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外企asml这类asml公司招博士吗,一般多久给回复?

世界上不熟知的几个制造业的巨无霸公司(一)——ASML【wp7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65,186贴子:
世界上不熟知的几个制造业的巨无霸公司(一)——ASML收藏
主要业绩:2005年销售额25亿2900万欧元,利润3亿1100万欧元。2006年销售额35亿9700万欧元,利润6亿2500万欧元。生产台数266,签约机台数334,待生产机台数163。2007年销售额38亿900万欧元,利润6亿8800万欧元。生产台数196,签约机台数160,待生产机台数95。2008年销售额29亿5000万欧元,利润3亿2000万欧元。2009年销售额15亿9600万欧元,利润1亿5000万欧元。2010年销售额45亿700万欧元,利润10亿200万欧元。2011年销售额56亿5000万欧元,利润14亿6600万欧元。1、公司简介ASML (全称: Advanced Semiconductor Material Lithography,1984年从荷兰著名电器制造商飞利浦独立,此后致力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设备的研究和制造。根据摩尔定律不断为提高单位面积集成度作贡献。2007年已经能够提供制造37nm线宽集成电路的光刻机(Scanner)。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时要对半导体晶圆曝光3,40次。如何在不降低品质的情况下,减少曝光次数是曝光机的发展方向。ASML使用德国蔡斯公司的光路系统。镜头使用萤石和石英制造。曝光机是高附加值产品,一台新的曝光机动辄万美元。但是研发周期长投入资金也相当巨大。公司的注册标识为ASML Holding N.V),中文名称为阿斯麦(中国大陆)、艾司摩尔(中国台湾)。是总部设在荷兰Veldhoven的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之一,向全球复杂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提供领先的综合性关键设备。ASML的股票分别在阿姆斯特丹及纽约上市。2、产品服务ASML为半导体生产商提供光刻机及相关服务,TWINSCAN系列是目前世界上精度最高,生产效率最高,应用最为广泛的高端光刻机型。目前全球绝大多数半导体生产厂商,都向ASML采购TWINSCAN机型,例如英特尔(Intel),三星(Samsung),海力士(Hynix),台积电(TSMC),中芯国际(SMIC)等。ASML的产品线分为PASS系列,AT系列,XT系列和NXT系列,其中PASS系列光源为高压汞灯光源,现已停产,AT系列属于老型号,多数已经停产。市场上主力机种是XT系列以及NXT系列,为ArF和KrF激光光源,XT系列是成熟的机型,分为干式和沉浸式两种,而NXT系列则是现在主推的高端机型,全部为沉浸式。TWINSCAN系列目前已经商用的最先进机型是Twinscan NXT 1950i,属于沉浸式光刻机,用来生产关键尺度低于38纳米的集成电路。ASML正在加紧研制基于极紫外(EUV)光源的新型光刻机,型号定为NXE系列。如果量产成功,将成为划时代的产品,有望将关键尺寸缩小至10nm以下,并且可以显著提高集成电路质量。3、技术前景除了目前致力于开发的TWINSCAN平台外,ASML还在积极与IMEC, IBM等半导体公司合作,开发下一代光刻技术,比如EUV(极紫外线光刻),用于关键尺度在22纳米甚至更低的集成电路制造。目前ASML已经向客户递交若干台EUV机型,用于研发和实验。同时,基于传统TWINSCAN平台的双重曝光等新兴技术,也在进一步成熟和研发过程当中。07年末三星(Samsung)宣布成功生产的36纳米闪存,基于的便是双重曝光技术。4、市场份额目前市场上提供量产商用的光刻机厂商有三家:ASML, 尼康(Nikon),佳能(Canon)。根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在中高阶光刻机市场,ASML占据大约60%的市场份额。而最高阶市场(immersion),ASML大约目前占据90%的市场份额。不过,竞争对手尼康也在奋力追赶,主要优势在于相对较低的价格。2008年ASML在半导体元件设备制造商中超过[东京电子](Tokyo Electron Ltd.)成为世界第2位(VLSI Research)。以销售额计算2010年ASML高阶曝光机市占率已达到将近90%。2011年ASML于半导体设备商已超过美厂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成为世界第一大半导体设备商。2012年取得Intel入股15%投入研发450mm新世代EUV机台共同开发协定及投资ASML 8.38亿欧元以取得该公司5%股权,同时并承诺未来五年共投入2.76亿欧元支持ASML的研发计划, 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已加入该公司的“客户联合投资专案(Customer Co-Investment Program)”,承诺要在未来五年内对ASML的次世代微影技术(lithography technologies)投入2.76亿欧元。这项投资让上述客户联合投资专案得以达成预定的13.8亿欧元研发筹款目标。除此之外,三星也承诺要投资5.03亿欧元,取得ASML 3%的股权, 上述业者同意以总计 38.5 亿欧元买下 ASML 23% 股份。日 欧洲半导体设备大厂 ASML Holdings N.V.(艾司摩尔)(ASML-NL),决定以 19.5 亿欧元(25亿美元)买下美国公司 Cymer(CYMI-US),取得未来制作更小、效能更高芯片所需的关键光学技术。
翡翠原石:购买、加盟、批发-高货翡翠原石尽在鑫劦飞翡翠年代翡翠原石集团
尼康也造光刻机
ASML为了紫光和450mm晶圆把intel,三星和台积电都拉进来入股了
ASML镜头是蔡司的,NC两家可以自产,现在佳能快不行了,尼康靠价格战来一发什么时候中国能造出一流光刻机,什么时候中国半导体就有希望了
谢谢普及  --来自SAMSUNG Galaxy S贴吧客户端
现在好像不是水贴时间
光刻机可是多么的高端,台积电能生产吗?
