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科技社会革命根源于发生的根源都是因为科学理论的推动吗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促成的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人类经历了以蒸汽机和电动机为标志的两次科技革命。二战后期和嵌后初期,又开始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战备和军事需求是科技开发的重要动力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准备、进程和结局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酝酿、发端与兴起有着紧密的联系。二次大战在客观上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来临。一、二次大战的酝酿与新科技革命的准备20世纪20、30年代,特别是30年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酝酿准备时期,也是人类在科学理论和技术革新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为未来新科技革命的发端准备条件的时刻。20和30年代,人类在科学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是量子力学的形成。它是由德国人海森伯和奥地利人薛定谔创建的。这是继爱因斯坦相列论之后科学理论的又一重大进展。爱因斯坦从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出发,揭示出人类有可能从原子核内部获得巨大能量,从而为人类利用原子能奠定了理论基础。量子力学则解决了原子结构以及原子中电子运动的问题,从而使人类在如何使原子核释放巨大能量方面前进了一火步。量子力学同狭义相对论结合形成原子核物理学,从而为制造原子弹、氢弹和建立核电站奠定了理论基础。30年代,原子物理学继续发展。1934年10月,意大利科学家恩里科费米发现用中予轰击重元素铀可以造成铀的核裂变。在此前后,居里夫妇用铀的a粒子轰击铝制造出放射性同位素。1938年3月,奥地利犹太女科学家莉泽梅特纳在德国同奥托哈恩、弗里茨、斯特拉斯曼合作,在实验室里完成了用中子轰击铀的实验,获得了重大进展。大约与此同时,丹麦科学家尼尔斯博尔、英国剑桥的查德威克都已达到核子裂变研究的临界线,正在努力突破。1939年初,梅特纳和弗里茨的实验结果证明,他们分裂的原子放出2亿伏特电,如能把铀控制利用,其爆炸力会等于TNT(三硝基甲苯)炸药的20007万倍。以上表明,二战前夕,欧洲科学家已经在大力探索人工获得原子能的途径并取得了初步进展。当科学理论研究为自然科学的一场重大变革作准备的时候,技术领域也遥相呼应。在自身内部孕育着新的胚胎,为新技术革命的“产儿”分娩准备着条件。如果说核能的开发利用在战前还限于理沦探讨和实验研究的话,电子学的研究与应用则在技术领域获得了巨大进展。继1920年美国有了无钱电,”“播后,1925年英国制成了最初的实用电视机。到1935年无钱电广播已遍布世界各地。1937年英国广播公司开始了电视广播。同年英国研制成第一部探测飞机用的军用雷达。随着电子技术和无线电技术的应用,产生了许多计算精确的电动仪表和电子仪器。1931年制成的电F显微镜比原来的光学显微镜放大10倍,使人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原子世界。1929――1933年间,英美科学家们发明了能获得高速质子的回旋加速器,随后静电加速器、高频直线加速器、电子感应加速器相继诞生,它们为核物理学的研究提供r有力的手段。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不仅依赖电子技术的发展,而且还依赖于数理逻辑的进步。1936年英国数学家图林把十进位数换成二进位数,这为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又创造了一项重要条件。在空间技术方面,苏联的“宇航之92”齐奥尔科夫斯基经过长期研究,于1933年成功地发射了一枚液体燃料火箭,高度达4000米,以后进而达到12000米。尽管这方面的进展还极为有限,但它毕竟迈开了人类向空间技术进军的步伐。一般说来,30年代科学家们在核能研究、电子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较为可观的进展。但应指出,这些进展还不能被认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端。因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端不仅仅是个理论探讨和实验室的实验问题,它更重要的是一个组织实践的问题。更何况前述探讨和实验同用于实践阶段的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就连参与研究原子裂变的科学家们也对自己的成果既感到意义非凡,又觉得神奇可畏,如要细加解释也觉得茫然,甚至难以相信自己的成就。日,德国物理化学家奥托哈恩把自己关于分裂原子的报告寄到《自然科学》杂志去后,总感到自己是搞错了。他说: “论文投递之后,我又觉得整个事情好像不大可能,如果能把稿子从邮箱里拿回来就好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人类利用原了能奠定了理论接础,但他本人在三十年代还认为原子裂变是不能产生爆炸的。当有人问他人类能否找到打开核裂变的钥匙时,爱因斯坦回答说: “不会,我们都是蹩脚的射手,在黑暗中射鸟,而且这个国家飞鸟本来就很稀少”。丹麦物理学家博尔的论文指出,铀235发生裂变最理想,但在采掘而来的天然铀中,含铀238原子达99.3%,含铀235原子只有0.7%。由于天然铀含铀235量太少,从铀238种分离出铀235太困难,科学家们以为,“要制造原子弹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从铀238原子中分离铀235,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以说在实现核裂变掌握原子核中包藏的能量方面,科学家们正在迈出必然王国,但还未跨入自由王国。随着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人们对掌握核裂变的要求更加迫切,科学家们才实现了科学发展史上划时代意义的转变。30年代,战争因素逐渐增长,和平岌岌可危;与之并存的是科技领域酝酿着新的革命,科技的创新与突破已是曙光初现。我们还不能说二者之间有直接联系,但在战争因素日益增长的情况下,科学家们在常态下努力实现科技创新的原始本能,与国家面临战争危机,力争军备先进和优势的主观意图,势必有着难以避免的内在联系。从这种意义上说,战争危险对科技发展,又会有一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二、战时三大尖端科技的突破虽然新科技革命的脚步声在战前就已悄悄向人类社会迈来,但几乎所有的科学家们都未曾料到它会那样迅速而至。以核裂变为例,虽然战前的研究已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不少科学家对原子能的利用仍持悲观态度,好像它还是比较遥远的事。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大大刺激了与军事有关的尖端技术飞速发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端的三大尖端科学中,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在战时被发明出来,航天技术的关键――具有强大推动力的运载火箭也在战时取得了突破进展。正是由于交战双方不惜一切代价集中人力和物力发展对军事胜利有用的科学技术,才直接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来临。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原子能尖端科技的迅速发展,起源于二战中原子武器的研制和使用。1939年初,纳粹德国当局组织核物理学家开始了核裂变的研究工作。有个反纳粹的物理学家弗吕格博士于1939年7月在《自然科学》杂志发表了关于铀连锁反应的详细报告。该文内容深奥难懂,纳粹检查人员和一般普通人都看不明白,所以避过了纳粹的检查扣压而传到国外。在此前后又传说德国已禁止再从捷克铀矿运出铀,并封锁一切有关铀的新闻。“原子弹会成为希特勒的秘密武器么?”种种迹象使居住在美国的科学家们担心希特勒可能会在某一天制造出核炸弹。他们推荐西拉德、爱因斯坦等人上书罗斯福总统,提醒美国及早采取对策。罗斯福接受了这项建议,随即组织研制原子弹。当初,由于政府事务繁多,也由于研究工作本身起步千头万绪,所以美国的原子弹研制工作进展并不令人满意,一些科学家还频出怨言。从1941年夏开始,政府对该项工作的组织和投入加大了力度。夏天在全国科学委员会专门设立了研究铀的机构。到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夕,美国政府制定出了全力以赴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代号叫“曼哈顿工程”,政府投入的费用和人员都大大增加。从此,曼哈顿地区变成了科学的熔炉。美国国内成长起来的科学家和从英国原子发展部门来的物理学家,以及从德国、意大利、匈牙利流亡而来的科学家,他们不分种族信仰汇聚在一起。“在某些部门里,博士比办事员多,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可以排成列队,像军队里的二等兵那样”他们不分身份高低贵贱,都是“曼哈顿地区工程师”(原子弹研制人员的称号),为共同的目的、为科学与正义的结合而奋斗。日, “曼哈顿工程”取得了一项历史性的突破。当天中午,在费米领导下,在芝加哥大学足球场上,成功地进行了人工控制的核链式反应,为成功地研制原子弹开辟了道路。1943年在奥本海默领导下,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建立了原子弹研制中心。同时,格洛夫斯将军受命开始挑选飞机驾驶员进行投掷训练,并在另一块沙漠地带筹划新武器的爆炸试验事宜。日,是“曼哈顿地区工程师”盼望已久检验自己辉煌成就的一天,是人类开始原子能时代的一天。