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粟裕与林彪各清灭多少国民党军队

毛泽东心中赴朝鲜指挥首选并非林彪而是粟裕-林彪 粟裕 毛泽东 豫东战役 华中野战军 歼灭 国民党军 1983年 朝鲜战场 赴朝-东方军事-东方网
滚动新闻:
>>>>>>正文
保护视力色:
毛泽东心中赴朝鲜指挥首选并非林彪而是粟裕
来源:新闻午报 选稿:黄骏
  在有关抗美援朝志愿军的指挥员人选问题上,一般认为是毛泽东首选林彪。军史学者张雄文却认为,志愿军赴朝前,先是调动各路野战军兵团组成东北边防军,毛泽东准备选粟裕为司令员,但因粟裕头伤发作,不得不再选林彪。林彪也因养病未能赴任,最后毛泽东说:“还是请彭老总出马。”是什么原因使毛泽东首选粟裕?
  普遍认为林彪是入朝部队第一人选
  粟裕和林彪,一为南线爱将,一为北线爱将,两人毛泽东都曾破例亲自出门迎接过,却为何首选粟裕?
  从理论上讲,林彪出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有一些客观的有利之处,这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军史普遍认为林彪才是入朝部队最高指挥员第一人选的原因:
  一、林彪指挥的四野是全国兵员数量最大的野战军,一旦中国军队出国作战,四野派出的兵员必将多于其他野战军;东北边防军所属第一批部队第13兵团以及第42军为原四野部队。由林彪指挥,在人事上比粟裕有优势。尤其是在战争之初,东北边防军第二个兵团三野第9兵团还没有出国的情况下,这种优势更为明显。
  二、朝鲜北部所在纬度以及气候、地形、民情风俗与东北大体相似,而林彪曾经指挥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征战三年。粟裕则长期征战在华东、中原,这些地区与朝鲜各方面的自然条件差别较大。因而林彪比粟裕更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朝鲜战场。
  三、萧劲光是新上任的海军司令员,正忙于组建海军机关及建设一支急需的海上国防力量,让他放下手中繁重的工作,离开海军司令部出任东北边防军副司令员,最主要的原因是军委在考虑为粟裕配备最恰当的副手。如果林彪挂帅去朝鲜,那么军委也就没有必要让萧劲光离开海军了。
  但是毛泽东首先选择粟裕,除考虑上述因素之外,更主要的还是考虑到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军事表现更为独特一些。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远胜林彪
  林彪于1946年11月指挥新开岭战役,取得东北民主联军第一次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师(相当于关内的旅)的重大胜利,歼灭第25师6200余人,而此前两个月,粟裕率华中野战军已进行七战七捷,歼灭国民党军53000余人,约相当于9个25师。1个月后,粟裕则指挥宿北战役一战全歼国民党军3个旅,相当于3个25师。
  1947年1月,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总兵力36万人)12个师,进行“一下江南”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5000人,同一时间,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总兵力约27.5万人)约8个师进行鲁南战役,全歼国民党军2个整编师和一个快速纵队共5.3万余人。毛泽东于日致电林彪等,要求他平均每个月歼灭国民党军1个师,电报称:“平均每月歼敌1个师(相当于关内的旅),一年歼敌12个师以上,就可使自己转入有利地位。”
  而约5个月前,毛泽东已经在要求仅指挥华中野战军3万人马的粟裕一个月内歼灭敌人二三个旅了。他于日致电粟裕等:“如你们能在今后一个月内再打二三个胜仗,继续歼敌二三个旅,则对整个局势助益极大。”而且,粟裕的这个任务早在七战七捷中即超额完成了。
  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于1947年5月至7月发起夏季攻势,历时50天,歼灭国民党正规军4个师,连同非正规军共约8万余人。而三个月前,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于日至23日,历时仅三天,即在莱芜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主力5.6万余人。日至16日,又用三天时间进行孟良崮战役,歼灭蒋介石“五大主力”之首整编74师3.26万人。此两役合计时间为6天,共歼灭国民党军8.8万余人。
