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中间内外在物佛是

点位说明容县都峤山又称南山,在容县城南。这里是丹霞地貌,风景优美。当年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此考察了五天,后来在&&徐霞客游记 ---广西篇&&中作了详尽描绘。这里还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洞天,宗教文化源远流长。都峤山方圆37平方公里,现已辟为五个景区,其中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是庆寿岩标志性的文物是已故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高108米、宽88米的描金佛字。这个佛字占据了大半个山面,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个佛字。
每年的夏秋季,众多的云海让这里成为周边少有的云海拍摄圣地。尤其是佛字对面的仙人床。更是不可多得的最佳地点,红日初升,云海磅礴,那是一派何等的壮观景象!
拍摄人红圈水杯
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
经度110.605887
纬度22.791248
此观景点的评论
主办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
协办(排名不分先后):
四川省旅游局
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贵州省旅游局
贵州日报报业集团
青海省旅游局
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局
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局
重庆市旅游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
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
优秀科普网站 京ICP证090072号 京ICP备号-4
新出网证(京)字 04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Copyright (C)
Chinese National Geograph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17 年 07 月 31 日
大佛顶首楞严经要解(20卷)
大佛顶首楞严经要解(卷一至卷十)
  宋 戒环解
  首楞严经要解序
  前住福州上生禅院嗣祖沙门及南撰
  像季已还。道术既裂。明心之士。妄认缘尘为物所转。义学之徒。虚骄多闻不全道力。奇才茂器。皆流为蒸砂迷客说食饥夫。首楞严王。悬知其然。诞敷秘典。力救倒妄。淘汰启迪。谆谆之慈靡所不至。而末世初机罕能究尽。温陵环师。一生掩关。与世异好。独陪黄卷圣贤。冥搜博访。藉其筌筏以探如来藏。游遍知海而造乎一切毕竟之地。思与同志共因为是解。昔月盖比丘。尝问药王如来法供养义。药王告言。诸佛所说难信深经。清净无染。能令众生成最正觉离众魔事。若于是经。方便解说。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法不依人。直使无明生死毕竟灭尽而无灭尽相。是名最上法之供养。月盖蒙教。通达妙道。得无碍辩。即于药王所转法轮。随顺分布。化百万亿人。于无上觉立不退转。环师既达妙道。仰月盖。于释迦如来所转法轮。最初华严。最后法华。及此楞严无上宝印。皆以方便健相分别。迥脱语言。离心意识。唯义所在。曾不依人。觉眚见病廓无纤翳。于清净经能不染污。我愿以此流布无穷。其所化人何啻亿万。直如一灯然百千灯。使冥者皆明。而明终不尽。故述序引。翼赞流通。于尘墨劫作法供养。
  建炎改元中秋日吉善集堂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解卷第一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戒环解
  △开释科三。初通释经题。
  如来果体其体本然。何假密因。菩萨道用其用无作。孰为万行。无因无行。无修无证。无了不了。大小名相。一切不立。此真首楞严毕竟坚固者也。特以众生如来隐于藏心。非密因不显。众生菩萨沦于七趣。非万行不修。觉皇于是。示之以大法。使不迷于小道。而默得乎无外之体。喻之以佛顶。使不滞于相见。而妙极乎无上之致。指如来密因。使明本妙心。知三世诸佛。皆依此为初因。明修证了义。使悟究竟法。知一切圣人皆依此而证果。乃至具足菩萨清净万行。一切事法无不究竟。至于实相坚固不坏。故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通有五名。今题处三焉。以约该博也。若所谓遍知海妙莲华王十方佛母即余二也。所谓悉怛多般怛奚媳τ∏寰缓Q酃喽フ戮渫ㄇ叭病Oも蚨喟汊摺T瓢咨「且病<慈缋床匦摹9愦笪奕尽V芨卜缰濉4司次切闹 J切闹垡病R允潜τ∮ J蛊叽笸蚍ㄏ唐醣拘摹R允呛Q壅铡A艘跞氪缃匀缋床亍t硎侵て刑嵝摹H敕鹬呛!W髅盍酢S谌揪煌蚓匙栽诳蟆N椒鹉浮S诔久了嬖到档D酥脸删凸隆J芄喽ノ弧T蛞磺斜暇辜峁讨隆=员赣谖乙印J桌阊洗嗽埔磺惺卤暇辜峁獭R嘣平∠喾直稹R磺斜暇埂R讶缜笆汀S喑平鸶展鄄炀趺鞣终邸J加谡餍谋缂V沼谄埔躐菽АN薹墙∠喾直鹗乱病>茨苴怪亩选Z褂腆芤病V茉虼佣椭呓泽芤病7怯阋病Qд呱魑鹬大芪恪H缓笫桌阏婢傻靡印
  △二通叙科判。
  楞严自唐至宋科判疏释。十有余家。愚及见者。若长水璇师孤山圆师闽中度师长庆t师泐潭月师舒王张观文之说。其末及见者。亦仿佛遗意矣。然其科经。皆执匿王琉璃异代。谓非一会顿说。其判教。皆局持地耶输等事。而断为法华之后。愚窃疑焉。请先质之。夫夜壑负趋。速于反掌。匿王代谢。可唯旦暮。而楞严法会。自夏徂冬。此不应执异王疑异会也。法华自灯明已还。诸佛无时不说。菩萨无时不证。持地既曰闻诸如来宣妙莲华。岂止释迦欤。经称摩登由神咒力。消其爱欲。与耶输同悟宿因。或得出缠。或蒙授记。若执授记为法华之事。则灵山会上当有摩登。乃可言同。且曰由神咒力。灼非法华。况有道记果记之异。疑今经所言道记耳。非法华果记也。此又不应局授记而定先后也。经言最后垂范者。彼乃结辩魔文。当第十卷末。实楞严法会最后。非临灭之最后也。旧引多说。不可缕疏。皆未足为科判准绳。科判失准则理义自差。今准吾佛设教之序。未知其可也。请陈管见。夫法王说法。有条不紊。初说一乘顿教以立本。即华严也。次说三乘渐教以逗机。即阿含方等般若也。后说一乘圆教以显实。即法华也。楞严即般若法华之中。实大乘终极之教。故如来密因菩萨万行修证之法一切毕竟。自此已往。无复进修。直造一乘圆妙之道。故法华会上更无地位之说。纯谈妙法。随根印可授记作佛而已。盖出兴大事。于法华至矣尽矣。不可有加矣。法华之后便说涅。扶律谈常而终焉。其扶律者。所以嘱后事。谈常者。所以示真寂。此独临灭遗付之事。非有加于法华也。说者不本扶律之意。辄判楞严在法华后。亦称扶律谈常。然则进修既毕而又进修。扶律之后而又扶律。前则加于法华。后则[病-丙+赘]于涅。是乃倒置枝骈。紊于法王之法矣。夫进修之事。譬稼穑犹耘耨。譬芙蕖犹敷华。既号法华秋获涅捃拾。则不应获拾之中又耘耨也。既号法华废权立实。如华落莲现。则不应废落之后又敷华也。以经证之。伶俜之子。随领宝藏。复何所求。化城之人。既到宝所。复何前进。灯明说法华已。便于中夜涅。释尊说法华已。便于四众唱灭。复何枝蔓于楞严哉。如必楞严居后。则阿难既于法华诸漏已尽。而复于楞严未尽诸漏。既于法华堪任佛记。而复于楞严未全道力。既先领悟妙法。而复不知真际所诣。既已安住佛道。而复为彼所转溺于淫舍。是皆倒置。理自不然。故判楞严在般若之后也。盖般若之后。慧学方盛。定力未全。人或溺于多闻。失于正受。于是示首楞之大定。资般若之大慧。使定慧均等学行两全。而究竟趣于一乘实相。此楞严所以作也。论三经大致。无非为一大事因缘。而必先藉般若发明。次由楞严修证。终至法华印可。然后尽诸佛能事。序固如是也。然导达禅乘。决择正见。无尚楞严矣。其科准常。大分为三。初序分。二正宗。三流通。序分文二。初陈时处主伴以证信。次陈阿难示迹以发起。正宗文五。一见道分。初由七征。以显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即第一卷)次由八还。以辩妙净见精显如来藏。(第二第三)后即山河万象。宣胜义中真胜义性。(四初至中)皆使行人明心见性为修证密因。故名见道分。二修道分。首示初心二决定义。令审因心果觉。又审烦恼根本。为修行真基。(四中至末)次示六根舒结伦次。令解结心。而得妙圆通。为修行真要。(五至六中)此利根修进之一终也。故阿难至此。明了菩提所归道路。自谓已悟成佛法门。而愿度末世。复请安立道场。摄心轨则。遂闻三无漏学四种律仪及大神咒。(六中七末)总为修行方便。故名修道分。三证果分。始从凡夫。终大涅。历示增进五十五位。至尽妙觉。成无上道。故名证果分。(七末八中)四结经分。列示五名。结显大旨也(八中)五助道分。初明天狱七趣一唯心造。次明奢摩他中微细魔事。恐诸行人。洗心非正。失错堕落。故名助道也。(八中十末)夫见道然后修道。修道然后证果。修证事毕。于是结经。楞严法要止此而已。而世尊大慈。复欲持戒众生谨洁无犯。真修行者不遭枝歧。故说助道之法。为最后垂范。遂入流通而终会焉。此乃一经纶贯。连环不断。不可判为异会科为异义也。此其大略耳。随文科释。乃尽其详。然以今视昔稍多违戾。专门旧学不免矛盾。惟通人考之。
  △三正释经文三。初序分二。初证信序二。初说法时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
  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此集者。依佛立言证法有所授而已。不必他说。一时之语亦因佛立。诸经通用。故不定指也。室罗筏亦曰舍卫。只桓犹云o树也。
