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桌上有一些头发三世佛在恭桌上不见了

苏东坡的三世佛缘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
& &袁宏道(1568年─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汉族,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少敏慧,善诗文。
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复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后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他说过:”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他亦相信写文要真,认为“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今人称为文学进代论),即“我面不能同君面,而况古人之面貌乎?”
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生命是轮回的,很多人或多或少能够知道自己的前世,这在修炼文化较为普遍的古代就更为常见,苏东坡就是其中一例。苏轼,又叫苏东坡,现在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北宋大文豪和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不知道他的前世是一修行僧人,其实他自己已经多次在诗文中提到自己的前世,例如:“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南华寺》)“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
过旧游》)
苏轼曾经提到自己前世曾出家为僧,有关这一段因缘,钱塘西湖寿星寺有一位老僧人法名则廉,曾经提到:  
  先生(指苏轼)在做郡倅(郡守的副贰之职,亦是通判的别称)的时候,曾经与道潜禅师(号参寥子)一起来到寺院拜访住持,看看四周若有所悟地对参寥说:“我生平并未到过这里,但这里的一切景物好像很熟悉,就好像曾经在这里住过一样。从这里走到‘忏堂’,应该有九十二个台阶。”于是就派人去数,果然正如他所说的。  
  于是又对参寥说:“我前生曾经是这里的僧人,现在的这些僧人,都是我过去的师兄弟。”从此之后每次到寺院来,就宽解衣服而静坐,总要待上一段时间才会离开。我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和尚,奉方丈之命陪侍在先生旁边。每当炎暑的时候,先生就在竹林阴凉的地方,袒胸露体。我仔细看先生的背面有很多的黑子,排列的形状就像是星斗的样子,这是一般人所难以见到的。(事见《春渚纪闻》记载) 
  有关苏轼前世曾出家为僧的故事,还有一段记载:  
  苏辙(字子由,苏轼的弟弟)被贬谪到高安的时候,有一位云庵僧人居住在洞山(在高安境内),与苏辙常有来往。另有一位聪禅师,居住在圣寿寺,与苏辙、云庵时有论禅之谊。  
  元丰七年四月,苏轼在抵达筠州前。有一天夜里,云庵梦见与子由一同去迎接五祖戒禅师,醒来之后,觉得非常得奇怪,就将此事告诉聪禅师,聪禅师说:“我也梦到一同去迎接戒禅师。”子由听到后鼓掌大笑说:“真是奇怪啊!竟然会出现相同的梦境。”隔了不久,东坡捎来了一封信,信中提到:“我已经到了奉新,不久就可以见面了。”于是子由在约定的时间,与云庵、聪禅师一同在城南的建山寺等候东坡。  
  东坡到达之后,彼此寒暄并坐定,子由就将两位禅师的梦境告诉东坡,东坡就说:“我在八九岁时,就常常梦见自己是僧人,且常在陕右一带往来;而我的母亲在临盆快生下我的前夕,梦见一个瘦小又瞎了一眼的出家僧人来托宿。”云庵听后非常得惊讶说:“戒禅师就是陕右人,瞎了一眼,晚年的时候曾来到高安这一带。”照时间算起来,应该有五十年了,而东坡当时正好四十九岁。(事见《冷斋夜话》记载)  
  之后,东坡在给云庵的一封信中提到:“戒和尚不怕人嫌,又再强颜复出,实在很可笑。如果真是‘法器’的话,就应该要痛加磨砺,使他恢复原本的真面目。”自此之后,东坡就常常穿着僧人的衣裳。有一次,宋哲宗就问宦官陈衍说:“苏轼上朝时都穿什么衣服?”陈衍回答说:“是道衣。”哲宗听后笑了一笑。之后,当东坡被贬谪到英州的时候,佛印与云庵都写信给东坡,东坡都没有回复,只拿起纸来写下:“戒和尚又凿脱了。”  
&大约元祐初年,苏东坡曾与黄庭坚一起去拜见一老者,老者一见面就说苏东坡的前世是五戒和尚,而黄庭坚的前世是一女子。苏东坡点头不语,黄庭坚却根本不相信,老者对他说:“你到涪陵时就会有人告诉你。”黄庭坚认为涪陵是被贬的官员才能去的地方,自己怎么会去呢?后来他果然被贬到了涪陵,几次梦见一女子托梦告诉他前世之事,方才不得不相信先前老者所说的话。
&&&&&&&&&&&&&&&&&&&&&
五祖戒和尚
在一个古禅寺里,有位高僧戒禅师,是寺里的主持。
&他潜心办道,修为颇深,名震江南。
&戒禅师也酷爱词赋,参禅修道的闲暇,常常吟竹咏梅,与身边的同参好友明悟禅师品茗对阙,以辞论道,使得远离红尘喧嚣的清净中更添几分雅趣。
&这种清爽自在世外桃园般的日子,着实让人羡慕不已。
有一次,戒禅师和悟禅师下山时,遇到一个被人遗弃的女婴,两人就把奄奄一息的这个女婴救起,转送给寺旁的一户人家收养。不曾想到,这一善举,倒为日后的戒禅师续了一段情缘……
时光如梭,十几年光景一晃而过。
&这天,戒禅师闲暇无事,蓦然想到了十几年前曾捡到的女婴,不知现在生活的如何……
&戒禅师心血来潮,忍不住就出了寺院,来到这户农家:
——一个有着闭月羞花之貌的姑娘,似出水之清莲,亭亭玉立地出现在戒禅师眼前。
&姑娘名叫红莲,正是当年他和明悟禅师所救的女婴,如今,已长成了清丽可人的秀美少女。
&看到红莲的美貌,使得戒禅师心猿意马,这个名为戒的高僧一时竟乱了方寸,激情一发而不可收拾,定力全失!
