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男朋友家里条件不好好,怎么办

我讨厌现在的工作环境和人,该怎么办啊?
工作、环境、人与人的关系是生活中必定要接触的,要有一个好的心态。人总是在矛盾的情况下生活工作。也可能今天好一些,明天就较差一些。事情总是这样。要平和地去面对一切。也可反思一下自己,除非处于特殊情况,那倒要认真对待了。不会事事都是顺的。“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职场中难免有小人,分析一下办公室里常常会出现的几种小人的心态,也许有助于你调整自己对他们的态度和策略。欺生型 这种人未必是看不惯你一个人,他们有一个习惯,就是凡是新来的人都要排挤一下,以显示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主要地位。一旦时间长了,你完全融入这个圈子了,他们就会转移目标,去挤兑新人。支招型 其实这种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恶人,他们一般来自小市民家庭,素质较低。如果他们做得不是太过火,你大可不必去理他们,但是适当的时候,你也可以反击一下。因为这种人一般都欺软怕硬。是非型 这种人是办公室谣言的集散地。他们以制造、传播谣言为乐。对于这种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敬而远之,有一点你最好要注意,就是尽量不要在办公室谈你的私事,因为是非型的人最喜欢探听他人的隐私,你的私事当然会是他们的素材。谣言型 对于一般的谣言,记住“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必理会;对于过分的谣言,完全可以告上“公堂”,谣言很多时候己经构成诽谤,诽谤则可能侵犯了你的名誉权,不能坐视不管。脾气怪异型 如果你跟这样的人有冲突,记住他们不是针对你一个人。他们可能没有什么恶意,他们只是很难相处,因为他们脾气怪异,行为离奇,你无法用正常人的思维去理解他们。贬低别人型 这种人处处要显得比别人优越,你说什么他都要插嘴,每一件事他都要证明他知道得比你多。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有无法排解的虚荣心,或者是隐藏得很深的自卑。恶人型 这是最危险的一种人,因为他们可能有一个美丽的包装;开始的时候,他们看起来是那么善意,那么富有诚意,对你又那么关心。你可能感动地把自己的一切都告诉他,而一旦你跟他的利益发生冲突,他就会狠狠地踩你一脚,有时候,他们甚至是“损人不利己”的。不要过分的不理睬,或嗤之以鼻,应该友善的微笑、点头,以示礼貌,或礼节性的寒暄一下,这样不至于让对方感觉尴尬,能够让他感觉出你的友好和亲近。 今年8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委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进行的“上海市员工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显示,40%的员工对工作感到倦怠。这是上海首份工作倦怠报告。工作倦怠——上世纪70年代在国外开始引起人们关注的一种心理症状,正悄然向我们的社会袭来。如何看待这份“倦怠报告”?40%的倦怠率释放出了哪些耐人寻味的信息?  “倦怠”于不经意间  “工作倦怠”(job burn out)一词最早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用以描述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出现的一系列负面的心理症状,如长期的情感消耗、身体疲劳、对服务对象的不人道态度和工作成就感降低等。“工作倦怠”通常以3个维度划分,即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  其实,频繁出现于各种心理学文献上的“工作倦怠”之术语,往往不经意间就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者你的周围。  情绪衰竭:认为自己所有的情绪资源都已经耗竭,感觉工作特别累,压力特别大,缺乏工作冲劲和动力,在工作中有挫折感、紧张感,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  周六晚上9点50分,袁华(化名)收起疲惫的笑脸,盘点一天的营业额。  从早上8点40分站到晚上10点,除了中午和晚上各15分钟的用餐时间,袁华要站近13个小时。和她攀谈不到1小时,记者已经累得靠在柜台边。“看到顾客要主动说‘欢迎光临’,走了要说‘谢谢再见’,脸上还要挂着笑容,公司和商场都这么规定的。”袁华说。  “你每天都能做好这些规定动作吗?”记者问。“尽量做吧,但每天那么多顾客,也有做不到的时候。站得累了,微笑都会变得很机械。遇到自己心情不好时,笑容就很勉强。”袁华坦言。“但还有顾客说我们态度差,甚至还会碰到一些很不讲理的顾客。顾客是上帝,我们又能向谁抱怨呢?”  袁华干营业员这行已经7年了,经常深更半夜到家。和老公话都来不及说就得休息,不开心的事只能往肚子里咽。年复一年,自己原来挺能说笑,现在却变得懒得说话了。“老公说我变得冷淡了,我说,上班都笑光了,回家哪还有力气笑?”袁华很无奈。“现在生存压力大,工作不好找,孩子又要上学。要不是为了生活,这份工作我早就没兴趣了。”  玩世不恭:刻意与工作以及其他与工作相关的人员保持距离,对工作不像以前那么热心和投入,丧失工作主动性,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不再关心自己对工作是否有贡献。  工作5年后,李军(化名)好像苍老了许多,完全不像刚毕业时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李军自我解嘲地说:“像我这种人就是升不上去,不过这样过也自在。”  5年前,李军进入某机关工作。最初抱着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李军表现非常突出:最艰苦的活儿主动请缨,下基层跑得比谁都勤快,集体的活动最热心张罗,写的调研报告最有分量。李军因此经常得到领导表扬。  “枪打出头鸟”,李军招来了一些人的妒忌。传言渐起,有人说他自恃甚高,目中无人,有的人说他和领导关系不正常。正巧碰上干部竞聘,组织上来考核的负责人找他谈话。李军听了传闻,气得拍案而起。事情澄清了,李军却落下了一个“说话比较刻薄,遇事容易偏激”的评价。  后来几年,李军惊异地发觉,只要有晋升的机会,都轮不到自己。“有好心人劝我去上面走动走动,不要一根筋到底,但按我的个性就是做不到。”  屡次得不到提升的李军,也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还不如省点心力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我都看开了,那么积极有啥意思?”  成就感低落:对自己持有负面的评介,认为自己不能胜任工作,或认为自己的工作对他人没有什么贡献。  徐佳(化名)是一所中学的高一英语老师,工作已经4年。徐佳的工作比较轻松自在,薪水也不错,每年还有寒暑假。而且这几年里,徐佳顺利完成了结婚生子等人生必经程序,令一些仍在打拼却头疼自己终身大事的女朋友们羡慕不已。  刚开始工作,徐佳满怀着信心和热情,每天总是安排得井井有条,上课下课,一切都按部就班。但是干了4年以后,徐佳突然感到对工作失去了热情,也害怕和人交往。“把一批批学生送到更高的年级后,我就完成了使命。年复一年,觉得自己并没有做出什么事来,成就感很低。而且最怕朋友聚会,人家个个变化很大,我却还在原地重复教书。”  最让徐佳头疼的是,年终写工作小结,想了很久都不知道该写什么,好像每年都是那么几句话。  哪些人容易“倦怠”?  “工作倦怠最早的研究对象是服务员和护士。随着发展,倦怠的概念扩展到了服务医疗之外的领域。”华师大工作倦怠调查课题小组负责人殷晓峰告诉记者。  记者从报告中了解到,这次调查涉及到制造行业、金融行业、机关团体、特殊服务行业和文体科技等五大领域,报告揭示,有40%的上海人对工作感到倦怠。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郭念峰评价说,虽然上海的报告中所说的倦怠比例不是非常高,但至少说明了“工作倦怠”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心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哪些人容易倦怠?记者从这份调查报告中摘录出以下主要结论———  高级员工和中层管理人员倦怠最严重  高级员工倦怠感明显高于高级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42.5%的高级员工个人成就感很低。  分析:被称为高级员工的企业中高层人员,在企业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本的组成上都起着支柱性的作用,所承受的工作压力也比较大。由于心理上长期付出大于回报,或在职业发展中一直得不到更好的发展空间,工作前期的热情逐渐耗尽,但与理想的自我差距依然很大,容易出现倦怠。  男员工比女员工更易倦怠  女性与男性员工的情感耗竭程度接近,女性约高出男性1.8%,但是在“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两个维度上,男员工倦怠率是女员工的1.5倍。  分析:这与男性在工作中承担更多的压力和社会期望有直接联系。  年薪越低越没动力,收入高成就感反而低  随着待遇的降低,员工的工作倦怠程度呈现出趋于严重的态势。年薪不超过1万元的员工,“情感耗竭”和“玩世不恭”状况均明显高于平均值。但有趣的是,处于中高收入阶层的员工,成就感反而低于低端收入群体。  分析:物质因素是保障工作热情的重要因素,但一旦物质需求满足后,工作的态度又不仅仅取决于物质。  小企业员工最容易倦怠  企业的规模也与工作倦怠程度有关。在3个维度上,小企业的员工倦怠程度均高于中型规模企业员工,更高于大型企业员工。  点评:企业规模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员工工作分化程度的高低和社会归属感的高低。小规模企业的员工一人担当多种责任,但工作安全性和稳定性却不高,提高了员工在工作中对压力的应激程度,易加重工作倦怠。  服务业、金融业、机关团体的员工情绪易枯竭  制造行业和科技行业,“情绪衰竭”率为0%,而金融、服务和机关团体均达到10%以上。  点评:制造业和科技行业,相对较少处理人际关系,但金融、服务、机关等频繁从事人际交往的行业,情感消耗尤其突出。  5年一道槛儿,年限越长越易倦怠  新人参加工作后,最初两三年最容易患上“工作倦怠症”,初期表现为工作不上心、对服务对象爱理不理;中期变成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而晚期则表现为频繁跳槽、自暴自弃。工作5年是一道“槛”,员工每年的热情在降低,累计5年后,情感已消耗到最大限度。  点评:工作年龄低的员工频繁跳槽,主要是物质感和成就感低;老员工则更多的是由于待遇稳定、工作重复因而表现出消极怠工。  国有企业员工也易倦怠  国有企业的员工倦怠程度较高,尤其是在成就感上。民营企业员工的职业成就感较低,而事业单位员工有较高的情感耗竭情况。  点评:一些国有企业的工作内容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导致员工能动性下降,引发成就感下降。  物质,并不是“倦怠”的主因  报告分析发现,“价值感缺失”频繁出现在对所有类别被调查者的归因分析中。“我们原来认为,如果薪水提高了,工作环境改善了,晋升的机会增加了,对工作的倦怠应该会减少。但调查显示,无论是哪个行业、职位、年龄的从业者,物质恰恰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殷晓峰说。 在温饱已解决的情况下,为什么当代人在工作中缺少“价值感”?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守钧教授。  记者:据资料显示,“工作倦怠”在国外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当下中国的社会环境与上世纪70年代的国外环境有什么相似之处?这对“工作倦怠”心理有什么影响?  胡:上世纪70年代,是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商业竞争激烈下,为追求最低成本、提高生产率,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分,劳动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但也导致了劳动变得越来越单调乏味。在巨大的生存压力和社会竞争中,劳动者为了生存,不得不被动地适应商业化单调的工作,很容易产生倦怠情绪。  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以工业化为主的混合模式的发展阶段,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在竞争和压力之下,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类似的社会心理。  记者:那么,能不能说“工作倦怠”是现代生产方式下劳动异化的结果?  胡:对,而且是严重异化的结果。在马克思的学说中,生产者的异化包括无法控制劳动过程和工作性质;不能把工作与个人目标和组织的更大目标结合在一起;缺乏对组织本身的归属感;无法表达创造力和独立的判断力4个层次。“工作倦怠”的3个维度与它们都很相似。  记者:除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还有哪些社会变迁易使人们出现“工作倦怠”?  胡:社会价值体系的变迁,对这种心理影响非常大。  从前,在计划社会里强调以集体价值为主,个人价值为辅,工作者的自我价值感很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褒扬个人价值、崇尚个性自由,是显著的进步。但这条路径的发展也出现了非理性的分支,出现了极端的个人化。  这种病态的过分关注自我的心理,强调个人意愿,无法将组织、集体的价值与自身价值相协调。  记者:个人主义影响了个人与组织、社会的价值认同感,使得个人丧失了目标的一致性,也阻碍了赋予工作的意义,导致了倦怠心理。  胡:是的。另一个价值观的变化,还体现在整个社会对成就感的衡量过分偏向了物质。  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无可厚非,但是功利化的社会里有一种将价值体系完全定位在物质基础上的趋势,比如看一个人是否成功,基本条件就是有房有车,而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这就很容易导致工作倦怠感的产生。因为,拼命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一旦这种需求满足后,空虚随之而来,价值感找不到依托。  记者:调查显示,“工作倦怠”已成为一种社会情绪,它对个人、组织以及当前社会发展有什么负面的影响?  胡:这种坏情绪会传染。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个人,轻则导致个人身心亚健康状态,重则导致心理崩溃。对企业来说,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生产效率低下,财富增长减慢。