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特种工程兵在山洞里为二机部修造核工厂,现在能否享受优抚待遇的通知对象生话补助?

查看: 14670|回复: 30
小白兔早期核反应堆(22#提问求助)
在线时间 小时
对本站感兴趣的话,马上注册成为会员吧,我们将为你提供更专业的资讯和服务,欢迎您的加入!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本帖最后由 mir-2 于
16:36 编辑
801、821和816是我国早期的三大武器级核装药生产堆项目。前两个均建成投产,为我国的国防工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搜集部分资料,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关于这些反应堆的人和事。
在此之前,得先介绍一下生产反应堆元件的202厂
中核工业202厂(现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是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我国重要的核燃料工业基地,是集生产与科研一体的军民结合的国有独资大型骨干企业,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包头市。公司拥有资产15亿元,在职员工近30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0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名。主要承担核军工、核电燃料、核材料、核应用技术及其合金产品的科研开发和生产经营。
& & 经过50年的建设发展,公司形成了军核民产业结构,现有2个科研机构和12个生产经营单位,拥有核工业重点实验室、国家理化检测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有国家唯一的CANDU6型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和世界上最大的年生产能力达到7000吨的金属钙生产线。现正在建设二代加AFA3G、三代AP1000压水堆核电站和第四代高温气冷商业示范堆核电站的核燃料元件生产线。
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是经周恩来和邓小平批准的我国核工业最早创建的“五厂三矿”之一, 是我国第一个核燃料、核材料的科研生产基地,曾为我国“两弹一艇”的研制成功及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企业座落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占地面积约16平方公里,拥有资产14亿元,现有在册员工近300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专业技术人员约1000人。半个世纪前,全国各地一大批包括刘少奇之子刘允斌在内的优秀精英,为发展核事业,怀着对祖国的 无限忠诚,告别了故乡,从大江南北汇聚到塞北荒原——包头,满怀豪情,奋力攻关,仅用数年时间就在阴山脚下建起 我国第一座核燃料元件厂。他们以身许国,不辞辛劳,先后研制和生产了我国绝大部分研究实验堆核燃料元件,为国防事业和经济建设献出了青春、智慧、汗水甚至生命。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保军转民”战略结构的调整, 军品生产限产,企业步入低谷,连续十几年政策性亏损。凭着一种精神,一种使命,干部职工面对困难,上下一心,奋力拼搏,精神不倒,意志不减,队伍不散,凭借着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推进企业改革发展,开辟出新的科研生产领域, 为壮大和提升国防实力再立新功。进入新世纪,企业紧紧抓住国家核电发展的带动机遇,步入核电领域。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国产化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实现了燃料元件国产化,谱写了企业发展史上的新篇章。目前, 公司正在建设的压水堆核电燃料元件厂,将实现我国南北两个核电站燃料组件生产厂的战略布局。正在筹建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燃料元件厂和AP1000核电生产线,将成为公司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步骤。公司的 民品项目金属钙经扩建后,成为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金属钙生产线。目前企业形成了军、核、民三大产品系列,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经过近50年的发展,公司成为了军民结合、厂所合一、科研与 生产紧密结合的独具特色的企业,具有完整配套的核燃料元件、核材料科研和生产体系。近年来,企业不断挖掘半个世纪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加大了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及影响力迅速提升,员工队 伍面貌得到很大改观,真正达到了“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目的。伴随着核工业第二个发展春天的到来, 公司将紧紧围绕中核集团公司“3221”战略目标,以只争朝夕的姿态向着建设国际一流的核燃料工业基地和核工业 又好又快又安全的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为我国核事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跻身核电 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在新世纪迅速跻身我国核电领域,于2000年初期,破土动工了为秦山三期两座728Mwe商用核电站提供国产燃料组件的我国首座年产200吨铀的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翻开了公司历史上的崭新一页。此项工程系引进加拿大ZPI公司技术,其中铀化工转化技术完全自行设计建造。历时不到三年的时间即于2002年底投入商业运行。投产以来,所生产的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保持入堆零泄露,质量达到国际同等水平。 2005年9月,压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经国防科工委批复立项。该生产线的建设,增强了国产化替代能力,实现了燃料元件生产的南北格局。该项目已于2007年7月正式破土动工,2008年底基本完成设备安装,2010年正式投产。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党委书记夏进禄在公司十届三次职代会行政工作报告中指出,压水堆核电燃料元件项目建设是公司彻底摆脱困境的希望所在,也是实现公司“三大跨越”奋斗目标中第一步的关键所在。建设好压水堆核电燃料元件项目,对企业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公司正在筹建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用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和AP1000三代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其中高温气冷堆建设规模为年产30万个球形燃料元件,预计到2011年完成项目建设,具备生产燃料元件的能力;AP1000建设规模200吨,预计到2013年完成项目建设,具备生产燃料元件的能力。在核工业的第二个春天里,公司将紧紧抓住核电的带动机遇,在核电领域继续阔步前行,为核电发展的新跨越添一抹重彩。
支持一下,工作做得不错!
在线时间 小时
核品项目:
重水堆燃料元件厂
压水堆核电站燃料元件生产线
AP1000燃料元件生产线
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mir-2 于
00:40 编辑
李冠兴 (Guanxing Li; G.X.Li 1940 - ) 核材料专家。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材料专业;1967年于本专业研究生毕业,毕业后到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202厂工作至今。1982年至1984年期间曾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冶金工程系作访问学者。现任202厂总工程师、研究员级高工、核工业贫铀材料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总装备部核动力与核技术基础专业组成员、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核材料学科顾问等职。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长期从事核材料和铀材料的研究。对我国生产堆核燃料元件旋压端面产生的白圈做了深入的研究,为提高成品率和降低堆内事故率作出了重大贡献;主持研制了具有国际水平的低浓铀带筋套管共挤压燃料元件和低浓铀弥散整体板型燃料元件;组织建成了具有先进水平的靶件生产线;组织建设了我国第一条重水堆(CANDU-6)核电站燃料元件生产线;组建了铀材料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组织了新型铀合金的研制、生产定型和推广应用;研制出新型铀陶瓷和铀复合材料,开拓了铀材料研究的新领域。
他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mir-2 于
03:06 编辑
中核404厂/ 800联合企业(现中核404总公司)
中核404总公司是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于1958年经中央专委批准建设的我国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集军民品生产科研为一体的特大型核工业生产科研基地,为我国“两弹一艇”的研制、为国防和核电事业的发展、为振国威、壮军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公司位于举世闻名的丝绸古道上,河西走廊的西部,辖区面积1225平方公里(约等于香港特区面积),固定资产超过60亿元。员工生活小区在嘉峪关南市区,铁路、公路与兰新线和312国道相接。有通达国内外的现代化通信大楼,闭路电视,有藏书丰富的科研图书馆和文艺图书馆。有较为完善配套的文化生活场地与设施。公司现有5868多名职工,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41%,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技师、高级技师245人,入选国家、省部级以上“人才工程”“三高”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能人才)和学科、学术带头人50余人,国家授予的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 公司拥有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在核工业建设和核科学技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40多年来实现科研革新9743项,其中202项受到国家和部委表彰奖励,6项技术荣获国家发明奖,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技术达到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该信息出自应届生求职网:
在线时间 小时
核工业404基地创业回忆
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
  我们的戈壁生活
  地处大西北戈壁滩的核工业404联合企业(原名800联合企业),是我国核工业重要生产基地和难得的后处理基地。
  404厂在1957年确定厂址。月间建设队伍就开进了戈壁滩。厂址占地约100平方公里,没有一户人家,没有一株树,只有稀稀拉拉的骆驼草。二三十里地以外是茫茫戈壁荒无人烟,所以也没有征地移民问题。以后我们曾因工地孩子没见过树,便将他们用大轿车拉到玉门镇去看树。孩子们见到大树就高兴地喊起来:“好大的骆驼草!”
