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自行高炮,是小口径高射炮还是中口径好,单管合算否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野战防空在苏联陆军战役战术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战后苏联红军一直很重视野战防空尤其是自行高炮的发展,笔者尝试用几个典型装备的经历来阐述卫国战争后苏军自行高炮的发展历史,以及与中国高炮发展的对比,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所在的位置:
& 中华武备 & 正文
专访我军著名小口径高炮专家杨少宇(组图)
日08:01  
《现代兵器》 
  人物简介:杨少宇,我军某科研单位中青年专家,现被聘为中北大学硕士生导师,从事高炮系统沦证、研制及试验工作二十余年,并在高炮数字化、弹药制导化方面多有建树。  直到二战末期,高炮一直是地面防空的主力兵器装备。如今,这一地位已经被防空导弹所取代。但是,近年来随着空袭兵器和空袭战术的发展,各国高炮装备并没有停滞不前,呈现出很多新思路、新特点。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我军著名小口径高炮专家杨少宇,相信他的诸多真知灼见能够对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当今高炮的发展大有裨益。
? | ?推广 |
  1.口径的是是非非  记者(以下简称“记”):当今世界现役高炮口径繁多,如欧美的20毫米、25毫米、30毫米、35毫米、40毫米,苏/俄的23毫米、30毫米、37毫米等等。大于40毫米口径的高炮,目前世界上可以说寥寥无几,比较常见的只有57毫米和76毫米。那么,这种高炮小口径化的趋势会—直持续下去吗?  杨少宇(以下简称“杨”):高炮口径的选择往往与作战使命和装备级别有关,比如当今比较公认的做法是将高炮与防空导弹结合使用,主要弥补导弹低空和近距离火力盲区的缺陷。这就决定了其口径一般为20—40毫米,更大口径的高炮基本为使用多年的老装备,新发展的高炮都是小口径系列。那么,是不是以后研制的高炮都是小口径呢?从技术发展角度看,我认为将来高炮口径有可能出现增大的趋势。这一假设主要基于高炮未来有可能摆脱传统的惯性弹道发射原理,作为炮射导弹、制导炮弹和弹道修正弹的发射平台。如果这一点能够实现突破,那么我想高炮凭借高初速、高精度、低成本的优势,不仅会重新回归中口径,还将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期。尤其是利用制导技术改装老式中口径高炮,其效费比可能会很高。  当然,实现制导化也有很多难点,比如弹载器件的抗高过载与微型化集成问题。通常,35毫米高炮炮弹发射时的最大过载能达到6万G,即使是老式的37毫米、57毫米高炮也有4—5万G。这么大的过载一般精密器件是无法承受的,需要在加固技术上获得更大突破。再一个就是体积问题。炮弹的体积本身就很小,留络,制导模块的就更小。没有更先进的微电子甚至纳米技术的支持,制导模块微型化也就无从谈起。  记:那么按照您的设想,会不会出现新一代人口径高炮?如果有可能的话,其应用前景在哪?  杨:我认为,10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甚至超大口径(200&#)高炮将来都是有可能出现的,其主要作战目标就是高空超高速飞行器。其实,拦截高空超高速飞行器从美国SR-71“黑鸟”战略侦察机横行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有人在研究了。“黑鸟”从服役那天开始,直到被送进博物馆,没有一架被击落。美国有关专家曾对此进行专门研究,他们认为高度1.2万米、速度3马赫是不被防空导弹击落的门限值。  目前,美国计划在2010年之前装备新一代高空高速飞行器,其飞行高度可能会达到3万米以上,最大速度可能达10马赫。