这天上午5时30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时, “天空中一团闪光照亮了方圆250英里的地方,而爆炸中心象无数太阳散射出令人目弦的强光。一股四周镶嵌着深紫色和桔红色的巨大火焰足足有一英里方圆。大地抖动。冲击波的热浪迅猛扑向四周。被原子弹击中的100英尺高的高塔整个地被气化了。在10英里外的观察站里,原子弹爆炸引起的连锁反应的巨大轰鸣声,隔了好几秒钟后才听到。一股白色圆柱般浓烟直冲云霄,然后形成一朵蘑菇状烟云,最后一直升腾到4万英尺高空。所有在西南方向的地方,居民们都听见了一声霹雳似的雷声,尔后天空中好象太阳以十分奇异的方式又升起来,然后在右边掉了下去。一个在好多英里外的盲妇人高声喊叫她看见了一种亮光”。原子弹正象预计的那样,它发出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TNT炸药。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共花了六年的时间,美英加三国政府和15万科技人员以及60万参与人员联合攻关,耗资20亿美元,解决了一系列科学上、技术上、生产上的难题,终于创造了科学史上的一大奇迹。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及其投掷,在战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投降,更重要的是为战后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开辟了广阔前景,拉开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帷幕。电子计算机的问吐,与大战中研制井迅速投入使用的先进武器,需要提供高速精确的数学运算密切相关,因为以前的一般常规计算工具是难以满足这种迫切要求的。由于核裂变的计算和弹道的计算都需要效率更高的计算机。1941年,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院奉命和阿伯丁弹道实验室合作,每天给陆军计算炮击表,每张表要计算几百条弹道数据。用当时的机械计算机计算,一条弹道需要20小时。200多名计算员计算一张火力表要二三个月时间,还很难完成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工程师莫希莱于1942年提出了一份使用高速电子管计算装置的备忘录,这实际上是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设计的初步方案。这…方案马上引起军方注意,被列入陆军军械郜的总体计划。日,军械部与莫尔电工学院签订研制合同,以实现“莫希莱方案”。在军方的大力支持下,研制人员利用大战期间无线电、雷达、微波和脉冲技术成果,终于在1945年底研制成吐界上第一台电子计机算,取名为“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Computer)。它的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比已有的计算器的速度快1000倍。过去计算弹道花7小时,现只需3秒钟即可完成。电子计算机是在战争需要的推动下应运而生的,它的问世对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是人类智力解放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第三个尖端成果是空间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它也是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空间技术是综合技术,其关键是火箭技术。只有研制成功运载火箭,才能为实现空删飞行创造必要的条件。运载火箭主要发端于大战中德国和苏联科学家研制的战术火箭。德国科学家冯布势恩有“火箭之父”之称,在他的主持研制下,德国于1934年发射厂两枚液体燃料火箭,垂直上升2400米。1937年,德国在波罗的海的庇纳门德建立了火箭研制中心。日,在布劳恩主持下制造并试验成功了V一2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日,希特勒将其投入战争。它飞越英吉科海峡,直落伦敦泰晤士河畔。V―2火箭不可能挽救希特勒的失败命运,但它的研制成功毕竟是现代火箭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苏联在战时研制成丁令德军闻之丧胆的“卡秋莎”火箭炮。战时美国也制造成了杀伤力很强的火箭筒。德国战败后美国对俘获的德国火箭研究人员进行挑选,将以布劳恩为首的127名火箭专家连同秘密图纸、技术资料、机械设备,一共装了16艘船只运往美国。庇纳门德基地的设备则被苏联运走。这对战后美苏空间技术的发展是起了一定怍用的。后来布劳恩等科学家加入美国国籍,专门从事火箭的研制工作。1953年美国试制成功了“红宝石”导弹。1956年又试制成功“丘比特c式”导弹。日,美国终于成功地向月球发射了载人“阿波罗Il号”火箭,宣告人类登月成功。苏联在空间技术领域也有不几的贡献。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环绕地球航行成功。美苏两家的航天竞赛,标志着人类探索未知苍穹新时代的到来。显然,二战中火箭的研制是战后这些宇航空间技术的先导。总之,世界大战虽然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摧残了科学文化,但战时军事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尤其是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既为战后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直接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端的重要标志。三、二次大战与新科技革命发源地的形成“欧洲是现代科学的摇篮。持续4个世纪,在所有领域中,99%的重大发现都在欧洲产生,1933年之前,世界科研的重心是欧洲。战后,移到了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直接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来临,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发源地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历史上,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祥于英国,第二次科技革命导源于德国。20世纪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会在哪个国家兴起呢?大战全面爆发前,欧洲在科技发展的许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大战的爆发及其结果却使美国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法国本是一个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在三十年代,法国的经济一直在危机的深渊中难以自拔,科技方面也没有出现令人注目的建树。大战爆发后,法国于1940年6月被德军占领大半壁河山,整个国家丧失了独立地位。全法国都遭受了德国法西斯的奴役和掠夺,全国疮痍满目,凋敝不堪,到处一片凄凉景象。法国的如此景况使她不可能成为新的科技革命的发源地。英国曾是资本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的典型国家,是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在历史上,英国曾享有世界工厂、金融中心、殖民帝国、海上霸主的盛名。从近代晚期以来,英国逐渐走向衰落,但它的余成还在。二战前,英国的科技力量仍不失世界一流的水平,在电子技术方面尤为突出。大战初期的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 “这一阶段,英国对铀的研究比美国先进”。(Introduction P,5)按它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成为新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也并非不可能。然而,在二战期间,英国的经济力量遭到严重削弱,尤其是经常有遭德国炮火轰牢之虑,没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实验的稳定不境。英国不得不把武器生产,装备维修的基也和科研场地,科技人才转移到美国。美国也利用英国的困难,通过租借法案迫使英国与其进行军事技术合作,”吸取英国的尖端成果和科学人才。比如在美国的国防研究委员会中就有75名优秀的英国专家。这样一来,英国对于新的科技革命,只好参与和紧跟,难以成为领头雁。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中叶前,德国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经过19世纪后半期的迅速发展,一跃成为欧洲的头号工业强国,并成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二战前,德国经济再次复兴,其科技力量和科研水平也在吐界一流水平的行列中,尤其在核能开发、火箭研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仪就此而言,德国可以成为新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但法西斯极权暴政和侵略使这种可能性难以变为现实。戈林有句名言: “我?听到文化这个字,就想掏出我的手枪”。这句话充分反映了法西斯的文化专制政策。德国的科学家群体在希特勒种族主义和文化专制政策下,只有极少数出卖灵魂以延性命为纳粹效力,有一部分则保持沉默以逃避迫害,而那些正直进步的科学家们愤然流亡国外,其中大部分流亡美国。另外,纳粹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最终也使德国本身承受苦难。战争结束时,它的经济崩溃,科技人才被掳走他乡。在这块法西斯横行一世、废墟遍野的土地上是不可能发端新科技革命的。