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禅定种菜也是一种修行积累资粮吗

在家人修行的几点体会;一、修行一定要广积功德,修行圆满的整个过程是不断;功德是修行人的资粮,没有功德,我们修行路上的障碍;布施、持戒、忍辱、禅定都是积功德,积此功德的结果;布施分为内布施和外布施两种;外布施是我们用自己拥有的一切去无偿帮助众生:你的;布施可积累功德;持戒分心戒和身戒两种;持心戒时因为我们有习气和欲望,我们一开始还不能修;回报,也会使你在很多世
在家人修行的几点体会
一、修行一定要广积功德,修行圆满的整个过程是不断积功德、让功德圆满的过程。
功德是修行人的资粮,没有功德,我们修行路上的障碍太多,身边几乎全是逆缘,我们在法侣财地上得不到别人的任何帮助。有的人说:我经常在做善事,但似乎还是有障碍,还是得不到好的回报。其实这只是你做的善事远远不够抵消你的业力,你作的善业还是太少,善缘的功德不能成熟;其实在整个修证的过程中,我们需不断的积累功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样才能最终让自己功德圆满、修行圆满。
布施、持戒、忍辱、禅定都是积功德,积此功德的结果是我们获得佛的智慧。通过佛的智慧我们知道自己真正拥有一切,从而得到生命的最大满足,狂心顿歇、从此安心。
布施分为内布施和外布施两种。内布施简单的说就是对自己好一点。暴饮暴食、不按时吃饭睡觉、痴迷各种享受、刺激之中,生活不规律、过量饮酒、吸食毒品、生气烦恼等等都给我们的肉体造成了损伤。我们常生气伤到我们的肝,常急躁发脾气伤到我们的心脏,不能按时吃饭细嚼慢咽伤到我们的脾胃,生活不规律、性欲没有节制、乱交伤到我们的肾与生殖系统,不按时作息、思虑过度让我们脑部供血不足等等。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描述,但我们没有几个人真正善待过自己,这样会减损我们的功德。
外布施是我们用自己拥有的一切去无偿帮助众生:你的微笑、你的爱心、你的劳动、你的热情、你的好心情、你的金钱、你的善巧方便、技能、你对佛法的见地布施给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动物或植物,甚至于扩大到三界众生。外布施不在于你布施的多少,重在你的真诚、尽心尽力。当然供养出家人、修建庙宇也在外布施之中。
布施可积累功德。
持戒分心戒和身戒两种。心戒是直接从起心动念下手,提起觉照。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修证自己的贪嗔痴慢疑,慢慢去除自己的习气。其实这个过程也包扩了布施忍辱禅定。所以这个过程积功德最大。
持心戒时因为我们有习气和欲望,我们一开始还不能修证自己的起心动念,那我们首先要学会善用其心,比如你是医生,那么每一位病人就诊时,你都把他想象成你的亲人,你想如你的亲人病得这样重,你会怎样?那么你内心的关切、你的切肤之痛、你的爱也许会随之表现出来。病人即使再愚钝他也会感受得到的,绝大部分病人心情都焦躁不安,他感受到了医生的温暖,他便愿意向医生敞开自己,相信医生。那么他在治疗中也许靠这种信任就能把药物吸收得更好,病情因而恢复的更快。这样做医生,你便积功德;即使你不修行、医术也不高,最低的
回报,也会使你在很多世中身体健康。因为你用心医好了很多人的病,而且经常发心希望别人身体健康。依此类推,比如你经常真心随喜别人,希望别人快乐。功德累积到一定程度,你便会觉得自己常常会春风满面,不为琐碎的一点小事烦恼,开心的时候越来越多,等等。我们用心去观想,即使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但随自己善念的增加,我们的贪嗔痴慢疑也会逐渐减少,当我们达到对自己的起心动念不修而修,我们的心自然合于道的品质DD博爱、慈悲、平等;戒律不持而持,那我们就达到积此功德的最终目的。
身戒即是我们身体力行,用行为去证明自己是个修行人。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等等。佛法的根本五戒是决心修证佛法的人应持的。持戒可积功德。忍辱即宽容、忍让、理解、随喜身边的每一类众生、不计较个人得失。忍辱可以积功德。
禅定是指我们能很全然的活在当下、不再为过去烦恼、不再为未来焦虑。此功德果报最快,只一刹那我们即可同时享受到此功德带给我们的喜悦和满足。禅定可积累功德。
念佛(念是忆念)、观经(用心看就是观)都可以加速我们功德的圆满。
二、打开心量,解决家庭矛盾 如果你在修行中有妻子或丈夫是同修,那是你的功德福报导致你修行的善缘成熟。那你修行的阻力就会小很多,但大部分在家人修行都会遇到家人的反对和阻拦。这就要求我们在修法上不要太执着形式上的东西。要从自己的起心动念入手,去包容理解家人。因为我们刚开始修行,自己的习气还很重,又执着在修行上,一定会损失家庭的利益。比如丈夫或妻子会因为你的修行,为家、孩子付出很多。不管我们的理由有多么冠冕堂皇,我们表现也是极端自私的。所以你一定要学会忍受身边的人对你的指责,在不影响修行的情况下,要加倍付出自己的爱去关爱对方、关爱身边的人。不要怕不修行的人觉得你是在将功赎罪,让他们有一个心里平衡。其实你在做这些的过程中也在积累功德也是在修证佛法。
比如:我在前几年的修行中,曾遇到来自丈夫及其家人的阻力。师父告诉我两点:(1)、别人责备你时要持忍辱戒,不要争辩对错,认为是自己应该受的;
(2)、你要无怨无悔的爱别人。我从中受益匪浅,其实,我们从来就没有无怨无悔的爱过一个人。当我试着做第二点时,我才发现自己原来对丈夫有那么多的怨气,怨他不理解我,怨他回家晚,怨他不关心我,怨他说话不得体,怨他没有太多时间陪我,怨他移情别恋等等。。。我原来有太多的地方埋怨过他;从那时起,不管我丈夫做什么,我只默默的旁观,心中只要一生起怨恨的念头,便想起,我与师父说过的绝不埋怨他做任何事。开始时不去埋怨他,我表面平静、内心却像钉在十字架上痛得倾吐不出。但我始终记着师父这句话:无怨无悔。
随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只要不去埋怨对方,对自己的选择就会无悔。这四个字太棒了!从对丈夫的无怨中,我开始对周围的每个人无怨,我的心变得越来越豁达。我从忍受变得宽容。终于有一天,丈夫突然在我眼中变得完美无暇,而且周围的所有人都开始变得完美,他们都在我眼中是那么可爱,他们都是佛菩萨。我在刹那之间,体验到了博爱的感觉,那种爱盛满我的心,不因对任何人减少半点,只是对丈夫、孩子、父母、朋友,它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那种爱是那么完美永恒,她是一种品质,她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心的刹那圆满,终于使我享受到了天长地久的爱,那种爱来自我们自己,她能使我们获得最大最终的满足。师父告诉我说,你体验到了博爱也就是大慈大悲,这是每个人最初也是最终的品质,众生所有欲望的永无止尽,只是在寻找这种爱,只是在渴望这种爱!也只有这种爱可以使众生彻底满足。
三、正确对待性生活 在整个修证佛法的过程中,在家人修行除在短期内需闭关禁欲外,其它时间正常有规律的性生活,并不影响我们最终的解脱。修行人在家修行,性生活不和谐也是家庭矛盾的一个焦点。实际理地不染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其实健康的充满爱的性生活,同样是入道的法门。有的修行人厌倦性生活,其实是他热衷于修行、心不在性爱之中,自以为自己的心在道上;而道在哪儿?道就在当下的刹那!如果你能全然的投入爱之中,那性爱就变成了一个法门。全然专一的去爱,可净化升华你的情欲。情欲的升华使性变成了阴阳两种能量的互动与交流。你与你的爱人可变成一个爱的统一体,没有分别;进入无我无他的境界。
我们之所以不能把性爱当成修行的法门,只因为我们无法全然专一的爱对方。我们只会占有、享受对方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刺激,那样的性生活对修行不只没有帮助,而且对身体是弊多利少,其实我们很多人在性爱中达不到这个要求。但如你在家修行,有时我们又无法避开性生活,那样你只能在性交时努力的专注于爱之中,如果你不能有热情,那么你多想想丈夫、或妻子平时的好处,想他或她平时最可爱的时候。这样让自己的内心充满爱,而不会把意念集中在性器官上,让自己的心放松,尽量充满柔情,充满爱,而不是充满侵略,占有的欲望。这样让自己与丈夫或妻子身、口、意合一;身体互相融入对方,而意念中除了爱,没有性的任何观念,那你在刹那间,即会体验到无我、体验到深入禅定的喜悦。
曾经,我在很长时间排斥性生活,潜意识里认为那样会消耗自己的能量,会漏丹。但在后来的修证过程中,我明白真正的漏是心漏。如果自己心中还有邪淫,看到美女还想入非非,还有情欲,还喜欢取悦身边的异性,还渴望占有异性的爱,还希望全天下的女人或男人都喜欢你,还喜欢营造暧昧的气氛等等。那你即使没有性生活(这时你的心早已被淫欲染著了,),你的真阴或真阳同样在漏,而且比身漏更严重。因为心漏,是眼耳鼻舌身意全在漏、是大漏;身漏是小漏,如不戒心淫,只看重行为,是舍本求末,学佛如煮沙成粥。当你的心,超越了性欲和