  这里年降水量是50多毫米,蒸发量是2000多毫米,钻孔打到基岩都见不到水。气候这样干燥,人们初到很不习惯,口唇裂流鼻血,特别是内地人,到这里才真正体会到水的重要。风沙大,汽车的前玻璃大都打毛了。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凡是沙把脸打痛了,风就在七级以上。刮大风的时候,向前走路要弯着腰,脸朝着地面,否则就走不动。窗户上都可以听到沙粒打在玻璃上的声音。所以职工们提出的口号不是不怕“风吹雨淋”,而是不怕“风吹沙打”。这里自然条件虽然艰苦,但对从事放射性工业生产来讲,却是比较理想的环境,特别是不可多得的后处理基地。
  最初施工生活用水都要靠火车、汽车从几十里地外拉到工地。一吨水的成本相当于一吨汽油的钱,真是“滴水贵如油”。生活用水少,只好定量分配,早晨用过的水留到晚上再用。52公里的正式输水管线工程量大,一时建不起来,便突击抢修临时水线和泵房。1959年初,初步建成通水,以后又经过改造才正式通水。
  当时住的是帐篷和地窝子。经常刮风,人们形容是风不多一年刮一次,一次刮一年。饭里、菜里都是沙子。这里吃饭,蔬菜供应很少,一年有半年靠吃咸菜。刮起狂风,连饭也不能做,只好用饼干充饥。晚上帐篷里很冷,有的同志戴上皮帽,戴上口罩,穿上大衣,再盖上被子,叫做“全副武装睡觉”。火炉上的水,到早晨便结成冰块。
  第一个冬天,我们为了抢工期,搭暖棚,将沙石红砖预热,水加温,挖土方采用盖浮土保温等措施,坚持冬季施工。厂里职工都参加义务劳动,仅用4个月时间,基本完成了4000平方米的住宅建筑。另外铁路、公路、输电线路等也陆续完工。这就为以后工程全面铺开创造了条件。
  时过不久,又遇到了国民经济三年暂时困难的时期。1960年冬到1961年初,情况最为严重,连定量供应的20几斤粮食也无法保证。春节将临,在工地的几万人,只剩下几天口粮,许多同志陆续浮肿了,情况十分危急。为了保存好职工队伍,上级曾要求我们考虑及时撤离工地。经过多方面调查以后,基地党委决定咬紧牙关不撤退,坚守阵地渡难关。因为人员一撤损失太大,恢复不易。同时冬季撤离也有很多困难,又找不到合适的地点安置。我们将情况如实向部党组做了汇报,部里认为厂党委的意见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表示同意并积极协助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厂党委发出了“大搞代食品,节约用粮”的口号。当时许多人都有一个特大的搪瓷缸子,好用来盛稀饭,多喝点米汤也能充点饥。所以那时炊事员同志的“权威”很大。我们还发动大家到戈壁滩上打骆驼草籽,掺到饭里吃。同志们开玩笑说:“还有点羊肉味。”以后我们化验证明这种草含单宁太多,对人体不利,就不让大家再打了。由于我们及时向上级反映情况,在上级安排下,从各地调进一批青稞、玉米和黄豆,有些调拨任务是周总理亲自安排的。我们又分头到各地求援,有的同志对湖北较熟悉,求援后,武汉等地支援了一些肉、萝卜干和咸菜。新疆359旅的老同志较多,有的原该旅的同志便去请求帮助。他们问:“你们想要什么?”我们说:“凡是能吃的都要。”运回的奶粉、肉、葡萄干、饼干等,多数分给了医院和幼儿园。为了解决生活困难,厂里在1959年成立了农副处,建立农副业基地,生产粮油、蔬菜和肉蛋。还组织打猎队进祁连山打猎,运回四十卡车野羊肉等。1961年下半年全国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工地供应也有了改善,终于渡过了困难时期。1962年,特别是1962年下半年各项工程又全面铺开了。
  我们的技术
  苏联的技术援助,对我们基地的全面规划和起步建设是很有帮助的。许多苏联专家,特别是老专家,一些获得过斯大林奖章的老专家,对我们十分友好。他们认真负责地手把手地教我们,希望中国同志能较快地掌握原子能工业建设的技术。赫鲁晓夫之流不久便撕毁了合同、协议,在1960年8月撤走了全部专家,使刚刚铺开的建设工程,遭到了巨大的困难。这时各主要工艺厂大部分只完成了初步设计和部分技术设计,答应供给的设备仪表只到了很少一部分,关键设备大部分都没有运到,有的运到满洲里又被追回苏联去了。土建安装专家到了一部分,生产专家一个都没有来,生产工艺资料一份也没有到。所以赫鲁晓夫敢于预言:“再过几年已有设备也要变成一堆破铜烂铁。”认为我国的核工业离开他们根本建设不起来。可有的专家表现很友好,知道自己很快要撤走,主动找我们的同志,要他们有问题赶快提,资料赶快抄。有的专家接到撤退命令后哭了,把《真理报》撕得粉碎。这些真挚的友情令我们非常感动,也是不会忘记的。
  在苏联专家撤走以前关系就逐渐紧张,因此我们是有预感的,在思想上、工作上做了些准备。工程尽量往前赶,以促使苏方多来一些设备和资料,千方百计地挖掘专家的技术和经验等。专家撤走后,部党组根据中央“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一贯方针,提出“自力更生过技术关,质量第一、安全第一”,并作了突击一线(铀235生产线)抓紧二线(钚239生产线)的部署;以便早拿产品。自此,404厂的建设进入全面自力更生的新阶段,开始了艰巨的技术攻关工作。
  攻关开始时的条件非常简陋,如生产六氟化铀的工艺研究,从一根铜管开始逐步建立简法生产试验。铀化学冶金实验,由于防护条件差,绿色的四氟化铀粉末把操作同志的眉毛都染绿了。铀精炼工艺攻关,起初用一个旧钟罩、一台旧真空泵进行真空模拟实验,他们以后形容为“一口钟罩起家”。几年内在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援和协助下,经过上百次、上千次的反复试验,终于攻克了生产工艺的道道技术难关,并拿到了部分产品。在攻关的基础上,一年便设计建成18号厂房,包括铀冶金、精炼和核部件加工车间,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及时提供了所需的核心核部件。
  我们的管理
  由于核工业的性质,必须实行严格的科学管理,以确保产品质量、计划进度和生产安全。随着一线工程的建成投产,我们开展了工业学大庆活动,提出了要“远学大庆,近学兰炼”(兰州炼油厂是全国企业五面红旗之一)。加强以调度为中心的生产指挥系统,全面推进班组岗位责任制。如一分厂交接班十分严格,由班长带队背好防毒面具,列队交接,并规定了“七交七不接”的要求。努力按照大庆人“三老四严”(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四个一样”(黑天和白天干工作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干工作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干工作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干工作一个样)的革命作风和科学态度,使工厂在科学管理上得到全面提高。
  在“文革”动乱期间,出现了有章不循、纪律松弛、秩序混乱的现象,事故时有发生。三分厂投产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和管理松懈,使安全稳定生产受到威胁。检修大厅出现所谓“红灯记”现象,即放射性超计量警告红灯经常亮。“地雷战”现象,即放射性污染地面,圈上一个个红圈,有的地方还用铅块围起来。
  1971年以后,原有干部大部分陆续恢复工作,回到原岗位,企业面貌有了改进。1972年初总厂决定再次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由于以往有基础进展较快,建立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八制一法”(岗位责任制、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安全质量责任制、设备维修保养制、区域卫生制、经济核算制、考勤考核制、岗位操作法)。在班组建立几大员(政治宣传员、质量安全员、设备维修保养员、材料工具保管员、生活考勤员、经济核算员)形成群众管理网。接着又开展以“二见三无”,即沟见底、设备见本色,管阀无泄漏、厂房无破损、卫生无死角为主要内容的创一类岗位活动,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经过这一段工作,情况有了根本的好转。出现了主工艺车间成为无泄漏车间,四不漏(即不漏水、不漏气、不漏油、不漏电)。水处理车间一百几十个阀门,六公斤压力,滴水不漏,誉为“管水不见水”。室外的大型变压器运行几年完好如新,外表看不到灰尘,下面的卵石一点油污都没有。1978年和厂被甘肃省和二机部命名为“大庆式企业”。
  我们的员工
  根据党中央、毛主席“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以及“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等一系列指示,部党组及时提出了“突击一线,抓紧二线”的部署,和争取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两年计划”。广大职工响应号召日夜奋战,并得到部内外数百个单位的大力协助配合。三机部北京西山六所甚至把安装好正在试车,全国只有两台进口的真空感应电炉拆下来调给我厂。
  一分厂是六氟化铀——铀转化厂。铀线生产需要首先提供合格的六氟化铀产品。由于建设工期十分紧迫,工段长任德祥同志以身作则,60天不下火线。在庆功大会上被选为“五好标兵”。1963年11月厂开始第一次全线化工联动试车,1964年2月第一批六氟化铀成品便送往兄弟厂。
  按照总体规划,四分厂应于1963年建成铀生产线,必须在1964年的上半年拿出合格的铀核心部件。由于四分厂规模大、要求高,有大批操作小室和运输通道,建设工期长。于是提出在技术攻关成果的基础上,先集中力量建设代号为小18号的实验厂房。当时土建、安装、生产三方做到了密切协调配合。大家都说:“从来没有过这样团结协作、步调一致的工程。”小18号工程和其他配套工程日破土兴建,经过大约一年时间,1963年9月底基本完成。3号车间于11月进行了模拟投料试验并拿出了天然铀锭。4号车间的核部件冶金加工于1964年3月前进行了大量贫铀模拟试验。
  在紧张攻关的日日夜夜里,铸造班长张同星同志率领全班人员为解决铸件内部缩孔缺陷,一天进行二到三炉模拟试验,假日也不休息,夜间做梦也喊“气泡、气泡”。有关技术负责同志共同努力,终于采取新工艺,消灭了气孔,并按正式产品标准加工了四套贫料模拟产品,经使用单位检查,完全符合要求。张同星同志被总厂树为标兵,他带领的班组多次被命名为模范和先进班组,以后又被国家命名为“中央企业先进集体”。
  原公甫同志是从上海选调来的优秀车工,因为他的政治素质好,技术精湛,组织上决定他参加铀核部件的加工。从这时起整整半年时间用模拟部件,在球面车床上反复进行加工训练,力求技术上精益求精,有时竟连续干20个小时,半年时间瘦了十多公斤。1964年4月领导指定由他负责加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核心核部件。他深感自己的责任光荣重大,决心不辜负组织委托,全神贯注、精心操作。成品要求光洁度极高,尺寸要求极为严格。特别是最后三刀,每进一刀都由专人测量检测,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再进一刀。三刀过后,产品全部达到设计标准,胜利地完成了铀核心部件的加工任务。因为原子弹的原字和他的姓是同一个字,所以同志们都亲切地叫他“原三刀”。
  接着厂里又集中力量展开二线(钚生产线)工程建设。在这期间,邓小平、李富春、薄一波、蔡畅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省、市和部的负责同志陪同下,于1966年来我厂视察工作。
  801生产反应堆,经过认真设计复查,重新开工,于1966年底建成并投入运行。10月20日18时首次达到临界,12月31日达0.5%额定功率,正式投入核燃料生产试运行。1969年1月反应堆发生了34—32工艺管元件烧结事故,现场由负责干部、技术人员、工人和干部组成抢险队,采取钻取方法处理事故。当处理工具从堆心孔道拔出时,工具头上火花四射,高强度的放射性射线使得墙上的警戒铃响声震耳。大厅班长周茂功等人奋不顾身,排除险情。经过20多小时奋战,终于在第二天凌晨6时排除了管道故障,保障了反应堆继续运行。英雄们奋不顾身的抢险事迹,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周总理派飞机专门接他们到北京检查、治疗和疗养。二机部对抢险职工授予英雄集体光荣称号。在国庆20周年国宴上,周总理握着周茂功的手亲切询问:“小周,你的手怎么样了?身体怎么样了?”使大家都深受感动。
  军用钚后处理厂,经过充分调研和试验,废弃了沉淀法,选定萃取新工艺,在国内研制加工了3万3千多台设备和仪表。建设中曾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有所耽误。但经部内外大力协同和广大职工的努力,于1970年4月建成投产,拿出第一批合格产品。