大皇帝页游新区入口,三国SLG战争页游,点击领取礼包,新服送首冲高返利!
英特尔的好帮手
虽然不明白是干什么的,但是觉得好高端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外企面试后一般多久会给通知?【上海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620,323贴子:
外企面试后一般多久会给通知?收藏
面试的一家韩企,第一轮面试是在一个周四结束的,然后过了两个工作日他们就通知我去二面。现在二面结束已经有两周了,我上个礼拜问过,他们说最终面的结果暂时还没出来,要我再等一个礼拜。hr还对我说,他当初入职也是等了很久的。现在回忆了一下,第一次面试用了将近一小时,第二轮面试也用了45分钟。聊的还算愉快。所以我就想问问你们 一般外企最终面后多久会给通知?忘了说了 我申请的是一个主管岗位,经常要出差的那种。还有外企对政府单位出来到他们那里求职的人一般会是一个什么态度?
零基础可报名, 毕业直接进名企工作!
这个说不准,公司越大越官僚,一周到一个月都有。
你滴什么滴干活?
我现在这家从一面到给offer 用了一个月时间,法国的
见过3-5轮的,日本那种5对1的阵势。。。其他都是小菜一碟
超过一个星期基本没戏,还有让你回家等消息的基本没戏
说说我的经历吧 最快的隔天 最慢的三天 最奇葩的让我等二面然后第二天电话直接说不用二面了 下个月来上班
我是一次性过的。据说有的要等很久,但有的公司让你等了很久的一般都是没戏的
我就是搞不懂 每次面试都是我一个人 他们似乎很闲 然后要问我什么时候有空 我看了一下那帮人招很多职位。
韩企还不如日企,还是不要去的好!
亚马逊亚马逊海外购,满200元立享跨境免邮,一键真海淘!上亚马逊海外购,必BUY好物一键到家!
没有爱的人是孤独的只有无家可归的人,才会一直走吧早一步,或者迟一步他们就永永远远不会相见她痴笑轻狂,回首顾盼猝然看到了他就像过去每一天一样他在百米之外从不曾离开
楼上疯了 鉴定完毕
2-3给个回信 要么通过 要么准备下一轮 超过5天的还是继续投简历吧
基本要我的当天或者次日就给了电话。。。超过3天的基本就没戏了或者来电话我也不会去。
我应聘的外企,等了两个星期,给了offer
需要什么要求
高大上外企要二周至一月
日本韩国公司很累的⋯还要无条件延长出工时间⋯
我刚从lg出来…当时我是5天后收到offer的
貌似中国人在鬼子或者在棒子的企业里面,能做到经理级别的还是很少的,基本上都是鬼子当老大的
诸位是几天收到的?
