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反围剿时仅一年的时间里中央国民党围剿红军的时间兵力为何从八万人锐减至三万

《五次反围剿的真相》
五次反围剿的真相
红军五次反围剿分析第一段资料来源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科书:红军在毛泽东主席正确指挥下三次反围剿成功,在周恩来朱德指挥下粉碎了第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围剿因为毛泽东失去军事指挥权,李德直接指挥失误,造成红军损伤惨重,被迫开始长征。以上一段有一些数字有争议。如第五次反围剿中有人提及红军兵力已达20万以上,但是其中大多数是民兵。中央红军兵力应该是在8万左右,这有赖于第四次反围剿取得的巨大成功。另外红军兵力为参战兵力,并非第一次反围剿时期红军只有武装部队4万人。先从第四次反围剿说起,这是红军取得的最巨大的一次胜利,消灭敌军近3个师,仅俘虏就一万多名,缴获枪支1万余支,大炮40门,新式机枪300余挺。此次战役,毛泽东已经被撤销了总政委职务,李德尚未接班,周恩来刚刚接任政委职务,朱德是实际上第一指挥官。蒋介石对此围剿战评价:“此次挫折,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然后说第一次反围剿,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国军总指挥张辉瓒。此人堪称草包典范,老蒋用此人纯粹咎由自取。(百度百科称“张辉瓒所率的士兵,多系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军纪败坏,来江西后强占民房、乱抓民夫、强买勒赊、酗酒斗殴,搞得鸡犬不宁,怨声载道。”根据该部战斗表现来看,此言不虚)-21日,张辉瓒直属部队18师进占东固,竟然和新编第5师在浓雾中自相残杀。29日,张辉瓒亲率18师孤军深入,进犯龙冈,被红军包围切断增援路线。30日,张辉瓒率兵突围未果,全线崩溃(一天就崩溃,这尼玛是民兵啊!老张用兵如屎可见一斑) ,自己也被活捉。后被审判,割头示众(张辉瓒被俘后公审处决。红军把他的头颅置于“张氏宗祠”的横木匾上,匾旁系有白布一方,宣布他的罪状,放于赣江水面,顺水漂流到南昌,被人捞获。鲁涤平闻耗痛哭,用沉檀木刻张辉瓒的身体,盛棺 首,葬于象湖畔之丝网塘。)。第一次反围剿战役不是典型的毛泽东式游击战术。而是摸透了国军的弱点。各部分属不同派系,不仅协作差,甚至有一定矛盾,相互支援不及时加上张辉瓒指挥失误,崩溃又快,才被一举击垮。红军的战术是主动放弃大部分苏区,讲兵力集中。包围圈本来准备埋伏谭道源第50师,结果谭道源没有中计,倒是张辉瓒自己撞了上去。而谭道源部也在撤退过程中被追上,损失数千人。第二次反围剿:红军人数减少到3万是个很怪异的现象,除了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牺牲的,就要牵扯了毛泽东搞的AB 团大清洗了。这次大清洗以江西地区的共产党员为主,牵扯人员很广,仅仅朱德司令部的五个副官就被杀了三个。张戎在其作品中称:仅红军就有一万多人死亡。这个问题不是本文重点,不详细论述了。第二次反围剿在诸多条件下,成了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这次派出了军政部长何应钦亲自调动部队,吸取了第一次围剿冒进的教训,以稳扎稳打为主,步步推进。但是谨慎过度,未免犯了行军过缓的毛病,“4月1日,国民革命军开始行动,各路每日仅行进不到10公里,以防红军的穿插迂回。”双方持续作战对当地居民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根据宣传惯例,都推在对方身上。红军称“4月1日,国民革命军开始行动,各路每日仅行进不到10公里,以防红军的穿插迂回。” 一名国民党指挥官说他的部队经过的地方“看不见人民,房屋一空如洗,没有粮食,没有锅碗瓢杓,,,,军事情报一点也得不到”。蒋介石也在日记裏写道:“剿匪之难甚於大战,盖彼利用地形之熟识与胁从之民众,避实击虚,随所欲为。”人教版教科书也有记载“根据地人民实行坚壁清野战术”。第二次反围剿红军战术设计得当,利用了国军支援缓慢的弱点,各个击破,给国军造成了巨大损失,取得了重大胜利。蒋介石也因此确定其他派系军队难以对抗红军,从而调动了真正的主力嫡系部队。幸运/不幸的第三次围剿:蒋介石亲任总司令,并且调动了欧洲日本的军事顾问,组织了30万大军参与作战。这次红军的对手实力大大增强,损失也大大增加。官方资料都是正面描写,只提歼敌不提损失。但是仍然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譬如“9月8日,红军主力在高兴圩遭到十九路军的激烈抵抗,被迫撤退”。