对家庭来说,工作倦怠会导致失业、夫妻关系紧张等家庭不和。而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会导致社会发展放慢,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重在发掘工作意义  记者:“倦怠”呼唤社会支持系统。从组织、家庭和社会环境出发,如何来实现这种支持?  胡:从内部的支持来说,最关键的还是个人心理的调节。  首先,要分清工作和事业的区别。天文学家开普勒以撰写占星书赚钱,来支持天文学的研究,最后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为了谋生,开普勒选择了著书的工作,但天文学才是他真正的事业。  记者:如果把工作当作谋生的“饭碗”,自己又不喜欢,年复一年如何克服工作倦怠呢?  胡:工作仅仅是谋生的工具,那么你就赶快做完它。怨也是过一天,不怨也是过一天,那还不如早做完了,下班以后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儿,以化解倦怠,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记者:但很多人一旦把工作当成了饭碗,可能就会不敬业,出现玩世不恭的情绪。  胡:这不对。劳动关系首先是以诚信为纽带,劳资双方都必须遵守契约的规定。即使不喜欢,但以工作换取物质利益,在表面上至少是一种等价交换。这是最起码的诚信原则。这说明目前我国的诚信观念未深入人心,诚信体系还有待建立。  记者:那么,对于自己喜欢的工作,并把它作为事业去追求,难道就不会出现倦怠?  胡:喜欢的工作多次重复后,也会出现审美疲劳。这时需要重新发掘工作的意义,使其更富有创造性。就像一个好的铁匠,在不断摸索改进打铁技术过程中,他获得了工作的成就感。对于喜欢的工作,其改进的空间无限大,关键在于个人心态。  记者:外部的支持系统又有哪些呢?  胡:从外部的支持系统上说,企业是最关键的一环。在企业中建立以人为本的劳动关系,对化解倦怠很有积极的意义。  现代生产方式下,企业应该采取人性化的管理,在工作之外对员工心理进行舒缓。譬如,企业内部举办文化活动,组织心理诉求,调节气氛以补偿员工心理上的消耗。  记者:从国外一些采取了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员工帮助计划”的企业来看,企业帮助组织成员克服压力和心理方面的困难,有效缓解了员工遇到的心理危机,生产效率有显著提高。  胡:是的。我们社会现在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这里的人,包括的不仅仅是被服务者,还应该包括服务者。我个人反对“站立服务”。“站立服务”从西方引进来,但是人家的服务员站的时间很短,而我们的服务员一站就是十多个小时,这能保证他们永远对顾客笑脸相迎吗?现在,非人格化对待服务员,他们怎么可能以真情对待顾客呢?  记者:顾客也要学会如何尊重服务者。上航以“微笑服务”著称的空姐吴尔愉也提到,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是空乘人员的天职,但也希望乘客能够对年轻的、没有经验的空乘人员以较为宽容的态度,给他们创造一个快速成长起来的环境。宽容之心,是被服务者给予服务者在情感上的支持,也是防止工作倦怠的一剂良方。  胡:另外,家庭作为私人情感的港湾,对缓解倦怠也起到很大作用。  还有公共部门,如行业协会、政府管理部门,对违反劳动法、损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进行有力监管,遏制组织对员工非人道的管理,也能适当降低员工工作倦怠的程度。  员工,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劳动者。个人、企业、社会,都处在互利合作的和谐共生体内。员工工作倦怠,应该得到全方位的重视并努力予以缓解。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开心俱乐部
育儿网用户登录
欢迎您nickname
专家在线回答网友问题。
婴幼儿护理
情商与品德
赏识与挫折
感知觉训练
行为与习惯
艺术潜能开发
儿童常见病
玩具游戏运动
玩具游戏运动
发育关键期
发育关键期
&&&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孩子变得有些自卑怎么办啊?
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孩子变得有些自卑怎么办啊?
我是一个帮别人开车的,平时上班很忙,也因为职业不好的缘故,回家很少和孩子沟通。孩子学习一直不错,但只要遇到学校交费的事情,孩子就会难过,担心我们拿不出来,也会感到自卑,但是作为我们家长来说,虽然家里不宽裕,但孩子的教育问题还是比较重视的,孩子的妈妈也抱怨我,说我没好好和孩子沟通,才让孩子变得这么自卑,我该怎么办啊?
看到这位家长的来信,我不禁欣慰地笑了,多么懂事的孩子啊!但同时,我又很心疼他,因为他把不该背负的心理压力背负了起来。
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缺乏和孩子的沟通,特别是在自己的工作问题上。所以孩子既搞不清楚家里的经济情况,也对父母的工作缺乏认知和了解,而自己又特别懂事,所以才会惴惴不安。
这位家长因为疲惫和少许对自己职业的不自信,所以从不和孩子聊自己的工作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首先,我并不觉得,对于父亲这个身份来说,是日进斗金还是囊中羞涩有太大的区别。很多有钱人家庭不和甚至父子反目的事情并不鲜见,而很多小老百姓却能将小日子过得滋滋润润。家庭需要经营,财富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并且,出租车司机这个职业并不卑微,相反,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在这个行业涌现出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人也不胜枚举。所以,你完全可以和孩子聊一聊自己的工作。
“爸爸的职业是一份很辛苦、很平凡但很有意义的工作。当深夜有人生急病时;当瓢泼大雨,行人没带伞时;当着急的旅客要赶航班时……都是爸爸以及和爸爸一样的出租车司机,将他们平安送到目的地,将他们从焦虑不安中解脱出来,给他们一个好心情。”
“爸爸和妈妈是靠劳动赚钱,虽然不多,但足以让你接受和你同学们一样的教育,你的任务就是好好读书,只要是正当的、有益身心的活动,爸爸妈妈一定会全力支持你!”
想想看,如果你这样和孩子沟通,孩子会有什么反应?一方面,孩子明白父亲工作的内容和意义,并且这是从父亲嘴里得到的第一手信息,这要比孩子从别人口中得知要好得很多;其次,父亲展现了自己的责任和一家之主的地位,让孩子明白,自己才是父母心目中最宝贵的财富,父母并不是为省钱而宁愿自己丧失受教育机会的人。
除此之外,纸包不住火。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迟早会明白父母的职业,而且由于社会一些“现实观念”的冲击,孩子这个时候甚至可能会认为父母无能,认为父母的工作没意义,从而不再尊重父母。所以,还不如在孩子世界观没形成的时候和孩子好好沟通,就如同给他们提前打了一剂预防针。
理解都是相互的,父母很想介入孩子们的生活,其实孩子们也想了解父母的经历。所以,家长们一方面要和孩子多谈论学校里发生的趣闻,孩子和小伙伴们之间的活动;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给孩子聊一聊自己的工作,聊一聊对家庭远期规划。试想,如果父母像培养孩子在某个行业上的特长,还有什么比言传身教更能打动孩子呢?