我试过面试开始到入职相差3个月,面了4次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全球500强电子公司,工作了14年后,继续熬着还是干脆离开? - 经典案例 - 找同行
我在目前供职的这家公司工作已经整整14年了。这是我的第二份工作,这家公司是美资电子元器件及技术方案代理商,是财富500强公司,业内领先者。这14年中,我从技术支持工程师开始做起,到第7年的时候,已经担任华北区高级技术支持经理。可以说,我在公司的头7年中,发展良好,成为公司目前各业务区级别最高的技术支持经理。而此后的7年中,我个人的发展空间并没有很大的改善。
我已经40岁了,该怎么办,才能延续我的职业生涯?是去外面发展,还是继续留在公司?是继续做技术相关工作,还是转型?朋友都说,你一个女人,就这样呆着吧,下面有人干活,上面有老板扛着,薪水也不错,过几年老板不让你干了,你就回家,自己想干点什么就干点。
说实话,如果离开公司,我还是有些舍不得的。这么多年来,多少沟沟坎坎都过来了,我感到很自豪,自己从研发工程师,转型为和技术市场相关技术支持,并且领导一个团队,从3人增长到14人,而且我们的业绩也增长了10倍,而且大部分成员都得到供应商及客户的好评。看到我们参与支持的客户上市新产品,我们也由衷地感到自豪。
但是,随着业绩的不断提升,面临的业绩高速增长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且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新业务不断增加,公司运作有了很多问题,问题也传导到技术支持部门,想要踏踏实实地做些实事,似乎不太容易了。
我们公司在华发展主要是通过并购来实现的。我本人也是因为公司并购,随原公司一起转过来(14年里包括两年半原公司工龄)。原来的公司是港资的私人公司,在国内多个城市均有办事处,在行业里较好的口碑。被收购后,公司进行了整合。整合结果对原公司比较有利,整合后,业务层采用了被收购公司的原班人马,只是HR、财务、后勤等支持部门是直接汇报到亚太区总部。业务部门最初分为3个部门,我只是其中一个部门的技术支持经理,员工连自己只有3人。经过4年,这三个业务部门整合到一起,我又接管了其它两个部门的技术支持人员,员工发展为8人。在这几年中,由于新公司实力雄厚,代理产品线宽,我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迅速地找到了很多增长点,因此,业绩有很大的提高。同时,由于公司的业绩考核中,奖金采用激励机制,有可能领到超额奖金,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随后的几年中,我又接管了华北东北的几个地区的技术支持工作,人员也增长到了14人。这段时期是我感觉良好的时期,每天都有很多想法,而且会领到团队积极采取行动,大家都仿佛有使不完的干劲。
可是问题来了。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仅靠原有业务的自然增长难度很大。因此公司近年来又做了一些全球或区域性收购,扩大产品线及区域范围,而且频率越来越高。收购后整合出现了问题,不同的市场方向,不同的业务风格,各自的架构,使整个公司架构和流程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运营系统及后勤部门的压力增大,有点不堪重负,很多问题需要改善,却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制约了前线人员对业务的拓展,销售员要花很多精力追踪定单情况,技术支持就变成半个销售员,找新客户,找新机会,或者要应对各供应商的会议、报告。这些都是很可怕的内耗,是很容易磨灭斗志的内耗。
更可怕的事还有利润问题。在消费价格飞涨的时代,只有半导体器件的价格一路下降,摩尔定律描述的处理器每18个月性能提高一倍,价格下降25%的规律已经失效了,有的产品半年内会下降一半。要保持10%的增长,意味着卖出的数量增长要50%以上。面对压力,行业内的做法通常是竞相降价,如此一来,牺牲利润变成了一贯的做法。没有利润,奖金的来源就没有了,绩效考核的标准一改再改,要拿到期望的奖金越来越困难了。
这些问题对我及我的团队影响非常大。首先是我个人发展问题,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并购后的整合,目前是高层在博弈,短时期内业务无法整合。但是中层管理人员太多,是我将来必然面临的竞争。从实干起家的我,不太善于迎合老板,不太愿意参与人际斗争,这是往高层走的障碍。
如果我不能向上发展的话,对整个部门的发展会有极大的影响,我深切地感到了“人微言轻”的无奈。公司虽然很重视技术支持在业务中的作用,但技术部门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是销售总监与市场总监争夺的对象。争夺的原因就是,技术支持在哪个部门,协调配合起来就比较方便。在历次调整中,汇报渠道在销售总监和市场总监中不断变换。
三年前,技术支持属于销售团队,但是市场部门为了迎合主要供应商的要求,又设立了针对重要产品线的专门技术支持,那么销售团队的技术支持只负责其它一些非重要产品线的支持。这是高层的决定,在这次调整中,我的团队失去了优势产品线,最后我不得不把人员调整为按照客户及应用来划分。在销售部门的领导下,销售团队的技术支持不得不分担了销售员的一些工作,比如找新客户,推广新产品,否则没有业绩;而市场部技术支持也兼做了一些市场调研,新市场拓展等工作。