  解放战争第一年,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7.5万人,而华东战区歼灭国民党军高达43.4万人。
  栗裕发起豫东战役,改变了中原战局
  1948年春,由于东北野战军副政委罗荣桓组建二线兵团,将新兵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东北民主联军总兵力达到100多万人,其中野战军70多万人,而东北国民党军为50万人,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解放军在兵员数量上已占绝对优势。3月上旬,林彪指挥部队将长春10万国民党军围困起来,守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士气低落。
  4月中旬,林彪在哈尔滨主持东北局会议,讨论今后作战问题。并于4月18日将结果报告毛泽东等,认为“对作战的根本意见”是打长春,计划从5月中旬开始,采取攻城打援手段,进行长春战役,先扫清长春外围之敌,“进行攻城作业和各种攻城准备”,“极力吸引沈阳敌人北上增援。如敌增援,则主力南下,在四平附近野战中展开大规模的反击,歼灭敌人;如敌不增援,则我军即对长春发动全面总攻,计划在十天半月左右的时间内全部结束战斗。”
  但东北野战军于5月外围战失利后,林彪认为,长春守军的战斗力和防御攻势,都比原来估计的要强,夺取条件还不成熟。最可行的是“对长春采取较长的围城打援然后攻城的办法。时间准备两个月到四个月……”。毛泽东于6月7日复电基本同意林彪的方案,并要求“精心组织这次战役”。
  但到9月12日,长春被围困了半年后依然没有攻下来。出现了东北野战军70余万大军被10万国民党军牵制于长春地区,同守军对峙的僵局。蒋介石用一座孤城“钳制共军大批主力南下”的企图竟得以实现。
  此一阶段,关内各战场上的野战军在处于兵力劣势情况下,频频主动反击国民党军。粟裕向军委建议集中主力在江北打大歼灭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率华东野战军10万余人于1948年6月至7月发起豫东战役,歼灭国民党军近10万人,改变了中原战局。林彪闻讯后,说:“取胜把握至多五成,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打了这么大的胜仗,不简单。”
  9月,粟裕又率华东野战军全军32万人发起济南战役,攻克国民党重兵把守、坚固设防的山东省会济南城,歼灭国民党军10.4万人。济南战役以前,美国舆论界说,“共产党的军事力量尚未达到夺取国民党任何一个防守较强的城市中心的程度”。现在,他们说:“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
  直至日,弹尽粮绝、突围无望的长春守军才被迫投诚。至此,孤城长春在重重包围下坚守了7个月。
  如按林彪的打法,就不会有辽沈战役
  最能让毛泽东下决心首选粟裕的原因,还在于林粟二人分别在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决战中的表现。
  辽沈战役中,林彪指挥东北野战军以70余万对国民党军55万,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人。从战役的设想到战役的实施,毛泽东一开始即盯着锦州,以关住东北的陆上大门,将东北国民党军就地歼灭。而林彪对锦州这个战局关键的认识是比较滞后的。
  早在日,毛泽东即电示林彪攻占锦州,电报说:“关于你们新的作战计划,我们觉得你们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只要有可能就应攻取锦州、唐山。”一个月后,毛泽东又指示林彪确立两个“决心”,即“确立攻占锦(州)、榆(关)(山海关)、唐(山)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
  林彪则在攻打锦州还是攻打长春问题上多次犹豫,毛泽东于10月3日连发两份措辞严厉的电报予以批评,其中17时电称:“在五个月前(即四、五月间),长春之敌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在两个月前(即七月间),长春之敌同样好打,你们又不敢打。现在攻锦部署业已完毕,锦西、滦县线之第八第九两军亦已调走,你们却因新五军从山海关、九十五师从天津调至葫芦岛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打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
