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复合装甲和凯夫拉手机壳装甲,哪个更适合用在战列舰上

微观航母之装甲防护(下)_参考网
微观航母之装甲防护(下)
希弦航母装甲防护结构形式的变迁包括航母在内的大型水面舰艇的装甲防护,也随着舰艇技术的发展共同进步着,而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技术水平和海战武器的不同,装甲防护的结构形式也有所不同。在飞机问世以前,大型战列舰的装甲防护主要是舷侧外挂254~508毫米的“装甲防护带”,来防御大口径火炮平射的穿甲弹。水下防雷舱结构也很早就在大型战列舰上出现,以抵御鱼雷的攻击,为了强化防雷效果,还会增加一道水下外凸舱室(也就是“防雷突出部”),使防雷的进深加大,提高了水下防护能力。随着飞机在战争中的应用,航空炸弹对舰艇构成了较大威胁,舰艇的甲板防护在一战后也得到了广泛重视。而二战早期以及战前的各国航母,在设计和建造上还多由战列舰改装而来,所以也重视水下防雷舱和飞行甲板的装甲防护。不过,这时期航母的设计还在延续传统的视距内舰炮对轰的海战思维,被认为还会参与水面的炮战,所以航母水线附近的舷侧依旧做了装甲防护上的重点强化,舰上还保留了大口径主炮。二战后,重炮巨舰的海战模式成为了过去时,可航母刚称霸海洋不久,就面临着导弹技术的兴起。在“导弹万能论”盛行时也在散播着“航母无用论”,特别是反舰导弹已经开始对航母的战场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加之,二战时期“航母杀手”的鱼雷依旧还是老麻烦。所以,在战后新一轮的生存危机中,航母装甲防护的结构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结说来就是舷侧装甲防护带的取消,和“防雷舱”这种多舱防护结构在舷侧防护上更大范围的应用。这样的装甲防护结构变化在美国60年代建造的“福莱斯特”级航母上开始体现。在“福莱斯特”级航母的装甲防护结构剖视图上,过去“重点加粗”了的舷侧装甲防护带取消了,代表着多舱防护结构中纵壁的“细线”不断向舰体上部延伸。这种改变与现代的海战模式和反舰武器的攻击特点有着紧密的关联性。现代反舰导弹为了增强攻击的隐蔽性、提高突防能力和毁伤效能,多采用末端掠海飞行、末端超音速突防,以及对舰体舷侧近水线部位的攻击模式。而且反舰导弹的战斗部或是半穿甲或是聚能装药破甲战斗部,过去以增加装甲厚度的方式来防御反舰导弹已经行不通了,已经很难做到被击中后不受损伤。所以舷侧的防护转变为将不可避免的受损或毁伤控制在允许的局部范围内,通过多道内部舱壁来保持舰体的水密,提高舰艇的生存能力和作战能力,也就是多舱防护结构在航母舷侧防护中得到广泛应用。而说到多舱防护结构,还要从典型的防雷舱说起。鱼雷的毁伤与“多舱防护”的防雷舱相较于反舰导弹贯穿舰体外板后在舰体内部的引爆,鱼雷的毁伤效应则更为复杂,特别是鱼雷攻击的是舰体的水线下。当鱼雷与舰艇在水下接触爆炸时,爆炸产物和水中冲击波直接作用在舰艇壳体上,会导致舰体的较大破口或大面积塑性变形,严重的会导致断艏、断艉、舰体从中部的折断;在爆炸区域,强烈爆炸冲击波与大量高速破片可能导致舰上设备、管系、人员等的严重损伤,或者电器设备的短路起火、弹药和油气的爆炸等更严重后果;当爆炸的冲击波作用于充满液体的舱室时,冲击波还会通过舱内液体向其它舰体部位扩散。即便是鱼雷与舰体发生非接触性的爆炸,冲击波和水中气泡载荷同时作用在舰艇上时,也会造成舰体局部的破口、裂缝、变形等损伤,特别是气泡载荷对舰艇的强烈震动,将会对舰体的结构强度、舰上的精密设备和人员造成更大范围的损伤。