最初,技术支持们也没有在意,因为这些工作对自己来说意义很重大,也能得到综合能力的锻炼,但是,长期发展下去,就演变成凡是和新产品推广的事情都是技术支持的事情,技术支持需要其他部门合作的时候往往孤立无缘。而因为绩效考核时,技术支持只考核新产品带来的销售额,而销售及市场人员可以“吃老本”,所以技术支持不去找机会,做关系,就不能有新的生意,也就拿不到奖金。这些现象和领导反映,也没有太大效果,也不好越级反映,所以长期得不到改善。
由于在公司中的地位低下,要承担许多额外的工作及责任,却没有主导工作的成就感,技术支持部门成为流动性较高的部门。有些比较活跃的技术支持纷纷转成了销售和市场人员,也有一些跳槽去了供应商。在这些人中,大多发展得不错,业内对我们公司技术支持的口碑都不错,所以这种情况越来越多。于是培养后备力量变成了我的工作重点。为了维持团队的稳定性,我把人员分成了几个小组,提拔了几个员工成为助理经理,但还是没有什么改善。有好机会的时候,想走的人还都走了。有人开玩笑,说我们的部门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有时候我在反思,如果我自己早一点转型的话,有很多的机会,有可能比现在发展得好。
现在,无论是转型还是离开,对我来说,代价都很高,我无法鼓起勇气做出选择,还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我最近也在学习一些管理方面的内容,力图用更好的管理方法去达到提高效能的目的。我寄期望于在我个人水平提升的同时提升个人影响力,使团队在工作中能够享受到快乐。如果有一天要面对转型或者离开,我想我不会那么不知所措吧。
有4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9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14人深有同感。
有1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毕业于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先后任职娃哈哈、贝因美、曼卡龙珠宝等民营企业,对乳制品行业、婴童食品领域以及珠宝行业有一定行业理解。长期从事采购管理工作,近3年以来也在开展信息化、流程优化等工作,在战略采购、OEM采购、采购规范化以及信息化、流程优化方面有一定工作经验。">
找同行网 发起人
Guest from 210.13.107.x
常听说人在哪里用心工作不外乎两个原因:
爱或者钱。
这两个因素哪个对你重要,离开和留下失去的是什么获得的是什么,这个才是关键的吧。
有2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1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1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1982年生于山东,青岛二中全奖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读本科,获计算机工程一等荣誉学位。03年加入微软亚太运营中心任技术分析员,05年回国开始做微软中小企业客户销售,分别做过山东、河南、天津、北京、东北,负责全线产品销售以及市场拓展,目前是通用企业及渠道事业部北京加东北的区域经理,年销售额$30M。">
找同行网 发起人
Guest from 210.13.107.x&
楼主的情况挺典型的,大企业在华扩张的过程中,原先好的文化被混杂了,中层多导致政治斗争严重,不再是几个人打拼劲往一块使的状态,好像更多的时间花在处理人际而不是做实事上,我也遇到类似的问题。
一方面经济确实不景气,一方面电子行业也有点夕阳产业的意思了,所以你遇到的不只是公司的问题,而是多因素造成的。
我觉得骑驴找马吧,一边在外面找着工作,注意如果是同行业外企,与你现在的情况可能差不多。熬着的话就是等layoff算个工龄。最好的情况是你外面找到工作了,这里有裁员的名额,你举手老板放行,可以把工龄钱拿出来。千万别意气用事,熬着比没工作强,切记切记。
有11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13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9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70后,生于东北吉林,北京大学硕士学位。现供职于某世界500强公司,任职期间做过工程师、主管、经理、总经理助理等职务。对企业运作管理、项目管理、组织沟通和行政支持方面有一定理解。">
找同行网 发起人
Guest from 210.13.107.x
我将你所遭遇的职场故事通读了两遍,作为一个也同样工作在财富500强公司的人来说,非常能理解你此时进退l两难的心情。作为同行,分享一些我的看法,希望能给你些许参考。你的故事很典型,这样的故事在很多就职于外企公司的职场人士出现过或正在上演。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李开复和唐骏,即便是这两位,最终也会面临如此之抉择,留下还是离开?