  10月4日,毛泽东又致电林彪:“你们决定以4纵和11纵全部及热河两个独立师对付锦西、葫芦岛方面之敌,以1、2、3、7、8、9共六个纵队攻锦州,以5、6、10、12共四个纵队对付沈阳援锦之敌,以九个独立师对付长春之敌,这是完全正确的。你们这样做,方才算是把作战重点放在锦州、锦西方面,纠正了过去长时间内南北平分兵力没有重点的错误(回头打长春那更是绝大的错误想法,因为你们很快就放弃了此项想法,故在事实上未生影响)。我们过去一个月中曾有多次电报叫你们如此做,你们到现在才想通这一重要点,不是平分兵力,而是以主力放在两锦方面。虽然在时间上应当一开始就如此做,从你们部队开始行动起到今天差不多已有一个月之久,你们才把攻击重点问题弄清楚,重新增加两个纵队到两锦方面去,可能对于作战要受一些影响(是否有影响及影响之大小,要看作战结果如何才能定),但是平分兵力的错误算是纠正了。从这件事你们应取得两个教训:第一个教训是,你们的指挥所应先于部队移动到达所欲攻击的方向去(这一点我们在很早就向你们指出了),由于你们没有这样做,致使你们的眼光长期受到限制;第二个教训是,在通常的情况下必须集中主力攻击一点,而不要平分兵力。”
  此后,林彪才率军于10月5日至15日攻克锦州。东北野战军副政委陈云在日的一次谈话中指出:“如果按照林彪的打法,主力围困长春不得南下,以后占领了义县又不打锦州,而要回师长春,那就不会有辽沈战役,东北的胜利就不可能来得这么大,这么快。”
  粟裕使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大决战
  辽沈战役后期,毛泽东一再强调要求林彪控制营口,但林彪被杜聿明的“声东击西”之计所迷惑,使国民党军撤走了万余人,显得美中不足,令毛泽东感到遗憾。
  10月20日,林彪曾命令独立2师抢占营口,10月22日,因廖耀湘兵团没有向营口退却,又传来国民党52军已西进的不确实的消息,林彪认为独2师已没有去营口的必要,于是令其即速回至新立屯和半拉门之间,参加围歼廖兵团的决战。辽阳国民党52军即于24日乘虚占领营口,控制了由海上南逃的通道。
  毛泽东再次发了脾气。上次发火是为打锦州,关闭陆上大门。这次发火是为控制营口,关闭海上大门。10月25日,毛泽东严厉批评林彪:“你们事先完全不估计到敌人以营口为退路之一,在我们数电指出后,又根据五十二军西进的不确切消息,忽视对营口的控制,致使五十二军部队于二十四日占领营口,是一个不小的失着。”
  毛泽东仍然担心国民党军全部从海上逃走。“如果敌人结集一起从打虎山向东,正面无重兵堵击,不能收夹击之效,则敌有全部或大部跑到营口的可能。”毛泽东要求各独立师迅速兼程南进,收复营口等地。在此情况下,林彪于11月2日令9纵与7、8纵各一部对营口发起攻击,歼灭国民党军52军一个师,该军军部率一个师乘船逃走。
  而淮海战役,是歼灭国民党军最多的大决战,共歼灭国民党军55.6万人,实现了粟裕提出的“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全局性战略目的。其中粟裕直接指挥华东野战军歼灭蒋军44.3万。而当时华东野战军总兵力不足36万人,正好是东北野战军的一半。粟裕提出淮海战役的建议后,在“小淮海”发展到战略决战“大淮海”的过程中,他又不断提出了关键性建议,使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大决战。在包围杜聿明集团之前,粟裕在军委根据情报命令其将重点放在东南方向的情况下,识破杜聿明“声东击西”之计,准确预测其将向西南方向逃跑,并最终将杜聿明集团歼灭。
  显然,粟裕在敌强我弱的淮海战役中表现出来的果敢、坚毅、智慧是极其优秀的。毛泽东极为渴望像淮海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那样,全歼美军几个整师,因此首先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准备让其率军与美军作战也就顺理成章了。
  有意思的是,粟裕因病没有成为志愿军司令员统率部队出征朝鲜,后来却成为下达志愿军撤军朝鲜命令的签署人。日,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根据毛泽东的部署下达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分批撤离朝鲜。
军事频道推荐阅读林彪与粟裕 究竟谁才是中共开国第一虎将?