如果再遇到恶劣海况,受损舰艇还会因为舰体的升沉、纵横摇运动的叠加,受到二次损伤,乃至引发因舰体局部受损造成的整舰的结构毁伤。所以,以防雷舱为代表的“多舱防护”有着如下的结构来应对鱼雷的毁伤。在舰体外板内设置空舱,内部交错布置着隔板(扶强材),为第一道防线,给接触爆炸或被穿透的外板提供变形空间,供爆炸后产生的气浪膨胀,从而迅速减弱冲击波的压力,该舱称为膨胀舱。空舱再向内为常满的液舱,装有水或重油,用于吸收鱼雷的战斗部爆炸后将外板炸坏产生的高速碎片和弹片,衰减破片弹片的速度,防止破坏内层防护纵隔壁。液舱内部还可根据防护需求再设置第二个空舱,进一步吸收爆炸冲击波和气泡脉动的能量,降低作用于内层防护纵隔壁的冲击压力,该舱称为吸能舱。吸能舱再往舰体内部设置的是第三空舱和防护纵隔壁,作为多舱防护结构的最后一道防线,再次阻隔冲击波及破片对内层舰体的破坏,对舰艇的生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空舱可供防护纵隔壁作较大的塑性变形以更有效地吸收爆炸能量,保证军舰内部舱室不进水,所以这层舱室的功能上还要兼顾着水密。多舱防护结构中的防护纵隔壁是舷侧多舱防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可牺牲结构,通过破损和大的塑性变形来大量吸收冲击波能量,达到保护舷侧内部舱室的作用,是舷侧防护结构中吸能的主要力量。防护纵隔壁的厚度为35~50毫米,其材料为高强度的特种装甲钢。上述的膨胀舱、吸能舱和水密舱,是以功能属性来划分的。而随着新材料和新结构形式的出现,这种多舱防护结构在航母上也在调整与改进。比如说,从剖视图上来看,“福莱斯特”级的多舱防护结构是5个舱室的结构形式,而到了“尼米兹”级航母上则变成了更为分明的3个。从并不算多的船坞中航母建造的相关照片来看,“尼米兹”级舷侧防护结构的这3个舱室,最外侧的是膨胀吸能的空舱,内部的是大小液舱,装载燃油和淡水,平时作为航母上的必要舱容,在需要时则通过液体的阻抗特性进一步衰减冲击波能量。而且小液舱内还有相对密布的隔板构件,也成为了舰体内部重要舱室的有力屏障。这种“多舱防护”理念也体现在航母的船底结构中。航母的船底承受着建造中坞墩的反力、结构上的总纵弯曲力矩、外部静水压力、航行时的波浪拍击力和螺旋桨水动力等动力负载,所以航母的船底都要通过双层(甚至三层)结构来重点强化。在两层船底之间是横纵密布排列的加强用肋板、纵桁等构件,在遭到水下攻击、爆炸冲击时,通过双层底与内部构件的变形来吸收爆炸能量、控制毁伤向舰体内部的扩散。航母装甲防护设计的方法论对作战能力有着较大影响的舱室,显然也包括航母甲板上最显眼的右舷的舰岛。但舰岛是密布各种雷达天线、电子设备和开设了大量周向舷窗的地方,显然舰岛又是特别容易被毁伤、防护上又没法做强的地方。航母上的装甲防护,除了“多舱防护”、双层底和密布整舰的水密舱这种“以柔克刚”的防护外,还要对舰上诸多重点舱室进行“硬碰硬”的装甲防护上的全面强化。所谓航母上的重点舱室,是指对作战、生存、机动有着较大影响和威胁的舱室,比如作战指挥室、舰岛、机库、核反应堆、弹药舱、燃油舱、动力舱、主机舱等。这些舱室,根据其对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影响,防御的武器类型、最终允许的毁伤程度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衡量,评定相应的防护等级。比如说,对航母上的核动力舱、主机舱的防护就要力争做到最后一层防护纵隔壁不被击穿或发生大的变形,不会有毁伤破片、弹片、气体进入;而像作战指挥舱、弹药库等舱室,则可以允许防护纵隔壁上出现破损,但是不允许弹片、破片的飞入,以防对关键设备和人员的伤害,严防弹药库被引爆;相对而言,像机库、燃油舱这类舱室的防护等级可以再次之,可以允许少量低速弹片、破片的飞入,但不能引起舱内燃烧或爆炸。而对这些舱室的装甲防护强化,也就是增加特种装甲钢舱壁的厚度,再敷设凯夫拉材质装甲或陶瓷与钢的复合装甲。