  在1968年6月还由设计、科研、生产三方参加,密切配合协作,自力更生,建成氚的生产线。到此,核武器的各种装料我们都有了(包括兄弟单位生产的氘和锂)。
  日凌晨3时,生产出第一个高浓铀正式核部件。5月14日第一套正式产品出厂,8月26日完成第二套备用产品,从而保证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日爆炸成功。相隔两年零八个月,于日又成功地爆炸了氢弹。1971年8月,我国自己建造的第一艘核潜艇试航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核动力技术。
  各厂投产后又开展科研革新,不断挖潜改造,以达到提高效率、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安全运行的目的。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生产反应堆每年可节电3000万度,年产量达到设计值的1.2倍,1981年单位成本仅是1975年的60%左右。
  我们的新绿洲
  当年在福利区、厂区和马路两侧种植的大批杨树、柳树,已经陆续长大,两侧的防风林带也已形成。因为戈壁滩上光照充足,早晚温差大,只要有水,适宜农作物生长。我们开辟的农场,小麦亩产平均五六百斤,高的可达八百斤。这里土豆、萝卜、甜菜长得特别好。修建了塑料大棚,生产黄瓜、西红柿、茄子、大椒等细菜。还从全国各地引进果树优良品种,有香蕉苹果、国光苹果、莱阳梨、新疆葡萄、水蜜桃等万余棵,每年可收水果20万斤。
  基地公园里有广西的猴子、青海的牦牛、东北的梅花鹿、狗熊、狐狸等,以及孔雀、鸿雁等各种鸟类。在南面挖了一个两百米长、一百米宽的水池。放水时真是人山人海,成了戈壁滩上一道新鲜的风景。水面上养了鹅、鸭。假日和晚饭后不少职工和家属来到池边喂鱼、散步,还可以划船。只是雪山下来的水太凉,鱼长得慢。由于多年的努力,在古丝绸之路上,又增添了一个新兴的绿洲。
  二次创业
  核工业第一次创业,胜利研制成功我国的原子弹、氢弹,打破了霸权主义的核垄断和核讹诈。
  核工业第二次创业是努力开拓我国的核能和平利用,核心是建设强大的核电。核电是高效、安全、清洁、经济的新能源。目前,我国已经具备自主设计建造,自行运行管理,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实现核电国产化的能力。404厂也是和平利用核能的重要生产基地和后处理基地。作为核工业先行企业之一,也有责任向国内核能研究、应用单位和核电企业培养输送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材。最近秦山核电基地选出的工作模范李永江同志和陈曝之同志,就是从404厂调出的。
  根据我国核工业需要大力加快发展的要求,404厂正积极兴建与筹建军用核材料生产科研、铀转化生产、同位素生产、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等五大基地。我们将再接再厉,与时俱进,在军工民用两个方面创造新的业绩,成为我国核工业更为先进、更为完善的生产和后处理基地。(作者系核工业部前副部长)
在线时间 小时
英雄的业绩 难忘的回忆●李杰 1969年1月7日,我国首座核反应堆发生了34-32孔道工艺管元件烧结事故,四○四厂的工人同志们奋不顾身地排除险情。事故发生后,四○四厂领导立即赶往现场,在姜圣阶总工程师的带领下,迅速组成现场指挥组,姜总亲自任总指挥,带领分厂总工陈维敬、车间领导潘其富和大厅班长周茂功等人,组成了有70多名技术人员、工人和干部参加的抢险队。他们冒着高剂量照射的风险,进入现场抢险。由于现场剂量非常高,抢险人员只能轮流分批进入现场,操作大厅成了一个抢险的战场,干部工人分五个班轮番采用人工钻取方法处理事故。当处理工具从堆芯孔道拔出时,工具头上火花四射,各种高强度的放射性射线使得高挂在墙上的警戒铃响声震耳,红灯闪闪,不停地警告人们:此时的放射性剂量严重超标,只能允许处理事故的人在现场工作30秒的时间。但为了抢救设备,避免事故扩大,全体参战人员不顾个人安危,个个奋勇争先。在缺乏事故处理经验的情况下,个个临危不惧,群策群力自制了多种应急工具,设法排除故障。经过连续20多小时奋战,他们终于在1月8日凌晨6时排除了孔道故障,保障了反应堆的继续运行。四○四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在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严重考验的同时,也谱写了一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壮丽凯歌。英雄们奋不顾身抢险的事迹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69年1月16日,周恩来总理作出了派专机将有关人员接到北京进行医治疗养的决定。接到通知后,英雄们被厂领导从生产岗位上叫下来,并于当天下午就被送往嘉峪关机场。第一批确定赴京治疗的28人到达机场时已是下午五六点钟了,机场因考虑到贺兰山上风较大,气流不稳,不安全,请示总理是否次日再飞。总理当即指示:安全第一,明天起飞。第二天,飞机于8点30分离开嘉峪关机场,下午两点多钟到达了北京。飞机刚一在首都机场降落,走出飞机的英雄们就受到了由粟裕将军带队的来自国防科委、部机关的领导及各方代表的夹道欢迎。粟裕将军与走下飞机的英雄们一一亲切握手,并不停地问候着:同志们辛苦了。在候机大楼,粟裕将军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表了简短的讲话。他在高度赞扬英雄们英勇壮举的同时,也勉励大家好好疗养,争取早日康复。会后,按照有关部门的分工,每一名医生和护士负责照料三位病人,经过分组点名上车,大家全部住进了解放军307医院接受封闭治疗。住院期间,英雄们除享受到许多特殊的护理和体检治疗外,还时时感受到了来自党中央、国务院及部领导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当时大家每人每天有32元的伙食费(当时工人1个月工资才40元),是总理特批的,比当时飞行员的伙食费还要高;每天安排五六顿饭,鱼、肉等应有尽有,从国务院到部机关的各级领导几乎天天都有提着奶粉、水果等慰问品到医院看望病人的,大家真切地体会到了来自党中央和祖国亲人的关怀。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大家刚住院时的许多症状逐渐地消失了,康复得很快。在以后的日子里,大家又转住到国务院第四招待所,领导还组织大家先后参观了故宫、颐和园、北海公园等景点,让大家静养身心,陶冶心性。就在英雄们在北京接受良好治疗的同时,当初随专机由北京来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医护人员也对四○四厂其他受照人员进行了综合体检和剂量调查。同时,所有参加抢险的职工都被二机部授予34-32英雄集体光荣称号。潘其富代表34-32英雄集体参加了甘肃省、二机部及国防科工委的表彰大会;周茂功作为英雄群体的代表参加了国庆20周年观礼。在怀仁堂举办的国宴上,周恩来总理拉着周茂功的手亲切地询问:“小周,你的手怎么样了?身体怎么样了?”接见的喜讯传来,英雄们深受鼓舞。34-32事故发生之后,周总理的办公室里就多了一张四○四厂反应堆堆芯工艺管网络图,此后反应堆的运行情况始终牵挂着共和国总理的心。34-32英雄群体和他们的战友们没有辜负党和祖国人民的期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又为我国的核事业写下了更多光辉的篇章。李杰 1955年出生。1971年毕业于甘肃矿区中学,后进入四○四厂二分厂检修车间当工人,在反应堆运行期间,曾多次参与许多重大设施检修维护工作,1986年调入二分厂党办,担任对外宣传报道工作。现为二分厂党办副主任,大学本科学历,政工师。
在线时间 小时
上海机电工业志
第一节 核设备
一、石墨轻水反应堆设备
石墨轻水反应堆设备是以石墨为慢化剂、水为冷却剂,专门用来生产核武器装料钚239的反应堆。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苏联单方面撤走专家的严峻局面,1962年中央决定组织全国各方面的力量,加速对导弹、原子弹的研制工作,石墨轻水反应堆设备(又称801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1964年4月,第一机械工业部部署落实了801工程的配套设备制造任务,由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锅炉厂、武汉锅炉厂和哈尔滨电机厂4家厂为主分工承担。其中,上海汽轮机厂负责承制大型不锈钢阀门、阀门穿楼板机构及装卸料机构等35项,上海锅炉厂承制一回路交换器、冷凝器、潜望镜塞头及焊接大型铸铁阀门等34项。此外,参加承制的还有大隆机器厂、上海阀门厂、上海仪表机床厂和上海曙光机械制造厂等厂家。
为了完成801工程的试制任务,上海锅炉厂投资130万元,扩建厂房1836平方米,并设计制造了2台超高立式装配台架、不锈钢酸洗钝化装备以及清洁室等。在制造过程中,还试验成功不锈钢管子管板自动氩弧密封焊、等离子切割不锈钢、不锈钢复合板双丝和带板堆焊、含有萤光质的优质渗透液等国内首创新技术、新工艺。到日,全部完成石墨轻水反应堆的34项87台件产品,比合同提前了7个月,质量完全符合要求。801工程需要的16个规格品种的428台阀门,上海阀门厂只用了4个月就全部完成。在试制中首创的硬质合金堆焊技术与工艺,获得首届全国不锈钢焊接经验交流会颁发的特等奖。到1990年,产品经过20余年的运行,从未发生过泄漏等质量问题。
在线时间 小时
四零四厂拥有中国第一座军用钚生产反应堆(801堆)。该反应堆于1960年开工建设,1966年建成并投入运行。军用钚生产反应堆的建成和投产,标志着中国核工业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钚为主要装料的原子弹——钚弹随即在四零四厂研制成功,为新一代核武器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7年1月反应堆停止运行,在其运行的20个堆年中,年年超额完成国家计划任务,为发展巩固国防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核电人才。我国第一座军用核燃料后处理厂建在四零四厂 ,其717工程于1965年破土动工,1968年建成并投入运行,当年便拿出了合格的军用钚-239,实现了世界先进的普雷克斯工艺流程。随后,建成投产的418/1工程实现了从乏燃料原件中批量提取和纯化钚-239并回收其中铀的目的。
  多年来,军用核燃料后处理厂还承担并完成了提取贵重放射性同位素任务;建成了我国第一座中放废液大体积浇注水泥固化工程及西北中低放固体废物处置场。我国第一座动力堆乏燃料元件后处理厂建在四零四厂
  如今,在四零四厂又挺立起中国第一座动力堆乏燃料元件后处理中间试验厂(中试工程)。中试工程是1986年国家“七五”重点项目,具有科学研究和工程开发性质,主要任务是试验处理核电站的乏燃料元件,为今后建设商业后处理大厂提供设计参数和运行经验。
  中试工程于1991年5月动工,它的建成对完善核工业体系,实现核燃料闭合循环,充分利用核能资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在线时间 小时
2007年的消息:
中国最大的集中铀转化厂即将建在四零四厂
  即将建成在四零四厂的中国最大的集中铀转化厂,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六氟化铀生产厂,主要为同位素分离生产厂提供原料,是确保核威慑能力和核电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用电需求的增加,国家决定对六氟化铀生产的铀转化系统进行结构调整核技术改造,建设集中铀转化厂,通过一期和二期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品,适应了我国核电和核军工的发展。
中核404有限公司3000吨铀转化生产线投料试车成功
& && && && && && && && & 您当前的位置: 国家原子能机构 & 信息发布 & 国内
& && && && && && && && &
& && && && && && && && && && &&&中核404有限公司3000吨铀转化生产线投料试车成功
& && && && && && && && && && &&&发布时间:日    
& && && && && && && && && && &&&  5月28日,一罐满载合格六氟化铀产品的容器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核燃料循环产业重点建设项目──中核404有限公司3000吨铀转化生产线,已全面建成并一次投料试车成功,正式进入生产试运营阶段。
