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服了5年兵的退伍军人 沟通服务,2007年4月20日在上海一家企业上班,2016年

一般军人退伍后做什么的比较多? - 知乎1334被浏览1238942分享邀请回答56432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773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7 个回答被折叠()免费发布咨询,坐等律师在线服务
需求发布后
10分钟内收到律师在线回复
平均有多个律师参与回复
得到了圆满解决
您的位置: &
我是一名服了5年兵的退伍军人,日在上海一家企业上班,我五年的当兵时间可以列入赔偿的年限吗?
我是一名服了5年兵的,日在一家企业上班,2016年5月份因病请假治疗至现在(病假近一年),2017年3月份公司通知我要给我终止,请问如何赔偿我?(备注:我五年的当兵时间可以列入赔偿的年限吗?)
律师回答地区:上海-黄浦区咨询电话:帮助网友:10346 次点赞人数:<span class="s-c666" id="r_ 人当然不可以列入年限,合同什么时候到期? 09:56 11:41华律网用户合同到号结束,我们是每两年签一次合同 11:45那3月份通知终止的理由是什么?是否是合同即将到期? 11:48华律网用户合同到今年4月了19日到期 11:49如果你的月均工资没有超过当地三倍的,那你只能要求支付10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11:54华律网用户公司给我说从08年1月1日往后面推,有几年算几年。给劳动法上面说的从进去公司上班开始相矛盾,我是07年4月进去公司的,为啥给我从08年开始算起呢? 11:56当然从入职开始算 13:33没有不合理,平均工资法律已明确规定就是按前12个月计算 00:37华律网用户关键是公司从现在给我往前推12个月的平均工资,因为这段时间我请病假,平均工资很低的,这是不是不合理?地区:上海-浦东新区咨询电话:帮助网友:1807 次点赞人数:<span class="s-c666" id="r_3 人您好,军龄有可能可以计入补偿年限。 16:51
无锡推荐律师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aa3f9dc833b439a-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南通地情网
您所在的位置:
《江海春秋》2017年04期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史志办 字体:[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17年04总第172期目录本刊特稿南通沿江港区的建设与改造/沙锦程江海烽火南通地区早期中共县委组织建立及其活动特点/张建明金庄战斗/何书平奇袭茅家镇/陶建明江海岁月彩虹卧波&长江北汊变通途-------如皋长青沙岛建桥事略/陈础基辛亥革命后通州、如皋和平独立之经过/程太和初创南通电视的岁月/腾&杰江海撷英巅峰炉艺————记铜香炉省级非遗传人张志伟/何惠斌有执着追求的体育人——茅&鹏/汤大同江海名镇古镇余西的牌坊/沈志冲江海骄子致力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南通籍地质学家——沈其寒/陆继权德耀江海(三)/单志浩久病床前的好儿媳——张红英/黄小丽张謇研究浅谈张謇楹联的思想内容/濮&潇江海风情曝&伏/许德忠江海文化东皋印旧韵犹存/侯求学诗词二首/庄&奂史志园地《南通年鉴》框架设计的自我演变与创新研究/焦学健文史考辨关于“五一农民暴动”的两份文献资料/顾&健&苇&航《前线》报创刊世界及地点考/彭&伟信息动态《南通年鉴(2016)》获江苏优秀年鉴一等奖/周&磊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组织《新四军在江苏》图片展/单志浩南通沿江港区的建设与改造沙锦程南通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东濒黄海,南临长江,是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体,其江海岸线分别为164.63公里和200.28公里,境内水系发达,经济腹地宽广,具有良好的建港条件。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南通市成为全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南通市委、市政府抓住历史机遇,制定“以港兴城”发展战略,南通港口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至1987年,南通港下辖天生港、南通港、狼山港3个装卸作业区。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一港十二区”发展格局,沿江有如皋、天生、南通、任港、狼山、富民、江海、通海、启海9个港区,沿海有洋口、吕四、通州湾3个港区。港口建设在南通区域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侧重记载了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南通沿江港区的建设与改造过程。南通港新港区的兴建  南通港新港区兴建的提出。1956年以前,南通港仅有天生港承担着货运的任务,其余小港都是以客运为主,适当接运部分农副产品。1952年以后,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并好转起来,南通地区城乡经济建设的大量物资需要从港口进出,使得天生港拥塞不堪。“大跃进”运动掀起后,港口的压力更为沉重,建立南通港新港区便被提上议事日程。经南通市人民委员会同意,新港址选在任港西250米处。该地段水流平稳、避风、锚地好、岸线长,虽地势稍低,仍不失为建港的理想选址。1959年5月,南通港建港工程处成立,南通港新港区开工兴建。  南通港新港区1、2号码头的建造。南通港新港区建设工程,包括1个客运泊位、2个吨级的货运泊位,还有候船室、仓库等配套设施。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主要项目为建造客运码头1座,包括土石方、栈桥、引桥、趸船4个部分,国家投资38万元。在建造码头的同时,还进行了通吕运河任港段开挖工程、南通节制闸工程和南通船闸工程。1959年5月,港区1号码头填土与护坡工程先行开工。截至1960年2月,累计完成填土47500立方米,石驳护坡线100米,码头两边建成道路50米,并为2号码头堤内填土175145立方米,堤外填土130000立方米,2号码头两个泊位石驳护岸线长547米。同时,水工工程陆续进行。  为争取1号码头早日投产,南通电力、邮电、交通、港务等各方面对码头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日,南通港区1号码头竣工,并于4月12日投入使用。1号码头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栈桥长90米,宽8米,通过载重能力13吨以上。栈桥的前端有10.5米长、14米宽的操作平台。新港区1号码头建成后,原任港的客货运输业务转入南通港新港区,任港关闭。同时,上海港至天生港的客运班轮也改靠新港区1号码头,天生港港区结束了客运历史。1960年5月,南通港区二期工程动工。工程主要项目为建造1座钢筋混凝土高桩板梁结构岸壁式码头(2个泊位),投资25万元;候船室1座,投资15万元;仓库1座,投资2.5万元;石驳护坡、填土、挡浪墙,投资16万多元。日,码头打桩工程开始施工,但不久出现了基桩严重下沉问题,其中15、16、18号基桩沉陷最为严重。2月上旬,工程技术人员采取技术措施,最终解决了问题。4月29日,2号码头建造工程全部竣工,并于5月10日通过验收。2号码头为吨级,通过载重能力达30吨以上,码头长90米、宽12.3米,两端备有4米宽的踏步供船员上下。引桥长110米、宽7米。当时由于资金紧缺,原设计该码头为2个泊位,结果只建成1个泊位,投产1238平方米,缓建1226.7平方米。码头面标高为6.13米,设计配备机械为海轮自备船吊,码头自身仅有少量的几台革新土机械。候船室大厅及室内外下水道等工程到日才完工,5月12日验收并交付使用。南通港新港区1、2号码头建成后,取代天生港成为南通港最大的港区,不仅解决了重件货物通过港口的难题,适应了南通城乡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对南通毗邻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南通港从一个地区性长江支流小港发展成为长江入海口的重要干流港口。日,上海海运局“和平33”号轮由大连运木材直达南通港长江水域,南通港开始有了海轮直达运输的业务。南通港新港区5号码头、3号码头的建设。1967年以后,长江下游运输船舶向大吨位发展,进出南通港的2000吨级货驳的比例由1965年的38%上升到68%,通吕运河入江口的南通船闸只能通过700吨级的船只,大型船只只能在闸外停靠,货物装卸只能在闸外。为确保货物及时装卸,1968年,长江航运管理局投资118万元,在南通港新港区建造新码头。该码头与南通港区原码头平行,为浮趸式结构,配置70米长的钢筋混凝土趸船、钢质引桥,码头泊位可停靠一艘2000吨级货驳,全长200米,其中120米为件货泊位,80米为杂货泊位,年吞吐能力为30万吨。在这期间,南通港将所辖港区码头重新编号,即从上游的天生港地区,顺水流方向由上而下进行编号,天生港港区码头为l号、2号,南通港新港区原2号改为3号,原1号改为4号,新建的码头为5号。5号码头建成后,满足了大吨位船舶停靠的需要,解决了南通船闸不适应船舶进出的矛盾。同时,码头形成了群体,港口综合通过能力增强。但是5号码头接卸下来的货物只能由陆路疏散,既不经济也不方便。为此,长江航运公司于1974年2月投资70万元,建设南通港5号码头后沿引河港池工程,并投资8万元对引河进行开挖。地方投资12万元建设引河公路桥工程。这样,5号码头接卸的货物由货场可经港池、引河、船闸至通吕运河疏运各地。  南通港新港区3号码头在20世纪60年代初建成一部分,即一个泊位。后因国家经济领域遭受严重挫折,财力紧缺,投资收缩,未全部建成。随着停靠南通港的进江海轮日渐增多,续建工程提上议事日程。该项工程主要是将3号码头平台向上游加长80米,码头前沿加宽6米,全部工程于1973年竣工。3号码头经过续建,便利了海轮停靠,同时也为吨级的长江驳船增加了一个泊位。1975年5月,长航上海分公司为发挥3号码头2个泊位的生产能力,批准在3号码头后方建仓库2575平方米,投资36万元。5号码头及其港池和3号码头的相继建成投产,使南通港区增加了3个泊位,通过能力增加了50万吨。南通港区范围扩大,岸线上通通吕运河入江口,下至任港河口,岸线长度扩展为523.5米。1977年8月,对3号码头作业线进行改造配套,形成了一条通过能力为25万吨的作业线。1978年和1980年先后两次对5号码头进行配套改造,将原来栈桥5米宽的单车道改为7米宽的双车道,形成了年吞吐能力为36万吨的散货作业线。南通港区客运班轮全部停航后,大量客运设施闲置,客运功能带来的深水浅用给岸线资源造成较大浪费。2002年完成南通港港区改扩建一期工程,形成120米固定码头及相应配套设施。2004年11月,二期改扩建工程开工,2005年5月竣工,建造长216米的5万吨级通用泊位1座。狼山港区建设  狼山港址的选定。