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属于不讲政治的问题问题吗

查看: 1795|回复: 11
为什么中国建构的是政治信仰而非宗教信仰
我觉得说政治信仰不准确,应该是思想信仰,以中国一贯的思想教育来看,中国是以中国共产党主导的社会发展阶段,因而也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教育思想,也是以此最为治国理念,人民生活理念,有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现实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指导思想。& &补充:&&当然,如果把这个思想统称为政治思想也有一定的道理。
ybbgjhnypm
中国共产党执政坚信社会主义唯物主义。而宗教信仰在一些层面可以说是唯心注意违背了共产注意唯物主义的意义
楼主误解了,实际上中国只是“想要”构建政治信仰而已,当年的WG,其目的之一实际上是为了改造一代人,所以把旧有的都砸了,不论好坏一锅端,但可惜的是新的却建立不起来,至于现在,也依然只是“想要”构建而已,所以几代领导人都搞理论,什么猫论
天上的仙女美
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 中国没有宗教信仰,中国的民间民众存在一定的宗教信仰。 美国的主体是白种人,所以可以说:美国宗教信仰(基督教包括分支,但其实信的都是耶稣那一家子) 中国国内的宗教只是民间民众的心灵安慰,对困苦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
冬日阳光@点点
党关于党员不能信仰宗教的原则立场是一贯的,从未有过丝毫动遥这一原则是党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应保持清醒认识,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这一原则。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而宗教的
研究中西方文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无论是基督教、犹太教还是其他什么教,教民都可以在相同的教义下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而在中国,却没有这样的事儿,大家今天信这样明天信那样,全无定准——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求人帮助时,有
问君子,意如何
客观地说 许多西方人一些见解,认为中国人缺乏信仰并非毫无根据 但直接把能改善心灵的一些信仰等同于必须要有宗教信仰 个人认为并不合适 包括基督教等宗教追捧的是关爱,佛教可能比较追求平静淡然 都是有一些很美好的出发点 不想深讨宗教的问题
中国人从来都不乏宗教信仰。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宗教不计其数。就目前而言,来自中国零点公司“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的数据, 85%的中国人有某些宗教信仰或宗教实践,只有15%的中国人是真正的无神论者。 这一观点在宗教研究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8月
1、信仰宗教和社会的发达与否没有直接的联系。社会主义社会主张信仰自由,所以,只要你所信仰的宗教是合法的,党和政府都无权也不会去干涉。当然,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当前,社会信仰的普遍缺失,最终导致社会失序,矛盾和问题丛生。这很大程大学生宗教信仰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宗教工作-论文联盟
您好,游客
背景颜色:
大学生宗教信仰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来源:论文联盟&
作者:叶海勇
大学生宗教信仰视角下的高校思想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宗教,宗为主观的、个人的主义信念,教则有客观教说之意;是人类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的一种现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深刻揭示了宗教的本质:&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等特点,总是同政治、、文化、民族等方面相交织。近年来,伴随着价值观和信仰的多元化发展,社会上兴起了&宗教热&。目前,高校信教学生比例虽然不高,但绝对数不少,在高校中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不仅出现了大批&望教者&,&宗教文化追随者&,而且已有个别大学生皈依了宗教,成为了信徒[2]。为此,笔者以浙江省杭州市滨江高教园区高校为例,针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的现状进行调查,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如下。   1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   1.