  △二法会听众二。一常随众三。一总标。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内秘菩萨。外现声闻。破恶怖魔曰大比丘。千二百。即x陈如三迦叶j子目连之徒。
  △二叹德。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智水妙湛。不随欲有无明惑业而出名无漏。离分段生。应人天供。杀无明贼。名阿罗汉。华严叹众。住一切菩萨智所住境。护持诸佛正法之轮。所谓佛子住持也。法华叹众。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所谓善超诸有也。能于国土成就威仪者。随刹现身正容悟物也。从佛转轮妙堪遗嘱者。道能助化。德足利生也。而又严毗尼而作范。示应身而度生。意非利彼一时。直欲拔济未来使皆超诸有尘累耳。此阿难同列之德也。凡经序众皆随缘起。此经以阿难起教示堕淫室。疑若未能住持佛法善超诸有。亏威仪。污戒律。不堪遗嘱度生拔济未来。故因叹同列之德。以显阿难示迹。实无亏污。意在拔济也。
  △三列名。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罗。富楼邪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舍利弗。智慧无双。决了第一。大目连。圆明洞达。神通第一。俱罗。根性聪敏。博学第一。富楼那。具大辩才。说法第一。须菩提。从旷劫来。证得空性。优波尼沙陀。于六尘中。了悟色性。众有千二。特举六名者。表入法大旨也。夫欲于一切事毕竟坚固。必以智为先导。决了诸法。使圆明洞达。又博学以贯之。辩说以明之。了空了色。圆融自在。则首楞严王最初方便。如此而已。
  △二来集众二。一声闻众。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辟支此云独觉。无学即罗汉。初心即有学也。自有愆失恣任僧举曰自恣。九旬禁足莫由觐佛。故于休夏。咨决心疑。自恣决疑。皆所以考九旬德业也。钦奉如来。而称慈严者。慈以恩言。严以威言。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宣示深奥。所以为楞严发起。如法华以无量义为发起也。迦陵频伽仙禽也。其音和雅。佛音如之。
  △二菩萨众。
  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文殊此云妙德。表根本智。楞严会上为择法眼。故居上首。
  △二发起序八。初佛赴王命。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匿王舍卫国王也。宫掖王之内庭也。于内庭延佛。敬之至也。
  △二圣众分应。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三阿难独异。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梨。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此叙其误堕淫室之由也。律制僧远出侣须三人。一上座一轨范师。所以严行止防误失也。钵曰应器。最后檀越谓未饭僧者。平等之慈。于己等心而化。使彼等心而施。于食等者于。法亦等。所以能成无量功德。若摩登者。即秽而微贱。阿难既无简择。所以误堕也。刹帝利王族。旃陀罗云杀者。即屠脍淫酒之家。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此叙平等行慈之意也。空生舍贫。饮光舍富。一谓富者易施。一为贫者植因。如来呵之。欲其心无遮限。而息不均之疑谤故。阿难钦仰以肃恭斋法。斋法者。齐整庄重次第行乞之谓也。或局维摩经谓非如来呵责。安知如来不呵独净名哉。
  △四示遇恶缘。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摩登伽妓女也。娑毗迦罗此云黄发外道。所传幻咒名先梵天。实妖术耳。淫躬抚摩将毁戒体者。以身逼近欲染净戒之体也。后云心清净故尚未沦溺。则将毁而已。阿难于空王佛所。同佛发心功行固已侔佛。但本愿常乐多闻。护持法藏。不取佛果。则今之示迹。乃所以护持也。盖般若之后。慧学方盛。迷己之流。一向多闻。不修正定。为物所转。易遭邪染。宛转零落。则佛之法藏。殆无以护持。故假多闻之人邪染之事起教。以首楞之大定。资般若之大慧。使定慧均等学行双明。则倒妄可消。妙湛可得。不为物转。而能转物。同如来矣。当知。阿难方便真慈。俯为末学。后经辙迹。无非策砺也。
  △五佛慈垂救。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佛常斋毕为施者说法。今遽归故。王臣随之以愿闻。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顶门为无上果。光有百宝色。谓之无畏者。能慑魔外。物无以胜也。世尊不自说咒。而于顶光化佛说者。示此咒乃无为心佛无上心法也。
  △六阿难反省。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多闻之慧。必得正定。道力乃全。而不为邪摄。
  △七因求今法。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奢摩他云止。三摩钵提云观。禅那云静虑。即圆觉静幻寂三观也。静观依觉灭尘。所以处己。幻观从定发行。所以应物。寂观双忘起灭。所以泯迹。三者齐运非三非一。故以妙称。即首楞正定之初门也。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凡资始于此。
  △八时众乐闻。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上序分竟。
  △二正宗分五。一见道分三。初决择真妄以为密因二。初明心见失真沉妄二。初显大要因爱染起。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问舍爱之因发起下文也。阿难斛饭王子。同气共本也。天伦兄弟也。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答舍爱之因。意显欲漏粗恶能障妙明。欲复真净。当离爱染也。弃浊染。发妙明。正此经缘起。余说则疏矣。三十二相。始于足下安平。终于顶相高圆。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众生生死轮转。由不自知常心妙体妄缠爱想。今阿难独能知省厌舍。所以称善。
  △二明倒妄因于心目二。初征显妄本。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道固坦直。因妄而曲。将与研穷正道革去倒妄。故敕以直答。心言之直。则道可径造矣。一道谓皆以直心也。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问谁爱乐。征起妄本也。答因心目。正显妄本也。
  △二推穷妄体。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
  惑业转徙。一切由此。
  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自此有七重征破。皆显妄心妄见本无实体。由攀缘起。是谓无始生死根本。故须破断。
  △初在内二。一征。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谓心在内目在外。自众生至如来阿难皆然。文互见也。异生有十二类。除土木空散非心眼伦也。眼根外浮假地水火风四尘以成。及其散也。还归于尘。故以尘名。
  △二破二。初引事辩定。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o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o陀林。实在堂外。
  定内外境。欲明在内之心当次第见。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定先后见。欲破在内之心不先见内。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皆且引事辩定。下乃牒破。
  △二正破非内二。初发令谛听。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三摩提亦云三摩地。亦云三昧。此云正定。首楞三昧千圣共由。故曰一门。妙庄严海由此而至。故谓之路。
  △二蹑前推破。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身在堂中合先见内。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心在身内合见身中。颇犹可也。引众以问决不能也。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心胃内藏纵不能知。爪脉外浮云何不晓。既不内知。果非在内矣。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结破也。
  △二在外二。一征。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因破非内复生妄计。谓心在外为决了义。
  △二破二。初引喻辩定。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o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彼食不能饱。此则外心不能知身矣。言乞食归林。乃举见前方食之众。故云我已宿斋。宿预也。食有四种。谓段触思识抟即段食也。有形段可抟取。拣非思食识食也。