& && && && && && && && && && &&&  该生产线是我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铀转化生产线,2005年10月开工建设,2007年12月完成系统调试,日投料生产。经过130余小时的连续运行,生产线状态良好。日前生产出的第一罐产品,经检验分析,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刘永胜)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mir-2 于
02:25 编辑
插一句,我国目前有南北两大核反应堆元件生产厂,北方是202厂,而南方的则是宜宾核燃料元件厂
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原名称:国营建中化工总公司、宜宾核燃料元件厂)隶属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始建于1965年,公司总部坐落于万里长江第一城-四川省宜宾市。经过40年的不断发展,现已成为以核电燃料元件为主导产业,香料、锂钙、锂电池为主要民品产业,集生产、科研和国内外贸易为一体的国有军民结合型大型骨干企业。是我国唯一的压水堆核电燃料组件生产基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我国最大的锂金属生产线、最大的专业柱式锂电池生产线、天然香料、合成香料的主要加工厂。
  公司现有资产总额28.3亿元,职工5800余人,专业技术员工1700多人,有高级职称员工229人(其中3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级职称员工770余人,拥有铁路专用线和自营进出口权。近年来企业通过严格管理、技术进步,各条主要生产线均已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并按ISO版要求完成了质量体系换版认证。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相继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特别奖、全国质量效益型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全国文明单位、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职工培训先进单位、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四川省先进单位、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mir-2 于
02:06 编辑
宜宾核燃料元件厂制造的AFA3G高燃耗燃料组件,已经分别用于广东大亚湾、岭澳核电站和秦山二期核电站,其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确保了这些核电站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建中核燃料元件生产线扩建项目获批&&
发布时间:日    
  近日,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核燃料元件生产线400吨扩建项目建议书正式立项。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实现产能翻番,以满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核电发展的需求。
  到2008年底,中核建中已建成我国最大的压水堆核电站燃料元件生产线,具备了400吨铀/年的生产能力,实现了核电燃料元件制造的跨越式发展,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赢得了国内外用户的广泛好评。目前,公司用户包括秦山核电站一期、二期机组,大亚湾、岭澳、岭东和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王永才)
公司核燃料元件生产突破5000组大关
& & 12月6日,公司在核燃料总装大厅举行仪式,热烈庆祝核燃料元件生产突破5000组大关。畅欣总经理、各核电站和设计院驻厂代表及公司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仪式,仪式由孙毓宝副总经理主持。这是继日达到4000组之后公司核燃料元件生产迈上的又一新台阶。
& & 仪式上畅欣讲话表示:“我们已经为核电站生产了5000组压水堆燃料元件,感谢用户和设计院驻厂代表,感谢公司全体员工,这是我们大家辛勤工作的结果,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保持,不断提高,满足国家核电快速发展的需要”。
& & 公司以压水堆核燃料元件制造为主营产业,长期以来致力于核燃料元件生产能力的提升和核燃料元件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正在积极筹备400吨铀/年扩产工程建设,预计2012年达到800吨铀/年生产能力。公司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方针,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地为各电站用户生产燃料组件。公司将一如既往为各电站生产高质量的燃料组件和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为核电站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和集团核燃料产业的长远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mir-2 于
03:06 编辑
中核821厂(现中核四川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中核四川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原中核集团821厂)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国家批准建成的,承担军用核材料生产的大型军工企业,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
& &&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和业务调整,我公司在放射性三废治理和军工核设施退役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国内最为系统、齐全的放射性废物处理的专业技术格局。同时根据国家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进行企业的调整改革,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大力推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 && &&&目前,我公司正在积极推进军工遗留的放射性三废治理和军工核设施退役工作,同时立足于建立“主体精干、机制灵活、设施良好、运行正常”的核设施退役和废物治理专业化基地,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技术服务工作。
& && &&&本公司的发展战略是以核设施退役、放射性废物治理为基础,核环保技术开发与应用并重,三年夯实基础,五年拓展市场,十年形成规模,成为国家核设施退役、放射性废物治理的中坚和核环保产业先锋。
公司业务范围
核设施退役;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核环保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研发和技术服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mir-2 于
02:42 编辑
在抢建821厂的日子里  
& && && && &——“厂庆40周年”随忆录  
& && && && &郑敬东
& && && &&& 1969年,中央决定,将原准备用于核工业816工程的设备,用来抢建核工业821工程。5月30日,周总理签发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关于抢建821工程的联合通知。经紧张筹备,10月10日,821工程现场隆重举行开工奠礼。在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指示鼓舞下,“抢建”热火朝天。反应堆厂房1973年12月物理启动,日 实现了满功率稳定生产,1978年实现&&“1.3堆”目标。后处理厂1976年热试车投产,并于同年5月拿出合格产品;1977年达到了设计生产能力。许多人后来成为国内各个核电站骨干。成绩辉煌,彪炳史册!
& && && && &821庆祝建厂40周年,开展征文活动,我浮想联翩,建厂初期的记忆就跳了出来。
& && && && &一、进厂  
& && && && &我是日到四川北部山区小镇——宝轮报到的,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分配来。来山沟的,个个经过严格政治审查;家庭中有人还“挂”起的、问题还没有查清楚的,则被“歧视”分去了大中城市。  
& && && && &火车直达。接待我的是王占元,文质彬彬,戴眼镜,高过1.7米,不胖,总是笑容可掬,让人感觉如兄长(他后来从中核集团人劳局局长位置上退休)。在他那里,我知道了毛主席关于“三线”建设的有关指示,受到鼓舞和激励。  
& && && && &我住在宝轮旅馆,买饭在宝轮中学。与同来的“老九”们一天天熟悉起来,见到404厂过来的821职工就打听:“821是干什么的?”没有人的答复让我满意(因为保密)。但我还是充满信任和安全感,相信在821能够“体现价值”。  
& && && && && & 某天,拉肚子,到寄居在宝轮荣校的职工临时医院看医生,诊断为阿米巴痢疾,于是住院。医生们用在山上自采的草药给我治,几天后出院。  
& && && && &经王占元同意,我自行在路边招呼了一辆运砖的卡车,从宝轮赶到了“桥头”,背着棉絮,一手提衣物,一手提书箱,心惊胆战地跨上白龙江铁索桥,“麻起胆子”行走,眼睛只看桥面,摇晃吓出了一身汗,终于过了桥。一路打听,到了xx粮站(木楼)二楼,821领导小组办公场所。  
& && && && &一年以后,在露天剧场看文艺演出,一队“九兄”张忆佰(北京人)与医院司机董师傅的相声中,有这样的对白:  
& && && && &“我是坐专车来的!”&&  
& && && && &“你什么人,还有专车?”  
& && && && &“拉砖的车啊!”  
& && && && &全场哄堂大笑,我一直记忆犹新。  
& && && && && &二、住地生活  
& && && && && &
& && && && &我被分配到“一队(后来的一厂)”,与郝宝玉(以前是404厂劳模)一同住在农民家里。室内只能放两张床。屋子是从房东的厨房猪圈“二合一”里隔出来的。隔离物是晒粮食用的旧竹笆。隔壁厨房或猪圈里人的窃窃私语声,我也能隐隐听见。房东家18岁美女过来“串门”,站着说话,隔笆那边女主人屏住气息监听的“信息”都能感受到。  
& && && && &吃饭要到约一公里远的农家。那里是一队食堂。记忆最深刻的菜是5分钱一份的南瓜与1毛钱一份的煮黄豆。  
& && && && &粮食定量38斤,尽管成天体力劳动,我也吃不完,余下些粮票,给农村的家人。  
& && && && &第一次领工资,43.50元,人民币,拿到钱自豪,立即去邮局给父母寄20元。然后买了一个竹壳温水瓶,花1.8元;还买了个两节的手电筒,高兴得手舞足蹈。  
& && && && && & 后来“搬家”,搬到原三堆屠宰房的一间屋子,几个“老九”挤在一个屋子里。铁床,床头角纲碰到脑袋疼得要命,于是,
用草绳缠上。有段时间 屋内有奇臭,找不到原因。过了许久,把缠角钢的草绳拆去,发现有一只干了的死耗子。  
& && && && &星期天爬山。有一次,大伙拣了许多野蘑菇,晚上一煮,香气扑鼻。“九友”王朝发,重庆崽儿,馋得口水直流,边煮边尝,结果,他成了中毒“冠军”。我有别的事回宿舍晚,最后品尝了几口,是少有的几个没中毒的。 
& && && && &三、学会理发  
& && && && &一起住的“老九”们“凑分子”,买了理发推子、剪刀、梳子。我们都学着理。原籍广西的瘳益奎水平最高,“客户”特多。第
一个让我动剪,做我的“试验品”的,是校友周桂明,高我一级,自贡人。他一个头,我给理了约两个小时。最后“杰作”,界线分明,上面成了“盘子”,人见人笑,周老兄回之以笑,以后成了我的“常客”。  
& && && && &理发水平高的“老九”,星期天还主动去给山民理发。都是无偿服务,没有想过要一丝回报的,学习雷锋嘛!  
