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二战 冷战冷战中美英的关系

一战和二战有什么区别? - 知乎126被浏览32706分享邀请回答/question/24879948/answer/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代表资本的力量和传统技术强国,而德奥代表的是君权以及新兴技术强国,俄罗斯是由于民族冲突以及远交近攻的因素而加入英法,美国最后倒入英法怀抱则是政权性质以及风险收益比。一战中交战双方的焦点是资源和市场、以及远交近攻。最后英法胜出,说明先发国家的积累优势很强大。
如果说一战抢夺的是资源和市场,那么二战抢夺的更多的是市场。一战更多的是人心使然,而二战更多的是经济市场、历史遗留。所以一战是偶然为主,而二战则是必然为主。交战双发,英美法、德日意,双方都是资本力量的代表,一方资本控制国家权力,一方是国家权力控制资本;一方代表的是海权国家,一方代表的是陆权国家;一方代表的是传统强国,一方代表的是新兴强国。最后结果如何,代表自由资本的传统海权强国打败了代表权力资本的陆权新兴国家。
(这里补充说明一下海权陆权,德国是陆权、法国是海权为主,这是因为英国的地理位置使然。而二战中日本是陆权,这个是由中国的落后以及全球殖民地饱和所导致的,虽然日本海军比较强大但是国家战略上更像一个陆权国家,现在中国崛起,日本的角色从陆权过度到海权。)
所以一战和二战,可以说是自由资本和传统海权国家集团的胜利。自由资本和海运相对权力和陆运而言,更具有经济效率,而海运和自由资本的兴起又必然的联系在一起。自由资本和海运带来经济技术上的先发优势,而后发的陆权国家在经济危机等等因素的刺激下开始挑战先发国家,然后两次都失败了。经过一战二战之后,自由资本大行其道,而陆权强国成为历史。而冷战其实是一战二战的延续,然后直至今日,自由资本和海运大行其道。当下海运和自由资本的代表,很明显是以美英日法为代表的国家,而其对面是以中德俄意为代表的在一战二战冷战中失败的国家。所以说通过一战二战冷战,其实世界在逐渐形成经济模式的对立。
整个世界可以将南半球去掉,因为没有一个强国。而将北半球投放到一个平面上,你会发现美国在地理位置上等于英国加上日本,而且在国土面积和人口上远超英国日本。美英日其实是形成了对整个欧亚大陆的包围。所以说日本应该是一个海权国家,而二战中却是走的陆权思路,历史因素是一方面原因,自己蠢又是另外一方面原因了。所以,一二冷战可以理解为海运自由资本力量维护其全球的霸主地位。参与挑战的陆权国家,都有哪些?一战中的德奥土,二战中的德日,冷战中的苏联。一战中的挑战在西方,而二战中的挑战在东西方,于是美国取代英国两方监控,而冷战中的挑战在全球范围。
那么第四次挑战又是在哪儿呢?第四次挑战就在当下,已经在进行中了。一战在1900年之前酝酿,而冷战结束是在2000年之前,也就是大概前期每30年一次挑战,后期每50年一次挑战。如果说现在是一次新的挑战的话,其结束应该在2050年左右,也就是其高潮大概在年之间。那么这一次挑战都有谁呢?中德俄为主的欧亚大陆国家。现在德国在技术上的不断开发,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关键是丝绸之路大陆桥会将中德俄练成一个利益整体。内陆国家的兴起会带来新一轮的挑战,实际上这种挑战也不可能停止。
一战二战体现的不仅是陆权对海权的挑战,还体现了远交近攻利益分割。所以要想挑战成功,必须有两点前提,一个是陆运相对海运、权力资本相对自由资本更具有效率,二个是远交近攻模式变为近交远攻。其实第二点条件正在成为现实,远交近攻模式体现的是吞噬同化,而近交远攻体现的是主动融合。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开始下降、全球融合逐步加强。在当下的经济循环中,不通过掠夺而是通过发展自己的经济优势,也能够为自身带来足够的经济利益。而中德俄恰好是互补关系,中国的人口、德国的技术、俄罗斯的土地资源,如果丝绸之路大陆桥能够比海运更高效的整合资源带动经济,则这第四次挑战非常可能获得重大成果。这一次挑战,要想打倒海权是不可能,但至少要做到和海权平分天下。如果能够如此,则是很大的进步了。从这个也可以看出,在全球经济循环不变的前提下,新兴国家要崛起就他妈是个笑话,而大航海导致中东某些国家的衰落又说明经济循环的改变必然导致全球格局的变化。所以一战二战冷战的挑战失败,在于没有从经济循环格局入手处理国家崛起问题。也就是说当下问题的解决必须要联系历史全局。但是历史有其局限性,这个是必须承认的,德国崛起失败在于时间,俄罗斯崛起失败在于地缘,而日本就是一个笑话,当然这句是只考虑主要因素的夸张语句。
未来的关键在于四点,德国的技术创新、中国的经济增速、俄罗斯的内外稳定、丝绸之路的经济效率。如果这四点能够做好,则中国的崛起将是必然,因为它伴随着欧亚大陆的崛起。所以说中国是战略强国,而德俄是战术强国,而日本则不入流。
再来说一下,人类和机器人的问题。机器人相对人类而言,在物质信息交流方面更具有效率;而且机器人可以实现永生,不需要通过生物繁殖来维持族群;剩下一点是进化的动力,人类的动力源是趋利的本能,而机器人的动力又是什么呢?机器人的动力,应该会是一条指令,一条自我完善、自我进化的指令,一旦有了这条指令,再加上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成熟,机器人取代人类则是必然。所以机器人取代人类的条件,在我看来是两点,一个是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二个是自我完善、自我进化的特殊指令;前一条是基础,后一条是促发开关。至于机器人取代人类这个问题,我觉得是非常有可能实现的,至于是否是必然,单从人类的动物进化史来判断,确实数据不足啊!