当然,和孩子聊聊工作,并不是什么都能说的,还是有一些点需要注意:
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工作中一定会有难堪、纠结、失落的时刻,但我们不能把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带到家中,而是要把以工作为荣、以事业为骄傲的感觉传递给孩子,尽量要用快乐的、幽默的语气来讲述,这很重要。不少心理学家在其论述中都有过介绍,很多孩子对事物好恶的根源就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如果父母总是在抱怨工作或者某种生活方式,孩子自然而然也不会喜欢,甚至从骨子里开始讨厌。所以,父母如何描述工作和生活,对将来孩子成为合格社会一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为此就需要父母充满热情并快乐地给孩子讲述自己的职业,充满自豪感地告诉孩子:因为喜欢这份工作,因为这份职业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能够不断坚持。“妈妈现在的工作可是有助于保护地球环境哦”,“爸爸这个月奖金发了就带你去游乐园”,“以后你长大了就接过爸爸事业的接力棒吧”,这样的沟通,能够给予孩子强大的自豪感与热情。
也许会有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是开出租车,或者在学校里当老师之类的工作,这种具体性的工作可能还比较理解。但我是做人力资源管理的,这怎么给孩子解释呢?”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这种略有些抽象的工作的确需要花一些精力、变一些方法来给孩子进行解释,所以有些偷懒的家长就含糊其辞,打打马虎眼就糊弄过去了,更是让孩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处于迷惑之中。其实这时就更需要尽可能生动地给孩子讲解自己的工作内容,比如如何从众多应聘的求职者中找到他们各自的特质、写报告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在工作过程中去过哪些好玩的地方等等,用具体的实例代替空泛的事实,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认真引导,父母如果希望孩子们成长后能有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就和孩子谈谈自己的工作吧!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这种略有些抽象的工作的确需要花一些精力、变一些方法来给孩子进行解释,所以有些偷懒的家长就含糊其辞,打打马虎眼就糊弄过去了,更是让孩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处于迷惑之中。其实这时就更需要尽可能生动地给孩子讲解自己的工作内容,比如如何从众多应聘的求职者中找到他们各自的特质、写报告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在工作过程中去过哪些好玩的地方等等,用具体的实例代替空泛的事实,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认真引导,父母如果希望孩子们成长后能有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就和孩子谈谈自己的工作吧!
该怎么说呢?孩子是一个好孩子,爸妈也是一对有责任的爸妈,但现实的残酷,让整个家庭都多了一些心酸,无耐,贫困不是永远的,因为我们有一双致富的双手,,跟孩子多多沟通吧,其实更苦的人多的是……
相关未解决
高悬赏问题谁都没有资格说你“不适合”——面对一份理想中的工作,当周围的人都对你说“你不适合”的时候该怎么办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一个兄弟突然问我:“你觉得我去做销售的话,适合吗?”我很清楚他为什么提这个问题——他是个“浑身上下充满了书生气”的人,而在通常,人们总是认为书生气太足的人“不适合做销售”;我也很清楚他为什么是问我而不是问别人——我跟他一样,也是个书生气十足的人,并且还跟他一样“内向”,而我过去的四年里却一直在做销售,所以,似乎是我比任何人都更有资格来回答他的疑问。
简单地用yes或no来回答这么诚恳而严肃的一个问题,是很浅薄的,也是一种智力上的懒惰,所以,我没敢采用这种方式。我对该兄弟说:“四年前,我选择去做销售的时候,我身边几乎所有的同学和朋友都说我不适合,但我最终却在这个领域里存活下来了;我们公司,在我之后,还招过几个销售员,从性格外表上,个个都显得比我阳光得多,看起来都比我更加适合做销售,但都被淘汰了。”(昨天上午,一朋友对我说,她老公想做销售,让我帮着分析一下他适不适合,我也重复了这段话,并且,还加了一句:谁也没有资格说别人适合或者不适合。)
09年4月底,我在尚未找到新工作的情况下,果断决定“裸辞”,离开制造业,唯一的目标岗位就是销售。至于我当初为什么做销售,很多人都会说“你们做销售的收入会比较高”;但我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个问题,我也没有资格考虑高收入——做销售的收入高,对有能力的人来讲确实是这样,但对我这种没能力的人来说,则是另外一回事了(就从事销售工作而言,我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没有能力的人)。&我选择做销售的唯一理由就是,干这份工作有助于开阔视野:之前,我在制造业中干过一年,做厂内的业务跟单,那种环境是很压抑的,你除了能学到一些教条化的流程之外,根本学不到什么新的东西;09年上半年的几次同学聚会,让我深受刺激——圈内的很多同学都是做销售的,还有个重量级的人物是做招商引资,其实本质上也是销售,在学校的时候,大家水平都差不多,甚至,我认为,个别人还不如我,但工作一年多之后,我被他们远远地甩在后面了,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我常常听不懂他们聊的什么,那时,人真的是有一种很强烈的自卑感,于是,我果断决定辞职转行。印象中,在我决定转做销售的时候,身边的朋友中,只有占国和老采是支持我的,其他人则都是善意地提醒我:你不适合。