苏联在战前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还是比较可观的。早在苏俄时期,它就设立了光学研究所,镭研究所(1919年),原子能委员会(1920年)。三十年代,苏联的工业跃居欧洲第1位,世界第2位,这为苏联科技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当时,齐奥尔科夫斯基在空气动力学和火箭技术的研究方面作出了非常重要的发明,第一个科学论证了实现人类宇宙飞行的可能性,并进行了火箭发射试验。大战中,苏联在火炮和火箭研制方而还处于领先地位。大战初期,德国的火炮是比较先进的,但苏联研制出来的火炮“往往比德国的火炮更有效。” “卡秋莎”火箭炮更是闻名于世。在物理学万面,苏联科学家在无线电、光学、基本粒子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1935年,库尔恰托夫在人造放射性元素上发现了同质异能现象,加深了人们对原子核构造的进一步理解。1939年,苏联的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开始运转。1940年费列罗夫和佩特尔札克发现了新型放射性――铀原子自发裂变成具有大能量的重核裂块。正是由于战前苏联在核物理研究方面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所以在战后它能在短期内解决掌握原子核能的问题。苏联未能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源地的最主要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造成的巨大破坏。苏德战争爆发初期,苏联丧师失地,损失惨重,工业生产下降到整个战争期间的最低水平。当务之急是扭转败势。随着战略转折的出现和战略反攻的来临,首要任务是把德军逐出国土。战争期间,苏联一千多万大军的常规武器装备一直是军工生产部门的强大压力。况且国土战火纷飞,战局时有反复,难有安宁的环境和稳定的秩序,直接影响政府对科研事业、尤其是长远的尖端科研事业的组织安排。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本土远离战场,未受战火波及,经济反而获得了迅猛发展。1939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为913亿美元,1945年增加到1660亿美元。1941年美国的战争物资生产产值为84亿美元,1942年为302亿美元,等于德意日三国总产值之和。1944年美国的工业产品等于三个轴心国生产总和的2倍。同英法苏相比,美国有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同德国相比,美国还有吸引科学家的民主制度,这使美国比任何国家有条件发展科学。1940――1941年,美国政府成立了国防研究委员会、科学研究发展局,以加强对科学研究工作的领导。战前美国政府提供科研经费只占全国科研经费的19%,而战时则增加到83%。作为“民主国家大兵工厂”,美国具备了组织大型尖端科学研究的天时、地利和人力条件。还应强调指出美国的人力(科技人员)条件。二战前,世界的科技中心在英国和德国。大战爆发后,英国的科技人才通过政府派遣和自愿前往的方式流向美国,同美国科学家并肩合作,共同为反法西斯战争贡献聪明才智。德奥意等国的科学家则因不堪忍受法西斯的种族歧视或思想禁锢而前往美国。结果形成了世界科技重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的趋势。有学者认为, “爱因斯坦前往美国象征着科学史的一次转折”,是“欧洲科学帝国衰退的开始”。此说或许言之过度,但将这位科学巨匠从德国流亡美国,看作是世界科技重心转移过程中的代表性事件,大慨是不成问题的。来到美国的科学家们出于反法西斯的正义感,都为战胜法西斯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他们得知希特勒德国有可能先制造出原子武器时深为忧虑,以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利奥西拉德(1898――1961)为首的一批科学家便联名上书美国政府。但这些科学家大多数是新到美国的外国移民或外国人,在华盛顿没有掌权的朋友。华盛顿军政部门都忙于常规武器的采购和生产,无暇顾及研制未来尖端武器的事情。西拉德等人在受到冷遇后想到了正在休假的爱因斯坦,于是便登门拜访,爱因斯坦了解情况后欣然应诺。日,爱因斯坦当着西拉德的面用德语口授给罗斯福总统的信,由特勒(美籍匈牙,利科学家)翻译成英语。信里提到德国禁运铀和柏林研制新型炸弹两件事,然后说明了核子连锁反应可能产生的深远意义:“力量极大的新型炸弹就可以制造出来。这样的炸弹,只要用一只小船载到港口把它爆炸,整个港口连同附近的地区就可能全部摧毁”。他们在信中“向罗斯福发出了警告,纳粹德国――天才物理学家沃纳海森伯格的故乡,很有可能制造出核武器,并肯定会使用它们”。此信转呈罗斯福后得到允准,美国政府从此开始组织研制原子弹。可见,在美国的科学家们不仅对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本身作出了具大贡献,而且对推动美国政府作出研制原子弹的决策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也为新科技革命发端于美国产生一定影响,这当然是科学家们所始料不及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如一对孪生姊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法西斯邪恶势力发动的,它是对人类的一场浩劫,对科技和生产的一次严重摧残。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是以反法西斯正义力量的胜利而告结束,正义的力量在赢得战争的同时又赢得了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直接发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大大推动和加速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因为交战各方都集中力量进行各种新式武器的研制和生产,从而促进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从而直接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又为美国创造于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使美国成为新科技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综而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战促成了科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
加载更多评论...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万花镜 版权所有京ICP备号 值班QQ: 邮箱: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发展,科技,次世界,3科学技术,世界各国的,现代科学,科技革命,科技发展,科学技术的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动力是A.科学理论出现了重大突破B.第二次世界大战C.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D.战后各国对科学技术的迫切需要
试题“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动力是A.科学理论出现了重大...”;主要考察你对
等知识点的理解。
爱因斯坦和牛顿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与牛顿的科学体系之间的关系是A.完全继承B.全面否定C.有否定有发展D.没有联系
二战后,航天技术有了飞速发展: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发射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1969年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1970年中国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71年苏联建立第一个空间站。这段材料主要表明A.航天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中心B.先进的航天技术反映了综合国力的强盛C.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处于世界前沿水平D.航天技术领域国际竞争激烈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发生重大转变,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其关键因素是A.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B.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C.中美关系的改善D.中日邦交正常化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概况/第三次科技革命