这样的高度和速度早巳大大超出了防空导弹的拦截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口径高炮很可能有用武之地。高炮的作战理念是针对未来点打拦阻,其并不强调弹丸一定要比目标飞得快。而导弹只有比目标飞得更快,才能实现拦截。因此,高炮拦阻射击有可能突破美国专家提出的门限值。当然,实现这一目标还要大量融合新型发射技术、火箭技术、弹道修正技术等等。  记:在众多口径高炮中,美国以20毫米为主,欧洲发展的重点是35毫米系列,而俄罗斯重点是30毫米系列。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其中有什么启示?  杨:美国之所以主要装备20毫米高炮,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其全球战略下以导弹为主的防空理念,以及装备轻型化适于空运等因素。欧洲国家,特别是瑞士等国多采用35毫米高炮。不仅仅因为其与美国的战略战术需求截然不同,更在于35毫米高炮的综合作战效能更好。苏联/俄罗斯的情况则更复杂。  在原苏联时代,斯大林的思想是要在各个方面压过西方,表现在高炮上就是出现了37毫米(较西方的35毫米大两毫米)、57毫米等口径。现在,世界上通行做法是以5毫米的倍数作为火炮口径,因此苏俄用了将近二十年时间把海陆空三军自动炮统一为30毫米口径。  俄罗斯把30毫米作为三军统一口径的做法有其可取之处,但实施过程及手段基本上是失败的。首先,俄罗斯海陆空三军对小口径自动炮的需求和使用条件差异非常大。事实上30毫米口径很难兼顾各方的要求,要统一在一起是不现实的。其次,俄罗斯三军只是名义上统一了30毫米口径,实际上不仅弹药没有实现通用,连火炮零部件也做不到这一点。这种只是一种徒有虚名的做法,虽然表面上口径统一,却忽视了通用的实质。这种只注重表面的口径统一还使个性化需求受到了影响,反倒得不偿失。我认为,口径统一的根本在于弹药及火炮零部件通用,从而减轻装备生产和后勤保障的压力。  记:不同口径的高炮固然会带来作战使用上的灵活性,但是也带来了后勤保障上的不便,比如我军就装备有25毫米、30毫米、35毫米、37毫米、57毫米等多个口径的高炮型号。那么,我国三军自动炮的口径将怎样发展?  杨:我上面提到了俄罗斯把30毫米作为三军统一口径的教训。正因为清醒地认识到了这种做法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所以我们没有受到误导,将来也不可能把所有小口径自动炮都统一到一个口径上。关于自动炮口径问题,我国海陆空三军曾经进行过专门的研究论证。37毫米和57毫米高炮,都是过渡性装备,已经停产,以后也将不再发展新的型号。  记:有一种观点认为,目前40毫米以下的高炮对付武装已颇感吃力,比如“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的装甲防护部位就有能够抗23毫米炮弹打击的设计要求,其利用各种远距空地武器也可以实现在小口径高炮射程外实施打击。您对此如何评价?小口径高炮对付武装直升机是否还有作为?  杨:从目前技术发展和作战应用上看,小口径高炮打击武装直升机依然相当有效。世界上的武装直升机基本上把装甲布置在机身底侧部,包括飞行员座舱周围。在作战中,我们假设20毫米高炮对1公里外掠地飞行(20—30米)的武装直升机射击,其弹道肯定是低伸的。也就是说炮弹到达目标附近时基本上处于低伸弹道的降弧段,其击中的也一定是武装直升机的顶侧部。这里恰恰是武装直升机防护力十分薄弱的部位。如果武装直升机飞得很高、高炮能打到其底部,就该使用地空导弹对其实施攻击了。因此,现在有很多人强调高炮攻击武装直升机的底侧部装甲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2.弹炮结合与弹炮融合  记:弹炮合一的形式一直以来都有争论,俄罗斯比较重视共底盘的弹炮结合方式,其率先装备了“通占斯卡”弹炮合一自行防空系统,近几年又推出了“铠甲”—S1系统;而西欧国家比较重视分置底盘的弹炮结合方式,如瑞士的“防空卫士”系统。您认为在不同作战环境下这两种系统应如何选择和发展?各有何优势?  