作者:李奉先
  再让我们回头说说林彪:林彪早在黄埔军校参加北伐就已经以勇敢善战出名.井冈山斗争时期林彪从连长到团长更是屡立战功;长征时期林彪已是红一军团的军团长,一路抢关夺寨勇为先锋。大渡河、金沙江、卢定桥、腊子口多次恶战均无建树,抗战爆发林彪带领115师首战平型关歼日寇数千人马威名天下。
  进军东北带10万在没有任何后方依靠的条件下先后打败国民党陈诚、杜聿明和卫立徨三大战将。辽沈战役的胜利,遂为淮海战役的发起奠定了基础。接着林彪马不停蹄,带百万大军挥师出关荡平平津,彻底清楚了国民党在长江以南的军事力量。所战克捷,遂使南下作战狂卷十省八市,四野的脚步竟然踏遍大半个中国,首次指挥渡海作战一举解放海南岛!
  由此观之,理性地论军事贡献,林彪仍在粟裕之上。
  其二,纯论军事才能,林彪与粟裕旗鼓相当。
  粟裕属于纯粹的军事领导人。其领导的多次战役比如孟良崮战役,比如豫东战役,比如莱芜战役到后来的淮海战场,可以说是灵活多变,且仗仗特点鲜明,多次以弱胜强,以少歼多,他给人的感觉是勇谋兼备,战术出其不意且非常多变。
  林彪也具备这一才能。辽沈这一个大战场,固然林彪身兼东北局书记、政委等多个正职于一身,挑起军事政治经济等全部重担。但战术方面,林彪几乎没有巧胜的战例,均是有条不紊,镇定自若。打辽沈一战,率先没有贸然长春,等攻锦州锁东北的时机已成熟,边力排众议论,便铁拳出手,所以林彪多次体现出胆略与计谋一色的优势。杜律明曾在辽沈和淮海战场和二者均交手,败给粟裕,纯粹的是智谋不及粟,被局部围歼。败辽沈,实际是杜聿明半路接手东北战场,胆略输给了林彪。
  其三,论历史等客观因素,命运的确青睐于林彪。
  林彪初战,已声名遐迩。后来解放战争时,背靠着苏联和朝鲜的地缘优势,而粟裕四面环敌,尚存大的挑战。由于林彪在东北物资丰富,伤员容易安排,粟裕华东8年抗战折腾得很穷了,甚至到了捉襟见肘。林彪东北地形有力,粟裕华东地形有利于敌人;林彪指挥新兵多,粟裕指挥俘虏多;林彪缺少指挥大兵团经验,全靠下级主动性,粟裕大兵团指挥粗细恰到好处,华野中野全搞定&&这些因素的确不容忽视!
  由于林彪迅速成为政治新秀,所以比粟裕接手的政治任务更多,命运总青睐那些时刻有准备的人。林彪少年聪慧,粟裕年轻梗直,注定着二人仕途升迁迥然不同,乃至后来粟裕后来仅成为开国十大将衔之首,而遗憾地未入帅星之列,历史无奈乃尔!
(责任编辑:久黑必白)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当前位置: &
林彪最佩服的大将:粟裕一生尽打神仙仗(3)
&&&&有这份感慨,要林彪的仕途不畅达也难。&&&&一年后,林彪就接替升为红一军团军团长的朱德,成为红四军军长。从此,他跟着朱德的脚印,开始亦步亦趋的升迁之路:&&&&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他就接替为红一军团长;朱德成为不再兼职红一方面军的全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他就接替为一一五师师长(也就是红一方面军总司令)。&&&&当然,林彪也越发争气,没令毛泽东失望。他打了不少荡气回肠的漂亮仗,成为红军里除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之外的赫赫名将。&&&&粟裕也参加了红四军七大的全过程,亲眼目睹了毛泽东的窘境,却显得木讷多了,也就只好继续等待被毛泽东发现的眼睛。&&&&1932年10月宁都会议后,毛泽东又碰到王明这个&克星&,再度&下岗&。&&&&这次比前一次更惨,他后来回忆说:&那时候,不但一个人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我的任务是吃饭、睡觉和拉屎。& ③&&&&这个门可罗雀的情形不假,但也有些夸张。林彪尽管前线战事吃紧,还是在1934年9月长征前夕,与搭档聂荣臻一起&担着天大的干系&,到梅坑云石山的住所看望了他。&&&&林彪的分量自然又增加了一份。&&&&这只&九头鸟&,的确是一个善于把握机会的人。这些或许是他人生经验的意外收获,并非早年的他刻意的追求。&&&&但尝到甜头的他,后来逐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崇尚起&勿讲真理而重迎合&④来,成为了军事以外的&政治林彪&。&&&&他的仕途也开始超过朱德,成为再也无法超越,仅次于毛泽东之下的副统帅与接班人。&&&&林彪担任红四军军长的时候,粟裕曾做过他的参谋长,同在一个司令部共事,虽然时间很短,但一个锅里吃饭的情谊,无疑为后来的惺惺相惜打下了基础。