情欲,你才算真正漏尽,而这种超越是从凡夫全然专一的爱升华到博爱。全然(无有杂念)专一的爱不是指痴情的执着、不是单相思,是你的心全然地在此时此地(也即是活在当下)。
四、怎样选择饮食
1、修证佛法当然以吃素食为最好。 ①、因为素食气清,可以使我们的脉道较清净,容易在转变生理时打通、转化气脉。
②、食色性也。饮食男女是人的根本欲望。我们饮食清淡,随时间推移会影响减淡其它欲望,从而清心寡欲,有利修行。
③、吃素食可避免直接或间接杀生,这样我们的修行中就不会因造杀业太多,而增加我们的逆缘,有利修行。
2、我们有时因各种原因不得不吃肉、喝酒,但因我们信佛,信因果,反而使我们 常处于矛盾之中。我认为遇到此种情况时,你可以在吃肉前心里持咒,或默念佛菩萨的名号,让诸佛菩萨通过你作超度。如果你持咒时心很清净、念力专一,那你的力量即使不能超度,也可以让动物忘掉死时的痛苦,而嗔心减少;那你因食肉间接所造的杀业要减轻许多。
我曾常与亲朋好友一起吃饭,朋友中如有点肉食的,我就会在肉餐上桌时用心力作超拔。每次作超拔时我都会看到许多动物化光而去,而桌上的肉里有大量的黑色气团随它们的离去而排出(这是因为动物在被杀时,它们的痛苦与嗔恨使它们的肉体产生了毒素)。
有一次,我为一条在铁板上被煎烤的鱼作超拔,我看到那条鱼并未完全死去,但已被放在了铁板上,只听一声凄厉的叫声,那根本不是一条鱼的叫声,而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的声音,因极端的痛苦,那条鱼瞬间便魂飞魄散。作这种超拔,我需瞬间入定,把它的魂魄重新聚集起来,超度比较费力。如我们念力不足,又不会持咒,那我们如果吃肉的话就多做放生的事,或去寺院为你吃掉的动物作超拔,也算是积了一点善业将功补过了。
曾经有人问我:“济公活佛不是也吃肉吗?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济公是活佛,他在吃狗肉的时候,就把那条狗超度了。他的身口意加持力都不可思议,如你达不到活佛的等级,还是别学济公。还有藏传佛教也是食肉的,但那是因特定的地理环境与特定的修持法门决定的。虽然饮食对我们最终的圆满解脱,并不是最重要的入手处;但如果我们在方方面面都能注意到,那修行的善缘就多一点,修行就较顺利一点。在家人修行,切忌在形式上执着的去做。
比如:吃全素的人,如果厨师不注意,没有洗净切过肉的案板或荤锅,只要让他品出一点点荤油的味道,他便会嗔心大发;有时还会认为别人是在故意破坏
他的道行,殊不知“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他以前因吃素修的功德全被他的怒火烧掉了。当年释迦世尊托钵时,如众生供养肉食,世尊与弟子也会摄受,那是随顺方便众生的供养,也是慈悲的表现。所以修行人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起心动念。贪嗔痴慢疑中,你能放下一点,所造的功德远远大于你在行为上所作的善事。吃斋、持午、布施等等做得再好,而起心动念一点儿也未改,那不修行的人就会觉得与你格格不入,觉得你修的太执着;反不如你宽容、忍让、随顺、无私地去帮助别人;即使你吃肉,众生也会认为你更具有佛菩萨的品质。
五、突然改变饮食习惯时需注意的问题
大部分修行人都不是从小吃斋,这样突然因修行要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会导致生理上出现一些反应;尤其是一些身体虚弱的中老年人。中老年人因吃肉食时间很长,自己的生理、脉道已适应了肉食,而且在常年肉食的生炸煎烤中,脉道已聚集了很多的浊气与脉毒,故在吃素一段时间后,有一个净化脉道的排毒过程;最快的三个月、七个月或九个月等等。在这期间,必须注意自己的心态,要尽量调节使自己心情舒畅;而且工作忙的人,也应尽量抽时间每天静坐一会儿,最好是两个小时以上。这样会使生理平稳的过度到适应素食,否则很容易在此期间,诱发一些内分泌系统的疾病。此期间的情绪至关重要,一般初步净化脉道排毒过程,断断续续要三年时间。这也是一些抽烟的人,突然戒烟后得病的原因,他没有把握好排毒期的起心动念和情绪。
六、怎样选择明师 1、首先,这位师父在对你施教时是否能透过你外在的包装,而直指你内心深处。
2、这位明师多少能对你曾选修的法门,或修法有一定的了解。你们在大部分时候心灵是否能直接沟通。
这位明师大部分时间内心很平静,它不是来自于定力,而是来自于他对自
己的了解。他明白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他清楚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可能会烦,但他不迷茫。一个了解自己的明师才有可能指导你走向光明之道!
你是否在面对他的时候,有敞开自己内心的愿望,你渴望他了解、理解你,
那么你可能与他有法缘。当你对一位明师,完全打开自己,变得谦卑恭敬而无怨无悔时,你便学会了不再包装,向生活中的任何人、任何事敞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专业论文、高等教育、应用写作文书、外语学习资料、在家人修行的几点体会73等内容。 
 在家人要想修行,只有靠自己,要自己订出一套可行的功课,这是我六十年来所体会出来的 最重要经验. 出家人过的是寺庙生活,有做功课的殿,有庄严的佛菩萨像时时看...  忘记了居士学佛修行最重要的,就 是要把握自己在家修行的特点,绝不能在家人做出...有居士说,某某经只能在几点几点前诵,某某咒只能在几点几点前诵。这种 说法在经...  个人在家修行精要参考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个人在家修行精要参考 1....③每 天打电话给家人或亲戚朋友。 ⑵每月:①放生(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  居士学 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自己在家修行的特点,绝不能是在 家人做出...在这里有一点还需要说明,有居士说,某某经只能在几 点几点前诵,某某咒只能在...  在家居士修行佛法 必须熟读十部经典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在家居士修行佛法 必须熟读十部经典编者按:净慧长老(),俗家姓黄,享年八十一岁,僧腊六...  在家佛子修行要注意的 有个道友问,他现在每天修普门品,楞严咒,一切如来心秘密...作为在家人,修行不要修出家人的法,早上起来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 其实不必, ...  居士 们可以和他们交流,将自己的修行体会,及对佛法的理解坦诚相告,或者引荐他们...修行佛法当在身、语、意上下功夫,而不应该执着于自己的“面子工程” 。虚华的...  功课表修行人:日期 吃素 (天) 地藏经 (部) 礼佛大忏悔文 (次) 放生护 日行善 念阿弥 陀佛 生 (次) 事 (件) 拜忏 读诵 (声) 本日修行总结心得 年 ...  在家人要想修行,只有靠自己,要自己订出一套可行的功课,这是我六十年 来所体会出来的最重要经验。 出家人过的是寺庙生活,有做功课 分享到:第三节如何积累福德资粮_佛法要义浅释_入门介绍_佛法宝藏-佛学在线
第三节如何积累福德资粮
如何积累福德资粮
一、如何断恶修善
在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道的中夜分,开发了宿命通和天眼通,如实见到了从无始无穷的生死轮回中,众生如何依他自己所造的善业恶业,恰如其分地获得各自的安乐和痛苦。佛陀彻见了宇宙的因果律!只有成道的圣人比我们见得远为深广彻底,无数佛菩萨都觉悟到因果律是宇宙的一条永恒的法则,巨细无遗地贯穿于万事万法中,不光是物质世界才有。因此,一切真善美的道德行为便有了依据和保证,一切圣贤立教皆基于此,一切生命的求证圆满也必基于此,否则一切世间美德、一切出世间的解脱都只会成为口中的立论,而变得毫无实义。佛经中所记载佛陀所开示的三世因果报应事例,以及佛教界编撰宣传因果现报实例(此类书从史书、古代文献中选出显著的事件、以及作者亲自见闻的因果报应之事如《历史感应统记》、《近代果报见闻录》等等)都证明了业感因果律的存在。
作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如果想要真正的断恶修善,必须对善因得善报恶因得恶报的因果定律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要知道我们如今自己得的五蕴、环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报,都源于自己往昔所造的善恶业,并非神灵、强权或自然力等他法加诸于自己的身心之上,而如今自己所作的一切一丝一毫,也必将于今生、来生或者遥远的未来世,在自己的生理、心理、所处的环境上成熟它的果报。