& && && && &理发次数多了,我的“水平”也提高了,甚至还有了“名气”,许多老职工也找我理。几年后,从西安技校来的老陈,我尊称他陈教授,也成了我的“常客”。  
& && && && &我们几个人凑钱买的推子,我一直保存着。 
& && && && &四、学习建房  
& && && && &高年级的“老九”,大多出去实习或出差了。留下党员程宗武给我们当班长,领着我们上山干活。原籍江苏的程(后来当过821厂长),戴着眼镜,西安交大毕业,脸上看去瘦,可身上有肌肉 ,壮实。嘿痴嘿痴地抬石头、砖头、水泥什么的,身先士卒,从没见他“训”过人。抬着爬坡,喊着号子,期间,有几个活跃分子,比如周桂明、广东女孩陈葵等,把劳动情景编成诗歌,激情朗诵,或者来段快板,或者背段毛主席语录,宣传鼓动一番,让人喜笑颜开。
& && && && &李家梁山上第一座平房,就是我们自己修起来的。之后,二层楼就“批发”了。这些产品,结实得很。后来,为了腾地方修高楼,别的二楼三楼都拆了,留了我们修的两座作纪念。 
& && && && &五、小事大事  
& && && && &1970年底,厂要召开第一届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分子代表大会。事前,厂政工组组织一班人分别撰写先进人物“活学活用”的讲用材料。我分工写供应处李同仁师傅“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打破禁区”,较长时间冒着生命危险,在高压电线下面开吊车抢卸铁路运输物资的动人事迹。我找了好多人“采访”,然后,一人主笔,集体讨论,反复修改后定稿。我作为一个刚进厂几个月接受着“再教育”的“老九”,对自己的“作品”十分看重。  
& && && && &与此同时,经过个人书面申请,组织上调查,批准我与对象结婚。征得我同意,父母把婚礼即办酒席日期,定在工厂开过代表大会之后的 日。包括几十里远的亲戚,家里人都走路去通知了。谁知道,“会”到临头,不知什么原因要推迟几天,这下我的“周密部署”乱了套。说实在的,我想看着“作品发表”,分享那种快感;最重要的是,当时流行这样的时尚: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公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于是,我置“小事”于不顾,等着参加“大事”。17日下午,接到一封电报:“父病重速归”。领导问明情况后说,傻小子,快回家吧!  
& && && && &第二天傍晚赶到家,亲戚们都走光了。这才知道,我大妹妹替我做新郎官,履行了所有礼仪。  
& && && && &探亲假仅12天,总共约20天的假期,一眨眼就过去了。10个月后,生孩子时我也没有回家。妻子来信要我给儿子起名。想了好久,取了个自认为含义深刻的名字。几年后才知道,孩子一出生,我父亲就到公社去报户口,公社干部问:取什么名字?“灵感”一来,老人家“随机应变”就给取了“郑明”。若干年后我才悟出,还是虽“无墨水”但不失“文化”的老父亲深刻,他是欣慰于他的孙子“证明”着什么吧!  
& && && && &六、沈阳学习  
& && && && &1971年初,春节过后,我们几个人被安排去沈阳水泵厂参与反应堆主泵装配调试。  
& && && && &水泵厂有专门的军工产品研制组。人员都是经过严格政审的,两个技术员,一个机械专业,一个机械密封专业,都是工人出身的工程师。时间长了,我们与水泵厂职工就畅所欲言了。有次谈到日本人侵占东北时,七级工(当时最高八级)老韩头口无遮拦地说:日本关东军,军纪严明,老百姓院子周围钉几根桩桩,用绳子拉上,鬼子就不进绳子以内,不对百姓胡作非为;要不这样,怎么能维持其统治?  
& && && && &老工人实话实说,我佩服,深受教育。最大的收获是,强化了逆向思维,辩证思维,开始懂得“不唯书,不唯上”,要善于分析思考。  
& && && && &上面这些事,平凡、琐碎,但是,如果社会上现今二三十岁的人看了会“不可理解”,甚至会发问:历史真是这样的?所以,我“画蛇添足”:没有一丝假的,起码在主观意志上。
&&抢建821厂的时代背景  
& && && && &  
& && && && &1968年,二机部根据中央指示,决定在三线地区抢建一套“靠山、分散、隐蔽”的反应堆和后处理工程。  
& && && && &中央是根据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作出的指示。  
& && && && &有资料披露,据统计,从1960年至1969年,由苏方挑起的各种边境事件有五千起。比如:日,苏军出动装甲车在七里沁岛冲撞中国边民,撞死、压死中国边民4人。之前,新疆那边(苏方)曾经把我们的边民,一批一批地给赶走、煽动过去了,有六七万人,把牛羊也给赶过去了,虽然我边防部队制止,但他们来的人多。  
& && && && &日,苏联强行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粗暴干涉他国内部事务,让中国领导人意识到,苏联已经准备依靠武力来解决意识形态分歧了。  
& && && && &1968年10月,二机部开始选821厂建设地址。  
& && && && &经周恩来总理同意,日,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批准建设821工程。  
& && && && &1969年3月上旬,中苏两军迎来更猛烈的交战。珍宝岛一战,苏军阵亡58人,受伤94人。中方阵亡29人,受伤62人,失踪1人。 
& && && && &珍宝岛冲突爆发后,苏联领导层反应十分强烈。军方强硬派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准备动用在远东地区的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当量几百万吨级的核弹头,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等重要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 && && && &日,周恩来总理批发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抢建八二一工程的联合通知》。6月6日,(自辞元帅军衔的)粟裕大将与余秋里召集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开会,研究落实该《通知》。8月15日,821工程“三结合”设计队在广元嘉陵旅馆开始工作。10月10日。现场正式破土动工。  
& && && && &战争可能一触即发,10月18日之前,毛泽东、林彪已经撤离北京,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中央其他领导人,如刘少奇、邓小平等,疏散到外地。边界谈判准备10月20日开始。中国领导人估计,这次可能谈成,达成某种协议,也可能苏方以谈判为借口发动大规模的突然袭击。苏联谈判代表团到达之日,没准就是苏联动手之时,这是有先例的。  
& && && && &于是,18日,在苏州的林彪发布“一号命令”,全国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 && && && &11月5日,周恩来总理签发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绝密电文,决定404厂2465名员工到四川,其中1735人到821工程,家属随迁。不久,几千人分3批,3天之内乘火车出发,经过70多小时,到达广元地区,受到广元人民的无私热情接待。
在线时间 小时
作八二一厂人 做八二一厂事
821厂 敢“煽”领导的车间主任
在线时间 小时
爱笑的钱剑秋
《人物》杂志
  在去钱剑秋办公室的路上,秦山的朋友告诉我,钱总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核电专家。53年来,他始终工作在生产技术的第一线,在核电工程特别是核电站运行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共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项,为我国的核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钱总的笑也是有名的。果然,当我敲开钱剑秋办公室的门,迎面是一位笑容灿烂、鹤发童颜的长者,伴着爽朗的笑声,在他握住我手的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老人那一颗纯净透明的心。
  1935年12月,钱剑秋出生在南京,家境清寒。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钱剑秋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1951年,15岁的钱剑秋考入南京下关电厂当学徒工。电厂要求学徒工必须在2年内达到三级技工水平,勤奋好学的钱剑秋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成为50名学徒工中惟一晋级四级技工的学徒。厂领导见他聪明勤奋,就过高地要求他组织编写南京下关电厂建厂20多年来的第一部汽轮机组运行规程和事故处理规程(本应是技术人员完成的)。他在2年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电厂工人从此按规程操作,结束了凭经验操作的历史,结束了师傅带徒弟口传操作的历史。他还设计研制了汽轮机抽气器压力自动调节器,为此,1959年钱剑秋获“南京市先进生产者”光荣称号。
  生性好强又勤奋好学的钱剑秋,心里一直有一个目标——经济上无条件上大学,通过业余学习也要达到大学水平。为此,他长期坚持自学。在南京电力中专学校业余班进修了4年后,又在南京业余工业大学进修了6年。10年中,不论是下雨下雪,不论是寒冬酷暑,从电厂到学校骑自行车来回15公里,隔天一次,从不间断。功夫不负苦心人,1965年钱剑秋终于获得了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1988年核工业部聘他为核反应堆工程专业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圆了他的自学成才梦。
  1964年,国家组建核工业生产基地,钱剑秋被选中,先到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学习,一年后奔赴大西北的戈壁滩和西南大三线核基地,一干就是21年。这期间,钱剑秋为二机部801和821两座生产核燃料的反应堆进行着开创性的工作。801堆是原苏联专家撤走后中国自己建设的第一座生产核燃料的反应堆,钱剑秋是第一代值长,也是第一任生产技术科长,他主持编写了第一代反应堆的工艺规程和管理制度,探索和总结了反应堆的工作规律,如判断燃料工艺管破漏的方法、判断燃料元件破漏的方法和一些事故的处理方式。70年代初期,821反应堆的建设正逢“文革”时期,电网管理混乱,周波变化严重超标。钱剑秋分析,这种状况会使反应堆燃料通道的成群流量超标,触发停堆保护动作,使即将建成的821反应堆工程不能投产。工程指挥部十分重视他的意见,号召组织攻关。钱剑秋提出了在主系统主泵进出口间加装旁通自动调节阀的方法——在周波变化时,利用主泵富裕扬程,自动调节旁通阀的开度,使反应堆燃料通道的成群流量保持稳定。这是在反应堆主系统上的重大改进,为了验证钱剑秋的分析和措施,经二机部、水电部批准,由西北电力管理局、北京核二院、404厂和803电厂参加,由钱剑秋负责在甘肃801反应堆和803电厂做独立电网大型低周波试验。试验验证了周波变化的预计影响和措施的效果,为此工程指挥部决定实施这项重大改进。821反应堆工程建成调试时,进一步验证了此措施的良好效果,保证了当时“抢建三线”的要求。此项成果也使钱剑秋获得了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四川省科学大会奖。