  △二正破非外。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辩非外也。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验非外也。兜罗绵其色如霜。佛手柔软如之。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三潜根二。一征。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知我思忖。潜伏根里。
  复计心潜眼根之里。下喻可明。
  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琉璃笼根。喻眼根藏心也。以在根故不见腑藏。以根净故明见外境。故说潜根。
  △二破。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事理俱违。非潜根矣。不成随者。前云随即分别。今眼为所见。则随义不成。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筏(房发切)。桓(胡官切)。范(音犯)。累(力水切)。(音痴)。属(音烛会也)。匿(女力切)。讳  (虚贵切)。掖(音亦)。羞(音修)。伫(直吕切)。遑(音皇)。循(音旬)。均(居旬切)。隍(音皇)。整  (蒸字上声)。奢(式车切)。遘(古候切)。牖(与久切)。抟(度官切)。
  大佛顶首楞严经要解
  大佛顶首楞严经要解卷第二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戒环解
  △四藏暗二。一征。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复欲计心在内。故以见暗为见腑藏。
  △二破三。一约外见。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先问次难后结可明。有五神之藏六化之腑。三焦即六腑之一。
  △二约内对。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眼前之境名外见。身内之境名内对。前以对眼为外不得成内。今纵离外见而成内对。即是眼能反观。且合能反观身中。则开应反观己面。若不尔者义不成矣。
  △三纵破。
  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展转辩明无反观理也。汝眼已知身合非觉者。既在虚空。自非汝体也。若执两皆有知。则成两体矣。破妄之文多涉曲辩者。由人者心见失真沉妄之甚。一或诘问。则狂荡失据。所谓虚妄浮心多诸巧见。故佛逆其妄。巧曲与辩明也。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五随合二。一征。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此引楞伽经意也。谓由阿梨耶识一念之妄。则变起根身器界。是心生法生也。又以境界风动。则识浪腾起。是法生心生也。以心法相生。则随境思惟。即是心体心法合处即为心在。
  △二破二。一牒前起难。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目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以即思惟体为心。特浮想耳。故难其体之有无也。设若无体。则空有其名。云何随合。如十九界七尘特空名耳。设若有体。当何所在令身。而验明体实无在也。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解上难也。谓心但能知。不可言见。曾不悟能见在心徒眼不见也。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
  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举门喻能见在心。举死明徒眼不见。
  △二详辩随合。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先立四义。下逐义详辩。当知真心非一非多非遍非不遍也。
  若一体者。则汝以手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应无在。若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
  辩非一体也。无在谓无定处也。
  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
  辩非多体也。
  若遍体者。同前所。
  辩非遍体也。同前者。当一支。四支应觉。
  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
  辩非不遍也。四义既非。则不可谓随所合处心随有也。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六中间二。一征。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此引大教而谬解也。以为在内。则不见腑藏。以为在外。则身不相知。二义不成。当在根境之中也。
  △二破二。一辩定中位。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先问下辩。处犹境也。
  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
  身有中边二义。在边则不得为中。在中则同前在内应见内矣。
  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明中位无定也。表标物以表显也。混乱则无所取中也。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谓非身处之中。乃根尘之中也。
  △二正破非中。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
  先立义。下推破。
  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
  破兼二不得为中也。物根尘也。体心体也。物非体知者。物不同体之有知。则根尘与心。两立无中位矣。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
  破不兼不得为中也。不兼根则非知。不兼境则非不知。二义既非。中云何定。
  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七无著二。一征。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佛意显心本无在不应有著。今阿难又著于无著。正攀缘妄情也。
  △二破。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
  牒上难问。意明才有觉知不能无著也。为在为无者。问汝心不著。而彼物象为存在耶。为空无耶。若彼空无则同龟毛。云何可著而说不著。若有不著者则为有物。故曰不可名无。此皆牒难。下乃结破。
  无相则无。非无即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
  物果无相。则同龟毛。物果非无。即自有相。知相有则心有在。云何得为无著也。
  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结破也。上七征破。曲尽计执。妄情既遣。妄境自无。而真心真见可明矣。
  △二正决择真心真见二。初择真心二。初阿难哀请。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x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
  因前征发。乃知迷妄。而责躬请教。求诣真际。所叙之意。皆警后流也。真际真心实际也。
  唯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心鉴如水。非止不明。故求奢摩他路以诣真际。真际既显。妄垢自无。故令阐提隳弥戾车也。一阐提义翻断善根。弥戾车此云乐垢秽人。隳坏也。
  △二世尊答示三。初光瑞开发。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将显本明。故先现此瑞。言面门放种种光。即口眼耳鼻眉间之光并放。示此本明于诸根门无所不现也。以无所不现故。齐彰并照。如百千日。普佛界即法界也。六震者。表将破六识无明感结妄境也。微尘国土一时开现者。本明洞照妄尘不隔也。十方世界合成一界者。智境圆现情量不碍也。菩萨听众皆住本国者。心量本周心闻本洞也。了兹光瑞。则菩提涅元清净体得矣。
  △二总示所迷。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众生业种成聚。行人不成正果。皆由不知二本错乱修习。故须决择也。业种者颠倒妄惑也。恶叉果。一枝三子生必同科。喻惑业苦三生必同聚也。攀缘心即前七处妄认者。清净体即今正与决择者。不染烦恼名菩提。不涉生死名涅。不染不涉故号元清净体。识精陀那性识也。元明本觉妙明也。根身器界一切缘法依此而生。而人者认缘失真。故云缘所遗者。由遗此故。无明不觉枉入诸趣。言元体元明。又言本明者。自本而出曰元。直指当体曰本。