从业报因果定律中清楚地知道世间的一切苦乐皆是由各自往昔所积累的善恶二业感受的果报,因此想要获得世间或出世间的福乐必须断除一切恶业并且精进修持一切善业。
一切善恶业都依身、口、意三门造作,就此三门所造的无量业中首先要把握那些感果极大的根本之业。如果断除那些根本之业,自然能防大罪生起而摄持广大的义利。依于此理,佛扼要而说十恶业道,即身业之杀、盗、邪淫,口业之妄语、离间语、粗恶语、绮语,意业之贪、嗔、邪见。现把这十恶业及其果报简略解说如下:
什么叫做杀生?生是指有情众生,有意识和情感的个体生命,主要是指动物或天、人、阿修罗,植物属于无情众生的范畴。杀生是指不论使用任何方法,有意识地令众生这一期的生命中断不能延续下去了,就叫作杀生。
一切众生最所珍护的也就是自己的生命,无情中断其生命,是对它最大的迫害。世界上一切动物,都是好生怕死的,与人一样。一切小动物同样具生命,都具有苦乐的感受,贪生怕死,与人无有差别,不能轻易伤害。世间最惨痛之事莫过于杀生了。我们身上被刀割伤都会疼痛难忍,更何况那些动物被斩头剖腹,此痛苦更是如何之惨痛啊!故龙树《大智度论》云:“杀生之外,无余罪。”
世间罪业中杀生罪业最大,现前得多病、短命、冤家侵损、心常不安、鬼神不护等果报,命终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受数劫的苦,杀生者来世也将被其所杀的众生杀害。罪毕后纵得生人,也多病短命。
什么是偷盗?偷盗,又叫不予取,指凡是人家没给的东西,我们故意把它据为己有了,都属于偷盗。凡以骗取、窃夺、抢夺、霸占、吞没、坑、蒙、拐、骗等各种手段占有他人(包括国家)的财物,都是偷盗行为。
偷盗恶业,得国法治罚、恶名流布、众人憎恶等现法果,堕三恶道,后生于人中贫穷卑贱等异熟果。
什么是邪淫?邪淫就是不为国家法律或者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邪淫有四个方面因素构成犯戒行为:1、指非境。指除了自己法定妻子之外或者未婚男女之间的行淫,都是属于邪淫。2、指非道。行淫有行淫的处所,假若不在正道中行淫,即使是自己妻子,如果是在她的口中及其它地方行淫也是属于邪淫的。3、指非时。在白天,或斋戒日,在妻子怀孕时,婴儿吃奶时,月经来时行淫,也是邪淫。4、指非处。如果和妻子在佛教的寺庙里、佛塔边这些圣洁的地方等行淫,也属于邪淫。
邪淫恶业,得恶名流布、妻不贞良、家庭不和、身体羸弱等现法果,堕三恶道、后生人中妻不贞良、眷属不称心的异熟果。
妄语是一种虚妄的、不真实的语言。妄语的方式有很多:有自己对别人说假话;叫别人妄语;有书面妄语,有通过默认、暗示、点头等方式,来欺骗对方。总之,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达到了欺骗对方的目的,都属于妄语。
妄语恶业,得人不信赖、恶名流布等现法果,堕三恶道、后生人中为他所诳、多被诽谤的异熟果,事业多不顺利、人事不和等增上果。
离间语又名两舌,就是用挑拨离间的语言,搬弄是非,去破坏他人的密切友好关系。
两舌恶业,则得人缘不好、多狐朋狗友等现法果,堕三恶道、后生人中眷属乖离、人际关系不睦的异熟果。
粗恶语,又叫恶口,像诽谤、攻击、讽刺、挖苦、尖酸刻薄等能够伤害他人的语言都是恶口的范围。
恶口之业,得人不爱乐的现法果,堕三恶道、生于人中常闻恶言、言多诤讼的异熟果。
绮语也叫杂秽语,如说一些色情和淫秽的语言或者瞎吹牛、说一些歪理、不正经的话等对人生没有意义或者反而有害的言语,都是绮语。因为大多数绮语也是由贪嗔痴三毒所引发,会导致听者生起杀盗淫心,唯增放逸,增长罪业,所以绮语业将会堕入恶道中。
绮语恶业,得智者所弃、少威德之现法果,堕三恶道、后生人中,言无人接受、言语不明了的异熟果。
贪是有情众生的最根本烦恼之一,它是众生流转生死、感受痛苦的根源。如果想通过放纵贪欲来使内心得到满足,就象饮盐水止渴只会越饮越渴。贪心的生起会引发种种烦恼,造作恶业而受恶报。贪欲恶业,得所求不遂、多有怨家、心常不安等现法果,仅依贪心的意业力就可使人堕入三恶道中,备受痛苦。生于人中多欲无厌的异熟果。
嗔恚即是因发怒、憎恨而生起的损害他人之心。嗔恚恶业,得身心不宁、多诸怨憎、人所不敬爱等现法果,堕三恶道、后生人中常被他人恼害的异熟果。
什么是邪见?邪见就是对宇宙人生的错误认识。如不信因果报应和一死永灭等邪见。在十恶业中,除了杀生,邪见最重。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见是根本中的根本,一切生命活动思想、言谈、行为都是依随着见进行。如果见地落入邪谬,那么我们的整个身心都将趋入邪道,陷入冥暗之中。由于邪见的矛头直指宇宙人生的真理,其所指的对境是囊括十方三世、宇宙万有的法则,比如业感缘起的因果律本是世俗谛中永不错乱、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直接否定因果律的存在,便否定依因果律建立的一切行为法则,多少人会受此影响而认为行善无益、造恶无罪,致使善根断绝,肆意为恶在长劫之中很难有解脱的机会。所以邪见对自他造成的危害,其影响之深、之广是难以想象的。由此可知邪见感召的果报尤其深重。以邪见的业力直接堕入三恶趣。即便以后报尽转生人道中,将生于边地(听闻不到佛法之地)不信三宝,诽谤因果。身口意恶业惟有感召三恶道的痛苦,所造恶业终究会在造业者的心理、生理、外在环境上制造缺陷与苦难,却不会产生出一丝许的安乐。
对应今生我们身心上现前的果报:得到了人身(异熟果),应该深自庆幸,因为免于恶趣,能够修行得道,真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再看看自己的境遇,或贫困潦倒,或疾病缠身,或身受陷害……在经历苦难违缘后,或正在遭遇违缘时,应当明白这全是过去自己造业所感,不可怨天尤人。总之对于一切不顺的方面都要归于自业,同时反观自心一切的不善的念头应知是自己的恶业同行等流果所致,并励力对治,不令发展。要免于恶趣的痛苦,必须断除痛苦之因--十恶业。
&&& 反之,应修持安乐之因--十善业。此十善业是指断除十恶业并且修持对治恶业的善法,分别是:一、不杀生:断除杀生,爱护生命;二、不偷盗:断不与取,行持布施;三、不邪淫:断除邪淫,护持戒律。四、不妄语:断除妄语,说谛实语;五、不两舌:断离间语,化解怨恨;六、不恶语:断除恶语,说悦耳语;七、不绮语:断除绮语,说具有真实意义之语。八、不贪心,而少欲、离欲,节俭;九、不嗔心:断除害心,修慈悲心,利他心;十、不邪见:断除邪见,依佛法正见。以下分别简述其果报:
护生:我们最珍爱的是自己的生命,一切动物无不如此。这样由己及物,我们就会仁慈护生。我们应发誓生生世世决不杀生,而尽力放生。一切有漏善法中无有比放生之功德更大了。因为其事直接对众生有利,因此有不可思议的善果,哪怕放一条生命的功德也无法衡量。因为这些所放的众生,暂时已经解脱难忍遭杀的痛苦,再加上放生时念佛号、心咒来加持后,这些众生也种下了来生解脱的种子。佛经云:“闻佛名、或见佛像,生无量功德,将得解脱。”因此放生,切记莫忘念佛号!
放生就是度化众生,因此无论出家人或在家居士,凡喜欢放生的人,真是大菩萨,咱们应当随时随喜和学习他们无上的行为。
放生的功德无量无边,放生的功德有:无刀兵劫、集诸吉祥、长寿健康、诸佛欢喜、得生天上、消灭恶业等。放生也是往生净土的主因。经常放生的人能立即往生极乐世界。如藏地洽美仁波切和汉地的永明大师经常放生,圆寂时直生西方极乐刹土。此类事例颇多。
不偷盗而行持布施的善业,能得到人天善趣的富足安乐,不受贫苦,不会转生于饿鬼界,究竟获证菩提果。
不邪淫而贞洁的善业,得举止安详、心理平衡、世人称赞、夫妻和谐的现法果,生天、人中的异熟果。
诚实语的善业,能被他人推崇、信服,受人尊重和爱戴;说诚实语的人,喜欢真实,其思维就会接近真实,乃至成就证得真实的智慧。
断离间语、化解怨恨的善业,得眷属称心、人所拥戴、多良师益友等现法果,生于人天的异熟果。
不恶口而常说柔和语的善业,得人所爱乐等现法果,生于人天的异熟果。
断除绮语,说具有实义的语言,则得众人拥戴,语言畅达前后连贯,无有差错并与正法毫不违背。得生人天善趣。
不贪而少欲知足的善业,得福德自在、诸事顺遂、心常安祥等现法果,生于人天的异熟果。
断嗔心而慈悲,即使生起一念慈悲之心,功德亦不可思议。行持慈悲,能给世界带来温暖,凡与自己接触的人都会舒心悦意,得到慰籍。而慈悲的生起,也使自己处在纯净的欢喜之中。因为施以无畏,使自己自心得安稳,于一切处都无所畏惧。此生命终,也将感受天界的大福报。&&&
断除邪见而正见的善业:如果我们从自心相续中遣除了邪见,对因果生起了正见,就会以正见来指导自己一切身语意的行为,谨慎细致地取舍善恶,并时时断恶修善,修持佛法。必定不会堕落恶趣,最终将成就无上菩提。
&&& 佛在《十善业道经》中讲:“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若离十善业欲修行证果,譬如空中建楼阁,或种稻子,欲成就生长,无有是处。”由此可见十善业道是我们修学佛法的必经之路,是成就三乘圣果不可缺少的资粮!十善业道在我们修学佛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故应精进修持!