  821反应堆工程投产后,因当时国际形势严峻,需大量核燃料。二机部领导要求801和821两座反应堆生产出相当于2.5座反应堆生产的产品。为此钱剑秋领导821厂的技术人员,通过“加深燃耗和加强功率”的试验的成功,使821反应堆的生产能力提高了30%。此项成果使他获得了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在这位勤奋爱笑的老人身后,藏着中国核反应堆和核电领域的传奇故事。钱剑秋先后参与了我国第一座生产核燃料的801反应堆、三线抢建的821反应堆的建设和生产;担任了821核工业联合企业的总工程师;担任了我国第一座压水堆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我国第一座商用重水堆核电站(秦山三期核电站)的首任总工程师;主编了我国第一座压水堆核电站500万字的技术文献、我国第一座重水堆核电站400万字的“建设经验汇编”。这些“第一”被历史真实地记录了下来,组成了钱剑秋壮丽的人生诗篇。 (文/龙巧玲)
在线时间 小时
816工程(现重庆建峰化工总厂 )
老兵讲述参建重庆涪陵816地下核工程经历(组图)&&日07:41&&
816“核洞”的主入口,工程共有19个入口
河南老兵李发立当年曾在洞内此处修补墙体漏水
816主体工程核反应堆大厅
参建老兵在烈士陵园
  □记者 孟冉
  “4月25日,被称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的重庆涪陵816军工洞体,首次以旅游景点的身份对外开放,但暂不接待外国游客……”近日,因这条消息的发布,一项曾经与世隔绝长达40多年的中国涉核绝密军事工程,迅速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
  这个完全隐没于重峦叠嶂之间的核军工洞,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先后投入6万多人建设,1984年,在工程接近尾声时被叫停。日,国防科工委同意对816军工洞体部分解密。尽管如此,对一般公众来说,这项当年由周恩来亲自批准建造的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仍属绝密级军事禁区,其内部设施、建造过程乃至由此带来的“神秘、神奇和神圣”,一直刺激着普通人的探知欲。
  日前,河南7名老兵循着重庆吹响的“集结号”,同百余名当年参建816工程的老战友故地重逢,第一次近距离探访他们曾亲手建造的庞大“核洞”。4月28日,刚刚返回洛阳的部分老兵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首次揭秘他们参建816主体工程——核反应堆大厅的亲身经历。
  老兵工程解密后受邀重访故地
  “没想到816会解密,没想到能见着恁多战友,没想到还能看看那些死去的战友的坟墓……”李发立连说了三个“没想到”。
  4月23日至27日,应重庆方面的邀请,现为洛阳周公研究会副会长的李发立,赴重庆与百余名老战友聚会,同去的还有赵金松、雷作民、李遂海、曹庆升、李丰托、杨登高等6名战友。
  38年前,李发立他们从洛阳登上军列,被拉到一座不知道名字的大山里,与数万名年轻士兵一起,夜以继日,开山凿洞;38年后,这些年届花甲的老人故地重游,畅谈当年一腔热血,如何倾洒给了那项绝密工程。
  李发立说,据他掌握的情况,河南有1800多名士兵参与了816建设,目前健在的洛阳籍士兵还有1500人左右。
  根据现有的解密资料,816核军工洞于1967年开工,前期由工程兵开山打洞,1975年后由816工厂进行厂房建设,前后共用人力6万多人。1984年,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国民经济战略调整需要,工程被紧急叫停。工程完全隐藏在重庆涪陵地区的山体内,洞内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总长20余公里,共有大型洞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竖井更是多达130多条。
  在重庆涪陵,作为第一批特殊游客,李发立和战友在进入军工洞之前,首先祭拜了烈士陵园。“那里埋着76名牺牲在816工地的战友。”李发立说,他特意找到了战友陈先升的墓地。
  “先升兄弟是光山县人,跟我是同年兵。”李发立回忆,1972年冬的一天,陈先升在干活时不慎掉进一个3米多深的大水坑,人捞上来时已经死亡。“他入伍不到俩月,牺牲时才19岁,太可惜了。”站在陈先升的墓碑前,李发立失声痛哭,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掏出随身带的青稞酒,洒向墓碑。
  “核洞”当年由周恩来批准建造
  1972年冬,18岁的李发立告别家乡伊川县半坡乡半坡村,从洛阳参军入伍。“当时接兵的是第一野战军,但政审时却换成了中央军委特种工程兵部队,代号8342。”李发立说,那时消息灵通的人知道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是8341部队,猜想就错一个数字,两个部队是不是兄弟关系?
  李发立回忆,军列走了4天4夜,没到大家憧憬的北京,却在重庆停下,最后,部队开到了大山里。“我在山里待了8年,始终不知道山名。”李发立说,很多年后,他才知道大山叫金子山,“那个地名叫白涛镇,因建816曾经在地图上消失了几十年”。
  李发立回忆,部队营房驻扎在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到处插着“军事禁区,严禁入内”的标牌,山上植被非常茂密,“方圆几十公里内都没有老百姓,居民都迁移到别处了”。相关资料显示,8342曾是中央军委特种工程兵第五十四师的代号,日在洛阳组建,先后执行过我国多项国防工程建设任务。1966年,周恩来批准建造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816军工洞,即为制造原子弹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厂,此工程被列为绝密级军事机密;当年,隶属于第五十四师的101、103、123三个团奉命赶赴重庆建造816。“我参军时816已经建了6年,主体工程基本到了扫尾阶段。”李发立透露,他被分在101团一营三连。“我们团曾参加过抗美援朝,作风极其硬朗。当时,我的工种是负责混凝土浇筑。”李发立说,由于采取的是分层施工,他们在洞内干活时,头顶经常响起开凿洞体的隆隆炮声,“当时我们的施工机械化程度很高,用的风钻机、挖掘机等是日本和我国太原生产的,技术最先进”。
  军规参建者因知密,返乡后仍受严格管理
  李发立当兵8年,只有一次受上级指派短暂离开过,其余时间都待在大山里。
  “我们实行三班倒工作制,人歇活不停,一天经常干十五六个小时。洞里阴暗潮湿,环境十分恶劣,石灰粉、硝烟等到处弥漫,好多人为了呼吸通畅,连防尘口罩都不戴。干完活走出洞口,个个浑身灰白。”李发立透露,大山里交通不便,没有人烟,一个人根本不敢乱跑,“而且,成都军区在山体周围设置了一个警卫团,主要是防止敌特进来破坏,当然也担负看管参建战士的军事任务,以免对外泄露任何有关816的信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的国防观念深入人心,而重庆仍然活跃着不少敌特分子,对隐匿大山深处的816窥视已久。
  据李发立讲,当时部队出版《工程兵报》,有些内容涉及816。“所有参与编撰报纸的人都受到严格保密教育,任何人不能私自将报纸带出洞。”他说,战士流传,在重庆的敌特眼里,这份报纸比黄金还要珍贵,“一张能卖5000元人民币”。
  816施工期间,参建人员各司其职,平常不准串岗,不准互相打听,对外写信不能透露这里的一切,“用首长的话说就是‘守口如瓶,一辈子不能告诉别人你在这里干了什么,包括自己的父母和妻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和其他部队不同的是,所有参建816的官兵都要在个人档案中加填一张由部队核准的“知密鉴定”,这项军规一直执行到工程停建。
  今年56岁的师铁台是李发立的战友,他曾见到过自己的“知密鉴定”,大致格式如下——
  ××同志:
  ×年×月入伍。在我部队服役期间,略知部分军事机密,根据国周字140号文件精神,望各地方政府对其严格管理,加强教育。“国周字140号文件”,实际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国务院文件。这份标注“机密”字样,并且“只发到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的主管干部和承办单位,即民政厅(局)、农垦厅(局)、公安厅(局),不准往下转发”的文件显示,“凡参加过国防特种工程的退伍士兵,基本上送回原籍,安置在国营农场或地方国营农场;知密较少的士兵,基本上回乡参加生产,其中家住边、海防地区的,经过动员教育,安置在国营农场或地方国营农场,坚决要求回家的,要特别注意对其加强教育;完全失去劳动能力的残废人员,送革命残废军人休养院,供养终身……上述人员回原籍后,市、县、公社人民武装部经常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和保密教育,严防发生泄密现象……”
  “实际执行中更严格呢,比如退伍兵不准出国,不准跟外国人交往等。当时我们都觉得,这是国家给我们的至高无上的荣誉和信任。”师铁台说。
  重游方知当年所参建的是核反应堆大厅
  回想在816的岁月,赵金松、雷作民、师铁台等老兵最难忘的有两件事:
  有一年秋天,部队为丰富战士们枯燥的业余生活,特意在洞内支起放映机,播放北京地下防空洞的景象。“大家看了不到一半就没了兴趣,说这样的防空洞还值得拍成电影?咱们的816才是世界奇迹。”
  另一件事是,1973年8月中旬的几天,气温高达四十五六摄氏度,部队停工,集中全体官兵进到凉爽山洞里学习。“3万多人哪,一个洞都没坐满,你想想那个洞得有多大?”李发立感叹。
  参建老兵习惯将816中的洞体称作“房间”。据他们透露,以04洞体为例,整体跨度60米宽,长200多米。类似这样的“房间”,山里共有大小18个,掏出的石渣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长达1500公里。
  “目前,向公众开放的816核军工洞核反应大厅,仅是整个洞体的十分之一。”816核工程洞体防护与维护项目部总经理胡林丹说,核反应堆大厅是洞内最大的洞室,高达79.6米,总共上下9层,相当于现在的20多层楼房高。
  时隔多年,李发立才知晓当年他们参建的01洞,就是眼下开放的核反应堆大厅,也就是816的主体工程!
  “我觉得核反应堆大厅不止这么高。”李发立告诉记者,当年,在对这个大洞进行顶部混凝土加固时,他凭借过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在部队首长和千余名战友的注视下,第一个爬到最高处,在拱顶的“钢钉笼”里待了两天,顺利完成了任务。
  “我背着大电筒,腰系绳子,攀着钢筋一点点往上爬,如果掉下来肯定粉身碎骨。为啥?因为01洞还延伸到地下20多米深呢。”李发立说,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洞的高度超过了100米。“说实话,我们自己都惊奇,恁大的工程,当年是咋建的。”杨登高说,从入口到达“房间”,得走400米左右,“房间”顶部的覆盖层最厚达200米,核心部位的覆盖层厚度在150米以上。“内部都是钢筋混凝土浇筑,异常坚固,可以抵御5000吨级原子弹地面打击,能经受住100吨级空中氢弹攻击,即便发生8到10级地震也不能将它摧毁。”
  据了解,至上世纪80年代停工前,816建筑工程量已完成85%,国家已经投资7.4亿元,如果再投入1亿元就可以完工生产核燃料。816停建后,该工程转为民用,1993年,更名为重庆建峰化工总厂。
  “目前只是部分解密,允许公众参观一下有限的工程原址,不可能公布洞内具体分布和设施。”昨天,重庆建峰化工总厂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
  采访结束时,李发立说他和战友们还将重返816,“核反应堆大厅是我们亲手建造的,我还没看够;牺牲的战友还守在816身边,我想念他们……”
  (本版图片由李发立提供)
在线时间 小时
揭秘816地下奇迹核工程!