杨:防空导弹与高炮系统的结合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弹炮混编、弹炮软结合、弹炮硬结合和弹炮技术融合。这是几个不同层次的发展阶段。  弹炮混编,顾名思义,就是将各自相对独立的防空导弹系统与高炮系统布置在一个阵地上,是最容易实现的一种形式。当然,防空导弹与高炮都要通过C41SR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一体化指挥。  这种形式通常适合防空导弹和高炮两者之间体积、重量较大,无法集成在一个运输平台的情况。  弹炮软结合是指防空导弹与高炮共用一个信息源和指挥源,比如瑞士“防空卫士”系统,就是由一个指挥单元控制两部双管35毫米高炮和一部“阿斯派德”防空导弹发射装置。这样,导弹与高炮就不再是各自相对独立的系统,而是通过电缆和无线通讯结合在一起,因此被称为软结合。  弹炮硬结合是将导弹系统和火炮系统集成到一个装甲底盘上,其典型代表如俄罗斯“通古斯卡”、“潘泽尔”-C1等。由于这种形式是通过刚性结构将两者安装在一起,故而称之为硬结合。弹炮硬结合的优点是机动性好、可伴随机械化部队行进作战,缺点是造价高、维护保养比较难、大量装备不太现实。  以上几种形式都属于导弹与高炮的机械拼凑做法,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则是弹炮融合。这种形式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实现,比如弹药制导化(无动力)、炮射导弹(有动力)等等。这方面技术一旦成熟,那么今后火炮系统与导弹系统、炮弹与导弹的界线将会变得模糊。比如微型小直径导弹,其采用零初速形式发射必然导致成本高、反应慢、飞行时间长,如果利用高膛压身管发射出去则足以弥补这些缺陷。  从目前高技术战争条件和技术水平来看,单纯高炮系统的作战能力和生存力都不强。因此,短期内弹炮机械拼凑的结合依然是防空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但是从技术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弹炮融合将会成为主流。&
更多关于“”的新闻
( 09:44:40)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腾讯微博:
同时更新资讯所属地
暂无更新,休息一会儿
白羊座(03.21-04.19)
金牛座(04.20-05.20)
双子座(05.21-06.21)
巨蟹座(06.22-07.22)
狮子座(07.23-08.22)
处女座(08.23-09.22)
天秤座(09.23-10.23)
天蝎座(10.24-11.22)
射手座(11.23-12.21)
摩羯座(12.22-01.19)
水瓶座(01.20-02.18)
双鱼座(02.19-03.20)
今日运势:
本日可多参与公众事务,将自己的意见与兴趣结合,提供同好们做参考,让欢乐的气氛添加一些趣味性...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第四代自行高炮曝光 首次装备无人炮塔
  近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首次公开报道了我军新一代35毫米轮式自行高炮正式服役的消息,这标志着中国第四代自行高炮首次服役。更标志着我国高炮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技术能力上已经与德国和瑞士两个高炮技术强国处在伯仲之间。最重要的是,中国通过不懈努力,自行掌握了新型高炮和弹药技术,特别是高性能AHEAD弹药的研制成功,打破了瑞士对我国的技术封锁,让我国成为能够研制可编程弹药的少数国家。  众所周知,过去采用轮式底盘的近程野战机动防空导弹数量较多,但是轮式自行高炮研制数量相对较少,但是随着近年来一些性能先进,模块化程度较高的小口径高炮炮塔相继研制成功,轮式自行高炮正在成为机动化装甲部队的防空中坚力量。我国于本世纪初开始研制新一代自行高炮,结合从瑞士引进的35毫米新型高炮技术,我国先后研制了多种高炮防空系统。