可见,航母的装甲防护,不论是多舱防护结构、双船底,还是针对重点舱室的防护等级,都体现了选择性的取舍、体现着装甲防护要与航母舰体的总体设计相协调。这是因为航母的空间和作为海上平台的浮力都是有限的,当这些有限的资源配置给航母的各个子系统时,即便是关乎航母生存性的装甲防护,也会有所限制约束。另外还可以看出,航母上的装甲防护结构是与舰体结构相互交叉的,是与舰体结构和强度要求相适应的。一定条件下,舰体结构也可起到装甲防护的作用,而装甲防护结构又可兼作舰体结构,共同保证舰体的结构强度。关于航母装甲防护的上述文字都还只是纸上谈兵的概括性介绍,将“多舱防护结构”等概念落实到实际航母的设计建造时还需要更为严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复杂的实船爆破毁伤试验,需要将“多舱防护结构”落实为结构形式、舱室宽度、舱室布置、防护壁板厚等详细具体的参数。像美国这样的航母大国,还通过对“独立”号、“萨拉托加”号、“美国”号航母进行了实船实爆试验,测试航母在遭受空中、水面、水下的各类型武器饱和攻击时的舰体稳定性能,特别是舰体防护结构的防护效能,获得了大量接近于实战的参考数据。这些试验反馈最终将会在新一代“福特”级航母的防护结构设计上有所体现。
兵器知识的其它文章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装甲防护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装甲防护材料技术,坦克装甲材料,装甲防护技术基础,装甲门的材料,装甲材料,汽车底盘装甲材料,底盘装甲什么材料好,底盘装甲材料,主动防护装甲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装甲防护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毫米的钢装甲;那么,“乔巴姆”装甲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本事呢?原来;1+1+1>>3;“乔巴姆”装甲为什么能使抗弹能力成倍增加呢?这还;复合装甲的奥秘,既在于陶瓷装甲特殊的抗弹性,也在;动能弹的能力则不尽理想,这一点也成为贫铀装甲产生;间隙装甲――空气当装甲;间隙装甲,也称为间隔式装甲,即两层钢装甲之间有一;贫铀装甲的奥秘;贫铀装甲,或称铀装甲,是一种以铀合金为
毫米的钢装甲。如果坦克设计师把坦克四周的装甲都搞成一米厚,这坦克的战斗全重将达到150吨以上,坦克将成为真正的“铁乌龟”了,根本没法打仗。怎么办?坦克设计师们只好加强重点部位的装甲厚度。“装甲落后于弹药”,成为70年代以前甲―弹之争的主旋律。
然而,“乔巴姆”装甲的发明,却打破了这一现状。据英国军方人士称,“乔巴姆”装甲对付破甲弹的能力,是原来轧制均质钢装甲的3倍。也就是说,破甲深度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装上“乔巴姆”装甲的主战坦克,破甲弹已经很难击穿它。这也是近年来坦克的主流弹种变为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道理。