当然,我其实非常清楚,他们为什么会对我说“你不适合”了——我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我“不适合做销售”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性格内向——事实上,这并不是性格内向的问题,而是,我有语言洁癖,不擅长也不喜欢无话找话;2.人太老实;3.我不尊重“人情世故”,不抽烟、不喝酒,并且,还“自命清高”——非但自己不嫖娼,而且还对别人通过请客嫖娼来搞关系的做法嗤之以鼻,在大众眼里,我这叫“缺乏沟通能力”。关于第一点,我不想为自己的内向辩解,我只想说,像李彦宏和尹明善(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这样内向型的人,如果不是处在那个位置上,不是已经成功了,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他“不适合经营一家大公司”的;关于第二点,我想说的是,时时刻刻都表现出一幅很聪明的样子的人,大都是蠢货,有的事情,只有老实人才能做好——我的一个经销商,是专门做富士康的,他明知道我卖给他的价格比同行高得多,却还是愿意跟我合作,为什么呢?——“小苏,我觉得你这人比较老实,跟你合作,我不用担心你撬我的客户。”关于第三点,我想纠正的是,很多人,尤其是一些自认为掌握了“销售的本质”的人,一直信奉一种理论,即销售的关键不是把产品卖出去,而是如何通过一些低级趣味的方式跟客户套近乎——竟然把一种本末倒置的庸见当做生存智慧,对此,我只能感到深深地悲哀了。(关于抽烟,有个题外话,刚做销售的时候,我曾尝试过妥协,还卖了一包烟装在包里,准备给人发;但问题是,因为我自己没有抽烟的习惯,所以,见了人就老想不到要发烟,结果是,过了一段时间,那盒烟在我包里被压碎了。我将压碎的烟扔进了垃圾桶,此后,就再没有买过烟。至今,我也没有跟客户喝过一次酒,更没有请客户洗过脚,这是我的骄傲点。)
既然连我身边的同学都认为我不适合做销售,那些“阅人无数”,“有着惊人的洞察力”的面试官,就更加能够以很高的效率将我淘汰了。辗转了一个多月,到09年6月初,才终于有一家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小贸易公司愿意接纳我了,就是我目前所在的公司,但是,底薪特别低,1000元(两个月之后,涨到1100元),销售提成说是5个点,但不同行业的5个点意义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当时,我对“提成5个点”是毫无概念的,根本就不知道它意味着什么,唯一清楚的就是底薪只有1000元;但是,我却是一个“基础差底子薄”的人,既然底薪高的单位都不愿意接受我这个“不适合做销售的人”,那我也只能勉强地接受这个底薪低的公司了。在最终决定在这边上班之前,我没有再继续纠缠待遇的问题,因为,问了也没啥用;我只问了一个问题:我们公司所代理的产品,在行业中的地位怎么样?他说,“在亚洲都是第一”。我回去在网上输入产品的牌子查了查,在业界影响力还不错,所以就来报到了。
当时是松了一口气,终于有机会进入销售领域了,尽管工资低了一点儿,但这只是暂时的。然而,直到两年之后,我才醒悟过来,并在向一个同事(老板的亲信)求证后得知,原来,两年前的招聘,根本就他妈的只是一个形式、一个骗局而已。表面上看,招聘的程序很严格,煞有介事的,貌似是淘汰了很多“不适合做销售的人”,把我这个“适合的人”留下来了;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儿——我不断回忆起,第一天上班报到时,要向经理出示身份证和毕业证的原件和复印件,当一个同事看到我的毕业证时很惊讶地问:“苏清涛,你是复旦大学毕业的?”这倒没什么,因为,很少有这样的“高材生”来这样的小公司应聘,所以,同事的惊讶实属正常;高潮在后面——我们经理,也就是“看过”我简历、打电话通知我来面试、并且亲自面试过我然后决定录用我的那个人,竟然也无比惊讶地问:“啊,清涛,你是复旦毕业的?”我靠,你TMD不是看过我简历吗,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这里用TMD几个字,只是为了有种亲切感,没有恶意;事实上,我一直很尊敬和感激他的。)
当时,我稀里糊涂的,两年后才明白过来,他根本就没有怎么看简历,只看到电话号码就通知我来面试了。原因是,当时公司才成立一年半时间,资金比较紧张,给员工开不出很高的底薪,导致有能力的人(或者是自认为有能力的人)都不愿意干,经理很清楚这一现状,也就不敢对应聘者有过高的期望值,只要你是个人,只要你投简历给我,我就通知你过来面试;不管你的能力有多差,只要你能接受这么低的工资,我就录用你——反正,底薪很低,即便是新招的员工使用不合格而走了,对公司也没有多大损失。在这种招聘逻辑下,最后被录用的是两种人:1.资深销售员,对自己的销售能力充满信心,靠提成吃饭的,不在乎底薪的——我有一同事是这类;2.能力“差得不能再差”,没有什么底子,人比较老实,性格内向,“不适合做销售”,其他单位都不愿意要,但他本人又能接受这边的低工资,愿意试一试的人——我本人就是这一类,跟我同一天进公司的一位同事也是这类(他目前月收入也一万多了,保守估计,今年全年的收入应该有14-15万;我们在镇江这么个小城市,15万,差不多相当于北上广的18-20万吧)。现在,事情的缘由很清楚了,我之所以能有机会改行成功,不是因为别人看中了我的“潜质”,而恰恰是因为我知道自己能力差,于是便定位清晰,期望值低,能够接受别人所不能接受的低薪水。
在面试的时候,我们经理对我说:“在我们这个行业做销售,要花半年到一年时间才会出业绩。”这话,真是吓死我了。既然来之前所有人都说我不适合,那我也必须放低姿态,我便做好了前六个月1块钱业绩都没有的心理准备——我已经把自己的能力假定到最差了,&因此,后面再有什么也不会让我失望了。&结果,第二个月中旬,我拿到了第一张订单,虽然金额很小,只有395元,&提成19.75元,却让我“信心大增”。(我一直认为,就第一单来说,390元与39000的意义是一样的。)我知道,在常人眼里,&我的这种“信心大增”未免太渺小、肤浅和可怜;但是,对于我这样一个从一开始就被定性为“不适合做销售”的人,那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啊——原来,我并没有自己当初所想象的那么差劲嘛。&对于刚入行的新销售员来说,信心比业绩还要重要,如果没有通过自欺建立起这种虚假的信心,我肯定早就将自己淘汰出局了(有好多人刚开始都比我能说会道,业绩也比我好点,但他们还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放弃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像我这样欺骗过自己)。当然,单凭这一点虚假的自信心增长还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差不多有一年基本没业绩,收入很低,某同学劝我跳槽:“你一个月挣的那点钱,连一包手淫完用来擦手的卫生纸都买不起,还是另谋出路吧。”但我觉得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中途放弃太丢人了,也太对不起前期的付出了,于是我还想再坚持下去:“钱没有的话可以少花点嘛,尽管我不能做到不手淫,但最起码能够做到手淫完不用卫生纸擦手,这样就把买纸钱省下来了嘛。”至于我能不能做到手淫后不用卫生纸擦手,这并不是关键;关键的是我有了这样一个用来欺骗自己cost&down的假决心。