坦白讲,你所遭遇的情境有着客观因素的使然,因为外部经济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司进行了并购和重组,加上并购初期公司战略不明晰,组织结构复杂,导致了内部员工工作内耗严重,绩效下降,中基层有能力员工相继离开。坦白讲,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你的原因造成,所以我称之为客观原因。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反过来又加深影响到了你的绩效和职业发展,使自己当前的工作成为了鸡肋,留之难受,离则可惜。然而,除了客观因素之外,同样也有着一些主观的因素在其中,你的职业背景是从研发工程师开始,到销售的技术支持,和技术强相关,但更多的是对本公司的产品的熟悉,技术方面推测你应该不是一流的专家(恕我冒昧)。你带了14个人的团队,目前人员离职率高,不喜欢公司内的“政治”活动,自己还在学习管理知识,推测在管人方面你并不是特别自信。这是你面临困境的主观因素使然的部分。
接下来,静下心来,理理自己优势有哪些? 14年工作经验,对技术支持工作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有着大公司工作的经验,对于标准化的流程和完善的运营体系非常熟悉。有着近10年的管理经验。外语能力较强。
以上是我个人的推测。但我觉得你有必要好好理一理。
像你这样背景的人,而且在大公司工作了十几年,如果跳槽,去中小公司是不合适的,进去了,也很难待得长,因为里面太多的东西不同,虽然不排除小概率事件。跳槽肯定首选还是大公司甚至财富500强的公司。而这样的公司,凭什么要招你呢,基本上还是要在技术支持这个圈子里选择,除了你的个人能力外,而且还要看运气。
所以我给你的建议是,先在公司再留一年看看,这一年的时间里,自己不要放弃7年前的热情,好好表现,很多时候,事在人为。同时,不要放弃学习,好好总结工作心得,对自己的短板加以修正和提高。相信一年后,你会更加自信,想得更加清楚。
有22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26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13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企业并购及重组专家。1955年出生于吉林,曾任香港华润创业董事总经理和深圳万科公司等四家上市公司执行董事。主持过13个公司的收购、以及收购后的重组和整合,收购金额达15亿美元。2001年起受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邀请担任访问教授,2008年始历年都被评为最受MBA欢迎的老师。 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全球发表文章最多的学者,2010年获该杂志“最佳中国案例研究奖”。并著有《斗大黄金印》、《领导羊》、《天生企业家》和《海底捞,你学不会》等著作。">
企业并购及重组专家
<p class="sponsorforpost zth-post-detail-author"
name="1955年出生于吉林,曾任香港华润创业董事总经理和深圳万科公司等四家上市公司执行董事。主持过13个公司的收购、以及收购后的重组和整合,收购金额达15亿美元。2001年起受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邀请担任访问教授,2008年始历年都被评为最受MBA欢迎的老师。 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全球发表文章最多的学者,2010年获该杂志“最佳中国案例研究奖”。并著有《斗大黄金印》、《领导羊》、《天生企业家》和《海底捞,你学不会》等著作。找同行网的创始人之一。">
找同行 发起人
看了海燕和敏岩的建议,我真受教育。
以前也有同学向我请教过这类职场问题,我往往会高屋建瓴地指导一二,或者说两句不咸不淡的心灵鸡汤,可是看着同学们礼貌地点着头和那一双双依然疑惑的眼睛,我以后就不太敢回答了!
尽管这类问题不在MBA教育内容之列,但老师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毕竟尴尬!人逼急了,就会不耻下问。后来,我把这类问题直接拿出来向其他同学们请教,于是,海燕和敏岩这样的大侠就会站起来慢悠悠地替我解围!
100多人的教室,他们不用麦克风,连在最远角落的人都伸直脖子听。此刻是我最陶醉的时候。1) 我是长见识了;2)此时的教学效果奇佳。
haiyan和敏岩的建议,没有说教,没有虚的,没有模棱两可的原则;有的是实打实的,手起刀落,招招见血的招!
他们的招同那些“职场大全”或“职场指南”相比,就像表演武术和自由搏击的区别!
有1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3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6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Guest from 210.13.107.x
看了您的介绍,我有如下几点建议,若有评述不到位的地方还请您体谅:
通观您的介绍,我直观的感觉是您是一个比较守旧的人,对于变化反应比较迟钝,市场与大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也必须随之而变。您在文中提到了7年前您当时的状态,现在对于公司的各种变化表现出了您的极大的不适应,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工作已经14年了,在团队管理、业绩思维、管理水平没有上一个大台阶的主要原因,感觉您没有跟上公司发展的方向,只是在技术支持这个小圈子里做得如鱼得水,也就是说,这么多年来您没有明确自己的发展规划,或者说您没有付诸行动,所以造成了目前的困境。
我觉得您首先应该做一下自我分析,明确自己的优势与特长,自己有哪些不足(技术、管理、业务、技能、人际交往),自己性格上有哪些好的方面、哪些不好的方面,您可以用SWAT分析来充分客观地做一个自评,人到中年了,应该更多的考虑自己的经验与学习能力了,同时做为女同志也要考虑一下自己家庭方面的定位,找到自己适合哪方面的工作,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对于工作环境的要求,什么样的公司、什么样的老板、什么样的同事,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只有这些大的东西都想清楚了,再考虑动的问题,一定要谋定而后动,这是上策。
中策:继续待在现在的公司,毕竟人脉与工作都能应付,但自己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不仅是职业规划,更要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否则就特别像“温水里的青蛙”啦。
下策:为了跳槽而跳槽,找民营企业或是私企,很可能是位置上去了,但适应不好,最后一场空。 &
有2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5人深有同感。
有1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Guest from 210.13.107.x&
相信自己,果断离开。
以你在外企14年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服务于民族企业,无论于社会于个人,都能够获得更大的价值和成就。
你的困惑在于在一家企业工作的时间很长,担心和害怕改变。其实人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当你走出来,你会发现外面的世界更加精彩!