在一切善恶业中,辨别是黑业、是白业或是轻业、是重业唯有看他的心善不善为主。在善恶造业方面的造业者的主观动机是决定一切,以利己的目的出发所做的善事或利众的目的出发所做的恶事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根本没有牵涉私欲(没有贪嗔痴等烦恼),意乐(思想动机)清净(是为了众生的利益),那么对于佛子菩萨身语七种不善业(除了贪、嗔、邪见),也有直接开许的时候。
例如,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大悲商主时,遇到一个名为短矛黑人的凶残强盗企图杀害五百名商人。大悲商主想:如果这人杀害了他们,他将会堕入地狱感受无量痛苦,实在可怜,若我杀了他,他就不会堕入地狱,我自己堕入地狱也是没有办法的,这样想了之后,大悲商主以非凡的勇气杀了那个强盗,但他不但未堕入地狱,而且圆满了七万劫的资粮。此公案表面上看,因为他是菩萨而造恶业,但因为他没有牵涉私欲,暂时保护了五百名商人的生命,并且把短矛黑人从地狱的痛苦解救出来,所以是极大的善业。
同样,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星宿婆罗门的儿子,许多年在林中修持梵行。一次他到城中化缘时,一位商人之女对他起了爱恋之心,如果不能和他结婚,那女子便要自杀。星宿婆罗门子对她生起了大悲心,舍戒还俗与她结为夫妻。过了十二年,再出家修持梵行。以此业而圆满了四万劫的资粮。诸如此类的杀生及破梵净行也是开许的。但是,唯以私欲的贪嗔邪见所引起的行为,对任何人也没有开许过。
不与取也是同样,对根本无私欲并具非凡勇气的菩萨,为供养三宝、布施乞丐等而盗窃富贵者、吝啬者的财产是开许的。
妄语也是同样,如果为了保护接近被宰杀的生命,或者为保护三宝的财产等说妄语是开许的。但为了私欲欺骗他人说妄语是不开许的。
说离间语也是同样。例如,一个行善的人和喜欢造恶业的人相互为友,造恶业的人力量很大,因担心行善法的人会转入罪恶邪道,而说离间语使他们分开是开许的。
恶语也是如此,对于以温和方式不能调伏的恶人,必须以粗暴的方便的恶语使他们趋入正法,说这种恶语是开许的。而轻视对方说恶语是不开许的。
说绮语也是一样,对于喜欢讲话的一些人,以禁语的方式不能使他们趋入佛法,必须以各种方便法才能令他们进入佛门,说这种绮语是开许的,而说令自己和他人心意散乱的绮语是不开许的。
意罪业三种(贪、嗔、邪见),不能转成善法,因生起一个恶分别念,就成了不善业,所以任何时候对任何人也没有开许。
每个人所造的业不外乎身体的造作、语言的交流、思想的活动这三个方面,而身口一切的行为又都是受着心中一念的驱使而去造作的。离开这现前的一念心,身口如同无情之物,怎么会有行住坐卧、出言吐语的活动呢?所以身口是造业的工具,意识才是造业的作者。
一个人在一生中,身口进行过不可计数次的行动。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以此类推社会的业是个体业的综合,既然身口意由心驱动,所以人心实际上是这个世界的轴心,是人心推动了整个世界的运转。佛经中讲:天、人、地狱、饿鬼、畜生等六道以及罗汉、佛、菩萨等都是自心所感受的果报。因此身口意一切业都源于一念,既然一切安乐与痛苦,都是善恶业所感召,而善恶业又源于当下一念心的发动。所以祸福的根源就在当下一念。如果我们能够时刻把持自心,不令非法的邪念产生,倘若恶心生起,及时将其消灭,转成善心,这样行持久而久之,善恶自己作得了主,未来的命运便把握在自己当下“心”的手中。
我们想要断恶自新,必须先恒常审慎细密地观察自心哪些是恶念,观察自己身口意所造的哪些是恶业。由于我们这些凡夫从无始以来,终日造业,经历无法衡量久远的时劫,必定恶业习气极强。初学者平时无有自知之明,对自己许多细微的恶业一点都没觉察到,实际上是粗心、没有细察。所以我们首先要对照这十恶粗大的业与自己身口意所造的业对照观察,先发现自己粗恶,然后再观察到细恶,如是就会有越观过失越多的体会。这样才能知道自己过恶而有可断可改之处,且知之愈细,方能行之愈密。反之,如果对于自身恶习不甚明了,随此而不知防护、三业放逸,只是开恶趣之门而已。所以断恶之前首先要做到反观自心功夫纯熟,细至起心动念都能觉察。
在以前西藏的攀耶嘉,施主对众多格西供养酸奶,当时奔公甲格西在行列中,见施主对面前的人供养了不少的酸奶,他心生一念:到我这里恐怕酸奶得不到。随即,他觉察到自己的想法不对,便自言自语:“像你这样的比丘对饮用酸奶有这么大的信心。”于是把碗扣下,供养者来请他享用酸奶,格西说:“我已饮用过了,不愿再享用。”
奔公甲格西每天观察自心,生起一个善念就放一个白石子,生起一个恶念就放一个黑石子,这样到晚上进行总结。最初黑石子特别多,他就打自己的嘴巴,批评自己说:“你还算人吗?因为你有恶念,在苦海中轮回转了多少世?还嫌不够吗?”就这样痛斥破除。如此过了二三十年后,一天下来全部变成白石子了。格西如是绵密观察自心,从起心动念的微隐处善加观察造业的动机。这样从根上防护,不令身口造成重业。
如是了知自己身口意时时造恶,如不遮止恶行,将来不得不感受痛苦,至任何处也不可能解脱。恶业即便细至毫微,如果我们不知防护,将来也会产生难忍的大苦。
在自然界,诸如桃李的小小种子最终却能结出无数的果实。业报因果律也是如此:即使是很微小的善业,也能感发极大的乐果;即使是很微小的恶业,也能感发极大的苦果。所以我们随时随地都应谨慎取舍善恶业,哪怕是细微的罪业也要尽力禁止,微小的善业也要尽力成办。如果没有这样的精进修持,仅仅是一刹那造恶业也要在恶趣中住许多劫。所以哪怕很微小的罪业也不应认为此时轻罪无所谓而轻视。《贤愚经》云:“虽诸微小罪,莫想无害轻,火星虽微小,能焚如山草。”同样微不足道的善业也能产生很大的果报,所以不要认为只这么一点点而轻视。这样凭借正知正念的摄持生起对治恶业之善行,就连细微的罪业也不愿沾染,这样在今世之中积累善业的机会便会越来越增长,而未来受恶业束缚的机会会越来越少。
我们应当培养绵密的省察己过的能力,如奔公甲格西那样在每做一事前都要观察自己的动机。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可能不时时现出贪嗔痴的恶心,当恶心生起,首先要认识,然后断舍恶心将其转为善心,这当下一照一转,即是最切实的功夫。
真正断恶应具三心,即决断心、长远心、谨慎心。决断心即是从内心发起决不造恶的誓愿,否则恶习始终牵连不断,难得解脱。就如人服毒再解毒,又去服毒,如是身内之毒永无净除之时。同理,断恶如无决断心,则永远也不可能脱离恶业的污染而超出恶趣。
又无始以来积习如此深重,时时都可能迸发,所以改过断恶不是一蹴而就之事。须发长远心,昼夜行之不懈,先断粗恶、再断细恶如是淘汰不已,久久方能使自心相续纯净,而使凡夫身心转成圣贤身心。
我们每天早上起来前,应发心观想:我今天为无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而尽力修持白业善法,尽力断除黑业恶法。晚上睡觉前,也应在床上平稳安坐如前一样观察思维:我今天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修持了什么善法?若成办了善事,应生起欢喜心,并为一切众生获得佛的果位而回向。若造了恶业,应想:我实在恶劣,今天已毁了自己,这样生起后悔心,诚心忏悔,并发誓愿:从今天以后再不造那样的恶业。
如是作功夫受持十善律仪,渐伏自心,渐得清净,但切莫骄傲自足、不知防护,应知无始业种并未断除,不过潜伏未现而已,若一经缘诱即会引发。尤其当今时代,染缘偏盛,时时诱发烦恼,使人造恶,每见初修行人出山林入都市,一经声色引诱,恶业纷纷现行,大多难以作得了主,我们对于恶业之敌不能掉以轻心,慎始慎终方能不受挫败。所以乃至未成就之前,都应战兢惕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刻谨防恶业的发动。
如是精严取舍,昼夜恒时不懈,必使正念坚固,力量充足。如果我们在梦中恶心起时,也能提起正念防护自心相续,则已得十善律仪清净之相。此后,粗恶业决定不做,由此恶业不能染污相续,恶趣世界从此绝缘。
我们不仅需要积极地断恶、与恶业脱离,同时需要积极地行善。在宇宙之中,善心的力量是最伟大的,我们要懂得尊重自己的灵魂,不要埋没自心,心的力量不可思议,蕴藏在相续深处的善心力量,应该将它发挥出来,无限地拓展出去,在一切的人事境缘中发挥善心的作用。我们行善,越是勇猛,越是舍己,我们的心量就越能够拓展,心力就越能够提升,业障由此会迅速清净,福德随此将会倍增,自然由此增上善业福德力的感召,未来的果报惟有光明和安乐。
所以我们应在断十恶的基础上,以殊胜的善心摄持而力行十种殊胜善业。比如我们不仅戒杀,而且护生;不仅爱护同类而且将此爱惜物命的慈心扩充到一虫一蚁、一草一木乃至全宇宙的万事万物,最终达到慈周万物的究竟心量。又如不仅仅是戒盗,而且要广行布施,从一针一线起,逐步地能将自己所执的财富、受用、善根乃至最珍爱的生命都无私地奉献给众生。所以如是不断向上,最后必将趋入菩萨道的万行之中,终将成就佛的果位。
&&& 二、如何积累福德资粮
&&& 何谓“资粮”?资是资助,粮是粮食,修道就象古人远行,要有善根福德正法等粮食资助其身,才能到达。修持三乘佛法都必须要积累福德与智慧二资粮才能成就。积累福德资粮就是造善业。如何才能使所造善业能在将来感应果报越快越大呢?造业的大小,取决于所依身、对境、所做事、加行等多方面的因素,每一因素都有许多的差别,这些方面综合起来就决定着此业感果的能力的大小。比如观察行持布施的善行,其福德力有多大,将来会产生多大的安乐果报,这就要分析布施的对境是谁?布施的意乐如何?布施的事物如何?布施所依的身如何?布施加行如何?每一方面对于布施所生的福德力的大小都有影响。以下分别解释决定业力大小的几个方面:
一、田门:佛在《僧伽吒经》中讲:布施三千世界诸阿罗汉,不如供养一辟支佛;布施三千世界诸辟支佛,不如布施一菩萨;布施三千世界诸菩萨不如布施一如来(佛)所起的清净心。
依佛所言当布施的意乐和所施之物都相同时,布施的对境愈殊胜,布施所生的福德力也愈强大。同样是佛门中的圣人,声闻乘的罗汉,缘觉乘的辟支佛,大乘的菩萨,断证圆满的佛陀。这些对境在功德方面有巨大的差异,随着对境的功德次第增上,对布施所生的福德也依次成千上万倍地增长。
所以,决定布施福德力大小的一大因素便是对境。象阿育王过去世作小孩时,以玩游戏时用土做的粮食供佛,依此福德力,后世转生为统一古印度的一代名王,起八万佛塔,最后成道。所以虽然施物极为低贱,而且施主尚是小儿,心力微薄,但因对境极为胜妙,所以感得极大的善果。
造恶业方面也是如此,对境愈尊贵则所造的恶业力也愈大。
通常我们称易生罪福的对境为田,因田能生之义,喻一切罪福可从其发生。如三宝、上师、父母尊长、病人等,即使造业的意乐不算猛厉,但只要略作损益,就会产生大福业或大罪业。《念住经》上说:“从佛法僧物,虽只盗取少许也成重大罪业。”因为福田极重的缘故,会堕入地狱。又说已施僧众比丘之物,即使是鲜花等,也不该自己受用或转送给在家人,而在家人也不该受用,否则得罪极为重大。
在僧众之中,以诸菩萨为最具大力的善不善田。佛经中说:“若有人劫夺南赡部洲一切有情的财物,又有人轻毁任何一位菩萨,后者所生的暴恶,较前者所生之罪极无数量。又比起焚毁恒河沙数的诸佛塔庙,如有人对于胜解大乘菩萨,起损害心、发生嗔恚、说恶名称,也如前所说。”佛经中又讲:“如果十方有情的眼目被剜,有人以慈心令其眼目重生,及将一切有情放出牢狱,使其全部获得转轮王或梵天的安乐。又有人对诸能胜解大乘菩萨,净信瞻视或由净信乐欲瞻视、称扬赞叹,后者较前所生福德,(其超胜倍数)不可计量。”佛经又云:“如对菩萨所修善行,下至以一团之食施于旁生之善,为作障碍,此较杀南赡部洲一切有情或劫夺其一切财物,所生之罪,尤无数量。”由此推知,菩萨所作的六度万行,如对其一制造障难,定会产生无量的罪过。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知菩萨是严厉的对境、极其有力能生罪福之田,我们接触菩萨,应当小心谨慎善护自心,对于菩萨的一切言行,哪怕极微小的方面,都要尽力随喜,称扬赞叹,在态度上应该谦卑恭敬、欢喜柔和。而在我们身边,哪一位是圣者菩萨或已发世俗菩提心的菩萨,以凡夫肉眼无法测知,这样就应以清静心平等观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惟有自己是凡夫,如此方能远罪获福。对高僧大德的弘法利生事业决不能生嗔恚心作诸障难,否则以宝贵的人身造作地狱重业,只会落得极其悲惨的下场!
