的装甲厚度最大为280mm,而史上最厚的战列舰装甲居然达到了660mm。这样一艘战列舰,仅装甲的重量就突破了20000吨。
更强大的数据:动力
无畏级当时使用2.2万马力的齿轮传动燃煤锅炉蒸汽轮机,使得其航速达到了21节,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成就。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使用减速齿轮组的蒸汽轮机技术逐渐被普及开来。随着热值更高的石油燃料的使用,蒸汽锅炉能提供的蒸汽温度已经突破了420度。在热机中,工作介质越高,热机效率越高。作为工作介质的蒸汽温度的上升,意味着制造10万马力以上的动力设备成为可能。
无畏级战列舰诞生三十多年后,衣阿华级战列舰使用21.2万马力的电传动主机,使57000吨的舰体达到了31节(57km/h)的航速。
战列舰上的新技术
战列舰上的光学测距仪
我们知道,利用三角函数原理,光学测距仪和方位盘能够比较准确的测定目标的距离和角度方位;火控计算机和仪器等能够将测定好的目标数据快速换算成射击诸元;火控系统能够迅速指挥舰上的火炮统一射击;无线电系统使得多艘战列舰能够第一时间迅速协调作战。
随着航空学的发展,水上飞机很快成为了战列舰的标配。一战后的战列舰大多携带2-4架水上飞机,作战时通过起重机将水上飞机吊放在海面上完成飞机的起降工作。高空飞行的飞机能够第一时间将目标位置和弹着点精确报告给母舰。后来又有了更先进的无人机。
对海雷达很快研制出来并安装到战列舰上。随着雷达性能的进一步提高,火控雷达已经能够在不借助光学测距仪的情况下比较准确的测定目标的方位和距离,这在能见度很低的夜战和恶劣海况中非常实用。
向立体时代的又一次妥协
航空学的发展不仅仅为战列舰带来了可以校正弹着点的水上飞机,也给战列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威胁,并最终敲响了战列舰的丧钟。
1921年,美国飞机使用100公斤级、200公斤级和400公斤级炸弹进行了多次空袭战列舰的实验,将一艘德国制造的战列舰炸沉。这个实验证明飞机是可以击沉战列舰的。随后,专门搭载飞机的航空母舰出现,除了用于侦察的舰载机之外,还有了能够投掷炸弹和鱼雷的攻击机。
正是飞机敲响了战列舰的丧钟
之前的战列舰除了主炮之外仅安装了用于对付鱼雷驱逐舰和鱼雷艇的速射炮。为了应对来自空中的威胁,不得不装备了使用延时引信的大口径高炮和使用自动射击原理的小口径机炮。
珍珠港事件之后,航空母舰已经显露出对战列舰的强大优势。为了在舰载机编队蝗虫一般的攻击中幸存下来,战列舰干脆将反鱼雷舰的任务全部交给护航舰只,副炮全部改为高平两用式(即可对空高射,也可对海平射),将甲板上大量的空间留给防空武器。
即使是这样,二战中航母一共击沉了12-16艘战列舰(因为有几艘战列舰是舰载机和其他武器共同击沉所以在战果上有争议),而战列舰只击沉了一艘航母。战列舰被淘汰的日子终于来临了。
大和挽歌:战列舰的悲惨结局
大和级战列舰是人类历史制造出来的最大的战列舰,是火炮口径和威力最大的战列舰,是炮弹重量和杀伤力最大的战列舰,是装甲最为厚重的战列舰。
当然,也是投入和战果最不成比例的战列舰。
大和级战列舰1937年开始在日本开工,倾日本全国之力只制造出两艘,以日本古代两个诸侯国命名为大和和武藏。
“大和”级战列舰单舰造价2亿8153万6千日元,折合人民币228亿。
两舰从服役到被击沉能够确认的全部战果如下:共计击落飞机不超过20架,舰艇0。
大和挽歌:一组数字比较
大和级标准排水量高达67000吨,满载排水量突破71000吨。最为对比,世界上第二大的战列舰美国衣阿华级满载排水量为58500吨。我国的辽宁号航空母舰标准排水量57000吨,满载67500吨。
大和级主炮口径高达460毫米,穿甲弹重量1460公斤。作为对比,衣阿华级主炮口径406毫米,穿甲弹重量为1225公斤。无畏号战列舰主炮305毫米,穿甲弹重量为385.5公斤。
大和级主炮塔前方护盾厚度达到650毫米,侧舷装甲带厚度410毫米。衣阿华级战列舰炮塔前护盾495毫米,侧舷装甲带312毫米。
大和号战列舰的光学测距仪基线长度达到了15米,衣阿华级光学测距仪只有10米长。
大和级最多装备了162门25mm高射炮和12门127mm高炮。武藏号被19枚鱼雷和17枚炸弹击沉;大和号被24枚炸弹和10枚鱼雷击沉。
大和级战列舰:一组数字比较