那么,“乔巴姆”装甲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本事呢?原来,“乔巴姆”装甲是一种有多层结构的复合装甲,外层和内层是又硬又韧的优质合金钢装甲,中间一层是厚厚的、块状陶瓷装甲,起主要的抗弹作用。然而,它的各层装甲到底有多厚?各层装甲的成分如何?装甲结构和加工工艺上有些什么诀窍?对此,英国军方近30年来一直守口如瓶,成为“机密中的机密’、人们对“乔巴姆”装甲的了解,还仅限于20多年前的苏联一本军事杂志上刊登的“乔巴姆”装甲示意图。复合装甲的机密性,可见一斑。
1+1+1 > > 3
“乔巴姆”装甲为什么能使抗弹能力成倍增加呢?这还要从复合装甲的抗弹机理谈起。我们给出了1+l+l > > 3的不等式,意思是说,一层钢装甲加上一层陶瓷装甲再加上一层钢装甲的抗弹能力,远远大于三层等重量钢装甲的抗弹能力。
复合装甲的奥秘,既在于陶瓷装甲特殊的抗弹性,也在于陶瓷装甲和钢装甲的巧妙组合。复合装甲的高抗弹性,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用作装甲夹层的陶瓷材料,如氧化铝、氧化锆等,不仅硬度高、耐高温、抗热冲击性好,更重要的是它在高温冲击下的强度(科学上叫雨果纽强度)要比钢铁高出10多倍,可以有效抵御破甲弹金属射流的冲击。对于雨果纽强度,一般的读者朋友可能不太熟悉,这里再略费些笔墨。雨果纽强度,是材料在高速冲击下的强度。在高速冲击下,固体材料变成流变态体,塑性大大增加,就像高压水龙头冲烂泥巴一样。陶瓷材料的结晶结构相当复杂,其雨果纽强度值非常高,达到60~150千帕,而钢的雨果纽强度仅为5~30千帕,两者相差10多倍。这是陶瓷材料耐破甲弹射流冲击的最根本的道理。另一方面,陶瓷材料易于产生裂纹,但裂纹的传播速度只有每秒几百米,远远低于破甲弹金属射流每秒7000米以上的极高速度,裂纹的产生不会影响其强度。相反,由于内外两层钢板的约束,以及中间粘结剂的固化作用,使冲击形成的陶瓷粉末没有“逃出的通道”,和金属射流“对着干”起到抵消金属射流的作用。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使陶瓷材料成为对付破甲弹和导弹的高手。也可以看出,陶瓷装甲只有在钢装甲的“夹持”下才能发挥作用。复合装甲的巧妙组合,使这种“钢铁三明治”成为对付破甲弹的高手。不过,复合装甲对付动能弹的能力则不尽理想,这一点也成为贫铀装甲产生的契机。
间隙装甲――空气当装甲
间隙装甲,也称为间隔式装甲,即两层钢装甲之间有一定的距离,隔一层空气制成的装甲。那么,难道说空气也能当装甲吗?一点不错。间隙装甲,也叫间隔装甲,是复合装甲的一种。原来,当破甲弹命中前装甲后,形成强大的金属射流,空气层能使射流拉伸变细,冲到后面的装甲板时就没劲了。在动能弹命中的情况下,倾斜的装甲布置和不同抗弹介质的变化,使弹芯发生倾斜、偏转,威力也就大打折扣。当然,这是理论上讲的道理。间隙装甲的效能比起陶瓷复合装甲来还是要略逊一筹。再说,坦克的紧凑性,也不允许采用大间隔的间隙装甲。德国的“豹”2坦克和美国的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上就采用了间隙装甲。
贫铀装甲的奥秘
贫铀装甲,或称铀装甲,是一种以铀合金为主体的复合装甲。因为铀是放射性物质,只有在厚厚的钢装甲的屏蔽下,才能极大地衰减其放射性,不致对坦克乘员造成伤害。