有1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1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2人深有同感。
有1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非常感谢敏岩的建议。看敏岩对我的分析,我觉得好像就认识我一样。我的状况还没到我说得那么严重,但是谁也说不好若干年后会怎么样,说实话,我不担心失业,但也不会没事就辞职,主要是之前没有仔细考虑过自己到底想做什么,现在也没想好,这算是个3年规划吧。
有1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人觉得真受启发。
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春明的分析很犀利,给我的三个策略也非常实际。我可能暂时选择中策。
说实话,看到春明说我“守旧”的时候,我有点受不了,因为我没觉得自己是守旧的人。不过下点猛药对我有帮助,自己不太容易看清自己。我之所以到这一步,肯定是有这方面原因的。
首先是人生目标。最近听各位大师的讲课,已经多次被问到这个问题,我对照过,我可能属于没有特别清晰的人生目标的那一类人。我之前的道路比较平顺,一路按部就班地过来。
其次,我之所以在公司做这么久,有几个原因,其一, 这个工作的性质还是有点乐趣的,不断地接触新的技术,新的市场,和不同的客户打交道。既有和技术打交道,又有和人打交道,而且没有under table的东西,很纯粹。说到“守旧”,还真有点,我觉得自己既然学了工科,又上了名校,出来不干技术活,好像就对不起大学5年的努力了,所以我没考虑其他性质的工作机会;第二,我来公司的时候,领导非常爽快,基本上面试后当场就拍板,前后不到2小时,之后,也非常认可我的个人努力;在头7年中我有了三次晋升的机会,中间也有各种机会,但完全没有考虑,一干就是10年,可能算是老板的认同起作用了吧;第三,就是到后来机会就少了,主要是相应职位的问题。这也是“守旧”啊,如果不跳出这个思路,机会可能越来越远。
我还没想好以后要干什么,所以也不会为了跳槽而跳槽,或者为了尝试新鲜事物而跳槽。
有2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人觉得真受启发。
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70后,生于东北吉林,北京大学硕士学位。现供职于某世界500强公司,任职期间做过工程师、主管、经理、总经理助理等职务。对企业运作管理、项目管理、组织沟通和行政支持方面有一定理解。">
找同行网 发起人
Guest from 123.117.177.x&
接下来这段时间,确实应该好好想一想自己的定位。其实,能认识到这个问题,已经很了不起了。相信,未来,你的天空会一片光明。加油,共勉!
有1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1人觉得真受启发。
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Guest from 123.117.177.x&
楼主您好,再次发表一下我的观点,毕竟您提供的相关细节比较少,还不足以全面反应出您全部的工作实际,所以我也再提一下给您的建议,如果有不当之处,还请您海涵:
通过您再次的阐述,我觉得您可能倾向于技术工作,对于管理职位的倾向不太高,换句俗话讲“当官的意愿不大”,所以我的问题就是当时您面临三次晋升机会时是怎么考虑的?是只是对技术相关工作比较钟情呢?还是对从事其他管理岗位兴趣不大呢,还是不愿意承担太大的工作职责让自己太累呢?
我觉得您应该在人生目标规划与工作职业规划上重新给自己找到定位,当您有了自己的判断就等于有了自己的标尺,您就可以有相应的取舍啦。建议您先自己理清这些东西,然后再找你最要好的同事,也可以找自己的上级好好沟通一下(一定要在非正式场合进行,比较私人的方式)。通过这种全方位的交流,相信你了解了别人对你的看法后你一定会有重新的认识,如果你有别的公司的人力资源的朋友或相关咨询界的朋友的话,他们会给你更多更好的建议,但别找猎头。
最后的建议,有了定位,就有了方向,有了方向就有了取舍,有了取舍就有了幸福。祝你幸福!
有2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3人觉得真受启发。
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如果我是楼主,我选择“原地不动”。
我也是从工作了15年的单位离开的,是现在仍然挤破头的事业单位,我那时是30多岁,上升尚未停止。所以,对你今日的心情,我曾经反复纠结过了。
原地不动的原因如下:
40岁的年纪,我认为对于男人来说,是职业的好年纪,对于女人来说,这个年纪再动略有劣势。如今,女人的职业也很重要,入行久了,像婚姻,全都会由原来的新鲜变为平淡、变为琐碎、变为有病有灾,这时,很多人就想着扔下原来的再重新开始。幸运的,是同样再次经历一轮发生、发展到平淡。不幸的,是还不如原来。
40岁的年纪,即使心是不老的,记忆力、体力、身体的状态,都有明显的衰老变化,这一点,不认、不服都没有办法。换个环境,不仅要重新适应和面对,同样,也会面临许多新的压力和竞争。女人,在这个时候应该是心态从容、生活规律的,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上升停止、市场竞争、内部问题,这是在任何公司都会出现的发展中的问题,面对、接受、解决、调整自己。
有2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2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2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1974年生于湖北,有15年钢铁营销经验。曾任浦项制铁出口部副经理,阿赛洛米塔尔集团上海代表处销售经理,罕王集团抚顺直接还原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08年创业,主业是钢铁进出口,并成功开发出口化工产品,代表客户包括德高、五矿。">
找同行网 发起人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难题!