&&当他与姑娘同入帏帐,续了彼此的一场情缘时,也让戒禅师的戒体尽失。
&破了戒体的戒禅师,自以为与红莲的苟合人不知鬼不觉,就悄悄溜回禅寺;可他末曾想到,明悟禅师对此已经了然。
原来,这位与他亲密相伴的同参好友,是位与他有着非同一般深缘的高人。明悟禅师之所以长期“潜伏”在戒禅师身边,就是为了护持他的道业;而戒禅师对此却一无所知,还自我感觉颇佳,以为这位同参好友的道行最多也与自己不相上下。
&实际上,明悟禅师的境界远非他所能想象,只不过是应了那句:真人不露相!
&正在回味和痛悔中的戒禅师,见明悟禅师不请自来:要与他品茗对赋。
&戒禅师也似往常一样,来上一壶香茶,两人雅兴大发,妙诗相对;不露声色的明悟禅师以一阙辞赋应着好友,点出了戒禅师与红莲的鱼水之欢;戒禅师立刻清楚:自己的行径已败露;他心里羞恨交加,匆匆罢笔;
点到为止的明悟禅师,也见好就收地告辞。
独自一人的戒禅师,顿感无地自容,这身为一寺之主的高僧,今后还有何颜面混下去,罢罢罢!老僧走人也!
带着这种且悔且恨的复杂心境,戒禅师要来了香汤沐浴,换上新净袈裟,在案前拈笔,一挥而就,做了一首“辞世颂”:
吾年四十七,万法本归一;
只为念头差,今朝去得急;
传与悟和尚,何劳苦相逼;
幻身如雷电,依旧苍天碧!
然后掷笔,盘腿一坐,结印入定,潇洒而去……
明悟禅师得知戒禅师的坐化,清楚到戒禅师是带着孤傲与怨恨而去,他来生必定要与佛门恶心对立,不仅会给佛门造成伤害,也必将为他自己种下无间地狱的业因,而难以出离!自己唯有相随护持,才可避免这自以为是的好友免于沉沦。
明悟禅师也香汤沐浴,坐脱立亡,紧随戒禅师而去。
此两位名震四方的禅师,相继坐化,轰动朝野,上下前来朝拜者云集,成为一时的佳话。
&&&&&&&&&&&&&&&&&二、今生&
&&&&&&&&&&&&&&&&&&
在四川眉县苏洵家,这个书香门第、富足的官宦家中,戒禅师投生为苏东坡;因此,也诞生了中国文坛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
相应的是紧随其后的明悟禅师,也转身为谢公子,再次上演了一场觉者化导护持迷者的精彩妙戏。
这场戏的开始,当然是苏公子与谢公子很自然的成为两个亲密无间的发小。
&他们一个是一心向道;一个倾心仕途;一个慈心不杀,力劝向善;一个恶习满身,頑冥不化。
&话说苏轼与弟弟随父亲进京大考,一举中榜;
&&他自然想到好友谢瑞卿,也要把这个好友带到仕途;
&正赶上朝廷的一场法会,招募天下所有精英,苏轼知道好友有此水平,撺辍谢瑞卿去应试,一试即中。
当时皇帝仁宗也到法会,谢瑞卿面目清秀,仪态端庄,吸引了天子的眼球,上前询问;谢瑞卿对答如流,苏轼在旁边极力应和,极尽其能;
一时间,仁宗龙心大喜,金口御赐谢瑞卿出家为僧,法号“佛印”。
苏轼此时懵然醒觉,自己的这般卖弄,却让好友从此要“青灯黄卷伴一生,永与红尘情缘绝。”
他对好友深感愧欠,但以难以挽回:谁敢违天子之命呢?
其实佛印禅师表面怨恨苏轼,内心却全然清楚:这戏正是以他的意愿而演。
自知亏欠的苏轼;自然处处讨好、百般随顺好友;佛印则为他趁机讲述佛理佛法,此时苏轼只能洗耳恭听,全没了昔日的张狂。
这样一来,苏轼在佛印的循循善诱下,逐渐改变了自己过去的认知,竟成了一位在家居士。
后来,在佛印禅师的导化下,苏轼的修行也渐入佳境,领略到佛法独的特风光,成就了一个苏东坡大居士。
苏东坡虽为一个在家居士,因有宿世善根,修为也很有境界;但他习性依旧:孤傲浮躁、自视清高、率性而为,在与佛印及禅门长老的诸多转锋斗机中,时常让人忍俊不禁,常常以自己开始的聪明,到最后的败北,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的笑谈。这惟妙惟肖生动表演与传说,也反映出后人对他的爱戴之情。
而在苏东坡身边云集的高僧大德,不断对他熏陶引导,潜移默化,使苏东坡具备了深厚的功底。但要彻底改变,让他脱胎换骨,要有相应的缘境作“催化剂”。
“乌台诗案”正是苏东坡人生的转机。
积累了佛法深厚底蕴的苏东坡,在命运遭遇突变时,在巨大的打击和挫折下,终于得到了生命中的转机。
苏东坡身陷囹圄,官场上的残酷、血腥,击碎了他的勃勃雄心,生死边缘让他感悟世态炎凉;在他万般无助之时,佛印禅师为他展示出他的前世。
此时苏东坡如梦初醒,幡然醒悟,他在诗中感悟道:
“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从此苏东坡开始了他的另一种选择:恬淡无求,念佛往生。
他身背了阿弥陀佛得接引像,每到一处先安圣像念佛。当人们问他为何时,他答道,这是我往生西方的“公据”。
就是这样一位有深厚基础、精进念佛得净土行人,临终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
——他竟然没有往生!