一切存在的事物,终将逝去,而那新生的事物定是历史的遗迹。没有永恒存在的东西,一切都是一场接力赛,而这场比赛则是整个宇宙的演化,当下的我们获得的数据太少,没法拨开万物的面纱。
以前觉得日本是一个很善于学习的民族,现在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日本这个民族,简直就是东施效颦,学中国没学到家,学习西方又没学到家,说白了好像是善于学习,其实就一傻帽,白白浪费若干大好机会。日本在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政治制度、人口繁衍等等方面对人类文明贡献太小,与其国际地位不相匹配。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以及政治制度实践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而西方的哲学体系和科学技术是当下世界文明的主体,东西方文化基本覆盖了人类绝大多数人口。中国的思想主要是平衡,而西方的思想主要是极致,可以说一个是盾,一个是矛。东方文明注重顿悟而西方注重积累。只有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是人类文明正确的方向。日本处于东西文化要冲之地,本有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可能,但是看看日本从一战到现在的表现,足可看出日本根本没有学到东西方文化的精髓,现在不仅是没有学到精髓的问题,而是有点集东西方肿瘤于一体的趋势。
世界的未来还是在于两个国家,一个是德国,一个是中国。德国代表的是神圣罗马帝国,是罗马的延续,而中国代表的是汉王朝,是汉文化的延续。英美也是罗马文化的一支,但是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海运优势必然衰落,在技术不断扩散的情况下,人口优势将逐步恢复,也就是世界的中心必然从海权国家向欧亚大陆转移。德国专注科技,而中国追求大国复兴,这两个国家的崛起伴随着世界运转的大势。2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7届新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课下统练:第39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含解析)
2017届新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课下统练:第39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含解析)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9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1.28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第39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阿道夫·希特勒说:我确信斯大林不会接受英国的提议,俄国没有兴趣保护波兰,……我对俄国的态度逐步改变,在达成贸易条约的同时,我们展开政治对话,提出互不侵犯条约,接着俄国提出全面建议。四天前,我采取了特别举措,昨天俄国回复说他们准备签署。后天(德国外长)冯·里宾特洛甫也会签署条约,现在波兰已是我们的囊中之物。
——佩里·罗杰斯《西方文明史:问题与源头》
材料二 日,斯大林对亚洲日益升高的紧张情势,采取基本上与一年半前对波兰危机相同的战术,而与日本在莫斯科签定互不侵犯条约。不论是对波兰或对亚洲, 他都为侵略者解决了两面作战的风险,借鼓励他所谓的资本主义内战在别处进行,而使战火暂时不肆虐苏联领土。苏德协定为他争取到两年时间,苏日互不侵犯条约则使他在六个 月之后,得以将远东军全部投入莫斯科保卫战,奠定他赢得对德之战的基础。
——基辛格《大外交》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英国的提议”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为侵略者解决了两面作战的风险”的含义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苏联与德国及日本相继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对二战带来的影响。
解析:二战爆发前,英国曾主张与苏联建立共同防御德国的安全体系,材料一中希特勒认为斯大林不可能同意;第二问使德国避免东西两线作战的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影响从对苏联和对法西斯国家的影响分析。
答案:(1)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共同防范德国的侵略。