  △三正与决择九。初举拳发问。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届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曜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曜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曜。
  佛五指端各有轮相。
  △二循妄以答。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金拳举处。直下要识本明。尘相未除。依旧认贼为子。
  △三蒙叱惊愕。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坐。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矍惊愕貌也。
  △四斥示非真。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转转。
  △五阿难罔措。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唯垂大悲。开示未悟。
  无始妄认。乍闻非斥。故失措惊怖。而重请开示。
  △六示有真心。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因其怖谓无心故。举常所说。引物以证。示有真心。使知所措也。心入无生法忍者。令悟实相不生灭心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故曰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指十界正报也。世界微尘。指十界依报也。既无不因心成体。安得谓之无心同土木哉。以本自无染曰清净。染而不染曰妙净。一切妄心。皆受性于此。
  △七辨斥妄执。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分别觉观。即能推心也。此心离尘无性。不应执以为真。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此依六尘。辨无自性也。觉知灭则意幽闲。然彼幽闲者。犹是法尘影事。亦无自性也。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令细揣摩。使知非真也。法身即真心也。
  △八阿难自失。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每执妄心。乍蒙辨斥。无所据依。所以自失。
  △九结成妄误。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四禅四空及二乘灭尽定为九。从一禅入一禅。次第而修。
  上择真心竟。
  △二择真见。心为体。见为用。心为法源。见为道眼。故次第决择以为密因也。文二。初阿难哀请二。初感慨前失。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
  感佛所发。慨前之失也。世尊三昧迦叶不知。故不可相惠。当躬修于身。自证于心。迷悟在己。不容相代也。穷子舍父。譬失本心也。
  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学道之要。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徒闻不修。卒无以致。故与不闻等。犹说食也。后世末学。虚骄多闻。轻丧行实。失真背道。不自知悔者多矣。阿难悲悔。实有警发也。
  △二重请开示。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唯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重述迷因求开示也。二障即烦恼所知也。所知碍正知见。烦恼续诸生死。而为妄缠。若知寂常。则烦恼不起。生死莫变。而妄缠自释矣。道眼即真见也。由妙明心而发。
  △二世尊答示三初光瑞开发。
  即时如来。从胸d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将明真见。而从胸d字放宝光者。表由宝明妙心发正知见也。佛胸有d字。表吉祥万德所集。其光晃然。明昱然盛。有百千色。亦表妙心照用具足万德也。光遍佛界者。示清净本然也。遍灌佛顶。表极果所同也。旋及大众。示群灵共有也。此即妙心道眼之真光。在圣不增。处凡不减。但随量应现耳。
  △二许从所请。
  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幢表摧邪立正也。下明妙心净眼。使摧伏邪异得正知见。是谓建大法幢。邪异既摧。知见既正。则妙心可获。净眼可得矣。生佛等有而不可测知。曰妙微密。垢不能染暗不能昏。曰性净明。见离眚病廓然照了。曰清净眼。
  △三正与决择四。初问答立义。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V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阎浮檀树果汁入水。沙石成金。V赤焰也。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眼根例拳义实不类。而阿难示同未悟。故答言类。
  △二正择真见。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见暗即见矣。是知盲非无见。特无眼耳。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二暗无别。则暗非由根。特尘暗耳。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
  足知见在心不在眼也。
  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牒上结明见不由眼也。知见不由眼。则直悟见性。超越形累。得清净眼矣。
  △三阿难未谕。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稍明心见故口已默然。尚有余疑故心未开悟。
  △四遣拂客尘初四。追问发起。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阿难所以心未开悟者。尚为客尘迷障故也。特为遣拂。夫客尘为障。大则不成菩提。小则不成无学。圣慈深愍。故追问鹿苑之缘。使众开悟也。舒掌意见后文。五比丘者。x陈如。摩诃男。O[E-合+(白-日+田)]。婆提。婆敷也。初于雪山侍佛。后于鹿苑习外道法。佛初度之。
  △二x陈明义。
  时x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m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D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x陈那此云解。最初悟解得名也。客尘之喻。有通有别。通喻烦恼所知二障。分别俱生二惑。随境生灭。非真常性。皆客也。染污妙明。汩乱澄寂。皆尘也。别则客喻分别之粗。尘喻俱生之细。以生灭不停。暂托五阴。蘧庐而止。故譬行客投寄旅亭。起惑造业。去故趣新。故譬食宿事毕m装前途。真性常寂。初无是事。故譬主人无攸往也。粗障易遣。细惑难明。必由性天澄霁智日舒光。乘五阴隙。照本空性。方觉于中妄自扰动。此则与身俱生。与心同事。细微幽隐。故譬幽隙之尘也。旅亭之客。遣之则易。幽隙之尘。拂之且难。直须破开阴隙使豁然洞达。然后散灭。所以俱生烦恼至五阴尽。方得荡绝也。
  △三释尊烦相二。初依境示粗。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粗惑随境起灭。故以佛手喻对心之境也。初问开合。明摇动之尘。次问动静。明不住之客。皆在境不在心。故曰性非开合性无静住。
  △二即身示细。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_。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_。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_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细惑与身俱生故。即阿难己头喻对性之相也。亦明摇动之尘不住之客。皆在相不在性。故曰性无有止谁为摇动。不问不住者。蹑前故略之。
  △四结责警众。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因阿难而告众。责其认客尘遗自性也。前独明心。此兼明境。心境万法。皆有本寂之体。自本之外。皆为客尘。如手之开合头之动摇。及其止也。本体自寂。他无所有。则凡诸妄动。本不可得。而汝众生。以动为身。以动为境。是徒认客尘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此轮回流转之召也。言是中自取者。真性之中。本无流动。咸其自取尔。欲其即迷处而悟也。噫群迷本于爱染。因于心目。随逐客尘。自取流转久矣。真慈善救。纵横激发。亦至矣。几能即迷处而悟哉。
  窍  (苦吊切)。  (真栗切)。混  (乎本切)。隳  (许规切)。戾  (郎计切)。翘  (渠遥切)。枉  (纡往切)。拳  (巨员切)。咄  (当没切)。矍  (居缚切)。缕  (力主切)。吝  (良刃切)。揣  (初委切)。逃  (徒刀切)。V  (许力切)。询  (先偷切)。亏  (去为切)。纲  (无两切)。旅  (力举切)。m  (昌六切)。攸  (以周切)。霁  (子计切)。阳  (音扬)。