&&&&抗战期间,林彪一一五师师长的&交椅&还没坐热,打了平型关、广阳两仗之后,就因一次误伤离开了前线。&&&&大概伏击的是日军的辎重部队,自己损失又大,他似乎并不以平型关之战为荣,说&平型关吃了亏,头脑发热,是弼时作的决定&①。将主要的责任推给了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反过来,如果这一战役的确有&惊天动地&之功,似乎也只能是任弼时领衔。&&&&粟裕则一直待在前线,不断积淀,准备厚积薄发。除与搞摩擦的国民党军作战的黄桥、天目山之战成为战役经典外,打日本鬼子的车桥、南坎等其他战役,也都可圈可点,令后世兵家叹为观止。&&&&不过,因为八路军与新四军都在执行毛泽东&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又由于新四军一师实力不足,本钱实在不够,粟裕与别的中共将领一样,也不曾打后来那种令人炫目的大规模运动战。&&&&因此,林彪对粟裕还未到引以为知音同好之时,少年得志、无与伦比的&仕途&与过去的辉煌,使他依然有良好的&天马行空&之感,从不夸赞友邻。&&&&但国共全面内战一开端,他就打破了先例。&&&&粟裕苏中首战之后,毛泽东将他的战例通报给各战区,东北的林彪当然也收到了一份。&&&&他其实一直在关注其他战区的战况。晋察冀战区一些战役失利的资料就摆在他的办公桌上,敌我优势在我却反遭严重失利,他百思不得其解。&&&&而粟裕以三万劣势之兵敢于迎战十二万美械国军,还能一口气快刀切豆腐,酣畅淋漓,七战七捷,他对这个经典战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叫来了自己的参谋长刘亚楼,命他收集苏中战役更多的资料。刘亚楼劳神费力弄来后,他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仔仔细细琢磨了两天。&&&&刘亚楼有事再进去时,林彪忽然感慨地说:&粟裕尽打神仙仗。&②&&&&突兀的一句话,刘亚楼摸不着头脑,没能听懂,林彪便接着解释说:&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 ①&&&&虽然夸赞里还有些许自矜,但他内心的折服也是显而易见的。粟裕已非吴下阿蒙,自当刮目相看,他从此格外关注起来,郑重交代刘亚楼说,多留心收集粟裕作战的资料。&&&&粟裕还在继续创造经典。&&&&在林彪的辽沈战役前,他的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济南之战,有如钱塘江潮,一浪高过一浪,无不令世人震惊,也令行家里手的林彪喝彩。&&&&到粟裕淮海战役收官时,林彪的钦佩越发溢于言表。&&&&蒋介石用以&救火&的统帅级别爱将杜聿明,曾重返东北巧施妙计,接走了国军万余劲旅,转运其他战场,使辽沈战役美中不足,留下了不小的遗憾,林彪还叫毛泽东给狠批了一顿。&&&&淮海战役中,杜聿明又企图故技重施,准备在粟裕面前&耍耍&大刀,但麾下三十万蒋校长最后的嫡系精锐,却被粟裕围成了瓮中之鳖,丝毫动弹不得,最后他本人也乖乖成了阶下之囚。&&&&林彪向刘亚楼索要淮海战役的资料,刘亚楼却还没来得及全面收集,他便一脸不快地责备起来。&&&&刘亚楼很有些不解,笑着问道:&林总,你对华野的作战情况,特别感兴趣,是不是想与粟裕同志比个高低?&&&&&林彪回答说:&你这个人说话欠考虑。首先,我对打了大胜仗的兄弟部队都很感兴趣;第二,我对粟裕同志的了解,比你们要全面和深刻。南昌起义之后,从南征路上开始,及至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后来,由于经历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风格。我因为长期以来,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我的担子很重,打仗较为慎重。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离中央,长期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如豫东战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拿这次淮海战役来说,没让杜聿明跑掉,就值得研究、探讨和借鉴。&②
精彩高清图推荐:
更多 的相关消息林彪粟裕军事才能谁更强?