苏东坡临命终时,有长老在身边,大声提醒他:“你要求生极乐净土啊!”
苏东坡显得力不从心:“我也知道西方极乐,可是这里用不上劲”。
善友也及时提醒他:“你一生都在为此努力,现在可要用力啊!”
苏东坡显得很无奈得回答:“着力即差!”说完,奄然而逝,世寿六十六岁。
到了袁宏道这一生,他的修行就稳定而成熟。
&我们看到他才华不凡,却少了苏东坡这一生的锋芒毕露,也使得他不如苏东坡的传说丰富生动,这才是求道者应有的状态:沉稳修行、埋头办道。
&不过我们还能从袁宏道身上看到苏东坡的影印:好禅喜文、才华不凡。当时的“公安三袁”正对“北宋三苏”。
&由此可以看出,在修行中凡夫的习性依然顽固难改。正如人们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袁宏道的时代禅宗盛行,他能由禅转净,证明他是有智慧的修行人;因为当时念佛被许多行人所轻,这不仅是对净土之理的错解,也是法缘所致。
&直到今天,净土理论的繁杂,使得净土行人难以抉择,人们深深感叹:念佛的多往生的少。
袁宏道正是为我们表现了这一点。他宗门教下无一不晓,从他所著的西方合论中可以清楚看到:他旁征博引,学识渊博;无论是佛经论典,还是各门各派之理,他都面面俱到;洋洋洒洒地把佛陀一代时教导归净土之理,把净土为佛法的结顶归宗之义,说的很是明白。
此著后为莲池大师所极力推崇,又被藕益大师收为《净土十要》中,成为净土论著中的传世论著。
有其弟袁宗道在西方极乐游记中做过详实的描述:在袁宏道见到其弟时,还谆谆提醒:持戒念佛。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智慧与修为俱佳的行者,最终只是往生到了极乐净土的边地疑.
袁宏道开初只是生到极乐边地疑城,但因其撰述《西方合论》的功德,很快从边地出来,居住净土。
袁宏道(据说是苏东坡的后身)往生后,他的弟弟袁中道退休在家,每日精勤地礼拜课诵。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的一天,袁中道静坐入定间,心神随着两位童子向上向西飞行。每当飞得低,就感受到娑婆世界臭秽难闻。不久停了下来,看到四周清净胜妙无比,五色妙香莲华生于水池中。童子领着中道到了一座楼阁之下,此时下来一个人,貌如美玉,衣如云霞,身长丈余。见到中道后,他欢喜地说:“弟弟你来了!”
中道仔细一看,原来是宏道。宏道说:“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边地,信解尚未成就,持戒尚未圆满的,大多生于此地。因为此地没有淫声美色的惑乱,胜解容易成就,不久之后,就能进升净土。”
中道问:“兄长现在生在何处?”
宏道说:“我往生净土的愿力虽然很深,但情执染着习气未除,刚开始时化生于此边地一小段时间,现今已经居住净土了。但因为以前持戒不够严谨精进,只能在地面居住,还不能和大菩萨们一起飞翔于虚空和七宝楼阁之间,仍需努力。所幸我宿世智慧猛利,又作了《西方合论》,赞叹如来不可思议功德,感得飞行自在,可以畅游于十方诸佛刹土。十方诸佛说法,我皆得前往恭听,实在是很殊胜啊!”
接着,宏道牵着中道的手向上飞升,畅游极乐净土中的依报世界。宏道说:“过了此地之后,就是法身大士居住的地方,其境界之美妙胜过此地千万倍,其神通变化也千万倍于此地众生。我以慧力的缘故,得以游行于其间,但还不能居住于彼地。再经过彼地,则是十地等觉菩萨居住地,其境界我就不得而知了。再经过十地等觉的居住地,则是妙觉如来所居住的地方了,只有佛才能究竟了知。”
宏道又说:“我没想到极乐世界这么快乐!教理和戒律都精进严谨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是持戒严谨的人,往生最稳当。只有教理而无持戒之人,大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中去了,这种状况我亲眼所见的很多。”
宏道又对中道说:“弟弟你回五浊恶世后,趁着色身强健,要精进实修实悟,为自他行善积福,发愿往生净土,不久之后我们当再见面。如果不能持戒,龙树菩萨的六斋法现在仍然存在,应当力行。而杀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语他人,没有说每天动刀杀生,口中贪食众生血肉的人,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纵使说法如云如雨,又何益于事呢?