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的航运事业发展较快,周恩来总理指示:港口问题一定要解决,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港口问题。之后,全国掀起了大规模的港口建设高潮。日,南通市成立了建港领导小组,邀请交通部第二、第三航务工程局设计院协助勘察。经初步勘察,有两处可供建造深水泊位,一处是南通港附近的任港河东侧、姚港油库码头上游1000米间的岸线。另一处为姚港至狼山的岸线。1975年5月,国务院建港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彭敏一行到南通实地考察,与建港人员一起对两处岸线进行了比较,认为姚港至狼山之间的岸线条件优于南通港至姚港间的岸线,此处江面开阔,横港沙对这里的航道没有障碍,并且狼山龙爪岩伸在江湾,对水流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10月,南通狼山港区建港计划获批。1976年2月,成立南通市建港指挥部。5月,狼山港区建港工程动工兴建。1、2号码头建设。1980年3月,狼山港2座万吨级深水码头主体工程基本完成。1、2号码头总长360米,码头前沿水深达-14米至-16米,码头宽14.5米,设有2道门座起重机轨道,平台宽10.5米,引桥6座,各宽9米、长69.2米。1号码头为散货泊位,2号码头为件杂货泊位,年通过能力为80万吨。同年底,狼山港区建港工程交付使用。港区1、2号码头是长江岸线上第一次使用的岸壁式万吨级码头,使南通港成为长江上第一个深水大港,结束了南通港仅仅作为苏北地区门户港的历史,开辟了南通港发展史上的新篇章。3号码头的建设。为进一步扩大南通港深水港区的通过能力,使之成为充分发挥南通港功能和作用的关键,1979年10月,南通市建港指挥部向交通部上报了续建狼山港区第三泊位的计划任务书。1980年7月,交通部批复同意续建通用性深水码头1座。2.5万吨级的3号码头于1982年3月动工兴建、1983年11月建成,码头采用高桩板梁式结构,前沿水深-11米,码头长187.1米、宽25米,设置引桥3座,宽度均为8米,其中2座长69.2米,1座长35.8米,年通过能力为60万吨。  狼山二期工程建设。作为国家“七五”期间大中型重点项目之一,1991年,狼山港区二期工程散货泊位建设全面展开。当年,三个土建项目均通过交通部组织的抽查验收,并且达到优良工程标准。1992年,二期工程总体形象进度达到要求,即:八泊位竣工验收,六、七泊位达到完工拟交付竣工验收;长江港池4个千吨级泊位、2个工作船泊位、973米防洪墙及临时防汛墙、518米挡浪墙及护坡等单体工程全部竣工。同年8月12日,散货泊位系统进行了装卸工艺设备重载联动试车。经过3个多月的重载联动试车及10余艘船的试装卸,11月20日通过交通部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1993年,国家交通投资公司下达六、七泊位后方堆场、流动机械库等工程。10月28日,交通部验收委员会同意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单位试生产。狼山二期工程散货泊位拥有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散货装卸系统。该工程被南通市评为重点工程建设一等奖。1993年11月,南通港狼山二期工程集装箱、多用途泊位工程开工建设。建设规模为:新建深水海轮泊位两座(其中2.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和1.5万吨级多用途泊位各1座)及相应的港内外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年设计吞吐能力90万吨(含5万标箱)。日,交通部验收委员会对狼山二期集装箱、多用途泊位建设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狼山三期工程建设。随着国际航运船舶的大型化和国家长江口整治工程的推进,南通港的发展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既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狼山三期工程于日开工建设。狼山港区三期工程位于姚港码头的上游和集装箱泊位的下游,工程的建成提高了南通港口公用泊位的核心竞争力。其他港区码头的建设与改造1976年后,在建设狼山港区的同时,南通港其他港区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技术改造,港口吞吐能力日益扩大。  天生港港区的改造。天生港1号码头与2号码头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分别于清宣统三年(1911)、清宣统二年(1910)竣工,由于建造年代久远,主要构件朽坏程度日益严重,天生港1号码头曾在1968年进行了改造,将木质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增加了皮带机数台、输油胶管、油泵房等设施。2号码头在1954年一次大修后,于1967年后又增加趸船1艘、钢引桥1座、梁板引桥1座。后来经过发展,1、2号码头基本成为天生港电厂用煤的专用泊位。天生港电厂扩建后,用煤大量增加,而当时天生港1、2号码头年吞吐能力只有40多万吨。为配合电厂第一台12.5万千瓦发电机组投产发电,港区首先于1979年对2号码头的装卸工艺流程和装卸机械进行了改造配套,改造后平均日卸煤能力由1500吨提高到2500吨。1980年10月,天生港电厂第二台12.5万千瓦发电机组上马,随后又对l号码头进行了改造,形成了日卸2000吨煤的装卸作业线。通过对1、2号码头的改造,生产效率提高了10倍。2004年3月,南通通沙港务有限公司码头改扩建工程通过专家评审,将现有的5000吨级浮码头改扩建成万吨级码头,这是天生港水道第一座万吨级泊位。  客运码头建设与改造。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南通港港区的客运只有4号(专供客运)、5号(客货两用)2座码头。客货两用码头既不卫生又不安全,为此,1983年港务局提出新建1座客运专用码头,1984年客运码头建成并投入使用。当年,港口完成客运量169.5万人次,比1960年增长了39.2倍。2002年10月,针对客运航线减少、客流大幅下降的实际情况,在原客运5号码头差距水域建设岸壁式码头,并与通州港务公司3、4号码头相连接,将客运码头改造成货运泊位。  历经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南通港口建设实现了由地方性小港到区域性枢纽港的跨越,正向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组合港的方向前进。南通,这座有着滨江临海独特区位优势的城市,在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包容会通发展之路,也正向着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迈进。(作者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南通地区早期中共县委组织建立及其活动特点张建明1927年6月中共江苏省委建立后,南通地区以当时民国县级行政区划为基础,逐步建立中共县委。受革命斗争客观因素的影响,县委的建立及其实践活动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中共县委的建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领导体系一般为划区建立区执行委员会(区委)或地方执行委员会(地委),由区委或地委直接组建各地支部,指导工作开展。1922年,南通地区开始有党员活动。在中共江浙区委指导下,1926年春夏,南通城建立了中共南通独立支部和南通代用师范支部。至1927年夏,如皋、海安、海门又相继建立了中共支部。各支部均在中共江浙区委领导下开展工作。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明确党的组织系统为中央委员会、省委员会、市或县委员会、区委员会、支部干事会的体系。6月上旬,江苏省委建立后,指导各地建立县委组织。不久,如皋县委、海门县委和南通县委相继建立。县委建立的主要特点  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南通地区早期中共县委的建立有两个主要特点:  建立时间早。据资料记载,至1927年底,全省共建立13个县委。与江苏省委所在地上海隔江相望的南通地区,其革命斗争受到省委重视,县委的建立比较顺利,如皋、海门、南通3个县委成为全省第一批建立的县委组织。  如皋县委是南通地区成立的第一个县委,时间约在1927年7月,书记是王盈朝;海门县委成立于1927年10月,书记是沈惠农(陆铁强);南通县委成立于1927年11月,书记是陆景槐(陆植三)。  从时间上看,江苏范围内,6月成立县委的只有无锡县委和苏州县委,7月成立的如皋县委,成为苏北地区成立最早的县委。此后于10月和11月建立的海门、南通县委,均为省内成立较早的县委。  实现了区域全覆盖。早期县委成立,基本是参照当时的民国行政区域划分。20世纪20年代,民国江苏省境内县级行政区划约60个,其中今南通境内,成建制的县级行政区为如皋县(包含今如皋市和如东县)、南通县、海门县。启东地区在1928年前属于崇明县(1927年底前已建立县委),海安县大部分地区属于泰县。因此,就建制区划而言,全省约60个县中,1927年建立中共县委的只有13个,南通地区的3个县全部建立了县委,实现了区域全覆盖。至1928年6月,全省也只有一半左右的县(35个)建立了中共县委组织。1928年初,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在今启东区域的崇明外沙设立启东县。为推动该地革命斗争的开展,中共江苏省委决定由海门县委负责启东地区的工作,并于1929年初正式建立中共启东县委,江眠天任书记。  县委组织的全面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南通地区土地革命斗争的开展。县委活动主要特点  南通地区县委建立后,在江苏省委领导下开展工农革命斗争,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形成了若干特点。  壮大党员队伍,南通成为全省党员人数最多的地区。县委的建立,有力推动了党员队伍的发展壮大。据不完全记载,1927年,全省党员1329人(另上海有党员1799人)。如皋县委成立时有党员24人,南通县委成立时有党员10人,海门县党员人数不详。至年底,如皋县委已经组建了7个支部,发展党员50余人;南通县委建立11个支部,发展党员约50人;海门县委建立2个支部,发展党员20多人。南通三县党员总数超过150人。日《江苏各县暴动计划》对如皋、南通、海门三县有记录。按照该计划,南通县党员要尽快发展到1200人,如皋县发展到1000人,海门县发展到580人。其中南通县的计划发展数仅次于无锡的2000人。至1928年底,南通县有支部18个,党员760人;如皋县有支部102个,党员813人;海门县有支部15个,党员192人。南通地区党员人数共1765人。该年全省党员数未见统计,但1928年南通各县党员人数已超过1927年全省党员总数,并且达到1929年11月全省党员数5700人(不含上海的1100人)的近三分之一。显然,县委建立后,党组织在党员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南通党员队伍迅速壮大,成为省内党员人数最多的地区。  