1988年夏季,美国陆军发布了一条爆炸性的新闻:美国在装甲技术上取得了一项重大的、突破性的成果,1988年以后生产的M1A1主战坦克将不再采用“乔巴姆”装甲,而改用一种以贫铀合金为主体的复合装甲。采用贫铀装甲的 M1A1坦克被称为M1A1HA 主战坦克,1988年末开始装备美军驻联邦德国的第7军。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M1A1HA 坦克是100小时地面战的主力,由于它的出色表现而名声大噪。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M1A1HA 坦克继续充当主力,表现不俗。那么,贫铀装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贫铀装甲也好,贫铀穿甲弹也好,用的都是制造原子弹的铀的“下脚料”。天然铀是由多种铀的同位素组成。用来制造原子弹的是铀235,仅占0.7%;其余99.3 %为铀238及极微量的铀234。制造原子弹的核装料,要求铀235的丰度在90%以上,用分离法将铀235富集后,剩下的就是“贫化铀”,简称贫铀,作为尾料排除储存。不难看出,所谓的贫化铀,“贫”的仅仅是铀235,若按铀238来算,简直可以叫做“富化铀”了。利用贫铀来制造贫铀弹和贫铀装甲,可以说是独辟蹊径,很有创造性。它充分利用金属铀及铀合金密度大、硬度高、韧性好的特点,用它来制造坦克的“矛”――穿甲弹,也用来制造坦克的“盾”――装甲,可算是物尽其用。
美国从1983年开始研制贫铀装甲,到1988年研制成功,前后用了整整五年,研制经费高达10亿美元。想当年,它和“星球大战”计划、“隐形”轰炸机计划一样风光,被列为美国国家优先发展计划之列。美国陆军的发言人宣称,这种装甲“不仅能抵御现有苏式坦克攻击,甚至能抵御正在研制中的苏联新式坦克炮弹的攻击”。从两次伊拉克战争的实践来看,这种说法也不完全是吹牛。那么,铀装甲的奥秘到底在哪里呢?
第一、铀装甲的成分。金属铀的密度极大,为19.05克/立方厘米,是钢(7.9方立方厘米)的2.5 倍,这也是铀作为装甲材料的“本钱”不过,纯金属铀是一种软金属,不适于直接制造装甲。但是,在铀中加入某些合金元素,就会使它的机械性能大大提高。例如,在铀中加入0.75 %的钛制成铀-钛合金,其强度极限高达150千克/平方毫米,比优质合金装甲钢-40铬钢还要高出50 %,比纯铀提高了1~2倍。估计贫铀装甲的主体是铀-钛合金或碳化铀一类材料。
第二、铀装甲的工艺。即使知道了铀装甲的成分,如果不知道它的加工工艺,也是白搭,根据铀装甲具有极高的硬度和强度的特点,国外有的专家推测,这种铀装甲不是用烧结方法制成的,而是用拉制方法制成的单晶体。这种单晶体几乎没有晶格缺陷,强度和硬度相当高。人们都知道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单晶体,其度是天然物质之冠,而和金刚石同为碳元素的石墨,软得只能做铅笔。
第三、铀装甲的结构。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国外的报告稍多些,但也有一些推测的成分。国外的专家认为,M1A1HA 坦克的贫铀装甲为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铀合金在复合装甲中起骨架作用,它既可以防止使坦克增重过多,又可以在网格之间加入防止铀合金氧化的材料,取得更好的材料匹配性能。因为铀极易氧化,铀块在350℃ 就可以着火氧化,而铀粉甚至在250℃就能自燃。铀的这一特性,作为“连钻带烧”的穿甲弹是个优点,对于装甲材料就是个必须克服的缺点。网状结构中加入一些防氧化的材料,就是一个合理的选择。此外,蜂窝状结构中还可以加入吸能材料,靠“软硬兼施”的手段来吸收穿甲弹的动能。所以说,贫铀装甲既能对付穿甲弹,也能对付破甲弹,是复合装甲中的后起之秀。不过,除了美国之外,至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用上了贫铀装甲。这也许是考虑了铀的放射性问题。