  2012年,在一份公开的杂志中,首次披露了一种国产新型8X8轮式35毫米自行高炮即将定型的消息,它采用无人炮塔设计,火炮是新研制的单管35毫米转膛炮,射速每分钟1000发。最大有效射击斜距4000米,可使用国产新型多束定向预制破片弹药,搜索跟踪雷达一体化设计,装备有独立光电跟踪平台。(图片为我军新一代轮式自行高炮早期样车,其独立光电跟踪平台被装在炮塔的左侧)  该型自行高炮主要用于我军新组建的快速反应部队和轮式机械化装甲部队,具有很强的机动能力和独立作战能力,可以伴随部队进行野战防空。
  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自行高炮的炮塔顶部装备有一个光电一体化传感器平台,这个平台主要用于火炮射击控制,具备夜间和恶劣气象条件下的精确锁定能力。
  图片为我军新一代轮式自行高炮样车进行火控系统测试,请注意该样车与早期样车的不同。
  图片为我军新一代轮式自行高炮样车在进行机动能力测试,请注意炮塔尾部的突出部分为光电跟踪平台,在运输和机动状态下,这个平台可以折叠收放。
图片为自行高炮的炮塔顶部装备的光电一体化传感器平台。
  图片为瑞士研制的“天空巡逻者”轮式自行高炮,它是新型35毫米轮式自行高炮的“开山鼻祖”,但未进入部队服役。
  图片为德国研制的“天空游骑兵”轮式自行高炮,它是新型35毫米轮式自行高炮的最重要代表,其底盘采用了德国陆军的“拳击手”轮式装甲车,未进入部队服役。
  图片为德国研制的新型轮式步兵战车,它是新型3轮式自行高炮的最新代表,其底盘采用了德国陆军的“拳击手”轮式装甲车,未进入部队服役。
  近日,一些韩国媒体对日前在中国媒体上频频亮相的中国国产双管35毫米自行高射炮的技术性能与影响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该型高射炮从结构到性能的全面西化预示其具备了高端机动防空能力,但与以俄制“铠甲”-S1为代表的高端机动防空系统相比,该型高射炮尚未与轻型防空导弹进行整合或称为其最大局限。从装备意义上讲,新型高射炮的出现使中国陆军首次具备了自行拦截巡航导弹与对抗武装直升机的能力,为具备综合作战能力铺平了道路。  首先,中国新型高射炮开始西化,具备高端机动防空能力。  韩媒称,近期,中国似乎开始有意识的以侧面曝光方式披露一些新型陆战装备的细节。在通过军事节目披露了99式主战坦克后,中国国内媒体又播出了大量新型国产35毫米双管自行高射炮进行训练的画面,从而使这款在诞生之初被诸多新型海空装备掩盖光芒的新型陆军装备成为了关注焦点。相比之前中国曾经装备过的各型自行高射炮,这款35毫米双管自行高射炮具备的日益明显的西化风格,这预示着它具备了高端机动防空能力。  在中国传统的装备体系中,担当中小口径高射炮的是双管25毫米与37毫米牵引/自行高射炮。前者源于中国对俄制23毫米火力不足的改进,与西方广泛装备的25毫米机关炮并无关联。而后者则直接源于俄制37毫米高射炮。在实际使用中,这两款高射炮尽管能在中近程对敌方传统的低速目标进行有效拦截,但其灵敏度、弹种与火控系统已经难以跟上时代。尽管中国之前研发了4联装25毫米系列自行高射炮,但受制于火炮本身的性能,其仍是一款象征大于实用的装备。
  相比之下,35毫米高射炮虽然在口径上小于传统的37毫米高射炮,但中国装备的该型高射炮直接源于瑞士传奇的“厄利孔”系列高射炮,火炮与弹种性能均极为优异,不仅完全有能力完全取代中国之前装备的25毫米与37毫米系列两个系列的高射炮,更重要的是,该型高射炮在与高机动履带式底盘进行有效整合后,将使中国首次具备高端的高机动防空能力,可有效对50至5000米范围内的几乎所有常规目标进行有效拦截。
  其次,中国新型高射炮未整合导弹,未来使用或存在局限。  目前,世界上中近防空能力最强的国家无疑是俄罗斯,尽管该国中口径高射炮的性能不及西方国家,但俄罗斯通过“通古斯卡”与“铠甲”-S1两款陆基高机动弹炮合一系统的研发,成功改变了既有的中近程防空作战模式,轻型防空导弹与中小口径高射炮的有效整合使中近程防空作战有效作战距离由之前的4000米提升到了8000米。此前,中国也曾研发过代号PGZ-04的弹炮合一系统,但该系统实际上只是在原有PGZ-95型25毫米4联装自行高射炮的基础上加装4枚“前卫”系列肩扛导弹而来。与俄制高端弹炮合一系统相比,并未实现弹炮有效整合的PGZ-04系统无疑显得相当原始。而全新的35毫米自行高射炮未能实现弹炮合一无疑预示其在日后的实际作战中,或将面临局限。