注重武装斗争,为省内唯一正规红军的建立积蓄力量。1927年下半年,省委部署各地武装暴动,建立红军武装。苏南、苏北各地的暴动和起义建立了不少游击组织,但真正建立并开展战斗的唯有通海如泰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南通各地县委成立后,抓武装建设,在农村发展红军游击队伍,为红十四军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1928年12月,南通特委召开区代表会,提出要根据党的六大精神,把群众日常斗争引向武装斗争,在乡村组织赤卫队,并渐次扩大为红军。南通县委在东乡4个区组建了游击小队,并在斗争中不断壮大力量。至1930年初,南通东乡游击队发展到200余人,长短枪120余支。在此基础上,南通、海门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江苏第一大队。  红十四军另一部基础力量是如泰工农红军。1928年五一农民暴动失败后,如皋县委继续开展武装斗争。7月,县委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江北总指挥部的游击小组。1929年3月改称镇涛红军游击队,队员50余人。8月,根据南通特委的决定,镇涛游击队与泰兴游击队合编为如泰工农红军,队员120余人,长短枪80余支。10月,队伍整编为一个大队,12月扩编为总队。在队伍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县委书记直接参与组织领导。1930年4月,红十四军建军大会召开,通海地区红军武装编为第一支队,如泰地区红军武装编为第二支队。启东县委则于4月底将当地红色武装编为红十四军启东大队。  红十四军建立后,各县委依托红军武装,没收地主土地,建立苏维埃政权,革命形势渐趋高涨。  关注政权建设,为省内唯一的苏维埃政权和革命根据实践积累经验。1928年如泰五一农民暴动中,如皋县委明确提出了“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的口号。这些起义和暴动是各地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组织工农政权的尝试。由于暴动很快失败,革命政权未能真正建立或开展工作。此后党领导的农村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是重要目标。  红十四军武装斗争的展开,为建立革命政权提供了保障。南通东乡在1929年初就有了建立革命政权的实践。是年2月,南通县委在仇家园召开5000名群众参加的大会,宣布建立南通东乡苏维埃政府,组织农民协会等群众组织,封建基层组织土崩瓦解。日,余中、三益召开群众大会,率先选举成立了余中工农革命委员会和三益区岸北工农革命委员会。是日,如皋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此后,多地成立了行动委员会(即筹备委员会),展开了组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1930年9月以后,随着红十四军武装斗争的失败,通海如泰地区建立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的实践也遭到挫败。  出生入死,县委领导被捕和牺牲频繁。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当局实行白色恐怖政策,革命人士面临严峻斗争环境,在革命斗争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牺牲。据统计,南通境内县委组织从1927年建立到1933年基本停止活动的6年间,在南通地区担任过县委书记(负责人)的共有30余人,他们大多有过被捕的经历,其中被国民党杀害的有14人,被捕后遭摧残后病逝的有1人。担任如皋县委书记的共8人,其中7人牺牲。1927年11月中旬,海门县委书记沈惠农被捕牺牲,年仅20周岁。他是南通地区第一位被捕牺牲,并且是最年轻的县委书记。1933年6月,中共南通中心县委暨南通县委书记顾臣贤被捕,9月英勇就义。他是土地革命时期南通地区牺牲的最后一位县委书记(同时也是中心县委书记)。由于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此后,南通地区党的活动基本中止。当然,除了被捕牺牲,也有部分负责人脱离革命阵营,甚至是倒向敌对阵营。能坚持革命斗争并迎来新中国成立的,目前所知,只有曾任南通县委书记的刘瑞龙、陆植三2人。原因解析  形成以上特点的主要原因有:  大革命后期共产党和左派力量比较强。20世纪初叶,南通地区在张謇的影响下实行地方自治。由于教育发达,五四运动以后,进步思潮涌动。1922年以后开始有了共产党的活动,1926年春建立了共产党组织。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革命斗争形势似乎并不突出。但是,当时的国民党在当地的影响相对更小,直到1927年初才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建立起国民党地方组织,且负责人多为共产党人或左派人士。1927年7月“分共”后的国民党开始组织“清党”。由于南通各县“清党”委员多由共产党人和左派人士担任,“清党”领导权掌握在共产党手里,“清党”清出去的一般为投机分子、反共先锋,共产党和左派力量得以保存。因此,7月以后,根据省委要求,南通各县得以迅速建立省内第一批县委组织。县委成立后,许多党员仍以国民党身份开展工作,直到1928年初才根据省委指示退出。  省委对南通地区的斗争高度关注。土地革命时期,省委在制定全省斗争策略时,十分注重与上海斗争的呼应。1927年9月《江苏农民运动工作计划(第一次)》认为:“必须上海四周的农民暴动起来,然后上海的工人暴动才有声援和保障,才能站得住。”与上海隔江相望的南通既有一定规模的近现代产业,产业工人斗争可以与上海呼应,同时,农民的力量也很庞大。省委非常注重该地区的斗争,提出江苏农民暴动应该特别注意江北方面,将南通地区各县列入全省5个重点区之一的崇明区(包括崇明、海门、南通、如皋、靖江、泰兴)。11月的第二次《江苏农民运动计划》,则将崇明区列为盐城区、淮阴区后的第三个重点开展暴动的区域。1928年1月的《江苏各县暴动计划》明确将南通、如皋、海门三县列入全省必须发动农村游击战争的22个县之中,同时要求南通县将党员人数发展到1200人(仅次于无锡)。此后,为推动南通地区工作的开展,省委下发了一系列指示,并不断派人巡视指导,使这一地区革命斗争,特别是武装斗争、苏维埃政权和根据地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相对特殊的地域条件。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步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特别是两省或数省边界地区以及远离中心城市的偏僻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而当时的江苏,既有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南京,又有(或紧邻)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上海,不是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最合适的地区。南通之所以能在一段时间内建立起省委唯一的苏维埃政权和根据地,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南通地区在开展武装斗争时在空间上有更多的回旋余地。苏南虽有少量的山丘,但毕竟紧靠上海和南京,地域较窄。南通则连接苏北平原,有一定的纵深;长江将南通与上海隔开,也有一定的缓冲。由此,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在一定时期得以存在并发展。  其次,南通地区革命斗争可以得到省委及时的领导。当时,省委对各地斗争的领导非常具体,不仅直接安排县委成员,而且直接下达各种指示,一些斗争的具体计划往往也出自省委。背靠上海的南通地区党组织可以更方便与省委乃至中央联系,包括县委组织遭到破坏更替时可以及时得到帮助。组建红色武装时,省委和省军委也可以及时派出军事干部,为县委组织开展革命政权和根据地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南通地区早期县委组织建立至今已经90周年,当时,党的理论和实践尚不成熟,其在斗争中形成的特点或缺点,积累的经验教训,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梳理。(作者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金庄战斗何苏平  在海安县雅周镇金庄村耸立着一座纪念碑——金庄战斗纪念碑。在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斗。70年前,华中野战军主力已开赴山东战场,苏中广大地区正处于敌后。蒋介石千方百计要剿灭我敌后武装,斗争尖锐残酷,其中,海(安)泰(州)线以南地区斗争尤为酷烈。我南线军民坚持原地斗争。日,为粉碎敌人对南线的全面“清剿”,配合两台地区的反“扫荡”,南线支队突袭如靖交界的西来镇据点,攻克该镇北面四口圩,歼敌80多人。4日,又配合华野11纵队32旅95团强攻如皋西南部的珊瑚庄据点,击溃季家市和季黄线、如黄线援敌,毙伤敌50余人。支队随即转移至陈家堡一线,又击溃南小庄来援之敌。这两次战斗,虽未获全胜,但鼓舞了南线军民的斗志。7月12日,细雨蒙蒙,给炎热的夏天送来一丝凉爽。然而,敌人以102旅304团一、三两个营为骨干,配合省保安3总队的一个中队,及泰州、泰兴县各一个机动大队共5个营2000以上的兵力,分5路从海安、曲塘、分界、古溪、如皋据点出发,对以营溪为中心的两泰边境地区,进行南北夹击,东西合围,企图在消灭南线武装骨干力量后,在营溪安下据点,割断如皋、泰兴与分区联系的通道,全面控制南线地区。  当时,中共泰州、泰兴县委正率领泰县县团一个主力连和侦察队以及泰兴武工队、黄桥市队、雅周区队驻扎在雅周区迮庄乡兔儿塘,决定从被动中争取主动,采取入虎口、拔虎牙、进虎穴、取虎子的战术,在敌人合围圈内,距营溪6里、古溪5里的金庄待机击敌。  当天早晨,敌泰兴保安机动大队从古溪据点出发,进至金庄、汪陈庄一带。泰县县团一部飞速前进,准备占领战略要地汪陈庄,从正面攻过去,直取金庄。另一部插向西南,过万家庄折向东南迂回包围,切断敌人后路,准备把敌人消灭在汪陈庄和金庄之间。但是,当侦察排赶到汪陈庄北时,敌人已先期占领了庄子。于是,展开了一场争夺战。随着一声冲锋口令,战士们如猛虎下山,将一颗颗手榴弹投向敌人,敌人死伤众多,被迫退到汪陈庄河南,庄子终于被侦察排占领。可狡猾的敌人又立即返回,用机枪封锁侦察排前进。说时迟那时快,侦察排副排长王清迅速凫水过河,绕进侧面的竹园,用驳壳枪将敌机枪手击毙,冲上去端起敌人的机枪,向敌人猛扫。战士们随后迂回插上去,与敌人短兵相接,展开了白刃战。侦察排的战士们各显身手,杀得敌人鬼哭狼嚎。侦察员张贵生单刀直入敌群,左右挥舞,一连砍倒多个敌人后,不幸中弹牺牲。随后,两面夹击的部队在金庄对敌人形成包围,不到半个小时,彻底消灭了敌人。  此战活捉敌大队长项文若以下200余人,毙伤敌102旅联络官以及中队长以下70余人,缴获轻机枪9挺、子弹万余发及其他军用品若干。县团除1人牺牲外,仅1人负伤。  