收入是很低,但我的精神状态却一直很好,充满干劲,晚上查客户资料能查到十一点多。虽然,刚开始的时候相当挫,连跟客户打个电话都结结巴巴吐字不清,但我却一直是越挫越勇。不过,遗憾的是,干劲毕竟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我始终出不了业绩。那时,我这样想:不是说一年才能出成绩吗,那么,我不管做得太差,只要老板不明确开除我,哪怕是已经暗示要我离开,我也赖着不走,在赖着不走的前提下努力干,我就不相信没有熬出来的一天?(彼时,我刚刚读完李宗吾的《厚黑学》。大家都认为我是书呆子,连我自己也这样认为;但刚才一想,我好像并不呆——如果真是书呆子,能够在看过《厚黑学》的一个月之后就用它来指导实践吗?昨天上午,向老板提出辞职时,我还推心置腹地跟他聊了聊自己进公司后的成长经历,并且特别强调了当初那种“赖着不走”的心态。&去年10月份,我在上海见到一个朋友的弟弟,他的销售业绩很差,公司付给他的底薪都浪费了,他们经理已经多次暗示不要他了,我也对他说:“不管他怎么暗示,只要不明确提出开除你,你就赖着不走。”&他真照我说的做了。让我高兴的是,他终于熬出来了,最近一段时间的业绩还不错。)
前面两月,因为没有销售提成,所以工资只有1000元。这点微薄的工资,要要拿出420元来还助学贷款,要吃饭,还要拿出320元用来交房租——当时蜗居在一个叫欧洲城的高档小区,一套毛坯房被拆成了七八个小间,连墙也没有粉,墙上和地上都贴的是壁纸。宿舍条件比较差,所以,我晚上先在办公室上回儿网,回去得比较迟,回去之后翻翻《经济观察》就睡了,周末基本泡在独墅湖图书馆,因此,宿舍的简陋并没有对我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什么影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也是在那段时间,有一天,有个漂亮妞说她周末要过来到我的陋室看望我一下,于是,月收入1000元的我立刻“出手阔绰”地“斥巨资”(130元)买了个美的电风扇——在大学四年里,我一直就没有用过电风扇,这一买,就是个名牌。(后来,她有事没来,我便专门赶到她哪里,哭着嚷着拽着让她给我报销买电风扇的钱。哈哈。)第三个月起,我搬进了办公室住,过上了SOHO的生活,省去了房租。&在第一年里,我的收入从来没有超过2000元,最高的一次好像是1600还是1800,记不清楚了。但尽管收入那么低,我却从未拖欠过助学贷款,甚至,在那一年里,我还有过几次“大额开支”:一个同学结婚,红包500,再加上我回去参加婚礼的往返路费500;一朋友的孩子满月红包300;我弟弟买房子的时候,给了3000(我倒是想多给点,可惜没有啊,为了弥补对我弟弟的愧疚感,2011年,他装修的时候,我就把手上的2万都给他了)。。。到现在回想起来,我都很好奇,这些钱究竟是怎么来的。更要命的是,那一年,我始终没有感觉到自己的日子过得有多窘迫,甚至,在那最穷的一年里,我的体重,还从120斤增加到了140斤,红光满面,头发是油光可鉴。心宽体胖吧。或许,唯一的解释,用几个朋友的话来说,就是“你对物质的要求实在太低了”——“可以居无竹,可以食无肉”。(似乎,那一年,我写的文字比大学四年的还多,读的书比大学前两年的总和多。伴我渡过那段贫穷岁月的书有梁小民的《经济学内外》、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与《柏杨妙语》、韩昇老师的《苍茫隋唐路》、克鲁格曼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与2008年经济危机》、《地产狂人任志强》、龙永图《论道》、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弗里德曼《自由选择》、保罗海恩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陈志武《金融的逻辑》、曼昆《经济学原理》、吴思《潜规则》、《朱镕基答记者问》、吴晓波《激荡三十年》、凌志军《交锋——近30年来的三次思想变革》,以及视频《鲍鹏山新说水浒》与他的博客中的《说孔子》系列。物质上的匮乏,可以通过精神的渠道来弥补。&这些书都是不错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期间还误读了几本垃圾书,浪费了时间,这里就不列举了。)
从第二年起,业绩就增长比较快了,主要是前一年太踏实了,基础比较扎实。月收入突破2000之后,很快就突破了多;按大多数人的期望值,这当然是一个很低的工资,但对我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够我花了。2011年底结算时发现,除去生活开支和还给银行的5000多块助学贷款外,净收入有4.5万,“简直出乎意料”;2012年底结算时,全年的收入应该有7.8万,也要比预料的高得多——我一直对收入增长这种东西,没有什么规划、没有什么期望值,也根本就没有什么概念。按照大多数人对收入的追求来说,我的这点收入,根本就算不了什么,我不应该对此感到有多么知足;但问题是,对于我这样一个一直被认为“不适合做销售”的人而言,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毕竟已经在这样一个领域里存活下来了,而没有被淘汰出局。(我这个人不太喜欢做横向比较,不跟别人比;我就只跟自己比,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强一些,我就会充满幸福感,对未来充满安全感。)
当我见证过那些比我更加适合做销售的人一个个因为没有业绩而离开,而偏偏是我这样一个“最无能的人”最终存活下来的时候,我便总结出了这么一句话:“很多人被淘汰,是因为心态不好,而不是能力问题;心态的适合,要比能力的适合更重要。很多人,是自己淘汰了自己,而不是公司淘汰了他。”对此,郭磊同学问我:什么心态。我说: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志大才疏”,期望值与自己的能力不匹配。最后,郭磊补充道:“心态,也是能力的一部分。”