(2)德国:消灭波兰进攻英法后避免出现东西两线作战局面;日本:南下策动对英美的太平洋战争,避免出现南北两线作战的局面。
影响:一方面使苏联争取了备战的时间,并奠定了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基础;另一方面,损害了小国弱国的利益,纵容了德、日法西斯国家的对外侵略及扩张行为。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绝不相信,在这次战争结束时,即使我们站在一旁而且继续站在一旁,我们能够在物质上使用我们的力量,决定性地消除战争时期已经发生的情况,防止在我们对面的整个西欧归于一个国家的支配之下……
——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在英国下议院
的演说(日)
材料二 1935年至193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三个中立法案,以使美国避免战争,禁止美国向交战国出售运输武器等军需物资。
——《美国在二战中的租借法案》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格雷演讲的历史背景。
(2)美国实行“中立”政策的现实原因是什么?对三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第(1)问材料是英国一直奉行的欧洲大陆均势的思想,出发点维护国家利益;从演说的时间 “日”、材料“在这次战争结束时”可得出一战爆发,英国坚持的大陆均势政策受到挑战;第(2)问考查二战前美国的中立政策,结合时间“1935年至1937年”推断美国一方面受经济危机影响,尚在恢复时期,美国注意力更多的在国内。此做法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导致二战的爆发。
答案:(1)思想: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维护英国利益。背景:一战爆发,英国坚持的大陆均势政策受到挑战。
(2)原因: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更多关注国内事务;
影响: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导致世界战争的爆发。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特勒并没有制定征服世界或关于别的任何事情的计划。他认为,别人会提供机会,并且他会抓住它们。……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别处寻找那个提供机会的人,这个机会希特勒会利用的,而那个人也就这样给走向战争以第一推动。显而易见,尼维尔·张伯伦是这一地位的候选人。
(1)提供“机会”给希特勒的是什么事件?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结合史实分析漫画反映了英国政策什么变化及原因。
解析:第(1)问由材料看是张伯伦给了希特勒计划,所以是慕尼黑阴谋。分析原因时从提供机会和利用机会以及世界形势分析。第(2)问变化回答时注意突出“变”字,原因从德国和英国角度考虑。
答案:(1)事件:慕尼黑阴谋。
影响: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提高了希特勒的威望;削弱了英法两国在欧洲大陆的战略地位,给希特勒的进攻创造了条件;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变化:由绥靖政策到积极抵抗德国法西斯侵略。
原因:二战后初期德国法西斯的侵略野心日益暴露;维持大陆均势;保护自身利益。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漫画
材料二 丘吉尔在其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关于二战中大西洋战场重要性的论述:大西洋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场。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在陆战、海战和空战中所发生的每一次战斗。之所以不能忘怀,是由于这些战斗所造成的历史性后果。
(1)漫画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哪些侵略史实?你如何看待漫画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资*源%库(2)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程来看,你是否同意材料二关于大西洋战场重要性的评价?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图片中中国大陆、太平洋可以获得信息。第二小问从日军一只脚深陷中国大陆之中,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了日本。第(2)问材料观点是大西洋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场。可以任选一观点。同意可以从大西洋战场是抗击德、意法西斯的主要战场以及诺曼底登陆战役意义回答。不同意可以从苏德战场地位以及作用来回答。