金庄大捷,打乱了敌人的“清剿”部署,震慑了敌军,军分区政委钟民接到胜利的电报后非常欣喜。苏中军区管文蔚等首长和苏中第一军分区特传令嘉奖。《前线》报和新华社向分区和全国传播了这一胜利的消息。此战犹如一声号响,传遍了南线。它一扫南线的沉闷气氛,狠狠打击了敌军的凶焰,揭开了南线斗争反攻的序幕,为以后西进泰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作者单位:海安县烈士陵园管理处)奇袭茅家镇陶建明日伪大“扫荡”失败后,于1942年6月集中兵力在海启地区进行重点“清剿”。为了彻底挫败敌人的“清剿”计划,南通警卫团团长梁灵光等领导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奇袭海门县城茅家镇。  茅家镇是海门日伪机构的中心地,距三厂、青龙港较近,敌人掠夺的战略物资都须经三厂、青龙港运往上海。若攻打茅家镇得手,便可切断敌人点线联系,孤立日伪据点,动摇其军心,扩大我军的政治影响。此时,茅家镇日本侵略军警备队有一小队驻在伪县政府的一个据点里,伪警察总局在南街中部,伪军一个中队驻在马路东的据点里,另外在竖河南段西洋桥旁的碉堡里有伪军一个排把守,担任公路和竖河的警戒。敌人为防偷袭,在镇内的大街小巷都钉上木栅栏,夜里上锁禁止通行,并派人看守。  我军分析了攻打茅家镇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有利条件是:我军士气高涨,敌兵力不足,人心涣散,可攻其不备,敌人想不到我们会攻打县城;我军善于近战、夜战;敌伪据点分散,便于我军各个击破。不利因素是:我军没有重武器,弹药短缺,打攻坚战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这可以通过近战、夜战和奇袭的办法加以克服。  决心既下,便开始行动。部队先在南通中心地区严家灶集中。6月26日傍晚,南通警卫团二营和三营七连共4个连500多人,以连纵队排列,坐满了一个场地。团长梁灵光对部队作了战前动员,营长邓若波讲了行军中的注意事项。  日落后,部队立即出发,由金余镇跨过运河南下。经过几个小时奔袭,来到三星镇东南10多里处的天主堂,在其两侧的农民家里扎营住下。刚刚成立的通海自卫团,在团长汤景延的率领下也赶来集中,配合这次行动。  第二天,他们召开干部大会,仔细研究并最后确定了战斗方案。决定由营长邓若波带四、七两个连进攻伪县政府和日寇警备队;营教导员贾鸿钧率五、六两个连进攻伪县警察总局和摧毁西洋桥伪军碉堡,得手后再进攻伪军据点;汤景延团担任外围警戒。进攻的序列、线路是:邓若波带领四、七连为第一梯队先行,四连为前卫,从县城西北,趟过竖河进入街区,打开几道木栅栏门,沿大街向东进击,五连沿竖河西岸向南直取西洋桥碉堡,尔后再进攻伪军中队据点。  方案一定,大家分头准备。剪铁丝网的钳子,打开木栅栏的斧子、锯子、十字锹及武器弹药,很快准备好了。6月28日傍晚,部队冒雨离开天主堂,在黑暗中穿过一块玉米地,绕过一条条小沟,擦着小镇的边沿,很快来到海门城边。四连随着向导的指引前进。  因事前准备充分,几道木栅栏被顺利打开。四、七连在邓若波的指挥下,向伪政府和日寇警备队驻地前进。五连连长黄金寿带两个排向西洋桥插去。余下的一个排在指导员葛威带领下留在竖河边策应。贾鸿均员带六连进街后迅速摸向伪警察局。二排排长吴金用带领突击队,冲在队伍的前面。一个伪军哨兵厉声问:“干什么的?”话音刚落,吴金用投过去的手榴弹便响了,战士们旋风似地打进警察局。接着西洋桥也响起了机枪、步枪、手榴弹声,战斗立即打响。  六连很快解决了伪警察局,俘获伪警察50余人,缴获重机枪1挺,步枪数十支。黄金寿带领两个排也攻克了西洋桥碉堡,俘获20多名伪军,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10余支,收缴日本洋行的大收音机、自行车等物品,并抓获2名日本商人。  此时,伪县政府和日寇警备队方向却无动静。据七连进街后抓获的一名俘虏交代:日军司令部已下发通知,当晚新四军要来攻打茅家镇,晚6点钟以后实行戒严,街上如有行人,格杀勿论。增援部队正在途中。得知这一情况后,团长梁灵光立即下令攻击部队迅速撤出战斗。  当战士们冒着大雨,押着俘虏,踩着泥泞的小路赶到宿营地附近时,果然发现有敌人尾追堵击,梁灵光立即布置一个班阻击,掩护部队转移。结果,大部队安全转移,而担任阻击的这一个班战士全部牺牲。后来查明,团内一名译电员通敌泄密,随即被处决。  这次奔袭,虽因敌情变化,未能如预先计划的那样全歼守敌,但这次战斗创苏中四分区地方武装攻打县城的先例。部队攻入城里,捣毁伪警察局,对敌伪震动很大,有力地支援了启海地区人民的反“清剿”斗争。延安《解放日报》曾报道这一次奔袭。(作者单位:中共海门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海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彩虹卧波长江北汊变通途——如皋长青沙岛建桥事略陈础基清末,长江如皋段沙群林立。此后经涨坍演变,在1920年后的40余年间,长江如皋段水道分为南汊(刘海沙水道)、中汊(又来沙水道)、北汊(天生港水道)三股。时属如皋县域且取有名字的沙滩近20个。1958年前后,高案、张案、朱案、凌案4个沙滩相继涨连,且发育稳定。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如皋县委、县人委于1965年2月组织34个公社1.2万名民工进滩围垦,在四面环水的江滩上造田6292亩,于当年8月竣工。因冀其四季长青、长远兴旺发达,故取名长青沙。围垦后,县政府将其中部3441亩土地划给县棉花良种场;东部1762亩土地安置县内江北移民,组建长青大队;西部1287.8亩土地组建知青大队,安置城镇插队知青。当时长青、知青两个大队隶属长江公社。1972年始,长江、江防公社先后在长青沙定心围外的滩地上围垦扩围,各自组建3个大队。1974年11月,如皋县新组建长青沙人民公社,该公社管辖新围垦的6个大队和原长青、知青两个大队。出行不便,呼吁建桥  虽然长青沙围滩造田,造福于民,但过江难的交通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长青沙有长青沙公社和如皋县良种场两个行政建制,长青沙公社管辖8个大队、57个村民小队;良种场建有10个大队,全岛总人口11630人,常住人口8180人,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3450人,其中200人是因国家建造如皋军用飞机场而移入的。岛上务农居民由原江北的县内32个乡镇的移民组成。岛屿因江而生,又为江所困。长青沙围垦以后,居民进出完全依靠渡船。最初,摆渡船用的是杉板船、张帆的桅船,速度慢,还受潮汐、风向风力的制约;渡船每天只往来两三趟。1968年秋,一载客40多人的渡船突遭风浪翻沉,致使4人被淹死。事故发生后,县政府明令县航运公司为长青沙渡口配备机动渡船用作摆渡。虽然机动渡船的摆渡时间大大缩短,然而依旧受着潮水和北汊水文状况变化的制约。县城领导和有关部门同志到长青沙检查工作时,只能将汽车停在江北的江堤上,乘摆渡船过江后步行或乘专门接送的手扶拖拉机赶往目的地。长青沙的干部群众到县城办事遇有潮汐,便不能及时赶回,只能借宿在江北的集镇或亲友处,极不方便。在机动渡船固定航班结束或因潮汐风浪不能正常行驶的情况下,江边又滋生出私家小船冒险私渡,存在交通安全隐患。遇到大风大浪,岛上人的急事便不能及时过江办理;重急症患者往往因此耽误或失去最佳就医的时机。交通的不便,还给每年的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岛上居民昼夜担惊受怕。  在“八五”期初,长青沙岛被定为江苏省绿色食品开发基地,具有极富吸引力的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开发前景相当广阔,但北汊成为长青沙与外界的天然阻隔,长青沙犹如孤岛,丢失了一次又一次良好的商机,长青沙人受环境所束,有翅难展,小岛经济举步维艰,未能迈入应有的发展快车道。  长青沙的人大代表连续多年向县人民代表大会提案,呼吁早日建造过江大桥,方便群众出行,发展长青沙岛。日,长青沙全体六届人大代表联名向南通市人大常委会提出《关于加速建造长青沙大桥的议案》,对长青沙过江难、孤岛“孤”的状况进行多方面归纳:原辅材料(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的购进与产品的运出困难;引不进人才,留不住人才,无法开发和安排工业项目,对招商引资、外向型经济毫无吸引力;大龄青年难以找到合适伴侣婚配成家……  直至21世纪初,长青沙乡仍是南通市乃至全省唯一不通公路的乡。工程立项,多方筹资  其实,如皋早就开始筹划建造长青沙大桥事宜。“七五”期末“八五”期初,如皋市委、市政府便提出多方筹措资金新建长青沙过江大桥的指导意见。1991年,如皋市政府安排市交通局着手对新建长青沙大桥进行勘测、选址、水文调查,在此基础上,如皋市交通局委托南通市交通规划设计院进行长青沙过江大桥总体方案设计,委托常州地质勘察工程公司进行地质勘测。与此同时,“跑”资金的队伍也踏上征途。1992年,如皋市沿江开发拉开帷幕。年初,如皋市委组建如皋港筹建领导组,并向上级申请建立如皋港经济开发区,要求在上级正式批准建立前,将如皋港作为如皋经济开发区的一部分,启动区域开发。当年,如皋市委召开如皋港码头选址及岸线规划方案汇报会。1993年1月,南通市政府批准成立如皋港经济开发区。3月,在“如皋港万吨级码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上,来自17个部门的43名领导、专家、代表对可行性报告一致认可。从此,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度展开。因港区码头设在长青沙岛上,长青沙过江大桥的建设显得更为紧迫。长青沙紧邻如皋市长江镇,时可耕面积32000亩,待垦面积万亩以上,土地资源充裕,同时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若将大桥建成,公路贯通,长青沙岛的优质资源必然能在全市沿江开发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身价倍增。日,时任南通市委副书记、市长徐燕与南通市分管副市长、交通局局长等人,到如皋检查防汛工作,专程徒步长青沙渡口,实地考察并商定建桥方位。9月16日,如皋市政府向江苏省财政厅作出恳请拨款支持新建如皋市长青沙大桥的请示。日,如皋市计划与经济委员会作出《关于新建长青沙大桥立项的批复》。1997年7月,时任南通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张琛主持召开长江南通段西段开发整治会议,明确建造长青沙大桥,结束孤岛不通公路的历史,并将此作为年度工作重点,列为长江南通西段整治的龙头工程之一。当年,如皋市政府将长青沙大桥建设列入政府年度为民办实事的重点任务。  工程立项后,由于当时如皋市财政吃紧,缺少建桥资金,使得大桥迟迟不能开工。如皋市委、市政府通过广开门路、上下联动等有效措施,艰难地破解资金难题。在整个建桥过程中,省财政厅、省交通厅给予了特殊支持,其中省财政厅拨款390万元,省交通厅拨款200万元。另外,南通市交通局还支持了60万元。但在大桥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较大资金缺口,为此,如皋市政府多次召开办公会议,全力挖掘资金来源,明确由长青沙乡和良种场办理集体借贷,并发动社会捐款。日,长青沙乡人民政府、如皋市良种场联合发出《关于募集长青沙大桥部分建设资金的通知》,长青沙乡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出《关于捐集部分长青沙大桥建设资金的决议》。