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感度最高的是佛教还是道教和佛教的区别

道家佛家最高境界是什么?
明白了就不要再执着不究竟的境界了!
道家佛家最高境界是什么?明白了就不要再执着不究竟的境界了!
其实真正修行,你要首先明白最高境界,然后再去修,就好像说我们要去一个地方,你一定要明白你要去是什么地方,然后就找一条合适的路来走,修行就犹如走路,明白最高境界就是明白目的地。打个比方,我们以一心念佛,信愿念佛来说,你念念念到一定程度,你就会进入初禅,念到一定程度就会进入二禅,念到一定程度就会进入三禅,念到一定程度就会进入四禅,念到一定程度就空无边,然后就识无边,然后非想非非想,一路会这么自然地过去的,但是千万不能反过来说一步一步,我将来修个初禅看看怎么样,得了初禅之后再继续往二禅迈进,那就错了,你一定要明白最高境界就是佛我不二。
道家佛家最高境界是什么?明白了就不要再执着不究竟的境界了!
佛我不二怎么修?信愿念佛,心愿要跟菩萨那样,言行要跟菩萨那样,这也是在《波罗蜜多心经》世尊说的很清楚,就是“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究竟涅槃就是证悟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种境界,然后以永远护住这个境界,从而就能够达到无上正等正觉。
道家佛家最高境界是什么?明白了就不要再执着不究竟的境界了!
你首先要找出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方法,然后这些次第的变化是自然产生的,就好像说你要走路去哪里,找好这条路你就走,走到哪里看见什么东西,那是自然的,是这样的,就一步一步是你修行功夫的深浅,但是你一定要明白那个最高境界是什么样,对道家来说你要明白最高的境界就是万物同体,复归无极,这个境界和佛家的明心见性基本上是一致,所以一定要明白这个总方向,然后再来修。
以上文字有部分摘录道教全真金山派第二十二代传人无忧道人蔡衍颛(了空居士)的答疑录音,未经了空居士本人校对,请以录音为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shanghai fengshui master《金刚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道教最高的神谁?道教属于中国本土教宗吗?在中国信仰道家的人多一些?还是信仰佛教的人多一些? 国人应该信仰什么?道教还是佛教?请_微博生活网
你目前正在浏览:& > &
道教最高的神谁?道教属于中国本土教宗吗?在中国信仰道家的人多一些?还是信仰佛教的人多一些?
道教最高的神谁?道教属于中国本土教宗吗?在中国信仰道家的人多一些?还是信仰佛教的人多一些?
道教跟佛教在中国哪个的影响力更强?
如今青城山上的“降魔石”、“掷笔槽”、“洗心池”等、早期活动;二、为创教作准备,上云锦山,并传黄帝九鼎丹法,与青城山一带分为八部鬼帅的巫教社团斗法,就是当时斗法之后的传说,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成为了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之地和朝拜、观光的圣地。 张陵青城山创道教 张陵一生的活动,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传说龙虎大丹炼成后,历三年炼成太清神丹。 张陵出生于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一个信仰黄帝老子的世家,—直道脉不断,宗派繁衍成为中国的国教。青城山也成为了道教的祖庭和圣地。从南北朝时期道教西传后,道教影响遍及东南业各国。如今,在创教前后,山显龙虎之形的瑞应。特别是张陵主子张鲁据汉中政教合一30年、六大魔王斗法失败后;三,干家道和李家道都是家庭道影响范围和影响力较小,只有张陵的天师五斗米道自创教以来道脉不断,持印与戴符,公元126年,鹤发童颜的张陵率弟子数人山龙虎山辗转长安。 张陵刚移居青城山天师洞的一个黄昏,被禾师道改造与同化,是目前世界上最多的译本,张陵受西汉卜洲三岛传说的启发,构想出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所谓的洞天福地遍布中国传说中的修道大小名山。并为天师道制定朝礼,祭祀的黄色道服,并亲自拟定法篆传授制度,道戒律条等。 中国道教在东汉时太平道因“黄巾起义”失败受到严重打击转入传教的低潮;二是张陵要与从战国时楚国就已经凤靡“淫祀”并影响巴蜀的巫教抗衡,必须积极为创教前作思想教理准备,之后又炼成九鼎神丹,一说为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公元98年的永平十年张陵与弟子王长、赵升等绕开洛阳乘舟入今江西鄱阳湖,在云锦山修炼外丹黄白术。他在装扮上一是穿黄色道袍,佩剑,作为中国道教教理、教义主要来源的老子《道德经》。不过天师五斗米道在巴蜀等传道的过程中,也有一段与巫教鬼道相互影响渗透的过程,翻越秦岭经古栈金牛道入蜀。 张陵入蜀之后,首先在今大邑县境内的鹤鸣山积极为创教作准备。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是巴蜀从上古以来受到代表东方文化的楚文化的影响极深,楚文化中巫文化(或称鬼道文化)在东汉张陵创教之前已经形成巫教社团。 建治之后,影响及东南亚和一些西方国家,遂改云锦山为龙虎山,之后被称为天师剑、天师印、天师符,成为天师道传教的最重要嫡传信物。青城山一带的巫教八部鬼帅。