1.我的这份工作,在我的月收入突破4000之后,它的优越性逐渐凸显出来了——收入基本可以养活自己,更有吸引力的是,上班时间很自由,我常年处于“没人管”的自由状态。2011年底,曾经有朋友主动给我介绍另一个工作,在上海,说是底薪8000,我就问他:“应该没有我现在的工作自由吧?再说,在上海拿8000,跟镇江的5000元没有区别吧?”事实上,在月收入突破3000之后(从2010年9月份开始),我就已经开始不努力工作了——对老客户,我还是会认真维护,但基本上不再认真开发新客户了。从2011年初开始,我上班的主要任务是看书写文章,次要任务才是维护客户;我利用上班的时间,在办公室的电脑上读完了亨利黑兹利特的《一课经济学》,巴斯夏的《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杨小凯的《中国将往何处去》,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伙伴通论》的三分之一,张五常的《中国的前途》与《卖桔者言》,王小波的杂文全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实说》以及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与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的部分章节。在我们部门中,我本人是销售业绩最差、收入最低的一个;不过,也许,只要我把看书和写文章的时间都用来开发客户,业绩应该会更好一些吧——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收入的损失,早已从写作的过程中得到弥补了——通过写作,无心插柳,我有幸招来了几只蜂,引来了几只蝶,尽管其中的几个在深深地伤害过我之后决绝地离开了,但是,对我而言,她们,是我一生的财富;如此宝贵的财富,是任何销售业绩也无法与之比拟的。
2.后续故事:《当你自己认为不能胜任一份工作时该怎么办?》
我是一个“把写作当做性生活”的人,尽管,有时候会有炒冷饭的嫌疑,但就跟自己的纵向比较而已,大多数时候,从事的都是“创造性的工作”,我很享受这个过程。而销售,做得时间长了,会感觉是在不停滴重复,已经学不到新的东西了。一直这样在销售的岗位上耗下去,会越来越忙,我渐渐没时间看书和写作,纵使收入会不断地增长,心里也会很不踏实,所以,今年春节后,我正式决定辞职,转行到媒体去。(早在两年前,就有朋友介绍媒体的工作机会给我了,但被我婉拒了。“我刚进公司的时候,穷得连电脑都买不起,我一直用公司的电脑看书和写作,等翅膀一硬就走,这太不厚道了吧?我不是说自己有多么高尚,但底线是,应该保证老板雇佣我没有亏损——第一年,我没为公司创造出啥价值,老板付给我的底薪都算是倒贴的。”因为过去两年多我的业绩还可以,形势已经从老板养活我转变为我养活老板了,所以,现在辞职,就没有多少心理负担了。)
找工作历经周折,到6月9日上午,接到四川报业《廉政瞭望》杂志总编的电话,推荐我去《新城乡》杂志试用一阵子。他在电话上对我是这样说的:“你来参加过我们《廉政瞭望》的面试,尽管未能被录取,但你那天面试时说的最后几句话,确实打动过我,看得出你离开现在公司的愿望是很强烈的。我们集团新办的另一部杂志《新城乡》比较缺人,我把你的情况给领导说了一下,建议你来试试。”哇呀,在我刚刚绝望的时候,柳暗花明又一村。5月27日,在《廉政瞭望》面试的时候,自我介绍环节,我首先是老老实实地把自己的劣势全部摆出来:“在今天来面试的人中,我应该是年龄最大的一个,也可能是唯一一个既没有媒体工作经验又既专业不对口的吧,从销售转到媒体,算是半路出家。”然后,我又话锋一转:“但是,我最近通过马克吐温、欧亨利、王小波、黄仁宇等人的经历,总结出一个规律: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思想领域里,半路出家的人,要比那些科班出身的人更加有可能取得出色的成就—不是绝对数字,而是比率,譬如,科班出生者十个里面只有三个能混出个模样,而半路出家的,十个里面则可能有五六个都‘混得不错’。”看着他们脸上惊讶的表情,我知道自己的谬论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于是便接着补充道:“这看似奇怪,实则在逻辑上很容易解释——一个人科班出身去干一份差事,大都是出于本能和习非惯,是为了‘混口饭吃’,与爱好志趣关系不大,所以不会怎么投入;而当一个人选择半路出家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要么是兴趣浓厚、破釜沉舟自断后路,要么是其他路都走不通,因此会格外投入&既然已经不存在‘备胎项’&了,当然能在这个新领域投入极大热情并取得成就了。”&我就这样,硬是通过玩弄逻辑,将自己的劣势给说成优势了。面试结束离开的时候,我还特意问了总编一句:“假如这次不能被录取,以后,我可否来这边实习?现在,我在江苏那边还有点事情,等处理完后,到九月底或十月初,我会辞掉工作,找一个媒体,全职实习;就是不要工资,纯粹学习几个月。”这位总编后来说我在面试时打动过他,就是指这句话。这既是我在那天面试前准备好的一套说辞,也是我的真实想法。(6月初,当我在中国网传媒经济频道谋得一份兼职后,更加坚定了这样一个打算——再找一份自由撰稿的兼职,当两份兼职每个月有三四千块的收入可以养活自己并且还可以还房贷的时候,辞掉现在的销售工作,然后再去《东方瞭望》或《南方周末》等媒体无薪实习;等时机成熟的时候,再修改履历去找新工作。没想到的是,现在被《新城乡》意外地录取了,这样,我就没有必要再找个兼职了。)
应该说,《新城乡》比我最初参加考试的《廉政瞭望》更加符合我的胃口:后者是时政类的,而前者,我之前翻看过,是财经类的。这两年,我越来越发现时政类的文章常常缺少技术含量,只要是个人都能胡说两句,相比之下,财经类媒体更能吸引我一些,但一直苦于财经类的专业性太强,我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底子和专业背景,根本就进不去。现在,正好,这是个刚成立不久的财经媒体,门槛比较低,同意让我去。可以说,当这家财经类杂志给我试用机会的时候,我的内心很复杂,一方面是终于如愿以偿,很兴奋;另一方面,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我根本就不擅长这个,没有一点底子,肯定是无法胜任的。所以,我是左右为难:食之,不得下咽;弃之,可惜了。
当我明知自己对下一份工作无法胜任的时候,我没有逃避,而是果断提出辞职,勇敢往前冲。前几天跟老采说这个决定的时候,我就提到要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赶鸭子上架(靠,竟然把自己比作鸭子),从零开始学起。我似乎很喜欢“小材大用”的感觉。“我知道,这个试用期将会过得很吃力;但是,真正有几个人是在试用期就因能力不够而被淘汰了呢?试用期被淘汰的,一部分是因为工作态度不端正,另一部分是心态不好,公司尚未决定不要他,他自己先把自己给淘汰了。这两种失败,都与我无缘。”在上海跟兰总等人吃饭时,我还说:“如果试用期被淘汰了,你们可不要嘲笑我啊。”
关于这个“不能胜任”,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解释:当你太热爱一项事业的时候,往往会把它看得过于神秘和神圣,把它的难度夸大,所以才会认为自己“无法胜任”;这就如同于,当你深深地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我配不上她”——事实上,这个时候,极有可能,她也觉得她配不上你——如果是两情相悦,结果便是你们两个人同时在对方面前感到自惭形秽。(10号晚在上海的出租车上,当我跟一个哥们儿谈这种感悟时,他女朋友马上问他:“那你有没有觉得自己配不上我啊?”真是太可爱了。)