乡、场共同组织开展了建桥资金募集活动,募集对象为所有长青沙籍人员,常驻长青沙人员,曾在长青沙乡机关部门、良种场工作过的人员和其他自愿捐款的社会各界人士。募捐活动中,从各级领导到普通百姓,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年幼稚嫩的孩童,纷纷解囊相助,支持大桥建设。据统计,长青沙大桥建设资金募集办公室向社会各界人士募集资金56.8万元,向社会集资200万元。跨越天堑,踏上通途  长青沙长江大桥于日举行开工仪式,当日打下大桥第一桩,当年投入800万元。虽然大桥因开工后资金未能全部及时到位而中途停工4次,但最终于日建成并通过竣工验收。日,举行通车典礼。该桥原为如皋市交通局工程队独家建造,为加快工程进度改为崇明水建和交通局工程队两家从江南江北同时施工。大桥全长660米,宽9米,总造价1800万元。随着大桥的通车,结束了长青沙围垦后不通公路的历史,圆了长青沙岛人民几十年的建桥梦,实现了区域内过江交通量的迅速增长,一大批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纷纷落户长青沙,给长青沙岛带来勃勃生机,加快了全市沿江综合开发的前进步伐。2004年12月,如皋市委、市政府根据沿江开发发展需要,开工实施长青沙长江大桥改扩建工程,在长青沙大桥的东边近侧,又建一座与其平行的过汊大桥,该桥总长610米,宽12.5米,于2006年建成通车。2010年8月,如皋长江大桥开工建设。该桥位于长青沙北汊,北接沿江公路,南连长青沙岛,是204国道如皋港连接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桥全长3230米,主塔高85米,主桥长1046米、宽26米,为双塔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通航孔净高10米,以仙鹤造型体现如皋长寿文化内涵。该桥于日建成通车。通车后,如皋长江大桥连接长青沙岛,通过皋张汽渡连接苏南沿江高速公路,通达苏南各大城市,成为如皋乃至苏北地区承南启北重要的交通干线。对进一步完善南通市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加快如皋接轨上海、融入苏南,加快如皋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共如皋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如皋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辛亥革命后通州、如皋和平独立之经过程太和  清宣统三年(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成功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昌起义。随后,革命高潮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席卷全国,各省闻风响应,纷纷脱离清朝廷独立,各州、县也相继宣布独立。通州、如皋也不例外。通州和平独立  武昌起义成功及上海宣布光复的消息传到通州(今南通),通州工商界上层人士集会,并与地方官吏密议制备五色旗于商会。同时,商会邀请杂货、京货、南货、布庄、木行、陆陈行、茶烟等行业店主开会,要求各安生业,静候大局变化。  上海光复后,周边的嘉定、宝山、太仓、青浦、常熟等县随后光复。日,上海光复军派许宏恩到通州,宣布独立。通州商会邀约地方各界民众四五百人至芦泾港迎接许宏恩一行,商团教练王聘之右肩挂一白布条登光复军军舰联络。光复军入城后,通城三门街道及寺街等主要街道沿途商店、居户都在门口悬挂白旗,并写“光复大汉”“还我河山”等标语,张贴通衢,地方秩序如常,毫无惊扰。许宏恩先至狼山镇署大堂发表演说,申明汉族光复大义;随行人员推翻旧公案,举指挥刀猛劈,截其一角,高喊独立口号。次日,光复军于商会会址(通城柳家巷)召开地方士绅大会,宣布成立军政分府,组成总司令部,公推张詧任总司令,孙宝书任民政长,许宏恩任军政长,刘桂馨任财政长,原通州知州张有寀任司法长。总司令部设于商会。总司令部与商会虽为两块牌子,实际混为一体,办事人员多有兼职,总司令部关防及财政、税务等印信,均由商会管印人兼管。民政长孙宝书发布宣告称:“通州光复,界以民政重任,即有保卫地方,与民更始之天职……”劝告铺户和居民“务以自安生业,切勿听信谣言”。司法长张有寀发布声明:“通州光复,民刑诉讼法律章程,暂以法院编制法及现行刑律为依据,参照地方情形,期臻完善。”  民国元年(1912)二三月,通州筹备选举,将原21个自治区并为7个选区,选举产生国会议员及省议员的初选候选人,再至江阴复选。同年,江苏都督府指令,准临时省议会议决暂行地方制案,“凡地方无论旧称为州为厅为县者,一律称县”“南通县辖旧时通州地(废直隶州)”。通州改称南通县,上隶江苏省,地方民政分府改称民政长公署。12月,民政长公署又更名为县知事公署。1913年8月,于原贡院址成立县议事会,于振声为议长,邢启才为副议长,下设秘书1人,总管文牍事宜。同时设参事会,田宝荣任会长。如皋和平独立  如皋宣布独立之日为清宣统三年11月23日,与周边各州县相比,如皋宣布独立较迟。如皋宣布独立之所以比周边州县迟一步,是因为当时的如皋拥有今如皋、如东两市(县)及海安东部地区,滨江临海,为我国江海防重地,境内清廷驻军较多,独立确非易事。  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传到如皋,当时在如皋的同盟会会员只有黄七五(名家瑞,清末秀才,1904年赴日本留学,后经孙中山介绍加入同盟会)1人。黄七五与好友沙元榘、吴元如、周梦吾等人商议,只要说服清朝翰林沙元炳(如皋巨绅),让他站出来领头,事情就好解决了。  经交谈,沙元炳立即表示同意,但他指出:如皋城里一向不驻兵,城守官的手下兵丁不多,仅是掌管四个城门的启闭。但东乡几个场镇(今属如东县)驻有缉私营和水师营,南乡几个港镇驻有江防营,共约500人,都是客军,如果就这样宣布独立,这些人恐以为会革断了军饷,生活无着落,势必会起来反抗。知县之类的地方官员,不是想脱身,就是随大流。而地方学过军事和新军退伍等在籍新潮人物又不多,如果清廷张勋的兵攻取扬州东下,来一阵“回风雨”,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沙元炳表示一定要将工作做细致。  黄七五和沙元炳最后商定,由沙元炳出面做缉私营的工作,并设法将驻在海安的清廷缉私营管带蔡和林部移驻如皋城,以保卫如皋城厢。另外,由沙元炳出面到南通大生纱厂借银3万元,交给黄七五去上海购买枪支弹药,招募新军,以补充缉私营的兵力。这就样,黄七五星夜赶去上海,拿着沙元炳的亲笔信,向南通大生纱厂在上海的帐房借得3万元,从日本商人手中购得三八式步枪300支、手枪10支、子弹数万发。又从退伍军人和旧警察中招募了一个营的人,命名为义勇队,由黄七五任司令,进行编队训练。与此同时,沙元炳亦已做好蔡和林缉私营、南乡江防营和清廷在如皋地方官员的工作,同时筹集到一批现款,特别是从裕宁官钱局筹集的钱款数额巨大,这笔钱足够原缉私营、水师营、江防营和义勇队维持一段时间的兵饷。一切准备就绪,遂决定起义,于11月23日宣布如皋独立。  如皋独立时宣布了起义总司令和设置的军政分府、民政分府、审判厅、检察厅,由沙元炳宣布起义总司令和两分府、两厅各长的具体人选,虽称“事先业经各界商定”,实际推举不过是形式。从这些机构中人选的安排来看,足见沙元炳煞费苦心。总司令周莲,原籍贵州贵阳,清光绪末年(1908)做过福建布政使,二品大员,其父周际霖曾任如皋知县,卸任后寄居如皋。民政长由沙元炳担任,他当时在地方上最有权威,实际权力在他手中。军政长蔡和林,是一个喜欢结交地方文人的武官,与沙元炳特别是如皋师范国文教员许树枌私交甚好。当时,蔡和林部有两三百人,原驻海安,调防至如皋后,百余人驻如皋城,百余人驻如皋郊区。扬州独立后,盐运总监史增厚逃走,徐宝山的军政分府消灭了起事营的李祖培部,又到东台、泰州镇压了定字副营刘凤朝。正当蔡和林担心自己也会被剿灭时,沙元炳出面来拉拢他,调他驻如皋,说是防卫溃兵土匪,实际是倚仗他的兵力监视同驻如皋的水师营。如皋宣布独立后,蔡和林被推为军政长,后来张謇又以盐政总理的命令,让他统管通如一带的缉私营,升为标统。审判厅长郭曾沂,为原任如皋知县,独立时援通州、靖江、泰兴,将他由清廷旧官变为新官,但以审、检两厅并设(通州审、检两厅未分设),他不称司法长,而与检察厅并列,表面上体现司法独立,实则是既安顿旧官,又安插新派。检察厅长张汝霖,是通州师范第一届毕业,留学日本,学过法律,刚过而立之年,在新政权五个长里,他最为年轻,代表了“高级知识分子”的新派。  这五个机构成立后,都以本机构的名义发出布告。如军政分府发出的布告,首先说明如皋宣告独立之缘由,其中有“现奉苏省都督,檄饬一律进行,如皋仿照办理,公议悉表同情”云云。关于上述机构内部组织和人选,据现有文献资料,民政分府设置五个课:总务课长陈其嘉,家住林梓,清末举人,如皋师范学堂国文教员;主计课长汪云龙,实际主持商会工作,号召城乡大小地主,组织筹集临时急款;学务课长沙元榘,清末秀才,通州师范毕业生,原任县视学;劝业课长许树枌,清末廪贡生,如皋师范学堂国文教员,兼长诗、书、画,他在拉拢缉私营蔡和林中起过重要作用。独有警卫课长缺载(有可能是黄七五,因如皋宣布独立他是有功之臣,但独立后却未见他的职务)。通州《星报》曾有一篇题为《民国训练之整肃》的报道,据载:“如皋召集民兵百余人,名曰义勇队,聘范湖洲之朱黻虞为队长,分队长皆新军退伍之士兵。”黄七五此时很有可能已至民政分府任职。  除这五个机构外,还于当年12月12日组成了临时县议会,由总司令处决定乡区推代表1人,大镇区3人。正议长推举的是张汝霖,副议长是任为霖。后来,张汝霖得到江苏都督委任,任检察厅长,辞去议长,但副议长不同意就任正议长,并请辞副议长一职,因此,搁浅了一段时间才补选。  沙元炳煞费苦心,最大程度保证了如皋社会的稳定,保证了辛亥革命后如皋政权的平稳过渡,但受时局影响,新政权并不稳固。一次传说扬州政权有变,如皋城一片恐慌,后经查清是谣言才稳定了人心。在农村,盗贼猖獗,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海盗横行,大户人家常遭抢劫;曾经200余名海盗洗劫苴镇(今属如东县),家家户户遭灾受难,因此,农村大小地主纷纷购枪雇佣保卫。辛亥年除夕沙元炳曾作有一诗:“谁料有家还卒岁,不知明日是何年?”以感叹时事艰难。由于当时新政权财政极其困难,沙元炳既要保证军饷供应,又要照顾各方面人际关系,背着一个庞大的民政、军政分府及审判、检察二厅,虽勉力支撑,但实在难以为继,只得借口患喉症,向江苏都督电请辞职。  后来,省里派来了李大年。李大年上任后,着手裁减冗员,留下了课长陈其嘉、沙元榘、许树枌3人和几名课员,将民政分府改为民政长公署,算是将机构改组和缩小了。至于军政分府,到南京临时政府结束后便随后取消了。审、检两厅人选亦有所变化,临时县议会则变成了县议事会和参事会,形式上通过公民投票产生。  民国2年(1913),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取消议、参两会和审、检两厅制度。除早先的知县改称县知事外,其余一切又恢复到独立前的状况。(作者单位: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海安支公司)初创南通电视的岁月滕杰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召开的喜庆日子里,江海平原上绽开了一朵改革开放的“报春花”——南通电视新闻在荧光屏上第一次与百万观众见面,自此,南通市自办电视节目诞生了。(一)  参与初创电视节目的人们清楚地记得,摄制组附在南通电台编辑部,办公室、剪辑室、机房混合在13平方米的一间房间里面。