它的信仰根源一方面来自中国占代社会的原始宗教意识,或者说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虚幻的错误反映,认为万物有灵及灵魂不灭的观念、《黄书》、《道书》:一,即所称“龙虎太丹”、《二十四图》等二十四道书,并以符水等治病,发展教徒道教创始人 ---张道陵 道教-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具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征、创教;四、传教,他先后撰写完成了《老子想尔注》。 张陵在青城山站稳脚跟后,便开始了以巴蜀为中心的二十四治的传教活动和建立天师五斗米道的宗教社团组织,成为中国传统的宗教;另一方面则是先民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其次是神话和传说中对鬼神的祭祀。 中国道教从创教的1800多年来。老子有关“道”的理论,早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青城山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区后
主要思想《易经》为伏羲,伏羲创造了八卦。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周公、孔子三圣创立,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周文王创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则为易经作《易传》,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东汉时形成宗教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抱歉!宗教之间是不允许相互比较的,这是禁止的行为,谢谢,炼丹成仙。   道教的第一所国家级道观位于洛阳上清宫。至于与佛教相比谁的教众多……这个不好比较
道教是本土宗教,最高神是元始天尊,但道教势力在中国远远不及佛教,佛教更能满足普通民众信仰需求,道教现在也不得不接纳佛教不少教义,如行善、放生、因果、轮回和观世音菩萨、阎罗王等,反而丢弃道教本身的炼丹求仙、捉鬼画符、清修长生等内容
呵呵,道教最高的神是玉皇大帝,基督教的上帝的名称就是盗取他的。在中国,道教和佛教的信仰已经混杂在一起了,所以不能说谁的信仰者就更多一些。
道教的最高神是太上,相传太上40万年一传。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信道教的人多些。佛教影响力打些。
为什麼国人不信仰中国本土的道教而信仰佛教?真的没救了吗?中国很多传统的东西都不见了 ……
答:在中国通常是道,佛 道不分的,主要来自西游记,封神榜. 基本是道佛不分. 道教主要来自老子的五千...中国为什么大部分人都信仰佛教不信仰道教? ……
道是自然,求超脱。佛是因果。也就做是好人好报,恶有恶报。人都有所求,自然就信佛多啊 。中国古人在道教和佛教之前信仰什么? ……
准确说是“自然崇拜”,对一些自然界解释不了的事物进行神化,发展出祖先崇拜,生殖崇拜,慢慢发展为图腾崇...中国人有没有信仰,中国人到底信仰佛教还是道教 ……
多数人信祖宗,每年清明节去上香,希望祖宗保佑自己。这是从商朝开始的多神论信仰,最高神称为天或上帝,个...在中国道教和佛教哪个起源较早? ……
道教起源早,道教是老子创立的,佛教不是中国的,而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在中国不知道多少人信仰佛教,有又多少人信仰道教呢? ……
官方统计的中国信教人数截至1997年是1亿多,民间估计其中8000万是佛教徒。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为什么中国人信仰道教的人很少? ……
全国道士的人数官方统计才5万多人,另外道教的很多理论来源道家和佛教。(道家和道教不是一回事)就理论来...中国现在有多少人信仰基督,多少人信仰天主,多少人信仰道教,多少人信仰佛教,多少人信仰儒教 ……
个人认为多少人信仰这个或多少人信仰了那个,因为那与自己的生命无关。 重要的是,永生的道路自己找到了没...中国的道教和佛教很多人都分不清 ……
共产党宣扬的是“马列主义”“共产信仰”,虽然建立宗教局立宗教法,但明眼人看得出共产党对于宗教的态度!...华夏文明的信仰是什么,道教 ……
道教法术开始兴起的时候, 现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不是中国人在的地方, 所以说这个话的人自己都搞不清楚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全部微信分类
当前位置:
你拜的佛教还是道教你分的清楚吗?
本网站文章均来自网络
搜索结果,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立场,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与公众号原作者联系,亦切勿轻易相信文章内容。如有侵犯权益,或者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络我们做技术屏蔽! 邮箱:
一般所说的道,是指道家和道教。道家形成于先秦的老子、庄子,到了秦汉之际与北方的黄帝崇拜相结合,称为黄老之学,是汉初社会上最有影响的思想,不久便与儒、佛一起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道教是由原始宗教的巫术和战国秦汉以来的神仙方术发展而来的。最早的道教是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张角等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道陵等创立的五斗米道。到了魏晋南北朝,道教在与佛教抗争中,运用道家的理论,尊崇老子,并吸收佛、儒的某些成分,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道教以道为最高本体,由道生元气,元气生天地、阴阳、四时、万物。它的基本追求是长生不死、羽化登仙,通过对精、气、神(三奇)的认识,达到所希望的境界。其道术主要有炼丹、服气等。唐朝皇帝与老子(李耳)同姓,道教得到朝廷的提倡,居儒、佛之前。唐朝以后道教的发展,一是全真道,为金人王重阳所创,分龙门、华山等七派,藉医药、内丹以养性,从宁静中与自然和谐,出家住道观、吃素、不结婚等;二是正一道,由早先的五斗米道,汇合上清、灵宝、净明诸派而成,其首领称天师,藉符籙、咒文等手段来控制和发扬人的生命力,信徒多在家,可结婚,定时吃素和举行仪式。明清后,道教趋于衰落。▲曾厝垵道观-太清宫1道教与民间信仰结合道教是有组织的宗教,它有一定的教团组织和专门教职人员,有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和科仪。在现阶段,可以把政府认可的正式宗教外的民间拜神活动归为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是民间自发的拜神活动,一般无固定的教团组织。有的也形成某些科仪,却是松散的,自行其是的,有认可而无制度。可以说,民间信仰是不成熟的宗教。道教是中国自创的宗教,源于民间信仰,是在民间信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宗教派别。道教和民间信仰在一些基本点上是共同的,都相信冥冥中有超自然的神力,并把人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些神灵的恩赐上。具体讲可分为下列几点:第一、他们的理想世界都是双重的。一是希望现实世界是公正、和平的,人们安居乐业,没有战争和灾害。二是希望有仙境,长生不死,或者成仙。第二、它们的道德规范基本一致,如道教的十善多与民间信仰合。十善是:孝顺父母、忠事上师、慈心万物、忍性容非、谏诤蠲恶、损己救人、放生养物、种树架桥、兴利除害、教化未悟等。第三、社会上崇敬的各类人物,经过民间信仰的神化,不断加入道教的神谱。因此,民间一些自发的宗教信仰活动很自然地以道教的形式表现出来。▲海沧青礁慈济宫吴夲雕像最能说明道教和民间信仰相结合的,是宋代同安吴夲信仰的道教化。吴夲“业医,以全活人为心。按病投药,如矢破的。医德高尚,无问贵贱,悉为视疗”,因此受到周围民众的爱载。他死后,“远近咸以为神”,“争肖像而敬事之”,即在家中设肖像灵位祀之。接着,把奉祀活动推广到社会,“即其地祠焉”,乡之父老称其为“医灵真人,偶其像于龙湫庵”。他们于吴夲生前修道炼丹之圣地——龙湫坑建祠奉祀。龙湫庵是青礁慈济宫之始。真人,一般是指道家、道教修真得道之仙人。庄子说:“关尹、老聃,古人博大真人哉!”道经有谓,真人职治地,位在“大神”和“仙人”之间。唐朝以来,帝王为扶植道教,曾将某些社会历史名人、道士赐授真人,如唐玄宗封庄子为南华真人等。宋朝道士张伯端号紫阳,世称紫阳真人。元世祖封道士邱处机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在南宋时即敕称吴夲庙宇为宫,即慈济宫。同时,又为吴夲编造出一系列道教教化故事、经文、科仪等,如《保生大帝真经》、《大道真经》。吴真人庙作醮时,多请在家道士主持仪式。例如,鼓浪屿的兴贤宫、种德宫和湖里禾山镇的东福宫、兴隆宫,分别请过道士吴永发、黄思源、王成族、林文礼,东渡镇豪沙宫、篁津宫请过道士苏天助等。这些在家道士为信众添油写诉(捐献)和作法,如步罡踏斗、念动真言、吹动法咒语等。于是,一般就把吴真人视为道教中的神仙。南宋孝宗干道七年(1171年),孝宗赐吴夲曰大道真人。此前不久,河北刘德仁创大道教,后称为真大道教。按吴夲为人处世,如“不茹荤,不受室”等,与大道教戒律颇相似,因此有人疑其为大道教。▲环岛路妈祖雕像类似吴夲信仰在厦门一带盛行的还有女神妈祖(天妃)信仰,更能说明民间信仰与道教的因缘关貘。《宋会要》记载:“张天师祠,一在莆田县巖浔山江口澳,汉天师张氏别祠。”张天师即张道陵,道教的早期创始人之一。此祠中即有祀妈祖。莆田人在庙中附祀:“宁海镇顺济女神庙灵惠夫人”。这是民众自发地把妈祖与道教联系在一起的。明初,一些道教经典把妈祖说成是太上老君派至人间拯救苦难的神灵。“尔时,太上老君在无极界,观见大洋溟渤,河渎川源,四海九江,五湖水泽,蛟蜃鱼龙,出没变化,精妖鬼怪,千状万端。有诸众生,或以兴商买卖,采宝求珍,出使遐荒,交通异域;外邦进贡,上国颁恩;输运钱粮,进纳贡赋;舟船往复,风水不便,潮势汹涌,惊涛仓卒,或风雷震击,雨雹滂沱。其诸鬼神,乘此阴阳变化,翻覆舟船,损人性命,横被杀伤,无由解脱。以至捉生代死,怨怒上冲,何由救免?”于是,无济真人上白天尊曰:“斗中有妙行玉女,于昔劫以来,修诸妙行,誓扬正化,广济众生,普令安乐。”于是,天尊乃令妙行玉女降生人间,救民疾苦。’这是道教主动把妈祖拉入自己的队伍以壮大声势。随之,便有《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的出现,成为道教的一部经典。道教是多神教,其众多神仙散布在各个领域,而各路神仙又枝杈横生,诸如天地人各界都有其从属的神鬼,形成其神系组织网路。列简表如下:道——元始天尊(盘古真人)——玉清——玉皇——上清—太清—天—人—伏羲、黄帝、老子—道家——地—道教一般来说,民间信仰没有形成为一套神仙系统,某一民间信仰只是对某一神仙予以崇奉。道教把诸神仙分散到种种宗教社会,形成为不同的民间信仰,给予那些下层社会的人们某种文化精神上的需要和享受,这些信仰活动多出于责任、感激、报答、请愿、希望等,反映出人们的寄托依赖心理。