然后就是重点问题,红军为什么能神奇获胜。要知道在第三次围剿后期,红军最后占据地盘仅有几十平方公里,可以说被全面包围,垂死挣扎。这里给个链接http://bbs.tiexue.net/post2_.html。“与前两次相比,国民党方面基本上控制着战场局面。虽有损失,亦不足以影响全局。而红军在国民党大军“围追堵截”之下,却显得极为被动,甚至接连受到挫折。但是,这次“围剿”却仍以国民党方面自行退出苏区以至无疾而终。其原因何在呢?”很简单,918事变,日本人救了红军。听闻后院起火,老蒋急速回家。这点也证明了教科书中“张学良按蒋介石指示不予抵抗”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如果918事变没有发生,即使红军不被全歼,最好情况也是25000里长征提早发生。利用国军撤退的机会,红军趁机穷追猛打,结果战果显著,无疑还是赢下来了,只是这次赢得十分不光彩。第四次围剿上面已经说过了,无疑是五次反围剿中最大的也是最了不起的一次胜利。可惜和传说中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一毛钱的关系都没。第五次围剿:放弃了收缩战术去硬拼显然是李德的弱智错误。但是也有其深层次原因,蒋介石不是弱智,屡屡失败也努力总结了教训。这次不但更新了更精良的装备,派出了最精锐的作战部队,甚至还专门开了一期庐山培训班,专门培训如何对抗红军。另外提出了“层层筑堡﹑逐步推进”,也是专门针对坚壁清野战术而设计的。所以把失败的责任都推给李德是不正确的。说白了,国军本来就比红军实力强得多,打赢前两次是有国军内部干扰因素,第三次是天上掉大馅饼,第四次是指挥得当+运气很好,第五次怎么也该输了。买彩票也没这么个中奖法。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因素,单纯归咎于指挥战术不力,显然是幼稚的思考模式。其实解释起来也很简单,前四次为什么赢了,这次没有这些因素了,就输了。总结红军前四次胜利原因:1,国军指挥官弱智(张辉瓒);2,国军各派系互相支援差;3,苏联间谍威武。。苏军情报局派头等情报人员、俄德混血儿左尔格(Richard Sorge)来上海,接管有一百多名工作人员的谍报网,任务是向红军提供情报;4,坚壁清野战术给国军制造了巨大困扰,不用说饮水吃饭了,就是找个向导都费劲,红军对山区则了如指掌,这点在第三次反围剿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红军三次派小股部队伪装主力部队,骗走了国军主力。对比上面,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也就很清楚了:1,张辉瓒死了,指挥官不弱智了;2,老蒋亲自领兵,解决了支援差不团结协作的问题;3,4,第五次围剿国军步步为营,基本解决了环境影响,减小了间谍干扰。最后给毛泽东在这个时期的作为下个评价:他在初期战术制定上有卓越的贡献,但是胜利更大因素上取决于其他因素。近现代军事战争绝非战术制订得当就能简单取胜的。完全否定毛泽东的贡献,绝对不客观,但是以为之前四次反围剿成功都是他功劳,第五次失败都是反毛的错误,那就太幼稚了。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第五次反围剿
第五次反围剿
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开始。从日至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这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经过一年苦战,终未取得反“围剿”的胜利。最后于1934年10月仓促命令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退出根据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反抗国民党军队大规模围攻的革命战争。1933 年9 月,蒋介石调集约50 万兵力,围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由于王明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苦战一年也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1934 年10 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被迫撤出根据地,开始长征。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反抗国民党军队大规模围攻的革命战争。