这间房原是长年堆放报纸、杂物的,朝北方向,冬冷夏热,夏天里仅有的一台风扇要给剪辑机散热,但摄制组的同志热情却很高:“比起红军两万五,今天我们不算苦。”  根据南通市委、市政府在十二大期间正式将南通电视宣传开展起来的指示,南通电视初创人员满怀激情,不辞辛劳,跑遍有关机关和工厂录制相关节目。在大家的努力下,首档播出新闻为《南通海港职工喜迎十二大》,以及和反映全市轻纺、化工、电子、机械等系统广大职工努力生产的精神风貌的一组新闻片,这组新闻送至江苏电视台后立即被采用。新闻《南通海港职工喜迎十二大》送至中央电视台后,在《新闻联播》播出。南通电视宣传的首战告捷,不仅使全市人民受到鼓舞,更激励了电视新兵高昂奋进。  时任南通市市长朱剑等领导观看这组新闻时,当场研究决定成立南通市广播事业局电视制作部,并明确“其人员编制、经费等均由电台负责,宣传和技术也与电台合在一起,电台编辑部主任兼电视制作部主任,为正式建立电视台积极做好准备”。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即日,南通市编制委员会就下发了批准文件。这不仅吹响了开创南通电视事业的进军号,也为南通电视发展史揭开了第一页。  制作部成立时,仅有2套180单管低档摄录设备,调来的同志对新闻业务、电视技术知之甚少,同志们风趣地说:“七八个人两条枪(摄像机),一间房子就开了张(机)。”全体电视初创人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认真学习业务、技术,知难而进。他们经常不分昼夜,不顾风雨,顶严寒,冒酷暑,扛着摄像机走大街、串小巷、下工厂、奔农村、赶会场,拍下一个个镜头,制成一条条电视片。  电视艺术的魅力,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因电视宣传日益增多,每天采访拍摄的任务应接不暇。可此时遇到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那就是用车问题。电视记者的用具不像报纸、广播记者那样简便,一支笔、一本采访本、一辆自行车就可以完成任务。他们的采访工具是三四十斤重的摄录设备,还有灯具等器材,一行至少三人,全靠肩扛手提,奔波到一个又一个单位。他们常常为赶拍镜头连续奔波,烈日酷暑时汗如雨下,就连严冬腊月也汗流浃背。每遇到突发事件和重大报道,需要争分夺秒赶去摄制时,显得极其不便。故而,在1984年正式建台前,初创人将到沈阳电视台花2万元复录回来的《霍元甲》《万水千山总是情》播出,用想方设法拉赞助、搞创收积累的25万元购置了3辆进口汽车。(二)  在人力和设备都不具备拍摄电视剧的条件下,电视人不畏艰辛,努力打开南通电视初创局面。邀请江苏电视台(因他们有高档摄录设备)联合建成摄制组,在获得以南通制药厂为主的几家化工厂共6万元资助后,特请著名电影艺术家钱千里执导,于1983年7月,以南通著名蛇医专家季德胜的传奇故事为蓝本,辗转新港镇化装一条街、剑山古庙、十字街、仓巷等处和浙江天目山、上海虹桥机场外景场地,历时近4个月,摄制成南通市乃至江苏省历史上首部3集电视剧《蛇侠》。此剧除在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播映外,还在全国70多家省、市及海外电视台播出。时隔不久,又与中央电视台合拍了单本剧《瓦楞上的草》。  自1983年开始,南通电视新闻就加入了江苏电视台每年一度的电视新闻评比行列。首次送评的《南通愿你飞向世界》《南通港口建成国内最大浮筒》《皮蛋大王王佩恒致富不忘众乡亲》等5件作品,全部分获一、二、三等奖,这更加鼓舞了创业者们的奋进激情。为让南通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南通,1984年,南通电视台在如皋空军机场的大力帮助下,约请苏子龙同志撰稿,首次航拍了《南通风貌》对外宣传片。该片获得了中共中央办公厅政策研究室到通调查组的高度赞扬,认为此片既是南通港崛起、经济繁荣的对外宣传片,又是南通人文景观的风光片。(三)  南通电视台初建阶段,条件非常艰苦。初设的新闻部、专题文艺部、技术部、综合部(即总编室)和办公室,在4间简陋的平房里。两个部门合挤在一间,连走路都要侧着身子。3位台长挤在不到10平方米的朝北的一间房里办公,因为阴湿,夏天蚊虫较多,要靠点着蚊香才能办公。技术部与外单位、住家混合在一起,全台连一间会议室都没有,开起会来室内坐一半,室外坐一半。由于资金紧缺,除制作部有2台低档180摄录机外,只新置了3台中档摄录机和2条剪辑线。演播室的设施全部因陋就简:演播台由一张旧办公桌和一块红绒布遮盖搭建;背后布景就是在两块厚杉木板上面蒙了一块浅绿色的布;又花了5000元从上海购来几台灯具灯架,以及话筒等器材。更为艰苦的是,为了每天18∶30准点播出节目,在下午节目合成后,由专人骑着自行车行使8公里到狼山脚下,再登上100多米高的山顶,将节目带送到狼山差转台发射机房。  南通台初建时,一批采、编、播、技术人员,包括台、部两级领导极少是科班出身。一批同志被派送到中央台、上海台、江苏台实习,到北京广播学院、浙江广电专科学校进修,较为系统地学习电视艺术和新闻理论知识,大家边学边干,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日晚,女主播李惠萍、男主播陆建华一起播报新闻,第一次与全市广大观众见面,引起不小的反响,观众们纷纷打电话表示祝贺和赞扬。建台后的3年,电视台生产出一大批新闻、专题、文艺片、小品和多部电视剧,每年在省台新闻用片名列前茅,在中央台用片10条以上,连续3年在上海台用片100条以上,喜获金质奖杯和3年冠荣誉称号。《南通市百万群众喜看日环食》获得全国电视新闻特等奖,此片不仅在日本台播用,还被北京广播学院列为教学片;在城市台中办得较早的,与上海电视台《大世界》相媲美的综艺栏目《乐在今宵》,被观众赞誉为国家级水平;举办的大型电视文艺晚会《江海春潮》等节目,犹如雨后春笋,芳香四溢。邵应路等人摄制的《滩涂小景》成为电视专题片的代表作;钱广裕等人采摄的《天下第一鲜》(亦名《海上迪斯科》)获得全国城市台评优新闻二等奖;苏子龙等人摄制的上、下集电视剧《人与人》,不仅获得了北京、上海、南京影视界多位专家的赞誉,还首次荣获江苏省优秀电视剧最高奖。电视节目主持人李惠萍也获得全省大赛第一名。  值得一提的是,南通电视台于1985年摄制的、由3人共同投资38万元的9集电视剧《庚娘》(据聊斋故事改编),成为江苏省历史上第一部长篇电视剧,在中央台两次播放及全国100家省、市台播出,此剧还与《红楼梦》《诸葛亮》《西游记》《努尔哈赤》等电视剧首次走向世界,销往法国、加拿大、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澳门地区,销售收入除去返还投资人和剧组开支外,盈利近20万元,受到时任国家广电部副部长兼中央台台长王枫的高度赞扬。  佳作的频频问世扩大了南通台的影响,引起全国其他城市台乃至中央电视台的关注。香港无线电视台也将南通台列为其在江苏的4家重点联络台之一。南通台一度被兄弟台誉为“明星台”。1987年,《新华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南通电视台获全面丰收》的消息。(四)  电视台初创时,每周播出3档《南通新闻》,除调进两三名有摄影基础的人员外,日常的采访、编辑、剪辑、播音、技术制作全是电台的人员兼做。从摄制组到制作部,直至正式建台,无不得到广播人的支持。当时电台的办公用房已十分紧张,可他们还是让出了最好最大的两间房用作电视制作部剪辑室和办公用房。在十二大召开期间,新闻节目得以如期播出,无不凝聚了众多广播人的智慧和汗水。1984年4月,国家广电部、南通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南通电视台。时隔3个月,电视制作部随局机关迁至姚港路16号,一些人员也正式离开了广播岗位,投身到电视台筹建工作中。日,南通电视台正式挂牌成立,市人民广播电台为电视台输送了记者、编辑、播音员、电子工程技术人员及行政、后勤人员30多名优秀人才。  南通电视能出现喜人繁荣的局面,也离不开市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从初创至建台,时任市领导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高度关注电视事业发展和成长,经常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帮助解决了不少问题。在电视塔选址中,市长朱剑多次查看选择塔址,倾听各方意见,亲自召开专家会议,经多次论证,最终定址于和平桥濠河畔,这不仅为闹市区新增了一景,也成为南通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建筑。  改革开放初期的年代里,以新闻立台、新闻为主的“头碗菜”,以及知识性、服务类的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生活、广告、气象等各类栏目遍满荧屏,南通电视台极大地满足了广大观众的需求。  初创南通电视,取得丰硕成果。  (作者单位:南通电视台)巅峰炉艺——记铜香炉省级非遗传人张志伟何惠斌“案头铜炉生烟,一柱清香袅袅”,历来是文人雅士追求的读书意境。华夏悠久的铜炉文化灿若星河,而明宣德炉又堪称炉中绝品,传世真品稀若晨星,虽历代均有仿制,但均未得其神韵。南通民间工艺家张志伟,经10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千百次的失败,终于使失传已久的铜香炉浇铸技艺在南通获得新生。  张志伟从小尊崇能工巧匠,对古代四大发明等故事百听不厌。他有个姑父叫王文金,铜匠出身,后来在四安农具厂担任铸造车间主任,家住南通城东北数十里的四安乡下。张志伟从上初中开始,每年寒暑假,都要去姑父家,跟他到农具厂上班,学习翻砂等技术,这也为他以后研究铜香炉浇铸技艺打下了基础。  高中毕业后,张志伟参军入伍,1981年退伍后,被安排在通沙汽渡工作。他在学生时代曾拜南通籍旅美著名画家顾乐夫为师,凭着积累的美术基础,不久即担任通沙汽渡广告公司经理。1985年,张志伟皈依佛门,成为一名俗家弟子,与一名出身于铜匠世家的师兄兴趣相近,很快成为要好的朋友。一次,两人谈及铜匠的翻砂铸造一事,张志伟提出想做一套仿明铜桌,此想法得到师兄的赞同,并答应在浇铸技术上给予协助。很快,张志伟办起一家铸造厂,在起步阶段的10个月里,他一头扎在厂里,绘图、制模、浇铸,一连做了4套仿明铜桌,仿明铜桌以苏州拙政园珍藏的明式红木圆桌为原型,五足,虎腿,桌面嵌大理石,线条流畅,简洁大方。仿明铜桌的创作成功,成为张志伟开始研究铜香炉工艺的最好铺垫。  俗话说,“一座香炉一尊佛”。仿明铜桌创作成功后,随着对礼佛、尊佛用品香炉、铜鼎的日渐了解,张志伟决定仿制铜香炉。铜香炉中最知名的是明朝制造的宣德炉。明代宣德皇帝酷爱铜香炉,曾召集一批巧匠以金、银等数十种贵重金属加入红铜,采用“失蜡法”,经过十多次精心铸炼,铸造出3000座香炉。铜香炉主要供皇室使用,流入民间极少。据说,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曾得到过宣德炉,以珍宝视之,在《宣炉歌注》中,他将宣德炉比之于绝色美女的肤色,称“宣炉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正如美女子肌肤柔腻可掐”。可惜的是,宣德炉不仅存世稀少,其浇铸“失蜡法”更是失传已久。听说张志伟要烧铸铜香炉,有人怀疑,“见也没见过宣德炉的张志伟,他能造出具宣德炉神韵的铜香炉吗?”但更多熟悉张志伟的人相信,平时话语不多、为人低调的张志伟,一旦决定要做的事,即使困难再大,挫折再多,也一定会排除万难,坚持到达成功的。  张志伟决定仿制宣德炉,首先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资料缺乏,他花了大量精力搜集“失蜡”浇铸的资料,但收效甚微。