由上可知,我等修行人应平时供施不断,佛前一碗水、一柱香、一盘水果、一盒糕点、一瓶香水,凡世人所喜爱的珍宝、心爱之物、世间优美的风景、美妙的音乐、享受皆可以供佛。所供之物越丰盛、越珍贵,得到回报之福也越大。
因密宗有集福慧资粮之殊胜大法,依照因果平衡的原理设计,故能够快速积累福德资粮成就佛道。供养法有实物供、观想供、手印供、火供、曼陀罗供、普贤七支供等。普贤七支供是根据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中的七愿而设计的。一切积累资粮之法门全都可包括在七支供中。
二、所依门:(一)造业者的差别:如同铁丸虽小也会沉底,但若做成容器,则此铁器虽大也会上浮。与此相同,智者和愚者同样造罪业,但有轻重的差别。因为智者善巧,能知所依,依靠发露忏悔、防护对治,可使大罪变小,小罪变无。而愚人不知善巧,如同苍蝇为涕所沾不能脱身,如是造作小罪也难以脱离。
为什么呢?因为愚人造恶业没有反悔心、不能生起善行,由于覆藏恶行的缘故,以前所造的善业也被恶业所染污。又愚人不能认识罪性,所以造恶不但不悔改,反而不断增长,这就象不识毒物,任毒入腹,不但不加医治反而续服不已,这样体内之毒愈积愈多,终至身亡。相对愚者而言,虽造同一恶业,但智者其业力轻微,因为智者会忏悔已有的过失,会防护自心相续,使今后不再重犯,能不隐藏罪恶而现前发露忏悔,且精勤修持善法,对治恶法。
如果不这样修持,反自夸为智者,明知自己造恶,还认为所业小、无关紧要,如是内心轻视,明知故犯,则所造恶业尤为严重。
(二)造业者有无律仪(戒律):佛经中讲:在出家众与在家众以同样的发心和对境所作的供养,在所供物的方面,出家众远远不如在家众,但前者所得的福报竟然远远胜于后者。是因为前者具足出家律仪而后者不具,可见依具戒之身造业感果力大。
由上可推知,无律仪之身、与有律仪之身、同是有律仪之身,具沙弥律仪、具比丘律仪、具菩萨戒律仪及具密乘戒律仪,同样是造善业,但感果的势力后后胜于前前,所以修道时,后后进趣的速度超胜于前前。比如同样在家人修持布施等善,受持斋戒律仪而修与无律仪而修,两者所修的善根势力大小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西藏,藏人在供养拉萨三大寺时,总会提前一天受八关斋戒,就是因为具戒供养福德力大的缘故。反之,虽然同造一恶,后后所生的罪恶力大于前前,受持的戒越严果报愈重。
三、意乐门:同造一业,有情自心相续的意乐(思想动机)有无量的差别。从发心的动机来看,有求现世安乐、后世人天安乐、小乘声闻缘觉果、菩萨果及至佛果的差别;从所缘的对象来看,有为自己发心与为他人发心的不同,在为人发心方面,又有为一人、一家、一国、全人类、六道众生乃至整个法界的差别;从发心的力度来看,有猛厉与松缓、恒常与短暂等的差别。而意乐愈深愈广愈强,则由其所引发的业感果之力愈大。
如是比量可知,在一切发心之中,以为利一切众生志求成佛的菩提心为最殊胜。《宝蕴经》说:如果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有情各各都兴建大如须弥山的佛塔,对于诸塔,复经微尘数的大劫,用一切可供养之物承事供养,但比起一位菩萨不离一切智心(菩提心)散一朵花,后者所得福德远胜过前者。
因为凡夫与菩萨造业的意乐差异极大,单就此点,二者所造业的感果力相差悬殊,所以凡夫修法一劫不如菩萨修法一日。佛陀曾经说过:如果真实生起了行菩提心,即使是在睡眠之时、散逸的时候,福德善根也会不断地增长。因为菩提心就如同根深叶茂的大树,定能不断结出丰硕的果实。若以菩提心来摄持,哪怕一点滴之善法亦可变成广大无边之功德海洋。是故,如果发菩提心广积众多之善,即如无尽福德之宝藏,永不枯竭。由此,每行一善法,皆应于自心观修一下菩提心,即使一刹那之观想也很重要。
昔日,舍利弗以一钵饭供养佛,佛即将饭回施给狗,并问舍利弗:“你以饭施我,我以饭施狗,二者谁得福多?”舍利弗说:“佛的心意,依我所解,应是佛得福德多。”
虽然佛是福田第一,但供佛不如施狗,这其中的差别是由造业的意乐不同而造成的。因舍利弗的发心千万亿倍不及佛心。因此大福从心,不在福田。因为心是内在的主因,而田为外境。心量越大,福德也越大。
又造作恶业时,如果烦恼心猛厉持久,那么造业力就很大。在诸多烦恼中,由以嗔心的业力为强。经中有云:“嗔恨能摧毁千劫所修的福德资粮。”对梵行者生嗔,比对常人为重,而对菩萨生嗔又比对同梵行者为重。
&&& 四、事物门:《金刚经》所说:“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在布施有情众生之中,正法布施超胜于财物布施,而对佛的供养之中,依佛法修行的供养超胜于财物供养。在《金光明经》中,对法施与财施在五个方面进行比较:一者,法施能让自己和他人都得利益,财施不然;二者,法施能令众生超出三界,财施不出欲界;三者,法施利益法身,财施能长养色身;四者,法施增长无穷,财施必有穷尽;五者,法施能断无明,财施只能伏贪心。如是二者在利生方面有深与广、暂时与究竟等差别,所以法施要胜过财施。我们如果不具备向别人说法的条件,可以出钱印送佛经、佛书与他人,财施法施兼备,是一个简单易行而效果显著的方法,功德远远超胜于财施。
五、串习门:众生造业,都是由多生累劫的习气推动,在哪一方面的串习时间长、次数多,以其深重的串习,哪方面造业感果的力量自然就会变得强大。如烟瘾大的人,就是因为经常抽烟,如是日积月累地串习,就养成坚固难移的习气,抽烟的业力就很粗猛,以致一些烟瘾大的人一天一包烟都不够。这个例子可以推广到众生的一切善恶业方面,道理是同样的。
所以想要善业力大、感果迅速,就必须每日策励精勤,常行善法,由少而多,自卑而高,德不积不崇,功不累不大。象农夫渴望秋天的丰收,而早出晚归,勤作不息,精心护理庄稼,同样,我们行善也应如是坚持不懈地积功累德。佛家讲以因地芬敷万行来庄严果地万德。这都是讲要得到果地的受用,必须要有善行的积累。如果每个人都能好善如好色一般,口诵心惟,持之以恒,串习不已,向上的善业力自然会越来越强,这样就有力量突破顽固的宿业障锢,从而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
明朝人袁坤仪,号了凡。曾遇到一位孔先生精通命理,为他算命说他历考名次、所得廪米,功名止于贡生,某年任知县三年半,寿五十三,无子嗣。后十年间考中名次、廪米等,果然皆如其所言,以为命定,从此十分消沉。后来见栖霞山云谷禅师,告诉他“命自我作,福由心生”的道理,并且积善可以得福的方法。从此振作,以每日自记功过为监督,为行诸善,有过辄改,积一万善行。他把省吃俭用下来的钱都花在施舍物品救济穷人、助人急难、买物放生、打斋供僧等利益大众的事情上,并勤修准提咒。从此孔某所算之命就不准了,进士及第,官居高位,子孙兴旺,寿终七十四岁。他把自己的经历撰写成《了凡四训》一书教导其子。此书作为佛教因果报应行善积德能改变今生的命运活证据,在近世佛教界内外广泛流传,起到了相当大的劝善作用。此书初机学佛之人都应学习。
&&& 六、加行(此处略)。