1933 年9 月,蒋介石调集约50 万兵力,围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由于王明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苦战一年也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1934 年10 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被迫撤出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3年5月,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准备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这次围剿,蒋介石确立了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相结合的战略和以守为攻、合围之法的战术,在苏区周围广筑碉堡。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就在敌人紧锣密鼓准备"围剿"时,6月,临时中央决定红一方面军实行分离作战,一部组成东方军入闽作战,另一部组成中央军在赣江、抚河间活动,创造会攻抚州、南昌的条件。这种两个拳头打人的战略,造成红一方面军东方军打得十分疲劳,而中央军置于无用地位,使红一方面军既不能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又失去了进行反"围剿"准备的宝贵时间。
9月25日,国民党军大举进攻黎川,中央苏区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拉开战幕。中央苏区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范围扩大到30多个县;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都取得很大成绩;主力红军扩大到约10万人;地方部队和群众武装亦有很大发展。但面对国民党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和重兵进攻,也存在不少困难。而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秦邦宪)等却认为,这次反围剿战争是争取中国革命完全胜利的阶级决战。在军事战略上,拒绝和排斥红军历次反围剿的正确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继续实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指导,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企图以阵地战、正规战在苏区外制敌,保守苏区每一寸土地。这时,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从上海到达中央苏区,直接掌握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指挥权。因而,在国民党军围剿前夕,未及时有效地组织苏区军民进行反围剿准备,而是命令由红3军团、红19师为主组成的东方军和由红1军团、红14师为主组成的中央军,继续在闽西北地区和抚河与赣江之间地区对国民党军实行不停顿的进攻。红一方面军主力在持续作战而未休整和补充的情况下,即于9月下旬仓促开赴中央苏区北线迎击国民党围剿军。
红军在北线受挫,放弃决战计划9月25日,完成围剿准备的北路军,以3个师的兵力由南城、硝石向黎川发起进攻。东方军奉命由福建省将乐、顺昌北上,拟首先消灭进逼黎川之国民党军,进而与敌在抚河会战。28日国民党军占领黎川。中革军委为恢复黎川,再令东方军以一部阻止黎川国民党军南进,主力进攻硝石、资溪桥、黎川;令中央军由永丰、乐安地区东移,攻击和牵制南城、南丰地区的国民党军主力,以保障东方军收复黎川。10月6日,东方军在向硝石前进途中,于洵口、飞鸢与由黎川前出侦察之国民党军3个团遭遇,将其大部歼灭后,于9日进攻硝石。国民党军依托坚固堡垒据守,东方军攻坚数日不克,伤亡严重。中央军主力阻止南城援军也未达目的。13日,围剿军4个师进抵硝石,东方军被迫撤出战斗。17日,蒋介石命令围剿军继续构筑绵密的碉堡封锁线,稳扎稳打,逐步推进。18日,驻南城4个师由硝石进到潭头市,其先头和黎川之3个师又1个旅进占资溪桥。在此情况下,中革军委仍令红一方面军主力插入国民党军堡垒密集地区实施强攻。22日,红军以3个师攻击资溪桥和潭头市,主力集结于石峡、洵口、湖坊地区,准备突击被牵动之敌。国民党军据碉坚守,红军连攻4天未克。28日,中革军委决定组建红7、红9军团。此后,中革军委又令红7军团伸入抚州附近地区活动,企图调动金溪及南城、南丰之国民党军。11月11日,红7军团向浒湾进攻时,在八角亭附近遭到由金溪县城、琅琚和浒湾出击之国民党军的夹击。红3军团驰援,在八角亭东南受阻,12日向敌阵地攻击,遭受重大伤亡,被迫撤出战斗。红7军团也在阵地被突破后撤退。15~17日,奉命由荐源桥至棠阴的国民党军堡垒线间隙北出作战的红军中央军主力,在云盖山、大雄关遭围剿军5个师的攻击,伤亡严重,被迫向苏区内转移。至此,红军虽经近2个月浴血苦战,却未能御敌于苏区之外,反使部队遭受很大损失,完全陷于被动地位。