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高校有: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警察学院、浙江机电技术学院、浙江高等专科学校、浙江职业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共6所高校,每所高校发放问卷200-4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851份。调查对象包括医学、文史哲、经济、教育、理工、、艺术等专业学生,以本科生和专科生为主,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政治面貌构成以共青团员为主。其中,男生1051人,女生800人;来自城市的922人,来自农村的929人。信教的有278人,占总人数的15%,远远超过全国8%左右的信教人数比例;不信教的有1753人,占85%,是绝大多数。   1.2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   1.2.1 大学生接触宗教的途径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一直接受着学校的无神论教育。然而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的众多因素促使他们中的个别人背离了所受的学校教育,由无神论到有神论,最终成为宗教信徒。改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革开放以来,我国现存的宗教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发展,这些主观或客观的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大学生们三观的形成,导致大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宗教。他们接触宗教有很多途径,包括家庭的宗教背景、阅读宗教书籍、亲朋好友的介绍以及传教人士的引导。   1.2.2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动机   大学生信教数量逐年增加,但总体比例不大[3]。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中,有278人信教,占15%;对宗教很感兴趣的131人,占7%;比较感兴趣的382人,占21%;不感兴趣1060人,占57%。这说明宗教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影响比较广泛,部分学生具有信仰宗教的可能性,一旦引导不当,那些对宗教感兴趣的学生就有可能成为宗教信徒。   接触宗教与信仰宗教之间并没有必然关系,只有在社会与情景的先决条件同个人的心理需要及认知活动、可受性有某种程度的结合时,才会出现对宗教的信仰[4]。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主流是健康科学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中也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如&理想缺失&、&价值错位&、&信仰冷漠&等,部分大学生对信仰的理解以及价值观的选择产生异化,他们有可能开始信仰宗教。另外,宗教书籍、观礼宗教活动等相关宗教文化都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那些原本没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也开始学习宗教知识,接受宗教观念。   2 大学生宗教信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校出现&宗教热&的状况,与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宗教是神灵观念的唯心主义,&宗教的基本思想本质上起着麻醉人们精神的消极作用&[5]。宗教很容易使大学生的政治观念模糊,道德观弱化。因此了解大学生宗教信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极具现实意义。   2.1 大学生宗教信仰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群众争取社会主义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南。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的反映,认为宗教的产生和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社会根源。对宗教问题无论是在态度的表明上,还是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关键在于它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当今最为科学的宗教观。在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越发强劲地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并不断发展、深化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但是与此同时,随着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升温,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却面临着严峻地挑战。   一方面,导致大学生排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原因是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方式不够灵活,更多的是采取教师主讲的形式,在大班授课的同时,往往不注意学生是否接受。而大部分学生都是迫于学校的制度和的压力,导致部分学生开始排斥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相关理论也相对较少。因此会导致大学生看不清真相,歪曲事实,这就会使宗教思想趁虚而入。   2.2 大学生宗教信仰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欢迎浏览更多 →