以上开示了造业具力之门,我们明了后就应在田、所依身、意乐、事、加行各方面主动地依理而行,使自己在善法方面具足造善业的巨大势力,这样即使行一小善也会产生很大的福德。每行一事之时,都要调正好自己的发心和身语行为,首要发菩提心,以菩提心摄持则任行一善都将成为大乘道无量福德的津梁。如果真实菩提心尚不能发起,那么相似菩提心也要勉励自己时时发起,以意念缘想我为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志求佛道而行此事,仅生此一念也与不起此念在造业的福力上大不相同。行持之时,应身语专注、殷重猛厉,这样加行之力强,远胜过散心作。最后要将此善根加以回向,回向给一切众生共成无上佛道。在所行事方面,则要选择对己对人能予以真实利益之事,如依教修行、转法轮等,所以应分清主次轻重,择其要者而行之,当然也并非偏废他行。在对境方面,接触三宝、上师、父母等重境之时,尤要戒慎畏敬、尽心成办,平时应主动励力常作供养。上师三宝为殊胜大福田,要懂得在大福田前勤作佛事,如此积福至为迅速。在供僧方面,如五明佛学院举行盛大法会时,以万千僧众为对境仅供一碗茶,也胜过在他处百千万倍。又行善要恒时不断,日久天长,由串习力使一小善也成大福德之因,比如每日供水七杯,常年坚持不断,则善业会逐渐累积终成巨大。
所以行持之前先应明理,如果懂得创造大福德的方法,如法而行,必能一日千里,迅速高效地累积善业功德。
三、 修持六度的要点
要想成佛,先得修菩萨道,修习菩萨道的法门,就是六度。在行持六度时,都需以三殊胜而行持,即最初要发菩提心,称为发心殊胜;中间真实或相似安住空性之中,称为无缘殊胜;最后将一切善根回向无上菩提,使善根无尽地增长,称为回向殊胜。
以布施度为例,在作任何布施前,都应如是思维:为使一切众生成就佛道,我今行此布施。中间应以性空正见安住或相似安住,知道布施的我本不存在,所施之物也无实有,而受施者亦如幻化,这样破除布施时的著相执著(即是三轮体空)。最后布施的功德不为自求人天福报、权果小乘,唯愿以此功德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无上菩提,如是回向可以成就无量功德。
如是以三殊胜而行布施,极其重要。同样两个人进行等质量的布施事业,以菩提心与性空智慧摄持而行施舍者,他累积的福德资粮是趋向涅槃的资粮,因布施时知其性空,布施的功德便不会成为轮回之因,又因以悲心而行布施,则不会成为小乘之因。这样不离空性和大悲来行持布施,便成为无住涅槃之因而使得布施行得以清净。
布施是六度中的最初修法,其实也是遍及菩萨整个修行的修法,因为菩萨修道目的即是以自身的一切济度所有众生。修持布施对我们非常重要。
六度的第二度是持戒。持戒在佛法中非常重要。整个佛法的修行不外乎戒定慧三学。在三学里头,以戒为首,戒是根本。戒律是三乘佛法的基础。佛在涅槃前最后一次说法时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意为别解脱戒),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汝等大师。”佛陀教示,佛陀不住世的时代,只要佛弟子能守持清净的戒律,以戒为师,佛法的光辉仍能照耀世间。总之,守持清净戒律是佛陀最殷切的教诲。无论修学什么佛法,都必须以持戒为基础。持戒如大地,一切功德如万物,一切功德只有在净戒的基础上才能产生。佛在《大涅槃经》中说:“戒是一切善法阶梯,亦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如地总是一切树木所生之本;戒是诸善根之最导者,如彼商主导诸商人;戒是一切善法胜幢,如帝释天所立圣幢;戒能永断一切恶业及恶道,能疗恶病犹如药树;戒是生死险道资粮;戒是摧结恶贼(烦恼)铠杖;……戒是度恶业行桥梁。”《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持戒的重要性和功德可见一斑。同样破戒犯戒的果报也非常严重的。
戒又分声闻戒和菩萨戒。声闻戒即是别解脱戒,又叫摄律仪戒。其作用主要是防非止恶,告诉我们哪些不能做的事,行者如能如法遵守,那就可得别的解脱,所以叫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除摄律仪戒外,还有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摄善法戒,显示菩萨行者,不唯消极的不作一切恶,而且要积极地修一切善;饶益有情戒,显示菩萨行者,以度众生为主。所以要受菩萨戒,先必须要发菩提心。菩萨戒又分出家菩萨戒和在家菩萨戒两种。
戒又分出家戒和在家戒。在家戒包括八关斋戒、优婆塞(男居士)戒、优婆夷(女居士)戒和在家菩萨戒。出家戒包括:菩萨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正学女戒。
求别解脱戒发心需具足三个要素:1、求戒的愿望,没有求戒的愿望,则无法得到戒体。2、知道获得戒体。即知道在具备发心、加行、仪轨等等必要条件后已能获得戒体,否则,虽然具备了上述条件,但不知道依次可以得戒,也不得戒体。3、出离心。即是发起出离心后受持的戒体。大乘弟子在受持小乘的别解脱戒,则是以菩提心摄持(菩提心已包含了出离心)。在这三个要素中,前二个是助缘,第三个是主因。无论是出家僧人或居士,都必须至少生起出离心,否则都得不到别解脱戒体,不能称作真正的出家僧人和居士。
获得别解脱戒的戒体,是内的发心三要素和外的传戒师的数量圆满、仪轨的圆满。传居士戒以比丘(尼)为主,受戒师只需一位。
对于初机学佛的人来说,可以先受八关斋戒。因为八关斋戒可以择日而受,时间也只有一日一夜,而不是终身。其方式非常灵活,因此十分适合在家人的条件、根基,且功德非常大。佛在《建立家屋经》中说:只要受持一次八关斋戒,就不会转生于刀兵劫以及饥荒劫等苦难的劫中。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现在真的处于刀兵劫、饥荒劫中,恐怕连一分钟的痛苦也忍受不了,所以说能在如今优越的条件下,受持哪怕是一天的八关斋戒,都可以获得极大的利益。
&&& 《药师经》云:“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宝华中,自然化生。”《护净经》云:“一日持斋戒,得六十万世余粮。”
一日持八关斋戒,胜过终身持五戒。此八关斋分别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以香花曼涂身及装饰自身,不观听歌舞、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不非时食(过午不食)。一般在一个月里,有六天可以受八关斋戒,这六天是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小月为二十八、二十九)等八戒。如欲受持八关斋戒,可参阅其他佛书,如五明佛学院益西彭措堪布所著的《走向解脱--别解脱戒品(在家篇)》,并请出家僧人传授。
因为清净持戒可以获得许多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破戒后的过失也是不可思议。破了三乘根本戒的人,若不发露忏悔,就会在千万生中远离修法的种姓,不会得到修法的安乐,死后堕入恶趣,长期感受痛苦。失坏了根本戒就象我们失去了双脚,不可能把我们带到善趣和解脱的彼岸,前生所造的上供下施等功德也只能在后世的恶趣中感受果报。
这些破戒的果报,令人不寒而栗,因此凡是佛门受戒弟子都应严格守持净戒,一开始就不能破戒,如果发现一破戒就要立即发露忏悔,拖延时间越长,就越难忏悔。如时而守戒,时而破戒,是不可能获得成就的。
第三度为安忍度。没有哪种罪过象嗔恨那么恶毒,也没有一种修持象安忍那么难行。所有罪业中,没有象嗔恨那样严重地障碍修行,断灭福德善根。它不但能压制善法的增长,而且要将以前所积累的福德全部摧毁。所以应当以种种正理、方便,努力修持安忍。
如果一个人心中常怀嗔恚,那么他的心意得不到宁静,身心的喜乐很难生起,而且会心烦气躁,坐卧不安。今生和后世都不可能存在安乐,并将会招致地狱之果报。况且,从医学角度来讲,嗔恨会影响人体的健康。而修忍辱灭除嗔恨能得世出世间的种种安乐。