红军转入阵地防御,与国民党军进行消耗战红军在北线进攻受挫后,中共临时中央转而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要求红军处处设防,节节抵御,以制止国民党军的围剿。此时,驻福建省的国民党军第19路军于11月20日发动了反蒋介石的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蒋介石慌忙从北路军中抽调11个师前往镇压。此时,毛泽东提议,红军主力应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威胁敌之根本重地,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而中共临时中央却将红军主力从东线调到西线永丰地区,进攻国民党军的堡垒阵地,从而使红军丧失了打破围剿的有利时机。12月11日,蒋介石为保障其进攻第19路军的翼侧安全,以第8纵队3个师从黎川向团村、东山、德胜关推进。12日,该纵队2个师向团村附近红5军团阵地发起攻击。红一方面军急调红3军团、红3、红34师,从东、西两个方向反击。但因兵力不集中,仅击溃其一部,未能大量歼敌。蒋介石在镇压了福建事变以后,即将入闽部队改编为东路军,协同北路军、南路军,于1934年1月下旬重新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进攻。主力从东、北两个主要方向采取堡垒攻势,向广昌方向进攻,其第3路军主力向建宁推进,第6路军2个纵队从永丰向沙溪、龙冈推进。
在国民党军新的进攻面前,中共临时中央仍然要求中央红军(1934年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处处设防,广筑碉堡,以阵地防御结合短促突击顶住敌人的进攻。从1月下旬开始,红军全线开展阵地防御战。在赣东方向,国民党军北路军4个师夺取建宁,分两路进攻黎川、建宁间要点横村和樟村,突破红5军团防御后,再攻邱家隘、坪寮,红9军团和红3军团第4师抵御失利,被迫南撤。2月9日,红1、红9军团分别在樟村以西鸡公山及熊家寨与国民党军各1个师激战,失利后被迫南撤。15日,红1、红9军团、红3军团第4师、红5军团分别在凤翔峰、司令岩、芦坑与国民党军3个师激战,均未获胜。25日开始,红1军团等部为保卫建宁,在建宁西北山岬嶂与国民党军激战3天,击溃其1个师。3月上中旬,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军北路军频繁交战,红军节节失利,损失严重,逐步向广昌撤退。至此,北路军完成了乐安至黎川的堡垒封锁线,开始准备进攻广昌。在闽西北方向,2月24日~3月下旬,红7军团等部先后在沙县、将乐、泰宁、归化(今明溪)等地区与国民党东路军展开激战,失利后被迫向西退守建宁、宁化一线。国民党军东路军亦筑碉步步进逼,向建宁推进,并与北路军第3路军在闽赣边界的德胜关会师。各路围剿军的合围紧逼,迫使中央红军主力在广昌、建宁等地与之决战。
4月上旬,国民党军北路军和东路军进到南丰县的康都、西城桥至泰宁一线,并集中11个师分两个纵队沿盱江两岸向广昌进攻。中共中央在红军连续作战、十分疲劳、减员很大的情况下,以红1、红3、红9军团及红5军团第13、第23师共9个师的兵力,采取集中对集中、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的正规战,以求阻止国民党军进占广昌。10日开始,国民党军7个师又1个炮兵旅,在大批飞机的配合下,向广昌交替攻击。红军辗转苦战,难于应付。14日,甘竹失守。19日,大罗山、延福嶂阵地丢失,红军反击未能奏效。至下旬,红军被逼至广昌城下。27日,国民党军向广昌城发起总攻,红军拼力抵抗,并组织反击,但未能阻止国民党军的连续攻击。28日,红军退出广昌。
4月下旬~5月中旬,国民党军东路军加紧进逼建宁,相继占领太阳嶂、将军殿、弋口、挽舟岭、江家店。16日,东路军在北路军和空军配合下攻占建宁。南路军于5月上旬占领筠门岭要塞。6~7月间,红军在古龙冈以北地区进行了反击作战,均未能阻止国民党军的进攻。苏区范围逐渐缩小。