答案:(1)日本先后发动了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了日本。
历史漫画能形象地再现历史,但往往带有强烈感情色彩。不能作为研究该历史事件的直接证据,但可以作为研究作者对该事件看法的第一手材料。
(2)答出下列一种答案即可。
答案1:同意。大西洋战场是抗击德、意法西斯的主要战场,诺曼底登陆战役使二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答案2:不同意。苏德战场是打击德国法西斯的主要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是二战的转折点。(或答出亚洲太平洋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也可酌情赋分)
5.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给地球带来了更大的战争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武器?”他回答道:“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
材料二 图中,爱因斯坦在向电视观众介绍核武器对人类的巨大危害。
材料三 鉴于未来任何世界大战必将使用核武器,而这种武器威胁着人类的继续生存,我们敦促世界各国政府认识到并公开承认,它们的目的决不能通过世界大战来达到,因此,我们也敦促它们寻求和平办法来解决它们之间的一切争端。
我们将结束人类的生存呢,还是人类将结束战争?
——摘编自《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1)你如何评价材料一中“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这两个观点?
(2)根据材料三,爱因斯坦的忠告和呼吁在冷战时期起到了怎样的效果?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爱因斯坦在一战、二战和冷战时期是如何进行反战活动的?
解析:第(1)问为开放性设问,应不拘泥于某一固定答案,但需要客观公正,有理有据。第(2)问,第一小问需联系爱因斯坦的相关史实即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一战、二战和冷战时期爱因斯坦的反战史实即可回答。
答案:(1)同意。原因:1945年,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分别投下原子弹,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及威慑作用,迫使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结束;爱因斯坦认为核武器将毁灭人类文明,因为新的世界大战一旦失控,核武器的杀伤力和破坏性难以估量。
不同意。原因:原子弹只是加速了二战的结束,而不是决定性因素,从根本上来说,二战的结束是法西斯势力与反法西斯力量此消彼长的必然结果,此处片面夸大了原子弹的作用;爱因斯坦过于悲观,因为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能制止新的世界大战和核武器的扩散,能避免毁灭人类的灾难的发生。
(2)爱因斯坦一直坚持和平和反战的立场,推动了反战和平运动的开展,揭露了核战争的破坏性。一战时,发起成立反战团体并签字;二战时,建议罗斯福总统抢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制原子弹,但又因原子弹爆炸造成的大量平民伤害而痛心;冷战时,发表了反核战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天,枪炮沉没了,一场大悲剧结束了。一个伟大的胜利赢得了。天空不再降临死亡,海洋只用于贸易交往,人们在阳光下可以到处行走。全世界一片安宁和平,神圣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体验了失败的痛苦和胜利的喜悦,从中领悟到决不能走回头路。我们必须前进,在和平中维护在战争中赢得的东西。
——麦克阿瑟
$来&源:材料二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思,对历史的态度有一句名言:宽恕,但不忘记。从来没有一次战争比这次战争更容易加以制止的了,假如当初我们采取共同的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安全的话,这个灾难也许不会降临在我们头上。
——丘吉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麦克阿瑟对二战的反思。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二战后欧洲人是如何践行材料中的名言的?