嗔恨心生长之因缘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他人却强行实施;另一种是:自己非常向往的事物,他人却横加阻挠。嗔恨烦恼敌遇到这两种使心意不悦的因缘后,便会增长它的身力,而摧毁我和他人的所有安乐。这两种情况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这两种情况,一般人内心自然会产生不乐的情绪,这是爆发嗔恨的前因,“嗔盛毁自他”。不乐意情绪,其根源是我执与我所执,执著越强的人,生起不乐意情绪的机会越多。那些嗔恨特重的人,他们对自我与外境的执著特别强,所以容易产生嗔恨。
要根除嗔恨,就要知道我和我所执著的外境这一切法都是性空之物。我和我所执的外境都是如梦似幻的存在,都是现象而非实有。如果在梦中梦见被人打骂,而当你知道这是一个梦,还会生起嗔恨吗?如是以性空智慧观照,自然嗔恨就无从生起。
当我们被人打骂时,我们应当知晓,这是我们前世造恶业所感受的果报,所以今生随业受报。作受报想,还债想,自然能够安然地承受前世之果报。我们应感谢对方给自己积累福德的机会,佛言:“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修持安忍是增上福德,获得解脱的殊胜方便,这种方便必须依赖有怨敌的损害才能行持。修忍辱的功德不可思议,能在一刹那中圆满巨大的资粮。本来修大乘道需要在三大阿僧祇劫精进积累资粮,但如果修行者如能在一刹那中具足真实而强烈的忍辱心,那一般情况下在多劫才能积累起的资粮,也就能在这一刹那圆满。如果安忍度不能圆满,不可能获得无上圆满的佛果,因而每个想真实修行的人,在遇到他人的损害时,应当珍惜这种难得的修习安忍机会。仇敌的嗔害,是修行人成就安忍的根本助因,而且仇敌嗔害越强烈,所受的苦恼越厉害,忍辱力才能越增上。
我们要圆满忍辱度,只有从内心着手,调伏嗔恨烦恼,使内心对一切伤害都能安然不动,这样的忍辱如同在自己周围布上了一层最坚硬的铠甲,一切伤害都不能伤及自己。这是调服外敌最有效的手段,是大乘佛法中的殊胜窍诀。
大乘佛弟子对众生不但不能嗔恨恼害,而且进一步要以恭敬心、慈悲心去对待。本师释迦牟尼佛说:佛和众生都是殊胜的福田。经常供养诸佛与众生的修行人,能圆满二资抵达正觉的彼岸。
大乘行人要成就佛果,必须依靠众生和诸佛才能积累资粮。正因为如此,佛在许多经典作过教示,众生和佛在菩萨修道过程中,都同样是殊胜的福田,故一切希求无上菩提者,应当尊重众生。从发心、积累资粮、证果位的过程上看众生也是必不可少的助缘。如果没有众生,谁也无法生起大悲菩提心;如果不依靠众生,布施、忍辱、四摄等等,也就无从下手;最后要获得圆满果位时,还是不能离开众生,否则成佛的事业无法圆满。因此,从修法所缘去衡量,诸佛如来和众生都是必不可少的,是修行所缘中须平等重视的助缘。
在释迦牟尼佛的本生传中,可以看见佛陀在行持菩萨道时是如何恭敬众生的,特别是当他转生为常不轻菩萨时,他将每一个众生都与佛一样去恭敬对待,以此而聚集巨大的福德资粮。因此修行人如果以大慈大悲心供养承事,也会与以恭敬心供养佛陀一样积累起广大的福德资粮。
诸佛唯一的事业就是利益众生,因此修行人为了报答佛恩,令诸佛欢喜,最好的方法就是令有情生起欢喜心,因为诸佛如来显现世间,唯一的愿行就是利益众生,救度众生出离三界轮回。如果佛陀在以前没有以无偏利益一切众生的发心去捐躯献命,以种种难行苦行而成就佛果,赐给众生甘露法药,那众生只有无限期地沉迷于轮回的黑暗中。而我们现在走上菩提大道,见到解脱安乐的曙光,这完全是佛的恩德。若要报恩,那么除了依教奉行,尽力利益众生,让众生得到安乐外,没有别的方法了。我们以恭敬心、大慈大悲心来饶益众生,使他们摆脱痛苦,这才是真正的报佛恩。就算我们受到了众生无辜的伤害,亦应当安忍无怨,广行诸善。为报答佛恩,我们不管受到何种违缘折磨,也不能对众生造恶业,以嗔恨烦恼去对待他们,而是应以忍辱回向善根等善法去利益他们。以德报怨,是佛弟子的基本行为准则。我们要详细观察自心,做好准备。我们暂时不能象佛陀当年舍身去利益众生,但遇到众生的打骂伤害时,如果自己有坚定的誓愿,而且能时刻牢记,不让自己的无明恶习发作,那么要修持安忍并非有很大的困难,对众生的清净善心也能生起来。安忍妙法不仅能使内在之嗔心得以调伏,而且亦能令外在披著坚实铠甲,遮挡一切恶语之伤害。恶语有时就象利刃一般刺痛人心,但在披著忍辱铠甲之人面前亦是无能为力的。
如上修习安忍后,还需要精进,唯有精进才能速证无上菩提。对于修行人来说,精进就如同大汽车不可缺少的发动机,任何一件善法目标,如果不精进,就无法成办。甚至是世间的每一个小目标,都需要努力及时地付诸行动,方有成功的希望,更何况无上的菩提果位呢?
知道精进的理由后,每一个真正想修行的人自然愿意发起精进,让自他迅速离苦得乐。但怎样才是精进呢?精进就是对善法充满欢喜踊跃信乐的心态。精进即是热衷于修习善法。这种欢喜心详细分析,即是懈怠的违品,是一种由信乐、坚毅、欢信心等组成,从内心发出的主动修习善法的力量。有了这样的心态,则自然会发起勇猛无畏的修习行为,努力圆满善法。我们无论修持何种善法,必须依靠自心意乐。如果自心对行持善法散漫无力,身口再勤行也只能得到微劣善果,远不及此一念清净有力的善心所得之果。所以我们应以各种闻思修的方便法增强自己对善法的信心意乐。
其余五度皆需要精进才能圆满。因此大家对精进必须重视,首先对其本体清楚地认识,然后观察自心相续,是否具足对善法的信乐(即欢喜渴求)。对善法生起信乐的根本因缘即是对业因果报规律生起坚定的信心,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深信唯有修习佛法,才能解脱轮回的痛苦。如果我们反复如上思维,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精进心也就会自然增上。如果真正对善法有发自内心的喜爱信乐,能一心一意追求善法,那就证明你的精进不错,精进关键在于内心对修习善法的信乐、坚毅,而不能只看表面上的行为。对于修行人来说,证悟成就大小迟早都由自己的精进程度而决定。所以,不管修什么法门,精进是其成就快慢的重要决定因。如果没有精进,即使有其它方面的善根,也没办法让自己趋入解脱的彼岸。有些人智慧虽然不高,但是由于自己对解脱善法有强烈的兴趣和意乐,能不断勤奋修习,进步也就很快;而有些人,智慧福报等各方面虽然很不错,然而他的精进程度太差,导致修行一直在原地踏步,停滞不前。精进要靠自己坚定的信心,才能发起、坚持,而不能只靠上师道友的督促、鞭策,如果只靠外境,那你肯定只能保持“三分钟热度”,如果对善法的信心很猛烈,那么不管在什么环境中,精进也不会退失。因此希望我们观察自心、修持自心,以各种方便使自心生起精进,那自己今生的修行肯定会有把握。
精进的三大障碍是:推延、耽著劣事、自轻凌等三种懒惰。推延懒惰就是,将当下应做的事往后推延,以为今后还有时间,于是今日推明日,明天推后天,这种得过且过的作法,就叫推延懒惰。一旦有这种毛病,那么自己的修行将会遇到很大障碍,甚至终生一事无成。推延懒惰是修行中特别严重的毛病,如果不排除它,那我们的修行将会一事无成。
第二种耽著劣事懒惰,指贪执散乱于无意义的世俗劣事,而把修行善法搁置不顾,这也是一种懒惰的表现。世间人整天将自己的精力、时间放在那些毫无意义的琐事上,一心忙着赚钱,吃喝玩乐等等,围绕这些而虚度人生。如果一个修行人,不能舍弃这些世间法,那么他也就陷入了耽著劣事懒惰之中,在那些与解脱无关的琐事、劣事中,虚耗时光。我们对此要特别注意,现在这种末法时代,很多出家人没有将闻思修修行解脱法当作自己的任务,而是彻头彻尾陷入劣事懒惰之中了。每一个欲求真实利益者,一定要断尽琐事!