基于上述,厦门道教和民间信仰相结合的特点,难分难解,下面把它们合在一起论述,按上列道教神仙架势分天地人三大类。2天帝崇拜祭天帝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起初,人们认为从天上(空中)下来的自然力如风雨、雷火等决定人的生死。这种至高无上的主宰者被视为天帝或昊天上帝。“天神之大者曰昊天上帝,其佐五帝”。唐贾公彦说:“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纪。”可见,天帝是统辖一切的最崇高最伟大之神。道教认为,由道而元(真)气,产生元始天尊(盘古古真人),居天的最高处大罗天中玉京三宫之上上,为最始最高最尊者,其一气化三清(玉清、上清、太清),而三清之最上者为玉皇所居。玉皇被推为“万天帝主昊天金阙玄穹高上帝玉皇大天尊”,简称玉皇大帝、天祖公、天公等,其总管天神、地衹、人鬼,三才道之一切都由其来决定。因此,厦门地区普遍信仰玉皇大帝。▲正月初九拜天公在厦门地区,每逢农历正月初九日普遍隆重举行祭“天公生”活动。方志曰:“(正月)初九日,各庙燔柴,名曰祭天。”各家各户,早在初七日就开始制米龟、圆、“牵”,蒸发甜、咸粿。到初八日晚夜幕降临之际,朝天摆上八仙桌,没庭院的摆在窗边。桌上摆上十一碗干鲜水果,十二碗素菜,以及蒸好的米龟、粿等,有的供荤菜,用双份的三牲或五牲;放置几双筷子,烧上三支香,点上一对红腊烛。准备好要烧的金纸,较平常纸大,四方形,粘刷金箔,擦以花油。盖有“福禄寿”图印,折成金圆宝状,俗称“天公金”。摆好所有的供品,一家老小男女点香拜天公。到了初八日深夜十一时,子时已到,便是初九天公生日,开始烧“天公金”,放鞭炮,为玉皇祝寿。有的祭完后还要再放鞭炮以表谢意。在“天公生”这天不得晒女裤、倒马桶,以示尊敬。“天公生”成了文明节。正月初九日,其“九”,代表大数、多数的虚数,也是极数、最大数。明王逵说:“神明隆诞,以义起者也。玉帝生于正月初九日者,阳数始于一,而极于九,原始要终也。”《素问·三部九候》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经于九焉。”俗谓天高“九天”、地水“九泉”、疆广“九域”、水深“九渊”等,故以“九”形容玉皇之诞辰。和国内一些地方一样,厦门地区一些人家除夕也祭天公。人们在自家厅内祖宗牌位或神龛前,摆上八仙桌,桌前围着刺绣吉祥图案的红裙,桌上摆满与“天公生”类似的供品,有的还放一大壶米,上面有铜钱、红蛋、芋头、碗糕等。筵碗里有鱼,象征“年年有余”。有的门口排上天公灯,上面书写“祈求平安”和“心”字(一心诚敬)。家族成员依大小长幼向祖宗和对天(面向天井空中)跪拜大礼,拜天祀年,烧天金,祈求天公体察民情,降福施恩于民,保佑全家老少平安、吉祥,人寿年丰。各店辅多在正月各自择日举行“做天香”(设天香清醮)庆典,除摆坛祭拜外,还有添香、投符、赞筵、巡境,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厦门郊区一些人家,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清早,举行送神(主要是灶神)上天节。天公是上天至高无上者,总管天地人,派遣各路神仙至人间代行其意。灶神是被派至人家的,随时记录每家的功过,故称为每家的司命者。天公规定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回天庭向天公汇报各家善恶,以予奖惩。户主希望其神只讲好话,祈曰:“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此传统可溯源于孔子。据《论语》载: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又有谓此节日百神有事上帝,画舆马仪从于楮(俗称草鞋甲马),具牲馔焚而送之。至正月初四日,乃迎之再举行如送时之礼,叫做接神。民间送神供品要有糖和鸡。作糖塔,塔谓登高上天。鸡作牲礼,又有引带路之意。此外,还有许多“天公日”,如农历正月初一“敬天公”、初一和十五日“点天灯”,结婚“拜天公”,丰收“谢天公”。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俗谓天神下降,监察一家善恶,设香案于神前。”同安城内朝元观之玉皇殿内有天公像,一年到头行香者络绎不绝,都认为天公轻慢不得,更不能亵渎!同安区五显镇北辰山有十二龙潭,因山泉流瀑长期冲击峡谷注成十二个水潭而名。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年)春大旱,知县谭维鼎“斋戒沐浴,率属虔祷”,碰巧天下大雨,“澍雨叠沛,四郊沾足,岁以大半”;邑人李春芳、刘存业便在临潭一石几上镌“瓶台霖雨”,下有刘氏《咏瓶台霖雨绝句》:“碧水澄潭漾太清,忽闻雷雨动歌声。山灵未必知天意,自是贤候格上诚。”此外,同安西大帽山有豪山龙潭,南宋朱熹任同安县主簿时到此“祷雨立至”;南宋同安知县郑公显,仿朱熹之举,率员“豪于潭,是夕雷电交作,俄大雨注”;清同安知县唐李本等也到豪山祷雨,得雨后在“祈雨道场”石上刻“维岳出云”,还捐俸倡修刘塘通灌口驿道中的“喜雨桥”。这些遗址今存,成为旅游点。由上可知,在同安历史上向天公“祈雨”的信仰至为浓厚。在天灾人祸面前无能为力之时,人们只好祷告苍天,祈求天公恩赐。曾厝垵有慈安殿,是1982年重建的,未说明来历,内塑红脸有须像,曰玄天上帝,应是天神类。其一联曰:“慈念无差德配玄天,安然无事普照上帝。”3地衹祭祀厦门有很浓厚地信仰城隍神的传统。城隍本是防御敌人攻击的城壕,由于古代官吏和百姓认为它能御灾捍患而有功于民,故神化祭祀之。古人视城隍神有护国安邦、罚恶除凶、调和风雨、管理死者亡灵的作用。南宋真德秀说:“城隍之有神,州郡之有守,幽显虽不同,其食于民,则一也。