核心提示:林彪、粟裕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中主要对手都是国民党名将杜聿明。杜对关外共军和关内共军曾经这样评价:&关外共军的战略战术和战力都是关内共军无法比拟的。&关于二人指挥才能,林彪自己曾有如下评价:&我因为长期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我担子很重,打仗较慎重。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离中央,孤军作战,一般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如豫东战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我是不敢轻易下决心打的。&
文章摘自《快乐老人报》日 原题为《军事才能谁更强》
林彪和粟裕都是1907年出生,都在将帅中年龄靠后而排名靠前,粟裕在大将中排名第一,年龄倒数第二,林彪在元帅中排名第三,年龄最小。两人都出身于地主家庭,身材矮小,不善人际交往。关于两个人孰强孰弱的问题,一直是军史爱好者争论的话题。我们姑且不论二人高下,单就两人于解放战争中可统计的数据打一个分,至于谁更厉害,就留给您来评判吧。
1 统兵实力
林彪:★★★★★
粟裕:★★★★☆
大兵团作战并不是谁都能指挥的,兵越多管理越困难。解放军历史上单独指挥超过50万以上军队的将领只有三人:林彪、粟裕、。解放战争中,粟裕时任三野(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实际指挥者)、代司令员,1947年即指挥华东野战军10个纵队及1个特种兵纵队约27.5万余人(不含军区部队)。淮海战役中,粟裕指挥所部42万人,战后,野战军达到55.1万人。
林彪时任四野司令员,1945年底即指挥东北民主联军部队27万人(含军区部队),辽沈战役期间,林彪指挥东北野战军四个兵团70余万人,平津战役时他麾下将士超百万。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石立]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
林彪与十大将军关系如何?林彪曾对谁下狠手?
字号:&&&&
  有着强烈政治野心的林彪,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并不是那么的和谐。他与邓小平不和是众所皆知的,那么他和对新中国的建立有着卓越贡献的十大将军之间额关系又如何呢?
  一、帮落难粟裕说公道话
  终林彪一生,只与粟裕及老部下陶铸两个人谈得来。吴法宪回忆说:“林彪这个人自视甚高,但他非常看重粟裕,很重视粟裕的意见和建议。”
  林彪担任红四军军长的时候,粟裕曾做过他的参谋长,虽然时间很短,但无疑为后来的惺惺相惜打下了基础。1958年粟裕落难后,林彪参加了几个批判的会议,但他没有落井下石,或者“明批暗保”,更不曾无中生有说粟裕一句不是,甚至还帮粟裕说了难得的公道话。不久,林彪专门找到粟裕,宽慰他,然后说他“缺少党内斗争经验”。这个时候,粟裕头上戴着“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与“里通外国”两顶高帽子,总参谋长一职也被解除。林彪能冒着莫大的风险找粟裕,而且说些忌讳的话,可见二人的交情。
  二、整死“老病号”徐海东
  “文革”前徐海东一直卧病在床,远离权力中枢。“文革”开始后,徐海东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中央领导权必须交给那些一贯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人;趁毛主席、刘主席健在,一定要把埋藏在中央的“定时炸弹”挖出来,以防后患。这封信击中了林彪、江青的要害。