  隙  (绮戟切)。眄  (弥典切)。_  (匹苋切)。
  大佛顶首楞严经要解
  大佛顶首楞严经要解卷第三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戒环解
  △二发明觉性直使造悟三。初经家叙意。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叙众心感悟冀佛发明也。前责以动为身以动为境。则身心真妄未辨虚实。又责念念生灭遗失真性。则不生灭者亦未能辨。故愿显出二义。庶几发明也。
  △二问答发明十一。初即身变异明不生灭二。初匿王请问。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欲明身心不生灭地。而因匿王发起者。明不生灭性在缠皆具。而世俗但随物化。虽居至贵。终从变灭曾不自知。则匿王发起盖有所警也。迦旃延毗罗胝子。执断见外道也。
  △二佛与发明二。初问答辨幻。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世实危脆。无牢强者。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如羊入屠肆。步步m死地。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壮色不停犹如奔马。故不可比也。孩才成骸者。孺需人以养者。皮表曰肤。文理曰腠。颓如日颓。言晚暮也。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惟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曰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细观幻理。暗促迭更。骤趣于尽也。过二谓六十二也。且限十年。以宽数粗观也。自促细观。实念念不停矣。
  △二即幻明真。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幼壮老耄种种变异。而见无有异。此即生灭中不生灭者也。耆婆此云长寿天神。携子谒之。求长寿也。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既无生死。即汝真常。不应惑彼断灭异论也。末伽梨即迦旃毗罗之徒。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既蒙发明。顿悟真常。不执断灭也。
  △二依手正倒明无遗失二初阿难请问。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因王问答反动疑尘。以谓性有生灭。可说遗失。既无生灭。云何能遗。
  △二佛与开示二。初比类。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此明诸佛众生同一体性。固无遗失。特依倒见言遗失也。如臂顺垂为正。反以为倒。逆竖为倒。反以为正。是失真也。自本观之。初无遗失。初无正倒。故曰谁正谁倒。母陀罗云印手。即三十二相之一。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以竖为正。真颠倒也。然此颠倒。但是首尾相换。自本观之。初无遗失。而世人一齐倍加瞻视。强生分别。足见其妄也。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臂体本一。由情执妄辩。法身本同。由正倒成异。若夫忘情执。遗正倒。则臂体自如。法身不二矣。
  △二原迷。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将与原穷颠倒之本。庶几反悟。而大众迷瞢。不知所在。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示倒无别处。唯心所现。使即心而悟也。色总举五根六尘也。心总举六识八识也。诸缘即根识所缘诸法也。心所使即善恶业行静作思想也。诸所缘法。广举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真妄性相。邪正因果。悉无自体。唯心所现。如镜中像全体是镜。然则汝今幻妄身心。皆是妙明心镜所现。全体是心。直不即幻妄而悟妙体。反乃遗本妙而执幻妄。是认悟中之迷。此即颠倒所在也。妙心则一。而称谓多异者。依法随用之异也。此明心所现物如镜。故称妙明真精也。又明迷本逐末。故称本妙明心也。所谓本妙者。本来自妙。不假修为也。心之与性。乃体用互称也。心则从妙起明。圆融照了。如镜之光。故曰圆明妙心。性则即明而妙。疑然寂湛。如镜之体。故曰宝明妙性。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正原迷倒之由也。圆妙明心。本非空色。全一真觉而已。由妄尘瞥起。成晦昧相。于是。转觉体为顽空。晦妙明为妄色。空色既立。想相竞生。色想杂和遂为身相。妄有缘气于中积聚。内则随想摇荡。外则逐境奔逸。此特杂妄缘尘昏扰之相。而人以为自心体性。得非迷哉。既一迷此。则决定以心为在幻质之内。曾不知妙明真心范围天地包吞万象。乃认之于蕞尔身中。何异弃彼无边刹海认一浮沤以为全潮之体溟渤之量。此则以正为倒一剖瞻视之人。故引垂手之事结之。明其以正为倒也。
  △二辨斥缘影甄别混疑二初请问混疑。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因闻法音。悟妙明心。本来圆遍。了无遗失。故曰常住心地。然情犹卤莽。见未精明。尚以能闻缘心为所悟本性。此固常情疑混根于心而难拔者。故愿佛与拔之。
  △二佛与宣示二。初认缘失真。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
  因声而有分别者缘心耳。非心之真也。因境而有妄见者缘法耳。非法之性也。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
  因境妄认。则展转迷缘。事事失真也。
  △三辨缘无性。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
  分别缘心离尘无性。若过客耳。常住真心则无所去。若亭主也。
  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蹑阿难之意广明也。声分别心。指声上缘心。即悟佛法音者也。分别我容。谓色上缘心。即允所瞻仰者也。如是乃至等。即兼举六尘缘影皆无自性也。一切皆无故非色。对缘妄有故非空。既非色空。冥然莫辨。匪唯外道昧为冥谛。末学至此皆冥冥然也。拘舍梨即末伽梨异称。
  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结前起后也。
  △四依八境示见性无还二。初阿难请问。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唯垂哀愍。为我宣说。
  妙明元心即见精也。
  △二佛与宣示。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且汝见我见精明元。全指阿难对境之见也。此之见元自妙精明心而出。故云虽非妙心如第二月。盖第二之月。实则一体。因捏成异。譬见精妙心本无二相由人二之也。月影则端有二相。故云非是。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土*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土*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
  明暗通塞缘空郁清。各还八因。能观八种见精明性。当还何所。则复见缘者。分别心生。则见色心诸缘也。
  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征释无还也。若有所还。则随境去。无复能见矣。境自有差。见性无别。则不随境明矣。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结示无还实汝真性。所谓万象之中独露身者也。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结责警悟也。
  △五即诸物像决择真性二。初阿难蹑问。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虽知见精无还。而现与物杂。未能甄辨。
  △二佛与决择五。初泛叙见用。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此叙有五。一声闻。二罗汉。三菩萨。四如来。五众生。意明四圣六凡见量虽异见精不殊。皆可即物象而决择也。阿难见未离欲。故曰未得无漏清净。初禅即色界之首。离欲天也。那律即无漏罗汉。修得天眼能见大千。故观阎浮如一颗耳。众生不过分寸者。屏帷之隔即不能及也。
  △二即物决择。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先标物象。次令决择。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极汝见源。令穷力谛观也。上极日月。下极轮围。中极万物。令一一详择也。
  △三正示见性。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前问云何得知是我真性。此示万境差别见无差别。无差别者即汝真性。此之真性。览粗浊而不杂精也。涉万殊而不异妙也。极远近而同瞩明也。
  △四辨见非物。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物则可见。此蹑上咸物非汝之言重辨也。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同见者。依物之迹也。不见者。离物之体也。若谓吾汝同见一物。是见吾之见。特迹而已。当吾离物不见之时。其体何在。既无处可见。定非是物矣。