夫既食民之食,则当忧民之忧,此某于今兹之旱,所以惶惧怵迫,也有求于神也。”这是地方官代民向城隍神祈雨。城隍神又叫城隍爷,源于蜡祭八祀中水庸之祀。水庸神职守城池。水即隍,庸即城,六朝即有称城隍神。宋把祭祀城隍神列入祀典。元代有叫都城隍,似是全国城隍神之总管者。明朝封京城城隍为王、府曰公、州曰侯、县曰伯,皆设坛祭之。《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把城隍神列为道教重要神衹之一。厦门被视为泉州南方门户,于明初即有建城,称为鹭城,意为鹭门之城。志书曰:“厦门城,在嘉禾屿。洪武二十七年江夏候周德兴造。周四百二十五丈,高连女墙一丈九尺,窝铺二十有二。门四,东曰启明,西曰怀音,南曰洽德,北曰横枢。各建楼其上,徒永甯卫中左千户守官军守御。”大概在今市公安局一带,大楼后面还残存一段城墙。▲厦门城内城隍庙遗址厦门历来有城隍庙三座。一是原在今市公安局对面的厦门邮政大楼和思明区人民医院处。“城隍庙与武庙相连,祀城隍之神”。此城隍庙于1966年被毁。据调查,“城隍庙正面朝海,即在今古城西路思明人民医院之东面,原来地势较高,有十个左右台阶,上之大门,有左边的烧金炉,以及立于石埕上的三块一丈多高的古代石碑,碑座为长方形有凹槽的石块,城隍庙大厅(庙的主殿)很大,后面直达今邮政大楼。在城隍庙大厅中,正中后祀城隍爷正金身,前有大块玻璃遮住,不让信徒朝拜观看;玻璃前有江头相公立相二尊(境主?),前为城隍爷二金身、三金身二尊,均坐像,前为供桌,左右有文武判神像立像二尊,大(哥)爷、二(哥)爷神像立像二尊。在左右后边,有十二司官(十二生肖)青石雕立像共十二尊,分立于两边台座上,每边六尊。在稍后处为一些杂神神象。……遭破坏(后),所有神像石刻不知移到何处,仅和尚“乌师”之女曾将三金身带往内地;刘瑞云及其邻人曾把城隍庙内拜天公供桌下的石条取回当纳凉乘坐用。“乌师”是住在庙内的和尚(道士)。▲南华路城隍庙二是在今市区南华路处。其处为龙海人吴天发由其住宅拨建的,拟进一步扩建。据说,吴氏小时生病,在龙海城隍庙得到保佑,感念城隍功德,于1980年发此大愿。庙门朝向大海,上额曰“厦门城隍庙”,门两端柱上有油漆对联曰:“举念奸邪任你祈求无益,存心正直见我不拜何妨。”门中绘武将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左右为执拂文官或太监形象;内中为城隍坐像,貘参考安溪城隍所造,作戴冕帝王相,双手执笏。左右为文武判官的立像。左右壁绘有大(哥)爷、二(哥)爷像,右前为签诗处,貘采用霞浦的城隍庙者。最近,庙前竖一石碑,碑曰《重刊厦门城隍庙碑记》,厦门历史学会撰文。其曰:“古城隍乃历代民众祭祀之城市守护神。当外敌入侵时,尤为凝聚民族精神之象征,多伸民众推崇忠臣烈士功绩卓着正直者充任,如明代乡贤洪朝选、抗英民族英雄陈化成殁后均被尊为城隍神。故城隍并非完全虚构之神灵。研究城隍历史文化以升华传统的民族精神,提高崇敬先贤的意义,可以了解城市设置、变迁、发展的历史,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水平,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厦门城隍庙早已颓毁,仅存碑记一方,因风雨剥蚀,多有脱落。吴君天发热心保护历史文物,捐资重刊,其精神可嘉,谨此附记。厦门历史学会,1997年仲秋立。”上述南华路城隍庙处,似原未有城隍庙兴废。上引《重刊碑记》中谓“仅存碑记一方”,此碑现存厦门博物馆内,观其碑文,似是指上述今公安局处已毁之城隍庙。其碑文中有曰:“厦门为泉郡贰守驻镇之地,例应立庙。但前此未筑城,祀典尚阙。至洪武二十七年,江夏候周德兴相度地势而庙始立,更张不知凡几。(国朝)定鼎以来,修葺亦无碑记可考。迨嘉庆元年,介眉裘公视厦防篆,睹庙貌倾颓,捐廉作倡,好义者争趋恐后,遂复葺而新之,兼以庙后空地盖殿,祀如来像,为住持焚修之所。历今三十余年,庙貌仍复剥落,殊不足以安神灵而肃观瞻,不及此更新则凋敝弥甚,势必功倍而费益多。余于辛巳冬来莅兹土,每当瞻拜之余,思维前规而未遑将事。今秋乃不得与诸绅士谋议及此,诸绅士亦佥颂神功,愿襄厥事,爰鸠工庀材,克日营建。始事于乙酉孟冬,事于丙戌仲夏。既落成,诸绅嘱余撰记以告诸将,因纪立庙始末,勒石庙中。……”此为清宣宗道光六年(1826年)十日泉州总捕厦防分府长白晋亭升实所撰。▲后溪城隍庙其三,是在集美后溪霞城公路北。由此霞城城隍庙分灵出台北霞海城城隍庙。因此,一九九一年,台北霞海城城隍庙主持陈明正(已故)之妹陈文文等捐资五百万元,修复了集美后溪霞城城隍庙。此城隍庙原面临大海,故今庙内右墙下置有“临海门”大石刻。石刻右上方刻“钦命总督福建部院少保兼太子太保尚书李奉旨”;左刻“钦命镇守福建同安等处地方总兵官提督施琅、总督标后督造官付将黄顺同安县知县、参将学成世保、同安镇标原付将关魁、督工由白礁巡察张恩荣,康熙六年八月日建”。庙中祀有台胞塑赠的城隍等像(塑赠还有文武判官、黑白无常五大神象)兼祀阎王及牛头马脸神像。中有几案,中空拟请同安吕厝祖师公;左陪祀“老祖(师)”;右陪祀清水祖师,中有大香炉,前有方桌、签诗筒,内共三十支,系老和尚瑞宗师遗留。大门,原皇帝赐五门,现改建成三门。庙中前凸出似拜亭,有大石香炉,供祀拜者用。据说原有对联‘任世间计较终归无益,到此地是非总有分别’等未复刻。据记载,同安城隍庙于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368年)知县徐远爽建,清高宗干隆年间(年)知县周岱明重修。未知此是否指上述霞城城隍庙。厦门地区往昔担任地方官吏卓有成绩死后被尊为城隍神者多之,如同安人陈化成,曾任江南水师提督,奉命镇守吴淞炮台,身先士卒,英勇抗敌,屡次击退英军战舰的进攻,终因寡不敌众,又无援兵,年近七旬之老将中弹壮烈牺牲。为感激他保护大上海(城),被塑为金身,祀于上海城隍庙中。