你我生生世世兄弟手足,恐你堕落,便以方便神力,将你摄受至此地,但净土与秽土相隔,不能久留。”
说完,宏道突然凌空而去。中道行走在水池上,突然好像坠入水中,一下子就醒了过来,便把此事记述了下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火车在她背后擦身而过,情况十分惊险。
派出所进行调查取证,依法对谢某某予以拘留。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日,是藏历的二月十五,这一天是咱们阿弥陀佛的节日,作何善恶成百万倍。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要把握这个殊胜无比、断恶修善、转凡入圣、祈福消灾的好时机。
  在如此殊胜的一天,末学愿意化作一颗小小的菩提子,深深扎根在众生的田地里,生生世世尽未来际,在佛法雨露的滋养下,在善友知识的呵护下,渐渐的发芽、成长、开花、结果。
  躬逢“阿弥陀佛节日”《菩提之舟》会依照佛法仪轨,悉发菩提心,在坚持在这一天【斋天】、【供灯】、【放生】、【诵经】、【布施】并向众生宣誓:
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
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见闻皆精进,共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愿诸众生吉祥圆满!
顶礼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斋天的主要对象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金光明经》等大乘经典及大梵尊天、帝释尊天、金刚密迹、大辩才天、大功德天等二十四天众,还包括寄位诸天、金刚力士、天龙八部等诸天的使者。虔诚斋天,福报是容易成就心愿的,求财得财,求寿得寿、求子得子、求福得福……
  不要小看供灯的功德,人间一盏灯,照亮地府通往善道路。
  在《药师经》中,讲到生病的人,要点49盏灯在佛前,这个灯可以指引他的神识的走向。尤其是人在往生后的49天内,都要点灯,是给中阴身一个方向。告知他他往善道去投胎。这也是点灯的不可思议的功德。也许在人间看到的是一盏灯,但通过释迦牟尼佛加持力,在地狱中,或者在地府里,可能就是指路到善道的灯了。
  放生就是在救命,放生就是布施!
  我们学佛人都知道,放生是很大的功德,因此学佛的大多弟子都爱放生,《华严经》中写到:“众生至爱者身命,诸佛至爱者众生,能救众生身命,则能成就诸佛心愿。”在今天这么重要的殊胜节日里,放生更是功德无量!
  现在的众生由于业障使然,身处末法时期,无法得到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亲自教化,只能通过读诵佛经来了解佛陀的智慧和愿力。
  诵经的人:佛智慧无量,功德广大、感应至深,满足众生世间、出世间的愿望、能求得子嗣、延长寿命、治疗疾病、灭除罪业、祈求降雨、脱离拘禁以及远离恶鬼、恶贼之难等等,种种的祈愿,无不满足。
布施是一种无上的慈悲,无论您贫穷与否,也可以给别人七种布施:眼施,言施,颜施,心施,身施,座施,房施。越布施越富有,布施别人也就是布施自己,助别人之乐,别人也会同样给予回报,好运也会如影随形。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佛法难闻,人身难得,”您的每一次转发,就有可能多开悟一个众生。菩提道上,感恩一路有你,阿弥陀佛!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十方三世佛
佛教(英Buddhism&梵&Buddha-s/āsana&或&Buddhānus/āsana,巴利名&Buddha-sāsana。注:/代表s上面一小撇。):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据今天三千多年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Siddhārtha,&P.&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Gautama,&P.&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上、下十方都各有佛刹,称十方佛刹。
  “十方”,十个方向。十方佛刹,即十方佛的国土,也即整个宇宙。
  东方善德佛
  南方栴檀德佛
  西方无量明佛
  北方相德佛
  东南方无忧德佛
  西南方宝施佛
  西北方华德佛
  东北方三乘行佛
  上方广众德佛
  下方明德佛