  日,陈伯达、戚本禹指使一群打手抄了徐海东的家,抄走了给毛泽东信的底稿。接着,他们对徐海东的迫害一天甚于一天。他的存款被冻结,勤务员被撤走,药品供应受到限制,最后连氧气也不给供应了。日,林彪签发中央军委“一号命令”,徐海东被强迫“遣散”到河南郑州干休所。这里住房潮湿,没有暖气,没有药品,连酵母片也不给。后来据林彪在河南的死党交代:林彪要他采取断氧、断药、不治疗、不护理的方法,要置徐海东于死地。日,徐海东含恨逝世于河南郑州。
  三、对黄克诚尚念旧情
  1945年9月,黄克诚率部进军东北,从此在林彪麾下,两人并肩作战多年。庐山会议之后,黄克诚被撤销所有职务。1967年1月,黄克诚被抓到北京,开始了长达8年多的监禁生活。他的“反党集团案”由中央专案组第二办公室负责,主要负责人都是林彪的嫡系。专案组采取“逼供信”,黄克诚身心俱疲,无奈之下,他给林彪写了一封信求救。仅仅过去3天,林彪的指示便到了,黄克诚的境遇随即开始有所改变。
  有人认为,林彪在黄克诚的问题上,多少是念旧情的。林彪在东北战场上,最难堪的一仗就是四平之败。实际上,当时林彪已知四平不可守,而毛泽东命他坚守。新中国成立后多年,在庐山上,黄克诚向毛泽东提出了这个问题,毛泽东主动承认是自己让林彪死守的,算是间接给林彪“平了反”。
  四、总是与陈赓意见不同
  林彪和陈赓是黄埔的师兄弟,南昌起义时,林彪是连长,陈赓则是营长。起义军在向广东进发途中,遭到国民党军钱大钧部阻击,陈赓带领全营掩护主力撤退。敌军人多火力强,起义军伤亡惨重。林彪建议撤退,陈赓厉声说:“没有总部的命令不许撤退!”并命令林彪带领连队往上冲。林彪争辩说人太少,陈赓大喝道:“你再说我就枪毙你!”此后,两人长期分属不同的军队序列。
  在解放军南下进军的征途中,陈赓成了林彪的下级,但与林彪发生了3次争议,主要是战术上的。毛泽东最终审时度势,都支持了陈赓,这让林彪脸上相当挂不住。由于新中国成立后陈赓的过早离世,林彪与陈赓的恩怨纠葛戛然而止。
  五、蓄意打倒谭政清除障碍
  庐山会议后不久,林彪被任命为国防部长并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提出了一套更“左”的东西。此举受到主抓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谭政的坚决抵制。林彪对谭政和总政治部“不紧跟”的态度和做法很不满意,感到谭政主持总政工作的思想和方向都同他格格不入,认为谭政是他推行自己主张的障碍。 日,军委扩大会议召开。在研究讨论政治思想工作时,林彪原指定谭政在会上作报告,但同时又指定总政治部另一位领导同志作另一个内容不同的报告。林彪蓄意从谭政的报告中挑刺,寻机批谭政,将会议引向早已安排好的整谭政的路上去。23日,会议将矛头直接指向谭政以及总政治部的其他一些领导人。经过了30余天的揭发批判和讨论,10月20日,林彪在大会上做了总结讲话,指责谭政“这个人没有动力,缺乏精神上的动力”。军委会议后,总政治部进行“整风”,撤销了谭政的总政治部主任等职务。谭政蒙冤之后,很快就从军界淡出了。
  六、用李作鹏取代萧劲光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海军司令员的萧劲光,在东北战场上曾与林彪共蹈战火3年多。1959年9月林彪取代彭德怀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后,围绕着“突出政治”大做文章,发现海军行动迟缓、“跟得不紧”。林彪得出结论:根本原因在于偌大海军没有“自己的人”。
  在林彪的安排下,1962年6月李作鹏出任海军常务副司令员,逐步向萧劲光“逼宫”。1966年秋,林彪先后两次到海军大院支持李作鹏,公开宣布海军党委要以李作鹏等人为核心。继而,他将李作鹏提升为海军第一政委,接替萧劲光任海军党委第一书记。虽然因有毛泽东的“最高指示”,萧劲光仍保留着海军司令员职务,实际上已经无法参与领导工作。李作鹏在海军说一不二,达到了“逼宫”夺权的目的。