解析:第(1)问,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回答,即战争意味着灾难,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等。第(2)问,首先搞清楚材料二中的名言是“宽恕,但不忘记” “采取共同的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安全”,依据所学知识,二战后,法德的和解最为典型地反映了这一思想。
答案:(1)二战是一场大悲剧,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痛苦;要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不断巩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成果。
(2)法德两国摒弃前嫌,实现和解,共同促成欧洲一体化建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俄国杜马召开会议时,以往一向对政府极端不满的立宪民主党领导人米留可夫教授声称:“我们必须集中一切力量保护我们的国家免受外国仇敌的侵略;这个敌人一心要把我们挤掉,以走上统治世界的道路。……我们要为祖国不受外国侵略而斗争,为欧洲和斯拉夫民族不受日耳曼人统治而斗争。”犹太人尽管长期遭受歧视和迫害,他们的一位代表却也表达了同样的感情:“我们犹太人生活在异常苛刻的法定环境下,而且还将如此生活下去。不过,我们……将像一个人一样坚定地站在俄国的旗帜下。……犹太人民将至死履行他们的义务。”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毫无疑问的是,胜利,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我个人预计这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到来),将属于协约国……德国的威胁——长久以来悬在世界人民头上的诅咒——将被打碎,使它永远不再成为世界和平的威胁,因为世界各族人民渴望和平。
——摘编自《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1)据材料一,指出俄国民众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并说明其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对战争结果的预见是否正确。
答案:(1)态度:支持俄国政府参加一战,为欧洲和斯拉夫民族不受日耳曼人统治而斗争。理由:保护国家免受外敌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维护世界和平。
(2)不完全正确。协约国最终打败了同盟国,取得了战争胜利,暂时解除了德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战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激化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为新的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战后到1949年初,苏联试图通过托管或其他方式,与美国合作在朝鲜半岛建立一个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统一的朝鲜政府;与美国矛盾加剧后,转为加强朝鲜北方的政治、经济力量,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朝鲜民族的统一,从而保证通过全朝鲜普选建立的统一政府实行对苏友好的政策。
——摘编自《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
资*源%库 材料二 1950年1月,美国宣布要守住从阿留申群岛到日本列岛,然后通过琉球群岛延至菲律宾的防线,使朝鲜半岛在美国远东安全格局中显得无足轻重。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扩张的一个重要表现,目的是摧毁东亚的最后一个反共堡垒,削弱美国和西方在整个远东的地位。为此,美国迅速决定介入朝鲜战争。
$来&源:——摘编自《冷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简要概括苏联对朝鲜半岛问题的态度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认为朝鲜半岛无足轻重的原因,评价美国政策转变对东亚政治格局的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通过“从战后到1949年初,苏联试图……与美国合作”“转为加强朝鲜北方的政治、经济力量”等得出答案;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美苏战后矛盾尚未激化、朝鲜不在美国构建的防线范围内两个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从对东亚地区局势、中美关系、美苏关系、朝鲜半岛的影响来回答。
答案:(1)变化:战后初期,苏联主张与美国合作建立一个统一的朝鲜政府,后来转变为加强朝鲜北方力量,进而实现朝鲜民族统一。背景:美苏战时同盟关系逐渐破裂,双方矛盾日益加剧,冷战格局渐趋形成。
(2)原因:在冷战格局下,美国需要保持与苏联表面的合作;美国的东亚战略重点是遏制中国,构建从日本到菲律宾的弧形包围圈(不包括朝鲜)。影响:东亚局势进一步紧张,直接导致局部热战爆发;中美陷入直接军事对抗,大陆和台湾长期对峙;朝鲜半岛成为美苏争夺亚洲霸权的前沿阵地。
3.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比较上述有关北约、华约的历史地图,提取其中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二战结束后,随着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矛盾冲突的日益加剧,双方开始冷战。1949年,为了从军事上遏制苏联,美国纠合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了对抗美国,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两极格局瓦解,北约大规模东扩。两幅地图反映了两极格局的形成、瓦解及美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的历史。
.世界人民和平大会于日至20日在奥地利的维也纳举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人民和平大会是1952年7月世界和平理事会柏林特别会议所决议召开的。
世界和平理事会看到国际局势的日益紧张……自去年(1952年)7月以来……亚洲、澳洲、南北美洲……欧洲……中东、近东、北非……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都先后举行过全国保卫和平大会。
——郭沫若《关于世界人民和平大会
的经过和成就的报告》
材料二 参加世界人民和平大会的国家、代表人数、代表职业分类统计表。
项目 与会国家 正式代表 列席代表 来宾 国际组织代表
数量 85个 1627人 102人 105人 46人
表职业 工人 农民 职员 技术
人员 工商界 法律界 军人 自然科
医生) 教育界 宗教界
人数 326人 35人 160人 75人 63人 84人 10人 157人 94人 65人
表职业 体育运
动家 音乐界 文学界 电影界 艺术家 政治界 市长和
参议员 全国性
体代表 国际组
织代表 其他
人数 8人 19人 189人 20人 56人 46人 20人 92人 46人 315人
材料三 (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参加投票者1647人(因为有的代表未等闭幕先行离开了维也纳)。赞成“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宣言”者1626人;弃权者10人,都是列席代表和来宾;不投票者11人,都是列席代表。赞成“致五大国政府书”者1637人;弃权者7人,都是列席代表和来宾;不投票者3人,都是列席代表。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相关信息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同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相关信息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