武藏号被约150架飞机攻击,从上午10点25攻击机进入投弹航线开始,到晚上18点15发出最后信息后沉没。
击沉大和号共动用了来自美国9艘航母的386架舰载机,战斗从中午12点30开始,到下午14点20分大和号弃舰,随后弹药库爆炸沉没。
大和挽歌:战列舰的时代硬伤
对大和级战列舰的溢美之词在互联网上已成为陈腔滥调,尽管有多个第一,但大和号不是史上最强的战列舰。
大和级战列舰的对空和对海雷达都不具有定位能力,其对海雷达的功率只有2kw,只有发现目标是否存在的能力。同时期美国战列舰的对海雷达功率有50kw。
这样的武器显然对抗不了蜂拥而至的舰载机
苏里高海战是最后一场战列舰编队作战,日本战列舰依靠探照灯搜索目标,美国战列舰只用雷达。
大和级的防空火力缺乏有效的火控系统做统一指挥,延时引信的高炮对分散的高速舰载机效果很有限。很可笑的是,日本居然开发了用主炮发射的460mm的对空炮弹,这种礼花弹发射了27次一个战果都没有得到。
当然,最大的硬伤是,战舰的制造国用它进行的是一场不义的战争。
最后的战列舰
美国海军的衣阿华级战列舰在后来的改装过程中加装了战斧巡航导弹等武器,舰载的水上飞机也被无人机所代替。朝鲜战争中,衣阿华级战列舰曾经炮击过朝鲜军队的阵地,甚至连利比亚冲突和海湾战争也去凑过热闹。
衣阿华级,最后的战列舰和新霸主航母并行的场景
1989年发生了最后一次战列舰事故,衣阿华号二号主炮塔发生弹药爆炸事故,46人丧生。
1992年,世界上最后一级战列舰衣阿华级正式退役,目前处于封存状态。
浏览(6835)
网友评论(0)
请先后再进行评论!查看: 5063|回复: 39
现代舰炮威力肯定够大,舰体也是新材料。但过去的战列舰装甲也很厚,炮弹口径大、分量足。
比如阿利伯克和大和号正面对射。
花草味奶茶
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我不同意。
(之前的说法不太友善,改掉。)
【也就是说,当交战距离在27~42千米时,压码头每分钟可以发射超过14发460毫米炮弹(将近20吨/分),而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啥都干不了;当交战距离在23~27千米时,压码头每分钟可以发射超过14发460毫米炮弹和30发155毫米炮弹(超过21吨/分),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仍然啥都干不了;当交战距离缩短到23千米以内时,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终于可以还手了】
在能见度适当的条件下,在这样的距离上的射击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但如果离开了空中观测,这些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光线、海况、风向均有利的条件下,黑方战列舰队的射击非常精确。白方舰队的桅杆清楚地显现出来。在飞机引导下保持有效射击毫无困难,我相信在26000码距离上我们的每次齐射都可以对敌舰前桅桅顶的射控台形成跨射(at 26,000 yards I believe we could have kept salvoes straddling the top spotting against the foremasts of the enemy)。这正值远程炮击的理想天气和海况。敌方纵队的先头一经接触便受到了猛烈炮击,无疑是在敌方有能力在一条更有利的航线上展开兵力之前就施加了巨大损害。”
在没有空中观测的情况下,战列舰主炮的最大有效射程被认为是28000码。然而在舰队问题演习的模拟战斗中,如果没有空中观测的话,战列舰主炮的命中率在22000码以上就要打对折。】
(此段内容引用于战列舰论坛)
回归正题,开篇明义:不说明具体情况就开始分析,纯属耍流氓。
大和对阵阿利伯克,是什么样的前提下开始的?双方是否知道对方存在?双方是否已经发现目标?弹药油料齐全吗?可以脱离战斗吗?双方距离多少?是100码间距双方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是间隔500米不准动,数123一起开火?还是双方保持足够大的距离玩Search and Destory?