  上面所列举的十方佛名号出自:大藏经\经集部\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念十方佛品第十一&。你如果有兴趣深入研究可以查阅原文经典。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大林精舍重阁讲堂。告诸比丘。却后三月我当般涅盘。尊者阿难。即从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遶佛三匝为佛作礼。胡跪合掌谛观。如来目不暂舍。长老摩诃迦叶。弥勒菩萨摩诃萨。亦从座起。合掌作礼瞻仰尊颜。时三大士异口同音。而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云何众生起菩萨心。修行大乘方等经典。正念思惟一实境界。云何不失无上菩提之心。云何复当不断烦恼不离五欲。得净诸根灭除诸罪。父母所生清净常眼。不断五欲而能得见诸障外事。佛告阿难。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昔在耆阇崛山及余住处。已广分别一实之道。今于此处。为未来世诸众生等。欲行大乘无上法者。欲学普贤行。普贤行者。我今当说其忆念法。若见普贤及不见者。除却罪数。今为汝等当广分别。阿难。普贤菩萨。乃生东方净妙国土。其国土相。法华经中已广分别。我今于此略而解说。阿难。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八部一切众生。诵大乘经者。修大乘者。发大乘意者。乐见普贤菩萨色身者。乐见多宝佛塔者。乐见释迦牟尼佛及分身诸佛者。乐得六根清净者。当学是观。此观功德除诸障碍。见上妙色。不入三昧。但诵持故。专心修习。心心相次。不离大乘。一日至三七日。得见普贤。有重障者。七七日尽然后得见。复有重者一生得见。复有重者二生得见。复有重者三生得见。如是种种业报不同。是故异说。普贤菩萨身量无边。音声无边色像无边。欲来此国。入自在神通。促身令小。阎浮提人三障重故。以智能力化乘白象。其象六牙七支跓地。其七支下生七莲华。象色鲜白。白中上者。颇梨雪山不得为比。身长四百五十由旬。高四百由旬。于六牙端有六浴池。一一浴池中生十四莲华。与池正等。其华开敷如天树王。一一华上有一玉女。颜色红辉有过天女。手中自然化五箜篌。一一箜篌。有五百乐器以为眷属。有五百飞鸟。凫鴈鸳鸯皆众宝色。生花叶间。象鼻有华。其茎譬如赤真珠色。其华金色含而未敷。见是事已。复更忏悔。至心谛观思惟大乘。心不休废。见华即敷金色金光。其莲华台是甄叔迦宝。妙梵摩尼以为华鬘。金刚宝珠以为华须。见有化佛坐莲华台。众多菩萨坐莲华须。化佛眉间。亦出金光入象鼻中。从象鼻出入象眼中。从象眼出入象耳中。从象耳出照象顶上。化作金台。其象头上有三化人。一捉金轮。一持摩尼珠。一执金刚杵举杵拟象。象即能行脚。不履地蹑虚而游。离地七尺。地有印文。于印文中。千辐毂辋皆悉具足。一一辋间生一大莲华。此莲华上生一化象。亦有七支。随大象行。举足下足。生七千象以为眷属。随从大象。象鼻红莲华色。上有化佛放眉间光。其光金色。如前入象鼻中。于象鼻中出入象眼中。从象眼出还入象耳。从象耳出至象颈上。渐渐上至象背。化成金鞍。七宝校具。于鞍四面有七宝柱。众宝校饰以成宝台。台中有一七宝莲华。其莲华须百宝共成。其莲华台是大摩尼。有一菩萨结加趺坐。名曰普贤。身白玉色五十种光。光五十种色以为项光。身诸毛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无量化佛。诸化菩萨以为眷属。安庠徐步。雨大宝华至行者前。其象开口。于象牙上。诸池玉女鼓乐弦歌。其声微妙。赞叹大乘一实之道。行者见已。欢喜敬礼。复更诵读甚深经典。遍礼十方无量诸佛。礼多宝塔及释迦牟尼。并礼普贤诸大菩萨。发是誓言。若我宿福应见普贤。愿尊遍吉。示我色身。作是愿已。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行忏悔法。诵大乘经。读大乘经。思大乘义。念大乘事。恭敬供养持大乘者。视一切人犹如佛想。于诸众生如父母想。作是念已。普贤菩萨。即于眉间放大人相白毫光明。此光现时。普贤菩萨身相端严。如紫金山。端正微妙。三十二相皆悉备有。身诸毛孔放大光明。照其大象令作金色。一切化象亦作金色。诸化菩萨亦作金色。其金色光。照于东方无量世界。皆同金色。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尔时十方面一一方。有一菩萨。乘六牙白象王。亦如普贤等无有异。如是十方无量无边满中化象。普贤菩萨神通力故。令持经者皆悉得见。是时行者。见诸菩萨。身心欢喜。为其作礼。白言。大慈大悲者。愍念我故。为我说法。说是语时。诸菩萨等异口同音。各说清净大乘经法。作诸偈颂赞叹行者。是名始观普贤菩萨最初境界
  尔时行者。见是事已。心念大乘。昼夜不舍。于睡眠中。梦见普贤为其说法。如觉无异。安慰其心。而作是言。汝所诵持。忘失是句。忘失是偈。尔时行者。闻普贤菩萨所说深解义趣。忆持不忘。日日如是。其心渐利。普贤菩萨。教其忆念十方诸佛。随普贤教正心正意。渐以心眼见东方佛。身黄金色。端严微妙。见一佛已。复见一佛。如是渐渐。遍见东方一切诸佛。心相利故。遍见十方一切诸佛。见诸佛已。心生欢喜。而作是言。因大乘故。得见大士。因大士力故。得见诸佛。虽见诸佛犹未了了。闭目则见。开目则失。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遍礼十方佛。礼诸佛已。胡跪合掌而作是言。诸佛世尊。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大慈大悲三念处。常在世间色中上色。我有何罪而不得见。说是语已。复更忏悔。忏悔清净已。普贤菩萨复更现前。行住坐卧不离其侧。乃至梦中常为说法。此人觉已。得法喜乐。如是昼夜经三七日。然后方得旋陀罗尼。得陀罗尼故。诸佛菩萨所说妙法。忆持不失。亦常梦见过去七佛。唯释迦牟尼佛为其说法。是诸世尊。各各称赞大乘经典