  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纵辨也。纵使妄意谓能见吾不见者。终自非是彼不见相。盖彼不见相非见所及。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见既非物。即真汝性。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又约物我杂乱。辨见非物也。若见是物。则物应有见。而有情无情体性错杂不可分辨。故曰不成安立。则见非是物又可明也。诸世间谓众生及器。通指有情无情也。
  △五牒显结答。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牒上以显真性也。是汝非我者。明见体不与物杂也。若悟见体不与物杂。则了知见性廓然清净周遍法界。即真汝性。何疑不真而求质于我耶。此结答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之问也。性汝者。能性于汝。如所谓性一切心。
  △六明见真体本绝限量二。初阿难蹑问。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此蹑承佛神力能见初禅之事为问。以所视广狭。而疑见体舒缩。盖未能亲证。徒以情器量度故也。四天宫与日月齐所视之广。故遍娑婆国。精舍则狭。户堂又狭矣。一界即娑婆也。
  △二佛与辨明三。初直示。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一切世间。则根身器界之类。大小内外。则一界一室之类。诸所事业。则舒缩夹绝之类。此总举万法。皆属前尘。与吾灵觉。自不相涉。是故。前尘大小。见无舒缩。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器喻前尘。空喻见体。器有方圆。空无变异。既无变异。何有舒缩。云何为在者。见体如如。不容情器妄度也。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离尘观性。自得本真。不劳功用。
  △二遣情。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既非可挽。定非可缩。既非可续。定非可断。义既不然。无用情计。
  △三结显。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迷己为物。谓失性随尘也。为物所转。谓因而倒妄也。为物所转者。如空随器变。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而终为众生。能转物者。如除器观空。故即心圆明遍含国土。而即同如来。盖毛端国土本非小大。含容之理不假神变。但除情器。则廓尔现前也。
  △七明见与缘同一妙体二初阿难疑异。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
  蹑前发问也。前即诸物而指曰此精妙明。诚汝见性。即是此是妙性。现在我前。与身心异矣。而今身心分别有实者。言心有分别。而见无分别。与身分辨。成异物也。
  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唯垂大慈。开发未悟。
  在前之见若实我心。则彼实我而此非我。见在物而不在身。是物能见我矣。此皆即迷情而难辨也。
  △二佛与和融三。初委曲辨示四。初通破前疑。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
  △二责辨非实二。初辨物无是见。
  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o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通辨万物无是见者。若空若物。总举色空诸法令详辨也。初言见精次言见元后言精见者。此见本乎妙精明心故通言精。从心首出故曰见。元依用指体故曰见精。依体指用故曰精见。林渠犹林泉也。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物无是见。故虽大圣。不能即物剖辨。意须离物矣。此结无是见者。
  △二辨物无非见。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牒定前言既无是见。当指非见。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o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阿难言。我实遍见此o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佛言如是如是。
  先答不知以义未可定也。若树非见。何能是树。若即是见。树当名见。云何名树。然前断为无是见者。既不中理。故复思惟无非见者。二义无定。佛皆许者。以色空等象如虚空华。本无所有。固不可定指也。故下文云。此诸物象。与此是精。元是菩提妙精明体。于中本无是非是义。
  △三初学罔措。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疑佛所答二义无定。故失所守。
  △四佛慈慰喻。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梨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推。无哀慕。
  魂虑变慑。即惶悚失守也。真语等者。谓上答二义。乃称真之语。如如之说。非矫论也。末伽外道四种矫乱。见末卷行阴之文。辱也。
  △二文殊请明。佛意为显见与见缘如虚空华。于中本无是非是义。故以如语随问而答。然此非有学小智所及。故大众茫然失守。而必须文殊请明也。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二种者。精明见元及前缘色空是非二义也。
  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唯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牒前罔措之意请明也。
  △三正示同体三。一正定所照。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自住三摩地。即自性首楞正定也。圣人住是定中。了见万法。唯一圆融清净宝觉。曾无非是。此正答所问也。见根也。见缘境也。所想相识也。根境识三摄尽万法。夫能了诸缘法。元一宝觉。无是非是。则从前真妄虚实倒心缘影疑异分别之情。豁然而荡矣。
  △二显无是非二。一喻明。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
  此示一真法性本无是非也。如汝文殊者。举本无是非之体也。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明因有是非遂失本真也。故曰我真文殊无是文殊。盖若有是者。我则非真矣。所谓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释成上义也。则二者明有是则有非也。然我下。明虽不立是亦不堕非。于当体中。实无二相。
  △二合显。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
  妙明之见。如所谓汝文殊也。空尘见缘。如所谓是文殊也。菩提心。如所谓真文殊也。色空闻见。如所谓二文殊也。皆依净圆真心而起故。如第二月当体全虚。无容辨诘。知不容辨。则是非泯矣。
  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但造真体。是非自亡。
  △三结告时众。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见与尘指妄染妄境也。观见尘而发明。如以指喻指。终沉妄想。不出是非。由精真而发明。如以非指喻指。可出是非。得无分别。出指非指。言是非双泯也。
  音切胝  (音知)。殒  (于敏切)。孺  (而遇切)。肤  (音夫)。腠  (仓奏切)。颓  (杜回切)。耆  (音冒)。皱  (侧救切)。逮  (音代)。殂  (作胡切)。携  (户圭切)。绵  (武延切)。瞪  (直证切)。瞢  (武亘切)。瞬  (舒围切)。扰  (而沼切)。瀛  (以成切)。
  渤  (蒲没切) 。[墩-享+孛]  (上同)。敛  (良冉切)。氛  (音焚)。纷  (音芬)。檐  (余庑切)。庑  (音武)。缩  (所六切)。挽  (无远切)。筑  (音竹)。窦  (音豆)。确  (苦角切)。剖  (普后切)。剥  (北角切)。贰 。ㄖ忧校=谩 。迂睬校O省 。ㄒ艮海
  大佛顶首楞严经要解
  大佛顶首楞严经要解卷第四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戒环解
  △八辨明真说甄别疑滥二。初阿难通难。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
  觉缘。即觉性遍缘无乎不在者也。前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又云即心圆明遍含国土。即所谓觉缘遍十方界常住不灭也。然黄发之流。亦说真我遍界。及所立冥谛。谓真性冥冥。体非生灭。则与佛说何异。盖外道不见性真。但依赖耶妄计。混滥真说。故此问难冀佛甄别也。外道通称梵志。投灰苦行外道也。