相关文章 & & &
本栏目最新更新文章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内容分类导航&&&&&&&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欢迎投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号&&&&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谈谈“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
&&&&来源:&&&&
原标题:谈谈“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  ■无神论不等于“无精神论”。没有宗教信仰不等于没有信仰。不怕鬼不等于不需要心存敬畏。共产主义信仰,就是共产党人必须坚守的精神信仰。   -------------------------------------------------------------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信仰   问:信仰,一个抽象、宏大的概念,和实际生活有什么关联?我们为什么要关注信仰?   答:《论语》里有一段“子贡问政”。子贡请孔子说3个最重要的东西。孔子的回答是:“足食,足兵,民信”。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之”,先去掉哪个?孔子说:“去兵。”子贡说还必须去掉一个。孔子回答:“去食。”可人若不食,怎么活?那就等于“去死”啊。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孔子看来,信仰、信誉、信念是最重要的。国家可以不搞军备,人民可以忍饥挨饿,但不能把信仰丢掉。   “民无信而不立”,今天还能感觉到这句话的分量。在信仰的荒漠上,立不起伟大的民族。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则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中实现,现代化则要靠全民族的坚实信仰来支撑和推动。   如何看待宗教信仰者的信仰   问:但具体谈到重塑、重建信仰,我们费了那么多劲,似乎总不如宗教信仰者的信仰,来得执著和持久。   答:宗教信仰的确也是一种执著的精神追求。但宗教压抑人们追逐现实利益的欲望,又致力于通过虚幻的期望和许诺,把现实的欲望移到未来去兑现,把个体的欲望与群体的追求结合起来,引导一些虔诚的信徒去为之孜孜以求甚至献身。   我们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尊重和保护个人追求正当利益、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需要启动利益机制的杠杆。如果说在“禁欲”的前提下把个人的愿望与群体的目标相结合,激励个人为群体的目标献身相对比较容易,那么在鼓励追求现实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这种结合就颇为困难。我们既要强调无私奉献,又要实现按劳取酬;既要尊重和维护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又要求超越个人利益,以局部利益服从全民族的整体利益。   在现实的金钱诱惑面前,我们如何才能使每个人都能自觉地把个人的目标与社会前进的目标吻合在一起,把个人的作用和群众的力量汇流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前途联系在一起,在献身社会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在追求民族振兴中实现个人的幸福?我们又如何才能在贯彻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时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维护个人的尊严、价值、权利,促进个人的进步和发展,既纠正过去的“左”的偏差,又与个人至上的右的倾向划清界限?   这些问题,如果我们避而不答或者答而不准、答而不透,不能令人信服,就只好听任宗教挤上前来,展示它的似是而非的答案。以至于在一些人看来,除了宗教信仰,我们似乎就没有能信仰的东西了。   为追求虚幻的目标,实现精神的满足是比较容易的;为追求实在的目标而注入精神的动力却颇为困难。虚幻的目标正因为其虚幻反不易幻灭;实在的目标却因种种原因难以兑现而常令人失望。宗教在做着容易的事,却经过了顽强、持续的努力,把容易的事当作困难的事去做;我们在做着困难的事,却或因重视不够(“一手软、一手硬”),或因认识不清(急于求成),或因功夫不深(时断时续、此长彼消),实际上把困难的事当作容易的事去做。问题就出在这里,危险也正在这里!   我们所说的信仰,与宗教信仰有何区别   问:那么,我们所说的信仰,与宗教信仰有何区别?   答:信仰不能和宗教画等号,没有宗教信仰不等于没有信仰。