从20世纪四五时年代以来,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这次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它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开辟了信息时代。它也带来了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在。&第三次史研究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史上继蒸汽和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里的又一次重大。它以、和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技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80年代以来,国内史学工作者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问世。本文拟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一概述,以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
发端于美国/第三次科技革命
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缘何发端于美国这一问题,学者们、智者见智。 第三次科技革命之所以首先在美国兴起,绝非偶然现象,而有其客观必然性。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战后初期美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众多优秀的科技人才、蓬勃向上的民族创新精神、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巨大的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优势,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创造了前提条件和可能性;二是战后以来,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科技的发展,直接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发于美国原因在于美国具备如下条件:技术条件——在思维技术方面,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开始形成;实验技术以军民结合、理工结合为特色;生产方面以电力技术和航空技术领先。物质条件——美国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人力,国内市场广大,有利于规模生产。制度条件——美国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国家。文化条件——美国人来自世界各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二次大战前后涌入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如、冯·诺伊曼等;建立了各种学会组织,科研体制多元化。从战争形式的历史交往角度看,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端于美国并非偶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世界交往普遍发展和充分展开的条件下进行的,争技人才的结果便同第三次科技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美国在二战中,利用战争的形式,争夺到最多的科技人才,带动本国人才的培养,因而受益最丰。起讫时间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问题上,学者们大体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二战后初期,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进入一个新阶段。
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发生于20世纪40至60年代,70年代以后的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或称“新科技革命”),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兴起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标志: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时间和特点1.起讫时间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问题上,学者们大体持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战后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进入一个新阶段。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40至60年代,70年代以后的科技革命是(或称“新科技革命”),两者不可混为一谈。三次科技革命对比表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对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与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呈现出许多鲜明特点:一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技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精密;二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三是这次科技革命的内容极为丰富,而且联系密切,形成了一个群体形式;四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趋势大为增强;五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术能力,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张象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技术群体化、科技社会化和发展进程高速化这三大突出特点。认为,与以往的技术革命相比,第三次技术革命具有如下特征:即技术化、技术群体化、技术智能化、高技术化和技术产业化。刘大椿、马书春认为,现代科技革命具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科学进步与技术开发紧密地结合;二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生产中得以产业化,从而对生产力进行改造,使生产力发生根本变革。于德惠、赵一明认为,“军带民”,即军事技术率先突破,而后带动民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征。内容& 原子能   美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   子弹&&1945年 原子能成为新能源&&航天技术   苏联   苏联   美国&人造卫星上天   宇宙飞船载人太   空飞行   把人送上月球   人们在太空从事   科学实验&1957年   1961年   1969年&&生物工程&生物工程形成,   基因工程是其中   的核心技术   掌握了克隆技术&20世纪   70年代&人类通过改变   细胞的遗传性,   达到改良品种   和创造生物新   类型的目的&海洋工程   技术、新   材料技术&&&&&&&
不同观点/第三次科技革命
技术转化为产品和形成产生的周期越来越短。对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观点一
胡才珍认为,与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呈现出许多鲜明特点:一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技产品的越来越复杂、精密;二是科技成果的越来越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三是这次科技革命的内容极为丰富,而且联系密切,形成了一个群体形式;四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趋势大为增强;五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术能力,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观点二
张象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技术群体化、科技社会化和发展进程高速化这三大突出特点。观点三
卞春元认为,与以往的技术革命相比,第三次技术革命具有如下特征:即技术科学化、技术群体化、技术智能化、高技术化和技术产业化。观点四
刘大椿、马书春认为,现代科技具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科学进步与技术开发紧密地结合;二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生产中得以产业化,从而对生产力进行改造,使生产力发生根本变革。观点五
于德惠、赵一明认为,“军带民”,即军事技术率先突破,而后带动民用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征。观点六
这次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其次,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比例不断上升。&&