红军6路分兵抵御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蒋介石为了加紧对中央苏区中心地区的围剿,重新调整部署,于7月上旬开始全面进攻。此时,中革军委以红7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从江西省瑞金出发,经福建省向闽浙皖赣边挺进。但此举亦未能牵动国民党围剿军回援和减轻对中央苏区的压力。这时,中央苏区的人力、物力都很匮乏,红军已失去了在内线打破国民党军围剿的可能。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采取了6路分兵、全线抵御的方针,将红军主力分别配置在兴国、古龙冈、头陂、驿前、连城、筠门岭等地区,继续同国民党军拼消耗。
8月5日,北路军9个师在空军、炮兵的支援下,向驿前以北地区发起攻击。红3军团和红5军团第34师奉命在高虎脑、万年亭到驿前约15公里纵深内,实施阵地防御。至月底,击退国民党军多次集团冲击,使其第89师丧失了战斗力。但红军也伤亡严重,不得不放弃驿前以北的全部阵地。8月底9月初,红1、红9军团等部虽在温坊(今文坊)地区伏击、袭击离开堡垒之国民党军,歼灭东路军1个多旅,却未能改变红军的被动局面。下旬,中央苏区仅存瑞金、会昌、雩都(今于都)、兴国、宁都、石城、宁化、长汀等县的狭小地区。21日,中革军委决定,组建红8军团。10月上旬,北路军和东路军加紧对兴国、古龙冈、石城、长汀的进攻,南路军由筠门岭向会昌推进,企图迅速占领上述各地,进而占领宁都、雩都、瑞金,以实现围歼红军的目的。这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决定,放弃中央苏区。10月7日,中革军委下令地方部队接替各线防御任务,主力红军撤到瑞金、雩都、会昌地区集中。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从瑞金出发,率领主力红1、红3、红5、红8、红9军团和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开始向湘西实行战略转移。 1933年5月,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准备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这次围剿,蒋介石确立了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相结合的战略和以守为攻、合围之法的战术,在苏区周围广筑碉堡。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就在敌人紧锣密鼓准备"围剿"时,6月,临时中央决定红一方面军实行分离作战,一部组成东方军入闽作战,另一部组成中央军在赣江、抚河间活动,创造会攻抚州、南昌的条件。这种两个拳头打人的战略,造成红一方面军东方军打得十分疲劳,而中央军置于无用地位,使红一方面军既不能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又失去了进行反"围剿"准备的宝贵时间。
9月25日,国民党军大举进攻黎川,中央苏区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拉开战幕。中央苏区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范围扩大到30多个县;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都取得很大成绩;主力红军扩大到约10万人;地方部队和群众武装亦有很大发展。但面对国民党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和重兵进攻,也存在不少困难。而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秦邦宪)等却认为,这次反围剿战争是争取中国革命完全胜利的阶级决战。在军事战略上,拒绝和排斥红军历次反围剿的正确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继续实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指导,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企图以阵地战、正规战在苏区外制敌,保守苏区每一寸土地。这时,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从上海到达中央苏区,直接掌握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指挥权。因而,在国民党军围剿前夕,未及时有效地组织苏区军民进行反围剿准备,而是命令由红3军团、红19师为主组成的东方军和由红1军团、红14师为主组成的中央军,继续在闽西北地区和抚河与赣江之间地区对国民党军实行不停顿的进攻。红一方面军主力在持续作战而未休整和补充的情况下,即于9月下旬仓促开赴中央苏区北线迎击国民党围剿军。