《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将“信仰”解释为:“在没有充分的理智认识足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实的情况下,就对它予以接受同意的一种心理状态。”这就意味着,在不同的精神领域都存在信仰。人类信仰是多元的,除了宗教信仰,还有科学信仰、文化信仰、政治信仰乃至生活信仰,等等。比如科学信仰,它就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与执著。   问:宗教信仰和科学信仰,究竟有什么异同?   答:打个比方来说:科学是个“,”,它依循着客观规律的逻辑,始终在不断推进,永无止境;哲学是个“?”,它不断地追问事物的本源,永在求索;而宗教则是个“!”,它不告诉你“为什么”,就告诉你“是什么”,强调的是“信”,是“信则灵”。   而科学信仰是“,”加上“?”:科学信仰除了笃信科学的力量,还需要哲学一起来论证。譬如共产主义是我们的信仰,但共产主义社会究竟是什么样?需要依靠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指导,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历史的演进,而修正、完善、丰富我们的认识。而宗教信仰则是“!”加“?”,因为宗教信仰虽然也需要哲学来论证,但那是一套宗教神学――一套精致繁琐的唯心主义哲学。列宁说过,那不过是精致的不结果实的花朵。   问:那么精神信仰、科学信仰、宗教信仰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精神信仰介于科学信仰、宗教信仰之间,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把科学信仰和宗教信仰的长处结合起来的信仰。也就是说:精神信仰等于“,+?+!”,总体上还是属于“在没有充分的理智认识足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实的情况下,就对它予以接受同意的一种心理状态。”   但精神信仰可以是科学的信仰,它要朝着理想前景前进;又是要不断通过哲学思考进行论证和不断通过实践来证实的信仰。实践需要过程,哲学思考也可能难以一步到位,但由于它的基本方向是科学的,这种情况会在实践的进程中不断改进,对其理智的认识会在实践进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一时的“没有充分的理智认识足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实的情况”,绝不是否认长远的科学信仰的理由。   无神论不等于“无精神论”。没有宗教信仰不等于没有信仰。不怕鬼不等于不需要心存敬畏。共产主义信仰,就是共产党人必须坚守的精神信仰。   重塑信仰,不是回到狭隘的宗教信仰   问:今天我们说重塑信仰,不是指回到狭隘的宗教信仰,而是重塑广义上的精神信仰。在全民族的先进分子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同时,如何寻找到全民族的、契合当前时代特征的价值观、世界观,才能不让信仰成为空谈呢?   答:贯穿个人、家庭、种族、社会的基本价值冲突,跟信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公”与“私”的矛盾。   “公”与“私”的矛盾,可分成8种状况:大公无私是圣人,公而忘私是贤人,先公后私是善人,公私兼顾是常人;私字当头是小人,假公济私是痞人,以公肥私是坏人,徇私枉法是罪人。我们讲信仰,就是要向往圣人,学习贤人,提倡善人,提升常人;另一方面,当然也要教育小人,揭露痞人,改造坏人,惩治罪人。   问: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常人,作为一个常人应该怎么追求信仰?   答:当然是做“常事”,说“常理”。做“常事”,就是勤勉做事,平实做人;说“常理”,就是奉行的价值观不宜要求过高,只能“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把崇高的信仰和每个人对现实利益的追求,把集体主义和个人追求对接起来,把先进性和包容性统一起来。   问:那么,为什么共产党人必须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答:共产党人的信仰,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敬畏,是对揭示这种规律的客观真理的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不执着于个别结论,而是遵循基本原理;并不死守已有成果,而是勇于不断探索。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这是历史的接力,也是信念的传递。今天我们所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正是为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我们今天的努力才有目标和方向,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才有意义和价值。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类不能因为现在的道路蜿蜒崎岖,终极目标尚属远景,就不允许向往“大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虽然中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席地而来,浩浩荡荡,正坚定地向着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迈进。   太阳,必然从东方升起。我们虽远离太阳,已经沐浴着它的光芒,万物靠它发育生长。不能因太阳离我们远,就无视太阳、亵渎太阳、嘲笑太阳。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观点集粹|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宗教信仰属于谁?——少林寺“上市风波”的忧思_网易新闻