二战与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赵一明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许多学科基础和技术雏形虽然孕育于战前的和平时期,但如果没有战争和军事需求的推动,它决不会急匆匆地降临人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这次科技革命。陈本红也持此观点,认为二战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钟伦荣从科技与二战的双向逻辑关系出发,指出科技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观动因之一,是决定战争演变的制衡力量;而二战使许多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形态,成为战争的工具,同时又催生了一系列最具深远意义并揭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科学技术,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助产婆。&彭树智用“历史交往”这一历史哲学概念来说明二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突出的意义之一在于它促进了始于4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下半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个革命之所以发展势头持续不懈、发展速度有增无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交往无疑起着关键的作用。
几个概念/第三次科技革命
对、、和这几个既相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学者们论述较多,且存在较大的分歧。 张象认为,科学技术革命包括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过程。它们在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逐渐联系在一起,依次而出现,又在交错中进行。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理论基础,人类在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飞跃被称为科学革命;技术革命是在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关于制造和操作的系统知识的社会性和根本性的变革;产业革命是由技术革命引起的,是指国民经济的实际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革,致使经济、社会等方面出现了崭新的。&孙衔、刘迅等人认为,科学革命一般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上的重大飞跃,它常以科学理论突破的形式表现出来;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的重大变革,它往往以科学革命作为基础,又常常作为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的;工业革命仅指人类在工业化社会中生产领域里所产生的飞跃;产业革命是指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而在整个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中引起的重大变革。工业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所反映的是工业社会中生产内的进步,而后者反映的则是任何社会中主导产业形式的变化。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不可混为一谈。科学革命通常是指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和科学研究的社会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技术革命是指生产工具和过程的重大变革,而产业革命不仅具有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内容,而且具有经济和社会的性质和内容。所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只是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时才会促进产业革命发生,并非任何技术革命都能导致产业革命。&
中国理论/第三次科技革命
作品《中国领先一把: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中国》(以下简称《中国领先一把》),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中国理论的实践,创造性为中国领先提供了解决之道——光伏革命。它将能够破解能源瓶颈、助推经济转型,是中国持续发展根本之策。
《中国领先一把》概述了全球新能源革命的趋势,总结了欧美日韩等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结合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中国制造”实践以及中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的历史,从理论和实践、观念和思维、经济和社会、产业和、当前和未来等角度,全面论述了中国在这一轮工业革命中应采取的战略、策略、政策和措施,从而做出了领先世界的判断。
《中国领先一把》自出版之日起,便荣登各类图书榜单之首。据行业权威第三方监测机构“开卷”公布的2013年11月图书榜单报告显示,自2013年11初上市以来,《中国领先一把》连续两周问鼎经济类图书排行榜。据透露,《中国领先一把》自11月出版,一月之内已经成为中信出版社图书销量的冠军。另据日《新京报》报道,《中国领先一把》荣登《新京报》“书香榜”经管类图书榜榜首。
作者李河君被媒体称为“企业型专家、专家型企业家”,本书获得国家发展研究院荣誉院长、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著名经济学家樊纲、《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杰里米·里夫金、《经济日报》前总编、品牌中国创始人以及《经济参考报》总编杜跃进的推荐,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理念在中国的最佳实践。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18世纪60年代,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棉纺织: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2年)交通运输:富尔顿-轮船(美、1807年);史蒂芬孙-车(英、1814年)。
1、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以英国为主体;
2、以轻工业为主导;
3、&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
4、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的实践经验。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原始积累和对殖民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1、电力的广泛应用(-发电机(1866)、格拉姆-电动机(1870));
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1903));
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1876)、马可尼-无线电报())。
第二次科技革命中:
1、科学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
2、新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第三次科技革命&
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领域的重大革命,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这次技术革命的一大成果。1957年,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物联网体系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纪元,也极大地刺激了美国。1958年,美国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但1959年苏联又取得了一项新成就:她发射的“月球”2号卫星成为最先把物体送上月球的卫星。正在美国人瞠目结舌之时,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又在1961年乘坐飞船率先进入太空。美国不甘落后,开始了60年代规模庞大的登月计划,终于在1969年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70年代以来,空间活动由近地空间为主转向飞出太阳系。日,美国第一个可以多次使用的航天器哥伦比亚航天飞机试飞成功,并于2天后安全降落。它身兼、飞船、飞机3种特长,是宇航事业的重大突破。1970年以来,中国宇航空间技术迅速发展,现已跻身于世界宇航大国之列。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成果还表现为原子能技术的利用和发展。1945年美国成功地试制原子弹后,1949年苏联也试爆原子弹成功。1952年美国又试制成功氢弹。1953年~1964年间,英国、法国和中国相继试制核武器成功。的技术首先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和平利用原子能工业也有一定发展。1954年6月,苏联建成第一个原子能电站。1957年苏联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下水。到1977年,世界上有2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反应堆229座。