什么前提都不说清楚,怎么分析?
海战不是打靶,单纯比较某一项数据有何用?
以下为本次讨论的基准前提:
1.双方都知道对方存在。
2.双方都不知道对方具体位置。
3.双方都战斗力完整,弹药、油料满载(阿利伯克不使用导弹)。
4.双方所有舰载设备都能够运行,功能正常。(依托舰外设备如GPS的功能也能够正常使用)
5.双方在达成摧毁对方目标前不会脱离战斗。
6.不考虑极端运气因素(例如大和在最大射程内首发命中或阿利伯克远距离击穿大和主装甲带)
7.阿利伯克为DDG-80以后的FlightⅡ A型;大和号为菊水特攻时最终配置。
先说结论:大和几乎没有获胜的可能。(除非出现极端运气因素,例如最大射程首发命中)
海上战斗,说白了有两个步骤:发现——》摧毁。
从摧毁的角度来说,阿利伯克确实撑不住大和的主炮,但是问题在于,大和根本没法发现阿利伯克。
对于阿利伯克装备的SPS-67(V)3对海搜索雷达来说,其最大探测距离为100千米左右;而大和号的方位盘海拔高度大约是38米,理论极限视距在28000码(256032米)左右,即使我们采用日方声称可测距40000米,指挥32000米以内的主炮作战的15米测距仪为准,阿利伯克的最大探测距离仍然倍于大和的目视观察距离,如果大和放出侦察机的话,阿利伯克探测到大和大概位置的距离会变得更大。
也即是说,拥有更先进侦查手段的阿利伯克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可以慢慢挑选最佳的战场切入角度,只要保持在合适(我看得到你,你看不到我)的距离上,大和号只能被动等待挨打而完全无法主动接敌。
也许有人会说,以大和号动则至少200毫米往上的装甲带来说,127毫米的炮弹有什么用呢?
当然有用,请看下图:
但有一点要明确,楼主的问题问的是舰炮对射的情况,我的回答针对的也是这个,并以击沉对方为胜利判据,而黄尧为伯克策划的远距离洗甲板战术,以瘫痪压码头为目的,再辅之以舰载直升机携带鱼雷发动袭击,似有作弊之嫌。
————————————————
开门见山摆出结论:
单论炮战,在白天正常交战的情况下,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将被压码头轰杀成渣,而压码头基本上不会受到大的伤害;在夜间,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可以逃离压码头的火力范围,不至于被轰杀成渣。
在允许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使用导弹的情况下,干掉压码头是可以办到的。
下文中数据均来自度娘或者wiki。
炮战三要素:火力、防护和机动。由于楼主要求两舰正面对抗,所以对躲闪和逃跑很重要的机动性就不必考虑了,此文只讨论两舰的火力和防护。下面先比较一下两舰的防护。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
被动防御方面,基本上就是裸奔。弹药库等重点部位的凯夫拉装甲只能抵挡炮弹的破片,对大口径穿甲弹(比如压码头的主炮炮弹)而言就是一层纸。
主动防御方面,密集阵或者海拉姆对炮弹这种体积小、数量多、速度快的目标基本无效。
水上防御方面,按照设计要求,该舰的主装甲应能够承受460毫米级别火炮在米距离上的打击,还能抵御从3900米高度投下的800公斤重航空炸弹。
(米也就是所谓的免疫区。在免疫区内,假想敌火炮既无法击穿舷侧主装甲,也无法击穿水平装甲;进入20000米以内,则假想敌火炮能击穿舷侧主装甲、不能击穿水平装甲;超出30000米外,则假想敌火炮能击穿水平装甲、不能击穿舷侧主装甲。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射程越近,所需的火炮仰角越低、弹道越平直,炮弹落姿越接近于垂直舷侧、平行甲板;射程越远,所需的火炮仰角越高、弹道越弯曲,炮弹落姿越接近于垂直甲板、平行舷侧。因缺乏对手资料,假想敌火炮一般参考己方火炮的数据。)