红军在北线受挫,放弃决战计划9月25日,完成围剿准备的北路军,以3个师的兵力由南城、硝石向黎川发起进攻。东方军奉命由福建省将乐、顺昌北上,拟首先消灭进逼黎川之国民党军,进而与敌在抚河会战。28日国民党军占领黎川。中革军委为恢复黎川,再令东方军以一部阻止黎川国民党军南进,主力进攻硝石、资溪桥、黎川;令中央军由永丰、乐安地区东移,攻击和牵制南城、南丰地区的国民党军主力,以保障东方军收复黎川。10月6日,东方军在向硝石前进途中,于洵口、飞鸢与由黎川前出侦察之国民党军3个团遭遇,将其大部歼灭后,于9日进攻硝石。国民党军依托坚固堡垒据守,东方军攻坚数日不克,伤亡严重。中央军主力阻止南城援军也未达目的。13日,围剿军4个师进抵硝石,东方军被迫撤出战斗。17日,蒋介石命令围剿军继续构筑绵密的碉堡封锁线,稳扎稳打,逐步推进。18日,驻南城4个师由硝石进到潭头市,其先头和黎川之3个师又1个旅进占资溪桥。在此情况下,中革军委仍令红一方面军主力插入国民党军堡垒密集地区实施强攻。22日,红军以3个师攻击资溪桥和潭头市,主力集结于石峡、洵口、湖坊地区,准备突击被牵动之敌。国民党军据碉坚守,红军连攻4天未克。28日,中革军委决定组建红7、红9军团。此后,中革军委又令红7军团伸入抚州附近地区活动,企图调动金溪及南城、南丰之国民党军。11月11日,红7军团向浒湾进攻时,在八角亭附近遭到由金溪县城、琅琚和浒湾出击之国民党军的夹击。红3军团驰援,在八角亭东南受阻,12日向敌阵地攻击,遭受重大伤亡,被迫撤出战斗。红7军团也在阵地被突破后撤退。15~17日,奉命由荐源桥至棠阴的国民党军堡垒线间隙北出作战的红军中央军主力,在云盖山、大雄关遭围剿军5个师的攻击,伤亡严重,被迫向苏区内转移。至此,红军虽经近2个月浴血苦战,却未能御敌于苏区之外,反使部队遭受很大损失,完全陷于被动地位。
红军转入阵地防御,与国民党军进行消耗战红军在北线进攻受挫后,中共临时中央转而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要求红军处处设防,节节抵御,以制止国民党军的围剿。此时,驻福建省的国民党军第19路军于11月20日发动了反蒋介石的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蒋介石慌忙从北路军中抽调11个师前往镇压。此时,毛泽东提议,红军主力应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威胁敌之根本重地,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而中共临时中央却将红军主力从东线调到西线永丰地区,进攻国民党军的堡垒阵地,从而使红军丧失了打破围剿的有利时机。12月11日,蒋介石为保障其进攻第19路军的翼侧安全,以第8纵队3个师从黎川向团村、东山、德胜关推进。12日,该纵队2个师向团村附近红5军团阵地发起攻击。红一方面军急调红3军团、红3、红34师,从东、西两个方向反击。但因兵力不集中,仅击溃其一部,未能大量歼敌。蒋介石在镇压了福建事变以后,即将入闽部队改编为东路军,协同北路军、南路军,于1934年1月下旬重新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进攻。主力从东、北两个主要方向采取堡垒攻势,向广昌方向进攻,其第3路军主力向建宁推进,第6路军2个纵队从永丰向沙溪、龙冈推进。
在国民党军新的进攻面前,中共临时中央仍然要求中央红军(1934年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处处设防,广筑碉堡,以阵地防御结合短促突击顶住敌人的进攻。从1月下旬开始,红军全线开展阵地防御战。在赣东方向,国民党军北路军4个师夺取建宁,分两路进攻黎川、建宁间要点横村和樟村,突破红5军团防御后,再攻邱家隘、坪寮,红9军团和红3军团第4师抵御失利,被迫南撤。2月9日,红1、红9军团分别在樟村以西鸡公山及熊家寨与国民党军各1个师激战,失利后被迫南撤。15日,红1、红9军团、红3军团第4师、红5军团分别在凤翔峰、司令岩、芦坑与国民党军3个师激战,均未获胜。25日开始,红1军团等部为保卫建宁,在建宁西北山岬嶂与国民党军激战3天,击溃其1个师。3月上中旬,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军北路军频繁交战,红军节节失利,损失严重,逐步向广昌撤退。至此,北路军完成了乐安至黎川的堡垒封锁线,开始准备进攻广昌。在闽西北方向,2月24日~3月下旬,红7军团等部先后在沙县、将乐、泰宁、归化(今明溪)等地区与国民党东路军展开激战,失利后被迫向西退守建宁、宁化一线。国民党军东路军亦筑碉步步进逼,向建宁推进,并与北路军第3路军在闽赣边界的德胜关会师。各路围剿军的合围紧逼,迫使中央红军主力在广昌、建宁等地与之决战。