宗教信仰属于谁?——少林寺“上市风波”的忧思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主体本非佛教,亦非寺庙,更不是佛教信仰大众,而是地方各级政府。在处置和使用佛教资源方面,当代中国早已建构了一种传统,这就是政府与佛教的长期合作。
作者:李向平2009年的最后一天,国内外媒体热切关注的少林寺“上市风波”尘埃落定了。曾经的各种激烈议论、担心、道德义愤,好像也一并消失了。河南省登封市政府明确表示,不论合资公司是否上市,少林寺的正当宗教行为都不会受到限制,宗教活动的正当权益也会得到有效保护。尤其重要的是,登封市政府、少林寺、港中旅(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三方,当日口径一致对外:少林寺“上市”纯属误读,少林寺不会上市,少林寺利益不会受损。表面上,这好像只是一个少林寺门票的经营权、名称权问题。实际上,它却涉及了当代中国佛教信仰的基本问题,恰好说明了佛教寺庙等神圣资源的空悬状态,表明了中国人对佛教信仰归属与认同的某种疑惑。信仰问题,还是法律问题少林寺“上市风波”中,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少林寺上市是贱卖国有资产?且不说那些充满感情的批评,笔者觉得来自法学界的意见最值得参考。他们的意见是,少林寺能否上市,完全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因为其上市后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少林寺的公益性。法学界认为,谈及少林寺上市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它以怎样的方式来上市。其主张的方法是通过与一个上市公司签订长期协议,将少林寺的门票收入、维护等捆绑与上市公司签订长期的合同。因为国家让寺庙收费是长期的稳定政策,不会随意改变。但寺院本身不能与上市公司直接签订合同,因为寺庙受宗教局、旅游局管理,所以这项合同不可能由寺院本身来签,最好由管理寺庙的两家单位共同签订。但是,少林寺上市后的股权到底归谁?并不明晰。归国家、河南省政府?还是归宗教局、少林寺?对此,法学界的讨论很专业,他们也从中看出了少林寺上市的根本问题所在,这就是少林寺的寺产归属问题。法学界一般认为,少林寺寺产不是少林寺本身所有,少林寺仅有经营权和使用权。少林寺是国有资产,完全可以由政府来加以配置、使用,甚至是分配。很多人也因此才认为河南省登封市作为县级政府,无权处理国家财产。这也再次肯定了少林寺有形和无形资产的国家公有特征。同时,这也无可争辩地说明了少林寺门票经营权与名称权的管理与使用,虽然涉及到宗教地位与功能主体性,但其问题的构成,却出自于少林寺寺产归属的界限不明,同时也是佛教、市场与政府之间的界限不明。信仰与法律交织为一体。地方政府利用寺院知名度成立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这是法律问题;而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明白,少林寺的价值绝不局限于商业评估,这是信仰问题。如果政府将宗教文化作为赚钱工具,则是突破了宗教信仰与商业伦理的底线。少林寺一旦上市,它就会成为股民之财产,而不再属于佛教。那么,人们的佛教信仰将挂搭在何处呢?寺庙不等于信仰,官商不是和尚寺产的国有或公有,表明佛教信仰与政府市场没有界限,说明佛教僧团无法自理这份如来家业。中国佛教是中国所有宗教中得益于改革开放最多者。但是,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主体本非佛教,亦非寺庙,更不是佛教信仰大众,而是地方各级政府。在处置和使用佛教资源方面,当代中国早已建构了一种传统,这就是政府与佛教的长期合作。因为佛教与社会没有界限,寺庙作为国有或公有资产,参与这一合作本来就属常见。而佛教资源的这种存在与发展形式,其社会学实质,就是让每一个信仰佛教的中国人能够不费成本地获得自己的信仰,从而避免了宗教神圣资源的稀缺性难题,使佛教信仰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中一种极其普遍的社会信仰现象。与此相应,佛教与国家社会之间也就没有了彼此的界限,共同构成了整个社会和社会生活的神圣化。然而,这也就使佛教信仰的实践与表达基础,同时获得了一种国有或公有的形式。本来只是一个个人的信仰生活问题,却因为寺庙财产的国有或公有,成为了一个国家政府必定要关心的事情,而每个佛教信仰者个体,同时也把自己的信仰与寺庙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本来,一个佛教信仰者的宗教生活是否纯正、是否健康,与一座寺庙的存废没有直接的关系。然而,少林寺“上市风波”的激荡,说明了当今中国人的佛教信仰乃与寺庙的存废、寺产的公私归属问题紧密关联。寺庙的存废、寺产的公私归属,似乎同时就是佛教信仰的存废与公私认同。寺庙的危机,同时就是信仰的危机。民众之所以争议,正是觉得长久以来的信仰或信仰象征被商业所玷污了。也因此,少林寺“上市风波”,才会严重伤害了佛教信仰者的感情,甚至有可能颠覆中国佛教的基础。一方面,人们强调,少林寺的寺产不属于少林寺和登封市,少林寺属于公共财产,属于国家所有。另一方面,人们也主张,少林寺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分别属于国家或少林寺僧众,登封市政府无权将少林寺上市。