  前文已经提到,新型35毫米自行高射炮是中国高射炮发展西化的结果。不过,中国在发展此类装备时应当注意,自行高射炮并非是西方国家装备体系中的主力武器,这主要是因为俄罗斯等西方主要假想敌国并不具备以武装直升机为代表的强大低空突防力量,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一直未发展高端中小口径自行高射炮。而中国面临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即使在假想的台海登陆作战中,中国陆军都将面临台湾以AH-1与AH-64系列武装直升机为主的低空抗登陆力量的打击。这类美制武装直升机装备的“陶”与“地狱火”导弹普遍具备米的最大射程,35毫米高射炮最大5000米的有效射程无疑难以进行对抗。有鉴于此,新型35毫米自行高射炮系统未能实现弹炮合一,或将使该系统在日后的作战中面临严重局限。
  第三,装备新型高炮或使中国陆军开始具备综合作战能力。  在自行高射炮的发展史中,俄罗斯ZSU-23-4自行高炮无疑占据重要地位。其最大意义在于,作为一款高机动性的强大地面防空火力平台,它不仅具备有效对抗当时美国装备的初期型AH-1系列武装直升机的能力,而且该炮的高机动性也使它具备了随同陆军主力装甲部队进行全程机动的能力。因此,随着ZSU-23-4自行高炮的出现,陆军第一次具备了进行自行防空作战的能力,从而使自身的作战能力首次实现由二维向三维的转变。对中国陆军而言,35毫米自行高射炮系统无疑具备与ZSU-23-4自行高炮类似的决定性意义。
  2007年末,新一代35毫米自行高炮的照片开始在网上流传,2012年,新一代35毫米自行高炮的身影不断在央视新闻里出现,说明该高炮已装备部队。新一代35毫米自行高炮的外形和波兰“劳拉”-A型自行火炮相似,底盘采用了我国第二代履带式通用底盘(WZ123),新一代底盘使用了功率更大的新型发动机,综合性能较第一代通用底盘有了很大提高。炮塔集成了两门35毫米高炮、相控阵搜索雷达、跟踪雷达、光电搜索系统等子系统。新一代35毫米高炮的作战能力高于德国“猎豹”、日本87式等35毫米自行高炮,应该可以达到波兰“劳拉”-A的水平。
新型自行高炮可用来打击巡航导弹,低空小目标,低空飞机等目标。
  新双35毫米高炮是三位一体的高机动性防空火炮。将搜索雷达,跟踪火控雷达,光电火控系统集成于一体。
沈阳军区某部装备的新型双管35毫米高炮。
沈阳军区某部装备的新型双管35毫米高炮。
世界七大高炮:第一名 俄罗斯 潘泽尔S1弹炮一体防空武器系统
俄罗斯 潘泽尔S1弹炮一体防空武器系统
第二名:波兰“劳拉”-A自行高炮
波兰“劳拉”-A自行高炮
波兰“劳拉”-A自行高炮
第三名:俄罗斯 2C-6M“通古斯卡”弹炮一体防空武器系统
第四名:中国新型35毫米高炮
中国新型35毫米高炮
第五名:德国“猎豹”双管35毫米高炮
德国“猎豹”双管35毫米高炮
第六名:日本87式双管35毫米高炮
日本87式双管35毫米高炮
日本87式双管35毫米高炮
第七名:韩国高炮
中国新型35毫米高炮的主炮炮管特写
中国新型35毫米高炮
中国新型35毫米高炮
中国35毫米高炮
中国新型35毫米高炮
中国四联23毫米高炮
中国四联23毫米高炮
  版权声明:本网登载图片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谢绝转载。如该图片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联系。
责任编辑:AP012
本文相关推荐
互动评论加载中…
本日点击排行榜
本日评论排行榜
抱歉,该项数据还在统计中...
24小时点击排行榜
热线:020-
频道信箱: news#(#改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自行高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