也许你会问,这铀不是放射性物质吗?拿来作铀装甲,那还得了!其实,铀的自然放射性很微弱。美国军方发言人宣称,一辆坦克上的贫铀装甲仅有2.2 吨重,即使坦克乘员连续在这样的坦克里呆上三天,所受到的辐射剂量,还不如一次X光透视所受到的照射剂量大。倒是贫铀穿甲弹的破片的危害性更大些。1991年海湾战争中,有一些美国大兵得了奇怪的“海湾综合症”有人认为可能跟美英联军大量使用贫铀弹有关。
各国坦克复合装甲管窥
尽管各国对装甲技术“守口如瓶”,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各种公开报道中,觅得各国主战坦克装甲的蛛丝马迹。
“豹”2坦克的装甲 “豹”2坦克的车体和炮塔均采用间隔式复合装甲,由多层高强度、高韧性合金钢及其它金属材料焊接而成。是否采用非金属材料的陶瓷装甲,不详。改进型的“豹”2A5/A6以及瑞典引进的Strv122坦克上,在炮塔和车体正面均加装附加装甲;在Strv122上,甚至在炮塔顶部也加装了附加装甲。这使“豹”改进型的防护水平接近了“挑战者”和M1A1HA坦克的水平。
M1系列坦克的装甲 车体和炮塔为合金钢装甲全焊接结构,装甲的中间层为氧化铝陶瓷装甲,类似于“乔巴姆”装甲;M1A1上的陶瓷材料改为硼化钛,抗弹性能更好。 M1A1HA坦克为带网状贫铀的复合装甲,其正面防护水平为:对动能弹为600毫米均质钢装甲,对破甲弹为1300毫米均质钢装甲。
勒克莱尔”坦克的装甲 主要部位采用模块式复合装甲,可升级换代。这种复合装甲包括高硬度合金钢装甲(外层)、高韧性合金钢装甲(内层)和中间的多层“凯夫拉”陶瓷层。车体前部侧面有6个附加装甲箱,比单层的侧裙板有更强的防护力。法国军方人士宣称:德国和美国的主战坦克要达到“勒克莱尔”坦克的防护水平,至少要增加5~6吨的装甲重量。“孩子是自家的好”,看来法国人对“勒克莱尔”的防护性也充满了信心。
“挑战者”坦克的装甲 英国人首先在“酋长”900和“挑战者”1坦克上采用了“乔巴姆”装甲,开创了复合装甲的先河。“挑战者”1坦克的炮塔正面及侧面、车体正面60°的弧度内,都采用了“乔巴姆”装甲,其余部位为普通合金钢装甲。“挑战者”2坦克的炮塔更进一步采用了二代“乔巴姆”装甲,防破甲弹和动能弹的能力更强。
1991年海湾战争刚结束时,美英坦克兵曾互相参观友军的坦克。英国皇家坦克兵在参观了M1A1坦克后认为:与其用M1A1坦克,不如用“挑战者”坦克更让人放心。而美国大兵在参观了“挑战者”坦克后则说:若是M1A1坦克具有“挑战者”坦克的防护性能,那就“盖了帽”啦!两方面的评价很有意思,但都认为“挑战者”坦克的防护性能的确超群。
90式坦克的装甲 日本90式坦克的炮塔和车体正面采用复合装甲,其余部位为间隙式复合装甲。其复合装甲的内外层为冷压含钛高强度合金钢,中间层为含有芳纶纤维的蜂窝状陶瓷夹层,内侧还罩有轻金属板。这是日本独立研制的复合装甲。早在半个世纪前,日本人就研制出被称为“G装甲”的复合装甲,一度想用到74式主战坦克上。这说明日本在复合装甲的研制上是有技术储备的。
“梅卡瓦”坦克的装甲 “梅卡瓦”坦克被誉为“最重视生存力的坦克”。它那“另类”的动力-传动装置前置的总体布置,极大地增强了坦克乘员的生存能力。其车体和炮塔均为双层结构,属于间隙式复合装甲一类。双层装甲之间,放置了工具备品箱和燃油箱一类,构成了特殊的防护层。也就是说,它比一般的间隙装甲的中间“间隙”要大得多。尤其是车体首上装甲,有三层钢装甲,再加上一层特种装甲,防护力更强。炮塔正面也是三层钢装甲。底甲板也是双层间隙装甲,并冲压成浅V型结构,提高了防地雷能力“梅卡瓦”坦克号称是“把75%的车重都用于防护上的坦克”,而一般的主战坦克用于防护的重量约占50%。