4月上旬,国民党军北路军和东路军进到南丰县的康都、西城桥至泰宁一线,并集中11个师分两个纵队沿盱江两岸向广昌进攻。中共中央在红军连续作战、十分疲劳、减员很大的情况下,以红1、红3、红9军团及红5军团第13、第23师共9个师的兵力,采取集中对集中、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的正规战,以求阻止国民党军进占广昌。10日开始,国民党军7个师又1个炮兵旅,在大批飞机的配合下,向广昌交替攻击。红军辗转苦战,难于应付。14日,甘竹失守。19日,大罗山、延福嶂阵地丢失,红军反击未能奏效。至下旬,红军被逼至广昌城下。27日,国民党军向广昌城发起总攻,红军拼力抵抗,并组织反击,但未能阻止国民党军的连续攻击。28日,红军退出广昌。
4月下旬~5月中旬,国民党军东路军加紧进逼建宁,相继占领太阳嶂、将军殿、弋口、挽舟岭、江家店。16日,东路军在北路军和空军配合下攻占建宁。南路军于5月上旬占领筠门岭要塞。6~7月间,红军在古龙冈以北地区进行了反击作战,均未能阻止国民党军的进攻。苏区范围逐渐缩小。
红军6路分兵抵御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蒋介石为了加紧对中央苏区中心地区的围剿,重新调整部署,于7月上旬开始全面进攻。此时,中革军委以红7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从江西省瑞金出发,经福建省向闽浙皖赣边挺进。但此举亦未能牵动国民党围剿军回援和减轻对中央苏区的压力。这时,中央苏区的人力、物力都很匮乏,红军已失去了在内线打破国民党军围剿的可能。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采取了6路分兵、全线抵御的方针,将红军主力分别配置在兴国、古龙冈、头陂、驿前、连城、筠门岭等地区,继续同国民党军拼消耗。
8月5日,北路军9个师在空军、炮兵的支援下,向驿前以北地区发起攻击。红3军团和红5军团第34师奉命在高虎脑、万年亭到驿前约15公里纵深内,实施阵地防御。至月底,击退国民党军多次集团冲击,使其第89师丧失了战斗力。但红军也伤亡严重,不得不放弃驿前以北的全部阵地。8月底9月初,红1、红9军团等部虽在温坊(今文坊)地区伏击、袭击离开堡垒之国民党军,歼灭东路军1个多旅,却未能改变红军的被动局面。下旬,中央苏区仅存瑞金、会昌、雩都(今于都)、兴国、宁都、石城、宁化、长汀等县的狭小地区。21日,中革军委决定,组建红8军团。10月上旬,北路军和东路军加紧对兴国、古龙冈、石城、长汀的进攻,南路军由筠门岭向会昌推进,企图迅速占领上述各地,进而占领宁都、雩都、瑞金,以实现围歼红军的目的。这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决定,放弃中央苏区。10月7日,中革军委下令地方部队接替各线防御任务,主力红军撤到瑞金、雩都、会昌地区集中。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从瑞金出发,率领主力红1、红3、红5、红8、红9军团和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开始向湘西实行战略转移。 从1934年8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突破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层层封锁和围追堵截,行程25000里,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从此,开始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从1934年8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突破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层层封锁和围追堵截,行程25000里,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从此,开始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年生第二季开播时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