  尔时行者。复更忏悔。遍礼十方佛。礼十方佛已。普贤菩萨住其人前。教说宿世一切业缘。发露黑恶一切罪事。向诸世尊。口自发露。既发露已。寻时即得诸佛现前三昧。得是三昧已。见东方阿[门@(人/(人*人))]佛及妙喜国。了了分明。如是十方。各见诸佛上妙国土。了了分明。既见十方佛已。梦象头上有一金刚人。以金刚杵遍拟六根。拟六根已。普贤菩萨。为于行者。说六根清净忏悔之法。如是忏悔。一日至七日。以诸佛现前三昧力故。普贤菩萨说法庄严故。耳渐渐闻障外声。眼渐渐见障外事。鼻渐渐闻障外香。广说如妙法华经。得是六根清净已。身心欢喜无诸恶相。心纯是法。与法相应。复更得百千万亿旋陀罗尼。复更广见百千万亿无量诸佛。是诸世尊。各伸右手摩行者头。而作是言。善哉善哉。行大乘者。发大庄严心者。念大乘者。我等昔日发菩提心时。皆亦如汝殷懃不失。我等先世行大乘故。今成清净正遍知身。汝今亦当勤修不懈。此大乘典诸佛宝藏。十方三世诸佛眼目。出生三世诸如来种。持此经者。即持佛身即行佛事。当知是人。即是诸佛所使。诸佛世尊衣之所覆。诸佛如来真实法子。汝行大乘。不断法种。汝今谛观东方诸佛。说是语时。行者即见东方一切无量世界。地平如掌。无诸堆阜丘陵荆棘。琉璃为地黄金间侧。十方世界亦复如是。见是地已。即见宝树。宝树高妙五千由旬。其树常出黄金白银七宝庄严。树下自然有宝师子座。其师子座。高二十由旬。座上亦出百宝光明。如是诸树及余宝座。一一宝座。皆有自然五百白象。象上皆有普贤菩萨
  尔时行者礼诸普贤。而作是言。我有何罪。但见宝地宝座及与宝树。不见诸佛。作是语已。一一座上。有一世尊端严微妙。而坐宝座。见诸佛已心大欢喜。复更诵习大乘经典。大乘力故。空中有声而赞叹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行大乘功德因缘能见诸佛。今虽得见诸佛世尊。而不能见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及多宝佛塔。闻空中声已。复勤诵习大乘经典。以诵大乘方等经故。即于梦中。见释迦牟尼佛。与诸大众。在耆阇崛山。说法华经。演一实义。教已忏悔。渴仰欲见。合掌胡跪向耆阇崛山。而作是言。如来世雄常在世间。愍念我故为我现身。作是语已。见耆阇崛山七宝庄严。无数比丘声闻大众。宝树行列宝地平正。复铺妙宝师子之座。释迦牟尼佛放眉间光。其光遍照十方世界。复过十方无量世界。此光至处。十方分身释迦牟尼佛。一时云集。广说如妙法华经。一一分身佛。身紫金色。身量无边。坐师子座。百亿无量诸大菩萨。以为眷属。一一菩萨。行同普贤。如此十方无量诸佛菩萨眷属。亦复如是。大众集已。见释迦牟尼佛举身毛孔放金色光。一一光中有百亿化佛。诸分身佛。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其光流入释迦牟尼佛顶。见此相时。分身诸佛一切毛孔。出金色光。一一光中。复有恒河沙微尘数化佛。尔时普贤菩萨。复放眉间大人相光。入行者心。既入心已。行者自忆过去无数百千佛。所受持读诵大乘经典。自见故身。了了分明。如宿命通等无有异。豁然大悟。得旋陀罗尼。百千万亿诸陀罗尼门。从三昧起。面见一切分身诸佛。众宝树下坐师子床。复见琉璃地。如莲华聚。从下方空中踊出。一一华间。有微尘数菩萨。结加趺坐。亦见普贤分身菩萨。在彼众中赞叹大乘。时诸菩萨异口同音。教于行者清净六根。或有说言。汝当念佛。或有说言。汝当念法。或有说言。汝当念僧。或有说言。汝当念戒。或有说言。汝当念施。或有说言。汝当念天。如此六法。是菩提心。生菩萨法。汝今应当于诸佛前发露先罪。至诚忏悔。于无量世。眼根因缘贪着诸色。以着色故。贪爱诸尘。以爱尘故。受女人身。世世生处惑着诸色。色坏汝眼。为恩爱奴。色使使汝经历三界。为此弊使盲无所见。今诵大乘方等经典。此经中说。十方诸佛色身不灭。汝今得见审实尔不。眼根不善伤害汝多。随顺我语归向诸佛。释迦牟尼说汝眼根所有罪咎。诸佛菩萨慧明法水。愿以洗除令我清净。作是语已。遍礼十方佛。向释迦牟尼佛大乘经典。复说是言。我今所忏。眼根重罪障蔽秽浊。盲无所见。愿佛大慈哀愍覆护。普贤菩萨乘大法船。普度一切。十方无量诸菩萨伴。唯愿慈哀听我悔过。眼根不善恶业障法。如是三说。五体投地。正念大乘。心不忘舍。是名忏悔眼根罪法。称诸佛名。烧香散华。发大乘意。悬缯幡盖。说眼过患忏悔罪者。此人现世见释迦牟尼佛。及见分身无量诸佛。阿僧祇劫不堕恶道。大乘力故。大乘愿故。恒与一切陀罗尼菩萨共为眷属。作是念者是为正念。若他念者名为邪念。是名眼根初境界相。净眼根已。复更诵读大乘经典。昼夜六时胡跪忏悔。而作是言。我今云何。但见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不见多宝佛塔全身舍利。多宝佛塔恒在不灭。我浊恶眼。是故不见。作是语已。复更忏悔。过七日已。多宝佛塔从地涌出。释迦牟尼佛。即以右手开其塔户。见多宝佛入普现色身三昧。一一毛孔。流出恒河沙微尘数光明。一一光明。有百千万亿化佛。此相现时。行者欢喜。赞偈遶塔满七匝已。多宝如来出大音声。赞言法子。汝今真实能行大乘。随顺普贤眼根忏悔。以是因缘。我至汝所为汝证明。说是语已赞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能说大法。雨大法雨。成就浊恶诸众生等。是时行者。见多宝佛塔已。复至普贤菩萨所。合掌敬礼白言。大师教我悔过。普贤复言。汝于多劫。耳根因缘随逐外声。闻妙音时心生惑着。闻恶声时起八百种烦恼贼害。如此恶耳报得恶事。恒闻恶声生诸攀缘。颠倒听故。当堕恶道边地邪见不闻法处。汝于今日。诵持大乘功德海藏。以是缘故见十方佛。多宝佛塔现为汝证。汝应自当说己过恶忏悔诸罪。是时行者闻是语已。复更合掌五体投地。而作是言。正遍知世尊。现为我证方等经典。为慈悲主。唯愿观我听我所说。我从多劫乃至今身。耳根因缘闻声惑着。