T-80坦克的装甲 其车体及炮塔正面为多层复合装甲。车体首上装甲的前两层为钢装甲板,中间层以增强玻璃纤维为主体,内层为钢装甲,最里层为含铅泡沫塑料层,除了有防崩落作用外,还有防γ射线辐射的作用。车体首上装甲的倾角为22°,这使得200毫米厚的复合装甲相当于533毫米的水平厚度。车体首下甲板也是复合装甲结构。炮塔为钢装甲和非金属材料组成的复合装甲,总厚度约为540~580毫米。T-80U及其它改进型上,在炮塔及车体外面常常挂装反应式装甲。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以下几点。第一,当代最先进的主战坦克的主装甲都采用复合装甲,但具体采用什么材料和结构,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第二,各改进型上无一例外地都在防护性上作了文章,说明提高坦克防护性的重要性。第三,西方主战坦克多数未采用反应式装甲,而T系列主战坦克多数用上了反应式装甲,这说明西方先进主战坦克对其主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各类资格考试、外语学习资料、高等教育、装甲――坦克的【护身符】32等内容。 
 中国现役装备的所有型号坦克简介【图文】一,我军自行生产制造的第一代主战坦克 ...该坦克具有较强的火力, 较好的机动性能特别是两栖性能和适当的 装甲防护能力,...  二 战时的军用车辆采用了更厚的装甲,其中“虎”式歼击坦克250毫米厚的钢装甲 更是达到了极致。二战以后,均质钢装甲成为军用车辆 采用最广泛的装甲材料, 通过轧制...  它是一种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 度越野机动性和强大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 主要执行与对方坦克或其他装甲 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  【坦克获取方法】 《装甲联盟》手游中,其实坦克获取方式可以分为两个大类,直接获取和间接获取。 顾名思义,直接获取就是直接获取完整的坦克,而不需要其他的条件,...  装甲防护技术――主动防护 学员四旅三营 韩少淳 学号: 一、系统原理 主动防御系统是坦克和装甲车辆用于拦截、 摧毁或者干扰敌方来袭弹药的智能化自卫系 统...  红警?坦克4D图文全通关攻略。军团――【红警?坦克4D】绝不可或缺的玩法,在这里你可以和盟友一起共建最强军团,在这里你可以学习到更高级的...  坦克装甲车能不能隐身-_兵器/核科学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坦克装甲车能不能隐身? 广大兵器爱好者经常在外国大片中看到先进国家的武器装备能够隐身, 在相 当近的...  武装分子使用的“陶”式反坦克导弹,从编号看是新一代的 BGM-71E3-B“陶”2 导弹。 那么问题来了,以往被军事专家们视为装甲战车“护身符”的主动防护系统真的...凯夫拉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凯夫拉,英文原名KEVLAR,也译作克维拉或凯芙拉。是美国(DuPont)公司研制的一种纤维材料产品的品牌名,材料原名叫“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化学式的重复单位为-[-CO-C6H4-CONH-C6H4-NH-]-接在苯环上的酰胺基团为对位结构(间位结构为另一项商标名为Nomex的产品,俗称防火纤维)。
凯夫拉研制背景
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研制出一种新型芳纶纤维复合材料----1414,此芳纶复合材料在1972年正式实现商品化并为该产品注册商标为Kevlar。型号分为K29,K49,K49AP等。