此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奉为城隍神的人。厦门地区城隍神之祭祀活动,一般在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三月初一和二日三天内进行,叫作醮。又十二日二十五日为大爷、二爷生日,亦需作醮三天。其他神则只由信徒上香火,祭供水果、清茶等,烧寿金,没有具体时日规定。▲土地公厦门地区也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信仰土地公(土地神)。此神源于古代信奉的社神,唐宋以来归入道教神仙谱系。在城市从属于城隍神,在野外从属于山川神。古代的社祭等,即祀土地神。土地神的称号曰‘福德真神’或‘福德正神’。其本尊有一神,有的地方也塑夫妇二神。▲中元普渡厦门人普遍作普渡,即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中元地官校人善恶,地狱赦罪,故又称鬼节。普渡源于佛教之盂兰盆会。据佛书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之母因生前不舍给游方僧饭吃而犯了罪,死后沦为饿鬼。日犍连求佛拯救,佛叫他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供养僧众,使母解脱。佛教据此兴起盂兰盆会。在这一节日里,寺院举行诵经法会或举办水路道场(对饿鬼施食、超渡鬼魂)活动。由此便演化为民间的普渡。整个农历七月为普渡节,月初为地狱开门,月终为地狱关门,十五日为最高潮。一般是祀已故亲人亡灵,为之超度。各家各户皆备办菜肴祭祀祖先。在这个月内,不办喜事,新亡者也不“引主”。据说,那些无家可归的孤魂散鬼,可获得赦罪,到人间享受普度祭祀。清末厦门诗人王步蟾曰:“地狱果真谁解脱,虚传赦罪是中元。”就是说,如果真有地狱开门,那麽谁看到有的人家的亡者被放了回来呢?普渡完全是虚构出来的。八日再普渡一次,称为“重普”。由普渡便引发出普遍的迷信鬼神。人死了要作大功德,请和尚开冥路、打地狱、造皿盆、演目连救母戏等。上引王步蟾诗曰:“茫茫冥路请谁开,地狱何曾打得来?更造皿盆弄铙钹,凭他秃子赚钱财!”“滥呼巫觋作师公,步步栽花总是空。蛊惑愚夫与愚妇,翻夸符籙有神通。”“师公”指道士。死生事大,故人死是大事。厦门地区普遍为死者做法事,希望死者在“阴间”生活好,更不致于坠入地狱。人死后停放的位置要在厅堂的左边。若死在外边,尸体绝对不能再进家门。请道士作法事,未入殓(盖棺)前“开斗书”、“辞生”,入殓后“收乌”(禳压)。这时要焚烧大量“库银”(金楮、冥镪),作为死者的“冥资”,即生活费和买通神衹求保佑费。并扎“纸厝”,即为其安排住宅。还作“牵夲”,桩是纸扎的圆柱状三层平顶塔,各层有鬼卒,由孝眷牵转,边牵边哭叫亡灵,意为把亡魂从底层援至二、三层。还有由道士“引召灵”的。做功德最重者是“搭坛”。坛上所供奉的神像有三清天尊、雷神、太乙、南斗、北斗诸星君,地府有十殿阎君、城隍、判官、土地、鬼卒,场景有地狱、鬼门关、望乡台、奈何桥、孟婆亭、轮回转世等。由道士诵经,嗣子手提引魂幡在道士后。作功德简繁,视出资多少为转移。有的因家宅狭小,改到城隍庙里去举行。功德做完,翌日出殡。还特别强调墓地的风水,风水的好坏会影此家后嗣兴旺发达或式微不振。有的华侨客死海外,也请道士做“引水魂”仪式,即引渡死者在异乡的亡灵返归故土。先把死者穿过的衫裤冠履一套,用竹竿装置于溪滨水中,由道士“引魂”后,再把这些衣物放入纸轿中抬回家中,然后同纸厝一起烧化,即可成功。▲厦港朝宗宫(原龙王宫)厦门港有金王爷宫,被尊称为海口宫。渔民出海必先向“金王爷”抽签获准,得到一张盖有大印的神符船才能启航。船回来如遇到不吉利事,船不得驶过龙王宫,只能停在港外。船在海上如捡到认为不好的东西,返港时必须祀田头妈。元宵节要在圆山宫、福海宫点大烛、乞寿龟、演社戏等。在海上,每艘渔船都要在男睡仓供奉关帝圣君。渔民还组成“王爷会”,专门办理三年或五年一度的迎神赛会,到寺宫里跳神游街。因此,厦门港宫庙最多,诸如福海宫、圆山宫、田头妈、龙王宫、钓曹王宫、钩钓王宫、金王爷宫、大人宫、会福宫、太平殿、福佑殿、龙山殿、安庆堂、安定堂、福庵庙等,真是百步一庙、千步一宫。著名学者唐君毅说:“中国人的宗教动机充满了现世的精神,……所以财神和观音才成为通俗的崇拜物件。中国人除了拜天之外,特别崇拜土地。他们崇敬阎王更甚于玉皇,因为天与现实生活的关貘不似地与现实生活的关貘那样直接。天必须依赖土地才能生产万物以养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社稷才普遍的有人崇拜,每一个村庄又都有土地公庙。每一县更有一个城隍爷,便是因为城隍爷统治了当地的那片土地,对于当地百姓的生活有直接的关貘。拜阎王的人之所以比拜玉皇的人多,真正的原因便是玉皇只统治天上,而阎王不只是统治人,还统治冥间。”4人而神与神而人由人至神之崇拜,厦门地区最为普遍。特别是对一些卓着的贤能者,因为生前为人谋了福利,死后民众怀念其功德,塑金神立庙崇拜。其认识论的根源,是人们把美好的理想和人格典型化,形成个崇高的偶像作为榜样,叫人们学习,向他看齐,即再由神至人,成为人的崇高人格之典型。这种崇拜,在厦门地区最为典型者是吴夲崇拜。厦门地区有的信巫不信医,就把他尊为医神。吴夲,宋代福建安溪人。他立志以医济世。传说他先拜师蛇医,后得西王母的击魔祛癌、铜针刺穴、三五飞步等术,炼丹采药,为人治病。为救治闽南流行的瘟疫,跌崖身亡。民众于厦门青礁立庙祀之,曰医灵真人。民众俗谓保生大帝(大道公)、吴真人,其信仰遍及闽台地区。今厦门地区与台湾合建有吴真人研究会,已开数次两岸吴真人学术研讨会,出版论文集《吴真人与道教文化》、《吴真人研究》等五六种。慈济祖宫有东南西北四座,即青礁东宫、白礁西宫、温厝北宫、后山尾南宫,除白礁西宫在今漳州龙海角美外,其余三座都在今厦门海沧,今南宫尚未修复,东、北宫修复后香火旺盛。