我曾有一个全球最大的总部在欧洲的公司的同事,他换到了一个业务相关的全球前三的总部在美洲的公司,年薪从约30万提到约50万。他在原公司发展遇瓶颈,又40多岁了,更高的年薪,他很满意。
HAIYAN 说的对啊,“如果是同行业外企,与你现在的情况可能差不多”。我举的例子,更多靠运气。
我赞成你在有好的去向前,继续好好表现,尽力想办法克服眼前的困难,呆着是呆着,多干了,也没损失。或许,你付出了,将有意外惊喜呢!
有1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1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2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Guest from 210.13.107.x
看了各位老师的回复非常清晰和明确。从主观到客观,从过去到现状,从个人成长到公司发展。
我看了案例之后也试着去分析,思路和各位老师的基本相同,我的分析中考虑了能否和上级领导沟通(减轻部门工作内容,调整绩效考核等等)这个环节,但是遗憾的是,各位老师都没有提到。是我的分析出现偏差还是各位老师认为与上级沟通不能解决问题?抑或又是一个办公室政治的敏感问题。
期待着老师们给予指导,同时也希望楼主能得到一些启迪。
2013年元旦快乐!
有1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1人觉得真受启发。
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Guest from 210.13.107.x
40岁左右正是职场发展的瓶颈期,特别是外资企业,如果没有到高层,那么就是在中层晃着了。
要么创业,要么耗着赚钱。
你对公司有感情,公司不会对你有感情。
你自认为的成就,那都是公司的成就。
如你站在外方高层的角度来考虑,是找大把30岁左右的年轻人员来任用,还是给上升空间都不如年轻人的现有中层人员?
后者还需要给付更高的福利待遇。
留下静观其变。
有1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1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5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 该回复内容已被管理员设置为折叠,点击这里查看
从你回复的结果和语气看,你应该还很年轻。即使不年轻,那也是不成熟。
呵呵,开玩笑讲,按找同行网的规矩,“找同行的宗旨是:管理是实践的艺术,不做不知道!& 因此,我们不欢迎没有行业实战经验的人在本网站发言或者回帖。”
先不讨论你的结论,先从你的两个观点说起吧。
&&&&&& 以你在外企14年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服务于民族企业,无论于社会于个人,都能够获得更大的价值和成就。
从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企业风光一时,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口号,其中“民族企业”在90年代中期,也是一个有号召力的口号,典型案例是长虹、爱多。结果呢,长虹品牌虽在,但对于90后来说几乎没有概念,爱多早就没了。& 以最近比较热的华为、中兴、联想海外拓展处处受阻来说,欧美国家就是打着保护本国“民族企业”的大旗,将我们的企业拒之门外的。你不会想说,华为中兴联想不该把产品卖给外国人吧?
你的困惑在于在一家企业工作的时间很长,担心和害怕改变。其实人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当你走出来,你会发现外面的世界更加精彩!
当然,有些人一生都在不断求变。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职位的提升,中年人换一个企业或环境,要适应的东西多了很多,如同惯性定律。我从事HRM行业,对于那些职场阅历较少的年轻人、背负供房供车供孩子的中青年来说,要挖猎他们,只要投其所好,操作起来很简单。而那些30岁以上的企业中层骨干人员,要挖猎起来难很多。有人说是他们的顾虑多了,有人说是他们精了,一般的诱惑不管用了,其实说到底他们是他们的适应成本高了,要挖猎他们,企业当然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在一家企业干14年,在你看来是担心和害怕改变。试问,这14年里,她的企业难道不是沧桑巨变,身边的同事和领导也不知道换了多少茬,没有足够的适应能力,她早就跳槽了。
相信自己,果断离开。
离开当然是选择之一,但必须弄清楚为什么离开,离开后去哪里?