由于这种新型材料密度低、强度高、韧性好、耐高温、易于加工和成型,其强度为同等质量钢铁的5倍,但密度仅为钢铁的五分之一(Kevlar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44克,钢铁密度为每立方厘米7.859克),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由于凯夫拉品牌产品材料坚韧耐磨、刚柔相济,具有刀枪不入的特殊本领。在军事上被称之为"装甲卫士 "。
芳纶主要分为两种,“对位”(PPTA)和“间位”芳酰胺纤维(PMIA)。
杜邦的对位芳纶品牌名为KEVLAR,间位芳纶品牌名为NOMEX。
日本人的对位芳纶名为TWARON, TECHNORA。间位芳纶名为CONEX。
韩国的有Kolon以及Hyosung。
我国有烟台(Tayho)和四川商业化的芳纶产品对位芳纶TAPARAN和间位芳纶TAMETAR。
凯夫拉相关资料
反坦克武器的出现,又促使人们改进坦克、装甲车的装甲性能。通常要提高坦克、装甲车的防护性能,就要增加金属装甲的厚度,这样势必影响它的灵活机动性能。&凯夫拉&材料的出现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坦克、装甲车的防护性能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与玻璃钢相比,在相同的防护情况下,用&凯夫拉& 材料时重量可以减少一半,并且&凯夫拉&层压薄板的韧性是钢的3倍,经得起反复撞击。&凯夫拉&薄板与钢装甲结合使用更是威力无比。如果采用&钢枣芳纶枣钢&型复合装甲,能防穿甲厚度为700毫米的反坦克导弹,还可防中子弹。
21世纪,“凯夫拉”层压薄板与钢、铝板的复合装甲,不仅已广泛应用于坦克、,防弹衣,而且用于及,使上述兵器的防护性能及机动性能均大为改观。 &凯夫拉&与碳化硼等陶瓷的复合材料是制造直升飞机驾驶舱和驾驶座的理想材料。据试验,它抵御穿甲子弹的能力比玻璃钢和钢装甲好得多。 为了提高战场人员的生存能力,人们对避弹衣的研制越来越重视。&凯夫拉&材料还是制造避弹衣的理想材料。据报道,用&凯夫拉&材料代替尼龙和玻璃纤维,在同样情况下,其防护能力至少可增加一倍,并且有很好的柔韧性,穿着舒适。用这种材料制作的只有2~3公斤重,穿着行动方便,所以已被许多国家的警察和士兵采用。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口杜邦的产品的时候,美国政府不允许把凯夫拉品牌产品出口到中国,后来才慢慢的放开出口的限制。
现今用于传输的光纤也是用凯夫拉来形成一层保护膜,凯夫拉层有很好的柔韧性,保护光纤不受损害。凯夫拉层一般称为缓冲层或涂覆层,在光纤以外,外表皮以内。
凯夫拉性能参数
力学性能:
强度:3.6 GPa
伸长模量:131 GPa
断裂伸长率:2.8 %
热学性能:
长期使用温度:180℃
轴向热胀系数:-2 × 10 ^ (-6) / K
热导率: 0.048 W(m·K)
凯夫拉纤维特性
1、永久的耐热阻燃性,极限氧指数Loi大于28。
2、永久的抗静电性。
3、永久的耐酸碱和有机溶剂的侵蚀。
4、高强度、高耐磨、高抗撕裂性。
5、遇火无熔滴产生,不产生有毒气体。
6、火烧布面时布面增厚,增强密封性,不破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凯夫拉维克国际机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