为实现上述要求,压码头一共安装了22895吨装甲,占全舰正常排水量的33%。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战列舰的装甲并不是均匀分布的,更不是处处设防的!需要重点保护的是核心战斗力!所谓核心战斗力,就是弹药舱、轮机舱、司令塔、主炮这些地方。
弹药舱、轮机舱等要害部位被集中布置在舯部用厚重装甲带保护的防御区内(从前主炮前端一直延伸到后主炮后端的位置)。防御区划的舷侧装甲从战舰舯部水线处一直延伸至战舰底部,其上端水线处的主装甲带厚度达410毫米(采用VH装甲钢,即维氏硬化钢),主装甲带以下的舷侧列板的厚度为75-200毫米(由上至下递减)。防御区划顶部的装甲敷设在战舰的中甲板处,厚度为200-230毫米(采用加入钼的均质镍镉合金钢)。防御区划的前后两端则由270-350毫米厚的装甲横舱壁防护。
在大和舰的主防御区划以外的舵机舱也敷设了装甲,其主副舵机舱顶部装甲均为200毫米,舱壁装甲主舵机舱厚350-360毫米,副舵机舱厚250-300毫米。
密集阵系统口径和射程都太小就不管了,则其火力投射量为632千克/分。
1941年火力如下。
3座九四式45口径46厘米3联装炮塔
4座三年式60口径15.5厘米3联装炮塔
6座八九式12.7厘米联装高角炮
8座九六式25毫米3联装机枪
2挺九三式13毫米联装机枪
1945年火力如下。
3座九四式45口径46厘米3联装炮塔
2座三年式60口径15.5厘米3联装炮塔
12座八九式12.7厘米联装高角炮
52座九六式25毫米3联装机枪
6挺25毫米机枪
2挺13毫米联装机枪
其主炮口径460毫米,身管45倍径。
炮弹共3种:九一式穿甲弹,三式对空弹和高爆弹。
九一式穿甲弹弹重1460千克,内置炸药33.85千克,炮口初速785米/秒。
最大射程42,050米(45度仰角)。40度时,40,700米。30度时,35,826米。20度时,27,916米。10度时,16,843米。
三式对空弹和高爆弹重量均为1,360千克,炮口初速均为805米/秒。前者用于对空射击,最大射高为11,900米;后者装填有59.5千克炸药,主要用于打击无装甲目标和执行岸轰任务。
射速1.5发/分。
其副炮口径155毫米,身管60倍径,炮口初速920米/秒,最大射程27,400米。
弹药共4种:穿甲弹,榴弹,三室弹,照明弹。弹重55.9千克。
射速5发/分。
其高射炮口径127毫米,身管40倍径,炮口初速720 m/s,最大射程14,622 米。
弹药共3种:普通弹,三式弹,照明弹。弹重23千克。
射速14发/分。
忽略口径小于127毫米的那些小口径火炮和机枪,1945年状态的压码头可使用9门460毫米口径主炮、6门155毫米口径副炮、12门127毫米口径高射炮对一舷侧的目标实施打击,火力投射量为25251千克/分。 除去射程较短的127毫米高射炮,射程较远的460毫米炮和155毫米炮的火力投射量为21387千克/分。单纯以460毫米炮计,火力投射量为19710千克/分。
也就是说,当交战距离在27~42千米时,压码头每分钟可以发射超过14发460毫米炮弹(将近20吨/分),而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啥都干不了;当交战距离在23~27千米时,压码头每分钟可以发射超过14发460毫米炮弹和30发155毫米炮弹(超过21吨/分),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仍然啥都干不了;当交战距离缩短到23千米以内时,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终于可以还手了。。。
假设压码头不动,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以32节的航速从啥都干不了的42千米冲到可以还手的23千米需要差不多20分钟,在此期间大和号可以发射300发460毫米炮弹和150发155毫米炮弹(差不多450吨)!