第三条自轻凌懒惰,指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什么能力也没有,什么法也修不成,因此自暴自弃,甘于堕落。于是把闻思修什么都放下不顾,浑浑噩噩的虚耗光阴,这其实是找借口偷懒的表现。每个有情都有佛种,都具足如来德相,而你却自我轻蔑,自甘堕落,这没有任何理由,不管你现在如何,只要勇于改造自己的毛病、缺点,一点点踏实地修下去,无有不可成佛的众生。因此,有自轻凌懒惰者,一定要反省自己,这种毛病除了障碍精进修法外,不会带来任何好处,而且对此只要能一步步踏实地修行改造,只要努力,就不会比别人落后。
如果贪图舒适的感受,贪图懒散安逸的世间安乐,整天无所事事,爱好睡懒觉,对轮回痛苦没有厌离心,那么就会经常产生强而有力的懈怠。
生起推延懒惰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了知生死轮回的痛苦与无常。我们要知道死神的口正在吞噬三界一切,我们每个人也毫不例外,正处在死神的血盆大口中,它什么时候吞下去,谁也无法把握,但有一点谁都应该知道--它总有一天要把我吞下去,谁人也摆脱不了。死神时刻都在准备将每个人的生命夺走,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懒散放逸,不为自己的死亡、后世做准备,修习正法摆脱三界牢狱的痛苦呢?更何况我们往昔所造的恶业,将会导致我们堕入三恶趣。我们能够发心学佛,非常不容易,如果因懒惰懈怠,昏昏然浪费时间,那就太可惜了。在有时间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精进地修习佛法,没有意义的世间法,应该尽量舍弃。现在许多人,好象死亡与自己无关一样,为了世间八法而将善法往后推,他们经常说:“我现在要赚钱,等若干年后再修习佛法。”有的人说:“我上半生要享受世间的欲乐,到老了再去修行。”然而我们冷静想一想:三界的生死牢狱,自己现在有没有把握可以超越呢?如果没有证悟到生死无惧的境界,那有没有办法可以摆脱死亡逃到死神找不到的地方呢?这是众生谁也办不到的事。在三界中,没有不死的众生,没有地方可以逃脱死神的掌握。我们就象盲人一样,死神之刀一直架在自己的头上,但自己一点没有觉察,在死神的虎视眈眈之下还在贪著美食、睡眠,根本不去考虑死亡与死亡后何去何从的问题。想想正在被死神盯视着,自己还怎么能有心思去贪著美食、睡眠,怎么能懒洋洋地虚度时光,而把修持正法逃离生死牢狱的大事给耽误了呢?假如现在有一个人拿着致命武器要杀你,那你肯定会以最大的努力,一心一意去逃命,根本不敢顾及吃饭睡觉和休息,一点点时间也不敢耽误。同样明白了自己正处于三界火宅,必为死神所害的处境后,应发起最大的精进去修习正法,逃离生死牢狱,摆脱死神的威胁。如果能真正对寿命无常生起定解,那么自己一定会断除推延懒惰,生起猛烈的精进,就象麦彭仁波切的弟子单曲仁波切一样,他晚上只睡极短的时间,一旦醒过来就大喊:“单曲,你难道不会死吗?为什么还在睡啊!”然后马上起床,以经行、礼拜对治睡眠。以前噶当派的很多格西也是如此,他们时常反观自心,每当发现在贪执舒适感受时,就会马上呵斥自己:“你为什么这么愚笨,还这样贪执呢?”以严厉的手段对治懒散,使自己的精进保持不退。我们如果也想解脱,这些前辈们的足迹,应以大信心去仿效随行。
死亡来临往往不会如其它事那样,有明显的征兆,可以预测,它也不会如人们所愿,等到自己该做的事做完了才来临。我们看看周围的人,有的刚生下来就死了,少年、青年、中老年都会死亡,死亡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因此我们不要沉溺于空想计划之中自己的修行要立足于当下,尽可能抓住当下的时间去积累资粮,忏悔业障,要时刻想到自己或许会马上死去,那时如果再后悔惊慌,也毫无作用。如果平时勤勤恳恳修法积资,那么死亡降临时就不必去后悔了。修行善法最完美的计划,应该是抓住当下,不让现在的每一分钟浪费,将积资忏罪修行遍满自己的日常生活,对死亡的降临随时做好准备。要知道暇满人生是千万劫中积累福德的善果,若得到之时不能正确利用,后世很难再得。
我们内心的贪嗔分别妄念、邪见,身体作种种无意义的动作,如舞蹈和一切娱乐、贪著名利的劳作等等,言语上散乱于恶语、绮语、离间语等与善法相违背的语言,是导致痛苦之因。对佛法的喜乐是解脱之因,而耽著劣事的散乱掉举,能障碍这种喜乐追求的生起,使人懒于修习佛法,因此耽著劣事也是修行中的一大为障,是希求解脱者必须断除的一种恶习。如果耽著劣事,舍弃对修习正法的欢喜心,则从根本上远离了佛法、解脱,远离了一切暂时与究竟安乐。每一个众生都希求安乐,但所行却与正法相背,常常喜欢散乱、掉举等世俗事务,这些散乱掉举是一切轮回痛苦的根源。而希求正法是一切功德的基础。因而,欲求解脱安乐的修行人,当全力以赴断除散乱掉举,生起对正法的信乐、希求心。我们应当观察自心,如果自己的意乐不在闻思修方面,而是喜欢世俗欲乐劣事,那就证明自己的善根轻浅,恶习深厚,也正处在危险的下堕关口。此时还不猛然醒悟,以严厉的手段控制自己,就会为散掉烦恼所乘,导致后世无尽的痛苦。如果你不甘受苦,希求解脱,那么断除耽著劣事懒惰,对正法发起勇猛精进的心,这是唯一的办法。
然而,真正行持精进度须有长期之考验,亦非一两日之事。如今之人学佛修法,往往今日发起精进心,明日亦能坚持,但过了数月,过了一年,可能信心亦就退失了,精进心亦退失了,如此学佛欲求一点成就,可能亦很困难。是故,真正之精进必须是持之以恒,应如是发誓愿:无论多么长久,哪怕需要三大阿僧祗劫,我一定要精进修行佛法而相续不断,直至获得无上大菩提。此处应为极漫长之三大阿僧祗劫,并非仅为极短暂之一生。而于如此短暂之人生当中,我等如果还不继续发愿精进的话,欲求三大阿僧祗劫而得成佛,恐怕是有些困难的。是故,如同将士披著铠甲一样,应该始终把精进不懈、不退转、非常坚定之铠甲披著在身,随时抵御诸如中断、懈怠等各种障碍之侵扰。我们应当时时刻刻饮食适量、睡眠适度、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紧不松地犹如挽弓一般精进修法。
如若有人确已披上精进之铠甲,如此彼者于教、证两方面之功德亦能稳步增上。教法方面,对诸多经、论之内容深意亦能逐次清晰明了;证法方面,对自身内在之修证,如信心、大悲心、出离心、菩提心等,亦是日夜相续增上。如此精进不退,功德增上即如初一至十五的上弦月,由初露一丝光亮月沿为始,次第增长,直至最终显现一轮皎洁圆满之月。如此功德增上并非是靠此人的智慧,而真正是由彼者长期精进不懈的缘故。即使是此人起点再低,只要能始终精进不懈,此人亦必得最终之圆满成就。
如是凡能精进之人,事情再多亦无任何妨害,彼者都能一面做事,一面内观佛意,无论于何时何处皆能精进修行。如此不但自身功德逐步增上,而且能令一切行为,行、住、坐、卧等,都可融会于修之行境,使之转变为具有真实意义。如于走路时,可手拿佛珠,一边精进念经持咒。饮食、交谈、做事、睡眠等,皆可转为修法之境。是故,一切行为皆有功德,一切行为皆是修行。
六度之第五禅定,亦称静虑波罗蜜多,是成佛的必经之路。修习禅定,对治自心之散乱,使身心得轻安,生喜乐,现住于空性无分别的境界。一般人习禅打坐,亦应具备二种胜缘:一为外在处所,当舍一切世俗杂尘,远避散乱纷闹之境,而应住至寂静之处。二即内在心性,如贪、嗔、痴等一切粗重烦恼皆当断除,逐次渐入细微之相,再加以“毗卢七法”(佛教所传的静坐姿势)调正身要,如此方为禅定之首要。
如果想要修习禅定,最好是在寂静的林中。华智仁波切说过:“寂静林间是往昔诸佛菩萨获得寂灭之处,……那里既无怨敌也无亲友,是摆脱贪嗔之网罟、具足众多功德之处。不必说亲自前往这样的寂静之处安住,甚至想前去静处,仅仅朝彼方向迈出七步的功德也胜过于恒河沙数劫中供养十方诸佛的功德。在那里虽然没有刻意精进行善,但自然会生起出离心、慈心、悲心等一切正道功德,一切行为也就自然而然全部会成为善法。在喧闹之处虽竭力制止却难以阻挡的一切贪嗔烦恼,到了寂静处也会自然减少,相续中容易生起诸道功德,这些是静虑的前行法,因此也是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
行持禅定波罗蜜多,能调伏自身之心性。如我等凡夫之人,欲对治俗执之分别念,必须修持禅定。以禅定之力,调伏自己之心。而禅定对于调伏、压制一切烦恼处具有无比之王权与威势,分别散乱之心无从生起。如此真正入定境时,一切皆已安住不动,或身心内外如如不动,正如沉稳安详之须弥山王。
但如今之人往往难以如此,许多人稍一禅坐就妄念纷生,让其不生,可自心分别之念仍不断涌现,压住此念,彼念又起。可见此心确实难以调顺,一般凡夫之心亦是如此,若欲真正进入禅定,则应逐次调顺心念。这里介绍一种简单方法:先于面前放置佛像、经书、或其它观念之物。继而身心端坐,平心静气,无散无敛,眼不动而直视佛像,于专注中渐得安住。此时若现任何声响或气味,内起分别念等,皆不为所扰,一心一意专注佛像。当自心确能一缘安住时,即可合目而修,心念自然住于佛像。若觉心气略有外散,可稍睁眼再观佛像。如此长期熏修,禅定之力即能自然形成。
如此修行禅定波罗蜜多,身心安住而得入定,常习之人可使习气渐得清净,心胸坦荡,虚怀若谷。如此起定之时,欲令自心趣入善法,其心亦能普遍缘摄一切善法。
如此禅定之后,能引发身、心之轻安和快乐。哪怕此时遭遇再难之事,亦不为所困,身心总是很轻安,很调顺,内心亦能把所有一切皆予纳受。不似往日,自心好象无法判定,无法调顺。如一般凡夫人等,遇到某些事时,心里总是过之不去,不能放下,前顾后盼亦难顺其心。而修行较好之人,身心已得轻安,如此不必言及世间之一般,哪怕遭遇再大难料之违缘,内心亦不觉严重,仍能处之泰然,随缘化解。此即为禅定安乐之妙用。
般若波罗蜜多,亦称智慧波罗蜜多,为前五度之总持。前五度必须以第六般若度为指导,有“般若如目,五度如足”之喻,意为只有般若这个向导,才能把五度引向佛道,才能把前五度变为成佛的资粮。前五度资粮的积累就是为了最终圆满第六度。众生在轮回中受苦根源就是由无明愚痴所生的我执见与法执见。人无我、法无我空性实相智慧是断除烦恼障、知识障获得一切智慧的根本正因。因此,每个欲求息灭自他众苦的人,必须通过百般精勤方便,引生通达二无我空性智慧。这就必须要对佛法从闻思修入手,循序渐进地进行长期反复的修习。如果能证悟了如上的二无我空性,自心趣入大平等空慧之中,不再会贪执一切外境。何谓大平等,即其自心了知世间一切万法(包括自身)皆无自性,如水中月、镜中花都是幻相。他自心了知苦乐喜忧只是梦中之境,他已彻底从迷梦中觉醒。在他面前一切都显现了平等无二的本性(空性),因此自心自然对世间八法无所执著、无取无舍,并恒时住于大安乐之中。
如是六波罗蜜多,可分而修之,亦可合修。我们修习一切善法,都应具足六度。例如放生:放生在布施中属于无畏施;因放生断除一切过患为持戒度;放生时安忍一切苦难并使所放众生得到安乐为安忍度;时常精进放生为精进度;放生时不散乱自心,至心放生为静虑度;了知放生者与被放生者俱为性空之相,为智慧度。同样其他善法,也可类推。
如果有学佛之人有志修习菩萨道,应认真学习索达吉堪布著的《入菩萨行广释》,此书是对《入菩萨行论》的讲解。《入菩萨行论》精辟而又系统地阐述了发菩提心、学菩萨行的大乘菩萨必须修学体系,是修学大乘佛法者不可缺少的论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炒股也是一种修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