  七、对张云逸无可奈何
  “文革”开始的1966年,张云逸已经74岁,且因一直体弱多病,没有担负党政军的重要工作,对林彪、“四人帮”夺权不构成障碍,因此侥幸得以保全。但当时张云逸作为中共中央监委副书记,了解某些高级领导人的“问题”与“错误”,掌握着不少党内的检举信和揭发信。造反派及其背后的阴谋家当然急切地需要这些资料,而张云逸坚决顶住不给,因此造反派也要造他的反。
  尽管没受到重大迫害,在“打倒刘、邓”的高潮中,张云逸的处境也很困难。但他没有屈服于咄咄逼人的压力,不去违心表态。林彪对这个“倔老头”一直无可奈何,也打消了从他身上搞材料的最后一点念头。
  八、文革中第一个迫害罗瑞卿
  林彪和罗瑞卿的关系曾经是非常密切的。林彪当红四军军长时,罗瑞卿是师政委;林当一军团军团长时,罗瑞卿是军团的保卫局长;到陕北后,林彪当红军大学的校长,罗瑞卿是教育长。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罗瑞卿当总参谋长也是林彪建议的。但仅仅经过一年,他们关系就出现了裂痕。林彪对于罗瑞卿有时不经过他向毛泽东直接请示和决定问题不满,同时还对罗瑞卿有时支持别的元帅而不支持他不满。
  1961年春天,罗荣桓和林彪对如何学习毛著产生分歧,林彪恨罗瑞卿没有支持他,冲他发了一通火。1962年秋,林彪生病期间,由贺龙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罗瑞卿因此同贺龙交往多了起来,这也引起林彪的不满。尤其是1964年军队“大比武”受到毛泽东赞扬,令林彪感到了贺龙对他的巨大威胁,同时还感到“罗瑞卿这个人不好,同贺龙搞到了一起”。自1965年起,林彪开始排挤、打击罗瑞卿,使罗瑞卿成为‘文革’“揪出的第一个大敌人”。从此,罗瑞卿成为开国大将中遭受迫害最为惨重的人之一。
  九、整王树声是“隔山打牛”
  “文革”中,叶剑英成了为数不多手上仍然握有实权的元帅,成为林彪夺权路上的最大“绊脚石”。由于叶剑英的正确领导,军事科学院的“文革”开展得比较晚。当王树声从“支左”岗位返回时,整个领导班子都靠边站了,叶剑英也受到所谓“反二月逆流”的冲击,不再主管事务。暂时没被林彪抓着“小辫”的王树声,开始主持工作。林彪为整叶剑英的材料已经不择手段,很快,他对王树声保护叶剑英的行为非常气愤,决心先搞掉这个“障碍”。
  1968年5月造反派召开批斗大会,拿出一份有关叶剑英的材料,拳打脚踢,逼王树声揭发“内幕”。危急时刻,周恩来打来电话,要求停止对王树声进行武斗。由于王树声受到保护,又实在整不出什么材料,林彪对他最终也是无可奈何。
  十、对许光达下手最狠
  新中国成立后,许光达曾担任国防部副部长,手握兵权,又是林彪“死对头”贺龙的爱将;且他刚直不阿,不止一次地抵制过林彪、江青一伙。这三点,让林彪欲整死他而后快。  1964年春天,林彪在空军召开打扫卫生现场会,要司令员亲自带队参加。许光达悖逆其意,厌烦地说:“我们部队准备大比武,训练这么紧张,要我动员大家一天到晚去抠暖气片缝,我不干。”这话很快就传到了林彪那里。后来,江青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议纪要》,叶群的 《广州部队某部蹲点调查报告》,许光达都认为是小题大作,作风不正,自然就借口逃会,贯彻不力。这些事情触怒了林彪、江青一伙。1967年1月,林彪一伙为陷害贺龙,制造了所谓的“二月兵变”,并把“兵变参谋长”的头衔强加在许光达的头上。许光达从此被非法关押起来,惨遭折磨。日晚,许光达不明不白地惨死在医院的马桶上。
[责任编辑:杨永青]
|||||版权申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粟裕和林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