10:03:29  
随着国防科工委的解密,隐藏在重庆涪陵尖子山中的一个核军工巨洞揭开40多年尘封的记忆,向世人诉说作为“亚洲第一人工巨洞”的传奇。
今年10月,这个由6万多军人开凿出来的巨洞将面向全体国民开放,当然,如果2012需要它,它也一定会挺身而出,“保证完成任务
816核军工洞挖空了这座海拔1100多米的山体。中间耸立的是高达100多米的工厂排风塔。洞里最高处约有20层楼高,全部由钢筋水泥撑着
816核军工洞挖空了这座海拔1100多米的山体。中间耸立的是高达100多米的工厂排风塔。洞里最高处约有20层楼高,全部由钢筋水泥撑着。
1966年,几乎在一夜之间,四川省涪陵市(今重庆市涪陵区)白涛镇,偏僻山区涌入了2万多工程兵,成为三线建设的大工地。工程兵主要负责在乌江边上被当地人称为尖子山的区域打一个巨大的地下洞体。他们一干就是8年才出洞,而前前后后参加工程建设的有6万多人。在整个核军工洞的建设过程中,有53位军人为此项工程英勇牺牲。为了战备需要,洞体工程设计可以预防100万吨氢弹空中爆炸冲击和1000磅炸弹直接命中攻击,还能抵抗8级的破坏。洞体内有许多钢筋混凝土浇铸的石拱,石拱外是一层特制不锈钢板,它们的作用显然是支撑加固洞体。洞体内厂房进洞深度400米左右,顶部覆盖层最厚达200米,核心部位厂房的覆盖层厚度均在150米以上。
816地下核工程入口,山体周围共有19个洞口,这个洞口是唯一开放的,大卡车可由此向山体开进400多米
为修建该工程,整座大山被挖空,洞厅共9层高达79.6米,总长21公里。洞体施工挖出的石方量有151万立方米,如果将这些石渣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长达1500公里;山体周围共有大小19个洞口,根据不同规划,人员出入口、汽车通行洞、排风洞、排水沟、仓库等应有尽有;里面共有大小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等130多条。
为保密,有关部门将凡是被认为有“问题”的人一律迁出白涛,白涛的地名也随之从地图上消失。
地下核工厂 周恩来批准上马
挖空一座大山,建设如此严密,是要干啥?原来,它是一座地下核工厂,主要作用是为生产原子弹服务。它的名字叫816工厂。
816工厂的前身是甘肃404工厂(生产“重水”的高度机密的军工企业)。上个世纪60年代,前苏联对中国进行核威胁。中央于是决定将核工厂搬迁到内地,并进山洞。1966年,中央选定在涪陵白涛镇的大山里建设816核工厂。
1966年夏,周恩来任主任的中央专委会批准816工程上马,有关部门选址后,816洞洞体于1967年2月动工,这项工程由军委工程兵建筑第54师与兄弟,和由全国各地近万名科研、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代号为“22公司”,共同承担。在白涛镇开凿洞体,建设原子能反应堆,816工程规划主要生产钚239核燃料,而不是核原料。据悉,816堆是石墨水冷反应堆,是生产、发电两用的洞内工程。洞体工程除了反应堆部分,还有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废料处理部分,包括废水、废燃料棒等有污染废物的处理。
核反应堆主厂房总面积1.3万平方米,到1984年2月,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国民经济战略调整,816工程全面停工,始终没有正式投入过生产。其时,洞体已完成建筑工程量的85%,安装工程量的60%;总投资达7.4亿元。工程停止后,有些洞口被封,因此目前没有人知道洞口的确切数字。
816洞体一直被中央军委视为重中之重,处于高度保密状态。虽工程中的极小一部分洞体被中国核工业建峰化工总厂作为物资仓库加以利用,但在此工作多年的老工人也不曾迈进大厅一步(该厂现已上市,成为重庆市的一个大型化工支柱产业,也是全国最大的三聚氰胺生产基地)。
神秘巨洞解密 本月开放又改期
2003年4月,国防科工委对“816工程”下达了解密令,“816工程”的神秘面纱由此揭开。作为曾经的核工厂实体,这里开始规划无论在国内还是在世界上都独一无二的旅游项目,并建设国防教育基地。
“816工程”是我国三线建设这段不能被磨灭的重要代表性工程。本月23日至25日,重庆举办2010年“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涪陵区旅游部门邀请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三线建设老兵重回涪陵,重游这个曾被列为绝密机密、老兵们当年也没有好好看过一眼的军工巨洞。
老兵们看着昔日曾火热无比的建设工地和战友们的墓地,追忆红色岁月,不禁流下了滚滚热泪。他们的这些战友牺牲时,平均年龄只有21岁。
这个神秘的中国816核军工巨洞,原定就此向社会公众开放。不过,据涪陵旅游部门称,对外开放延期到了今年10月。届时,公众才可以一睹其神秘。
通风口816核军工洞的中央控制室,当时安装的计算机的配件大部分已被拆走
这看上去有点像大铁锅的地方是核反应堆“锅底”。70年代没有不锈钢餐具等日用品用,但是在816可以看到用不锈钢锭铸起的房子,洞里无论是墙、地板、天花板、管道、门等等,一切都是不锈钢做的。这一工程耗用了当时全国不锈钢材产量的七分之一中央控制室里安装的全部是老式计算机,主机空间大得可站人方便对内部设施设备进行维护的九层楼的紧急通道几十年过去了,这些用于操控1984根核原料工艺管的严密系统插销盘完好如初。洞外3米高的钢混水泥墙
白涛镇油坊村的烈士陵园里长眠着53位牺牲的烈士和18位病逝同志,由于塌方,有的烈士埋葬的只有衣帽。
 40多年前,神秘的“816地下核工程”在涪陵深山中悄然开工,历时18年时间,投入6万多人建设,造价7.4亿多元……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地下“核大厦”,在即将竣工时突然宣告停工。
随着8年前的解密,“816地下核工程”终于被世人所知。“与其闲置不如利用”,昔日的“816军工洞体”将变成红色旅游基地。还有多少秘密?记者在“核洞”正式对外开放前走进深山,一探究竟。
告别酒泉奔赴三线
“当时,我不是根红苗正,却能参与核工程,我真的非常幸运。”——原816厂副总工程师靳文国
1960年,刚刚大学毕业的靳文国踌躇满志,学习土建的他意气风发地等待着分配。“我是陕西出生,山西上学,所以毕业后也打算呆在大西北。”年轻的靳文国早已决心在大西北奉献一生。
不久,靳文国被分配到国营404厂。“目的地是酒泉,正是我向往的大西北。”靳文国和同学背起行囊上路了,戈壁滩上,向西,向西,再向西……“戈壁滩上,别说是人,连只老鼠也看不见,很多同学都很不适应,流鼻血、哭鼻子。”&&
所谓的国营404厂,是我国第一个核工业基地,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就在此诞生,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当时的国营404厂还在建设中,因为中苏关系紧张,苏联专家已经撤出,靳文国进入单位后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保密”。因为他主要从事土建工作,所以经常会和专家讨论方案,从专家们的话中他隐约知道,“这里要做原子弹。”
“当时,参加核工程必须要看出身,我不是所谓的根红苗正,却被选中来到戈壁滩。”幸运的靳文国很感激那个选他的人,“选我可能是因为我的成绩全是优等,在‘看出身’的那个年代里,选我的那个人‘很懂业务’。”
“‘404’作为一线工程,有被敌人打击的危险,于是毛主席提出了‘三线建设’。”作为“404”的建设人才,靳文国被选中进入“816”,靳文国二话没说便服从了组织决定,此时已经是1966年,靳文国必须立即前往重庆。
预选厂址钟情四川
“经过综合比较,我们最终提出三个预选厂址,均在四川省内。”——原816厂总工程师宁志敏
在靳文国出发前一年,816选址工作便已展开。已故的原816厂总工程师宁志敏的回忆材料显示“404已建成投产,拆迁不可能,只能新建,于是816工程应运而生,掩护名称最早叫‘建新化工机械总公司’,后改为‘建峰化工机械总公司’,代号一直是‘816厂’。到6厂定址白涛,我们先后勘测了90多个点,行程一万多公里,最终提出三个预选厂址,均在四川省内。第一个点是川西洪雅县罗坝区的‘刘沟’……第二个点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第三个点是涪陵地区的白涛镇。这里山高林密,比较隐蔽,水量充沛,满足反应堆直流冷却用水的需要,山体岩石完整,适合进洞。”
靳文国的目的地是白涛镇,只不过他自己并不知道,“到某某旅馆找谁谁谁”。靳文国抵达重庆后便是一路找一路走,在乌江上坐船4天,最终在白涛镇停住了。“原来戈壁滩都是光秃秃的,现在深山里都是绿油油的,感觉很新鲜。”换了新环境,有些兴奋的靳文国很快就领教了“下马威”,“大西北很冷,大西南很热,热得让人受不了,每天晚上都要到乌江里凉快凉快。”
最好娱乐资讯资讯站
靳文国先于大抵达白涛镇,“当时的方针是要进洞,所以我们要进行勘测。这么大的洞,世界上谁也没有打过,自然也就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怎么打洞成了最大的困难。”靳文国说,“打洞工作一干就是8年,我们都戏称是8年抗战。”
地图坐标再无白涛
“别说是100多万方石头,就是100多万个馒头,我们要吃多少年?”——“打洞公司”一位负责人
经过前期的勘测,靳文国等人预算的结果是,“要挖上百万立方石头”。这么庞大的工程已经超出大家的想象,于是“816地下核工程”请来了专业的“打洞公司”上阵,但是以“打洞公司”当时的实力,公司负责人预测“至少要挖20年”。
一个师的工程兵随即进驻,出于“保密”的需要,白涛镇从此在地图上失去了坐标,厂内与外界通信采用“4513”代号。“白涛镇的情况比较特殊,有国民党军队的散兵游勇,也有尚未剿清的土匪残余,在涪陵剿匪的资料中,白涛是经常出现的一个地名。”现任建峰集团部部长的韩明告诉记者,“白涛曾经有过两次比较大的移民,后来遇到‘文革’,移民计划不了了之。”
当时,有许多名人也陆续来到“816地下核工程”。“用现在的话讲,这些名人可都是公众人物,有廖承志的儿子,有邢燕子的弟弟,还有华罗庚的亲家,他们的出现让大家倍感荣幸。”