▲海沧青礁慈济东宫青礁东宫建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当时即是五殿皇宫式。1991年刻立的《重修青礁慈济东宫碑记》曰:“保生大帝吴真人讳夲,北宋名医,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有利于民,民间信仰,尊为神明,泽布闽台,远及海外。青礁慈济宫(东宫)为崇祀大帝之祖宫,肇始于龙湫庵之祠祀。南宋绍兴辛末(1151年),吏部尚书颜师鲁奏请立庙;干道丙戌(1161年),赐额“慈济”;淳佑辛丑(1241年),敕升慈济宫。殿宇壮观蔚然。东鸣岭下右有岐山,左有龙湫,洞天福地,庙食千年。嘉定己巳(1209年),吧国(今印尼)缘在襄助重建。后曾修葺。至光绪丙申(1896年),则折平,依照旧制而重建于兹。百年日久失修,栋宇倾颓。适值台湾台中市元保宫管理委员会主任赖焕章先生、……先后重建后殿,继则重修中殿、前殿及拜亭。”现在,青礁慈济东宫是一座造型庄严雄伟、金碧辉煌、飞檐交错的皇宫建筑。温厝慈济北宫,始建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几经沧桑,殿宇危倾。1996年重建。现三殿宫宇飞檐翘角,面貌绚丽,金碧辉煌。木刻石雕,规模雄伟。大殿内正中供奉吴真人,陪者东为唐代孙真人、西为晋代许真人,以及三六官将。据调查,厦门地区(包括同安区)有吴真人宫庙五十四座,可见信仰之广泛和深入。厦门地区四十座:鳌山宫(后莲乡蟹仔屿渡上)、宝海堂(溪头社)、慈济宫(城西门外,今国贸宿舍址)、潮海宫(灌口镇)、洞贤宫(溪岸)、丹霞宫(厦门城西门外)、洞源宫(原厦门道署前)、福海宫(曾厝垵)、福海宫(厦门港)、凤山宫(今外清巷三号之一有遗址)、福寿宫(打铁路头左边)、凤仪宫(火烧街头)、高明宫(东边社)、怀德宫(石埕街头)、和凤宫(凤凰山下岛美路头后街)、篁津宫(官任村)、会灵宫(澳溪村)、豪士宫(西边社)、净圣堂(后厝社)、鹫峰堂(西边社)、昭惠宫(仓里)、灵惠宫(斗涵)、美仁宫(尾头社)、南寿宫(厦门城内)、青龙宫(马柱)、青礁慈济宫(海沧镇院前村东鸣岭下)、前园宫(本部巷二号)、寿山宫(吴厝巷)、天长二妈宫(霞溪路)、万寿宫(后崎尾)、西庵宫(西门城内)、玄妙宫(桥仔头)、兴贤宫(鼓浪屿巖仔山脚)、拥湖宫(曾厝垵)、圆山宫(厦门港)、迎祥宫(黄厝保)、养元宫(户部衙边)、养真宫(内关帝庙边)、种德宫(鼓浪屿内厝澳路)。同安区十四座:朝元宫(大同镇朝元村)、大帝宫(马巷镇沈井村)、大道宫(大同镇同鱼馆)、大元殿(西柯乡瑶头村)、东岳行宫(大同镇岳口村)、龙虎宫(大同镇溪边街)、灵鹫堂(大同镇古庄村)、龙腾宫(新店镇刘王店)、龙涎庙(新圩镇古宅村)、妙建庵(大同镇霞露街)、奇江亭(西柯乡下头山村)、天坛宫(大同镇洋阪村)、武德宫(新店镇洪厝村)、西亭宫(大同镇西安街)。这些宫庙有的今已圯。▲曾厝垵福海宫对于上述这些吴真人宫庙,我们可以通过例子来略加说明。譬如曾厝垵的福海宫,规模相当可观。清咸丰七年(1857年)刻立的《重修福海宫碑记》曰:“福海宫之作逮至远代,相传武烈尊侯坐石碑自海浮至本社口不去,乡人异之,相与立庙,并祀天上圣母,保生大帝。其庙背山面海,神灵赫濯厦地,官商舟舰咸设醮祈安,每大彰报恩。康熙、干隆等年间损坏,前后重修,备极巍焕。……今又重修落成。”1981年刻立的《福海宫第三次重修碑记》中有谓,“今得保持历代文物遗迹,重振武烈尊侯,保生大帝、天上圣母、大圣爷、大厅爷、玄天上帝、诸佛”,“神灵焕发金光,庇佑万民”。大殿正中供奉保生大帝,东南角供奉娘娘生洼,西南角供奉大爷、二爷、东北角供奉大厅爷,西北角有位缺供。其一联曰:“福地灵通神庥昭禾浦,海天清晏母德绍湄洲。”曾厝垵西边社有一座鹫峰堂,亦主要供奉吴真人。有三块重修石碑,分别是清道光三年(1823年)、民国十六年(1927年)和一九九四年所刻立。其道光石碑曰:“吾乡建鹫峰堂,以祀吴真君友列神,启自宋代。”大殿正中供奉保生大帝,东是天上圣母,西是娘娘生洼。其一联曰:“圣帝施恩庶民感德,威镇西滨百世漂香。”吴夲本尊为医神,到元明清时代便被看成是无所不能的保护神。厦门一些民众相信,其是一个有求必应的神灵,因此吴夲的宫庙香火极盛。只要有了吴夲的保佑,就不怕各种妖魔鬼怪。不仅如此,吴夲的侍从之神也很威灵,许多神仙都附在吴夲名下。且看这大张神谱:“神妹吴明妈;神妹夫王舍人;江仙江少峰,同安县令;张圣者,同安主簿;黄医官;程真人;邓仙姑;邓天君;连圣者;刘海王;孔舍人;炳灵官;马迦罗;刘天君;王灵官;李太子;何仙姑;殷太子、张真人。殷、古、宋、孟、岳、辛、高、二李、周、江、党、黑、康弼、田直、庞、杨、王、黄诸元师,及各将,皆先后从游,今绘像庙中配享。”这一大系列的神仙,原是同安等地圣贤,随着吴夲信仰的升高,便都纳在吴夲的旗帜下,形成吴夲神系,实现人们的美好愿望。厦门地区普遍信仰王爷,俗称瘟神。相传瘟神为唐时死难的三百六十位进士,实际上大都是历代忠烈之士和神话人物,有的则为乩童扶鸾时所编造出来的。▲曾厝垵昭惠宫此外,曾厝垵之仓里社有一座昭惠宫,又称黄圣寺。其大殿供奉之神灵,正中是黄圣帝,黄白须;东是圣母;西是王公;最前有下坛爷。其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之《重修昭惠碑志》有曰:“吾昭惠宫祀黄圣帝、关帝君,自道光癸巳年端月建宫以来,神明佑吾乡人及海外众弟子,安居乐业,世代传衍。”据殿壁所贴告示,黄圣帝寿辰为农历十月二十六日。其一联曰:“徇齐敲敏聪明懋锺圣德,宫室舟东黻冕赖民以生。”厦门地区的妈姐崇拜,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妈祖原名林默娘,生于唐宋间,福建莆田人。传说她能踩波踏浪,救济遇难渔民和商船,称神姑。她于莆田湄洲岛湄洲峰羽化升天,年仅二十八岁。后立庙祀之,称为天妃、天后、娘娘等。莆田湄洲岛、泉州两地天后宫为其祖庙。在闽台地区极被崇拜。▲曾厝垵圣妈宫牌坊厦门地区的妈祖神庙有数十座。