电子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另一重大突破。40年代后期的电子管计算机为第一代计算机。1959年出现晶体管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在100万次以上。1964年达到300万次。60年代中期,出现许多电子元件和电子线路集中在很小的面积或体积上的集成电路,每秒运算达千万次,它适应一般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的需要,使用方便。70年代发展为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1978年的计算机每秒可运算1.5亿次。80年代发展为智能计算机。90年代出现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大体上每隔5年~8年,运算速度提高10倍,体积缩小10倍,成本降低10倍。&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大型计算机每秒也可计算上亿次。从1980年开始,微型计算机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科技手段现代化和国防技术现代化,也推动了情报信息的自动化。以全球互联网络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缩短人类交往的距离。同时,合成材料的发展、遗传工程的诞生和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发展,也是这次技术革命的结晶。
第三次技术革命就其规模、深度和影响来说,远远超过前两次技术革命,它大大加速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之一。
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1.三次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 蒸汽机从研制到18世纪定型投产用了84年,电动机为65年,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技术大多在10年内就投入应用,从发现原理到制造出雷达用了10年,原子能的利用从开发到应用为6年,4年,移动电话4年,从发现到应用不足2年。此外,据美国国会有关报告统计,战后十多年发展起来的工业技术到今天已有40%过时了,电子领域中已有50%过时了。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的30年中已进入第五代,而微型计算机诞生后几乎每隔两年甚至半年就换代一次。 2.科技进步因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例 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期间是1.7%,而在年高达6.1%。年的世界工业总产量相当于1&800年以来一个半世纪的工业总产量的总和。其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引起的产量值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起初为5%~10%,20世纪70年代增长至60%,现在已达到80%。 3.科学在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入和分化的同时,还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自然科学不仅开始成为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性的有机统一体,而且由单一技术发展为高科技群,主导技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大量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兴起,各门科学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科学在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入和分化的同时,其交叉、渗透、融合的趋势也在不断发展,从而使各门科学之间的间隙得以弥补。由于物质世界的复杂性,随着认识的深化,单一学科的发展已经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各门科学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如果说前两次科技革命实现了各学科内部综合的话,那么新科技革命则是对各学科进行综合,使自然科学成为一个有机的体。 4.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最近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部门的经济结构变化呈现了新的动向。首先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方面比重进一步下降,特别是农业的比重下降。其次工业结构中发生新旧工业的分化。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大”逐步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化、小型化的新兴工业迅速崛起,如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宇航、激光、人工合成材料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迅猛发展,钢铁、采矿、纺织等传统工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日益下降。 二战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内部的白领工人(以脑力劳动为主)人数开始超过蓝领工人(以体力劳动为主)。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往,人们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 随着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应用,生产和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的性质、结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研制新型材料,按照人的需要设计、制造具有特殊性能和结构的材料,使劳动对象也发生了变化。与这种变化相适应,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因为整个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提高生产力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当代的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整个经济增长的。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之问为1.7%,在年增至6.1%。在增长的因素中,科技进步的因素70年代约占60%,80年代达到80%。60年代,苏联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约有40%是由于采取了新技术,到70年代,这一比例上升到约67%。&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它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 作为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第三产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运输业、通讯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而且还包括大多数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 据统计,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13%;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这数的15路上升到72%。& 在应付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出现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得到普遍发展。为了实施各国自己的科技计划,保持自己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将投资集中于长期性、风险大的项目,特别是基础理论的研究。为了实行高技术发展战略,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BP以建立起防御性的战略导弹系统,来消除战略核导弹的威胁。美国人借用一部科幻影片的名字称它为“大战计划”。90年代,美国总统克林顿又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争取使美国保持科技的领先地位。80年代,日本政府采纳和使用了“科学技术立国”的口号,并对科技政策作了相应的调整。1985年,欧共体和其他几个西欧国家共同制定了“尤里卡计划”,它是西欧联合起来改变西欧高技术相对落后于美日的重大步骤。到90年代初,参与这项计划的成员国已近20个,研究项目达500多个,总投资约800亿法郎。