如胶着草。闻诸恶时起烦恼毒。处处惑着无暂停时。坐此窍声劳我神识。坠堕三涂。今始觉知。向诸世尊发露忏悔。既忏悔已。见多宝佛放大光明。其光金色。遍照东方及十方界。无量诸佛身真金色。东方空中作是唱言。此佛世尊。号曰善德。亦有无数分身诸佛。坐宝树下师子座上。结加趺坐。是诸世尊。一切皆入普现色身三昧。皆作是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读诵大乘经典。汝所诵者。是佛境界。说是语已。普贤菩萨。复更为说忏悔之法。汝于前世。无量劫中。以贪香故。分别诸识处处贪着。堕落生死。汝今应当观大乘因。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闻是语已。五体投地复更忏悔。既忏悔已当作是语。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多宝佛塔。南无十方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作是语已。遍礼十方佛。南无东方善德佛。及分身诸佛。如眼所见。一一心礼。香华供养。供养毕已。胡跪合掌。以种种偈赞叹诸佛。既赞叹已。说十恶业忏悔诸罪。既忏悔已而作是言。我于先世无量劫时。贪香味触造作众恶。以是因缘无量世来。恒受地狱饿鬼畜生边地邪见诸不善身。如此恶业今日发露。归向诸佛正法之王。说罪忏悔。既忏悔已。身心不懈。复更诵读大乘经典。大乘力故。空中有声。告言法子。汝今应当向十方佛赞说大乘。于诸佛前自说己过。诸佛如来是汝慈父。汝当自说舌根所作不善恶业。此舌根者。动恶业相。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诽谤妄语。赞叹邪见。说无益语。如是众多诸杂恶业。构斗坏乱法说非法。如是众罪。今悉忏悔。诸世雄前。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遍礼十方佛。合掌长跪当作是语。此舌过患无量无边。诸恶业刺从舌根出。断正法轮从此舌起。如此恶舌断功德种。于非义中多端强说。赞叹邪见如火益薪。犹如猛火伤害众生。如饮毒者无疮疣死。如此罪报恶邪不善。当堕恶道百劫千劫。以妄语故堕大地狱。我今归向南方诸佛发露黑恶。作是念时。空中有声。南方有佛名栴檀德。彼佛亦有无量分身。一切诸佛。皆说大乘除灭罪恶。如此众罪。今向十方无量诸佛大悲世尊。发露黑恶诚心忏悔。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复礼诸佛。是时诸佛。复放光明照行者身。令其身心自然欢喜。发大慈悲普念一切
  尔时诸佛广为行者。说大慈悲及喜舍法。亦教爱语修六和敬。尔时行者。闻此教敕心大欢喜。复更诵习终不懈息。空中复有微妙音声出如是言。汝今应当身心忏悔。身者杀盗淫。心者念诸不善。造十恶业及五无间。犹如猿猴。亦如黐胶。处处贪着遍至一切六情根中。此六根业。枝条华叶。悉满三界二十五有一切生处。亦能增长无明老死十二苦事。八邪八难无不经中。汝今应当忏悔如是恶不善业。尔时行者闻此语已。问空中声。我今何处行忏悔法。时空中声即说是语。释迦牟尼名毘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净波罗蜜灭有相处。乐波罗蜜不住身心相处。不见有无诸法相处。如寂解脱。乃至般若波罗蜜。是色常住法故。如是应当观十方佛。时十方佛各伸右手。摩行者头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诵读大乘经故。十方诸佛。说忏悔法菩萨所行。不断结使不住使海。观心无心。从颠倒想起。如此想心。从妄想起。如空中风无依止处。如是法相不生不灭。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一切法如是。无住无坏。如是忏悔。观心无心。法不住法中。诸法解脱灭谛寂静。如是想者名大忏悔。名庄严忏悔。名无罪相忏悔。名破坏心识。行此忏悔者。身心清净不住法中。犹如流水。念念之中。得见普贤菩萨及十方佛。时诸世尊。以大悲光明。为于行者说无相法。行者闻说第一义空。行者闻已。心不惊怖。应时即入菩萨正位。佛告阿难。如是行者。名为忏悔。此忏悔者。十方诸佛。诸大菩萨。所忏悔法。佛告阿难。佛灭度后。佛诸弟子。若有忏悔恶不善业。但当诵读大乘经典。此方等经是诸佛眼。诸佛因是得具五眼。佛三种身从方等生。是大法印印涅盘海。如此海中。能生三种佛清净身。此三种身。人天福田应供中最。其有诵读大方等典。当知此人具佛功德。诸恶永灭从佛慧生。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有眼根恶业障眼不净
  但当诵大乘思念第一义
  是名忏悔眼尽诸不善业
  耳根闻乱声坏乱和合义
  由是起狂乱犹如痴猿猴
  但当诵大乘观法空无相
  永尽一切恶天耳闻十方
  鼻根着诸香随染起诸触
  如此狂惑鼻随染生诸尘
  若诵大乘经观法如实际
  永离诸恶业后世不复生
  舌根起五种恶口不善业
  若欲自调顺应勤修慈心
  思法真寂义无诸分别相
  心根如猿猴无有暂停时
  若欲折伏者当勤诵大乘
  念佛大觉身力无畏所成
  身为机关主如尘随风转
  六贼游戏中自在无罣碍
  若欲灭此恶永离诸尘劳
  常处涅盘城安乐心恬怕
  当诵大乘经念诸菩萨母
  无量胜方便从思实相得
  如此等六法名为六情根
  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