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美苏冷战争霸的局面结束。
(一)美苏从冷战到争霸
1.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美国直到1933年才承认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元旦,美、苏、中、英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作战,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说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能够结成联盟。但是,战争结束后,美苏联盟破裂,转变为冷战和争霸。
2.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推行全球扩张政策。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既是美国在全世界扩张势力的宣言书,也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美苏冷战,使美苏由盟友变成了敌人。美苏冷战,在意识形态上尖锐对立;在经济上互相封锁;在军事上,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使美苏在冷战中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5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和国际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日,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开始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调整。1956年召开了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把“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作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以缓和美苏紧张关系,寻求美苏共处合作,平起平坐,共同来主宰世界事务。美苏经济军事实力差距缩小,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和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都使美苏关系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有利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但是,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和科技强国,美国推行称霸世界的战略使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50年代后期,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格局逐渐形成。
4.美苏冷战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产阶级阵营的对抗;美苏争霸是争夺世界霸权的冲突,它超过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美苏冷战是除战争以外的敌对和对抗行动;美苏争霸则是既有和平方式的对抗,也有局部战争,如美军侵略越南和苏军入侵阿富汗的战争。美苏冷战和争霸在形式上有相同之处。在实质和结果上是一致的。
(二)美苏争霸的特点和实质
美苏争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原因,更有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竞争、军备竞赛、控制盟国和战略要地等方面的矛盾因素。
1.在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制度方面,苏联要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推广到全世界。美国要把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把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制度推行到全世界。美苏双方都宣称要最终消灭对方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实现本国坚持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这是典型的冷战思维方式,完全违背人类社会形态多样型存在与共同发展的规律。
2.经济实力的竞争。战后,美国由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对欧洲实行马歇尔计划,复兴欧洲经济,并企图控制西欧。战后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成果,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使经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解决,到7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状态,美国由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成最大的债务国。1948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的54.6%,到1970年只占37.8%。但是,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和人民的财产约有30%被破坏,损失惨重。从1946年起,苏联开始实行第四个五年计划,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但是,苏联也存在不少问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显著,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实力的竞争起决定作用,苏联在综合经济实力与总体科技能力方面落后于美国,这是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失败的根本原因。
3.军备竞赛方面,战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武器装备最先进的强大军队,并且垄断原子弹。到70年代,苏联在常规军备和核军备,特别是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赶上并超过美国,这使苏联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转入战略攻势,迫使美国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美苏争霸的重点是欧洲,双方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垒的僵持状态。但是,美苏双方都没有在欧洲发动战争。美苏还在全球争夺战略要地和海洋霸权,控制盟国,打击对方的盟国。美苏企图控制世界各国,但是,第三世界的崛起,打破了美苏争霸的局面。各国人民是世界的主人,美苏争霸既损害了本国人民的利益,又违背了世界和平与进步的潮流。