& 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人造纤维工业的出现,使人们的变得更加丰富多采;化学的大量使用和高产粮食品种的推广,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高;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计算机开始走进家庭,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帮手;以集成电路为基础制造的小型家用电器产品,如手表、、电视机等,进入;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第三次科技革命也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的日益紧密,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因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往往组成跨国公司,在原料最便宜的地方采购原料,到劳动力最低的地方加工产品,然后再销往全球其他地区,以获取最大的利润。这样做的后果是,发达国家往往将本国不允许设立的工厂和生产的产品,特别是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以达到将污染转移出国,以及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钱的双重目的。 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 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革命)有了实现的可能。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标志着人类正在由“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王国”。对资本主义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战略的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对全球问题的影响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此外,有的学者认为,功勋卓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而且使一批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先后实现了高度工业化,走完了工业社会的最后历程。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到来的时代称为“知识经济时代”。20世纪晚期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的兴起,是知识经济开始形成的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扩大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格局得到调整。许多国家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民族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决策;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批新型产业兴起,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得到改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环境污染、军备竞赛等问题,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需要世界共同努力解决。影响现行经济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这次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它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开辟了信息时代。它也带来了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在。
1.三次或科技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
蒸汽机从研制到18世纪定型投产用了84年,电动机为65年,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技术大多在10年内就投入应用,从发现雷达原理到制造出雷达用了10年,能的利用从开发到应用为6年,晶体管4年,移动电话4年,激光从发现到应用不足2年。此外,据美国国会有关报告统计,战后十多年发展起来的工业技术到今天已有40%过时了,电子领域中已有50%过时了。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的30年中已进入第五代,而微型计算机诞生后几乎每隔两年甚至半年就换代一次。
2.科技进步因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例
西方国家的生产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期间是1.7%,而在年高达6.1%。年的世界工业总产量相当于1&800年以来一个半世纪的工业总产量的总和。其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引起的产量值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起初为5%~10%,20世纪70年代增长至60%,已达到80%。
3.科学在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入和分化的同时,还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自然科学不仅开始成为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性的有机统一体,而且由单一技术发展为高科技群,主导技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大量边缘、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兴起,各门科学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科学在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入和分化的同时,其交叉、渗透、融合的趋势也在不断发展,从而使各门科学之间的间隙得以弥补。由于世界的复杂性,随着认识的深化,单一学科的发展已经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各门科学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如果说前两次科技革命实现了各学科内部综合的话,那么新科技革命则是对各学科进行综合,使自然科学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4.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部门的经济结构变化呈现了新的动向。首先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方面比重进一步下降,特别是农业的比重下降。其次工业结构中发生新旧工业的分化。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大烟囱工业”逐步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化、小型化的新兴工业迅速崛起,如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半导体、宇航、激光、人工合成材料工业等部门迅猛发展,钢铁、采矿、纺织等传统工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日益下降。
二战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内部的白领工人(以脑力劳动为主)人数开始超过蓝领工人(以体力劳动为主)。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往,人们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随着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的性质、结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研制新型材料,按照人的需要设计、制造具有特殊性能和结构的材料,使劳动对象也发生了变化。与这种变化相适应,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因为整个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提高生产力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当代的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提高生产率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之问为1.7%,在年增至6.1%。在增长的因素中,科技进步的因素70年代约占60%,80年代达到80%。60年代,苏联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约有40%是由于采取了新技术,到70年代,这一比例上升到约67%。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它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