例如,曾厝垵临海处之圣妈宫,庙虽极小而香火却至为旺盛。旁有戏讲台,是当地人们文化活动的中心。该宫仅一小石殿,高不及人,阔仅见方。殿内无塑像,仅一小木牌书曰正祖。殿内和其门口有供桌,上有香炉等。祀拜者不能进殿,或因殿内太小不能立人,皆在门外拜祀。殿前石柱书有数联,如曰‘圣妈威灵千秋敬,正祖功德万代颂’、‘妈圣功勋高,赫镇阔海疆’等。祀拜者所送锦旗排满凉亭,皆书‘金玉满堂’、‘有求必应’两句。其《圣妈宫碑记》中未说明此宫建于何时,仅谓‘本宫历代相传,属海内外香客信奉,香火旺盛。近年承蒙各界信士资助,于1988年建凉亭、化装室、金炉,……’厦门地区类似妈祖的神灵崇拜有苏臣。据云:“神苏姓,名碧云,貘福建同安县人。生于明季天启年间,读书乐道,不求仕进。晚年移居海岛,洞悉海道情形,海船均蒙指引平安。殁后,于海面屡着灵异,兵商各船,均祀香火。每岁闽省巡洋,偶遭危险,一经呼祷,俱获安全。”因此,清代闽南一带的船员商民,也和供奉妈祖一样供奉苏臣。清穆宗同治年间(年),出使琉球的册封正史赵新为苏臣请封。5道教和民间信仰与佛教 厦门道教和民间信仰有个显着的特点,就是与佛教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和道行是相通的。例如,吴夲的道行就似佛教的菩萨行。他施珍赠药,妙手回春;他有求必应,不为名利所动。在生活上他持斋戒杀,不结婚,为救民献出了生命。他是个典型的大慈大悲的佛教菩萨行者。这就是佛经上所讲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在吴真人信仰中盛行的《保生大帝真经》,多抄自佛书《心经》等,作为吴真人宫庙举行法事的规范。《保生大帝真经》所列举的德行,如“十恶五逆:不忠不孝,无礼无义,不敬三宝,不知布施,不行方便,多做恶业,杀害众生,淫盗贪嗔,结诸罪网,挠乱国土,人王匪正,上无道揆,下无法守,是致扰攘,无辜横死。……孚惠真君,观音化身,慈悲普济,随念降灵。……昔日观音应化身,法除渤海众魔精。”这显然是把吴夲的道行看成是与佛教观音一样。正规道教崇拜中也有观音,如北京的白云观中就供奉观音像。吴夲信徒想像其是观音化身,就把他与观世音联系在一起。▲养真宫诸神合庙。万寿宫,在市区文灶,为明代所建。今祀如来、城隍、妈祖等诸神像。宫中除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日祀佛之外,农历十月初十日亦祀城隍。大观院,原名本然寺,在市区将军祠,据说已有几百年历史,大门石刻对联曰:‘入门莫道禅寺小,进步方知法界宽。’寺内祀三佛(释迦、阿弥陀、消灾延寿百师佛)、观音、韦陀、迦蓝、地藏王,以及城隍、吴英等。养真宫,在市区厦禾路南内关帝庙边。建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1658年),黄应鳌募缘重修。清德宗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南山佛乘老和尚迎吕府仙祖居此,为开山第一世祖。历祀妈姐、吴真人、吕先祖(即吕祖,其与关帝、朱衣神、魁星、北斗合称“五文昌夫子”。文昌帝君是掌管文教和人间禄籍之神)俗讥为“排佛教招牌,卖道教香火”。上述吴真人祖宫——青礁慈济东宫、白礁慈济西宫,以及厦门港的福海宫,其后殿都安奉着佛祖和观世音菩萨的塑像。▲内武庙宫庙由和尚住持。例如,雷音殿,三十年代住僧人真禅等三人;内武庙,三十年代住僧人觉净等二人;兴贤宫,民国时请过清智法师主持;青礁慈济宫,几年前请过释传建在宫中主持法务。此外,武圣庙、普佑殿、福河宫、塘边宫、寿山宫、碧山巖等,历来大部分时间曾由菜姑住持。▲万石莲寺现在厦门知名之万石莲寺,其早期可能是道观。万石巖上有一石刻为明人黄克晦所撰。其曰:“结伴遥寻太乙家,巍峨万石映彩霞。”“太乙家”是宫观名,说明在黄克晦所生活的明代这里有道观。结语上面简述的厦门的道教和民间信仰,可以充分看出厦门人神灵世界的林林总总,千姿百态,反映出了其精神境界和思维特征。厦门人的宗教信仰是多元的,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寄托,不同职业的人各有保护神,如天帝、城隍、水神、医神等。众多的宗教信仰形态,不仅和平共处,还相互友善和融合。和尚能当道长,道士也做方丈。释迦、老君、保生、天后可以同住共祀。这种相容并包的精神是先进的,是厦门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道教学术资讯网站映派传媒配图往期精彩关注我后可阅读在厦门做过这些事,证明你老了。亮点在最后!180多个厦门地名整成30副对联 老伯整理十年最牛航拍,5分钟看遍鼓浪屿美景。太赞了!老厦门50栋最经典建筑(中华、厦港篇)最美厦门航拍【消失的老厦门】枋湖社“爬山何需远行”万石植物园爬山详尽攻略!22首闽南语童谣,教你的小孩子说吧60条最经典的闽南歇后语,收藏起来一定用得上圣诞歌曲你听过不少,但闽南语的你有听过吗?《厦门手绘地图》及《寻找老厦门》微信公众平台由厦门映派传媒有限公司运营、维护。除特别说明外,文章版权归映派传媒所有。欢迎合作与交流。
本网站文章均来自网络
搜索结果,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立场,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与公众号原作者联系,亦切勿轻易相信文章内容。如有侵犯权益,或者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络我们做技术屏蔽! 邮箱:
上一篇:第一篇
下一篇:最后一篇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和道教的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