他还走街串巷,登门拜访了很多老铜匠,虚心请他们传授浇铸技艺。其间,有一件事最让张志伟兴奋不已,在友人的帮忙下,他得到了一本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按照实物影印的明宣德炉画册,这让他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了宣德炉的优美形制。他以画册上的宣德炉为蓝本,绘图、制模,进行了第一次浇铸。怀着期待与紧张的心情开炉,只见铜香炉上有不少气泡,第一次浇铸失败了,这次失败在意料之中,探索失传已久的“失蜡法”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张志伟接着再干。“失蜡”浇铸跟翻砂不尽相同,需一模一铸,一次浇铸得一个月。张志伟连续浇了4炉,几乎都遭败绩,烧坏了100多只香炉,成功率不到四分之一。在困难面前,有人打了退堂鼓,连担任技术顾问的师兄也认为没有现成的资料,铜香炉不可能浇铸成功,退出了合作。张志伟却越干越有劲,他从失败中认真总结经验,经10多年努力,千百次失败,终于使失传多年的宣德炉浇铸技艺得到了恢复。  资金困难是张志伟遇到的第二道难题。浇铸一炉铜香炉成本大约要三四万元,开始浇铸连续失败,4炉亏损10多万元,还要发工人工资,要买材料,资金愈显紧张。因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生产的铜香炉也只能低价包销给苏南的一个古玩商,为他人作嫁衣。据粗略估算,张志伟为研究、浇铸宣德炉,从初始到成功,共砸进去100多万元,这几乎是他的全部家当,但他从来都无怨无悔。  再有一难,就是浇铸铜香炉需要付出极大的体力,这对有10多年的糖尿病史的张志伟来说,始终是一个考验。“失蜡”浇铸,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上料都不同,一般要上7层料,浇一炉得需一天时间。大清早起来作业,直到下午四五点才能结束。炉膛内的温度有1100多度,炉子周围至少也有几百度,炉膛里的铜水还需要工人不停地搅动。无论寒暑,工人都被高温烤得不停流汗,全身没有一处是干的。到炉膛里拎模具的时候,尽管工人戴着厚厚的棉布手套,手背还是常常被高温烤得起水泡。浇铸完成后,每只铜香炉还需打磨、做旧。每道工序都要付出很多辛劳。  为了实现让明宣德炉“失蜡法”浇铸技艺重见天日的梦想,张志伟面对各种困难,锲而不舍,毫不气馁,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掌握了古老而神秘的“失蜡法”,破解了铸造宣德炉的关键技术。  所谓“失蜡法”,就是先用蜡做成香炉模型,再在蜡模外面敷焙烧材料,然后加热将蜡化去,形成空腔,再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将多余的部分锯掉,经打磨处理,得到成型铸件。生产铜香炉整套工艺主要有制图、母本制作、翻模成型、倒模、制模、装浇口、洗蜡模、上料、煮模、烘模、化铜、浇注、去砂、打磨、做旧、上光16道全手工制作工序。按“失蜡法”浇铸的铜香炉,温润而色泽晶莹,颇得宣德炉的技术神韵。2009年5月,张志伟采用“失蜡法”创作的如意耳龙盖三足熏炉在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展出,获金奖和省工艺美术界最高奖——“艺博杯”大奖赛金奖。11月,张志伟创作的明式双龙四猴炉获江苏省第二届旅游产品博览会最佳产品奖。年,张志伟创作的铜香炉远赴新加坡,参与国家文化部举办的“春城洋溢华夏情”主题活动;2013年,又到法国展出,精美的铜香炉引来观众阵阵赞叹。  最近几年,经过反复实验,张志伟的手艺已经越来越精湛,所做的香炉器型越来越复杂。据资料记载,明宣德炉一共有117个器型,张志伟的创作已经超过200个品种。一些饰有浮雕造型的香炉,如冲耳鼎式炉、蟠龙兽面浮雕纹三足盖炉、兽首衔环双耳钵式炉、狮首耳簋式连座炉等,更具宣德炉神韵,深受国内外收藏行家青睐。2010年,张志伟被确定为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同年,张志伟创作的铜香炉精品代表江苏省在上海世博会举办的世博会宣传周上展出。2011年,铜香炉浇铸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2014年,张志伟被命名为第四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12月,张志伟被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作者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有执着追求的体育人——茅鹏汤大同  他,曾是南通中学的尖子生,其原创的“一元训练理论”,对当时国际体坛主流理论——苏联体育训练理论形成颠覆。他,就是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茅鹏。  茅鹏,日出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镇。1949年从南通中学毕业。次年任中共南通市郊区工作委员会秘书。19岁调任苏北团工委军事体育部干事,从此便开始了他的体育工作生涯。23岁任江苏省体育干部训练班支部书记、副主任(代主任)。26岁参与南京体育学院的创建工作并任运动系负责人、院党委委员。1978年创建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任副所长(当时无正所长),1983年免职。1989年被选举担任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敢为人先,初见成效  茅鹏对体育事业的研究极为执着,悟出不少新观点、新理论。这是从多学科自学和实践研究中总结出来的。  茅鹏在冬训后的“体能测试”比赛中看到:马拉松运动员跑百米过了50米后减速显著(比百米运动员的相应减速更为严重)。他通过反复的思考领悟到:“耐力素质”是臆造的、客观不存在的。类此大量事实,促使他的整个认识发生转变。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他就断定苏联的“全面身体素质训练”理论是错误的。然而,这个认识的转变,与当时国家体委“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训练方针,是直接相抵触的。1960年5月,茅鹏担任江苏体操队领队,在同事们支持下,撤销“全面身体素质训练”,实行专项化训练。在当年10月的全国体操锦标赛中,原不被看好的江苏队,竟一举夺得男女团体双冠军。接着,他否定苏联的儿童不允许搞专项的、关于运动员成长的“两阶段”理论,毅然吸收儿童进体操队。这些措施促使江苏体操队的领先程度进一步提高、影响持续扩大。1963年春,在上海的一次比赛中,江苏女队团体总分竟超越前来参赛的国家女队。20世纪70年代初,国家体操队男队员中,有6名来自江苏。  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茅鹏的训练思路不断拓宽,他的训练理论研究不断发展创新。2003年,他与严政、程志理合作写了《一元训练理论》文本。苏联理论认定运动能力由体能、技术“二元”构成,并认定“全面身体素质”是体能的本质、技术的基础。茅鹏认定运动能力的构成是“一元”的:体能与技术,是同一本质的不同指称(体能是动力学指称,技术是运动学指称,所指实体是“同一”的)。茅鹏认为速度、耐力、力量,不是不同的“素质”存在,而是作为整体的运动能力在不同视角中的“属性”反映。他认为所谓的“全面身体素质”,实际上是不同手段组成的无关“杂项”,被当作体能的本质,是完全曲解了。以“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二元训练”,实际是“杂项化训练”,形成“熵增加”,注入负能量,干扰、妨碍专项正能量的发展。  茅鹏发现:以年龄为特征的生命史缘于自然规律,应该正确地掌握运用,专项从儿童抓起是“得序”,苏联的“两阶段”理论是“失序”。运动员机体内存在:“基本生命运动”(阴)与“运动能力运动”(阳)的对立统一。两者相生相克,产生“体力波”。搞得好,就涌动进步;搞不好,就出问题。“超量恢复”,这个苏联论定的训练进步“根本原理”,是有偏差的,其所导出的“大运动量训练原则”,也同样偏差了。  茅鹏的种种发现,不仅在体操训练中得到验证,在胡鸿飞的朱建华训练、孙海平的刘翔训练等杰出的创造性经验中,也可以细品出相关因素。中国女排也是由于周恩来总理指示“学大松”,从而以“专项化训练”取代“二元训练”,开辟世界冠军征途的。严政用“一元训练理论”指导江苏崔文华,使之成为中国唯一的大体重级别举重世界冠军。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前,辽宁女子中长跑队在南京训练半年,该队一到南京就与茅鹏合作,队教练毛德镇经常与茅鹏商讨训练工作,茅鹏还给队员们上课,使队员受益匪浅,均有较大进步。该队队员王军霞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获得5000米金牌、万米银牌的好成绩。  茅鹏担任过多种体育项目的训练行政管理。击剑世界冠军栾菊杰也是出其门下。在茅鹏带领江苏篮球队一年间,使之由丙级急升甲级。华东师范大学张洪潭教授、北京体育大学易剑东教授、解放军体育学院李之文教授等多位学者,都较重视茅鹏的训练理论,并推荐其给全国手球教练员培训班授课。茅鹏还曾受邀到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和南京体育学院授课。  国际体坛的主流训练理论没有改变。但由于国际体坛(包括苏联)实行教练员负责制,产生了“训练实践进化运动”。经过半世纪“进化运动”的实际发展,训练是越来越专项化,与茅鹏的“一元训练理论”,也是越来越趋近。两者是殊途同归的。呼吁改革,奏效明显  江苏体操队的奇迹被《体育报》发现并经常予以报道,甚至用第一版整版进行报道。应记者邀请,茅鹏撰写了《身体素质论应当否定》一文,呼吁专项化训练改革,并于《新体育》1964年6月号发表。  此后,茅鹏接连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江苏体操队训练的成功改革实践,受到国家体操队重视,开始在全国体操界流行。同时,中国将此引入了与体操在技术上存在血缘关系的跳水、蹦床等项目。专项化和从小训练使这些项目发展成国际强项。中国举重队受保加利亚队的启发,实行专项化训练,后来也发展成国际强项。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夺得这些项目全部39块金牌中的26块(占67%),成为中国代表团全部51块金牌中的重头(占51%)。  中国的体育体制是自上而下的。上述项目由于实践成功得以从缝隙中逃过了训练管制,但体育当局对高含金量项目的训练管制极严,使之深陷陈旧训练格局,与国际体坛训练实践进化运动的差距越拉越大。这就使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等项目,沉沦为国际弱项。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这些项目的全部85块金牌中,中国籍选手仅刘子歌在女子200米蝶泳决赛中获得1块。在第12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中,中国游泳队仅获1银1铜,陷入16年来最差成绩。赛后,茅鹏撰写论文《必须拿起“进步原则”——第十二届游泳世锦赛观后》,指出这是陈旧训练的恶果,并提出建议,若是采用“一元训练理论”进行创新改革,必能取得迅速进步。