80年代初,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性进攻的势头,既打击亲苏势力,更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实际上是实施战略进攻,以“星球大战”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苏联的战略攻势。
从70年代中期起,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和陷于停滞。1987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落后于日本,与美国的差距实际上拉开了。苏联强大的军事力量缺乏雄厚的经济实力,被迫放弃对美国的战略进攻,转向全面收缩,放松了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并最终退出。苏联在军备竞赛中最终败于美国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科技实力落后于美国。
4.美苏争霸,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都发生冲突。美苏争霸的实质,是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同美国要称霸世界。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推行强权政治。美苏冷战争霸,违背社会发展趋势,反其道而行之,必然被历史发展的潮流所抛弃。
(三)中国与美苏冷战争霸的关系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先后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在各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当时,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个阵营对峙,形势严峻,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斗争。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拒不承认新中国,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在经济上封锁中国,在军事上威胁中国。面对这种情况,中国采取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方针。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50年代初期中苏友好关系的基础是两国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存在共同点,同时,两国在国际上有共同的对手美国。
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逐渐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把中国纳入与美国争霸的轨道,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如1958年苏联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1960年,苏联片面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了243个合同书,废除科技合作项目257个,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同年,苏联在新疆挑起边境冲突事件,中苏关系恶化。1969年,苏军挑起珍宝岛武装冲突。苏联在中国边境增兵百万,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国开始把苏联称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并且把苏联做为头号敌人,与苏联霸权主义进行斗争。
这一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同中国处于敌对状态。中国在国际关系上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70年代初,美国在同苏联的争霸中转入战略防御。为了扭转同苏联争霸的不利局面,美国提出了“尼克松主义”,转而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为了抵抗苏联的压力,也需改善同美国的关系。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
80年代,苏联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进行全面收缩。在这种情况下,中苏关系开始缓和。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中、苏、美三国关系随着美苏争霸局势的变化而变化,中、美、苏关系恶化时,给三国都带来了损害。中国与美国和苏联的关系,从美苏方面来说,都是在战略进攻时要控制或颠覆中国政权,而在战略防御时又打“中国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进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四)美苏争霸的历史思考
美苏冷战争霸四十多年,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多方面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思考。
1.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后,美国推行称霸全球的政策;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实行大国沙文主义。美苏争霸是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沉痛;世界人民必须永远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美苏争霸,进行军备竞赛,投入巨额军费开支。1970年,苏联军费的绝对额首次赶上美国。1977年,苏朕军费的绝对额为1300亿美元,同年美国是113O亿美元。美苏巨额军费开支,不利于内经济的发展。1980年,美国国债高达2600亿美元;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3.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大战的威胁之下。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几乎导致了美苏核大战。美苏两国的核武器能把人类毁灭数十次。但是,另一方面,美苏冷战争霸,两极格局对峙近半个世纪,并没有爆发世界大战和核大战,这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科技显示出的巨大威力,特别是在当代高科技条件下如果发生核大战,不可能有胜利者,只有交战的双方甚至整个人类的毁灭。这使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意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只能实行核威慑。世界人民,包括美苏两国人民都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也使美苏不可能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