  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是故应至心忏悔六情根
  说是偈已。佛告阿难。汝今持是忏悔六根观普贤菩萨法。普为十方诸天世人。广分别说。佛灭度后。佛诸弟子。若有受持读诵解说方等经典。应于静处。若在冢间。若林树下。阿练若处诵读方等。思大乘义。念力强故。得见我身及多宝佛塔。十方分身无量诸佛。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恭敬法故。持诸妙华住立空中。赞叹恭敬行持法者。但诵大乘方等经故。诸佛菩萨。昼夜供养是持法者。佛告阿难。我与贤劫诸菩萨及十方诸佛。因思大乘真实义故。除却百万亿亿劫阿僧祇数生死之罪。因此胜妙忏悔法故。今于十方各得为佛。若欲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若欲现身见十方佛及普贤菩萨。当净澡浴着净洁衣。烧众名香。在空闲处。应当诵读大乘经典思大乘义。佛告阿难。若有众生。欲观普贤菩萨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是名正观。若他观者是名邪观。佛灭度后佛诸弟子。随顺佛语行忏悔者。当知是人行普贤行。行普贤行者。不见恶相及恶业报。其有众生。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去百万亿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行此行者。真是佛子。从诸佛生。十方诸佛及诸菩萨。为其和上。是名具足菩萨戒者。不须羯磨自然成就。应受一切人天供养
  尔时行者。若欲具足菩萨戒者。应当合掌在空闲处。遍礼十方佛忏悔诸罪。自说己过。然后静处白十方佛。而作是言。诸佛世尊常住在世。我业障故。虽信方等见佛不了。今归依佛。唯愿释迦牟尼正遍知世尊。为我和上文殊师利具大慧者。愿以智能。授我清净诸菩萨法。弥勒菩萨胜大慈日。怜愍我故。亦应听我受菩萨法。十方诸佛。现为我证。诸大菩萨。各称其名。是胜大士。覆护众生。助护我等。今日受持方等经典。乃至失命。设堕地狱受无量苦。终不毁谤诸佛正法。以是因缘功德力故。今释迦牟尼佛。为我和上。文殊师利。为我阿阇黎。当来弥勒。愿授我法。十方诸佛。愿证知我。大德诸菩萨。愿为我伴。我今依大乘经甚深妙义。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三说。归依三宝已。次当自誓受六重法。受六重法已。次当勤修无碍梵行。发广济心。受八重法。立此誓已。于空闲处。烧众名香散华。供养一切诸佛及诸菩萨大乘方等。而作是言。我于今日发菩提心。以此功德普度一切。作是语已。复更顶礼一切诸佛及诸菩萨。思方等义。一日乃至三七日。若出家在家。不须和上。不用诸师。不白羯磨。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力故。普贤菩萨劝发行故。是十方诸佛正法眼目。因由是法。自然成就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诸佛如来从此法生。于大乘经得受记别。是故智者。若声闻毁破三归。及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尼戒。及诸威仪。愚痴不善恶邪心故。多犯诸戒及威仪法。若欲除灭令无过患。还为比丘具沙门法。当勤修读方等经典。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令此空慧与心相应。当知此人。于念念顷。一切罪垢永尽无余。是名具足沙门法式具诸威仪。应受人天一切供养。若优婆塞。犯诸威仪作不善事。不善事者。所谓说佛法过恶。论说四众所犯恶事。偷盗淫劮无有惭愧。若欲忏悔灭诸罪者。当勤读诵方等经典思第一义。若王者大臣婆罗门居士长者宰官。是诸人等。贪求无厌。作五逆罪。谤方等经。具十恶业。是大恶报。应堕恶道。过于暴雨。必定当堕阿鼻地狱。若欲除灭此业障者。应生惭愧改悔诸罪。云何名刹利居士忏悔法。忏悔法者。但当正心。不谤三宝。不障出家。不为梵行人作恶留难。应当系念修六念法。亦当供给供养持大乘者。不必礼拜。应当忆念甚深经法第一义空。思是法者。是名刹利居士修第一忏悔。第二忏悔者。孝养父母恭敬师长。是名修第二忏悔法。第三忏悔者。正法治国不邪枉人民。是名修第三忏悔。第四忏悔者。于六斋日敕诸境内力所及处。令行不杀。修如此法。是名修第四忏悔。第五忏悔者。但当深信因果。信一实道。知佛不灭。是名修第五忏悔。佛告阿难。于未来世。若有修习如此忏悔法。当知此人着惭愧服。诸佛护助。不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是语时。十千天子。得法眼净。弥勒菩萨等诸大菩萨。及以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十方世界和十方佛土有什么区别?
&十方有无量世界,是一切众生所依止的国土。佛所住、所教化的领土,叫佛土。十方有无量佛土,其中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区别。世界和佛土含义不同。十方世界有无佛世界,如释迦已灭,弥勒未生的中间时期。&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好久不见的朋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