该论文寄呈国家游泳管理中心,他的建议获得重视和采纳。经过短短几年的改革,在2011年第14届国际泳联世锦赛和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中国游泳队所获得的金牌数上升到世界第2位。前沿理论,走出国门  耄耋之年的茅鹏,眼看《一元训练理论》无缘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便请人英译,于2010年秋投寄给德国的挈纳博士。不料这篇文章即被翻译成德文,在德国体育联合会的权威杂志《竞技体育》2011年第1期上,占5页篇幅,全文发表。  江苏盐城有名高校体育老师,曾在2011年托人从美国购回多本体育参考资料。其中有一本中国台湾1998年出版的,署名马特维耶夫著的《体育训练新方向》(中文繁体)。该书从目录到全文,竟一字不漏地抄袭茅鹏的《运动训练新思路》(《一元训练理论》的前身,1994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这两件事均说明了茅鹏的训练理论早已被境外接触和关注。壮心不已,终成正果  早在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初创时期,茅鹏就带头创办了一个江苏体育刊物,刊物以学术性与普及性并重,注重学科建设。茅鹏被免职后,该刊由程志理接办,改名《体育与科学》。而后,该期刊有了很大发展,荣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暨入选核心期刊,曾荣获中国科学文献评价中心颁发的“最有国际影响力的刊物”奖。在创刊20周年之际,茅鹏因经常发表文章获得该刊特别贡献奖(该奖项的三位得主之一)。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技术司副司长刘爱杰和在该司担任顾问的清华大学教授陈小平两人,专程到南京看望和慰问茅鹏,这使在体育事业上奋斗钻研了大半辈子的茅鹏感到非常欣慰。仅具中学学历的茅鹏,通过刻苦自学和实践经验总结,写出体育专业论文不下百篇,登载于各级体育刊物,获得了体育界和学术界的认可和尊重。然而,他心存报国之志,自认为是一个老学生,仍在不断学习钻研,要为体育强国梦继续奋斗下去。(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古镇余西的牌坊沈志冲  南通市通州区余西古称余庆,是一座有着10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古镇,始于唐末,兴于北宋,盛于明清,煮海为盐而逐步发展形成,是古通州东南沿海第一个盐埠,也是我国蓝印花布的发祥地。相传,余西是座龙城:盐署衙门是龙首,左右两口古井是龙眼,南北的竖街是龙身,铺街的碎石是龙鳞。东城门外的东、西虹桥和运盐河横街的东、西高桥是相互对称的四只龙脚。周边的几十座庙宇是缭绕在巨龙身边的祥云。古镇内古迹众多,人文荟萃,拥有龙街、精进书院、钱氏牌坊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址,出了曹顶、柳敬亭、朱理治、曹秀升等众多的历史名人。余西人遗存的上百座历史建筑为古镇增添了丰富的人文气息,鲜为人知的是,有着厚重历史底蕴的余西古镇可谓是牌坊之乡。  牌坊是中国建筑艺术与社会文化的结晶,其历史源远流长。它产生于周朝,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牌坊的产生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怀紧密相联,是当地和一个家族的荣耀。可以说,历史文化底蕴浅薄,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是很少见到牌坊的。  余西古镇建有四城门,内有城隍、文武二圣庙,市坊、义冢等。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镇共有大小庙宇、祠堂、道观、香台近百座,古镇的古街道、古书院、古寺、古手艺、古树、古井,构成了余西极其厚重的历史底蕴。余西的牌坊究竟有多少,就连余西本土人也知者不多。祖居余西的曹颙武老先生通过核查史料,发现余西先后共有19座牌坊。这个数字几乎是棠樾牌坊群的三倍。其牌坊数量之多,在乡间古镇之中是绝无仅有的。余西古镇保护区面积仅为26公顷,在如此区域内分布如此众多的牌坊,这在苏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中国的牌坊,从结构上看,有顶者曰牌楼,无顶者曰牌坊;从材质上看,有石牌坊、木牌坊、砖牌坊之区别;从性质上看,有功德牌坊、节孝牌坊、庙宇牌坊、百岁牌坊、陵墓牌坊等多种。余西古镇的牌坊,无论从结构、材质、性质上面,几乎全占了。贞节牌坊4座:郁氏石牌坊,季家祠堂张氏贞孝坊,二甲陈氏节孝坊,袁灶张氏节孝坊。百岁牌坊2座:余西东街的曹氏百岁坊,季家祠堂季氏百岁坊。庙宇场署牌坊4座:文庙学宫前“德配天地”“道冠古今”木牌坊,大悲殿山门堂四座三门冲天式石牌坊,都天庙砖砌八字形庙门牌坊,余西场署衙门前“鹤凤东来”“金石西鉴”木牌坊。坟墓祠堂牌坊4座:明代曹汉英墓石牌坊,明嘉靖年间曹仲仁墓石牌坊,民国时期曹鹤山八字形砖牌坊,季家祠堂石牌坊。孝子坊1座:曹溥孝子坊。政绩功德牌坊2座:清康熙年间曹汉冲石牌坊。  在余西古镇,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是郁氏牌坊(过去一直误称钱氏牌坊),它位于余西古镇龙街中部,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牌坊用花岗岩建造,由基础、立柱、额坊、字牌和檐顶五部分构成,榫卯结构,一门二柱三楼式,宽3米,高5.5米,坐西朝东,坊顶部及左右分刻冠以一大二小的庑殿式顶,中楼嵌阴刻“御赐”二字。边楼各为一朝官,中横额阴刻“旌表故儒士曹建章之妻郁氏孺人之坊”,上下横额分别雕刻二龙戏珠和狮子滚球,柱上刻对联一副:“百年贞操冰霜厉,千载徽音日月昭。”坊顶上层楣额刻“节孝”二字,下层则镌刻着立此坊的两江总督尹继善、江苏巡抚陈弘谋和通州知州张宗衡等各级地方官员的名字。  在封建社会,一座牌坊不仅体现着一个家族的荣光,也是一个地区的荣耀。需要经过各级地方官员的层层申报和审批,甚至要得到当朝皇帝的恩准才能建造。可以说,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  比如曹溥,是南通家喻户晓的大孝子。据《曹氏家谱》列传记载,其母得厉疾卧床七年,曹溥“七年之丙日则待立,夜伴寝起身必亲自扶抱,饮食必亲自调制,亵衣溺器必亲自涤荡,勤勤恳恳未尝废,远以至家资殆尽,宗族咸悯之,而公毫无愠色,惟期得报罔极之恩为幸”。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七月,钦命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提督表彰江苏学政翰林院二级记录,江南直隶通州正堂三级记录,乾隆皇帝三次赐金匾额册封表彰孝子曹溥,载入《通州志》。清乾隆二十六年,皇帝赐令江苏翰林院建造笃孝堂,树立石碑坊,册封宋代征西伐南唐名将曹武惠后人曹溥为忠孝子载入史册。  再比如季祠内的张氏贞孝坊,传说季氏家族中有一名贫困青年,其父40余岁,母亲早逝,每天在季祠学塾上下学时都要途经张氏家门口。张氏看到这名男青年总穿着草鞋,心生怜悯,便做了一双布鞋赠予青年。这青年拿鞋回家,看到父亲没鞋穿,请父亲试穿后正合脚,就将这双鞋让给父亲穿了。张氏得知后,深深钦佩青年孝敬父亲的美德,抽空又做了一双布鞋送给他。后来张氏与青年有了感情,订盟终身。不料该青年在婚前罹病离世。张氏悲痛欲绝,竟自跑到季家抱着青年的牌位披麻戴孝,并表示愿守在婆家终身不嫁。张氏在夫家尽心劳动生产,操持家务,孝待上人,并为公公续弦。公公婚后得一子,张氏用心培养叔子,令其入塾读书考取通州秀才。张氏又为其成家立业,并精心培育其子。张氏孝于翁并为其家培养两代,使季家有后,成名成业,深得当地官民的赞扬。后来,秀才的儿子赴江南乡试考举人,交卷时,跪在提学前请求为张氏旌表贞孝,得提学允许,请求北京六部颁下贞旌表,并建立石牌坊,以资表彰。  不少人认为,牌坊是统治者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手段,是宣传封建传统道德的广告牌,而对其全盘否定。然而,传统道德往往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像节孝牌坊倡导妇女为夫守节,一女不嫁二夫,制约了妇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婚姻自主的追求;另一方面,旧社会妇女忍辱负重、节俭持家、抚孤恤老的宝贵精神,又值得现代人传承和弘扬。此外,蕴藏在孝子坊中的孝道,政绩功德牌坊中的刚正不阿、清廉自守、为国为民的优秀品德,仍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作者单位:通州历史文化研究会)《南通年鉴(2016)》获江苏优秀年鉴一等奖7月12日,省政府办公厅通报了第四届江苏省优秀年鉴名单,《南通年鉴(2016)》获综合优秀一等奖第一名,蝉联地方综合年鉴省级评比最高奖。同时获框架设计单项优秀奖。南通市报送的六县(市、区)年鉴全部获综合优秀奖,《海门年鉴(2016)》《海安年鉴(2016)》《如皋年鉴(2015)》获一等奖,《如东年鉴(2016)》《启东年鉴(2016)》获二等奖,《通州年鉴(2015)》获三等奖。《南通年鉴》是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党史办、市地方志办具体组织编纂的大型资料年刊。创刊于1998年,2017年恰逢创刊20年。近年来,《南通年鉴》不断创新编纂理念,在框架结构、内容组织、编写方式、装帧设计等方面实行全面改版,被列为全省唯一的设区市综合年鉴试点单位。2014版《南通年鉴》先后获江苏年鉴奖特等奖、全国综合年鉴评比特等奖(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名)。2016版《南通年鉴》根据新的发展形势,继续深化篇目调整,充实了信息容量,客观、全面、系统记载了“十二五”收官之年——2015年度南通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评审过程中,该年鉴框架设计的科学性、收录资料的实用性、记述体例的规范性得到评委专家的高度评价。(周磊)致力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南通籍地质学家——沈其韩陆继权  沈其韩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他长期致力于早期寒武纪地质、变质岩石学等研究,其成绩卓著,贡献突出,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同时,他也是启东第一位中科院院士。  沈其韩祖父辈从崇明搬迁至海门海复镇(今属启东市)复南村17组。沈其韩的父亲沈瑞侯曾是一名塾师,后由熟人介绍,到淮阴导淮委员会任会计。1922年4月沈其韩出生。由于当时军阀混战,不久其父弃职,举家回到海门。  沈其韩幼时曾在海门富兴镇南埭杨锦昌私塾学习过,后在富安镇锄经小学读书。16岁入私立海门中学读高中。中学毕业时,海门已沦陷,沈其韩辗转到内地,后到重庆参加了当时的高考。由于中学时期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退伍军人 沟通服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