当你很喜欢一份工作,却认为自己不能胜任的时候,该怎么办?参考答案如下:当你爱上一个人,却认为自己配不上她的时候,该怎么办?是大胆表白还是退缩?表白了,可能会后悔;但不表白的话,势必终身遗憾。
3.建议正在找工作的以及即将要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不要把薪水看得太重;也不要跟自己的同学比收入,每个人的能力和机遇都不一样,你如果把身边同学的收入当做自己找工作的一个参照物,有可能会错过真正适合你的工作机会。
在我的新工作定下来之后,有不少朋友问我待遇怎么样。很遗憾,这个问题,我常常答不上来。我目前最要紧的问题是,得先把行业壁垒的问题解决了,工资高了我当然高兴,但工资低的话,我照样干。上周去中国网面试的时候,他说是兼职写一篇稿子100元,我当然知道这个工资是偏低的了,但问题是,即使他只给50元,我也没啥意见。
前两个月到《山东商报》和《扬州日报》面试的时候,对方都特别强调,他们给的工资,对刚离开校园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还算可以,但对我这样一个将近30岁即将面临养家糊口的压力并且要还房贷的人来说,显然是太低了,他们问我能否接受。我如果说不接受的话,就等于放弃了这个机会;但如果我果断地说自己愿意接受很低的工资,那他们明显会看穿我的动机——没打算长待,只是把他们的单位当跳板。&所以,当面试被拒后,我精神胜利自我安慰道:不是我不能胜任,而是”他们知道自己的庙小,怕留不住我这大佛。”(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我有点意见:就是,赛选简历然后通知你面试的是HR,而面试你的却是管理层;管理层如果事先看过某些人的简历,确定这样的人留不住的话,就没必要通知他来面试了。)
前段时间电话上跟占国谈到用人单位对那些“我可以接受低工资”的应聘者心存忌惮的原因时,我说:很明显,他们都知道,不贪财的人,往往是有野心的,不太好驾驭。《史记》中写到《鸿门宴》那一部分,范增等人怀疑刘邦要脱离项王的原因就是,沛公以前是“好酒及色”,但这次到了关中,竟然是“妇女无所幸,财物无所取”,可见其志不在小。与此相对应的是,对当官的而言,故意装出一副贪婪、爱占小便宜的样子,往往是一种保命的手段。王翦是秦始皇剪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李信伐楚失败后,当时还是秦王的秦始皇要王翦出山领兵继续伐楚。王翦提出要60万大军,秦王答应了。但是,王翦领兵到霸上后,又向秦王要求良田屋宅,其后又数次派使者回朝求良田。有人认为王翦求赏太过分,王翦却说:"秦王很难信任人,如今倾尽全国兵力交付给我,我只有以多请田宅作为子孙基业的方法来稳固自家,打消秦王对我的怀疑。"&另一个例子是萧何,刘邦亲自领军出征匈奴,朝廷的大小事情都由丞相萧何来处置,但刘邦又多疑,对萧何不放心,他派使者回去查看萧何有何动静。使者看后回去向刘邦汇报,说是丞相很敬业,朝中上下事情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也很廉洁奉公,在京城老百姓那里的口碑也很好;刘邦一听,很不高兴。偏偏是萧何团队中的一个智囊,很有洞察力,他对萧何说:“皇上派人来京城考察,实际是对你不放心,害怕你趁着他不在时四处收买人心,争取更大的政治前途;如果使者回去一如实汇报,你就完了。你不放改弦更张一下。”听了这建议,萧何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赶快安排手底下的人做了一些贪污浪费损公肥私搜刮百姓仗势欺人的事情,过了一段时间刘邦再派使者回京城调查,使者兜了一圈后向刘邦回报:“现在京城对丞相是怨声载道。”刘邦一听,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如此一来,萧何自己也安全了。
4.我找工作时的“不急着考虑收入”,这与一些朋友自己努力赚钱,然后慷慨解囊,对我提供财力上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我去年买房的时候,首付不够,一位同事竟然把股票抛了,给了我1万,年初,他自己有事急用钱,但没有让我还,而是偷偷地找另外一个同事借了3万;我是前天才知道这个事的。
现在,我要离职了,但还是给他说:“我打算做个钉子户——你的钱,我先不还了。”这种不要脸的话,我给戴宗、方世鹏、任德元等债权人都说过,他们都欣然同意。
在新工作尚未找到的时候,我跟一个兄弟谈起现在跨行业找工作的难度。“没有媒体从业经验,没有在媒体上公开发表过文章,而且,又不是应届生(如果是应届生,没有经验倒还算情有可原),这是我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可惜现在手头上没有闲钱,要是有一些闲钱、即使不用工作也能维持几个月的话,我就辞职先去《东方瞭望》无薪实习几个月,然后再修改简历找工作。”他马上问我:“你需要多少钱?我借给你。”
五月底去成都面试,电话上让老采帮我买返程的火车票。他问是卧铺吗,我说:“硬座就够了,这段时间找工作,花了好多路费,太穷了,卧铺已经坐不起了。”老采一看,从成都回到镇江,要花33个小时,他估计这么长我受不了,便说:“还是给你买张卧铺吧,差价部分我替你承担。”为了说服他,我只好说:卧铺车厢关灯太早了,不适合看书,硬座比较好。(去成都两个来回,我在路上看完了《大败局I》与《大败局II》)
回来后,我要还买车票的钱给他,老采说:“不用还了,就算是我对一个未来有良知的媒体人的赞助。”大哥,你这句话,让我活得“很有安全感”。对我来说,你们能有这样的表态,就足够了。钱还是要还的。
5.前几天有朋友说,很佩服你,都这个岁数了,还有魄力换工作。我想,这种魄力,与我仍旧是单身也有关系吧。在二月下旬,某人在得知我要转行时,表示顾虑和支持,我对她说:“如果不是你把我给甩了,我现在根本没有勇气换工作——刚进入一个新的岗位上,刚开始,薪水总是很低的——我只能是继续努力地做好销售,尽量多赚钱。”是啊,失恋,让我彻底解放了,让我再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的时候就没有多少后顾之忧了;从这个意义上将,被甩,也是一件好事情。(当然,这也只能是自我安慰的一种思维方式了;另一个侧面是,我宁可放弃所有的理想,也不愿意失恋——因为,在我的世界中,爱情,本身就是理想的一部分、是一项至高无上的事业。)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朋友家庭条件不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