作为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的和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第三产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商业、运输业、通讯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而且还包括大多数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
据统计,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13%;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这数的15路上升到72%。
在应付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出现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得到普遍发展。为了实施各国自己的科技计划,保持自己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主要国家的政府将投资集中于长期性、风险大的项目,特别是基础理论的研究。为了实行高技术发展战略,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BP以建立起防御性的战略导弹系统,来消除战略核导弹的威胁。美国人借用一部科幻影片的名字称它为“星球大战计划”。90年代,美国总统克林顿又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争取使美国保持科技的领先地位。80年代,政府采纳和使用了“科学技术立国”的口号,并对科技政策作了相应的调整。1985年,欧共体和其他几个西欧国家共同制定了“尤里卡计划”,它是西欧联合起来改变西欧高技术相对落后于美日的重大步骤。
它的目标主要是:提高欧洲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该计划建议西欧各国加强在尖端技术领域的合作,逐步成立“技术共同体”。具体合作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计算机(建立欧洲软件工程中心,发展高级微型信息处理机等)(二)自动装置(研制民用安全自动装置和全部自动化的工厂等)(三)通讯联络(发展为科研服务的信息网,研制大型数据交换机等)(四)生物工程(研究人造种子、控制工程等)(五)新材料(研究新型材料结构,发展高效涡轮机等)。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尤里卡计划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计划实施的结果,证明了它为推动欧洲关键技术的发展,为增强了欧洲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工业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90年代初,参与这项计划的成员国已近20个,研究项目达500多个,总投资约800亿法郎。
1986年3月,中国提出了“863计划”。形成了《863计划纲要》,选择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和海洋高技术(海洋高技术于1996年列为863计划的第八个领域)作为中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863计划的总体目标是:集中精干力量,在所选的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技术的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初我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安全创造条件。863计划以相对较少的投入,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突破并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例如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缩小了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极大地带动了中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了高技术的支撑。影响日常生活
人造纤维工业的出现,使人们的服装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和高产粮食品种的推广,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高;电子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计算机开始走进家庭,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帮手;以集成电路为基础制造的小型家用电器产品,如手表、照相机、电视机等,进入万户千家;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江泽民
第三次科技革命也推动了格局的调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的日益紧密,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因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往往组成,在原料最便宜的地方采购原料,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加工产品,然后再销往全球其他地区,以获取最大的利润。这样做的后果是,发达国家往往将本国不允许设立的工厂和生产的产品,特别是容易产生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以达到将污染转移出国,以及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钱的双重目的。
注释/第三次科技革命
[1]成:《试论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美国的原因》,载《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6期。 [2]刘仲:《发展技术论》,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4-215页。 [3][14]彭树智:《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三次技术革命》,载《西北大学学报》,第25卷(第88期)。 [4][7][15][18][19]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80页、291—293页、280—294页、298—301页、302—303页。 [5][10][11]陈能宽主编《理性的辉光:科学技术与世界新格局》,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39页、17—20页、13—16页。 [6][20][22][23]胡才珍:《精粹世界史:20世纪科技革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154页、158-159页、160—164页、164—168页。 [8][24]、戴桂康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8—94页、238页。 [9]刘大椿、马书春:《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载《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3期。 [12]陈本红:《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科技革命》,载《》,1995年第4期。 [13]钟伦荣:《科学技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载《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16][25]孙衔、刘迅等著:《简明新技术革命知识辞典》,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131-133页、139页。 [1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资料室编《世界新的技术革命介绍》,经济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2页。 [21]林今柱等著:《科技革命与当代中国的命运》,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
显示方式: |
历史分类树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泛指所有事物的演变过程,一般专指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演变情形,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或个人的经历。简而言之,即为对过去事实的记载。
共有27个词条
历史分类树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科技创新导报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2次
参与编辑人数:4位
最近更新时间: 14:39:12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