现在的年轻人流行“裸辞”,有几个人有好结果呢?我曾经历2次裸辞,部分是对原工作不满意,核心的原因是地域选择的问题,不得不离开原来的城市。这两次裸辞,给了我足够的教训。第一次裸辞是年少不知事,第一份工作离家太远,适应不了广东的气候和生活,干了几个月就不得不回到家乡,做了2份短期工作后,1年后才在北京找到自己中意的工作;第二次裸辞是为了不和女友分手,两人来到一个陌生的沈阳,也是用了半年才找到理想的工作。庆幸的是,目前的结果还圆满,女友成为了老婆,孩子已经2岁多了;经历了一年多对沈阳的不适应后,我们越来越爱上这个城市了,今后也就在这里扎根了。工作关系,有机会出差到北京,发现自己没有一丝留恋,呵呵,可能是因为那个城市有关的人,就在身边吧。11-12年间,又被调到北京工作整一年;老婆去年9月到北京上学,下个月我可能还要去北京工作,但我知道,北京只是个工作的地方,沈阳才有我的家。
节后刚上班不忙,啰嗦了半天,没有丝毫批评或反驳你的意图,可能是因为做HR时间长了,脸皮厚了,好为人师。愿不愿意听,悉听尊便。
有1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4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2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Guest from 123.117.177.x
楼主也不用自责自己“守旧”,你能认识到危机,你已经是个智者了,以你的年龄和阅历,你需要的只是给自己做过5-10的规划,给自己找个目标。只要找到目标,你的热情就回来了。
&&&&&&&正如你自己总结的,能在这家企业工作14年,你还是感受到企业的认同,其实也是你认同这个企业。所以这14年来,你其实是幸福的。
职场中,有清晰人生目标的人,还是极少数的。第一,很少人能长期坚持一个目标;第二,世界变化太快,目标也需要不停修正。
两点建议:
1、楼主技术出身,而且是女性,除了本专业外,可能对行业的趋势变化关注不够。不如看看那些行业领先的企业,他们未来的战略规划如何,这个行业是不是还有新的机遇。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再弥补下自身的不足,或许在行业内其他优秀公司里,你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位置。
2、另外,工作之外,多了解下社会,了解其他行业,拓展自己的兴趣面,或许你能找到自己新的兴趣点,让你焕发职业第二春。
我还没想好以后要干什么,所以也不会为了跳槽而跳槽,或者为了尝试新鲜事物而跳槽。
很认同楼主的态度,你只是暂时迷茫而已,给自己点时间,相信你很快会调整过来的,重新出发。
有2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2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1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Guest from 210.13.107.x
建议找一家咨询公司合作,兼职做技术咨询顾问。
你可以学到怎样来为其他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经验,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然后,可以将这样的项目经验,应用在你现有的团队管理中,整合公司现有资源,帮助公司经营模式的改善。并且尽快改善你们技术支持部门“为人作嫁衣”的地位,能够在业绩上,主动出击,以此树立你的技术优势。
另外,楼主提到自己不善于搞人际关系,可能技术出身的人都是这样的。那也不必太在意,十几年都过来了,还是将心思更多放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业务开发中去吧。&
有1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人觉得真受启发。
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相关精彩案例
找同行网向您推荐
找同行网有&3193&篇当事人自己写的真实管理难题;
有&13808&篇同行的精彩点评。
填写我的收藏备忘
共 18 人参与该案例
相关精彩案例
找同行网向您推荐
黄铁鹰&刘宇波&主编
宁高宁&柳传志&
任志强&茅理翔&点评
陈春花&宋新宇&
2014年5月,王石找到黄铁鹰,
“中国现代商业史应该有褚时健的案例,”
“他都87岁了,再不研究就晚了!”
黄铁鹰与找同行网团队,从云南到澳洲,
历时8个月,修改 11稿,得褚老2次审阅。
再出力作《褚橙你也学不会》。
找同行新书发布
黄铁鹰&梁钧平&主编
宁高宁&任志强&作序
116&名作者共同编著
面对现实难题百思不得其解的管理者,
一定能在书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答。
鲜活热辣的职场故事,一线管理者现身说法;
行业大咖点对点评论,教你如何做到总经理;
在线各位的切身感受,找同行网里个个都是老师。
找同行新书发布
黄铁鹰&主编
宁高宁&作序
136&名作者共同编著
一本职场人最受用的自身成长贴身工具
一本管理者最靠谱的自我提升独门秘籍
一部商学院教科书不讲的商场实战读本
在生意场、职场摸着石头走的人
一定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生存方法
找同行新书发布
黄铁鹰&主编
宁高宁&作序
96&名作者共同编著
大街上风风火火走路的我可能就是书里的人
咖啡馆的我也可能就是在说书里的事
原来企业的大事就是我身边的琐事
原来我的闲聊也可以成为理论
原来我的家长里短尽是哲学
如果您觉得找同行网的案例对您有帮助,请支持我们,购买我们的产品。
您的支持,将鼓励更多拥有实战经验的人在网上提供高质量的内容;您的支持,将会逐渐改变中文网络的生态环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sml公司待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