实战中压码头不可能不动,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也不可能走直线,于是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很可能要2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发挥自身火力,这么长时间,足够压码头打光全部900发主炮炮弹了。
前面这三段只是在渲染压码头的火力之猛而已,实战中不可能连续不断地以最高射速开火。接下来是另一个问题:命中率。
当然,实战中压码头也不可能百发百中。事实上,战列舰主炮在远距离上的命中率十分之低。
日德兰海战中,德国公海舰队共计发射大口径炮弹3597发,命中确认120发,平均命中率为3.33%;英国战列舰总共发射大口径炮弹4598发,平均命中率仅2.17%。
日德兰海战之后,火控技术不断进步,但远距离上的命中率仍然很低,二战中可靠的最远的舰炮命中有:
最远的命中静止舰船记录——米国马萨诸塞号战列舰,于西非卡萨布兰卡炮击法国让·巴尔号战列舰,28千米命中;
最远的命中航行舰船记录——德国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于挪威海炮击英国光荣号航母,24千米命中;
最远的海战火炮对射命中记录——英国厌战号战列舰,于地中海炮击意呆立朱利奥.凯撒号战列舰,23千米命中。
压码头在二战中很少出击,开火机会少得可怜,命中记录更是少之又少。在莱特湾海战中有过一次可疑的命中记录:日晨,在萨马岛附近,压码头的460毫米主炮在32000米距离上对美舰开火,《联合舰队的覆灭》一书中认为大和号通过一轮齐射击中米军护卫航母白平原号,而米军认为这账得算在冲在前头的金刚和榛名头上。
就假设压码头的460毫米主炮在23千米之外的命中率只有1%吧——这意味着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将吃下3发460毫米炮弹。考虑到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基本上没有装甲,这3发460毫米炮弹足以把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轰杀成渣。别说3发460毫米炮弹,就是一块将近一吨半重的铁块以超音速砸在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上都有可能把它砸断啊!
至于1%命中率的设定是否合理,压码头在23千米外的命中率究竟有多低、是否趋近于0,抱歉我没查到可靠的数据。
即使超过300发460毫米主炮无一命中,那155毫米副炮也够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喝一壶的了:155毫米副炮的炮弹不大可能把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一发入魂地送入海底,但洗甲板绝对是够用了!
即使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侥幸能够安然无恙地冲进23千米之内,她也基本上没什么胜算——「现代舰炮威力肯定够大」这句话成不成立,得看炮弹的种类和针对的目标。
如果是核炮弹,那当然天下无敌了,不管是压码头还是别的什么战列舰,挨上一发立马玩完,哪怕不直接命中,近失弹也足够搞定了。——可惜Mk45 舰炮没有配备核炮弹,米国最小的核炮弹都是155毫米口径的。
如果是打点普通的软目标,或者是几千吨的小船,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127毫米舰炮还是可以胜任的。一通127毫米炮弹扫过去,洗甲板的效果那是轻松加随意。——可惜压码头是条六七万吨的大家伙,更有装甲护体:哪怕Mk45把压码头的甲板洗一遍,压码头损失的也不过是些无防护的小口径火炮而已,460炮这样的核心战力在半米厚的装甲保护下安全得很。
事实上,与二战的舰炮相比,即使是与同口径的二战舰炮相比,现代舰炮在威力上并无优势。现代舰炮真正的优势在于火控系统更先进、精度更高。Mk45 舰炮在有效射程(15千米)上对压码头这样的大家伙基本上可以做到弹无虚发——前提是她的火控系统还完好无损。如果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火控系统受到损伤,比如火控雷达被打坏了(暴露在外的火控雷达十分脆弱,飞来的弹片都可以轻易将其损坏),那Mk45舰炮就现出原形了。
前面也提到过,压码头暴露在外的观瞄系统同样很脆弱。那么,谁将在被洗甲板的过程中先行丧失火控能力呢?
压码头有个优势,那就是其三个主炮塔和两个副炮塔都配备有装甲保护的测距仪,理论上都具有观瞄能力,只不过因为炮塔的位置较低,所以只在比较近的距离可以发挥作用、效率不及舰桥顶端的测距仪。
而伯克的火控系统,貌似全部都堆在舰桥上,坏了就没备份了。
也就是说,压码头的抗洗甲板能力相对较强。
综上,在白天的正常交战中,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仅凭那门小小的Mk45舰炮是无法与压码头对抗的。
至于晚上么,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靠Mk45舰炮虽然无法对压码头造成实质性伤害,但也可以凭借夜幕的掩护而逃离压码头的火力范围,不至于被轰杀成渣——压码头那原始的火控雷达基本上就是个摆设。
如果允许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使用导弹,能否把压码头送入海底呢?