  △二问答质疑四。一疑同自然二。一疑。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
  先引佛语起疑也。楞伽会上。为大慧菩萨。说因缘义。以破外道自然之执。非彼境界者。非同外道所见也。
  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楞伽虽说因缘。破彼妄执。今观觉性。有真自然体。远离倒妄。则似非因缘。及异彼妄执之自然也。阿难意。以今经所谈觉性。既非生灭。则似乎自然。既非自然。则似乎因缘。恐末学滥解。故特与质问。
  △二释。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目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释非自然也。真实之告。即自住三摩地中等文也。自然谓自体本然也。自体本然则不随境变。今皆随变。非自然矣。
  △二疑同因缘二。一疑。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舍一执一。迷者皆然。
  △二释。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释非因缘也。假物为因。循物为缘。既无定趣。非因缘矣。
  △三迭拂直示。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迭拂遍计。直示精觉也。因缘自然是非等相。皆是妄情遍计分别。精觉妙明本无是事。故曰离一切相。遍计既离。则圆成实体。触处现前。故曰即一切法。祖师所谓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又曰是非已去了。是非里荐取。此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之意也。
  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结上文而责滞情也。精觉不可措心。如虚空不可措手。
  △四引经再辩四。初引经问难。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缘生之法。因空而有。因明而显。因心而知。因眼而见。是乃世间名相。于第一义皆为戏论。
  △二委曲辩核。
  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因三种光。而后能见。名和合相。非真见体。当知真见非和合相。不逐缘生。不随境灭。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
  渐核真见也。
  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
  逆质俗情也。
  若复二相自相凌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顺显真见也。明暗自夺。见不暂无。此即不逐缘生不随境灭者也。
  △三正明见体二。初明离缘。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
  明暗空塞皆属缘尘。各非见体。
  △二明离相。
  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
  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者。结成上义。复起下文也。上明见非是明乃至见非是塞。义既成就。次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盖知明暗之非见。则虽悟见体离缘。而未见见体。知见见之非见。则悟见体离相。而真见见体矣。
  △四结责勉进。
  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见体尚犹离见。而见不能及。况诸言说能及哉。离缘离相。言说不及。是谓清净实相妙菩提路。而声闻但局名相不能通达。故勉令善思勿疲怠也。前文蹑迹。广明身心真妄。意在发正知见显如来藏。而学者见见未明。觉心未净。故下文重开慧目。再净余尘。使真精了然。则如来藏存于目击矣。
  △九广明眚妄重开慧目三。初阿难牒请。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牒前重请也。诸和合相。即因日月灯然后有见者也。不和合相。即非明非暗非通非塞者也。
  △二佛与开示三。初愍众敕听。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怜愍者。愍诸有学空溺多闻不开慧目而迷倒轮转也。大陀罗尼等者。即首楞正观也。于此能了。则颠倒见妄无复发生。遂尽诸漏。获菩提果矣。
  △二辩妄开示二。初总标妄本。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二倒见妄。即同别二见也。别业。言起惑之异。妄逐缘影。迷失正见。同业。言感妄所同。妄随生死。沦替本觉。由此见妄。循造妄业。故云当处发生。随业受报人天诸趣。故云当业轮转。
  △二别释妄相二。一喻明二。一喻别业四。一举喻。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迭。
  目有赤眚。则于灯见重迭之色。见有妄病。故于境起差别之惑。
  △二明妄二一即灯见明妄。
  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重迭影光。既非灯色。又非见色。唯彼见者目眚所成。喻差别妄见非由境起亦非根起。皆是众生见病所成也。唯眚之观。谓唯有眚者见之也。名字何等。谓色若在根。则灯之圆影。不得名色矣。
  △二离灯见明妄。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上即灯见既无实体。此离灯见又无定处。足知其妄矣。
  △三结显妄源。
  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
  灯有色而无影。影由目眚之为。智有照而无妄。妄由见病所起。
  △四了妄无体。
  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
  知影由见病之为。则影与见俱眚病耳。而见眚者自非病也。见眚者即见体也。见体本自无病。则影见之眚皆为浮妄。了不相涉。故不应执言是灯是见。亦不应执非灯非见。如第二月非体非影全即虚妄。故不应穷诘也。体谓真月。影谓水月。
  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既了无体。何用拟心。
  △二喻同分二。一广举。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二局喻。
  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i。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不祥气现。唯灾地见之。乃同业妄感也。彼无灾地。不见不闻。喻有漏境界唯妄觉见之。即同业妄见也。彼无漏者。见本清净故。释迦化土。现净秽之不同。诸天饭食。随福德而有异也。晕适佩i。日月之灾象也。彗孛飞流。星辰之灾象也。负耳虹霓。阴阳之灾象也。恶气环日为晕。日食曰适。所谓适见于日月之灾也。佩i谓妖气近日如环佩之状。星芒偏指曰彗。如彗帚也。芒气四出曰孛。孛孛然也。绝迹而去曰飞。光迹相连曰流。阴阳之气。或背日如负。旁日如耳。或明而为虹。暗而为霓。
  △二法合二。一合别业五。一标告。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二事者。别业眚见同分不祥也。法喻互显。曰进退合明。
  △二牒喻。
  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似前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
  圆影无实。则似境而已。乃见劳目眚所成。非灯色所造。喻别业之妄咎由根起非由境也。虽由根起。特根之妄。非见之妄。故曰然见眚者终无见咎也。前云见眚非病。此云见眚者无见咎。次云本觉明心觉缘非眚。后云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又云彼见精真性非眚者。皆指见体也。
  △三正合。
  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
  器界无实。亦似境而已。乃无始见病所成。非前境所造。故曰元我觉明觉所缘眚也。见与见缘。指妄根妄境也。虽似有而无实。元则我之觉明。见所缘眚而已。此眚非他。但有觉有见。即为眚病。所谓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也。然此特觉明之妄。非本觉之妄。故曰本觉明心觉缘非眚也。
  △四牒答。
  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所觉即一切可见之境也。觉可见之境皆为眚病。而此觉性非堕眚中。即非可见之境矣。见此非可见者。即实见见也。真见如是。云何复以觉闻知见眚中之事而名之哉。
  △五结告。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皆即见眚非见眚者。言可见之法皆即眚病非是见体。彼见真体本非眚类。故不名见。此结见非是见也。
  △二合同分二。一牒喻。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现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引别业例同分。引眚妄例瘴恶。以明妄业虽异妄本不殊。故曰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二正合。