4.美苏争霸,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念强加到别国社会之上,并要推广到全世界。这是以错误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处理国家国际间的关系。我们必须认识并承认世界社会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90年代初,美苏争霸的局面结束,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正在形成的多极化世界格局,是开放型的世界战略格局,较之美苏争霸的格局,是历史的进步,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所谓"冷战",就是指战后两大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紧张激烈的对抗而又没有爆发直接的武装冲突,简单地讲就是不用枪炮的战争。
冷战的产生是复杂的,但也是必然的。战后美苏冷战局面来源于战争结束时的形式,触发点是战后西方对东欧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欧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西方(特别是美国)对此事不能容忍的,它们妄图在这个地区重建亲西方的政权,恢复资本主义制度,遭到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人民的反对,于是东西方形成对峙之势,终于爆发了冷战,它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政策的产物。
二战结束后,美国无论是经济实力、军事力量还是政治影响都是举世无双的。美国还控制着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泛美同盟等国际组织。雄厚的实力使美国领导人的政治野心大大膨胀,认为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的美国世纪已经到来,声称决心担当起领导世界的责任。二战后苏联作为政治、军事强国在欧洲的崛起使欧洲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不同于战前的重大变化。这对于妄想称霸世界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障碍。对此,美国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杜鲁门上台后,加紧推行称霸全球的计划,他摈弃了罗斯福大国合作的和平缓进战略,利用其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对核武器的垄断地位,企图把介于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控制在自己手里,于是杜鲁门政府制定了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
为了遏制苏联,美国统治集团有意识地制造了苏联利用共产主义进行扩张的舆论。日,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去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图、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应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全面的分析和建议。凯南断言,苏联无视"理智的逻辑",却对"武力的逻辑"十分敏感,如果美国拥有足够的实力,并且表明准备随时动用的话,那么用不着真的动武便可遏制住苏联,甚至迫使苏联退却。不久,凯南在长电报的基础上又写了一篇分析苏联主权以及美国应采取的政策的文章,并以《苏联行为的根源》为题发表。这篇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凯南8000字电报中的观点,指出美国必须"把苏联看作是对手,而不是伙伴",必须"灵活而警惕地运用对抗力量加以遏制",最终导致"苏维埃政权的瓦解或逐步趋于软化"。这样,凯南为杜鲁门政府提供了一整套所谓"遏制"苏联的战略,这套战略很快就成为美国对苏政策的指导方针。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攻击苏联奉行扩张政策,威胁欧洲和世界和平。他危言耸听地指出:"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他呼吁英美结成联盟,是双方的军事力量、道义力量和其他物质力量联合起来,有效地遏制铁幕后面苏联的扩张。丘吉尔的演说是美国准备发动对苏冷战的信号。与此同时,美国内部也加紧研究对付苏联的长远方案。日,杜鲁门的白宫主力克里福德提出了长达50页的《美国对苏联关系》的报告。这时美国政府内部全面分析美苏关系,确定对苏方针的重要文件。报告提出的对苏方针的着眼点,实际上是在反对苏联扩张的旗号下控制处于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
经过一年多的思想和舆论准备,杜鲁门政府认为公开发动对苏冷战的实际已成熟。1947年2月,英国因经济困难和镇压希腊革命的失败,决定3月底从希腊撤军,停止向希腊、土耳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英国政府照会美国,强调这两个国家军事上和战略上的重要性,希望美国挑起这副担子。美国利用这个机会大力渲染希、土危机的严重性,乘机抛出了酝酿已久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纲领。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声称希、土危机表明"自由世界"受到"极权主义"扩展的威胁,美国的安全也受到危害,要求国会授权向希、土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并派文职和军职人员前往希、土参与"重建"。这一咨文在国内外引起巨大震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处于顶峰时期的美国遏制苏联、独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他把美国政府内部酝酿已久的遏制战略作为基本国策公诸于众。这时美国公开推行对苏冷战的重要步骤,它用援助盟友、遏制苏联代替了大国合作和集体安全,从而使美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即由盟友变成了敌人。它是美苏战时同盟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重要标志。此后,美苏之间和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和较量进一步发展,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他答案(共2个回答)
简单说——
一战,交战时间从1914年8月至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
①二战规模更大,破坏性更强。一战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十五亿人口被卷入战争,战场主要在欧洲。二战历时六年,世界80%人口被卷入战争,战场遍布欧、非、亚及太平...
因为不了解昨天晚上的战况,所以只能按照战役开始的情况布置.
分析:目前问题是两个,一是北线能否快速吃掉敌人,二是敌预备队动向.从兵力兵器上看,全歼北线敌人没有问...
JG 1“奥梭”战斗机联队于1939年5月在东普鲁士组建。在1940年到1942年它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西线和北部的占领区,在这一时期除了英国皇家空军偶尔的进攻外...
答: 好奇银装纸尿裤保的护层是什么样子的?折扣力度大吗?历史有多久?
答: 斯德哥尔摩教育18世纪,斯德哥尔摩开始了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如斯德哥尔摩气象台就是那个时期建立的
答: 当然,把人模式化啊
分析犯罪心理学等
下一个比尔.盖茨或爱因斯坦呗
答: 你是想说什么问题呢?
这个证是全国通用的,广东只是证明那是证书发放的地方而已,以后的年检需要在广东年检,不过在其它地方找到工作后可以把会计证转过去的.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美新冷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