靳文国是技术人员,每天负责检查工程质量,“工程兵的工作实在太艰苦了,现在的军工洞里冬暖夏凉,可是当时洞里又闷又热,空气根本不流通,除了必须要戴的安全帽,工程兵经常只穿着一条裤衩,手持风镐在山洞里拼命作业。金子山的石头非常硬,对军工洞的质量而言是好事,而对打眼、放炮的工程兵而言,却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噩梦。”靳文国激动地说,“风镐的声音非常大,烟尘也非常多,工程兵经常是面对面站着,听不见声、看不见人。”
老兵陈怀文回忆说,他所在的部队全部实行四四建制,“战士们每天都很累,靠在墙上就能睡着。夏天的温度非常高,山里的蚊子特别多,战士们经常被叮得浑身是包。到了冬天,山里的湿度又非常大,大家总是感觉一股阴森森的冷气。洞里的施工条件非常差,战士们都用‘五面石头夹一块肉’来形容,五面石头是指坑道内上下左右和作业面都是岩石,而肉就是指战士们的身体。”
“我所在的101团负责主导洞101洞,战士们实行四班三倒,24小时作业。”老兵冯忠波也回忆说,“最开始,工人操作居多,战士们依靠钢钎、铁镐以及由树干、钢钎绑成的梯子进行作业,有时就把木桩固定在洞壁上,将背包的背带挂在木桩上进行高空作业。低矮处甚至不足半米高,战士们必须弯腰将石头刨出来。进行洞体被覆的水泥工穿着工装和靴子,晚上脱下衣服一看,腿上全是被水泥烧出来的水泡。因为保密,没有一个战士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不知道这个庞然大洞能做什么。”
“搞好三线建设,让毛主席睡个好觉。”靳文国说,这句话已经成了“816工程”的一句口号,“这么大的工程,发生事故在所难免,打眼、放炮,作业面垮塌,仅主反应堆大厅的挖掘工作就牺牲了50多名战士,挖洞的8年时间中,近百名将士献出宝贵生命,平均年龄不足21岁。”
即将竣工突然停工
转眼18年,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和国民经济战略调整的需要,“816地下核工程”,在即将竣工前夕宣告停工。原先热火朝天的军工洞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时任基建处长的靳文国因为最了解洞内情况,被领导留下维护洞内设备,他和他的手下一共只有十几个人,而维护洞体的叠加长度近20公里。
靳文国告诉记者,他们主要是检查机器是否有损坏,地下水是否需要立即抽走等等。即便是“816地下核工程”停工了,洞内的锅炉仍在工作,向洞内输送热的干风,防止机器设备生锈损坏。“洞里还有电力照明,我们每天进洞维护必须是两个人一组,每人一个手电筒。”靳文国心有余悸地说,非常害怕电力照明突然发生故障,“如果没有照明,人肯定会迷路,丧命都有可能。我们每天进出洞都清点人数,生怕走丢一个。”每次巡视都需要一整天的时间。
 如今的靳文国已经75岁,早已离开了工作岗位,是建峰集团内为数不多的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的工程师之一,对于“816地下核工程”,他的评价只有“伟大”二字。“816地下核工程”已在8年前解密,他希望有更多人知道这一工程,“这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
40年前,一支神秘的特种兵部队秘密进驻涪陵深山,开挖地下核工厂。40年后,这座解密的核工厂,正在建设成为国防教育基地。日大年初二,曾参与当年开挖建设的老兵陈怀文,从山西家中给记者写信,向我们揭开了当年那段鲜为人知的、“特种兵”开挖地下核工厂的。
40年前特种兵“神秘”南下
1969年冬天,陈怀文在山西省平遥县应征入伍。当时听说还有一个番号为8342的特种兵部队也在征兵,陈怀文立马想起与之排序接近的中央警卫团8341部队,怀着“当兵就要上北京”的想法,陈怀文立马向8342部队接兵首长提出当兵请求,并如愿以偿。
回想起当年,陈怀文历历在目,日那天,冬日难得有暖阳,他戴着大红花,在欢腾愉悦的锣鼓声中告别家乡,坐上运兵的火车准备“入京”。列车一直朝着北京方向前行,不料火车在石家庄稍作停息后,便转头向南行驶了。面对神情疑惑的陈怀文,接兵班长仍秘而不宣:“我们是去部队”。 该文章转自九九热点资讯 娱乐资讯站
一路上,陈怀文与战友们过黄河、跨长江,在重庆换乘轮船,顺长江东下,在榨菜之乡涪陵转弯,又顺着清澈的乌江水北上,直到一个叫白涛镇的小码头才停了下来。
“部队驻地到了”,接兵部队首长大声宣布。后来,陈怀文才明白,1969年黄河风陵渡铁路大桥没有修通,从山西到四川只能绕石太线走。
两万“特种兵”深山挖洞
重庆未直辖前,白涛镇属四川省涪陵地区管辖。这个小镇,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山坡上除了新盖的一排排以竹片为墙、油毡遮顶的工棚营房外,再无其它任何建筑。“816工程”上马后,地图上再无白涛镇。
陈怀文入伍时,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刚结束不久,中苏关系十分紧张,陈怀文当兵是为随时参战,不料来到这深山老林,大家都很纳闷:8342特种部队来这里做什么?
新兵训练不久展开,陈怀文的“密洞生活”也逐渐开始了。后来,他才知道,8342部队是中央军委直属的一支特种工程兵部队,长期担负国家重要的国防工程建设任务。从1967年开始,这支部队就陆续移防来到白涛镇,承担“816工程”最艰巨的洞体开挖和开挖后的被覆工程任务。
陈怀文回忆说,为适应战备施工需要,8342部队全部实行四四建制,即一个团四个营,一个营四个连,一个连四个排,一个排四个班,每个班有10多人,全师四个团再加两个独立营共两万多人。“白涛镇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一下涌进这么多官兵,要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难比开天辟地1
56名战士牺牲洞中
在“密洞”里过着枯燥艰辛的生活,这些挖洞奇兵是需要精神支撑的。陈怀文说,当时毛主席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两个口号,不仅体现了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战略部署,也是“816工程”施工会战的动员令。“816工程”是在美、苏核威胁形势下国家确定的重点工程,陈怀文为此过着数年如一日的挖洞生活,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专业到晋中人事局工作。
当时,陈怀文被分到7983部队6连,这是全师的四好标兵连队,也是全团坑道掘进的主攻连队。凭着自己还算强壮的身子骨,下连后陈怀文进了4排15班。这个班是风钻班,主要任务是在坑道掘进中打炮眼。
陈怀文说,当时打炮眼用的是制造的凿岩机,重达50多公斤。风钻手施工必须头戴安全帽,面戴防尘罩,身穿工作服,外加防水衣,脚穿高筒水靴。各种机器发出的轰鸣声混杂在一起,震耳欲聋,一轮班下来,满身泥浆、臭汗,累得身体一靠墙就能呼呼大睡。
“那里夏天温度很高,常达40多度,蚊子一窝蜂地钻了出来,战友们常常被叮得一身大包,痛痒难耐。到了冬天,川东的大山降了温,湿度又大,一股阴森森的冷气”,陈怀文讲,当时,洞内的施工条件很差,大家都用“五面石头夹一块肉”来形容,“肉”就是战士们的身体,“五面石头”就是坑道内上下、左右和作业面都是岩石。有的地段石质很差,还随时有塌方的危险。在“816工程”工地,曾有56位战友光荣牺牲。
陈怀文说,知道“816工程”已经解密,并开始招商引资,计划开发旅游项目,建设国防教育基地,他和他的战友们奔走相告,欣喜万分。“816工程”神奇、神秘而神圣,因为它凝聚着当年解放军战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宝贵精神。
背景资料:神秘“816工程”
2003年4月,国防科工委对“816工程”下达了解密令,“816工程”的神秘面纱由此揭开。
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二机部决定在大后方西南地区再建一个核工厂,有关部门即在重庆涪陵白涛镇选址。为保密,有关部门将凡是被认为有“问题”的人一律迁出,从此白涛的地名也随之从地图上消失。
1966年夏,周总理批准“816工程”正式上马,在当地人称为尖子山的大山里开凿岩洞,修地下核工厂,建设原子能反应堆,主要生产钚239核燃料,为生产原子弹服务。
8342部队2万多官兵昼夜施工,整整挖了8年,而前前后后参加工程建设约有6万多人,挖出的石方量达151万立方之多。
为战备需要,洞体工程设计可以预防100万吨氢弹空中爆炸冲击和1000磅炸弹直接命中攻击,还能抵抗8级破坏。
为修建设该工程,整座大山被挖空。洞厅共9层,高达79.6米,只核反应堆主厂房就高达69米,总面积1.3万平方米。山体周围共有大小洞口19个,根据不同规划,人员出入口、汽车通行洞、排风洞、排水沟、仓库等应有尽有。洞里面共有大小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等130多条,总长21公里。工程到停工,洞体已完成建筑工程量的85%,安装工程量的60%;总投资达7.4亿元人民币。
1984年2月,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816工程”被封闭了起来,始终没有正式投入过生产。再后来,“816工程”中的极小一部分洞体被中国核工业建峰化工总厂作为物资仓库加以利用。该厂现已上市,成为重庆市的一个大型化工支柱产业。据专家论证,“816工程”是我国三线建设这段不能被磨灭历史的重要代表性工程。同时,作为曾经的核工厂实体,“816工程”以旅游产品的形式对大众开放,无论在国内还是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816工程”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国防教育工程。
在线时间 小时
洞天怎识金子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在线时间 小时
821厂家属区
在线时间 小时
80年代的821厂中学
图片链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退休后能享受优抚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