  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上以一人例一国。此以一国例大千。合显器界根身无非见病和合妄起也。觉明无漏妙心即依真起妄者。
  △三举要结答。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诸和合缘。即因境而起妄念粗相。不和合者。即离缘独证法执细相。此皆诸生死因。能亏菩提。起生灭。污净心。沦本觉。故能远离则圆满清净。而本觉常住。此章始于阿难请开慧目。使觉心明净故。此结答乃开慧目净觉心之要也。
  △三再净余尘二。一牒疑。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觉元自本觉而出即始觉也。下所谓证菩提心者是也。前于妙明本觉。疑同因缘自然。既与辩质。而未明证道始觉非和合生及不和合。是为觉心余尘故。再与辩之。使明净也。
  △二辩净二。一举妄情。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二正与辩四。一辩非和五。初总问。
  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
  设有所和。即涉妄尘。不名妙净。
  △二别辩。
  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辩。杂何形像。
  见相谓见与明相。
  △三反辩。
  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
  明若非见。不能见明。此疑若相杂也。明若即见。谁为能见。又非杂矣。此章皆明浮尘幻相。一无实体不容穷诘。
  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
  惟见与明。体必圆满。不合相和。盖和则间杂。非圆满矣。
  △四结成。
  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
  牒上结成非和也。见既异明。若和而杂之。则失彼妙净性名。定非与明和矣。
  △五例明。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知非与明和。余皆非也。
  △二辩非合四。初总问。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
  和者杂而不辨。合则附而不离。
  △二别辩。
  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
  合则不离故。明相灭时见亦随灭。不复合暗。
  △三反辩。
  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
  若不合暗而能见暗。则与明合时应不见明。然既不见明。云何言与明合。云何了明非暗耶。合义不成。则证菩提心非和合起明矣。
  △四例明。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二辩非非和二。初起疑。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此又舍一执一也。
  △二正辩四。初总问。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
  △二别辩。
  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和则同而无畔。非和则异。故必有畔。且求畔不得非非和矣。
  △三反辩。
  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
  相及乃有畔。畔义不成。非非和也。
  △四例明。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四辩非非合三。初总问。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
  △二别辩。
  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以为非合。则根境乖背。既不知明。亦不显见。二体既无。从何甄别合与非合之理耶。
  △三例明。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上皆依净妙见精遣拂情尘也。自卷初发明觉性广辩真妄。乃至重开慧目。再净余尘。至此身心洒落。真妄两亡。斯可显示如来藏性。使知根尘处界法法圆明物物显现。是为造悟修证大本也。
  △十即诸根尘显如来藏二。初括前总显。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明暗通塞合非合理。皆所谓浮尘幻相。和合妄起。和合妄灭。故曰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本无有生。亦无和合。则幻妄称相而已。幻无自性。依真而立。如华起空全体即空。如泡生水全体即水。故曰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莫不皆然。故曰如是乃至等也。如来藏者。当人法身妙性也。依果而称曰如来。含摄众德曰藏。未尝去来曰常住。暗不能昏曰妙明。不随生灭曰不动。无不遍足曰周圆。妙万物而至神。性一切而不异。曰妙真如性。能见是性。则迷悟生死。了不可得矣。问真常之性人人本具。既无去来生死。奈何今之实有耶。曰不真常则有。真常则不有矣。譬之空水。目病则华。风击则泡。岂其真常哉。若晴明澄湛。乃谓真常。于明湛中。静求华泡。夫何所得。能审乎此。则不疑圣言。惟务在了幻妄而复真常也。
  △二随事别明四。初即五阴明二。初总征。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色受想行识五者成体荫蔽妙明曰五阴。
  △二别明五。一色阴三。一依真起妄。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净目晴空。喻净智。观妙性故迥无所有。劳目华空。喻妄因缘幻色故。别见狂相。此色阴所起也。空华喻色阴。狂相喻色境。皆妄感也。
  △二辩妄无实。
  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
  辩狂华不因空生。明色阴不因境有也。有出入则有实体。故非虚空。非空则实。故如阿难体更无所容。
  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
  辩狂华不因目出。明色阴不因根生也。华从目出。则得目之性故应有见。今旋时既不见眼。又不翳眼。非目出矣。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乃成出义。云何见华。目尚有翳。必见晴空乃号清明眼。则目出之义了无定也。
  △三了妄即真。
  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既了幻华无因。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自然。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余四例此。
  △二受阴三。一依真起妄。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触情于境纳境于心曰受。宴安调适。性无违顺。喻藏性本无诸受也。二手空摩。妄生涩滑。喻妄触引起诸受也。忘生如圆觉所谓忽忘我身。言调适之至也。
  △二辩妄无实。
  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
  空体常遍。不应有择。掌当自出。不应有待。
  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
  若从掌出。出必有入。然合而出时掌虽有知。离而入时臂且不觉。既无定实。全一虚妄耳。
  △三了妄即真。
  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三想阴三。一依真起妄。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想无实相。由心成相。说梅思崖无实相也。口水足酸由心成相也。凡想如之。
  △二辩妄无实。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人谈梅而口水。梅不能谈。则计梅出者妄也。耳闻梅而心想。口不能闻。则计口入者妄也。耳闻梅而耳无水。则计说计闻皆妄也。
  想蹋悬崖。与说相类。
  类例上义全上妄耳。
  △三了妄即真。
  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四行阴三。一依真起妄。
  阿难。譬如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妙湛妄动。随境转徙。念念迁谢。新新不停。故名行阴。而譬瀑流也。以念念生灭后不至前。故曰不相逾越。
  △二辩妄无实。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若因水有。则此瀑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仙境传说宠物怎么获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