然而,说到底,少林寺的寺产究竟属于谁?这和当代佛教其它寺产一样,始终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和制度安排。它们被高悬起来,似乎谁也不能做主,却又谁都可以做主。关键就在于一时一事的利益博弈。值得指出的是,佛教寺产的这种高悬状态,一方面说明寺庙僧团并非它的法人代表,一方面也说明所有的佛教信徒也不是它的法律主体。而佛教寺产的这种高悬状态,最终制约着中国人表达信仰和实践信仰的方式方法。一个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寺庙成为了佛教信仰的主体,而谁能够处置寺庙这一神圣资源的人,谁似乎就是佛教信仰的主宰。信仰也有一个所有权问题太虚大师的现代佛教革命,以寺产革命为中心,以佛教民主为手段,同时也是目的,即反对把寺庙财产变为少数住持的私产,废除按法派继承遗产的制度,而要使佛教寺庙财产成为十方僧众所公有,以为供养有德长老、培养青年僧伽、兴办各种佛教事业之用。太虚大师根据教制革命的原则,立意要消灭佛门圣地私人占有寺产的封建主义,确定寺产为僧众共有,任何机构和个人都不能侵占,政府也不例外,且负有保护之责。这样,太虚大师既为僧众争取了寺产所有权,也向政府提出了保护寺产的合法要求。太虚大师的佛教革命最终失败了。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失败的后遗症,在半个多世纪之后,一而再、再而三地呈现出来。这是因为佛教的寺产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法律的落实。如何配置与使用像佛教寺庙这种神圣资源,往往有政治的、市场的、习俗的、宗教的多种方法。不同的配置与使用方法,当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一般而言,神圣资源的政治配置方法,会因为它的公共权力特征,而使个体的宗教信仰无法实现自己的信仰选择和信仰表达,进而整个国家、社会都会被牵扯进来,公然发生一些信仰偏爱,使人们不得不放弃那些力求要维护和实践的纯正信仰,最后构成信仰变异。少林寺自北魏起,历经隋、唐、宋、元、明、清,都是国家出资修建维护的宗教活动场所。清朝雍正年间,国库拨银9000两,奠定了今日少林寺殿堂的布局。少林寺的土地及殿堂,显然是国家财产。1949年的土地改革后,少林寺的土地归国有,使用权归少林寺僧众。历年来对少林寺的修整,也是国家文物局、旅游局出资,故少林寺的有形和无形资产,无疑是国有或公有的。而在这次少林寺“上市风波”的争论之中,人们最反对的,似乎也是集中在登封市政府无权处置少林寺这样的国有或公有资产上面。有学者言其违宪,但何宪之有?对此,笔者一直在思考,政府处理国家公有的寺产,是否就算是违背宪法上规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既然寺产是公有,那么政府处置,就是在情理之中,任何一级政府都可以自由处置。所以,当我们忙于寺产维权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这些寺产的法律状态。这说明在当代社会变迁中,中国人宗教信仰的自由和纯正,似乎首先要始于宗教维权。不过,这确实也有一个与国家宪法规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是否相违背,以及与宗教政策是否符合的问题?如果人们的宗教信仰,首先就被局限于寺庙的门票,没有门票就无法表达信仰、实践信仰,这就大有违宪之嫌了。“少林寺上市”风波,让我们看到了宗教资源的公益性质正在被异化。从表面上看,这是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利益,但从深层次来说,这左右了无数公民的信仰方式。因为这种做法,将会控制中国社会中各种神圣资源的配置与使用。神圣资源公有,其信仰方式就不得不表现为国有或公有。就目前中国人的佛教信仰方式而言,不能把寺庙改造成为商业公司,同时也不能使用政治的神圣资源配置方式,而使广大信众的信仰无处挂靠,成为一介游魂。个中问题,就是笔者多年一直强调的宗教社会化、信仰社会化的要害。社会共有的寺庙与信仰实际上,地方政府利用少林寺知名度成立以商业营利为目的的公司,这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即是因为当代中国佛教的各类庙产,似乎就是垂死孤老的一笔无主遗产,早已成为各种社会集团势力觊觎的目标,从而使他们能够无视佛教教团的主体性,能够以国家或社会公益的多种名义,剥夺本来属于佛教教团的各类财产。通过对“少林寺上市”风波的思考,人们终于明白了,宪法保护的宗教信仰自由究竟是什么含义。宗教信仰自由的真实含义,不仅仅是对宗教信仰的认可,而且还是对宗教信仰实践方法及其实践条件的认可。无论这个条件是实在的硬件,还是文化的软件,更或者是宗教法制。一个非常基本的常识是,任何宗教寺庙或宗教组织绝不是公司企业,绝不应该经商、上市。如果一个宗教、一个国家、一个政府,连这种基本常识都没有,还能奢谈什么精神与信仰!
因此,佛教的寺产,无论公有还是私有,它们首先是佛有。寺庙的法律归属本来就应当是寺庙,表现为寺庙以财团法人或社团法人形式的社会共有。否则,信仰私有,寺庙公有,这公私之间的空白如何填补?只有佛教信仰作为社会的建构,佛寺才会成为以信仰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只有佛教信仰具有了社会的实践方式,人们才不会担心一个寺庙的存废,以及它的存废会直接影响到佛教信仰的被颠覆。寺庙理应是社会共有的,它的存废与否,皆应取决于社会的互动与共识,而非官员、老板、甚至是僧人的个人意志。为此,我很赞同这样的批评,当代中国不能出现类似于“宗教+商业+政治”的现象与机构。现在不能有,今后也不能有。
本文来源:长城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党内政治生活存在问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