历史上,压码头被命中鱼雷至少10枚、炸弹24枚之后才因弹药库爆炸而最终沉没。这些鱼雷和航空炸弹的装药量都在200千克以上,有的航空炸弹达到了454千克。
而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上可以搭载26~32枚战斧导弹反舰型(战斗部454千克)和8枚鱼叉反舰导弹(战斗部221千克),应该说威力是足够的。其射程也远在压码头的主炮射程之外。
所以,在允许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使用导弹的情况下,干掉压码头是可以办到的。显示全部
洗甲板神教万岁!
以战列舰最后的辉煌——现代战列舰(指大和级,衣阿华级等)的的结构,是可以抗击现代反舰导弹的。
例如,衣阿华级舷侧主装甲带与主防雷装甲拼接为一体,厚度为307毫米(19度),水平装甲总厚度为222毫米(三层)。主炮塔正面432毫米,顶部184毫米,背面241毫米,司令塔正面445毫米,顶部184毫米。
现代反舰导弹,飞鱼型:可以携带165公斤的弹头。鱼叉反舰导弹携带221公斤战斗部。俄罗斯白蛉反舰导弹装320公斤炸药或120千吨级TNT核装药。
当然这种抗击是保证不会秒沉的被动防御,至于主动防御,无从谈起。
而现代战列舰,如俾斯麦级,381毫米主炮可发射800千克穿甲弹,衣阿华级406毫米炮,发射1225千克穿甲弹,大和级,460毫米炮使用91式穿甲弹重1460千克。也就是说战列舰一炮秒现代战舰无压力,跟遑论火力持续性(战列舰主炮几十次齐射无压力,现代战舰8-16发导弹打完就傻眼)。但是,导弹打战列舰一打一个准,炮弹打现代战舰就属于瞎猫撞死耗子了。
但是,由于战列舰时代局限,其侦察,火控,隐身,机动性能无法与现代战舰相比,因此,总体来说战列舰是无法与现代战舰相比较的。
Ps.请自动把西方认为是战列舰的基洛夫级排除在外。
提问有回答
首先我承认,我对压码头的远距离命中率太过乐观。然后请教两个问题:(1)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您所说的增程制导弹药是为打击陆上纵深目标研制的,那么它具备精确打击海上移动目标的能力吗?(2)洗甲板神教的问题就在于没有信心在炮战中击沉压码头,于是还要补充直升机携带鱼雷夜袭的手法,那么,伯克舰载直升机上为潜艇准备的Mk46轻型鱼雷有把握把压码头送入海底吗?
管闲事的小屁孩
现代舰船虽然新,但是口径和装甲厚度的差距依然很大,可以靠先进的火控杀伤对方的舰岛,但要想穿透舰体的装甲是不太可能的
花草味奶茶
阿利伯克上的舰炮本来就不是为了打击重装甲目标而存在的,因为阿利伯克出现的时代已经没有针对战列舰的作战需求了,打不沉这种重装靶子再正常不过,所以才需要使用鱼雷进行击沉作业,至于为什么我认为鱼雷可以击沉大和,原因有二,1.大和号的水下防护系统只占全舰长度40%,也就是说有60%的长度实质上没有太高的防护等级;2.大和号电力功率只有4800千瓦时,其损管作业受限于此必然达不到太高的效率。
一米的天堂
和大和单论舰炮对轰不使用其他攻击手段的话,目前健在的军舰只有密苏里可以一战
其次阿利伯克的舰载直升机可以通过数据链对炮弹进行校准,为何不能打击海上移动目标?现代火控系统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的话,雷声公司还是关门算了。
其次通过舰载的SH-60R投放MK50的话,一两枚当然无法击沉大和这个吨位的舰船,但是其一,鱼雷的威力和使用的炸药类型和装药、引爆方式有关,而不是仅凭装药量就可以判断;其二对于大和这种靶子来说,击沉只是一个飞行次数的问题,MK50作为自导鱼雷根本不需要机组承担什么风险进行防空圈内作业。
带上雪风,来几条大和都得死( ?,_?)}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列舰 巡洋舰 驱逐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